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1

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篇2

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村镇规划工作承担着规划农村建筑空间布局、优化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进行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改变农村面貌,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展现在社会面前,并以农村基础条件的不断优化与完善来进一步服务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在实际践行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的宏观指导为基础,在保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实现对社会利益的协调,并对相应配置空间的优化。

二、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所呈现出的问题

现阶段,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过程中,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为:自2007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县级以下规划与管理主体的改变,逐渐形成了乡村和集镇规划在基层人民政府,监督管理在上一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局面。而乡村和集镇规划一旦出现重大违法案件,上一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单位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申请本级法院执行,但是部分地方的法院在2013年起已不再受理此类案件,造成了监督管理不能按照现有既定的规划有效彻底执行,乡村和集镇规划很难有效的实施,规划的严肃性也就无从谈起。加之当前各级政府为了完成地质灾害、贫困户等政策性的移民搬迁指标,以政策鼓励村民搬迁入移民安置区去生活,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其主观意识方面,很大程度上不愿意进入到指定安置区,而更愿意住在交通便利的地点,比如集镇路的出入口等地方,宁愿花钱或是用好的田地进行兑换,甚至在集镇的黄金地段或主要公路沿线见缝插针式的抢修、强修住宅。此种情况下,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人员作为政府与村民沟通的桥梁,也是该项工作落实的主体,需要对这一矛盾与问题进行妥善解决,以此来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则就需从该项工作开展的本身出发,寻找“病根”。具体而言,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所呈现出的实际问题为:第一,相应理论体系不健全。第二,相应技术标准与规范缺失,管理存在交叉重叠。第三,相应规划收费标准不合理。第四,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力量薄弱。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下村镇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以完善规划管理体系的搭建来基础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过程中,对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则需要以完善管理体系的搭建为基础,结合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管理体系进行细化与完善,要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来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条例办法,以此来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实现规范且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的编制奠定基础。

(二)明确收费标准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一,在相关收费标准上。基于目前在村镇规划设计中存在收费不合理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统一的标准,以法律的出台来约束规划设计收费行为,进而确保整个规划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开展,并保证各方面人员都能够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合实际的解决村镇规划与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要进一步理顺村镇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文中的分析可知,当前对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而言,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基层组织的规划与管理单位主体不统一,造成管理上存在交叉重叠,加之乡村和集镇规划历史欠账大,主要表现因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以及不完善,或功能性规划不健全,即便之前做过规划的也已不适应现阶段发展形势的要求。土地、镇政府、城建部门的交叉管理加重了集镇居民的建房成本,因此村民和居民更愿意就近的在公路沿线或见缝插针式在集镇黄金路段建房。政府鼓励村民搬迁,但是村民却表现出了不配合甚至不满的情绪,宁愿花高价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进行房屋修建,也不愿意搬迁到指定的区域。而基于产生的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下,要想调动村民搬迁的积极性,配合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最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不愿意搬迁,归根结底在于搬迁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充分有效吸收迁入居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在不断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并建立新农村示范典型,让村民切实的感受到何为新农村,为什么进行城镇的规划管理,只有感受到规划管理工作所带给广大村民带来的益处,才能够激发其积极性,获得老百姓的积极配合,以此来确保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奠定基础。

(三)规划管理工作所应注重的重点事项

在实际落实村镇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则需要具备全局意识,能够从村镇的整体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确保逐渐向城市规划标准靠拢;在此基础上,要适当调整规划期限,并注重城镇卫生绿化事业的规划管理内容,完善规划村镇垃圾处理流程。而在农村条件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对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而言,也就解决了当前村民不愿意集中搬迁到指定区域的矛盾与问题。

综上,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新时期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为了解决当前村民不愿意搬迁到指定区域而致使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这一难题,本文从当前村镇规划工作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在明确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试图在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同时,解决当前村镇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1、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2、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3、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二、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三、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1、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2、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4、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四、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的主要措施

1、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统筹规划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2、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篇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也在加快,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当前村庄的规划水平还比较低,需要不断的加以改进。首先,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建房处于无管理、无秩序的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农村中违建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致使村庄规划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其次,目前农村中用于村庄规划的经费不足也是造成村庄规划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很多村庄规划缺乏资金的保障,由于资金的不足致使村庄规划过程中很多工作不能良好的展开。最后,村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专业技术的影响,我国村庄的规划与管理量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因此需要专业队伍强的工作团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但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村庄规划的技术人员与专业队伍远远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2、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建设思想比较落后

