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的传承

篇1

二、墨西哥女性内部的纽带

桑德拉曾在访谈中说“齐卡娜文学,就像女性文学”,“墨西哥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儿子崇拜母亲的文化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宣称墨西哥文化是母系文化。因为那永恒、忠诚、神圣的爱中之爱,你生命的爱,不是你的妻子或你的爱人,而是你的母亲”。披肩文化作为墨西哥典型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它是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与语言,这种母性文化将墨西哥女性群体联系起来,而披肩传统文化更是内部的一条纽带,将过往、现在与将来串接起来。披肩文化将墨西哥女性历史联结起来。《披肩》中,拉拉祖母的母亲从其母亲继承披肩的编织以及语言,又将自己未织完的长条褐色大披肩遗留给拉拉祖母,最后拉拉祖母又将披肩传给拉拉,这是一个女性关系的接力,女性故事的延续,尽管过程中有遗失与失忆,但整个墨西哥女性的历史还是可以围绕披肩文化攀藤可寻。披肩上丰富的图案是墨西哥女性对生活热爱的见证,“一个个精美的玫瑰花结、弧形、星形、菱形、名字、日期、乃至献词”,而无穷的设计样式也体现出墨西哥女性善于将日常与想象融合的写实精神与浪漫精神。在墨西哥,女性是噤声的,“这个社会是不是很奇怪呢?人们要求你不要变成……可是她们却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于是披肩将一代一代女性想说想表达的记录下来,用实物传达着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历史、过往的、现在的、抑或将来尚未形成的。女性历史的联结保证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基本完整性。

披肩传统文化以一种母亲的情怀贯穿主体,形成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以一种稳定的母女相传形式将墨西哥女性群体内部的情感凝聚起来。总体来讲,披肩传统文化是母与女或祖母与孙女之间的传与受的关系,传达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母性语言。小说中,拉拉的祖母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经常看着褐色的长条大披肩,回想儿时模糊的母亲形象,回忆母亲的怀抱,母亲独有的温暖,或者想象母亲就在自己身边,怀抱着自己,通过这种象征性的通灵行为,拉拉的祖母逐渐懂得何为墨西哥女性,何为母亲,同样,拉拉通过披肩开始与祖母对话,并成功成为褐色披肩的继承者。一定程度上,披肩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墨西哥女性文化的属性,无论是从披肩的社会历史、图案还是用途都可以看出在墨西哥,瓜达卢佩圣母被奉为整个墨西哥宗教之母,她代表的隐忍、奉献、牺牲、美好、温暖、贞洁等等被认为是整个墨西哥女性学习的典范,而《披肩》中披肩文化正包含了这种母性情怀,正是这种母性情怀让整个女性群体内部更加牢固,更加凝聚在一起。总而言之,披肩传统文化就如一条纽带,将墨西哥整个女性群体以一种融合的形态将其凝结在一起,联系成网。

三、墨裔与母国的共同书写

“文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社会地创造意义的过程”,在小说中,现代的披肩文化更具抽象性、象征性与连接性以及流动性。一方面,它串结着作为母国的墨西哥,另一方面它系着在美国的墨裔,将两者紧密地勾连起来,因此小说中披肩文化的传承,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是一项由墨裔和墨西哥共同书写的工程。披肩文化的传承以共同历史与记忆的基因篆刻在身处美国的墨裔上。小说中,雷耶斯家族一支在美国,一支在墨西哥本土,分居边界南北,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得雷耶斯家族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在墨西哥的一支雷耶斯也散落在各处,互相缺乏交流,但雷耶斯家族的披肩将散落的分支联系了在一起,形成一棵有主干的家族树,犹如那条褐色的长条大披肩,最下面虽分布着无数的穗条,但却由上面的主体紧紧牵引着,相互交织,而那主体即是共同的家族历史与记忆。而对于整个墨裔,披肩记载的则是其与母国共同祖源的印第安血统,共同文化素质的印第安文化,共同的殖民历史,共同的混血身份,这些都体现在披肩复杂却相辅相成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样兼具传承与创造的编织技巧,变化万千的图案设计以及富于变化的使用方法。面对在美国面临的身份危机,文化政治被边缘化以及铺天盖地的全球化侵袭,墨裔逐渐开始重新思考被忽视的与母国的共同历史和记忆,重新思考母国传统文化,开始挖掘内部的存在力量,建设当代的族裔空间,而对披肩文化的传承则成为重要的转向所求。对于小说中墨裔本身,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化,挖掘民族特色,寻找逆向性思维建构逐渐成为当务之急,而披肩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则成为其首要任务。结合墨裔在美国的实际情况,扩展披肩的文化含义,跨越边界的隔离,调整披肩文化的地缘政治试用性等逐步在墨裔的流动性活动中进行,这也在小说中拉拉祖母索来达在丈夫纳西索去世后将房子卖掉带着褐色披肩跟随儿子来到美国有所体现。雷耶斯家族褐色大披肩从墨西哥流到美国,在美国最终被拉拉继承,这就是一种披肩文化扩展的象征。披肩由原来的边缘之物逐渐成为战略之物本身就是墨裔一种思维逆向的实践,打破既定的二元思维,将边缘的、被忽视的赋予新的意义,既传承又有发展。从此,墨西哥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开始跨国旅程,由墨裔进行新的书写。

