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已意识到了以上这些问题,并采用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是:1.管理不到位,抓而不实。美术学科“小三门”的地位,在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美术教育往往有人管而无人抓,有人抓而不得力,得力而不得法。如:很多地方没有美术教育专管人员,或是专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甚至一些地方的美术教育专管人员由其他学科的人员兼职。正是这些“缺欠”和“错位”影响了美术教学工作和美术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2.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抓而不实,搞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大纲要求和进修教材,考核制度不健全;一些教学部门不管是否有实际办学能力,将教师培训视为“创收途径”,只管“进”而不管“出”。3.美术教育资金短缺――“杯水车薪”,现代教学设施难以健全。一些指定用于美术学科的专用资金,截流挪用现象屡屡发生,资金不到位,现代技术教育成了“无米之炊”,教学质量无从谈起。4.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质量难以确保。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干脆自己成立设计公司,很少有人愿意去地方从事教育工作。5.美术教材改革运作多而实质改进少,往往“换汤不换药”,真正体现前瞻性、关注数字化艺术的好教材并不多见,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参编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凡此种种,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显现出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科技兴国,教育先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篇2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与了解今天起领导教育变革作用的西方教育: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开始的“博雅教育”就倡导“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一伟大的品格。
西方社会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这四百多年的发展以后,国家逐渐进化成了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满“自由、选择、责任”的价值引导,社会到处都是教堂,充满了教会的教化、启示与心灵的疗伤和灵魂的慰藉,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根本的成功之道。
然而当今的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正在越来越沦落成为单向度的技术化统治的物质社会而不能自拔。在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工具理性大大压抑了价值理性,教育的“沉沦”已成了全世界共同的问题。
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情趣主义的高贵的精神内涵,被数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滥、世俗化浪潮掩盖。电脑、互联网与电子游戏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成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痴”,成为身体虚弱、心无定力与人格萎缩的“垮掉的一代”,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信仰”这五大关系渐行渐远的疏离,学校与个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圣感”而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工具化、数字化。
教育应该永远是理想主义的事业,要与社会保持距离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学校的风气应该永远是人文主义的、精神的,而社会的风气则是功利主义的、物质的,这一升一降就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态的平衡。
人的成长是从个体的自然属性开始的,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由的自然人。凡是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事实上,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电子网络与游戏给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据美国临床心理治疗专家介绍,美国因上网与电玩成瘾的中学生占8.7%,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我认为互联网的价值一半在建设一半在破坏;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堕落;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家庭与学校稍不注意,就会毁掉孩子的前程与幸福。
回归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围绕“科学技术本体论”来展开的,倡导的是“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数、理、化”的价值高于“音、体、美”的价值。这种片面价值的发展,使当代社会出现了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于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并迫使人类提出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
尼采提出了“艺术本体论”的社会发展观,倡导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艺术作为本体价值将超越科学技术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中心。在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审美精神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美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
正如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我们必须将这片土地由冰冷无情的工厂改造为花园……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头顶出现清透的蓝天,脚下长出茵茵的青草,工人们可以恢复享受四季之美好,博物馆与学校不再是专属于有钱人的消遣,大地之美被重新交还给大众。”
显然,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风险社会,规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
教育要从“养心”开始,要回归天道、自然、传统、原始、农业社会,倡导“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学习第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的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文明人”与“工具人”相结合的人才
篇3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篇4
一、时代背景-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
(1)知识获取网络化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
在美国,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截止2012年9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亿,互联网使用中的“网络教育”功能使用率达30%。
(2)教育终身化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终身的教育与培训,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
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强烈的挑战,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需求。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可以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需要。
(3)学习自主化
学习的过程不单纯是由教师将客观规律传授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和协作,自己探索、发现和建构而来的。
(4)教材多媒化
教材多媒化是指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多媒化的教材超越了单一的纸质教材,不但包含文字、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多媒体化的教材可以包含更多的知识信息,提供更为形象化的内容。
(5)活动协作化
21世纪,“学会共同生活”是一种基础能力,对当今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并创造了实现世界范围内共同协作的可能性。
(6)资源全球化
在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下,全球正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计划”是资源全球化的典型代表。该计划从2002年9月起开始正式推行,目标是使麻省理工的课程全部上网,供全球用户免费下载,提供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笔记、教学视频及考试要点等。
二、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及意义
(1)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教育部职成司下发调查表共调查了290所中职学校,涉及到2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显示:
1.硬件基础设施方面,89%的学校有校园网,生机比达到7:1;
2.软件建设和应用方面,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使用,但对“课件”的认识比较模糊,软件投入远低于硬件投入;
3.师资方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往往被简单的理解为“用幻灯片”、“公开课做演示”;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还有待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初步阶段。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教师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教学、服务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许多的进步和成就;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始起步:主要渠道来自于学科教师、研究机构和大型出版社、社会商业机构;
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还需加强: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共享;投入不平衡(中西部、各个教育层次、硬软件);总体质量还有待提高(技术水平、教学设计、成规模的开发);重视程度和理论引领还有待加强。
(2)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辅助教学方面,数字化教学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的更新快、拓展面大,扩大了课堂容量;
2.技能训练方面,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实训效率;贴近工作岗位,营造真实工作环境;
3.教学模式方面,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4.师资培养方面,分享专家经验,共建精品立体化课程资源;弥补师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教学管理方面,弥补实训实习基地不足,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及作用
