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短跑运动员的小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短跑运动员的小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短跑运动员的小腿

篇1

我国100 m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男子水平差距更为明显。近些年,我国100 m运动成绩停滞不前,其中跟途中跑技术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很大关系。着地缓冲技术是短跑途中跑阶段重要技术环节,它体现腾空着地技术效果,同时又为积极的后蹬做好准备。国内关于100 m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研究表明:美国运动员脚着地扒地更积极;着地距离更长;缓关节冲膝角度更大。但是大量的研究将着地缓冲技术的差异仅仅归因于训练水平的差异,并未对着地缓冲技术对诸如摆动腿的摆动和后蹬效果等途中跑整体技术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而且对我国传统的短跑技术观念和技术训练方法对缓冲技术乃至整个途中跑技术造成的影响,没有深刻的认识。

1研究方法

搜集大量有关中外优秀短跑运动员技术的文献和研究资料,重点对近10年中美男子百米运动员技术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造成中外短跑缓冲技术差异的技术原因以及对整体技术的影响,探索提高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途径。

2讨论与分析

2.1中外短跑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的不同特征

通过表1我们发现:美国男子优秀百米运动员脚的着地缓冲技术特点表现为:“扒地”积极;着地距离长;缓冲时间长;缓冲幅度大。首先,美国高水平运动员脚着地前的“扒地”技术的效果明显好于我国运动员,美国高水平运动员在脚着地瞬间脚相对于地面的向前的水平速度是+1.15 m/s、国内运动员为+1.35 m/s,由于美国运动员脚着地时脚相对于地面向前的水平速度小于国内运动员的脚着地速度,减小了脚在着地时的阻力,从而减少了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损失。着地距离即着地点与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的距离,中外运动员的着地距离相差0.11 m。缓冲时间即脚着地至膝关节角度最小时相的时间,中外运动员相差0.09 s。美国运动员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膝关节角度由脚着地的144.4°至最大缓冲时的134.2°,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为10.2°,我国运动员的膝关节的缓冲幅度仅为3°,相差7.2°。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特点相对于美百米运动员表现为:“扒地”效果差;着地距离短;缓冲时间短;缓冲幅度小。

2.2着地缓冲技术是造成我国百米运动员途中跑步幅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2.1中外男子百米运动员支撑时间上的差异,是由缓冲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美国运动员支撑与腾空重心位移距离比为1:1.2,我国运动员为1:1.5,美国运动员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比1:1.2,我国运动员为1:1.45。国内外对比说明,我国运动员腾空时间过长(图1),而支撑时间相对过短。支撑时间中的后蹬时间相差无几,差异主要表现在缓冲时间较短(表2)。美国优秀百米运动员缓冲时间是0.045 s,缓冲时间与后蹬时间的比例是11.11,而我国运动员缓冲时间仅为0.036 s,缓冲时间与后蹬时间的比例是1∶1.44,美国运动员的支撑时间比国内运动员长0.007 s,缓冲时间比我国运动员的缓冲时间长0.009 s,因此,中外男子百米运动员支撑时间上的差异,是由缓冲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

图1途中跑各时相的时间比较

2.2.2中外运动员小腿前倾角的差异是由缓冲阶段形成的美国运动员脚离地前的小腿前倾角明显小于我国运动员分别是23.1°和41.8°。从脚着地到脚离地小腿前倾角的变化幅度分别为53.6°和39.7°,相差13.9°。缓冲阶段小腿前倾角变化幅度就相差11.1°之多,而后蹬阶段仅相差2.8°,从此不难看出小腿前倾角减小的差异主要是缓冲阶段形成的(表2)。

缓冲阶段小腿前倾角的减小,有助于减小后蹬角,增大后蹬时的水平分力,从而缩短腾空时间和腾空距离,提高后蹬效果,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美国运动员较长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较大的缓冲幅度,虽然增长了人体作减速运动的过程,但是也相对增大了踝、膝关节的退让收缩的程度,踝、膝关节较大幅度的缓冲使小腿绕支撑点的前旋更加积极,有助于小腿前倾角的减小。我国运动员缓冲距离和时间短、缓冲幅度小,就会造成在最大缓冲时相(即后蹬开始时)的小腿前倾角相对较大,加大了后蹬的垂直分力,腾空距离和腾空时间相对较长,导致步幅结构的不合理。

2.3着地缓冲技术是提高蹬摆技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2.3.1适当加大我国短跑运动员缓冲距离有助于提高支撑腿蹬伸效果通过以上数据表明:美国优秀运动员的着地缓冲距离较长,缓冲时间也较长,但是表现出来的后蹬效果更好,在后蹬阶段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蹬伸幅度比国内运动员大6.6°,后蹬距离长0.07 m,但是后蹬时间却不比我们长(分别为0.050 s和0.052 s)。也就是说,美国优秀运动员在相同的时间内肌肉工作距离更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支撑腿的膝、踝关节肌肉经历离心收缩――向心收缩过程,应该做为一个完整的用力过程考虑。着地缓冲阶段,也就是支撑腿肌肉离心收缩过程,是后蹬动作的准备,后蹬是缓冲阶段能量的释放。在着地缓冲阶段,由于地面的冲力和摆动腿积极摆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支撑腿伸肌群被动拉长,增加了肌肉的初长度,同时由于人体组织的牵张反射作用,在后蹬阶段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和更快的收缩速度。但是,如果着地距离太短,则人体在脚着地后来不及进行有效的缓冲技术动作,支撑腿很快进入后蹬阶段,支撑腿肌肉工作距离短、力量小、速度慢、效率低,所能克服的阻力也小,在为人体提供主要动力的后蹬阶段获得的加速度低,运动人体只能在较低水平上保持一定的速度。

2.3.2积极有效的摆动腿摆动技术基于合理的缓冲技术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对人体在跑跳运动中摆动动作原理的分析,当支撑腿主动肌群退让性收缩,人体支撑腿关节角度减小,同时手臂和腿部的加速摆动。摆动的反作用力使得支撑腿主动肌群被动拉长,肌肉张力增加,当肌肉张力增加到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向心收缩。在蹬伸的过程中,摆动动作制动加快支撑腿的蹬伸速度。在此过程中,支撑腿的缓冲过程和积极有力的摆动动作,是加大主动肌群张力,提高蹬伸动作速率的决定性技术因素。我国很多学者提出“摆动是短跑的主要动力”的观点,显示了在百米途中跑中摆动的重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后蹬阶段支撑腿蹬伸的力量和速度,摆动腿大幅度的摆动成为现代短跑技术的突出特点。

但是,摆动动作的作用最终还要通过支撑腿的“缓冲-蹬伸”过程,发挥推动人体向前的运动的作用。只单纯强调摆动腿摆动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它必须与支撑腿的工作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须将积极摆腿与改进我国百米运动员的缓冲技术结合起来。如图2,整个支撑阶段摆动腿与躯干的角度由177°减小到106.5°,变化幅度为70.5°。从脚着地到最大缓冲时相0.045 s的时间内,摆动腿相对与躯干的角度由177度减小到127.7°,变化幅度为49.3°,平均角速度为1095°/s,最大缓冲至脚离地的0.50 s的时间内角度变化为21.2°,平均角速度为424°/s,摆动腿高抬大腿摆动动作的70%是在缓冲过程完成的。只有与合理的缓冲技术协调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才能够在支撑腿在后蹬阶段发挥更大的力量和速度,提高蹬伸效果。如果缓冲距离和缓冲时间太短,导致缓冲幅度小、摆腿幅度小且效果差,不能发挥最佳的积极摆腿的作用,最终影响支撑阶段人体组织的工作效果。

