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机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劳动教育机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劳动教育机制

篇1

教学准备:

1、标志牌的教具卡片

2、案例录音。

3、自行车、汽车、大型客车、行人的图片

4、去市交警大队访问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公路旁的各种标志牌,并知道它的用处。

一、录音引入

1、听录音思考:拖拉机为什么会把小强撞死?

2、讨论小结

3、揭题:8、公路旁的标志牌

二、认识课本上的四种标志牌

1、出示,这就是一张反向弯路标志牌,说说它是什么样儿的?

2、像这样三角形、黄底、黑框、黑图案的称为警告标志。

3、警告标志提醒司机注意地形,就减速慢行,必要时鸣笛。看图说说反向弯路标志牌有什么作用?

4、司机看见这个标志牌应该怎么做?

5、出示图说这个标志是怎样的?

6、这是禁令标志,是对车辆或行人禁止或加以限制的标志。

7、看图说说这个标志禁止什么?司机应该怎么做?

三、举一反三,认识配套卡片上的标志

1、随回答板书:指示标志2、分小组学习卡片上的标志牌名称和用途。3、检查自学情况

四、总结谈话,指导行为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标志牌?

2、公路旁的标志牌有什么用处?

篇2

富士康企业管理之殇

纵观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企业管理是企业生死立命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环节。之所以会发生富士康连环跳事件,与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与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员工的需求是关键。员工是一个完整机体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满足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课程中一项新的命题。

调查显示,富士康企业员工的自杀尽管有各自的直接原因,但所有死者都是清一色的新生代打工者。有资料统计表明,新生代打工者目前约占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的60%,大约1个亿。由于年龄段不同,个性差异较大,所以关注社会问题也有显著的区别。(见下图)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70、80、90后在一些问题的关注上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趋势。①

新生代员工的特点。新生代员工均为“80后”、“90后”,大多入职时间短,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较大,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阅历。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新生代员工与父辈相比,从思维模式到行为特点都具有较大的差异:第一,自主性较强,抗压能力不足。新生代员工自我意识较强,但动手能力差,自尊心特强,心理承受力却很低,重视物质与享乐,个人权益优于群体权益,这是在家庭和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②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第二,缺乏团队忠诚感。新生代员工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调与合作能力,个人主义色彩较浓。对于特立独行的新生代员工来说,大家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的效率低于个人完成这些工作的效率。团队不仅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量的结合与爆发。而新生代员工面对团队合作时,往往缺乏忠诚感,使其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境地。第三,面对压力时缺乏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需要环境的激发才能被唤醒,尤其他们面对初入职场种种不适应和压力接踵而来,而新生代员工往往缺乏这种能力。他们自尊心极强、重视物质与享乐,在他们看来,个人权益远远优于群体权益,无形的压力压得他们无法喘息,长期下去会产生失调、自我否定或价值感丧失。而富士康员工自杀频繁就是新生代员工对逆境不能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

人本理念下行化。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年龄使得这些面临同样问题的员工,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企业漠视员工的不满和对未来悲观的态度。据调查表明,70%以上的员工认为企业并不关注他们的想法,他们每天上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如此往复的生活,没有过多的集体生活和业余空间来充实他们空虚的精神领域。在每平方公里聚居了约15万人的狭小空间里,人和人却似碎片一样的存在着。

企业职工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劳动行政监督监察力度不够。为了达到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阻止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阻止其剥削、控制劳动者的行为,限制其非法用工。我国采取的是劳动行政监察方案,这是在干预其劳资关系方面侧重于国家的行政力。但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行政监察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下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就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首先是由于其机构缺乏普遍性执法的各种条件(如编制问题等);其次由于行政监察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长期的乏味工作使其懈怠、没有严格执法。因此劳动者各方面的权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是不争的事实。

劳动者个体维权局限性大。劳动法作为特别私法,它坚信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充分了解自己想要的、在工作中可以接受的、可以放弃的、毕竟是劳动者自己的判断,它符合劳动者个人的理性思维,因此被认为是应当给予相当的尊重,并且也是合乎情理的。其实,劳动法将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一方原子化,而且对它的个体理性在法律理念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用人单位非常有利,劳动者弱小化,就相当于企业强大化,对于企业对职工的剥削和压迫的行为予以助长,严重阻碍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

