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图书印刷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印刷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印刷方式

篇1

1“新技术”和“新思路”开创“新模式”

出版企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市场及逐年递增的图书库存,有必要跳出原有思维定式,利用生产新技术,更多学习互联网思维,从中借鉴可取之处,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在出版经营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

1.1新技术

数字印刷是印刷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全数字生产流程,它将印前、印刷和印后整合为一个整体,由计算机操作、控制和管理。数字印刷相对于传统印刷而言更加灵活可控。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印刷生产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其适用领域逐渐渗透出版行业。而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以及成熟应用,在其印刷质量水平满足大多数单色图书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数字印刷在一定条件下突破了成本限制和产能限制,单品种图书可以采用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也可以进行多品种、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高速喷墨印刷设备较平张数字印刷机的耗材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生产效率又有大幅度提升;而和传统印刷机比较,其不存在固定成本(印版),即在一定印数条件下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的生产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印刷机,同时还能够实现可变数据印刷,具有传统印刷无法比拟的生产灵活性。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出现,填补了图书生产环节超短版印刷和传统印刷起印数量之间的产能空缺,同时也给出版企业解决行业顽疾—“图书库存”问题带来了希望。

1.2新思路

针对出版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出版企业应着重从供给入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实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落在提升出版企业的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上。此外笔者认为出版企业要想在行业大环境中继续良性发展,还要侧重于研究市场的特点、读者的需求,采用适合自身图书产品特点的精益化生产支撑体系,在合理控制图书印制成本和确保印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走向“以需定产”,减少图书库存,降低图书报废率,来推动现代出版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1.3新模式

出版企业通过采用高速喷墨印刷生产方式来推动出版经营模式创新,主要的优势在于出版企业具有充足的生产订单,同时通过自身生产节奏的合理调整,可以达到生产节奏相对均衡,确保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高效能地运转。笔者所在的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从出版全局考虑,以数字印刷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互联网+出版”生产经营新模式,积极加强数字印刷生产支撑系统建设,通过优化图书出版流程,全面推广数字印刷生产方式,采取购入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等措施,逐步推进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升级,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2推动“新模式”的实施措施

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如何使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高效能、低成本的运行,是人民邮电出版社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正是出版企业经营创新模式落地实施的关键。笔者通过出版社自身的探索和对国内多家高速喷墨印刷生产企业的调研以及对高速喷墨设备特点的充分研究,总结出以下4个方面。

2.1具备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的支撑

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用以支撑生产体系实现图书订单处理智能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透明化,满足营销模式创新带来的碎片化图书订单、多批次小订数图书订单的需求。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将通过对订单业务的统一管理,进行材料管理、成本核算和对接印刷企业等工作,处理我社出版物生产用途的电子文件在排版公司、出版社和印刷企业之间的传递管理,有效地解决出版社与印刷企业之间多次不间断的往返取送校样、确认生产文件准确性等诸多问题,使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快速地生产所有的超短版图书,并且使出版社能自始至终监控整个生产和供应链过程。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大大提高印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人员配置,提高综合效率,及时满足我社出版物的生产需求。

2.2对生产文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生产文件的标准化为高速喷墨印刷的顺畅进行提供了基础保障,出版物数字化生产的载体不再是传统的软片而变为抽象的电子文件,技术的革新缩短了出版物生产工序,但也对出版物生产文件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出版社数字印刷用的生产文件统一要求为PDF格式文件,做好文件字体嵌入或将文字转为曲线,文件的图片分辨率要不低于300dpi,色彩模式为CMYK模式。生产文件标准化,不仅减少了出版社内部编辑环节和印制环节的繁琐沟通,同时生产文件在出版社和印刷企业之间传递管理的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2.3保持生产饱满,充分释放设备产能

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精密,设备运行前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自检启动过程,一般用时比较长,需要2小时左右,所以设备频繁启停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而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采用非接触式生产,印刷设备通过喷头将墨水高速喷射到承印物上,这种非接触式生产能最大程度减少设备磨损,所以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适用长时间开机运转,如果出版社能提供均匀且稳定的生产订单,这样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的产能也能充分释放。

2.4根据设备特点整体设计图书工艺

数字印刷较传统印刷还存在一些工艺局限,而这可以在图书前期策划中避免。(1)白页问题。白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编辑在策划图书面数时,考虑的是传统印刷印张数,但数字卷筒印刷分切方式和传统印刷折页方式不同,传统整印张的面数用在数字印刷中不一定整印张,所以有产生白页的可能。目前没有设备能够清理多余的白页,只能靠数字印装企业手工撕白页,此工序费时费力,这点使数字印刷的生产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建议保留白页。为避免多余白页影响图书美观,可以统一设计图书推荐目录、出版社宣传页、反侵权盗版声明以及出版社防伪LOGO等内容。(2)开本多样化局限。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生产线将极具成本效益。但生产线又是全流程、多设备协同生产,在生产不同规格的图书时需要各个环节设备调整尺寸,因此一旦图书订单开本形式多样,造成用纸规格多样,将大大增加各环节设备调试时间,从而降低生产线生产效率。为保障生产线的高效生产,需要规划数字印刷图书的开本尺寸,一条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尽可能集中安排常规开本来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图书的生产效率。(3)专色局限。由于数字印刷设备无法印刷专色,对于有专色的封面只能用近似颜色模拟印刷。另外数字印刷成像原理和传统印刷有本质区别,所以两种方式生产会出现色差。(4)复杂工艺制约效率。相比复杂工艺的图书,平装图书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复杂工艺图书整体工序多,不但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部分工艺还需要手工操作,大大降低生产效率。高速数字印刷生产线主要依靠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一旦图书工艺复杂、需要手工处理,数字印刷生产效率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此外复杂工艺都设有开机费,若工艺较多,图书的数字印刷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3结语

考虑到现阶段高速喷墨印刷的生产成本问题,对于图书出版企业来说,笔者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字印刷方式和传统印刷方式将两者并存、相互补充。所以为了更快地实现图书生产向以销定产的方向转变并且更好地推动图书出版企业出版经营模式的创新,在图书策划的初期就需要对产品未来的市场有相对准确的预测,对图书类型也要有明确的定位,充分考虑在图书的生命周期中,确保采用数字印刷方式和传统印刷方式相互转换的顺畅,围绕数字印刷生产的优势特点来设计。

参考文献

[1]滕泰.供给侧的觉醒:从财富原点再出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刘筱霞,陈勇常.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篇2

按需出版是时展的产物,它首先是基于数字处理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印刷大大简化了图书的出版过程,只需一套按需印刷系统就可以完成图书信息的输入、存储、印刷、装订成册的整个过程,实现一本起印,摆脱了传统印刷对一定起印量的限制[1]。目前,很多国际大型印刷设备厂商纷纷研发并推出按需印刷设备和系统,图书的按需出版可以更快速便捷地实现。其次,由于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图书品种数量大大提高,而单品种书籍的印刷数量不断下降。出于对最低印刷数量的限制,传统印刷出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按需出版很好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一些断版、绝版书籍的出版,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此外,按需出版还满足了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等社会需求。

简单地说,按需出版即按照需要出版,按需出版在其出现最初往往与按需印刷混淆不清。按需印刷是指一种数字化印刷设备提供的印刷工艺,它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原色印刷技术结合起来,按照需要进行印刷,这种印刷方式也被称为数码印刷。按需出版作为一种出版方式与按需印刷有根本的不同,比如一个开展按需出版的出版社,其业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按需出版短版书、再版书、专利文献等,另一个也会为了增加利润,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数字印刷服务,如个性化印刷品、广告传单印刷、会议资料印刷等。

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几个最本质、最明显的区别在于:1.按需出版是出版方式,按需印刷是印刷方案;2.按需出版是包括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在内的活动,按需印刷只是其中一个环节;3.按需出版对象是纸质出版物,按需印刷的对象即印刷材料可以千变万化,纸质材料、金属材料、塑料等都可以作为印刷的对象;4.按需出版目的是为了减少库存,避免盲目生产,节约成本,并解决断版、短版书的出版问题,按需印刷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于个性化印刷的需求,按需出版注重出版内容,按需印刷却是注重出版物的印刷形式。

中国的按需出版开展时间比较早,按需出版的观念也被大家熟知,并在一些领域(如短版、断版、小众、古籍类图书出版)积极实践,然而,按需出版在中国还仅仅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补充,未能形成发展规模。有研究认为,中国是喊着按需出版的口号,干着按需印刷的活儿,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按需出版,更没有形成出版转型的基础[2]。本文将对美国和欧洲按需出版的发展模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中国按需出版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对中国按需出版发展提供借鉴。

一、按需出版在美国

美国的按需出版分为按需印刷业务和按需出版业务。

1.按需印刷业务。美国的按需印刷业务主要是由一些大规模的发行商、出版集团或是印刷集团等提供,并且这种模式的企业数量比较少。以Lightning Source Inc(LSI)公司提供的按需印刷为例,它主要为出版商和发行商服务,如大学出版社、学术科技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等传统的图书出版社、按需出版机构、图书馆和书店等。印制后的发行有两种渠道,一是批发到世界各处的书店或是图书馆,另一种是发给出版社,按出版社的要求发到其仓库或是以其名义直接发给作者。LSI公司每周7*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客户服务,根据客户要求提供不同装订形式的印刷品。

由于采取了自动化的管理和连续的运转模式,LSI有效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在整个出版流程中LSI定位自己既不是出版者,也不是l行商,而是出版中的印刷环节。由LSI印刷的图书,LSI仅收取大约图书定价20%的印刷、仓储、邮寄的费用,其他的利益都属于其合作者,出版者占26%,零售发行商占54%[3]。

2.按需出版业务。在美国,按需出版机构通常被认为是提供出版服务的一方,并不会被认为是出版方,只有作者才是真正的出版者。有按需出版机构参与的出版流程为:作者通过网络提交数字内容,按需出版机构按照作者的要求提供各种出版相关服务并最终完成出版。

按需出版机构向作者提供包括出版服务、编辑服务、营销服务、图书印制发行服务等。这些服务中有些是免费的,如出版服务中的提供平装书和电子书出版版本,提供书籍的书号和条码,在出版机构相关的网站或是实体书店销售并在交易完成后支付作者相应的版税等。收费服务一般包含一些专业服务,如文字编辑、后期制作等,或是其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来满足作者的各种要求。

