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护理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科疾病护理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

篇1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 考 文 献 

篇2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危重症患儿的治疗与抢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患儿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命质量的重要病房。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而言,保证护理安全是决定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1]。由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更应保证患儿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本文就该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共78例,其中男性患儿共44例,女性患儿共34例,年龄为1个月至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相关因素。经过研究可得,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主要可分为护理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病房自身因素。

1.2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对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与整改:①护理管理因素。医院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具备指导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由于PICU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缺乏监控力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PICU还存在设备管理不妥善的问题,大多数病床前未配备X光机,对于危重患儿的病情动态监测造成影响。由于医院医疗设备有限,因此不能随时进行血气分析与血糖测定,使医生无法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进行以下防范与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交接班时必须做到“三查三对”,重点检查消毒与隔离情况、患儿病情记录、药物使用情况、检查项目与仪器到位情况等。护士长应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并召开例会对头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提出,并商讨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②护理人员因素。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求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但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对于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一些年轻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娴熟、服务态度不到位等,均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医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与整改:根据PICU的工作性质与特点,重新制定排班任务,对于重点时段与重点患者增派护理人手,其他时段弹性排班,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以达到激励其努力工作的目的。③PICU工作性质特殊性。PICU与其他病房不同,其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安全因素较为突出。由于儿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与护理人员沟通时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在进行护理时,难以达到准确监测患儿病情、了解患儿需求的目的。因此本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范: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首先让其在护理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因护患纠纷而造成其受到人身伤害。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能够更耐心地了解患儿的生理与心理所需,以改善护患交流的效率,提高护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3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本文78例患儿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除3例患儿因病情过重最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并最终转至普通病房进行治疗与护理,死亡率为3.8%。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治疗与护理危重病患儿的地方,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忽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患儿健康等。PICU常见的护理安全因素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淡薄、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不畅、责任判断不明确等均是导致PICU发生护患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原因。②护理管理因素。院方对于PICU护理工作的管理不科学、人员分配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妥善等,均会造成PICU护理安全隐患。③PICU工作性质。PICU与其他科室相比具有特殊性,不仅因为患儿病情均较危重,还因为儿童对于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有限,与护理人员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基础护理、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巩固其法律常识等,能够显著改善PICU常见的安全问题,使患儿能够享受到安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并从根本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3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影响因素;防范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家庭的生活重心,但他们年龄小,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对自身疾病的主动诉求表达能力弱,给疾病的治疗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此外,儿童天性好动、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周围危险因素的辨别能力不足等,也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2]。因此,儿科护理是一项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活动,也是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3]。综合分析问题并对症解决问题是医疗工作中的优良传统,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将此理念应用与儿科护理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38例住院儿科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74例占53.6%;年龄在37d~14岁间,平均年龄(6.39±3.17)岁;肺炎71例,呼吸道感染伴热惊厥17例,腹泻21例,其他29例。另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8例住院儿科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62例,女76例占55.1%;年龄在35d~14岁间,平均年龄(6.32±2.89)岁;肺炎68例,呼吸道感染伴热惊厥20例,腹泻19例,其他31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去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所有患者的监护人均同意并自愿参与调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我院儿科常规护理手段处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分析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后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体如下。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患儿因素、医患关系特殊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医院基础设施因素等。针对以上因素,我院儿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正面引导媒体:我院应将尽量将医院环境及操作透明化,及时与媒体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引导媒体理解到医疗行业的压力和风险性,以客观地评价医院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与患儿换位思考,及时与家属沟通,缓解家属情绪,以增加信任度和治疗配合度。(3)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使其可以在面对各式的突发事件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到工作中。(4)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医护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应及时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阐明疾病的情况及可能的发展过程,并提醒患者家属应如何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和出现不良反应后的简单紧急应对措施。(5)改善医疗环境:根据患儿好动等特殊性,提高床栏、扶手等医疗设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危险警示标识明显化,并建立应对紧急不良事件的预案。(6)风险评估:根据患儿的性疾病种类、治疗手段及所需的康复措施等,对患儿进行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针对评分较高者,给予特殊关注,同时根据评估结果给患儿制定个性化护理管理方案。