完善企业职工制度的建议

我国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省成本的基础上,严重忽视了职工的培训和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与此同时,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机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企业的职业教育有待于完善。第一,创建因人而异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为员工服务的,所以必须被内部职工认可,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可以让劳动者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逻辑方式、道德准绳等集体意识的总合。因此,要创造积极向上、和谐相处、富有人情味的组织文化,建设多种功能,使其职工之间能互相交流、友好相处,为他们提供建立友好关系的阶梯。团结企业职工,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第二,增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职工适应能力。时代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猛发展,企业对于职工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主要是职工素质、知识水平、专业化程度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无形中增添了劳动者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带来学习的动力,而社会发展之迅猛,让员工喘不过气来。这时就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延缓这种过多的紧张。企业组织内部成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活动,在压力过大时及时找到出路,化压力为动力。企业还可以为员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解决职工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第三,建立完善的职工福利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工作的最大目的就是能够提高自己和家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企业满足职工的生活方面的水平越高,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的程度越强,就越能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职工和企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双方达到共赢的效果,这就要求企业有一个相当完善的职工福利保障体系。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不能及时得以赔偿,这是我国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迫在眉睫。第一,工会集体协商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我国的工会冲破了原有的模式,并不是将劳资关系简单地归于单位与职工个人的关系,而是强调了一个“职工集体”的概念,这就完全改变了劳动者的力量,由个体变成了集体,劳动者的地位由弱势变成了平等。总之,工会的形式壮大了劳动者的力量,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处可申,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无视职工利益的行为,使其从管理上开始考虑职工的方方面面。第二,强化与完善工会集体协商维权机制。我国现在应该讨论的课题不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样想办法把工会协商维权的机制加强,使之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目前的第一要务便是加快工会组建和运行的过程。

结 语

我国职工教育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构成部分,涉及道德、经济以及法律等多方面问题。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制度的支撑,不仅依赖企业道德体系,同时还需要法律规范的约束作用加强对职工教育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因此,重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对我国劳动部门开展职工工作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

篇3

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负责建立由社保所、社区学校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落实1名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培训对象的发动组织落实工作,并将作为各地区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具体任务指标见附表)

二、培训时间节点

3月-10月,为上岗培训工作的起迄时间;3月-11月,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起迄时间;农口培训工作起迄时间由区农委确定。要求于6月底完成培训任务的60%,7月上旬区行动办将组织人员检查各地区的培训进展情况。

三、培训单位安排

由区劳动保障局负责3000名职业技能培训对象的培训任务,同时将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区教育局负责1588名上岗培训对象的培训任务,同时将培训任务分解到各教育培训机构;由区农委负责412名农口培训对象的培训任务,具体根据市农委的要求开展。

四、培训对象条件

培训对象主要为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即*市农业户口,年龄在45岁以下,特殊岗位可在55岁以下。还包括以下对象:(1)农村征地或参加镇保,或因购买商品房而转为非农业户口,目前尚未就业人员;(2)本区农民招进的外省市媳妇或女婿。

五、培训工作要求

(一)各地区在宣传发动和组织落实时要明确培训对象的要求,符合条件并经培训考试合格者,可享受政府培训补贴。

篇4

        利用学校的空地,组织学生种植花、草、树木,然后将它们卖给学校,或进入市场出售,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学劳技的干劲足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减轻了一些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另外,聘请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闯出一条致富路的前几届毕业生(如有的开照相馆、修理部、种植业等)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讲他们的学习情,创业之路,让学生到他那里参观、学习。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给在校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加深了学生对学劳技的认识。比平常教师在课堂上说教的效果强得多。

        二、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劳技课各单项技术门类繁多,每一种单项技术与其它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如《识图制图》与数学知识相关;《实用电子技术》、《家用电器维修》与物理知识相关,《摄影技术基础》与物理光学知识相关,《食用菌栽培》、《种子实用技术》与生物知识相关。如讲《实用电子技术》时,我们将其内容与物理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就发现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只不过物理偏重于理论知识,实验为验证理论服务,而劳技偏重于动手操作,理论为操作实践服务。最后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更加明白了以上道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物理知识,又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理论指导实践。

