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科基础护理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 方法 对4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其中由环境因素引发2例,占4.8%;患儿病情及家长因素引发24例,占51.2%,由医嘱缺陷引发8例,占19.5%;由于药品质量等问题引发7例,占17.1%。
2 讨论
2.1 环境因素 发生2例。患儿就诊时陪护人员较多,个别家长不配合开窗通气、空气消毒,造成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加之无法严格按病种隔离治疗,易导致交叉感染。
2.2 患儿病情变化及家长因素 患儿有病时家长多愿意选择门诊治疗,但由于患儿机体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有病时多表现为发病急、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等,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常发生病情变化。其中急腹症9例,传染病5例,高热惊厥10例,均及时转入相应的科室。另外,患儿及家长对输液速度快慢意识不足,随意调整滴速也是一大隐患,据统计,有80%患者自行调快滴速[1]。
2.3 医嘱因素 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本科一年内发生医嘱缺陷8例,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药物剂量与幼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由于药物市场活跃,新药不断推出,名称繁多,存在多种制量、制剂,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第二,不合理配伍用药。
新药配伍禁忌对照表没有公布,无法查找,造成两种药物接触后发生反应,如,先锋必加入葡萄糖液后出现沉淀;头孢曲松纳与含钙药物相遇后发生混浊;青霉素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中出现不溶微粒等。
2.4 药品质量及其他因素 共发生7例。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容易造成视觉混淆,如,链霉素易被当成红霉素发放,地赛米松易被当成维生素B6发放等。另外,个别药物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内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
2.5 青霉素更换较频繁,在更新批号期间,新老批号用药容易混淆。
2.6 其他因素 小儿头皮剃毛损伤1例、小儿坠床等。
3 对策
3.1 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督制度 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一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每周、月、年安全分析制度和奖惩制度;及时了解新上市药物常识,协助医生把好医嘱关。
3.2 细观察、勤巡视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严格掌握药物在有效时间内输入,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提示患儿和家长不要随意调整滴速,输液期间不能离开输液区,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3.3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消毒隔离的制度;输液区内坚持定时开窗通气、喷洒过氧乙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不配合、不理解的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尽量按病种分室输液,减少交叉感染;使用剃头刀时,不要使用过于锋利的新刀片,用完后用酒精擦拭消毒。
3.4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护士接到患儿家长递给的注射单和药物时,首先根据注射单核对药物、配伍禁忌、过敏试验的药物批号及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等,特别是青霉素类药物等,将患儿的姓名、药名、剂量等详细注明在输液瓶上再行加药。然后由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再次与患儿家长正事无误方可进行穿刺。药物发生投发错误时,护士要耐心解释,必要时先用科内储备药垫上,以免耽误患儿治疗及引起家长不满,事后主动帮助协调解决。
3.5 规范青霉素的使用 做青霉素试验前要详细询问患儿本人及父母药物过敏史,当患儿父母一方有青霉素过敏史时,要慎用;对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用红戳在门诊病历封面印上“青霉素皮试阳性”字样,以示醒目,并告知患儿及家长;当药房需要更换青霉素批号时,要提前1-2天通知科室,以便对正在使用青霉素的患儿做好宣传和重新做青霉素皮试的准备,防止差错;青霉素试验的结果和批号要记录在门诊病历本上,试敏结果要留在科室以便必要时核查。
3.6 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 输液前护士要对每个患儿及家长交代好输液当中的注意事项,以便家长即时了解;输液区内配有电视,以便满足部分患儿输液时希望,使其保持安静,配合治疗,减少由于躁动造成的脱针现象;室内各床配有护栏。
4 结论
篇2
近年来,基层医院由于人员配备不足,部分基础护理工作出现了轻视和简化基础护理的倾向,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1]。由于儿科的质量护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从而要求护士长的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笔者从实际出发,从人员、质量、安全三方面深化、细化、量化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措施,开展儿科新技术、新项目,既增强了自身业务水平,也增加了科室业务收入;同时利用儿科护理技术的优势,协助他科工作。笔者根据在儿科护理工作经验,总结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报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护理意识淡漠
护士自身素质不过硬,护士的服务意识、服务观念、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临床医疗技术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在护理工作模式的探讨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照搬照套的形式主义做法,片面追求外在形式,忽视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护理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高,不能驾驭应变。