2.4传统脚着地技术是影响我国百米缓冲技术的重要因素我国短跑运动员技术上的差距不能仅仅被认为是技术特点上的差异。这些差距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一些技术观念差异,以及我们在这种观念下长期以来所运用的技术训练方法。我们传统的技术原理仅仅把着地缓冲阶段看作被动的减速过程。在技术上要求“尽量使着地点靠近身体总重心的投影点”。常用技术教学和练习手段也都体现了这种观念的要求,比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踢小腿跑、车轮跑等专门练习,摆动腿的下放均是大腿积极下压小腿放松前摆扒地,即使是行进间的练习,也基本上是属于“踏步跑”。包括后蹬跑在内的所有专门练习,脚的着地点也都位于身体重心投影点下方,缓冲幅度小、蹬摆效果差。而对于多数短跑运动员来说,技术专门练习是他们长期的必修课。所以这些长期的技术练习必然造成我国运动员在途中跑过程中,着地距离短和缓冲幅度小的技术特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以上专门练习脚着地时膝关节几乎是伸直的状态下完成下地动作的,我国传统技术对脚着地的要求也正是“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带动小腿前伸,膝关节几乎伸直下扒”,所以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脚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比美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大8度(表1)。这种“扒地”技术不仅不利于提高脚着地效果(分析见作者在“对改进100 m途中跑着地技术及其对整体技术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同时在脚着地时膝关节正处于伸展过程之中,着地后膝关节继续向后的趋势不利于膝关节的屈膝缓冲和减小小腿的前倾角。因此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作者在“对改进100 m途中跑着地技术及其对整体技术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提出“在脚着地前,控制摆动腿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扒地’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脚着地效果,同时由于积极的屈膝回摆小腿,使得脚着地后更加有利于支撑腿的屈膝缓冲和小腿前倾角的减小,从而提高缓冲效果为更加有效的后蹬提供有利的前提。

短跑的技术练习应该着眼于现代短跑技术要求,改进专门练习形式和练习要求。首先,短跑专门练习应该在跑进中进行,脚的着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前方,避免“踏步跑”。同时在脚着地前控制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扒地”而不是伸膝前摆下放,以有利于积极的着地缓冲和小腿的前倾角的减小,提高后蹬效果,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

3结论与建议

1) 美国男子优秀百米运动员脚的着地缓冲技术特点表现为:“扒地”积极;着地距离长;缓冲时间长;缓冲幅度大;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特点相对于美百米运动员表现为:“扒地”效果差;着地距离短;缓冲时间短;缓冲幅度小。2) 较长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较大的缓冲幅度,使小腿绕支撑点的前旋更加积极,有助于小腿前倾角的减小。从而减小后蹬角,增大后蹬阶段向后的水平分力,缩短腾空时间和距离,提高后蹬效果,最终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 3) 摆动腿高抬大腿摆动动作的70%是在缓冲过程完成的。只有与合理的缓冲技术协调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才能够在支撑腿在后蹬阶段发挥更大的力量和蹬伸速度,提高蹬伸效果。如果缓冲距离太短、小缓冲时间太短,从而导致缓冲幅度小、摆腿幅度小且效果差,不能发挥最佳的积极摆腿的作用,最终影响支撑阶段人体工作效果。4) “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带动小腿小腿前伸,膝关节几乎伸直下扒”的“扒地”技术和我国传统短跑技术专门练习的要求,是影响我国百米运动员形成合理着地缓冲技术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吉吉夫.关于短跑途中跑前蹬阶段的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 骆健.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

[3] 骆健.再论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

[4] 骆健.试论100 m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J].体育科学,1997(6).

篇2

田径在各项的体育活动中深受人们的喜爱,短跑作为田径运动中的一种,需要人有很强的爆发力,也是所有项目中竞争最激烈的项目,在短跑比赛项目中,紧张激动的不仅仅是运动员,观众甚至要比运动员还要激动。所以,本文通过对短跑技巧的研究,分析了摆腿技能对田径短跑的重要性。

一、田径短跑项目中摆腿技能的重要性

在所有的田径项目中,短跑是最需要人的体力、爆发力,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衣服装备、观众的热情程度都是能够影响运动员发挥的条件。这些客观的因素都是外在的条件,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能方法,能够正确的掌握短跑的训练方法,对短跑的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短跑技能训练,认为运动员的后蹬力是主要的,后蹬的力度很大,能够给运动员足够的动力。由于现在的技术不断地改革创新,后蹬的训练技术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考虑到人的整体的协调性,在短跑的过程中,后蹬主要作用于起跑,但是在跑的过程中,腿部的摆动是尤为重要的。腿部与腿部之间相结合,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水平。

二、短跑摆腿的理论分析

(一)运动学中的理论

在进行摆腿前,必须要提高摆动的速度,进而能够减少在空中的时间。这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膝关节与踝关节的角度,减少运动员在落地时受到的水作用力,能够有效的增加迈步的长度。规范的提前摆腿,可以减少腿部落地后的反冲作用力。人体大腿与躯干之间保持90度角,是膝关节摆动的最佳的位置。若是摆动的过高,会因为惯性的因素,使分力上升,亩会降低快速跑的效果。通过正确的摆腿动作,在与支撑面形成的后蹬角时,此时需要加速前摆,能够较大的促进水平分力。

(二)生理学上的理论

在提后摆腿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能够有利于摆腿到恰当的位置,从而使大腿与小腿之间形成最佳的折叠角,才能够保证运动员最好的发挥。在训练中应注意,一定要有目的的进行体后摆腿,迅速的折叠,能够保证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体后的折叠动作,从而大部分的完成小腿折叠的动作,可以给有机体在支撑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尽最大限度的增加大腿之间的夹角,摆动频率越快,大腿之间的夹角就会越大,在增加步长的前提下,能够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如果大腿之间的夹角小,这样就会导致步长短,对于支撑时间有一定的阻碍,从而会影响速度的提高。应积极地通过伸髋动作来增加大腿间的夹角。伸髋就是在人体支撑时以髋关节为中心向前进行转动的一个过程,能够大大的增加大腿之间的夹角。从而能够提高速度。

三、田径短跑摆腿技能训练的要点分析

田径运动中,无疑是以人们的身体协调性为基础,只有将手腿更好的协调,人才会发挥高质量、高速度的运动水平,短跑就是要求人每个动作的完美结合。在短跑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跑、途中跑和终点爆发。起跑主要是起跑动作是否合理,好的起跑方式能够增加人的爆发力,蹬地过程中力度大,借力就越大,能够增快人的速度,能够给中途中的运动提供力度;在中途跑时,运动员在加速跑时,会达到一个极限,并保持这个最快的速度,这时手腿之间的协调能够减少乳酸的产生,能够使运动员减少痛苦;在终点跑的过程中,在极限下还要加快速度,手腿的协调更加的重要,依靠协调性来加快速度。

所谓的摆腿技术并不是单纯的腿部摆动,正确的摆腿动作应注意三个方面:身体的摆动、大腿间的角度、大小腿间的折叠摆动。训练时注意这些技巧,并将其掌握,从而能够提高运动速度。

(一)躯干的摆腿技巧

可以利用髋骨进行摆腿的提前练习。将双脚并拢身体站直,重心前移,将一条腿用来支撑,另一条腿反复摆动,并重复性的练习。髋骨可以带动另一条腿,感受短跑过程中双换的速度,并能够逐渐的加快频率来锻炼双腿的灵活程度。还可以通过练习器来锻炼双腿的灵活性。在练习时一定要保证动作的规范性,探索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速度。

(二)增加大腿间角度的技巧

大腿间的角度越大,步长越长,就能够有效的提高短跑速度。在短跑时,会因为两腿的交替浪费时间,也会因为快速运动而产生阻碍,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增大大腿间的角度,能够有效的利用髋骨来带动两条腿的运动,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大腿与躯干的角度,通过两条腿的交换来着增加位移。

(三)大小腿的折叠技巧

大小腿之间的折叠速度一定要特别快,从而能够减少时间的浪费,带动腿部的移动,大大的加快其速度。折叠的角度要适中,小腿能够刚刚接触到大腿就好,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减少时间的浪费,更能有效的支持大腿的摆动。在训练大小腿折叠时,可以依靠练习器来训练,用一条腿作为支撑,微微弯一点,另一条进行来回摆动,并向后折叠小腿,以碰到大腿为基准,重复性的练习,锻炼大小腿之间的协调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摆腿技巧对短跑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短跑技能训练方式的研究,归纳了三点技巧,大腿间的角度、大小腿间的折叠、躯干的摆腿,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篇3

LV Bing

(Zhaoqing Sports School, Zhaoqing 526000, Guangdong)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and re-understanding of the strength quality of short-distance-race athlet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strength of Chinese athlet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trength training of Chinese athlete of short distance race.