图1: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呈现形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教学资源。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理论知识讲解。例如机械制图,学习滑动轴承――从枯燥到形象。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贴近工作岗位,营造真实工作环境。例如电工技能与实训――构建虚拟实训环境。
四、结语
基于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职业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技术.2011年第9期
篇5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并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以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影响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质资源难以分享,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用户体验的优质资源传播与分享渠道,提供家家可接入、校校可分享、人人易获取,时时可学习的资源应用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关键所在。满足不同使用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在创新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优势,是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小学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教育资源的来源、整体现状以及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2.1 区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
从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来看,有51%来自小学、35%来自初中、10%来自高中、3%来自其他,小学教师参与活跃度最高;教师最常使用的资源类型是媒体素材占34%,其次是课件、案例(图1);媒体格式文本、视频、动画在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体格式情况中排前三位(图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可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的资源。
2.2 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应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调查区域为杭州、绍兴和台州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所用教育资源的来源、教师对各种资源类型的需求、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等。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6份,其中小学教师428名、初中教师236名、高中教师182名。因此,本次调查在选择上具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反映出了区域中小学教师对不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3.1 教师所用资源的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获取教育资源中,从互联网搜索下载的占79.33%,配套教材占55.67%,自己制作占47.33%,从省市县资源网中获取资源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市县资源网中有效资源缺乏,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单向型的资源过多,缺少真正即时交互等。从图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教师自己制作占59.57%,信息技术水平比小学相对较高。
3.2 教师对资源类型的需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教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调查显示,在教育资源类型需求方面,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课件,占所有类型的86.42%,其次是媒体素材占72.19%和案例占53.97%,对文献资料和教与学工具的需求相对比较低。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教师需求大的类型与课程教学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图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需求程度上稍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有侧重地对资源进行建设。
3.3 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就表现形式而言,目前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视频资源,其次是图形/图像和动画,对音频和应用软件的需求相对比较低。由此推断,中小学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成品性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仅注重资源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资源的扩展性。从图5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初中、高中教师比较关注文本类资源。
4 提升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4.1 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
教育资源已成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普遍需求。然而,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表明,无论是企业开发的资源库、还是各地区自行建设的本地化资源,其使用率都比较低,大多数教师在需要资源支撑时会直接去搜索引擎搜索。只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才能为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其日益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因此,要加快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推广市县区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地区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启动校级资源分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分布在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在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新等需求上提供有效的平台。
4.2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要维持教育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维护,单纯依靠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自身的建设是不可能的,仅依靠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来建设也是不够的,如何能把更多的教师从资源的使用者变成资源的共建者,才是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构筑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为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集成相关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提供应用和信息内容聚集以及个性化表现、搜索服务、Web应用访问、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学习空间创建了优质资源开发、储备、分享的新路径,开辟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领域,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同伴互助、校际合作、区域合作的学习交流环境。
建好空间是根本,用好空间是关键,通过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空间建设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借助空间加强资源开发与整理。鼓励与引导教师将原创或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源分类整理、及时上传,努力将个人空间打造成一个开放、动态的资源库,存储教学素材和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借助空间加强网上教研,以学科、学段为基本要素组建各种学习群组,利用空间建设的互通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以教学案例为重点强化教育思想交流与教学方式方法研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新模式。借助空间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交流互动和互评,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4.3 构建网络视频教研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更新,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视频、微视频将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视频资源的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将资源建设融入教师日常教研业务中,以教研业务开展促资源建设,同时生成新资源帮助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基本上只能面对面地进行。现场观摩、当场讨论无疑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最真实的情境感、最好的交互与研讨,因而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传统教研活动也有不利之处:最宝贵的知识难以保存下来,也就难以供不在现场者学习与体会。相比较之下,网络视频教研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教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卷和教学反思等资源也更利于保存和共享。
近年来,随着Web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的开通,构建区域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利用Web视频转换、视频分享、视频标引、视频在线查看等技术,能真实而客观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情景与过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执教者体会教学过程的得失,发现隐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听课者可以纵横向多维度地进行比较评课,对视频内容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文字评价,准确捕捉上课者在课堂教学中优缺点;学习者查看点评时,可通过点击视频标引的时间点标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视频时间点,对照真实情境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活动中知识管理的能力与效率。
5 结论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对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6 后续研究
要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多层次了解学校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想法和建议;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需求,探究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结合相关学习理论,探究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2]李馨,胡小勇,缪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5-58.
