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篇1

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作出了两项重大决策:一是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以沿黄沿线产业带为支撑的西部经济区;二是实施“双百亿工程”,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

在2010年6月召开的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政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形成从东到西由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7个盟市构成的完整的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域。并从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西部盟市的实际出发指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的着力点是打造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也是西部经济区优化产业布局的中心任务。按照集约发展、循环发展、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自治区规划了辐射西部7个盟市、38个旗县、22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沿黄沿线经济带,分别占西部旗县市区总数的76%、土地面积的43%、人口的86%。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主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五大基地”的战略定位展开,同时打造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布局以沿黄沿线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为主要载体。经过充分论证、讨论、修改,自治区政府于2010年9月28日颁布了《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出台了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并且在自治区和西部7盟市分别成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沿黄沿线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大企业、大园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双百亿工程”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全面提高我区产业的集中度和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进一步巩固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合“十二五”规划安排部署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出台的《党委、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实施“双百亿工程”的意见(2011-2013年)》中提出,要经过3年的努力,使全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达6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产业园区达40个左右。

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与“双百亿工程”紧密相关,产业带从面上规划产业布局,“双百亿工程”从点上培育市场主体和建设载体。对占全区工业比重约2/3的西部地区来说,这两项工作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沿黄沿线建设风生zk起,多个百亿产业群悄然浮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

9月20日至22日,参加自治区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的与会代表分别在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的带领下分三组深入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对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沿黄沿线建设风生水起。一年来,在西部地区实行大范围配置资源、大区域合作配套,由过去以园区为单位相对封闭的发展,扩展到区域发展的大布局当中,建设浪潮风生水起。2011年上半年,西部7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24.1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77.9%。西部盟市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工业园区数量由74个整合为66个。今年1-8月,沿黄沿线规划的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开工项目170个,续建项目209个,完成投资7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15亿元,占西部地区的84%。其中,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占新开项目的76.6%。积极化解瓶颈制约,加快沿黄沿线重点产业带建设。水利厅积极推进沿黄河盟市间的水权转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并且积极向国家为西部盟市争取用水指标:国土部门优先保证西部盟市用地指标,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土地利用计划,最大限度保证建设用地需求;自治区环保厅加快环评审批,已完成9个工业园区13个子块区及6个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审查,完成了521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中的154个项目环评审批;交通部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京包、包兰主轴铁路,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铁路和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沿黄沿线经济带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和旗县区所在地通一级公路工程;在软环境建设上,从就业服务、人才培养、社会保障、行政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了推进西部经济区和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的合力:

百亿元产业群悄然浮现。通过整合、重组、新上项目、技术改造等手段,1-8月份,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在重点工业园区的投入达到109.68亿元,预计今年可以完成新增16个百亿元企业和9个百亿元园区的奋斗目标。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是19个沿黄沿线重点园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和产值超百亿园区之一,正在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产业链,201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850亿元。蒙西工业园区正在构筑国家级pvc、特种钢两个500万吨产业基地。201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500亿元。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双百亿工程”,2011年,鄂尔多斯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61项,其中超百亿元项目8项;截至8月底,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6.3亿元。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棋盘井工业园区、树林召经济开发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3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神华神东等7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预计2011年底,将新增5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和1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大型园区。

两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明显加快。1-8月份,全区六大支柱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能源、冶金比重同比分别减少4.1和2.7个百分点。煤炭和稀土上游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优质资源向大企业和大园区集中,同时推动产品延伸加工、循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并在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中取得突出成果。沿黄沿线重点园区非资源型产业新开工项目98个。西部各盟市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园区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进一步加快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实施,全面推进西部经济区建设工作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区西部经济区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进一步加快建设沿黄沿线产业带和实施“双百亿工程”,是关系自治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次会议上,如何抓住国务院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国务院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利时机,更好更快地推进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作了深入研究和科学部署。

要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发展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都需要保持足够的投人强度:我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同样需要加大投入:我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实现工业化还要相当长的时间,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我们一定要从改变落后面貌、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把新增投资的重点放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延伸升级上,放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加紧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摆脱对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把推动产业多元摆上重要日程,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各类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构筑新的发展优势。要加快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步伐,下大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推动资源开发由初级开采、粗放加工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巩固扩大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尽快形成规模。要打开视野、拓宽思路,更加注重发挥区位、土地、电价、劳动力等综合优势。严格落实资源配置要求,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篇2

