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1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策;泰兴

泰兴市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平原综合农业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裕,雨水充沛,严寒酷暑不长,霜期较短,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衍。土壤为长江冲积母质发育而成,有砂土、壤土和粘土等,因此,农作物和林木种类繁多,农田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多年来泰兴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久负盛誉,但对照江苏省“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农业进入新时期后,要想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任务重、压力大。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泰兴现代农业发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开发田园风光欣赏、农业实践体验、农产品现采现卖等形式的农业旅游项目,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好途径。泰兴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除了交通通讯便捷、社会服务先进等物质基础条件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源储备和突出优势:

1.1农耕文化深厚、物种资源丰富泰兴人多地少,畜牧业发达,有高沙土、沿江和沿靖圩田三大农业生态区。因此猪油酒特产诱人,旱粮杂谷特色鲜明。新时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弱筋小麦已成为省内面积最大、质量最优、产业化程度最好的产业。此外,优质稻米、双低油菜、高效设施园艺种植产业以及生态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可圈可点之处名目繁多,鉴赏观光之地不胜枚举。几十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深水岸线3.4km,浅水岸线6km,江滩、江心洲风貌独特。全国湿地专家、江苏省林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宝生考察后认为,泰兴长江湿地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各方面条件最好的湿地,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开发潜力和无限美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我市江堤沿线除了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外,还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江滩农场、度假村、垂钓休闲中心等。这里还是一个候鸟纷至沓来、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在沿江驻足的候鸟数不胜数。江边采风不失为高朋雅客减轻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的游乐方式。

1.2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泰兴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江浙泰兴独立支部”、“根思陵园”以及苏中“七战七捷”、“黄桥决战”等,向人们昭示着英雄的家乡、英勇的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辉煌。“生在苏杭,住在泰兴”意指出生在人间天堂的苏杭,居住在房屋高而宽敞的泰兴,则为人生美事。泰兴特色民居—穿堂三进的“七架梁”与周庄民居、徽州民居毫不逊色,堪与北京“四合院”媲美。泰兴朱东润(当代教育家)纪念馆、黄桥丁文江(当代地质学家、戏剧家)故居、黄桥何氏宗祠作为泰兴民居的杰出代表,使在泰兴居留过的外地客人流连忘返。泰兴“仗头戏”、鼓书说唱、草台班戏、琴棋书画、古玩收藏等,展现了泰兴人高尚、高雅的娱乐享受。季三、三妃墩、三井巷、挖尺沟、失迷等名人传说、民间掌故和趣闻轶事,又是游客必不可少的闲暇谈资。无顶宝塔、庆云寺、禅慧寺理佛等,更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增添了古代文明色彩。江鲜餐、全鱼宴、全羊席,黄桥烧饼、刘陈“猪四宝”、宣堡小锟饨、毗芦“猪手”、新市“覆烧饼”等,体现了泰兴人精巧的烹调技艺,足以让游客一次享受,终身难忘。

1.3众多农业旅游景点已经建成目前,泰兴已建成的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四种模式。济川街道办在原有农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城郊新的休闲旅游场所。位于新街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宣堡镇的古银杏森林公园已成为广受热捧的旅游热点。黄桥镇的文明古镇建设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姚王镇桑木村和黄桥镇祁巷村的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异军突起。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江滩湿地和江心洲的开发红红火火。这些都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综上所述,建设泰兴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高地,有基础、有前途。对提升泰兴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和致富农民等,将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打造旅游强市为目标,以增效增收为方向。重点以古银杏森林公园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系列休闲食品,建设一批集特色农产品、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经济旅游区。在城郊建设现采现卖草莓园、葡萄园等。利用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开发垂钓休闲园等。

2实行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20世纪90年代起,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市开始实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起初的调整方向是“压粮扩经”,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高效农业;经营模式是政府牵头引导,在重点村建立示范区或示范点,土地或流转或不流转,流转的给地租,不流转的给予政策性以奖代补。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山东省寿光等地种植蔬菜获利不凡的利益诱惑下,有部分人也纷纷在我市投资租地从事蔬菜种植为主体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加上市场行情较好,绝大多数业主有利可图,一时间以蔬菜为代表的高效设施农业迅猛发展,面积迅速扩大,到2015年全市高效农业园区(业主)186个,种植面积已达1.33多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2%。各业主在自身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加快我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根据不同生态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高沙土生态区要对业已形成的沿如皋、海安家禽产业带,以如泰运河为轴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及以黄桥片、城为主的生猪产业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化解环境污染,提升养殖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围绕黄桥镇的优势产业,以良种生猪养殖及猪产品综合开发为龙头,带动种、养、加三业的联动发展,建设无公害养殖业基地。中北部乡镇积极发展林果间作,加大银杏、花生、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节水农业和水土保持等规划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沿靖圩田生态区要利用较优越的土壤环境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优质无公害(或绿色)稻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深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一体的链式经济。沿江生态区要建设以市水产良种场为龙头的温哥华水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江滩资源,发展长江特种水产品养殖,利用江滩和江心洲建设长江湿地公园。以湿地保护为中心,以沿江公路为基线,以江滩为前沿,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郊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性高效农业产业。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快优质米开发。

