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核心的数字化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

篇1

前言

当前,在国内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大大地提升了设备的应用性能及工作性能,较好地满足机械化产品生产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分析近几年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情况,其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起来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鉴于此,有效地分析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方式,以便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1.当前的机械自动化分析

现阶段,机械的自动化在很多大型的机械工业的制造过程中,已经渐渐发展成一种核心的自动化技术,与以往的机械模式对产品进行加工、生产等比较,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主要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控制相关的机械设备,而且自动化控制机器的过程中,不需进行人为的操作与控制,只要在事前设置好相关的操作程度,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就可以在事先设置好的时间之内,根据想要的要求来完成产品的加工、生产等工作,并且,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提升产品加工的准确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械的自动化技术所实现的全面控制,为当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创造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全新的技术。因此,在工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能够大大地降低运行成本,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工作效率,简化操作流程,这对于当前的机械制造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且在技术水平飞速提升及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会大大地促进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2.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分析

2.1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也称为数字化的控制技术,主要使用电脑的程序来控制相关机器,根据相关人员在事前编制好的数字程序,对整个零件实行加工、控制的一个过程。将机械运行过程变得更加数据化,同时使用相关数据程序来完成大批量操作,进而取代相关设备,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进而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且数字化的技术控制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编写数字程序,可加强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即数字化技术能够对这个机械生产的过程实行自动地查错、更正、修复等,大大提升产品质量,且降低机械设备运行中的出错率,方面设备维修。

2.2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属于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非常强的技术,主要是把各种各样先进、安全、高效的技术整合起来,这就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大大地提升了机械设备运行的工作性能及使用性能。

2.3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遍布各领域,在机械设备的运行中也不例外,在其中充分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严格控制及管理其运行过程,从而大大地提升应用效果。

3.机械自动化的制造分析

3.1智能化控制

智能化的控制重点体现在机械产品生产当中的检测及复装等生产工序上,之后经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使得机械能够具备较好地判断、识别等功能,从而甄选出不合格的产品,同时对不合格产品作出相应的判断,主要是将产品全部剔除,还是对其实行复装操作等。而智能化的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利用人工方式进行制造中,所出现的一些疏漏,经过机械智能化控制,严格、高效地控制产品检测及复装过程,进而大大地提升产品生产、制造工作的高效性、精准性。

3.2流水线生产模式

机械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与以往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相比,传统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比较局限,例如,机械设备传输带的速率是被完全固定,且人们进行产品组装的速度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常常会造成产品生产中出现错误,同时还会增加流水线上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往往会使很多工作人员应工作过度,引发过劳死[2]。

而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的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产品生产完全是机械化完成,形成统一的流水线工作,一直从产品原料加工、生产、产品 组装以及最终成品检测、不合格产品复装等完全实现自动化流水性工作,该种产品在生产中,经过事先制定的程序所设置好,之后程序就会进行相应的控制机械完成工作,真正的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无人化的流水线加工生产,这样能够大大地节约产品生产成本及人工成本等,不仅能提升整个机械产品的质量与水平,还能提升产品生产效率。

3.3降低车间和生产工作互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以往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车间生产工人为主体,且对生产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随着工人增多并未提升机械产品质量与水平。而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可以精简很多工作人员,使用非常少的工作劳动力就能较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实现产品生产由传统化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4.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快速、高效及高精度方向发展,针对上述发展需求,这也是以后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的要求。而且,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不断应用过程中,因数控技术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数控技术应用中,往往需要解决很多高速、承载能力较强的终极任务,这就会自动化技术的性能有很大的要求。此外,部分高端的芯片之间需进行互相合作,这就促进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快速、高精以及高效等相关要求。

其次,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其柔性化充分体现在数控系统对于柔性化设计过程中,经过集成技术,把各种不同的区域转变成一个模块化的管理,进而较好地实现整个功能全面覆盖。而且,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能够较好地实现产品不同功能,对系统自身的柔和性起到较好的作用。而针对机械化的产品在生产、加工等大群体环境下,整个数据能够快速进行动态调整,充分l挥出数控技术的群控功能。

最后,自动化技术的多项工序以及多轴化快速发展,其操作工序较为复杂且多变,能够加好地减少辅助的时间,使机械自动化技术在进行产品的加工、生产中,实现其高效性。此外,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自动化的技术可以较好地满足系统自身性能特征,但是智能化发展程度远远不足,还应引进更多高端、先进的技术作保障,特别是显示智能化的控制,进而实现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无人干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分析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其技术核心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技术、数字化技术及网络化技术等,充分表明机械自动化技术属于一项高科技时展的重要产物,经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研究,较好地实现各项目的机械自动化的生产。而且,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人工车间产品加工中的复杂、繁琐工序,大大地降低人力资源应用,从而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同时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在生产产品中的有效应用,提升产品检验的准确度,较好地满足了一些机械产品对高精度、高质量的要求。

篇2

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数字报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概念。《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已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转型和创新,如何在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不管怎么说,“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逻辑起点,包括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融合,媒介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的再造和制度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与新闻表达方式的融合,产业运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等诸多层面。

一、数字报业: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

发展数字报业,是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之变,重新整合报业内外部资源,以报业做大做强为着眼点的。目前,在“做大”方面,以明晰产权、建立市场主体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不少报业集团都自我描述为“N报N刊N网站”的媒介架构和规模。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报业集团以手机、电子纸、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终端的媒介品种更多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成立报业集团不是搞媒介拼盘,不是单把媒介数量增多、媒介形态更丰富作为目的,而应以“做强”为目的,实现报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发展数字报业,绝不是单单发展新媒介,也绝不单单是现有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而是首先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管理搭建统一平台和战略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数字报业标志着报业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

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打破已有的壁垒。目前,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报业集团内部,来自现有体制束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报业经营管理体制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每一种媒介产品,对应着一个媒体或日一个经营实体,并由此产生利益关系。报业集团大多是按照模拟市场化的办法,实行目标考核或独立核算。应该说,这种“一媒体一公司,一公司一本帐”、“分灶吃饭”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激发了各媒体的内在发展动力,激活了内部机制,形成了内部竞争,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时,却发现媒介资源的分散化、媒介价值的碎片化、媒介利益的分割化、媒介品牌的孤立化等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媒体”,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现实变化:一是从受众角度说,由新媒介催生的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被动接受选择信息衍变为主动选择接受信息,从特定时空消费信息衍变为全时空消费信息,从消费单一媒介提供的信息衍变为消费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二是从经营角度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传媒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级、多次的销售,根据受众不同需求细分市场,最大程度地开发媒介产品价值,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经营效益。报业集团应该打破旗下各媒体分散经营、封闭经营、粗放经营的模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服务能力,降低和分摊生产成本,实行整合营销,不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还要向范围经济要效益。三是从管理角度说,传统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以科层制为主,沟通成本较高,内部信息共享不够,媒体联动合作不够。要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即时互动,必须采用网络化和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组织结构,序化、细化流程。这种变革,将深层次影响报业集团的体制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