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基层医院由于物价收费低廉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实施分级护理的护理人员不足,但是实施分级护理是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责任,对于临床至关重要。另外由于护理纠纷时有发生,举证倒置致使临床护理文书繁多,护士们常常因为一个字、一句话而绞尽脑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划价、催费、收费、各种医疗保险的宣教、登记、统计、核实报销等非护理性工作,从而造成落实基础护理的时间减少,甚至在有些患者比较多、周转比较快的科室,护士只能应付治疗性工作,根本没有精力来从事基础护理。
1.3 基础护理质量监控不足
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医院没有健全护理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实行全员参与质量监控、强化质量的内涵,无法真正地把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因此忽略了对基础护理、生活照护等软指标方面的管理。
1.4 护士对护理职业的忠诚度不高
自医疗行业逐步过渡为服务行业以来,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因此医院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患者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们的工作压力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约有4%~5%的护士自动离职[2]。加之社会群体或多或少对护士存在职业歧视,护士们经常受到患者的呵斥和无故的谴责;如果医院不能为护士提供合理的待遇,就会造成护士对职业的忠诚度不高,没有足够的热情来从事护理工作,对待工作抱着应付的态度。
2 对策
2.1 强化基础护理意识
实行无情管理、友情疏导。组织院内护士开展以假如我是一名患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与主题讨论,引导护士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内涵,明确细致入微的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价值核心与精髓,是高品质护理服务之根本,激发护理人员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3]。
2.2 提高护理工作热情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发扬南丁格尔精神,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争取领导支持,加强对护理的投入,提高护士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与床位之比。科学合理排班,如儿科将2名护理员分为护1和护2,护1工作时间7∶00~10∶00、12∶00~17∶00;护2的工作时间8∶00~12∶00、17∶00~20∶30,以加强中午和夜间时段的人力。
2.3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自信可增强个体对压力的抵抗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根本,鼓励护士加强理论学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病因、治疗、护理、预后及注意事项,同时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护理部每月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各项专科及基础操作训练,科室每周练习一项专科操作,提高护士的业务技能。儿科护士的穿刺技术最重要,年轻护士平时要多留心观察,改进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信,也提高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4 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科室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患沟通实践指导手册》,使每位护士熟悉护患沟通的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工作沟通指南。护理部经常出情景演练题目,科室组织讨论工作中遇到各种情境下的沟通技巧,多倾听语言表达能力强、沟通技巧好的资深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以加强对年轻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4]。护士还应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关心患儿的病痛,理解家长的苦衷,工作中多沟通,勤交流,尽可能提供到位的服务,满足患者的要求,操作不尽人意时主动致歉,多数家长在真诚和善意的沟通中一般能够理解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
2.5 严格执行值周制度
科主任、护士长每日对新入院患者首先进行见面交流,介绍疾病的知识及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患者及家属理解、支持及协调的问题[5]。下午下班前护士长巡视病房一周,对白天病房患者情况包括治疗、护理完成情况,病情有无变化,家属心理动态有全面了解,并与相关人员联系,协助解决,为护士的进一步沟通提供良好平台。
2.6 建立健全基础护理工作制度
由当天的基护班的护理人员完成,责护组长指导、检查完成情况并考评,修订完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制定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标准。改进后的评价标准对临床基础护理质量评估更具客观性[6]。
3 小结
基层医院由于人员编制不足、护理收费低廉、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淡漠、护理监控不足等原因使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处于低迷状态。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生存质量的日趋关注,以及维权意识不断强化,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也在不断翻新,与日俱增。护士必须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职业,找出自我平衡支点,顺应形势,学会自我调适,释放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以提高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王玲,潘晓雯,等. 低创伤性静脉穿刺法的临床应用[J]. 护理研究,2005,19(10):2144-2145.
[2] 君. 儿童医院门诊室输液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J]. 中国护理管理,2005,5(2):44-45.
[3] 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 优质服务的指征: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1-643.
[4] 李友良. 2240份疑难危重患者护理病历质量分析及干预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69-70.
