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汽车维修技术与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汽车维修技术与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汽车维修技术与知识

篇1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其特征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其特征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这三个“合一”若能在在现在专业技术教学中完全切实的顺利实施,将对如今职业教育教学的质和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型的关键,深刻认识其内涵,让职教队伍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明确如今新教法的理念,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整体转型,提升职业教育成果的品质!

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心

在进行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的决心至关重要,要有明确的方向,长远的眼光,要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估,切实做好自身各方面的“体检工作”。根据“体检”情况最好请专家“会诊”,最终拿出方案,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安排好实施的步骤,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期检验。在加强学校“软件”、“硬件”方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积极加强与企业领导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有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切有效平台。

三、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硬件配套设施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要贴合实际尽快把一体化学习站建设提上日程或完善,根据技工院校专业规模,建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站,建立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站的“企业文化”及“7S管理”等墙报的基本设施工作。

那么作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想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建设学习工作站资源环境(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足够的工位、车辆及相关车型的专用工具和车辆维修手册等必需的教学环境)等。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同时在实训场地也要配备相应的“企业文化”等。

四、积极进行“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软实力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所以要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骨干教师的选拔办法,根据学校专业规模选拔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通过学历层次提升、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竞赛、教学方法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形成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制定“三师型”教师的选拔办法和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规模培养若干名“三师型”教师,尽快形成教师内训的内部指导团队。根据情况也可以聘请2-3名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及科研工作。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技能竞赛,如中职全国大赛、人社部技能大赛、交通教职委大赛等重大赛事,通过技能竞赛及成果来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进行转化和巩固。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综合职业能力过硬的“艺术品”。

五、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合作范围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作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思考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这个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多举办像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教学资料的制定研讨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所提取的各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各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结合地区区域发展特征,设计开发学习情境,并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与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为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学校应对每份“订单”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建立横向联合体。在这两年我校开设的宝马、大众、标志等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连续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多期,得到企业总部和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即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也丰富了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经验。

总之,实践证明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其效果显著,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思维模式,使技工院校内涵得以提升,是当前职业院校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更好更快大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篇2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具体讲,就是高职学生在三年的教学学习过程中,两年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的教学活动,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为主。

“2+1”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1“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行分析,“2+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1优化了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学时配比, 减少或简化了部分高深专业理论的学习, 缩短了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增加了专业课实践学习的时间。

1.2提高教学效率。“2+1” 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在校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汽车维修企业(4S店和修理厂)的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突出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学生专业实习的时间由传统培养模式的一学期增加到一学年, 而且强调必须到校外企业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一方面强化了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训练,增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具有较高实践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符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1.4明确职业定位。专业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操作相对应,将课堂理论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技能实践锻炼,让学生直接在顶岗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使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明朗化,让学生对其职业定位有准确的了解。

1.5提高了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用人单位或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习结束时,有的用人单位会将这些还处在实习阶段的学生提前预订,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毕业后这些学生就直接到自己实习过的用人单位报到上岗,很顺利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1.6缓解了学校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的现状。采取的“2+1” 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就把学生带入社会,推向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安排在实际岗位上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过渡”。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2“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不适应企业生产的情况比较突出。企业的工作、生活条件与学校有很大不同,有的学生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人性化管理不足;有的学生怕苦怕累,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管理规定,甚至于破坏企业的形象,等等。因此有的学生就出现不服从企业的教学安排或管理,思想上消极,甚至有个别同学会离岗转换其他工作。

2.2校企双方沟通不足,学生实习效果有待提高。有的企业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一般劳动力使用;部分企业配备的指导学生实习岗位的“指导师傅”对顶岗实习的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企业对“指导师傅”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指导师傅”之间的学历及业务水平等参差不齐,实习学生在企业主要依赖于“指导师傅”的言传身教;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很浅层的状态,导致学生未能真正达到实习效果,校企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流等问题有待解决。

2.3指导学生实习的师资力量单薄,学生管理难度大。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实习现状是实习企业点多面广、学生长时间分散实习、有些实习岗位流动性大,这样就导致学校配备的实习指导老师数量明显不足,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功能减弱。

2.4顶岗实习教学活动须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初级、尝试和实践阶段,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和学生实习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等方面的内容,还存在需要探索和规范的内容,对“2+1”校企合作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3对做好“2+1”培养模式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3.1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切实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建设。选择“大而强”的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由“多而杂”向“强而精”发展。

3.3通过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与企业建立长期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增强实习基地与院校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合作水平。

3.4抓好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校企双方要有一个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

3.5不断创新合作办学的新模式。“2+1”是一个模式,但不是唯一的模式。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创造出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生产式管理;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06-03

