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信息化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信息化前景

篇1

引言

改革开放给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步入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无疑是信息化浪潮对各大产业的冲击。信息化带来的最为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经济效果使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好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发展的新机遇、如何利用好信息产业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为中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中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重大战略,总理也曾多次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做过专门批示。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其含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其内在作用,即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咨询服务业逐渐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活动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二是其外在形式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表现为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2.农业信息化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2)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流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的分工。

3.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2)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3)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4)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6)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农业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丰富即时有效的相关信息,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资源。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可利用的农业资源相对贫乏,而物质资源消耗却很大;农业信息资源丰富,但信息的加工层次和水平较低;农业信息需求迫切而农村的信息交流闭塞;农业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滞后等方面,现阶段农业中信息交流闭塞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1)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内涵仍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当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信息对农业质能资源具有优化作用,知识型的信息农业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人力消耗、资本消耗,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财富。(3)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融入带来的影响。首先,信息资源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最后,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最终使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4)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及相应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而同时,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没有遍及整个农村层面,尤其是网络设施,这样,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2)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不足,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3)部分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虽然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自信息技术出现农业中后就被提出,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引起全国各地区的足够重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不够,这就严重拖慢了农业信息化的步伐。(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国家已重点开发了一批农业科技信息数库、网络体系和信息产品等,但是普及应用程度仍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中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才培养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缺乏从科研院所到镇、乡、村的梯队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些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的质量。(5)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目前中国采集的信息准确性差,权威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不规范,如在数据库建设中指标设计不统一。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可行、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着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面对这些严重制约因素,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明确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行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一系列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2)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等手段,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信息服务根植于广大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快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相对缺乏直接制约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4)制定农业信息化相应标准和制度:出台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对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统一规定,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采集及使用率。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更是支柱性产业。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趋势。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不断挖掘,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以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8).

[2] 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篇2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农村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二、如何增强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2、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1)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

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的力度。建立涉及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农产品价格、世界农产品、农产品进出口、新优农牧品种等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

3、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培养新型人才。

4、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决策等环节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内容基础之上的。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搜集。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利用航空、航天手段对地面的情况进行遥感监测。

5、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农业信息化要能真正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否则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应提高对农业信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6、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切实可行的多种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

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M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四、结语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篇3

(一)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发展农业的根本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全面促进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发展更专业更开放的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农民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高端农业人才,以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投入生产,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包括水、土地、空气、光照、营养要素等。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就是掌握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更加完善更有效率的方案意见,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三)农业市场信息化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掌握最新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种植,保证产品有销售市场。其次,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可以保证农业管理的先进性,以最新技术改进管理模式和生产程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市场最新信息选择最先进的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促进生产方式的发展,以生产方式确保生产力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化经营

农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出现了“难买”、“难卖”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甚至会造成市场混乱的后果。以信息化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化经营和销售模式的建立。另一方面,利用新型服务体系,大大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保证农产品的销售量。

(二)由传统型农业转化为知识型农业

传统农业即资源型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要求。知识型农业就是依靠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用先进理论指导生产,以先进技术投入生产,以现代化先进管理模式全面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以农业信息化管理促进知识型农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三)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生产者,整体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方式陈旧。现代化农业生产,人才是关键和核心。加大农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出新型专业农业人才。另一方面,以多方式多渠道,引导和教育农民,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从而利用信息化带动农业发展。

(四)促进农业增长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以传统方式经营的农业由于市场信息滞后,不仅产品滞销,其收成也不稳定。受气候、人为等因素制约,农产品的生长和收成常常导致农民的亏损,严重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靠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通过信息化经验模式,掌握最新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种植,且利于最新生产技术和理论作为指导,全面改进种植方式,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出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农民信息意识薄弱

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弱,信息意识不强。尤其是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年老者接受能力较为薄弱。多数农民缺乏计算机知识,不会利用计算机网络,严重阻碍了农村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阻碍和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传播,不利于信息管理化的发展。相当部分领队对于信息化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未能把信息化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导致信息化的推广未能前进。