3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型经营模式,引导发展集约规模农业

近年来,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于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的家庭农场纷纷兴起。2012年,建成家庭农场14个,面积704.53hm2,至2015年,全市已建成家庭农场223个,面积9135.45hm2。将我市目前已建成的家庭农场运作模式分类,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即:土地集中型农场、合作经营型农场和统一服务型农场。其中,以土地集中型农场为主体模式。从规模看,每个农场的面积以20hm2以下的为多。其中,13.33hm2以下的占已建家庭农场数的59.4%;13.33~20hm2的占已建家庭农场数的20.3%。据对不同生态区的7个典型农场2012年运作效益调查,均表现为或多或少的盈利。调查面积301.73hm2,年稻麦两熟实现产值2677.93元/667m2,扣除生产性成本和土地租赁费外,实现纯收益变幅在208.10~426.12元/667m2,平均336.34元。7户中纯收益400元/667m2以上的2户,300~400元/667m2的3户,300元/667m2以下的2户。加上政府以奖代补扶持,因而,农场业主都从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

发展家庭农场为新一轮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提高农业产业生产力。家庭农场不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田,而且大多数农场具备一定的投入条件。因此,可以有效地实施生产专业化、种植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等措施。众多农场业主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都有长期长远经营获得长期收益的心理预期,这样就使得他们会选择更加适合实际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在投入上更讲究技术先进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单化,功能多元化,从而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二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能。家庭农场具有小户经营和规模经济的双重特点。小户经营的特点体现在“船小好调头”、“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样有利于调动土地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农场主长远规划,增加投入,把此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由于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一的一家一户技术实施的难度、资源利用上的浪费等问题。如农场主可以有效地调整种植区域布局,采用既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又适应市场的种养结合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等,优化和整合所有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畜禽粪便、生活废水等可经过沼气池和土堆发酵处理后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既可通过牲畜过腹还田,促进农场种、养业节本增效,废料又可下沼气池发酵,沼渣用作农田基肥;耕作机械、植保机械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平整和改良得到有效实现等。所有这些都是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能。三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家庭农场的建立,使得农产品的产地权益更加明晰,产地环境质量保护的责任人更加明确和具体,更利于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安全控制。首先家庭农场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产品质量好,市场价格和销路才好。其次家庭农场具备一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水平,生产过程有利于实施标准化、高智能化和可控化,产品质量远远比一家一户容易控制。再者家庭农场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农产品生产量,农场主可以自主生产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特色农产品,申报优质品牌农产品,带动当地的生态农庄、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适当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扩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和应用,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家庭农场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将土地流转集中,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4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挖掘发展传统产业农业

泰兴是知名的“银杏之乡”和“生猪之乡”。全市年产白果500万kg左右,约占全国白果总产量的1/3。泰兴大佛指白果具有果大、壳薄、仁饱、浆足、营养好、耐贮藏、无公害等优点,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授予惟一“无公害白果”,并享有永久冠名权;2003年,“泰兴白果”商标通过注册,成为全国惟一的白果证明商标;2004年,“泰兴白果”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成为继洞庭碧螺春、阳山水蜜桃之后的全国第三个以地名命名的农副产品证明标识。全市常年生产优质商品猪100万头左右,因对全国的贡献大,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高沙土农业生态区的传统特产小籽花生、梅岱山药、香荷芋、胡萝卜、泰兴黑豆、泰兴米豆(粥豇豆)、泰兴赤豆、泰兴绿豆、泰兴荞麦、泰兴黑芝麻、“泰半夏”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名闻遐迩。尤其是泰兴小籽花生因其品质佳、产量高,早在1964年就受到国务院嘉奖。泰兴元麦(裸大麦)糁子粥更是誉满天下,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盛赞泰兴元麦糁子粥为“泰兴咖啡”。弱筋小麦已成为近年来泰兴农业生产上又一新兴亮点产业。长江和内河盛产各种水产品,“江中四鲜”、“内河特水”珍鲜颇多。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有国家级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场,年供种苗3000万尾。泰兴特定的地理区域位置,为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弱筋小麦、优质稻米、地下农产品及银杏产业;养殖业上要大力发展生猪及长江和内河特种水产品产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职能作用,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寻求突破。

5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作用,推进发展现代标准化农业

近年来,泰兴市农业部门加强技术研究,制定了各类农业技术标准近100个,全市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并初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全市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各类标准化示范区1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宣贯、推广和普及。但我市的农、畜、水产品生产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种植业生产而言,由于目前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导致难以按照标准来统一组织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难以控制。至目前,全市种植业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1个,面积2.03万hm2次;认定绿色食品产地3个,面积0.3万hm2次。认定产量不足全社会产量的30%。农业标准化要求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它包含着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建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制定适合泰兴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一系列标准,并通过分层次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作用,能人带头,典型引路,加快标准应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推进全市标准化农业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使泰兴百万人民真正看到:现代农业给泰兴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环境生态增量(生态文明)和璀璨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篇2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篇3

而我国农业如今已从重视产品的数量转换到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使农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到农业领域,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我国农业发展困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农资生产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等等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组织间的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经营制度。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为:(1)主导带动能力不足;(2)农民的整体组织化水平不高,仍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3)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副产品未能形成国内知名品牌。由于没有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农民处于分散式的事实,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普遍难以有更大的提高;(4)由于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而我国农业土地使用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要实现土地的集中使用,就需要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2.从业农民素质过低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都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自身文化水平低。在传统农业中依靠前辈对农业生产的经验进行传承积累获得必要的生产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农民的命运,即不适合在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上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劳动力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一切规划和方案的实施都要依靠农业从业者来操作,离开这一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谈,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所完成工作的质量。现代农业的高标准要求与传统农民的低技术水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基础设施薄弱,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农业的基础设施正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生产一切物质资料的基础,是从事农业劳动的根本保障。资金的匮乏、平常维护和保养的缺失、建设年底的久远等诸多因素造成境内各项农业设施的陈旧、毁坏和废弃,给发展现代农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水电管网、农业机械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耕种期拉闸限电、收割期缺少机械的情况尤为突出。