作者简介:赵亮(1980—),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3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产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突出矛盾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批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如何真正地将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如何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嵌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如何正确选取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用汽车专业理论指导汽车维修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此,本课题组选择了“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作为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改革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际,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汽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构建以应用为主旨,与汽车行业和企业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和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具体目标及课改研究思路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核心,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作为切入口,在分析本校课程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课程建设成功的经验,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汽车维修的七个流程,将原来分散在“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检修”、“汽车电控发动机检修”、“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方法”等课程里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长治圆通奥迪4S店共同开发出一门全新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原理与维修”课程,该课程具备“双向性”,既能提高学生技能,又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现场6S管理模式,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嵌入到教学活动当中,真正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既定的课程具体目标,对汽车行业职业进行分析,并将该行业工种、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列出来,编成任务目录,根据任务目录行进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内容要以职业素质为培养导向、职业技能为培养重点,与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相匹配,以任务引领学习,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现场6S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文化,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构建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检测、服务、营销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分析并参照汽车维修岗位能力,以“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理念,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原则,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线,开发“典型工作岗位”——汽车检测维修、汽车维护保养环节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任务引领、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二)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汽车维修岗位的七个流程为主线,围绕汽车维修的七个流程展开。每一个流程都以工程项目为引领,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每一个流程上真实的、典型的工程案例,每一个工程案例都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体现了在工作岗位上真实所需的汽车维修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把此项目作为必修项目,反复操练,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够熟练应用。同时,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体现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将添加如何更加高效、安全开展工作的教学内容。此外,对一些过时的课程内容予以摈弃,及时添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使学生紧跟主流车型,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鲜”。如表1所示。

(三)课程组织实施

在课程组织实施中,拟引进不同企业的一线维修主管和本校教师共同授课,把先进的维修理念和技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带进课堂。通过授课既能促进本校教师自身成长,也可以完成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实现企业教师校园化,学校教师企业化,达到校企互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教学中拟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维修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学生在听完教师讲完每一个流程、布置完工程项目后,身份立刻转变,完全按照企业的6S管理模式进行维修工作。在师傅指导、组长带领下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结合6S模式的管理,学生边查资料边学习,边学习边实际操作,理论实践穿行,做学一体,边学边练;教师则通过现场点评的形式,激励各个小组进行相互竞争。七个流程完成之后,学生能掌握就业后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同时也能熟悉和适应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创新

该课程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既要将知识能力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拟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E-mail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和各种实验台架,模拟设置各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故障,让学生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和台架上反复操练,直到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实训成本;采用与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训场景,根据企业实际操作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进行严格的实操训练,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一致,同时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实现“零距离”上岗。

(五)转变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中,取消以往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全部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同时采用第三方(企业人员)介入参与考核的方法。由于和我院深度合作的企业有几十家,企业的技术经理同时担任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除共同确立课程内容外,也参与到该课程的具体考核当中。如表2所示。

课程改革成效

从近几年的模块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此课程改革无论从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还是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专业教学技能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任务引领型的模块化教学比较适合我们培养一线应用技能型技术人才。

(一)促进了课程建设

本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成功申报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更好地促进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校内外的良好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明显地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学期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教学评价,课程组教师优良率都名列前茅。2012年,在长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中,我院代表队在所参加的三个比赛项目中获奖,“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荣获二等奖,“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与检测”荣获三等奖,同时师资力量得到了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得到了强化。

(三)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精诚办学的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整体提高了就业率,我院毕业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2010—2012年连续三年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形成了该专业学生在本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

课程改革特色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还形成了一些改革特色:(1)提出以工作过程引领课程改革;以工作典型案例架构课程内容;以企业式现场化模式建设教学环境;以工作能力目标作为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嵌入“企业生产式”管理模式,融入“6S”管理方法,过程中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学习过程又是工作工程,缩短转型期,形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特色。(3)提出培养“三项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四种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4)该课程具备“双向性”,既适合在校学生学习,又适合企业员工培训。

结语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程,采用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教学模式,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教学课程,切实提高了学生与社会岗位的贴近程度,从而培养出更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高素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同时,对其他主干课程的改革也起到了促进及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树平.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9(33).

[2]崔树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幺居标.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4

为使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现行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是最有效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国内高职院校通过吸取国外成熟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模式[3]、工学交替模式[4]等,但是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院校周边环境及自身条件各异,在实施条件、管理模式等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本文在分析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边环境及自身条件,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开展“2121”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高职院校在吸收国外成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5],英国的“三明治”[6]等)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7,8,9],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培养、金华职院的“五位一体”模式等;行业举办、企业为主、工学结合、国家试验区的“天津模式”;集团效应、品牌效应、全国领先的“河南现象”;千名教师进企业、千名技师进学校、探索中国化“双元制”道路的“沈阳经验”;集团化发展、“订单式”培养、深层次合作的“青岛典型”。在该过程中高职院校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结构狭窄且单一;

(2)某些专业学生企业分散度大,教师难以深入指导与评价,质量难以保证;

(3)学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设置,势必因适应特定企业的需求而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课程知识针对性过强,发展性和科学性减弱。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汽车检测、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极强的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因此以上问题在本专业中突出存在。