(二)网络成本较高,覆盖率低

对多数农民而言,网络使用成本颇高且是不必要的,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低。这就导致农民对于农业网站的访问量大大降低,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获取。而且,大多数农民的计算机水平较为低下,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三)信息匮乏,无法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

由于当前农业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发展并不完善,导致信息的不完整、不可靠,无法满足相关对象的需求。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在于对农业经济信息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度、机构不全、资金不足;对于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开发不足;信息资源匮乏、来源单一,转载较多,且信息特色不突出,传播渠道狭窄,农业信息实际应用不够,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法规制度滞后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起到很好地规划、引导、监督作用,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接受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也未形成明确的法制和规范,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行,许多农业信息产品不能得到推广应用。

四、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二)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信息网络的应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保证对相关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便于不同适用对象的利用,同时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和完整性。加强与相关媒体的合作,降低网络体系的运营成本,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对于提升网站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

当前信息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体知识水平、信息意识、应用信息能力,才能建立一支合格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教育和培训也是提升农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分级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的人才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只有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队伍的整体水平的稳定和提高,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四)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五)做好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篇4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篇5

1.农业市场信息化

农业市场信息化具体是指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有农业科学技术(如农业图书影像资料,农技宣传推广材料)等其他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即时、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准确、及时而又可靠的信息对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指导来说意义重大。

2.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

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指运用建立网络信息的方式推动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向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能够广泛学习,普遍交流的信息平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化、规范化、规模化不仅需要农业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而且还需要坚实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平台作为其坚固的保障。

3.农业资源信息化

农业生产需要各种各样类型的资源,而各种资源之间又需要科学合理的调配,才能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农业生产需要气候、空气、土壤、水、生物等许许多多的农业资源给予保障。农业资源信息化就是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搜集、分析、处理、分享这些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以此为农业的正常生产提供信息服务,走因地制宜的符合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4.农业管理信息化

现代大农业在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之后,应同时注重农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下的农业生产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管理向标准化、 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应用

1.实行科学的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

首先要根据当前信息业在全球的发展总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技术集成和组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 而且要根据发展目标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既要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冒进和形式主义,也要防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错误、程序紊乱和重复建设等现象,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2.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如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与管理规划过程中,对于农业经济数据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甚至一些农业部门的官员和农业科学工作者对于农业经济数据库的概念还不甚了解。在我国农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与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十分的欠缺,相对的,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农业信息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生产与农业实践环节应用脱节严重,使得农业市场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服务,从而导致了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提高,更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提高。我们只有在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同时,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备的农业数据库,才能更好地满足农业市场的各项需求,切实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就可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

篇6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服务、农技推广示范与应用的信息化,从而加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也是农业发展特定过程的描述。其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

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促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从而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通过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反馈产品营销状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提升农民对市场变化和市场风险的掌控能力。

三是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不论自然灾害还是市场风险,都可能对区域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严重的会带来农民巨大损失。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信息组织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制订生产、销售计划,大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同时,天气预报、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产品化肥和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能够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使农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信息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这就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业转移就业提供了基础。以往围绕土地生产的众多劳动力可以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使得农民经营性收入得以大幅提高。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多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智慧农业的战略。目前,吉林省在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信息体系。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体系主要由“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一站、一热线”组成。一网即吉林农网,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一报是指《吉林日报》《吉林科技报》《吉林农村报》等涉农报纸,一刊即《吉林农业》杂志,一校即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广播学校及各地分校等单位,一站即遍布各地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一热线即112316新农村热线。这些平台有的作为省农业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平台,有的作为农业科技传播平台,有的作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有的作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触角,有的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管理机构,有的作为与农民直接交流、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共同搭建了形式多样、极具效率的信息平台,构成了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农业信息体系。