【Keywords】 short distance race, strength quality, strength training

1力量素质的概念和意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1〕。肌肉工作时以收缩产生的拉力克服阻力。肌肉工作所克服的阻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外部阻力,如物体重量、摩擦力以及空气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如肌肉的黏滞性,各肌肉间的对抗力,主要来源于运动器官,如骨骼、肌肉、关节囊、韧带、腱膜、筋膜等组织的阻力。内部阻力是对运动员的力量起到“超阻碍”的作用,是身体训练中必须克服的阻力因素,而外部阻力却往往被看做是一种力量训练的基本手段,是对人体的一种外部刺激,人体在克服这些阻力中能提高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的影响,是人体运动的最基本的素质和身体训练,是人体运动的最基本素质和身体训练水平的最重要评价指标之一〔2〕。

2短跑运动员力量特征分析

短跑运动是一项既需要速度又需要力量的运动项目。在短跑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速度变化规律和肌肉收缩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其力学特征的分析,得出:人体在某一训练水平阶段的短跑力量属性,是肌肉收缩速度加快所产生的肌拉力能克服肌肉收缩负荷阻力,确保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与支撑腿的快速支撑动作的完成,实现人体做加速位移和缓慢加速位移,使人体达到最快运动速度,当人体受到运动疲劳影响时,需要肌肉尽可能保持最快收缩速度和产生肌拉力克服肌肉收缩的负荷阻力〔3〕。

在短跑运动中,对运动员的肌肉力量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参与大腿后蹬动作的肌群为使髋关节伸直的肌群是臀大肌、臀中肌后半部、股二头肌、半腱肌;使膝关节伸直的肌群是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使踝关节屈的肌群是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骨长肌和腓骨短肌;最后,为了前脚掌着地,上述屈足、屈趾肌群和保持足弓的屈肌也要适度的紧张〔4〕。在后蹬以后,支撑腿变为摆动腿,后蹬阶段,臀大肌等使髋关节伸肌放松,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则以近侧支撑工作完成屈膝动作。前摆大腿和高抬大腿的原动肌是连接骨盆和股骨之间的骼腰肌,协同肌群是股四头肌和缝匠肌,以及耻骨肌和长收肌等骼腰肌有速度杠杆的特点,在高抬大腿时更为重要,固定骨盆的肌群主要是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内、外斜肌对高抬大腿动作是有利的。向前摆臂,主要是三角肌前部纤维的作用,向后摆臂主要是大圆肌和三角肌后部纤维的作用,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和前臂肌起固定肘关节和加快摆振的作用。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短跑运动员最需要发展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以及小腿三头肌,同时,还要注重对腹部肌肉及上肢屈肌的力量发展〔5〕。

3影响短跑运动员力量的因素分析

3.1全身各个环节肌肉力量相对均衡同步发展

人体在短跑运动的过程中,虽然是在骨盆的转动协调作用下,由两条腿的相向快速摆动与交替着地支撑而实现的步长与步频,但是要合理快速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只依靠下肢还不行,还需躯干和摆臂技术的协同作用。所以,要使人体短跑过程中发挥得更稳定,必须使上、下肢的技术得到同步提高,也就是在下肢速度力量能力提高基础上,使上肢速度力量能力得到同步提高。虽然人在适应自然过程中身体的各个环节肌肉的绝对力量大小存在着差距,但是要保证身体的各个环节运动速度达到同步性和人体运动的平稳性,这就必须全面加强身体各个环节的力量训练,使身体各个环节的肌肉速度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相对均衡同步提高。

3.2前、后群肌肉力量必须相对同步提高

人体在适应自然的多年进化过程中,身体各个环节的前、后群肌肉作克制性收缩的绝对收缩力量大小存在着差距。收缩力量强的肌群宜于采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提高,但是收缩力量相对小的肌群则需要采用超常规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但是,收缩力量相对小的肌群又对短跑的关键细小环节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力量训练中,必须根据前、后群肌肉力量的差异性和提高的难度性,采用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使身体各个环节的前、后群肌肉力量得到相对同步提高,避免只采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方法,使前、后群肌肉的收缩力量差异越拉越大。

3.3身体关键部位肌肉力量的提高

直接对短跑运动员运动产生动力效应的肌肉收缩力量是骨盆和两条腿的各个关节肌肉收缩的力量。人体在短跑运动中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支撑腿、摆动腿、骨盆转动等关节肌肉的快速收缩产生的肌拉力作用于地面,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而人体的其它环节肌肉的快速收缩,则是对关键部位肌肉收缩的协同作用,使其用力合理,从而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发挥人体运动能力的最佳效果。短跑的力量训练是要注重全身各个环节肌肉力量得到相对均衡同步发展,但是这种相对均衡的同步发展,一定是建立在身体关键部位肌肉力量发展的基础上的。

3.4限制局部肌肉最大力量的超前发展

根据以往的短跑运动实践,多数人认为大力量是发展快速力量的基础,重点采用负重的练习方法来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但是,由于没有对各种负重练习与发展身体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程度大小进行深刻的理解,造成多数人只认为采用深蹲扛铃负荷的练习就可以发展或衡量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其结果是,运动员的负荷扛铃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同时对提高起跑后的前程加速运动能力有促进作用,但对提高途中跑最快运动速度能力却不明显,而且还会出现快速运动能力的停滞不前和运动创伤等情况。这种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只是在固定一个练习走向和发展了局部肌肉的最大力量,而没有根据跑步过程中的人体的动态特点和动态所需的全面的肌肉力量,来发展身体各个环节肌肉的最大力量。

负重深蹲的力量训练方法,下肢的的肌肉都要参与用力收缩,但是重要发展的还是大腿前群肌和小腿后群肌,这样的力量训练只是加强双腿垂直向上运动的能力,而短跑运动需要的是人体快速向前上方的运动能力。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并未能很好地发展提高短跑运动员这方面的能力。大腿前群肌和小腿后群肌得到超前的发展,而大腿后群肌和小腿前群肌的发展却滞后,造成在发展快速动态力量练习或进行短跑专项练习时,大腿后群肌和小腿前群肌不能适应大腿前群肌和小腿后群肌的相对超前发展需要,影响整体动作协调与相应局部环节技术的同步提高,或出现相对薄弱环节肌肉的拉伤。

4结论

短跑力量训练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对训练效果的影响:(1)注重全身各环节肌肉相对均衡同步发展。(2)注重前、后群肌肉力量相对同步提高。(3)注重身体关键部位肌肉力量的提高。(4)限制局部肌肉最大力量的超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平.试析田径运动爆发力训练的有效途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

〔2〕陈起倪.中学生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及其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7,16(4).

