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培训内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

篇1

2.1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2.1.1300名儿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总分分析调查显示,300名儿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总分(168.27±50.97)分,处于中等水平,法律及伦理实践均分最高(3.05±0.91)分,评判性思维及科研均分最低(2.67±0.80)分。作为儿科护理人员,既要配合医生医治患儿身体上的疾病,又要考虑患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顾及患儿家属的情感需求,多重因素使得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需谨言慎行,且随着社会进步,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院也日益重视对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及伦理实践的培训,由此使得儿科护理人员的法律及伦理实践均分最高。

2.1.2培训年次数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关系分析表3显示,培训年次数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1),即随着培训年次数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不断增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患儿,这一特殊人群的生理机能与心理社会特点均与成人不同,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需要获得特别的保护和护理。该特点决定了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更为专业的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目前,对专科护理领域从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化培训是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可以保证我国护理专科化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显示,随着培训年次数的不断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充实,结合相应的专业临床实践,工作经验逐渐丰富,护理能力逐渐提高。

2.2提高儿科护理人员护理核心能力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如何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2

doi:10.14033/ki.cfmr.2016.25.054

儿科急诊是一个集注射、抢救、输液、留观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具有危重患儿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1]。儿科急诊的护士必须具备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近年来,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越来越多,儿科急诊的年轻护士也越来越多。急诊年轻护士大多临床经验缺乏、应急能力欠缺,增加了急诊护理抢救的风险性[2]。护理人员再培训是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护理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加强对儿科急诊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急诊护理技能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急诊护士的小儿急救能力,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3-5月对急诊护士进行3个月的急救护理技能演练及培训,现将培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年龄22~35岁,平均27岁;学历中本科12名,专科14名;工作年限≤2年的8名,2~5年的12名,5年以上的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14名;已婚7名,未婚19名。纳入标准:均为女性,均为在岗护士,已经取得执业证书,护龄≥1年,身体健康、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理障碍,自愿参与研究并参加完整个培训过程。排除标准:无需与患者沟通的技术岗位护理人员;处于产假、哺乳假、病假、轮转进修者与护理管理者;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毒物或酒精等依赖或滥用史;管理期间有家庭重大事件发生者;不愿意参加调查者。

1.2 方法

对全科护士分批进行为期3个月的小儿急诊急救技术培训,采用情景式模拟演练的方法,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 培训内容的制定 参照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急诊科急救的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儿科急诊的发展史、重要作用、急诊评估和识别、团队协作的意义及在抢救过程中每个人的分工。以上内容采用PPT与影音资料相结合的形式由急诊科获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老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培训技能)进行讲解,观看一次小儿急救模拟的录像。

1.2.2 培训目标的制定 通过培训使急诊儿科护士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在遇到急救情况时忙而不乱,能迅速进入急救状态,良好地配合医生开展各项急救与护理工作。

1.2.3 培训形式 选用小儿急诊常见重症疾病如休克、车祸伤、心搏呼吸骤停、溺水昏迷、惊厥持续状态等,3个人一组,每组至少1名护师,进行情景模拟急救的演练。护士长提供病史资料、医嘱,决定小组中的分人分工,每个案例设置多个应急情景,要求小组护士完成护理诊断、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对家长健康教育及护理等护理程序的分析及操作[3],并对并发症和突发事件做出处理,由其他组的护士扮演家长的角色。培训护士第一时间准备判断采取急救的项目,担任现场指挥,完成急救任务,各项操作技能有选择地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且灵活多变。要求接受培训的护士循环操作,每次急救结束后采用自评与互评的形式,由护士长和护理培训老师进行打分和点评,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只是参与辅导工作,对情境演练进行现场质控和协调,不占据主导地位。每周一到周五交接班后抽10 min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培训的护士由培训老师补充教授培训内容[4]。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士急诊护理技能演练与培训前后应急能力、急诊护理技能的变化,均由护理部统一进行考核。(1)应急能力: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急诊应急能力考核量表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抢救技术、监护理论、个案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抢救与配合得分共五项内容,每个项目各包含若干个小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为100分。(2)急诊护理技能:参照急诊护理技能操作项目制定急诊护理技能考察量表,内容包括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电除颤、负压吸痰、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气管切开/插管的配合、危重患者接诊、抢救记录书写、清创包扎共10项内容,每个项目各包含若干个小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核实数据后录入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护士应急能力的比较