二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近年来,吉林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综合覆盖率持续提高,基本实现了电视、广播、电话村村通和互联网大面积覆盖。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和社会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吉林省加强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和工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农产品供求、就业信息、文化生活信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不断健全。目前,全省93%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工作机构。全省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达到了近3000人,并培养了近3000人的农村信息员,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尤其是在骨干农村信息员培训方面,吉林省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提高了农村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运转有序、人员精干、职责明晰、触角到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四是物联网技术正在深入农业生产。吉林省提出的“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从2013年开始,吉林省加大了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平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吉林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通12316公益服务热线,针对全省乃至全国农民开放,可以通过拨打热线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政策咨询、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村法律知识咨询等。目前,12316热线已经在全国广泛开通,而作为首开先河的吉林省,12316热线建设更是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十年来,12316平台累计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500多万个,发送短信息105亿条次,日制播广播电视节目3小时25分钟,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30多亿元。此外,吉林省还建立了12582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年群发各类短信息15亿条次,受到农民的欢迎。

六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年底,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了迅猛发展,阿里、京东、苏宁、一亩田、邮政等电商企业的农村电商项目已涉及全省39个县(市)、覆盖1300多个行政村;城乡居民和企业开设的网络店铺总数在40万至50万个之间。“长白山国际参茸网”面向100多个国家进行网络销售。“开犁网”已在全省9430个行政村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终端网店)3000余个,覆盖率达32%以上。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敏感度低。吉林省位于内陆,在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等方面都较沿海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受传统种植模式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吉林省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的作用认识程度低,对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这都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二是财力有限,投入力度小。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基础产业,地区财力薄弱,难以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拿出大量资金。农业信息化发展必然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取得持续快速发展。财力方面的制约使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了障碍。

三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农民利用信息化的积极性低。一方面,吉林省仍然缺乏具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农村经济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也难以集中学习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对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是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当前,吉林省虽然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玉米、水稻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先进的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吉林省明显存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狭窄、技术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目前,吉林省已经确定了以发展“互联网+”农业为目标,以织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和进村入户试点为突破口,培育现代重点+生态农业新模式,增强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据介绍,到2025年吉林省要实现以物联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应用,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全覆盖,12316信息服务的能力也大大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也取得突破,填平城市和农村的鸿沟。为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吉林省已经基本实现电视、电话、广播村村通的目标,但在农村互联网建设方面仍然显得薄弱。吉林省应大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加快实施和推进“乡村宽带工程”实现“村村能上网”,不断扩大互联网业务服务范围。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整合,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完整体系,建设覆盖全省、多点融合、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一网多用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集成,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

三是加强涉农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对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应用系统研发,组织推广相关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覆盖到农民生活、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应利用12316、12582、吉林农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媒介,在信息应用方面把落脚点放在农村、放在农民、放在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信息普遍供应、农民全面利用农业信息的目标,增强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四是提高农民的素养。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全省农业远程教育体系建设,促使农民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篇7

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纵观各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本人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职教师325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5%。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局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老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10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2.5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短缺,就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成长档案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职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态,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光荣。

3.用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能。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篇8

现阶段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的转型期,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重要性可见一斑。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提高了农业科研的能力,一大批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增加了农业经济的收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切实提高,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农民群众获得信息的方式还较为落后。

2.2 信息资源开发缺少前瞻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所含有的信息量很大,但能够指导、预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显现出我国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一定的前瞻性。

2.3信息化建设人才相对不足。人才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因为信息的采集、分析、储存等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但现阶段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这大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4 信息化意识淡薄。农民群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计算机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另外,有的地方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足够的重视。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健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关的部门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认识到其对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网络的户户相通、家家覆盖,使各种信息能够实时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关于互联网的讲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于农业生产。

3.2 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管理农业信息的交流平台,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广大农民群众就能在此查询到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农业公共数据实现了共享。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发掘,使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不仅如此,涉农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也能够实时获取需要的信息。要积极挖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中来,争取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建设的成本,还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使服务向着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