篇3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共同构成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且《儿科护理》是护士执照必考内容之一;是护理专业,母婴保健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掌握儿童预防保健知识。
1.2.2 能力目标:具备规范的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2.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
2 课程设计
专任教师和临床儿科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儿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临床儿科护士的工作过程,找出与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联合执业护士考纲,确定并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L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3 课程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学校专任教师联合临床儿科护理专家,根据临床儿科护士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科学、实用为原则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分四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高职护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各教学项目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每一个学习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引导、实施方案、教师检擞肫拦赖攘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项目并不是具体病案,有很多解决的途径可供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学法
学生先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高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演练,熟练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深入医院儿科病房进行真实操作,体验其中的技术要领、体验护理患儿必需的职业素质,总结出护理经验。如儿童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技能中的难点,经验性很强,单纯靠在模拟患儿身上进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此时进行仿真教学法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长是年幼患儿的代言人与病情的知情人,家长知识缺乏常造成儿童患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儿科护理要实现“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象也包括患儿家长。角色扮演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相互扮演患儿家长,了解有关儿童营养与喂养、患病儿童的护理与病情观察、儿童素质教育等方面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4.2 教学手段
4.2.1 开展融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系统、全套儿科护理教学光盘、图片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了10多个学习项目的电子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
实训室配备了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该软件系统还配置了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5 教学条件
5.1 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都具备以下条件: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儿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和模拟儿科病房。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
在校外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有巡回检查制度与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 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6.1 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6.2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的互评构成,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构成。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6.3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成绩×60%+技能考核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作业、考勤、实训报告。
7 改革思路
篇4
1.2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主管护师以下的二线值班人员,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其进行现场培训、业务学习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保证值班电话通畅,要做到专人专用,且在接到电话后5min抵达接诊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做好交班工作,对值班时间所处理的问题和督导处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次日早晨做好书面与口头交接工作,不可用电话进行交接,未经允许不可私下换班;如遇重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科护士长;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④值班待遇:为二线值班人员提供单独的联系电话与值班室,且对其发放相应的值班费;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观察
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
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
关键词 ] 儿科护理;研究分析;对策分析;风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58-03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ediatric nursing
CHEN Wanhong
Shizh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9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ediatric nursing practice work existence risk factors have moredeeply, related factors and difficult points analysis, will be important to the perfection of pediatric nurs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 of pediatric nursing practice workof the difficulty, the risk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core concept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base, the pediatric nursing work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stable development further,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better.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Risk factors
当前医院在工作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较多的医疗纠纷,并且这样的现状使得当前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在实践的工作之中,针对儿童患者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在护理的过程当中更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当前家长普遍重视儿童健康问题,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还应当以切实的思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工作之中的细节,实现全面发展。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医疗技术水准较差、医院自身服务建设方面存在有较大缺陷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等等。所以在今后的工作改革当中还应当以上述环节为基准,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新时期医院建设水准的提升。
1儿科护理风险分析
针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加以分析,是促进工作全面改革的关键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医疗技术水准较差、医院自身服务建设方面存在有较大缺陷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等等。应重点对上述内容加以研究。
1.1护理管理风险
首先是护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一些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较差,针对护理过程当中的基本问题不能够进行妥善的处理,进而使得一些患儿出现症状恶化的情况,严重之时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由于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掌握较好的护理技术且不能够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则必将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儿科护理之中许多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心和耐心较差,服务态度也较为恶劣,往往导致严重的医患纠纷,使得患儿护理质量下降。
1.2医院政策制度的风险
医院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方面也存在有普遍的风险,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对于患儿应当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同时对于患儿及其家属所提出的疑问应当予以耐心的解答,另外,医院还应当规范相关制度,实现对工作现状的精简,避免出现看病程序复杂的情况,进而保证患儿最佳治疗时间,保证其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医院在实践工作之中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对患儿及其家属的管理,避免家长日常工作受到影响。
1.3患儿方面存在的风险
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年龄较小并且不懂事,不少儿童患者相当顽皮,进而为护理和管理带来了较多的问题。不少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顽皮,对于护理工作较为不配合,尤其是在打针输液过程之中,不少患儿会出现嚎啕大哭以及挣扎的情况,导致患儿出现严重身体不适。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家长往往情绪较为激动,进而引发严重的纠纷,与护理人员出现矛盾,这样的情况是当前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出现风险以及不利因素的关键原因,应当予以重点的解决,采取可行的途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而促进医院建设工作迈向更加稳定和谐的层面。