经培训后,护士的抢救技术、监护理论、个案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抢救与配合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技术的比较

经培训后,护士的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切开的配合等急救技能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急诊对护士专业急救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近年来儿科急诊护士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护士的专科应急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应急能力缺乏、经验不足的现象,而且在组织对患儿进行急救时还存在无特定的指挥者、各层级护理人员职责不清、配合缺乏默契等缺点[5]。培训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对儿科急诊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其急诊应急能力和护理操作技能对保证患儿急救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对儿科急诊护士通过情景模拟培训,模拟了儿科急诊的临床工作程序,不仅让护士身临其境,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护士能够很好地感受实践操作技术和亲历患者抢救治疗的全过程急救气氛[6],增强了日后遇到相同急救护理情况时的应对能力,而且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各模拟情景之中,增加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研究显示采用情景模拟培训能激发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临床救治能力[7]。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急救护理技能演练及培训后,护士的应急能力及急救技术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些年轻护士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但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心理素质差,有研究显示情景模拟培训能够有效锤炼护士的心理素质,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8]。

综上所述,应加强对急诊护士小儿急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训,情景模拟演练能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是急诊护士培训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玲燕,胡茂通,季亚玲.案例模拟竞赛对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96-1199.

[2] Ong M E H,Quah J L J,Ho A F W,et al.National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first aid,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skills in Singapore[J].Resuscitation,2013,84(11):1633-1636.

[3]刘红平.应用微技能培训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1):2697-2699.

[4]向岚,王瑾,龚立军.情景体验培训考核在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培训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1):1064-1065.

[5]王晓春,刘淑芝,亓恒美,等.情景式教学法在护士层级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4):1937-1940.

[6]余碧艳,夏园音.模拟急救在小儿急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25):3143-3144.

篇3

1 排除儿科新护士的心理压力

1. 1 面对儿科患者这个特殊的护理人群, 在当今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都是以小孩为中心, 当小孩患病后, 前来看护的家属总是一群, 问题多, 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增高, 致使新护士的心理压力加大, 沟通能力欠佳, 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产生自卑心理, 做事被动, 缩手缩脚。

1. 2 为了尽快让新护士适应儿科, 首先要理解新护士的心理变化, 培养新护士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 先由带教老师示范操作, 并讲解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然后让新护士动手操作, 带教老师随时提出问题, 起到带教老师“做中教”, 新护士“做中学”的互动模式。从而培养新护士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而尽快熟练儿科工作。

1. 3 培养新护士的交流能力, 帮助新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沟通是护患关系的桥梁, 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必备条件。带教老师应教育新护士在各项操作前多鼓励患儿, 使护患双方互相了解, 如遇到穿刺失败, 应暂停片刻, 安抚家属和患儿, 表达自己的歉意。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很好的配合, 减少争吵、纠纷的发生。护理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 制定技能培训方法与内容

2. 1 凡被本院录用的新护士, 统一由护理部集中岗前培训一周。使每位新护士都能熟悉医院的环境, 规章制度, 服务理念和操作标准。认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热爱自己的职业。

2. 2 提高新护士的业务技能, 护士长根据临床工作实际, 制定可行的带教计划, 并加强新护士及带教老师的考核, 应用考核的手段促进学习与带教。

2. 3 提高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带教老师带动新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护理差错判定标准》等。