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建设思想比较落后,集中体现在目前很大一部分村庄在规划建设中存在重视构建建设蓝图,而轻视村庄动态建设过程的现象。在村庄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中,建设者往往比较重视村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整体结构的布局,而相对忽视了村庄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村庄与城市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总的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建设思想落后而引起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农村构建的步伐。

3、村庄规划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足的现象,在村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道路的规划建设,而忽视了农村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像卫生院、学校以及健身中心的建设都没有落实到位。研究调查表明,每年我国在农村房屋的构建上与道路的铺筑上所花的费用远远大于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费用,以致于我们看到农村中农民的居住环境在不断改善,而国民身体素质却有下降的趋势。总而言之,规划村庄建设不能仅仅注重农民房屋与农村道路的修建,更多情况下应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奠定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必要性

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违建等现象,进而使得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受阻,而且农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的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正是在此种状况下提出的,它的提出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发展要求,避免了村庄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建设以及土地浪费与不合理现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的改善,在“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农村中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当前农村中的实际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改变农村中的此种发展现状,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与村庄管理方案。

3、改善农村发展面貌的要求

我国农村的村建规划起点低,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不一致,且受历史、地区以及经济因素等的限制,很多农村在村庄的规划中基本上采用修修补补的方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发展面貌,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各地在村庄的规划上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致使村庄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显得十分缓慢。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却能够很好的改善当前农村的发展面貌,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规划村庄中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健全农村中的规划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必须建立健全规划体系,为村庄长效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者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集中解决村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建设的进程中应结合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体系,进而为实现村庄的规范化管理以及长效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强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

村庄道路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村庄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乡镇政府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健全村庄规划与管理工作机制,积极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乡镇政府应加强村庄中绿化设施的建设、河道的管理以及村庄中垃圾收运队伍的管理等等,其中村庄中的卫生院、居民娱乐中心以及健身中心的规划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因强化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确保村庄建设活动按规划高效运行。

3、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要求进行规划、管理

篇5

2、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工作。做到有实施方案,规划设计,预算项目等,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半年来,我驻村工作组按照县委总体工作要求,精心组织,精心规划,周密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工作组深入村小组进农家,摸实情,广泛征求农户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二是组建村小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调干部多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广泛召开新农村建设宣传动员大会。会上推举了德高望重的村民当选理事会成员。三是规划设计新村,编制了规划总平面示意图。在县、镇新农村建设领导的周密研究和镇、村组织技术人员测量下,编制了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总平面示意图,并编有说明书,按照示意图和说明书编报预算项目和资金。四是参与编制了村新农村建设拟定计划建设项目。拟定了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项目。五是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在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阶段,多次访谈村民,了解实情,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帮村民所需。一边宣传我县新农村建设政策,一边为村民解决规划房前房后如何硬化、水冲式厕所排污设计、资金方面如何筹集等问题。督促指导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旧房拆迁、“三清”、“三改”。

3、严格要求,树立形象。根据县委要求,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同村干部一样的工作考勤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坚持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与农民朋友谈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让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投入为主,全面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半年来,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积极配合“两委”工作。村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篇6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规划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可科学整合农村的资源和力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庄整体面貌明显改变,各项功能明显提升。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这不仅因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而且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且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新农村建设需要由责权利对称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等组成的系统主体;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更不是“村居”建设,而是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制定建设规划尤为重要。

二、新农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依据各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加以分类指导,而不能按照原有的农业自然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应按四大类区域,即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多地少地区、中西部人少地多地区来制定不同的政策指导新农村建设坚持一下几项原则:第一,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谋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村人口的外出。第二,加强农村特色、遗产的保护,保存具历史价值的文物、风貌和民俗,并赋予老旧住宅及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新的生命。第三,维护农村的自然生态和田园景观,增强农村在居住环境品质以及游憩价值方而的吸引力。

三、新农村规划中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前提和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新农村发展的质量。近年来,我国新农村规划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实中新农村规划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规划概念认识不清,规划水平不高

一些地方的领导囿于相关知识的局限,没真正理解现代意义上的规划概念,而仅仅从自己所想象和理解的“规划”出发,把木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规划活动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改门脸、盖屋顶或是修道路等简单建筑行为。欠缺长远目光,欠缺把建设新农村的现有内容与缩小和解决城乡差距来通盘考虑的思维。在规划水平方面表现在内容不全面、深度不够、合理性不高。村庄的总体规划深度没有达到控制性规划深度要求,居民点规划没有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更没有从区域角度给村庄性质规模定位,没有对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布置,对如何保护自然遗产的、河湖水系等也没有考虑。