篇2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三、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篇3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加上传统二字,仿佛又把文化限定在一个范围里。其实传统文化,通俗点讲,就是指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那些被广大中华儿女所共同认同的道理和知识,如果用孔老夫子的话讲,总结起来那就是“仁义礼智信”外加一个“孝”字(孝,主要是学生在家里从父母身上学习)。它们经过代代人的实践总结改进,流传至今,再经国家重新整理、选择,编入中学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它们大都以文言文或古代故事的形式出现,都浓缩着精妙的道理在其中。

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有时一册书中会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选入,可见国家对其重视的程度。学生能否认真学习领悟这些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寓意,这些道理和寓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以后未来和前途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讲授这些课文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正能量的弘扬,注意正面的引导!从选入教材的这些文言文看,无外乎有这样几类:或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或寄情山水,表达各种个人情感;或以寓言、名人故事形式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或以议论形式表达某种观点。如何利用这些古文,既让学生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又能对生活学习有一定启示?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即“身正为范”。

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时提到:“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老师作为学生的示范者,应该每时每刻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记时刻言传身教。其实,语文教学不光是课上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间以及放学后的时光学生也能从教师身上获得教育。毫不客气的说,学生在初中阶段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大于跟父母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而此时正是三观树立的最佳时间。书本上的道理对于他们固然重要,现实中的实践对于他们也是意义非凡:那决定着他们是否会按照书本上的去做,决定着能否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拓展到生活中。而在这中间起连接桥梁作用的就是教师,更确切的说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课文教授传统知识文化,那学生不能对它们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记忆,而如果教师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处处践行这些优秀品质,如信、如礼,那无疑是给学生上了生动的文化课,让学生更自觉地实践“信和礼”。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时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实践自己的讲课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自己也去亲身示范,不因自己是老师,就忽略了这方面的示范作用。对待同事,要亲切、要有耐心,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在平时与家长的接触中,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充满正气。平时待人接物要讲礼貌,身先士卒。答应学生的也一定要做到。让那些课本上的冰冷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

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即“学高为师”。

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基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讲授传授传统文化,老师更应该对传统文化耳熟能详。“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衿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不能放弃学习,放弃钻研。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有大体把握并不断深入学习,才能在教授传统文化时不至于照本宣科,词穷理尽,让学生感觉索然寡味,提不起兴趣,并最终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教师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并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五官,让他们能够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愿意去了解挖掘传统文化中更深入的东西,并且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这才是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目的所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学好知识,增强了本领,我们的国家才有可能变得更强,而如果连他们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未来我们还怎么指望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秉承“教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每天学习,充实自己,为教授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另外,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搭起一座桥,让学生能够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去自如,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未来有更深入的思考。除了具有专业知识,语文教师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对于新出现的解释传统文化的说法要有敏锐的触角,要能发现和解释新观点,并且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也要适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知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即使传统文化也会因时代不同,拥有不同的解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要远远大于知识的填鸭式灌输。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传统文化知识巩固的具体情境。

通过一系列方式来巩固学生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成语为例。成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每一个成语里面,都有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电视台有成语大赛,游戏中有猜成语的环节。接着游戏会把成语的意思告诉你。这其实都是无形中帮学生巩固和加深成语的记忆。在语文课堂中,我就注意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另外,对于古代的小故事,我会通过课堂剧本表演,来让学生在快乐的古代场景中了解古人的东西。我们会把文章改编成一部小剧本,分角色饰演,当然我们会尽量把场景做的逼真,其实在布置场景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查询关于那个朝代的民居、衣服,生活习惯,并且会把自己查到的表现在表演中,比如台词可能是用现代语言写的,但每个朝代,人们说话的语气还有附加词口头禅却是不同的。学生在表演中自觉加入,会活跃气氛,也会让表演更接近史实,更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在国学热、传统文化热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如何在这种重担下更好的完成传承和讲授的职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仔细考虑认真学习的问题。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传统文化知识修养,创设有利于传统文化知识巩固的具体情境,是重中之重,必须时刻努力。(作者单位:滕州市至善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碧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M].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7).

