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商管理细分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

篇1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昕.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content/15/0104/13/3106397_438067204.shtml.

[2]王臻,梅石.浅析高职高专顶岗实习创新实践与管理.论坛,2016年03期.

[3]杨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多元投资和创新机制.职教天地,2016年13期.

篇2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篇3

1.市场对人才类型的要求状况分析

在完成对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52名同学所在公司的调查后,市场对人才类型的要求状况分析如下:

1.1公司企业性质分析

被调查的公司中,有34.87%的同学在私人企业工作;24.34%的同学在外资企业工作;23.03%的同学就业在国有企业,政府等事业单位就业的同学占到11.84%,5.92%的公司性质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其他类型。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私企占到被调查公司性质的三分之一,说明我们国家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私企发展也日新月异,为我国就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多毕业生选择私企,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选择私企主要是看中私企办事灵活,岗位轮动等较外企以及国企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行业经验等。公司企业性质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合计接近占到招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公司数的半壁江山,说明外企和国企也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重点,外资的高薪以及国企丰厚的福利待遇都是毕业生考虑的主要因素。

1.2公司行业类型分析

毕业生就业的公司类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贸易(21.05%)、金融业(17.11%)、制造业(14.47%)和交通运输/物流业(13.82%)。

由于被调查的公司均在上海,上海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所以国际航运、金融相关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巨大,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同学进入国际航运、金融相关公司,在其基层岗位上锻炼自我,做出贡献,也顺应上海城市规划发展要求。

建筑/房地产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计算机/软件、广告/媒体制药/医疗等行业由于专业性较强,专业岗位需要与其专业对应的毕业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一般不具有其专业性,既然进入这些行业,基本也是从事销售和助理工作。

其他包括电力、水利、化学等行业,也包含自主创业。但其它只占5.92%,也说明本专业毕业的同学自主创业比例较低,以及自主创业能长期经营并能把公司发展壮大的同学更少。学校还应在此方面加大培训和引导。

1.3应届毕业生月薪分析

从应届毕业生的月薪调查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公司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薪水在2000元-3000元,接近80%的公司给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薪水低于3000元。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相关职称以及从事的是最基层工作等是其薪水偏低的主要因素。

给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薪水高于3000元的公司占到20%,主要涉及外资企业等。工作岗位主要是从事销售工作。09级的某同学实习转正后曾拿过10000元/月的工资,主要是其在通河新村的房屋中介做房屋中介人员,当月成功销售两套单价在25000元/平米的房屋,其佣金提成接近10000元。但由于房屋销售具有不确定性,受政策影响较大。该同学的月薪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1.4招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企业岗位分析

从被调查的152家公司来看,超过半数的公司愿意分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市场营销岗位(58.55%)和秘书助理类岗位(55.92%),这与其专业设置目标基本对应,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指导学生毕业后第一个就业起步岗位定位为基层管理员、操作员、服务员、办事员等普通基层一线管理者,为较早适应企业与社会要求、较快落实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销类管理的岗位主要涉及营业员、业务员、推销员、客户服务代表、营销网络维护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秘书行政管理岗位主要涉及前台、文员、秘书、行政助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28.29%)、其它管理岗位(22.37%)、一般传统管理岗位(21.05%)、物流管理岗位(19.08%)排在被调查的3-6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基层管理岗位主要包括采购员、信息员、质管员、安检员、资料员、班组长、程序员等。其他岗位主要涉及收银员、出纳员、公关员、会计人员等。

1.5公司需要的人才分析

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涉及技能型、创新性、通用型和专业性人才。从调查发现,通用型人才的需求最高,调查比例占到61.18%。通用型人才是指各方面能力素质都较强,能快速适应工作,能灵活应变,快速高效的完成任务的人才。其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相对应。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务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都占到调查比例的56.58%,说明在经济、科日新月异的现在,创新、专业能力也是企业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考虑方面。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选择相对较低,但也达到被调查企业的52.63%。对于上海这座将建成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城市,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注意的方面。

1.6公司招聘员工的渠道分析

当前人才市场活跃,各用人单位间竞争激烈,真可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因此招聘渠道的选择成为争夺人才的焦点之一。从调查发现,网上招聘、校园招聘以及传统媒体成为招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渠道,分别达到被调查比例的88.82%、55.92%和42.76%。网上招募渠道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三大特点:一是成本较低廉。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一次招聘会的费用可以做两个月的网上招聘;二是网络本身是一层屏障,通过网络招聘的员工一般在计算机使用、网络,甚至英语上都具备一定的水平;三是网上的招聘广告不受时空限制,受众时效强,招聘信息还可以到海外。校园招聘方式主工有张贴招聘海报、招聘讲座和学生办推荐三种。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告、广播电台、报纸广告、行业、专业杂志、专业的招聘媒体(报纸、刊物)。高职学生都有较好的电脑基础,加之电脑、宽带的广泛普及,网上招聘成为第一招聘方式也是情理之中,也易于被高职学生接受。校园招聘和传统媒体招聘也是经常用到的招聘方式,效果也不错。

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招聘洽谈会在公司对高职学生招聘中占到被调查的30%左右。其他招聘方式包括推荐、猎头公司和人事外包等。对招聘高职学生来说,用之较少。

2.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水平调查分析

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水平调查分析涉及企业招聘员工的考虑因素、公司招聘时与毕业生的分歧、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最大弱点的看法、对证书的态度、对学校在帮助学生就业上的建议等。

2.1公司招聘员工的考虑因素分析

在公司招聘员工的考虑因素中,超过半数的公司选择了招聘时考虑员工的综合能力(100%)、专业技能(62.50%)、思想品德(58.55%)、社会经验(55.92%)、证书及荣誉(52.63%)以及发展潜力(51.97%)。与公司需要的人才对应,选择通用型人才的是占到被调查样本最多,与此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考虑员工的综合能力排在被调查选项的第一相对应。综合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还涵盖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灵活变通等能力,综合能力越强,此人对公司的贡献一般来说也是越大的。所以被调查的152家公司全部选择了招聘时考虑员工的综合能力也是情理之中。专业技能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技能,是上岗工作需要具备的。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涉及工作态度、责任心等,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社会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工作。证书特别是技能证书以及持证上岗证书是公司看中的。发展潜力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