2、“2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周边环境及条件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和绍兴市汽车工程学会的理事长单位,拥有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学校2公里范围以内有如洪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中升东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与汽车有关的企业。学校周边丰富的企业资源,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借助于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和绍兴市汽车工程学会等平台,与汽车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如图1所示。

2.2 “21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2121”人才培养模式将3学年6个学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内涵:第一阶段(第一个“2”)指第1、2学期的基础任务式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本知识;第二个阶段(第一个“1”)指第3学期指派学生到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或周边企业开展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学生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操作,增强动手能力;第三个阶段(第二个“2”)指第4、5学期的专业针对性教学,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知识;第四个阶段(第二个“1”)指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技能能力与职业员工素质,如图2所示。学生通过“学校-公共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其他同类企业”的反复交错学习,对企业深入了解,而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为企业所用。

“2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保持学习热情;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及企业生产实际环境,学生在生产实际环境与课堂环境中互动,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来源,摆脱单一知识结构。学生实习场所都处于学校周边,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为培育“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平台。企业和学生通过该培养方式相互间加强了解,为学生毕业时是否选择企业,企业是否留用学生提供参考,保证了校企双方的利益。

3、“21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要求

3.1 理论性教学培养阶段的实施要求

学校在实行“2121”的人才模式时,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必须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的考核之中,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在第一阶段(第1-2学期)的校内培养中,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重点突出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为学生第二阶段(第3学期)的实践性教学夯实基础。第三阶段(第4-5学期)的校内培养,应该重点突出针对性专业知识教学,在第二阶段实习的基础上,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加深及巩固专业知识。专任教师要求为“双师型”教师,既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同时能够进入车间和企业技术骨干一起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3.2 实践性教学培养阶段的实施要求

实践性教学培养需完成2阶段的“学用一体”实习(第3学期的实践性教学,第6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管理实习学生,实习内容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培养阶段学生既要各项学习任务,又要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历练岗位技能,熟悉企业运行,培养职业素养。

4、“21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自2013年开始试行“2121”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15年共有120余名学生参与了该人才培养模式。与往届学生相比,学生对本专业就业企业类型、岗位工种、劳动强度及发展前景有更明确认识。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学生无岗实习等问题,但是实施“212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方面优势:第一,学生紧密对接企业,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明确个人前景;第二,学校加深对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为实训基地建设积累经验、明确方向,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最终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第三,企业更容易发掘“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可以通过奖励、奖学金等方式吸引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任职。

5、结论

(1)本文在分析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身实际,提出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开展“2121”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了“2121”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实施要求,实践表明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企业发掘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剑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4,16:215.

[2] 桑娟萍,柴长宏,李彦林.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43-46.

[3] 王娟,韩小峰.对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9:48-52.

[4] 李和平,张广红.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7):21-24.

[5] 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3-26.

[6] 刘娟,张炼.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举措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35-39.

[7] 张桓.“天津模式”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87.

[8] 黄湖滨.“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模式的对接融合[J].教研理论,2012,(15):9-13.

[9] 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1):30-32.

基金项目

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项目编号:FG2014114 ),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R443004)。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汽车消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汽车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向汽车维修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修车理念、修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汽车的发展了,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汽车维修技术。

汽车维修是汽车维护和修理的泛称。就是对出现故障的汽车通过技术手段排查,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排除故障并恢复达到一定的性能和安全标准。汽车维修包括汽车大修和汽车小修,汽车大修是指用修理或更换汽车任何零部件(包括基础件)的方法,恢复汽车的完好技术状况和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汽车寿命的恢复性修理。而汽车小修是指:用更换或修理个别零件的方法,保证或恢复汽车工作能力的运行性修理。随着现代汽车工艺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中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致使现代汽车集合了多种技术,从而实现了不断的发展。

一、传统汽车维修与现代汽车维修之间的差异

1.传统汽车维修

传统汽车维修主要靠机械修理为核心的手工操作技艺。在修车过程中,传统汽车维修强调修理工艺并以零部件修复为手段,从大体上来说,传统的汽车维修主要着重于拆装调整工艺与零件修复工艺的组合;在检查故障方面,传统汽车维修的故障检查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直观检查的肉眼观察和少量仪表测量的方法来完成;传统汽车维修过程中技术资料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的查阅,技术资料的形式为技术标准手册。

2. 现代汽车维修

现代的汽车维修技术与传统的汽车维修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汽车维修是以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诊断为核心的综合诊断技术。现代汽车维修突出诊断技术,并以准确诊断故障点为目标;现代汽车维修是总成拆装调整工艺与系统诊断技术的组合;现代汽车维修的故障诊断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仪器仪表检测分析和部分直观检查的方法来完成;现代汽车维修过程中技术资料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维修诊断工艺和技术参数的详细查阅,技术资料的形式为生产厂家的维修手册或资料光盘。

二、传统汽车维修队伍与现代汽车维修队伍的差异

传统汽车维修技术队伍中有师傅和徒弟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只有熟练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现在徒弟学的东西也就是过去师傅学过的东西,师傅现在做的工作也就是将来徒弟要做的工作。因此,传统汽车维修技术的延续方式是师徒承接,也就是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所以“三年出徒”是过去手艺行业的典型特征。

