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需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一部分,介绍本书将要涉及到的艺术和文化产业的领域范围,着重阐述有关美国艺术部门的规模概况。第二部分,解释经济学中消费者需求的初级理论,论述供给与需求同艺术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介绍艺术市场,包括艺术节、画廊、拍卖行、艺术博物馆等。重点探讨艺术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第四部分,结合艺术的公共政策探讨艺术补贴与收入分配问题。分别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艺术支持的实际情况。第五部分,深入分析艺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以及有关教育、培训、就业的艺术专业化问题。最后一章是对美国的艺术教育和对未知未来的一些推断和期待。
总的来说,《艺术文化经济学》不仅涵盖了美术和表演艺术的经济学,还包括美国艺术文化相关的公共政策,本书既适合正在寻找艺术管理经济学核心教材的学术性读者,也适合想系统了解文化艺术的普通读者。
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决定商品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成员人均GDP逐步提升,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通过文化消费预测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命在于受众,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向未来,必须在当代青年中寻找新知。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缺乏年轻的忠实观众,年轻人更倾向于能够直接表达他们内心需求和经历的流行乐,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当下,戏剧团体希求独具创新的艺术形式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里以众所周知的由白先勇先生改编演绎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青春版《牡丹亭》在忠实诠释原著精粹的基础上,将原著隐藏较深的意蕴一并呈献给观众。深化对“人间情”的表现,区别于汤显祖花大量笔墨渲染人世的冷暖;加强对柳梦梅的刻画,突出他对爱的坚定,设计与杜丽娘的亲昵举动,区别于原著将注意力集中在杜丽娘的形象塑造上并一改传统昆曲中柳梦梅柔弱无力的形象;青春版《牡丹亭》全由年轻演员担纲,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又让观众赏心悦目。另外,音乐处理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全剧采用了西方歌剧主题音乐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渲染舞台气氛的同时也强化了戏剧情节与配乐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导演王世瑜先生在《青春版牡丹亭舞台总体构想》中指出,这个戏的舞台设计,增加了水墨画的内容和背景,风格淡雅;而服装设计,也是雅淡、柔嫩,按照白先勇先生提出的“要淡、要娇”的原则施行。因此,我们看到舞台上出现的色彩,多是藕白、嫩黄、淡蓝和浅绿,这既符合戏曲的传统,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并且,与我国传统的雅文化的气质相一致。”①可以看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创努力与时展的脚步相吻合,充分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戏曲发展正试图摆脱传统戏剧的束缚,无论从演唱技艺、剧本创作、舞台道具,还是演员的整体装束上都在积极探寻以何种创意营销手段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系列的新编戏曲层出不穷。除了上文提及过的《牡丹亭》,再如《红楼梦》《西厢记》都是观众喜闻乐见且常被拿来进行二度创作的热门剧目。然而,在戏曲新编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有一些现代戏曲已逐步脱离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其唱腔和台词设计也逐步失去了原貌,甚至越来越贴近于歌剧或是流行音乐,对于此类颇有争议的话题,受众的态度褒贬不一。例如传唱度较广的王力宏的《盖世英雄》、陶吹摹端杖说》等,R&B与京剧的旋律、唱腔创新融合,不少人认为东西方音乐元素的碰撞实则很巧妙,反倒让更多不为传统戏曲所动的年轻人开始逐渐熟悉传统戏曲文化,也不失为将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传统戏曲的重新编创,虽然全面优化了现有的艺术形式,但更需要强调的是,戏曲新编绝不能是艺术形式和内涵的改变,必须在尊重戏剧传统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创新发展,扭曲了传统韵味还何谓传承?迎合得有度,如何平衡市场与艺术间的利弊关系,探究彼此间的平衡点是我国艺术文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艺术文化经济学》中辩论关乎平等主义的问题时,强调这不仅是高价格和低收入限制了对艺术的享受,还存在区域差异,笔者认为可通过大众传媒对其进行弥补,而这就意味着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在大多数群众的通俗文化品位驱动下,通俗文化和高雅艺术间该何去何从。归根结底,现在还没有一个足以支撑起高雅艺术大放异彩的艺术文化市场。通过供需理论以及对当下艺术文化市场的视察,大众传媒将重心放在高质量的高雅艺术文化节目上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而又在并不顺应大众艺术品位的前提下,传媒无法从中弥补其投入支出。依靠政府的补助手段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人们必须熟悉某种艺术形式后才能逐步获得对它的品位。
试想若消费者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就能很好的去欣赏它,而了解又要通过教育和熏陶获得。究其原因,“所有研究都表明,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高的职业地位,以及较高教育程度的人,对艺术的参与率比其他人更高。”②上述研究结果指导我们,教育是艺术参与的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当下的情况是相对贫困的人无法按市价负担大量我们所定义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果国家对艺术的分配进行资助比如能最直接的体现在传统戏曲展演活动的票价上,用补贴来克服高价格和低收入的障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传统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如中国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设的大学美育课程以及策划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艺活动、教师学生自发举办音乐会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辅助手段。相当数量可观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有必要刺激对艺术的消费,帮助更多渴望品位艺术的低收入群体直接接触艺术。艺术与经济相互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将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亦将是传统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者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估性研究中还发现童年在艺术方面的社会化与成年人的参与情况成正相关,参与情况受到艺术教育密度的强烈影响。所以说,艺术教育从根本上助于培养人们适当的艺术品位,能直接刺激公众对高雅艺术形式的需求。在中国应试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背景下,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艺术教育和教育改革必须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如此才有机会在多元文化主义下看到高雅艺术光明的未来。
在《艺术文化经济学》的编著中,作者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图表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引证作为原始资料的补充,有理有据,让阐述更为生动,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美国的艺术经济学和艺术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分析,并启发笔者联想思考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艺术文化经济学》是一本在西方刚刚出版就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其中的数据、信息、专业分析、评论对学术同仁、艺术家和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来说都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注释:
①黄天骥:《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青春版演出的启示》,《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第11页。
②[美]詹姆斯・海尔布伦(James Heilbrun)、查尔斯・M・格雷(Charles M. Gray):《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46页。
参考文献:
篇2
符号是一种具有意义的标识,可以是图像、文字、声音、动作,也可以是一个人物、一起事件,甚至可以是一种文化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体现意义,它是从远古时期不断延续下来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识、解释与探寻的符码。中国文化有着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符号系统,中西文化由不同的符号系统所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传的思想、艺术、风俗、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相对稳定、流动与变异的特点。它具有能指两方面作用,如梅、兰、竹、菊等能指方面,代表中国人的喜好特征,“傲骨”“气节”“吉祥”“纯洁”等意指方面,代表中国人的气质与精神。文化的能指与意指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文化符号的使用与发展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意义,新的意义必将建立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这就是符号相对流动的特点。既然符号是一种运动的发展状态,那么,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硬贴传统文化符号标签、滥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许多设计比赛的兴起,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展现设计才能的舞台,一味模仿西方设计的观念也逐渐被抛弃,一些设计比赛纷纷打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口号。在此情形下,传统文化符号一时成为设计人员的“新宠”。滥用传统文化符号,机械式的模仿、照搬照抄、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很多设计人员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与意义,因而也不可能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质,他们只把目光锁定在传统文化的表象上,设计出来的作品给人感觉是矫揉造作、缺乏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理应以正确理解所要运用的符号为前提,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其中有很多已经远离了当代人的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创造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来运用传统文化,这是当代设计的需求,也是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设计