篇5

(三)组织经办机构干部社区行。我们组织经办机构的干部对市直温泉十个社区全部走访,重点调研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情况和社区辖区内创业促就业、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思考探索如何发挥好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在下访活动中,我们严格把握四个环节。

一是发放一张征求意见书。征求意见书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效能建设、工作作风、政务公开、为民办实事、文明执法六大项二十四小项对市劳动保障部门总体评价,并诚恳征求对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填写两份报表。两份报表分别是就业情况报表和社会保险报表,主要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情况。

三是召开六个类型座谈会。我们先后召开企业负责人、离退休职工代表、下岗失业人员代表、企业职工代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座谈会,当面听取各类社会人群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

四是形成四篇调研报告。每篇调查报告包括工作现状、工作措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其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解决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调研报告,作为全市优秀调研成果,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着力制度建设,探索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机制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我们计划到年用三年时间,形成以市为中心、辐射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当前,我们着重抓好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建设。

一是建立机构。在全市70个乡镇办事处,72个社区全部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到年,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延伸到908个村、组,做到村建站、组配员,建立从市、县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二是明确职能。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初步明确四条:人力资源的调查登记,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劳动保障业务和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三是建立队伍。通过购买岗位、以钱养事的形式,解决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问题,建立一支管得了、用得上、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人人享受社会保险的原则,我们在建立全市相对统一、大体一致的社会保险框架体系上做了三件事:

一是对新出台的险种统一政策。去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我们严格按照全市六个统一进行规范,即:参保对象、缴费标准、待遇享受、工作流程、微机网络、证卡印制等全市统一。

二是对国家政策统一的险种进一步规范。企业养老保险起步早,基础扎实,政策明确。我们针对形势的发展和参保人员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工作规则和业务经办流程,高效及时地为参保人员服务。

三是对地方出台的社会保险政策进一步整合。去年下半年,市局由分管局长牵头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掌握了全市六个县(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差别,然后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整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全市基本一致。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技能培训体系。

一是统一城乡一体的技能培训政策。省政府政发[]60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及时研究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办法,按照文件确定的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二是加强城乡一体的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在健全就业培训网络的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向乡镇延伸,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三是规范城乡一体的培训标准。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做到培训机构、培训大纲、教学计划、学时课时、教材讲义、培训内容等六个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我市金保工程去年启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严格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运作。目前,市级数据库已建设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市上线运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全市上线运行,养老保险升级软件春节后可在全市上线运行。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将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覆盖到全市所有村,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调查研究和机制的建立,我们能够及时准确掌握老百姓的意见和要求,当前全市反映比较集中的是三个问题:

一是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至年11月,全市返乡农民工共计9.1万人,占全市外出务工人员18%。按性别结构分:男性6.19万人占68%,女性2.91万人占32%。按年龄结构分:16-24岁占13%,26-35岁占19%,36-45岁占41%,45岁以上占27%。按行业结构分: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4.1万人,占45%,服务和建筑业2.73万人,占30%,其它行业2.27万人,占25%。

二是灵活就业人员缴费难问题。按照政发[]42号文件规定,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应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从1-10月份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情况看,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人数比例不到40%。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因素中:外出的占23.1%(含部分经济困难),经济困难的占66.7%,其他10.2%。经济困难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的最大因素。

三是医疗保险待遇偏低问题。主要反映在职工医保待遇偏低,综合报销比例全市仅为68%,个人负担过重;居民医保群众受惠面窄,待遇优势不明显;关闭破产国有困难企业缴费难,待遇与其它企业相比较大。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局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以下措施:

(一)多途径多渠道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是积极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市45家定点培训机构,从去年9月份开展组织定点培训,至年底完成签约167期,共计6850人,市工交技校签约1750人,现已完成790人,至今年5月可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二是集中为返乡农民工组织“春风行动”。全市从去年11月至今年元月,六个县市加市直共组织325家用人单位的27800个用工岗位,安排六场对返乡农民工的专场招聘会。现已进行了三场专场招聘会,共有26000多人进场应聘,其中返乡农民工17000多人,共6580人与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春节前另外三场招聘会还有11000多个岗位等待返乡农民工。