新的发展阶段将以资源为中心,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旧体制嬗变、更替的过程中,必须减小震荡或缩短震荡期。除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外力推动、新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催化外,更重要的是新旧媒介文化的融合和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改变员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变革带动机构调整和体制变革,重新生成沟通与协调、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展望,在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经营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

二、数字化平台: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

发展数字报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整个报业集团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等诸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它将成为面向新商业模式的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由此才能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报业集团的媒体运营模式。

首先是为内容生产与分发搭建全媒体全时空的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要搭建一个全媒体全时空平台呢?在数字时代,报业的概念已从“报纸产业”发展转变为“报道产业”。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报业集团生产媒介产品必然要朝着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多终端化方向发展,突破纸介质的边界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销售,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整合整个集团的新闻资讯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快捷互动优势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既能服务传统媒体也能服务新媒体。这个平台的建成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采编部门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面向不同终端和载体时编辑在选择、加工和信息上体现各自主动和特色。同时,还可以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受众参与社区讨论等提供平台。最终,全媒体全时空数字化平全能与经营管理平台合一,使优质内容信息资源可实现多级多次利用。

其次是把全部新闻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报业集团历年的所有新闻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分类整理储备入库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无疑可进一步提高信息增殖服务能力。在线数据库同时也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新媒体,左右着人们的信息方式。一是消费者可用最短时间检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报业集团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供

新的信息产品。如《日本经济新闻》设有庞大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全面监控分析日本经济运行数据,日经指数。再如英国路透社约有40多万个终端和5万多个客户,在中国就提供财经资讯系统、交易平台、外汇交易管理系统、市场数据库、自动交易系统等5类产品。数据库成为路透集团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在国内,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上海文广传媒也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报业集团完全有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实现数据库的增值利用,从而消融报道产业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壁垒而打造新型产业链和新型业态,获得新的赢利能力。

再次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分析和高效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受众层面来说,要掌握受众的详细信息,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断细分的分销,进行针对不同终端和介质的信息发送,并从传统报刊发行的“订单驱动式”转向数字时代的“客户驱动式”。从广告主层面来说,也要实行发挥不同媒体优势、面向多终端的“一站式”、“套餐式”整合营销,并能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前有效预测到达人群、投放后精确考量广告效果的数据支持,在投放过程中广告主还可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实现在线即时交易。此外,建立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为受众和广告主提供即时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数据。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可真正解决把客户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在体贴服务客户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多媒体报道:新闻生产与表达机制的创新与融合

发展数字报业,不仅是把数字技术运用于媒介类型的丰富和传播手段的延伸,更意味着融合多种传播手段,采集、加工多媒体的内容产品,并且运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新闻。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在数字报业阶段采集新闻,不仅需要采集到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记者要跨平台高效率地工作,提供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的报道,而且,记者并不是为单一的媒体工作,而是为多个不同媒体工作。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 “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 “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约翰・V・帕夫利克,2005:p53-p65)在美国,这种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记者被称作“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正在开发研制更高级的移动新闻系统,它合并了多种技术的混合用户界面,可匹配的高像素数字相机和便携的高质量MPEG视频相机拍摄的内容,可通过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在网络上处理和传送。在数字报业时代,运用全新工作方式的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殊为重要。所以,在西方有人说,报纸是编辑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制作人的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介是记者的媒介。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样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编辑或制作人必须适应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要求,适应非线性编辑的要求,适应滚动循环报道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非常清晰地认识所媒体的特性和定位,要能不同的媒体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形态。三是编辑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组合、包装新闻,善于分析和添加新闻背景,善于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四是数字报业将引发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数字技术带来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真实性问题,编辑或制作人应要细致缜密识别是否存在新闻报道中的造假行为,“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应更加强化。五是编辑更应强调团队意识,特别是总编辑,如何有效形成编辑与记者间的积极互动,如何面向不同媒体终端组织和实施报道,如何分发内容,都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

此外,由于数字技术平台能增进受众与媒介互动的便捷性,因此应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让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信息提供、参与社区讨论、对媒介或媒介内容发表评论、参与媒介活动等方面愈加主动,编辑应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其次,通过开通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手机短信等平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均可在与受众互动中,获取新闻资源并运用符合新媒介特点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进行传播。再次,流媒体的运用将带来诸多创新方式。比如流媒体图表的使用,将使解释性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四、再造利润中心:报业数字化平移的价值目标

2006年7月,由于股票下跌,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低价出售,敲响了传统报业的警钟。美国最大报系甘尼特的利润也是持续下滑,2006年下半年不得已启动了数字化改革。 “甘尼特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勇敢地迈出革命性一步――即从资源配置角度解决了传统报纸数字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并初步设计了针对数字化时代受众偏好的产品模式,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搭建有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改革成败的最后一个挑战。”(孙镜,2007:p.47)

篇3

(一)国外数字电视技术标准

目前国际上数字电视主要有三种标准:

1.用于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的DVB-S

卫星信道的特点是:可用频带宽、功率受限、干扰大、信噪比低。所以要求采用可靠性高的信号调制方式,并要求有较强的信号纠错能力,对带宽要求不是特别高。因此DVB-S采用前向纠错(FEC)(包括Viterbi编码、交织、RS编码及加扰等电路)、正交移相键控(QPSK)调制的信道处理方式,然后发送给卫星链路;接收时进行相反的处理。DVB-S标准已为全球所认同。

2.用于有线(同轴电缆)数字电视广播的DVB-C

有线信道的特点是:信噪比高、频带资源窄、存在回波和非线性失真。这就要求DVB-C采用带宽窄、频带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的调制方式。同时,由于信道信噪比高、误码率较低,对纠错能力要求不很高,因此,DVB-C的信道部分采用RS码、卷积码交织和正交幅度调制(QAM)技术。DVB-C为欧洲、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一些国家接受。

3.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DVB-T

地面广播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存在时变衰落和多径干扰、信噪比较低,而且要支持移动接收。因此,DVB-T采用前向纠错(FEC)(包括内码交织、内码Viterbi编码、外码交织、外码RS编码)和能有效消除多径干扰的正交频分复用(COFDM)以及格雷码映射4/16/64QAM调制等技术进行信道处理。然后在原来用于模拟的6MHz、7MHz和8MHz频带内发送数字电视节目。DVB-T发送的比特率是可变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VB-T已在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进行了广泛的测试试验并得到认可.