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助推剂,是在其它现有基础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的最有利因素。若没有完善的措施,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滞后不前。

4.社会资金准入和招商机制不明确

合理吸引和利用外来资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强有力措施,是殊为关键的一点。社会资金的匮乏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宣传的力度不够,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最为重要的准入机制的不明确。在招商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透明的招商机制。对待大规模投资与小额投资的不同态度,让进行初期接触,开展先期小额投资的企业产生顾虑。打击了外来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影响。

5.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滞后

近年来,尽管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取得了共识,但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大,监管部门担心出现系统性风险,在政策上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政策,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优化供给结构,通过结构优化改善供给、满足需求。

1.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2.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提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3.粮食供给改革。通过粮食供给改革,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没能正确运用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而造成的后果。

4.全产业链条的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供给侧是相对的,相对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是供给侧,但相对于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种养加销都是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优化农产品生产,还要优化农产品加工、储运和流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领域的变革,不仅要提供满足农产品需求的有效供给,还要开发满足与农业多功能性相伴而生的服务性需求的有效供给,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为消费者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的消费体验和服务。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优化产品结构。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当前突出的是适度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生产,推进粮改豆、粮改饲,适度控制玉米生产,促进供求平衡。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科学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引导各地不仅盯着耕地、盯着粮油调,而且盯着山海、盯着林草调,统筹粮经饲发展,推动肉蛋奶鱼、果菜菌菇全面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推升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

2.优化区域结构。现代农业发展要形成优势产区集聚,完善扶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认清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这是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过于求背景下的调整改革,是在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基本形成下的调整改革。区域品种结构优化要稳定基本面,重在“边际调整”,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气候不适宜地区有计划地进行一些退耕、休耕、轮作,促进产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重在“内涵式”调整,着力调优品质、节本增效,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农业模式。

3.优化业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要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让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实现卖全国、销全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这种休闲性、体验式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好,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增收。旅游消费是温饱之后的升级型消费,农村观光旅游具有大众性、休闲性、常态化的特点,市场越来越大,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乡村旅游既依托农业功能拓展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加销经营方式的变革。

4.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素质和规模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也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的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农村土地种植地域的多少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密切相关。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破解也不是一日之功,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把解决短期矛盾与化解长期制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农民和其他经营者的主体地位,确保现代农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104-115

[2]韩一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6):53-54

篇4

1.1有效节约人力,不断推进机械化发展。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业所需的各种农业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更新和使用,从而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产品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1];二是使用高效农业设备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加农民收入。1.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农业机械技术中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的设备。这些设备或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可靠高效,有效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现代农业生产的风险。1.3改善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环境污染。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受到环境污染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环境污染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制约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然而,随着高效施肥和施用技术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和药物对农产品的危害及污染。

2农机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篇5

农业生产引入机械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区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畜力作业,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作业要求靠人畜力不可能完成,必须配备和使用机器来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物质技术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从技术方面看,农业的规模经营最终是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而这里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机械装备的扩大,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相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机械化能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因此,农业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多少。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总面积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意味着增加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农业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种发展思路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想与传统的通过垦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差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3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6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 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 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

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T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 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 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 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 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 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 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 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篇7

1 岷县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1 特色产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岷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岷县当归”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种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初步建成了梅川、北路以红黄芪为主的优势产业带,西川以当归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南川、东三区以马铃薯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区域布局明显凸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岷县已发展为年种植中药材1.67万hm2药材专业生产县,其中岷县当归总面积占全国的25 %、全省的40 %、全市的60 %,外销出口量占全国的70 %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岷县已经成为全国、全省、全市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大县。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

1.2.1 标准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通过政府引导建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建基地等多种方式,全县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0.67万hm2;优质商品薯和优质种薯繁育种植基地0.33万hm2,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种植基地0.67万hm2,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农民利益双赢。2006年岷县当归生产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岷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品种为当归。

1.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岷县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优化和提升地方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集中抓好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培育地方工业体系,重点扶持了岷海制药公司、岷归中药材科技公司、岷当生物工程公司、天容公司、康达公司、岷山方正草业公司、瑞丰公司、金大地精淀粉公司等30多家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1.2.3 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健全 建成了“中国当归城”和梅川中药材市场两个专业市场,完善了梅川镇马铃薯市场,中寨、西江、茶埠、西寨、闾井等农贸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7个,市场的带动服务功能不断显现,有效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产品与销售之间的突出矛盾。

1.2.4 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 2004年,省质监局颁发了岷县当归质量安全,当归生产技术,当归种子、种苗质量三个当归方面的标准。“岷归”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当归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岷县蕨麻猪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2.5 品牌意营销成效显著 岷县在以“岷归”为主的品牌认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岷县被中国农学会、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当归之乡”称号,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岷县当归”、“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岷县蕨麻猪”证明商标,打响了“岷归”、“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蕨麻猪”四大品牌。