3.3 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大高等院校不仅要教授信息化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综合型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可见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人才是关键。应提高这方面人才的薪资待遇,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可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将更多新的知识得以推广,为人才不断充电,保持知识更新,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

3.4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

(1)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工作,普及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信息化的意识。

篇9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同时也都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此外,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区(县)交错接壤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城乡结合部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2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任务与目标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乡结合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突破对电子农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wwW.lw881.com集成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等各类技术成果,在针对具有西部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引黄灌区农村、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分布特点,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2];构建现代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培养;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技术培训途径,形成适合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方案,并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系统为平台,以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多元化运行为依托,面向农户“技术+物质+信息”三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和项目研究成果向西部民族地区扩散的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面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研制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特点的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开展电子农务平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信息兴业”;以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信息惠民”;以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信息强政”。

2.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与建设措施分析

2.1.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面向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的重大需求,突破对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产业和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基于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根据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实际,利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自由组合和拆卸功能,开发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加快我国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城乡结合型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开展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并探索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产业效益和农户的收入,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1.2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的措施分析。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及应用系统,需要各单位的多方共同协作努力,围绕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和任务的需求,遵循共同的原则,建立起信息准确、信息量大、易交流、易维护、易更新的农村数据库,并针对农村需求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3]。

重点针对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典型示范区;在公共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属地化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推广应用种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推广应用农村规划管理系统等,提高农业农村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管理溯源系统等,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产业链信息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化升值和经营效益;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实现相关应用系统正常运行[4];建立“三网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与信息终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并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交互式创意技术培训,分析研究成果向西部同类地区扩散和适合于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最终形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快速组合和重用服务。

通过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西部农村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参考文献

[1] 郑国清,徐丽敏,段韶芬.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篇10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使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我国没有一个对于农业信息化的统一的理解,但是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农业的信息化过程包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同分享。因此,农业的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的生产、消费的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化的装备来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可以更好的发展农业,增加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阻碍农业信息化过程的因素

2.1农民对农业信息化了解较少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农民多数对农业信息化不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信息化,他们也不知道农业信息化能帮助他们在农业方面做些什么。这就造成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基层推广的阻碍,而如果不能将农业信息化带入农民的家中,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2.2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及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还造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的传播体系不健全,这种设施落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信息化的法规的不健全也导致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保障,不能够形成规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共享的网络,而农民自发形成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但是我国政府又不能在信息化的建设上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因此法规的不健全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3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提上了日程,但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陪养的不重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我国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投入的资金少,培训的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基层,农业信息管理的服务人员数量非常少,而且我国的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普遍偏低,很多农民对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使得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更加的困难。

3. 加快我国农业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农民、社会了解什么是农业信息化,要让他们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可以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流通、生活消费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帮助他们建设农田、栽培农作物、指导他们关于农业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还可以统一的用信息化来管理农田或者是养殖场等。相信在他们知道了农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诸多优点之后,他们一定会主动投入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

3.2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相关法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加快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我们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同时还要向发达的农业国家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样的,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

3.3抓紧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我国要加紧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课程,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层人才。政府要加大对这种人才培养工程的投资力度。相信这样做之后,我国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的人才。

4. 结语

综上可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发展十分的重要,无论是经济上的建设还是世界影响力的提高都需要其作为助力。我们要学习国外的这一领域的先进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农业信息化道路,争取早日的做到农业的信息化,这将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11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基于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主要指土地、土壤、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物品种等;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包括种植面积、病虫害、种养品种、种养数量等;农业科技信息化诸如农业科研状况、农业科技最新动态、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农业科技专利等;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如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农业产品信息化,如粮食、水果、家畜、木材等的产量、质量及国内外市场价格与供求状况等。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才逐步开展了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灾害预防等方面。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起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系统。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普遍地、规模化地推广和应用,与大规模、广泛地发展产业化农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某些领域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平,但在农业信息化领域还存在一定问题。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目标分散,适应面窄,缺乏多学科专业综合应用研究;缺乏具有综合性、多项信息技术集成、多功能、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成果;缺乏具有适用我国农业国情的二次开发农业系统信息工具,且农业信息软件对上服务较多,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生产实用的还比较欠缺。