二、以产业振兴和城市重构推动达拉特旗跨越式发展

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和新农村新牧区、民生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着力点,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达拉特旗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沿黄现代化工业集聚区。达拉特旗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工业化带动。要牢固树立工业立旗理念,加快资源开发,突出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科技引领,着力培育发展煤电、煤化工、冶金、建材、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端主导、优势集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依托树林召工业园区,全力推动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尽快形成5000万吨煤炭、650万千瓦电力装机、1000万吨铝及铝深加工、100条陶瓷生产线产能,建设自治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冶金建材产业基地。以“双百亿”工程为抓手,打造大园区大企业,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过千亿元的强企方阵,培育一批与大企业、大项目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三垧梁—福源泉—风水梁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努力把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集聚能力突出的国家级开发区,形成鄂尔多斯乃至沿黄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大力度推进城市化,打造鄂尔多斯副中心城市。达拉特旗要在呼包鄂城市群发展中快速崛起,就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发展城市。当前,达拉特旗建设现代化城市开始起步,是十分关键的时刻。要真正建设一座能够承载鄂尔多斯人民长远发展愿景的百年之城。一要大手笔、大气魄规划设计。规划的眼光、气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要高度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学习借鉴包头规划建设经验,既要立足当前,着力建设好现在的鄂尔多斯副中心城市,更要谋划长远,规划好明天的黄河明珠城市,切实在城市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配备等规划设计上高起点、大手笔,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形成与包头融合互动、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格局。二要大力度、大投入推动建设。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城市,大力度推进旧城改造,力争2至3年内完成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一个能够容纳5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要拓宽视野,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搞活土地、金融要素,突破资金、项目瓶颈,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三要大突破、大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配套跟进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要把园区产业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加快聚集商气、财气、人气。以发展高端酒店、休闲娱乐等生活业为重点,提升消费功能;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努力使城市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优质平台。四要大改善、大提升品位形象。突出做好城市“绿”和“水”的文章,将黄河水引入城区,形成城市水系,完善绿地系统,着力打造绿色环抱、林水相依的生态格局,为群众创造绿色、优质、舒适的生活空间。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建设一批展示地方形象、体现时代气息、彰显人文底蕴的标志性工程和特色区块,塑造个性、体现特色、展示魅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以“七城联创”为载体,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让城市面貌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篇3

与世界上很多经济崛起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放过程的渐进性。我们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许多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出台,都是先试验、先探路,然后再逐步铺开。对外开放区域也是通过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展开,有效地控制了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严重挫折。

其二,开放程度的非均衡性。过去3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对外经贸活动,过分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非均衡性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总量的80%和对外出口总额的近90%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里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

其三,开放市场的不成熟性。我国的市场化基础是通过政府主导改革建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如成熟市场化国家那样界定分明,在很多情况下政府行为成了推动经济开发的主导力量。而且,政府行为造成国内市场的“行政壁垒”,交易阻隔,产业雷同,使对外开放的市场吸引力也有很大削弱。

其四,开放风险的不可预见性。相对于美国等高度开放国家的开放风险可预见性而言,我国开放风险有更多的不可预见性。这是因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基础还比较弱,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低端,同时对外依存度增长很快而又缺乏主导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能力,在对外开放中很容易出现难以预见的风险。

其五,开放环境的打压性。尽管我们抓住了冷战结束后的和平发展机遇,但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从80年代末我国遭遇西方国家的制裁之后,又遭遇到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接着又发生“9・11”事件、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非典”流行疾病,以及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国际石油价格疯涨等等。

应该说,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是一个与世界开放经济体系不断融合的过程,又不断发生撞击的过程。中国经济正是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撞击中不断地走向开放,现在已经走出了封闭经济体制的桎梏,进入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国要不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没有选择,对外开放已不可逆转。可以预见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开放型经济将会出现全面地提速与提升,也将会出现新的或潜在的开放风险,这将是一种基本的发展态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全面提速和提升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内经济层面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与优化的发展期,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到向效率驱动的转型之际。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正在进入效率驱动的上升期,这使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备了必要的内在动力。从国际经济格局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中国与开放度高的西方大国的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相互依存的空间明显扩大。据统计,2007年,中国同美国、欧盟、日本的贸易额又创历史新高,分别超过3000亿美元、3500亿美元、2300亿美元。现在,中国已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也分别是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相互的关联和依存十分紧密,已到了休戚相关、荣损与共的程度。中国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也就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

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在加快融入世界开放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或冲击带进来的风险也会更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创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战略支撑点

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增强我国开放经济的安全性,防范新的对外开放风险,消除各种潜在的隐患。包括可能出现的我国滞留在全球产业分工末端的产业安全风险;对国际资源依赖度日益扩大的资源安全风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生态安全风险;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风险等等。