由于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表现为“七分诊断,三分修理”,因此现代汽车维修技术队伍中就出现了汽车医生和汽车护士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汽车医生的职责是负责现代汽车维修中占重要地位的“七分诊断”工作,而汽车护士的职责是负责“三分修理”工作。汽车护士要掌握汽车维修中“维护、修理、检验”等环节的技术工作,而汽车医生则主要掌握汽车维修中“诊断”环节的关键性技术工作。“医护”关系不同于“师徒”关系,师徒之间有继承性,医护之间没有继承性。但合格的汽车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汽车护士,也就是说:一个汽车医生不仅应该对汽车诊断技术工作了若指掌,还应该对汽车维护、修理、检验等技能驾轻就熟。

三、现代汽车维修的关键因素

1.汽车医生:汽车医生是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标志,汽车医生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汽车维修企业技术服务质量的好坏,因而汽车医生是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技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汽车医生是我国汽车维修业当前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确立汽车医生在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地位则是当前每个汽车维修企业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汽车医生是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的“软件”因素,也是核心力量。

2.汽车诊断中心:汽车诊断中心是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中心,它是汽车医生的工作场所,也是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硬件”因素。一个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如果没有诊断中心,就好象是一台没有装CPU的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转。拥有一个与汽车维修企业相适配的诊断中心是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一个没有诊断中心的汽车维修企业就相当于一台没有CPU的计算机的话,那么,一个没有汽车医生的维修企业就相当于没有装软件的计算机。因而汽车诊断中心和汽车医生是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重要的硬件和软件,两者缺一不可。

四、维修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汽车维修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因为没有这些理论知识做为基础是不可能对汽车的故障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将汽车诊断技术提高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应该具备机械、电子、液压、汽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

1.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⑴.机械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传动;⑵.机械工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机械制造;⑶.电气工程:电路分析、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⑷.动力工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⑸.控制工程: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⑹.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⑺.计算机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单芯片原理与应用、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⑻.测量技术:电气测量、形位公差与测量。

2.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包括⑴.汽车工程: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汽车试验;⑵.内燃机工程:内燃机构造、内燃机理论、内燃机设计、内燃机制造工艺、内燃机测试;⑶.汽车电气工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电子控制原理;⑷.汽车维修工程: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诊断、汽车钣金与涂装、汽车维修检测设备、汽车维修资料检索、汽车英语、汽车美容与养护、汽车燃料与油、汽车金属材料、汽车故障。

3.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

篇6

(一)基本要求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传统的机械维修,而且要对当今的电子维修掌握到位,汽车一旦发生故障,要求尽量指标更要治本。目前,汽车维修人才不但要了解汽车构造以及组成,对汽车技术、性能的状况变化和变化标志、原因、规律以及技术事故的诊断等有所了解,还应当对汽车维修相关制度以及修订等有所了解,以及汽车修理厂、保养车的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汽车维修工艺相应的组织能力。

(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

第一,汽车构造以及原理。包括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和附件以及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四个方面。第二,汽车材料。有汽车专用的金属材料、橡胶与塑料、油漆以及油料。第三,汽车使用。汽车科学使用、安全驾驶以及交通规则。第四,汽车性能与其检测。主要有发动机性能与之技术状况的改变、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性能和技术情况之变化、汽车检测和诊断技术。第五,汽车维修。涵盖汽车维修机制和其工艺的组成、汽车与其装配、汽车修理厂以及保养场的工艺设计。为此,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必须对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电子技术、电工学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二、我国当今汽车维修人才状况

目前汽车维修界的人才素质让人担忧,从某种程度来说,远远不能够胜任现代汽车业飞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我国超过30万的维修企业中有超过200万的汽车维修人员,但是受到过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中高等教育者不足3%,这种情况在个体维修厂尤为突出。因此,培养出适应时展与需求的汽车维修人才是相关高等院校严峻的任务。

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快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课程体系的适度调整。以往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注重机械方面的维修,对汽车故障往往采取看、听、摸的方式,而对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还应当新开设电子控制技术、现代汽车新技术等专业课程,机电并重,将机械制造和电工电子有机结合,新增汽车维修工艺组织与经营管理相关课程。

其次,教学条件的改善。为了促使学生对汽车各部分构造、性能以及原理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模式、电视录像、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汽车维修与检测能力,应当安排一定量的实物拆装实践以及检测试验,这对汽车维修专业所具备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促使汽车维修专业更好发展,多媒体教室、汽车实验室必不可少,对汽车以及其组成实物、检测仪器与设备也应当有配备。

再次,教学手段的改进。汽车维修专业更加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所有汽车的车型、原理、构造等一一阐述,而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能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个基础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学员理论分析能力。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教学智慧,以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加快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从群体上说来,是专兼有机结合的队伍,要有能力完成理论教学,从个体角度看来,专业课的教师同时具备理论以及实践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对理论知识非常精通,对本专业发展前沿时刻关注,同时具备切实的实践经验,这样传授知识时更加游刃有余。应当安排专业教师每年深入生产现场和员工一起解决问题或者参观进修,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技术动态,积极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开阔视野,使自身知识结构和时代共同发展,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顺应时展的。