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使设计作品具有文化神韵,在追求设计创新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体现。当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已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符号,通过设计的形式折射出传统文化精神是需要当代设计师潜心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其中中国画、书法、剪纸、刺绣、皮影、京剧、脸谱等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内容加以利用与精华化,能让设计作品的表现更具生命力。就拿书法来说,它已成为当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L格、深刻的韵味所表现的装饰性,在当代设计中能体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文化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应该从文化层面出发,透过表象的传统文化符号去理解内层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元素符号的粘贴,而是通过元素符号再次审视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一次重返历史的文化旅行,是古与今的一次“文化盛宴”。传统文化就在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仔细品味。
篇3
建筑规划;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尝试将传统文化应用至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当前时展背景,人们对建筑规划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并指出要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建筑规划设计中,加深两者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建筑的文化价值。
1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
基于当下发展背景,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在设计建筑物过程中,纷纷尝试性添加传统文化元素。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其不仅有效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求,且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建筑规划的满意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对宣扬民族艺术而言具有较大影响。
2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迎来空前发展机遇,建筑规划设计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因为一些城市过于急切发展经济,导致城市内建筑物如出一辙,毫无本土文化特色,更加谈不上体现城市独具的民族文化。对于消费者而言,其除了面积、形状上存在区分其他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当前,我国许多现代建筑规划成果一成不变,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文化气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现代建筑的文化需求[1]。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人们不再单一追求物质文明而是逐渐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美感的需求,也进一步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由于设计师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事物视角的不同,设计出的作品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设计师在设计时会将着重考虑地域环境、文化、采光等因素,还有一些比较迷信的设计师还会考虑到风水这一实因素。还有部分设计师是以哲学为主要视角结合西方审美设计建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带来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为例,其作为代表传统文化的一个实体物质,不仅能够抵御四季天气的变化,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充分体现古人的智慧。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国建筑审美习惯造成极大影响。人文理念作为影响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与禅宗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而以上文化理念都将在我国建筑物规划设计贴合现实的特质中展现出来,此种设计理念十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尽可能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文思想。同时,道家指出的“无为而治”也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带来深远影响,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大剧院正是利用此思想设计出来的,并在建筑空间内将思想发挥到极致。
3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3.1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现出的文化理念也有所区别,这也就导致许多设计师设计出的建筑效果存在差异。因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容易受到周遭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之前需要事先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解。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建筑物四周的环境及地理位置进行调查,尊重地方民族风俗,尊重传统文化。因此,在实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建筑多个环节,及时摒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因素,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保证建筑物现代化与时尚感的同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设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展现出当地文化经济布局及人文情怀的发展需求[2]。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缺点。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寻求自然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统一,必须要充分解析传统文化,选取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有效实现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3.2价值取向与审美方面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规划设计效果衍生出的价值观取向与审美情趣会对初期规划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特别是一些设计师,传统文化对于此群体而言,不仅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更是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现代建筑物中许多都增加了龙这一元素,从古至今龙一直是神圣的象征,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龙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此时设计师则需要利用此元素将其现代建筑进行结合,全面开发建筑物的商业价值,此举不仅有效融合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更有效中和了人们对建筑物审美的需求。设计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社会大众比较倾向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全面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需求。
3.3设计创新方面的应用
当前我国的经济文明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为了防止出现建筑物过于雷同的问题,设计师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并将其中创新思维应用至建筑物设计活动中[3]。为了实现预期的设计效果,设计师还需要在建筑规划过程中,深度考察美学与建筑学的连接点,基于物质文明结合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考量计划可行性的前提下,创新设计方案。这样一来,有效衔接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学,还可以宣扬传统文化。设计师在前期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语言符号,将其表现在建筑物中,有效增加建筑物的文化情趣。若是设计师可以将建筑物设计看作是某一种文化语言,那么其所采用的传统文化都将转变成一种文化元素展现自己对于建筑物的看法。只有设计师才具备此种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通过有效将此内容应用至建筑物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凸显出建筑物隐含的文化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才可以在建筑物充分凸显出当地文化属性。通过有效创新传统文化使用方式,有效结合现代元素,不仅可以防止设计师出现雷同的问题,还进一步凸显出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优势[4]。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洗礼,不仅没有走向衰亡且变得更加风采依依,直接证实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因此,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多的学习先进技术,吸收借鉴一些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充分彰显出建筑物的文化价值。通常情况下,设计师更为关注传统文化的解析,这也就要求此群体在设计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还要将更多的发展目光投向传统文化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统一。在了解本地区风俗人情后,结合传统文化发展需求,创新现代建筑的古典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渗透在现代建筑中,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建筑与人文文化的结合。除此之外,设计师在创新建筑物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建筑的还原与保护,只有保护好具备浓厚气息的建筑物或者是修复一些受到损伤的建筑物,才可以真正提升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并为其设计出更好的建筑方案提供素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至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已经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此举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建筑设计形式与内容,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建筑物的人文化,若是想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的需求,就必须要在设计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设计出具备代表性的建筑物,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治宇.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城市建筑,2014(18):32,61.