篇4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比赛视频资料观看分析得出以,我国短跑途中跑主要存在的问题日下:

(一)途中跑动作技术与步频、步幅存在问题

在短跑途中跑中,步伐的频率频与步伐的幅度是直接决定着短跑成绩的两大主要因素由于技术掌握的不全面,我国短跑水平与外国短跑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牙买加优秀短跑运动员博尔特的途中跑髋跑技术非常明显,因而动作幅度大,平均步幅达2.404米,而我优秀运动员的髋跑技术却明显不足,平均步幅只有2.35米。与之对比明显与前者稍差。

(二)途中跑动作能力与最大速度的保持存在的问题

在100米比赛中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前30米,我国与外国运动员速度几乎一致,有时还会超过国外运动员。但在35-80米的途中跑阶段,国内运动员的速度10.89-11.31m/s。而国外运动员的速度高达11.46-11.71m/s。

(三)放松跑技术认识稍有欠缺

短跑的途中跑是在短跑项目中距离相对较长的,如果在这段过程中发生紧张心理肌肉会僵硬,动作变形,成绩好坏可想而知。美国著名的女子短跑运动员乔易娜曾经说过“我的100m成绩从l0”96提高到l0”49,没有别的,就是学会了放松跑技术。”所以说,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短跑途中跑的有效途径

(一)途中跑技术

1.体现髋跑价值

髋跑是指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髋绕人体纵轴做前后摆动,就是人们常说的挺髋或送髋的做功方法。有力量、动作幅度大是现在短跑技术的最大共性。在短跑的途中跑中如何提高运动员送髋能幅度与前摆速度成为关键点。髋跑的加之正体现于此。髋跑的好处在于:第一加快了运动员前摆的速度,同时加大了步幅的长度;第二大腿摆动带动了髋的摆动更加快了摆动的频率。明显的提高了运动员的速度水平。

2.加大叠抬效应

在短跑途中跑中,运动员蹬地的结束小腿上撩,大小腿折叠前摆是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够重视的一项重要技术。直接影响着比赛过程中频率的快慢。中外优秀运动员比较,大小腿折叠角平均相差3-4度。步频平均相差0.13步/s,充分说明,我国运动员折叠动作技术不够细致。大小腿的折叠前摆其实就是减少了以髋关节为中心腿的做功距离,做功距离越短速度越快。这就大大提高了大腿的摆动速度与频率,同时也提高了短跑运动水平。

(二)保持途中跑最大速度

在短跑运动中,最快的达到个人最大速度并保持最大速度是关键,但是耗能过大、疲劳、心理紧张等因素,后程必然会出现速度下降现象。训练中采用大强度速度的练习,提高速度能力,增加运动员的高速度运动能力储备,是提高成绩有效手段;此外,起跑的加速也很重要,加速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速度,这样才能使最大速度保持时间长。这样的加速过程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因此,在短跑途中跑中保持最大速度时间的延长,这样成绩一定有新的突破。

(三)途中跑过程中能量的供给

短跑项目具有高速度,大强度的特性,运动员后程速度下降从生理学的视角分析是不可避免的,其原因就是运动员能源储备不足造成的。短跑属于无氧运动,而且又要做剧烈的动作,因此能量消耗巨大。短跑能量的主要是来自ATP的无氧分解与合成,在短跑中8~10S内就消耗完了,之后磷酸肌酸就开始消耗,乳酸开始堆积,ATP合成速度与消耗不成正比不能恢复到初始水平,这就造成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所以,提高速度耐力,主要是发展ATP的快速分解与CP无氧再合成的能力,只有肌肉在高强度做功条件下才能提升。

三、放松跑技术的影响

短跑中的放松跑技术是指人体在快速运动中肌肉本身的放松能力。熟练的放松跑技术能对运动员动作技术、速度、频率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肌肉放松能有效的提高能量供给

肌肉越放松,毛细血管网张开数量就越多,血液携氧量就越充足,ATP和CP合成速度就越快。在短跑中剧烈运动时肌肉的放松,全身血液的循环速度有明显的加快,从而增加肌肉中血液流量,这样就能给肌肉在做功时提供大量的氧,这就加快了ATP和CP的合成速度。同时,在短跑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放松能力越好,就越省力,能量消耗就越少,能量的补给就越快。做功时间就越长,因此速度也就越来越快。

(二)肌肉放松能增强中枢神经的灵敏性

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肌肉的放松能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转换,从而提高人体的灵敏性。步伐的频率、步伐幅度都与灵敏性有极大地关系。运动员如果在比赛中只单一要求高频率来速度,不重视步幅的作用,要求肌肉在短时间内加快收缩的频率速度,这就会导致肌肉僵化,动作变形。许多附加神经冲动以高频率传导到中枢,使大脑皮质高度兴奋,短时间内,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减慢,导致步频下降,全程的后程速度越跑越慢。

(三)肌肉放松能加大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

肌肉的放松能有效的协调发力肌群与对抗肌群的协调配合,协调的发力能大幅度减少肌肉做功所带来的阻力,同时肌肉收缩的初始长度也会相应的拉长,使更多的肌肉纤维参与运动做功。研究发现:运动能力较差的人群肌肉放松程度一般只有40-45%的肌纤维参与做功,肌肉放松能力好的人群在运动中会有55-70的肌纤维参与做功,这充分说明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肌肉纤维参与做功的百分比会更多,这就大大增加了运动的力量与速度,这就能更好的提高人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各项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是速度,它是田径运动发展的基础构成之一。运动员的短跑技术得到加强,不但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在从事别的体育项目中的发展。短跑属于一种极限运动,它是人体运动器官大内脏系统在极度缺氧状态下完成的大强度的工作。短跑的全程技术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部分组成。它们四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

笔者通过平时的训练加上网上和阅览室资料的研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一、短跑技术与训练方法的简要分析

起跑的准备阶段。短跑一般采用的是蹲踞式的方法,它包括各就位、预备和鸣枪三个环节。

专业的运动员训练都会安上较为完备的起跑器,如拉长式、接近式和普通式。安起跑器时,两个起跑器之间的宽度为0.15米。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教练一定要按运动员的个人身高、体型和掌握技术的程度来确定其起跑动作,一定要把有力的腿放在前面。

短跑一般都采用蹲踞式起跑的方法,有的运动场可能没有安置起跑器,即便如此运动员的两脚也应该在起跑足的位置,使两足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预备姿势,以便于使其获得起跑的速度。教练一定要告诉运动员,在离开起跑器的瞬间,一定要让肌肉发挥最大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初速度。这样可以更有利于运动员起跑后身体的前倾角度。教练员在教授运动员时需要先从普通式教起,然后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进行训练。

各就位这一动作完成得好坏,跟起跑器安装是否恰当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这个阶段,运动员一定要注意正确调整起跑器,使之能够与自身实现完美的结合。

当运动员听到各就位时,主要以调整心态为主,呼吸频率需要作好调整,在起跑器前,使身体下蹲,两手撑地,将力量较弱的腿和脚放到后起跑器上,将另一条腿和脚放到前起跑器上。后腿的膝盖跪在地上,两手收回于起跑线后面,两臂伸直,两手距离与肩同宽,使身体的重心稍往前移,肩轴与起跑线平行,放松身心。两眼的视线以颈部舒适为原则,静等“预备”口令的发出。

“预备”口令一出,运动员一定要迅速调整身体,支撑的膝盖要离开地面,臀部上升,身体重心前多,肩部略超过起跑线。双脚紧贴抵脚板,双腿肌肉紧张,准备随时起跑。整个预备的动作要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身体过渡到适合自己的身体素质动作中。此时,运动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枪声一响,即刻出发。

“鸣枪”这是决定起跑动作是否完美的决定阶段,也是最后一个环节。运动员应该在听到发令枪响的同时,两手迅速离开地面,屈肘过渡到摆臂,两臂肌肉紧张逐渐加快,两腿使劲猛蹬起跑器,迅速跨出。此时,建议运动员脚尖不要离地面过高,步幅也不宜过大,但频率应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摆动腿时,积极下压,向后方用脚尖拔地,快速转入疾跑。

二、加速跑的动作技术

起跑结束后要立即转入加速跑,距离一般为18米左右。此时,我们一定要突出加快摆臂与步频的节奏,前几步时,腿要下压拔地,手臂和腿的大幅摆动要与身体的爆发力形成一股合力,伴随着后蹬腿与地面角的逐步增大,步幅也逐渐增大,两脚的着力点落在一条线上,身体逐渐抬起处于正常跑的姿势,再应顺惯性放松跑上两三步,自然跑进,过渡到途中跑。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然跑进这两三步,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容易忽视的环节。在比赛过程中,经常有些运动员为了抢占先机,获得较快的加速度,肌肉高度紧张,没有放松跑这两三步,后来就会使肌肉保持高度紧张而影响了持续工作这一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让运动员掌握自然跑进这一技术,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

