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篇1

3、艺术类专业,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能、工业、修建、办理等学科不断穿插,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如广告规划、工业规划、修建规划、环境艺术规划、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规划等专业,且这类人才紧缺。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归纳的方向开展,艺术的使用规模越来越广。

4、机械类专业,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依然稀缺,具有开发才能的数控人才、机械规划制作与加工专业的人才,仍旧是市场上。从现在的开展看,打印机械、数控机、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商品的远景依然看好。该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开展,向光加工、环保这么的新式范畴拓宽。

篇2

大学生就业成了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紧迫性问题。随当前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不断扩招,尤其是90年代后期,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8万,2005年就达到338万,2007年更是涨到495万,近几年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1年已达66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大学生群体,其就业竞争压力十分巨大,就业形式颇为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2004)认为应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去谈大学生就业,郑美群等(2005)提到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看,黄晓波(2008)表示应从政府职能的方向去研究。在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也是个严峻的问题。它们大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如美国的“职业介绍中心”、“校友俱乐部”等。通过这些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做出帮助。

纵观国内外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的学者讨论其难解决的背景与因素,或从单一的某个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法。有的学者从就业指导上探讨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也有学者以经济学的方法论证就业的一些效应,还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些问题。虽然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论述来探讨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关于大学生就业,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研究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毕业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为毕业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就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变革的环境下,充满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有其自身就业观念的问题,更是深受当前就业环境的影响。其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不可控因素,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则是可控影响。通过分析这些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就业环境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了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的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由此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的失业率增加。

中国的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黄敬宝,2012)。这些失业现象的出现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深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衰退,用人单位的岗位升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结构不合理,其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王风云、王驰宇,2010),这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一国的就业政策关乎一国的稳定与和谐。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如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和权利维护政策等(高耀等,2010),以拓宽就业渠道。这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很有帮助。因此大学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目前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一份针对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对国家就业政策比较了解的为42%,其中仅有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承认对此不了解(罗修玲、何苗,2010)。国家就业政策要产生效果最终还要落实到大学生就业行动上,现状却是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了解甚少,十分不利于就业政策的实施,更不利于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做出更好的选择。

(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能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大学生自身的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着不同的误区。一是“一步到位的幻想”(徐伟,2009)。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个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幻想着一劳永逸;二是怕吃苦。总是想着拥有一份轻松高收入的工作,却不愿从基层做起;三是想要快速晋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具有很大晋升空间的职位,并不切实际地希望短期内就能完成晋升。四是就业地域偏执。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往往把生源地当作唯一的就业区域,致使失业待业。就业观念是大学生自身的决定因素,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十分严峻,不仅面临着严酷的就业环境,还要自身保持理性姿态,以冷静的心态进行就业选择。尽管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都十分关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去看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还是从个体因素看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利与弊(徐伟,2009),都只是宏观或微观中的一点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迫成因(焦勇,2011)或如何就业的建议,虽然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却没有特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如何选择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以就业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带来的问题,结合微观角度,从具体的就业方向选择,来阐明现阶段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如何正确选择,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起到建设性的帮助。当然本文的研究除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做出贡献,还希望为其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三、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就业需求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的情况下,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失业待业现象却十分严重。概括地说,当下毕业大学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表现为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一)毕业生不断增加,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前文已提到,截至201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660多万,毕业生人数近年来成倍增长。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趋势愈加激烈,大学生对就业方向选择的大众化倾向更加明显,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逐渐僵化,思路不够清晰。同时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为: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前往偏远地区就业。另外还存在着就业错位现象,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竞争一些低岗位,高材生找不到工作沦为乞丐等。应试教育的推进,使大学生随处可见,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够的现象。

(二)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影响就业需求结构。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就业密度低和出口技术水平低的产业拉动为主,而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学生越发倾向这类工作岗位。这导致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需求相矛盾甚至相背离。除此之外,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也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减少令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薪酬相对高的工作,还要在教育训练、实习培训等上花费很大一笔费用,形成了为求学的高成本与就业的低报酬即工资的不对等现象。这样一来,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方向选择十分有限。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在劳动力宏观总量上,毕业大学生数量增长远远大于各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大批大学生或因专业不对口、薪酬低或能力不足、缺少经验而无法就业;另一方面,在一些高薪技术产业领域,由于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过高,而毕业大学生普遍能力有限,技术不足,无法应聘这些岗位,同时一些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岗位,因为怕吃苦而无人问津。由此形成了微观上岗位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这与毕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的就业观念以及在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高校对就业辅导重视不足有着密切关系。

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面对的问题

(一)社会公平机制欠缺

在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的今天,中国仍然存在着社会公平机制欠缺的问题。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的分配。当下社会公平机制欠缺,各种不公平现象出现,社会公平无法得到保障,给毕业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带来了困扰。具体表现为:

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正日益凸现。毕业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倾向选择去大城市而不去乡村为的就是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先进,待遇好,远优于乡村的这种不公对待。

2、地区差异扩大。近年来随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尽管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仍然在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和知识发展上形成了三大发展差距,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差距与失衡。

3、教育不公平、个人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司法的不公等。这其中尤以收入分配不合理最为明显,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同时权力与司法的不公给劳动力的供给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有才有志大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错位。