(二)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化现状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数字电视产业化专项,第二年成立了全国数字电视标准委员会,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制订工作正式启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也都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制订专家组,进行国内外数字电视标准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目前,在数字电视地面标准方案中,风头最劲的两派分别是以清华为首的、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的DMB-T(即“北派”),及以上海交大为核心的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的ADTB-T(“南派”)。2004 年11 月以来,清华和上海交大都进行了地面传输的实验,均获得了成功。更令人兴奋的是,2005 年1月22 日,基于清华大学DMB-T 制的中国第一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视一号”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芯片在复旦大学问世,这被称为“中国数字电视百万门级专用集成电路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2006年9月,我国数字电视地面无线传输的技术标准业已通过,来年即将正式实施。

二、用PC机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一)用PC机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意义

个人计算机(PC)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中扮演这一个重要的角色。巨大的使用量(超过3.5亿台)、公开的技术标准和低廉的成本。用PC实现数字电视的接收比用“机顶盒+电视机“的接收模式更具有互动性和随意性,用户可以通过实时点播,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受限制地收看自己想看的节目。PC的显视器具有百万像素的分辨率,已经完全可以显示高清晰度电视(HDTV)图像。

另外,在PC平台上开发HDTV的花费也相当低。通过PC实现数字电视的接收比单独购买昂贵的数字电视接收装置要便宜与实用,使其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由于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是TCP/IP协议,用户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电视服务和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结合在一起。

(二)发展趋势

篇4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505103

Adaptive Estimation of Signal DOA and Polarization Parameter

XU Jianping,ZHANG Yang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610054,China)

Abstract:The key problem of using ESPRIT algorithm to estimate signal parameter is the estimation of signal subspace.In practical,parameter of the received signal always change over time.To obtain the real-time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we have to update the signal subspace based on the received signal.In this paper,the estimation of signal DOA and polarization parameter through ESPRIT is first proposed,then based on the matrix perturbation theory,the first order correction method of matrix eigen decomposition to update the eigen decomposition and eigenvectors is proposed,so we can use ESPRIT to estimate signal parameters adaptively.At last,the Matlab simulation is done to verify the algorithm.

Keywords:ESPRIT;DOA;polarization parameter;signal subspace

1 引 言

ESPRIT方法[1]现在已经成为信号DOA和极化参数估计的重要方法,与经典的MUSIC算法相比,ESPRIT算法不需要进行谱峰搜索,所以大大降低了计算和存储的代价。ESPRIT算法的关键是对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进而估计出信号的参数。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信号的参数往往是时变的,因此必须对协方差矩阵进行实时更新,但若对每一个样本都进行特征分解,所需运算量太大,难以实现。

Liu等人提出的自适应ESPRIT算法[2]是建立在秩显URV分解[3]的基础上的,使得运算量大大减少,且可以有效地并行实现,王雪松等人提出的极化域-空域联合谱估计[4]较传统的MUSIC方法运算量大大减少,但是仍需进行谱峰搜索。

本文在信号序贯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信号相关矩阵的递推估计,并且根据矩阵扰动理论,利用矩阵特征分解的一阶修正法,实现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递推估计,从而使得ESPRIT算法能够自适应地估计信号的参数,并且由于不需要每次都进行特征分解,其运算量也大大减少了。

2 ESPRIT 算法

考虑一个由M个阵元组成的极化敏感阵列,如图1所示。每个阵元都由相互正交的偶极子对组成,阵元间距为δ。假设有K个连续波信号入射到阵列(K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文中方法的有效性,信号2参数的仿真结果较好,但与(1)的仿真结果相比,误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阵列的阵元数太少,如果加大阵元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对于(2)中极化参数的仿真误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信号DOA 估计误差增大的原因,同样也有阵元数较少的原因,这主要是为了与(1)的结果相比较。

6 结 语

ESPRIT算法可以有效地估计出信号的DOA 和极化参数,但是面临着矩阵特征分解的问题。如果阵元较多,计算量将非常大,特别是需要对信号进行实时估计的情况。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矩阵特征分解一阶修正法,使得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能够进行递推,从而实现了自适应估计,且计算量大大减少,有利于实时估计。经过总结认为还有以下方面可以完善:运用二阶修正应该能够减小误差;加大阵元数应该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Roy R,Kailath T.ESPRIT-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J].IEEE Trans.on Acoust.,Speech,Signal Processing,1989,37:984-995.

[2]Liu KJ R,Leary D P O,Stewart GW,et al.URV Esprit for Tracking Time-Varying Signals [J].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1994,42:3 441-3 448.

[3]Stewart G W.An Updating Algorithm for Subspace Tracking [J].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1992,40(6):1 535-1 541.

[4]徐振海,王雪松,肖顺平.极化域-空域联合谱估计[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26(3):63-67.

[5]张贤达.信号处理中的线性代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6]徐振海,王雪松,肖顺平.矩阵特征分解二阶修正算法[J].信号处理,2004,20(6):600-604.

[7]徐振海,王雪松.极化域-空域动态联合谱估计[J].电波科学学报,2005,25(1):277-283,305.

作者简介

篇5

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分析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工业发展,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分析整个工业发展进程可知,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融合不足,在现代化工业进程中发展较为缓慢;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之下,我国工业也开始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步实现了自动化进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信号制式改进技术,促进了现代化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运用。有统计数据表明,工业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现代化的工业设备预测诊断,设备资产管理和操作技术等方面,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动化技术的深广应用。自动化仪表的阐释,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的发展应用水平还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3]。PLC技术是较为常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之一,通过编订程序的方式实现对于电子系统的控制和操作,让整个工业生产的过程都能够处于自动化控制当中。这一技术的运作流程是,在编程存储器内进行逻辑运算,以此实现对用户进行计数,定时或者计算等方面的操作指令,而操作指令采用的是数字模拟来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进而实现现代工业控制操作。另外,还运用到了DCS技术,也可以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采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过程全面管控,促进现代化控制技术的升级运用。还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其他现代化高新技术的配合运用,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够确保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运用,确保工业自动化控制能够高效、开放运行,实现工业生产的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和分级管理以及灵活配置的功能。例如:工业PC,这是一种分布式的系统基础技术,比原有的PLC,DCS系统更加先进,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具体来说,工业PC能够实现私人定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器模式,兼容客户机,服务器机,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从而实现管控融合的自动化控制操作。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现代化工业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使得信息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4]。信息技术对于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化社会当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但是,传统工业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是自动化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来促进工业发展,提升工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传统工业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运用。