2. 4 制定明确的培训内容和计划

第一阶段:一个月, ①熟悉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 让新护士明确各项制度, 用制度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新护士应熟记的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给药制度、护理缺陷报告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②熟识儿科病房的环境、各班职责和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是长期而且艰辛的工作, 带教老师要告诉新护士每一个班型的工作流程, 使工作程序化, 避免工作慌乱, 遗漏工作出现差错事故。③掌握院感相关知识, 儿科患儿抵抗力差, 带教老师要培养新护士操作前后六部洗手的良好习惯, 接触每位患儿前后都要六部洗手, 静脉输液止血带一人一根, 避免交叉感染。操作完毕垃圾及时分类处理, 其他用物做预处理, 加强新护士的无菌观念及卫生观念。④熟悉儿科基础护理特点及基本操作技能。小儿新陈代谢旺盛, 皮肤护理是儿科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 带教老师应指导新护士督促并配合患儿家属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 如高热患儿降温时及时更换患儿汗湿的衣物, 腹泻患儿勤更换尿片, 大小便后及时清洗臀部, 皮疹患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患儿抓挠。

第二阶段:一个月, ①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发热、腹泻等都是儿科常见病, 带教老师应详细讲解儿科各种常见病的护理要点, 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培养新护士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带教老师还要带领新护士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②掌握儿科药物的剂量换算。药物剂量精确计算是儿科护士的基本功, 带教老师要指导新护士根据药物剂量和规格制定统一的药物配制方法。每次配药前, 根据医嘱药量, 带教老师提出问题, 让新护士准确计算药量, 尽快让新护士熟练掌握药物计算方法。③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各种监护仪器及输液泵的使用, 抢救车内的药品及用物的放置。带教老师除培训新护士监护仪及输液泵的使用外, 还要指导各种仪器报警故障发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第三阶段:一个月, ①熟练掌握急救物品、仪器的使用, 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儿科又称“哑科”。很多患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陌生的环境及各种治疗操作又使患儿产生恐惧, 带教老师应引导新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级别护理的原则。如危重患儿每15 min巡视一次, 并详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精神状态、各管道通畅与否、监护仪使用状态等, 及时做好记录。如出现抢救, 应在6 h内做好抢救补记。②掌握儿科细小静脉、头皮静脉穿刺及留置针的使用。小儿头皮输液难度大, 在实践初期, 带教老师应详细介绍小儿头皮静脉的分布, 走向, 帮助找血管, 告知穿刺技巧, 然后在其指导下操作, 穿刺成功妥善固定, 一旦出现穿刺不顺利, 带教老师应立即接手, 给予补救。给予家属及患儿情绪及心理上得安抚。③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吸痰、洗胃、血气分析技术, 各种有创管道的护理方法。带教老师每周带领新护士在护理示教室进行操作培训, 护长每周抽考一次。

2. 5 高年资护士担任责任制带教。选择高年资有丰富临床经验护士担任带教老师, 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扎实的理论基础, 正规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高度责任心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带教工作。护长安排老师与新护士同一时段工作, 以便带教老师对新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培养新护士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

2. 6 按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新护士培训考核计划, 结合专科培训的内容及目标, 根据新护士的培训内容, 医院每月进行护理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论考核一次, 进入临床三个月内, 护长安排带教老师对新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 三个月后经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综合考核评价, 合格者书写倒班申请全科通过后可让其单独倒班。

综上所述, 儿科护理工作难度大, 临床带教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要做好儿科新老护士交替, 必须把好新护士入院关, 抓好新护士带教工作。通过对儿科新护士的带教工作, 作者体会到儿科新护士带教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带教, 她们要掌握一定的专科知识, 除了自身努力外新护士也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多参加医院及科室培训、医院内及医院外的知识讲座和志愿者活动, 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 应用自己的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 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祁小磊,杨丽,高艳红.新护士规范化岗前培训的方法与效果. 护理管理杂志, 2009,9(5):37.

[2] 叶天慧,陈锦秀,易永红.儿科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22(7):68.

[3] 显兰,李平.系统培训评估儿科新进护士的必要性及方法.重庆医学, 2002,5(31):442.