按需出版的图书的销售由出版社、网上书店、实体书店销售实现,其中,书店占10%,销售商占30%,作者或其亲友占到60%。

3.美国按需出版特点。美国按需出版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运用了普及的互联网和网络技术,所有的出版流程,包括稿件提交、签订合同、出版服务、销售及发行等都通过网络实现。无论是数字内容资源和运行管理资源都有稳定而强大的数据库支撑,准确而迅速,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

篇3

1 按需出版的内涵和特征

1.1 按需出版的概念

在进行印刷出版的过程中按照需求进行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称为按需应刷技术,正是这种技术的出现促使了按需出版的出现,按需印刷对世界出版业与印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7年,美国的闪电公司首次使用IBM的按需印刷技术为当时一所著名的学校印制了急需的50本课程教材,这是按需出版的源头。在通常情况之下,出版社按照客户的具体需求印刷出版相应的出版物称之为按需出版。

知识产权出版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已经有了关于专利文献数字印刷方面的探索,我国第一次启动“按需出版工程”,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在2004 年4 月16日正式开始的。在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在开始几年的的总装机量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如,由2003年的三百多 台,到2004年就已经增长到了七百多台,而在2005年就已经增长到了两千多台,但是,在此以后,受到了类似书号这样的一些出版资源的限制,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图书在按需出版方面的放慢了工作速度。

1.2 按需出版的特点

按需出版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图书在印量非常少的情况下,由于受到价格的限制而致使印刷时的成本非常高,导致其存在出版时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图书再版时由于受到印数不能准确估计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印量不够的问题;三是,能够印刷一些绝版书和断版书;四是,针对作者提出的一些具有非常鲜明个性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2 适宜按需出版的文献资源类型

2.1 短版图书和断版图书

目前有很多专家提出,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最先开展的按需出版图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短版图书在出版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短版图书主要是指,受到用户和发行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出版者对印数方面的要求,从而造成不能出版的图书。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有很多短版图书的销售量也在百册以上,出版者也是有利可图的,例如,很多城市、学校的图书馆存在很多读者不能找到跟专业相关的图书等等,随着时间的流失,我国也在不断改变这种现状,尤其是子2004年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有了500多个按需出版的选题,这些选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有法律、经贸等一些社科类型的短版学术著作,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硕士以上的一些论文的图书。

2.2 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和具有特定读者的报纸

针对一些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的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选择安需出版,经过的多年的研究表明,期刊在每期的发行量不到5000册的或者是需要不定期出版的一些增刊、论文集、讲座等等,针对这类的图书一般都是需要按需出版,而像每期的发行量在5000册以上的,基本上都不需要按需出版,还是按照传统的印刷方式出版就行。

2.3 需求量不是很大的特种文献

特种文献的特点就是文献的种类很多、发行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就是不需要非常多的印数。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出版社在近20年的时间内,出版的中国专利文献已经累计达到了160万件,页数也达到了1400万,这个数量级就等同于一般的图书7万种,而且随着人们专利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每年几乎都会有近30万件专利文献增加,这等同于一般的图书1万种,但是在这数量的背后是对文献的需求量几乎都在200份以下,因此,这要是选择传统的方式印刷出版,那么印刷成本将会是非常高昂的,因此,我国知识产权出版社采用了最先进的OCR光学字符来dui9生产流水线进行识别,并且能够自动的进行专利文献排版,从而实现了一部分按需出版的专利文献。

3 按需出版与文献采访的契合

3.1 按需出版的便捷性与文献采访的及时性

按需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本身就是集印刷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这也是它在技术上的主要依靠,需要出版的全部内容都必须被数字化,然后在按照规定的统一标准格式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对电子文档进行终审时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这样就会不再需要重组照排、制版、印刷等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出版的速度。因此,一旦接到图书订单,就可以立刻开始印刷机印刷,没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所以,将来的安需出版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印刷方式,选择合适的地点将数字出版系统配置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文献采访的效率得到提高。

3.2 按需出版的针对性和文献采访的实效性

文献的采访非常讲究其时效性,但是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下,由于信息传输不迅速等原因,致使出版社和图书馆之间经常会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文献采访没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随着按需出版模式的出现,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图书馆跟出版社之间能够非常迅速、及时、准确的进行信息交流,由传统的“印一本出版物,销一本出版物”,转变成现在的“销一本出版物,印一本出版物”,也就是说只有图书馆接到客户的订单以后,才联系出版社进行出版,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所以说,提高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是实现文献采访实效性的大前提,而安需出版对具有很高价值、收藏价值和绝版书、断版书的采访不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按需出版的经济性与文献采访的灵活性

传统出版的主要利润就是随着图书发行量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使图书的销量提高上去,出版者就会将“复本数”当做给图书馆提供相应供货的大前提。随着按需出版的出现,很多品种非常小的印量也能进行出版,而且再加上没有进行成本分摊的现象,这就使得无论印数的数量是多还是少,都没有非常显著的平均成本差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的“最低印数”的规定,从而帮助图书实现了不会脱硝、不会绝版、断版现象,比如,某种期刊每个月需要200万册的印书,但是其每一订单的平均价格确实1.8元一本。

3.4 按需出版的定制性和文献采访的特求性

从出版方式上来看,按需出版就是强调个性化的出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在印刷出版物时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来进行;二是,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和读者的角色,使他们分别看做是“编辑”和“出版者”的角色,这是由于出版物选择按需出版,那么出版的内容就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进行添加、删减和重排,例如,读者对某一字体、封面色彩、图画等非常喜欢,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的进行更换,这样的话图书馆就可以实现,“出什么书买什么书”、“出什么书读什么书”的方式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

4 按需出版视域下文献采访工作的创新

4.1 更新思想

随着按需出版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出版社、发行机构的根本性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文化需求,这对读者来说,提高了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品位,所以有专家就说,按需出版就是我国出版社的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尽管目前我国整体的按需出版水平还是非常低,但是其发展确实非常迅速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家这方面的出版社,所以说随着按需出版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也将不断加深,无论是对图书馆、出版社还是出版者和读者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他们传统的方式,因此,要求图书馆必须时刻注意其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其最根本的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献采访的创新意识,使其不断提高采访质量。

4.2 网络环境下的按需出版视域下文献采访工作

随着近几年网络出版方式的出现,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出版方式,必将成为最新的网络采访方式。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POD ),就是在网络出版后的有一个更新的发展形式,这里的按需印刷提供者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其资料库中基本上都已经储存了非常多的电子全文,当采访者查看到信息资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后,提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将图书文献以网络的形式传送到数码印刷机上,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开始印刷,这种印刷的方式能够更进一步的实现按需编辑、按需出版。总结该出版的方式非常适合短版书的印刷。

4.3 合理利用不同的文献采访渠道

跟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按需出版的操作流程更为简单,但是绝不能简单的就定型为按需出版模式比传统出版模式好,这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适合的条件是不同的,尽管在近几年按需出版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还远远不能达到取代传统出版的地位,一个更为合理的对这两者的评价是,按需出版模式是传统出版模式的一种补充。比如,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在印量低于1000册的图书会要求采用按需出版的模式,而在1000册以上就会选择采用传统的出版模式,这是由于按需出版的低成本的优势会随着印量的增加而慢慢降低,所以说,传统出版模式跟按需出版模式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助的关系,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两种相对立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只有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选择采用哪种方式。

4.4 创新文献采访的技术与方法

借助网络来完成任务是按需出版的主要特征,比如,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其在买书时如果要按照按需出版的方式来购买,首先就必须要先登录中国按需出版网,登陆后先要注册成为其正式成员,在成为正式会有后,才能购买图书,就目前而言,针对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基本上还是以纸质订单的传统阶段,因此,图书馆必须改变现有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好按需出版模式,从而将文献采访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的供需信息变得更加流畅、准确和方便,从而使使文献采访方式显得更具有积极地意义。

4.5 提高采访人员的基本素质

随着按需出版模式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按需出版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按需出版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技术方法,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采访;二是,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在按需出版建设馆藏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好按需出版规定的各种政策和技术方法;三是,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在科研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经常总结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在按需出版条件下的采访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4.6 与出版者业务联系创新

随着按需出版方式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出版者和图书馆在传统意义上的关系,使他们两者之间由传统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成现在的合作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以美国闪电公司(LSI)为例来说明,被该公司看作是最大客户之中的就有图书馆,该公司会定期的向图书馆将一些按需出版的图书提供给图书馆。持此之外,图书馆跟安需出版者之间加强联系,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其合法性的识别程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购买盗版图书的潜在隐患,这是由于,尽管有很多网站表明他们是安需出版的,但是却没有按需出版的资格证书,只有按需印刷,这些在我国都是属于违法的范畴之内。

5 结论

本文针对按需出版视角下的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创新应用思考进行相关的论述,希望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希望可以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价值与影响。

篇4

1PDA与POD的含义及工作流程

1.1PDA的含义及工作流程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s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实践源于馆际互借服务(ILL),如果馆际互借的图书与图书馆采购标准一致,则转化为馆藏。2011年至2012年PDA均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FLA)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基于读者的需求与利用情况(E-book时代,以读者浏览、下载、阅读情况作为参考),参照图书馆的实际馆藏发展原则与政策进行的一种馆藏建设模式。

PDA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从图书馆馆藏建设政策出发,设置合理参数的预设文档(Profile);其次,图书供应商提供符合预设文档的图书MARC记录,并导入图书馆本地馆藏目录,使读者通过OPAC检索、浏览、阅读,最终能够触发图书馆统一采购的资源建设模式[1]。

1.2POD的含义及组织形式

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简称POD),是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借用数字处理与印刷技术,将出版信息转变为数字网络库存以便随时直接印刷成书的一种出版模式。该模式重新组织了传统出版中编、印、发等环节,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并突破印数限制,实现从“生产―购买”到“购买―生产”的经营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出版活动的精确性[2]。

按需印刷不同于传统出版方式,简化了出版程序,基本组织形式为“作者―数字网络管理平台―读者”,其以数字化内容存储为基础,根据作者的实际需求把网络的电子图书印刷成纸质图书或是出版发行、零售商与图书馆等机构根据读者订单的接收开始印刷,该方式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同时减少了图书库存,缩短了周期,增加了出版的时效性。