篇4

读过《水浒传》和《金瓶梅》的人都知道,西门庆是一个“大贼、大恶霸、大奸商”的大坏蛋。对于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负面形象,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会对之嗤之以鼻。但近年来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省黄山市却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西门庆故里之争”的闹剧。先看阳谷:投资5600万元,打造《金瓶梅》等文化游览区,内有“西门庆故居”等系列文化景点;山东临清市:投资约3亿元打造一个“金瓶梅”式的大观园,重现西门庆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宅院生活;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则围绕“徽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基地”这一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呈坎、潜口、唐模等三个旅游节点。

二、事件解析:西门庆故里之争缘由

1、文化导向出现偏差

历史名人,作为一种传统历史文化的体现,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这些名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他们的故里仅仅是其生活成长的一个空间载体,位于什么地方并不是最重要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名人无数,可过去很少有争抢“名人故里”的事情。那是因为古人看到的是名人内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名人故里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空间载体。因此古人对名人的纪念,更多采用“青史留名”的方式,甚至是人们的“口碑”,而很少用具体实物的故里或故居。

当下我国正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即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促进文化建设,所以各地对名人故里的打造也并非不可。但可悲的是,开发名人故里,竟然出现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三地政府争相把西门庆这个一无是处的反派形象打造成文化产业英雄,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亵渎,是当代人急功近利,欲望膨胀的产物,是当下文化导向出现偏差的映现。

2、区域经济恶性竞争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们过度地追求GDP的高增长。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各种策略手段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阳谷、临清、黄山的西门庆故里之争,正是区域经济的恶性竞争的不良结果。西门庆故里之争等乱象,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而是地方政府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他们在“文化”的背景墙上写着的是一个大大的“利”字,这正是区域经济恶性竞争的结果。

3、社会大众对低俗文化偏爱

有怎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怎样的产品。因此闹得沸沸扬扬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反过来也正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低俗文化的恶味。《金瓶梅》在艺术上具有绝对的价值,但是,它内容上仍然是“”,西门庆的“大贼”形象是不容抗辩的客观事实。西门庆故里的开发,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办法

1、个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行文化接受的时候,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自觉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文化品位能力。

2、国家政府需引导振兴优良文化

振兴文化产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国策,国家在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但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文化,如果仅仅为了产业和利益,而牺牲了文化的导向性,无视了道德观和价值观,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得不偿失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文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内涵文化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保护和发展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价值和终极目的,而这些都要求国家、政府在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也要重视其内容的引导,尤其在文化产业兴起之初更要避免文化产业入了歧途,更不应该出现政府部门为低俗、腐朽的文化呐喊助威的现象。

3、媒体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是多元价值并立的社会, 我们不反对价值的多元化, 但价值取向必须有利于公序良俗, 与之相反我们可视为糟粕而弃之。西门庆故里之争, 客观上宣扬的价值观显然有损公序良俗的健康发展。因此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上要显现出该有的态度,引导公众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透过上述西门庆故里之争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出了问题。也有质疑的声音,该不该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展

一个文化大国, 给西门庆造故里, 给恶棍贴金重现于世的行为, 是典型的文化堕落、道德沦丧的行为,它警告我们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和标准后, 一切以利为本, 被“利”牵着鼻子走, 将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荒唐事。如果遗臭千年的奸商、恶霸、流氓成为一种被弘扬的文化, 中华民族必将付出惨重的文化代价或精神代价。

2、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不仅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妙陶冶, 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西门庆”为招牌,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管是动用公共财政还是企业投资, 都是不能容忍的。

3、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背后, 涌动着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 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其结果不仅会拆掉文化“舞台”, 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因此,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不仅有利于文化本身的净化,而且也会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