2、村庄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尚需加强。

村庄规划对规划部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虽然国家就村庄规划的编制出台了《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等指导意见。但在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了上述《条例》、《导则》所涉及的内容。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直接的影响是村庄规划难做。此外由于高水平的规划师不多,设计任务又繁重,在多种因素制约卜导致一些规划成果比较粗糙,规划科学性有待提高。

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村镇规划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基层的管理,而目前我国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村庄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各区县村镇站招收的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实行双重管理,以乡镇政府为主,区县建设局负责业务培训和指导,无法保证其专职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些乡镇还擅自将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调离本职去从事其它工作,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视为附属工作,直接影响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4、新农村规划复合型人才欠缺

当前,不少对村庄规划教育研究院所注重的是对城市规划课题的延伸,对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与农村人居环境产业关联性小强农村建设规划中农村产业性规划仍需涉农部门的设计编制部门主笔由城市规划专业部门主持的农村建设规划内容缺乏与农村自然生态、产业发展、民主政治等专业内容的衔接;而由其他涉农部门主持编制的村庄规划在村庄建设内容上又留卜了许许多多的遗憾城市规划与农村经济产业之间需要优势互补和紧密相连,协调发展所以,要尽快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复合性规划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体系。

5、村庄规划浪费用地,重复建设

有的编制村庄规划脱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脱离当地久镇)域规划,空泛空洞,一味追求大而全,不切实际,搞大拆大建造成严重浪费。有的地方编制村域总体规划,不能从区域角度给村庄性质规模定位。近期建设规划内容目标过高,近期建设范围过大,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过小,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过大,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河湖水系、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又不够,有面子工程之嫌。

四、改善新农村规划问题的对策

1、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要组织科研力量和规划设计人员认真收集村庄规划的基础资料,加强对村庄规划的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组织编制单位要加强对村庄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设计人员明确村庄规划的技术要点、规范性内容及深度要求。其次要重视规划的村民参与性,充分听取他们对村庄发展的想法和要求,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提高村庄规划的水平,才能保证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

2、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各级机构。

需加强区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机构。①加强区县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机构。区县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及对重要建筑的批建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及出台处罚政策等,全面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及业务素质。②加强乡镇级村镇规划建设执行监督机构。乡镇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机构主要负责监督检查村镇规划建设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违章建筑和破坏村镇规划建设的其他行为,监督管理村级村镇管理人员。③加强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由村委会机构成员组成。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机构,所以必须加强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从源头上杜绝违章建筑的产生,确保村庄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厂

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教育

针对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官员和农村干部,要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同时,要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的培训,使其专业知识能充分指导农村的规划工作

4、节约规划,节约利用资源

针对大拆大建行为,要坚持资源节约利用,尽量不新建扩建工程,住宅尽可能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要体现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原则,编制村庄规划应完善配套公建与基础设施,合理确定耕作半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和全面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另外对资金欠缺问题,应坚持节约与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等、靠、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篇7

“都市里的村庄”、“半城市化村庄”、“工业化初期村庄”、“传统自然乡村”―― 它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针对政策应该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制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农村建设所而临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1 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 ―― 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依靠周边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开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村貌,使村庄逐步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 ――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型。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重点是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鼓励村民“上楼”,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1.3 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 ―― 城市综合改造

型。

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

2.4 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 农业产业服务型。

村庄位于农业发展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城区,各自然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突出特色,特别是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2. 新农村建设中规划问题的反思

3.1 地域特色缺失影响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

规划在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时,必须激发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性。对城市规划而言,激发积极性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就村庄规划来说,笔者认为规划内容的地域性是影响实施主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是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其保留了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和生活习惯,是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如果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单纯灌输、借鉴先进的理念,就不能引起实施主体的认同感,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

3.2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大,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终方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划设计人员主观意志及村民自身眼前利益的影响。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村民)之间对规划目标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规划更多地关注于两者主观意愿的妥协均衡,而较少地从当地环境容量、村庄面貌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规划。而基于主观推断的规划很显然是不能指导村庄规划科学实施的。同时技术手段的单一带来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科学性的缺失加剧了方案实施的不可能性。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创新

