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籍测量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籍测量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籍测量的方法

篇1

1地籍测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1)地籍测量的含义。地籍测量主要架构有: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以及地籍图。其土地权属调查又分为:土地权属和土地所有权;地籍图也有附图宗地图等。其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管理,以土地持有权和土地周围附属物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一个基本上的系统几何。它主要以数据的形式表现。而地籍测量则是测量人员是为了得到或者表达地籍区域系统信息所进行的测量绘制工作。其主要是以土地的归属为中心,对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研究,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绘制整理,统计好了之后制作成图表,然后整理入档。

(2)地籍测量的重要性。地籍测量是测量人员是为了得到或者表达地籍区域系统信息所进行的测量绘制工作,它测量出来的数据能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土地资料,而且在国家的土地管理部门具有法律效应,使得测量结果的资料不会遭到外泄,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其次地籍测量可以让土地测量人员对资源进一个等级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国家税收;地籍测量可也以让土地测量人员对资源进一个区域的划分,这样国家对土地资源可进行更加方便的管理,对加快城市化建设、自然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开发与整治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2地籍测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2.1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是跟土地资源有关的,其包括(1)我国地域广阔,各个省有市、县、镇、乡、村,地籍测量就可将其地籍调查的数据将地域划分好,并给土地分权;(2)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根据土地的性质、面积和状态可以进行地籍测量,然后对土地进行分配、整治和管理。(3)道路、街道和巷道也是地籍测量的其中之一,而且道路的测量要比其他繁琐,主要是因为,道路、居住和商用的建筑有明显的分界线,而且道路需要建设很多公共设施,一般以桥梁和隧道为多,这些建筑物就需要准确性的测量;(4)城市化建设提倡绿色环境,因此对于城市的绿地测量也很重要,另外农村的家用菜地和农用田也属于地籍测量的内容。

2.2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地基测量跟其他测量工作基本差不多,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1)控制法,地籍测量时的控制,地籍测量在测量时,难免会发生测量不准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测量地籍时测量点一定要事先把握好,不仅是地籍测量的基本点要控制好,地籍图根的测量点也要控制好;(2)坐标法测量,这又分为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使用直角坐标法进行地籍测量能使测量的数据更加精准,而极坐标法则是运用电子设备,其除了测量数据精准高,还能进行专业的自动化数据处理;(3)截距法,是数值地籍测量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之一,简单易行,所需设备较少,但对施测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2.3地籍测量的主要路线。在地基测量的主要路线中,主要的路线是,其一:土地权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地籍测量和调查应当由一个分队完成,这样可以降低工作交接失误的几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工作量;其二:注重测量的工作进度和测量的质量的是保证科技技术的创新,将最新的测土系统和本公司研发的测量技术相融合进行科技上创新;其三:将地籍测量的数据用最新最全面的系统进行录入,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性;其四:为了地籍测量的工作进度和测量的质量能同时得到保证,将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和土地权进行一个系统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归类,并让其在时间上和工作上进行有序的穿插,公告工作的效率。

3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管理

(1)做好地籍测量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基测量时,首先就要对地籍进行深入的调查,这是地籍测量的关键。要掌握好土地的现状、性质,并将其绘制成地籍图,将土地的现状、税收、统计分析以及土地的利用规划等一一反映在图表上,还要尽量满足人民大众对地基资料的需求。其次将测量需要的设备也要准备齐全,测量前要检查是否有损坏等。

(2)地籍测量技术提高――实施实时动态技术。实时动态技术是指在GPS设备高速发展的阶段,应当将GPS也应用到地籍测量当中,GPS有全国性,基本上全国的可见土地资源都能在GPS上可以看见,可以在各个地区设立固定的基准站,然后将基准站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通过GPS卫星信息的无线电设备进行定位捕捉。但是卫星因为可以收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所以会出现误差,因此在实施计算测量的精准度时应当考虑其中的公共误差或者进行差分定位。

(3)加大对测量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加大对测量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我国地籍测量水平的关键。现今我国需要的测量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人数和专业技术确实不持平现象,导致在地籍测量中有些测量人员测量出来的数据漏洞百出,因而都不能使测量工作正常运行。

应当对地籍测量人员进行跟测量有关的专业培训,并且定期进行测量上的考核,考核不通过者应继续参加培训,除了定期的培训外业应当加强测量人员的实践测量,使其能将地籍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测量人员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在测量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证地籍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结语

建筑的建设是城市化形成的标志,而地籍测量是建筑建设的基础,因此地籍测量在城市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性。而且地籍测量还可以使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能促进我国土地的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地籍测量的含义以及地籍测量的基本路线和方法,并对当前的地籍测量上的技术和方法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篇2

0引言

地籍测量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地籍测量已经从保护土地持有者利益转向地区土地规划和城市建筑建设。地籍测量的主要方式是地籍调查,用现代化测绘技术和方法帮助完成地籍测量工作,地籍测量数据信息同样是我国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地籍测量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绘图、制表技术,因为地籍测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保证完全正确,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便于其他工作人员查看使用,所以要将地籍数据信息支撑图表。地籍测量不仅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同样是建筑建设工程的基础环节,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

1地籍测量的定义和作用

1.1地籍测量的定义

地籍测量指的是对区域内土地的地籍、土地所属权、地籍控制及地籍测量进行调查。对土地所属权的调查有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土地权和土地所有权。其他地籍指的由国家对土地进行监督管理,对土地持有和土地周围环境、附属及土地资源使用现状进行基本统计。地籍测量主要以数据形式表现,但是地籍测量工作人员为了得到更多的地籍数据信息,同时可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图表绘制,必须以土地归属为重心,对土地周边进行观测、测量、研究,最终得到有效的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将最终的数据信息整理归档。

1.2地籍测量的重要作用

地籍测量工作人员得到其他地籍数据或者将自己持有的地籍数据信息制作成工作表,这些数据将成为国家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资料,在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具有法律效应,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地籍数据不被泄露,造成土地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有了地籍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对现有的地籍资料进行整理,划分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的土地税收,但是却可以及时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土地潜能,帮助国家有效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此外,地籍测量数据可以让工作人员深入到某一地区进行地籍测量,丰富国家地籍数据资源,对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和土地开发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籍测量方法研究

2.1控制测量法

通常情况下,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地籍控制测量主要根据不同地区对测量精度要求不同而进行的。在地籍测量控制中,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测量要求和原则,科学选取测量地点,同时进行室外观察。控制测量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求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质勘测,由此可以提高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

2.2界址点坐标法

界址点坐标法主要是在理勘测过程中,在中国界址点与被测地点之间,加设控制网,对其加密一级和二级导线,然后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地籍测量。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精确性,同时工作效率非常高。

2.3碎部测量法

碎部测量法也就是极坐标法。碎部测量法主要环节是:在监测点A地加设测量使用的仪器,在监测点A与下一个监测点B之间进行定线连线,后面的监测点以此类推,最终完成地籍测量的所有工作。

3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的管理

3.1做好准备工作

在进行地籍测量工作室,第一步就是要对测量地点进行深入调查,这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工作人员要掌握好测量地点的土地使用现状、土地形式,并将调查数据回城地籍图,同时对土地的税收、使用统计分析和土地规划利用全部反映在制作的表表上。此外,准备数据调查还要满足当地群众对地籍资料的需求。基本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准备下一步测量使用的测量设备,建设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转,保证测量环节工作的顺利实施。

3.2提高地籍测量技术

动态技术指的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籍测量,在GPS快速发展的阶段,更应该在地籍测量中分运用GPS技术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国性和统一性,全国各个地区的地理工作都可以看到GPS数据信息,可以在任何地区建立秃顶的准基站,然后将基站接收到的观测数据再通过卫星无线设备进行定位,所以GPS被广泛应用在地籍测量中。但是目前卫星定位仅仅可以接受地区环境和气候变化,但是自然环境变化多端,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误差。所以,在计算测量数据时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误差,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度。

3.3培养地籍测绘人才

人才是提高地籍测绘水平的关键。如今我国地籍测绘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从事地籍测绘的人数和专业技能始终成反比,导致地籍测绘工作中漏洞百出,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地籍测绘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定期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继续培训。地籍测量单位除了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还要增加实践,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才能减少测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结束语

地籍测绘是推动城市化发展,提高建筑水平的重要依据,地籍测量是建筑建设的基础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目前我国地籍测量仍然没能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地籍测量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崇连.地籍测量绘图与建库一体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

[2]万平.重庆市城镇地籍测量技术特点及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

[3]邹岩.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J].中国房地产业.2011(02).