(二)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十分重要,而我国高校目前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其存在着几点问题:

1、高校重视不足,没有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政策支持。现今各大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只是进行尝试探索阶段,有的高校仅有毕业生就业协议等有限的文献支持,并没有切实可行的体系形成。

2、没有专业的辅导机构。我国高校目前大都没有设置专业的就业辅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政府也没有一个专业人才组成的咨询队伍提供建议,仅仅设置了就业办等机构,不具有专业针对性,无法结合具体情况提供帮助。

3、就业信息咨询不完善。没有完善详尽的信息咨询,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方向选择时寸步难行。

(三)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1、基本政策有不足。大学生基本政策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样的就业政策只是从一般情况下给与大学生就业帮助,且实行市场导向,会造成大学生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失衡;政府对就业进行调控,普及义务教育与精英教育形成错位,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不足;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看似公平,实际上高校培养模式及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与职场的需求存在不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2、就业制度存在失灵。现今就业制度不够完善,各地各行差异较大,社会对就业的保障不足,明显的就是刚毕业大学生因没有收入来源无法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获得失业保险的保障,其制度功能弱化。

五、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如何选择的对策

大学生在当下需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不得不考虑产生的问题,在此就大学生宏观上如何选择及微观上选择什么方向提几点对策。

1、选择什么方向

考虑到现实情况,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进企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三个大方向。

首先是进企业。这是大多数毕业大学生都会选择的方向。企业就业门槛有高有低,行业类别多样,对人才需求也十分充足,方便大学生寻找生存门路,并且也具备长期发展的平台。然而,企业的一般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待遇不够好、晋升压力大、企业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需要毕业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是考公务员。近年,考公务员热度有增无减,原因在于其工作待遇好,福利保障充分,工作相对轻松等,使得大学生趋之若鹜。但考公务员难度大,花费成本高,短期效益不定,晋升平台不够,对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不利,并且考公务员也存在着诸多不公现象。总的来说,一般条件的大学生还是将精力放在其他就业方向上,提高就业选择效率,节约成本。

再者是自主创业。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然而自主创业的想法是不错,真正实施起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却十分困难,国家对自主创业的保障也不够,大学生要承担失败的风险。相对于家庭条件不错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收,自主创业具有不错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

这三种就业大方向,对一般大学生而言,建议先去企业寻求工作机会,不能盲目跟风考公务员或创业,有条件的又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建议先就业后创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再追求创业机会。

2、如何选择

刚毕业大学生对于人情世故大都处于茫然状态,即使面临着许多就业机会,也会难以选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应注意这些方面。

第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准确定位。无论怎么选择,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要先确立一个短期或长期的目标,最好是长期规划,根据这个目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现状,结合就业政策,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接下来朝着这个定位做准备和努力。

第二,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议大学生可以树立弹性就业观和竞争就业观。在选择就业时,广开思路,不单一的局限于一方面,把握工作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在面对竞争时不退缩,敢于竞争,大胆竞争,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应对竞争。

第三,要学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面对各种就业选择,大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行选择。例如可以采取双向对比,SWTO分析或因素分析方法等,结合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

六、结果与讨论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大学生人数猛增,在就业方向选择时会遇到社会公平机制欠缺,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指出了当前三条大方向,即进企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并建议在进行选择时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选择正确的方法。本文旨在为毕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有所帮助,所以仅从大学生的角度就宏观及微观方面谈了几点对策,并没有从政府及社会的角度讨论。随着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不光大学生需要考虑就业选择的问题,政府与高校都要加强对就业选择的重视。相信在将来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大学生都能从容的进行就业方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2]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黄晓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政府职能关联性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徐伟.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5]程灵.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7]张建民,阳淑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8]王君斌.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J].管理世界.2010,(1)

[9]黄敬宝.浅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类型[J].职业教育.2012,(17)

[10]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0,(6)

[11]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12]王风云,王驰宇.经济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3)

[13]万厚伦.金融危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

[14]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5]姜景.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范式的转移[J].宿州学院学报.2010,(10)

[16]罗修玲,何苗.浅析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10,(4)

[17]任香茹.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J].《中国市场》.2010,(18)

篇3

毕业去向状态分析

1.就业是主导方向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4届毕业生共292人,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了207人,占总人数的71%,考研与出国人数分别占10%与13%。可见本科毕业生近2/3选择直接就业,在本科毕业生去向中占有主导地位。

2.就业的主导地位逐年下降

由右图我们不难得出,中国戏曲学院2005--2014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考研、出国人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出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正一步一步取代就业所占的主导地位。

3.不同就业方向所占比例

从以上图表来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较为广阔。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传媒方向、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文化产业、教育方向、自主创业、其他企业。如此宽泛的就业去向,恰好能够体现出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与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大部分还是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与本身艺术类专业相符合的传媒方向。这充分表明,在校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毕业生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还有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教育方向以及文化产业方向,这也说明本专业学生除在艺术、管理、传媒方面有所专长,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在国家的号召与鼓励下,正逐年提高。

就业不同去向原因分析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综合性。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开阔的眼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更好地胜任工作。

