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的礼仪修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的礼仪修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的礼仪修养

篇1

历史的脚步已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领土、资源、人数的竞争,而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对教育工作、对教师培养十分重视。早在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西方八国集团高峰会议上,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八个国家的首脑讨论了21世纪的教育政策,发表了《科隆――终身学习的目的与希望》的主题报告,报告强调指出:“教师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置及其素质能力实质性提升,是任何教育制度取得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教师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其原因

当前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涂指甲油,浓装艳抹或珠光宝气;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有的教师由于不良的言谈举止导致与学生、与同事关系紧张,也在学生家长中造成恶劣影响。据调查,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专业开设教师礼仪课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鲁东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礼仪,包括校内礼仪和校外礼仪:教师的仪表、仪容、仪态礼仪(服饰、饰物、发型、化妆、举止等);教师课堂教学礼仪;参加学校活动的礼仪;与学生、同事、家长交往的礼仪;人际 交往礼仪;通讯礼仪等。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 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具体来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篇2

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具体形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高职护理院校新进教师虽说在学历上更上一层楼,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但很多人仅仅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由于大学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有升学任务,教师教育热情普遍不高,老师对学生相对比较淡漠,上完课就走,基本不和学生主动交流,缺乏职业的责任感。况且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甚至出现了个别老师在课堂上羞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这与教师的职业言行要求相差甚远,与高校教师的身份极不相称[2]。众所周知,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表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所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礼仪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提升的途径

1.应重视教师礼仪素质教育,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高职护理院校应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师礼仪相关制度规范,将教师的礼仪修养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开设有关礼仪修养培训课程,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礼仪修养培训,提高礼仪修养水平。学院工会也可以在教职工中举办一些礼仪趣味活动,把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争取使教职工的礼仪素养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2.重视自身礼仪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从高校教师本身来讲,应正确认识教师、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礼仪修养的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从内心确立自己高校教师的地位,同时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实践礼仪知识,将其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内化成自身一种习惯,并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坚定高校教师职业理想,认识到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高尚和重大责任,才能符合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才能打造教师魅力效应,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2,3]。

三、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的提升对教学的重要性

1.能帮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学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教师定位[4]。得体的仪表及优雅的举止不仅能够充分展示高校教师的个性风采,而且能够有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高职护理专业教师要切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形象邋遢。更忌穿衣打扮热衷于时尚,花里胡哨。此外,高职护理专业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幽默等态度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诙谐的课堂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当代魅力教师不可或缺的礼仪素养。

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

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虽说在进入大学校园时已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敬佩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礼仪修养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形象。如果高职护理专业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就会吸引学生模仿,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形象定位,提升他们良好的自我形象[4]。

3.能有效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在期望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主从关系,学生期待的是师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如果能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学生就没有压抑感,也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课堂上,高职护理专业的礼仪修养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善用微笑,就能使自己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零距离”接触,那么学生的敬畏就会被信任感和亲切感所代替,也会更喜欢任课老师。

篇3

(一)感受音乐中的美感

音乐源于生活,有感于生活的美感而产生发展,所以与生活相似想通之处便是具有起承转合的波折与转变,有着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或喜悦或悲伤。教师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意志通过旋律传达表达出来,不仅是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感染听众、吸引学生的根本途径。

(二) 对作品进行构思的能力

通常来讲一首完整的乐曲包括前奏、间奏以及后奏几部分,是乐曲的骨干以及支撑,在伴奏的时候要以及伴奏的场合以及条件,临场发挥自己的创作以及编配能力。

前奏出现于表演进入主题之前,起着向观众传达舞蹈表演或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气氛以及主要旋律的作用,其引领表演的风格特征,帮助表演者调整情绪,不同的前奏选择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声乐表演中通过结束句旋律的重复,听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坚定有力的调式。用第一句作为前奏,则可以直接突出主题,丰富音乐内容,深化听众印象;选择部分的乐曲作为前奏,则可以突出编演特色,增强艺术感染力。

间奏主要用于乐曲间的衔接与转换,适用于音乐形象丰富的大型艺术表演,起着对表演的节奏、速度以及情绪氛围进行变换的作用,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复前一句的旋律或是在尾音上补充旋律音。

后奏是乐曲的补充说明部分,不是所有的表演都需要后奏,只有那些结束不完满的乐曲才需要使用后奏对作品的余意进行补充,可以直接使用前奏来作为后奏,做到前后呼应,也可以用声乐表演的结束句作为后奏,都可以很好的起到音乐的补充效果,增强乐曲的完满性。

二、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的修养

(一)较好的艺术修养

1.增广见闻,提高修养

钢琴伴奏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表演艺术,不仅需要教师积累自身的演奏经验,更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吸收国外的艺术水平以及表演理论,让自己在更加开阔的空间内进行成长,获得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经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格。

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其他的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钢琴伴奏教师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对音乐的内涵以及相应的情感能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完美的诠释,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音乐的综合能力。

2.与人协作,积累经验

钢琴伴奏不是一个人的独奏,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钢琴是乐曲编演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的演奏表演者进行协作与交流,这就需要钢琴教师不仅要掌握钢琴演奏技巧,还要对和声理论有所了解,能够在理论上掌握和声的特色以及其与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合作认识。

(二)较强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稳定伴奏者的情绪、让伴奏者体会到音乐深层的情感与内涵,使得伴奏者的情感更加细腻,增强伴奏者的自信,促进伴奏者的状态渐入佳境,进而对声乐演唱者以及舞蹈表演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表演的美感。

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视奏的锻炼以及背奏的尝试来实现,具体方法为:

1.视奏环节

伴奏教师良好的读谱习惯以及熟练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练习的积累与锻炼,勤于练习的伴奏者可以在视奏能力以及速度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一种自信,能够达到完美的伴奏效果。视奏能力的提高可以识谱读谱能力的提高来实现。

乐谱是演奏的依据,正确读谱识谱是演奏的基础,需要伴奏者正确识读乐谱的音符以及节奏的标识,明确高低音以及节奏的要求,避免出现读谱环节的基础性错误,才能正确演奏乐曲,实现伴奏效果。

2.背奏环节

相较于面对着乐谱进行演奏,背奏考验的是伴奏者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需要教师在练习以及实践中给予着重的锻炼。背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锻炼听力。在熟练的视谱伴奏之后,伴奏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在伴奏中的听力,形成对节奏以及音符的敏锐听觉,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便可以自然的将乐谱记在心中,并形成敏锐的反应。