[2]王传捷.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79.
篇4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但是,国外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入和渗透,影响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个性。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真正兴起,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完善,以十几年的时间跨越了经济发达国家几十年历经的设计发展阶段,而当我们去深入剖析这些设计作品时却发现,我们的作品缺乏的是文化内涵,缺少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平面设计落后的根源之所在。
1 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历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本主线,以其他各家文化为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所拥有,是不断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因素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传承中继承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因素,因此,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包罗万象。例如以下部分传统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
2 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化和文化传播的发展,企业品牌设计、产品设计等都融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需求,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被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意义,并满足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基本需求。很多传统因素被成功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汽车饰品、装饰设计采用传统的“喜”字元素;产品设计中增添蝙蝠、梅花鹿、桃子象征“福禄寿”等;现代家居平面设计中,也满足了人们对传统自然元素的需求,例如对陶渊明的书法进行改编,选用传统图案的仿古家具。现代设计师正是看到了消费者的这样一个“回归自然和传统”的心理诉求,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设计中,为消费者需求创造了一个满意的生活空间,满足了消费者心理需求。
3 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1 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思考
根据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应用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广告牌制作和宣传、企业产品品牌和形象设计、书籍、画报、杂志封面宣传、海报、网络平面设计等领域。现代平面设计中之所以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是考虑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国人希望能通过回归自然和简朴的文化空间,缓解个人压力。而传统元素正好具有该方面的功能。但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应用进行思考,我们发现,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情感,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简单回归。在现代生活背景下,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方式,已经更加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因此,这就要求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必须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思维,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思维的现代平面设计,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满足现代人思维要求,提升国人的现代审美水平。
3.2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举措
1.化复杂为简单,组合创新
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原形融入,这主要是在现代生活背景下,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思维方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要站在更高一层的角度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和归纳,使传统文化元素上升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图形元素部分,为现代平面设计服务。因此,传统文化元素必须经过化繁为简,创新组合,对传统文化元素先进行“破”再进行“立”,创造满足现代人审美思维的现代平面视觉效果。在这方面应用比较好的代表,有中国银行的标识。对于一个银行服务机构,其核心经营品牌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就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资本实力雄厚;第二就是服务完善。中国银行标识设计中,不但充分展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而且是简化和创新组合的代表。首先,化复杂为简单,将“中”中间变空,与方孔铜钱的“口”对应。具体说来,标识源于我国古代的方孔铜钱符号,在标识设计处理中,设计师首先模仿传统方孔铜钱图样,然后将其线条进行简化和凝练,形成了简化的“中空”方孔格局。其次,创新组合,模仿方孔铜钱圆形形状,将圆形外环与中空图案的“中”组合一起。可见,与我国古代传统方孔铜钱相比,该符号简单凝练,让人们通过对古代方孔铜钱的第一眼感性认识,
就可以想到该标识与“钱”有关,可能是银行等机构的标识。同时“中”字,又是中国的代表,图标呈现出庄重、浑厚的特点,使人联想到中国银行的资金实力雄厚。因此,该设计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简化和组合,使国人可以牢记中国银行的品牌形象,最大限度的传递了中国银行的核心价值。
2.中西结合,相互对比
现代平面设计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又要求实现中西结合,强化对比,就是要求将传统文化意蕴和精髓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两种异域文化的对比。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罗列、摆弄,而是设计师在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精髓的融和。通过视觉效果的处理和冲击,来展现两种文化风格的个性和同性。在这方面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个世界级别的运动会,在这场全世界参与的国际运动中,会徽设计中必然面临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一方面,为了突出2008年北京是运动会召开城市,在会徽设计中,利用了我国传统书法元素,以中文抒写“京”,并且对“京”做了文字线条的处理,使图案呈现一个“文”字,即呈现出一个“运动中人”的样子,图像鲜明地表达了北京作为主办地的城市形象,又表明了奥运会的“运动”主题。另一方面,由于这是一次全世界的运动会,为了实现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会徽下方用英文写了“Beijing2008”字样,代表了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认可融入;并且奥运五环也被设计到会徽中,反映了北京奥运精神与国际奥林匹克的精神是一致的,中西结合,实现了完美融合。
3.用传统文化元素表达现代文化气息
现代平面设计要求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要为现代设计而服务。如何使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出现代文化气息是现代平面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现代平面设计背景下,随着设计技术、人们审美观点的变化,现代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追求和回归,仅仅是现代文化需求心理的表达。平面设计中只有抓住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表达现代文化气息,才是一个成功的平面设计。
4 结论
随着设计技术、现代化人们审美视角的转变,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满足消费者需求,将有利于提升设计的视觉冲击力,甚至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和形象。设计者在现代设计背景下,要做好设计工作,不仅仅要合理利用现代文化元素,更是要开发传统文化元素,使之服务于现代设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有效率,实现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谢强,蔡华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0,26(z2):149-150.