[4]周寿才.浅谈地籍测量的内容及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1(08).

[5]王元龙.浅谈地籍测量[J].科技与企业.2012(10).

[6]王丽伟.地籍测量的技术与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08).

[7]雷依丽,覃红菊,覃耀健.论如何提高地籍测量的质量和水平[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篇3

1 GPS卫星定位技术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简介

GPS卫星定位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测绘技术,其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测绘技术来看,仍旧无法完全取代GPS卫星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近几年我国相继发射了多颗可用于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卫星,这样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以及其他类型的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应用方法

与其他类型的测绘技术相比,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工作人员所选的测量点和控制点等不在需要保持彼此通视的状态,这不但有效地避免了其他类型的测绘方法选定测量点与控制点时产生的局限性,还有效地控制了所选点位形成的GPS网状结构对地籍测量精准度的影响,确保精准度能够在一个合理、可用的范围之内。其次,在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等级控制,确保其能够符合所使用的GPS设备的精确度,在确定GPS网状结构点位时,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来确定各个控制点的点位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所构建的GPS网的精准度符合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要求,才能够保证所获得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精准性。此外,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例如三角网等,在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开展测绘工作时,不需要构建检测对角线与始边对角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改变大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在保证地籍测量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2 遥感技术

2.1 遥感技术的简介

遥感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RS技术,其是一种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探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遥感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技术是一种以电磁波理论为基础,通过使用各个类型的传感仪器来收集、处理远距离目标所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来形成能够描绘远距离目标景物的图像,从而实现探测或识别的目的。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每个十八天我们就能够绘制一份高精度的全球图像。正式因为这样的情况,也奠定了其在地籍测量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使用遥感技术,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地籍测量工作,且不会影响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质量。依照遥感技术的作用原理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影像叠加分析技术、矢量地图与影像对比判读技术以及影像与影像的对比判读技术等多个类型的遥感技术。

2.2 应用方法

因为我们可以按照遥感技术不同的作用原理将其分成不同类型的遥感技术,所以在实际的地籍测量工作中,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地籍测量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遥感测量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将多种类型的遥感技术混合在一起使用。与仅使用一种类型的遥感技术相比,多种类型的遥感技术综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籍测量的代表性与准确性,能够更好的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实现对被测地区的动态监测。其次,就现阶段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主要有特种融合技术、贝叶斯法与影像融合技术等。在这些图像处理方法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影像融合技术,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SPOT与TM影像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使用遥感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时,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影响融合技术的研究。此外,如果将影像融合技术与被测地区的专题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分析的话,我们还能够向土里利用部门所开展的动态监测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总而言之,在地籍测量中使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缩减地籍测量的工作成本并大幅度的提高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能够为其他部门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

3 RTK技术

3.1 RTK技术简介

RTK定位技术是脱胎于GPS定位技术的一项新的定位技术,其不但继承了GPS技术的全部优点,还避免了GPS技术的缺陷,并提高了定位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使用GPS定位技术时,我们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建立若干个移动的基站以及一个固定的基站,只有这样才能够实施动态或者静态测量,并且要在汇总、解算各个基站所反馈的数据的基础上获得厘米级的定位结果。对于这样的定位方式来说,其不仅十分复杂且花费的时间也较长,不能够满足现代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需要。然而RTK技术则能够很好地弥补其不足之处,有效地缩减工作时长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其定位的精度和实效性较高,因此,其在地籍测量以及工程测绘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3.2 RTK技术的应用

要想更好的应用RTK技术来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掌握其工作的工作原理:RTK技术是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将从各个基准站获得的坐标与测值传送给各个流动站,在此过程中,流动站自身也会产生一部分定位数据,随后这部分定位数据将会与从基准站获得的数据一道传给信息处理系统,由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测算,这样就能够得出厘米级的地籍测量数据。而对于这个十分复杂的数据传输、测算过程来说,其总耗时往往不到一秒钟。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技术相比,RTK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成本,且能够在测量的过程中及时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按照实际情况的特点,合理的使用RTK技术。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工作是我国先关部门开展各个类型的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基础,其是以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为测量手段、以地籍调查为测量依据,能够更加真实可靠的反映出被测地区或者目标的大小、权属等情况。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地籍测量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常用的测试技术的研究,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之中,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测量工作的总做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苏哲.论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4).

[2]牛军平.全站仪数字化导线测量技术在煤矿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8).

篇4

1、地籍的含义。由政府监管,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称之为地籍。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根据特点和任务,地籍又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而按其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2、地籍测量的作用。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地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地籍测量应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为原则,除能为地籍管理和地土税收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提供服务。

二、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

1、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利用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2、界址点坐标测量。在界址点和地物点测定前,传统的方法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随着GPS设备的普及,用GPS快速静态模式布设导线,是一种高效率地选择,在变更地籍测量时,当原有已知点破坏较多时,也可选择GPS快速静态模式加密导线,但应注意的时观测时间应大于15分钟,布网时要有足够的起算点,起算点分布要均匀,现在界址点解析法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法,采用GPS-RTK方法时,由于每个界点测量都是孤立的,没有检核条件,建议每个界坦点幸免需认真测定二次。

3、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4、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菜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办址点应量取至少1-2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5、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包括太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6、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它蝗安航测量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坐标。当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形下,采有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方法是经济有效的,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用航测法绘制地籍图,更是我国当前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做好地籍测量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组织

各省、市、区都有雄厚的测绘队伍,应合理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安排,分工协作。有关部门应联合成立地籍测量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地籍测量工作,对于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联合作战的方式。组织联合作战要先调查了解本地区可以承担此任务的测量力量以及可以抽调出脱产搞地籍测量的人数,并对相关人员统一培训,学习统一的地籍测量规范,同时,还要按经济承包责任制签订协议书,每件成果,成品均按全面质量管理办法统一验收,保证按期保质的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2、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地籍测量应该传统方法与新技术引进并举,手段不强求一致,成果成品质量要完全符合规范要求。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将赋予测绘学科以新的概念,即将从传统测绘手段向信息产业部门转化。过去获取、处理信息常用光机设备和小型计算机,存储信息方式是图纸资料,工序间的传输很薄弱,重复劳动浪费很大,应研究组织好信息的高效合理流动,建立数据库使整个信息系统输入到输出实现最优化,形成畅通快速的流程,这是测绘发展的趋势,地籍测绘当不例外,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建议应结合国情努力促其实现。

3、宗地边长必须实量

宗地草图上的界址边长或相关距离在外业调查期间必须实量,该数据是检核地籍图成图精度的重要依据,外业测量时必须严肃认真,在内业地籍图形成后,可依据宗地草图上的实量数据与计算机内的反算边长进行核对,检查地籍调查成果成图精度,由于实量边长均由检定后的钢尺丈量,而且量测的边长均为易量、且距离较短的边长,同地籍图中的数据是采用不同方式取得的,为此检查起来更易发现问题,特别是对街坊内部检测较难的地域,用此种方式检查更容易发现外业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4、解决好权属界限的扯皮

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最感到头痛的是权属界限的扯皮,或者可以测定但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在大规模开展地籍测量以前必须明确规定程序,否则后患无穷。因为地籍测量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关键之外还是籍界线,必须是法定的,此外均属无效。

5、做好地籍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

地籍调查成果是由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两部分构成,其成果中既存在政策性,又存在技术性问题,两者密切相关,成果相互制约,因此除常规测量需检查的内外业成果外,还包括外业界址设置、认定,地籍调查表的填写,权属权源资料的确认等技术与政策的结合性问题,如果仅注意一个环节往往造成相关成果间的数据、资料矛盾,使成果难以应用。

结束语:

总之,地籍测量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它即需要工作人员细致认真,又需要制度的严谨合理,这样一来才能将我国的地籍测量工作稳步的先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李世平,王占利,数字化测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以建立地籍管理系统、建立各城镇的数据库,最终实现自动化的地籍管理的目标。数字化的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地籍调查表恶输入输出、土地申请书的生成输出、图幅结合表、以及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等内容。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相连接,直接收集、记录数据,在连接计算机或者全站仪时,使用专业的数据连接线,利用windows超级终端实现数据的传输。在数据的处理上,使用C语言编制的数据转换程序处理。在图形的编辑利用上,可以利用RDMS等软件进行绘图,再选择适合的图片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1]。最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数字化地籍测量图或者绘图仪绘图出图。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方法

(一)二级导线的控制测量方法

二级导线在选点时,要沿着道路的高等级点进行布设,注意导线相邻边长的距离,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方便观测;在埋石编号时,选用铜质的标志,在道路边或者公共设施边选点,在普通点位埋入永久性的标石,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做好点之记,然后对其进行观测。观测时要求:(1)水平角和距离的观测,需要使用检定期在2秒级的全站仪,使用前根据国家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再投入使用(如图);(2)观测尽量选在白天进行。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一旦方向总数超过3个时就应当对其归零[2]。用单程两测回测法对斜距进行划定。在观测时,不要让仪器接受日光的直射,气泡中心位置不要偏离超过一格的距离,不然则需重置仪器。之后需要进行平差的计算。平差计算需要观测手薄、边长改化资料的检查以后才能进行计算。具体要求包括方向观测值和归化后的边长值、单位权中误差等[3]。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的误差(mm)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mm)

二级 ≤±8.0 1 ≤±16

(二)图根控制的测量方法

在一、二级导线网的基础上可以按一个或者几个相邻分布的方式,布设一级的图根导线网,对少量的二级图根导线进行加密。城郊结合部通常都是观测条件较好的位置,可以直接用GPS技术进行图根点坐标的测定[4]。一级图根导线下的河流与巷道都要被贯穿,将自然街坊地块较好的围合起来。图根网线的布设要根据已知的分布点及网的图形强度进行布设,在的薄弱位置进行控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最弱导线的精度。

在外业观测上,图根导线网的水平角观测,要使用经检校的全站仪观测一次,再单程测距测一次,四次读数,将外业记录手薄记录装订成册,外业观测手薄经检验以后才可以输入电脑,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图根导线要使用专业的平差软件进行计算,满足相应的各项指标;在图根高程测量方面,可以使用图根光点测距或者图根水准测量进行测量,图根水准测量可沿着结点网或者支线等进行布设,但应注意高级点间附合路线长度、结点间路线长度、支线长度都要符合相关的要求。

(三)地籍要素的测量方法

数字化的地籍测量方法要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全站仪等仪器设备,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如界址点、界址线的采集,对地类界、地貌等信息数据的收集,专业人士通过将全站仪的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电脑上,再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对图形进行编辑,绘制出地籍测量图的模型,再利用现有的图形及全要素地形图,经过专业的图形编制、绘制等完成最终的图形绘制。

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第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突破了传统的内外业界限,从开始的控制一直到最终的绘制成图都是一体化的作业,降低了室外工作的压力与强度,使成图时间变得更短了;第二,数字化的地籍测量不在受分级布网控制,打破了逐级控制的工作方式,并且将控制点的范围也大大缩短,同时还可以实现加密的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同时进行;第三,增加了测量碎布点坐标的方法,不再仅仅依靠极地坐标法这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增加了更为灵活,使用更方便的平行线法、直角偏线、方向线支距法等方法;第四,数字化地籍的测量好处还体现在,碎部测量时无需在受制于图幅边界的限制,外业时可以做到不分幅作业,而内业成图时,则可以自动进行分幅的接边处理,非常方便[5]。

四、精度的评定

地籍测量的精度评定主要有碎部测量精度评定和控制测量精度评定两种(如图1)。本文

(一)对测量精度进行控制

对各等级精度进行控制以及测量,表1为评定指标。

表1 对各等级导线精度首级控制评定指标图

(二)对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评定进行分析

1、评价指标

表2为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评价指标,点位的评定标准为,点位正确:绝对误差不大于表2的限差要求;点位错误:绝对误差与表2相比较大;合格:点位正确率不小于表2限值;不合格:点位正确率与表2相比较低。

表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评价指标图

2、对界址点精度评定指标进行分析

将国家地籍测量规范作为依据,总结出界址点精度评定指标,见表3。

表3 界址点精度评定指标图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的地籍测量方法是时展的趋势,它不仅需要的投资小,而且可以在不具备全站仪采集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经纬仪和测距仪进行测量作业,电脑计算、电脑成图,不仅十分便利,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测绘的精准度和劳动效率。与传统的手动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的地籍测量不论在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篇6

一、棱镜偏心误差的削减方法

(一)棱镜偏心误差分析

在城市地基测量中数字测图测量员往往容易忽视棱镜偏心误差。实际上,棱镜偏心误差对城市地籍测量的精度有很大的关系,其误差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是必须采取削减对策的。产生棱镜偏心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棱镜本身有一定的体积,导致其不能准确放置在待测点而产生误差;二是测定地物特征点上无法立镜而产生棱镜偏心误差;三是由于测定地物特征点正好被障碍物遮挡而产生的误差;四是由于操作人员不严谨,致使棱镜放置位置稍偏移产生误差。

(二)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的构建

就如何结合应对棱镜本身体积造成的棱镜偏心误差、测定地物特征点位置不佳无法立镜而产生棱镜偏心误差、人为产生的棱镜偏心误差,建立消减误差模型。

有关数据和实践证明,在地籍测量中,一是观测值总是在以最佳位置Q点为圆心,棱镜半径为半径的圆周内外分布;二是观测值总是在测站点至最佳位置点的直线(如直线QA或QB)上;三观测值一般不超过直线QA或QB的垂直线HN(如图1所示)。

图1棱镜偏心的模拟示意图

在Mapsuv数字测图平台下,根据棱镜偏心误差分布规律、棱镜自身特征及其它的反射原理,绘制了棱镜偏心的模拟图(如图1所示)。图1中Q为真位置;A、B为测站点; 1、2、3、4、5、6、7为偏心点;HPE、FQG、DQE为棱镜;∠HPE=∠NQE=90°;Q1=Q2=Q3=Q4=Q5=Q6=Q7=e≈r(r为棱镜半径、ω为偏心距);∠1Q4=67.5°、2Q4=45°、∠3Q4=22.5°、∠5Q4=-22.5°、∠6Q4=-45°、∠7Q4=-67.5°,称它们为棱镜偏心角。

据棱镜偏心的类型的不同,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如下四种:

1.棱镜前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设偏心距为ω,棱镜偏心角为υ,如∠2Q4、∠3Q4(以测站点至最佳位置点的边为起算边逆时针读数),照准偏角为τ,如∠2AQ、∠3AQ,3APμ、5APμ分别为βA3、βA5的方位角,A3、A5分别为测站点A至待测点3和5的平距,则Q(

为棱镜前左右偏心点误差削减后的坐标,

为棱镜前左右偏心点实测坐标,β为测站点至实测点方向的方位角。

在实际测量中,确定υ与τ的值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本人通过对一个界址点随机的反复测了300次试验得出:棱镜偏心角在-50°~50°的频率为94%。

棱镜偏心角在0°~50°或-50°~0°时,照准偏角τi为

(i=0,1,2,…,50)(

) (4)

式中M为测站点至实测点的平距,ν0=0°,ν1=1°,ν2=2°,……,ν50=50°。则τ

(9)式为棱镜前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棱镜前右偏心取上号、棱镜前左偏心取下号。

2.棱镜后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实测点至测站点边与实测点至最佳位置点边的夹角e的确定:e随着棱镜偏心角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棱镜后左右偏心很少见。e可取

(11)式为棱镜后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当棱镜后右偏心取上号,若棱镜后左偏心取下号。

3.棱镜正前后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12)

(12)式为棱镜正前后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当棱镜正前偏心取上号,若棱镜正后偏心取下号。

4.棱镜正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13)

(13)式为棱镜正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当棱镜正右偏心取上号,棱镜正左偏心取下号。