(2)借助于电脑音乐制作程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背谱是目前提高教师背奏能力一种有效办法,通过熟悉整首乐曲的旋律,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形象,然后删除乐曲中的主场部分,跟着伴奏进行唱奏,可以确立自己良好的乐感,锻炼自己的听觉。

(3)重视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伴奏教师的音乐素养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实际经验,这其中情感表现力的经验是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师能否真正的让学生受益。

篇4

医院可以通过自荐、科室推荐、护生反馈、护理部考核等方式来选拔,每个病区至少应该选拔培养一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在选拔时应该严把学历关(大专以上)、经验关(从事临床工作时间六年以上)、职称关(取得护师或主管护师以上)等硬条件,把护理操作是否娴熟灵活、管理帮带是否得力等工作表现作为参考,挑选出一批理论功底厚实、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护生管理得力、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过硬的护理带教老师队伍。

2 注重护理带教老师的培养

2.1 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 医院可以通过建立学习资料室、定期组织护理前沿知识讲座、制定护理趣味知识手册等方法来拓宽带教老师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医院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创新技术进步奖等方法,鼓励带教老师多研究多操作高精尖仪器、多用计算机等现代护理工具,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和教学课件,使带教老师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另外医院内带教交流合作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组织全院带教老师经行带教经验交流,邀请授课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或带教老师作学术讲座介绍经验方法,将带教体会和大家分享从而来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临床带教老师大都来自医院一线专业人员,由于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学知识,常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加强与院外学校专业教师交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2.2 注重敬业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出专业技术扎实、工作作风严谨的护生,带教老师带教工作必须高度负责。首先,要培养带教老师做表率的意识。护生在实习阶段通过观察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行为修养等来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这是护生形成对护理职业人事的关键时期[1]。带教老师要带技术,更要带思想、带作风、带纪律。其次,培养带教老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意识。医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例教学等方法,让带教老师形成严格带教的教学作风。再次,注重带教老师工作积极性的培养。医院科通过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在临床教学中有突出表现的带教老师来肯定她们的工作和带教能力,从而提高她们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

2.3 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如今社会,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发生,提高带教中的安全行为是带教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医院更应该关注带教老师的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问题。医院可以经常组织带教老师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风险意识的学习,自觉地把相关法律知识和护理制度结合起来,具有职业风险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法规和操作规程,以身作则,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进行临床带教。

3 做好实践中跟踪帮带工作

医院管理层组成专项督察帮带组,建立健全日常督察帮带考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可以防止帮带指导工作政出多门或无人问津现象的发生,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科室带教老师进行个别带教、事例带教,使得带教老师开展工作有人监督,失误有人提醒,疑惑有处询问,困难有人解决,真正成为能独挡一面的优秀带教老师。

护理带教工作是神圣而又伟大的,它是保证临床实习带教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采取有效的帮带工作,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护理带教团队,为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

医患沟通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诊疗信息和治疗决策传递给患者及家属的途径。和一般的沟通不同,医患沟通交流的信息既有同疾病诊治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包括医患双方的情感、愿望、思想以及诊治要求的表达[1]。和普通病房的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患者群体,由于原发病危重、气管插管等因素,多数患者难以和医师进行连续、清晰的沟通,这直接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患之间的沟通重心转移至医师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进修医师与患者家属这一特殊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确保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延长患者生存率,降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2]。

和具有多年ICU临床工作经验的带教医师不同,进修医师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患者家属心理变化把握不到位,缺乏沟通技巧,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医患沟通障碍。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进修医师和危重患者家属的医患沟通障碍

1.专业知识的局限性。ICU患者的疾病复杂,涉及到全身多个脏器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进修医师多来自基层医院,从业时间长短不一,处理危重患者的经验不足,加之由于二级学科的细分,很多进修医师仅对于自己从事的某一特定领域熟悉。因此在和患者家属沟通病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而被迫中断谈话,去请示带教老师或上级医师的尴尬局面。

2.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够。相对于普通病房的患者家属,ICU的患者家属普存在极大的焦虑感、情绪波动大。林晓玲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ICU住院的危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发现ICU患者家属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3]。进修医师从事ICU的工作时间不长,对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够,尤其是那些刚入院的第一周的患者家属,当患者家属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出现哭泣、晕倒、下跪等一系列举动,进修医师面对此突发类情况,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导致不能顺畅地沟通。

3.缺乏沟通的技巧。和带教医师相比,进修医师的沟通缺乏技巧,这和我国医学教育长期的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人文知识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4]。加之基层进修医师多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其中以80后居多,多数为家中独生子女,很难理解患者家属因至亲进入ICU而产生的绝望又焦虑的心情,欠缺换位思考,因此在医患沟通中很难产生移情作用,在沟通的过程中充满了冰冷而生硬的医学术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导致患者家属无所适从,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解释病情,最终家属可能仍无法全面理解患者的情况,当然也无从谈及建立和谐信赖的医患关系了。

因此,需要在ICU临床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进修医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从而培养良好的医患的沟通能力。

二、临床教学工作中进修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的基石,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进修医师多来自基层医院,从业时间短暂,ICU的相关理论知识均比较欠缺。临床教学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在查房的过程中,就某一种ICU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管床进修医师对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科室应每周定期组织针对进修医师的小讲课,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2.熟悉患者的病情。在进行医患沟通之前,进修医师应该仔细浏览患者病史,同时针对主要诊断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从基础的病理生理变化到临床症状、查体特征,以及治疗方案、预后、死亡率等等均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着重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变化。只有熟悉患者的病情,和家属沟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3.学习沟通的技巧。我们一般将进修医师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过程分为3个阶段:(1)陪同学习期;