1.课程多样,定位准确

本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定位在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等领域。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门新兴的产业也不负众望,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真正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为数并不多。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来定位课程,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这样,本专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与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相关的工作。

2.理论扎实,实践丰富

本专业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社会,也充分了解自己,尽早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严格要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本科一毕业,学生既拥有专业知识,又能以“有经验”的身份顺利投身于工作之中,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导与契机。

3.国家支持,鼓励创业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本专业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自主创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逐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为就业方向中一种新兴且发展势头相当活跃的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学习了有关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应用语言以及其他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这为毕业生毕业后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之本专业毕业生拥有开阔视野,勇于尝试新事物,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其中有几位特别突出,比如经营工艺品、开办英语作文、论文修改网店等,都是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例子。

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直接就业正在逐渐退出其在毕业去向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选择考研、出国的方向。自2005~2014年,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态势。由此显现出,就业难依然是困扰着当今毕业生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原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有误

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和“更好”的就业方向。地点选择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单位性质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型外企等,而往往忽视了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与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得就业形势严重失衡,并最终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2.高校原因——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高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虽然力求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靠拢,但是许多时候难以有真正与市场接轨、符合实际就业情况的课程设置,这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具备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更多能力适应社会中工作的需要。

3.市场原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再加之大部分企业对“学历”的关注越来越多于对“能力”的考察,使许多有能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无法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大学生就业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提到的现状与问题,在此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打好基础,夯实专业

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以后工作实践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播等方面的需求岗位越来越多。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老师高度重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尽量使本专业的课程达到覆盖面广的目标,保证课程含金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与条件,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理性选择,丰富实践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自我,更加明确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更加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及规划。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能在学习和职业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例如,学院每个学期为期两周的艺术实践周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认清形势,矫正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合理、正确选择就业方向的关键条件。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小的企业也有重要的岗位,而偏远地区最能磨炼人的意志,也最有可能找到发展的机遇。择业时,不要只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以辩证、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

4.把握机遇,做好准备

篇4

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各高校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这一阶段的毕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00万的数量在增加,这为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在“艺考热”的狂潮推动下,仅2004年至2007年的增长速度就为72.78%,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在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中,艺术专业均以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而榜上有名。这一系列的数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收效甚微。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必须了解社会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现状,转变就业观念。

一、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同时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相关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才流通渠道不畅、就业方式相对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生把眼光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上,很少愿意到基层国家急需人才而又条件艰苦的地区、行业工作。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希望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艺术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愿意像影片中郑杰、方菲一样投身基层、走向中西部地区,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实,所谓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二、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就业态度要改变,坦然接受,先就业,总结经验,时机成熟后再有目的地、有方向地择业。艺术类学生就业渠道窄,更要求我们做到先就业。虽然专业方向不对口,但是工作经验是相通的,这对我们以后再择业都是有利的。就如《青春路上》女主角方菲,她的专业方向是计算机并非畜牧业,但她的观点就是,先就业当村官搞生猪养殖,同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我们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艺术工作的其实占少部分,大部分毕业以后都从事其他的一些专业工作。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如果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

看完电影之后,深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影片刚开始旁白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从此上路了”。这句话从侧面道出了大学生村官事业的一个很现实的功用,让那些躁动、困惑的“80后”大学生有了一个奋斗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不是那么遥远和虚幻。

篇5

(一)本专科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大学为例,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相关对比,选择河南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河南师范大学在河南省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在全省中排名都名列前茅。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即使2007-2011年连续四年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上,并同时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但是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70%、93.27%、91.33%、89.67%、86%,而全国的各大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79.70%、85.20%、86%、84%、79%,从图中不难看出两者的整体就业率方面,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自身不足形成的求职障碍

根据新的调查结果所显示,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他对自己自身的能力的不足看的不是很清楚,是其阻碍求职的最大的一个障碍,以及受访者82%的人认为在求职大型国有企业或外国语言技能的职业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外语方面,64%的人同意学习人际交往能力,48%的人认同的专业技能和40%被归类为自我表达。以上所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重要。

(三)大学生求职意向

在求职意向上,有29%和4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文艺团体)中工作,然而只有23%的受访者希望到企业中就业。但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就业吸纳能力是巨大的,其他两者则相对较小,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机关、单位的认可度明显高于企业,使得企业原本就业吸纳能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目前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一,择业心理有待于提高。二是企业就业吸纳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本科院校应当给予必要的就业指导,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一)缺乏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

首先,在校期间,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在学习上缺乏家长、教师的督促,学习状态有所放松,同时受传统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沉浸在自我满足感中无法自拔,从此不重视自己的学业,甚至沉迷于网络、谈恋爱等,这种不良风气出现在大部分学校,不仅对自己的在学业方面很是不利,尤其还严重的影响了所在院校的校风。

其次,在毕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地区大都瞄准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更不用说边疆地区了,而且,初次就业对薪水等各方面要求较高,不符合实际,这些都制约着就业率的实现。

(二)缺乏主见,受家庭影响大

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早早地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好了一个理想的个人前途,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丰厚、无风险、稳定。这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子女的一切,忽视了子女的个人意愿,甚至以家长的权威强迫子女从事自身不喜欢的职业,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与就业目标。