4.1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社会发展规划

综观我国当前的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规划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于物质建设规划,即规划是依据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并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的社会发展规划:

4.1.1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角度看,这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空间等多方面对建设成果的综合概括。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

4.1.2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工作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规划是通过把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改良社会,在落实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人本发展的内涵。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涉及物质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农民参与。

4.2从自上而下式规划转向上下左右联动规划

4.2.1以往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方法

现有的物质建设规划是政府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落实,涉及到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与分层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控制方法。下一层次只要完成了上一层次交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目标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操作,符合经

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上下各层次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下达信息量存在缺失及信息解读的偏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较大的问题,往往在完成了上一层次预期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下一层次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到上一层次作为下一工作阶段的规划参考。

4.2.2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采用各方联动规划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建设方与受益方都是农民。农民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规模与质量。换言之,居所的主人明确了,居所的建设就要听主人的了。其他的无论是政府、规划人员,还是市场,都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导农民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协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建议。让农民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做“顶门杠子”,政府、开发商则不做压人的“棒子”。农民、政府、商人、规划师等能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称之为联动性规划。

3. 总结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由此可见,我们规划师必须不断更新村庄规划的观念,不断丰富规划设计手段,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具备极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

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3]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7.

篇8

二、处理模式

实行镇、村联动,由集镇带动和辐射周边村庄;离集镇较远的新农村建设点要自成体系,按要求进行保洁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集镇垃圾原则上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新农村建设点垃圾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实行先焚烧后填埋,同时在部分新农村建设点推行“鹰潭2+5模式”试点。

三、工作标准

(一)集镇标准

1、搞好集镇建设规划。

要规范建设要求,所有建房户必须符合规划,先批后建,按要求建造坡顶式样。

2、抓好集镇整治。

所有集镇必须全面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彻底解决集镇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

3、搞好集镇绿化建设。

每条街道、每个庭院都要进行绿化、美化处理。

4、规范集镇垃圾处理设施。

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机构、有管理制度、有三支工作队伍(即保洁、城管、园林三支队伍)、有清洁工具(板车、铲、扫把、制服、专门垃圾运输车)、有垃圾桶(原则上每5户左右设立一只)、有标准垃圾填埋场(原则上不低于3000m2,确保正常运行5年以上)。规模较大集镇还应配备洒水车,建设中转站。

5、建立卫生长效管理制度。

要落实好卫生垃圾门前“三包”责任制,集镇必须每天清扫二次,做到垃圾不落地,清扫、运输、处理不过夜。

(二)新农村建设点标准

1、搞好绿化建设。

按要求(30户以下不少于900棵,30-50户不少于1200棵,50户以上不少于1500棵)对村庄、道路两旁、庭院进行绿化。

2、规范新村点垃圾处理设施。

做到“七有”,即家家户户有分类桶(有机、无机)和回收袋、有垃圾池(每5户左右一只)、有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炉)、有清扫工具(板车、铲、扫把、制服)、有专职保洁人员、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管理人员。

3、建立卫生长效管理制度。

要落实好卫生垃圾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做到干净整洁。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

各乡镇要成立农村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镇、村联动,齐心协力推动工作,多措并举抓好落实。

2、确保投入

资金保障是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要遵循“政府组织、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帮扶”的工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不足部分由政府兜底打总。

3、开展创评

篇9

二、工作组组成

经研究,驻村工作组由﹡﹡﹡、﹡﹡﹡、﹡﹡三名同志组成,﹡﹡﹡同志任组长。

三、工作步骤

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

1、动员部署(2007年4月中旬前):按要求组建﹡﹡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深入村里农户开展宣传工作,了解和熟悉村里各方面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2、组织实施(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工作组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和要求,协助该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深入村组农户,组织、指导村民参与本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3、迎接检查验收(2008年2月上旬前):工作组协助村里对一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迎接上级考评组的检查验收。

四、工作任务

按照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该村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宣传发动。积极向村民宣传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宣传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教育,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道德素质和致富技能。

2、合理规划。遵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协助和配合当地规划建设部门完善好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安全、方便,保护和节约耕地。

3、培植特色产业。在改善农业基础水利设施,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村里特点,拟重点发展双孢蘑菇产业,争取在去年试点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双带”致富工程、扶贫开发工程和农民培训计划的实施,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一村一品”带头人,充分发挥村干部、致富能人特别是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和传帮带作用,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增产增收。