三、现代短跑训练方法简析

短跑内部各环节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包括合理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四个环节。其中,合理高速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对比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相对静止状态,获得向前冲力的关键,它可以爆发出极限速度,从而使运动员顺利过渡到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最长的一段,其速度也最快。本环节的任务就是让运动员身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身体肌肉继续发挥高速度跑。摆动腿和膝关节,一定要快速有力,同时还要伸展骻、膝和踝关节,蹬离地面后,形成支撑腿和摆动腿协调配合的动作。

篇6

一、上肢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上肢力量对短跑的影响:美国著名教练在《跑速与摆臂加摆腿》中提出,手臂动作越快,腿的动作就越快。上臂摆动有利于下肢配合,使躯干纵轴旋转幅度增大,增加两腿的剪刀差,从而有效地延长大腿前摆的有效距离,增大步长。由于在短跑中摆动腿带动同侧髋向前扭转,人体的矢面与运动方向的矢面常常偏离,因此摆臂的方向与运动矢状面要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上肢力量不够会造成摆臂的方向与人体矢状面不一致,从而减慢跑速。所以,上肢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速度。在比赛场上,特别是在100米的后程跑时,由于速度下降的原因上肢力量太小,破坏了平衡,从而减慢了运动速度。

2.上肢力量的训练:在准备活动完成后,做专门练习,如俯卧撑、引体向上、手握哑铃摆至侧平举、手臂上绑沙袋单练摆臂动作或慢跑等抗阻力性练习。(上肢力量的强度因人而异,感觉量小就及时跟教练说。)

二、下肢的送髋动作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下肢的送髋动作对跑的影响: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在跑的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使摆动腿一侧的骨盆产生旋转,加快摆动腿的速度,同时也加快支撑腿积极扒地的动作,从而缩短支撑腿的退让性收缩的时间。这与优秀短跑运动员倾向于增大大腿前摆和大腿下压准备着地阶段的大腿摆动速,而保持或增大支撑时大腿伸展速度,支撑腿髋关节的伸展速度加快,跑动的速度就越快,摆动腿下摆的速度决定着跑速是一致的。

2.送髋速度和送髋幅度的训练方法:先慢跑做准备活动,再作专门的练习:(1)半高抬小步,要求运动员注重体会膝盖放松、大腿积极下压、髋关节充分伸展、积极把地动作;(2)车轮跑,要求运动员体会小腿折叠、大腿的下压、髋关节的旋前、旋内的动作;(3)下压式高抬腿跑的练习,强调伸髋的动作与速度,在练习时要求摆动腿上摆结束后快速伸髋,加快大腿下摆速度。有关研究表明,在跑100米时,从50―70米后就开始减速,最高速度的跑只有一小段距离,约占全程的14%―16%,开始的加速度大约有33%-35%的距离,减速过程大约为49%-53%的距离,由此可见速度耐力的重要性,速度训练的方法有400-600米间歇重复跑、长短段落的间歇跑,等等。

三、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篇7

跑是人体活动的自然方法,也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技能,竞技短跑的技术与自然跑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自然跑是短跑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自然跑更有助于竞技短跑的提高和发展。竞技短跑是人们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运动潜能,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随着短跑运动的发展,短跑技术不断完善,以最佳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短跑速度,短跑中的放松技术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如何加强中学生运动员短跑中放松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是体育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美国著名短跑教练布什认为:“没有速度就不能成为短跑运动员,而不会放松则不能成为短跑冠军。”这是因为短跑运动员良好的放松能力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轻快速跑动中大脑皮质的负担,加快和保护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改善各协同肌群之间与各对抗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减小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节省体能;减少肌肉本身的内阻力,使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从而加快跑速,提高运动成绩。

众所周知,步幅与步频是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步幅主要受肌力的大小、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及下肢长度的影响。短跑运动中,肌肉群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影响肌力、提高髋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的主要因素,只有肌肉用力与放松迅速且有节奏、协调一致,才能增大动作幅度,获得最佳的肌肉收缩速率。而步频的快慢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兴奋与抑制的迅速转换是肢体动作迅速转换的前提,这种转换速度的提高与大脑皮质的耐受能力有关。如果短跑时动作僵硬,协调能力差,肌肉不能放松,就会出现多余的动作,导致大量的附加神经冲动传导给大脑皮质,引起高度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大脑皮质就会出现疲劳,同时肌肉过分紧张,使血流受阻,运动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大量堆积,血液pH值降低,中枢神经产生超限抑制,最终导致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减慢,影响跑速。对运动员放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改善各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减小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更有效地加快血流速度,促使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轻大脑皮质负荷。如对抗肌群充分放松,能使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加大,跑步动作幅度加大,从而加大步长;有利于改善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过程,提高速度耐力,加快步频。有人说“不懂得放松就不懂得训练”,其道理就在于此。

短跑中的放松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化协调配合形式的表现,也是短跑中各肌群间协调配合用力的技术。在短跑运动中,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在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协同收缩下,快速有力地依次展髋、伸膝、伸踝,从而获得最大后蹬力蹬离地面。同时摆动腿在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肌肉的协同收缩下,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使摆动的大腿处于水平或接近水平位置。这时,膝关节放松,使小腿处于自然前摆状态并积极、柔和、迅速、有力着地,减少支撑时的阻力,股二头肌和半腱半膜肌协助股四头肌做退让性工作,使臀大肌主动用力展髋,加快身体重心前移,减小着地时带来的运动损伤,从而加快跑速,提高运动成绩。

怎样有效地训练中学生运动员短跑中的放松能力,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自己在教学训练实践中的探索,我的体会如下。

一、培养中学生运动员短跑中的放松能力,必须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

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是短跑中放松技术形成的关键。协调能力的训练,首先要解除紧张的心理状态,放松神经系统,明确摆动腿完成摆动后,要有积极下压的扒地动作,并利用扒地和后蹬动作的惯性,使大腿、小腿自然折叠,加快摆动腿前摆。强调后蹬动作一完成,股四头肌与大腿内收肌群即放松,给大腿屈股肌群完成抬腿动作创造条件,体会各肌群间用力的协调配合。其次要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任何动作的协调完成都是肌肉在大脑皮层支配下紧张与放松合理交替运动的结果。即紧张肌肉要很快过渡到放松,放松的肌肉要很快紧张起来,只有这样,短跑中两大腿做“剪绞”动作才能协调,且有助于提高步频。

二、根据场地条件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跑的方法教学和训练,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短跑中的放松能力

1.变速跑

30米加速跑后作20―30米放松惯性跑再过渡到慢跑,以培养运动员的放松能力和速度感。也可以选择椭圆形的场地,直道加速后放松惯性跑,弯道转入慢跑。

2.放大步跑

用舒展协调的动作,充分抬腿打开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放大步跑60―100米。

3.弹性往返跑

要求运动员起跑后采用高重心、大幅度、有弹性的动作,较快地提高速度。培养运动员再次加速的能力和速度感,强调放松协调技术。

4.各种段落起跑练习

30米、50米、80米各种段落起跑后加速跑到_终点再继续放松跑15―20米,然后自然减速,以体会放松技术要领,且达到放松目的。

5.反复跑

设置标记,加速跑30米,保持速度惯性跑20米后加速跑30米,再自然减速跑15―20米,以体会放松技术。

6.助力牵引跑

要求速度快的运动员用橡皮筋牵引速度相对慢的运动员进行快速跑练习,使被牵引的运动员体会加大步幅与步频的同时身体重心的变化,体会跑的“圆形滚动”模式,掌握快速跑中的放松技术。