(2)共同参与期;(3)独立沟通期。在陪同学习期,进修医师主要陪同带教医师,观察上级医师在医患沟通过程中的沟通方法和沟通技巧,并仔细揣摩和学习。临床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可以用生动的比喻、生活化的语言,清晰地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并且非常注意观察家属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应对,最终在短时间内取得家属的信任。在这陪同学习期,科室可以组织进修医师集中学习,梳理ICU医患沟通的难点与重点,以及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等,同时还可以播放医院录制的医务人员服务视频,供进修医师参考学习。大约观摩8―10次上级医师的医患沟通过程后,即可进入共同参与期。在这个期间,进修医师可以和带教老师一起进行医患沟通,可由进修医师先向家属阐述患者的诊断以及目前的情况,再由带教医师向家属讲解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危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进修医师的工作量可以逐渐增加,慢慢地由次要沟通人切换为主要沟通人。与此同时,带教医师可以组织3―5名进修医师针对医患沟通,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锻炼进修医师的应变能力。经过4―8周的共同沟通期,进修医师累积了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经验,即可进入独立沟通期。独立沟通期意味着一个进修医师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ICU医患沟通能力,除了完成医患沟通的最基本使命,即告知和传达病情,取得家属对治疗的认可和同意之外,还应兼顾人文关怀。ICU患者家属的情绪极不稳定,焦虑、抑郁、烦躁、沮丧等负性情绪如影随形,这个时候医护人员应该适当地予以人文关怀,沟通时注意语调柔和,运用安慰、解释性语言以稳定患者家属紧张焦虑的情况,减轻心理负担[5]。这对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增加依从性,降低医患纠纷,确保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

三、典型病例

患者,女,89岁。诊断: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血压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作用下仍偏低。考虑到该患者预后极差,且治疗费用高,加之患者家庭关系复杂,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盲目乐观,是潜在医患纠纷的高危案例。带教医师应用了本文前述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训练方法,对管床进修医师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虽然最终患者因原发病过重而死亡,家属仍然能够理解并接受该不良预后,并在患者去世后,专门到医院行风办公室,点名感谢该进修医师。

四、讨论

加强对进修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ICU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进修医师认为外出进修主要的目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及技术,医患沟通和临床工作并无关联,无须特殊学习。熟不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确保诊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ICU患者病情危重,加之治疗费用昂贵,一旦患者死亡,其家庭可能面临痛失至亲以及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双重打击,患者家属往往会将患者的死亡迁怒于医务人员,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是ICU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进修医师通过陪同学习期,共同参与期以及独立沟通期三个阶段的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CU医患沟通的要领及技巧,能够在沟通过程中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并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从而确保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降低或者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红芳.提高医患沟通效能降低医疗纠纷风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151):155-156.

[2]朱开梅.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医学和社会,2010,23(10):54-56.

[3]林晓玲,陈碧贞,魏志勇.ICU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16-117.

[4]史海宁,石磊,梁炜.关于军医大学医患沟通教学方式的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84-88.

[5]倪红英,陆晓东,刘娅萍,等.重症医学科医患沟通的实验[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3):42-44.

The Training of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for ICU Physician

LI Hao,GAO Lan#,GUO Qin-yue,YAN Jin-qi,SHI Qin-dong*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

1、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自理能力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家庭长辈们长期的溺爱,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强烈的依赖性。

(2)“自私”心理比较突出。家长的迁就和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畸形发展, 使他们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且部分学生妒忌心理较强, 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全推到对方身上, 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3)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但从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效率低, 自学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职学生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一个盲点是由于过多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而导致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看,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等都比较匮乏,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二、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技术人”, 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 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 改造社会, 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

交谊舞选修课程是促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使学生通过锻炼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情感控制能力,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融入就业理念,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培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环境适应与控制能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加强自我认识,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顾及别人的利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练习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规整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和目标迷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 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激发其潜能。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尊重,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中的练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生随时会和不同系不同专业的的同学结为组合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练习, 扩展交往范围, 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动力与价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造交流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交谊舞课的特有形式, 启发和教育学生把学习过程与活动的开展当作锻炼平台, 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选择、决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挖掘创新。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好发挥各自才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谊舞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强调个人与团体目标的一致。然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篇7

橡胶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是利用橡胶沥青作为粘结剂,在路面或桥面喷洒橡胶沥青和撒布碎石,再由轮胎压路机碾压,使粘结料与集料之间有最充分的粘附,形成保护原有路面或桥面的防水磨耗层、防水层或应力吸收层。橡胶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是用橡胶作为掺加剂的一种改性沥青碎石封层,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反射裂缝,是一种高弹性、高变形能力的碎石封层

一、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优点

(一)减少反射裂缝。利用橡胶沥青的高弹性、高变形和单粒径碎石锯齿状排列的能量耗散能力,实现应力吸收和缓冲作用,从而防止反射裂缝。

(二)粘结作用。由于橡胶改性沥青的高粘性以及碎石的锯齿装分布,该层可与铺装层和下承层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抗推移能力。

(三)防水作用。由于形成了约3mm 厚的沥青层,可封闭下承层的微裂缝

和孔隙,具有良好的防水能力。

(四)采用橡胶改性沥青作为粘结剂。保留了传统橡胶沥青优点的同时,还具有高温粘度低、稳定性好等优点,因而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存储稳定性。

二、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技术原理

(一)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的路用性能

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是依靠碎石封层的专用设备(同步碎石封层洒布车)完成沥青及单一粒径石料的洒布,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骨料和粘结料的粘结,之后通过胶轮压路机多次碾压以及在行车荷载的碾压下而形成的沥青碎石面层。目前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路路面表层、下封层、应力吸收层和桥面防水等。该工艺可做单层,也可做双层。单层施工时,可用粒径较小的石料形成致密的碎石层,作为公路养护技术为路面罩面,也可用粒径较大的碎石做应力吸收层,不但可以防水,还可以有效防止反射裂缝,而且由于碎石的粘结,可以有效提高该层的抗剪能力,提高层间粘结。双层施工时,下封层使用较大粒径石料作为骨料承担主要荷载,上封层使用较小粒径石料吸附沥青,填充骨料缝隙。同步碎石封层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沥青和石料接触,最大限度上限制了沥青温度的散失和老化,在沥青流动性最好的第一时间完成石料撒布以及石料与沥青的裹覆,保证了石料的粘结,也提高了丁作效率,缩短了 程时间,降低了工程成本。

(二)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作用机理

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是以橡胶粉改性沥青为结合料施工的碎石封层。而橡胶粉改性沥青是在基质沥青中加入橡胶粉,并通过专用的橡胶沥青生产设备和一定的制造工艺制作而成。橡胶粉颗粒在高温条件下与沥青混溶,能吸收沥青中的轻质组分而造成体积溶胀,弹性性能降低,塑性得到提高,另外沥青轻质组分减少,使沥青粘度增加,温度敏感性得到改善。吸收后的橡胶颗粒也会相应胀大,与沥青均匀分布形成统一整体,提高整体的抗冲击能力。橡胶沥青与传统沥青相比,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抗疲劳、水稳定性、粘附性、弹性恢复等多种性能都有所提高。另外,由于橡胶颗粒的弹性作用,可以降低路面的噪音3~1O分贝。