篇10

视察中,我们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从年的36·5:27·1:36·4,调整为年的31·6:31·7:36·7。二是农民生活不断改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年,农民人均有粮达365·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53元;贫困人口减少为100万人。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改观。年,农业水利化程度达20·9%;已有890个村通了路、989个村通了水、939个村通了电、814个村通了电话、91·7%和93·8%的村分别通了广播、电视;建沼气池18万口,40·1万户农户有了永久住房。四是社会事业取得了进步,乡村文明水平有所提高,农民素质得到增强。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5·94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健全,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视察中,我们也看到,我市农村在发展中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经济发展仍很滞后;集体经济实力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农村市场培育程度低,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二是农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面貌仍然较差。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乡村文明程度低,农民素质教育不够。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村组干部的待遇较低;农村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农村任务艰巨。

二、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归结起来,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强领导,提供保证。各县(区)成立了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组建了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日常事务,指导和协调新农村建设,还划拨了一定的经费,做到了新农村建设有机构负责、有领导分管、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二是积极试点,探索途径。各县(区)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选择了一些有一定发展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进行试点,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为全面进行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视察中看到,试点村工作进展顺利,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区)通过会议、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单、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各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在逐步形成。四是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各县(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培植致富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认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特别是试点村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观,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三、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通过视察,我们也看到,我市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少数地方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有误区,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二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还不够充分,对基层群众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存在“上级热、下级冷,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三是规划编制较滞后。新农村建设规划均处在把握上情、分析下情的酝酿阶段,均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编制工作仍然较慢。四是建设中困难较多。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投入严重不足,争取发展项目、资金难度大,加之原已建设的基础设施缺口资金大、欠帐多,建设新农村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上来,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明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从而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加强领导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健全有关机构,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督促检查,采取市负责县、县负责乡、乡负责村的办法,分别派出工作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督查的重点应当是组织机构的建立及经费保证情况、宣传发动情况、规划编制情况、试点推进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通过督查,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整个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培训,增强能力

加强培训、增强能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认识水平,增强组织实施者的工作能力,强化广大农民群众致富技能。应当继续将新农村建设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成技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不断加大对各级干部、组织实施者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培训应当结合农村实际、当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尽力满足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智力渴望和技能需求。

(三)因地制宜,加快规划编制

规划是对今后一定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设想。应当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规划编制应当坚持加快发展、突出整治、重在基础的原则,把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做到目标宏伟、增强信心,又做到结合实际、切实可行。除市县(区)制定全面规划外,乡村组也应当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或是打算,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突出产业发展,一村一策,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四)立足市情,分层次建设新农村

我市农村的发展条件不同,内地与边疆、坝区与山区、交通便利地区与偏僻闭塞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应当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发展层次,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台阶式梯次推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按村、温饱村、贫困村三类推进。从视察的情况看,建议还可增加两个层次,把新农村建设分为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温饱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24元——3000元)、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924元)、绝对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五个层次比较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整个农村的发展和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根据我市贫困村、绝对贫困村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在制定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进行工作指导时,应重点关注贫困村和绝对贫困村。分层次建设的目标及要求建议为:

1、村:高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容村貌特色化,乡风文化文明化,生存环境生态化,社会保障体系化。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基础设施完善,连村路通柏油路,村内道路通水泥路,住永久住房,饮用安全水,使用安全能源,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生活丰富,乡风文明;农民生、育、老、病、养得到保障。

2、村:按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产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基本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较好,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丰富,乡风文明,娱乐条件好;农民生、育、老、病、养初步得到保障。

3、温饱村: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抓好产业培植,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稳定解决温饱,重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0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基本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文化娱乐条件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进一步好转。

4、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摆脱贫困。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逐步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及致富技能。

5、绝对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创造发展条件,重点解决温饱。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着手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问题,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

(五)建立投入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11

目前,新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整体搬迁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

在村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试图以农民为核心,根据保留改造点和新建居民点的不同情况,从村庄总体布局、农村住宅及宅基地、乡村景观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其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一、村庄总体布局。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的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农民住宅。

1、对于保留改造居民点,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的特点,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设计时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在对土路、石子路进行规划梳理,对水面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对围墙棚舍进行统一安排的同时,遵循农村地区自然肌理,保护农村有别于城市的自然风貌。在规划中,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