[3]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篇6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篇7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8-0204-04
0 引言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1] :①内容(Content):向学习者提供的数字化内容,包括完整的课程、课程素材、内容模块、学习对象、论文集、期刊等,有时狭义的资源就是指内容资源;②工具(Tools):支持创建、、使用和改进学习内容的软件,包括内容搜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等;③实施资源(Implementation resources):促进素材出版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工具、关于最佳实践和内容本地化的设计原则以及互操作技术与标准等。本文侧重于基础教育资源的内容及服务建设现状分析。
笔者从我国40多个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筛选出10个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对其中的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些网站的选取参考了权威机构Alexa[2]的网站排名数据(由于一些网站排名数据只能检索到一级域名,所以Alexa的数据仅作参考),并综合考虑了网站的数据量、用户量及网站特色。各资源网站存储的资源数据从几万到几百万条不等,本文研究对象10个主要网站如表1所示(排名不分先后)。
1 资源类型及粒度
我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订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3]对资源类型进行了分类,其中一级目录包含媒体素材、量规集、教与学工具和模板、课件、案例、文献资料、课程、索引目录等8类,这种分类基于资源的教育用途角度。从资源结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细粒度资源和较大粒度资源。“粒度”通常指颗粒的大小,用于描述资源结构的复杂程度。结构简单的资源称为“细粒度资源”,由细粒度资源可以组合成结构更复杂的大粒度资源。
1.1 细粒度资源
现有资源库中的内容以媒体素材资源、课件两种类型为主。本文研究的每个资源库都有媒体素材和课件这两类资源。媒体素材和课件等类型的资源特点是粒度小,一般为一个物理文件,易于组织和管理。绝大部分的资源库以提供细粒度资源为主。
1.2 较大粒度资源
在细粒度资源的基础上,一些资源库组织更大粒度的资源。
(1)主题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中有一类探究性资源,设置一些资源主题与子主题,每个主题由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活动建议方案、媒体资源、学习评价、工具和方法等要素组成。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建议方案包括活动流程框图、活动任务、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活动评价方式、所需学习资源、所需学习时间;学习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所有内容以文字描述结合链接资源文件构成。
山西基础教育网资源中心提供的“主题资源”,针对每个学习主题,设置多个学习环节,例如:主题导入、课程学习、拓展资源、学习测评、典型案例、互动天地等。不同主题,学习环节的设置不同。
(2)学科课程。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了“学科课程”这种类型资源。针对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按照教学特点,将相关资源组织成粒度更大的一节课程。每节课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名称、主讲教师、所属学校、推荐人、简介)以及课程视频(分课时的教师教学录像)、课程课件、同步作业、教学设计、相关资源、相关搜索、网友留言等相关内容,另外还提供作业题库、考试试卷等相关资源。
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的“中小学数字课程”,每节课由同步课堂、重难点分析、自主学习、典型例题、同步学习、知识拓展等模块构成。其中,同步课堂模块内容同步或略超前于学校的课堂学习进度,渗透新课标精神,采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动态板书等,使课堂内容形象生动,将在课堂上演示有困难的试验和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对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帮助。自主学习模块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帮手、自学的向导,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考点为核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运用过程,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积极主动学习。
(3)专题资源。在基础资源的基础上,一些网站(例如: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还根据需要将这些资源组成一些专题,方便用户查找。与主题资源相比较,专题资源没有明确的组成要素或环节,只是简单地将相关资源重组,便于用户检索和关联。这些大粒度的资源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用于教学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2 资源标准
现有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大部分遵循CELTS-42中的元数据标准和分类词汇表。
2.1 元数据
(1)元数据标准。CELTS-42规定的描述基础教育资源的数据元素集包括23个元素,其中必须元素11个,可选元素12个,必须数据元素与CELTS-3[4]的全部必须元素(不含子元素)对应。可选数据元素包含了CELTS-3 的11个可选元素。CELTS-42的核心元数据元素依据其描述的内容和类别分为3类s①资源内容描述类,包括标题、学科、关键词、描述、来源、语种、关系、覆盖范围、适用对象、目录项10个数据元素;②知识产权信息类,包括作者、出版者、其它作者、权限管理、版本5个核心元素;③外部属性描述类,包括日期、类型、格式、标识、评价、评价者、元元数据方案、目的8个核心元素。
必需元素包括标题、学科、关键词、描述、标识、格式、日期、语种、类型、作者、适用对象11个核心元素。
(2)元数据标准执行情况。从本文研究的10个网站来看,CELTS-42的11个核心元素已被每个网站作为必须元素,另外几个实用较多的元素是“来源”、“版本”(教材版本)和“大小”。从表面看,“权限管理”在大部分系统中都没有设置该元素,可见对版权管理方面考虑不多。
在CELTS-42规定的23个元素之外,这些网站在元数据方面一般引入以下元素:①关于资源使用频率方面的元素。如下载次数、浏览次数、评价次数等;②关于资源审核方面的元素。如审核人、审核状态、审核结果、审核时间等;③关于资源质量方面的元素。如资源等级/星级、评价、评分;④关于资源价值方面的元素。如下载资源所需要的积分(或金币)、购买资源所需要的价格等;⑤关于资源的其他分类元素。如资源所属专题类型、所属栏目、所属系列等;⑥关于资源上传方面的元素。如资源上传用户、单位、上传时间等。
资源库中,关于资源之间关系的元素较少使用,这与目前资源库中多为基础性的细粒度资源有关。当资源粒度加大时,需要使用“关系”元素来描述不同层次资源之间的关系。
2.2 分类词汇表
CELTS-42定义了一些元素取值的分类词汇表,但实际使用中仍有一些不太规范的地方。例如“年级”,有的采用1~12年级(这个符合CELTS-42),有的采用“初一”、“高一”等等词汇条目。虽然用户理解是不成问题,但不利于系统之间交换资源以及资源之间进行关联检索。
一个重要的词汇表目前还缺乏标准的定义,这就是“知识点”。目前大多数系统采用“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上下册+章/节(单元/课)序号+章/节(单元/课)名称”构成知识点。CELTS-42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学科课程分类第三级词汇表(课程内容)”,仅仅是一个提供讨论的议案,还没有真正标准化。
因此,关于各网站知识点的描述方式多样,有的采用CELTS-42的建议,有的自行定义,这样对于依据知识点进行资源关联检索十分不利。在对知识点词汇表规范后,还需要考虑知识点变更的问题(名称的变更、知识点的增删以及层次的变更),这些都将影响资源之间自动关联的一致性。
3 资源服务
3.1 资源库核心服务
大多数资源库提供的核心服务包括以下几种:
(1)资源检索。包括分类检索、关键字检索以及高级检索。
(2)资源浏览。60%左右支持在线浏览资源。除了基础的文本、图片、动画类型的浏览,支持OFFICE文档及音视频在线浏览的需要内嵌阅读器或播放器。例如山东教师教育网、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K12使用了内嵌FLASH形式的阅读器,对于音视频资源通过内嵌播放器或使用客户端缺省播放器实现在线播放。
(3)相关资源检索。25%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相关资源,包括江西、江苏、辽宁和K12的资源库。例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了“相关资源”、“本类推荐”和“本类热点”等辅助功能;江苏省教育资源网提供了“同类资源推荐”、“相关热门资源”以及“猜你喜欢”等功能;K12资源库提供了“资源足迹”,显示该资源在什么时间被人下载过。这些功能将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为建立资源相关的用户群打下基础。
(4)用户行为。除了检索、浏览和下载等常见操作外,用户还可以进行更多操作,包括:收藏、评论、发起讨论、举报、顶/踩、评分、与好友分享等。
3.2 资源库特色服务
(1)资源需求。为了更方便用户查找资源,“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开设了资源需求区,用户可以提出需要的资源,其他用户可以回答,告知资源的地址,或者提供资源。
(2)备课工具。“概念资源图创作系统”是上海教育资源库提供的备课工具之一。系统使用可视化界面,通过语义连接教育资源库或网络内容。系统生成的概念资源图是一种典型的组合性资源,将多个资源通过概念图进行有效组织并展示。一个概念资源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注释、链接等要素。“电子教案制作工具”则是建立在教育资源库之上的资源利用工具,主要提供教案制作,并指定学生的参考资料。教师根据主题单元的分类找到某主题单元,并利用该主题单元的内容制作教学教案。
4 运作模式
4.1 建设途径
(1)以教育部门为主进行建设。各级电教馆主要负责建立本级资源库,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
(2)以企业为主进行建设。国内一批致力于教育的企业经过长期积累也建设了一批资源库。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和CORES教育资源平台。