(三)倒立镜观测法

棱镜产生偏心误差与它的本身体积有着重要的关系,可见不同的立镜方法会因自身体积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有差异的棱镜偏心误差。同时,倒立镜时与棱镜本身体积几乎无关,可见倒立镜观测法能够缩小,甚至是能够消除棱镜本身体积而产生的误差。不过,由于一般的带测点上不易倒立镜,致使使用该方法带来一定的制约性,只有在草坪、公路等低地物或者地面上的地物才能使用该方法。虽然倒立镜观测法受观测物的制约,但是该方法实用简单,易于掌握操作。

(四)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的计算机自动化

由于大多数商品化测绘软件没有棱镜偏心误差削减功能,带来很大不便,但是使用者可以使用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的计算机自动化来实现棱镜偏心误差的削减。我们有以上分析可知,进行棱镜偏心误差削减只需要测站点和棱镜位置的坐标,就能根据偏心类型和偏心距计算出接近真位置的坐标。该模型编码方法相对简单,完全可以要求技术人员对本单位的全站仪与棱镜,直接编到程序中,实现棱镜偏心误差削减的计算机自动化计算。

(五)支站次数的控制

在地籍碎部测量中,有的地块由于客观原因致使不能加密控制点,则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必然要求支站。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考证可知,控制支站次数、选择高精度测量仪器、保证测站点点位精度就会大大地提高界址点的测量精度。

二、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方法和措施

界址点的测量是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实施的,而测站点通常是基本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从上文界址点的点位误差分析我们可知,测站点点位误差,对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影响很大,削减测站点点位中误差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质量。这也是提高界址点的测量精度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质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GPS控制网的起算边长精度。在布设GPS网时,可以采用高精度激光测距边作为起算边长,GPS网与地面网一同联合平差。

2.GPS 观测员在进行GPS网观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定实施作业,以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质量。

3.采取增加观测期数、重复设站次数等方法和措施提高GPS网的可靠性。

4.采取移除质量差的基线、严格设定基线解除的控制参数等方法和措施精化基线向量解算。

5.使用标准生产厂家的高质量、高精度的GPS测量仪器,以提高进行布测GPS控制网的科学性、准确性。

篇7

Keywords: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spatial data; Attribute data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

地籍测绘是获取地籍管理数据的主要手段,是数字地籍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地籍测绘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其他集成都成了无根之草、无水之木。研究地籍测绘与地籍GI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对于解决数字地籍空间数据库数据的快速获取、更新, 保证地籍业务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基GIS实现地籍测绘与地籍GIs 一体化集成的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

1地籍测绘与信息系统一体化

地籍测绘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模式一一CAD模式一一CAD和GIS混合模式三个阶段, 目前正向测绘与地籍GIs一体化集成阶段发展。

在手工模式阶段,地籍测绘的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都是依靠手工来完成的,提供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纸质的图形和表格。此时的地籍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单机单用户的MIS阶段,地籍测绘在信息系统中的集成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将属性信息录入MIS 系统,图形成果的利 用也只限于发证时将纸质图形粘贴到证书上作为证书的附页。

GIS技术应用后,基于图形进行地籍处理的模式(以图管房)在信息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地籍测绘作为GIS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重要来源,如何决速地实现地籍测绘与信息系 统的集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此时地籍测绘开始进入CAD+GIS混合模式阶段。在这一阶段, 基于CAD技术的地籍测绘仍是主流,可以采用实体编码技术和外挂数据库技术对原有基于CAD系统开发的地籍测绘系统进行改造,以满足向信息系统和GIS提供信息的需求。数据转换是人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数据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CAD系统本身的交换文件(如Au to CAD的DXF)生成GIS数据。这种方式直接简单,但后期需在GIS系统中进行二次处理的工作量极大。这种方式对属性数据的处理无能为力,属性 数据还需要在GIS系统中再次进行录入处理。二是通过地籍测绘系统生成的明码格式的交换文件进入GIS系统,这种方式需要编写专用的数据转换模块,开发的难度和工作量大,通用性不强。这两种方式部分解决了地籍测绘与信息系统集成的问题,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另外,基CAD系统开发的地籍测绘 系统中极易产生垃圾数据,系统对数据的检查和清理十分麻烦,影响了集成的效果。

目前地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地籍的提出,迫切需要研究地籍测绘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的相关问题。

2地籍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内涵

地籍测绘与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不同于CAD和GIS 混合模合下通过文件交换的数据共享,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集成。一体化集成应包含两个层次的集成:一是地籍测绘信息采 集的集成,二是测绘数据与GIS数据的集成。地籍测绘信息采集的集成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成,即地籍测绘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采集。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是GIS有别于CAD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基于CAD模式的地籍测绘系统虽然解决了在计算机中快速绘图、编辑和输出的问题,但由于CAD数据结构的限制,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查询能力弱,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致性维护比较困难。现有的基于CAD管理图形和外挂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的数据组织方式应向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转变。

测绘数据与地籍GIS的集成是集成的最高层次。当前空间数据库技术在GIS应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籍测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地籍空间数据库提供一体化的图属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更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把这个集成理解为地籍测绘与空间数据库的集成。集成后的效果应是地籍外业测绘、内业处理、成果检查、数据入库、数据更新、数据应用的流水化和程序化,数据入库实现信息不需要二次手工处理、入库前后信息不损失。

地籍测绘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能够更快、更好地为地籍信息系统提供满足GIS应用要求的数振,从这一点上讲,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地籍测绘与地籍GIS的一体化集成 。

3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优越性

一体化集成的地籍测绘系统可以解决传统的测绘图形信息采集与属性采集分头进行而存在的关联性差、数据一致性难以维护等不足之处,避免了数据进入信息系统所需的二次加工和处理,提高了数据进入信息系统的效率和准确率,可以大大缩短数据采集的周期。

一体化集成的地籍测绘系统直接面向数字地籍GIS需求进行数据采集,直接生成符合GIS要求的地籍测绘数据,避免了传统测绘的CAD数据格式与GIS 格式之间繁琐的转换,可直接将数据写入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库,并提供了直接基于空间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的能力,这是传统的地籍测绘系统难以实现的。一体化集成的测绘系统所具有的数据快速入库和高效更新的能力正是数字地籍系统所迫切需要的 。

4基于COMGIS的测绘信息系统技术路线

基于对地籍测绘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内涵的分析,本文研究提出了以GIS为核心的总体技术路线,即:

( 1 ) 采用GIS数据存储方式来存储地籍测绘数据,实现地籍图形信息和地籍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

( 2 ) 基于组件式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编辑和绘图功能,实现地籍图形的编辑绘制和属性信息的录入;

( 3 ) 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地籍测绘与信息系统的数据入库与更新。地籍测绘任务分为地籍基础测绘和地籍项目测绘。地籍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是地籍分幅平面图。地籍项口测绘 的主要内容是地籍分丘平面图、分户平面图和房屋共有面积分摊计算为了达到地籍测绘与 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的日标,必须开发地籍测绘管理系统,以完成地籍测绘成果向数字地籍空间数据库的入库和更新 。

地籍编辑绘图模块、测绘仪器联接模块和数据转换模块和参数定义模块是四个子系统 的公共功能模块,在实际编程实现中,这四个公共功能模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具有基本测绘功能的程序框架,在框架基础之上增加地籍测绘分摊计算功能和地籍测绘成果输出功能构成地籍项目测绘子系统,增加基础测绘成果输出模块构成地籍基础测绘子系统,增加测绘成果 备案和成果入库功能构成地籍测绘成果管理子系统。整个系统基于组件式GIS技术来开发 。

系统基于组件式GIS开发平台进行功能扩充,开发地籍基础测绘系统和项目测绘系统。 测绘人员测绘完毕后直接生成文件型的GIS数据格式。测绘管理人员在对测绘成果进行质量检核后,将测绘成果入库。系统可利用空间数据库引擎将该GIS数据格式直接写入到空间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入库。在数据需要更新时,再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将选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提取成文件型的GIS数据格式再由测绘人员实施修补测。修补测完毕后,再将成果更新 入库 。

在系统中,成果入库完毕后,图形数据的更新只能由测绘和测绘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 地籍管理的业务人员只能进行读取和显示,这样。可有效地保证地籍测绘成果的权威性。

5地籍测绘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在循化县数字地籍的开发中,根据循化县地籍状况,老数据转换子系统完成对原始测绘成果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入库。 对新开发的地籍测绘项目和需补测的地籍测绘项目采用基于GIS的一体化集成的地籍测绘系统,外业采集采用基础测绘子系统,内业分摊计算、成果输出打印等采用项目测绘子系统,成果更新入库采用测绘成果入库子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地籍测绘系统在循化县数字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地籍图形信息和地籍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实现了地籍测绘对空间数据库的快速入库与更新,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更新的速度,保证了空间数据库的现势性和权威性,保证了地籍业务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 1 】史秋晶,李羽荟.城镇地籍GIS建库的质量控制及检查【 J 】.地理空间信息,2 010,(4) .