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应用研究

2.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工程机械应用分析

(1)高精度GPS系统的应用。这一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于高精度,可以精细化到厘米级别,其技术应用基础是GPS差分技术,并与其他多种技术相结合使用,包括全站仪,多传感技术,激光以及超声波等技术,同时,系统中的虚拟仪表又可以帮助实现对于施工工地的信息模拟功能,能够在施工前提供工地的三维图形,机器三维坐标等内容。因此,施工工地应用这一系统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准度,在大型施工现场中的多种机器同时作业过程中成效显著。这也就带来了施工管理方面的提升,促进了施工效率的有效提高[5]。(2)闭路监视系统以及超声波后障碍探测系统应用。这主要应用于大型工程机械中的系统,主要功能是:保证司机的安全高效作业,其工作原理是:随时为司机提供音频和视频信号,与此同时,微机监控和自动报警集中系统这两大系统,对于机器的故障处理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缩短维修程序,提高效率。(3)自动化控制的应用。中央微处理机是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枢纽,其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接收司机室中的所有操纵装置的相关指令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电位计以电流的形式来传送给中央微处理机的;另一方面,微处理机将所接收到的信号又进行了转发,转给各自对应的阀,从而利用这些信号来开启阀。微处理机的功能实现依赖的是既定程序的芯片,通过芯片程序的启动可以保证泵能够具有足够的功率。

2.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电气工程应用

(1)地球数字化技术。地球数字化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的技术类型,表现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和信息技术两大技术的结合,其功能实现途径是: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将地球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能够以坐标的形式来呈现,这些信息的精准度非常高,这是基于信息技术来实现海量精准信息的动态多维呈现,最终使得地球通过技术形式转化为电气自动化数字的形式。这些信息在集中之后存储进计算机网络当中,那么,通过信息的调取和系统运行就可以获取任何人的精准地理坐标,从而获取详细的数据信息内容。(2)现场总线技术。这一技术的产生背景是,现场总线和以太网主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基础应用,在不断地应用处理过程中,促进了电气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产生了现场总线技术。因此,这一系统属于经验积累性的应用,相当于连接了企业基层设施的通信互联,促进了上下沟通实现。

2.3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工业生产控制应用

(1)信息化技术呈现出过程检测仪表和执行器往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发展依托于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通过拟人智能功能向固态传感器以及智能传送器发出信号,促进其精准化操作。智能阀门定位器由于是由微控制器所控制的,而这种控制器的精准度极高,可以实现的功能有:组态控制参数,线性分程控制和等百分比等特性修正,表现出极强的智能化操作特性。(2)有很多控制软件和控制系统都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之中,主要包括:生产执行系统(MEC),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CAD、CAM、CAP等,这些系统和技术的升级都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其他系统相连同步升级的。

3结语

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对于工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未来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需要进一步智能化水平,借助大数据和云网络,提升信息控制能力,从而让工业自动化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3):93-94.

[2]唐华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才智,2011(23):69.

[3]王晓光,王厉,厉励.石油化学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河南化工,2004(3):1-4.

篇6

一、配电线路实现通信自动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常态化的配电自动化是城市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在当今中国,无论城市大小,都在尽可能地用最实用的技术控制配电网络。但缺乏通信技术的配电线路,其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特别是到了夏季用电高峰期的时候,电力系统常常因配电线路的不稳定而出现问题。电力系统中,配电线路的供电过程受到设备和线路两大硬件系统的影响,小型设备的故障和小区域的线路问题都可能导致大面积的断电。这很容易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也给城市居民造成生产、生活、经营、娱乐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麻烦。加强对配电线路的有效控制是提高和改善供电质量的重要任务,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当前,配电线路控制已经实现了自动化,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人们对配电线路的控制更加合理科学。这既是多年以来通信技术的成熟表现,也是通信系统和电力系统有效融合和创新的必然。通过提高配电线路通信自动化水平,城市的运行将越来越稳定,电网的发展也将更经济、更快速、更稳定,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配电线路自动化结合通信技术的特点

配电线路通信自动化主要是解决电力系统能否持续供电的问题,在保持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农村的发展,当前对配电系统的要求已经高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当前各个城市的供电部门都在加大对配电可靠性的控制力度,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配电线路的通信自动化控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送延时问题。网络时代的来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配电线路在铜线时因其传输数据庞大而占据了大量宽带的容量。我国现有的网络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无法承受配电线路自动化传输时的大量数据,强行传输可能导致网络崩溃,电网断电。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主动发送或者重新发送,会带来传送延时等问题,导使配电网络的传输效率低下。但是,采取分组传输,可以合理有序地分配传输数据,保证传输质量。

(二)传输速率问题。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被拆分成一个个数据包进行传送,配电系统再对每个数据包检测处理,但是这样要耗费时间资源。由于在配电过程中存在随机性,每次配电不一样,到达峰值的时候系统要保证传输通道畅通,不发生多个数据包拥堵现象,必须设置了解并保证一定的吞吐量。配电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通信自动化的引进必须能保证配电操作过程信息和线路的通畅,设置必要的吞吐量是必须的。传输速率得到保证可以避免信号通道堵塞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电网危害,这是电网稳定和可靠的必要保证。

(三)网络效率问题。配电线路通过改造实现了通信自动化后,配电网的配电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网络系统和电力系统在结合的过程中相互都有要求。一个方面网络出现故障,服务器不能兼顾的时候,传输数据将耗费大量的时间,这种时候往往令配电工作人员束手无策,将责任归咎于网速慢、计算机运行慢、病毒过多等原因。实际上配电网络中可以植入内部检测设备,保证随时监测网络资源和网络通道的现状,进而做出判断,何时实施网络配电合适、何时配电可能终止。另一个方面配电网络出现延时发送。这就要配电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用电情况和用电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敏锐判断出配电站和交换机两者传输速率,及时做出决定,是否配电,配电量多少等等。

(四)网络利用率。配电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是有存在多个节点,一个节点出了问题要如何利用网络及时定位。网络监控至关重要,在出现漏洞时,充分利用网络筛选排查蠕虫和病毒。目前的网络技术还不够晚辈,网络质量处于何种趋势还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网络基准线是今后是网络监测工具中必备的。配电网络只需要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数据,要准确定位并拦截其他垃圾数据,既要确保系统的安全,也能提保证配电过程的完整性。

三、配电线路自动化与通信技术的规划和运行方式分析

配电网络通信自动化应用了多种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技术将进一步成熟和可控。通常情况下,在我国的城市中以10kV配电线路为主。这种规格的配电线路通信自动化有多重优点。一是便于综合管理,二是其设计容易。

10kV配电网的设计目标是保证配电的可靠性、尽量减少停电的时间和范围,降低停电造成的损失;在配电过程中便于对配电设备和网络实施控制,发生故障及时准确处理;在通信自动化数据平台上保证配电网管理规范,对设备、线路的维护更加科学,提高供电效率;在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的当今中国,能保证规划与实施的有机统一。