(3)教育部门与企业共建。教育部门采购企业建设的资源构建资源库。
4.2 内容提供
资源库内容要保持更新才具生命力。在内容提供方面一般有以下方式:
(1)定期购买。企业组织专家、教师制作内容。资源库维护方定期购买。例如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具有一些合作内容提供商,定期为资源库提供收费和免费资源。同时建立资源准入和管理办法,资源审核、定价、下架管理办法,资源提供商淘汰原则及实施办法。
(2)用户上传。鼓励用户上传资源,通过审核、纠错等方式保证资源质量。
(3)自行制作。例如辽宁省义务教育精品课例。
(4)免费提供。一些企业在销售资源的同时会提供一些免费资源。
4.3 激励机制
在采用用羯洗方式更新资源的资源库中,一般要采用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用户上传优质资源。 主要激励方式:积分制。对于用户上传资源、资源质量、用户评价、资源纠错等方面给予积分奖励,而获取的积分可以用于使用资源,如下载资源等。
4.4 质量保证
目前在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资源审核、资源纠错等方式保证资源质量。
4.5 资源共享
(1)拓展资源库范畴,加大与其它资源库共享。例如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深度集成,使本省教师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搜索引擎里就可以搜索、浏览和下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精品资源。同时与全省各区市镜像站点的用户统一认证、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使国家网、省网和区市网连成一个整体,加大了资源共建共享力度。
(2)拓展用户量。大多数资源库提供匿名用户注册,实现基础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对用户的管理,通过实名注册、绑定资源卡等方式,对用户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务。
5 基础资源库建设建议
我国基础资源库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如何发挥资源用途,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是资源库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或升级资源库时建议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 资源标准及应用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库基本上能够参照CELTS-42标准进行建设,但是一些急需的标准尚未形成,例如关于知识点结构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内容标准。大多数资源库的知识点标注与采用的教材版本相配套,这样在不同教材之间共享资源会存在问题。考虑到知识点演变,对于知识点演变后资源库如何保持已有资源之间的关联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建议参考国家的课程标准定义“知识点体系”,当该体系进行演变时,保留演变的痕迹,便于维护资源库中资源的关联关系。
与此同时可以保留“教材体系”,描述方式可采用“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上下册+章/节(单元/课)序号+章/节(单元/课)名称”,并在“教材体系”与“知识点体系”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样用户可从某个体系入手开始查找资源,同时通过这一对应关系,可以关联另一个体系中的相关资源。
5.2 资源类型与形式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以细粒度的基础素材居多,细粒度资源由于缺乏清晰的教育属性,一般仅由元数据定义一些相关属性,教师使用起来缺乏清晰指导。可考虑学科与学段特点进行有序归级归类,不仅对教师起到指导作用,还有利于新进资源的引入并置于其所应归处。
目前出现了一些教学针对性更强的资源类型,如学科课程、主题资源等。根据教学需要,应该有更灵活的方式,将基础资源聚合为适应教学的更大粒度资源,使得资源能散能聚,形散神聚,散可用于碎片化学习,聚可用于系统化教学。
在构建大粒度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完善构成大粒度资源的细粒度资源的元数据定义,这样可以实现更细粒度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方便用户检索,另一方面方便用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特定资源,再者也方便实现资源之间更灵活的关联,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如利用资源关联模式建立资源推荐服务等。
5.3 功能服务拓展
(1)资源库在保证检索便利之外,需要引入更多针对教学应用的工具和服务,拓展资源之间关联、资源与用户之间关联,实现资源的深度应用和共享。
(2)建立资源推荐功能也是大势所趋,可参考当前优秀的学习推荐平台,如Knowton等,基于个体用户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行为特点的历史数据,为其推荐适宜的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户体验。
(3)根据学科特色建立权威资源或精品资源,经过权威人士建立资源引导利用机制,一方面指导用户进行资源合理高效使用,避免不明就里随意‘拿来’;另一方面起到鼓励用户多发优质资源的作用。
5.4 资源服务对象
目前各类资源库,尤其是基础资源大都是为教师服务。应该开始转变视角,以学生为中心,以家长辅导学生为导向,分析学生及家长对资源的需求,建设针对学生使用能自学,家长利用可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的资源,并提供配套服务。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第三方教育机构在教育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且其资源比学校有着更强的优势和竞争力。可以考虑建立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引进其优质资源,作为交换可以为其拓展生源数量,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5.5 版权与共享机制
目前资源库中专门针对版权的考虑较少,这固然与资源的应用领域为教育领域有关。虽然教育领域在资源使用方面有“合理使用”的权限,但随着资源内容提供者的多样化,以及资源种类版权的明确化(例如电子教科书的版权所属将会非常明确),将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版权问题。因此需要尽早考虑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处理版权问题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就是在资源库中明确资源来源、资源的版权所有人以及资源使用权限与范畴。这样,一方面资源管理者能够清晰资源库中资源的版权情况,另一方面资源的使用者也能够根据相关版权说明对资源进行合法使用。
资源共享是与版权看似矛盾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机构、学校正在开展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应该是一种趋势。资源共享的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5],如何保证资源制作者的利益能够更大程度共享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维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多种实现机制,例如国家项目引动机制、产业发展驱动机制、公众媒体推动机制、多方合作联动机制、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等[6]。对于基础教育资源较适合的机制是国家项目引动、机构/个人捐赠、个人创作等多方合作联动,通过采用开放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7]规定资源的共享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OECD.Giving knowledge for free:the emergenc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R].2007.
[2]Alexa[EB/OL].
[3]CELTS.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S].CELTS-42.2003.
[4]CELTS.学习对象元数据[S].CELTS-3.2008.
篇8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篇9
一、前言
“数字化校园”从最早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历经几次大跨度的建设之后,也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就国内高校来看,大部分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高校基本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对于“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建设大概有两个走向,一个是更深入的“数字化”研究或者说是“智能化”的研究,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围绕高校内外的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处理,以及立体化的分析,以提供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智慧化”管理和长远的决策参考;另一个走向是从单纯校园的信息化管理走向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回归高校的本职。信息化建设是全球大趋势,就高校来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便了校园的日常管理,提高了教师职工的办公效率,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提升了大家关注网络、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体所具有良好的网络知识技能是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今天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基本上是一个很完整的大平台,综合了用户的单点登录、按角色分配权限、数据的双向多系统流动等功能。在其整合的业务系统中包括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党务管理等。部分高校还增加了网络教学系统,它是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平台,也算是基于数字化校园项目的简单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尝试。然而,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始终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不外有三条:第一应用单一,使用也比较繁琐,不够简单和人性;第二空间不够开放,资源不够丰富;第三系统的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远性。基于此,本文考虑引入前沿的云概念和云技术,尝试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基础上的,以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教师学生为主的高校教育云。
