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中学学前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培养舞蹈表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舞蹈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和训练方法,舞蹈素养得以提高,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应以满足幼儿舞蹈教育需求为目的,故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舞蹈教学技能,以适应今后的幼儿舞蹈教育工作。简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会跳、会编和会教。因此,掌握舞蹈基本技能,提高舞蹈表演能力,就成为提高学生舞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对象的现状
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素质情况进行摸底,2012年9月本人面向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的24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舞蹈基础、兴趣和天赋三大类别,采用了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设问形式进行,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达95.8%,根据统计结果,反应出来的问题堪忧。
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综合调查问卷开放式问题回答情况,结合封闭式问题统计,反应出如下问题:
一是学生舞蹈基础偏差、起点较低。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舞蹈或接受舞蹈训练。表现出来的现状就是音乐、舞蹈素养普遍偏差,缺乏基本的乐感、美感和节奏感。这严重地制约其今后的舞蹈学习过程的习得能力。
二是学生对事物认知滞后,兴趣不大。对于舞蹈这一没有接触过的新生事物,多数同学反应滞后,兴趣不大,缺乏主动,上课不认真,训练怕吃苦,课后不坚持。这些制约着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平时不注意掌握动作要领,不苦练基本功,不将动作技巧学习与领会作品意境相结合,只求形式和形似,不求神韵和神似,一旦伤病困扰或难出效果,就厌烦训练甚至动辄放弃。这是制约学生舞蹈表演水平的心态原因。
三、有效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措施探索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为语言的“心智交流”表达艺术,作为舞蹈学习者,需要在身体表现、节奏体现、情感再现方面综合发力,才能真正提高舞蹈表演能力。因此致力于从兴趣、基本功、激情、鉴赏力、节奏感和实践强化等六方面采取教学措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一)培养浓厚的舞蹈兴趣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提高舞蹈学习兴趣是学好舞蹈的第一步。
一是调动情绪,树立信心,唤起舞蹈情感。教学中多着眼于学生的每个小小进步上,如在学生们每做完一个动作时及时补上“不错”“很好”“有进步”的评语,学生们的身上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热情,增强她们学习舞蹈的自信。同时,“大家比以前有进步了,如果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赏识总结,更能使学生逐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增强自信,为调动舞蹈情绪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以情激趣,以趣激法。注意关心学生身心情况,让学生感到亲切,心理放松,或者安排一些有趣的舞蹈内容,或者设计一些舞蹈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如在学习舞蹈《尝葡萄》时,让学生们“重返童年”,尝试以维族小姑娘的身份,在自己的葡萄园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尽情地看葡萄、摘葡萄、尝葡萄。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在表现中得到成就感。
(二)抓好乐感、节奏感培养,打好舞蹈表演能力基础
音乐是激发舞蹈表演欲望的钥匙。节奏的力量在于打动人心。舞蹈用肢体表现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从而演释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对学生进行乐感与节奏感培养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基础。
在教学中常用听音乐跟拍节奏进行练习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基本的舞蹈音乐经常采用一些4/4、3/4、2/4拍和柔板、慢板等不同节奏类型的音乐,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打出各种节奏型,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提高乐感,比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快慢的变化等等。
此外,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渗透也极为重要。对此,需要教师经常播放一些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逐渐潜移默化,实现艺术渗透。如在欣赏《江河水》这个舞蹈时,先分析舞蹈的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体会乐曲中悲伤哀怨的情绪,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诸如什么是乐感、如何根据乐感发挥想象力塑造舞蹈形象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塑造出舞蹈形象,使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
舞动节奏也是训练乐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在音乐节奏的适应练习中,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先以身体的局部动作来体现音乐的各种节奏,再以自由组合动作体现各种节奏音乐。在聚合分散的流动练习中,强调动作的变化和节奏处理,来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的体验水平。
(三)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根本
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巩固过程坚持不懈。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复习考核”三个进程对学生动作姿态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舞蹈的基本功习得效率。
首先,介绍幼儿舞蹈的名称、内容、基本特点、舞蹈配乐,明确手形、脚形、手位、脚位、基本步法和基本动作要领,说明动作的形态和用力的方法。
接下来由简至繁、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地对动作进行分解训练,完成整套动作。如将幼儿舞蹈的腰部组合训练分解成提腰、松腰练习、地面、地面开跨加提腰松腰练习四个步骤来训练。又如将幼儿舞蹈二拍舞步组合训练分五个步骤:前进步练习、后退步练习、横移步练习、横追步练习、前四步合练。各种舞蹈采用适合的分解过程进行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习得效率。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互助式、提问式、帮带式进行复习,纠正重点动作,巩固动作技能。使学生能从老师的纠正与指导中掌握动作的要点和规范。如幼儿东北秧歌组合训练,纠正、巩固训练组合中的主题动作:“跳踢步”、“小燕展翅”、“单指”、“半蹲”,从第一个动作到最后一个动作,始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四)富有激情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关键
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创造舞蹈表现情绪,激发舞蹈激情。
1.创设情境,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体会领悟舞蹈情感。在课常上多创造美的意境,营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如教授蒙族舞蹈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描述情境:眼前是辽阔的草原,遍地都是牛和羊、悠扬的马头琴声在草原上飘荡,并以对骏马和雄鹰的讴歌寄托对大自然的钟爱之情。
2.分析舞蹈动作、挖掘舞蹈内涵。“马步”、“驼步”“抖肩”“碎肩”、“柔臂”等舞姿则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教授学生为了表现出蒙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点,要做到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当学生们深入意境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理解了舞蹈意境后,表演情绪就会逐渐到位,舞蹈激情得到激发。
(五)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力,促进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幼儿舞蹈教师,有了鉴赏力才知道动作的对错、作品质量的高低,才可能带领幼儿进入真正的舞蹈世界。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舞蹈肢体美感及审美意识。
形体课上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专业体态和自然体态,鉴别对错,找到美。在“基训”中,让学生从艰苦的、枯燥的训练中找到美感。教师把美的教育贯穿整个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造型都有主题、有思想、有情感、有美,充分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掌握好舞蹈的基本功。在视频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完作品后从自己觉得优秀的东西中挑选出来,不断的模仿,练习,加上自我创新,才会达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发展。