篇4

一、明确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儿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包括了生产发育、小儿喂养与营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住院小儿的护理以及小儿常用护理技术等内容。儿科护理对于小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科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儿科护理专业人才首先需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其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在具备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但能够更好地适应一线护理服务工作的需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热爱工作岗位和良好的品行,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工作质量,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围绕市场需求建立和开展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将“工学结合”一体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在确保学生充足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培训手段,学校方面缺乏全面的调研和讨论,最终导致学生临床服务水平不足,因此必须要特别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落实,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优秀临床护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具备优秀心理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作为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构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和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学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成华.科研有效融入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6)

[2]韩丽琴,董川福.第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3)

篇5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篇6

1 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够强,一小部分护理人员思想较为落后,服务意识好不够强,不仅漫不经心,而且缺乏耐心与语言强硬等。患儿家属的较高期望值就和较低的护理服务意识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差。随着病人家属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法制观念和护理工作一旦存在疏忽,家属就会立即投诉。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学法、懂法、知法和守法。目前,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隐患有: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儿科患者疾病的用药特点及常规护理要求等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儿科护理文书的书写不够规范;儿科护理记录的内容不够全面与及时等;护理技术的操作水平还不够高;儿科患者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偏低,而反复操作又会极大地增加患儿的痛苦。

1.2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鉴于各所医院儿科护士普遍严重缺编,护士群体的工作负荷太重,思想压力过大,而每年新护士的进入,也为儿科护理管理造成了很多新问题。护士长对于护理质量缺乏严密监控,对护士实施规章制度考核的力度也不够大。

1.3患者及社会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儿科患者中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变得愈来愈高,比如,静脉穿刺均要求护士能够一针见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因贫富差距悬殊而造成了一部分家长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通常会表现利用就医发泄其心中的怨气,甚至会出现偏激的行为。而社会舆论却常常把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责任全部推向医院,对医院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家长往往对儿科医疗护理的要求很高,而儿科医疗护理是十分严谨的过程,受当前医疗技术水平之限制,并非所有儿科疾病都能顺利治愈,有鉴于此,家长往往会把矛盾转到护理人员身上。

2 确保儿科患者护理安全的对策

2.1树立护理安全新理念

要积极提高儿科护士的服务质量意识,充分培养其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尤其是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非常注重患儿的安全及工作周边环境的安全。要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树立起安全意识,努力实现护理工作的制度化与常规化。要针对儿科患者的特点做好服务与质量管理,并最终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要认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项安全法规、知识,召开护理缺陷案例的分析研讨会议,从深刻的教训之中吸取经验,强化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将护理缺陷尽量扼杀于萌芽状态。

2.2建设护理安全管理网络

要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建立起安全管理小组,各护理小组均由护士长亲自负责,主要抓的是护理安全,护士长应当对护理安全管理负完全责任,并全面地开展工作,制定落实相应的防范举措,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要在儿科进行各类护理安全隐患的排查,并依据排查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监督落实,同时还应对护士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2.3实施全员培训

要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普遍提高护理人员队伍的各项综合素质。要采取理论学习、继续教育与外出进修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优化护理人员群体的知识结构,拓展护理服务的内容。与此同时,应当在思想上彻底转变服务理念,坚持更优质的服务,明确工作的目标,从而努力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要有计划地组织儿科护士开展规定基础护理类操作竞赛与综合技能类考核,重点是强化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及其继续教育。要依据儿科护理之特点,开展小儿急救及头皮静脉穿刺等方面的专项技能培训,组织高年资护士为青年护士传授自身所掌握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能。在强化培训之后,不仅丰富了儿科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她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2.4健全规范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在护理安全质量方面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结合本院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切实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当中的各主要环节。要建立起较为畅通的护理差错事故报告机制,全面收集各类护理危险因素,每月组织开展护理安全讨论,对目前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安全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方法。

2.5提高沟通技巧

儿科护士应当加强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非语言沟通能力,要能够很好地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倾诉,并能够切实尊重其知情权、同意权与选择权等权利,自然而真诚地表达出对于患儿的关心与体贴。要注重开展情感交流,落实人性化护理,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确保护理安全。