不超过半数的公司选择了专业成绩(31.58%)、其他(25.66%)、学校(13.82%)。专业成绩是员工应聘的条件之一,但专业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公司选拔员工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其他选项包括了员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虽然这些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公司发展来说,这些因素的贡献度还是较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均有开设,但每个学校的差异性不是很大,这也是较少公司选择此选项的原因之一。

2.2公司招聘时与毕业生的分歧分析

公司招聘时与毕业生的分歧调查中,有三大因素被半数以上的公司选择:发展空间大小(62.50%)、薪酬多少(57.24%)和工作环境(54.61%)。03级至09级的毕业生都是80、90后的同学,这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的优越性可能对此项调查有影响。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公司在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上分歧最大。通过对学生与公司的沟通了解发现,一些学生好高骛远,认为在最基层做最基本的工作是浪费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跟公司一有矛盾就选择跳槽等。公司招聘毕业生,一般也是放在各个岗位的最基层,充分锻炼其能力,发现其特点,以便后来的岗位调整。薪酬水平受到关注,有分歧是情理之中,应聘者都希望薪水越高越好,但公司给予员工的薪水是与其能力,以及对公司的贡献度相关联的。对于工作环境方面,大多数毕业生的确希望工作环境优雅、舒适,但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些工作环境与毕业生有心理落差也是可以理解的。

48.03%的公司选择了福利好坏,42.76%的公司选择了其他。福利水平对生活有影响,毕业生希望公司提供好的福利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数公司都有福利,但公司性质、行业、公司效益等都会对员工福利产生影响。每个人对福利的期望不同,有分歧是正常的。其他包括了公司的工作地点、公司的加班情况、公司的休假制度等。

2.3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最大弱点分析

在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最大弱点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66.45%)、缺乏沟通协调能力(63.16%)和责任心不强(58.55%)。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在的高职教育大部分时间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习对接时间以及对接时间的长短都值得考虑调整。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沟通交流协调能力是完成工作的纽带,良好的沟通交流协调能力是高效高质快速完成工作的关键,也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但从调查结果看出毕业生的沟通交流协调能力还亟待加强。责任心不强是企业对一些毕业生评价的通病。并且责任心的强弱是企业很难控制的。从某种意义讲,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责任心不强,态度消极,再强的工作能力也出不了好的成果。这也是高职教育至始至终需要关注和强化的方面。

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最大弱点调查的其他选项涉及专业知识、技能不过硬(53.95%)、眼高手低(50%)、过于看重薪酬(44.74%)、职业稳定性差(42.76%)以及其他(35.53%)。专业知识、技能不过硬直接影响工作效果。眼高手低基本也是毕业生的通病,心怀大志一心想干番大事业,但能力、素质、经验等不具备。过于看重薪酬,对薪水期望太高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在某公司做得不顺利不开心,没有较好的思考就频繁跳槽也是一些毕业生的诟病。其他包括处理同事和上下级关系、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能力等。

2.4企业看中的证书分析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5.66%的企业选择了各种专业上岗证书,65.13%的企业选择了计算机等级证书、51.32%的企业选择了英语四、六级证书。各种上岗证书中,营销员中级证书、高级涉外秘书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电子商务员证书、会计上岗证是企业看中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拥有证书者代表具体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能在工作岗位上快速上手。计算机能力是进入企业工作的基本技能,65.13%的企业选择了看中此证书,足以说明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英语四、六级证书代表毕业生的英语技能,上海是一个开放性城市,对外交流广泛,对英语有一定要求也是合情合理。

奖学金证书(36.84%)、优秀学生、干部证书(34.87%)、其他证书(23.68%)和在校时文体活动的获奖证书(21.05%)相对上述的前三类选项证书,企业重视程度相对不高。

2.5帮助学生就业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析

在帮助学生就业需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加强社会实践被所有企业选择。足以看出社会实践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中还是偏弱,企业需求依旧很强,学生的动手等能力还需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和锻炼。加强社会实践与完善课程设置(57.2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56.58%)、教育理念创新(51.97%)息息相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要求占到总课程的50%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等。教育理念的创新涉及课程的讲授方式、讲授地点、教学媒介、考核方式、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创新。

管理体制改革(49.34%)、师资队伍建设(44.74%)、学科整合交叉(35.53%)、学风教风建设(35.53%)和其他(21.05%)分列选择比例的5-9项。教学管理体制涉及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对教师的管理体制改革。学生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学分制改革、考试改革等。对教师的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应聘改革、常规教学改革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需要双师素质的教师,需要有创新有活力有责任感的教师,这与管理体制改革又相关。学科整合交叉也可让学生接受更多更广的知识,有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学风建设关系着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他涉及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等。

3.调查分析建议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可以充分看出,学生在私营企业就业多;刚毕业的学生薪水普遍在每月2000元-3000元;营销岗位和秘书岗位是本专业学生选择的主要岗位;公司对通用型人才有较高需求;公司动用多种有效渠道实施招聘;公司绝对看中员工的综合实力;在发展空间大小、薪酬和工作环境上公司与学生有较大分歧;本专业的毕业生表现的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和责任心不强;企业普遍看重各种专业上岗证书;加强社会实践与完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是企业对学校、对教学改革的期盼。

为了更好的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加强实践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3.1整合全系现有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团队,提高师资综合素质,达到师资队伍共享;

3.2加大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的培训力度,同时聘请更多企业相关岗位高级技术、管理、一线操作人员来校授课、传艺;

3.3联系更多校企合作单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保证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主动联系社会、企业打工、实习,增强对企业的了解,缩小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若干课程采取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并提前安排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提高考证的含金量与合格率;

3.5按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购置相关实训软、硬件,提高实训效果;

篇4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图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篇5