1.4社会及家属风险因素分析
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对于患者而言当前的环境之下看病相当复杂,各种繁琐的程序使得患者相当焦虑,这一点也是导致当前出现较为严重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家主方面存在的因素。不少家长对于儿童过分的溺爱,进而对于患儿的病情产生出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在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之中,常常会抱着患儿在医院走廊中活动。这样的情况使得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准确的掌握患儿病情,进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存在有一定的危险因素。所以,对于医院的建设发展来讲,应当重视上述分析的儿科护理相关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手段予以集中的改进,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避免相关风险因素导致严重的后果,为广大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个理想的、和谐的治疗环境,从根本上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且保证对患儿最佳的护理及治疗效果,使得医院的发展可以呈现出新的气息。
1.5护理技术及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静脉穿刺难度大,有时穿刺不成功,影响抢救,而且因反复穿刺,小孩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潜在输液不良反应,一方面因小孩输液时不易合作,家长为了缩短输液时间,有时会自行调快输液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输,而是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有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小孩好动,个别家属晚上没注意照顾小孩留置针的部位,针头脱落未及时发现,导致出血较多。甚至有可能出现断针的危险。有的小孩经常把床头卡拿去玩,若没及时补上,减少一个可查对的环节,也容易导致差错。
2建议及对策
提升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开展质量,有着相当重大的价值,切实提升医院建设发展水准的核心点。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细致的探析了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时对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旨在明确工作之中的难点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今后相关工作的改进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儿科护理的工作质量。
2.1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素质和沟通能力
首先应当提升儿科护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准,重点的对护理基础环节以及沟通能力进行改进,以更好的实现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使得护理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当前对于儿科护理来讲,提升沟通能力是减少纠纷的关键点。护士是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最多的人员,所以还应当保证广大儿科护理人员有着较好的职业素质,当前不少护士不愿意进行沟通,最终使得后期出现较大的矛盾,尤其是护理工作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诸如医嘱等,更应当耐心的讲解。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当前广泛存在的儿科护理风险,广大人员还应当统一思想和认识,加强对工作现状的分析,明确工作的重难点,对于工作的开展应当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主动的向相关人员报告工作情况,尤其是护理过程当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同时还可以提升护理管理的质量,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完善革新。
2.2儿科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除了上述分析的沟通能力提升之外,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医院的管理者还应当对自身的管理政策制度加以完善,进而为广大患儿及其家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这一点是增强护理质量的关键点。医院应当有着较好的规章制度,好的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好的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护理人员的日常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化,同时还可以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升,故应当对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重点的语义改善。诸如医院可以定期的进行最优秀护理评选,对于工作之中积极性最强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完善相关奖惩制度,这样就可以在潜意识之中形成一种相互良性竞争的环境,进而切实的提升儿科护理工作的效益。另外,医院的建设和管理者还应当尽可能的对治疗程序加以完善,尽量的对程序进行简化处理,进而为患者的就医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更好的增强护理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3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测及控制
加强对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之中的风险监测控制,同样是提升护理工作效益的关键点,应当重点的进行改善。医院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应当详细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基本信息,介绍相关的风险医疗知识以及卫生常识,对于儿童患者,应当以和蔼的语气和耐心的态度,向其讲解一些小知识,使得其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之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医学是一门相当深奥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样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和疾病而导致的,所以往往同样的症状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治疗途径。在护理讲解的过程之中,相关人员应当耐心的解释上述要点,避免患儿及其家属存在有误区情况。使得广大患儿均可以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思想意识,疾病症状较轻应当及时就医,不能够拖延。
2.4加强儿科护理患者的沟通
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是提升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应当进行重点的改进和加强完善。加强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为医患之间建立起较好的情感,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效果。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于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掌握较好的护理技术且不能够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则必将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的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应当尽量的避免出现误会情况,这一点对于提升护理效益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及价值。在相关护理的过程之中护士应当详细的询问患儿自身症状情况,对于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问题应当与家属进行共同的商讨以寻求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如果出现沟通交流不佳的情况,不仅会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相当紧张,同时还会导致较为尖锐的矛盾,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由于儿童患者较为天真,所以容易被哄,在实践的护理工作之中应当很好的运用儿童患者存在的上述特诊,多多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很好的培养与患儿之间的情感,进而使得其可以更加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广大家长对于护理工作也必将给予全力的协助。这样,不仅从根本上增强了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为患者得到及时且正确的治疗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5加强护士基础技能的训练
加强护士的技术训练,努力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指导护士应注意患孩的血管情况,若连续两次穿刺不成功,应请其他护士帮忙,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输液时加强宣传,强调家属不能自行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其后果的严重性。指导家长尽量让小孩在床上输液,避免走动造成的滴数过快等不良后果。对留置针妥善固定,并指导家长适当约束小孩有留置针的肢体活动,避免断针或脱落。护士晚上巡视病人应观察留置针的情况。强调护士查对时一定要让家长自己说出孩子姓名。而不是只回答“是”或“不是”。发现床头卡丢失应及时补上,同时加强宣教,指导家长不要让小孩拿床头卡玩。由于小孩用药剂量小,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的精神。有些药该用小型号的注射器抽药,护士不能图操作方便而使用不符合的注射器抽,以免引起误差。由于小孩输液不易合作,输注化疗药物或者血管活性药物时,应该选择直而相对较粗的血管,严禁在头皮输注。应经常巡视,发现外渗,及时处理。
3结语
总的来讲,儿科护理工作对于相关人员的技术、耐心、沟通能力以及医院自身建设控制管理制度均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善,则必将使得患者护理质量下降,严重之时会导致较大规模的医患纠纷,故应当对儿科护理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完善规章制度和细节方面的建设,使得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可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家长普遍重视儿童健康问题,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还应当以切实的思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工作之中的细节,实现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重难点进行细致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注重的问题,同时明确了今后改革的主要方向,旨在为新时期的医院建设发展和医疗水平的增强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儿科护理工作改进原则和方式的分析,旨在明确前进的方向,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进而使得当前医院的发展可以全面进入至一个崭新时期。
[
参考文献]
[1]陈美玉,张婷,钱小芬.儿科护理安全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2013(10).
[2]张孟姝.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5):478-479.