1.3评判方法

当患儿出现坠床、摔跤、疾病经治疗后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恶化等均视为不良反应事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判护理质量,若存在统一患者发生两次或以上不良事件时,只记录1次,不存在重复记录情况。此外,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满意,<60分为不满意,调查表由患者家属及患儿共同完成,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为前两组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7.0,将各组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医疗活动中的特殊人群,医院对其一般为独立设立科室专科管理治疗[4]。一方面,这是由于患儿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且机能相对特殊,同一类型的疾病其治疗手段较其他成年人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出于关爱儿童以及患儿自主性差等有充分独立设立科室治疗的理由[5]。根据本次调研分析,我院出现患儿的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1)社会因素:当今通讯技术发达,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的变化,但现大部分媒体多倾向于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疗单位误会极深,以至于过分放大医护人员的缺点,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不足。(2)患儿因素:患儿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主表达病情能力差,护患沟通难。(3)医患关系特殊:患儿尚未有足够的自理能力,需要家属陪同,故存在特殊的患儿、医护人员、家属三角医患关系。但儿科医护活动又是技术性强、工作重、压力大的工作,部分家长们出于爱子心切的心情,对医护人员要求过分苛刻,易在护理中出现不配合或过多干预等情况,甚至引起纠纷,极大地阻碍了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4)护理人员: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技术,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均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或恶化。(5)基础设施:儿科不同于其他病房,医院对儿科病房的设施不够成熟,危险因素如:床栏间隙过大、危险标识不明显或过于生硬不能引起患儿及家属的注意等易造成患儿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所有的危险因素中,又以患儿自身的特殊性和医护人员能力不足为主,这与文献报道相符[6]。综上,我院加强儿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分析,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防范措施,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反应率,虽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儿童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海茹.儿科病房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4):98-100.

[2]闫霞.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123-124.

[3]刘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6):93-94.

[4]李红,娄小丽,刘琼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36-137.

篇4

风险防范护理;儿科;价值

儿科患者基本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难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和预计,同时患儿对于治疗措施难以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管理尤为重要[1],本文中对在绍兴第二医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0±0.50)岁;联合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0±1.0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在明确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应用、局部皮肤处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空气消毒、每天对室内外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且实施汇报临床主治医生,帮助医生实施掌握患儿的疾病变化及时给予针对的治疗和处理[1]。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同常规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首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同时对不同年龄患儿安置在不同的治疗病房中,对患儿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对患儿的疾病情况、年龄、家长的管理情况等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明确患儿的危险发生性。针对患儿发生危险性制定适宜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计划[2]。严格依据预定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住院治疗前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讲解,同时对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讲解,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发生监管中误解发生纠纷[3]。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时时监管,对每个治疗室内配备专职护理人员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室内电源的高度和使用,同时对室内物品例如桌子、凳子等菱角进行安全软垫粘贴,避免发生碰撞受伤。对存在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或是留置导管等患儿加强安全护理管理,24小时由家属联合护理人员监控管理[4]。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安全事件的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发生安全事件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安全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2。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

3讨论

儿科治疗患者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估计明显不足,同时也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和造成护理纠纷,给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态度等均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在儿科治疗中患儿的摔伤、坠床等事件较常发生,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增加。伴随近些年来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儿安全护理干预逐渐受到的重视和关注[5]。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行动中危险性估计不足,因此行为难以控制,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置管或是留置针等操作和日常维护中,常发生患儿自行拔出,造成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在治疗中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干预也尤为重要,能够避免患儿误吸、误服等发生,给患儿造成损伤[6]。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难以针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满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中较为笼统,缺乏细致和针对性,同时同家属的沟通不佳时还会导致家属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7]。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管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单纯常规护理管理患者(P<0.05)。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化、针对性强,依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更好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8]。

参考文献

[1]李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4(8):141-142.

[2]左世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91-192.

[3]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85-186.

[4]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04-106.

[5]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16-118.