(三)缺乏职业规划、很难明确定位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比较功利化,对未来的就业没有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在学校期间苦读书读死书,却没有有意识的增强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技能的提升,在就业目标定位,就业职业技能学习,就业的人际公关礼仪,就业的信息获取没有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很多大学生存在混日子的思想,不能做到提前准备未雨绸缪。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主观原因的对策与思考

(一)勤奋学习,转变思想

大学生要突破传统思想禁锢,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之骄子”的盲目自大心态,抵制住各种诱惑,继续发扬拼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校学习期间,在重视成绩学习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身努力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职业选择上,避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去基层、农村甚至是西部地区锻炼自己,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增强自主性,避免外界干扰

在择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地位,避免消极依赖,既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家庭关系,通过人情网完成自己的就业;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希望学校能把自己推荐到大型单位,应当增强求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错失求职良机。

增强自身主见性,在求职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能力等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感,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宰,避免家长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三)高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机制

我们高校要从当今时展和就业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不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拓展和多样化,高校要把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同就业的方向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竞争意识,积极通过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洽谈会,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培养,不断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和多元化,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和运行机制。

结论

当今大学生就业状况艰难是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考察的提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理性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生的主观原因的角度看,学生应该要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希望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压力,转变当前就业难的现状,同时为促进本专科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专科院校本科教育的效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郝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14.6

[2]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9

[3]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13.3

[4]苏俊枝.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4):136-139.

[5]王健,潘建.部分大学毕业生状况分析[J].人才开发,2015,(8):35-37.

篇6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总体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艰难的,2003年有20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2003至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增长率高达44.27%,2011年至2015年间虽增速放缓,但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步突破了700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745万,人才供应关系中供过于求矛盾凸出。十几年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几乎翻了近三番,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专科生的增幅最大。广大毕业生由于受到宏观就业形势所面临的经济放缓、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制约,使得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正在不断降低。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数量多,竞争压力大

近几年,高职毕业生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加上本科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社会经济萎缩,工作岗位减少,竞争压力明显增加。

(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除供给大于需求外,结构性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选择不平衡现象凸显。绝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更喜欢去东部沿海经济完善的地区以及大中型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区,而西部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配套资源相对薄弱,对毕业生没有太大吸引力。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向中西部的倾斜,中西部的人力资源需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饱和;二是就业方向选择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传统的“好岗位”,如公务员行列、国企或者大型企业。但是目前只有近四成的大学生毕业后能进入这样的岗位。

(三)大学生自身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总量也会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保持平稳,但每年的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正确择业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尤为重要,但许多大学生对自身估计过高、盲目自信,追求职业的标准仍然是体制内、高薪安稳等,导致小单位、基层岗位不愿意去,放不下身段,就业困难。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面对就业前景茫然不知,寄希望于家庭的人际关系,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还存在“盲从心理”,对未来就业前景只有模糊概念或者没有目标,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促进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树立灵活就业新观念

灵活就业指的是以个体创业、工作时间弹性化以及经营方向广等特征进行就业的一种择业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方式。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相对文化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的契机,不再局限于某些传统的经济组织如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等“香饽饽”,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学校也应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等讲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及基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等。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就业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经验和技能,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也应该加强自身实践历练。经过社会实践可以很明了的看到自己与社会上的差距,更好的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增加自身阅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早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校期间就应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选择更加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人生自我价值奋斗的阶段贯通你的发展之路,所以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前,要首先认识自己,更准确的定位自己,确定职业生涯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找到方向后坚定不移的奋斗成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

(三)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也随之出现了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面向企业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修订和调整教学方案,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相关教师也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提高教师素养,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应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和升华,通过深入企业学习,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提高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业务技术能力、抗压性和稳定度等,尽量缩短自身素养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把自身培养成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也应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帮助学校制定明晰的项目培训标准和要求,给教师提供实地调研和学习机会,并给学生提供企业的一些实际工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在某一个具体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了解此岗位对应聘人员的技能和素养要求。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工作,就业问题作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因素,需要高职院校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篇7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大学的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就业形势、专业发展、专业技能、毕业选择、考研热潮、扩招、高学历低就业、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全面概括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种种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

1.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认识到就业环境的严峻的,29%的同学认为现在的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更有52%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就业十分困难,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笔者分析其中原因,随着技能的逐渐掌握,更能全面的了解以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式,会主动去深入以后的工作环境中,从而比大一新生对就业形式的了解更客观、更深入。

2.高学历与低学历的就业难易程度。在大学生看来,虽然认为高学历毕业生在竞争中比低学历的人群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即使高学历就业仍然不是很容易。42%的在校生认为高学历的就业不一定很容易,更有21%的在校生认为即使是高学历的就业仍然很难。

至于原因,在此之前已经简单介绍过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危机、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民工化,这些名词都使在校大学生倍感压力。

(二)大学生对待专业的态度

1.专业发展。在17%的在校生看来,他们觉得他们的专业很有前途的,尤其在理工类如轻化工程、包装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等。其他专业,会计、市场营销的专业也是前景大好。但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还有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所学专业并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都有辅修其他的专业。

2.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2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不好,笔者认为,这也和自身的发展观与价值观有联系的,以至于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加强。