1.3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岷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政府扶持、部门指导、乡镇组织、农民(企业)实施的推动机制,从资金扶持、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珍稀食用菌栽培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片带4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65.87 hm2,塑料大棚185.07 hm2,食用菌棚5 hm2,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岷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三是优势产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四是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农民增收困难。

3 岷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岷县当归”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结构,优化布局,向产业化推进,全面提升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部署,按照“把岷县建设成全国较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子基地、种苗基地,甘肃南部较大的药源基地”的目标定位,在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示范基地,抓好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仓储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生产加工和商贸流通,加快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草畜产业方面,要以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为依托,推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全面落实,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解决制约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成方正公司岷山红三叶异黄酮提取生产线,提高草产业附加值;按照建设全省养牛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舍饲养殖,着力打造岷县高原牦牛肉、岷县蕨麻猪肉、岷县黑裘皮羊肉等高原有机绿色品牌。马铃薯产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按照“以马铃薯一级良种繁育和菜用型商品薯生产为主”的定位,在稳定菜用型商品薯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快马铃薯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户用马铃薯贮藏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马铃薯良种扩繁。

3.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3.2.1 抓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生产 要把基地建设作为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3.2.2 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要制定优惠政策,以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来岷县合资兴办药材和马铃薯加工企业,并扶持当地药材营销大户和马铃薯淀粉加工大户加快自我积累,扩大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生产由原料出售型向就地加工增值型的转变。

3.2.3 抓市场、拓渠道 以市场供求态势指导产业开发,以市场营销促进产业成长,加大市场信息建设力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农业参与市场和抗衡风险的双重能力。

3.2.4 抓标准、创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 借助“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岷县当归”证明商标、原产地标记认证和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在全国各大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规模、多方位、立体式地进行“打品牌,树形象”活动。

3.2.5 抓服务、促提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搞行政干预,变直接参与为引导、支持和扶持;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将技术指导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3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篇8

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会长徐明振告诉笔者,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是目前物理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声频发生器根据植物的谐振频率、环境因子和含水量等因子的变化,选择产生相应频率波段的谐振波,这些波动能量直接作用于植物神经脉络上的穴位,与植物产生共振,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营养的吸收,加快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随着胶州大白菜名头越来越响,胶州更加注重提升大白菜的品质。今年,该市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经过对土壤、水、大气的严格检测,对不同地块土壤取样化验,根据土壤含肥量和不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的肥量,合理用肥。

来到胶东镇后店口村黑增江的白菜地,老远就看见一座座一人多高的“白纱帐”。罩在菜田上的防虫网就像一顶巨型“蚊帐”,可防止害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对于菜地里繁殖的少量害虫,每个帐子里还设置了一盏中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光、波、色、味四种方式诱杀小菜蛾、菜螟等害虫,彻底杜绝蔬菜害虫。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放赤眼蜂治玉米螟,用生物天敌“收拾”害虫,在青岛地区还是第一次。人们满怀着好奇听生物学博士于毅讲解。“大家看,这就是赤眼蜂的卵。”于博士拿出一个绿网包,里面盛满了一小包一小包的如米粒般大小的白圆球,他拿出一小包来演示说,“这一小包就是3000头赤眼蜂,用针把它别在玉米叶的背面,防风防雨又防高温。两三天以后,赤眼蜂就孵化出来了,它会找到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的卵,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里面,利用害虫卵的营养孵化后代。

这样,害虫还在卵的阶段就被‘吃’掉了。一般一亩地放四次赤眼蜂就够了,第一次只需要放一包,等到了玉米螟盛期,就放三包”以前,农民都用农药打害虫,今年为什么要采用生物技术呢?即墨市农业局局长胡思荣说:“用农药防治玉米螟,每亩地大约需要10元钱,而用赤眼蜂每亩地只需要8块钱,并且省工省力、安全无毒,提高了玉米品质,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慢慢的,赤眼蜂逐渐繁殖多了,害虫自然就会得到控制,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呢。今年,我们即墨下大力气搞‘吨粮田’建设,所以这次先在粮食高产区内选择了2000亩秋玉米做试验,明年打算大面积推广开,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避灾农业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避灾农业,即在农业生产中,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变主要依靠地利为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及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主动型农业。避灾农业思维的基本点是:消除对抗性,走向顺和性;避免单极性,注重系统性;减少粗放性,增强科学性。

把引进推广新良种、新技术作为增强避灾能力的支撑点和避灾增收的突破口。青岛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

几年来,青岛市还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通过改进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浇关键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水渠渗透,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干旱到来前定期喷施旱地龙、腐殖质酸等抗旱剂,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为配合“避灾农业”的发展,青岛市健全完善了农业抗灾测报防治体系。及时根据灾情需要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保护农民财产安全。“避灾农业”的兴起,为农民买上了一张保险单。

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都市农业分外耀眼

篇9

一、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满足不小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科研脱节的问题相当突出,并且日益加大,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不断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不足、机制不活等,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发展。

(二)财政投入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从近几年情况看,由于支农资金的投入量不足,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却逐年增长,因而,可以看出当今财政支农仍处于低水平状况。此外,各地财政支农资金对项目流通领域的补贴较多,而对农民的直接投入少之又少。