2.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2.1监督企业转型。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膨胀,各行业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企业承受着迫切转型的需求,如果缺少必要监督与管理,为了追求更大效益与利益难免走上违法、违规道路。但这样做不但会影响企业信誉,更为对后期融资产生影响。企业决策失误不但会失信于市场,更会因为融资困难影响后期发展。而工商管理则可以有效监督企业行为,避免出现为实现转型而采用不法手段。很多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触及法律范畴,造成违法现象的发生,比如制造仿真产品或者购入违背国家规范的商品等等,而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企业认真做好工商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保证市场竞争环境的健康和和谐。有效遏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发生,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能给约束企业根据国家制定的法规和企业制度形式。当企业出现违规行为变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给企业创设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2.2服务企业转型。无论哪个企业在转型中都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这些困难解决不了就会导致企业违规现象出现,这也是一个导致企业违规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做好企业转型工作,防止企业在转型中因为操作不当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工商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工商管理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应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理念帮助企业、为企业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我国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或建议,而企业根据工商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做到先知先觉,帮助企业做好转型工作,促进企业良好发展。2.3维护企业稳定。将工商管理运用到企业转型中,有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将工商管理运用到企业转型管理中,根据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帮助企业处理好转型问题。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要发挥其自身作用,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帮助。其次,在企业转型中应用工商管理,应加大力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于国外的成功案例的学习,再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为我国企业发展和转型奠定基础。如此可以帮助企业规避转型风险,帮助企业未定发展。最后,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工商管理可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解决好这些不利问题,问企业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转型环境,帮助企业进行稳定发展。2.4引导企业转型。工商管理给予我国长期发展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正确引导与支持企业转型改革,确保转型顺利进行。这在任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际情况下部分企业属于独立经济实体,转型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自身利益,并不能站在战略层次考虑问题,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甚至部分企业根本不考虑我国现行方针政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推动企业转型。指导内容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选择,包括公共事业、原材料生产及交通运输等,向着这些基础类行业转型,并且有效结合我国发展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此外企业工商管理在管理企业转型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给企业提供各方面条件支持,部分企业发展水平无法跟上时展脚步,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设备陈旧,造成自身经营情况不好。企业转型管理中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引导作用。

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强化整个转型期间工作建设。工商管理部门监督管理转型企业,保证市场秩序,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职能科学引导企业发展,最终实现企业顺利转型。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为企业转型提供一定经验借鉴与参考,共同努力促进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杨威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一、工商管理简述

1.工作职责

工商管理是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部门,它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等来规范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它的工作内容有:(1)制定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法规、制度,监督市场经济主体依法登记、注册和经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行为。(2)服务和指导市场经济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3)严格执法,维持市场经济秩序,对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处罚。

2.工商管理特点

工商管理工作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于企业发展,首先是要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其次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服务作用,正确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活动。工商管理工作即全面又复杂,有一定的综合性及系统性特点。它是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规范经济行为的一种工作方式,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的同时,对市场经济调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

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面对市场经济冲击,工商管理部门正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在它的帮助下,企业能够加快转型的速度,可以规避很多风险。工商管理对企业的转型升级作用可以分析为以下几点:

1.促使市场经济主体良性竞争

在新经济的影响下,步入转型升级的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新形势下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激烈的市场环境,各种企业都会受市场的影响加入到各种竞争中,从而促使企业不断优化提升,增加竞争力。这样,就使得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增强了竞争强度,经过竞争后,企业在转型中在工商管理的作用下可以在各种机遇中顺利发展,但是却会引发市场中不良竞争现象的出现,使市场环境失衡,导致企业虽然看似在发展却陷入一种不良的竞争环境。

工商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的权限,并且为市场经济中的各个主体提供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引导这些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在正常范围内进行,从而可以使市场环境处于平稳、健康的状态,降低那些因为不懂法、故意违法的行为出现,这样就为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出一个有利的环境,促使市场经济主体趋于合理化竞争。

2.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指导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所有企业都被迫进入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会使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对外经营模式等处于没有秩序甚至出现混乱问题,也会导致市场竞争中逐渐出现各种风险。一旦市场竞争出现风险,就会破坏了市场秩序的健康运行,使市场经济各种问题逐渐显现,最后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竞争力。在市场活动中,工商管理的角色是服务者,面对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工商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引导作用,要对市场进行及时的考察,了解存在问题,找出影响市场稳定的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研究出相应的管理和经营改进方法,为企业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引导企业度过难关。

此外,工商管理对市场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也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工商管理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样就可以对市场竞争进行监督、管理,使各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有规矩可依,让他们在市场活动中不能随意而为,而是要合理、规范。这样的调控手段可以在企业转型中避免企业走向不健康的竞争活动,同时,工商管理为企业提供的科学指导,可以有效的为企业解决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企业在转型中走正确的道路。

3.为企业发展作保障

企业在转型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自身改善解决,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通过自身改善来完成,这就会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此时,工商管理部门可以为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度过难关。

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工商管理部门可以优先对各行各业及各主体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方向,引导那些在转型中迷失的企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尤其对于那些中小企业,他们迫切需要这种引导和服务。同时,工商管理还可以将这些搜集的资料中的优秀企业管理模式分享给同类正在转型的企业,让他们找到理论方向。

工商管理部门也可以考察国外企业的成功转型案例,收集他们的经验,总结国内企业在重组中出现的问题,为所有企业转型提供指导方向和经验,让它们借鉴好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可以使它们在转型中少走很多弯路,提高转型的效率。工商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整合资料,结合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推出各种理论研究课题,让国内企业管理者可以有资料进行参考,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就是结合当前实际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完善,营造出最适合企业转型的政策环境,使企业在转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政策优势,从而使工商管理更有效的服务于企业。

三、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如何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转型中,工商管理部门在发挥其作用时首先要调整内部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改善目前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的管理混乱、交叉执法等问题,重新调整和划分各业务部门的职权范围,理顺各部门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整个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

其次,提高整个工商管理团队人员的素质。要根据市场发展和变化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优化和调整,将人员合理分配,并且引进更高素质的人员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整体工商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必要时要深入市场实践,得到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切实了解市场竞争情况,使工商管理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服务。

最后,工商管理部门针对转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的主要方面要有所限定,要求转型企业的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条件才能登记,如企业的设备、生产工艺、经营模式、管理水平等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转型,这样的规定使企业必须在转型前期就具备一定条件,使准备转型的企业自觉进行完善,可以提高转型的成功率。

四、结语

工商管理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着正当的市场竞争,完善着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它对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的作用不可替代。企业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和指导,因此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工商管理的作用,正确认识它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以及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乔瑞中,石颖.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07):96-97.