平稳正常运行的配电线路能够通过网络持续监测整个配电网络的开关、电流、电压等状态,并快速将各种参数显示出来。配电调度工作人员在其负责辖区内的电气设备地图上能够轻松查询这些数据,并直接进行远程遥控。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时候,配电网的主站收到各个分站的故障信息能够主动报警,迅速检索出故障源,及时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负荷转供,通过模拟校对和核查,由主站配电调度工作人员遥控操作。

四、配电线路自动化的控制与通信技术结合采用的技术

一是要选用适合电网的接线技术。采用单电源接线方式简单经济实用,但是安装比较麻烦,爱用多电源接线方式更加可靠和稳定。二是要选定合适的通信网络半径。采用通信技术的配电线路虽然实现自动化控制,但是线路多而繁杂,容易出现故障。合适的供电半径易于检修。三是要选用合适的信号接收设备和技术。配电过程中因用电超过负荷会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设置信号接收减轻线路电压。四是自动监测技术。在配电网中安装自动检测设备,保证电网安全和通信网络安全。

五、结束语

配电线路的控制原本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给配电网的供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这两者的结合更为科学合理。提高供电质量是每一个城市生活的重要工作内容,旨在减少失误和降低故障率的配电线路通信自动化技术将给其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更大的支持。我国的配电线路通信自动化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配线线路自动化的高级阶段将是实现电网的操作简洁化——计算机自动控制,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李强有.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设置及其运行方式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

[2]陈元新,蒋铁铮.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配置及其运行方式[J].华北电力技术,2000(3)

篇7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镇,致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为保证城镇发展的合理性,需要通过地籍测绘获得一手资料,为进行合理的城镇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因此,职能部门应注重将新技术应用在城镇地籍测绘中,通过地籍测绘准确了解城镇土地资源的面积、位置、属性等内容,给城镇科学、合理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1]。

1 数字化城镇地籍测绘中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很多行业出现了较多新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尤其在数字化城镇地籍测绘中3S技术的出现不仅保证了地籍测绘信息的准确性,而且提高了地籍测绘效率,减少了地籍测绘的成本投入。3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遥感技术(RS)的统称,接下来逐一进行探讨。

1.1 GPS技术

GPS技术利用GPS定位卫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定位等,其中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以及卫星是GPS的主要构成部分,不仅操作灵活简单,而且速度快、精度高,因此被广泛应用在较多领域之中。GPS技术是地籍测绘中的关键技术,是地籍测绘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地籍测绘的实施主要借助GPS的精确定位功能,其工作原理为:以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基础数据,利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方法,对待测点进行准确定位。利用GPS技术进行测量时,尽管存在多路径效应、大气传播以及接收机钟差等误差,不过相对定位时可消弱或抵消,使得定位的精度大大提高[2]。

1.2 GIS技术

GIS技术是地籍测绘中常用的技术,尤其在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以及构建模型等方面的应用率较高。GIS技术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多源矢量数据集成能力强大、分析地理空间信息快捷,而且可演化地理过程,具备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是当今地基测绘应用的较为常见的技术。GIS技术的实现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对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及出现的现象进行成图处理后加以分析,给人们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这一点在地基测绘中尤为突出。

1.3 RS技术

RS技术是一种远距离、非接触测量技术,借助安装在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感仪器,利用电磁波的反射性能,获得待测目标信息,形成分别率不同、形象化的遥感图像,实现对地面资源的监视及遥测,具有全天候工作、获得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地籍测绘实际工作中,规模性大比例尺地籍图的获得主要借助RS技术采集航拍遥感影像,而后经过外业调绘以及室内专业处理获得所要的地籍图。

2 新技术在数字化城镇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地籍测绘水平,保证了地籍测绘质量,因此加强新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 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主要与数据传输技术结合使用,两种技术综合起来被称为RTK技术。地籍测绘时利用RTK技术实现对土地、地籍要素的信息采集,一般情况下借助流动站及基准站实现。为保证地籍测绘质量,测绘过程中应将基准站布置在视野开阔的位置,避免建筑物、高大树木的遮掩,当附近有高压线存在时应保证与高压线的距离超过50m。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不能将基准站布置在电磁波干扰严重的区域。大量实践表明,将RTK技术应用在地籍测绘中不仅测量精度符合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而且使地籍测绘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2.2 GI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GIS技术是地籍测绘中常用的先进技术,并且有向着智能化、系统集成化、数据多维化以及数据标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在进行实际地籍测绘工作中通常依据不同地形结构、测量需求等内容将GIS划分成若干标准控件,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将其加以集成,形成相关的GIS应用,以满足不同测量需求[3]。另外,考虑到地基测绘中包括较多专业内容,尤其包括权属关系变化、地籍形态改变等诸多变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籍测绘工作难度,而将开放型GIS技术应用到地籍测绘中,不仅可保质保量的完成动态测量工作,而且还能将一些变化呈现在地图中,为城镇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3 R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RS技术在农业、建设、土地资源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更为突出。R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动态监测方面,即,对土地变更、利用、动态等的监测。利用RS技术对土地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需经过选取数据、处理数据、提取变化信息以及评定监测精度等环节,其中选取数据通常选择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必要情况下参考GPS数据信息。数据处理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以保证数据处理的精确性。提取变化信息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前后变化,在了解土地资源类型、尺寸、面积的基础上给规划的合理性提供参考。对R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动态监测精度进行评定,为进行准确的地籍测绘奠定基础。

3 总结

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为保证城镇健康、合理的发展,需充分做好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地籍测绘工作。考虑到地籍测绘在城镇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给城镇的未来发展及合理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相关部门应加强地籍测绘新技术的研究,并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发展规律,将其应用在城镇地籍测绘中,不断提高地籍测绘质量及水平,为提高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率,确保城镇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机器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之时,人们就意识到他的重要性,从诞生之日起,机械工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和巨额的财富,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研究是为了机器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第一,机械设计制造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个零部件都会涉及到形状、尺寸、材料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光需要丰富的经验,还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才能确保机械部件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其组装的成功,确保了其正常投入生产。第二,机械自动化是现代工业追求的职能生产形式,一方面,机械自动化将人从危险、复杂的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另一方面,机械自动化利用传感技术、遥控技术等使机器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生产系统效率高、故障小,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效益。第三,电子信息技术下,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等等方便快捷,其效率远远高出了人工,对提高生产效益意义重大。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在计算网络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依赖的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例如,机械设计中,计算机可视技术、现实模拟技术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持,设计者通过计算机软件、硬件可将思想中的图形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可以通关相关的电脑软件进行测试,提高了机械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其次,机械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技术,机械设备的结构、材料、性能等都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在设计中,也要对机械部件的受力、运作等进行精确的设计,才能确保机器组装的顺利和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再次,系统技术,这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技术,它包含了信息系统、生产流程等等,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代表着工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系统技术一方面,要注重先进科技的融合,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使其对产品的生产更为高效;另一方,要重视系统的融合性,确保系统各个联系的有效、稳固,促进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四,传感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感器、计算机系统等组成一个传感网络,将其收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输出端描述出来,相关人员可依据这些信息对机械的生产、制造进行远程操作。第五,自动控制技术,这一技术的核心就是机械的智能化,机械生产信息通过输入端输入,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整理、传输,以便操作者能及时掌握机械状态,对生产急性及时的调整,确保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一技术的应用优势非常显著,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生产的危险性,使人员远离劳动条件差的工作环境,还节省了能源与材料消耗等,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的又一核心技术。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相关技术十分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中,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应从全局出发,注重硬件、软件的同时改进,才能更好的确保工业生产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实力。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前景分析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面对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不但要满足商品制造需求,还要从环保、智能化、集成化等方面出发,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第一,工业生产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一大助力,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创新可有效的改良工业生产的模式,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这将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生产未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已受到普遍重视。第二,智能化发展方向,使机器拥有人一样的智慧,能够对生产环节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回应。目前,在强大的网络支持下,智能化生产已不稀奇,研究的方向将是如何提高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水平。第三,进一步提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集成化、敏捷化和清洁性,将人力资源进一步从劳动一线退下来,实现生产系统的全自动化生产、清理等等。此外,还要考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网络性、虚拟化等,全方位的提升工业制造的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价值。