(三)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传统的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各种渠道的投资实施范围、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和建设内容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外,在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预算执行慢、中间环节多以及支出进度不平衡等问题,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从而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国家财政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农业。同时积极推行项目公示、政策公开等制度,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鼓励广大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示范启动等政策手段,支持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此外,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担保体系建设,将现代农业建设中资金的来源问题解决掉。

(二)提高现代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关部门必须努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并且要对我国当前的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取消一些政策到期、不合时宜的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各种零散资金等支持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还有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健全与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设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

(三)培育现代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根据我国当前的形势来看,必须不断加大对村级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与农业经营知识,进一步落实村级农民技术员补贴政策,加速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而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技能。同时,还应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使得广大农户成为具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市场意识以及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此外,还应形成以示范户为核心,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并不断辐射到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不断建立与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要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相关部门要合理确定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技术研发,支持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要完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必须做到加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重点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和动物疫情防治的支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要完善现代农业合作体系

加大对全国各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对试验区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招商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推进各地在农作物栽培、品种改良和畜牧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合作。同时,还应开展科技教育、市场运销体系的建设交流与合作,切实地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5.1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关键是落实好两部法律,推进三项改革。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部法律。它们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基本上可以回答多年来社会上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主要疑虑,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家庭承包经营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农民是市场主体等问题。

2.5.2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农业科研单位应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国家在投入上应将其作为创新主体对待。近年来,农业科研突破性成果、大成果少,根本原因是基础性研究不够,“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农业科研机构划为非公益性的比例过多。

2.5.3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业部计划争取“十一五”期间,科技入户基本覆盖到我国主产粮区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入户技术由单项向种、养、加、销等综合技术转变。

三、结语

综述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财政扶持与投入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推进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重点,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并为我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毛祖逊.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调研世界.2008(05).

篇10

第一章 引言

现代化农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应该如何发展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融合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发展新型农民,把农户与经营管理部门有机的结合,将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最终达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己经有数年头,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正积极建立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发展高产、高效、高标准的农业总体要求为目标,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成为农业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力量,发展前景广阔。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种能适应农业农村新经济形势的现代化园区,也是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评价国内几大重点农业示范园,对示范园未来发展有巨大借鉴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四个角度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叙述。

首先概念研究:杨其长(2009)认为:只有把技术与资金相互结合,集技术教育、生产、示范、特色种植品种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方式为一体,运行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新模式,并且将农民、农村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蒋和平(2008)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含义是指以现代农业基础工程为主,融合高科技的多功能园区。

其次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功能与类型的研究:徐胜(2010)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加工、聚集、培训教育、研究、示范带动、扩散、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等。裴大顺(2011)突出展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有生产、倡导绿色、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科技示范、龙头带动的功能。

以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林伟坪(2009)认为,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革创新,而其中核心在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示范园农民保障机制,促进示范园社会模式的转型,提高示范园职工的收入水平,以此带动示范园向创新型示范园转变。方丽槐(2010)认为:农业示范园的资源和优势即为土地,有效阻止违法使用示范园土地关键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土地确权,保证土地使用的合法权益。而制约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他提出不能仅仅依靠公共财政和补贴,而要突出示范园投资主体地位,研究市场运行的投入机制,提供平台以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基础建设。唐英(2013)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改善配套政策,例如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和农业保险,保证自然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共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最后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模式的研究:隋凤富(2011)指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示范园准则,包括国家带头、企业参加、中介辅助、农民盈利等方式,通过这些准则的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主要分为科研技术模式、现代农业公司模式、多方联合发展模式、经济推广发展模式以及农村联合运作模式。李清泉(2013)提出了新型院村共同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形式,同时提出分析实际状况发展示范园的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园区农业的看点和亮点,同时开拓示范园的服务功能,把教育培养与观光旅游等成分加入进去;并注意全区布局,在规模和产业链上加大投入力度。石雨鑫(2013)通过不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的不同金融保障融资模型,找出了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所需要的方式和所需要的金融环境,他提出只有通过保障、融资、担保等推进农村金融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一条科技融资的“绿色通道”,就能组成一个多元的综合金融平台系统。

第三章 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借鉴

3.1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杨凌市西北部,总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占6.5万亩,道路及其他占地面积2万余亩。示范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吸纳了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示范园的设计规划标准始终贯穿于标注化、生态化、示范化等国际标准,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目前,形成了以奶蔬果花菌、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的产业,已经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模板,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国内一流的示范效应。这主要得益于:示范园基础设施齐全,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示范园始终把金融服务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1.1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增加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投资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示范园的基础设施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上,一方面政府从规划开始到目前基本建成,在财政上不断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示范园内企业发展,满足其资金需求。首先,示范区管委设立了用于示范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并且资金完全用于扶持进入示范园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其次,鼓励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国家的科研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方案。最后,示范园内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农村合作社及经济组织,因生产申请的贷款都可以由示范园进行担保。如果有规模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入股、担保、补助以及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支持。

3.1.2示范园重视金融服务

一是为了加大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园区实现“一轴八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示范园规定: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示范园出面对金融机构协调,组成银团贷款,从而为实现大规模的融资便利。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促进了示范园内以奶畜、果林、蔬菜、花卉、加工、观光旅游和优质良种为主的产业链的形成。三是示范园支持小额贷款的金融力度,积极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示范园内的农户做好贷款工作,从而提高了示范园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通过鼓励引导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示范园的推广作用。四是不断加大担保对示范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能力。支持示范园内发展担保互助金,鼓励企业发展信用保证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通过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人,扶持示范园企业发展。