3.2 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现代的农业数据库速度慢、规模小、门类少、水平低;许多数据库只能单机使用,本部门使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有的数据信息过时,更新系统不完备;数据信息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共享性差;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公用信息重复收集,传输不畅。

3.3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信息意识较差,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有限,对信息技术需求愿望低。而农业科技人员,由于计算机普及率低,知识不足,导致利用信息能力偏低。这是目前许多农业研究重复研究、低水平研究、盲目研究、甚至研究出结果后才发现与现实有很大差距根本无法应用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4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4.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数据通讯骨干网,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以及一些基础软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多功能的数据通讯网技术环境。此外,还应包括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以及能体现公益性原则的收费标准。我们应把农业信息网当作农村与农业公用事业来对待,力争使农业企业及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目前,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应着重于广播电视网、有线与无线电视网、公用分组交换网、数据库标准规范、农业企业管理数据查询的基础软件等等。

4.2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篇12

1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

1.1结构松散,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各省、各区建设的农信信息化网点分散,各有特色又各自存在短板,区域信息化网点星罗密布,各信息化网点间缺少联系,信息覆盖面狭窄,农业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相对较低,部分网点访问量巨大,部分网点的访问者寥寥无几,高负载的系统能力需求和资源长期闲置浪费形成反差,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1]。

1.2缺乏统筹规划的综合信息服务环境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区域信息化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化网站推出了繁多的农经板块,农业信息化支持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众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仍处于分级、分地、分区的松散状态。地域间相互封闭隔离,无法统筹规划各级各地各区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外部及内部架构的标准和框架,造成信息孤岛,虽局部有序但整体零乱。各种应用系统技术标准差异大,平台架构不统一,应用整合和数据交换困难,难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受教育程度有限、信息化手段缺乏的广大农村用户难以高效地检索到系统的、完整的和可用的信息,更难以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

2农业信息化引入云计算的优势

2.1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以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虚拟化、网络存储等热点技术,集成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和应用能力为用户提供按需分配资源的服务,可分为3层串行同步通讯协议。

1)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IaaS由底层硬件或虚拟机构成,由集群服务器、存储资源等硬件设备构成“云端”资源池,将内存、I/O设备、存储、计算能力等资源形成虚拟化服务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提交需求即可获得相应的虚拟硬件配置。

2)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er,PaaS),PaaS构架在云基础设施上,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建立数据库、托管和应用等服务,是一种中间件平台,用户不用购买独立的底层硬件和平台软件就可以在该平台上定制开发应用程序,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其它用户。

3)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SaaS是最为常见和使用最多的云计算服务,用户通过向“云端”申请,即可通过标准的web浏览方式获得互联网上的软件服务,无需自己安装软件,降低了客户的硬件计算能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消耗。

2.2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1)云计算可以根据访问量灵活调配CPU、内存、存储、带宽和软件应用等IT资源,满足用户规模的变化和应用需求,实现访问负载分担,避免服务器性能过载或闲置,优化IT资源配置。

2)硬件设备部署灵活,无需购置高端硬件设备即可建设大容量数据中心。以低廉的X86架构服务器集群即可形成基础设施资源池,实现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根据资源池的使用情况和用户资源申请需求,按照策略灵活按需分配和调度资源,降低了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消耗。

3)以计时或计次收费的模式为用户提供IT资源,用户按照需求申请资源而无需大量采购设备。“云端”资源池可以实现设备叠加,具有可伸缩、平滑、分布式的设备扩容能力,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4)云计算具有大规模、高可用性、高集成度和高稳定性等特点,智能备份、校验纠错、容灾恢复、设备轮巡和在线业务及数据无感知切换等机制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5)桌面云技术提升了用户灵活使用的能力,降低了用户终端接入门槛和购置费用。