[6]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92-93.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12月收治的儿科患者2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按照护理时间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选入标准:患儿均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并且患儿在入院前没有感染疾病。男145例,女115例,患儿年龄2个月~11岁,两组参与实验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不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同时,对两组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最终P>0.05符合临床对比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基础护理,护士要向家属讲述医院管理的基本制度,并且进行安全教育,保持病房内的干净、舒适,若是呼吸系统高发疾病的时节,要对空气进行消毒。患儿在入院后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异常要采集标本进行检验,感染的患儿要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患儿的日常进行教育,并且详细的记录。实验组在对照组患儿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要转变护理的观念,转为责任制护理,对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管理,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之间加强护理,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护士要结合儿科感染疾病的特点和护理基础要求,观察患儿的各项指标,强化口腔、皮肤、引流管、留置管等护理,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途径[2]。护士要采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患儿,一般来说儿科患者的起病急,病情恶化快,患儿年纪小,不易配合治疗,因此要提升护士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护士要理解家属焦急的心情,详细的告知患儿疾病的治疗方法,让家属配合治疗[3]。护士要定期的对患儿的各项生活用品进行采样检测,严格洗手,减少病菌的传播。

1.3护理效果评价 医生要仔细观察患儿的感染情况,对于患儿出现的感染病例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患儿基本信息、感染情况、主治医生等,并且经由院内专职人员检查核实。

1.4统计学方法 行SPSS17.0对儿科所得数据进行检验,将感染发生率用[n(%)]表示,患儿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并且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为6.9%,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7.5,实验组患儿的感染率要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将人文化的护理观念应用到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基础、专业的人性化护理,并且加强对患者的交流,提升医患之间的关系[4]。在护理中要采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包括护理行为,护理态度、语言等,对患者的生活、病情、用药、恢复指导等进行护理,从而减少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应用在降低儿科院内感染情况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要以患儿为护理中心,并且加强各个环节中的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儿的年龄不同,在护理中要根据患儿的理解能力,采用患儿易懂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进行护理。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不要让患儿在病房内大小便、随地吐痰等,对患儿的日常物品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内的通风,严格的进行消毒和采样检测。护士要及时的发现易感传染源,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避免易感患儿感染上疾病。

综上所述,在儿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患儿感染的情况减少,医患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提升,护理意义积极,可以在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晓荣,贾鲲鹏.浅谈儿科院内感染控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6(6):536.

篇6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照有无护理风险发生分为发生组110和未发生组290例。发生组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7~60月,平均(31.3±9.5)月;未发生组组中男126例,女164例,年龄6~58月,平均(30.2±8.7)月。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由专人对两组患儿和家长的信息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患儿的年龄、性别、家长的文化水平。(2)临床资料:患儿疾病种类、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心理压力。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分析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患儿发生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资料比较

对收集的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人员的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患儿家属文化水平、护士业务水平、心理压力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患儿发生护理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将是否发生护理风险作为因变量,将表1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家属文化水平、护士业务水平、心理压力是患儿发生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事件是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内、未预计到或者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儿科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患儿无法详细准确描述病情,患儿家长对疾病治疗、护理的期望值高、关注度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规避是儿科护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对保证儿科医疗活动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引起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可能的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对儿科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引起患儿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初步可以分为患者方面和护理人员两方面的因素。患者方面,患儿家长的文化水平能够引起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患儿家长,在获得疾病相关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途径较少,理解程度较低,导致患儿家属与医师、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沟通病情和护理中的问题,不能对患儿的病情变化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本研究中发现,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患儿的相关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是影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患儿脂肪组织多、血管细,穿刺抽血、输液等难度大,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过硬,在操作过程中,常需反复操作,造成患儿家属不满意,增加了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哭闹、不配合,病情复杂,患儿家属紧张度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过高,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大。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过大时在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负担、态度急躁等,容易引起患儿家属不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针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分为患者和护理人员两方面的因素,实施护理对策时也可以针对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首先患者方面,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时充分与患儿家属沟通病情,使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对治疗护理结果保持理性的判断。积极向患儿家属普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如患儿不配合容易引起输液和采血时穿刺失败,操作次数增多,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帮助护理人员安抚患儿,争取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针对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应作为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对护理人员加强儿科护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加强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同时使护理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耐心细心,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医院方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关心,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护士,充分调查其心理压力来源,给予积极的疏导和沟通,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难题,缓解心理压力;指导护理人员如何应对患儿家属的埋怨,取得患儿家属理解,避免产生心理压力,从而使护理人员保持轻松认真的态度,避免与患儿家属产生冲突,提高护理治疗和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与患者和护士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两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启梅.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591-1592.