二、云概念和云技术
1.定义
就信息化建设层面而言,所谓云概念,是将用户体验与信息资源、系统应用的分离,所有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都以一体的云的形式呈现,对用户透明,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云中以定制形式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应用。当前的云概念,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在云概念中,能够实现将所有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以一体云的形式呈现的技术就是云技术。云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技术按照服务的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里所谓的层次,是分层体系架构意义上的“层次”。IaaS、PaaS和SaaS分别在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和应用软件层实现。
2.优势分析
采用云概念,使得系统资源的“建”和客户的“用”进行适当的分离,相互之间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将用者和建者的关注点进行区分,从而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更深度的建设和挖掘。而云技术则将云概念具体化,将云分为硬环境资源、软环境资源以及系统应用资源三个实体层面,每个层面都能单独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同时,在云内同一层面的资源相互之间都能实现共享共用,将本层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三个层面各自功能区分如表所示。
如此,理论上,采用云概念和云技术,我们能够构建出一个足够持久和庞大的软、硬件环境的资源空间,而所有的应用都将部署其上,这些应用再通过互联的端口共享全部的数据,所有的用户按照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从部署的云空间中获取各自所需的资源、环境或信息。
3.技术实现
当前云技术比较典型和成功的一例实现就是虚拟化系列产品如Citrix XenServer 、微软 Windows Server 2008 Hyper-V 、VMware ESX Server等。其中,XenServer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免费的、经云验证的企业级虚拟化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实现实时迁移和集中管理多节点等重要功能。Hyper-V则是微软的一款虚拟化产品,是微软第一个采用类似Vmware和Citrix开源Xen一样的基于hypervisor的技术。VMware ESX Server则是Vmware公司的主力产品,它是具有高级资源管理功能高效,灵活的虚拟主机平台。目前主流的虚拟化系列产品及其衍生的软件已经全部实现了服务器、交换网络甚至是防火墙的虚拟化。这些技术实现为基于其上的大规模云部署和云应用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教育云构建研究
1.教育云概念和定义
对于教育云,就像当年的数字化校园一样,从来就不曾有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专家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相对模糊的概念。其中较为典型的如2012年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的描述:“教育云是一个面向教育的行业云,它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类,也是云计算应用系统的一个子类。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云通常包括面向服务的学科教研网、教学博客、教育即时通讯、教育共享资源库、教研培训服务平台、学生学习服务平台、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社区教育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应用。”2014年兰孝臣等人在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概念描述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应用和教育理论两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教育云是在对云计算技术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为各类教育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且对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变革性促进作用的理论和实践。”2015年吴砥等人对教育云做了如下的定义:“教育云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通过提供按需服务、动态调配的服务模式,面向教育机构、教育提供者和接受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等应用服务,教育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为传统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供便利,更在于创新传统教学和管理模式。”
在这里本文并不想对教育做概括性定义,综合前辈学者对教育云概念的讨论,本文提取出教育云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基于云概念和云技术应用的属性;二是面向教学、科研服务的属性。对于高校教育云的构建,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属性进行规划、部署和实施。
2.高校教育云目前研究和应用状况
教育云其实包括了三个分类:公有教育云、私有教育云以及混合教育云。公有教育云主要由政府负责构建和推广,私有教育云则主要由全国各个地区的大、中、小院校独立构建和推广,混合云相对比较特别,它同时包括了私有云和公有云。本文中的高校教育云主要是指高校自己构建的服务于本校师生和校友的私有云。当前高校教育云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践应用较少。
较早的理论研究如2011年安阳师范学院的王继鹏的《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2012年李文广的《浅谈基础教育云的构建和运营模式》以及祝智庭、杨志和的《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王斌等人的《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2014年蒋东兴等人的《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探讨》;2015年吴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等等。对于教育云的理论研究从初探到关键技术分析,再到服务标准体系研究,理论的探索逐步深入和精细。
(2)在理论研究中以云技术和云平台架构研究居多,面向教学、科研的服务需求和应用规范研究较少。
2011年王继鹏在《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文中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提出了教育云平台构建应该具有的六层结构,分别为硬件资源层、虚拟服务层、基础管理层、中间件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层。此后大部分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云计算、云技术为关注点围绕此六层结构进行扩展和剖析。如《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等等。这些研究大多对平台底层云技术架构关注较多,而对直接面向师生教学、科研的各类服务需求调研较少。
(3)对高校教育云的实践更多侧重于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师生互动、个性化服务、学习效果分析等更多细节化的应用考虑较少。
如《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教育云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研究与实现》、《基于教育云资源平台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对教育云资源的构建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4)高校教育云实践中的一些规范和标准正在逐步确立。
2015年吴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在云平台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层面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了教育云基础规范、教育云支撑技术相关规范、教育云应用相关规范以及教育云运营服务规范等四个层次。随着高校教育云平台构建理论的成熟以及很多高校参与教育云建设的实践逐步增多,高校教育云规划以及应用中的很多规范和标准也渐渐被重视,并正在逐步确立。
3.高校教育云构建思路以及概念框架
本文认为今天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无论从学术理论上还是从产品技术上都已经足够成熟。构建一个性能稳定、功能完善,能够长远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教育云平台具备了完全的可能性。而在实际的构建中,本文认为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云的概念是在数字化校园之后出现的,在这之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历多年的建设,系统平台相对已经比较稳固,用户对数字化校园平台也已熟悉。所以教育云的构建必然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进而完善其功能布局。