篇8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 以测量技术为手段, 从控制到碎部, 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地籍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通过几何计算来获取地面物体的平面位置,通过坐标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仪器、外部环境和工艺流程都可能产生误差或错误,如何使这些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避免错误,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各地的地籍测量都要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数据是管理系统的“血液”,系统源数据质量的优劣,决定了系统实际应用价值的大小。系统源数据主要是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无论图形数据还是属性数据,都要从外业直接或间接采集才能得到。本文从外业采集手段和流程分阶段进行检查来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二已有成果的检验分析

对已有成果的检验主要是对已有成果的精度进行评定,看其精度能否满足本次测量工作需要。通常可以利用自由网平差的办法来对已知点的坐标点精度情况进行评定,同时加入高精度全站仪提供的尺度精度来检验已知点的稳定性或精度,在点数较少时可采用以下的简单的方法来检验。

在平面网的控制点中,一般来说,当测区平面控制点大于2 个时,可用其中部分点为基准点,利用平差后的结果检查另一部分点,依据规范要求的限差来比较点的精度。当测区仅有两个点时,要通过以下方法来检查。

(1)在通视条件下,用全站仪测量两点的平距和高差,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与已知点的坐标反算值进行比较。其精度应满足要施测级别的上一级别最低的精度要求。例如,根据已知点要施测四等网,那么起算点的精度应满足三等网中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的要求1/80000的倍。

(2) 不通视时,可用GPS 来进行,利用它自身的尺度因子来进行检核;当自查无误后,才可进入下一步控制测量。必要时要进行相关改正来提高精度,防止对控制网产生扭曲。在高程资料分析中,当大于一个高程基准点时应进行高程联测,看其闭合差是否满足规范限差要求。

三控制测量中的数据质量检验方法

3.1 地籍测量概述

地籍测量和一般测量工作的施测一样,也必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首先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对地籍测量来说,通常只对测区建立平面控制,仅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才实施高程控制测量。地籍平面控制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宗地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权属界址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应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首级控制网可以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的形式布设,也可采用人造卫星定位技术(GPS)测定控制点的坐标。在基本控制网的基础上,再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以加密控制满足测量界址点的需要。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测定每宗地的权属界址点位置、形状、面积等基本情况。

地籍细部测量工作的内容是:

(1)土地权属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定;

(2)绘制基本地籍图;

(3)面积量算。

地籍细部测量在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方面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解析法:测区的全部界址点位置是根据实测数据按公式解析计算出其坐标;

(2)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坐标,其余界址点位置依靠勘丈值来确定;

(3)图解法:不测定界址点坐标,界址点位置全部靠界址点勘丈数据来确定。

3.2 常规控制测量的数据质量检验

在控制测量中,常规测量是指使用全站仪测量边、角进行边角网的布设,常规的导线网平差,目前内业平差已经实现了电算化,极大的提高了内业的效率。检验一般检查导线闭合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最弱边边相对中误差等,检验方法比较成熟。

导线闭合差反映的是导线基本的精度指标,它分为坐标闭合差和角度闭合差,其精度和它自身精度及起闭的基准点精度有关。规范对此按照级别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作业中以规范的限差为要求执行。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是点的精度要求,它与导线闭合差没有严格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必须在满足上述条件时才考虑它的精度,它的精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对下级导线的适用性。最弱边边相对中误差是一个相对误差概念,整体上反映了网的精度,也与基准点有关。它们三者有不可替代性,在检验时要同时考虑,互相检验。

3.3 GPS 控制测量的数据质量检验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分布在地球轨道上多个GPS 卫星确定地面点位置的一种新型定位系统。与常规方法相比,GPS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全天候、高精度、定位速度快、布点灵活和操作方便等。GPS 定位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质量检验,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阐述。

(1)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的质量检验。三维无约束平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GPS 基线向量网本身的内符合精度以及考察基线向量之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和粗差,其平差应在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者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会由其误差使控制网产生变形和改正。

(2)二维无约束平差中的质量检验。

(3)利用GPS的尺度因子进行比较法来检验。由于GPS 基线向量本身提供了尺度基准和定向基准,故GPS 网平差时只引入一个位置基准,在商业软件中都会自动引入;

(4)同步环、异步环的检验。可以参考不同等级的要求来进行各种限差的比较,在GPS 的规范中各项有明确的要求。

四碎部测量中的数据检验方法

4.1 支导线及测算路径的检核

在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解析法地籍测量,布设支导线十分重要,其比例有时可达1/3(占图根点)。而支导线的可靠性不高,大量的支导线如何检核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问题。作为测算起算用的一类点采用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比较进行检核(一般应小于±5cm),确认正确后方可使用,如n4n5、m4m5 边等。新测算出的二类点应及时勘丈与其它相邻已知点间的距离,与反算边长比较检核其正确性,如n6n3、m6m3边,见图1。

图1 支导线检核示意图

通过勘丈由两条支导线端点分别测算出的相邻但不相连的点n7、m7 的边长与其坐标反算值相比(一类地区不大于±10cm内,二类地区不大于±15cm 内),便可对两条相对独立的支导线的正确性进行互相检核。因n7m7 大致与N3N3平行,称为纵向检核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还应在与N3M3大致垂直的方向(横向)进行类似的互相检核。如果,n7 与m7 无法直接丈量,可选一重合点P,由两个线路分别测算出其坐标,通过点P的两组坐标比较,同样可对两个支导线进行检核。实际作业时,通常从两条支导线的端点开始对向测算,使支导线的正确性尽早得到检核,减少因错误带来的工作损失。

4.2 地物点及界址点的质量检核

碎部测量就是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同时还要测量界址点的平面位置。碎部测量工作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测定碎部点(含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二是利用地图等面在图上绘制各种地物、地貌和地籍要素。

界址点是界址线的拐点,它的精度直接影响了宗地的位置、面积等属性信息。界址点的正确性检核常采用直接与间接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堪量界址边与反算边相比较;二是界址边无法直接勘丈时,通过勘丈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的相关距离与其反算边相比较。因此,使界址点得到100%的检核。

篇9

1引言

一般来说,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了初始地籍调查与变更地籍调查两个部分的内容。初始地籍调查主要是对于申请登记的总体权属、用途以及界址位置进行调查,并且完成相关地图的绘制和档案的建立。变更地籍调查则是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后,通过对地籍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进而保证地籍资料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并且通过核查来减少地籍调查的误差,提高地籍调查的准确性。变更地籍调查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繁琐,并且变更范围较大,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变更的任务较为紧急,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地籍测量是对于地籍平面进行测量,主要包括了交通、水域、附属设施、房屋、行政境界等,并同步的进行地图的绘制与修编,为后续土地登记与设定提供基础。

2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主要是土地管理部门通过组织人力,对于土地的使用者、所有者、土地级别、利用类别、境界等进行查清,实现对土地使用的确权。

首先,土地资源管理人员要做好对宗地权属的明确,并且确定权属界限。通过对于相关权属材料的,对于宗地现存的权属进行确定,并且将界址点进行喷涂,在制作出工作地图,纳入调查材料当中。在进行权属界标的设定上,要保证明确、美观、准确与稳定,并且保证界标的中心靠近建筑物的垂直投影点。另外,在界标的喷涂上要保证距离地面保证足够的距离,字体美观、正规、容易辨认。在出现纠纷时,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合理用地的原则来进行解决,减少矛盾。

