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篇1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虽然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记忆区域地理特点是基础,因此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何谈运用呢?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空间定位意识,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给学生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可以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

2.认识区域地理研究结构,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首先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老师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自学,教师课堂答疑,学生课下记忆巩固。

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通过查阅资料,扩充知识,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09-0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对于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中笔者试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第九章《东北旅游区》为教学内容,以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旅游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将东北旅游区三省12个旅游城市33个重要旅游景点的知识点简单化,方便学生进行归纳和记忆,并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下面对课堂中的部分重要环节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为7个学习小组,在体现小组间大体均衡的前提下,让7名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作为小组的“leader”,由小组长组队,每个小组5-6人,分工明确(资料收集者、课件制作者、记录员、导游员(成果展示者)。按照课前准备教学任务书(见表1)中的内容要求完成任务。

二、课堂活动(片断)

……

师:展示由各小组提供的一组东北旅游资源的图片,请同学们将图片和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进行连线。

其一,气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图片:中国雪乡漠河。

其二,火山熔岩地貌奇特。

图片:五大连池火山。

其三,生态旅游地域广阔。

图片: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群。

其四,温带海滨风光。

图片:大连老虎滩。

其五,名胜古迹以清代遗存居多。

图片:沈阳故宫。

其六,复合型的民族风情。

图片:朝鲜族、赫哲族。

其七,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

图片:圣索菲亚大教堂。

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连线,了解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

师:现在假设我们7个小组就是7家旅行社,7个旅行社将要推出7个东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请各旅游社抽签决定“主题”。

生:派一名代表抽签,确定“主题”。

师: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抽到的“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对应的代表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将相关主题整理成旅游线路。

生:小组讨论后找出相应主题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设计旅游线路,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选出小组“导游员”。

师:请各个旅游团开始我们的“东北主题旅游”,请小组的“导游员”上台带领我们体验“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

生1:各位游客,欢迎到吉林松花江欣赏美丽的雾凇,雾凇是潮湿的水雾直接凝华为霜晶体,附着在堤岸边的树木上形成的雪柳现象。你看“白发三千丈”的雪柳,“玉菊怒放”的雪松”,是不是很美呢?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和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每年1月份吉林都会举办“吉林雾凇冰雪节”,有冰灯、彩灯游园会,可以放河灯、放焰火,观看彩船大游行、东北大秧歌等活动。

欣赏了美丽的吉林雾凇冰雪节,我们去哈尔滨参加另外一个节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每年1月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这里有冰球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活动,还可以游览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上的雪雕游园会。

接下来我们到亚布力国际滑雪场去滑雪,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滑雪场,我们可以为游客提供高山滑雪、雪地摩托、狗拉雪橇、湖上滑冰、堆雪人、雪地烟花篝火晚会等游艺项目。或者你也可以去吉林的北大壶滑雪场,北大壶滑雪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坡平缓,少陡崖峭壁,积雪日达160天左右,三面环山,冬季风小,气候较适宜,北大壶滑雪场可以满足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滑雪、雪车、雪撬等雪上项目场地要求,达到国际雪上竞赛场地的水平。

你还可以到黑龙江牡丹江的“中国雪乡”,观赏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体会林海雪原、千里冰封、奇松树挂的北国冬季之美。

如果你到“中国的寒极”――漠河,那里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部,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冬季最低气温曾达-52.3度。漠河北极村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生2:……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各自的“东北主题之旅”)

师:同学们都很棒,在短短的时间掌握了东北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和主要旅游景点。

三、学习评价

对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学习进行评价,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评价由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教师三方进行(见表2)。

四、案例反思

本课是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旅游区”其中的一章,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将枯燥、死板的各大旅游区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内容让学生主动了解识记,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专业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难题。本课例的尝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专业理论课题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上的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二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提升。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合相得益彰,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协作能力打好基础。小组当中分工明确,人人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本次课中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体现了活用教材的能力。本课内容是理论知识点,内容多且杂,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是很大的挑战。按照传统的讲授课“读文字+看图片/视频”的方式,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识记。教师将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按照“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7个主题进行分类,将三省的旅游景点打乱重新组合,让学生进行主题旅游设计,变枯燥为生动,由繁化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第四,在实施“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任务目标非常明确,要提前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任务书,任务书设计要合理;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三是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课堂管理。