(六)创造展示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平台
舞蹈教学需要通过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组织学生们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演出、比赛,当地文化艺术节、牛仔服装节、旅游节暨嘉年华、校庆文艺晚会等等,都是很好的学生舞蹈展示平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平台上的锻炼,获得比赛、演出成功后的喜悦,能进一步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有效地提升其在人格完善、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从兴趣、基本功、激情、鉴赏力、节奏感和实践强化等六方面采取措施,是提高现今职业中学学前教育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然而,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跳、会编和会教这一培养目标,仍需要在舞蹈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从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侧重的五个方面,《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年第1期
[2] 刘敏,试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大众文艺》2012年16期
[3] 鞠小萌,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思考,《文学教育(中)》2010年第09期
[4] 陈小燕,“全实践”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03期
篇2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生存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渊博的知识。
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
其次,教师还应有比较广泛的课外知识。因为现在的中专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他们能够提出形形、五花八门的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就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靠吃老本来教学生,再高学历的教师也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严于律己,应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人格,火热的感情,一言一行渗透着对学生、对事业的爱,要有责任心,能起表帅作用,决不能讲怪话,发牢骚,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应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切实做到教书育人。
三、教师应把爱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的主要责任有两个: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教会做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用爱心浇灌的教育是空洞的、残缺的教育。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我们教过的那么多学生,真正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感动的不是老师渊博的学识,而是老师是否有一颗炽热的博大的爱心。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法,又是一种教育艺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完善,发展这种艺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教育好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往往会铭刻在学生的心中,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如果老师上课时情绪过于严肃、拘紧,必然缺乏艺术感染力,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心理障碍,因为老师本身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上课前教师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境,满腔热情地面对学生进行教学。
四、教师应注意授课的艺术
一个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不错,但是要想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你的学生,更重要的还要注意授课的方式、方法。
1.即使教学任务再紧,也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他们的成长。我希望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不是强迫他去学习,中专生正值世界观形成时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很多学生认为到了中专可以自由一下了,能考60分就行了,在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失去了理想和目标。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到学生当中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进行交流,既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严重,如果你不把道理说到他心里去,学习起来是不会有动力的。一般我会提醒学生作为中华儿女要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要有报孝祖国之心,另外爹妈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养老送终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父母生活的幸福,要有责任心,要让自己的家庭快乐和谐。再结合当前就业的严重形势,提醒学生必须学会一技之长,靠技术吃饭,俗话说一招先,吃遍天。日久天长学生总是在这种氛围下熏陶感染,会无形当中形成一种责任和义务,渐渐地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习态度就会有所不同,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大。另外,还时刻提醒学生在一招先的情况下,若有机会还应多学一些其他相关的技能,比如说男生有机会的话,学习驾驶技术,考一个驾驶本,女生利用心细、有耐心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打字,使他们认识到趁年轻应多掌握一些知识,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有动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自觉去奋斗,去进取,最终成为一个栋梁之材。这样坚持几年学习的话,毕业后一定会在同龄人中走在前面,更好地适应社会。
2.多鼓励、多表扬
美国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现在学生自尊心很强,受到批评时自尊心很容易受伤害,所以最好是少批评多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我常在后进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我原来带的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上课常打瞌睡。但我发现他的计算机水平很高,在课上我下意识地安排一些平时教师演示的内容鼓励让他做,结果做的很不错,我及时地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他的学习热情慢慢地提高了,上课也不好意思再打瞌睡,期末成绩进步很大。这就是表扬学生的效果。后进生需要表扬,优生同样也需要鼓励,对优生的鼓励往往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
篇3
一、问题的存在
(一)学生基础薄弱。正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均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即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因而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了解,再加上生源问题中职招生时并未经过面试,因而在入学前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了解美术技能课程。学生见识面太窄,很多知识都不了解,特别是绘画中的动手能力完全缺失(比如自己动手做泥塑和陶塑)。
(二)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在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术教学却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美术课中为了应付技能等级考试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倦怠情绪及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幼儿园教学中有用知识的时间较少,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我校的美术教师全是美术专业改行的,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缺乏,无法真正地实现培养一线工作岗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过于抽象化、专业化,重点强调的是美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而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忽视,具体体现在偏重美术史论教学,忽视针对幼儿心理的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的写生素描,忽视表现幼儿心理世界的简笔创造训练;重视材质为水彩水粉的专业色彩训练,忽视幼儿喜欢的水彩色、油画棒等材质的把握等等。