(三)大学生对待毕业的态度

1.毕业发展方向。48%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这一选项,这也表明了大学生并不明确自身的专业方向与专业价值,并且在工作选择这一方面仍有着盲目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仍有着28%的调查者表示会先择业再就业,并且有19%的同学表示将继续深造,其他同学则表示会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当前就业压力下的不错选择。

2.对待考研的态度。在此次的调查中,将近60%的同学表示,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的结果,使整体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将近20%的调查者,仍然对当前的考研现象抱有一丝信心,表示 继续深造还是可以躲避就业高峰,增加就业优势。

(四)对待专业不对口问题的态度。61%的大学生表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现象给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克服,34%的学生则乐观表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克服。在所有调查者中仅有1人表示专业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笔者分析这与调查者所学专业(应用心理学)有关。

(五)对待高校扩招的态度。高校扩招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这一现象,72%的大学生能够客观看待,表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还有少数人表示这使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好,但是从笔者的观点出发,不得不承认在增加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

(六)从就业中缺少的技能分析。虽然在所做调查中,各个技能的缺乏皆有提到,但是有接近半数的调查者表示最担心的是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这也是因为调查的主要面向者是大一新生,可能在工作经验社会经验这一方面确实缺乏。但是英语、计算机也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的技能之一。

三、大学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创业要做人生规划。80后的创业先锋、北京康盛创想的总裁戴志康用自己的创业经历鼓励大学生们,创业要早做人生规划,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高校在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时就告知学生要做一份详细的学生生涯规划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接触社会工作。据调查,超过90%的公司会更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实习经历。智联招聘给大学生建议,在学校的时候,最好能够争取在寒假、暑假增加自己实习的经历。北京某制衣有限公司施威今年负责为企业招聘员工,他建议,大学生先要明确方向,并做好从最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先沉下去,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机会很多,像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基层上来。”

(二)大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之下可以开公司。广东省的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副主委温洋建议,大学毕业生可以不走寻常路,尝试自己创业,甚至个体小商贩也可以尝试一下。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46-02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便日益凸显。据统计,2013年,各高校共有611万名应届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上一年年未找到工作的210万毕业生,2013年高校就业人数远超800万。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成因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生才能找到工作。据省市人才招聘信息显示,招聘会上的行政管理类岗位一岗近千人求,而高端技术人才岗位却无人问津,形成了“西边太阳东边雨”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使得行政干预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普通高校不注重学校定位,盲目增开热门科目,很难与就业的市场化接轨。[1]

2.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偏颇

错误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不符合社会主流,他们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过程中如若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与期望收入相差较大时,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的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缺少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高薪酬,一旦预想目标达不到就待业观望。有的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怕吃苦、怕困难,不愿到落后地区或边缘县区工作。有的大学生缺乏就业意识,大学四年中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考试只追求及格,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常常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职业规划能力等因素有关,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不少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影响,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指导力度不足。二是缺乏创业指导,不能依据市场需求开展创业规划培训,开拓学生的创业思路,使大学生缺乏创业理念。三是就业指导的理论和人才缺乏,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同时缺乏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所欠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潜在因素。

4.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滞后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就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帷幕,随后,在教育部确定的9所大学试办创业教育,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能深化推行,至今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仍是空白,这与国外的发展状况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据百森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显示,目前几乎所有参加排名的美国大学均开设了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达20%—30%,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英法日的创业教育已推行到初中,毕业生的创业率每年均以10%上升,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渠道。[2]而我国由于创业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缺少创业技能培训,缺乏创业实践的锻炼,使得就业渠道相对堵塞。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路径探寻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现象折射出其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明显不足,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作用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因此进入就业迷茫期。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则可减少就业迷茫。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前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将起到一种方向性作用,使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奋斗的方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是成功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合理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对自己今后就业创业的定向和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形成关于就业创业的个人思想,从而增强就业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2.加强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

就业创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参与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缺乏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起来,从而导致课程效果不佳。运用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案例教学不是讲解“案例”,而是借助案例让学生获得具体实用的知识,使理论用之于实践,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用案例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确保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接受教育,进而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基本链接的牵引作用

毕业生就业创业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作,用人单位、校友、科研项目对毕业生就业创业都具有不同的牵引作用,高校应建立他们与毕业生之间的链接。不同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用人要求,了解其对毕业生的要求对做好就业工作非常重要。高校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应该全面掌握不同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工作。校友拥有人才、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他们既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对象,也是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更是高校重要的社会资源库。高校应建立校友工作网络,加强校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动员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学校提供就业创业信息。[3]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介绍校友的职业经历和社会经验,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4.加强实训基地的针对作用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借助实训基地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实训基地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尽快实现由学子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最终增强就业创业的适应力。实习基地要让大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累生产实践经验,熟悉企业文化,为就业创业的良好过渡奠定基础。[4]高校要联合企业完善实训条件、规范实训标准、加快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前景展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人擅长文字,有的人擅长数字;有的人勤奋刻苦,有的人灵慧巧干;有的人通过就业成才,也有人通过创业成功。个体的不同需求,恰是每个人成才的共同路径。最终能不能沿着这条路径走向成才,取决于这个不同需求能不能得到开发,能不能得到引导,能不能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作用尤为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工作理念,了解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做到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来源地,应该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创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出路和解决方法,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夏春胜.挑战与突围:浙江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一、正确认识、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事实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者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关精神,对大学生要做到早发动、早准备,早落实,扎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辅导员要组织召开实习就业工作动员会,及时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提高对实习就业工作的认识,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合理计划。