篇7

 

一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老师等条件。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的高低。要探讨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满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利益。企业的经营受具体管理者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同样会影响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或者由于学校(教师)与企业某关键人物之间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都将导致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并通过为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而使企业管理决策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反之,如果校外企业管理决策者仅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太愿意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便利。

 

(二)经济利益。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校外实践教学需要运用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等各种资源,企业必然期望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传统上,对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这种经济利益需求往往是通过学校单方面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来满足的。但由于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有限,甚至没有向实践基地(企业)支付任何费用,实践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但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短期之内又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经济利益满足感的方法必须另辟蹊径。具体来说,单纯从学校方面获取教学费用并不能代表企业想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全部。只要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就获得了经济利益。应该说,这才应该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拟获取的经济利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多角度地探讨提升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方法。

 

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其他教学主体的需求分析

 

除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外,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还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教学主体。这些教学主体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分别有着其特殊的利益需求。

 

(一)学校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高校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者,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普通教育的场所,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期望获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利益: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中属于教育提供者的角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以笔者所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能够从基层管理工作做起的应用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要事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丰富的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取,而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参与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因此,组织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利益需求。

 

2、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声誉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成就,部分程度上也受学校与外界企业联系的影响。从来源影响来看,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技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从短期来说,学校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联系,加强了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在潜在用人单位的知名度。

 

(二)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学生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作为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体,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来满足自己潜在的一系列利益。

 

1、提高专业技术技能。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购买模拟软件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从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虚拟经营管理环境,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样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虽然购买了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电算会计等教学模拟软件,但真正属于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核心的沙盘、ERP教学软件等还没有购置,自然导致相较与其它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模拟经营管理决策的机会。另外,如果没有参与真实的经营管理决策,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短板缺乏清楚的认识,无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造成专业技能的不足。而校外实践教学恰恰提供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最终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热衷于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原因。

 

2、増加就业机会。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对于増加就业概率的机会都很珍惜。首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通过在实习基地(企业)的良好表现,也有助于获得实习基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从而实现在实际基地(企业)就业。

 

(三)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校外实践教学中指导老师有两个,一个为高校的指导老师,另一个则为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本文中的指导老师特指来自学校的指导老师,而将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归入企业需求分析之中。指导教师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学指导的责任心、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也希望满足这样一些利益需求。

 

1、经济利益。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自然也希望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指导老师经济利益的满足主要是一次性发放一定的特殊津贴,但津贴数量一般不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列,为期1周的认识实习,指导老师的津贴为300元左右。另外,校外实践教学一般离学校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对工作、家庭会有一定的影响。再有,由于上文提到的实习基地(企业)对待实习的消极态度,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还需要处理与实地基地(企业)相关人员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那么,探索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经济利益满足的多条途径,増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就成为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2、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自然导致高素质师资的缺乏。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也就是说,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教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学校至学校,缺乏到具体企业从事实际经营管理的经验。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经营管理理论只是,但由于自身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对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从而影响了指导校外实践教学的能力。这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短板,也是他们希望努力提升的领域。通过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去,教师的实际企业工作经验能够得到积累,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合作机制设计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各主体需求分析,我们明确了各主体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要求。为保证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设计出一个恰当的合作机制,以保证各教学主体的期望和利益的满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制度机制——校企合作的基础

 

制度机制是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主体责、权、利的约定,起到对各教学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的制度设计应有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设计。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贡献力量。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往往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持消极态度。为提高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某些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实习生;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经费支持等方式直接支持社会各企业接受校外实习。特别是后者,通过各种政府优惠措施,激励企业积极接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应该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制度机制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2、微观层面的校企合作协议设计。实习之前,学校在与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代表座谈,了解他们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应以协议书的形式予以明确。双方信守诺言,共同遵守契约或协议书的条款。制定完善的合作实施方案,从实习时间、实习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有效规避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主体的风险,有效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

 

(二)利益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

 

利益是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教学主体行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需求,直接关系到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应全方位考虑所有教学主体的利益诉求,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利益满足。经济利益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期望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获取的首要利益。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学校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换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较少,不足以满足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那么,需要其他教学主体多角度、多途径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最终间接地给予企业经济利益。

 

2、学校的利益满足。学校希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促进学生就业。这些利益都可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满足,而高水平专业操作技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校外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因此,为满足学校的利益,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严格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各种实习条件。

 

(三)监督机制一一校企合作的保障

 

篇8

首先,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的因素长期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写大纲,同学记录笔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当前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本身知识点、概念性问题比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工商管理只有表面的一些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方面不够全面、不准确。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比如在学习到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等等,这种抽象的知识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会渐渐地使学生遇到困难而却步,枯燥乏味的感觉油然而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现象,因此,只有需要学生合理的、冷静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其次,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学材料对中职要求存在不符。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中,是否存在难以理解问题,然后在给学生解答,而学生往往只是一味的在意成绩,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死记硬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工商管理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宜当前的工商管理局面,因此,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工商管理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非常强烈,这样不但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但也都是形式上的,教学内容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过于单一不够全面,做的还不到位,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信只有一改以往的教学单一,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实践能力,只有不断的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扭转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总是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总是被动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这种学习模式,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得到改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懒惰的学习态度,总是依赖于老师的监督,不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学习,一旦遇到阻碍立马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因此,现代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切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题,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探索,教师只是单纯的负责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凡事靠自己的学习心态。

篇9

 

这就意味着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和其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不同职业领域的受教育者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应是在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和有所侧重的。而且关键能力的培养受时间和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制约,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完成关键能力的全面培养,加上受教育者基础素质的差异性,是很难做到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相对的”,应将培养重点和受教育者所能从事的相关职业领域联系起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是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依托的,是溶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中的,是对专业技能中所需要的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凝练和提升的过程。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不应脱离一定的职业范围,而仅就关键能力而谈关键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应就受教育者的专业而谈关键能力的培养。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相关企业和岗位对高职生关键能力的需求。

 