中国之所以要选择发展开放型经济,当然不只是为了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以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去占领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加快中国的崛起。这是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崛起”战略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呢?或者说如何更全面地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呢?这其实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开放型经济仅仅靠扩大外贸依存度是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发达国家的开放经济体,首先是建立在自主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即使对国外资源、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但依赖性较低,它们都有国家的强大自主发展力和整体竞争力作支撑。中国入世后,外贸依存度增长很快, 2004年就高达70%,远远高于当年美国的24%和日本25%的水平。尽管这里面有一些不可比因素,关键是推动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不是靠国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是靠“外资主导”和“出口扩张”两方面拉动,自然也就增大了开放进程中的风险性。如果我们继续推行“外资主导”下的低水平“出口扩张”战略,继续增加对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即使我们采取很多风险防范措施,其风险也不可能防范或消除。

我们认为,要全面地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建竞争优势,防范开放风险,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重新审视我国对外开放方式与战略重点。在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树立“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新思维。也就是说,维护国家自主发展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命门”所在。我们需要引进外国资本,不能依赖外国资本;需要利用国外资源,不能依赖国外资源;需要进入国外市场,不能依赖国外市场。世界上任何大国的崛起,依靠的都是本国自主发展的实力,依赖任何国家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越是扩大对外开放,越要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这是我们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也是我们加快创建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

要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创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还需要寻找和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切入点、支撑点。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打造三股力量:一是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二是国内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三是国内大型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力。只有把这三股力量不断放大做强,叠加起来,切入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动脉,转化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内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才会排斥对外的依赖性,拥有更强的自我发展实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究竟如何打造这三股力量?如何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切入点、支撑点?这里还需要分别作一些深层次的具体分析:

1. 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

中国入世以后,国内市场已面向全球敞开,这只是发展开放型市场的基础,并不是开放型市场的本质特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市场,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内需求十分旺盛的市场,应该是一个对国际优质生产要素具有吸引力和配置力的市场。现在,由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行政壁垒”很多,不仅开放度不高,且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未有发掘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这一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好国内市场需求对国际资本配置的影响力,我们在掌控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主导权方面就拥有了最重要的战略性筹码。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和配置力:(1)完善法制市场建设,营造一个统一有序、公平透明、信用度高的市场环境;(2)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购买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需求对国内外生产要素的基础性调节作用;(3)大力发展符合国际规范的要素市场,加快国内外高端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的接轨;(4)发挥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优势和潜在吸引力,加快世界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依托市场实现合作共赢;(5)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规则,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建立既开放又拥有保护力度的市场体系等等。

2. 提高国内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打造和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型产业。目前,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我国产业对国外资本的依附性日益强化,这种趋势应该警惕。我们不能总是按照国外垄断资本利益的需要去调整产业结构,更不能总是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要改变我国产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技术创新,维护产业安全,建立起我们民族创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体系,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为此,我们要强化自主创新,以不断提高国内优质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要着力打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通道,着力打通产业链由国内向国外发展的通道,加快我国产业高级化、国际化的进程。具体包括:一要加快国内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培育附加值高的传统产业在国际上的独特优势;二要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消化力度,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国内制造业技术的开发层次和自主创新力;三要进一步扩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培育高端产业链,扩大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四要选择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一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创新,促进产业链向国外同业领域延伸;五要努力扩大国家战略性资源产业的海外投资,加快对产业链高端的控制,不断拓展海外产业的国际化领域与市场规模等等。

3. 扩大国内大型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力

在当代的企业体系中,国际跨国公司是最具开放性的企业。与封闭型企业相比较,开放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凭借自己有限的资源优势,能够吸纳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甚至包括全球某一领域的优质资源。以往,我们过多地拘于所有制转型,其实单一的国有制或私有制企业,都不是开放型企业。我们应尽可能地打破单一所有制的封闭性,打破单一地区或国家的局限性,使我国企业建立起更开放的投资主体结构、产权管理结构及产业关联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扩大国内大型企业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力和控制力。这也是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来说,我们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加快国有资产的优化与重组,尽可能促进同业的国有资本与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向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突出主业,扩大其主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其二,大力推进国内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融合,充分利用国有资本的规模优势,去主动整合某些跨国公司的产权、技术和品牌资源,建立起拥有相对控制力的国际化企业;其三,努力发展高科技民营企业,通过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小搏大,不断吸纳国内外资本,整合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使之成长为拥有竞争活力或整合能力的国际市场新型主体;其四,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应通过参与外资并购和自主并购,实施全球战略,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中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并在与全球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为全球性公司。