篇5
(二)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渊源
某种程度上讲,室内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又是室内设计的渊源。从纵向角度分析,任何社会时期的室内设计都与当时的生产力紧密相连。室内设计装饰的素材往往自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然后由设计师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从横向角度分析,室内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并且有着自身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对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描述,是不同审美、价值观念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艺术的源泉。
(三)室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思想和文化往往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在进行多种风格的室内设计时,一方面,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审美观念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设计作品会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也会借助“室内设计”这一媒介得到充分传播。也就是说,每一种风格的室内设计在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其自身又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借助室内设计这个媒介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室内设计除了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之外,还应该为满足人们的视觉艺术审美需求做出努力。现代室内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围合面及其内含物,并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结合业主对多样化的美观需求,将室内设计分为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两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将传统文化作为室内设计艺术的根本理念,使其反映出一个民族和当代社会的精神,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科学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设计既要传承文化,又要体现当代社会的特征,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艺术完美结合,并且和谐统一,是当代室内设计的职责。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总结整理
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使用总结整理的方法。比如在传统图案设计中,如果直接运用那些寓意过于复杂的纹图,可能会让受众难以理解,因为过于复杂和晦涩的纹图不利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需要总结整理。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追求,可采取“中庸之道”,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多样化风格相互融合,使用总结整理的方法,突出整个设计的主题,从而反映出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在设计室内灯具时,为了使整体风格突出,可提取传统图案中的纹样与色彩,并进行总结整理,加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和现代装饰风格,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传统图案独具匠心的一面,而且还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突出整体设计风格的主题。
(二)直接运用
与总结整理法不同,直接运用法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接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突出整体设计风格与主题。简言之,就是对室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从传统文化元素的种类、装饰符号、传统色彩和题材等反面进行直接运用。以现代中式风格为例,设计师可以将中国红、中国画、明式家具等具有中式风格的传统元素提炼出来,直接与现代风格进行有机结合,相互通融,使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运用此种方法时,需要考虑到适度的原则,否则会给人繁冗复杂之感。
(三)凝练升华
此种方法往往对于室内设计师的要求较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比较高明的方法。凝练升华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传统元素,根据建筑和室内空间的特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将可用传统元素进行分解,从而达到凝练升华的目的。要使传统构件布置统一、风格突出。如果直接将传统装饰构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往往会给人累赘、堆砌之感。为了营造现代中式风格,满足现代人对美的追求,设计师可以将构件元素的材质、结构以及色彩进行创新,使其凝练升华,更加完美地体现中式风格与时代特征,并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篇6
一、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关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焦点。当前,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支配地位进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输出,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离不开先进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需的重要环节。①
其次,引导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当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传播文化,并成为日常的国民认知活动之一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文化学习与传播的常态化”。
二、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民众文化认知心理与传统文化学习需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深植在国民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开展“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对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的评分结果是:“汉语/汉字”“孔子”在270个选项中得分高居前两位。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提升了自主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机制构建的可操作性,也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社会的快速来临。个体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内在的文化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马克思说过,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③而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恰好为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每个个体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与精神有关的人文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通民众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低级需要追求向高级需要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意识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也逐渐显露,这为进一步引导国民自发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情况小型抽样调查与分析
为了管窥国民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探讨数字媒体时代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抽样调查。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4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89.7%为“8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涉及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态度、途径、方式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从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中选取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本调查属于微型调查,仅在哈尔滨4所高校中进行,所得数据的说服力有限。被调查学生学科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10名,文史类学生90名。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在学习与传播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内在的精神需求。调查中,对自主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的比例高达74.23%。表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心中的地位。
篇7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精神创造。文化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对某种文化的营销,是对某种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以达到满足消费者对特定文化需求的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的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越来越希望精神文化产品来“填埋”内心的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之“坑儿”。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借助特定的文化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产品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消费者最最看重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点忽视,但是随着近年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弘扬,我们逐渐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发心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尝试开展传统文化营销活动。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并给文化营销的实施带来一些启示。