其次,宗地图的绘制。绘制宗地图时,要对于界址的位置、点、线进行明确的记录,作为后续土地所属权判定的直接资料,尽量保证以现场绘制为主要绘制形式。宗地图上要表明门牌号、宗地号、宗地使用者名称、界址点、界址类型、边长等。另外,还要对于建筑物、检查日期、检查人员等相关资料进行详尽的记录。

最后,对于相关权属资料进行归档和整理。在进行权属状况审定时,要做好现场的核查,并且对于相关产权人员的证件进行出师。如果权属调查过程中,土地使用者人员不在现场,则要出现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证明。宗地的明明要保证命名通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项目齐备。例如,行政单位需要填写行政名称,相关集体、外资、个体等都要按照实际情况填写。针对于不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则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并且做好详尽的填写。

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后续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保证地籍测量技术水平,才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合理。

第一,定位技术的应用。通过GPS卫星定位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位置测量的结果,改变了传统测量的不足,提高了测量的成功率和测量效率。在GPS控制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选择方便接收信号,视野开阔,地籍稳定的区域,并且保证远离大功率干扰设备。进行图根级测绘时,需要应用GPS-RTK定位技术,对于整体测量精度进行高度的保证。并且保证足够的观测次数,减少观测误差。

第二,野外的数据采集。在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时,要保证采集草图的符号标准,并且与地籍图具有一致性。针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符号,可以采用替代法和自定义的方式来进行标注。草图的绘制要尽可能的与实际地籍要素向一致,保证低级要素关系明确、准确。草图上好做好相关的标注,对于一些编号、界址点等信息内容做好标注。在采用全站仪采集时,要保证所测长度小于350米。野外数据采集是地籍测量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具有较高工作难度的一环。野外数据采集采集需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测绘技术,并且克服野外的艰苦环境, 保证测绘的效果。

第三,内业数据采集。在进行内业数据采集时,要采用专业的采集软件,并且对于采集数据进行编辑。在地籍图的标示上,要保证界址点、线、街道、地籍号、土地类别、街道名称、门牌号等信息的有效标注。与此同时,相关符号的标注也要遵守有个规范,保证地籍图内业数据的科学、准确。在完成地籍图的编辑之后,要对于编辑图的大小进行设定,并且结合实际内容的多少来选择合适的大小,一般主要以A3、A2为主要的选择。

第四,外业数据采集。外业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对于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汇总,通过相关检测设备的使用,结合最新资料,保证所采集资料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外,还要对于资料上标注的重点内容,实行外业重点测量。一般来说,GPS-RTK定位技术也是外业测量的主要技术选择之一,并且也要严格的按照平面控制来开展。GPS-RTK定位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保证相位中心和特征点重合,并且保证测量的精度符合其测量要求。在进行外业测量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对于地籍图进行完善,并且针对于地籍图中的不足进行改善和调整。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测量第五的正确、完整,并且与实际物理位置的关系相一致。

4结束语

变更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并且与初始地籍调查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关测绘人员需要具有专业测绘能力,并且具备足够的权属调查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进而保证权属变更工作的顺利完成。地籍测量工作是完成权属调查的重要手段,两者需要紧密的连接,相互配合,进而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相关城市的地籍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数据库的建立更是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推动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相关工作者必须要争取的看待变更地籍调查工作中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切实的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邵金强.浅议地籍调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4(06)

[2]张辉.基于城镇地籍图的地形图修测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4(Z1)

[3]赖康,黄志行.日常地籍调查中测绘方法的探究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3(11)

篇10

一、地形图测量工作的特点

地形图测量指的是测绘地形图的作业,即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进行测定,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的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基本上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利用航空像片主要在室内测图。但面积较小的或者工程建设需要的地形图,采用平板仪测量方法,在野外进行测图。地形图的测量一般在空旷城郊、偏远的农村、山区人口密度低的环境

中。

二、地形图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常用的测量方法

(一)地形图测量的技术要求

1、地形图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大小和运营管理需要选用。1:5000 用于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1:2000 用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矿石总图管理、地质灾害监测评估等的基础性工作,城镇详细规划等;1:000、1:500 用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城镇、工况总图管理;竣工验收等。

2、地形图的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分别根据地面倾角(α)的大小,确定地形类别。平坦地 α<3°;丘陵地 3°≤α<10°;山地 10°≤α<25°;高山 α≥25°。

3、地形测图,可采用全站仪测图、GPS- RTK测图和平板测图等方法,也可采用各种方法的联合作业模式或其他作业模式。数字地形测量软件的选用应该适合工程测量作业特点;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功能齐全、符号规范;操作简便、界面友好;采用常用的数据、图形输出格式。对软件特有的线型、汉字、符号,应提供相应的库文件;具有用户开发功能;具有网络共享功能。

4、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检查的统计结果,应满足规范的规定。

5、图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分别实测。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对于较小测区,图根控制可作为首级控制。图根点点位标志宜采用(铁)桩,当图根点作为首级控制或等级点稀少时,应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

6、地形图实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确定测量范围,并制定实测方案才可进行实地测量。测绘完成后,应对地形图的内容进行检查并打印图件到实地进行现场核对,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测、修改。

(二)常用的地形图测量方法

1、全站仪测量技术

(1)全站仪测量的优点

①利用全站仪进行地形图测量可以将地形测量和控制测量同时进行;

②在进行工程施工放样时运用全站仪测量技术可把设计图纸中相关点位快速的测设到地面上;

③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建筑物变形等的实时监测;

④运用控制测量时,全站仪具有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导线测量等功能,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且使用仪器操作简单,可以有效的提升测量作业速度;

⑤只需要在一个测站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测量内容,并可以存储和传输测量数据;

⑥全站仪可以通过传输设备实现与绘图仪、计算机的连接,从而建立一体式的测绘系统,极大的提升了地形图测绘的工作效率和测绘质量。这样就可以减少地形图测绘时间,为工程建设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2)全站仪测量的技术过程

全站仪测量技术进行地形图测量时主要过程是数据采集即获取地形图测量所需的数据信息、数据处理、图形编辑以及图形输出等。

①建立地形图测绘的平面控制坐标系

首先要建立地形图测绘的平面控制坐标系,在测量区域范围内选择一个可以观察到测区内绝大部分测点、视线开阔的点作为全站仪的站点,设置好测量标记,将全站仪等测量设备按照测量要求放好,开启测图精灵即可进行数据的采集。

②测量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根据测量现场的环境特点及测量的实际情况确定进行几个点的数据采集,测量的关键是合理的确定采集站点的位置和具体的采集数目,并把数据测量采集的误差降到最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棱镜的高度及变化;要做到及时的沟通,以免因沟通不良而出现测量差错;在测量设点时要进行编号,使所采集的数据与测点编号相统一,严禁弄混现象的发生。

③处理数据,绘制地形图

做好测量数据的采集工作后应及时进行采集数据的处理,据据已建立的地形图测量测点的坐标,参照测图要求进行地形图的绘制,而后完成制图,并参照实地测量时所绘制的草图进行地形图的绘制,将各个测点用标准符号相连,在完成地物绘制后,结合测区实际的地形情况进行等高线的绘制,以对其进行修补。

2、数字化测量技术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流动站以及数据链共同组成。

(1)数字化测量技术的优点

①运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可以使测量结果和动态实时的显示出来,将整个测量过程透明、直观的反映出来;

②可以任意查看坐标的定位精度,解决了其他地形图测绘技术不能快速成图、实时动态放样的问题;

③运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外业作业时间;

④另外还具备不受作业时间的限制,且操作简便、自动化水平非常的高,可以大幅度减少测量人员的工作量,已达到了智能化的标准。

⑤运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测图所需的控制点数,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方式。只需一个人采集点位坐标数据,将所采集到的数据传到数字化软件中,就可以生成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因此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劳动量并大幅度的提高了测图效率。

(2)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工作流程

采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进行测量作业的流程为:测量前应做好测量所需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测区内已知的高等级控制点的收集。做好准备工作后实施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工作,采集外业数据、整理内业数据,最后进行地形图的精度分析。在地形图测量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测图的结果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出现测量误差的概率就比较小。数字化的技术还可以对坐标、距离、面积、方位等进行自动提取,因而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的精准度极高。数字化地形图也就更加规范、更加精确、更加美观。