二、针对实际情况,确立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实施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极为深刻地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而另外一个著名教育家谢台臣先生也提出“在做中学”。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传统模式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
通常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与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所构成。中职学前教育的横向培养过程模式所包括的主要是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和厚基础。
1.高素质。要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能够将本职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2.强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将美术技能、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能力及出色的美术教学能力。
3.精专业。要求能胜任美术教学,精通美术教学专业,为学生创造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
4.厚基础。要求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艺术设计、美术欣赏、工艺造型、图案、色彩和素描等,并且要有着深刻的知识系统,能够创作较为简单的美术作品,要具备准确评析、创新组合幼师作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和传承美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同学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要不断给他们渗透此内涵,这种观念对像他们这样的“人生的启蒙教师”特别重要。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她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教化中养成良好的个性美,鼓励她们在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创造热情,并要求她们(将来的教育工作者)把这种美育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教学法的教授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绘画美术类的动手创作实践环节,比如对常规的一些美术门类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新材料、新技法的美术创新实践。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设课堂创作的环境。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实践,在一定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小组内协调合作能力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对于《风景之简笔画》的创作性课题,首先让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宽泛而公平的命题,分别为“春”“夏”“秋”“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创作,大胆地发挥想象力,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对于作品进行语言包装,编织故事情节,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一边展示创作作品,一边生动地讲述故事情节,将讲台下的学前教育学生视为幼儿园的小朋友,积极做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在课堂中呈现幼师上课情形,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师身份带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并给予最大的肯定,为学生的课堂创作增强自信心。
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是一年社会实践和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体化制度设计,简单地来说就是:前两年学习的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则参与到社会实践学习中去。把实践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懂实践、通理论、强专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学习课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按照纵向培养模式要对学习课程进行设计,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打好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轻实践而重理论。美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手工基础,简笔画,线描的学习,对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造型能力加以培B;第二个学期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当让学生对国内外美术优秀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是要将本专业的实践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材特点加以熟练掌握。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学生直接参与到为期一年的岗位实习中,学生虽然是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来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予以承担,但是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等同于在职教师。全日制的岗位实地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工作实际与学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出入,这便需要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在实践中,不仅要耐心地归纳总结过程,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同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在校教师及时地给予有效的指导。
篇4
1.教学目标差异化
进入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对象都是16~19岁的女生,而且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我们的教学设置了阻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出合理的因材施教方案,针对情况进行教学。比如:一种是文化成绩好,虽对舞蹈有一定的爱好但自身舞蹈条件差的同学,针对这类的同学,我不要求每个动作都做到位,只要求她们必须熟知舞蹈动作的要领、精髓,以培养其欣赏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今后作为幼儿教育教学人员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种是在舞蹈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曾受过短时间或不是很正规的训练且自身条件好,但文化成绩差的同学,对于此类学生我会利用其自身条件好的优势,重点训练她们的动作,提高她们的舞感,让她们掌握舞蹈的理论知识,争取参加各级各类的舞蹈比赛或参加"3+X"高职考专业性的大学;再一种是文化成绩差,自身条件差,对舞蹈不感兴趣的同学,我要求她们认真上好每堂课,但对其动作的要求不高,能完成就好,同时能感知音乐的节奏,慢慢培养她们的兴趣,教授她们对幼儿要有爱心,这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师德。
2.教学内容系列化
从教学内容上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比如:第一学年,我安排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在训练中遵循从地面——把杆——中间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高学生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感以及舞蹈感受。第二学年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开始先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音乐特点、动作特点以及动作的来源,接着做示范动作,体验各个民族的不同舞蹈风格,真正学到舞蹈的“味道”。第三学年学习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的创编,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创编出有亲和力的幼儿舞蹈让幼儿喜欢。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学生即将参加实习和以后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途径灵活化