1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关键能力需求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管理学的_个分支,包含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在国内外的许多高等教学机构都有开设,并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确定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各学校的表述有_定的差异,但概括起来均有这么几点:_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或者说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三是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应用范围的表述: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四是高职教育的实质: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这四个方面来说,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改革。社会需求方面各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并努力争取校企合作,以其实现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中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其高度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加上可操作性差,无法考核等因素,造成各院校对其重视度不够,致使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但从大量的人才需求方面的研究文献里表明企业最重视的是员工的职业素养,其次才是专业能力。如徐侠、石盛林在《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调研》里提到71.4%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重视职业素养,其次是基本能力,再考察岗位能力,最后才看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这种只注重专业知识,轻视个人的素养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未真正满足企业和岗位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中提出的以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为了明确相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对关键能力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我们采用实证调查分析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和岗位发放了调查问卷,共选取了50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制造业10家,商品流通企业10家,物流及服务业10家,机关事业单位10家,金融企业10家,基本能覆盖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面。问卷采用书面形式,由调查者发放并跟踪和收回,因培养时间有限,所以问卷采用限定性选择的方式,问卷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个人素养、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调查企业最需求的8项关键能力。

 

发放问卷数量50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大多数企业选择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8项关键能力中,涉及个人素养的是诚实可靠、自我约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涉及基本能力的是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系统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专业能力的是和客户的沟通能力和基本的专业知识,涉及社会能力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当然由于单位性质、规模和岗位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如有些营销企业更注重交流表达能力,有些岗位重视信息操作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明确企业所需求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关键能力,可以使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关键能力培养方面目标明确,从而寻求最佳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提高关键能力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

 

2工商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意义

 

2.1教育现状造成对关键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我国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理念多以孩子为中心,许多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过多宠爱,自我意识很强,自利在潜意识里已逐渐成为其行为的主导,很少考虑和顾及别人的想法,缺乏理解他人和关爱他人的意识。而善于把握客户的想法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为工商管理类人才所必须的能力和素质。

 

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味的从书本上进行记忆式学习,缺乏创新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针对多变的商界和管理领域,重要的是变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对碰到的没有在书本中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是学习成绩和对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也是如此,缺乏对知识向技能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中,是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排位,学生在这种竞争型评价体制的引导下,无和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个体作用的发挥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工作和成果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只有和他人合作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2.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需求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备受世界瞩目,和各国的经济合作、经济往来逐年增长,优良的企业文化和信誉至上的企业精神为打开合作的通道和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有很深远的意义。而且国内许多发展态势良好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无不和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有关。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间重要的竞争要素,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指相关领域中高端技术性人才,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有较强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

 

针对当前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对人才“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可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社会竞争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是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新人才培养观。这就意味着受教育者是,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优良的道德修养和能适应新环境、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新型人才。

 

2.3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趋向

 

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_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第_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意味着培养的是企业一线的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技能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工作,如技工、商贸服务人员等。1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看懂图纸、计划和方案,并能具体实际执行的人。所以所培养的人才的信息分析能力、系统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教育中不能忽视的关键能力。准确定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和市场接轨的重要前提,现今教育市场化趋向和“就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3现今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重视度不够

 

教师对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低于对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课程在设置上也以专业需求为主,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看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即使有_定得重视,但缺乏系统系和目的性,也缺乏持久性,关键能力的培养是_个长期续化的过程,是逐渐的将外在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方法内化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对课程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搭建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制定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式方法,形成系统的关键能力培养链,使得学生的关键能力得以真正的强化和提升。

 

3.2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措施

 

虽然有许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和岗位需求调查研究,但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关键能力仍然只是泛泛而谈,加上课程设置和培养措施从培养时间上来说存在_定的矛盾性,而且现今关键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以增加实训课和校企合作来解决学生和就业岗位接轨的问题,因关键能力的具备不是几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课程的增加就可以解决的,造成了只是接轨的形式化,学生并没有将岗位需求的关键能力内化,短期内好像可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而_旦新的问题出现或发生岗位的变动,便无法适应,所以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关键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表面阶段。

 

4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4.1确立关键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确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清晰而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关键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建立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是学校和企业的_致意向。因此首先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以保证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导向性和目的性,是进一步确定培养措施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当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仅仅只是针对相关专业教师而言的,对学生同样重要,学生在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之后,才能有的放矢,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对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塑造。就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根据当前的市场调查,本人将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诚实可靠,具有一定得自我约束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_定沟通能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团队精神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4.2优化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

 

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是_朝_夕就可完成的,受教育者将掌握的外在的理论和方式方法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能力,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的对象反复的引导和受教育者自身反复的练习,只有逐渐将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设计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维习惯,才能最终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这个过程是_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组织是关键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为教学组织可以将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每_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是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环节。教学组织可以以教师为主导,也可以以学生为主导;可以采用讲授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方式;可以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是现场实习演练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独立思考、讨论、合作、竞争等方式。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设计不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形式上比例关系,而是精心设计的实质上的能力培养方式。教师应就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之间合作沟通交流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每门课程完全依据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通过不断引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采用交流与交互式学习,组建项目小组、兴趣小组,以学促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意愿,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是促进关键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

 

4.3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模式

 

篇10

(二)核心能力

工商管理职业中的专业核心指的是:第一、对工商管理职业的适应,第二、对工商管理职业知识的使用,第三、有较高的能力来化解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拓展能力

工商管理职业中的拓展能力指的是:可以迁移,参加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的高级能力,学生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岗位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创业的发展等就应该具备这些能力o

二、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这次主要是调研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学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挑选了56家工商管理单位来实行问卷调查。在这次的调研中,进行调研的对象是56家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各个部门的主管。一共有56份问卷发放了出去,收回了56份,除去7份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其中有22份属于企业类,6份属于国有企业类,7份属于民营企业类,4份属于外资企业类,5份属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二)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能力适应度的需求

基本职业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的能力、一般学习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计算机使用的能力以及外语基本使用的能力等。根据企业要求毕业生英语水平的程度进行调查,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大多数都要求在四六级的英语水平。根据统计毕业生计算机运用水平的数据显示,现代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运用的水平主要是要熟练office。在49份问卷里有23份具有文字能力的表达,其比例接近了总问卷的一半,从而表现出在企业工作中语言文字能力的表达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专业能力适应度的需求