3、GPS-RTK测量技术

(1)RTK技术的原理

GPS一RTK技术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链三个部分组成。其作业方式为:基准站接收机架设在已知或未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测站点坐标、伪距观测值、载波相位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和接收机工作状态等通过无线数据链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先进行初始化,完成整周未知数的搜索求解后,进入动态作业。流动站在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时,同步观测采集GPS卫星载波相位数据,通过系统内差分处理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根据基准站和流动站的相关性,得出流动站的平面坐标x,y和高程h。

(2)应用RTK技术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基准站的设置

设置RTK基准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是对基准站周围的环境的选择,GPS接受到的卫星信号是经过20000KRA的空间传播,且有电离层、对流层、反射、大气折射等干扰,GPS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已经很相当微弱了,一般只有50一180DB。GPS电台运用的是功率小、频率超高的电磁波,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一般在450一470MHz之间,其波长较短,电磁波的传输距离与地球的曲率半径、天线高、以及大气折射有关。为了将多路径效应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基准站的周围应没有明显的大区域的信号反射物(如高山及大型建筑、大面积水域等):依上述的要求选择基准站第一是要避开高层建筑物,第二发射电台有一定的高度。

②接收机参数的设置

在运用GPS一RTK技术时,不仅要求移动站接收机和基准站接收机有相同的卫截止高度角和波特率,而且还要考虑到流动接收机观测时间的长短和接收机

内存的大小,这需要把采样率设置为适当的数值。如果接收机的内存在16M以上,可以将采样率设置为15,将流动接收机观的测时间设为为0.15,这是电子手簿所能设置的最小值,此时,GPS接收机接受的约7H以上的观测数据。

③野外作业与常规仪器配合使用

在流动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很差并且可以观测到的卫星数少于5颗的地段,常常需要配合全站仪采集碎部点,RTK与常规仪器联合作业模式,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测图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水下地形测量的目的为项目可研阶段河道或海域的数值模拟计算以及相关方案设计提供详细的地形资料,同时也为项目相关专题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

水下地形测量除满足项目技术任务书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国家相关法规标准,主要包括:《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海港水文规范》(JTJ-145-2-201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D2009)等。本文是基于GPS技术讲述了水下地形测量的方法[1-2],主要包括平面测量、水深测量、GPS控制网测量、成果图处理等相关工作方法。

1. 水下地形测量

水下地形图测量比例尺1∶1000时,地形测量基本等高距为0.5m。比例尺1∶10000时,地形测量基本等高距为2.0m。地形图图式按测绘信息地理局标准图式编制,测量图幅按国家标准图幅分幅。测量采用横断面法进行,断面线布置成与等高线或水流方向大致成垂直,水下地形点的密度以能显示出水下地形特征为原则[3]。测量水下地形部分的1∶1000测线间距控制15m,测点间距控制为10m;1∶10000测线间距150m,测点间距100m。水底地形复杂或水工建筑物地区适当加密,以真实地反映出地形、地貌。

1.1 平面测量

测点的平面位置应采用南方S86型GPS接收机,岸上架设基准站,接外挂电台,蓄电池供电,5米天线发射差分信号,辐射半径15公里的区域。移动GPS接受机采用固定解记录数据。

测区最远端离岸较远时,受转换参数、校正参数、GPS本身的误差影响,使测量成果产生一定的误差,误差大小无法检查。为了进行保证GPS记录高程的质量[4],应在基准站附近设立水尺,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把高程引测至水尺,在测量的过程中比较水尺与GPS记录高程的差异,用以检查GPS接收机的工作状态与测量精度。避免出现粗差,保证水面高程的精度。

1.2 水深测量

水深测量应采用SDE-28测深仪进行测量,测量中,测深与平面定位同时同位进行,以消除滞后误差,GPS接收机接收天线应与测深仪的换能器在同一铅垂线上,在地形转折变化的水深点或特征点处,应将特征点进行直线插补。

内业提取两者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与编辑,处理成*.dat格式数据。测量过程中注意RTK差分格式,水深数据是否记录。

水域测量每天应收听天气预报,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注意人员与仪器的安全,雨天与雾天禁止水域测量。

水域测量的跨线检查在测量全部结束后,沿与测线方向垂直进行跨线测量,检查点数不应少于5%。通过比较水深数据的差值,差值均为不大于0.4m。

水位测量采用的SDE-28测深仪能够实现自动记录数据。为使水位观测资料能贯穿于外业观测的全过程,在水下地形测量之前,安装调试好测深仪,启动后每隔为1秒钟连续记录相应水位值。为了检验测深仪记录数据的正确性,每天测量开始前与测量结束后,应用打水板与测深仪数据进行比^、记录。每天工作开始后与结束前,相关改正数据传入计算机保存。

断面测量采用上面相同方法,每个断面之间的间距都小于200m,河流转弯处加密断面。在水位上涨时进行水深测量,测点间距控制为不大于5m,水底地形复杂或水工建筑物地区适当加密测点,以真实地反映出地形、地貌。同时两台RTK在河两岸上同步测量,以完成断面测量。

2. GPS控制网测量

为了确保GPS整网的精度和便于碎部测量,按照基础控制“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采用分级布网的方法布设测区内GPS控制网。

GPS控制网的观测应采用5台双频静态接收机同时进行作业,平面精度为3mm+1ppm,在进行GPS控制网观测过程中按下列要求进行:

a、作业前按《GPS规范》要求编制GPS卫星星历预报表和作业计划/调度表,选择最佳的观测卫星组以及观测时间段,以确保观测质量。

b、每点观测时,详细做好野外记录,如点号、点名、接收机天线高、开关机时间及同步观测点号等内容。

c、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未进行以下操作:关机又重开、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采样间隔、改变天线的位置、关闭或删除文件。

d、不在接收机旁使用对讲机,防止其他人或物体靠近接收机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e、进行观测时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卫星高度角≥15°,有效卫星总数≥5,观测时段数≥1.6,采样时间间隔:10S,观测时段长度≥60min,观测时间为180分钟。

f、观测时认真整平、对中仪器,对中误差小于2mm,并在测前测后各量取一次接收机天线高,较差均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天线高。

GPS网数据处理方法:基线预处理采用南方公司的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所有基线处理完毕,把可用基线输出成适用CosaGPS软件的数据格式;基线向网平差采用南方公司的CosaGPS软件进行平差。

3. 成果图处理

地形图在成图软件AutoCAD上进行编辑,将外业所作碎部测内容编辑到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线性、符号、注记字高等等一一进行编辑,最后存储为AutoCAD的格式。

根据外业测绘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首先将DGN格式文件转换成AutoCAD DWG格式,在成图软件Cass9.0上进行编辑,最后存储为AutoCAD的格式。编辑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对立体测图时表示的所有线条要素参照外业调绘图认真逐一进行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图层、图块、线型的设置存放

地形要素的分层存放,符号以块(Block)方式存在,块和线型均以插入方式编入图形文件中,以脱离原符号库和线型库。

①增补外业调绘的地形图要素,主要有独立地物、工矿要素、房屋层次、管线性质、电力线性质及走向、河流、沟渠等,全部按照地形图相映的图式符号表示在数字地图上,并按调绘的地形图加注了名称及性质的说明文字。

②将外业测绘的高程点及高程值用展点程序转注到数字地形图上,并绘出等高线。等高线要赋高程值。

③植被符号、注记名称大小按《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要求执行表示。

④为使图面美观,计算机编辑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捕捉功能。高程点注记和文字注记放置最佳位置,图面线划和符号无重叠。

⑤说明和地名注记字体:字高、注记按照《图式》规定执行。

(3)图外整饰,图廓整饰

图幅上方正中注记图号及流水编号。图廓坐标及图号均应注记坐标整公里数。详细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执行。

(4)图边拼接

作业员之间、作业组之间按照接边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图幅间的接边,图幅间接边后要整个测区图幅的接边检查,以检查整个图面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图幅间接边时,接边误差均小于2倍中误差,则接边情况良好。

4. 结语

国内采用GPS技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已广泛应用,GPS技术测量精度高、效率快,为水下地形测量工作提供了便利。本文对水下地形测量工作中的平面测量、水深测量、GPS控制网测量、成果图处理等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为同类项目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宇, 马洪蛟. 提高水下地形测量GPS定位精度的探讨[J]. 现代测绘, 2004, 27(1):42-43.