篇8

1 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概念

1.1所谓运动员选材,就是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把那些适合某个项目,并且有发展前途的少年儿童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的少年儿童从小挑选出来,加以系统训练及培养,最终创造优异成绩。随着科学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科学选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运动员天生资质,可以保证运动员多年的系统训练,为创造优异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1.2运动员选材在《中国大百科书》体育卷中的解释是: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才从小选,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1.3挑选优秀运动员是一个发掘遗传基因、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智能、运动技术等各方面潜能的工作。

1.4现代运动员选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特别是应用近代人类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专业理论、体育教育学和人文环境等新知识、新成就、新技术,使运动员选材从碰运气的选材或经验选材,提升到理智、科学地选材。

1.5对于少年儿童的选材,田麦久提出了少年儿童训练的指导目标,既少年儿童参加训练选手未来发展的目标,认为:应选拔具有较高运动天赋及巨大竞技潜力、更有可能经过多年系统训练被培养成符合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特征的少年儿童加以专门的培养。

2 短跑运动员选材指标的研究

2.1 身体形态指标选材

短跑项目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良好身体特征。根据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分析,短跑运动员选材的身高标准在不断提高,要求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匀称结实、肌肉富有弹力、小腿、踝围、跟腱相对较长。其中主要包括身高、下肢长B/身高×100、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足高)X100]、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和比跟键长[(跟腱长/小腿长+足高)×100]、上下肢比例等。在相同指标的情况下,身高、下肢长、跟键长、踝围细、脚掌小的运动员选优(表1)。

2.2身体素质指标选材

身体素质是少年儿童短跑运动员选材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其中速度能力尤为重要,在选材中优先考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素质增长的速度,那些素质起点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的少年儿童,将是理想的短跑选手。少年儿童短跑运动员选材常用的身体素质指标如下(表2):

2.2.1测试项目包括60米起跑、100米跑、3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后抛铅球、1500米/800米等指标。

2.2.1.1测试60米起跑、加速跑:检测反应速度、起跑技术、加速能力以及最大速度等。

2.2.1.2测试300米跑:检测人体无氧耐力。

2.2.1.3立定三级跳远:检测下肢爆发力、动作的协调性、动作速度及下肢力量。

2.2.1.4后抛铅球:检测上下肢协调性、上肢爆发力、腰背肌素质。

2.2.1.5测试1500米/800米跑:检测有氧耐力、内脏器官和体能恢复情况。

2.3遗传学指标选材

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是通过训练得到明显改变的,而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由遗传特征所确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天赋或先天性。随着科学训练的不断发展,遗传学的变异观点已渗透到运动员科学选材领域,逐步形成了《运动才能遗传学》理论,指导着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德国学者格拉姆在研究运动能力的遗传问题时概括地指出“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只要不是极端的个体,其后代中有50%的人含有优秀的运动才能,而且还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亲缘越运,这种可能性越大。因此,应用遗传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选材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选材时应注意选拔身体形态、生理生化、智力与个性、运动素质等方面的遗传度指标进行优选。

2.4心理学指标选材

一个优秀的少年儿童短跑运动员,除必须有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优势特点,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体育运动决不是单纯的体力、技术、战术之争,而是心理之战。”所以,科学选材还包括心理选材。短跑运动的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要反应快,速度感觉好,敏感性强。在选材中可以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估以及脚踏频率等心理素质指标来测定。教练员还可以通过比赛,观察运动员的表现情况,判定其心理能力和素质。

2.5 生长发育指标选材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很强。一般有两个突增期:第一次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年龄在10~11岁至14~15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年龄阶段,即生活年龄和生物年龄,生活年龄是指人体实际生活中生长的年份,生物年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骨龄,骨龄可以反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基本过程和发育程度,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的高低,与运动能力有着直接作用,早发育早成熟的运动员早期表现能力相对强,晚发育的运动员早期表现能力相对落些,在挑选田径短跑的运动员中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应该选择正常发育的学生参加短跑训练较为适合。

2.6生理指标选材

机能类指标包括血色素、肺活量、心功指数以及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的比例。在选材时,应重点选择白肌纤维比例高的运动员。另外,其它的生理指标也不能忽略,如安静时的心率、运动时的最大心率、肺通气量、最大摄氧量、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等。

2.7生化指标选材

人体生化过程能直接影响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短跑项目主要是靠肌糖元无氧硝解代谢供能,尤其是ATP和CP供能,它们的含量多少直接关系到在无氧条件下的能量供应。一般认为,肌肉中CP的含量及其在合成的速度,是人体速度素质的基础,所以,在选拔少年儿童短跑运动员时应重视这一重要的生化指标。通过这种指标的选材可以充分了解到初选运动员的特点以及今后所要发展的专项。

2.8 智力选材

智力是指人们运用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智力因素一般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六个方面。当代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必须具备灵活的头脑、敏捷身手,在风云多变的赛场灵活应变,以超强的智商战胜对手。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智灵活等优秀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适应现代体育竞赛的需要。在选材中尽量选拔智力水平高的少年儿童参加训练,是发展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必备条件。

3 科学选材的体会

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特点,树立科学选材观,形成见解独到,选材手段科学,才能成为一名伯乐型的教练员。教练员作为选材工作的主体,应逐步形成自己的选材“套路”,练就一双“伯乐识千里马”的慧眼。例如当年孙海平指导就是看中了刘翔在栏架前与众不同的感觉。谁都没练过,大家都在跳栏和躲栏,只有刘翔敢于迎上去。孙海平在总结选材经验时说,我选材首先会让你跑一下,看看节奏感和踝关节的力量好不好。节奏感,主要是你在跑动过程中,动作自不自然和连不连贯;踝关节力量则是在你脚落地的那一刹那,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住地面。跨栏技术不会――可以学,韧带不好――可以拉,唯独足弓深浅,弹跳力强弱必须要先天出色。而刘翔恰好具备了这些优点,这是缘分更是眼光。曾连续带出两届全运会冠军的国家队三级跳远教练员何幼棣,在选材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第一跳敢跳且跳跃距离较远的运动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他在选材时把这一点作为考察运动员的重要依据并获得了成功。再如,国外有一名著名短跑教练员,在选材时,重点考察运动员10秒内用笔在纸上点的点数,他认为点数多的运动员,在反映能力、肌肉协调能力、速率上占优,适合从事短跑训练等等。

4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训练如果把握住了选材这个重要环节,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一个运动员要登上事业的巅峰,除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拼搏进取精神外,还需具备较好的形态、机能等先天条件。因此,只有认真做好早期的选材工作,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生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中国田径协会,田径教学大纲[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9

一、传统短跑运动训练的不足之处分析

1.训练时组织形式单一,急于求成,不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致使体育训练课堂枯燥、乏味。

2.体育训练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纪律等,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这种灌输式的训练方法、权威性训练态度、统一的训练模式,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另外,过多的强调体质教育,注重负荷量的不断增加。

二、提高学生短跑成绩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短跑体育训练中,通过采用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一体的方法,可以增加体育训练课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新鲜感,有利于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针对小学生比赛任务多,就如何抓好短跑训练,结合我校的现状,我略谈几点想法。就跑的基本技术来说,人们都习惯采用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专门练习来改进跑的技术。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每次准备活动都做这些跑的专门练习,但跑的技术却没有多大改变。现在世界优秀运动员跑的技术动作倾向动作幅度大、充分向前抬腿送髋、后蹬腿并没有完全蹬直,即折叠向前摆动。这一种跑的技术一方面利用腰腹力量,使髋关节绕纵轴做前后摆动,增加了腿的前摆幅度,增加步长。另一方面,后蹬腿并未完全蹬直就迅速折叠前抬,缩短了摆动腿的转动半径,加快了腿的前后摆动节奏,增加了步频。