2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简介
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该公司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经营的过程中,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为企业的经意宗旨,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重孝道讲仁爱为企业的道德核心,塑造员工“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在经营中不断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着力做一家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和谐企业。在2014年,面对当前消费者在油品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黄河实业推出了九品莲纯花生油,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营销推广,实施文化营销策略。
3广东黄河实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3.1从营销理念的角度来看
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指导观念。营销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也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获利的过程。文化营销的理念就是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黄河实业在推广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不断弘扬“仁爱”的理念,弘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的宗旨,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贤教诲和“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信条,等等,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导着黄河实业的整个营销活动。
3.2从目标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
营销需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获利,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出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使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黄河实业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花生油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3.3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
3.3.1产品策略
“花生好,油才好”,在原材料挑选环节,九品莲纯花生油,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挑选原材料,从江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等花生优质产区采购花生,然后精挑细选,剔除一些霉变的、未成熟的和破损的花生,绝不弄虚作假;在生产过程中,依靠物理压榨,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讲诚信”“凭良心做事”的文化精神;在品牌方面,“九品莲”是“九品莲花”的简称,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另外,莲花也会让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牌联想;在包装方面,除了有“般若装”、“精进装”和“禅定装”等以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命名的包装,同时在花生油油瓶瓶体上挂有“爱”字标签,体现对仁爱之心的弘扬,还有“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等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宣传口号,无不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3.2价格策略
在价格上看,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黄河实业推出的九品莲纯花生油比一般的花生油要贵一些,这首先是因为原材料是货真价实的,高质量的原材料需要有较高的成本,所以综合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和税收等成本费用,需要制定较高的价格,另外,较高的定价也进一步证明了产品的高质量性。在价格策略方面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力求货真价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求真务实”的精神。
3.3.3分销策略
在分销方面,九品莲纯花生油的销售主要是通过淘宝和微信等网络渠道来销售产品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目前,黄河实业还采用与消费者共享“感恩金”的直销模式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分销方面,黄河实业的做法,一方面,想消费者所想,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另外,与消费者分享“感恩金”的分销模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感恩”的精神。
3.3.4促销策略
在促销方面,黄河实业没有对九品莲花生油进行广告促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节约营销宣传成本,尽可能地减少消费者的额外付出。黄河实业主要通过口碑营销的形式来达到促销的效果:有过消费经历的消费者会义务地做宣传,同时关心黄河实业发展的一些人士通过博客、论坛等网络途径义务地宣传九品莲纯花生油。在促销策略方面,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仁爱”,而消费者义务地为九品莲纯花生油做宣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文化信念。
4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文化营销的启示
4.1牢牢把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文化需要是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对文化的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化营销就是基于消费者对文化的渴望,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达到营销目标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内心存在的一种匮乏感,是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一个“坑儿”,这个“坑儿”需要产品这个“填埋物”进行“填埋”,这样才能够实现消费者的身心平衡,让消费者感受到快乐。但是需求有物质的需求和文化精神的需求之分,当人们存在文化精神的需求时,必须通过文化产品来“填埋”消费者内心的“坑儿”。文化营销的开展必须牢牢把握消费者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并用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
4.2找准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是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获利的过程,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将消费者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挑选适合自身现实特点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样也更能够使独特的产品被独特的消费者所关注,并激发消费者去填埋内心存在的“坑儿”。文化需求是每位消费者都存在的,但是不同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消费内心存在的“坑儿”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实施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挑选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细分市场当作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提高营销成功的可能性。
4.3采用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打组合拳,需要整合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不同方面的力量。在文化营销过程中,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精神产品,而是在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都以文化为导向,实施文化导向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在实施文化营销过程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采用都要体现对特定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5结论
文化是最有个性最富有特色的,文化也是充实人们精神信仰的需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消费者越发需要人性化的东西。文化营销就是对文化的弘扬,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而产品的销售也带动文化的弘扬。正如,广东潮州黄河实业对九品莲纯花生油在营销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营销理念、目标市场选择,还是在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通过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在文化营销实施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消费者内心存在的文化精神需求,挑选合适的目标市场,通过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作者:纪峰 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
篇8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篇9
台湾“原住民电视台”,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少数族裔电视台,它属于台湾公共电视的一部分,以强调传统文化价值和族群认同的教育功能为宗旨的,相比较商业电视台来说,它更具有传播文化的自觉和责任,因此,它是研究媒体再现传统文化的良好样本。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民族传统文化限于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他们的“族语”、祭祀、仪式、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台湾“原住民电视台”的实践,为大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提供借鉴,而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作者通过在台湾“原住民电视台”的实习考察与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在对几位节目制作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对此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意见与建议。此次访谈的对象是“原住民电视台”新闻部、节目部的经理和制作人,受访人工作领域涵盖了研究对象“原住民电视台”的主要节目形式,即新闻和节目,并且作为经理和制作人,访谈对象是最熟悉该媒体运作、制播过程的人,因此具有代表性。