(三)施工工艺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施工设备主要为同步碎石封层洒布车,该设备是一台较为复杂的专用设备,施工前应仔细调试。首先要对设备的计量系统进行准确标定,洒布量的误差控制在0.1kg/m2--0.2kg/m2;其次,对碎石布料器及喷油嘴等处进行校正,确保喷洒的雾化效果和布料的均匀程度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除同步碎石封层车外,还需要一台装载机、大吨位胶轮压路机、拉料车,强力清扫车,吹风机若干,如距料场较远还需沥青保温搅拌运输车。

1)清扫:施工之前先将要施工的路段封闭交通,强力清扫车配合人工先将路面清扫干净,对难以清除的泥块、水迹、油渍等,人工用钢丝刷或吹风机清理干净,否则这些都会影响沥青与原路面的粘结。

2)放线:为保证洒布宽度和线形的直顺.在施 前根据设计宽度和洒布车的布料宽度用白石灰粉撒出中线及边线,以便准确施工。

3)施工:洒布车在施工的同时,工作人员应跟随其后,一旦发现喷油嘴堵塞或洒布不均匀,布料器因超粒径石料堵塞而出现碎石撒布不均匀等现象时应立刻叫停。等故障完全排除以后重新施工。另外,在撒布车后面由专人剔除撒布出的超粒径石料,并将洒出工作面两侧的石料回收,胶轮压路机紧跟慢压,在不断的碾压过程中完成石料与沥青的粘接、裹覆。胶轮压路机碾压遍数不少于十遍。

4)养护:在施工完成后,要及时将施工缺陷进行处治,经过一定时间的成型,即可开放交通.具体时问应根据现场天气、温度、碾压程度等现场因素确定,一般可在施工完成后lh一2h即可开放交通。在开放交通后,也应根据路面的情况适时养护。若遇高温泛油现象,应及时撒布石料进行养护,对多余的石料及时进行清扫回收。

5)养护: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完T路段进行养护。

三、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特点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施工工艺简单,效率高,施丁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其费用近相当于热拌沥青罩面的15%一25%。耐久性好,使用寿命为5―8年,能有效延长原路面寿命,因此碎石封层是一项可取的高性价比施工工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能显著改善贫油,掉粒,路面裂缝,轻微沉陷、车辙,路面防水,抗滑,反射裂缝等问题。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的石料为统一粒径,不会出现离析的现象,而沥青混凝土一旦出现离析,则势必会造成局部的沉陷。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路面行车噪音大。施工对环境天气有要求,不能雨中施,且需要较高的地表温度。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对石料和沥青用量把握的要求很高,处理不好容易出现病害,泛油,飞石等等问题。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需要较好的原路面整体强度和平整度,碎石封层改变路而的平整度状况。

结束语

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技术,进一步的提高了路面防水性和耐久性,降低了路面应力,更加有效的防止了裂缝的产生,而且橡胶沥青的减噪效果也降低了碎石封层的噪音,作为一组互相搭配的材料与工艺,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付强,橡胶沥青应用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09

篇8

笔者设计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到教师对职业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职业形象礼仪、课堂执教礼仪、师生交流沟通礼仪和校园礼仪等情况。调查问卷于2013年5月在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中施测。其中,教师问卷发放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学生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98.7%。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如下:

1.调查结果

(1)教师对职业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60%的教师表示,了解教师职业礼仪知识。40%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在教师了解职业礼仪知识的途径中,“通过书籍学习”的占了45%。其次是“上课或培训学习”,占28.3%。居第三位的是“听讲座”。25%的教师则表示,从来没有学过相关知识。(2)教师职业形象礼仪。26.7%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形象不太自信,30%的教师由于不知何为失礼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过失礼行为。29.1%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或指导时穿戴得体,仪容整洁,很符合教师形象。31.9%的学生认为,实习教师上课或指导时站有站相,一言一行都很符合教师礼仪规范。(3)课堂执教礼仪。约60%的教师表示,自己能够做到总是或经常会借助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经常互动。61.5%的学生表示,绝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能做到恰当地运用语言、表情、手势等进行示范操作及指导学生。58.4%的教师表示,善于表扬和批评学生。81.1%的学生表示,赞同教师表扬或批评的方式方法。46.3%的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教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关爱和关注每一位学生。50.3%的学生认为,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68.6%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或基本上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4)师生交流沟通礼仪。30.4%的学生认为,班主任与自己经常接触和沟通。23%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很少或从不与自己接触和沟通。12.8%的学生认为,在交流沟通时,师生之间很平等。23.6%的学生认为,不太平等或不平等。学生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占13.9%,满意的占66.9%。当被问及“您能正确叫出正在教授(或管理)班级的学生的名字吗?”这一问题时,有56.7%的教师表示,能正确地称呼出正在教授(或管理)班级所有学生或绝大部分学生的名字。(5)校园礼仪。9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公众场合注重个人形象。其中,非常注重的占17.6%。有8.4%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注重个人形象。绝大部分教师都习惯向领导和同事使用敬语,但31.8%的学生表示,教师偶尔才向自己说敬语。18.9%的学生认为,教师一般不向自己说敬语。当被问及“校园内‘仪表端庄、仪态文雅、彬彬有礼、文明和谐’的礼仪氛围是否浓厚”时,有23.3%的教师和38.8%学生认为浓厚。

2.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礼仪总体尚可,在某些方面学生认可度也比较高,但有些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职业礼仪知识不甚了解,无法通过自身的礼仪行为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部分教师的职业形象急待提升。教师课堂执教,在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以学生为本、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交流时存在地位不平等现象。部分教师对学生不够礼貌,使用敬语较少,校园内文明和谐的礼仪氛围还需营造等。