[3]李玉兰.儿科护理安全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1):481-482.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9例住院患儿, 患儿家长知晓研究方案, 签字同意参与, 排除病历不完整, 不能遵医嘱者。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27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男165例, 女114例;12岁20例;原发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6例, 骨骼或肌肉疾病25例, 心血管疾病19例, 营养不良、内分泌或代谢疾病35例, 寄生虫病或传染病22例, 泌尿系统疾病13例, 呼吸道疾病48例, 消化道疾病21例, 中毒12例, 损伤31例, 神经系统疾病37例。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0例患儿作为优质护理组, 男181例, 女109例;12岁24例;原发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9例, 骨骼或肌肉疾病28例, 心血管疾病17例, 营养不良、内分泌或代谢疾病37例, 寄生虫病或传染病26例, 泌尿系统疾病16例, 呼吸道疾病44例, 消化道疾病20例, 中毒9例, 损伤35例, 神经系统疾病39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在儿科医疗工作中运用基础性护理措施, 如监测患儿的体征指标, 及时送检标本, 做好日常巡视及查房工作, 了解患儿的睡眠、饮食与康复情况, 针对性护理病情危重的患儿, 执行无菌消毒制度与隔离制度等。优质护理组运用优质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 保证儿科病室采光良好、安静舒适, 温度恒定, 及时开窗通风换气, 定期清洁消毒病房、走廊、门把手、窗台、治疗器械、床头桌及地面, 对于病房中的空气, 可采用循环风消毒机进行消毒。做好病区隔离工作, 前瞻性监控可能发生HOI的患儿, 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分配床位[2]。设置隔离标志, 执行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 接触患儿前应利用消毒液洗手, 预防交叉感染。②主动向患儿与患儿家长介绍儿科环境与住院制度, 与患儿交流时需根据年龄情况合理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注意揣摩患儿的心理与情绪体验, 称呼患儿时尽量用昵称或小名, 保证交流过程语言温柔及陈诉的内容清晰易懂。对于低龄患儿, 可采用抚摸、手势、眼神、姿态及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采用游戏及绘画等方法告知患儿禁止食用腐败或生冷食物, 避免相互交换药品、零食、食物或互串病房。向患儿家长讲解预防HOI的方法, 讲解时应采用规范礼貌的语言, 重点宣教饮食卫生、口腔卫生与手卫生知识, 矫正容易引起HOI的不良行为, 确保家长可以积极配合HOI防治工作。限时探视, 避免探视人员过多或频繁进入病房。③ 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患儿的免疫状态、病理状态、生理状态应用抗菌药物, 切忌盲目使用或无度滥用广谱类抗生素, 以减少抗药菌株, 预防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或全身毒性反应。护理时尽量避免暴露患儿的机体组织, 实施吸痰或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护理操作时, 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 并尽快拔管。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科HOI情况与总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优质护理组儿科HOI的发生率为5.86%, 低于对照组的1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7
1 优质护理的概念及实施目的
11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在临床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必须爱护和尊重患者,这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创造品牌服务的先决条件[3]。
12 通过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提高专科护理内涵,最终达到患者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的“三满意”,是儿科护理工作的目标。
2 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21 做好入院时的健康宣教。患儿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年龄小,无法沟通,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会将怒气发泄在值班的医护人员身上。针对不同的患儿及家属,值班护士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面带微笑地做自我介绍,耐心、和蔼地与患儿和家属交谈,介绍病房的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拉进与患儿家属的距离,减少孩子的恐惧和不安,让孩子在院如家。
22 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针对护士的具体情况和技术操作训练一次,提高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静脉穿刺力争做到“一针见血”。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责任感。积极为患儿和家属着想,把患者的难处作为服务的难点,自觉自愿地为患者提供各种服务,以真诚的服务感动患儿及家属。
23 落实护士责任包干,夯实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实施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专科护理的基础。病区所有护士包干患者,每个责任护士负责1~6名患儿,每名患儿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全面负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儿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服务。实行责任包干,可增强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24 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 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时间连续性强、服务要求细[4],所以加强对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是儿科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作中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以身作则,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让护生学有所获,圆满完成实习进修计划,有效的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
3 体会
儿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全面素质,改善了护患关系,规范了护理行为,健全了管理模式,保障了患儿的安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刘亚林,李斌,王向东,等医院文化建设中国医院管理,2009,17(22):57
[2] 陈谷霏,李才平全程优质亲情护理实施体会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7):52
篇8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 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
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篇9
1.1 医疗体制导致的费用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制下,个人需要负担的费用过大,尤其是对多次入院的患儿家长,费用问题超过家长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在催款后若患儿没有及时用药,家长会认为患儿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从而向护士发泄。如果患者医疗费用日清单不清,极易造成患者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
1.2 护理岗位设置缺编病区护士与床位比不符合国家规定,儿科工作琐碎,压力大,护士人力配备不够,导致护士不分昼夜,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护理工作。
1.3 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3.1 护士的专科业务素质患儿家长对护理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是在儿科中是最容易引发护患纠纷的问题之一。患儿家长会认为护士的技术差,对护士失去信任,继而有可能对整个医护团队失去信心。
1.3.2 护士的服务态度问题大多数的非技术原因引起的矛盾是因为服务态度问题。儿科护士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因此护理人员很容易在工作中表现出急躁、不耐烦、语言生硬、解释不清等情绪问题。给患儿家长带来的感觉是没有受到尊重,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从而产生护患矛盾。