我认为,教会学生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组织编排幼儿舞蹈节目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运用自如。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些同学自己能将舞蹈跳得很好但面对幼儿园的孩子时却不知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们明白,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等手段,教会学生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口语化、通俗化、简单易懂适应幼儿语言习惯。其次是正确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具备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对教授幼儿舞蹈来说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幼儿很直观的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好的纠正。第三,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由于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所以幼儿舞蹈的创编要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情趣,达到感染幼儿与教育幼儿的目的,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要尽量克服和避免幼儿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从而创作出使幼儿感到亲切、易学、好玩,愿意接收大量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
4.考核评价多样化
篇5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得到重视的原因
1.1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流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涉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 人们发现来自不同语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仅靠掌握准确的语法知识, 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数量的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的差异, 同一词或词组对不同国家的人来说可能指的是不同事物, 容易产生误解, 毫无恶意的言语也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有时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流, 使得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
1.2 语言教学的发展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 听说法创始人弗里斯与拉多都曾指出社会文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60 年代以后, 语言学界对社会文化认识的大大提高, 在语言教学中, 进行文化知识输入的探讨迅速展开, 并逐渐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结合起来。90 年代后, 一些国家的政府或教学权威机构都将社会文化知识教学列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我国, 大学英语教学界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视始于 20世纪 80 年代初。中学外语教学中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视则迟至 90 年代。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也应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
2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输入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其相关文化的教学, 这已成了英语教育界的共识。而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课仅是一门文化课, 相对专业课而言, 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想着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缺乏文化意识的输入, 结果使得学生越学越难, 越学越没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然而我们也常发现, 当教师不是一味的强调语言点, 而是根据教材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常识时, 学生往往会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你会惊讶的看到: 学生的兴趣如此大, 课堂上的表现也能如此积极, 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顺利, 教学效果也变得很理想。所以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 进行文化意识的输入非常必要,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应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目标 普通中学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定, 并对不同等级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但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中并无此类具体的描述, 只是笼统的提到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希望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中也能制订出一个目标明确, 切实可行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方案。这样教师们就能根据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2 有关部门编写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时应注重文化内容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材缺乏统一性, 显得有点儿杂。涉及到文化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学的是听、说、读、写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 有关部门编写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也应朝这一方面靠拢, 在内容上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在任务设计上将听、说、读、写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糅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文化意识。教学参考书中应包括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因素的方法, 或由有关研究部门编写供教师统一使用的文化参考资料。
3.3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英语考试还是以语法知识为重, 文化知识仅占极小的一部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也不多, 由于手边没有现成的材料, 平时缺少培训, 课程标准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教师进行文化输入,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只能是零星和散乱的。因此,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处处留心积累相关的文化内容, 加强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育部门也应组织相关的培训, 增加教师这一方面的学习机会。
3.4 应改进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检测方法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应配备适当的教具及配套的音像材料, 教师应改进英语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因特网搜集英语文化知识, 把搜集的英语文化知识整理制作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耳目一新”, 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坏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没有升学压力, 教师没有提高自身文化意识的动力。因此职业学校可以采取观察学生课堂积极性加英语考试成绩来检测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坏, 考试中还可以加入听力、口试、表演等内容来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5 职业学校也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职业学校也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并在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两者进行对比、了解, 尽力减少学生民族主义情绪, 避免用中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 批判外国文化; 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外国文化。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 要掌握和使用语言, 只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 还必须学习同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文化教学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还不够重视, 因此要使制定大纲、编写教材的相关部门和教师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使职业学校学生能真正掌握和使用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但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教学,基本没有与之配套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以舞蹈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准则,按照自己主观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建设。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舞蹈课的课时少。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是:学前教育专业三年五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周17周,舞蹈课每周2课时,五个学期加起来一共170课时。舞蹈课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仅仅170课时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舞蹈技能及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在舞蹈方面会受到很到的限制。