3.成因分析

(1)思想认知偏差。由于部分高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礼仪内涵不了解或理解不深,造成教师思想认知有偏差。他们认为,上好课是第一位的,在校园内只要穿着得体,语言文明即可,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必要性不大,对学生使用敬语也未免显得客套。有的高职生不尊重老师,学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这在思想上不好理解,在行动上也是不好做到的。礼仪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没有必要提升礼仪修养。以上想法有失偏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言传身教在高职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沟通意识淡薄。高职教师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提升业务水平,还要搞科研,加之班级规模较大,以及有的高职生上进心不强、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自律和学习能力不高等原因,使高职教师无暇、也无心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活动,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走近学生,增进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3)管理机制不完善。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重视老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技能提升,却忽视了新教师入职时的职业礼仪知识培训和老教师的职业礼仪规范养成教育,忽视了礼仪修养提升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如,没有把礼仪修养提升纳入师德建设的内容,没有探索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等。

三、提升高职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策略

1.转变观念与认知,实现礼仪修养提升自觉化

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提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必须从转变观念与认知做起。这就要求教师意识到,职业礼仪修养的提升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修养和发展自我的需要。教师礼仪不是一种强迫的、教条式的礼仪,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的文明表现。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提升是将礼仪知识逐渐内化为礼仪修养的过程,需要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做起。将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时刻注意以自身良好礼仪行为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细化礼仪行为规范,实现礼仪规范标准化

建议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部门,使教师职业礼仪规范标准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该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细化相应的礼仪规范标准,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结合高职院校及教师的特点,划分为语言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举止礼仪、课堂教学礼仪、批改作业(试卷)礼仪、论文指导礼仪、实习(实训)教学礼仪、师生谈话礼仪、日常交往礼仪、集会礼仪和校园礼仪等。建议采取举办专题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做好礼仪规范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按标准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礼仪修养水平。制定标准化礼仪规范检查督导考核机制,检查结果与奖惩挂钩,确保各类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3.开展培训与指导,实现礼仪规范养成实效化

在培训对象上做到全员培训。重点抓好一线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实习带队教师的培训,并拓宽到企业兼职外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后勤保卫人员等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注重实效。在加强礼仪常识教育的同时,从岗位和个人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和礼仪规范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内容科学合理、贴近需求。在培训渠道上做到合理利用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内训”等方式,邀请内外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考察,充分利用校内专家、培训资源开展内训。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灵活多样。注重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根据需求,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组织培训,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情,引导大家主动思考,热烈讨论,分享心得。

4.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礼仪修养提升制度化

提升教师职业礼仪修养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的学习,约束自身言行,有效加强师德养成的实践,实现“知”与“行”、“教”与“做”和谐统一,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操。将教师职业礼仪规范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在对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状况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在学生的评教、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班主任工作评定中,制定具体细则。

5.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育人环境人文化

高职院校要完善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如,通过校园的建筑、设施与绿化等的整体规划构建和谐的校园物态人文环境;通过以人为本的学校行政管理和生活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人文环境;通过充满人文色彩和绿色理念的礼仪环境建设,使校园自然环境清洁优美,人文环境令人自律。

篇9

(一)礼仪的基本含义。

儒家认为,礼是人类自别与禽兽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1]271);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统治秩序;是国家典制;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内容[2]5。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礼仪无处不在。可以说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六大方面。礼仪主要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2]5。

(二)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应有的风度与气质,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极其重要并极具教育价值的教育力量。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在人格、品行、仪容仪表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水平,才能以较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有益影响。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师既是人类先进文化知识与文明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2]5。

二、教师礼仪与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说得好:“教师礼仪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现代人形象至上,形象是金,非常重视礼仪和外交,而教师基本礼仪的修养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由语言决定的部分只有20%,而另外80%则由人的动作、姿势、体态等所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安认为:一个信息的传递=7%语言+38%声音+55%形体[3]60。此研究结果说明形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细微的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姿势,一颦一笑,都不能随意,都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礼仪修养。

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良好的礼仪修养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直接影响学生修养、品格的形成。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重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身正”,这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得到熏陶。康德在《论教育》中这样说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布鲁纳也有过这样的结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4]合格的教师其身一定要“正”,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担负起少年儿童成长的“向导”。一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待人有礼、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朴素大方、可为生楷模之人。[5]29

(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学习特点与教师礼仪。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师礼仪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从初期开始不断发展的特点,特别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不仅迎来了身高、体重、体型和机能等一系列生理发育变化,而且面临更加深刻的心理发展变化,在认知、情绪社会性和人格等方面,都在经历迅速的变化。处于身心发展“暴风骤雨期”或“第二断乳期”的青少年对外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和反应,这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挑战的时期。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安排,不愿事事都听从父母安排,且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难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且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他们情绪情感表现得极为不稳定,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激荡情绪,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则被埋在心底。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就会出现压抑、焦虑与抑郁心理。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有以上特点,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才渴望能有自身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答疑解惑,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往往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思想,听从老师的意见,更相信老师,以老师为榜样。那么提高教师修养水平成为引导青少年学生人生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2.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教师礼仪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对人的观察行为做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班杜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他认为,行为习得或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得的[6]33。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师表”是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的,同时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致社会对教师形象产生了很多非议。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提高教师礼仪和素质修养势在必行。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是一项大工程,不但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而且要切实融入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强化教师注重礼仪修养的意识。

《礼记・冠义》中有这样一段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1]271礼是修身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教给人们道德规范知识,并培养人们的礼仪行为。学会尊礼好礼,对于促进每个人道德品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树立了“礼”的典范,他对“礼”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影响力,这关系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礼仪思想,无疑对今天教师礼仪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礼仪修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和解读,使教师能够在学习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且能够从自身出发,对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学习和运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其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礼仪修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与这些积极因素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不断提升对教师礼仪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外化于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以丰富的形式锻炼人,拓展教师学习礼仪素养的途径。

教师礼仪的培养不可居于一隅,要采取多种形式,分类指导。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的任务有所差异,培养的形式应因“实”而异。现任在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可定期开设礼仪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对教师的个人形象、服饰、语言、师生关系礼仪等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礼仪的专业水平;还可举办各种礼仪竞赛、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礼仪修养,使教师礼仪修养自然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

对于在校师范生,应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水平,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学校对这门课程应足够重视,这将影响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形成机制促进师范生教师礼仪的养成。

(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人,营造教师形成礼仪素养的环境。

古人云:“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处不同的环境,会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使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整体要求保持一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重视教育环境的典型。但是良好环境的营造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集体参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创新机制,综合运用教育、舆论、法律等手段,使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让弘扬社会主义文明礼仪,倡导优良行为习惯成为一种风尚。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可使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重视礼仪的信心。

四、结语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拥有文明和美的心灵,使之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礼仪不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会留下印记,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节礼貌展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行为品质,懂礼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要求,这正是当代人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品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得以发扬光大。为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教师要重视礼仪育人,通过礼仪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愿青少年学生以礼立人,以礼行天下。

参考文献:

[1]梁鸣,编选.礼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03.