[2]余小娥,杨新新.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226):131.

篇7

作者单位:454750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

医疗风险管理是医院系统地降低医疗风险的经济损失及危害的管理,通过分析医疗风险,制定并落实针对性防范措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一旦发生护理事故,就会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严重后果,尤其儿科特殊群体,更需要有效避免护理风险,降低护理缺陷或护理事故的发生率[1]。所以,对于小儿科而言,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小儿科护理风险

11特殊药品、医疗设备潜在护理风险:药品管理中,尤其是品、限制性药品、剧毒药品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潜在风险。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医院有关药品管理、使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保存和应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仔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师,给予相应处理[2]。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医疗设备功能良好,对于老化、电源不通、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导致医疗设备运转不良,耽误患儿的正常抢救,造成严重后果,患儿家长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12临床治疗中的潜在风险:危重患儿特殊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各项护理操作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对于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复述一遍,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于抢救结束后,立即做好记录。发现医嘱错误时,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按照医嘱执行,一旦执行错误医嘱,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儿科用药需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特点,严格计算用药剂量,计算时需要认真核对,避免粗心大意,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避免出现严重临床后果。静脉输液期间,避免应用紫外线消毒,加强输液巡视,避免液体滴空,指导患儿按照医嘱规定口服药物。

13临床护理文件中的潜在风险:护理文书需要客观、真实记录整个护理操作过程,是判断护理行为的正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同样具有法律效应。儿科护理记录中,也要将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逐一填写,并妥善保存,一旦丢失,将承担法律责任。

14医疗护理中知情权的护理风险:患儿及其家长的病情知情权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需要事前向患儿及其家长做好解释,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后,方可执行。

15生物污染的护理风险:护理人员会经常接触患儿体液、血液,而意外针刺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一些以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例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会通过针刺伤,感染给医护人员。

2防范措施

21明确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儿科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时掌握各种护理风险信息,定时召开护理风险管理讲座,分析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和潜在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3]。

22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科室的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对出现过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识别已经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针对性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并逐一落实。

23提高儿科护理业务水平:随着儿科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新兴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并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护理业务质量,给予患儿保障性的护理,确保护理安全性。

24尊重患儿的合法权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详细介绍疾病的治疗、预后、注意事项等各项问题,耐心倾听患儿的不适症状,充分尊重患儿及其家长,一旦出现失误,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以求得其谅解,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高度的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5规范护理文书:确保护理文书与医疗文书的同步性,详细、真实、及时记录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查对,发挥科室的质控作用,每天进行检查和核对,护士长每周对护理文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科室通报[4]。

26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给予相应的行政干预。对于新进仪器设备,做好安全应用的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的熟练性。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性要求医院达到安全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降低医疗设备所致损失的发生率。医院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针对感染科室人员,配备专门防护设备,并定期组织标准防护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

3总结

小儿科作为特殊群体疾病治疗科室,本身可能具有较高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所以,儿科护理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长期执行,通过培训和讲座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护理意识,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系统化、科学化地推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杏哲 浅谈临床护理安全防范及管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1.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用药过程中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3~10.9岁,平均年龄(6±0.8)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d,平均病程(3.2±1.1)d;对照组有患儿38例,男27例,女11例,患儿年龄为1.8~10.7岁,平均年龄(5±1.3)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d,平均病程(3.4±1.6)d。患儿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儿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病史等向患儿宣传相关疾病知识,告知患儿及其患儿家属日常用药情况,并叮嘱患儿每天多休息;同时,患儿用药过程中应该加强儿童用药监督,密切观察患儿用药过程中的并发症等。实验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如下:①设置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为了保证儿科用药安全,儿科门诊根据其实际情况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注重儿童用药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并对儿科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如:漏服、多服、错服等[1]。②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口服给药详细的流程图,每一位护士必须记住持续治疗方案中的内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保证儿科用药的绝对安全。在新的工作流程中如果存在新的问题,应该再次进行全科讨论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不断纠正和修改,评估持续质量效果[2]。③加强宣传教育。儿科用药过程中护士应该加强患儿及其家属宣传教育,构建安全用药的氛围,并做好医护沟通及正确用药指导;同时,患儿用药时还应该加强饮食指导等,提高药物疗效。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部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新老搭配、弹性排班。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或安排帮班协助工作。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为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要结合医院实际工作,重新修订《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能操作规范》、《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质控小组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严格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体现文书书写的及时、客观、真实、准确,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