台湾“原住民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当局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发展之需要,应于公共电视、教育广播电台、无线电台及有线电视之公益频道中没置专属时段及频道,并于计算机网络中设置专属网站,并视实际需要设置其他文教传播媒体事业。在体认到没有媒体权就没有发言权的事实后, “原住民电视台”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开台,并在2005年初开始进行节目制播与频道测试,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开播,并经台视文化、东森电视台相继运作下,建立初步基础。2007年元月,“原住民电视台”转由公共广播电视集团营运,转型成非商业性少数民族的公共媒体平台,以提供民众知情的权利为基本原则,在电视平台上做双向传播。
“原住民电视台”的频道标识首先传递了其尊重、保护、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台标主体为红色的圆形,右上角配以绿、黄、蓝三色矛形线条。“圆”与“原住民”之“原”谐音;红色代表少数民族热情的性格,绿、黄、蓝三色代表了14个少数民族以其居住地域而划分成的高山、平原、海洋族群;而矛形线条既可以是少数民族祖先赖以生存的工具和武器。也可以代表勇士头冠上的三根羽毛。整个标识像纹面、像刺绣、像编织,无不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息息相关,充满了原型的辨识度。
一、节目形态分析
“原住民电视台”是一个提供综合性节目的公共电视台,其节目设置包括新闻类、教育文化类、记录报导类和儿童少年类。根据该电视台2008年1―3季度的收视研究报告,其知名度、接触率和频道辨识度都是相当高的,这是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作用的先决条件。
但在对“原住民电视台”频遭识别指标与受访人资料做交叉分析时,我们发现,在不知道该电视台在第16频道的受访者中以10―19岁居多,这一问题是应该得到重视和警觉的,因为这是一种传统在代际间断裂的表现。在现代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这一文化断层将越来越无法弥补,直至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中的历史”以供人们遣忆。
针对这样的问题, “原住民电视台”首先是从“族语”上加以弥补的。因为电视台的工作者都已意识到,纵然语言是一个民族存亡与否的重要指标和维系其文化的纽带,但不可否认的是“族语”在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中的使用率急剧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能在语言的留存上起作用。因此, “原住民电视台”坚持用“族语”播报新闻,希冀通过对“族语”接触率的提高,来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敏感,进而去关注部落的文化、历史、现状及发展。
“原住民电视台”收视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 “族语新闻”的接触率和偏好度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而对于传统文化深层次内容的传播,该台奉行“本质不变、形式可变”的原则。例如教育文化类节目《原视音雄榜》。它是一档歌曲创作比赛节目,实际上更是一场系统的歌唱选秀比赛,于每周六晚7:30至9:30播出。目前已打造了三季节目,包括“第一季:青春歌手系列”、“第二季:圆梦歌手系列”、“第三季:怀念歌手系列”,以满足不同年龄和风格的选手参赛。该节目由少数民族歌手民雄担任主持,他曾因出演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而备受追捧。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以不分语言、清唱30秒的形式从台湾当地四个赛区中每区选出五位入选者,针对歌唱技巧和台风两项给予评分。20位入选者进入复赛后进入主题竞赛,包括必选曲目和自选曲目,而必选曲目为“族语歌曲”,自选曲目除了唱功的评分指标外,还注重创意的部分,即对传统少数民族歌曲的创造性发展。
通过比赛规则的制定,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参加演绎“族语”歌曲的环节,这就使传统文化中语言的因素渗透到节目中。该节目的制作人表示,很多原本不会说“族语”的选手已经开始学习“族语”。同时,通过这种创作比赛,激发少数民族传统的歌谣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一方面使传统音乐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显示,能够在媒体面前创作、歌唱、发表自己的“族语歌曲”创作,是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
化自信的表现,‘如果要在比赛中走得更远,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他们只能在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和素材,于是便产生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由此,《原视音雄榜》已成功打造了一个展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典型,即从此节目走向大众的少数民族歌手王洪恩,他以“族语”创作为基础,将少数民族传统的古调加入现代元素,使曲风流行化,因此取得了广泛的认同。通过媒体的包装和宣传,他大量地参与广告录制、演唱会和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等,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走出了部落、走向了大众。这样,由“族语”到文化,在媒体塑造的明星效应的催化下,《原视音雄榜》节目找到了传统文化中最易贴近受众的“点”,虽然不是直接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但却通过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去渗透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也充分说明传统文化既是延续性的,又是可塑性的。延续性意味着,具有传统涵义的文化元素是相当稳定的,而可塑性则又指明传统未必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修饰更改,乃至可重建的。然而传统并不是可以独立自我更新的,只有具有生命力、认知与欲望的人类才可制定和再制、修饰它。所以,传统文化的作用总是在当下。因此,在媒介视域下,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传统文化绝不是一种高深莫测、人们理解不了的文化,更不是一种已逝去的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以其固有的模式得以传承,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到延续,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特别是在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对话与碰撞中,传统文化就会更加突显出来。相应的,媒体所再现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应是老旧与落后的,而应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收视动机分析
根据“原住民电视台”2008年1―3季度的收视研究报告,其收视动机统计如下:
通过一段时间对电视节目的接触,受众的收视动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季“学习自己的文化”一项显著提升(从16.1%为56.4%),居该季第―位;第三季“寻找族群认同感”一项居第一位,占36.8%,同时“学习自己的文化”一项居第二位,占28.7%。这种变化显示了少数民族族人对于“原住民电视台”频道的产出认知是有极高的族群文化认同及期许的。而首要动机由“学习自己的文化”向“寻找族群认同感”的转移,同样说明了传播效果的产生:受众通过对节目的兴趣,进而产生了学习族群文化的动力,直至由深入了解而产生对族群及族群传统的认同。
“注意一兴趣一认同一行动”的人类认知模式,给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播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才有可能发挥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传播传统文化既是满足受众的普遍需求,也是传媒保持自身存续与发展的本源所在。只要选择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就会被受众认可和接受。针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潜在趋向,“润物细无声”,多给受众以反思与自由想象,延伸其主体多样化的生存空间。
三、受众反馈分析
通过三季的收视研究报告,受众最喜欢的五个节目主要为新闻类节目及歌唱类节目,其中新闻性节目占一半以上, “族语新闻”、“每日新闻”及“部落面对面”连续三季为受众最喜欢的节目,且比率较高。这可能与其播出时数皆较其他节目为高,有着正向关系;同时也显示少数民族非常关注族群部落文化及相关新闻议题,他们对族语的敏感度与接受度也将随着对节目的接触而增长。
通过针对“每日新闻”与“族语新闻”之新闻内容需求的调查,74.8%的受访者认为应以部落新闻为主,成为上述论点的有力证据。
而受访者认为最需要增加的节目类型与内容前五名是:一是英语歌唱,占56.5%,二是英语教学,占11.2%;三是介绍各少数民族文化,占7.6%;四是母语教学,占5.9‰五是谈话类节目,占5.3%。
其中“歌唱节目”的比率明显较高,显示受访者对于此类节目的需求度及接受度较高,以歌唱形态的方式,易于引发受众的兴趣。这既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也是寻找易于传播、渗透传统文化的“点”。
而其它显示除了希望提供更多母语教学节目、部落文化,使少数民族族人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文化等传统文化技能教学节目外,他们也有对于社会技能教学节目及知性节目的需求及期许。针对“母语教学”的需求,“原住民电视台”在强化“族语新闻”播报的同时,已着手制作“大家说族语”第一阶教学节目,并陆续规划有学习手册及学习网站。对于文化类的需求,该电视台正在计划制作采访部落文化的“长者的话”单元,以突显节目内容的深度。
四、结语: “建构的再现观”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曾经指出, “上电视的代价,就是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一种自主性的丧失。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主题是强加的,交流的环境是强加的,特别是讲话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种种限制的条件致使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有。”这表明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媒介再现的不完整性。随着传播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媒介的再现功能已经由“镜像的再现”发展为“建构的再现”:在镜像的再现观之下,研究者追问的是媒体有无客观如实地反映世界真貌,媒体“再现”真实,不仅是一种实务上的可能,也是一种专业伦理。然而当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转变为建构论的观点,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随即转变成媒体研究怎样塑造真实、生产真实甚至发明真实。传统文化作为媒介的“他者”,在被抽离出只适合传播的可以换取收视率的部分之后,被“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便是媒体的“建构”。因此, “原住民电视台”所提出的“本质不变、形式可变”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之宗旨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但对于建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台湾“原住民电视台”的实践的确有着借鉴的意义:
1、责任:明确媒体责任,协调各方力量。