1.3.3 护士缺乏沟通技巧 目前儿科年轻护士多,生活经验缺乏,家长要求一针见血,若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很容易因为静脉穿刺失败而引发极大的护患矛盾。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没有使患儿及家长享有知情权同意权,未做到与患儿及家长有效地沟通,缺乏有效地疏导,也易造成患儿及家属的不理解和误解,极易引起护患矛盾。
1.3.4 护理记录缺陷如果护理记录字迹不清、随意涂改、记录的内容与医嘱或与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和过程不全面、虚填观测结果、重抄护理记录、随意签名、代签名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
2 防范措施
2.1 规范收费标准增加收费的透明度,实行微机管理,日清日结,尽量做到准确统一收费,杜绝纠纷发生。
2.2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编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为护士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可使护士体会到自身在医院中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工作,避免差错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2.3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患者首先需要的是优质的护理服务,娴熟的护理技术,周到细致的病程观察,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为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加强职业责任感和慎独教育,牢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篇10
1护患沟通中常见问题
1.1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生病容易产生焦虑和烦燥,当进入医院以后首先面对的是护士,此时的家长急于想了解关于治疗、用药、护理等相关问题,护士就应该有针对性的给家长介绍清楚,以减少家长的误解,减缓家长的焦虑与烦燥的情绪。
1.2护士职业形象差。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1]。仪表不端庄、言谈粗俗会使病人产生不信任感;责任心不强缺乏同情心会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态度不认真、交谈时东张西望会使病人产生不被重视感;性格孤傲、沉默不言会使病人产生距离感。诸如此类,使得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沟通无效。
1.3医学知识匮乏。家长最关心的是患儿的疾病诊断、检查化验结果、疾病进展、治疗方案及疾病的预后。因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医学理论知识不扎实,对患儿及家属的疑问无法解释或含糊其辞,则很难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家属的认可,使他们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进一步的护患沟通与交流。
1.4专业技术不精湛。护士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护患关系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患儿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尽管护理人员态度和蔼,对家长的疑问也能解释到位,但如果操作技术不熟练,便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不信任甚至反感。而大部分家长为了不给孩子带来更多痛苦往往都会拒绝某些技术水平欠佳的护士,要求水平高者为孩子做治疗,这样必然又会挫伤护士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思想压力过大,技术水平更加不能正常发挥,容易引起护患冲突,沟通更无从谈起。
1.5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护士在与家长的交流中,特别是在非正式场合,如查房或做护理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失度、解释工作是否到位,要时刻注意患儿及家长的感受。遇到护患问题时,及时向患儿家长做出解释,减少家长对护士的不满,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1.6患儿及家属方面。儿科护士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护理对象,他们年龄小,身体娇嫩,生活不能自理,适应能力较弱但活泼好动不易合作。家属要求护士的注射技术“一针见血”,用药的治疗效果立竿见影。而当现实与期望值偏离时,则会加剧焦虑心理,产生不满情绪,出现不配合治疗甚至不尊重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影响护患沟通有效进行。
1.7环境因素。儿科病房相对嘈杂,孩子的哭声、嬉闹声,家属的哄骗声、呵斥声,玩具的声音,陪护的来回走动,都会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情绪出现波动,影响有效沟通。
2防范对策
2.1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增强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感。护士是取得患儿及家长信任的基础。护士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化护士的言行、举止。通过自己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得体的举止,给患儿及其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通过有效的沟通去影响患儿同时了解患儿的真实感受,为护患沟通创建良好的基础。为此,应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各种礼仪、规范化服务培训班,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专业理论知识是护患沟通最基础的背景因素,护士知识的缺乏会使沟通的各个环节出现障碍,影响护患交流。因此护士除了应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症状、阳性体征、主要治疗、护理、饮食、预后及预防,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各种化验结果、检验正常值、各种异常指标的临床意义等,以便满足家长对疾病了解的需要,消除人们对护士“只会打针发药测体温”的偏见,使护患沟通更容易进行。同时,医院应抓好在职教育,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定期举行护理知识竞赛等等。
2.3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过硬的技术其实是一种良好的非语言交流,也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如举行全院专业技术操作比赛等。作为儿科护士要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一针见血,才能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2.4注意交谈场合的严谨性,防止因语言不当引起不良的心理刺激。护士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患儿和家长主动的交流,特别是要在与患儿的交谈中,多用赞美性、鼓励性语言交谈,使每个家长消除对护士的不满,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使患儿与家长对病愈充满信心与希望。创建一个有效的治疗基础,和谐的护患关系。
2.5注意形体语言的应用。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语言沟通是不够的,工作中应尝试应用形体语言。护士走进病房时的微微一笑,站在患儿的床头动情的用手轻轻摸摸患儿的额头、握握小手等等,同样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理解。由于建立在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护患沟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取得家长充分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护士护理患儿的质量。
2.6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住院环境的好坏对患儿和工作人员来说都很重要,医院要尽一切力量改善病房的硬件设施,为患儿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儿科病房环境要色彩化、家庭化。护士统一着粉红色或淡蓝色服装,墙壁涂料选用暖色,选用带卡通画的地面砖,走廊上展出儿童绘画作品等,使患儿住的安心、舒适,从而改善护患之间因治疗带来的紧张关系。
3结语