2.没有规范的舞蹈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理论基础,没有教材的课堂是随意的,不规范的,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找到适合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不能只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对舞蹈教学并没有专业的重视,这给舞蹈课程的设置带来弊端。很多中职学校的舞蹈课程没有科学的教学计划,没有专业的教师安排,没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想。
4.学生自身条件局限性。舞蹈的表现手段是人体动作,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行为艺术。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生,在舞蹈训练方面年龄偏大,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基本定型,可塑性降低。
二、舞蹈课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艺术,既可以通过节奏反应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人体动作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它的表现工具即是人的身体,通过人体来表达一切情感。使观众可以感受到美,舞蹈可以陶冶情操、强健体魄、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在人的幼儿阶段是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很多事物理解不了,那么教师用舞蹈语言,在美的基础上,锻炼儿童的理解能力。幼儿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可以协调的发展身体的运动技能,对幼儿的审美情操也有很到的提高,对品德与性格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与此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考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知识以及扎实的舞蹈技能,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培养,完成对幼儿的舞蹈教育,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
1.基本功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14、5岁的初中毕业生,并没有良好的舞蹈基础。他们身体素质可塑性强,打好基础是关键。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学习基本功,从芭蕾的“开、绷、直、立”开始,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
2.古典舞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芭蕾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第二学期开始设置古典舞,学生进入古典舞身韵的学习。古典舞身韵主要是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为学生学习民族舞打下良好的基础。
3.民族民间舞蹈的设置。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不能每一个都开设,选择五至六个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进行学习。如汉族的东北秧歌,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这些较为突出的舞蹈。教师多做展示,学生多做练习,让学生做到掌握好每个民族舞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4.幼儿舞蹈课程的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是必然,舞蹈课是此专业学生的基础,要坚持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应该在此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引导、鼓励学生,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以主,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让学生发挥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突出学生在舞蹈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着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将来学生走进幼儿园,做好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保持着高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舞蹈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多进行自己创编有积极意义的幼儿舞蹈,给自己积累舞蹈资料,为将来走上岗位打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各个学校要重视起来,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还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孩子负责,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负责。
参考文献:
[1]廖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3).
[2]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学科教育研究),2008,(01).
篇7
一、简单介绍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状况
在现代教育中,就化学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来讲,过度强调了学科的教学体系和学术性研究,所教学的有机、无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这些课程都自成一套教学体系,而且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都很深奥、难懂。前两课程教学基本和高中化学内容无异,而后一课程教学和大学学习的化学课程也差不多。换句话说,它就是高职化学教学课程的一个“浓缩”版。一些老师都没有认知到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关键专业课程,对此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专业活动,使得学生学到的化学理论性文化知识在实际专业应用中没有突显出来,化学课程相对就缺乏跟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性和配合度。从而使得职业学校的化学课程教育事业陷入一种不利境界:既不是所谓的职业教育也不是所谓的普通化学教育。高职院校的化学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吸收化学知识时,其专业利用率非常淡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性很弱,同时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也缺乏一定的激情,使得化学课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出现一种学到后面内容却忘记前面知识的现象。
二、化学在提高每位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整个教学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升学生个人的素养。素质教育通常是利用基因遗传跟教学环境这两积极因素,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给调动起来,从而推动学生身心、智力、情感等的和谐发展进步,让人类文化转向个体身心的素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奠定合理基础。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包含了能力地锻炼提高,而能力培养同样在整个素质教育里占着关键的位置。
1.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优质素养
国家教育部指出高职院校在校生应有一定的素质学养:“正确世界观、合理人生观以及爱国情怀、集体意识、良好职业素养、行为规范认知;一定的文化素养,应配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持续学习的坚持能力跟适应变化的平和心态;应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职业技能;有一定寻找美、鉴赏美以及创设美的学习精力。”