(三)加强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为了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了促进企业知识更新,学校可以和企业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实现对资源、人才的共享。

首先,设备共享。汽车维修专业具备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因此,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而汽车维修相关设备价格不菲,对学院而言购置能力有限,而如果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将企业在维修中已经丧失维修价值的一些零部件作为学生实验和实习的素材,对资源充分利用。

其次,人力资源共享。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到生产一线,进行理论以及技能上的培训与学习,了解实际运行中所遇到的技术攻关与难题,修理改良技术等。这样一来,企业今后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此外,高等院校将其所培养出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过硬、思想品德优秀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为提升企业人才结构提供支持,也解决了学校就业压力。

再次,技术信息共享。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一方面,在理论知识上,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时间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四、结束语

汽车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高科技的渗透使汽车维修行业成为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设汽车维修专业的相关院校只有积极采取措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够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科.汽车维修专业中途实习的构想和实施[J].职业技术, 2007,(2).

篇7

一、当前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

1.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对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同时也在追求更高的操纵性和舒适性。因此,现代汽车正逐渐朝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融合了汽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在现代汽车维修中,前提条件是视情修理、强制维护、定期检测,服务准则是采用快速、高效的维修方式。汽车维修的基本要素已经扩展为工艺规范、维修技术、维修信息、检测维修仪器设备等。

2.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维修汽车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汽车维修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维修人员应当熟悉汽车的原理和结构,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熟练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液压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对于相应的汽车故障问题,应当能够快速查阅网络资料或维修手册。此外,还应当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熟练应用现代化检测仪器,快速地诊断和处理汽车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要懂得各种汽车零部件的装卸,对汽车的保养及美容有一定的了解。

二、当前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

1.汽车维修人才的现状

(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很多汽车维修人才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出来的,很少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在行业当中,专家群的知识过于陈旧,需要更新。另外,也没有形成新的专家群,相关的技术专家面临着断档的问题。汽车维修人员之间技术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普遍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

(2)技术型人才紧缺。在很多汽车技术发达的国家当中,汽车产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而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因此在相关的汽车维修行业当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然而,我国当前技术型人才较为紧缺,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汽车维修人才需求。

2.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信息不对称。我国当前很少有汽车企业愿意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而学生在学校中,大多只能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却十分欠缺,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也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前沿的技术。由于校企信息不对称,使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就业十分盲目。

(2)人才实用性不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要的人才不能只具有理论知识,也不能只具有实践能力,而必须将二者进行良好地融合,才能够更好地维修汽车。但是,我国当前的汽车维修人才要么是理论知识扎实而缺乏实践经验,要么就是实践经验丰富而缺乏理论知识,导致汽车维修人才的实用性普遍不强。

三、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与培养方案构建

1.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单纯地以学历判断人才,而是要看社会的实际需求。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发展,转变了社会的用人观念和教育理念,使竞争环境更加公平,从而顺利地推动了知识战略和人才战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对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应当是技术型和技术管理型,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

(1)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当中,应当加强对应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融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朝着实用型汽车维修人才的方向发展。

(2)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在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汽车维修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完成现代化汽车的维修。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准确地对汽车维修人才进行定位,同时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汽车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汽车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汽车诊断、检测、养护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同时要求汽车检测、维修人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国内汽修行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的比例极低,仅占20%,汽车维修一线工人中有68.5%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真正具备能诊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到20%,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经营管理培训的仅有9.3%。汽车维修企业急需高素质的汽车服务技能型人才。当前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教育水平和业务培训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员工30余万人,汽车维修人员的培养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正在加紧为汽车维修领域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维修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2.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维修和应用专业人才。

2.1汽车维修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

汽车维修人员要具有对中高级轿车各总成、机构拆装、检修、调整、故障判断和排除的能力。汽车检测人员要具有对汽车性能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能力,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汽车检测方法和检测工具。汽车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汽车进出厂与维修过程检验能力和对汽车维修机具与设备进行管理的能力。汽车商务人员要具有进行汽车及零配件管理和销售、车辆保险及售后服务的能力。

2.2汽车维修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汽车维修人员要掌握汽车构造、工作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测量与维修、运行材料知识;具备汽车拆装、调整、测量、维护、修理、故障诊断与排除技能。汽车检测人员要掌握汽车构造、工作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性能与检测、运行材料知识;具备汽车检测、拆装、调整、故障诊断与排除技能。汽车技术管理人员要掌握汽车构造、工作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测量与维修、运行材料知识;具备汽车技术管理知识,以及汽车拆装、调整、测量、维护、修理、故障诊断与检验技能。汽车商务人员要掌握汽车构造、性能、运行材料、零配件管理、营销知识及有关的金融、保险、法律的法规知识;具备汽车简单拆装、简单故障的判断与排除技能、公关能力、谈判技巧。