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护理工作更多的内容,更加注重对患者的人性关怀和护患沟通。儿科护理中,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儿科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有爱心责任心,还必须要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灵活掌握各种沟通技巧,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从而完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良好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易引发一定的护患纠纷,由于儿童是家长的掌中宝,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稍有迟疑或不妥,均会引发患者家属的气愤。为了避免护患纠纷,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我院对儿科使用分层次管理模式。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选取我院72例儿科护士,其中包括主管护士9名、轮班护师48名及轮科护士15名。
2.方法
(1)护士分层标准。我院主要以护士的资历、职称与年资作为护士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护士的护理理念、知识结构、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素对护士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我院将护士分为三层管理,分别为主管护士、轮班护师与轮科护士。笔者就这三类管理护士的分层条件进行介绍:第一,主管护士。主管护士需具备专业的护理观念,能够对儿科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与新护理知识充分掌握。同时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一齐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在学术研究中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能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具备科室带头人的管理与工作能力。第二,轮班护师。轮班护师需具备较好的实施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轮班护师能够较好地完成自我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轮班护师能够掌握科室内各项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于急救科的心肺复苏讲究程序具有较好的掌握。第三,轮科护士。轮科护士能够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并熟记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完成本职工作,能够对临床常见的病症进行了解,懂得儿科最常见的抢救与护理程序;具有独立护理文件书写能力。在三层管理护士中,主管护士为团队的负责人,主要解决患者医嘱以外的护理要求,对轮班护师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对护理过程中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对临床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行解决处理。轮班护师主要执行相关的医嘱。主力护士则通过协助轮班护师,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与间接护理。
(2)护理质量考核方法。我院通过笔试及操作两方面为主,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进行考核。笔试内容以《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为基本参照,进行试卷命题,同时通过临床操作等实际演练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操作部分的评分。笔试及操作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3)家属满意程度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水平、质量等指标进行评分,问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家属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以X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视p<0.05时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
我院对实施分层管理之前及分层管理后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层度进行比较。由比较结果可知,实施分层管理后,两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提高(具体情况见表1)。
三、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对于儿科护理而言,更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院对儿科实施分层次管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家属的满意程度。
分层次管理可将临床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每一层次的护理人员担负着不同的护理责任,有效杜绝了在临床护理中出现分工不明确、遇事相互推脱的情况。此外,通过分层次管理,还可以充分体现出每位临床护士真正的工作水平,让院方对于能力优秀者能够重用,凸显出优秀工作者真正的价值。
由此次临床调查结果可知,在进行分层次管理后,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程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可对分层次管理的价值进行肯定。同时,我院也认为,可以将分层次管理模式应用至更多的科室中,帮助更多的科室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
篇12
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为双亲,且患者父母学历均为初中级以上,经临床初步诊断,患儿智力均正常,无听力、语言以及精神障碍,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随机将120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范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4±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5.6±3.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利用我院儿科的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患病期间相比平时会更加依赖父母和任性,部分儿童甚至会形成“病获益”的心理,即平时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从而认为生病是好事夸大实际身体情况等。对于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还要充当阿姨甚至是母亲的角色,尽量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和安慰,多为患儿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唱一些儿歌,同时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利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内以及出院前2d内的护理进行效果,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方法
本文所用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是从CBCL的第三部分(行为问题)中摘录的5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0、1、2三个等级,累积所有项目的得分即为总得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行为问题越大,反之则问题越小。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则采用文献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结合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分别为(76.5±3.6)和(78.1±2.9),出院前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则分别问(41.7±4.2)和(56.3±5.7),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与出院前2d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一个健康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痛的折磨、陌生的环境和人等,会产生许多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掌握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感官,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儿童由于其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在患病之后,心理状况变化十分复杂,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在出院前2d内患儿的行为量表评分要低于仅适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适当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06):78-79.