(2)教育云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因而应用需求的调研也应该偏向于此。需要广泛收集高校师生对平台的使用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
(3)教育云的构建应该充分利用好目前技术发展上的两个优势:一个是快速发展的移动网络的优势,将应用与师生的移动客户端结合,保证师生随时随地能够访问教育云;二是日臻完善的大数据应用优势,做好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分析决策功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智能化服务。
由此,本文勾勒出如图1所示的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
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以虚拟云为技术基础,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基础,突出科研和教学服务,同时加强移动、存储服务,以规范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用大数据方法对所有系统数据进行实时的判断分析,进而做出智能决策并及时反馈到各项服务中,对服务的效果做出评价并做出自动调整。
四、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的构建
1.基础平台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基础平台部署了10台华为CH121刀片服务器和100T的SAS存储,以万兆流量的锐捷12000为上连汇聚,通过H3CH虚拟化云软件将所有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和所有的存储资源汇成庞大的云资源池,再由H3CH云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的分配管理。基础平台的总体架构示意如图2所示。
H3C虚拟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并进行事件分析,提供精确的报表。同时还能对每一个虚拟机系统进行必要的自动容灾备份。
基础平台中服务器硬件和存储硬件的网络链接拓扑如图3所示。
每台华为刀片服务器和EMC存储都自带两台光交保证了网络链路的双连热备。虚拟化软件将网络和硬件资源虚拟化,形成虚拟资源池,利用虚拟资源池创建的虚拟主机作为云管理机对所有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基础平台的网络部分被虚拟配置为三个VLAN,通过虚拟交换机进行划分。其中一个VLAN为管理段,一个为Web站群服务段,另一个为系统平台应用段。同时华为刀片服务器也被分为三个组:一组服务于数字化校园平台;一组服务于教学、科研系统;一组服务于资源管理。
2.系统和应用平台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上,以服务师生为目标,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部署。警院教育云首先从逻辑上划分了三个服务区,分别为互动服务区、教学服务区、科研服务区。服务区与数字化校园平台之间有专门的接口,能够随时进行扩展对接。其中互动服务区内部署了师生互动交流系统、家长学校互动系统、远程案件会商互诊系统以及移动交互平台(包括校园移动APP和警院企业号等)。教学服务区和科研服务区以校园私有云盘为基础,分别部署了MOOC系统、教务系统、网教系统、科研问题在线咨询系统以及学生课题申报和查询系统。警院教育云还引入了HADOOP以及数据仓库技术,构建了全院校情分析预判系统,对学院每天产生的结构和非机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的分析研判,自动决策。完整的警院教育云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警院教育云内所有新增的系统都与数字化校园进行了无缝集成,人员信息、业务信息、新闻通知全部自动汇聚到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灵活调配,分类管理。在用户端则实现了个性化的订制管理,按照需求定制私人的通知信息。通过强大的校内云搜索引擎,学生能够快速搜索到所需的任何校内信息。比如专业课程教师的知识要点和难点,比如其他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心得感悟等等,还能实时通过各种移动终端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每日校情分析,按照制定好的策略自动进行分析、摘要,并分发到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邮箱和手机终端,以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参考决策。
3.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
教育云内系统多,数据多,操作多,结构复杂。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必然造成云系统内部的运行混乱。为此,学院专门制定了以下的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
(1)构建标准:
①支撑技术标准。包括了《PaaS 需求和架构》、《云际网络和基础设施框架》、《开放云计算接口》、《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技术:互操作和通信标准》等等;
②应用标准。包括了《学习资源元数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网络课程建设和评价标准》以及云数据采集输入标准、云数据的存储标准、云数据过滤和分类标准、网上课程评价标准等;
③安全标准。包括《云计算安全高层框架》、《云计算运营安全指南》、《SaaS 应用环境的安全功能需求》、《云计算安全障碍与缓和措施》等等。
(2)操作规范:
①云平台管理规范。包括对云基础平台的资源调配、健康检查、安全监控等具体的操作规范;
②云系统管理规范。包括云内各类系统的后台管理、功能扩展、版面配置等具体的操作规范;
③云信息共建规范。包括单个系统的信息操作规范以及多个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操作规范;
④教育云的安全规范。包括网络安全检查操作规范、系统检查操作规范、新系统引入操作规范、数据引入操作规范等等。
同时在教育云推广应用上,学院还专门制定了一些奖惩措施,如:在资源平台的建设上,规定任课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资源建设任务,对优秀的资源给予创建者适当的物质奖励。学院每学年也都会定期举办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对于获选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学生方面,也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教育云平台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学院课题的申报,大数据能够及时统计出学生对学院教育云的使用情况,对于积极主动使用云系统的学生将会给予各类奖励。
五、结束语
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是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环节。事实上高校教育云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它能刺激教师相互之间切磋共勉,为平台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能力。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的构建还未最终完成,一些功能构想还处在实践摸索之中,但应用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广大的师生正逐步融入其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后,希望能以本文中浅薄的经验为其他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继鹏.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2-24.
[2]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6-9.
[3]李文广.浅谈基础教育云的构建和运营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5.
[4]王斌,李楠,孙月新,张海英.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3(5):13-15.
篇10
(①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a Engineering,Weinan 714000,China;
②Publicity Depart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个层面。但目前地方高校的资源建设还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文章针对地方高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premise condition and core content of local colleges digital construction, which can influence all levels of schoo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ssues i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lleges, such as repetitive construction, imperfection overall planning and big difficulty in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etc. Aiming at these issu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资源 地方高校 教育资源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91-02