2.化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地位
实际上,化学课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中算是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机构就曾经在指出:目前高职院校整体教学中不仅承担着教学学生文化知识能力的职责,还承担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提升职业素养的职责。教学课程的基本设置一般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课程跟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在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里面,有关德育课内容、语、数、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课一般都归为必修课的行列;而其他的有关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类的文化课程,有的归为必修课程,而有的被归为选修课程,可以展开单独的授课活动或者综合性的实践课。一般情况下,专业课主要任务就是传授学生未来就业时可能用到的一些专业性技能基础知识,进一步强化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让他们在未来的上岗过程中,更加爱岗敬业,更加有职业的责任心。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效措施
1.利用化学实验加以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能力
在进行化学实验课时,科学作风应严谨求实,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职业道德素养,才能让学生在对待未来工作时变得更加认真、更加负责,变得遵纪守时,更加诚信待人、精益求精,在岗上工作时更能准确有序地安排工作,遇事也学会随机应变。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让每位学生都要严格遵守操作步骤,按照实验规定的化学剂量跟实际反应记录实验结果,真实地将实验现象跟具体数据记录下来,填写实验报告,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日常工作中的严谨态度。而另一方面来讲,通过分析那些失败了的实验原因来督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加规范、严谨,进而养成他们细心操作的良好习惯就举“酸碱滴定法”一课的实验来说,有时候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总是不能清晰地辨别出其PH值的大小,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跟学生一起研究,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通过排除法,慢慢找出原因,有可能是学生不小心掺杂了一些杂质,使得实验材料不纯,测的结果不准,或者有可能是PH试纸出现的质量问题等。通过分析失败原因得出的结论,让学生重新在做新实验,测试结果。这样做的话,不仅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求真务实,还能让他们在以后实验时避免类似的错误操作,让他们更加规范化的进行实验,有利于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在教学化学过程里。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挑选合适的教材
不同的专业对所学化学知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要求标准,就说种植专业,它直接需要就是高职化学《无机化学》一课中的氮、铵、钾等元素知识;而间接需要的就是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定量分析以及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等知识内容。由此可知。在教学化学课程时。应根据各专业合理选择重点知识来教授学生,让学生有重点地去学习。
四、结语
现阶段,高职教育正在积极开展改革活动,其改革主要目标首先就是培养学生整体的综合素养能力,而不能一味地只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劳动技能。由此可知,探析切合实际的职业素质课程教育措施,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一大核心改革。
篇8
一、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一)反复练习,增强学生记忆。
词汇很难记住,许多学生为此而烦恼。重复记忆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重复记忆法,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运用重复记忆法,指导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强求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所有专业词汇,而是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大都在外资、合资企业的生产一线,需要运用掌握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见的专业词汇,如electricity(电),resistor(电阻),voltage(电压),current(电流),integratedcircuit(IC集成电路),diode(二极管)等,对于这些出现频率高、常见常用的单词必须重复地强化记忆。教师在授课中,可运用重复记忆的方法,注意在课前复习和作业两个环节中体现学过的知识点,通过反复提问、测验、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记忆。这种反复练习的基本方法,看似机械呆板,但是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的中职学生来说,却是效果显著。同时,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因为内容与专业紧密相联,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二)改变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过多重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调整、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制作教学卡片,加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表现,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专业情境中感知、模仿、体验、学习英语单词和句子。以circuit(电路)为例,卡片的一面为英语单词,另一面绘有简单的电路图,而电路图则可以绘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两种。这样,学生在学习该单词时,可以对照卡片,而且在后面课程中学习到seriescircuit(串联电路),parallelcircui(并联电路)时,还可以再次使用该卡片。这种简单、直观,甚至看似低级的教学方式,却非常适合英语基础薄弱、注意力不太集中的中职学生,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能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效果将更加显著。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加入丰富的图片,以及各种常见的元器件、电路图,还可以将所学单词配以标准的发音,将枯燥的单词记忆立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学生的记忆时间,强化学生的记忆程度。
二、专业英语文章的理解和翻译
(一)专业英语文章的理解。
要想对专业英语文章进行迅速和准确的理解,学生既要对英语语法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如讲解课文“Diodes and Diode Circuit”(二极管和二极管电路)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二极管的构造、特性、种类,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并介绍几种简单的二极管电路。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学生既可以回顾复习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尽快理解专业英语课文,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
(二)专业英语文章的翻译。
简单地讲,翻译就是将英文准确地用中文表达出来。英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对专业英语的翻译,更加要求准确、通俗易懂。这就要求翻译者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中职学生的基础英语普遍较差,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能力不能作过高、过难的要求,否则既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重要语法知识和常见词组的讲解上。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语法后,教师可先引导他们进行重点句子的翻译,再由句子扩展到段落,逐步提高要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段落,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独立的翻译练习,只要基本意思表达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待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学习兴趣后,再逐渐加大翻译内容的专业性和难度。
专业英语作为中职学校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研究专业英语教学特点,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江爱青.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背景与实验研究[M].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2004,(7).