在充分认识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之责任与作用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完全把文化传承的责任附加于媒体之上,毕竟,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它要顾及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其他需求。所以,我们要明确媒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范围和功能范围,它只能是打开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点”,吸引人们接触传统文化,而要进一步了解、学习和传承,单靠媒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更要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观念:媒体应该具有“大文化”的思维观念。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道家、佛教的传统哲学思想融合,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诸多非物质和物质财富,包括园文学建筑、工艺美术、民俗民风以及汉字、传统基础纹样、叙事性纹样、传统色彩等传统装饰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
1.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任未定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更具有形象性,战国的文字比如“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秦国的文字是当时汉字发展的主流。在五千多年的演变中,汉字的形状不断变化,形体和意境相结合,随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至今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
2.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由“五行”对应而来,尊崇五方正色:白、青、黑、赤、黄,各元素相生相克,应用于传统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传统服饰、京剧脸谱等领域。例如在民间屋顶所用的瓦是黑色,黑即是水,水克火,能防火灾;紫禁城是红色的城墙,而其上的琉璃瓦和多数殿宇的金顶为黄色,体现了红黄即火土相生的原理。我们的祖先把关于哲理、自然等观念融入到色彩中,从而形成了别具风格,极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
3.纹样
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传统基础纹样和叙事性纹样。
传统基础纹样伴随着外部世界和自身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同样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物质创造,新纹样和旧纹样互相传承。
叙事性的纹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化生活等,使人们直观的了解历史的真实场景,通过在装饰艺术中的表现直白的传达了人们当时的生活心理。
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极为丰富,从墙面、梁柱、家具、天花到陈设物品都达到无物不饰、无饰不巧的程度。例如高贵的龙凤纹、婉约的花鸟纹等纹样;叙事性的浮雕、壁画等叙事性纹样;故宫的红城墙和黄琉璃瓦;以及用汉字来进行的墙面装饰。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使命,同时被赋予了个新的名称:中式风格。例如花格的窗棂、红木家具上传统元素的雕刻,具有古代浓郁气息的吊灯等等。除此之外,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选用重色调的传统文化元素搭配家具,在此基础上,金、赤两种暖色系色彩就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更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元素的特色。
在室内空间的层次上,常用古朴的屏风或者雕花隔椴来达到分割室内空间的效果,混合色彩元素的选择,一般选取重色带暖的颜色,搭配简单的雕琢装饰来达到一个精致、高贵、大气的视觉体验。中式风格同样对宗教元素也有很多讲究,设计师针对用户需求注重阴阳平衡,利用五行元素组合设计独特的室内居住环境。
篇11
1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所以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对于我国综合文化实力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体现出我国的文化优势,确保我国的文化实力能够进一步在国际平台得到体现。所以,在各个领域体现我国传统要素至关重要,包括在室内设计工作中,为确保提升设计方案的质量,体现中国特色建筑风格的东方美感,也应当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让设计方案更丰满,更具东方特色,才能逐渐使中国特色更明显,成为招牌,促使我国的文化优势得到展现,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认知奠定基础。但当前在我国的室内设计领域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设计思想的过度洋化,不注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普遍认为当前购房的年轻群体不会对包含传统元素的设计感兴趣;二是对于传统元素的了解不充分,进而使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存在限制,经常会出现元素重复应用的问题,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三是不注重创新性的应用手段,使得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不协调,让人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这些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体现我国文化实力的必然趋势,所以当前只有深入思考在设计过程中怎样妥善应用我国传统元素完善室内设计方案,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体现出我国的文化特色。[1]
2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过程中的融入
2.1摆脱思想限制,注重文化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发展留存下来的文化宝藏,这样的文化遗产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是能够让自身在文化竞争当中稳操胜券的制胜武器。所以,每个国家都只有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才能体现出国家的综合文化实力。但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过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且考虑到在年轻一代的观念当中,西方元素比东方传统元素更受欢迎,所以许多设计人员没有对应用传统元素给予重视,而且不认为国家文化的传播与建筑设计领域有明确关联,这样的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对于我国来说,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发展留存下来的宝藏,在当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下,这是每个国家的制胜武器,所以各个领域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要素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建筑领域,也需要考虑体现传统文化的问题。国内的工程设计是门面工作,设计是否具备美感,关乎国家的形象和门面,而且传播国家文化是华夏子民与企业的义务。所以,我国工程领域的建筑室内设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精髓,并学会应用。只有其树立明确的意识,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在设计当中得以传播,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购房群体的注意。[2]
2.2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存储,确保应用更灵活
要确保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当中的融入能够广受欢迎,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设计人员应当首先拓展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才能保证灵活应用这些要素,确保设计不被限制。我国地大物博,与多国接壤,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在发展的历程中,各个地区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符号。要确保对传统文化要素的巧妙应用,设计人员首先应当不断拓展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果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那么在设计过程中便很容易出现元素重复应用甚至设计思想与他人设计思想相同的问题。例如,谈及室内设计当中可应用的传统文化要素,许多人在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屏风、盆景、青花瓷、灯笼等,但我国的传统文化要素绝不是仅限于此。无论哪一个国家,各个地区在发展历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文化产生,更何况我国地域辽阔,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在发展历程中产生的文化要素自然是取之不尽的。因此,设计人员只有发挥出如同海绵般的文化学习与吸收精神,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要素,才能应用得更好,而且应当摆脱限制,不能仅仅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古风上,要着眼于更多需要传承的文化要素。例如,东阳木雕便是发源于我国浙江东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也称“白木雕”,这是一门以多层次浮雕方式、散点透视构图为主的雕刻手法,最终成品高雅且清新。将这样的工艺融入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整体格调,而且任何时候这样的设计都不显陈旧,亦能够与现代化的设计相融合。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对其加以应用,更能体现出设计风格的独特性。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着设计过程的灵活度。如果设计人员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便应当不断充实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后续设计提供参考。
2.3连接古今,确保传统要素的现代化应用
谈及传统文化,很多人都会有其无法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符的印象,而西方的复古元素却普遍得到了认同,这是西化思想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但就实际应用来看,我国的传统要素比西方文化元素更富有质朴禅意的美感。所以,如果设计人员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便能够让传统要素在设计过程中得到更具创新性的诠释。例如,在休息室或客厅,可以腾出一部分空间,利用盆栽、细沙、藤条等元素,打造出简单的室内“禅境花园”,并且最好确保接近自然光源。这样的环境能够让住户感到静谧祥和,作为平日品茶读书的角落是十分合适的,并且其还能进一步体现出设计格调。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并不是无法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它同样也是广受年轻群体青睐的,只要注重传统与现代要素的融合,自然会有体现传统特色但不落时代趋势的优秀设计。[3]
3结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要素含义十分丰富,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各个地区拥有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无法简单用数字去统计的,其应用价值也是不可估计的,所以设计人员只有意识到传统文化要素的重要性,掌握我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应用要点,摒弃过度洋化的设计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才能确保传统文化要素得到更具创新性的应用,确保室内设计方案整体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5):177.