[2]李美莲.乌海市初中教师礼仪修养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张岩.教师良好课堂礼仪让教育增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

[4]李敏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浅议初中班级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篇10

毋庸置疑,高校教师应注重礼仪。关于教师礼仪应该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很好的论述,然而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良好的礼仪形象并不容易,往往在新教师礼仪培训时大家都非常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谈忘了,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一些与礼仪要求不符的现象又表露出来。可见要做到长期的良好礼仪形象,靠培训或是靠外界的强行要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肯定也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礼仪形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内在的修养做起,结合外在的技巧,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礼仪形象。

人的思想决定其价值取向,爱好取向,言谈举止。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见解,如着装反映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等。所以,外在的表现受到内在思想的指引,我们应该以提高内在的修养为根本,以外在的礼仪技巧为辅助,从而达到良好的礼仪形象。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良好的礼仪形象本身就是其自然的形象,而不是刻意修饰而来,那么这样的教师无疑是真正最具魅力的。

在培养得体优美的着装方面,我们首先应热爱生活,爱美,求美。我们应多看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心怀感激,不断追求,这样我们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才会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再将自己最纯洁、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寄予服装上时,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服装本身似乎也存在着灵性,它会与以人对它的态度同等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人,它使人在它身上看到了人的文化轨迹;同时它还能以生动的式样、丰富的内容使人似乎能触摸到它跳动着的脉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可亲可敬、宜人的容貌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外在的教学氛围。

在与他人交往、交流方面,我们应做到尊重他人,宽容平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宽容是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也是有较高修养的表现。我们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教师,就要拥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多容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不咄咄逼人,求全责备,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管仲曰:“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平等待人,作为教师,对待前来办公室办事的学生,对待身边的同事,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因对方的身份、地位、则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宗旨,尊重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作为教师,与人交往时,要学会给人留而子,不有意伤害别人,挖苦别人,嘲讽别人;在与人交谈时,就应学会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对方,不随意插话。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和手段,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是人们心灵的窗口。”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其工作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媒介,语言文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好的言谈方面,我们首先应做到积极面对社会,热爱事业,孜孜以求。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上才能做到正确、健康、高尚、积极。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语言艺术的人。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可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却太随意,太散乱,让学生费解。比如出现污言秽语、说话刻薄伤人、自吹自擂、随意指责社会、指责他人等,这些语言的大忌说到底都是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不到位有关。

在举止表情方面,培养自信大方,真诚谦和的修养。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使自己的举止得体,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需要做到举止得体、符合身份、举止适度、大方潇洒、保持风度。这要求无论是站姿、坐姿、行姿还是手势都要大方、美观、规范,符合时间、场地的要求。表情是指眼睛、眉毛、嘴巴、面部肌肉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反映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做到这些必须有自信大方的心态,不卑不亢,真诚坦荡。如果一个见到上级就卑躬屈膝,见到下级就颐指气使,那么,这样的人实际上要么是不自信,要么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良好智力的主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特殊的作用。构成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只有自信大方,真诚谦和的人,才能自然做到大方正视对方的目光,进行表情的交流。教师还应依靠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同时以真诚的微笑、谦和的态度来融洽师生感情,因为只有当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课堂上,目光接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窗口,目光是教师赖以与学生沟通的特殊语言。教师亲切真诚的目光能带给学生愉悦、温馨、鼓励或慰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存在,甚至低眉垂眼不敢正视学生,或用打量、恼怒、不屑一顾的眼神注视对方,或无精打采、睡眼朦胧地看人,或东瞄西看,目光游移不定,或者仰望天花板,或者俯首盯教案,神情漠然,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可能对所讲内容缺乏信心。

总之,高校教师要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应该从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着手,这样,良好的礼仪形象才会成为一种自然人格的流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和内在需要。这样,辅以必要的礼仪技巧,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才会成为一位教师终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万棣.谈新时期教师素质的特性[J].教育探索,2009,(3).

篇11

一、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就是礼仪教师,“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礼仪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性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礼仪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都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从而推动和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礼仪素质。特别是大学生耳濡目染,必然有助于他们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修养。因此,作为高校礼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礼仪教育中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形象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礼仪影响,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途径

(一)内在素养的塑造

1.高尚的道德素养。礼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仪是“礼”的表现形式,这使礼仪具备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功能。孔子认为“仁(即德)发于心”,然后“行则合于礼”,无德则无礼。“尊人、敬人”是礼仪的核心内涵,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强调“修己以敬”,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是严肃、尊敬地对待一切事物的基础。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更是高校礼仪教师的基本素质。蒋萍认为,礼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德带礼,又以礼显德。就是礼仪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们总是通过礼仪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作为礼仪传播者的礼仪教师,更需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以道德的原则来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完善人格,努力追求道德修养。

2.丰富的知识内涵。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有效教育指导学生的基本保证。礼仪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周记》《仪礼》《礼记》最为系统,曾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作为身负文化传承使命的高校礼仪教师,势必要通读这些代表中国礼仪文明的文献经典,以具备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功底。现代礼仪继承并发展了古代传统礼仪,适应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需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相接合,从而形成了中西接轨、古今相通的现代礼仪。因此,高校礼仪教师要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礼仪专业素养。此外,礼仪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因此不能孤立于礼仪本身的学习,还要有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意识,广泛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由于礼仪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礼仪教师还要关注时尚,不断吸收新的信息,让自己具有时代感,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3.高雅的审美情趣。著名教育学家先生曾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修情养性,对礼仪教师的气质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礼仪教师,要加强自身对艺术知识的积累,培养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旅游、摄影等。这不但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其实礼仪本身就是美的体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窗口。高校礼仪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是一个人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它使礼仪教师在辨别美、传播美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修养。因为礼仪教学的过程,更是礼仪美的传播过程,礼仪教师加强在这些方面的修炼,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4.良好的沟通能力。礼仪是一门沟通的学问,礼仪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礼待人,善于沟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谅、理解他人在生活思想、情感上的需要,豁达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它使礼仪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让他人亲近喜欢,从而受到你的感染与影响;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尊敬喜爱,从而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引。因此,高校礼仪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为礼仪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二)外在形象的塑造