2 结果

本研究实验组92.5%服药依从,92.5%能够按时用药;97.5%患儿口服用药方法正确,95%患儿家属掌握药物相关知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科门诊在医院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该科室收治的患儿疾病类型较多,且患儿病情变化也比较快,患儿治疗过程中需要口服用药。但是,患儿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了解的内容相对较少,使得部分患儿口服用药过程中容易产生药物安全隐患,如:误服、多服等现象,从而影响患儿治疗预后。近年来,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用药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3-5]。本研究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相仿[6]。持续护理质量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主要以完善质量控制关系网络体系为主、改进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并建立信息报告分析系等,该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儿科用药的过程管理、缓解质量控制等,它护理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在科室内形成人人参与局势[7]。同时,持续护理质量的实施能够提高儿科用药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全程、高水平的全科护理。此外,通过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通过科室的调查、分析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做到持续的改进,使得儿科门诊用药更加安全、更加有序,并且这种护理模式恩能够给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整改,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种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设备等要求相对较低,能够保证患儿能够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治疗治疗依从性,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综述,儿科用药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2]张成普.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27-28.

[3]董瑞华,王福茹,周德珍,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96-97.

[4]贾勤,张晓英,朱红英,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5):366-367.

篇9

1.1 管理方面因素

1.1.1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儿科用药品种多、剂量小,给药时只喊床号,不对姓名,没有严格三查七对。②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观察不及时。③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措施不到位。

1.1.2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达标,工作量大,病人高峰时期,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家长催促,护士忙中出错。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年龄因素。新上岗试用期和5年内工龄护士占科室护理人员比例大,学历较低,专业理论及技术不熟练,且处恋爱婚育期,工作易分心。

1.2.2 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心理素质差,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易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与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缺乏连续性,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均存在纠纷隐患。

1.2.4 感染管理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因病房条件有限,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住在同一病房,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注意先洁后污的原则,没有执行手的依从性。

1.2.5 护理服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着想,解释不耐心,不恰当,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不严谨。

1.3 病人因素。

1.3.1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长目睹下进行[3],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1.3.2 家长疾病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士不信赖,不接受治疗所必须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

1.4 环境设施因素。儿科治疗环境嘈杂,孩子哭吵,家长对护士的操作告知等常无心聆听;各种安全警示标识不显著或缺失;床栏设置有缺陷,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措施

2.1 明确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当前科室护理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2 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①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各项工作常态化。②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护士搭配,均衡每班的技术水平、能力,合理安排节假日的班次,可排备班、二线班。③对于重点患儿严格管理,每班床头交接班,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2.3 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科室新上岗试用期护士的培训,包括护士礼仪服务规范,儿科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自身素质。

2.4 护理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护士必须从法律角度去规范的健全护理文件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病情,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进行审查、把关。

2.5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儿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严格按病种安排病房,执行传染病及保护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手的依从性,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2.6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构建和蔼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感受,做到耐心、细心、爱心。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还要学会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患儿家长理解信任我们,提高满意度。

2.7 改善就医环境及设施,保证安全实用。儿科病房地面防滑,各种安全标识醒目,病床使用有双面护栏的儿科病床。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我院儿科病房通过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纠纷文件明显减少,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篇10

儿科素称“哑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因此 ,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发生较多的科室。怎样才能使他们满意呢?影响护理质量的干扰因素是什么?现对我自己在儿科护理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些陈述,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 影响护理质量的干扰因素

1﹒1 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护患配合难度大

由于婴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即便年龄稍大的患儿也不会或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病情,使护理很难从患儿处获得可靠的病情描述,患儿对疾病不认识,对治疗和护理不理解,又因为疾病的痛苦和家人分离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常会表现出不合作和哭闹现象,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1﹒2 小儿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力比成人差,而且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有可能导致患儿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器官衰竭,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儿科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尽快做出诊断,迅速采取安全有效措施,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 护理人员扮演多重角色