三、建立健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体制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弱势在于存在体制,最大的风险也来源于体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花大力气全面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推动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设计其风险防范体制?在这方面我们还缺少实际知识与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或实践。依据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深入研究开放型经济的风险源及风险形成机制,并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与机制两个层面上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经济市场化的运行规律,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来建立健全一套更加科学系统的、更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风险防范体制。具体来说,至少应在以下诸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建立健全外经贸促进与管理的法律体系,尤其要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尽快修订完善我国现有的外经贸法律法规,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更加完整的进出口效益约束指标和监控机制,以减少政府的行政控制,形成更加开放、有序、竞争、高效的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建立合理保护国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金制度,搞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对重点扶持的战略出口产业和涉及贸易救济的产业,都要建立跟踪机制与评价制度,鼓励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以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升级。

第三,建立和完善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起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包括处理危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要加快海外资源多元化投资,确保海外重要资源的稳定供应渠道,减轻进口资源价格变动对国内经济的伤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尽可能降低“资源安全”风险。

第四,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环境标准及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发展“绿色贸易”,特别是集中在产业低端的生产企业和资源性出口企业,要加快建立进出口预警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要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付费政策,迫使企业必须支付环境成本,约束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或向生态型企业转变,从源头上防止发生重大的危害生态安全的事件。

第五,逐步建立更加完备的资本市场开放体系和金融资本监管机制,当前要加快改革外汇体制,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避免国外短期资本的冲击,防止国内金融资本泡沫膨胀。在改进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对进出口贸易的完整金融支撑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并相应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和储备货币化,进一步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模式,避免为追求出口数量增长而牺牲劳工福利乃至国家整体福利的做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健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因发展外经贸而产生“贫困化”,避免社会利益阶层分化而引发的社会危机。

篇4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篇5

研究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基本发展情况发现,内蒙古特色经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经济建设环境。从社会发展情况看,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适当的改造,当地政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且在政策支农和政策惠农方面做出了适当的努力。同时,在国家的带领下,内蒙古地区加快了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步伐,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促使高新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综合生产力明显提升,多功能性农业经济建设体系成为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此外,在内蒙古地区全面推进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和制度创新,并且对地区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力求能够充分彰显出特色区位优势,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这些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特色经济建设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内蒙古地区探索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因素,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相对较为明显,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探索中面临着来自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农业经营体制受到一定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无法实现集约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利用效率偏低,再加上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实现优化利用等问题的限制,导致当前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针对特色农业经济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究。

2构建特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内蒙古地区在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主要从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方面得到适当的体现。首先从自然优势方面看,内蒙古地区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具有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环境,能够为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草场面积8666.7万hm2,并且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积占比相对较高,为6818.0万hm2,土地类型也多种多样,如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地等,能够支撑多种不同模式的农业经济建设。内蒙古地区地处中温带,具有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能够为地区特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从社会区位优势角度进行分析,内蒙古地区当前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也相对较少,能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研究发现,现阶段内蒙古地区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农药、化肥等使用率都偏低,环境污染程度小,并且在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当地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能够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相应的劳动力保障,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整体建设和发展水平。

3发展模式

内蒙古地区农业特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在对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下面对4种不同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力求能够为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1精品农业发展模式

精品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将特色农业经济打造成为全新的系统化产业工程,并且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市场农业高效优质生产,力求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能够看出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和鹿王等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就是精品模式作用下的结果,能在创造我国北方绿色食品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

3.2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特色农业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蒙古地区探索特色农业模式的过程中,立足于各盟市旗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开发农产品的全新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借助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能够促进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农业建设功能得到全面开发的基础上,农业产业链也会得到适当延长,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系统分析当前内蒙古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现可以将高效农业体系的构建集中在肉蛋奶、葡萄和苹果等农产品产业化领域,进而打造名牌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3.3科技农业发展模式

科技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借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尝试打造高效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开发多样化的农业功能,并积极推进农业制度改革,对农产品生产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创新,争取在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准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生产模式的开发,在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经济建设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效。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强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陕西秦岭地区的联系,打造中蒙药和生物工程技术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在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引领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成果。

3.4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在我国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也成为内蒙古地区在打造特色农业经济过程中的主要选择,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当地政府部门不仅要致力于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并且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争取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市场提供高质量、无公害的农产品[2]。现阶段,在农业无公害种植和养殖方面,内蒙古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借助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在市场上形成了特色优势,对农产品的合理化销售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

4发展措施

在对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加快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进程,还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优化措施的探索,有效促进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在新时期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规范性