篇5

二、清高淡远

道家对追求自由的执着,让它带着一种清高淡远的态度,这种态度确立了道家在一种悲剧意识上的形态。道家的悲观主义从四处扩散开,带着一种忧郁和愁伤感,告诫出人生到处都是痛苦之事,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外化,也就是社会性的东西,只有追求当下的自由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人到了尽头就是一种死亡,所以本身有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悲情感,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这种自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人生只能够做到清高淡远的境界,也就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这种绝对的内心自由状态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人生悲剧命运的认识。清高淡远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他同样是一种自救,把人从复杂的现实当中过度到灵魂的层面,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满足感。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有着一种反抗。梁实秋在其作品《雅舍》中说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幽默之处。文中最后他还写道:“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情趣。总而言之,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在当现代的文化史中找到痕迹,同样它的发展依赖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无以发声到对文以载道,文人不断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和疏离。他们淡化了文学的社会性色彩和功利色彩,欢呼文学的个性和自由。

三、儒家文化

上面主要说的是道家文化在现当代中的体现,但是传统文化在文化中的体现并非单面的。他同样有着各种方面,下面笔者就简述另外传统文化的几方面传承。在传统文化当中最为之影响深远的当然就是儒家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此文化影响着朝朝代代,一开始只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仁的哲学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了一个思想文化和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水分,它被统治阶级上升成为观念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果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那么便是仁。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现代语言的体现,更加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民主思想的表达。作者使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仁者无敌的哲学思想,用多个角度诠释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形式,让此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具备了现代化的特点。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不断去把文学拔高到一定层面,把文学变成人学,此举的确是没有错,因为他们运用了儒家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让人敬佩、佩服的文化修养和人为素质。儒家文化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灵魂的归宿,它同样带给了现代文学创作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现代文学中对于永恒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人学思想的探究和不断探索,它进入传统文化骨髓里面的东西,现代文学就给了它更好的皮肉让它展现下去。

四、少数民族

篇6

作者简介:史铁杰(1967―),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余妍霞(1979―),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宣传部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解读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多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来进行陈述,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积累起来流传下来的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及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的总称。[1]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也有研究者从个体与社会等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惠鲜鳏寡、仁者爱人、互助相扶的价值实践”[3]

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这些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较为统一的观念。从时间范畴上说,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古典文化体系,从时间上界定为清晚期之前;从性质上说,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中的具有稳定性价值承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具体内容上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佛教文化;从外在表现上说,包括了体现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以建筑、艺术为载体的物质形态以及反映民俗、风尚的动态体现。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分析

从以上传统文化的理念来看,不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传统文化都有其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并且势必还会将这种具有规训与引导意义的价值体系延续下去。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就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教育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更是把传统文化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必须强化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传播,真正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师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一)对于当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调查

1.调查的研究预设

理论上来说,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这一重要性如何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性,这其中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学生的认同程度,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否,从而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度问题;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式,这会影响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效度问题。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自制了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态度情感、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方式与效果等方面来收集信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

2.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师范院校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关注传统文化在师范院校的传承情况更具有其特定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次调查选取安徽某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了少量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回收率94.7%。

(二)当前高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从认知层面来看,当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意义方面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54.5%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2.4%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有10%左右的学生不认可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有66%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正在发挥着作用,其中19.2%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的力量很强大。而在对传统文化的后继发展的认识上,有83.3%的人认为大学期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2.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层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作用较为认可。在调查中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有内在关联。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22.7%的人选择了对于个人修养的意义,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再从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来看,75.8%的学生认为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对于思想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仅有6.6%的学生持反对意见。由此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生在认识上还是给予了肯定。

2.从实施效果层面看,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一般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或是仅仅粗略听说,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5.4%。这说明在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从不同学生的认识差异情况来看,学校的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从性别对比看,在调查中男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数占到其总数的58%,而女生的这一比例只有33%。从专业对比来看,文史类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占55%,而理工类这一比例只占37%。

3.从途径上看,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承方式

从学生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途径来看,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如对于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与情感,44%的学生表示是自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另有45.9%的学生表示是在课外书中了解的。在问及学生“主要通过怎样的媒介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有22.9%的学生回答是电视,有20.4%的学生回答是互联网,只有约1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接受到传统文化。而对于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64.1%的学生表示很少。

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没有有效的途径。从较为正式的课程角度来看,在统计中有51.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没有开设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从学校的组织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仅有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社团组织,相反一半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学校没有类似组织。从相关活动的开展与参与情况来看,仅15%的学生表示参与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甚至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活动。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有效传承的思考