篇9
二、有效作业设计的特点
(一)富有挑战性
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缺乏思考能力,布置的作业大多只是对所学知识机械式的重复,这其实是对学生的轻视。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知识学习的水平较低,但是很多学生的思维很灵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适当增加作业的难度和灵活性,避免枯燥乏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甚至争论,在学习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问题通俗易懂且有针对性,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兴趣,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选取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其理论来源于学前教育实践,同时这门课程的建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因此《学前教育学》的作业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教学技能,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学理论与其他相邻学科相联系,重视教育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思考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教育工作岗位。
三、《学前教育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类型
(一)拓展型作业
拓展型作业是指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或文献检索,使学生不局限于教材知识和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额外收集教育信息、拓展知识的一类作业。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会利用各种信息传媒来获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信息媒介,了解教育新动向、新成果,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新发展和新变革,了解现代科技、信息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对学习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益的。
(二)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是指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一类作业。如:教学活动设计、模拟课堂、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不能只偏向于理论阐述,应该多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教育技能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也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师的行为或进行某项技能的练习。幼师生只有储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和经验,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评价型作业
评价型作业是指运用所学的学前教育理论,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独立作出判断的一类作业。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的、典型性的、富有启发性的、新颖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学习,学生对案例或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创新。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要自己选取评价角度、找到判断的依据,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0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十分美好,国家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加财政投资,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学前教育得到发展的有力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课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出现了下述的问题:
(1)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过高,反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
(2)理论的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指导。
(3)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是专业技能课和就业指导课。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另外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安排课程。而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考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一定专业知识授课之后,这些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过于稀缺。在课程考虑上,只注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教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理论结合实践、与时俱进、多样统一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
就2011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占80%左右,;而学习成绩相应的好中差比例为3:6:1,还算乐观;而能肯定将来就业方向是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学生占75%,5%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对这些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现在的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个人发展,而且能帮助他们就业。在课程内容方面,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际训练课、实习实践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对于这些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认识,其中认为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对他们的帮助相对较大。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就业职业大多是与0-6岁的儿童打交道,所以运用专业技能能够更好的表达,让学生容易接受。而实训和实习更是锻炼和查缺补漏的好机会,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课程能对他们在未来就业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相比之下,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就没有那么高的欢迎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忽视了理论文化基础课程,认为这些课程都没有实际的用处,却不能意识到这些理论基础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给他们指导。调查的数据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现状都比较合理,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还能指导他们就业;
(2)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技能课受到了很大的亲睐,而对文化基础课、理论课没有清楚的认识;
(3)在课时方面,学生的观点是文化基础课、理论课的课时正好合适,而实训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较少;
(4)学生认为理论课程难度过大,而专业技能、实训等课程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
(5)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文化课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帮助不大;
二 对策及建议
现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面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上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个迅猛发展中的社会,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具体对策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1)改善观念。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被认可程度日益增高,输送的人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念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专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观念,面对新时期的幼儿园,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将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引导给教师。
(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课程是它的方式,在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优化学前专业的课程内容。教材的更新,在课程的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教材,所以它的更新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教材。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扩充,教师的水平就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职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让他们自身也能到到发展。不仅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要改善他们的观念思想。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文化在社会中起到的更多是熏陶个人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课程欠缺是中职学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使得人文精神在其他课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增设实践类的课程。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理论学习方面,实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恰恰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把所学更好的巩固,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 结语
中职学校的中职教育是培养幼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众多的原因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中职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所以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得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95-02
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都觉得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学生文化素质不好,导致了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在稍微遇到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就是逃避和放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学习兴趣爱好所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呢?作为一名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美术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几点感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在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在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低落情绪;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并不能充分理解。这两个原因,使得音乐、美术这些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也变得黯然失色。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克服这种浮躁?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遵循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确定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1.寻找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纯粹的所谓技能技巧,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作为衡量美术教学效果好与坏的标尺,在这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就很难找到答案。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识和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理解事物构造及形象,如何有“新的创造”?比如,笔者在一年级进行简笔画《交通工具》一课教学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本上有多次涂改的痕迹,甚至还有学生直接告诉我:“老师,我不画了,我不会画!”笔者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可真到了下笔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是自信满满的开始动手。笔者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车的学生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寥寥几笔的画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该怎样画”。这时,笔者才想起创作源于生活这个道理!没有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接触,学生都不明确要表现对象的形体轮廓和特点,怎么能要求学生凭印象而画?于是,笔者停下了原本的教学安排,先是和学生一起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找了他们喜欢、感兴趣的,尤其是和平时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交通工具的图片来看,教会他们正确观察和表现方法后,再要求学生作画就容易多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学习能力受年龄、思维以及生活经验的约束,处于发展阶段,各种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开发。“欲速则不达”,只有先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使他们有表现美的欲望,我们才有谈创造美的可能。