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是理论研究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也是需要反复实践验证的问题,因此要想促进各项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措施的落实,就应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在建设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规范化发展[3]。只有发挥政府组织领导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等作用,才能够促使内蒙古地区各个盟市旗县都能参与到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中,推动内蒙古地区全面探索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道路。同时,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还能够对各地区农业建设发展资源优势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督促各盟市旗县在经济建设方面付诸实践,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争取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2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方面的广泛应用,是改善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现状,促进整体经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内蒙古地区探索特色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依托,着眼于内涵式发展,不断尝试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开发实践中,确保能够优化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实现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整合,进而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增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系统优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在全面推进科技研发并引入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技术支持,从而在新时期取得理想发展成效[4]。

4.3优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

服务体系的构建在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结合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实际情况,对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创新的基础上,要从多角度为特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创造条件,进而加快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高效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进行完善,探索电子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体系,实现对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拓展。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并借助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对农业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争取能够打造三位一体的联合服务模式,实现对特色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应用。

4.4扶持经济主体,发挥带动作用

篇6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这些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篇8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才对生态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从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提升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标准、提倡用技术创新保护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9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管理与监督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篇10

(1)表现: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P88)

(2)原因: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措施: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篇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加强民警素质建设为重点,坚持科教强警、人才强警战略,倡导终身学习,切实增强民警学习能力、实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全面推进公安民警队伍革命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进程,确保队伍发展后劲。在民警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工作环境,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氛围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学习理念,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综合实力。同时,严格按照、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创新性等四项基本原则,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需要,合理确定和调整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公安民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在务求实效、服务实战上下功夫。

二、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创新机制,争创创新型机关。

公安机关要通过全面加强"创新型机关"建设,塑造创新理念,打造创新品牌,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坚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打破封闭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框框,将公安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使之始终保持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相协调;围绕如何开拓公安工作新局面,增强民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观念创新;通过思想观念的创新,始终保持锐意进娶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创新作为工作、学习的灵魂,以大无畏的精神全面推进工作创新。完善和深化公安行政管理体制、服务机制、保障体制,继续保持超前性和先进性,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机制创新;围绕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三、善于抢抓机遇,勇于争创一流,争创竞争型机关。

篇12

刚刚过去的20*年,是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是我区认真落实区三次党代会、三届一次人代会、政协会议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第一年。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大力弘扬“同心同德、求真求实、争先争强、创新创业”的XX精神,着力实施“高起点振兴工业、高水平做强三产、高品位提升农业、高效力招商引资、高标准加强党建”的发展战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商贸经济空前繁荣,农村经济生机蓬勃,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斐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XX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过去一年XX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与各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驻区新闻单位对XX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情况、新经验、新成就及时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极大地激发了XX人的士气和干劲,为XX推进发展新跨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位记者朋友不辞辛苦,不计得失,积极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不仅宣传了XX,推介了XX,而且站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XX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在此,我再次对大家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新闻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事实充分说明,在推进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新闻宣传报道十分有效地发挥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和舆论监督的作用。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新的一年里,我区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为各级媒体记者到XX采访报道提供更多的方便,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XX,为XX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让我们进一步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开拓进取,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重要促进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祝大家新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篇13

把街道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人人学法守法与服务经济建设统一起来,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通过创优法治环境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二、突出两个重点

1加强法治示范点建设。要以精心选育、严格要求。全街道建立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示范点,为推进法治古城建设进程树样板。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街道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

2加强法治建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建设。法治建设要自觉地、主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要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投资项目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对经济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矛盾,要善于引导群众依法诉求。要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建立涉企群体性突发纠纷的预警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因企业突然倒闭或经营陷入困境而引发的各类突发。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及时化解大规模群体性矛盾纠纷。要积极推进法治实事工程建设,把实事做实,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而老百姓自身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法治建设给生活带来的改善。

三、抓好四大载体

1全力开展“法治宿迁合格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按照市、区提出的六个坚持”六个做到确保“六个不发生”基本要求。快速推进,严格标准,务求实效。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公正。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抓好分工落实,依法建章立制,严格检查监督,规范权力行使。

2全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强化社区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功能。着力完善社区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公开形式,既安全监督机制,保证公开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3全力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落实《江苏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完善以职代表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推进企(厂)务公开,全街道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会组建率达80%以上。

4全力开展“法治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法治校园”创建活动。强化责任,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问题。推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建设,让全社会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共同关注和大力支持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落实五项举措

1深化构架体系。明确任务,推动法治建设的工作落实。建立法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突破法治工作中的瓶颈”建立规范、高效、协调有力的法治建设新格局。建立末位警示制度,加大督查催办力度,以强有力的措施打造法治建设争先奋进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