2PDA与POD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2.1PDA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PDA的理论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以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图书馆实践为起源,随后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盛行,且较多运用于电子书的采购,通过读者对导入本地馆藏目录的电子书的阅读次数或者阅读时长等触发机制的判断确定采购[3],这种PDA电子书的采购模式性价比高,还能够克服E-book打包销售的诟病。PDA的另一种应用是纸本图书的采购,读者检索图书馆导入的馆藏联合目录,在规定的项目时间、购买标准范围内提出购买申请。PDA纸本图书采购的主要途径则是馆际互借需求转化为纸质图书的订单。

国外PDA项目开展较为成熟,在PDA项目实践基础上就图书馆预设文档的标准设置,分别对PDA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以及问题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PDA项目开展时间较为集中,大多数PDA项目是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继续开展,其经费投入各不相同,且它们存在共同的特点:较多的PDA项目应用于E-book采购,PDA采购的图书利用率较高且开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与评估,PDA项目存在“被决策”[4]、经费预算失控[5]、资源重复建设[6]等严重问题。

2.2POD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POD较早在美国出版界开展,作为纸本与数字内容供应商的英格拉姆内容集团(Ingram Content Group Company)于1997年便开始致力于该领域的实践,该集团创办的闪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2000年更名为Lightning Source)借用IBM的按需印刷技术筹备POD的战略规划。美国POD业态包括按需印刷服务和作者自助出版两种类型:按需印刷服务主要解决断版书、样本书、绝版书及“小众书”的印刷问题,作者自助出版满足作者的个性化出版需求。

根据服务对象与主导者的不同,美国POD又分为三种业态类型:①以图书馆和书店的图书需求为主,发行商为出版社的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闪电印刷公司。②以服务读者群体为主的印刷商和零售商为主的出版主导的模式,其典型代表是兰登书屋编辑主任杰森・爱泼斯坦创立的按需印刷公司。③以满足作者个性化出版需求的自助出版模式,其典型代表是亚马逊旗下的Createspace、Lulu、Smashwords和Author Solutions等[7]。目前,美国各类出版机构都在积极介入POD,同时POD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早期的学术图书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图书。德国出版界的POD项目以利博利(Libri)集团为先行者,法国的POD项目以零点网上出版社的迅速发展为开端[8]。

3典型案例

3.1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实践

馆际互借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图书馆缺藏问题,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然而馆际互借不便于永久馆藏建设,且平均成本费用较高。因此,国外大学的PDA起源于利用馆际互借业务补充纸本馆藏建设,国外多家图书馆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实践中都制定了符合本馆实际需求的采选标准,如文献价格、类型、语种、出版年、学科、版本等[9]。

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基本流程为:采访馆员收到馆际互借员的采购申请,与采选标准比对,若不符合采选标准则将其退回处理,反之,则进行采购处理。采购到馆的图书根据读者的紧急程度选择简单处理(仅加盖馆藏财产章)和完整处理(依据图书馆常规入库图书的编目程序)。为了方便读者利用,馆际互借的图书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直接让读者先获取利用,后期归还图书馆进行加工与编目。

3.2EBM按需印书的ATM

咖啡印书机(Espresso Book Machine,简称EBM),是美国ODB(On Demand Books)公司的专利设备,该设备通过Express Net软件系统连接网络书目资源以实现打印、印刷与版权管理功能,最终完成用户打印、装订一步到位,可称为印书ATM机。EBM是数字出版环境下由“预印刷”向“按需印刷”变革的产物,开启了E-book的个性化印刷篇章,国外典型应用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10]、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等。而EBM的主要特征为:①高效、灵活的制书流程。读者通过网络书目资源库或自行上传文件,然后设置EBM的制书参数,点击“制书”键即可即时印刷,且能够自动印刷、修剪与装订读者印刷的图书,整个流程大概需要3~5分钟。②自助出版的Self Exprss SM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能够实现作者的作品转化为装帧完成图书成品的途径,满足用户的作品编辑、设计与排版,但需要明确版权归属、数字格式规范等前提条件。③廉价的制书成本。其纸张、墨粉、墨盒、胶水等印书耗材均为一般性耗材,综合印书成本每页低于1美分。④丰富的数字内容资源。在线数字内容资源库或目录数据库是EBM运作的基础,为此,美国ODB公司需要众多出版机构的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建设的在线数字内容资源包括哈歇特(Hachette)、西蒙及兰登书屋、谷歌书店、亚马逊等出版商。⑤图书出版内容。其内容包括来自图书馆馆藏、互联网资源库中的绝版、短版、样本、小批量印刷品等。

4PDA与POD异同分析

4.1相同点

PDA与POD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条件与目标:探索有效、有针对性的馆藏建设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有较为发达的技术基础支撑图书馆、图书供应商以及出版机构实现无缝业务与服务的良好衔接;二者能够较好地化解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与有效利用的问题。此外,二者的共同点还有以下几点:①满足即时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PDA模式实现图书馆从以备不时之需预购大量藏书向满足即时需求提供适宜图书的方向转变;而具有灵活、高效、便利与针对性较强的出版模式POD来说,能够较好地解决电子书的纸质化获取问题,POD+PDA模式将图书馆员从以前揣测式采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所建设的文献资源打破了“零利用”困境。②作为馆藏补缺重要方式。POD能够实现诸多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如:艺术作品,有古籍、回忆录、专著、专业教材等新书、样书、短板书、断版书、“小众书”及个性化需求图书的出版物,满足藏书的补缺。PDA能够填补馆际互借的文献资源,有效补充馆藏资源。对于馆藏建设,POD+PDA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采购的针对性,能较好地进行藏书补缺。③需要图书馆、出版社与书商的合作共赢。出版商(图书供应商)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多种销售模式,它们高度参与并配合使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PDA成为可能。POD需要有强大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撑,通过与出版机构、亚马逊和谷歌等的合作,拓展资源内容,彰显了丰富的特色资源内容,提高了图书馆的吸引力。对于持续发展而言,POD+PDA需要图书馆、出版商、数字资源商等上、下游单位的战略合作与联盟,建立畅通的技术平台、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推进合作共赢。

4.2不同点

PDA与POD在服务文献范围、工作流程、应用模式、工作(制书或荐书)流程中的参数要求以及关键问题等方面有所差别(见表1)。

PDA符合馆藏发展政策或采选标准的图书。其一,读者通过OPAC提供的MARC记录推荐;其二,直接点击链接阅读电子书,要求提供印刷本,由图书馆统一付费购买。电子图书的PDA主要有三种购买选项:短期外借、中介访问、自动购买。制定的采购标准,应包括出版商、出版日期、文献价格、文献范围、触发次数等。其一,选择合适的书商,书商的服务提供范围、能力及诚信水平;其二、采购标准、读者选购环节及后期采购结果的综合评价。

POD早期主要包括个人回忆录、家族历史资料、学位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逐渐涉及多学科教材及正式出版物。Espresso Book Machine的打印目录数据库增加了读者获取文献的渠道,搜索一本图书或一类图书中的关键词所涉及的部分进行汇编和打印。从“生产―购买”经营模式到“购买―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从点对面的销售方式到多点销售方式。考虑用户的需求、图书的利用率同现有馆藏的关系,文献的内在质量,作者与出版社的信誉程度,文献的价格、装帧等。其一,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其二,EBM在下载、打印、馆际交换等使用过程中会带来版权、法律问题。

5结语

PDA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或“馆藏建设模式”,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图书馆的青睐。POD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行业的变革,它使出版的形态发生变化,对于图书馆建设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以及图书馆的未来馆藏发展与读者服务产生重要的影响。POD与PDA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图书馆理应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扬长避短,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2]曾小英.图书馆按需打印的实践与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2(1):29-32.

[3]沈敏芳.读者决策采购(PDA):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新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11-13.

[4]LD Borman.FROM THE EDITOR:Engaging Our Communities[J].American Libraries,2013(1):4-6.

[5]L Britton.The Makings of Maker Spaces[J].Library Journal,2012(16):27-29.

[6]N Belbin,P Newcombe. Fab Labs at the Library[J].Education Digest,2013(7):65-68.

[7]肖叶飞.美国按需印刷的运营机制与启示[J].编辑之友,2014(2):105-108.

[8]张得田.国外按需印刷发展掠影[J].印刷工业,2012(10):95-96.

篇5

一般情况下,对图书编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文字掌控能力、选题创新能力、市场感知和把握能力以及相应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对图书编辑的图书印制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高,甚至根本没有要求。这就会出现因图书印制失误增加图书编辑工作量、重新返工的现象,因此,探究图书印制环节对图书编辑的重要性对图书编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编辑要掌握一定的图书印刷拼版知识

图书编辑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拼版知识,在发片之前能够对拼版后的版面尺寸和纸张大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和比较,保证拼版后的效果得到预期。版面和纸张的核对比较工作虽然很简单,这些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掉,进而给图书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图书编辑的本意是要做一本24开的竖式书籍,打算每册印4个印张,计划的成品尺寸为长为185毫米,宽为170毫米,然后将样本拿到印刷厂去印制,由于图书编辑没有对版面尺寸和纸张大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印刷出来的版本根本无法用事前按照设计尺寸裁切好的纸张印刷,无奈,只能对内容进行重新拼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图书编辑要了解图书印制纸张的常用开法