三是多渠道安置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在市委市政府协调安排下,实施“三个一批”计划进行安置: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开发和购买县内住宅小区保洁、保绿、保安岗位,安置200名就业困难的农民工就业;农业开发吸纳一批。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开发、林浆纸一体化建设项目,实现城里失业、农村就业,目前已有24000名农民工回乡植树造林;重大项目建设吸纳一批。结合杭瑞高速、大广高速公路工程,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修路建设中来,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调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

从11月份起,调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由原来不低于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调整为不低于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到12月底,全市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达到65593人,达到灵活就业人员的91%,仅11、12两个月就递增五十多个百分点,缴纳养老保险费6620万元,占全年征缴目标任务的23.9%。其中,市直12月份一个月征收养老保险费1619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1.1%。这一举措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给老百姓带来影响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提高医疗保险待遇

一是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待遇,在原有分段按比例报销的基础上,分别提高两个百分点,减轻职工个人负担。

篇6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篇7

③邹鹏飞.中美工会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工会在集体协商谈判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11月。

④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87号公约,第2条.

参考文献:

篇8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既然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那么,素质的内容又有哪些?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的是广义的素质:“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作为一个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又将怎样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养呢?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点探索,现在讲出来请各位老师指教。我的指导思想是: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赞美劳动者和劳动技能,不但讴歌他们而且进行扩展和延伸。比如在《荔枝蜜》的教学中,问学生生活中像蜜蜂一样的人还有哪些?他们对社会、国家、人民做出了什么贡献?写作文来赞美他们……开主题班会,举行语文演讲活动:“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等等。

作为班主任,我结合班级实际进行劳动培训。第一,常规学校,没有大量的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每天的教室卫生保洁和值日可以好好的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一点关于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第二,每天的教室卫生保洁和值日。不但可以在道德上培养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而且可以在行动上培养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每一所中小学学校,每一个学生都会面对教室卫生保洁和值日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完成一些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以下是我具体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第一步做给学生看。开学了,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学生进行大扫除,大扫除结束了,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位子上听学校领导讲话等。我拿着劳动工具开始打扫教室卫生。首先是收课桌抽屉里的垃圾,左手拿垃圾桶,右手拿垃圾钳子,我一排一排的收,一组一组的收,收干净。接着是扫地。我一排一排的扫,一组一组的扫,扫干净。然后,倒垃圾。把垃圾袋捆好,丢到垃圾站里面去。继续,冲拖把,提拖把回来,拖地,依然是一排一排的拖,一组一组的拖,拖干净。最后,擦桌子。我将盆和抹布拿到水池边,将盆和抹布洗干净,抬着干干净净的水和抹布回来,将讲桌擦干净,我一面一面的擦,一遍一遍的擦,擦干净。然后我再一次将盆和抹布拿到水池边,将盆和抹布洗干净,抬着干干净净的水和抹布回来,好好的放在劳动工具柜旁。我做得很认真,就和我上公开课一样认真,就和我上语文课一样认真。孩子们都在看着呢,都在睁大眼睛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呢。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做比说的效果好!这个时候身教胜过言传!我要用我行动告诉我的学生:怎样做好卫生?做好卫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第二步陪着学生走一程。开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课间都和学生们一起保洁。放学都和学生一起做卫生,教他们怎样进行科学公正的分工,教他们怎样做好卫生,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一些小问题都在这些相处中一点一点地解决了,他们甚至说起家人的劳动故事,请教起家庭里的劳动问题。第三步让学生们自己走。不久以后,他们做卫生就不需要我指导了。无论是平时还是卫生大扫除,我们的教室都是干干净净的!他们做卫生总是又快又好,我们的班级一直是全校卫生示范班级。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太对了,我这样辛苦的教他们就是为了不需要教。我就是通过这个办法进行一些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的。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我的学生们依托每天的教室卫生保洁和值日,日复一日地在道德上培养了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在行动上培养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思想上培养了劳动也是一种本事一种能力的观念。素质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我的努力是渺小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好在屈大夫说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9