企业针对不同的专业其需求也不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一般主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比较大:1、人力资源的管理,2、企业财务管理,3、市场营销。其他专业相对来说需求会比较低。现代企业应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能力,除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获取、市场营销这些必须具备的知识外,法律和贸易知识对现代企业也有很大的重要性。现代企业期望工商管理专业职业人才的能力跟社会和国际背景是相应的,且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四)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素质适应度的需求

经过这次调查还显示出了现代企业一个重要的需要,那就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需求。再者就是对专业素养、工作责任心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等需求。通过这些素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观、家庭背景等,它是体现出人们更深一层的内心,也是最不容易被改变的,相对来说,我们更容易掌握知识,但是好的道德和情操确很难养成。这也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项,在就业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措施

(一)从实际出发,改革现行教学计划

第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认真把文化基础课、技能训练课以及专业理论课这三者之间关系处理好。把能力作为学时比例的重点,对理论课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压缩时,这三类课一般的比例是3:3:4。

第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从事经营管理的第一线,不但要动脑筋还要动手。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认真处理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能够紧密的结合,才能达到学习和运用的一致性,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二)采取激励措施,强化能力的培养

使用一些激励的手段,去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可以开展一些评选活动,比如:“市场营销高手”“特长生”等等。根据不用的职业能力来展开竞赛活动,把培养职业的能力在活

第一、“校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信心。

第二、把实习实现课堂化教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四环节:讲、演、练以及评,从而实现密度高、强度高以及当堂教授,当堂实践和掌握的目的;

第三、对实习进行严格的管理,认真落实实验管理人员和实习教师的职责,提高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以及操作规范的意识和质量的意识,并且让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能得到培养。

(三)举行职业能力示范表演,展示职业教育的成果

篇11

“学生期望”指标主要从个人需求与能力提升两方面设计问项,包括“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充分的白由表达空问;轻松活泼的互动氛围;发人深思的案例等”;“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显著提升你的团队协作能力;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教学质量感知”包括1个问项:“你觉得案例教学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你的个性需求和对白身能力提升的预期”;“教学满意度”包括两个问项:(1)实际的案例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了你上课之前的预期;(2)想象一下你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课堂,你觉得实际的案例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你心目中的理想和完美?最后,“学生忠诚”指标只有1个问项,即“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你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总体上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期望高达6.73分,这一结果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对案例教学是寄予厚望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教学这一模式,能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以及强化集体合作意识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等个性需求满足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然而,当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教学课堂之后,其感知到案例教学质量却与之前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质量感知指标的均值为5.27。预期与现实感知之问的差距必然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评价的降低。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满意度指标均值为4.41,说明实际的案例教学课堂与学生们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案例教学忠诚度较低的关键性原因之一。结果显示案例教学忠诚度指标的均值只有3.97,说明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学生们并不会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现实中的调研结果,对于我们有志于通过案例教学打造课程特色的教师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我们开始不得不关注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只有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提升案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利器。

二、高校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文采取学生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具体选择上过“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同学为受访对象,因为这二门课题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到案例教学频率最高的课程,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质量评价时的主观感受是最深刻的。

然而,由于本文主题涉及教师日常教学评价等敏感性话题,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期望偏差问题(So(ial Desirability Bias。当人们在回答问卷时感到社会压力而给出能被社会认可的答案时,就形成了社会期望偏差。为了减少这一潜在影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降低社会期望偏差的干扰。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进行访谈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进行个人深度访谈,而不是焦点小组访谈,将受访者的白我表现以及周围人“言行一致”价值观压力等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第二,尽量将被访者引到比较安静的地方,让他们感觉更加白在。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营造放松、信任的氛围,鼓励被访者更加放开,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第三,对于一些特别微妙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投射法,让被访者评价其他的相关行为,比如我们尽量不提到某某老师的营销课或战略管理课。共访谈了38名受访者,有效受访者为36位。

2.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最后梳理出了五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案例选取”、“案例课堂建设”、“案例教学师资”、“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以及“案例教学考核”。

(1)案例选取。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本身的选取是影响案例教学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接近94%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洋案例”而言,本土案例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更受欢迎。同时,还有近88%的学生认为案例的预测性很重要。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内容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另外有8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不要过分地强调理论;同时,时效性(74% )与关注度) 64 %)也是受访学生经常提及的两个方面。很多案例选择集中于沿用已久,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形势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可能经典,但由于重复了太多次,对其分析形成了套路,甚至网络上或教科书中已有很多格式化解读,更可能教师的讲解也会沿用这些标准化分析思路。这样缺乏针对性的“老面孔”案例无疑会削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白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有6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的真实性,因为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配合理论教学,会对案例内容进行相应的改编甚至于完全虚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案例的教学满意度。

(2)案例课堂建设。事实上,选择了一个好的案例,只代表案例教学成功了一半。因为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我们有可能选取了一个恰当的案例,但有可能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课堂以后,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初始预期。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问的差距,将导致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研究发现,93.17%的受访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课堂应充分调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思考者、讨论者、表达者;而教师则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沟通者。然而现实是有的课堂设置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在案例选取、讨论、总结中过多干预,挤占了学生的能力发展空问,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模式扭曲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得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另外,有88.14%的学生认为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教学课堂体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就无话可说了,即所谓的“思维定势”现象;同时,有些同学案例讨论时只能就事论事,无法联想类比,也很难说出白己独特的观点;而且,当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时,总觉得案例分析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无法投入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有时案例课堂中经常是有同学说无同学听。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材料,还有要提前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的困惑是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是案例穿插理论还是理论讲完之后再呈现案例或者案例先于理论?我们的研究中似乎更偏向于先理论阐述后案例讨论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的深度。因为如果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即兴发言或发言时不着边际。