儿科护理人员既要执行患儿的治疗任务,又要担负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护理人员即是患儿权益的维护者,又是患儿住院期间病情信息的提供者,同时还是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可谓多种角色系于一身。

1﹒4 护理内容复杂

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为患儿进行治疗性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完成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既要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做治疗,检查药物反应,又要注意患儿的安全,卫生,饮食起居,还要做好患儿因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且离开家人而出现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况的安抚工作……无论哪一个环节照顾不周,都会影响到患儿的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甚至发生意外。

1﹒5 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干扰到护理质量

作为患儿家长,在患儿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陈述,治疗的依从性等必须依靠家长来完成,家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加大,治疗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具体的家长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1.5.1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甚至要求转院。

1.5.2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5.3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5.4 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5.5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对医院治疗环境和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根据以上患儿及家属的个体特点和表现,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护理措施

二.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儿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医院的管理制度,医疗生活设施等。介绍同病室的患儿及其亲属,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消除患儿及亲属对医院环境的恐惧,紧张心理。

2﹒2 让患儿亲属有知情权,消除家属的焦虑情绪

对于患儿的病情,必须要明白的告知其亲属,让其认识疾病,对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心理负担,正确面对现实。除了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外,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另外要注意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渲染影响。因此在患儿病情出现好转或某一项检查有所恢复时,应及时告知家长,借此鼓励家长治疗的信心。

2﹒3 要有慈爱之心

在对待一些异常姿态或有生理缺陷的患儿,不能取笑奚落,要注意保护患儿的自尊心,更多的给与赞赏和鼓励。使其在家长的配合下树立信心,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对患儿亲属要尊重,不能直呼患儿的床号,而应亲切的呼唤其姓名或小名。主动接近患儿亲属,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的种种顾虑和不满,回答问题态度要和蔼,对于一些家属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应予理解。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解释,劝告,避免发生冲突。

2﹒4 敏锐观察,勤巡病房

由于儿童不善于表达和不能主动呼唤医护人员,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勤巡病房。特别是值夜班,更不能麻痹大意,要求护理人员要勤快,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时时处处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吸允能力,大小便性状,皮肤颜色,啼哭声音的变化,并认真分析,作出判断,及时为医生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

2﹒5 增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信任感

患儿的主管医生及护士要尽量固定,少作变动。以取得信任,如果要做人员变动时,提前与患儿亲属沟通。另外对一些处于频死状态的危重患儿,其亲属尤其恐怖悲伤,他们害怕失去患儿。此时,医护人员应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婉转的讲明不良的预后,并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患儿死亡或终身残疾等后果应有心理准备,鼓励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2﹒6 注意安全,严格管理

儿童均有好奇,好动,乐于探索的特点,因此,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护理人员离开病房时,一定要将护栏提起并固定妥当,以防患儿坠床。病房门户要严格管理,避免患儿走失。病区内不能摆放锐利物品,房门需设防夹装置,避免患儿碰伤,夹伤。桌面不能铺台布,以防拽脱台布后桌面的物品坠落砸伤。病房内不能放置暖水瓶及热水杯,以防烫伤。治疗室,换药室要严格管理,不能让患儿自行进入。对免疫力低的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毒措施,消毒剂的使用,对患儿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2﹒7 随时给予健康指导和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在执行患儿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对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担心病情变化,顾虑重重。护理人员要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急家长所急。除了充满爱心,还要耐心的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并且以精堪的技术操作来取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合作。此外,护理人员在做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治疗用药时不要哄骗,恐吓患儿。而要用孩子能懂的话语向其耐心说明,积极鼓励,以取得理解与配合。避免染上说谎,不诚实的毛病。对于家长不当的做法也应恰当阻止和引导。

2﹒8 护理人员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素质

大家都知道,一个患儿住院,有四个家长陪同,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就有四双眼睛盯着 你,这时,你一定要保持镇静,才有可能第二次穿刺成功。要不然,自己的心情受影响后,越打越着急,完全就不能穿刺成功了。所以,对于儿科护士来说,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水平

2﹒9 护理时动作要轻柔

测体温,脉搏时,要亲自为患儿夹,同时用手抚摸患儿,使患儿感到护士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时带来的痛苦,而且还有温柔的一面。扎头皮针注射时,应取合适的搬动患儿头部,翻转头部时动作要轻柔,并用手指抚摸头皮,仔细认真地选择合适的血管。轻柔的动作,不但可以提高成功率,还可体现我们高度的同情心,爱护之情。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与我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篇11