图书编辑要对了解纸张的常用开法,这样才能够了解需要印制的图书是在怎么开的,如何开的,进而在图书印制的最初阶段能够有效的调运纸张,达到科学合理运用纸张、节约图书印制成本的目的。例如,图书编辑将高考物理知识编辑成一个72开的口袋书,送到印制部门进行印制,一开始,印制部门用A批次的全开纸张进行印制,由于发行量大,需要对口袋书追加印刷,但是之前用的A批次全开纸张不够,图书编辑和印制部门为了避免出现纸张色差问题,调用了A批次的对开纸张,结果发现之前在印刷的时候,是将全开的纸张进行偏开切来印刷的,调用对开纸张完全无法满足印刷的需求,印制工厂没有办法正常生产。这种因为由于缺乏对纸张开法的了解出现的图书印制事故,不仅造成了纸张调用失误、浪费纸张资源的问题出现,而且有可能因为纸张供应不及时造成印制停产、延误图书最佳上市时机等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图书编辑应当对图书装订环节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图书编辑对图书装订相关知识不了解,一旦由于图书装订环节出现问题,就要对书籍的尺寸、排版进行重新的整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图书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出现过此类问题。例如,某图书编辑编辑了一本竖24开13.5印张的书,由于对实际图书装订环节不了解,这位图书编辑就按照印刷厂给出的胶订折手对书本进行排版、设计,但是随着编辑内容的不断增加,印张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且作者要求最好是用铜版纸作为书籍的内文纸张,以保证书籍的品质,为了避免图书出现掉页问题,这位图书编辑就联系印刷厂商,想将图书装订工艺变更为锁线加胶订的形式,但是印刷厂家告诉编辑,他所设计的这个书本尺寸只能按照横开的方式进行锁线,竖开无法进行锁线工艺,无奈,这位编辑只能将整本书的尺寸进行调整,重新排版、发片,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图书编辑应当对图书印刷的特殊工艺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如果图书编辑在书籍排版、设计过程中设计到特殊印刷工艺,就要对这些工艺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对图书印刷工期有着明确把握,对图书进度和上市时间有着清晰的规划。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电力设计行业的招投标标书由于包含很多内容往往会被编辑成图书的形式,图书编辑在对电力设计行业的招标工程进行编辑时,会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的特点,编辑商务、技术、工程报告、工程图纸、工程专题报告等等多样内容,这些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尤其是工程图纸,如果图书编辑对工程图纸的特殊印刷工艺不了解,在图纸编辑过程中简单的将图纸作为附件增添进去,在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纸张大小不合适、图纸显示不全或者是图纸被割裂的现象出现,影响招投标标书的质量,严重的会影响到招投标的结果。

五、图书编辑要了解图书印刷的颜色效果

如果图书编辑对印刷颜色效果不了解,在印刷环节可能会出现颜色不好调和、颜色印刷出来差距大等问题,对图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儿童图书的编辑方面,很多图书编辑喜欢用比较纯艳的颜色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但是实际印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色彩偏差,尤其是由红色和蓝色配出来的紫色,由于红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不好压色,很容易出现色差,因此图书编辑就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紫色。有的时候印刷厂的印刷设备也是图书印刷出现色差的主要原因,图书编辑要对印刷工厂的业务水平有着一定的了解。

六、结束语

图书印制环节会对图书编辑产生深刻的影响。图书编辑除了掌握基本的文字功底和选题创新能力以外,还要对图书拼版、纸张开法、图书装订、特殊工艺和印刷色彩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把握,避免返工、重新排版的现象出现,确保图书印刷进度按照计划进行,提高图书编辑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青霞.了解图书印制环节对图书编辑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2,(22):27-28.

篇6

一、按需出版的概念

所谓按需出版,英文简称“BOD”,即“Book On Demand”,是指根据市场的确切需求量,组织图书的编辑、印制、发送等图书出版、发行、销售的全流程出版方式。它特别适合断版图书、短版图书和具有较强个性化特点图书的出版发行,从而实现图书出版的全新出版方式。按需出版的核心是按需印刷。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或简称POD)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印刷要求的一种印刷解决方案。如果将传统印刷比做是满足人们求同的要求,那么按需印刷则是满足人们求异的追求。传统印刷的概念是长版活、大印量和印刷品的一致性。而按需印刷则完全是依需求而定,可以实现先订书再印书,真正实现零库存。

二、按需出版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按需出版的优势

1.减轻库存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多年来传统出版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图书库存压力过大,导致资金过量积压。按需出版则彻底打破了传统印刷“最低印数”的限制,并可以保持图书的永不脱销,有效地减少图书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盘活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图书库存压力减小,必然会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目前,造纸业面临两难题:一是消耗森林资源,二是环境污染。一本稍微厚一点的书就是要好几棵树。2009年我国传统图书、期刊、报纸一年要印用624.95万吨的纸,624万吨纸在这里面每年都是增长的。

2.电子化库存代替实物库存深受出版商的青睐。按需印刷技术的神奇之处不是印刷过程本身,而在于它背后的数字图书馆,其印刷过程在大多数出版商的眼中其实是弱点。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版的十万余种新书中每年平均有55%成为绝版书,退出流通领域,造成内容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想使绝版图书再行恢复活力对传统印刷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按需出版来讲则是易如反掌,它依托出版社日益强大的数字图书馆,可在几小时之内将电子书变成实物图书并邮寄出去。这种以电子化库存代替实物库存,可使出版社每一本书都有无限的生命力,为出版社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3.服务小众市场,延长图书的生存周期。传统印刷动辄就是几千册起印,一些小众图书,如绝版图书、学术图书、个性图书等由于经济成本的原因被大量地、无情地拒之出版大门之外。偶有幸运被出版者,也是出版社冠以传播文化精神,赔钱也要做的名义出版,结果几千册书堆在冰冷的库房某个角落里,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无人问津,导致库存增加,资金浪费。而按需出版恰恰能满足这种品种多、印量少的模式,也使绝版图书重新获得生机,使图书的生存周期可以变成无限,这样就能随时随地充分满足出版业、发行业、书店、读者的需要。

4.降低成本,增加销售利润。按需出版省去了传统印刷的打样、出片、晒上版、水墨平衡、生产材料的购买与存放等工序,缩短了印刷周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它还能够通过网络传输电子文件进行异地按需印刷,三五十乃至几百册图书短时间打印完成,省去了高额的运输成本。使异地印刷、无国界印刷、“先发行后印刷”成为可能,实现了全球无障碍印刷。随着按需出版品种的大量增加,其销售量必将有大的突破,增加销售利润也指日可待。

(二)制约按需出版发展的因素

在国外按需出版事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和迅猛,在我国也应该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发展。但事实上,在我国按需出版的发展速度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测的那样快,这是因为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按需出版的发展。

1.单册成本高昂,图书定价没有优势。就目前国内按需印刷市场的印刷机器设备及工价而言,单位印制成本过高是制约按需出版发展的最大问题。如在我国一册192页,大32开的图书,按需印刷要达到9.72元/每册,而传统印刷在使用同样纸张,印10000册的基础之上则只有2.8元/每册,两者相差近3.5倍。在国外,一个大的出版商,印10000册200页左右的平装书,其平均印刷成本大约为l~l.5美元。印刷成本一般占零售价格的10%~l5%;用按需印刷技术来印,每册大约要4.5~5美元,两者相比也要相差3~4倍。按需印刷单册成本可谓高昂之极。高昂的成本必定会带来高昂的定价,就此书而言,传统印刷定价可以定到15元,而按需出版恐怕定价就要达到50元以上了,如此高昂的定价读者会掏钱买吗?总体成本看,按需印刷单一产品成本依然很高,将导致零售价太高,会影响整个按需出版的推广。

2.印件质量和开本形式尚需提高。按需印刷图书目前在黑白印件上有较大的提高甚至可以与传统印刷媲美,但就彩色印件而言却远不如胶印清晰,色彩还原也不如传统印刷机好,而且印刷成本要比传统印刷高很多。现代人的阅读已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在这一点上按需印刷如果不能有本质上的改进,按需出版就会失去竞争优势。此外,按需印刷图书的开本尺寸选择余地比较小,只有三五种形式,而传统图书在这方面则要好很多且比较经济。如果按需印刷采用多种开本尺寸,那么势必会造成极大的纸张和版面的浪费,有悖它降低成本的初衷。

3.现行图书销售模式不利于按需出版图书的营销。经过改进的新技术通常在改进初期只会取得有限的成功,因为它们不得不在被替换的旧的技术模式下操作。我国图书传统营销模式是:出版社将印好的图书发至书店或批发商,书店或批发商买后再将书款返给出版社。而按需出版的理念则是:订书印书卖书,这个模式使得书店无书,试想一个没有书的书店,如何将图书销售得出去。再者我国图书市场盗版严重,出版社推出一本新书,如果有好的销售潜力,如按订书印书卖书的模式出版图书,那么,盗版图书早已占领大部分市场了,出版社的损失不可计量。鉴于以上原因,按需出版图书的销售情况通常不好,发行的图书数量很有限。按需出版想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并不是那么简单。

三、按需出版技术需进一步完善

1.降低成本为第一要务。目前我国按需出版数量在500册以下的成本要低于传统印刷,这主要是由于按需印刷的设备、技术均由国外引进,生产规模较小,效率不高并缺乏连续纸印刷生产线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导致按需出版的图书单册成本过高。如一本32开、10印张的图书按需出版500册,那么它每印张印刷成本大约在1.5元左右,而传统印刷(按最低起印点3000册算)每印张大约只在0.5元左右,两者相差较为悬殊,传统印刷出来的图书定价可定25元左右,而按需出版的图书定价也定25元,那么出版社非但没有利润,反而要赔钱了,所以只能提高定价,但定价太高则无人问津,这又是一组矛盾。出版社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要求作者提供出版补贴或资助,这又是大多作者所不愿意的。如果这一平衡点能提高到1000册,那么出版成本会明显降低,市场将大大增加,也可为出版社带来较丰厚的利润。因此,按需出版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2.借助网络平台获得定单。上面我们已经讲过按需出版的理想营销模式是“订书印书卖书”,它在传统的书店营销有一定困难,但若在网上销售是可以解决的。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需要有实物书的存在。顾客如在当当网下了某书的定单,当当网立即将订书信息传至出版社网络平台,出版社马上组织按需印刷,并派送至顾客手中。这样书就很快卖出去了,出版社的图书不需用大的库存,并与网络服务商一同得到了利润,顾客也非常满意。出版社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来介绍推销自己的图书。所以出版社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来销售和宣传自己按需出版的图书是很好的办法。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营销机制的不断健全,它必将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3.扩大业务范围,开辟全新领域。按需出版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50%以上都是用于学术著作、样书出版等短版图书需求。与国外面向个人的图书需求市场不同,我国按需出版的应用还处在充当传统出版补缺的角色,业务范围还是有些窄。按需出版应当将服务小众化市场做到位、做到家。例如应当大力挖掘那些令出版社想印却又达不到批量加印的断版书市场,以解出版社之困和满足读者之需。当然在做这一部分图书时,图书定价应适当提高,因为一本读者心仪很久的断版图书偶然得之,定价高些他也会心安理得地对待之。此外,按需出版还可以较大规模发掘价位高昂的礼品书市场、印量较少的精品书收藏市场、个性化图书市场。按需出版只有开辟更多的传统印刷市场以外的全新领域。那些在以前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难于实现的出版需求,将逐步由按需出版市场来解决,从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四、按需出版的前景

近年国外的按需出版发展比较快。Lightning Source公司是美国乃至全球最早采用按需印刷技术的公司之一,它作为美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公司英格拉姆(Ingram Industries)的一个下属子公司,早在2007年就与全球32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月印量超过六千万印(A4);德国著名的数字印刷机厂商奥西公司认为,2007年数字印刷占整个印刷的市场份额仅为7.6%,但是到了2012年将占到27.7%,按需印刷在未来的发展速度将是非常快的。尽管中国的按需出版起步较晚,出版物的数量无法与美德相比,但随着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等按需印刷业务的迅猛发展,抢占了按需出版制高点,还是让国内出版社对按需出版的未来看到了希望。它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出现,其意义已超过技术革新本身。它目前还很弱小,还无法与传统出版相抗争,但从国内外图书出版发展趋势来看,按需出版必将抢占大部分传统出版的市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传统出版共存,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读者和图书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 洪玉华.按需出版图书印量跟着市场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1-28.