【参考文献】

篇3

师生共同交流,弥补课堂不足

地理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重低,被认为是小学科,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交流讨论时间少,学习效果不显著,所以师生可以借助博客这个平台,摆脱时空限制,师生和生生之间以开放自由个性的身份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课外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从而改进课堂教学之不足。

同时,教师通过撰写博客日志自己的教学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还可以同时与地理相关的课题进展和新闻,转载与地理相关的网络资源视频和图片文字等,主体不限制,形式多种多样,发挥博客的教育研究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高中地理知识涵盖面广、知识点散,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博客。例如,设置“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博客,在相关博客中通过视频、文字、音乐、图片等对区域知识进行汇总集合,理清教学思路,分类学习。同时在传授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可各个地理区域的奇人异事、美图展示等兴趣板块,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地理知识和难点。

教师还可设置不同的板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博客的超链接,教师可以链接一些经典的地理教育网站和旅游网站,使学生获取更多教育理念、课件、试题等教育资源,拓展其知识面,了解地理学科最新动态,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例如,我通过设置“摄影美图”一栏,展示学生在平时生活或者旅游过程中的摄影美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学生通过博客平台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博客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统一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篇4

一、区域发地理乡土化背景

1、学生的基本情况

虽然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区域地理,但是很多学生不把它当一回事。一方面初中学校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学生慢慢的觉得难学,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并非专业出生,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个别教师教得特别好。整体上,很多学生在初中大多没有学到什么地理知识。学生一进入高中,把以前学地理的观念也带了进来。加上现在高中扩招,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给我们中学教学带了很大难度。不过现在广东高考的改革,学生只分文理科,不再分X科了。文科学生对地理的重视也有很大的提高。理科生因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对地理的重视也有所提高。

2、区域地理乡土化的前提

在区域地理教学的乡土化时,教师要注重所选的乡土地理知识必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而且所选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区域地理乡土化的教学实践

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体现区域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在课堂上的运用时关键,教学实践的主要步骤如下:

1、课程资源收集。围绕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为中心,组织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红色荒漠(俗称“红砂岭”)的防治相关资料;“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北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关资料等等。在资料的收集,可以师生共同进行,也可以教师为主。

2、课程资源筛选。收集到的资料要具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目标”的特征,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同时筛选出的资料要贴切生活而且要具有代表性。

3、课程资源开发。对筛选出的资料,教师要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如:关于“韶关市红色沙漠的防治”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完善,要准备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色沙漠的成因;二是防治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现状;三是红色沙漠的危害;四是红色沙漠的治理;五是目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状况。完整的乡土地理资源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了解区域的整体和局部。

4、课程资源的利用。对完善后的资料,可以作为文本式的课程资源并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虽然学生对于家乡所在地区比较熟悉,但是学生的了解大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些资源具体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些资料具有生命力,便于学生理解,体现其学习的价值。如前面提到的“韶关红色荒漠的防治”,红色荒漠虽然分布的面积比沙漠少,但是在我国分布地区也较多,并验证了荒漠并非都是沙漠的观点。同时,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加上广东省高考自主出题,考试内容越来越趋向于乡土化。因此,区域地理教学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以上环节,要注意各教学环节的配合,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但要时时提醒学生课本知识与乡土地理的衔接和延伸。

三、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韶关乡土地理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

乡土地理资源对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乡土地理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都要与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相对应。因此,在乡土地理资源应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

在区域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资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资源的矛盾时,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进而避免喧宾夺主。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就需要利用典型的例子。

篇5

1.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要落到实处,对主干知识的学习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要引导学生主动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进而学会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问题。如对于重要的地理数据、地名等知识点,该记的一定要记,能用图记的尽量用思维地图记忆;对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要抓本质,少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可运用以下方法学习地理概念:第一,要运用分析比较方法,辨析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抓本质属性;第二,要学会抓关键词对概念加以剖析,综合掌握其内涵。地理原理学习的主要方法有:理清知识体系,类化地理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体系;应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

2.加强识图及填绘图表等技能的训练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和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以地图知识为基础,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说明地理问题;注意地图、图表、数据等资料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应用,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地理思维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统计计算、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等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多数文科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地理计算题的失分率很高,因而尤其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统计计算的技能训练。