2.3现代汽车新技术对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

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及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以求最低的成本、最短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尤其是新款车型上市前,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要提前掌握新车的特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难达到机电一体化、懂电脑、会英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大量现代化电子检测设备的运用,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应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3.汽车新技术的应用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对专业建设的方向和课程设置重新定位和

调整。

3.1要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地位。

现代汽车技术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而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不仅用于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牵引力平衡的控制,而且广泛应用在车身与电器设备等方面,如空调、灯光、音响、座椅的位置调整与记忆、车窗玻璃升降、后视镜的调整和位置记忆、防盗等有关的控制中,在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不高的载重汽车上,也采用技术含量很高的柴油机,如为改善排放采用高压喷射和电控喷射技术、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排气循环技术等,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上问题造成毕业生就业时竞争力不强,择业面较窄的问题。因此,汽车维修和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都要根据汽车新技术应用的要求来制订,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2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公路运输和汽车维修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车辆结构的更新及其维修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由于生产的实际变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也一直再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全国汽车运输与维修行业生产发展的速度相比,教学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的规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始终落后于生产时间的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加快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市场特点和变化趋势,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与教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真正建立起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办学机制。

4.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强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实习教学环节,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好职业资格的鉴定,提高学生的双证合格率。

目前国家将汽车维修专业列为“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因此要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要求和高等职业学校对人才技能培养目标,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大现代化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的投入是学生掌握汽车维修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有效途径,规范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和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学校在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应严格贯彻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汽车维修职业技能认证的新标准,以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方案与生产实践相一致,满足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书如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求学获取毕业证、汽车维修高级工等级证和汽车驾驶员证等证书,确保毕业生的双证率和证书的“含金量”,提高就业竞争力。

5.汽车服务人才培养的模式――校企联合。

篇9

从“汽车之父”卡尔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至今,汽车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如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汽车不单单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经作为一种观念、文化、态度,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汽车维修业的发展,而技术是否高精尖也为我国汽车维修业的有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汽车维修技术的几大特征

在我国,汽车维修产业虽然是国家政策发展下的产物,但是随着需求量的加大,它在保障汽车能动性、安全性、可靠性,方便人们生活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汽车维修技术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下被赋予了独有的特征。

(一)故障检测设备智能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汽车逐渐摆脱了“代步工具”的称号,已经进化为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典型产品,故障自动诊断功能也应运而生。例如加速滑动调整系统、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SRS安全气囊设备、动力转向系统等自动诊断系统,这些全部是由ECU(电控单元件)进行全面控制的。汽车一旦出现故障,就可以通过解码器,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进行解读,找出出现故障的具置。汽车诊断技术中高科技技术因素的加入,为汽车及时排除故障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二)维修信息共享化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各个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就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汽车维修人员个体的知识储备、技术经验肯定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汽车品牌、零件型号、数据资料都能信手拈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汽车的外形、性能还是控制技术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候,网络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互联网技术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汽车型号、零部件、技术控制问题都能在搜索引擎上找到想要的答案,这也给汽车维修行业创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有些前瞻性极强的汽车维修商,还利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维修人员进行网上培训,形象直观的讲解方式,不仅提高了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也带动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维修工具电子化

随着解码仪、四轮定位仪、尾气检测仪等新型电子检修设备的问世,汽车维修设备逐渐由机械模具类进化为高科技的汽车检修设备电子化。这些电子检测技术和设备几乎全部都是计算机技术与电子科技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晶,汽车维修人员也必须在经受一定培训,正确熟练掌握了各类电子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后,配合自己专业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才能充分发挥这些高科技电子智能检测设备的最大功能。现代汽车行业要想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进行行业革新,就必须要走这条路。

三、改善汽车维修技术的对策

(一)提高汽车维修人员专业素养

由上述所知,汽车维修技术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兴盛而不断发展着,汽车检修设备不断电子化,信息之间的共享程度越来越高,除了熟练这些高新设备的功能和用途,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行业能手的经验总结。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所学,大胆进行创新,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维修方案。除了得心应手地操作各种维修设备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了解最高端最前沿的学术资料和维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又将所学应用到汽车维修的实践中,才能使自己的汽车维修专业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二)完善汽车维修信息数据库建设

汽车维修技术信息数据库作为行业人员提高技能的专业交流平台,以计算机应用网络为依托,是在社会、经济、人文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汽车维修领域人员构成复杂,由于经验、能力、专业知识等的参差不齐,他们的技术水平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上,长此以往,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汽车维修技术信息数据库应该由行业公认的技术能手和理论权威共同组建,并成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伪技术”应剔除出去,保证数据库信息的真实性。在数据库里,大家可以进行学术、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同时,促进整个行业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汽车维修技术