(三)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比如某学生原来专业是办公自动化,强调计算机的操作和管理,当他看到社会上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较高时,就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原理,并尝试对某些应用软件的开发,毕业时就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向实践学习,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二、大学生要做好职业定位,从容面对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

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三、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全面发展的毕业生

(一)提升大学生情商水平,培养好职业技能

高校要结合毕业生调研的反馈意见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加强素质教育,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针对毕业生主要面对教学的实际,强化实践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辅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和过级考试,不断加强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爱岗敬业、性格开朗、有亲和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及处事能力;具有良好的为客户服务意识及人际沟通技巧,使大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在就业市场赢得主动。

(二)及时准确大学生就业(招聘)信息

高校大学生就业部门要及时招聘信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信息,如通过大学生QQ群、就业网站进行宣传。安排布置好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场,信息的畅通是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要针对毕业生在招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学生摆正位置,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调研,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2、建立完善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力度,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调用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信息,从而增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3、针对少部分毕业生自己不找单位,过分依仗学校推荐,等用人单位找上门,依靠亲戚朋友联系单位就业的思想。应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主动自主性择业差,“等、靠、要”的思想。

4、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应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注重学科建设的立体化和多元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求一专多能。

总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者要责无旁贷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大学生理性的分析自己,客观的面对、科学地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迈出从大学校门到社会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指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立法及行政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各用人单位为此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情况,提出了诸多不公平的用人条件,有些甚至不合理的规避了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恐吓招聘等不利于就业市场环境的现象。还有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等手段。如此环境,对满怀奉献社会的求职者,是很不利的。而就业立法仍未切实到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没能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条例,行政执法者往往无法监管,导致毕业生深陷就业陷阱而不能自保。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传播就业政策和讲授一些求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不涉及就业维权方面。不排除现在有部分高校涉及权益保障内容,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时不能对这方面知识加以巩固,使毕业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说,就业的观念、政策等内容在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点不适应,高校学生往往对此说教性的指导有抵触情绪,凸显指导力度不足。当这些大学生满怀希望单纯的走向社会,非常容易掉入一个个就业陷阱中。所以,各类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灌输就业维权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类就业陷阱,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二、毕业生就业求职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权在法律范畴之中规定的尚不明确,更别谈操作性了,当大学生受到侵权行为时,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救济,而在我国,侵犯毕业生的就业权的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监督。平等的就业权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有规定,应该按照法条执行,但是在实践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劳动者应有平等就业权;视为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视就业歧视的情形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行政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行政法规上对于制裁措施规定尚不具体,很难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平等权利。应不断完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及法规,将大学生毕业求职劳动保护列为单独的章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的相关法律责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对毕业生的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别,所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区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结合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本地区用人企业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人才稳定、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出降低税负、放宽经营范围、优先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加以奖励,要张贴于就业市场的显著位置,让求职者更好的辨别。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机构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学生事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各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指导和就业场所准入的管理之外,可结合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期间发生的维权问题进行个案咨询、权益保护讲座等,这将为毕业生维权起到重要作用。

(四)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对于求职毕业生而言,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不法企业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求职者应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通过熟悉的人或者是本校在该企业工作的学长去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再或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注明双方谈妥的薪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就会有据可查。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情况不符的,求职者可以向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多投简历就会有好单位的心理,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参加招聘活动,对自身资料应加强保密,不要到没有公信力的网站参加求职。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屡破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候,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范围大,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再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不足,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问题、新情况。毕业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要更好的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篇11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6年的就业人数大幅提升竞争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高于77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000万。

(一)大学生人量与岗位数不平衡。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16年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已有的岗位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加上新生岗位也不能满足上涨的毕业生数量,随着大学生数量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现象2016年的毕业生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就业区域不协调。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都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这就造成了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及县城大学生毕业人数比例占大学生人数的20.2%,到乡镇农村的就业比例分别为7.7%和0.9%,26.6%的毕业生对于应聘地点没有具体的要求。选择大中城市的毕业生比率为76.6%,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

(三)专业与人才之间不匹配。我国目前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计算机、电子类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毕业生,而毕业生数不能满足岗位数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岗位需求大于毕业生人数,文科、农林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就业岗位数量,造成了毕业生行业与人才之间不平衡。

(四)学历对于就业形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非常看重,高学历毕业生达成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有时候会提出学历要求,而低学历学生就业范围非常局限,一般情况下低学历学生找工作的模式也形成了另一种系统。学历与工作形成应对形式学历对于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继续加强学生就业。