3.提高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地理图像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便于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和说明地理问题。因而,对地图、图表、数据等地理图像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运用,是学习地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地理高考复习中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方法,掌握一些地理图像的绘制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力度,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对新颖图像、变式图像的应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尽量运用逻辑推理、地理图像分析等方法让其理解透彻,在对地理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和评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篇6

初中地理学科在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受重视程度低。不作为中考科目,学校、家长重视程度低,学生上课积极性低,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地理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科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具体的处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小学科,边缘化。(2)知识的衔接:薄弱的区域地理,高要求的系统地理难以衔接。(3)教研难成气候。学校为完成中考升学任务而压缩课程,教研活动较少。尽管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在不被重视的境地,但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会发现地理学科是“小学科,大自在。”例如:远离学校工作重心,时间相对充裕,教学科研更有学科和时间优势;非工具学科,贴近生活,

二、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师的成长之路

在同样一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中,教师自身的成长关键是要抓紧机遇,自主成长。

1.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全新地理教学的教育理念

只有把教书育人当做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最终成为人师。

而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要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强烈的学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实际问题,释疑解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2.完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特征。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结合学科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我在实际教学中常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如利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人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3.终身学习,更新、拓宽知识

在这信息社会,教师不可能一定比学生懂得很多,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成长。但是教师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懂得多的教师一定是更受学生欢迎的。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博览群书。阅读有关杂志、书籍与报纸,如,订阅《地理教学》等。(2)网上猎取。例如“北京科普之窗”的“高科技前沿”非常有益于中学地理教学。(3)进修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科教育的进修等扩大知识面,提高水平。(4)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实际生活的例子,课堂上巧妙地让地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4.加强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篇7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下面谈一谈我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反思。

一、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宜从以下做起: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二、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三、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

篇8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显现,反思教育问题之声不断涌现,新课改也应运而生,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倡导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全面教育[1-2]。特别在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学体系[3]。本文对当前地理教学中生成和预设性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地理教学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理论依据及研究基础

地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后现代教学理论,生命观理论,其中建构主义跟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等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获取情感体验的目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该符合学生自身的特质和特殊性,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开发者和创造者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的课程参与者,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初中地理课堂,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地理教师、学生与地理教材等资源的多重交流,从而生成了新的信息,生成了新的课堂教学形态[4]。

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一阶段学生认识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情感比较丰富,精力充沛,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初中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入到关键期。从课程上看,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上以区域地理为主,教材编写新颖,富有开放性[5]。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其特点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预设和生成的两个极端―预设的保守化和生成的形式化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希望学生在自己预设好的“套路”中学习,往往却是无用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预设与生成关系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预设与生成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对立的。因此要求教师正视教学二重性及其关系,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性教学来改变。(2)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并存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二重性也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等方面。(3)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生成与预设是对应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课堂教学中生成是对预设的补充和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学中生成与预设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需要预设来保障,地理学科的教学探究性过程更注重生成,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的结果。实践更能突显初中地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关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形成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实施策略

在理解了初中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况之后,就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要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就要从影响其因素出发,注重各个环节,为教学的生产开辟新道路。

1.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实施弹性的预设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教师提高实施弹性的预设的能力主要从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教学内容的弹性预设,教学过程的弹性预设,教学评价的弹性预设,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等措施达到这一目的[6]。

2.初中地理教师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信赖,第一就是教师的学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地理专业知识。初中地理区域性比较强,很多学生不懂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专业热情,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应该做到使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不拘于“一格”努力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具有不断反思的态度。

3.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初中地理教师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习的自主学习动机,主要从指导学生对学习水平的自我判定,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调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四、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预设和生成,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只要我们始终抓住“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走太多弯路。

参考文献:

[1]叶澜.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J].教育基础课程,2009,(21):86-90.

[2]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38-40.