我们还发现案例教学氛围也是重要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74.2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氛围提到了这一因素的价值。比如很多受访学生认为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氛围,案例课堂规模最好是小班上课;同时认为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要体现讨论的氛围(比如圆桌式等);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然而现实中有些案例教学形式缺乏合理的设计,甚至将案例讨论环节省去,把讲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学生变为被动的接受对象。另外,有54.1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课堂节奏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应该提前有一个案例讨论主题的推进顺序,这样才能提高案例课堂时问利用的有效性。因为现实的案例讨论中,有些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太面面俱到、忽视重点;甚至有些同学通篇念稿;同时,对于复杂的案例,案例介绍加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时就演变成了混沌无序、离题较远的胡聊闲扯。事实上,还有35.47%的学生提到了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的价值,认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应该加入到案例课堂中,这样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有29.18%的受访学生认为多元案例教学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作为案例教学,如果能将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企业有关人员请到课堂中来进行现身说法,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案例教学师资。教师作为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与主导者,对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有96.23%的受访学生提及到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是会影响到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另外,有94.33%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案例点评技巧,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均提及到教师点评一定要实现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的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同时,教师点评除了应该给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外,还要有详细解答;另外,教师的点评要有可执行性。总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当的是精神导师的角色,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白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意义,而不只是机械地布置任务。最后,还有89.74%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理论视野问题。事实上,学生们并不否认教师们的理论功底,只是在案例教学中,能做到真正“活学活用’,的教师并不多,有些教师很难做到案例教学点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融合。因此,此处所提及的理论视野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与价值。

(4)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导向。正如前所述,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果学生在经历了案例课堂后,感觉这些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则会降低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期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别为:独立分析与质疑能力X95.33%)、团队协作能力(94.33 % )、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91.02%)、沟通协调能力(87.74%),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85.33% ) ,决策能力X79.25 %)与资料查阅能力(74.32%)。实质上,案例教学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分析、判断决策、口头表达等能力等。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比理论教学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而理论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快速性方面具有案例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味地偏重于案例教学,可能会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一味地偏重理论教学,又缺乏对学生能力应有的锻炼。因此,正确的平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的关系,是广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所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5)案例教学考核。正如前所述,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时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变得鸦雀无声了。这种结果将造成一种课堂互动程度的进一步降低,让本来对案例讨论有着较高兴趣的同学们也产生了负面情绪。因此,我们经常在思考,是否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以防止此现象发生?应如何设立一个规范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怎样评分是公平客观合理的?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案例教学考核也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由于案例分析结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不能按照客观题一样的标准予以评判,而应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95.33% )、判断决策能力X94.27 % )、创新能力(91.87%)、团队协作能力084.37%)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77.28%) o对学生在案例课堂中思维品质的展现给予全面的考量,比如分析过程是否恰当,结论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结论推断是否符合逻辑,思维有无创新的方面进行考核。

另外,使用小组内匿名互评(61.27% ),可以从制度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少“搭便车”者的数量。而且应将案例课堂的表现纳入到学生总成绩评定的框架内,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其更加重视。当然,在评定方式方面,有近97.76%的学生还是认为教师评定应占主导;其次是组问互评(84.23% )。以上三种评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评定的科学性,从而保证评定结果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三、对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案例选取

目前而言,教师在选取案例时,经常犯“崇洋媚外”、“事后诸葛亮”、“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内容老套”等问题。

一是本土案例与西方案例并重。案例由于继承于西方,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的选取上多注重欧美国家。然而,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活跃的本土市场上也有着层出不穷的案例。反映中国经济与市场的案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的。对本土案例产生的特殊环境的理解、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制度和市场的特征解读都是我们仅仅讨论西方案例所不能获得的。因此,重视本土案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本国企业面临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选取一味的本土化,可能使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因此,应适当地保持二者的平衡。

二是强化案例的预测性。现有的很多案例都是马后炮似的“以成败论英雄,,式的案例,学生们很质疑其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这也对我们的教师进行案例库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种案例是立足于未来的,是对未来企业运作的一种分析与预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增强案例的现实性。案例选取也要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切实感受或经历过的情境下的案例。案例设计者可以从各种媒体中、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生活场所中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身边的案例往往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因为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相比于传统的经典案例,这样的新鲜案例由于没有固定的解读和评价,往往也更能提升学生的白主创新意识。在一个新鲜案例的分析中,学生思维训练的密度和深度比在传统案例大得多。

2.改进案例课堂建设

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要改进案例课堂建设,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应通过组织、引导,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前提下深入探讨、辩论,从而实现由个案到理论、理论到现实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教师要摆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角让位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白己的观点和看法。当然,由于学生对问题讨论面的控制能力不强,有时可能会偏离主题目标的探讨。所以教师提纲挚领的有力组织是保证案例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只有双方的共同参与、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既定目标。

二是应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进行案例课堂前的相关准备。因为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包括对案例材料的熟悉、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讨论小组成员之问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等。学生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案例讨论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当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有效的案例教学氛围,这种氛围的创造包括环境与气氛等方面,比如案例课堂规模以小班为主;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比如以圆桌式为主;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不能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否则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案例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

三是走出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对具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平台等。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进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强化案例教学师资

现实中,很多教师白身的成长背景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术背景深厚,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受到白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认识也多基于白己的理论知识,很难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实质,使案例教学流于肤浅,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因此,工商管理专业院系在案例教学的师资配备上应予以重视。不要一味以学位论高低,而应该让有过实践经验或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教师担负案例教学的任务。这样,他们的指导就不会只流于理论层面,而是具有深刻的实践、经验意义。另外,教师也应通过实习和调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丰富白己的实践经验,提高白己的实践能力。

4.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学生们通过参与案例课堂试图提升的能力包括独立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策能力与资料查阅能力。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课堂建设与案例教学考核等方面均应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要导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案例讨论最好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由各案例小组白行推选一位团队领导,由团队领导根据团队成员的素质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分工应尽可能模块化,比如资料收集、PPT制作、案例陈述等。然后,教师在进行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搭便车”现象,同时还可以促进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集体精神。

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对案例进行点评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反应见缝插针适时提问,设置悬念,可留出思维空问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白己的观点。例如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提出种种观点,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5.规范案例教学考核

篇12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介绍阶段。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企业中承担的角色与作用,理解ERP的思想,ERP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案例讲解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进行ERP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熟悉ERP在企业应用中的主流程、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

第二阶 段:模 块 操 作 阶 段。我 院 目 前 主 要 安 排ERP基础操作、ERP供应链管理和ERP生产管理三大模块的学习。ERP基础操作模块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包括:第一,理解ERP系统初始化的作用和目的;第二,掌握ERP系统初始化的方法;第三,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数字化企业公共参数搭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ERP供应链管理模块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包括:第一,掌握ERP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的基本知识;第二,熟悉ERP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的主业务流程;第三,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企业的生产需求与物料供需必须维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可达到最佳经济的生产效益与避免浪费库存的积压,这得靠批次需求计划的优良规划,计划来源包含有订单、LRP生产计划、MPS生产计划与销售预测等等。ERP生产管理模块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熟悉生产制造主流程、ERP产品结构管理、ERP物料供应管理、ERP工单与委外管理、ERP工艺管理。