0引言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1],这一绝对性的数据决定着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地方性高校资源建设存在着重复性建设、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本文意在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1地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备受关注,鉴于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水平。近年来,地方高校在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网络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加,校园网络设施比较完善等。但是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仍然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致使资源建设的总体质量不高。综合来讲,地方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管理体制不顺畅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对此至今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在中国知网搜索栏中输入“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相关的检索,仅查阅到9篇相关的文献。可见我们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探讨相当匮乏。基础性研究尚未做好,研究的深度也不够,这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管理体制不顺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面,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性高校部门配置不完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机构的参与,没有能够将本校的教育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的潜能发挥和挖掘出来。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明显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了解甚少, 管理人员是整个资源建设中的重用领导角色,管理人员自身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
1.2 资源建设的标准缺乏统一性2000年,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3],但从对十几所地方性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调查来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混乱、缺少规划的现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只是从技术功能层面上作出指导、参考,但在资源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执行度和可行性有多少,仍然有待实践的检验。另外,地方性高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带有地方特色,所以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其自身的特色。如何处理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一旦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可能导致地方高校在资源建设中出现重复性建设的现象。再者,常年以来地方高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那么如何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效,目前仍然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
1.3 缺乏交流合作的经验这里所指的合作,包括与国外的合作、国内高校间的合作以及高校与其他单位的合作。目前,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甚少,都是孤军奋战,仅仅依靠自身的薄弱力量建设所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如聊城大学与天空教师合作开发出来一系列的网络课程,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广借鉴。但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往往忽略了其自身作为教育部门的重要优势,高校应注意将其自身的教育资源设计的优势与企业公司的技术有事相结合,打造真正的“双赢”。
1.4 追求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的校园网络设施较为完备。[4]但是这些硬件资源的功能却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各校对外宣传中,校方人员通常以我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拥有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硬件条件作为评测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标准,这些硬件设施可以从直观上展示该校的雄厚实力,但是硬件资源却不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全部,信息化资源还有一个重要部分――软件资源,不少高校在资源建设时忽视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他们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投向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上文提到人力资源是通过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标志的,忽视软件资源建设就是削弱对人的潜能的挖掘,严重影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5 知识产权和安全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愈来愈受关注,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处理资源的开放共享与著作权之间的关系,做好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又尊重开发者的原创权,避免侵权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也令人担忧,虽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安全性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但一些隐藏在背后的漏洞仍然令人担忧。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2.1 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策略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同样如此,没有标准化的约束,就难看到资源建设的整齐和谐。我国2000年出台的《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巨大进步,其为各高校资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有利于资源建设的规划、共享与整合。在高校进行资源建设时,首先要分析规范中所提出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最好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培训,做好资源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目前,高校提供教育资源多是一些文字型的文件、课件、网络课程等,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呆板生硬转变成电子文档,缺乏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全然无法体现。开发人员就是要开发多种形式的资源,充分发挥视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素材的表现形式,调动学习者的多重感官,让学习具有趣味性。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性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多个库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避免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
个性化就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兼顾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它有双层内涵:一是要兼顾学校的特色,在统一的标准下,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自身优势,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二是要兼顾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个性化可以使开发人员灵活地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至于缩手缩脚、生搬硬套。