汽车制造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大跨步发展。同时随着汽车维修和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宗旨,在继承传统维修技术的同时,不断吸取数据共享资源的精华,认真积极地摸索学习。大胆创新,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此外,企业还应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到行业内的模范企业观摩学习,邀请专家现场亲临指导,鼓励维修人员创新自身技术,促进维修业的发展。

(四)加强行业质量监管力度

质量是任何行业的立身之本,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必需品,出了故障之后,是否能平安上路,是关系到千万家庭幸福的大事。因此,只有加强对汽车维修质量的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汽车行驶途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首先质量监管部门应在遵守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行业规则,尽快制定出相关制度,实行责任制,对违法违规现象采取强硬措施,必要时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书。其次,企业应加大维修后车辆的检修力度。对技术人员维修后的车辆,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品质检验,对不符合监测数据的维修车辆进行技术弥补,提高汽车维修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的相应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出现,为汽车维修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正因为如此,汽车维修行业管理者应当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改善在维修过程中出现的低级错误,使汽车维修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国内外汽车维修行业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明,李瑰明.浅析如何做好汽车维修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

篇10

虽然社会对汽车维修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但很多已毕业的汽车维修学员的技术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汽车企业的要求。目前汽车维修专业教育的现状不能与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很好地适应,加之各个汽车维修技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传统汽车维修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标准不符合职业岗位

传统的汽车维修教学内容与计划都以学科模式进行,即将各门专业课分为阶段性的相关课程。这样将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机地结合,没有职业特色。

(二)理论学习往往脱离生产实践

目前汽车维修技校的老师所用教材仍是纯理论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问题。大部分的汽修学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且老师在课堂上向学员讲述纯理论的汽车维修知识,学员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能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失去了技术娴熟的实践指导师傅存在的意义,因此学员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滞后,学员技能难以到达企业标准

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使得学员理论知识不扎实,学员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时,不能完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不能很好地在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汽车维修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理论技术知识,又没有扎实的维修专业技能,正是这两点造成了汽车维修人员不能满足现代生产企业的需求。

二、 新型教学模式

(一) 新型汽车维修人才

现代汽车维修的特点[1]主要包括:1)维修对象高科技化;2)维修设备电子化和智能化;3)维修过程专业化和规范化;4)维修资讯网络化。所以汽车维修需要新型的汽车维修才人。所谓新型汽车维修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现代汽车理论基础和汽车检修知识,懂汽修专业英语,熟悉各种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能熟练使用各类汽车检测维修设备的技术型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激增。然而,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前景却不容乐观,少量的高素质新型汽车维修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量。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新型汽车维修人才,是汽车维修行职业技术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2]是基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围绕一个项目来组织教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有效地提高了学员对实践的兴趣和操作能力,增强了其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一起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学员,最后由企业按照协议签订学员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实行的办学方针。学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及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培训,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 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 重视学员基础教育,培养新型汽车维修人才

汽车维修职业技校的学员大部分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接受能力较差,但是新型的汽车维修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汽车理论基础和汽车检修知识,所以如何根据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汽车维修及相关专业,以培养新型汽车维修人才已成为我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培训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很有必要建设一批多媒体教室与维修实践操作室结合的专业教室,并配以组成汽车各配件的实物,促使维修学员能较容易地理解理论知识和较快地掌握汽车维修业技能。

(三)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技术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共享和设备共享。现代的汽车行业,每天都可能有几种具备新技术的新车型问世。只有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维修人才的方式,才能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与技巧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印证和更新。

结论

汽车维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本文所探讨的新型汽车维修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师只有真正地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地与企业经常保持联系与沟通,以市场为导向,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培养出汽车维修创新复合型人才。

篇11

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落后,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去。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教师主要通过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应用其他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1]。因此,本文重点对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到提高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下面就对问题与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1.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应该紧随汽车发展的步伐。但是,在一些学校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很多的维修知识已经不再使用,而一些先进的维修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体现,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相对的滞后,学生无法学习到最先进的汽车维修知识,而汽车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其功能也是越来的越强大,汽车维修专业的学习却接触不到这些先进的知识,学生对于汽车维修知识的学习与汽车的发展形成反比,从而也影响着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汽车的修理和构造都是离不开实物的[2]。但是,很多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是从理论上谈如何对汽车进行维修,而学生就似懂非懂的听着,很多的理论没有实物做参考,学生是无法真正的掌握的,有的学生竟然连汽油泵是什么都不知道,可见在汽车维修专业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如何的严重。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管有多么的全面,但是不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如何的进行汽车的维修,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1.3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着问题

很多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书本和教材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科特点,就是需要以实物为参考进行学习。但是,教师单方面的在黑板上讲汽车维修,从而导致学生只懂得诸多的理论上的知识,对于汽车的实物完全的不了解,对于汽车的构成部件也没有一个在实物上的认识,也就对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维修没有相关的概念[3]。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的方式存在着问题,没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并且结合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教学,从而严重的阻碍了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高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2.1更新教材内容