1.在观念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要能够积极认同

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主体的文化认同,即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中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首先存在着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从学校方面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诸如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从学生方面来看,表现在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满足于被动、消极而零散的获取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对于所获得的有限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诸多研究者都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这种认识首先是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其次是科学的评价,包括评价传统文化内容自身的现实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就当前来说,研究者较为多数的评价意见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式微”[4];批判的继承,这也是在践行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体来说,从学校方面必须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人才培养及培育过程的重要意义,在目标预设时将传统文化提升到与学校正式课程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内容之间有机整合。

2.在行为层面以多元、立体的方式践行传统文化

从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方式,不自觉的、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与载体,因而,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中具体的行为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有研究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创造让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学校自然环境、加强伦理规范的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以及提升学校文化的价值引导力等途径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5]在此我们将传统文化的践行从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相结合,建构一个多元、立体的传承模式。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文化传承一是要全面客观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将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民族性文化传统,特色化文化艺术等。二是要在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选择经典性的传统文化著作,并以中肯的态度指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但凡一个大国、一个强国,都具有能在世界上足以称道的本国文化,这是一种真正的本国特色的非物质力量[6]。三是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价值观相对比融合,即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

其次,从途径上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形成一个立体层次,包括以学校网站为代表的校园网络媒体,以校报、校刊、宣传栏、社团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的文化传播,也包含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课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解读,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评价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显现等,从而形成一个由外到内的学校立体传承体系。

再者,整合社会的媒体资源,积极利用诸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书籍、报刊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栏目或相关内容,使学校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活与学习中理解与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取向。

3.在制度层面要给予传统文化传承以有效保障

从调查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在制度层面没有发现有效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没有在制度层面体现,在实施层面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激励与制约,因而传统文化传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形式上,而无法真正落实。因此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具体来说,这种制度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中都要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诸如以学分选修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常规课程体系中去;二是在学生活动层面,将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开展及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对学生工作管理考评制度体系中;三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从学校的宏观办学思想,到对学院及部门的管理要求,再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都将传统文化传承在观念上、在措施上体现出来。如此,不论是宏观的方向指引还是微观的具体操作,都能建构起一个立体的,以规范、激励等方式保障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完整体系。

4.在社会层面要创造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高校自身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措施,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既包括政策层面的激励与引导,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支撑。

篇7

1、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筑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根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对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也呈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2、建筑设计体现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灵魂,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现代建筑设计的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与价值观念,还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呈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1、传承与发展并重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传统文中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采取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全部继承,不能全部剔除,也不能简单承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装饰、传统建筑建设技术等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利用;创新是指需要结合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施工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改造,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现代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移植和复制。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想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方法,还需要对传统材料有所传承和发扬。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涌现,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属性,使得现代建筑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无可厚非,新兴的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材料表明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材料在某些方面对现代建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一味抛弃传统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发扬中看到许多用现代文化语言来缅怀历史的成功例子。但归根结底,只靠机械化的复制绝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情思,唯有依托现代建筑实体的传统文化真实感才可以触及人类心底的历史归属感。从这一点来说设计师在实际创作中更多的将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材料的重视程度越加高,设计师们也放弃了对新型材料的执着,投入到了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始真正思索起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通过简单明了方式对事物的内涵通过象形或者其他一些简单形式进行表达的方法,传统符号被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某个地方的特色或者民族特色进行提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具有代表性的并为公众所认知的图形或者图案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表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指简单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复制和将传统建筑设计符号进行叠加,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把握住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将这些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展现,展现应用的方式多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细部装饰中应用,也可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应用。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形制的应用

建筑形制主要是指建筑在形式上的模式,即建筑构造,形制和传统符号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组成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分。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恰当展现必须要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和归纳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与民族的建筑形制的演化过程和趋势,然后再将这些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整理并加以应用,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形制进行展现,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组成拼接传统形制上,而是需要与展现传统符号一样,对传统形制的精神进行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形制的精神内涵,从而构建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对传统形制成功应用的现代建筑主要有北京香山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对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灵魂与内涵。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设计理念,并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2016,07.

篇8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篇9

文化是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赋予艺术神奇而特殊的魅力,艺术是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更好地发扬。这种文化与艺术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交融、升华中不断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那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

1.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对人们的道德、情感、人格都有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传统文化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经过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提升和认识的自觉,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判断、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对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等。

2.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艺术实创作和欣赏,但艺术精神高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指导着艺术实践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文化艺术精神不断提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人们的创造灵感、欣赏水平,对人们参与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在当代多元文化形式并存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并能够对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精神有很好的领会与把握,同时,能够发展出一种较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并提炼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精神,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篇10

二、电视媒体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纪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时,形象直观的传播特点,使电视媒体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传播规模与效益也居当今媒体之首。如何利用电视传播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来完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电视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丰富节目的类型和内容