Pediatric holistic nursing care in the psychological

XIE Lilong1 ZHANG Jumei2 ZHAO Xuejia1

(1.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other and child care courtyard 750000;

2.Ningxia Shizuish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753400)

【Abstract】Objective Explore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methods and skills. Method 52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children 1-6 years of age in the overal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were reviewed.Result 52 cases for children, through observation, holistic nursing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Conclusion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is indivisibl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werful guarantee patients recover smoothly.

【Key words】Pediatrics Holistic Nursing Psychological Care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即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而开展的优质护理。因此,护理人员掌握一些心理护理技巧并合理运用十分必要。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自2006.4―2008.4接治患儿52例,其中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15例,幼儿期(1―3岁)16例,学龄前期(3―6岁)21例。护理人员在进行整体护理中运用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现就有关心理护理情况探讨如下:

1.1 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1.1.1 焦虑和紧张

由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不足,引起家长的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反复地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希望找经验丰富或年龄稍大的医护人员管理。

1.1.2 恐惧

家长对疾病的预后和对孩子采取各种注射及侵袭性检查产生恐惧感。他们不敢正面观看各种的处置或对疾病的转归采取回避态度。

1.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治疗方案或医疗设施的怀疑和对医护人员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因素引起的不信任。

2 护理措施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为家长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情况、相关服务及各种相关规定,尽快帮助家长熟悉就医环境。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通过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增强家长对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通过加强巡治,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对因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护理人员可多用语言进行鼓励,让家长看到希望,给家长以心理支持,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针对家长对治疗方案或人员的怀疑和不信任,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长沟通,认真解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从而消除家长的疑虑,并通过优质的服务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赖。

2.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2.1.1 恐慌不安

儿童一入院就会感到十分不安,出现哭闹、拒食等现象,产生惶惑不安和恐惧心理。

2.2.2 疼痛因素

患儿大多数对疼痛都非常敏感,加之大多数家长动辄以“不听话就打针”、“打针很痛”等言语的暗示,造成患儿一见到白大衣就产生恐惧感。

2.1.3 反抗心理

稍大儿童出现大哭大闹,吵着要回家,对抗治疗,用一种消极、不愉快情绪表示抗议。

3 护理措施

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讲故事、唱歌、抚摸、交谈、交朋友等,分散小儿的注意力,增加小儿的信任,减少小儿的恐惧心理和反抗行为。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刺激对应的健侧皮肤等方法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

3.1 在进行护理时的注意问题

3.1.1 要有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1.2 树立良好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周到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及家长依赖的基础。

3.1.3 注意沟通技巧。注意倾听患儿及家长的陈述,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鼓励并认真回答提问等都需要技巧。

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虑,使他们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使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佩君;论当代儿科护士角色的功能[J];齐鲁护理杂志;2002,3

[2]马立平 陈颖.论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时护士必须具备的交流技巧[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491-492.

篇12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儿科住院患者210例,根据开展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5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取得知情同意。除外合并严重肝、肾、心脏功能障碍患儿;除外精神系统疾病患儿。观察组男性患儿68例,女性37例,年龄8月~12岁,平均年龄4.89±1.66岁;对照组男性患儿64例,女性41例,年龄6月~14岁,平均年龄4.97±1.71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根据医生开具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对患儿进行药物、输液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①成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全体护理人员作为组员,定期召开科室风险防范会议,确保护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②开展针对性防范护理管理,一是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安全培训,提升责任意识,加强护士对于儿科风险隐患的、处理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注重护士的仪容仪表[1];二是加强护士巡查力度,针对小组分析的儿科护理风险制定巡查计划,对可能存在导管异常、情绪躁动、行为活跃等情况的对象要重点记录,加强巡视,详细记录[2];三是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叮嘱家属住院期间要避免儿童受到伤害,及时了解疾病的预防、用药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将安全管理理念灌注到家属日常安全教育中,同时护士要向患儿及家长发放宣传手册、DVD光盘等宣传安全防范意识[3];四是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内涵的学习,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法律法规,进行案例研讨,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内涵的学习,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护理安全观念[4]。③做好风险防范安全护理模式的循环管理,每月开展护理质量安全月大检查,按照护理部要求检查护理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护理风险问题以及是否得到纠正,总结出不到位的护理问题并讨论改进措施,制定到下个月护理管理措施和护理质量目标中,循序渐进提升临床护理质量[5-6]。1.3观察指标儿科护理质量采用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控评分从护理文书、病房护理、基础护理、特色护理技术及健康教育五个维度进行护理质量评价,得分越高提示临床护理质量越好。对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情况进行记录分析,采用自行拟定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SPSS17.0中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当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科护理质量情况对比见表1.2.2两组护理风险防控效果对比见表2。