[2]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1):110-112.
[3]夏蓓君.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10):873-875.
[4]黎娟,彭燕丽.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2.
篇13
1.3护理技术及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静脉穿刺难度大,有时穿刺不成功,影响抢救,而且因反复穿刺,小孩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潜在输液不良反应,一方面因小孩输液时不易合作,家长为了缩短输液时间,有时会自行调快输液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输,而是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有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小孩好动,个别家属晚上没注意照顾小孩留置针的部位,针头脱落未及时发现,导致出血较多。甚至有可能出现断针的危险。有的小孩经常把床头卡拿去玩,若没及时补上,减少一个可查对的环节,也容易导致差错。
2建议及对策
提升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开展质量,有着相当重大的价值,切实提升医院建设发展水准的核心点。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细致的探析了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时对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旨在明确工作之中的难点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今后相关工作的改进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儿科护理的工作质量。
2.1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素质和沟通能力首先应当提升儿科护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准,重点的对护理基础环节以及沟通能力进行改进,以更好的实现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使得护理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当前对于儿科护理来讲,提升沟通能力是减少纠纷的关键点。护士是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最多的人员,所以还应当保证广大儿科护理人员有着较好的职业素质,当前不少护士不愿意进行沟通,最终使得后期出现较大的矛盾,尤其是护理工作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诸如医嘱等,更应当耐心的讲解。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当前广泛存在的儿科护理风险,广大人员还应当统一思想和认识,加强对工作现状的分析,明确工作的重难点,对于工作的开展应当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主动的向相关人员报告工作情况,尤其是护理过程当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同时还可以提升护理管理的质量,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完善革新。
2.2儿科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除了上述分析的沟通能力提升之外,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医院的管理者还应当对自身的管理政策制度加以完善,进而为广大患儿及其家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这一点是增强护理质量的关键点。医院应当有着较好的规章制度,好的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好的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护理人员的日常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化,同时还可以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升,故应当对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重点的语义改善。诸如医院可以定期的进行最优秀护理评选,对于工作之中积极性最强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完善相关奖惩制度,这样就可以在潜意识之中形成一种相互良性竞争的环境,进而切实的提升儿科护理工作的效益。另外,医院的建设和管理者还应当尽可能的对治疗程序加以完善,尽量的对程序进行简化处理,进而为患者的就医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更好的增强护理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3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测及控制加强对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之中的风险监测控制,同样是提升护理工作效益的关键点,应当重点的进行改善。医院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应当详细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基本信息,介绍相关的风险医疗知识以及卫生常识,对于儿童患者,应当以和蔼的语气和耐心的态度,向其讲解一些小知识,使得其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之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医学是一门相当深奥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样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和疾病而导致的,所以往往同样的症状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治疗途径。在护理讲解的过程之中,相关人员应当耐心的解释上述要点,避免患儿及其家属存在有误区情况。使得广大患儿均可以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思想意识,疾病症状较轻应当及时就医,不能够拖延。
2.4加强儿科护理患者的沟通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是提升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应当进行重点的改进和加强完善。加强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为医患之间建立起较好的情感,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效果。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于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掌握较好的护理技术且不能够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则必将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的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应当尽量的避免出现误会情况,这一点对于提升护理效益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及价值。在相关护理的过程之中护士应当详细的询问患儿自身症状情况,对于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问题应当与家属进行共同的商讨以寻求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如果出现沟通交流不佳的情况,不仅会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相当紧张,同时还会导致较为尖锐的矛盾,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由于儿童患者较为天真,所以容易被哄,在实践的护理工作之中应当很好的运用儿童患者存在的上述特诊,多多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很好的培养与患儿之间的情感,进而使得其可以更加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广大家长对于护理工作也必将给予全力的协助。这样,不仅从根本上增强了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为患者得到及时且正确的治疗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5加强护士基础技能的训练加强护士的技术训练,努力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指导护士应注意患孩的血管情况,若连续两次穿刺不成功,应请其他护士帮忙,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输液时加强宣传,强调家属不能自行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其后果的严重性。指导家长尽量让小孩在床上输液,避免走动造成的滴数过快等不良后果。对留置针妥善固定,并指导家长适当约束小孩有留置针的肢体活动,避免断针或脱落。护士晚上巡视病人应观察留置针的情况。强调护士查对时一定要让家长自己说出孩子姓名。而不是只回答“是”或“不是”。发现床头卡丢失应及时补上,同时加强宣教,指导家长不要让小孩拿床头卡玩。由于小孩用药剂量小,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的精神。有些药该用小型号的注射器抽药,护士不能图操作方便而使用不符合的注射器抽,以免引起误差。由于小孩输液不易合作,输注化疗药物或者血管活性药物时,应该选择直而相对较粗的血管,严禁在头皮输注。应经常巡视,发现外渗,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