篇10

一、 研究意义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适应新事物的周期较短,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例如中学生从报刊、电视、网络上获取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因此,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为有效教学理论完善与发展提供经验依据,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期望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中学地理课堂状况的调查研究,构建起适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并将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深入落实到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中来,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并造就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

文献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以及网络杂志等学量的相关文章,进行改进与总结,初步构建新课改有效教学方法的框架。

观察法:采用课堂观察法,研究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进行有效分析,重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制定相关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继承性

地理教学方法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的,以发现法为例,来说明地理教育的继承性。该观点已被以往的中外大教育家所推崇并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找到它们”。以及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二)、实践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应用,离开教学实践的地理教学方法则为“空谈”。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评价和创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地理教学实践。从地理学科的自身来说,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课程,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地理教学与学生所体验的环境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并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将地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天文观测时,学生能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宇宙中各个天体的具体运行状况,这要比直接读图读表要深刻得多。因此,地理教学的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将课本的知识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三)、地理性

在教学方法上,地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地理学又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经济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又是以探究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揭示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目标的。由于地理学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地理学的这种特征。例如,同样是讲述法,历史教学重视时间、人物,而地理教学则往往侧重区位、景观;同样是演示法,化学教学依赖于实验,而地理教学则重视地图;同样是野外实习法,生物教学讲究分类,而地理教学则强调分布。此外,地理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体现着地理特性,如地图教学法、图表分析法、野外实习法等。

四、结论与反思

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强健的态势向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场变革(新课改)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不存在现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基于此项原因,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作长期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本研究对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只是局限于理论研究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所以,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当代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课堂,最终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地理、学习地理、熟悉地理和探索地理的一片乐土。

参考文献:

[1] 单良,李曼,刘丹丹.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3):35―37.

篇11

某地发生了滑坡、泥石流,村庄被埋没了;

某地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困难,人们为找水而奔波;

某某城市,道路、楼房出现地面沉降,危及行车和市民安全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因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60.1亿元,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60亿元。触目惊心的数字,不能不让人们思考,地球怎么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怎么了?这些事情都可以归结于地质事件。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也会反思,这些与我们的地理教育没有关系吗?难道我们的地理教育就没有过失吗?

一、对课程标准的反思

以下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1.对课标内容的反思

从课标的内容看,地质教育的内容过于浅易,知识涉及面狭窄。课标表述的内容以地形知识为主,而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对我们国家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地质因素涉及很少。部分单元虽提及“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但并没有突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部分活动建议,或过难或过易,难以操作,例如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建议要求学生“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在此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既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又达不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再比如“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能做这种演示的学校全国有几家?

2.对培养目标的反思

从培养的目标看,课标中呈现的地质部分的培养目标仍然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几乎没有提及。通过地质国情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质基础,了解区域地质基础的利和弊,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绝不能改变生活的地质基础,对待自然,我们都应心存敬畏。当然,心存敬畏并非无所作为。通过地理学习,我们要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哪些是需慎为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涵盖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地理问题。但给师生一个明晰的追求目标或思维的触角,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由于学生接触的地质知识面狭窄,会影响他们对我国地质国情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地质国情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现有课标中的地质要求,还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对身边地质环境的关注,也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解释身边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更不能使他们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而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近一半学生将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或直接走上社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以后不再接受系统的地理教育。地质知识的贫乏,一定会对他们未来的行为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

二、对教材编写的反思

1.对教材地质知识编排的反思

教材对地质知识的编排处理上,仍然沿袭了传统方法,缺乏地质因素作为区域发展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的典型案例。世界地理部分,课程所述“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的要求,在教材选择的六个国家中,除日本少许介绍地质基础外,其他都没有介绍。中国地理部分,课标中“表述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材中几乎都很少提及地质基础。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差异”,对于“青藏地区”而言,地质应当是该区域环境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但教材在编写中没有能突出和挖掘这个因素,而是从“高”与“寒”这两个区域表象特征来描述的。“认识区域”部分选取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环境特征的形成,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黄土土质对环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主导因素。

2.对教材地质国情知识介绍的反思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地质国情的介绍往往是讲“利”多而讲“弊”少。现将中国地质基础的相关知识网络整理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质基础对我们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既有有利的因素,亦有不利的影响。中国的地质基础复杂、脆弱,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不仅仅地质灾害频发,而且使我国的区域差异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基础设施的投入,消耗了可贵的社会资源,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鲜有介绍,这不能不说是教材内容安排上的一块短板。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地质国情教育的薄弱,亦与我们的地理教学不无关系。