篇13

1临床资料

1.1患儿家属对优质护理问卷调查结果 2013年我科室共收入3672人,每月随机调查患儿家属20人,全年共调查240人。通过全年对患儿家属满意度问卷待查,可以看出2013年优质护理平均满意度分95.36分,满意度率为96.035%。

1.2医护人员对优质护理问卷调查结果 我科室儿科病房共有医生7人,护士17人。每季度对医护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医生组调查5人,护理组调查7人。2013年全年共调查医生20人,护士28人。见表1,可以看出2013年优质护理医生平均满意率为90%,护士平均满意率为92.9%。

2优质护理具体措施

2.1"暖您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2.1.1温馨的儿科病区环境 针对患儿对医院和护士的恐惧心理,为给患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就医环境。我科室在病区走廊、穿刺室以及护士站等地张贴卡通人物,病区电视播放动画片,使病区充满天真与童趣。护理人员的工作服也由传统的白色变成了粉红色,从整个外表着装上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在患儿病床床头安置了呼叫器,方便患儿获得护士的帮助。

2 1.2各种健康教育活动 根据我科室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我们建立了儿科健康教育手册,每个病房都悬挂着一本健康教育手册,方便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疾病与护理知识。在科室大厅处,我们设置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每季度根据好发疾病进行更新,并有专人负责。针对手足口病、腹泻病以及高热惊厥等疾病,我们制作了健康教育处方,在疾病好发阶段将健康教育发给患儿家属,促进家属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2.1.3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每月我科都会开展公休座谈会,根据当月常见疾病给患儿家属讲解相关知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科病区每间病房也悬挂着责任护士的照片,帮助让家属认识责任护士,在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找到责任护士,拉近护患距离。我科室每一种仪器上面都悬挂着仪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小卡片,当责任护士告知之后,家属通过小卡片能够再次明白仪器的注意事项,消除家属对仪器使用的各种焦虑。

2.1.4欢庆"六一"儿童节 每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科室都会组织欢庆六一系列活动,增进患儿与医护人员的感情。例如装扮病区,给患儿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为每一位患儿分发小礼品等。

2.2弹性的护理排班模式 科室改革了传统的排班模式,实行APN排班。把病区护士分为AB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名护士组成,组长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在科室较繁忙的阶段,如晨间、午间及晚间适时增加护理人员,保证患儿治疗及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

2.3简化护理文件书写 以前护理文件书写内容多,范围广,护理人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护理文件书写。在开展优质护理以后,我们缩短了护理文件书写的时间,优化儿科护理文件书写的内容,制定了儿科护理文件书写表格,用数字和符号代替文字,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到病房观察患儿病情,了解家属的心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4加强专科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护理人员继续学习的激情。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每个月科室护理人员学习专科知识、疾病护理常规、药物使用、应急预案等知识。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低年资(0~3年)每个月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高年资(3年以上)每季度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绩效挂钩。

2.5优化护理流程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新老搭配,为患儿提供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简捷有效的流程。如入院流程、出院流程、抢救流程等。

2.6培训服务礼仪规范 护理工作是集知识、才能、爱心、责任、礼仪于一体的技术职业。针对于这项特殊的服务,采用书本知识、视频观看与现场模拟等多种形式,并且由专人定期培训。

2.7完善保障系统,确保优质护理落实 通过后勤工作社会化,领药、送标本等非护理都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儿在一起。科室配备了必要的基础设施,科室增设了微波炉、便民箱等生活设施,方便了住院患儿。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