结语: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核心的研究是提高工业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当前,一方面要提升自行研究的效率,树立自强、自信的研究精神,提高我国机械行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需借鉴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借鉴和吸收过程的科学性、理智性,不照搬、不全面否定,结合我国国情有目的的分析研究,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机械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篇9

一、教师要明确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是教学系统各个部分及要素进行有机组合的过程。随着对新课程内容和学生状况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多种课程整合理论,尤其是科目中心整合理论最具影响力。此理论立足于学科内容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中的要素,不是简单地把一门学科强加到另一门学科上,而是建立在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各学科综合起来分析考虑,从多个角度认识同一个问题,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使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现实生活和学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和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进行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三个层面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综合,关键是合为一体,互相适应。整合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是不分彼此的,信息技术要在课程中不断深化发展,课程教学也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相应变革,实现整合的最佳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开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是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的整合。激励广大语文教师树立学科整合的观念和意识,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按学学科内容和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次教学,以项目活动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中策略的运用和方法的积累。再次是虚拟现实与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的整合。这是整合运用的最高境界,真正达到了合为一体、互相适应的目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并非否定教师作用。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有助于课程整合模式下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学生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个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可见,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只是把学生当做教育对象看待,忽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老师是中心,学生跟着转,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能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发展,是引导者。网络情境中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传统课程产生了强大冲击,把平面型的课程方式转化成了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轮胎行业对于信息化和自动化要求较高,通过引进和运用RFID技术,能够满足焊装车间、涂装车间等严酷的工业环境以及条形码不能满足高温、高湿等环境等级的要求,因此,RFID技术越来越过的运用到轮胎行业生产中。

1.轮胎行业应用RFID的必要性

射频识别即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在传统制造业中,RFID技术是针对针对车间生产线上的物料、在制品而研制出的的一套以生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为背景的工业生产流程自动化管理系统,为企业生产物资的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解决方案,采集、整合、集成、分析和共享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在制品”信息,是车间制造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

就汽车制造轮胎行业而言,使用RFID技术一般伴随着ERP技术、CRM技术以及SCM技术共同运用,在轮胎生产物流等环节中,饮用RFID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了ERP系统在物资和产品数据采集、数据准确性和实时输入等方面的问题,是实现轮胎行业企业整体信息化的枢纽信息系统。

1.1轮胎工业品质法规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轮胎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运用,市场对于轮胎产品期望值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竞争日益激烈,这些要求轮胎工业各领域都要采取高效的质量管理系统(QM系统)。获取和保存质量数据的详细规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轮胎工业品质规范的要求中。必须符合ISO 9000认证标准,符合相关的法律制度,符合轮胎制造商的利益。

1.2柔性化生产

轮胎制造商为提高生产效率,越来越多地采用柔性化生产线。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生产计划的安排把生产信息写入到RFID标签中。在相应的工序将相关的生产信息读取出来,根据事先设定的安排进行生产操作,这些过程全部都是依靠RFID来进行控制,通过对安装在滑橇上的标签的读/写操作,所有信息均通过PLC上传给车间生产过程监控系统PMC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运算,从而实现对整个车间工件物流的跟踪和生产过程式控制制。

1.3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来进行物料拉动

WBS中会有几条线,分别贮存不同的车型轮胎。管理系统需要知道在任一时刻,各种车型车身的位置和生产状况,根据生产计划自动安排生产,并通知物料拉动系统补充相应的物料,使得生产自动、高效、有序地进行。通过在吊具或滑橇上安装RFID标签,在工件物流的分岔处、涂装车间入口处等工位安装RFID读写器,读取RFID标签上贮存的车身信息,然后将此信息送入MES系统实现物料的管理。

2.RFID技术在轮胎行业中应用现状

轮胎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较为复杂,在产品生产、数据管理以及工艺把控等环节,存在轮胎产品数量巨大、产品数据众多等特点,如果简单的通过手动进行数据的纪录,很容易出错。另外,用手工方法将每年几百万条轮胎及相关信息都准确无误地录入到数据库中也可能出错,故大多数轮胎厂都没有针对单个轮胎的详细数据库,这不利于查询轮胎信息,无法在轮胎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

作为轮胎生产信息流通平台方便企业进行产品的数据跟踪,现代轮胎企业已经着手开始研究将RFID技术应用于轮胎生产中,生产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轮胎。在轮胎企业车间现场建立统一中心数据库,在工业环节利用RFID技术为每一个在制品零部件赋予一个识别编号(ID),也就是该部件在信息网络中的名字,通过MES系统RFID技术,将生产状态,库存情况映射到信息网络中,登记在现场中心数据库里,在传送到信息 体系中(如ERP,MRP)等。工作人员在轮胎成型工序嵌入RFID标签,嵌入位置是胎体帘布层与胎侧胶之间,胎胚经硫化工序后,标签就被固定并封存在轮胎内,这种智能轮胎从出厂、使用期间的维修及翻新、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诸如生产序号、生产日期、生产厂代号、汽车制造厂的标识码等重要数据均完整地保存在标签的芯片中。