2.激发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了。
比如,笔者在上三年级《手工》课“立体构成”这一小节时,充分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偏好于自己设计作品。如果只让他们简单模仿课本临摹制作,学习兴趣必定会大减,因此,笔者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教具设计师、环境设计师、纸艺设计师等拥有自主创作意识人物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学生对把自己的构思和创意融入在作品中,自己动手把它们加以组合和重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时再适时地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上课制作作品的视频或图片,将制作技巧传递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信心十足,似乎人人都是大师。至于最后作品效果如何,是否够标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习兴趣浓厚,不但掌握了一些简单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3.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想象无限,构思大胆,手法自由,尽情宣泄、不受约束,这正是学生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体现。
在评阅学生作业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创作在表现手法上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欠缺,但也有独具魅力的地方。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对待学习非常的认真和努力,但由于天赋的问题,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于是,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同学、老师看见。其实,有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有哪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于是,笔者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告诉他这个世界顶级画家梵高的故事。之后,那个学生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画作,笔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第一次坐在那里腼腆地笑了。
利用电教媒体作为信息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的操作中搭建桥梁。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形并茂,生动直观,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记忆深刻。比如,在二年级《儿童人物简笔画创编》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学生乐于看,乐于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进行简笔画《植物风景建筑》版块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呆板枯燥的告诉学生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是画面不需要的,不如让学生实地走走,看看田埂上、树林里的景色,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行人和熟悉的街道,让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的美,发现它的美。学生在走进环境的过程中,会感觉到生活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有感悟就会有想表现的欲望,表现欲刺激创作欲,绘画能力自然也就慢慢提高了。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行为习惯等问题,在小学和初中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因此,教师科学合理、正面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在评价中,要遵循以人为本、公正合理的原则,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考试评价、技能评价、进步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各项评价标准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又能使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篇12
一、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舞蹈体验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的课时安排比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和体验,而舞蹈本身就需要学生多练习、多体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安排少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练习,自己在旁边观察与指导。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幼教工作,所以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时候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舞蹈排练中,与学生共舞,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创编舞蹈,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艺术感悟、生活经历等都融入到舞蹈中,使得所演绎的舞蹈既充满艺术美。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舞蹈教学中也应渗透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舞蹈。中职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短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也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幼教职业,明确自身的未来职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每位学生提高
当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时,在舞蹈教学课堂上,就应该由专业的舞蹈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舞蹈基础展开一系列的摸底与评估,可以通过口头询问、集体考察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此前的舞蹈学习状况。教师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状况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课时,尽量从舞动基础开始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舞蹈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舞蹈基础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行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把任务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舞蹈基础良好、无舞蹈基础但身体素质良好和无舞蹈基础且身体素质不佳等,教师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舞蹈基本功练习方案,并引导和督促学生按照练习计划积极练习,且需要做好练习记录。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用任务作为导向驱动学生用心练习舞蹈,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与互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综合教学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学生的任务报告中,看到学生详细地记录了舞蹈练习的情况,包括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重难点动作、身体的变化、柔韧度的变化等等,还有些同学记录到与同学互帮互助的温馨与感动。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表扬他们在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再次分层,这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舞蹈文化教学,增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舞蹈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更需要让学生深刻地体味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一步增强舞蹈的表演效果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学习舞蹈文化,就能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舞蹈,丰富自身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情感,便于自身舞蹈表演与舞蹈创作。教师要重视舞蹈文化的教学,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丰富的正面情感,从而可以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完成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和芭蕾舞基本手位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各个小组自行编排舞蹈,一周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还要求学生在编排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参与行为。在各个小组正式表演时,教师主要承担拍摄和拍照的工作,记录下每个小组的学生的表现,并由学生选出表演优秀的照片,进行集中展示,向学校申请可以在校园文化展示栏中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就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舞蹈文化,能够带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学习舞蹈、表演舞蹈,激发内心的情感,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能力。
四、总结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是重点教学环节,教师必须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地创编舞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全方面提高,进而让他们能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教育好每一位幼儿。
参考文献:
篇13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教材既承载知识和技能,更渗透思维方法的给予、认知结构的优化、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学前教育数学学科的教材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教材应体现的基础性、实用性、灵活性。(2)根据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实际,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3)学前教育数学教材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继续发展打好基础。(4)学前教育数学教育要注重教材的可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学前教育数学教材要突出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现教材的时代性。例如,在讲到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有这样一个例题: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在弯道上相遇,弯道限制车速在40km/h以内,由于突况,两车相撞了,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m,乙车的刹车距离刚刚超过了10m,又知道这辆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x(km/h)之间分别有以下关系:S甲=0.01x2+0.1x;S乙=0.005x2+0.05x;谁的车超过了40km/h,谁就违章了。试问:哪一辆车超速行驶?由题意,只要分别解出不等式0.01x2+0.1x≤12和0.005x2+0.05x>10,确认甲、乙两车的行驶速度,就可以判断哪一辆车违章超速行驶了。这个例题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有较强的实用性,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要知道结果就得自己去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把例题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把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有效地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到了职业学校了,就可以不用再学数学了,所以上课时不专注,容易分心。一节课45分钟,学生很难坚持下来,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好这45分钟。
1.合理分配一节课的时间
45分钟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即25+15+5的分配模式。25就是前25分钟,这25分钟内要复习上次课讲的知识,讲完本节课的新内容,如果时间长了,学生就没有耐心再继续往下听了,而且我们要把所讲的新内容尽量简单化,抓住学生在这段时间的转注度,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记住所讲的内容。15就是中间的15分钟,这15分钟是给学生的,先让学生对所教内容进行提问,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观察监督学生练习并进行指导,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后,利用合理的时机对练习进行讲解。5就是最后5分钟,利用5分钟的时间来对这节课进行回顾总结,和学生沟通学习情况,介绍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联系。
2.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数学教学手段、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更加多样。对有些比较抽象的章节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加以辅助教学,这样能直观、高效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函数的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图像法时我们都可以应用多媒体加以辅助,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总结我们所要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