观众对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目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传播为例,目前的文艺晚会或新闻资讯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清明诗会”、“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电视节目颇具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同时兼顾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海内外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央视文艺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系列讲座——《丹韵词音》,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美、文学美与电视媒介的形象直观性巧妙地融合,对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做了创新性的改变和尝试。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将尊重观众与完成媒体责任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2.转换表达方式,营造媒介景观

电视媒体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要准确理解自身价值,精心策划好各类节目。充盈着民族化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才是观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近些年,中华经典诵读会的逐渐兴起,就是电视媒介转变表达方式、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电视媒体通过营造媒介景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陕西“华山论剑”等等电视直播活动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使观众在酣畅淋漓地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持续地注意和思考,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3.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篇11

ZHANG Guang-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data,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theori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facing a tes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o purport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can be pass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should shu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enrich its own connotations,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s, reform and innovate itself positively.

【Keywords】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曾经演绎了灿烂的文明,为全人类的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政府部门以及文化部门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嵩山少林功夫、武当山的内家拳法、温县的太极拳都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但是,这些潜在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从而导致其面临失传或人为的破坏,其具有的 “文化价值”不断的被磨灭,武术也正成为“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1〕

1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武术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它基于人类生存竞争的攻击自卫本能,并运用到狩猎、战争、祭祀以及个人寻仇、宗族械斗、保镖护院和突发应急中,并经过长期的延续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踢、打、摔、拿、跌、击、劈、刺几种动作为主的技术动作,并在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武术套路、摔跤、散打等传统武术项目。这些成熟的套路动作通过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从纵向和横向上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受到佛家、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医家的思想的作用,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中国武术文化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并兼具修身养性,注重与“和谐”文化思想的融合,显示了国人特有人文精神,健身意识和教育理念。

2我国现代武术文化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过去武术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狩猎、战争、祭祀过程中,也已很难见到近身武术搏斗的身影,这就意味着武术没有发展的动力,最起码是缺少了最直接的运用。因此,传统武术具有的攻击自卫功能逐渐被淡化。但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武术的健身功能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也成为现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其次现代武术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竞技武术的方向发展。

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文化知识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如中原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等。这些地区的武术文化汲取了社会环境的营养,继承了各武术流派的传统,并经过长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具有不同的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武术文化。这些武术文化正在顽强地发展,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武术产业,其中也包括武术教学,武术表演。目前,这些地区的武术学校、武术培训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术产业,这也是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

3我国武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软肋

3.1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创造力

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中。〔2〕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到今天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还以“博大精深”来形容。从而也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和武术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响着整个亚洲武术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武术传统的文化观念,脱离了现代的特征———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脱离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将会被现实给吞没。对于武术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即便是武术文化有其光辉的过去,但在新时代面前,其古朴、传统的风格不能与新时代产生共鸣,一味守旧,难免会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中国武术文化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这些具有东方武术文化传统的项目,却走出了困境,适应了时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其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东方武术文化的代表——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却稍显逊色。从形式来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与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而注重整体攻防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技击攻防方法的提炼上还有所欠缺,所以它在世界搏击界面临两难的境地。

3.2武术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中国武术受陈旧自我修炼观念的束缚,以致如此博大精深的这朵奇葩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已黯然失色,远离了现代时尚生活。如刚劲勇猛的少林拳和温文尔雅的太极拳,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使得武术运动走向竞技武术的道路,从而也导致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中国武术正在走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丰富的武术文化逐渐淡化。

随着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观念的不断渗透,现代武术在追求高、难、美、新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武术的发展来看,在武术系统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标识,就意味着武术缺乏其他项目独有的形象基础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标一样,缺乏醒目的、独具特色的特征,使人们很难去识别、接受、认同它们。就拿武术比赛的仪式和规矩来说,目前,国内的武术比赛宣传、比赛歌曲、开幕式、闭幕式尚没有统一仪式,武术的礼节也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武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日、韩两国的武道在激烈的对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礼的行为规范,是值得推崇的。中国武术应该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这样不仅让观众能感觉到强烈的民族气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武术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依靠的是传播。而传播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像武术这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传播动力,否则会使民族文化沉寂成书馆的摆设。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练人群,武术文化的表现也离不开武术的载体——人。〔3〕习练武术的人群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侵袭,从事专业武术训练的人群不断减少,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项目以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中国体育文化市场。我们必须承认,习练传统武术人数的减少、武术传承的空间的不断萎缩,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3〕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也就意味着缺乏市场需求,所以武术表现为发展的动力不足。