[2] 左志红,海艳娟.按需出版印刷:图博会上新亮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9-09.

[3] 曹晋,吴娟.按需出版―中国出版业多元化与理性化的选择[J].编辑学刊,2006(3).

[4] 杜桂华.出版业按需印刷应用与发展的困境[J].广东印刷,2010(1).

[5] 周林,朱振梅.试析我国图书按需出版[J].出版科学,2007(5).

篇7

按需出版出版业的大势所趋

目前,受整体大环境影响图书数目越来越多,而每种书的印量越来越小,而某些畅销书的加印量也不足传统印刷的起印量,加之网络和电子载体图书迅速发展,单品种纸载体图书印数将减少出版印刷;此外,有两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按需印刷市场上,一个是个人出书,如个人出自传,以及父母孩子定制个性化图书等,一个是通过网络递交电子版图书进行印刷,这些都令按需出版快速增长。面对这种新趋势,国内按需出版的先行者――知识产权出版社顾问董铁鹰先生告诉记者:“纸书不会消亡,印数减少、品种增多是发展趋势,要想提升按需出版的需求,需要探索适合按需出版发展的经营模式。”

董铁鹰先生还指出,传统出版模式是先生产再销售,而按需出版改变了图书的流通模式,可以实现先销售再出版,这将实现内容效益最大化,对减少库存、避免浪费大有裨益,有利于传统图书出版单位商业模式的转变。

作为数码印刷的倡导者富士施乐则认为:数码印刷为按需出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速、高品质、易于管理的条件,其优势不容小觑。首先,按需出版可以实现内容效益最大化,有利于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其次,降低出版成本,增加销售利润。第三,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包括同样内容不同版本的图书,根据特定需要汇编的图书、经常需要改版的、小批量印刷的图书等。

国内外按需出版探索在路上

国外出版行业对于按需出版的探索早于国内。美国最大的发行商Ingram投资成立的LightningSource公司与全球32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月印量超过六千万印(A4)。还有美国ColorCentric数码印刷企业拥有施乐iGen3等先进的数码印刷机,每个月印制将近20万本书刊。

国内的知识产权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引进数码印刷设备并率先试行按需出版的企业。2002年至今,知识产权出版社先后引进富士施乐数码印刷机DocuTech6135、DocuColor2060、iGen3等多台设备,不断创新按需印刷的应用,如专利文献汇编、彩色专利证书打印、古籍书和绝版图书的复制等。此外,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也于近期纷纷开展按需印刷业务,抢占按需出版制高点。

按需出版系统的选购秘籍

按需出版的实现,需要一套有别于传统出版生产流程的先进、完善的数码印刷设备和数字化工作流程,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来看,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篇8

Key words: technical journal;printing process;printing cos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82-04

0 引言

印刷企业成本管理是对印刷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所形成的产品成本进行组织预测、计划和控制,将成本活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旨在减少成本浪费,提高生产利润。而大部分成本消耗主要取决于印刷工艺设计,因此,对印刷工艺的调整与把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在印刷出版科技期刊的整套生产流程中,印刷工艺是出版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期刊进行“三校一读”的校对环节,有的单位采取人机配合的工作模式,既能保证准确率,又可适当减少一个较次,从而节省一部分校对成本。在印刷过程中,可通过印刷工艺的优化调整,适当精简冗余环节,以缩短印刷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1 印刷企业印刷产品的成本组成分析

印刷业与服务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到印刷品,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因此印刷厂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合理区间内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是所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是企业延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在竞争激烈的印刷行业,企业如何在保证印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印刷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印刷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生产成本由印刷车间的印刷工艺和过程控制决定,非生产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管理费用。

1.1 生产部门成本

从印刷工艺来区分,印刷生产主要分为印前车间、印刷车间、印后加工车间。生产部门负责整个生产流程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主要是根据各车间的生产流程制定成本计划,按人工、材料、机械等类别对总成本进行细分,并监督落实成本计划。

①人工成本。电脑制作和制版工作由印前车间承担。电脑制作主要是图片扫描、文字录入、排版输出等;制版主要是拼版、晒蓝图纸、晒版、跟版、改版等等。

②材料成本。电脑制作环节用到的纸张、胶片、打样墨水,制版环节用到的PS版、PS版显影液、清版液、消版膏、蓝图纸、白电油、各种笔等,都应计入材料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电脑制作环节所用的工具软件、传真机、打样机、苹果机、照排机、空调机、密度计和电子分色扫描设备,制版环节用到的空调机、手工打孔机、拼版台、PS版显影机、PS版打孔机、晒版机、软片复片机、软片存放柜等,其使用和维护费用全部计入机器折旧成本项。

④费用成本。 制版成本主要是制版、晒版人员的薪资。选定基月,将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中,费用项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费用成本=车间月费用/基月产量

产品费用成本=产量×单位产品费用成本

⑤对印前车间的分析。电脑制作环节大部分工作靠人工操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该环节的生产周期和人力成本息息相关。通常来说,电脑操作人员的工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操作就越熟练,出错率低,成本浪费量更少。印刷企业应该对这部分员工给予丰厚的工资待遇,尽全力留住技术骨干,在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提高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

1.2 印刷车间成本

印刷车间主要从事领纸、调墨、装版等工作。印刷前要切纸,印刷后要检查印张质量。为了便于统筹计算车间生产成本,切纸和印张检查所发生的费用一并计入印刷车间成本项。

①人工成本。印刷车间的工作主要分为切纸、印刷和印张检查三个环节,人工成本可根据生产环节逐项计算。印刷前,施工单中已明确版面和相应纸张的类别、数目、印刷色数等参数,各工序的计件单价只需根据纸数量和印刷色数选择计算。

②材料成本。印刷车间所用材料主要是纸张、油墨、喷粉、辅料酒精和洗车水。纸张成本和辅料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项,油墨成本要根据印刷的专色面积和油墨用量,逐项分摊至基月各产品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印刷车间的机械设备主要是空调机、切纸机、印刷机等。切纸操作大多在物控部、装订部的切纸机上进行,这些切纸机同时进行印后加工操作。

1.3 印后加工车间部分

印后加工是将印刷完毕的承印物加工成客户要求的样式,主要包括书刊装订和印刷品表面整饰两道工序,成本方面也按上述流程分别计入相应的成本项。

2 印刷工艺设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印刷机操作员在机台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工况:活件已备齐,但纸张、印版未到位;印刷工单中常常插入临时活件,打乱了原定的工序;印后加工跟不上生产进度,拖延交货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印刷工艺设计不合理所致。

印刷工艺对于整套印刷生产流程具有指导作用。工艺设计要科学地调配色彩、纸张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讲,工艺设计就是基于企业现有设备和生产水平,设定一套严谨而科学的工艺参数,合理调配人员、工序、材料、机械设备等各部分资源,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佳生产状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印刷品成品的质量、成本和印刷效率主要取决于工艺设计。本文现针对行业要求和企业实际,对工艺设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工艺设计人员编制施工单时,应结合印刷和装订技术规范和客户要求尽可能剔除冗杂项,使工单简单明了,防止操作时因工序混乱耽误生产进度。

②在印刷工单中,印量应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工单印量均为1万~2万,按印量从大到小印刷,中间改单不必清洗压印滚筒。另外,车间配有多台印刷机,同等规格的活件应该放在同一台印刷机上完成这样就节省了工时。

③油墨的控制应该按照“小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若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的,印刷工单应按照墨量由小到大安排。如果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量的,只能停机卷墨,待墨量减少至符合小墨量工单要求时再开机印刷,这样非常浪费工时。

④胶版纸与铜版纸应该分开安排。如果用同一台机子先印胶版纸再印铜版纸,中间必须停机更换红、青两块橡皮布,如果先印完铜版纸再印胶版纸,为避免橡胶皮布报废,也必须停机更换橡皮布。频繁的更换橡胶皮布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⑤印刷时可能出现“鬼影”现象,其原因是版面设计不合理。版面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质量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因此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⑥针对来样稿是小样的特殊印品,比如无页码标记的书页,时常出现暗码顺序错乱、正反面颠倒等问题,印刷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审核,以免出错。从机台操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只需在小样上标注序号和部分内容摘要,就能缩短印刷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印刷效率。

⑦贴色标: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若是操作不当,就会对后续工作产生联锁影响。

具体来讲,贴色标操作不当的情况主要有:色标贴的太靠近成品无法裁切掉,贴得太靠外超出了印刷范围,不利于印品检验,操作员不得不放缓印刷速度逐一进行检验。另外笔者要指出一点:合理的工艺设计仅仅是保证印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流程控制和过程监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3 针对不同图书,合理确定印刷工艺

在图书印制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针对具体图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印制成本。