3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入云计算方案3.1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计算框架

在全国或全省按照统一的网络构架和技术标准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设备、资源和应用的共建共享,低成本的集群计算能大幅降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以大容量计算平台提供海量业务应用,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入门户,解决信息服务最初1 km问题,同时利用桌面云技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1 km问题。

按照“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理念建设1个私有云,可为不同业务应用需求快速提供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和虚拟专用网络等基础设施,降低用户的一次性投入,缩短业务上线周期。通过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采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部署业务应用,为用户提供应用环境。采用省数据中心、县/市区域节点、乡/镇/村远端节点三级架构,省数据中心通过Internet或专网与国家农业数据中心连通[2],如图1所示。

3.2云计算服务分层框架

系统资源按照云计算服务模式细分为基础层、平台层、服务层及应用层等4层结构,如图2所示。基础层为“基础架构及服务”(IaaS),可为各种业务应用快速提供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和虚拟专用网络等基础设施;平台层为平台即服务(PaaS),通过全局核心服务和中间件,向应用系统提供共;服务层为应用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web页面以B/S方式向用户提供业务使用服务;应用层客户端即服务(CaaS),通过桌面云等瘦客户终端实现业务接入和申请[34]。

3.3云计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架构

软件系统分为基础业务层和业务运营层,由综合业务管理、农经业务管理、信息服务业务管理和接口服务管理等4个模块构成。业务运营层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包括虚拟化管理、平台管理、云资源调度管理和虚拟资源管理等;基础业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种农业综合业务、农业增值业务和管理能力。系统通过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入渠道[5]。服务平台的整体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3.4云计算数据中心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是数据中心,底层由数量庞大的服务器群和虚拟化管理软件构成,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和分配策略实现虚拟化资源均衡分配,平衡底层服务器的计算能力;结合虚拟化存储和云分布文件系统,为用户提供虚拟化存储服务、虚拟计算服务、数据安全服务和分权分域隔离等服务。服务器群中故障设备将被虚拟化管理系统检测并排除在资源池外,故障服务器上部署的业务及数据可以在线迁移到其它服务器上,实现用户无感知迁移,保障了系统安全和数据完整。

4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引入云计算的前景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引入云计算,可以降低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同时可以提升农业信息化的集中管理、统一接入和便捷服务的能力,在农村信息资源存储、农产品网上供销、农业信息检索引擎、农业决策综合分析、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6]。

1)基于云存储的农业信息资源。

大容量虚拟化存储技术提供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海量存储,数据读写、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低廉的存储成本使得存储资源池得以快速部署。海量数据、安全可靠、无中断服务、便于管理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数据挖掘的基础环境和能力。

2)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快速检索能力。

篇13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优化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1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其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服务和管理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汇集农户的实际需要,利用采购招标等形式来降低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成本,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会促进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带动国内需求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在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可实现专业化生产,产生各种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等,逐步从个体经营转变为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整体的科技水平。科技含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出路,而网络可以提供廉价便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服务与科技信息,有效指导和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目前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调整种养殖结构,这也是如何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安排生产的问题,而网上虚拟市场具有将事后调节变为事先调节的功能,网站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技术与市场供求信息,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减少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2.1 提高政府信息化意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更新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系统化与必要的信息支持[1]。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对农业信息内容加以充实,构建科学的农业信息系统;县乡应该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宣传指导与推广普及。这样才能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与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生产经营。

2.2 加强信息源建设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围绕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挖掘与开拓,做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做到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促进信息适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提高,有效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加以盘活,发挥资源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构件系统完整的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如农资质量监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并加强信息资源的数据分析,形成网络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检索平台。

2.3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工具,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使用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加以约束,促进网络利用率与可信度的提高。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不仅会增强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网络高效、省力、省时等特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