(1)以控规为依据的同时做到少拆现状建筑,现状建筑与规划红线矛盾的地方,在规划中可适当调整用地红线,以适应现状建筑,节约用地。

(2)道路规划中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及进村位置。为了适应现状道路改造,道路宽度控制在2.5~5.0m。

(3)应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可以对新建点无法纳入的住宅做适当安排。

(4)因改造而在保留居民点中侵占了农民的法定宅基地的,设计中应在其它地方相应做出补偿。

(5)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在适当位置考虑了机动车的停车位。

(6)根据常年主导风向,增加设置公厕、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

2、对于新建居民点,则努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及村民生活模式,努力把规划区建设成为一个居住环境良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郊区新型村民社区。重视乡村自然、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气息浓郁、邻里关系融洽、景观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社区。

(1)总体户型比按照居民点现状调查结果做适当调整。

(2)住宅及宅基地的布置在考虑采光、通透的前提下,或与道路垂直,或平行于道路,或与道路成不同角度的夹角,间隙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整体形态生动活泼,丰富而多变。各组团围绕组团绿地布置,形态上形成一定的向心凝聚力,促进人文归属感的形成。每个居住组团都要设置室外健身点或公共活动场所。

(3)在交通组织上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以节约用地。居民点内部道路划分为主路和支路。主路结构为环形或尽端路,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曲折处理,降低了组团内部机动车的行车速度。

(4)新建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0.375hm2(4亩),总建筑面积1000-2000m2之间,可结合卫生所、超市、村民活动室、物业管理用房、托幼所、公共厕所等一起设置。

(5)统一规划、分期开发、配套建设。注重分期开发的工程经济性以及设施配建与住宅建设的同时性,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建齐全、道路交通系统完善、每期开发都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分区单元,每个单元的有机组合又形成一个统一的住区。在分期建设中,近期、中期、远期的户数都要听取村里领导和农民的意见。

(6)居民点每20-30户设置垃圾桶。垃圾收集点则结合周边区域统一考虑。每居民点规划一座公厕,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置。

3、要完善新农村建设交通设施,若要富,先修路,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良好的交通是不行的。理顺村城内各个村屯的道路,规划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确保村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和可达性,在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努力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公路,塑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中基本保持了现状的路网框架,结合地形对局部道路的走向进行了调整,形成“一横五纵”的路网结构,“一横”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五纵”为通往各村屯的主要道路。

二、农民住宅及宅基地

农民住宅设计既要源于农村生活,又要高于目前的农村生活。在户型设计中既要注意功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对应,又要引入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

1、对于保留改造点,宅基地面积不受制约。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在改造中侵占了农民法定宅基地的,设计中在其它地方做出了补偿。

2、对于新建居民点

(1)宅基地划分数据指标按照相关指标要求进行规划。即对于1—2人户,3-4人户,5人户,和6人户分别规定不同的宅基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层数。住宅以双拼的形式组合,有院落的可以用围墙分隔,或者联排四五户的形式组合。形成农村特有的宅基地布局形态,不仅保障居民生活的私密性,还在农村规划建设中体现了节约的思想。

(2)如何确定农民住宅面宽的问题一直贯穿设计始终。有人主张面宽做宽符合农民长期以来的生活居住习惯,但由于总用地面积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限制而未能实现。普遍房型面宽定为7—9m,既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也节约土地。

(3)在户型设计中,住宅底层设置卧室和卫生间,方便老人居住;卫生间面积稍大,可提供洗衣等家务劳动空间;底层南向出入口开在客厅,北向出入口开在厨房,这样符合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也减少了走道面积,增加了生活用房的使用面积。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农民的使用特点,为农民提供仓储农具的空间或院落。

(4)机动车停车位设在庭院内,不设车库。

(5)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设计中预留太阳能热水器位置。农村地区没有高层建筑的遮挡,水温升温快,效果好。且农村均为独门独户的多层住宅,热水器安装维护方便。

三、乡村景观

1、对于保留改造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农田、果园结合,创造出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形成具有特色的郊区新居民集聚区。对于现状有河流经过的村庄,结合景观,梳理整合河道,提出河道水系整治方案,并利用原有水塘、河道进行景观布置,设置居民游憩场地。现状有果园的,可以适当修理改造,形成别具风格的农村景观。

2、对于新建居民点。绿地系统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结合步行道路,有机联系各组团绿地。并与规划区内的水体资源结合,形成社区绿地景观系统。各组团的公共绿地景观又与规划区的自然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系统。