第一,用720mm×1000mm规格纸黑白印刷的图书,选用全开机对开印刷,可节省30%的印刷费用。

第二,系列套书,通常情况下印数相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封面尺寸,尽量做到几本书的封面拼成一个版面套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使封面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和美观程度。

第三,科技图书一般印量较少,可根据印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印刷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下的宜选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上、1000册以下的宜选用轻印刷的方式。这样可以规避用大机器印刷起印量不足带来的拼版费用和印装费用。

4 确定工艺和机器

科技期刊的印刷量一般较少,用大机器印刷时往往浪费设备资源,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有的企业会根据图书的印量合理选择印刷方式,以节省拼版费。选择方案详见表1。

在印刷过程中,开本尺寸不合理将引起边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如短行较多的科技辞典书,用787×1092/32开本,其切口和订口有许多空白区域,存在纸张浪费的情况。假设用狭长形的720×1000,不仅能减少空白,而且适用于全开机印刷,至少能降低30%的印刷费用。科技期刊一般有很多彩色插页,刊印量少,封面和8面以下的可采用四开机印刷,印刷成本就至少能降低25%。另外,合理设计插页位置能够降低装订成本。比如套书可进行封面拼版印刷,根据封面开数和印刷机的型号、印量等参数设计好封面数量,以提高版面利用率,缩减印制成本。

5 案例分析

某出版社出版一本约220千字的博士论文专著。正文开本为大32开,封面勒口有作者简介,正文排5号字,正文用纸为70克合资胶版纸单色印刷,封面用纸为200克铜版纸,覆光膜,印数为1000册(经测算直接成本约为9720元)。对成本进行分析,并对可控制成本进行控制。

5.1 进行工艺设计降低图书成本

该书作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打印原稿和一份电子稿。该稿先由作者进行一校,再由出版社进行终校加计算机校对。校对费用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终校加计算机校对”的稿件,在保证校对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7.7%的校对成本,约为748元。

经过排版,该书正文为246面,辅文为6面,该书的正文印张为7.876。本书稿不是整印张,印刷、装订时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增加4面(8×32-7.876×32=4),调整为8印张,以降低成本。

该书把版权放在文后(增加两面),同时在文前加一白页(两面)。通过表4看出:印张化零为整后,图书工序操作更为便捷,印制周期大大缩短,印制成本降低了6.2%。,约为600元。

从表4可以看出:该书封面转为小机器印刷后,纸张和印制两项成本降低了4%,约为392元。

综上所述,通过工艺设计图书成本共减少1740元,减幅达17.9%。

5.2 总结

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的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提高了产品质量,会相应地减少损失(费用),如废品率降低,次品减少,但是,加强了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会相应增加质量管理、控制的费用,即质量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质量成本一味去追求质量,也不能只考虑质量成本而放弃质量,而应该在企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选择产品的高质量(如若产品质量实行优质优价的印刷加工工价的政策,那是另当别论了)。

6 建议措施

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图书印装质量,有效降低图书印制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是提升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图书的印制成本提出一些建议:

6.1 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强化图书印制成本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出版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甚至忽略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日趋完善,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虽然其产品――图书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但同样具备一般商品的商业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出版企业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牢固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印制成本控制,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6.2 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

当前,国内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企业相对较多,这无疑给出版企业选择承印厂带来较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但印刷企业层次大多参差不齐。一本书如果选择层次较低的印厂承印,价格肯定较低,但质量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层次较高的印刷企业承印,质量容易保证,但价格无疑偏高。要实现“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的和谐统一,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印制成本。换句话说,降低印制成本绝不能以牺牲印装质量为代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是寻求“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和谐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排印装工价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通常参照所在地区印刷行业的平均工价水平,结合出版企业自生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价标准。工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定点印刷企业的选择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为了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参与投标的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相当资质和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信程度好、管理规范、工艺水平高”等条件。投标的标的就是排印装工价。出版企业在愿意以排印装工价承印的印刷企业中按照“资质、规模、资信、管理、工艺水平”等条件择优选择印刷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定点印刷企业。

定点印刷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定点印厂实施考核,以形成竞争的格局,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出版企业的印制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所有定点印厂一年的资信档案,详细记录定点厂的“承印质量、承印周期、服务意识以及发展后劲”等考核要素。年末对所有定点印厂实施考核,排名最后的淘汰。

6.3 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合理安排图书设计

图书印制成本的高低与图书的规格尺寸和版面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对图书的尺寸规格及版面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

首先,编辑要合理确定开本,要尽量使用常规开本,避免异形开本。常规开本不但能提高纸张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纸张浪费,而且还利于机器折页,减少手工劳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开本尺寸,对书稿内容做适当删减,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0.125、0.375……的零印张数,造成没必要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从一开始就要具备成本意识。

第三,封面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成品尺寸和书脊厚度合理设计封面的勒口大小,特别要注意纸张的开数,尽量将勒口的范围控制在合适的纸张规格范围内,防止因为几毫米的勒口差距不得不放大封面的纸张规格,导致封面纸张材料费、印刷费及覆膜费的不必要增加。

第四,设计人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插页位置。由于插页通常需要单独印刷,后期装订也极不方便,基本上属于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质量,又增加印装成本。如果必须要做插页,设计人员最好根据插页内容的印刷工艺要求,确定合适的正文用纸,连同正文按代设计,降低后期的装订难度,以确保图书的装订质量。

第五,系列套书的封面设计尽量避免采用不同专色反白的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面的设计费用,但提高了后期的封面印刷费用,甚至费用比四色印刷还要高,因为专色每本书都需单独印刷,而套书封面可以拼版套印,这样印几本书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印刷费。

7 结束语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企业化进程已全面铺开,大型出版集团不断重组,出版航母纷纷面世。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谋求生成和发展,是摆在每位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前提下,将图书印制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降低印制成本”与“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和谐统一,寻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宽幅卷筒纸高速喷墨印刷机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数字印刷机的耗材按张收费模式,市场上很多高速喷墨印刷机都采用了相对灵活自由的数字印刷耗材自采购模式。比如惠普的高速卷筒纸喷墨印刷机的墨水等就完全采用了自购方式,使用多少就购买多少,墨水的用量和页面内容相关,使用印刷特性曲线还能够进一步节省墨水。所以如果碳粉数字印刷机的活件单页成本是几分钱,那么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的活件单页成本则在几厘的数量级上。

我们知道,卷筒纸Indigo数字印刷机可以将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平衡点提高到500册,而卷筒纸高速喷墨印刷机已经可以将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平衡点推高到几千册。这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使数字印刷替代传统胶印,进而变为印刷企业短单生产的新宠儿成为可能。

2.高速喷墨印刷机产能大幅提升

高速喷墨印刷机与普通喷墨印刷机相比,最大的优势便是产能巨大。以惠普T400系列为例,该设备适用的纸幅宽度为42英寸(1067毫米),最大打印宽度为41.75英寸(1060.4毫米);每分钟打印800英尺(244米)单色,月打印负荷接近2亿张A4,每分钟打印600英尺(183米)彩色,月打印负荷为1.4亿张A4;结合在线自动换卷器选件,可以大大节省印刷机更换纸卷所消耗的时间。

T400系列设备可装入的纸卷宽度为1067毫米,在此我们仅以使用889毫米宽幅卷筒纸粗略计算,T400系列每小时的产能在18300张全彩色正背对开张以上,如果是黑白印刷,则产能可达24400张对开张以上。

3.高速喷墨印刷品质的提升,使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入发展

以往喷墨印刷设备的色彩再现能力一直为业界诟病,如今很多主流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颜色再现空间已经大于传统油墨色空间,在专业喷墨介质上的打印质量可以媲美胶印,其环保特点也优于传统印刷工艺。

4.短单需求渐成主流

以图书印刷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新华印刷企业都普遍面临短版活儿增加的压力,全年3000册以下的订单数量从原先的20%~30%提高到50%~60%;出版社中涉及科技、法律、医学等领域的书籍短版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相当多的订单正在向国内具有喷墨印刷能力的企业转移。

国外新型商业模式也悄然推动着新型印刷业务市场,比如基于库存优化的短单按需印刷。这种印刷方式是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自动化流程,将库存图书和销售渠道进行连接,设定小库存预警,自动向印刷企业发送小批量订单。更有多家地区性小型数字印刷企业通过云技术、云印刷平台分解长单,实现就近分销和递送,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缩短投放到目标市场的时间。

高速喷墨印刷的短单、快捷和低成本实现了崭新的生产和服务模式,会很快成为行业的大趋势。

搭建高速喷墨印刷系统

1.高速喷墨印刷系统根据应用需求而搭建

高速喷墨印刷技术对于行业来说并不陌生,较为常见的是被用于信用卡账单的生产,但这种应用多为低精度的单色数据印刷服务,它是在传统胶印的预印页面上采用喷墨打印方式实现可变信息印刷。这里我们讲到的高速喷墨印刷生产系统是指全彩色印刷,已经完全可以替代胶印,直接实现印刷成品,其具有灵活、快捷、短单、可变数据、地区分布式印刷等优势。

除直邮、信用卡账单印刷外,目前采用高速喷墨印刷的业务领域涉及图书、报纸、商业广告和包装材料等,高速喷墨印刷在每一种应用中都有着其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

如信用卡账单、直邮的生产系统,需要把个人信息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通过软件流程连续自动生成具有信封和信纸格式的、含有个人信息和内容的标准PDF文件。信封、信纸采用同一台喷墨印刷机分别生产出不同的成品卷,成品卷分别装入各自的印后生产线,两条生产线的末端对接,完成信封、信纸自动配对、插页、糊封等加工。

再如软皮图书喷墨印刷系统,其中书芯页的喷墨印刷、折页、堆叠、胶装上封、三面切等工序能自动在一条生产线上完成;图书以标准的非拼版PDF文件被传送至印刷流程软件中,拼版软件根据图书成品尺寸和卷筒纸的打印幅宽、印后设备的折页方式等信息进行自动拼版,将一整本图书所有内文页拼在连续纸的纸幅内。当图书转单,要印刷一个新的规格时,流程软件控制生产线上的各个功能单元通过标准化的JDF接口自动改变其设置,转单过程可以缩短到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充分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短单的密集生产。广东东莞中编印刷厂的惠普T300高速喷墨印刷机与马天尼西格玛自动软皮书生产线协同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很明显,高速喷墨印刷系统是一个日趋成熟的系统,它不是一台印刷机、一条装订生产线,它是以应用为规划、以产品为导向,根据对应的工艺、自动化效能、灵活性、品质产能等不同因素和要求建立的不同特点的生产系统。