了解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的贯彻执行情况,规范参保单位缴费行为,强化企业和个人参保、缴费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础管理工作,查处违纪行为,堵塞各种漏洞,保证基金的按时足额征收。

二、稽核对象

稽核对象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稽核范围不少于参保人数的30%,其中国有企业不少于40%。

三、稽核内容

重点稽核2000年参保单位的下列情况:单位实际缴费人数与职工人数、参保人数是否相符,是否按照规定缴费;缴费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工资是否与单位实发工资总额和个人收入相符;缴费比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稽核方法

征缴稽核工作采取书面稽核和实地稽核相结合的方法:

(一)书面稽核。由缴费单位按照稽核内容逐项自查,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经办业务流程进行审核复查。稽核中应将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掌握的企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等资料与企业自查的情况作分析比较,以确定缴费单位的缴费人数、缴费工资及职工个人缴费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二)实地稽核。根据书面稽核的疑点、职工举报或采取随机抽样等办法确定稽核对象,抽样数一般不少于本次专项稽核范围的30%。稽核工作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在实地稽核前,应对被稽核对象的缴费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准备必要材料,制订实施方案,并以书面形式向被稽核单位发出稽核通知书,告知被稽核单位和个人有关稽核内容、时间和需要准备的资料等。稽核人员进入被稽核单位时必须有两人以上,并出示证件。稽核结束后,要写出稽核意见书。

篇10

一、相关文献综述

证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直接讨论的文献不多,有关它的讨论大多散见于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之中。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要解释的重要问题,我国理论界1949年以来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五次大讨论的后三次[4](即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讨论,以及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均把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作为核心议题。

许多学者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及其中的证券业进行分析。但对于证券业是否创造价值,学者们之间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证券业的劳动是否属于生产性劳动。一些学者认为证券业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如吴易风认为劳动创造价值,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创造使用价值,第三产业既包含物质生产部门又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不创造价值;[5]郭小鲁则认为一切服务活动都从属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单独形成价值生产,它们只具有交换价值,并不创造价值。[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证券业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如宋先钧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无论是生产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以活动形式提供服务的劳动,只要是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就是生产劳动,撇开生产劳动特定的社会形式,经过调整,生产劳动的含义就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均符合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定义,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7]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再用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进行分析。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大都认为证券业创造价值。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和拓宽价值的来源是近年来对劳动价值论的两类重要发展。一些学者致力于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如谷书堂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社会财富,都形成价值;[8]李江帆认为第三产业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也是一种产品——服务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非实物使用价值,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它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因而具有价值;[9]丁堡骏则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部分劳动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生产劳动,但拓宽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不能任意扩大到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10]另一些学者致力于拓宽价值的创造源泉,如钱伯海认为不仅是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生产的诸要素(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共同创造价值,不仅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创造价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是共同劳动。[11]

综上可以看到,对证券业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大都是在对第三产业进行研究时附带着进行的。但证券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其劳动有一定的复杂性,笼统地说其是否创造价值并推论出其收入的源泉,恐怕很难有说服力。本文从证券业的具体劳动出发,进行具体分析,试图对证券业高收入的来源进行解释。

二、对证券业的具体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证券业指对股票、债券、期货及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交易活动,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12]在我国,证券公司同时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其业务范围一般包括证券发行、自营证券买卖、证券买卖、证券还本付息和红利的支付、证券的代保管和签证、接受委托代收证券本息和红利、接受委托办理证券的登记和过户、证券抵押贷款、证券投资咨询等。[13]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四大主营业务。本文为讨论的方便,将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下面依次讨论证券业的这四类业务,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别进行分析。

证券市场管理指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的劳动不生产商品,其劳动成果也不进入商品交换,因为权力不是商品。“虽然政府的劳动非常重要、非常复杂,但也不是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非商品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没有意义,没有贡献,而是不创造商品的价值”[14]。