[2] 闫永辉, 徐建新, 吴文强,等. GPS-PPK结合测深仪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 人民黄河, 2013, 35(5):128-130.

篇12

1.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形式及地基质量检验的一般规定

1.1常见的地基基础的形式

(1)天然地基。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2)人工地基。天然土层的土质过于软弱或不良的地质条件,需要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建的地基。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3)桩基础。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

1.2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检验的一般要求

地基基础一般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并应符合先简后繁、先粗后细、先面后点的原则。检测工作应在合理的间歇时间后进行,检测部位一般选择在:施工出现异常的部位;设计方面认为重要的部位;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或结构安全的部位;不同施工单位及不同施工工艺的部位;同时兼顾整个受检位置均匀分布。对天然地基、处理地基及复合地基应进行平板荷载试验单位工程不少于3点,且每500m2不少于1个点,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还应增加检验点数。

在对桩基础进行检验时,一般情况下,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宜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当采用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进行检测时,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70%或预留同条件试块混凝土强度,且不少于15MPa;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强度龄期应达到28天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承载力的检测一般在28天后进行。

2.地基基础质量检测方法

2.1平板载荷试验

对于天然地基、人工处理地基、大直径钻孔桩持力层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三种方法。

2.1.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天然地基和处理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2,复合地基承压板面积应与实测单桩或多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相等。试坑地面宜与承台底标高一致,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实验前,应保持试验土层和复合地基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试验点表面宜用粗砂或中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图1 浅层平板荷载试验

2.1.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半采用直径为800mm的刚性板,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应不少于0.8m。当出现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量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及其当持力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得2倍中任意一种情况时,可终止加载。

图2 深层平板荷载试验

2.1.3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岩石地基荷载试验的加载方式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当出现沉降数据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某级荷载无法维持或试验荷载不能保持稳定的任意情况时,可终止加载。对于卸载的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10min记录一次,记录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30min回弹量不大于0.01mm时,不在记录。

图3 岩石地基荷载试验

2.2桩基静载试验

桩基静载试验是一项方法成立,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采用桩基静载试验时应该注意基准桩与基准梁的合理使用,具体内容为:(1)基准桩。在静载试验中,如果基准桩和基准梁使用不当将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广大的试验工作者应不断加强对此的重视。由于基准桩需要使用小型钢桩打入一定的地表深度,而且为了不受到地表振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使用砖块等替代物替换基准桩。(2)基准梁。由于基准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而另一端则简支于基准桩上。因此,基准梁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刚度,而且应该避免气温、振动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等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夜间工作的时候应避免大能量照明器具(如碘钨灯)对基准梁烘烤,尤其是局部照射从而引起的变形影响;而白天工作的时候则避免太阳直射部分的基准梁而引起的强烈变形。

3.建筑工程地基质量控制的几种办法

3.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3.2注浆法质量控制

首先,现场钻孔情况应安排专人如实地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层以上应保留1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层;再次,灌注浆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终)范围内。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时,则应自下而上进行。如相邻涂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顺序、注浆孔位、孔径、孔深以及注浆过程的压力值是否满足要求。

篇13

在高速公路的路堤建设过程中,为了控制施工进度,指导后期施工组织及安排并保证路堤的稳定和实用,需要对路基的不同时刻沉降和最终沉降量进行预测,尤其针对以软土为地基的路基施工,路基实际土层的性质很复杂。软土地基在其顶部荷载及重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从而引起基础沉降。沉降量是指地基土经压缩变形达到固结稳定状态时的最大沉降量,称为最终沉降量。软土作为一种特殊工程材料,土体本身性质变异性较大,特性复杂,而且取样时容易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数值方法,其本构模型存在的缺点已有共识,如参数的取得、影响因素和破坏准则等,至今仍然没有一种计算方法是能够令人信服的。但是通过现代的预测理论进行分析,根据实测资料或者模拟实验数据推算沉降量以时间关系的预测方法已经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此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经验公式法

土体的压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不仅能在室内模型试验时观测到,而且在实际工程中也可以通过观测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得到。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处理沉降实测资料和试验数据,有助于准确和预测沉降,从而使后期施工组织安排到达最优化。目前常用的经验公式法主要有:指数曲线法、双曲线法、对数曲线法、抛物线拟合法、三点法、星野法、沉降速率法等等。

(1)指数曲线法模型

指数曲线法是假定沉降的平均速率以指数曲线的形式减少的经验推导法。此法认为曲线

——约呈折线型的三段直线,其经验公式为:

(1-2)

在——直线上选取两点(,)和(,),使其满足,代入式(1-2)即得,由此可求得最终沉降量为:

(1-3)

式中,——对应沉降曲线拐点处的沉降值;

——对应沉降曲线拐点处的沉降速率。

(2)双曲线模型

该法认为沉降-时间关系符合双曲线式(1-2),若沉降过程观测历时较长,在沉降趋于稳定的后段取点计算,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8],但在曲线前段应用时便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正是因为这点,冯文凯等又提出了修正的双曲线法。

(1-4)

式中,——参数;

其他变量含义同(1-1)。

另外,双曲线式通过坐标零点,对一级加载情形,可把沉降时间关系起点定在处,即施工期的一半处。

2、Asaoka法

该法是由日本学者Asaoka在1978年提出的,又称图解法。是依据某级荷载作用下现场实测的个沉降值,然后再以为坐标系绘出个数据点,其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数据点基本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设该直线的斜率为,与轴的交点纵坐标为,其延长线与线的交点即为本级荷载下最终沉降量(图1):

(1-5)

式中,——与所选取的时间间隔有关的两个系数。

图中的直线关系只有当土体行为完全符合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假设才能存在。

该法可以作为路堤最终沉降量的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可利用短期的观测资料得到较为可靠的最终沉降推算值。其次,还能够对是否已进入次固结阶段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次固结沉降推算。但此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最终沉降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时间间隔,对主次固结的划分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

图1 Asaoka法预测最终沉降示意图

Fig.1 The schematic of Asaoka method to predict the final settlement

3、灰色理论法

由于引起地基沉降的因素太多,用理论方法计算最终沉降量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性和地区性。工程实践已经证明:双曲线法拟合出来的沉降量结果偏大,而指数法拟合出来的结果偏小等。近年来,岩土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也在采用灰色模型解决一些沉降问题。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数据进行累加处理,使数据序列的随机因素影响淡化,从而提高数据序列的内在规律,再将数据序列建成一个具有微分、差分、近似指数规律兼容的灰色模型。利用灰色模型(GM)预测对数据没有严格要求,而且灰色预测是一个动态的预测,可以根据新增加的数据相应的变动模型,而计算程序不用改变,这点正好适用于软土路基的信息化施工。

灰色理论预测是以已知单位时段内的沉降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来获得地基沉降的变形规律,从而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石世云等研究了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将单点的MGM(1,1)模型扩充为多点的MGM(1,n)模型,通过沉降实例分析证明,MGM(1,n)模型精度高于分别单独使用单点的MGM(1,1)模型;曾超等把灰色模型的路堤沉降预测结果和双曲线法的预测值分别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灰色模型沉降量预测值和实际沉降量更接近。

4、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一门新兴的信息处理系统,已经在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模拟生物脑神经系统的一种计算机处理模式,由一系列简单的高度互联的处理单元组成。其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于外加的输入,是以并行的、非确定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它在复杂非线性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建模能力和对所提供数据的良好拟合能力。

在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中,分层总和法虽然计算方便但其计算精度不高;数值计算法理论上虽然严谨,但是模型参数的取值是影响计算结果精度的关键,且对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经验公式法主要是基于地方经验,且存在着取点位置等带来的一些误差。而人工神经网络法在处理非线性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够充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基于路堤沉降的实测或者试验资料,对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的土工结构直接建模来预测路堤的沉降量,这样能够更好的反映软基路堤的沉降规律。

参考文献:

[1] 王志亮. 软土路堤沉降预测和计算[D]. 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张诚厚, 袁文明, 戴济群. 高速公路路基处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