4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4.1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所涵盖的文化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只不过是发展到现代,武术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也就是说传统的武术文化和现代的理念表现为相对独立或相互排斥,传统武术文化和现念相互兼容是未来武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4〕在发展的道路上,传统的武术文化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和维持它的发展的趋向,促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赋予其现代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地、连续地、开放性地面对困难,这样传统武术才能不断地吸取更多精华,摒弃自身不足,在实践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4.2吸收和借鉴优秀武术文化发展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武术的发展与西方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像代表韩、日武术传统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却发展得比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滞后的原因之外,还有外来体育文化先进理念影响的原因,因此,传统武术文化还要在借鉴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鉴和吸收”立足点上,要处理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优秀项目的内涵和形式,不能只顾形式,不顾精神,或者只顾精神的领会,却找不到切入点。

4.3加快武术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

创新是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武术创新的目的就是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时代的车轮不会改变方向,因此,武术文化必须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技术动作、修订评分规则、降低对抗强度等方法,从而吸引更多的习练人群参与其中。我国武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和当代各种体育文化精华进行深度对话,真正把武术博大精深的的文化发扬光大。

5小结

武术文化是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礼、义、仁、和、德”的优秀代表,它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检验,依然顽强地活跃在这个广阔的文化舞台上,虽然在前进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厚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必然会和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道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余利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J〕.体育与科学,2009,30(3):21-23.

篇12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讲解,对广阔的河流、巍峨的山岭进行展示,使学生领略云南的喀斯特地貌、新疆的荒漠、江苏的湖泊、东北平原一望无垠的田野。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汉族的花朝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大多数学生因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本乡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讲解有关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家乡的认识,迸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针对东北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讲述小兴安岭的丰富资源、二人转等文化的产生缘由。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崇洋、不守公德、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和谐相处、缺乏感恩之情等现象。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补充,可以使学生变得心情平和,饮水思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4.有利于传承和谐理念

通过对包罗万象的自然地理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二、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人文风俗,还包含着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国的光照降雨、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经纬度、旅游热点等都要进行讲解,不仅包含着历史、政治、语文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地貌形成、寒流暖流时还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知识。而且由于涉及一些理工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地貌的形成、地方时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任务单靠知识点灌输、插秧式教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向学生播放视频《信天游》《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繁荣的经济是一个民族的衣着,那么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血液,如果一个民族丢掉了传统文化,视汉服为奇装异服,那么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在国学大热的今天,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将国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重拾民族精神,培养勤劳谦和、仁厚敦实等优良品德。

3.努力探究地理知识元素,挖掘文化底蕴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文学内涵,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与运用,在讲解的过程中精炼而不乏内容,通俗而深藏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对传统文化应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方法进行讲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效率。

4.实践与应试相结合

很多学校对地理等科目没有引起重视,只学习课程,并没有要求考试,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却忙于其他作业。这样,即使教师的文化素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另外,有一些教师以及社会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轻浮和庸俗,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作用。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历史的过程中,讲到汉代张汤的官职时,教师将廷尉一词用司法局长代替,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却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

5.将古典诗词与地理课堂相结合

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古典诗词进行讲述,既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与传统诗词相联系,使地理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和韵味。例如,讲到冷锋时,可以用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讲暖锋时,可以应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夏季风时,可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典诗词还能帮助导入新课,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求学生辨识这是形容天气还是气候。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当学生对风力搬运作用不能理解时,可以引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做课堂小结时,如在对月球讲解之后,可以引用有关月亮的诗词,做出总结。将古诗词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从而对传统文化加深感情。

三、总结

将传统文化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爱国情怀,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针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加强利用,多加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在课堂上与古诗词加以联系,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6-89.

篇13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经了数千年风雨之后,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在传统文化中,“思想”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是具体的物质,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影响着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将这些宝贵的优良思想作为行为处世的戒尺,以此规正自身。在众多的传统思想里,“节俭”是一种内涵深远的价值观思想。节俭,是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一种传统美德,同时,它更是一种可持续思想的生活方式。物尽其用,以消耗最少的生态资源为原则来进行商品消费,一方面在能源保护上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商品消费行为上也符合经济原则。