证券经纪与交易中的劳动类似于商业中的劳动。商业活动是从产业资本活动中演化而来,为商品资本的流通提供便利;证券经纪也是从产业资本活动中演化而来,为企业融资也即是为货币资本的流通提供便利。商业活动赚取商业利润,证券经纪业务从证券交易中赚取佣金。我们可以依照马克思对商业活动的分析,来对证券经纪活动进行类似的分析。“因为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当事人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他雇用的执行同样职能的商业工人,也不可能直接为他创造剩余价值。”[15]证券经纪人及其雇用的员工,也同样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证券经纪活动与商业活动的区别,在于商业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证券经纪活动需要投入的资本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业活动获得的收益是商业资本作为执行实现价值职能的资本,从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取得的份额;证券经纪获得的收入则是凭借从事证券经纪的资格,从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中分割的一部分收入。

证券投资本质上是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活动,其获得的收入是资本的收益,资本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正如程恩富所说,“纯粹的货币资本家,包括各类证券、期货、外汇市场上的单纯投资和炒作的人,在不参与生产性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当然不属于创造商品新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而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表现”。[1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劳动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企图扩大劳动的外延,把同劳动对立的资本和土地纳入劳动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劳动概念。取消了劳动概念,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劳动价值论。”[17]

证券分析与咨询是从证券投资中分化出来的业务,同样是不创造价值的。证券分析有利于资本流向能创造更多收益的领域,从而使资本为资本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入,但仍然是从属于资本的活动,并不创造价值。

综合对这四类业务的分析可知,证券业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证券业不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证券业不创造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的生产来看,仅仅有劳动是不够的,使用价值需要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来共同创造,也就是说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均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均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证券业主要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表现,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因为我们通常说的财富指的是使用价值,所以说,证券业是可以创造财富的,但不创造价值。

三、证券业高收入的来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司规模逐渐壮大,资本家的自有资本逐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候便产生了对融资的需求。当信用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股票、股票公司、证券业便出现了。自从产生以来,证券业就发展迅速,到今天,证券业的业务遍及全球,已发展成为金融业甚至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从证券业的产生、发展过程,还是从其在当今社会的表现来看,证券业的功能始终是为企业融资,证券业的业务始终是资本的活动,证券业的收益也始终是资本收益的一部分。

从证券业的主营业务来说,证券投资和证券分析咨询获得的收益直接就是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所获得的收益,证券经纪获得的收益则是凭借其可以从事证券经纪的权力所分割的资本收益。证券业的高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凭借其所有权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证券业从业者或者直接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分割资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在证券市场上,短线投资较多,证券买卖频繁,给证券公司带来大量的佣金收入。

证券业的活动属于资本的活动,如果把资本的活动细分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管理劳动和纯粹的资本活动,并把资本管理活动看作管理劳动的一部分,看作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那么证券业的部分劳动将创造价值。但即使如此,证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不是劳动收入,而仍然是资本收益的一部分。这时候,证券业的收入就类似于企业家收入,正如资本家即使不从事监督和指挥劳动依然可以获得企业家收入一样,证券业即使不从事创造价值的那部分劳动,依然可以获得高的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0. 北京统计信息网.

[4][14]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5][17]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 1995(4).

[6]郭小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J].江汉论坛, 2001(1).

[7]宋则行.服务部门劳动也创造价值[N].人民日报,1997-06-14.

[8]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10-112页.

[9]李江帆.第三产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N].人民日报,1996-05-25.

[10]丁堡骏.论拓宽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J].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4).

[11]钱伯海.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J].经济学家,1994(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篇11