RFID技术在轮胎行业中的运用,相比与普通轮胎制造供应链,轮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RFID读写器识读标签的使用,工作人员通过扫瞄编码就可以完成轮胎制造整个供应链的数据输入,确保轮胎数量可以无一遗漏地的被快速统计。另一方面,由于每个轮胎均拥有唯一的识别码,当轮胎出现早期失效时就可通过识读标签确认该轮胎是否为本厂产品,继而可自上而下追溯到成型、硫化、质检、包装、仓储、发运等各环节,以确定导致轮胎失效的关键环节并查找真实原因,进而逐步提高产品质量。与此同时,有条件的生产商还可以嵌入具有压力和温度感应功能的特制RFID标签,嵌入轮胎内的特制标签可与胎压监测系统结合以及时监测胎压及轮胎温度,从而可随时向驾驶员提供实时数据。如胎压过低时,监测系统将警告驾驶员,不要在低胎压的危险状况下行驶,由此增加了行车安全性并提高了智能轮胎与普通轮胎的差异性。

3.RFID技术在轮胎行业中应用趋势

3.1智能化

在轮胎生产成型以及物流等环节上,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同时结合现代化轮胎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在轮胎成型产品效果方面达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建立成型胎胚和前工序生产的胎面、胎侧、垫胶、胎圈、胎体、1束层、子口包布的信息流的追溯。从而打通从半部工序至成型、成品胎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物流和信息流。实现车间物流的自动化管理。

3.2自动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在轮胎行业中,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仓储物流之间的管理应用;通过在全过程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解决入库记录繁琐、库存统计困难、信息传递滞后等情况,实现智能化的仓库管理。结合轮胎行业经验和软件开发经验,RFI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仓库的管理严格符合先进先出的原则,并及时准确的掌握库存,可以有效动态调节最低库存,实现生产运营管理的零库存,加快资金流动。根据规则对库存自动预警、自动提报备件的采购计划,对库存的管理状态实现实时可视化管理。

3.3信息化

未来射频识别技术在轮胎行业中的运用,将朝向自动产品的动态生产方向法很赞,可以实时动态的监控轮胎整个生产管理过程。对流经各个工序的生产工序的工装的电子标签的动态识别,实现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实现自动报表,同时,对在制产品的跟踪达到全新的水平。

4.结束语

在轮胎行业中,RFID自动识别技术结合MES系统可实时监控轮胎生产模具和产品的生产量、生产库存和使用状态,有效地实现模具的动态化管理,实现计划排产的最优化管理。翻新流程对商业轮胎或现有的车辆轮胎嵌入 RFID 标签。可以实时监视生产流程,保证轮胎制作的原材料供应。更新现有的的生产管理流程,使得我们的生产流程更加有效。同时让我们有更多资源用于工艺的改进和开发。轮胎从生产到翻新全过程的实时、动态、可追溯管理。结合物联网架构及先进的软件平台,形成了轮胎企业的物联网。

篇11

所谓自动化是指相关机器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操作或控制,而机械自动化就是相关机器通过机械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工业生产中应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一些简单重复的流水作业上,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这就相当于节省了人力成本。而机械自动化能够不受环境限制,没有疲劳的持久高效运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生产收益。而且在生产工作中,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

2.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一)机械自动化的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即数字化控制技术,是采用电脑程序控制机器的方法,是按工作人员事先编好的程式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说机械自动化技术是用机械替代了人工,那么数字化控制技术则是用程序替代了机械。把机械数字化,就可以用程序完成大量的机械功能,从而替代大量的机械设备,不仅能够节省生产成本,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数字化控制的好处在于,通过对相关程序的编写,能够加强机械的智能化,即数字化控制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查错、自动更正和自动修复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机械的出错率,更为机械设备的维修提供了方便。如果说机械自动化是工业机械发展的未来趋势,那么,数字化控制技术就是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自然应运而生,而随着各行业领域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应的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发展成了网络化技术。所谓网络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的通信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数字化设备相互联接起来,然后遵从一定的协议进行彼此的信息通信,从而达到共享不同设备终端里数据信息的目的。随着数字化控制技术在机械自动化中的发展,CAD技术和CAM技术也和数字化控制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工业的生产机床进行了联网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网络化。

3.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

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机械自动化所具备的人员需求少、工作强度低、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强、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制造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制造模式是:首先,对相关机械进行功能设计,这些机械的功能不具有自动化,只具有半智能化,即只能替代一部分的人工工作;然后,一部分工人操作这些半智能化机械完成产品需要的机械加工部分,另一部分工人则完成产品需要的人工加工部分,从而组成整个产品生产的人机结合制造模式。可是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制造模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其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变了“车间工人”的传统制造模式。在传统的制造模式中,为了提高生产产量,就需要大量的车间和生产线,自然而然,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十分巨大,但是这样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存产量和生产质量,甚至工厂会因为人员过多从而引起管理的混乱。而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却改变了这一现状,因为其性能的优越性,保证其维持设备的运行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作人员,同时极大的精简了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如此一来,只需要很少的人工力量,就能完成整个生产制造流程,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生产,极大的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流水线的生产。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具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机械的传输带速率是固定的,可是工人的组装速度却是波动性的,这就导致产品的出错率较高,而且导致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强度极大,很容易引起过劳死。而机械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则是全部由机械来完成流水线的所有工作,包括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生产、组装,成品的检测,失败品的复装等。这些生产过程通过程序事先设定好,然后程序会控制机械逐一完成,实现真正的无人化流水线生产,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智能化的控制。智能化控制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和复装两道工序上,通过相关的程序设计,让机械具有判断识别功能,能够甄别出失败品,并对其进行相关判断,是进行剔除还是进行复装等操作。智能化的控制,极大地弥补了人工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通过机械的智能化,对产品的检测和复装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生产制造工作更加准确、高效的进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工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将趋向于更自动化、更智能化,机械自动化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也将会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18 19.

篇12

原有机械在自动化运行控制层面上存有一定的弊端因素,主要是因为传统机械自动化工艺流程中,不存有自动转换程序,使其设备长期处于原有的运行环境当中。但现有自动化控制流程中,改善了原有的自动模式,使其设备自动化控制程序根据运行环境自动调整运行参数。

1.自动化技术运行控制原理

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控制原理包括二个层面,分别为:程序编入阶段和程序初始化执行阶段。在程序编入阶段输出的数据不会发生变化,但在处理阶段便会产生时间差(顺序写入,控制读出)。当在自动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序中输入数据信息时,便会以编程的方式传输至终端处理器,经过相关数据处理后,终端复用器便会将处理的数据代码反馈至传输设备。这时便会存留一个时间差,主要是因为在对信息采样阶段,传输设备会将数据信息以I/O的形式映射至相应数据单元中,数据单元将传输的脉冲信号进行周期性的调整。假设自动化数据传输系统扫描脉冲周期为0.8s,在0.8s内包含数据读出时间和脉冲周期间隔时间,当读出数据时下个脉冲周期时间便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中间的差段为脉冲波形时间段的间隔。程序初始化执行阶段是自动化机械设备控制器执行相应操作编程的阶段,遵循模2加编程顺序结构,运行编程代码是以1和0运算作为最终结果。当1与1进行相加时,得出的运算结果为0;当1与0进行相加时,得出的运算结果为1;当0与0进行相加时,得出的运算结果为0;运算结果遵循相同为0、相异为1的原则,编程执行的顺序便根据运算结果进行逻辑处理。