1.教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由于许多地区初中地理末纳入中考科目,学科地位低,广大农村学校专职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以及职业倦怠等因素影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不受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初中课改已有十多个年头,教师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地研究和挖掘课程资源,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断改革教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地理课堂。如让学生尝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某地发生火山或地震的原因,让学生读图讨论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以及这样的位置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讨论矿产资源开发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讨论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等等。

2.地理实践活动没有真正落实

篇12

此外,笔者等人还选择性地听取实习生课程、与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在中学实习1个月的经历也是本文的资料来源之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习效果的总体状况

问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题,每道题得分3为参照值,因此总分60为中等水平。本次调查中28名实习生的平均分为65.25,略高于60分,说明实习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实习能够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但是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另外,有8名实习生总分低于60,占总人数的28.57%,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比例。这说明超过1/4的实习生还与一个合格实习生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钻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3、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得分3.23、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得分3.36、备课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显著低于其它5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82.14%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完全或者基本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只有17.86%的实习生认为有些内容大学课程中没有学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71.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67.86%的实习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另有28.57%的实习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大学学到的学科思路与中学教学完全不一样。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素材(指中学课本之外)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71.43%的实习生认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习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21.43%的实习生认为来自大学课程的素材与教习实习中搜集的素材的数量差不多。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53.57%的实习生认为备课时从大学课程学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甚至得心应手。46.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对实习没有多少直接帮助,甚至只是对要讲的内容不感觉陌生罢了。

以上4道题分别是问卷的第21~24题,采取4点量表计分方式,故2.5为参照值,通过计算,这4道题的平均分依次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题得分低于2.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这两道题得分显著低于第21、22题,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中,你认为对教学实习帮助较大的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中学见习、听课(71.43%)、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60.71%)、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见,切实解决实习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教学实习(讲课)中感觉比较(或“最”)困难的地方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初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把握补充知识的多少和深浅(57.14%)、理清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路(57.14%)、找到合适的素材(57.14%)。初中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课程设计原理性的内容较少,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是由于初中课程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就使得教材编排突出区域重点,而显得学科体系不完整,因此实习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组织思路比较混乱,非常有必要补充知识与素材,但是不能把握补充知识的深浅。高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吸引高中学生的兴趣(64.29%)、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57.14%)、组织课堂学习活动(35.71%)。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就使得课程难度加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由上可见,无论是初中实习生还是高中实习生,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是围绕新课程的特点展开的,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地理教育学相关课程不涉及相关内容,如果实习生不在大学期间理解和实践新课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扎实教学技能,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效果如何与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是否扎实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教学技能不仅指实践知识层面,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实践智慧。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是普遍的,在研究者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小学校长抱怨高师毕业生是“半成品”,需要很多时间再培训,这是对高师毕业生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不足的有力佐证。为了不让这样的“半成品”进入中学校园,在教学实习之间,一定要利用多种途径,如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微格教学等途径锤炼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不要寄所有希望于教学实习,这是不切实际的。

实习生毕竟还不是一名真正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才能实现,不能以一名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的标准要求实习生。实习生教学实习前应基本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通过实习提高实习效果,达到一名高师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适度融合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培养能力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有机融合,使高师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起来。具体到地理学科,就要加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需要为实习生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缜密、清晰的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提供充足的学科素材,培养实习生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提供学科素材和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并不是越高越理想。如提供学科素材方面,学科素材涵盖非常广泛,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似乎不太现实。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素材方方面面都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寻找素材应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能力。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的敏锐性,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素材,这样才能满足课堂对素材的需求。另外,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难度要高于中学课程,并不是中学课程的重复学习,因此应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是不能要求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完全一致。

3.从实习生需求出发开设地理教育学课程

中学见习、听课、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代表了实习生的内心需求。实习生最迫切想学习如何“教”,这不是理论的学习,更侧重于指导、训练他们怎样“教”,强调实践操作性。教师职业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着重从“教”入手,但是不能忽视融入“学”法的指导以及必要的理论学习。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理解并实践新课程标准是相对其它维度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从上述初、高中实习生报告的教学实习中最困难的地方可以看出,实习生遇到的困难几乎都与新地理课程的改革有关。当前的实习生都是新课程实施之前中学毕业的,对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现状实际了解少,体验更少。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实习生实施新课程的热情。从新课程的实践出发讲解新课程的理念、与旧课程的区别;从实验区新课程实践出现的问题入手,重点突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差异。

篇13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