3.1.3着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展以绿色种植为主导,采用国际化标准,布局分工明确,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并推广滴灌、无土栽培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反季节的瓜果和蔬菜,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机绿色品种基地。通过种植区与养殖区的合理布局配制,同时以沼气池为纽带,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生态循环,达到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桓台县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始终注重生态循环农业,形成“畜―沼―棚―菜”等标准化有机产业链,实现作物品种、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推广国际、国内先进的无土栽培、滴灌和微灌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手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形成了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发展的示范基地。

3.2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坐落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占地1万亩,是一处集培训、科普、种苗、示范、科技、繁育等多能功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每年,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都会举办蔬菜博览会,逐步成立了蔬菜研究中心,举办了蔬菜科研研讨会,逐渐掌握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并及时最新农业信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共享。这主要得益于: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3.2.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寿光当地政府为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从用地、用电、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8.3亿元,占总投资的60.12%。其中中央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对科技、科研等项目进行了大力扶持;另外,中央财政在项目方面也给予扶持,科技、科研项目投入约1500万元,寿光市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研科技项目的人才引进等;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也在其中残月,出资参与示范园建设;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等也参与其建设,从中拿到了应有的股份,也为示范园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有力保障。寿光市政府对寿光示范园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这样更多的企业会入园发展,对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保障。对于示范园内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按条件给予贴息贷款,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示范园的长久化发展。

3.2.2重视示范园的发展规划

做好规划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基础,首先准确定位:寿光农业示范园围绕绿色农业这一总体目标定位,功能定位是集科研、引进、生态、旅游、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生态园模式。不仅可满足城市市民旅游休闲所需,又可以充分利用寿光蔬菜的产业优势,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高起点规划示范园的建设,向全国发出竞标申请,把产业规划当成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于示范园长远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复推敲论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最后,突出特色,寿光是国内知名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示范园紧紧把蔬菜作为主题,利用蔬菜产业优势,打造蔬菜品牌,全方位展立体化发展蔬菜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题的特色农业。

3.3浙江省长岗示范园

浙江省长岗示范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把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将现代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相融合,提高标准化生产与科技技术含量,迅速形成了高效的经营管理格局,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长岗示范园始终坚持用科技带动农业的模式,实行品牌化发展,这种模式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收入为目标,统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用科技带动农业

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的种植产品就是蓝莓,大力发展主流的特色农业,建设蓝莓种植展示区、科研区,便于集中示范蓝莓种植技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农业合作,这样可以提高长岗示范园种植产品的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指导,现场调配蓝莓饮料,委托加工后打入市场试销。为了扩大技术辐射层面,示范园专门为农户制定了配套的方案,配备专业科技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不仅提高了示范园及周边地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达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为止,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举办技术培训3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等1000余人,发放技术材料4000余册,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种植蓝莓的能力。

3.3.2实行品牌化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乎品牌效应,所以品牌也是带动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首先,按标准操作加工农业产品,积极申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证证书,是老百姓放心安心,现己获得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蓝莓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其次,大力开展自主创建品牌的工作,向工商局申请并注册商标,获取食品安全认证证书;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宣传长岗农业示范园,例如:举办蓝莓采摘节、举行蓝莓采摘仪式、蓝莓文化艺术展示、蓝莓鲜果采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知名度。

3.4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总结

通过三个典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借鉴,分别是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重视示范园内部的金融服务,开通各种有利于示范园的金融政策,降低贷款标准;政府支持对示范园的基础建设,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技术转化成果,依托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更有资金上的帮助;重视示范园初期及后期的规划性发展。浙江省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利用区情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业、采取措施提高示范能力、实行品牌化生产等,已经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产业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本文选取的这三个示范园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同时每个示范区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发展现代农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总结起来归结为利用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品牌效应;支持并鼓励科技人才的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成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利于示范园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中国设施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战略[D].中国农业大学,2009.

[2]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裴大顺.浅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J].农业科技通讯,2011,05:23-24.

篇11

由于人类的天性贪婪,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牺牲了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的遗迹,这些文明因农户们的过度放牧和过度耕作,付出了损坏环境和社会的巨大代价。目前我们面临的是资源逐渐被耗尽,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大幅度失衡,农民和农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城乡贫富差距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并无明显好转的局面。社会的不适当发展与治理模式,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在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或可以再次启动农业文明循环。但是,如果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仅仅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园,把增进权利和财富视为园区发展的目的,把“良好”的农业园区定义为产量最高、最具有盈利性,显然这样的农业园区建设必然会产生危机,也将不可持续发展。

1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再认识

所谓的现代农业园区,我们的认识是园区建设的技术密集型,经营方式内容为农业科技开发与辐射、种养殖的示范和营业推广等,其发展目标应该是促进区域经济内的农业结构优化和农业产业的升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开拓了园区建设的范围和模式,形式上单一的生产工厂化和大棚栽培模式被打破,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园区内的主导性产业、区域优势以及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各种经营类型都纳入到园区建设范围。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和园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的关键要素。从理论上理解,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发挥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发挥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农业是个最古老的产业,对于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也是与人们最息息相关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提出对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转型升级的新范式,它承担着社会赋予的新使命。它应该成为现代农业对社会的展示窗口,应该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是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展示、技术推广、农产品优质品种的博览园,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这么一幅景象:环境是优美的、设施是先进的、技术是领先的、品种是优新的、管理是高效开放的,它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来,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效益上,确实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一味追求规模和效益的现代农业园区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园区的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2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该是生态的