(六)参加招聘会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在大学生求职过程当中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约有50%,通过E-mail邮件有15%简历邮寄有14%直接面试的有10%大型双选会招聘的有29%学校老师推荐的有26%,家庭联系的有24%新闻媒体应聘的有9%朋友介绍的有6%中介机构介绍工作的有2%,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招聘会形式这种招聘虽然很直接但是单一,这种求职方式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就业现状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专家做过专门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就业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不仅是由大学扩招所导致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下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思路下围绕着经济发展改革,对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大力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但是高校的改革还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二)毕业生就业受户籍限制。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去学校招聘,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这些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户籍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档案不能在城市之间流动,由于缺乏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毕业生的档案问题成为学生毕业办理手续的困难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招收高校毕业生存放档案户口,这种现象容易出现档案存放的不安全。

(三)就业制度与大学生就业心态相互矛盾。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面对就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就业制度学生就业心理有很大关系。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虽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从以前的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教师机关等单位等就业意向开始逐渐转变为企业单位非国有企业外企等单位的职位。这种就业方向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就业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自主创业很大的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就业率。

(二)多元化的就业领域。一方面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多领域的变化,专业的多元化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填报,随着专业种类的增加也扩大了行业就业面,另一方面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形势,例如外语类专业依然得到很大的应用,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随着现有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也逐渐增多,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几年有了较好的去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就业行业范围也逐渐增多,计算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也非常高学生容易就业。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管理,历史,社会。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公务员或其他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以前的东部地区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农村就业得到了改善西部大学生就业的比率增加,随着国家对西部就业的支持以及人才引进的政策,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地区工作人数逐渐增多。

(三)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学生毕业后寻找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不能满足毕业人数,民营企业的增长较快成为主要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加,促使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不断流动性和再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存在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有些单位更希望能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有些学生不能进入选择的单位就会再次就业,这样就造成了过快的人才流动,有些单位经常处于招聘状态许多人处于择业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利于就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大学生从学校毕业,更注重在以后工作中自我的实现,所以公司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语

总之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面对就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活动规律,依托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基地为应届毕业生和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学生提供见习机会,改变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结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要加强市场调节促使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时政府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机制,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 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6)

[2] 赵北平,王年军.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3)

[3] 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4] 孙继伟,窦鹃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4).

[5] 李国强.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科技创业月刊,2011(7).

[6] 闫明.大学生自主就业影响因素及促进体系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7)

篇12

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接受现有的工作机会,是由于他们对工资水平和工作岗位不甚满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几十年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社会上的“精英”,一定得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这些高校毕业生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就会与用人单位实际能提供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从心理上说,他们不能接受自己花费了高昴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来接受高等教育,而得到的薪酬却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差不多的事实,从而造成他们期望的收入与用人单位愿意提供的实际薪酬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在这类岗位工资中体现不出上大学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大学学费、生活费高涨,教育的高成本自然引发高预期回报,但大部分用人单位却很难提供满足毕业生预期的工资,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宁可选择自愿性失业。

2.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专业)结构失衡。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加上近年来人才预测工作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往往不相吻合,造成所学专业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很大问题。表现为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毕业时就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专业结构失衡。另外还存在着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而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却都偏重理论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造成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3.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已成为常态,而教育系统内部体制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需求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就会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交心”,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认知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所以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这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就业定位是关键

大学毕业生如果对就业目标定位不清,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能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择业时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搞清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另外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如自己是期望通过工作赚更多的钱,还是找到一个好的发展空间,或是为将来的长远发展而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技能。在搞清楚阶段性目的和职业价值取向之后,才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求职方向和目标,所以就业定位是关键。就业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首先是待遇定位。大学毕业生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身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如果毕业后没有工作,生存都出现问题,还如何谈发展、谈未来?当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公务员等较稳定的社会职位都相对削减,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有所下降。毕业生应认识到目前的不利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需要就业的人数也很多。众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正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大学毕业生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地区的就业岗位,很多地方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开拓。大学既要培养社会精英,也要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区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国家的政策是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或应征入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满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义务服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补偿,在招录研究生和事业单位、公务员选聘时实行优先录取。

第三是职业定位。大学毕业生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要善于用自己的优势去和别人竞争。在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给多家单位的多种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大学毕业生应当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解答了这些问题,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选择地去应聘才会大大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转变就业意识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该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可接受的工资水平,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此外,高校应继续坚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大学生由于暂时失业或初次就业薪酬过低导致无法支持个人住房、交通、医疗等基本生活开销的现实困难。

2.做好结构调整

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不仅能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将有效引导教育部门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教育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做好专业结构调整。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预测能力,及时对就业需求变化做出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加强就业服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要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就业前景统筹考虑,将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作为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工作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必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提高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技巧。

篇13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各种“就业难”新闻层出不穷,许多高校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31.5万,其中蚌埠各高校毕业人数也有数万之多,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形势严峻。数据显示蚌埠各高校考研人数占10%左右,除了极少部分出国群体,其余群体均加入到就业大军之中,再加以当前企业对求职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如实习经历、在校成绩、相关证书等硬性条件,广大高校毕业生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之前纷纷投入实习之中。

在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之中,市场对求职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各方面都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数就业岗位看重大学生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也正是当前毕业生所欠缺和有待提升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除了加强在校学习和校外个人培训之外,实习就是解决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模糊,对未来工作方向考虑不足,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工作。再加上很多公司在对于大学生实习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很多实习生在公司里做的都是零碎的杂活,大学生实习花费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后并没有获得相对应的实习经验。这些问题都形成了目前巨大就业压力之下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2)选题意义