1、在一般准备阶段,学习和改进跑的基本技术时,应花时间、花精力,着重加强摆臂、抬膝送髋、折叠前摆伸小腿等关键技术动作的学习

2、摆臂技术可加快摆臂动作,摆臂动作越快,则腿的动作也就越快,从而加快跑的速度。大多数摆臂练习时,要求学生成弓箭步,听口令或节奏,直接做摆臂练习。

3、抬膝送髋伸小腿

(1)走动中,每走第3步时完成抬膝送髋伸小腿动作,循环进行。(2)跑动中,每跑第3步完成抬膝送髋伸小腿动作,跑动时上体不能后仰,注意身体重心跟随前移,速度由慢及快。(3)每一步皆完成抬膝送髋伸小腿动作,注意上体稍前倾,膝抬到最高处时再向前送髋伸小腿,两臂要配合两腿大幅摆动,动作节奏由慢到快。

4、折叠前摆伸小腿

(1)后踢腿跑。练习时身体适当前倾,膝关节放松向后折叠,脚跟触及臀部,脚前掌弹性着地,动作幅度逐渐加大,动作速度由慢到快,过渡到途中跑,动作轻快,重心平稳。(2)车轮跑。练习时身体尽量保持直立,膝关节放松向后快速折叠、前抬、向前送髋伸小腿,积极下压,鞭打“扒地”,两臂配合两腿大幅摆动,动作速度由慢到快,过渡到途中跑,注重身体重心平稳向前移动,不能上下起伏过大。

三、大运动量训练

1.爆发力练习

爆发力由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确定,即速度与力量。因此,可采用以下练习方法:1、跳深;、2、纵跳;3、负重纵跳;4、负重蹲跳起;5、负重深蹲;6、负重弓箭步交换跳。

2.柔韧的练习

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在短跑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增大运动员的步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训练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体前屈练习;(2)、把杆拉腿;(3)、纵、横臂叉;(4)、肋木体前后快速屈伸;(5)、踢腿(正、侧面以及外摆内合四个方面),盘腿坐膝等;

3.动作速度的训练

这个环节是短跑训练的关键,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辅助练习法、重复法、比赛法和游戏法。其中比赛法是进行速度训练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速度练习时间短,经常使用比赛法,能使运动员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速度。和比赛法作用一样,可以激发运动员高涨的情绪,同时,由于游戏过程中能引起各种动作变化,还可以防止因经常安排表现最大速度的练习而引起的“速度障碍”的形式。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思想,采用灵活的训练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训练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进鼓励、竞争机制,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篇10

(2)身体比例好比身高更重要。短跑运动员要求下肢长且小腿比大腿长,跟腱比踝围长2公分以上,足和足趾相应短些,足弓较明显。

(3)短跑运动员的双腿十分重要。“罗圈腿”和“X”型均不适宜,让其快跑有明显的内外“八”字脚及膝关节左右摇摆,平底足等均不是理想苗子。

2、身体素质和机能的选优

短跑运动员素质方面最重要的是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1)频率要求。用坐姿脚踏频率或做原地高抬腿,坐姿5秒达50次以上较为理想。(2)计行进间60米跑成绩。12岁未经训练原始材料,如所达8.4秒以内算较好。(3)反应速度的考察。以听枪声或击掌声观其反应速度,如原地站立或蹲踞、或途中跑中听信号突然起动,特别是途中跑听信号突然起动并加速跑一段。(4)爆发力的测验。可令其做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和行进间三――五级跳。(5)协调性的好坏。主要看其自然放松跑的姿势、动作协调,放松有弹性,也可做些练习让其模仿,特别是一些体操、球类练习让其模仿,观其协调性和接受力。

二、基础训练应注意

1、初阶段应把跑的技术教学及协调性训练和速度训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协调性训练在时间安排上还应更多些。

业余体校新招队员一般均为11―13岁小孩,受速度训练敏感期理论的影响,许多脚脚里把初训儿童的训练变成完全以速度训练为中心的模式,一味抓速度训练,把这一年龄段和初训运动员所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和协调性柔软性训练当做可有可无的训练内容,舍不得花时间和力气,这是不对的。如果在初训的2-3年内坚持抓速度、频率的同时,花更大精力和时间大量安排柔软性和作为运动员掌握正确技能基础的协调性练习,并循序渐进地教给正确的跑的技术,多头并进、科学安排、精雕细刻,开头两年速度可能提高慢一些,但第三年开始,其基础训练科学安排的效果就会凸现出来,运动员往往跑得轻快协调,步频和步长合理,不会出现成绩提高的“停滞期”。向上输送时,上一级训练单位的教练也觉得这种队员好练,在具体训练科学安排上,全面兼顾的安排,并非每次训练课三者都安排周计划时,每次课要有侧重点,基本技术训练时间相对长些、多些,协调性练习可专门安排,但大量可穿行,也可作为放松调整的主要手段,一组协调性练习起双重作用。速度练多数课次都要出现,但重复次数不宜过多,掌握时间短、强度大、刺激强,省时高效。

2.建立正确的短跑技术是儿童少年短跑运动员初训的重头戏。

要让运动员学到正确的技术,首先教练员自己要有正确的先进的技术概念,并掌握正确的示范技术,出现塑胶跑道已近40年,短跑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以88年汉城奥运会美国运动员乔伊娜和刘易斯为代表的现代短跑技术把世界短跑水平推向新高峰。我们给儿童少年教短跑技术,不要因其初学而先教落后的过时的技术,而且要瞄准先进技术。一开始就以先进技术为模式,手段方法可以先易后难,先分解后组合连贯,但建立现代先进技术动力定型的目标要明确。

三、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特征有几个主要特点:

1、合理的技术结构。跑动中上下肢摆动幅度大而有力是现代短跑技术明显的特征,在跑动中大腿前摆时,大小腿折叠得较紧,并且没有过早地打开。

篇11

(一)小步跑练习的不足

小步跑的动作要求,上体稍前倾,步幅小,大腿前抬幅度小,大腿快速下压后扒,前脚掌着地后膝关节伸直,心理定向于前脚掌着地,此练习主要是体会脚着地技术动作,发展步频,提高跑的运动协调能力等。练习中主要是足踝和小腿活动,髋关节的屈伸运动幅度小,股后肌群参与工作少。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它有着积极的伸髋动作且心理定向于摆动腿快速伸髋下压大腿。而积极的伸髋是股后肌群参与工作的结果。因此小步跑练习在促进初学者体会脚着地部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掌握短跑技术后面作用不明显。

(二)高抬腿练习的不足

传统高抬腿练习主要强调大腿的高抬上摆,而对摆动腿下压强调不够,其作用主要是改善屈大腿上抬能力。实际上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大腿抬的过高,摆动腿产生的垂直分力增大,水平分力减少,不利于动作的向前性。现代短跑技术强调伸髋与大腿制动下压的速度,所以传统高抬腿练习与现代高抬腿练习动作用力特征,肌肉工作方式不相适应,尤其在伸髋的心理定向方面缺少主动性。

(三)后蹬跑练习的不足

后蹬跑要求支撑腿后蹬时膝关节充分伸直,用于掌握后蹬技术,提高腿部后蹬力量和下肢蹬伸能力,这与传统短跑技术理论中强调后蹬是人体跑进动力来源相一致。后蹬跑练习的用力特性、肌肉工作方式及心理定向与现代短跑技术动作特性相差甚远。根据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如果过分强调支撑腿后蹬时充分蹬直,则会延长支撑和腾空的时间,影响跑的时效性,还会引起动作的不协调。这是因为腿蹬得越直膝角越大,拉力则越小,大小腿折叠越困难,增加了摆动半径,减慢了支撑腿离地后向前摆动速度。长期坚持后蹬跑专门练习,则会形成后蹬腿各关节过分紧张,大小腿折叠困难,前摆不及时和缓慢后蹬等错误的动作定型。

二、短跑专门性练习方法

(一)半高抬腿小步跑练习

主要强调着地的动作与速度,在传统小步跑基础上要求摆动腿摆动的高度与重心水平线约成30度—40度,要求练习者在练习中心里定向于摆动腿屈膝前摆和快速伸髋下压大腿,加快脚着地的速度,主要体会趴地式着地技术,途中跑中摆动腿着地速度与大腿快速下压伸髋的速度是紧密联系的,即摆动腿伸髋与后摆的速度决定脚着地速度。半高抬腿小步跑练习主要是通过伸髋下压促进脚快速着地,积极伸髋是股后群肌参与工作结果,这与动作幅度,肌肉工作方式等方面较符合现代短跑运动的技术要求,从而可有效地掌握短跑专项技术,提高短跑项目动作速度。