过量的人口负荷、落后的生产方式共同作用,使得我省许多农村地方山有多高,地就开垦到多高,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庞大的农村人口困守山村,必然要开垦土地搞粮食、砍树变钱换衣穿、打柴取暖做饭吃,现存的青山绿水都难以保住,何谈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因而,尽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个老话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赋予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农民和农村产生的重要影响,最直接地表现为节省一份口粮,挣回一份工钱,学到就业创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在由同志倡导创办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通过劳务输出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全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120万人左右,将近占全省劳务输出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打工经济”正成为毕节地区辐射面最广、农民增收最多的新兴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致富农民、解决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的所需,更是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所需大量产业工人和推进城镇化所需市民的源泉。贵州新型工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化率是全国唯一低于30%的省份。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富民兴黔事业的必然要求,转移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加快贵州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城镇化为例,当前全省人口已接近4000万,如果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城镇人口将超过2000万,比2006年增加1000万人。这1000万人从哪里来?单纯为提高城镇化率把农村人口变成城镇户籍解决不了问题,靠省外人口移民贵州更不可能,可靠的仍然是通过有效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让贵州农民进得了城、扎得下根、致得了富,方能真正变农民为市民,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而农民要进城就业致富,必须要有本钱、有本事。本钱要靠本事找,基本的本事要靠培养技能、丰富知识、更新思想、提高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辩证地看,我省农村人口数量巨大既是压力,也是发展的后劲和优势。省第十次党代会科学分析省情,将人力资源列为我省七大优势资源之一,要求努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推进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力大军。发挥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优势,使“贵州制造”真正在市场上有竞争力,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保持我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持续高速发展,也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充分发挥我省气候和生态优势,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从业人员向现代农业转移,更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开发我省人力资源的重点,在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最大制约是农村人口总体综合素质低。必须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充分说明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是培养人谋生技能的教育。当务之急,对于贵州农村贫困农民来讲,既需要“授之以鱼”,更需要“授之以渔”。1988年,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在听取织金县委工作汇报后指出:“人才不只是大专生,还包括初级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对初级技术人才、乡土人才进行培训很重要。资源的优势只有同人才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要把培养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抓,县委、县政府要下这个决心。”在新的形势下,应充分认识,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应该说就是抓民生。要下决心以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为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真正实现有效转移。

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如果我省能用10年左右的时间“教育移民”数百万人,以增量优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优化、稳定就业,就有助于真正走出一条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收益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子。

篇12

【案情简介】小刘2003年5月在某房地产公司上班至2006年2月13日,公司未与小刘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6月被聘为售房部内勤员,工资实行基础工资400元+浮动工资100元+岗位津贴50元。2004年3月18日公司安排小刘从事售房业务工作,工资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销售提成。小刘多次要求公司为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但公司迟迟不予办理。小刘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全额补交了2003年5月至2006年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费。2006年2月13日公司以没有新的开发项目为由辞退小刘。小刘要求公司补缴社会保险并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公司以业务人员工资为提成工资,与小刘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

【裁决结果】某房地产公司1、支付小刘2003年6月至2006年2月应由公司承担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2、支付小刘4年工作期间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有三:一是某房地产公司与小刘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二是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否应该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是否应该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据法律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三、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合同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自招用劳动者之日起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某房地产公司在聘用小刘时,应当按照规定与小刘签订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小刘虽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小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在公司,而公司将小刘辞退后,又以此为由,不补缴社会保险费,此种做法与法律法规相悖,应予纠正。因此,公司应支付小刘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并补缴小刘被辞退前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费。

栏目责编:知行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6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地推广,更多的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比以往要明显很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基本呈现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固守于农业生产,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或者是跟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经营化产业;第二种是不想远离自己的家园,但又不愿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而是到当地的企业或单位就业;第三种是愿意进城务工,这部分人在数量上最多,他们多数会长年不归,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分流后的农村劳动生产力会因为工作领域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相应的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需求