内容总是要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内在的修炼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早已开始加重了外在形象的分量。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展示,正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礼仪教师对自身的外在形象要有更高的自律意识和修炼意识。

1.整洁的仪容修饰。仪容指人的容貌,包括面部、头发和未被服饰遮盖的肢体等部分。整洁的仪容体现的是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和工作的尊重。高校礼仪教师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修饰,其总体要求是洁净自然、形象端正、注意修饰。身体的清洁是良好仪容的基础,礼仪教师应注意保持身体清洁、口气清新。发型注意修理,干净整洁。男教师要修面剃须,清爽干净,女教师悦己宜人,勤修指甲,色彩淡雅。

2.良好的仪态体姿。人的仪态在表达人的内在气质、涵养、自信、心理活动方面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真实性。仪态礼仪是礼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仪态,是最直观的示范,是礼仪美的最好说明。良好的体态不仅表现出礼仪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是对学生尊重友好的反映。仪态包括体态和面部表情。

良好的体姿,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挺拔自信的站姿、端庄稳重的坐姿、从容潇洒的走姿、大方自然的手势,都展示着礼仪教师的教养和风度。礼仪教师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体型,特别是身体的挺拔,做到立腰、沉肩、头正,一举一动注意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以供学生效仿。

面部表情,是教师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积极的面部表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构成面部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在人的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有吸引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准确、自然地展示出自身的心理活动。因此,自然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是礼仪教师必须拥有的,并且要养成习惯。对礼仪教师而言,它不仅是职责所需,更是善意、尊重、友好的体现,可拉近师生距离,创造温馨的交往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专业的着装修饰。服饰不仅以包裹身体为目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修养、个性、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直观反映。着装最重要的修养原则是:让自己的服饰随着时间、地点、场合、角色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正如在朴素的场合穿朴素的服装,在高级的场合穿考究的服装,在运动时穿运动装,在职场上穿职业装。这里谈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主要是针对礼仪教师在教学场合的情况。

教学场合需要的是专业、庄重、典雅的教师形象。高校礼仪教师的衣着应是整洁、典雅、大方的。无论男女礼仪教师都应着职业装。职业装就是有职业感、正式感的服装,它能够赋予人庄重、专业、明快、大方的美感。男教师必须穿着长裤,有领比无领有职业感,衬衫比T恤有职业感,有外套比无外套有职业感。注意着装细节,如袜子颜色与裤子或鞋的颜色一致,单排扣西装纽扣最下面一颗不扣,或者全解开,双排扣西装纽扣必须全扣,腰带上不挂东西,服装色彩素雅等。女性的服装较男性更为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女教师必须要掌握服饰搭配的技巧。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要既端庄典雅又不乏时尚元素,既得体大方又富有品位。女教师可着款式简洁大方的职业套装(套裙或套裤),为避免死板,可将套装分开来穿着,或选用丝巾、胸针等配饰加以点缀。着装细节注意:着黑色或肉色丝袜(不露袜头),黑色船鞋,忌紧、透、露,避免妩媚、性感元素的服饰,配饰的选用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等。

篇12

教师职业礼仪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既是学生处理疑难的导师,也是学生处世的楷模。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要求教师从知识、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知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个人修养”却多被忽视。为更好地进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师资队伍的发展,需要了解目前教师职业礼仪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一、实证调研

(一)研究样本

针对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理论资料和调研后,制作了样本学院教师礼仪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在校学生的问卷,一是对教师的问卷。对400名学生和100名教师进行了发放及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均为有效问卷。

(二)数据统计

学生关于“教师礼仪是否重要”的问题,认为“重要”的为90%,“一般”的为7%,“不重要”的为1%,“不一定”的为2%。学生关于“本校教师的礼仪水平”的问题,认为“挺好”的为26%,认为“一般”的为67%,认为“很差”的为3%,持“没感觉”态度的为4%。学生关于“教师需改进的礼仪方面”的问题中,认为需改进“举止”的有45%,需改进“仪表”的有37%,需改进“语言”的有36%。学生目睹过的教师不文明的行为分别如下:在公共场所抽烟(38%)、随地吐痰(33%)、举止不雅(27%)、仪容不整(22%)、有明显不尊重学生的表现(19%)、语言粗俗(15%)、乱扔垃圾(12%)、上课手机响(6%)。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礼仪很重要,但对教师礼仪水平评价不高,认为在仪表、语言和举止方面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师关于“是否清楚地了解教师礼仪规范”的问题,只有28%的教师表示“很了解”,72%的教师表示“不是很了解”。关于“教师礼仪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有关系”的问题,81%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在谈到“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注意自己的外在仪表”时,16%的教师表示“很注意”,81%的教师表示“不怎么注意”,3%的教师表示“从不注意”。在谈及“本校教师整体礼仪水平”的时候,96%的教师认为“一般”,而对于学习礼仪的渠道,19%的教师认为“上学时学的”,82%的教师认为“自己自学的”,17%的教师认为“工作后通过培训学习的”。谈到教师的礼仪素养提升的途径时,受访教师多集中于以下途径:培训、交流、座谈、各类人文科学的活动,外出交流、参观等。

可见,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礼仪很重要,和教师职业道德密切相关,对于骨干院校建设有重要作用,但却没有接受过礼仪知识的培训,希望能够有相关渠道进行学习。

二、现状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影响骨干高职院校教师礼仪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教师职业缺乏认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任务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其举止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刻领会“教师”的深刻涵义,将教师这一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和手段,领悟不到为人师表的要求,认为礼仪无足轻重,只是小事小节,对于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如有的教师认为礼仪就只要注重外表打扮得时尚漂亮就可以了;也有的教师认为礼仪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教好书就行。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教师某些礼仪缺失行为。

(二)欠缺美学美育修养

教师的美学修养是指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中,所积淀的美学文化底蕴及分析、鉴赏、评价审美活动和现象的能力。教师的美育修养是指教师的正确的美育理念和自身审美的能力,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其也具有审美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他们希望自己老师的形象是美丽大方、体现内在素养的,并坦言教师的形象会极大影响到他们。而我们部分教师的美学美育修养还有所欠缺,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特点,不能把握个人的修饰尺度,要么妆容过浓,时髦过度,要么形象落伍,简朴过度,教师形象的美育功能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缺乏礼仪知识与技巧