(二)下压式高抬腿练习

下压式高抬腿练习主要强调伸髋的动作与速度,练习中要求练习者心理定向于摆动腿上摆结束后快速伸髋,加速大腿下压速度,此练习主要是发展大腿快速前摆、制动和快速落地能力,提高途中跑大腿摆压转换速度和快速下压的技术和能力。

(三)“趴地式”车轮跑练习

“趴地式”车轮跑练习主要强调折叠前摆与伸髋趴地动作的协调性和有效性。要求练习者在练习中心里定向于摆动腿摆到最高点,快速伸髋下压,同时鞭打趴地,支撑腿屈髋前摆。此练习主要用来提高髋部屈伸肌群摆动力量以及对抗肌和相应肌群的运动协调性,可有效的发展肱二头肌的力量,有关研究表明在快速,正确地完成“趴地式”车轮跑动作前提下,完成“趴地式”车轮跑的距离与100米跑成绩成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5,p

三、关注放松练习的训练

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普遍具有动作灵敏、步频快的特点。起跑至30米处,能达到3.4秒~3.6秒的水平,但普遍存在步幅不够大,后阶段减速的缺点,这是由于在训练指导思想上过去曾认为腿有力就跑得快的影响,所以对跑的经济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片面追求素质能力的提高,不重视运动员跑的基本技术,特别是忽略了放松技术的训练。造成运动员跑时紧张,动作幅度小,不舒展,肌肉僵硬等。动作紧张表现在技术上的原因首先是跑的多余动作多,摆动腿抬得不高,不能很快积极地下压扒地,耸肩直线性差等。并且由于大小腿放松折叠不充分而带来一系列技术动作的不合理,影响了全程节奏感和实效性,能量消耗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对青少年尤其是初学者开始就要重视协调性放松的训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不要急于上强度,首先要全面发展他们的素质,讲究正确的跑法,培养跑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及培养放松跑的能力,多进行中等强度的放松大步跑练习,以提高放松能力和节奏感,同时要重视柔韧性,并把放松的原理、意义结合技术在训练课上讲解清楚,使其对放松有认识和了解。

(二)准备活动是体育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内不仅应将准备活动组织的科学合理,活泼有趣,还应结合课的内容、运动项目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将课内所学的准备活动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课外的自我锻炼中。

(三)基本技术而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还是不能发挥理想的运动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正常发挥技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重视让学生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术的掌握,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抓好有关素质的练习,打好身体素质基础,以便使学生正确运用技术,发挥理想的水平,跑步时达到最快的速度。

(四)注重技能的长期训练: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一开始是进行“基础阶段”的训练。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田径运动员的全身协调能力、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为这些都是所有田径运动项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样做可以培养运动员的全面运动能力,避免过早地开始专项化训练。

参考文献:

篇12

赛场上,刘翔在跌倒后忍痛用一只脚跳到靠近终点的那根栏架边,他亲吻着那根他本来应该征服的栏架时,同场竞技的运动员及现场的观众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而就在刘翔刚出场时,现场解说员提到了刘翔的脚伤,我们从他为刘翔加油打气的声音中听出了一丝担忧,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期待的同时又捏着一把汗。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飞人”的神话可能因跟腱受伤而划上句号。

跟腱伤,医学上称“不可忍受疼”

跟腱,是一条连接足跟与小腿的粗壮肌腱,是人体最强有力的肌腱之一。跟腱负责把小腿的腓肠肌和腓肠深肌连接到跟骨上,是短跑运动员输赢的关键。而8年来扯住“中国飞人”刘翔后腿的病痛就出现在这条15厘米的跟腱上,他的伤,医学上称为“跟腱止点末端损伤”。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后,一些损伤与康复专家们就曾经说过,刘翔退赛的原因主要是脚伤。他的脚伤是跟腱过劳病,就是跟腱和根骨相连的地方的损伤,这个病是长期积累造成的。跟腱和根骨相连的地方是骨膜,主要疼痛来自骨膜,这种疼痛在医学上称“不可忍受疼”。因此一旦病痛复发就是不可以坚持下来的。

时隔4年,伦敦。这一次,从刘翔摔倒的那一瞬间,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痛苦表情与四年前退赛时是那么的相似!

这个病就是以疼为主,这种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与体会到的。经过休息伤情会有所好转,但它一旦爆发的话让人难以承受。

篇13

一、短距离跑中的“摆动”技术

1.从摆与蹬占用时间上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优秀短跑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即蹬地时间,而摆动时间则占到77.9%,两者之比为1∶3.5。所以,实际上不到1/4的时间是着地和蹬伸阶段,而另3/4以上的时间都在摆,因此,从时间上看“摆”要比“蹬”重要得多。

2.从摆的技术动作上分析

在运动中摆的动作,是支撑到下次支撑中间的转折环节,扒地也好,着地也好,一系列动作都是靠摆动正确与否来完成的。摆动不好,直接影响到下一个动作的完成质量。如果着地动作不好,势必造成前支撑阻力大,又可能造成步幅短等。跑动中重视摆动技术,注重摆蹬结合,以摆促蹬,有效地提高后蹬效果,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3.从跑的技术本身分析

近几年通过对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技术分析研究发现:“快摆”技术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快速摆动”已替代了“充分的后蹬”。现代短跑的先进技术,可以认为,快速蹬地,大幅度向前上方送髋抬腿,积极而有力的扒地是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趋势,而其中又以快速大幅度的摆动腿为关键性的技术。

二、短距离跑中的“屈蹬”技术

由于塑胶跑道的运用,特别是高质塑胶的出现和过去所使用煤渣道相比,胶道的弹性大大增加了。这就使我们过去传统的“后蹬型”技术即所谓的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技术已不再适应其变化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则是“屈蹬”技术。

1.从“屈蹬”技术的实效性分析

支撑腿后支撑时膝角变化小,蹬伸动作转换自然、连贯、迅速,有利于提高步频。小腿倾角后蹬角小,利于增大向前水平速度,减小重心波动,提高跑的实效性,协调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强调向前上方快速高抬摆动腿时适当减小后支撑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幅度,以加大向前的实效性。

2.从“屈蹬”技术的前摆速度分析

“屈蹬”技术有利于减小大小腿折叠角度(即摆动时膝角最小值)缩短折叠时间,提高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幅度,因为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越小,而前摆时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带动小腿前摆的速度也就加快。

三、短距离高速跑中的放松技能

近年来,随着训练和比赛条件的改善,塑胶跑道的普及以及训练水平的科学化,训练手段呈现多样化,而放松跑技术在短跑中则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因素。所谓的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是运动员在短跑运动过程中,生理、心理、运动负荷都能相互适应。在短距离跑中放松技术是快速摆动技术的发挥和利用,技术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

1.运动中的放松技术可以增强髋的运动能力

现代短跑技术中髋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关键环节,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现代短跑技术注重在高速运动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和高速跑动中肌肉的放松协调,在短跑中放松可以使肌肉协调用力、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增大运动幅度。

2.高速跑中的放松可以增强摆动力量的发挥

如果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腿的前群肌肉发达,后群力量较弱,则前摆大后摆小,就会形成“坐着跑”。而后群较前群发达,则前摆小后摆大,就易形成后撩小腿的毛病。如果髂腰肌力量不足,不利于大腿高抬,使大腿前摆不到位,大腿得不到放松,易疲劳、紧张。腰部肌群也如此,如果腹肌强背肌差,上体就会出现前倾,不利于腿部动作的完成。可以看出,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就是摆动技术和摆动力量的发挥和利用,它是高水平短跑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短跑技术的核心,而这恰恰与现代短跑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快速摆动”技术相

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