本文以“大学生实习对其就业的效用分析――以蚌埠各高校为例”入题,首先通过文献,统计年鉴,网络等渠道了解大学生实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各渠道深入了解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蚌埠各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等方式搜集并整理蚌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实习对其效用等内容;最后针对提出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可行性分析。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实习和就业之间的阻碍问题有着重要理论和参考意义,便于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认清实习对本人就业的影响,积极推动实习良性循环。

(二)相关理论综述

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就业即指劳动者就业,在本文中的大学生主要指的是蚌埠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本文中所述的大学生成功就业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目标,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就业准备,在获得毕业证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解决本人的就业愿望。初次就业率指的是截至9月1日,教育部根据各高校每年上报的统计数据获得的已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即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其中,“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继续升学或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国家相关单位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不少文件,如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此外国家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到边疆地区、到农村,到中小企业中去,加强就业意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是由于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得大多数毕业生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困窘境地,年年规模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局面难以打破,就业被戏称为“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再加上之前没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追赶经济发展的步伐,过度追捧热门专业,使得企业所需人才数量与高校的供给数量相矛盾,大学生数量供过于求,加剧了就业难的境况。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为了能提早的适应高压的社会生活,在毕业之前都会通过实习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实习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运用,通过实习可以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于实践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预先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前适应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此外,通过实习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方向。实习作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提前预演,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沟通大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企业为了能让毕业生能更好的融合到职场中,对于毕业生的实习经历也有相应的要求。所以实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校期间有实习经历的人比没有实习经历的人更有机会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了解到,去除一部分考研,考公务员的人员外,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银行,证券业公司,基金公司和中小型企业,就业范围覆盖广。在直接就业的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人在校期间都有过实习经历,他们表示,就业前的实习对于寻找工作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大多数学生表示,实习机会是通过家人、朋友的关系获得,稀缺的就业机会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实习单位。从大学生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心理问题,存在着错误的择业心理,不愿意去一般的小企业实习,吃不了苦,希望找到环境舒适的工作;此外,多数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工作能力;从实习单位来看,由于大学生实习属于暂时性就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合适的岗位提供,此外,招收实习生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复杂化,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实习生的培训费用和工资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所以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招收实习生,是因为企业觉得实习生既无法创造收益反而浪费了企业资源,得不偿失,导致实习单位的供给数量较少。

(二)实习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大学生为了获得实习机会累积工作经验,往往不在意工资报酬,企业利用大学生这样的心理,让其充当廉价劳动力,多数大学生表明,实习期间工资少,甚至没有工资;大学生作为尚无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对相关的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没有与企业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使得自身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三)实习工作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作用甚小

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能力和技巧,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委以重任,在实习期间只是做一些打杂或者助理的琐事,不会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对于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作用不大。

(四)学校和学生自身对实习工作缺乏重视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方面投入不足,实习培训的师资配备也不合理,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高度的重视,学生不能通过学校这个高效的媒介寻求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缺乏有效的保障;此外,学生自身尚未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或者因为实习工作难找或者不满意而放弃实习机会。

四、对策建议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引起广泛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实习态度,还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相关的就业实习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合适公平的实习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实习意识,正确定位就业方向

大学毕业生在实习之前应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有着自己的实习计划和安排,在选择实习单位之前应该考虑好自己的就业方向,避免盲目实习。实习一方面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契机。大学生在找到实习单位之后,要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学校形象的事。在单位实习时,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学会职场上与人交流的技巧。每位大学生都要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和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加强实习服务和管理

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大学生实习质量,加强实习服务和管理。学校一方面应建立与实习相关的实习服务中心,统筹学生实习工作,协调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习渠道,提高成功率,并且严格对大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实习单位的介绍,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合理规范的毕业实习内容,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争议时给及必要的援助,维护本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加强实习生工作的人力资源安排

企业应该积极对待大学生实习工作,这是互利互惠的工作,这同样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招聘实习生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积累丰富经验,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而言,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可以通过诸如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提出意见或提出实习计划等方式来有意识地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大学生实习也是宣传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大学生实习生对于收入的期望不高,这对于企业来说,并无坏处,企业可以在不涉及公司机密的其他方面给及实习生力所能及的工作安排,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其实,在当前很多企业缺乏和亟需专业性人才,而有效的人力资源安排则可以通过接纳实习生来实现低成本、计划性、大范围的选择人才。

(四)完善立法,以法规切实保护实习生权益

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实习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建立相关的政策服务体系,如人身权,基本薪酬保障等,切实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法律援助。对于当前中国的就业环境下,实习生就是一类“弱势群体”,他们在遇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多数情况下只能不了了之,无法得到必要的援助,所以在这个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的就业环境中,政府理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实习单位,制定出相应的实习政策,促进学生更好的实习以及学校和实习单位更好的发展。政府在对待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问题上,应该对于那些实习单位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为大学生实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大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要理性看待就业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要认识到就业实习的重要性,政府也要把就业实习提高到事关就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工作素养,提高与人交流技巧与能力。(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宏梅.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习效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2] 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就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3] 张金英.经验歧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浅析[J],经济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