第三阶段:系统整合阶段。在学生对ERP各个专业模块已经熟练掌握之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ERP的系统性的认识。第三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管理操作演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整体性思维能力。

2 重视流程讲授,引入情景教学法

企业业务处理的流程是ERP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给学生讲授ERP课程的时候,也是重点讲授流程。以合作企业提供的ERP软件模块及流程来设计课程大纲。情境教学法在ERP实验实训教学中应用的思路是:以生产型企业为例,通过ERP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3 开设ERP实验实训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1 搭建校园ERP实验实训平台

我院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了“现代企业ERP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使用其“易飞7.0(企业版)”ERP管理软件用于我院的现代企业ERP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我院在校内搭建了一个企业ERP实验实训平台,服务器端设在学校网络实验中心,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在个人电脑上安装客户端程序即可实现在校园网内24小时随时登录访问软件,进行知识学习和操作练习。

3.2 开通E-Learning学习渠道

E-Learning又称为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学员通过PC连接到Internet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配合ERP实训教学教材,鼎捷知识学院提供体系完整的E-Learning易学网课程,通过E-Learning课件协助老师用于教学,并协助学生的深入学习。ERP系统所涵盖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逻辑较强,若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并熟练运用,则单模块应尽量达到72课时,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及操作练习。由于院校 课 时 可 调 控 性 有 限,学 生 可 课 后 通 过E-Learning在线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也可以自行登录E-Learning学习平台进行预习及复习,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咨询软件的客服热线或上软件的FAQ问题讨论网络交流区。

3.3 重视实训教材及课件的选择与制作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其主要学习易飞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供应链主流程模块及生产主流程模块,而辅助学习财务主流程模块。因而,在教材上,我们主要采用了企业编写的三本教材:《ERP应用基础教程》、《ERP供应链管理应用教程》和《ERP生产制造管理应用教程》。为了更好开展ERP实训教学,在ERP系统的每个子系统讲授中,也特别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学习课件,一方面便于ERP实训教学讲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ERP系统流程、管理思想等。

4 通过ERP认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首次把信息化水平提升列入发展目标,对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日益普及和不断深入,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既精通ERP核心理念、软件功能和业务应用模式,又熟悉企业管理整个过程的复合型人才的呼唤更是越来越强烈。对己经参加了ERP实训课程的学生,并将来有志于从事ERP工作的,我们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鼎捷公司举办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考试,该考试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权,并颁发“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证书,通过认证考试的学生,既能证明自身的专业能力,更能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愈趋重要的人才市场上增添竞争优势。

5 拓宽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

为响应《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挖掘和培养创新性,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同时为社会和企业选才提供实践技能和实务操作的考核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与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全国大学生ERP大赛,使全国广大在校大学生可以在信息化管理技能和企业管理实务方面更好的展现个人才能,为更好的实现高品质的就业或迈入创新创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大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个赛事,个人赛主要考核大学生对ERP理论,知识及信息化管理基础技能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团体赛主要考核大学生,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熟悉了解程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能力,现代企业经营中的目标责任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篇13

1.课内实践环节。(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美国的各大商学院都受到了比较程度高的重视,比如,哈佛大学就比较有代表性。每年都会要求木校研究人员要撰写500余个新的管理案例,这在全球其它商学院中是相当领先的,大概是其它商学院撰写案例总和的十几倍。在哈佛大学的授课过程中,每年都会有35%的案例被更新。82%的教学课程都是以案例讲解为主要手段,而且在教学中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为辅,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会准备大量的视频,以及其它的参考资料用来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探讨。(2)专题讲座。在课程进行中会由一些非主讲教师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讲座开设者可以是木学院的其它课程的教授,也可能是一些专业的研究人员,还可以是一些企业家或者是木专业行内的资深人士,或者是邀请一些政府人员,他们在授讲的时候,都会准备相当丰富的而且是比较新的文字、视频资料,还会有一些新鲜有趣的话题。这样的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好处。

2.校外实践环节。(1)志愿社区服务活动。志愿社区服务活动,在校外活动中应该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校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社区服务可以直接接触社会,可以体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贡献,从而体现社会价值感。(2)实践考察。这是解决学生在应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解决遇到的实践问题非常有效的校外实践活动。美国商学院会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不相同的地区组织学院木科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或者调查。一般的会有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团队,然后到一些与学校有密切联系的学校进行学习考察,如果发现问题,就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3)担任齐询顾问。在校木科生有必要在毕业前能够具备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鼓励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中担任齐询顾问。也是一个提高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4)海外实习。在美国,很多商学员的木科生都会休学一年,然后到海外不同的国家企业去实习,进而去提高自己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是他们出国实习能够获得的最大的收获。通过去不同的国家去学习经验技能,认识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也结交了很多朋友,积累了这些财富后,对于他们回国求职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情况及特点

到目前为止,国内己有534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都受到了各企业用人单位的重视,学校也能够积累了很丰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经验。我们国内工商管理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把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基础理论,然后来研究怎么样能够运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进行最有效率的企业管理,研究出最具执行力的经营决策。目前,我们国内各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略有不同。不过基木上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要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要能够具备高度的人文精神、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诚信的品质,能够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要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要有不错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工商企业或者其它组织的管理工作或者理论研究,或者是能够担任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2.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情况。

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的情况以2010年为例,木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88%,相对于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7%的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还是不低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面比较专一,毕业生可以在各类的单位企业、经济组织、管理经济部门,也可以是管理齐询机构,或者是政府机关做经营管理的工作,或者是经营管理方面的顾问,也可以做教学、科研等工作。

三、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突出工商管理办学特色。

各高校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来准确定位,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色。比如科研型的高校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应用型的高校就要侧重于应用出发,要培养学生实践管理能力以培养管理精英为出发点;基础型的学校要侧重培养基础管理工作者。

2.密切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学校培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