随着人们对欲望不断升级,逐利意识不断强化,不少人打着开发农业的旗号,越来越强的干扰和破坏使自然资源成为新稀缺品。因为农业是以有机生命为基础的产业,一方面,农业产业的生物层与自然界的生物圈一样,在客观上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上的生物层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人类的智能,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农业特点,笔者认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遵循农业生态的自然规律显得尤其重要。农业生态系统是建立在有生命的动植物、微生物基础上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不可能改变农业的自然内核。自然规律依旧制约着农业生产环节,并远远高于其他非农产业的影响。

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以及发挥作用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的劳动力与智能只能在尊重并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只能在边际上对农业起适当的改造与强化作用,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目前,人类对长时间、大范围自然控制仍表现为手足无措,而无人工干扰下的特定地域性内的自然资本复杂性和稳定性是一般人工系统无法比拟的,如何合理继承这种原生态资源,维持并修复自然界的整体生态功能,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规划农业园区基础是应保持自然环境持续性,用保护、继承自然资源的方法来建设稳定、优质、持续的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维持和强化农业生态功能,达到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粮农组织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农业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对可持续农业提出被广泛接受的定义:“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持土地、水、动植物遗产资源,并且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这种发展在技术上是适当的,在经济上是能持续下去,并且能够被社会接受。”目前一些农业园区的建设基本上还是沿用世界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以农业高产为目标,主要依靠化学物品的高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化生产。长期如此,问题就逐渐显现,而且会加速恶化。现在,我们已经面临了这样的困局,经济建设与生态之间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此的农业园区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功能,既表现为生产(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废弃物的生产)、生活(生活设施、生活环境、社会沟通)以及生态(消纳废弃物、生态屏障、生态服务)的内部功能,还表现为农业的观光性、休闲性、生态性、民俗性以及保健、教育等外部功能。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之一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自然和技术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剥夺后代自主决定其资源及其利用的机会,使农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把我国的农村地区建设成具有合理的村庄布局、宜人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既具有传承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新农村。

23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系统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必须以发展大农业为目标,全面规划园区建设,发挥农业园区的整体功能。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挖掘农业生产的内在潜力,着眼于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实现资源的连续利用。调整和优化园区内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的三个产业综合均衡发展,坚持生产销售一体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使各产业之间互相支持与配合,相得益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提高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风险承受能力,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以发展大农业为目标的思想,必须落实在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上。必须在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农业粗放型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生态的传统观念,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投入与产出比率、产品的商品化率和劳动生产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系统创新,以及农村各业的兴旺发达,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要因地制宜实行粮经饲作物的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另一方面,则通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产业实体,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4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必须聚焦于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安全

农业产业担负着提供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食物需要的责任。以前我们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农业生产只能把产量放在首位,通过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而没有条件对农产品质量提要求。当解决了温饱,而农产品产量又大幅提高,因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必然导致“菜贱伤农”。近年来,蔬菜、猪肉、水果等过山车样的价格伤害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污染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的非生态化,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更高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已不能适应消费者需要。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低,原因之一就在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能力差、品质差、农业经营规模小以及农民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等。所以,质量导向必须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原则之一。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应该聚焦于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珍品,成为既具有外形的美观与漂亮,还应具有口感好的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在确保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再提高生产量,以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为此,现代农业园区在严格遵循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在园区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与示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同时还要强化对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权威部门的标准,以适应农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3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模式

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模式上,要遵循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生产、农业技术和服务为主线,利用农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慎重地选择与介入农业生产直至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以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凸显农业科技在各环节的作用,形成引进新品种、生产标准化以及加工、贮运物流、销售等各种形式的示范园网络。因此,现代农业园区若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当运用自然界的生态学原理和社会系统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运用高新技术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概括起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主要模式有:

31以科技为主导的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

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主要是经营者在农业科技技术指导下,进行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从一些地区的实践来看,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物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进行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配置,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从而进行无公害生产,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第二,通过经济系统价值流计算农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比,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园区的科学管理和生产环节的监督机制,保证园区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第三,鼓励外资、工商资本参与农业园的开发,组建农业龙头企业,并积极支持与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产销关系,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规模农业带动农业结构升级转型。

32以绿色农业为主导的生物园区建设――绿色农业生物园

绿色农业生物园建设的重点是进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阻止有害元素进入生物体,它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如今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这些已然成了制约我国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快以生态食品、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农业生物园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引进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杜绝有毒农药的使用,可适当施用生物农药。

第二,农村废弃物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把禽畜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农业,将畜禽粪便及冲洗水经厌氧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返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生态化、立体化和农业产品绿色化。

33以休闲观光为主导的农业园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在工作之余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于是休闲观光农业成了人们释放压力、满足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好去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可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观赏、解压等体验现代生活,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之间的交叉产业。建设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好去处,在观光休闲中还可以丰富农业知识,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享受农业成果和利用田园休憩达到健身的目的,促进当地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的关键是在传统农业功能结合旅游功能,是一种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造的新事物,是农业产业链向服务业的延伸与渗透,农业观光园建设措施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要注重特色,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首先将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主体为农民,园区的特色是田园色。休闲农业园区项目建设要凸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贴近农家生活。包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过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包括在农业设施的栽培、生态立体的种养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达到人们追求新、奇、特、异、美的心理。