2.系统流程的规划

对比传统印刷流程,高速喷墨印刷流程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图书生产的印前工艺为例。

传统胶印印前工艺流程包括:图文处理、预飞、标准化、拼版、打样和签样、制版等。高速喷墨印刷的印前处理的是一册书,拼版是做一本书的拼版;拼版软件内置在高速喷墨印刷系统的流程软件之中,图书的标准非拼版PDF文件置入流程后,便已经在高速喷墨印刷机的打印队列里了,就像办公用的桌面打印机一样便捷。

传统胶印的每日订单处理量在几单到十几单,而高速喷墨印刷的短单处理量则在几十到几百单。文件处理标准化尤为重要,印刷企业和客户的文件传递不再是人工干预,而是按照标准进行、文件传递自动完成的,具体如下。

(1)印刷企业把相应的可印刷文件的要求(包括格式、分辨率等)放到网络平台中,客户选取格式、提交文件同时自动预飞和检查,判断是否提供了标准无误的文件。

(2)印刷企业将相应的制作和转化软件装载到客户电脑中,通过辅导,使客户提供的文件能满足印刷标准,客户在下单时自动贴入处理后的标准文件。

(3)喷墨印刷的颜色一致性非常好,打样签样的流程都在客户端完成,或被省去。

(4)客户可以通过印刷企业的按需印刷部门索取样品,了解喷墨印刷的品种和观感。

(5)数据库的建设尤为重要,短单或超短单的交付对时效要求较高,活件的标准数据可以理解为虚拟的电子版面或电子图书文件,在印刷企业的服务器中不断积累,一旦需要再版,直接调用送往印刷服务器的打印队列即可。

(6)版权控制。喷墨印刷企业因自身拥有客户的电子文件库,其电子文档能否用于印刷生产,需要受客户的监管或版权控制,否则不容易得到客户信任。图书生产中有两种版权控制方法。

①出版资源方集中管控。其安全策略如印与不印、什么时候印、印多少等版权控制信息将通过网络即时授权给喷墨印刷企业。但整个处理过程需要实时网络互联。

②版权控制通过购买授权单独授予。活件订单与本地授权相联系,活件没有拿到相应授权就不能印刷,数量上授权了多少印多少。但这个过程需要特殊的应用支持(包括硬件加密等)。

3.印刷成本掌控

传统印刷的变动成本主要来自于制版,比如书籍折手数目越多,制版量就越大;而喷墨印刷系统的生产变动成本主要来自于耗材,一本颜色丰富的图书就会比一本文字图书使用更多的墨水,费用也就高一些。很多高速喷墨印刷机不再采用以往的数字印刷机的按张收费形式,而是采用自购耗材的方式,那么活件的成本怎么掌握呢?

以惠普的T系列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为例,其配置了Ink Estimator服务器软件,内置了和印刷机服务器相同的光栅处理器,将活件的PDF文件在该软件下运行,就能够计算出一本书一个页面中每一滴墨水的使用情况,同时还包括除墨水外其他耗材的使用成本,能够精确地得到该书籍喷墨印刷生产的总成本,从而用于报价、备料、新品开发等。

4.印后设备与生产管理自动化

高速喷墨印刷的数字印后设备日趋完善,高速喷墨印刷机与印后设备在统一的生产管理软件的监控下运行,又简称后台软件系统。

生产管理软件必须具备以下功能,以确保密集型、多样化的印刷短单得以大批量生产,保证生产的效率。

(1)自动化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从多种数据源收集作业;制定相应工艺要求的生产计划,使生产得以逐步实施;按照设计的生产计划,自动推进生产进程。

(2)生产监控功能。主要包括:跟踪作业的印前、印刷及印后整个生产流程;对需要操作员干预的作业预警;持续的设备性能监控与管理。

(3)作业流程控制。主要包括:作业控制贯穿印前印刷及印后整个生产过程;为每一步生产环节制定规则、队列;具有条码或二维码跟踪功能。

(4)生产优化功能。主要包括批量处理相同类型的作业;提高紧急作业的优先权;在相同设备上均衡负载。

(5)客户自定义功能。主要包括:高度灵活和客户自定义配置,以及按实际生产环境定制生产流程和参数。

(6)开放的环境一体化集成功能。主要包括能与已有或其他W2P系统集成,自由提交作业;提供软件开发标准接口(SDK),便于其他系统软件的接入。

以惠普在全球安装数十套的“SmartStream 生产管理中心”软件为例,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处理大量短单作业的生产和运送,减少周转时间并增加收益。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每天处理几十至几千个短单作业,适合拥有多台印刷机的客户。

②能够有效地生产来自多种数据源的大量短单作业。

③“可视化”生产,自动绘制所有生产步骤,控制作业的优先级,跟踪每一个生产步骤和使用有效工具来识别和管理异常情况。

④一个定制的生产管理系统,可以集成到PSP的生产环境,专注于处理大量的短单作业。

市场上有些MIS系统,只能管理少量作业,对预先计划的作业管理能力薄弱;其数字印前系统,主要针对印前,对印后无法跟踪;直邮分配软件系统, 只集中于直邮产品的生产;专业流程系统类,只针对非常大量的作业,不灵活且昂贵。印刷企业在选择时应仔细考量。

投资软硬件的注意事项

1.喷墨印刷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

通常指喷墨印刷系统的数字前端服务器(DFE),选型时应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是软件能力,包括可变数据处理能力、流程管理、自动拼版、图像图文的光栅处理(RIP)、颜色处理和系统状态、报告等。二是硬件配置,诸如内核性能、图形界面(GUI)、网络、非RIP服务器、RIP服务器性能与数量、存储空间的扩展能力以及印刷机控制服务器等。

惠普的高速喷墨印刷机使用

SmartStream Production Elite Print Server,其是个非常成功的数字前端服务器(DFE),可以灵活地增加各种服务器的数量,支持每分钟244米(接近8000张A4页)全部连续可变内容的印刷。

2.设备的升级换代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新一代产品的性能远远高于最初的产品,数字印刷机也不例外。当客户投资一款设备,还没有收回成本时,他们发现新一代设备已经来到市场,自己的设备生产出的产品从印刷质量、精度和产能等各方面都明显落后新一代设备生产的产品了,产品的销售也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当前投资的设备是否具有新一代数字印刷机的设备升级能力,一定是考虑设备选型的重要环节。

惠普的优势在于从打印头、墨水、纸路设计、纸张到图像计算处理全部采用自己的专有技术,核心能力集中在打印头和墨水之中。如果设备有升级的需要,只需更换耗材(打印头和墨水)即可实现设备性能的更换代。

3.纸张媒介的兼容性

篇10

TJ国际持续投资以确保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为出版商提供最佳的服务。对于图书生产商,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扩展数码生产能力。当TJ国际在1999年首先投资了Océ DemandStream?数码印刷产品时(连续纸高速打印系统),其当年数码业务销售额为6100万人民币,而平均每种书目的印量是1600~1700本。但是,由于书目平均印量持续减少,现在大约是1200~1300本。那么,数码印刷会在库存存量不足时被大量使用。同时,数码印刷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展现在TJ国际面前,TJ国际因此创立了新的TJ国际数码部门。

TJ国际数码设备数量翻番

在第一个“5年计划”中,数字业务要在2004年达到占营业额的5%。而事实上,其数字业务在当年占了全部销售额的10%。这促进了TJ国际对OcéVarioStream?连续纸生产型数字印刷系统的投资,实现了数字印刷设备台数的翻番。由此,TJ国际首次实现了采用数字方式生产“近胶印品质”的图书。随后,TJI的数字出版业务在2006年达到了全年的12%,额外的需求带来了对OcéVarioPrint?6250单张纸数码印刷系统的采购,TJ国际因此有信心将数码印刷业务提升到占全年营业额的25%,并在未来2~3年内,营业额达到1.03亿元人民币。

数码印刷是我们的未来

TJ国际目前每年生产650万本书籍,其中50万本为数码设备生产,主要集中在平装或精装的学术类和技术类书籍,面向特定国家和国际出版商。10年前TJ国际每年以胶印设备生产450万本对,而数码设备生产的书籍数量只有1万本(占图书生产总量的0.25%)。“而现在8.5%的图书是数字化生产的,”TJ国际的首席执行官Clark先生说道:“在我们最初使用数字化生产的那年,这个比例是0.25%,增长是非常显著的。数码设备生产是目前图书生产市场最大的增长点,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TJ国际最新投资的两台佳能设备是为了完善其轮转印刷生产线,提供高品质、超短版的图书印刷服务,采用品种众多的传统涂层纸和非涂层纸。并且,他们进一步提高服务及产品品质,以及环保标准以超越其他竞争对手。

篇11

本公告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此前已发生但尚未处理的事项,可以按本公告规定执行。

特此公告。

分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承印境外图书增值税适用税率问题的公告》

本公告出台的背景

近接部分地区来文,请求明确印刷企业承印的境外图书增值税适用税率问题。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图书适用13%增值税税率。《增值税部分货物征收范围注释》(国税发[1993]151号)规定。图书是指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出版单位出版,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书籍以及图片。由于境外图书不属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出版单位出版”,因此境外图书是否适用13%的值税税率,基层税务机关存在不同意见,特来文请求我局予以明确。

为什么承印境外图书适用13%增值税税率?