2.6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安全和法律法规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而出现的护理缺陷或者纠纷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儿科护士应当认真学习各项法律知识,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护士管理办法等内容。同时,还可聘任法律顾问为护士进行法制教育,以增强其法律观念。

2.7科学安排人力资源

临床治疗护理与生活服务均通过儿科护士完成,但很多医院存在儿科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却很重的问题。护士往往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时常常出现心烦、乏力及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所以,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儿科护理人力资源,以顺利推进护理工作的开展。

3 讨论

总之,在儿科护理工作当中,应当切实注重安全管理,持续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护士的慎独精神,提升儿科护理工作的内在质量。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医疗安全已成为是病人选择就医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一个标准。通过消除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隐患,肯定能提高护理的安全程度,进而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当然。为保障医院事业之发展,还应当为患者和护理人员营造出一个更为安全、更能表现出人文关怀的良好社会环境。

篇7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岗位培训,从教案、授课技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公开示范课或教学比武,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年青教师结对,一对一帮扶,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技能。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疗的进步,又加上医院专科的不断细分,儿科老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以应付复杂的临床问题,这就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熟练的实训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儿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等等。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

教师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规范化的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和人文素养等等,从而掌握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教学作为社会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对儿童的整体护理,有良好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儿科护理人才。

2.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为培养出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儿科护理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二是具有积极的进取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三是具有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常用的操作技能。五是具有较好沟通协调、服务等综合能力。

篇8

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复杂、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是治疗、护理关注的重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会影响疾病的预后[1]。对于儿科病区而言,由于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病情,且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发展迅猛,护理工作难度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儿科危重症患者,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被检查护士共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7.2±6.9)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护士10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6人,学历包括中专1人,大专14人,本科与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调查表格参照文献[2]中关于危重患者检查标准,结合护理部提出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调查表格的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治疗方案与用药、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每项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分,不掌握记0分,部分掌握记1分,完全掌握记2分。1.2.2调查方法由护理部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的主管护师1名、儿科护士长1名和护理管理人员2名组成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每月对病区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儿的病情知晓情况与对应的处理措施,由调查小组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打分。

2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30名护士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一般。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30名护理人员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一般,虽然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儿科护士更注重患儿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够很好的遵医嘱进行治疗,但未能深度察觉患儿的治疗需求,对于心理、并发症、康复计划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差。

3.2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儿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完全掌握仅达到76.67%,这说明仍有近1/4的护士不够重视患儿的阳性体征检查。由于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因此儿科护士要在掌握患儿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阳性体征改变,了解相关检查指标,才能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抢救准备提供依据。有文献[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以上的护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皮肤护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疗需求,未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做好相关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学会观察患儿的阳性体征,确保能够及时做出病情评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3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掌握情况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临床更注重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思想,而非以疾病为中心[4]。儿科的专科护理要点是要以危重症患者特有的体征、症状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依据而进行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护士难以对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不断重复,这充分表明了护士在患儿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的空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完全掌握患儿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护士仅占63.33%,不掌握的护士占6.67%,说明危重症患儿的专科、心理护理诉求被忽略,超过40%的护士未能重视患儿这方面的护理需求。考虑专科护理不足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未能熟练掌握患儿的阳性体征和预判并发症有关,而心理护理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与传统的护理思想影响有关。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强护士的全面培训,提高护士的现代护理认知,要强调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在职学习,补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4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掌握情况

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症护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能够完全预知并发症情况的护士占到80.00%,考虑原因可能与护士难以主动了解患儿病情有关。由于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当患儿症状不明显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潜在并发症[5]。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带动新护士,增进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积累。

3.5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仅有63.33%的护士能够完全掌握康复计划的相关知识,并制定出康复计划,仍有较多数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症患儿的康复计划,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的康复[6]。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的拟定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的意识,制定相关流程以供护理人员参考,满足危重症患儿的护理需求,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于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不佳,应当加强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张宗艳,尹梅香,等.病情知晓对强阿片类药物止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肿瘤药学,2014,4(1):59-61.