礼仪是一种修养,是由内而外的行为,需要具备相当的礼仪知识与技巧。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这方面的掌握是比较欠缺的。比如有些教师语言艺术不到位,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表情冷漠,照本宣科;有些教师的授课仪态把握不到位,要么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要么讲起课来指手划脚,动作过多;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上课迟到、早退,对学生极尽挖苦,只会说教。产生这些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过礼仪方面的学习,或在礼仪的学习中只谈理论,缺乏实践。主观原因仍是认识不足。

三、改进思路

基于上述存在的现实反思与原因剖析,提高整个骨干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职业礼仪素质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内省原则

要提高骨干高职院校教师的礼仪素养,基础是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家刘佛年曾说:“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理应意识到自身的礼仪修养既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关键,又关乎学生的成人,关乎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成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良好的职业形象、优良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既学习了文化知识,又具备了较好的审美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受教3年,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提升礼仪素养看成是自身修养的需要。

(二)外修原则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着装要符合“TOP”着装原则,即着装应该与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相协调。符合教师身份,端庄简洁,以身作则,如男教师不能着背心短裤,女教师不宜穿无袖衫、超短裙,这种无声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除此之外,言行举止也应当自然大方、得体端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吐字要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均匀、表达准确。亲切的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调流畅、风趣幽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感染力。优雅的举止、亲切的笑容、真诚的目光是教师良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美的感受,更是美的教育。

(三)督促原则

对于大多数教师礼仪知识的欠缺,骨干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到有针对性,有可行性。除此之外,学院应对教师职业礼仪加强管理,如在学生评教、教学质量评估中增添具体细则,并与教师奖惩挂钩,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学校还可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规范,如要求在重大场合、集会统一着装,与企业交流合作中相关人员必须着正装等,既塑造了学院的良好形象,也体现了学院的有序管理。

四、结语

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始终以内在道德精神约束力支配个人行为,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教师礼仪素养的提高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形象、学校的整体形象,关系到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总体可行度。通过适当的措施提高教师礼仪素养,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才能保证骨干院校建设的目标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菁.高职教师职业礼仪问题探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5-107.

[2]葛仲夏.高职院校教师礼仪素质现状与提升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9(12)182-183.

[3]李艳萍.论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J].继续教育研究,

篇13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日趋提升。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许多高职院校的首要思考的问题。礼仪教育是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身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强烈需求。它有利于帮助高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心理抗压力与承受力;有利于强化高职生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职院校面对现状必须适时“变”,在磨砺学生"技"的同时,必须为其修身养德,不断深化礼仪教育教学,着力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二、提升教师礼仪修养

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礼仪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对礼仪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从体现高职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出发,真正纳入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真正“学礼、懂礼、守礼、用礼”。还应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提高,把教师礼仪纳入师德考核体系,明确规范教师的礼仪行为,促进礼仪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重视礼仪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礼仪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上所施,下所效也”。加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学院必须要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1)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养培训高职院校应该把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提高教育摆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礼仪方面的思想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

(2)多渠道开展教师礼仪实践活动多方面多渠道营造良好的环境是礼仪教育的基础。

(3)着力塑造礼仪教师的专业形象。

①内在素养的塑造。主要包括第: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

②外在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优雅的仪态体姿。得体的仪容服饰。文明的言行举止。

三、营造礼仪教育的校园氛围

(1)教师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影像设备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让教师们课后观看,自我纠正不足;组织大家观看深受学生好评的优秀教师示范课,彰显榜样力量;把教师礼仪作为日常教研活动,开展小组讨论,互相点评指正;把礼仪要求纳入在说课、上课等教学竞赛的评分标准,督促教师养成在讲台上好的礼仪习惯。在学生工作中,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利用班会集体教育或个别谈心教育的方式,渗透礼仪教育。还可组织广大教师观看由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主讲的教师礼仪录像等。

(2)学生方面,应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和社会公共活动,学会解决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展示礼仪的文化魅力和大学生的个性风范 。具体而言,可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大赛、礼仪风采大赛或礼仪情景剧比赛等,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对礼仪的了解;征集学院各专业礼仪形象标语,贴在学院的各个醒目标识栏上,让学生感受到无时不在的礼仪提醒;编写礼仪手册,发放相关礼仪书籍,或在学院网站上设置有关礼仪的知识板块,为礼仪素养的自我提高提供参考借鉴等等。

四、规范细化礼仪教育考核

(1)教师方面,明确把礼仪列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细则中,加大教师课堂礼仪的考核力度和考核范围,把评教和教师的晋升、评优与进修适当挂钩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2)学生方面,把评选奖学金、推选班干部,评定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与礼仪规范达标挂钩。建立班级量化考核制度,对班级礼仪规范达标活动实施每日、每周、每月,学期的全过程考核,考核结果与评比先进班级挂钩。要求每位教师、员工,都是学生行为养成训练的监督、考核员,通过建立联系卡、民意测验、座谈讨论会等各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行为养成情况,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使礼仪知识、内涵深入人心。

五、整资源形成礼仪教育合力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解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问题,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综合家庭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中家长观念的转变、还有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1)家庭是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发动学生家庭参与到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家庭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主要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点点滴滴,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礼貌礼节 。还可有针对性为家长举办专题讲座或向家长发放家庭礼仪资料,倡导家长为孩子树文明礼仪榜样,用礼仪规范自己,用礼仪教育子女,用礼仪影响他人。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使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养成自尊自立,谦恭有礼的好品质。

(2)高职院校还应切实发挥社会教育的辅助作用,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教育场所。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高职生提供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当中去尝试,在实践中提升礼仪素养。如在高职生的大三校外实习阶段,加入礼仪素质考核内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礼,提高礼仪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进社区活动,让学院和社区进行礼仪教育互动,相互促进建设和谐社区。还应积极主动向社会延伸,不断扩充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礼仪育人环境,使学生们成为文明礼仪的学习者、实践者、传承者和推动者。

六、结语

礼仪建设需要一个充满人文色彩和绿色理念的坏境,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因此教师的礼仪教育不可自成体系,必须全院上下共同努力,形成自然优美的礼仪环境,让师生存其中耳闻目染,才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进而养成养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礼斌,尤铁路.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J].20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