篇12

2009年4月26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中文在线主办,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汉王科技和山东出版集团协办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在济南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公司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沙龙,共同探讨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拓展新兴的无线阅读市场等问题。我国全媒体出版初现端倪。

201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纸质与数字出版结合的“全媒体”出版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订货会上,导演胡玫团队推出的小说《孔子》举行了首发仪式。这部根据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等推出的数字图书同步发行。

在“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文在线十周年庆典”上,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全媒体出版产业合作倡议书》,这标志着数字出版开启了新的合作共赢时代。

全媒体出版概述

近年来,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即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具体来说,在技术上,数字化、网络化使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态的媒介内容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来传输和存储,并依托互联网在同一平台上呈现,从而模糊了不同介质之间的物理界限,统一为某一数字终端的“融合媒介”。我国业界针对这种媒介变革,更多的是使用“多媒体”

(或“全媒体”)一词。由此可见,“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产物。

2009年8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在线、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织撰写的描绘全媒体整合营销理论雏形《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正式出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对此书的出版和全媒体整合营销表示认可:“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整合’二字: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的思维误区;二是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三是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换位与融合;四是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五是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尽管业界尚未对全媒体出版作出精确的定义,但相关人员已经对其所包含的要素作出系统总结:

从传播载体上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图书,网络、电信,卫星通讯以及未来新兴载体等。

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

从所依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GSM、CDMA,GPRS、3G、4G等传输技术以及WAP、流媒体等展现技术。

全媒体出版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1 全媒体出版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10年里,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产业收入达到799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的产值,成为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由产业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各种不同的数字出版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数字出版步入全媒体时代是历史的必然。在2010数字出版年会期间,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共建全媒体出版和谐产业链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到:“目前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全媒体出版时代,全媒体出版通过同一内容多渠道的方式,实现了图书销售的合作共赢……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满足了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阅读任何内容的需求。”

2 全媒体出版的潜在问题

全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媒介,其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任何新生的事物必然会遭到多方质疑,全媒体出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全媒体出版炒作性质严重。之前发展的全媒体出版基本都是依靠电影热映或电视热播之势来运作的,而不是由出版人策划运作。例如冯小刚贺岁版电影《非诚勿扰》成功打入市场后,纸质同名图书,电子书才相继出版。

第二,全媒体出版名不符实。全媒体的出版只是将同一内容简单地放在不同媒体上,内容与媒体的特点不吻合。例如现在多数出版社仅是将纸质内容的数字化复制,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第三,出版物著作权保护不完善。由于管理层面上的缺失,网络出版、移动出版中侵犯出版社权益和作者权益的实例屡见不鲜。

第四,数字出版及市场运营不规范。数字出版仍然属于出版活动,但是目前没有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在市场运营上,数字产品定价没有依据,移动运营商有自己的定价,网站又是另一种定价,而数字出版产品和纸介质产品在价格上的反差,让出版社看不到赢利前景。

第五,成熟的赢利模式不清晰。全媒体出版现在仍然依附于传统出版,独立的产品线和赢利增长点还不清晰,也不稳定,传统出版社依赖其他强势平台和技术,缺少自己的独立性,尽管有的出版社近两年数字出版或数字经营业务增长较快,但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保障。同时,在全媒体出版和销售中,传统出版社如何起到主导作用,不要“被数字化”,仍然需要出版社深入探索和研究。

1 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

该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打破印前,印刷,印后各个环节的界限,印刷数字化流程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使整个印刷工作管理顺畅、高效,节能降耗,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报业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比例最高,达到半数以上。书刊出版印刷企业大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印前,印刷,印后全流程覆盖。即便是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企业,大部分用的是进口设备,而且覆盖到印刷环节的不足50%,覆盖到印后环节的不足10%。这种现象与我国印刷数字化技术水平和设备整体自动化水平有关。发展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要依托印刷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协调配合,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抓住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技术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CTP技术

作为构建“印前数字化”最重要的技术突破,CTP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经过10多年的推广,CTP已经逐渐淘汰了传统制版工艺系统,成为印刷数字化在印前设备中的主导产品。但高档机,核心技术、部件仍依靠进口,而IEI CTP系统性的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升和发展CTP系统技术仍是发展印刷数字化的重点之一。

3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印刷机械

无论胶印机、凹印机、柔印机,还是印后加工设备都要与印刷数字化技术接轨,提高数控能力和性能、指标,按照整个印刷数字化流程技术规范要求设计并生产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及其配套设备。这也是印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

4 数字印刷技术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印刷行业的热点。数字印刷设备装机量继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介入数字印刷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但我国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形成瓶颈,国外企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喷墨头完全依靠进口,2012年单热敏喷墨头进口额就达到2.2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2.19%,加上压电式喷墨头等其他进口附件,其进口额竞达到进口胶印机总额的48%;超过数字印刷机的进口额,是数字印刷机进口额的1.44倍。同时,数字印刷机整机进口额是胶印机进口额的81.42%。我们必须组织全行业的力量攻关类似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尽快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当然,制造喷墨头单就靠企业、协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也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

5 网络印刷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网络获取印刷业务,进行流程跟踪,并在线实现营销、加工生产,最终完成交易的新型印刷模式。印刷行业也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少企业正努力与网络印刷结合。目前国内对网络印刷的应用除了利用互联网业务沟通、文件传输之外,不少企业正在建立基于网络印刷的商业模式,以网络为宣传和接台,然后通过自有印刷工厂或与第三方印刷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和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印刷服务。网络印刷在我国不仅帮助传统印刷企业改进客户服务流程,进行网上订单跟踪和远程打样、印刷,而且还衍生出了网络印刷企业,像网络商场一样,利用IT技术拓展印刷市场,实现印刷业务盈利的模式。网络印刷技术是印刷数字化的延伸,其技术的发展应引起业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是典型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发展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的同时,要系统地考虑与网络印刷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规范上要协调一致。

6 印刷器材的国产化

国产CTP版材的发展迫使进口版材降价,对发展、普及CTP数字制版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国CTP版材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技术有待提升;另外,数字印刷材料如墨水,墨粉、纸张等大量依赖进口。消耗材料的开发生产不可忽视,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涉及数字印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7 其他数字印刷技术

静电成像数字技术、磁记录数字技术,电凝成像技术等数字印刷技术要跟踪研究,随着新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值得业内关注。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便孕育着其替代技术。像胶印,柔印、凹印方式相互补充一样,多种方式的数字印刷技术也是可能的。

8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也就是常说的绿色印刷技术。绿色印刷要从源头抓起,从设备、器材、印刷工艺技术设计开始,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的印刷设备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要适应绿色的材料,绿色的工艺,要研究相互匹配的技术标准,单强调某个环节绿色,是达不到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

措施建议

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印刷术的又一次变革。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呈现出“军阀混战、各自为战”的局面。关键技术、部件依靠进口,企业间的合作也是“强者”与“弱者”的联合,不仅不能优势互补,而且劣势影响了优势,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经费不足,零打碎敲,仅有的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浪费等因素都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而且造成了行业茫然无措的现象。为此,笔者产生以下想法和建议,希望引起共鸣。

1 协会发动、组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研究”领导小组

组织有代表性,有权威性的印刷用户、设备制造企业和行业专家,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对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进行专项规划,设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深入调查研讨、广泛论证,对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技术问题、研发问题、产业化及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出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发展研究报告,阐明其发展意义、任务,目标、方向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导印刷及其装备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为政府制订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2 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的攻关

根据“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和研究报告,申请建立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比如喷墨头,即喷墨数字印刷机中关键部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用专项发展资金带动企业加强联合,协同发展,按照专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印刷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产业链,比如数字印刷墨水/墨粉和纸张要有专业生产企业;支持制订整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带动和规范我国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3 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针,引进一批先进数字印刷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专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印刷装备快速发展,“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印刷装备专项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把我们带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刷世界。

4 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引导全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

篇13

从一本到一百万本,少即是多

位于Eastbourne的图书印制工厂是CPI公司在英国的2个工厂之一,其于3年前购买了5台黑白单张纸OcéVarioPrint 6000系统,专门提供单本图书、超短版数码印刷。

引进数码印刷设备之后,CPI公司的服务体系得以贯穿整个图书的印刷过程,从打印样书到满足全球订单均可。这使得CPI公司实现了30%的业务增长,同年营业额超过3750万元人民币。

与佳能合作,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CPI公司引进佳能技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了惊人的业绩增长。CPI公司商业部门首席执行官Mister Collyer解释说:“购买第5台佳能数码印刷设备的决定,是建立在我们安装了前4台设备后,并进行了详细的财务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我们Eastbourne工厂在2007年安装了2台佳能数码印刷设备后,营业额就已经呈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当我们购买第5台佳能公司的OcéVarioPrint 6000 Ultra高速生产型打印系统后,Océ VarioPrint 6000技术及设备高速稳定的表现,使我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去面对业务量的各种变化。”

现代科技助力业务发展

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是Eastbourne工厂赢得巨大收益的关键。在安装了Océ VarioPrint 6000数码印刷设备后,通过OcéPRISMA?服务器,包括联线装订设备在内的主要数码印刷生产设备都可以连接到自动处理系统中,使得Eastbourne工厂的整个生产系统得以7×24小时不停运转,完全满足每月从单本书印刷到超过3万份订单的业务需求。

CPI公司的短版印刷客户群有以下3种:一种是专门服务于单一客户订单的出版商;一种是在大量印刷前对新书目进行试出版的出版商;还有一种新兴的自助出版商,他们通过网络拓展新的分销渠道,并利用单本印刷的灵活性和负担能力发展个人业务。

印刷图书是为了销售,而不是库存

只印刷一本图书,可以使专业图书得以出版,鼓励迅速增长的自助出版作者进行大胆的创造,让出版行业恢复公正,使得好的专业图书的出版不但不会过时,也有机会像大众图书那样畅销。数码印刷能够完全契合按需出版商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减少库存、降低损耗和人工成本,从而获得极大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数字图书生产能够被认为是行业“大变革”的原因。

差异化服务带来全球业务发展

CPI公司通过图书生产方式变革已经成为行业的领航者,其上级集团公司CPI集团通过位于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和捷克的工厂每年生产超过6亿本图书。

CPI集团不断在最新科技方面进行大手笔的投资,并积极了解如何应用这些科技以保持其能够始终站在行业最前沿。Collyer先生说:“CPI集团的成功归结于能够及早洞察到图书生产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最先进图书数字化生产的公司之一,并且很快就认识到,市场的变化主要是由互联网等新的分销渠道带来的,并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商机及盈利点。

“由于我们有能力生产哪怕是一本黑白图书、双色或四色图书,包括全彩色、网目调、素描文件,因此我们成为欧洲唯一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出版服务供应商。我们通过我们的愿景和最先进的佳能数码印刷技术实现差异化服务,因此我们现在是真正的行业领先者。”Collyer先生补充道。

未来已经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