第二,准确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强化宣传,努力使观光园产生品牌效应,例如浙江金华的万象花卉现代农业观光园,对外开放五年来一直坚持“创知名品牌,让绿色进万家”的宗旨,为了提升观光园的整体形象,2011年投入资金对园内十二项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改造,效果明显,如今万象花卉是一个可提供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宣传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园区,是金华规模最大和项目最多的田园休闲场所,并且已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

第三,有针对性地开发特点鲜明的旅游项目与产品,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拔拔菜、种种花、钓钓鱼,享受大自然田园带给人们的乐趣。这也是国外观光农业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可以与农村的民俗观光结合起来。

4案例实证:金华盘前村高山蔬菜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金华盘前村是金华婺城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其所处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高山蔬菜深受欢迎并价格不菲,受经济利益驱动,村民盲目开垦山地1300多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差,抗灾能力弱,由此也制约了高山蔬菜的持续发展。2003年在省农业厅和财政厅的支持下,开始实施高山蔬菜的产业化开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建钢架大棚、配套杀虫灯和防虫网,同时将1000多亩山地退耕还林,推行微蓄微灌技术,逐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该农业园区不仅强化了生产,还开辟了旅游功能。盘前村充分利用双龙风景风之顶、风景秀丽的独特优势,建立了一个观光森林公园,2012年又创立了特色旅游,供人们避暑、观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盘前村的村民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到显现,做到了该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从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转变为重发展效益和质量,从重园区的外延扩大生产转变为重内涵扩大再创造,从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转变为重保护,这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要避免以往那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向为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Hsu,H,WSChern,,FGaleHow Will Rising Income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Food Demand? [R].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IB-775,Chinas Food and Agriculture: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2002-04)[2007-02-15]:10-13

[2]张新华,戈特瓦尔德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的可持续性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9-98

[3]伍瑛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9):18-21

[4]尚明瑞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5(4):267-273

[5]曹俊杰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02(3):59-60

[6]黄祖辉,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创新――发挥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三大制度优势[J].农村经营管理,2011(8):26-28

[7]于湘贞“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邮现代农业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5(25)

篇12

2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抓好农业种养保障体系构建

要积极拓宽长泰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各级财政对长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突出扶持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现代化农业机械推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认真落实好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多方面的贷款需求。要积极构建长泰县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农业各类种养殖风险基金,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努力减少农业灾害损失。这几年长泰县水稻种植统一办保险,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增加农业投入,加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

一是要以项目为抓手,全面使用好农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基地建设资金等,精心做好项目规划实施,积极争取上级支农惠农资金的支持,促进农业发展,拉动长泰县经济增长。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体系建设。三是要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结构。根据长泰县耕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引进、推广一批适合长泰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施肥、耕作、采收、加工等特种农机具,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大力提高发展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推行经济作物标准大棚种植,抓好畜禽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鱼塘标准化改造等,选择性价比高的品种,建设经济、实用、抗灾能力强的农业设施类型,减少农户设施农业投入成本,精准化生产,获得更高收益。

4发展高效、高新、高优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1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要把长泰县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生产方式的集成创新平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具有长泰县农业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作用,强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快长泰雪美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发展模式推广,辐射带动其周边农业发展。

4.2促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立足长泰实际,依托各乡镇比较优势,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上规模、上档次、有优势的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争取在岩溪、陈巷、坂里、枋洋等乡镇建设一批农产品、食品加工专业园区。坚持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下功夫,在陈巷镇、岩溪镇、坂里乡、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地方发展以水果、蔬菜采摘以及垂钓等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3注重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积极开展与厦门、漳州等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像厦门古龙集团、紫山集团、亚细亚食品、泰华、大福等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体化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5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品牌农业创建工作

5.1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帮助农民把握市场脉搏,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各产业的平衡发展,按照合作社实行的“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原则进行营销,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等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品牌效应高、民主管理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社,发挥合作社引导生产、联结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的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篇13

托乎拉乡毗邻温宿县城以西,土地面积71000亩,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种植有核桃,温室大棚蔬菜等。由于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托乎拉乡鱼米之乡的美名誉满南疆。近年来托乎拉乡扎实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七年以来,托乎拉乡流转合同127份,流转面积2925亩,其中转让780亩,出租2145亩。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托乎拉乡的农业发展不断繁荣。土地流转对农业发展和全乡经济发展不断产生积极影响。

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获得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土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能够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带来丰富和充足的原料,能够吸引一大批的高科技企业,对促进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区的龙头企业会率先进行试验示范推动,建立试验推广基地,并以基地为辐射带,带动其他农户种植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农产品,并不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相反的农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之后,会利用自身的大规模土地资源,积极的投资建设农作物生产基地,带动一方的农户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初步的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农村市场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土地流转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其加深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并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其他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极度的活跃,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收入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其次,农村的土地流转,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全面优化,将农民群众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小农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社会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相连;最后,土地流转实现了企业和农户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和培训,这对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专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缩短了生产的时间。

2.3 创建特色农业,繁荣地方经济

土地实现了流转之后,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和使用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各个地区尤其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文环境出发,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本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进行开发,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将本地区内的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的农产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丰富,这样不仅保证了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利用,而且是能够实现地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保证地区的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土地流转后,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其已经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用了对农业市场进行细致划分的需求,是土地流转之后效益最大的领域之一。

3 实现土地流转的途径分析

3.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