2.2 强自身、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强自身是指挖掘本校的潜力资源,充分挖掘本校人力资源,调动不同岗位教学和技术人员,积极投入到资源建设中,实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资源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教学人员主要负责资源的收集,并且参与技术性开发,在技术性开发中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技术人员则根据教学人员提出的要求及相关资源建设的规范,进行自主研发。管理人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要对资源建设做出科学的、前瞻性的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资源建设前进的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在资源建设完成后,要注意不断更新完善与维护。为了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设置相关的措施来激发和鼓励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引进来是指加强对外合作,吸收校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各个渠道吸收外来投资,与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其中社会上的开发公司可以为学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走出去是指将本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出去,树立开放的意识,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建立更好的共享机制,增加可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方便招商引资。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曾说:“教育是可以不断扩展接触信息的途径,并不断通过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来得到发展的。”[5]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建设,需要不同人的积极参与,参与者在自己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才是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最大优势之一。地方高校应树立一种“共享文化”,开放意识。
2.3 加强理论研究,组建专业团队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鉴于数字化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地方高校应抓住时机组建团队,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理论研究的提升,在应用中就能更好的指导本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实力,同时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做出贡献。注意,理论研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避免脱离实际需要。另外,鼓励教师参与,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给予嘉奖从而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4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信息安全在政策上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侵权现象,要给予严肃处理,以规范网络行为。在思想上要加强版权保护的意识,尊重他人的原创权。网上教育资源是开放性的,树立开放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要注意保护原创人的利益,使用他人的成果要注明出处。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其将为信息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机制。地方高校要及时做好查找漏洞、更新防护软件、备份文件资源等安全措施,尤其要注意数据库的安全防范,防止网络攻击。
3结束语
地方高校要建设具有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就必须解决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的设计开发和后期的更新维护等工作,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仅能为我国数字化建设添砖加瓦,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2]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3]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EB/OL]./new_web/keyan/xdycjygf.doc.
[4]王运武.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5]邢红宇,杨庚宇,钱辉镜.美国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篇11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篇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29—01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数学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数字化数学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学生产生快乐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增大课堂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趣促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我把《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要求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想一想“乌鸦喝到水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明白了“体积”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二、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而数字化技术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
例如,“圆的面积”这一课重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难点所在。为了化难为易,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在电脑大屏幕上画一个圆,然后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第一步:把圆平均分成3份,4份,6份……16份,让学生试着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生的什么图形。第二步: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把切开后的图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第三步:展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找出所拼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汇报完后,教师在屏幕上闪烁圆的周长的一半和近似长方形的长的关系,圆的半径和近似长方形宽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大信息量
篇13
一、数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1.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物理课堂。数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更形象、更逼真、更生动、更容易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数字化手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数字化的运用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快速准确地得出实验数据;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逼真,效果更佳;数字化仪器的使用可以使一些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实验轻松地解决,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数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亟须更新
数字化设备刚兴起时,大多数教师都和我一样,会有这样的认识:能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最普通的方法将实验做成功,效果就最好,它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只有当遇到一些常规方法不易测量和不易处理的数据时,我们才想到借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其实不然,我想,如果总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的话,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会墨守成规,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想想数字化手段的优势,总是按照固有的思想进行教学,就不会有很好的创新。
2.数字化技术与先进教学思想的有机融合
数字化实验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手段,但它并不代表先进的教学思想。只有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有机地融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充分整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要重视教学思想的转变,重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体现着先进的教学思想,这更有待于更多的教师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它,去适应它。
3.数字化技术培训至关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许多学校花巨资引进了数字化实验室,但利用率却非常低,有的教师不敢用,有的教师不会用,还有的教师懒得用,数字化仪器几乎成为摆设。大多数情况下,数字化实验室犹如出嫁时才能穿出去的嫁衣。所以说,进行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追求时尚本没有错,错在没有把时尚当作平常。也许,只有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对数字化技术这一新生事物多看几眼,多用心去想想,而不是用那么守旧,甚至是排斥的眼光去看待它的话,你才会发现它是那么的美,用起来是那么的顺手,它将会成为你的好帮手、好朋友。我坚信,广大一线教师将会越来越喜欢数字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也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