2.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

图1 数控车床机械加工切面图

2.1数控技术

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包括三个层面,其中数控技术、网络化技术以及模糊控制技术属于机械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数控技术采用的是编程原理,利用的是C++和数据库模式,C++编辑程序中涵盖了多种编程代码,包括钻头的运转速度以及调节钻头运转角度。在数控车床机械加工流程中,一般选用四个刀具,第一个刀具切割钢料的外角,第二个刀具切割钢料的侧面,第三个刀具切割钢料的内角,第四个刀具便是剔除钢料内部的毛刺。在加工如图1所示的零件时,需要注意在加工过程中保证锐角边侧部分倒角偏差在0.3C以内;头部涂料锥面部分接触面与椭圆面偏差在50%以内;保证圆弧与圆锥面之间界面光滑,不能出现毛刺;其次便是加工后期保证公差尺度在0.2mm以内。数控车床在运行过程中,首先选用第一个刀具,削去零件外部的轮廓,椭圆头部与边沿侧锥面保持20公分,外角侧棱角度为24°,角缝与角缝之间保持4公分,圆弧外沿半径13mm。数控机械车床便会在终端系统控制下,自动运行切削第一把刀具,使其加工后的零件结构与结构图数据保持一致。运行的第二把刀具便是剔除零件外侧的毛刺,并且进行深度加工,切割外沿棱角部分,棱角深度为3公分,长度为4.5公分。在切削过程中钻头的运转速率为3000min/rad,并用冷凝水冷却外侧,防止钻头在运行过程中烧毁。第三把刀具便是切削零件的内角,保证内角误差在7%以内。原有机械制造工艺中,由于采用测量的方式,造成后期零件在匹配上存有较大的差异性,使其设备不能正常运转。第四把刀具便是剔除零件表层的毛刺,主要是因为零件在切削时,免受不了表层部分受到损坏,第四把刀具的主要功能是修复表层的损伤部位。

2.2网络化技术

网络化技术主要体现在利用计算机终端进行自动化控制,原有机械制造工艺中,都是采用人工加工机械流程,不但延迟了机械加工的制造效率,并且制造出的机械设备工艺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掌控远端设备的制作流程,传输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传输至终端复用设备,使其在有效时间内处理终端传输的数据信息,保证自动化设备数据信息的完整性。采用的网络技术遵循TCP/IP传输模式,将网络层面划分为七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以及应用层。在物理层面上主要是将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打包,在数据链路层进行封装,在网络层进行解封,最后在传输层信道内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传输的比特速率为16Mbit/s。原有网络数据信息传输速率只能达到2Mbit/s,造成数据终端处理系统处理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地传输至终端复用器,使其数据信息大幅度地丢失。而现在传输的数据信息不但能够在有效时间内传输至终端设备,并且还能对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跟踪。

2.3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能够定期调整机械设备内的运行参数,原有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运行功率较大,积聚了较多的热量,不能使其完全的散失,出现机械设备损坏的现象。但现有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自动调整设备内的运行参数,保证设备运行功率不会超过额定功率。其次也能调节设备钻头运转速率,当设备在切割时,便会加大钻头的运转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切削钢件结构的表层。当机械设备的刀具在剔除钢件结构表层毛刺时,便会降低其运行速率,减少设备的无用功。

3.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运行控制方式将会全面应用于现代机械设备中,一方面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制作工艺精准性上,缩小了工件与设备匹配的差距。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融合了数控技术、模糊控制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使其能够全方位地控制机械设备的运行。但原有机械设备没有自动化控制方式,都是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不但加大了企业劳动生产力,并且工件制造工艺性差。在现代自动化工艺流程中,数控技术能够确保工件加工的精准性,网络化技术能够使终端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简化了操作流程。其次模糊控制技术能够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这种自动化模式将会逐步应用于机械设备中,使其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

4.结语

通过对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的探讨分析,使得对这几种技术有了重新的认知。这种自动化控制核心技术不但能够简化设备运作流程,并且还提高了原有的生产效率。这种模式的控制方式将会逐步应用于机械设备中,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发展。

篇13

关键词 器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制造模式;技术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工业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技术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内涵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理念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对机械制造理念进行科学化的创新,从而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制造模式。对于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人员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形成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先进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有效应用,从而为工业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机械自动化发展模式的分析

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传统的技术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工作人员与车间结合的工作模式得到了改变,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人员得到简化,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工艺发展形式,不断提高了工艺技术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在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设计技术,通过对系统误差的检测、修复,有效避免人工检测中复杂性的工作理念,促进机械生产的智能化发展。

2 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的分析

2.1 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分析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流水线生产是技术应用中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主要是指场频设计过程中的流程分割,在不同工序之下,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从而有效实现工程的科学发展,在根本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在流水生产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为技术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智能化控制模式的分析

对于机械化的自动生产技术而言,智能化的控制是一项高端的技术,可以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控制,同时也可以保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只要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设备操作。智能化系统的控制,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检测出系统误差并及时修复,从而保证了机械自动检测的精确性。

2.3 人员精简模式的分析

在以往工业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工操作是主要的工作模式,产品的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生产车间以及生产设备却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很多技术熟练的老员工也无法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而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技术工作形式,实现了人员的精简,在智能设备的引导下,只需很少的工作人员对设备操作,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 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3.1 数控技术的工业化技术研究

随着数字化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需求不断优化的同时,传统的机械生产模式逐渐遭到淘汰,因此,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在现阶段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实现系统化的设备控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同时,实现智能化的操作技术。因此,在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数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性的发展方向,提高技术的应用理念,从而实现经济化的发展需求。

3.2 网络技术的工业化技术研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数控技术与CAD、CAM 等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机床互联网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了工艺生产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程中,不仅提高了机械制造中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逐渐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从而提高了其核心理念,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淤在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在减少人力及物力的同时实现自动化的工艺形式,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了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其有效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工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通过有限资源及资金的应用,获取更好的产业效益。由于在传统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中,其工艺技术存在着不成熟的现象,在产品设计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但是,整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造成了产品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其产品的生产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监控、设计,实现自动化的技术设计理念,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保证。

盂传统的机械生产是一种粗放的生产模式,其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只是通过数量来弥补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逐渐下降。而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创新,节约产品材料资源,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为机械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科技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技术应用的同时逐渐简化了工作流程,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为整个工艺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科学化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实现经济化的发展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掌握新的技术能力,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的革新,为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