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更新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内容,使其更新先进的汽车维修的专业的知识。像一些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中,汽油机燃油供给的部分接受的化油器已经被淘汰掉了,但是教材上依然的存在,而对于像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却没有涉及,使学生无法学习到最为先进的汽车维修知识。因此,在教材内容上要不断的更新,添加一些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内容,还应该添加一些汽车的电气设备、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以及接口技术及等相关的内容,还应该涉及一些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汽车知识,像智能后视镜、智能空调、车载蓝牙等知识,并且对这些相应的故障进行如何的检测和维修都应该添加到教材内容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

2.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针对于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实践的部分充分的重视起来。教师在讲授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后,应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让学生面对汽车实物,将从教师那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上的技能[4]。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不断的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在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其全面的掌握操作上的技能,有利于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将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上实际的汽车维修中去。

2.3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

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针对于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仅仅通过教材和黑板进行教学是远远的不够的。需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像在课堂中教授汽车维修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跟理论知识有关的汽车的部件的实物图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将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物对应上,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另外,对于讲授像发动机稳态测功无负荷测功、点火系检测诊断、气缸压缩压力检测、燃油供检测等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照实物和相关的测量设备进行学习,并且动手进行实验,能够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掌握汽车维修专业的理论知识[5]。并且在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了。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教学实验室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开放,并且由专门的实验人员进行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时,可以来实验室对照实物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不仅提高了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如何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通过对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具体的探讨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6]。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进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对教学的相关方法进行选择。才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在现阶段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相信随着汽车维修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一定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吕和.二年制高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2]顾小忠.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04).

[3]杨碧辉.汽车维修理论在维修决断系统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

篇12

1 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促使了社会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其必须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既要熟悉汽车结构、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又要熟悉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掌握现代的电子维修技术和检测技术,且具有实践经验、操作熟练,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业不会再延用传统的师徒模式的培养方式,而会十分重视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引进,需要有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进入维修行业。目前,由于市场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专门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高校汽车维修专业,其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配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承担的。

2 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应是机电一体化复合性人才。因此,应以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要统筹兼顾。课程目标应关注现代汽车维修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纳入课程范畴。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比如适当增加汽车专业英语的课时,加强学生阅读英文维修资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2)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个合格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师资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理论实践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外技术服务与咨询、职业技术培训、参观进修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动态,掌握先进企业的生产经验,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此外,学校应通过聘请工厂和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懂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对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将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带进学校,以形成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教师队伍,改变学校单一的师资结构。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实习、实训和教学设备的建设是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重要保证。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应尽可能将课堂搬到实验、实训现场,使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此,有必要建成一批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实训室结合而成的专业教室,并配以汽车及汽车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应创造条件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习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汽车维修业技能。

参考文献:

篇13

一、汽车维修企业模式的变革

1,从垄断走向公平的市场竞争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以国营修理厂为主,占总修理量的70%。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边小修理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它们修理价格低、服务快捷,分流了不少修理和维护业务。之后1984年-1989年,国营汽修企业几乎到了无事可做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营汽修行业随着市场和体制的变化开始调整,并逐步走出困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供销体制,使汽车修理企业不能进入汽车流通领域,是销售和服务分离的运营模式。到目前众多4S店的兴起,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一条龙,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

2,经营规模的变化

经营规模有大有小,由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人才现状

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是: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懂专业英语,懂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现代维修企业需要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借助汽车检测诊断设备进行汽车检测诊断的汽车“医生”,即汽车维修工程师,需要从有大中专文化的员工中(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二是有经验的能熟练进行零件拆卸、更换的汽车“护士”,即汽车修理工,从现有的工人中(经过培训)获得。两种人才互相补充,形成现代维修企业技术人才的最佳组合,这种有机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令人担忧,他们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挑战。全国30多万家大小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大约200多万,而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不足3%,特别是一些个体修理厂更为严重。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约2000万辆,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高级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维修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已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缓解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短缺的对策

(一)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训

良好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依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来进行技术传授远远不够。原来汽车修理厂以国产车维修为主,车型单一,维修难度相对不高,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基本上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但不能适应现代汽车修理业的发展。为此,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

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及维护设备使用培训;2,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汽车维护人员非常重要,其目的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利用维修资料解决修车实际问题。在进口车日益增多,汽车维修资料大多为外文的情况下,基础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外语学习,使维修人员掌握汽车常用词汇、缩略语、元件名称、故障码含义和阅读电路图等,以适应现代维修的需要。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是维修人员针对代表性车型的熟练性培训,让维修人员对该类车型各个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以迅速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是对修理工较高层次的综合培训,培养维修人员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实际经验熟练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汽车维修资料,分析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只有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外,还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了解现在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动向和汽车维修行业改革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掌握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观念、全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作业标准,掌握现代维修企业电脑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检测诊断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掌握汽车维修的新知识、新观念。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可以为现代维修企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并能独立担任现代汽车维修厂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1,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技术信息共享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在现在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入力资源共享

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面对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应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工作。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在理论、技能上(哪怕是某一方面)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任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轮调,就能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双师型”队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教师的水平、学院的办学实力,还能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