[2]洪峰,张炜敏,贺晓新,等.北京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陈永浩,张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23-24.

[4]王婧,冯泽东,孙彭赛男,等.甘肃省武威市中小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98-100.

篇9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篇10

1 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成因分析

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效的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需要严格的落实核查制度、不断的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2],提升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加大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等。而当前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影响着儿科护理的质量,导致儿科护理差错等事故的发生。

1.1儿科护理任务重的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等原因的影响,在医院诊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受到儿科床位周转速度快、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医嘱多等原因的影响,医院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患儿病情、体温、恢复情况的记录与观察,另一方面要继续接待新的患儿。

1.2部分儿科医护人员临床观察不仔细 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尚未达到准确表述的程度,甚至部分患儿不会说话,这就使得患儿无法将自身的不适等向医护人员表达[3]。因此,当大部分患儿的病情是家长代诉的时候,如果护士仅仅依靠家长的反馈,而没有实施有效的检查,那么可能就会出现延误救治时间等问题,进而造成儿科护理差错的发生。对于护理要求中的三查七对没有做好严格的操作,包括操作之前的检查、操作过程中的检查、操作之后的检查、患儿床号的检查、病情的观察、医嘱的落实情况、用药的比例、用药的时间。特别是在患儿较多的情况下,部分护士容易忽略监控的次数,而影响问题处理的及时性。

1.3部分护士护理水平待于提升 护士作为儿科护理的主要人员,部分护士由于实践经验少等原因的影响,对于一些新的护理设备、以期使用不熟练,甚至操作不当造成了救治时机的耽误[4]。有的护士因为任务多等原因,没有及时的完善护理的文书。有时也因非监护人带孩子入院,拒绝签字或年龄过大不会或不能写字导致首次护理记录单不能及时完成或记录错误。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出现。同时,在患儿护理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的治疗与护理不能够及时的做好记录,付诸于行动,避免因为疏忽等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等沟通不足 在儿科护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护理差错事故的形成与护理工作任务多、护士责任意识不高、医患沟通不到位等因素有关。科学的防范措施需要做好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医患之间的沟通的措施来实现。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的操作、特殊药物的使用等,护士要及时、主动的向患儿的家属交流反馈。部分护士因为法律知识不够全面,在侵入性操作没有能提前通知患儿的家长,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出现。也有部分医护人员缺乏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得护理工作不明不白,导致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出现。

2 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策略

2.1严格落实儿科护理工作的查对制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医院要依据患儿病情变化快、诊治医嘱多、儿科患儿护理工作细致等特征,做好对儿科护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加大儿科护士长监控的次数,儿科护理人员的班次、科室人员的编排上,要按照结构合理、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的护士来担任。在节假日、疾病集中期要灵活的排版,以备急需,以此来避免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不断提升儿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医院要不断的加大对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习惯的培养,做好骨干人员等的定期培训与学习,并积极的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新技术。对于急救等技术必须要求人人都能过关,督促护理人员不断进行自修、自学,并就护理人员仪表仪容、言谈举止作出规范性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专业能力。

2.3以严格的管理保证儿科护理的质量 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等特点,要求护士长在工作的过程中,每天都要认真、全面的检查本科室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以科学的考核方式督促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高效性。规范文书书写,详细告诉患者家长、监护人签名的意义,让其主动配合工作。要不断的加强病室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并对护理设备等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保证儿科护理设备的完好性。例如通过合理的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加护理人员的学习交流机会,加大对护理人员重要性和劳动的宣传,让患儿的家属能够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4做好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 在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护理工作的各个细节,适当延长医患交流的时间与次数,以此来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通过加强病房巡视等,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准确的执行医嘱,对于一些不良的反应、应对方法等要及时的向家长、监护人等告知。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前,要含蓄的给予患儿家长或者监护人相关的预警信号,以更好的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进护患感情。护理人员在病房巡视的时候,要及时的掌握患儿的有效信息,严格的执行医嘱的相关内容,向患儿的亲属告知用药的相关注意事项,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加大对患儿的护理预警信号的科学,让患儿的亲属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更好的实现与家属的密切配合与治疗。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在儿科护理工作落实与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做好医院患儿接诊、病房安排、住院编排等工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此来规避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芬.小议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方法[J].中外医疗,2009(14).