篇12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跨领域的。无论是在园林设计中的对称,还是在室内空间布置的色彩图案选择,或者是平面网页设计中的图示布局,都有可能运用到传统文化元素。详细来讲,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析:
1.从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展现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前设计师普遍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意义的传统文化图形图案,实现再次造型设计,以更加浅显的展现出其民族性的特点。比如我国唐装服饰上的龙纹刺绣或者其他绣花,都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上的效能,由此塑造和展现出来的服装民族性,也是当前唐装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可以彰显出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性,这不仅仅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和展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对于意境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要以特殊的手段去进行处理,以保证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华,以此为切入点去开展设计,既保证了传统形式美感,也能够展现其民族性的特点。
2.从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朝着个性化和价值化方向发展,人们的购买设计产品的动机更多的是从情感因素上去考量,这也符合传统美学情理统一的理念。这里的情,是指具备一种真挚的情感;理,是指礼仪。本着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目的,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因素的利用。具体来讲,积极关注以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树立人文关怀设计理念,在展现设计作品实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人性关怀,使得消费者感受到设计作品的情感。其二,充分考量消费者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因素,保证其展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创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三,注重产品颜色,造型,材料创新设计,适当的将感情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产品的意义得以不断升级,这也是实现设计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思路。
3.从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体现的角度来看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讲,要求对于自然描绘的时候融入人的品格,情操,使得其成为人性的载体,这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荣。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就是这样去要求的:其一,树立设计绿色观念,使用环保性材料,在创意设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工艺,以保证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其二,坚持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处理好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人,产品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树立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量其再利用性,保证在进行初次利用之后,可以再次将其纳入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去,以实现实际设计成本的降低。
篇13
当前传统图形文化广泛被人们认可和推行,这体现在许多行业中,其中在家居的体现上较为明显。这种潮流既是对文化根基被改变的反叛,更是当前整个设计界回溯传统的一个呈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与生活相关的各类产品中多元化文化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样一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家居产品的设计就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工作。产品设计中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其最终的审美效果,包括内在的技术设计,也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消费文化等。另外,在人们的审美中,传统习俗所占据的影响比例也较大,它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定向的趋势。所以在当代的家居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图形,就是这种唤起民众历史与文化记忆,并且能产生亲切感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社会运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崇较为盛行,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与艺术与设计领域。但这种对传统或古典文化的追崇,并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使现代产品赋予古典美学特点,满足人们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在家居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需要表达出新的文化含义,要透露出清雅、端庄的东方美感。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些简单的拼贴、堆砌与复制等表现方式不免有点过度,如果仅仅是照抄照搬,毫无改进和创新,势必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所谓的“八仙”茶壶、“龙凤”碗等,这些家居产品虽也是表达了现代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但设计过于的简单和粗糙,无法体现本该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的肆意运用,可以说是对它的亵渎,如此长期以往,让人反感。传统图形文化的运用较为复杂,它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和领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灵活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现代家居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图形文化运用,然而我们的这种运用决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拼贴和堆砌,需要从文化的内在特质出发,领会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再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中,从而创造出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家居产品。
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
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行,他需要挖掘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可能。这里所说的创新方式多样,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细化分解或多样组合,从而重新的设计样式与风格。不过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创新,都是需要做到对传统图形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消化吸收传统图形的精髓,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合古今获得自己独有的创新成果。针对传统图形文化,它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一个艺术设计师要想真正定位和把控好需要它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其中语意的创新是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创新,主要可以从传统图形的重构、造型简繁的演绎、色彩意蕴的新生、意蕴解读的创造、中西互动的联结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再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本土创新,要具有能够走出去的潜力。也就是说,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需要发开思想、打开视野,在国际艺术设计中展现中国创新的传统图形文化的魅力,超越自身本土化的限制。获得国际的认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创新的认可,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需要传承的一种需求。总的来说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也就是如何利用一定的手段,在设计中展现和传递传统精神。因而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中西方新的设计思想,才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得到较好地实现。当然,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不能盲目的“闭门造车”,需要考虑诸多现实因素。第一,要考虑市场因素,家居产品最终是要卖给顾客获得利润,而不能是当做艺术收藏品,他需要调研和定位好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第二,产品的文化内涵,如何区分一般家居与融合传统文化家居关键在于它是否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或制作中,要综合考虑其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和环境等要素,发掘和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第三,使产品具有现代化,毕竟我们处在的是现代社会,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更需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所以将传统图形元素简化,保留主要特征,融入新的现代元素,才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