3、生态环境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菜地园等用地,注重保护原有山的生态环境,强化村域连续的绿色生态背景,合理利用山水资源,形成绿色背景、黄色板块及蓝色水面的村域生态网络。在农家庭园中集中绿化布置,沿村内道路两侧、休闲活动区和宅间空地进行重点绿化,体现绿色山村的自然清新面貌。

四、结语

在新农村整体搬迁过程中,设计人员从整理宅基地资料和户籍资料,到宅基地资料与现状地形的整合,从听取村里领导及村民的意愿,到与专家的多次交换意见,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地方,结合实际,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特色的延续和再塑造,真正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应明确主导思想,总结问题和经验教训,创新规划设计思路,加快规划设计实施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亚群.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中外建筑2012(2).

篇12

一、新农村住房建设提出的背景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因此规划好农村住房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二、我省新农村住房建设的基本现状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长期以来,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住宅质量普遍不高。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农村民居的现状,如何解决农村民居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住宅建设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住房建设分散没有规律

农村住房几乎完全是由农民自己筹资建设,很少有外界力量参与。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房日益增多,但由于农村建房的分散性,建房时没有做长远的打算,当人口增加或功能不合理时又扩建或重建,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2、部分农民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新农村住房建设总的来说还是很受农民欢迎的,但还有小部分农民并不是很支持新农村住房建设。在纳雍县龙场镇寨乐乡调研的时候发现,虽然国家对新农村住房改建有一定补助,农民自己修建一楼,修建二楼以上就会得到政府的补助,但是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部分农民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修建两层以上的新居遥不可及,所以并不支持甚至抵制新农村住房建设工作。

3、民居改造难度大,许多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

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民居分散,改造难度大,这是由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造成的。贵州山多地少,农居散布在山地间,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民居呈点状分布,总体上很散,没有规律,不利于集中规划和建设。此外,由于部分住宅的结构不适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只能拆除。而这些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因为拆除后建设新居农民还要承担购买建筑材料、搬迁、装修楼房等费用,许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缺少其他收入来源,必须靠借贷才能完成新居改建,这样他们很难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产生抗拒心理。

4、新农村住房建设总体规划不合理

首先,绝大部分农村没有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造成了有的地方存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小、交通不便、社会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其次,有的村民自行建造住宅,缺全局意识,导致住宅分布不规律。有些村民修建新房,并不在旧房上翻新,而是从新选址,一户多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村民单户独立式住宅比较多,住房面积偏大;有些村民相信风水迷信,认为自家西边邻居的房顶不能高过自家的房顶,迫使有些农民建造了“假三层”楼房,从外观上看是三层,实际上只有两层,浪费了许多的建筑材料。

为消除农民心里疑虑我们在建设中对新农村住房建设的性质和原则做了详细说明:

三、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性质和原则

1、新农村住宅建设,不能改变农民住宅的权属,不能改变农民的宅基地权益,其仅是有权进行规划,并且规制将要发生的住宅建设行为。将要发生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符合规划,否则不能获得建设许可。农民之间,可以通过权利的流转,平衡农民间的住宅供需。纵使某一地块上的已有房屋不符合规划要求,也不能在没有农民许可的情形下处分,只能在农民许可前提下或者农民获得合理的补偿后,才能依法处分。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依靠法治重新分配和调整农村住宅的行为。

2、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国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没有固定原则指导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是随意性的新农村建设,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持农村性质不变原则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使农村换上新颜,不是要改变农村为非农村。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在原来农村住宅基础上的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区别于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行为。

(2)保护农民权益为中心原则

我国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根本目标是要改善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不断地增进农民利益。是否有利于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衡量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只要是不能增进农民权益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叫停。新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生态规划先行原则

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应以保护农村原生态为标准,规划不伤害农村原生态。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必须遵从保护农民权益为中心原则。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不能改变农民正在使用的房屋的现状,其

规划的范围仅是农民不使用的房屋、破旧无人居住的房屋以及闲置的宅基地。农民正在居住和为生活所需的房屋,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新农村住宅建设,在没有为农民提供已有的替代房屋前,不能处分农民的这些房屋。

四、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村生态保护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在统一规划下的住宅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变,保持农村的田园风光不变。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生态住宅建设。

1. 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田保护

农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政策。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这一政策,侵害农田。农田是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障资源,侵犯农田就是侵犯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篇13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