篇11

(1)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6名主管护师组成培训带教小组,首先由急诊科、ICU的技术骨干进行对6名主管护师进行急救能力、急救知识及带教能力的培训并考核,考核过后,选出4名达标的代教老师。分成4组,由4名带教老师负责制订儿科急救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考核,护士长每月进行抽查并讲评;(2)培训目标:通过实施急救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能够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及儿童急救的各种技能。为儿科的护理安全做好保障;(3)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流程的培训、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

3考核方法

(1)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组按照培训的课程设置由组长统一安排时间小组培训,每项课程为期1~2个月,要求6个月全面完成。每项培训结束后先由组长进行小组考核,护士长每月根据培训内容定期抽查,每组抽查一人,作为小组成绩,累计6次。培训结束后6组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操作比赛。分出名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分值(100分)。技术操作每项(100分);(2)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考核: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合为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总分值为(100分)包括①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能够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给予预防措施。②应急能力、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20分)要求在突发状况中做到沉着冷静,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抢救措施。③抢救流程的熟练性(20分)要求熟练的运用抢救流程,给与患儿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④配合能力(15分),要求无论有多少护理人员在场,都能够合理安排抢救任务,做到争分夺秒、密切配合。⑤抢救过程中的沟通技巧(10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和家属要做到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当带来的医患纠纷。⑥技术操作的速度及准确性(15分)要求各种抢救操作熟练准确。

篇12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es; Inservice training; Training needs; Influencing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9.018

护士在职培训是对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不断补充、更新、拓宽的一种继续教育,可以提升护士临床、教育、管理、科研等各方面能力[1-3]。国家也出台相应政策要求护士必须接受在职培训[4]。由于儿童身心特殊性及儿科护理的专业性,临床护理中对儿科护士的能力要求普遍较高[5]。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护士各方面的素质,而儿科护士在职培训面临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本研究旨在了解儿科护士在职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制定儿科护士培训方案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1]。高职护理三年制专业已推行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必须明确其在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

1. 目前临床开展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存在的不足

1.1 轻视健康教育

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不认为自己是疾病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和评价者,而只是作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以及患儿的照顾者。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健康教育过程充分地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忽略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1.2 专业素质的欠缺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比较完整、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在对儿科患者及其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护士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不足而导致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无法满足各层次及各年龄的患儿和家长的需求。

1.3 健康教育时机选择不当

在非治疗护理时间内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护理时间内的效果;疾病缓解期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发作期的效果[2]。而有些护士不分病情、不分病程、不分时间、不分家长及患儿的接受能力,采取单一介绍的形式,缺乏热情和耐心,语言生硬,使用专业术语使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和掌握。

1.4 教育方法欠缺

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内容浮浅,方法单一,重视灌输式教育,缺少具体指导,未能因人施教,流于形式,不能与护理过程相结合,达不到健康教育的预期效果。

2. 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应结合临床实际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

2.1 转变观念

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进行健康教育,明确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

2.2 结合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

儿科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等。健康教育一定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必须掌握的原则。向护生介绍其重要性,并强调它是儿科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使护生从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明确不仅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护理工作,也要帮助病儿及其父母确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康教育工作者。

2.3 技能培训

2.3.1 言技能的培训

语言技能包括口头和肢体语言,是护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和最基本素质。但由于护生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及现有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与人交流时词不达意、不敢面对大众说话等现象。因此,护生语言技能训练成为了主要训练内容。可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2.3.1.1 角色扮演

教师根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角色和相关情境,列出扮演的角色,并分析角色特性,征求角色扮演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给定的情境进行讨论、加工、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熟悉角色,进行语言设计,编写剧本,进而分配角色,进行演练。同时教师要列出未演出学生应观察的项目,以提高演出后的讨论与分享的参与感。

2.3.1.2 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