然而,事物总是两面性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除了我们认可为“好”、“善”的价值观,自然也存在“恶”的价值观念。在国人心中,对于象征权威的皇权从来都趋之若鹜,这更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从远古的封建王朝开始,君、臣、奴的关系就被固定下来,在世世代代之后,这种阶级观念便根深蒂固地留在了人们的潜意识,即便文明开放如今天,思想上的奴化仍然没能够完全从人们的精神上脱离开。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上来看[1],这就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遗存,对权力的向往造成普通人对皇家生活的崇拜,发展至今日最典型的莫过于拜金主义。

因此,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在思想上分清是非黑白,对优良的观念进行继承和发扬,而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去设计。

2、设计与现代消费

设计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一种结果,但在这之前,它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设计始于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从远古文明中便能看见祖先用智慧来改变生活的痕迹,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2],而对于这里所说的“好”,现代商业设计似乎已经走得有些脱离轨道了。在整个商业体系里设计直接作用于消费,设计既能为商业推波助澜,也可能成为商业的“帮凶”,引发不良价值观的形成。有人说设计服务于市场,的确,这是设计的事务性工作,但站在更高的层面,设计更要服务于人,此处的“人”不是某一个消费者或消费群体,而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待的“人类”整体,如果设计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来满足目标群体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何谈成功?更不要说有意义有价值了。设计对于现代消费的作用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牵引消费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促使消费往恶性循环的深渊迈步。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是探讨设计与商业的关系,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在消费社会中都扮演着“将”的角色,它的“帅”便是商业,引用这个象棋角色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说明在现代商业模式下,设计服务于商业,很多时候它成为了一个从属者,失去了主动性。明确了设计在消费社会的地位就不难理解前文中所提到的“商业帮凶”这样一个形容,设计在屈从于商业屈从于消费的环境下,往往变成了一个“恶”的角色。

3、以设计引导合理消费模式

商业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在实现商业盈利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应该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而非一味地迎合奢靡的消费风气。设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助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消费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在影响消费环境,设计的责任和使命除了解决产品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导向和表率。

因此,我们倡导设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动的姿态在消费社会中做出合理引导。要说以设计引导合理消费的典范当属北欧设计,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师们,向人们讲述了无数关于“物质”与“生活”的故事。这个极富盛名的设计风格发源于地球上的这样一个地方,这里一年中的一半时间是漆黑的冬夜,而剩下的一半时间是持续不断的白昼,这就是北欧。优越的社会条件和贴近自然的生活习惯,使人们非常注重生活品质和细节,在挑选物品时,舒适度总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种生活文化影响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生活器皿,大到建筑交通,无一不在地展示着斯堪的纳维亚的生活哲学和设计哲学。功能主义是北欧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师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作,但同时,他们没有一味沉溺于现代主义风格,而是充分地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以典雅、自然、温馨、简洁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享誉全球,在这些设计特征的背后,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们源于自然的美学和为生活而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本质。在这些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里,诞生了多少被奉为经典的设计作品,如此高质量的产出不得不令人佩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设计思想的力量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何其重要。

除了北欧设计,德国设计的严谨、精密,美国设计的人本主义情怀,日本设计的科技感和细腻感,都在彰显着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语言,也正是这样各具特色的设计在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模式,购买德国产品的消费群体一般普遍看重产品本身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如大众汽车、西门子电器;购买美国产品则更多关注产品的宜人性,如苹果手机、通用汽车;而日本产品注重科技、时尚,如索尼数码、雅马哈摩托。这类案例实在举不胜举,从这些国家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的导向力,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设计赋予产品以价值和品质,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设计是上游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生成,再通过商品消费实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带动整个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社会中的设计有时候却变成了“花架子”,设计师们只停留于做表面文章,失去了设计的社会导向作用,忘却了设计的内涵和设计的责任。

4、以设计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设计是一种智慧,柳冠中教授更是对设计赋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设计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他提出设计是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良知、智慧、能力。[3]每一件产品经过设计都应该具备自己的内涵,是设计的智慧成果,是对环境负责的良知,是改善世界的能力。设计承载的是人们的理想和道德的重任,是国家文化的输出,也是思想的传承。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是本世纪热议的词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被重视,在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自身与大自然的平衡,可持续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现代演绎,它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念,正如开篇所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以可持续思想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完美契合,是从设计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优良价值观念绝不是拜金主义,奢侈主义或权利崇拜,虽然时常听到类似“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富饶”这样的描述,但不等于我们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渡的开发实质上是在消耗后人的资源,这是一种恶性的透支,长此以往的结果必然是不堪设想的,设计在这其中究竟是扮演好人还是坏人,这需要设计的觉悟、智慧、勇气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