进城的农民在非农业的技术和能力提高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职业教育的需求人群出现了空前的扩大局面,2012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是2.6亿人,而外出的农民工有1.6亿人,比2011年增长了3%,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更加明显。一大批农村的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这就使得商业、工业和建筑业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不过,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里面有一半的人是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的。他们的文化程度跟所接受的技能培训之间是成正比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中曾经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不到30%。这部分群体往往一没有专业技术,二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即使有过短期的技术培训,在进城后还是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初级岗位工作,从而来满足大城市对于低层次劳动岗位的需求。这些劳动岗位主要有装修工、建筑工、修理工、装卸搬运工、家政、餐饮的服务员等。进城的许多农民工特别是年轻新生代的农民工,都渴望可以通过打拼扎根于城市。可是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又没有专业技术,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低,工作也不够稳定不够持久,很难深层次融入城市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掌握一种技术,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这样看来,职业技术的教育是关系农民进城工作和生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顺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全面建设现代新型农业的当务之急。严格按照和依法执行自愿有偿的工作原则,允许农村劳动力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股份合作等诸多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流转土地的经营权的承包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力发展多种具有实际效果的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模式。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剧,已经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放弃土地耕种的现象,一系列的转包、出租农村土地的情况也与日俱增,仍然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如种粮大户、蔬菜种植大户、果树栽培大户、养殖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较高综合农业生产加工素质的优秀劳动力来支撑,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伴随着更多的乡镇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已经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能够在当地实现的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领域。这些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增加和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在进一步深刻带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更加重要更加显著的作用。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更多的乡镇中小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方面、在农业产业化设备的使用方面、在农业经营资金的筹措方面等,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远远不能够与大型的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相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乡镇中小企业必须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只有那些具有特色经营业务的乡镇中小企业的农村,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才能够相对较高,才能部分减少外出打工的现象。因此,建议在农村劳动力培养方面,需要始终坚持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业产业链的大项目、好项目。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加工农业的乡镇企业,需要建立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这都需要大量的、多样的农业技术型的人才予以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吸纳广大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当地有效就业甚至创业的目的,需要促使农村劳动力掌握大量的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好农业产业技术,就必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二、职业教育适应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应对策略

1.不断拓宽生源类型,促进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极发展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拓宽受教育生源的类型,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作为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对象,加强针对进城务工农民以及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村劳动力的农业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

对于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通常是以结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主要群体,也存在少量的中老年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仅有少数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毕业生。这些农村劳动力在知识结构、就业需求、能力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需求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而且这些农村劳动力往往没有能力支付较为高昂的培训费用,更不可能参加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培训。国家和社会都应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中学生,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和报考职业技术院校,坚持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选择,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意义。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可以探索实行农村劳动力学费减免制度等,设置出奖学金、助学金等有效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新一代的文盲数量。

2.完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随着新兴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如,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每年需要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大概有几十万,而计算机应用专业类人才每年要增加100万以上才能够弥补这样的缺口,汽车维修类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的从业人员,护理类人员每年需新增20万的从业人员。将来一段时间内,市政、城市基础建设、商业、园林、社区服务、交通旅游、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行业需要一技之长并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会呈现一个快速的增长趋势。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深入企业、工厂、社区、农村调研,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改进和完善专业的设置,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农业职业教育应适当地添加有关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业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以解决农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及技术人员比较匮乏的问题。这类培训旨在把留守农民培训成有知识、懂技术的新一代农业技术人员,培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用人才。职业教育应多立足于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须跟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设置上要力求实现特色化;不断地调整专业技术结构,逐步实现综合性发展向着特色性发展的转化;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跟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跟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相挂钩。

3.开展分层教育和多形式的联合办学,满足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对广大农村劳动力实现分层次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年轻农村劳动力来说,可以探讨实行农村劳动力的全日制农业学历的教育和培训,以便进一步提高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综合素质和农业技能的水平,确保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产业化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于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存在一定家庭经济负担的中老年农村劳动力来说,建议采用形式灵活多样、非学历、阶段性的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日常的农业与农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有机联系起来,重点建立起企业农村劳动力培训、社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采用订单式培训、定点培训或定向培训等多种培养模式和方式,努力实现农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模式。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学习、培训、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职业院校与农业产业化的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原有模式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多元化的培训和学习的强烈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分流情况,特别是需要做好农村劳动力中的学生升学和就业分流等方面的关键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无知识、无技术的农村劳动力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巧云,魏澄荣.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南平师专学报,2005(1).

[2]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试论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新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4).

[3]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3(19).

[4]黄映晖,张正河.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2).

[5]蒋蔚.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特征、问题及借鉴[J].欧洲研究,2007(1).

[6]凌飞飞,周远成.城镇化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学理论,20l0(3).

[7]莫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与参考,2008(31).

[8]孙自铎.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J].调研世界,2004(12).

[9]孙自铎.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10]许丽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