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信息学服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傳统的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重视的是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内容繁杂,传授方法老套,学生们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难以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这点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要求。妇科肿瘤学是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迅速的学科之一,迫切需要全新的研究生教育理念进行知识的传授。生物信息学理念刚好为这一过程搭建桥梁。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生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应用数学等手段,对大量复杂的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和阐述,旨在深入挖掘和揭示潜在的生物学意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它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了最有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1]。当前,国内不少高等医学院校陆续开设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生物信息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还教会了学生从海量生物数据中挖掘有意义的生物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妇科从198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学校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之初,即重视研究生生物信息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使他们学会将这种思维方式更好地应用于妇科肿瘤学研究领域,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生物信息学理念的现代医师。
1将生物信息学核心理念应用于妇科肿瘤学研究生的教学实践
生物信息学的核心理念是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挖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生物信息学除了能教会学生使用大量的相关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进行科学研究以外,还能教会他们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进行深度挖掘,旨在帮助他们解决临床实践过程针对疑难病症的诊疗问题,最终服务患者[3]。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理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1建立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和意识
在妇科肿瘤学领域培养出具有生物信息学知识背景的研究生,这种跨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桎梏,顺应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日常研究生培养中,我院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信息学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院动员妇科肿瘤学研究生自觉将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列为其研究生生涯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意识到,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由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先后经历了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和后基因组时代三个阶段,涵盖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阐述等方面[4]。其次,我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的深度学习。同时,我院也重视妇科肿瘤学教师自身的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不定期邀请生物信息学教研室教师答疑解惑。最后,我院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知识应用到研究生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信息学和妇科肿瘤学知识的理解。
1.2学会使用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
生物信息学发展至今,产生许多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如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omnibus,GEO)数据库、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微小RNA(microRNAs,miRNA)靶标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TCGA)数据库和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the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integrateddiscovery,DAVID)的数据库等常用数据库和GEO2R在线工具、GeneMANIA在线工具和医学本体信息检索(CoremineMedical)平台等常用在线分析平台[5]。对于妇科肿瘤学研究生而言,无论是专业型研究生还是学术型研究生,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并不在于如何进行复杂算法的开发、原始数据的处理或数据库的构建,而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库和在线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并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院着重强调“以实践为中心”。比如,Wei等[6]在其研究生课题中巧妙应用了GEO数据库中的3个独立基因芯片数据(GSE25191、GSE28799和GSE33874),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TCGA数据库验证,发现整合素α6亚单位(integrinα6subunit,ITGA6)是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核心基因,该基因的高表达与卵巢癌化疗的耐药和预后差密切相关。研究生唯有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才有可能熟练掌握这些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在线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数理基础。
1.3将数据挖掘理念融入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在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物医学研究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研究到基于海量临床信息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它们所产生的大量高维复杂的研究数据互相交汇,共同构成生物医学大数据[7]。对研究生而言,如何将多层次临床和研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机整合,从而转化为新知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中,我院将数据挖掘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旨在让研究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其创新思维,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课题选题和设计阶段,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各自提出一个具体的科学假设。然后通过查找文献和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构建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络来回答具体科学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子实验或利用临床资料来验证科学假设。在临床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将临床上遇到的問题转化成具体的科学问题,然后应用简单的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体的科学问题进行浅层次的数据挖掘,从而充分地为后续临床研究做好准备。这种将数据挖掘理念融入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充分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思维。比如,吴文娟等[8]进行卵巢上皮性癌铂类耐药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时,结合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筛选出62个铂类耐药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然后通过正选择分析时发现,蛋白C6、CNTN1在亚洲人群中均存在正选择作用(P<0.05),而蛋白BCHE在欧洲人群中存在正选择作用(P<0.05),基于CoremineMedical平台的文献挖掘及TCGA数据库中的芯片数据交集分析进一步印证,12个差异蛋白(CRP、FN1、S100A9、TF、ALB、VWF、APOC2、APOE、CD44、F2、GPX3和ACTB)与卵巢癌铂类耐药相关。Wei等[9]在探讨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研究中,充分利用CoremineMedical平台进行文献数据挖掘,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ITGA6可能在卵巢癌细胞中起到调节基因的作用,参与卵巢癌的多药耐药过程。蒋燕明等[10]在回答与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相关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这一问题上,通过对GEO数据库中获得的2套芯片数据(GSE63514和GSE51993)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相关的14个差异表达基因和3条信号通路。
2生物信息学理念对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传统医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医科这一全新的现代医学形态[11],它借助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实质上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种顺应时展的产物,颠覆了传统医学模式,深深地影响了医学教育领域。在新医科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更应该注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培养出能够运用学科交叉知识来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并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1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建立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方法[12]。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理念,恰好符合了新医科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2.1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冲击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重视学科教育的系统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交流,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宗旨[13]。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依旧采用灌输理念,这种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过程容易磨灭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在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并积极引入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14-15]。最近十年,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引领下,国内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16]。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知识和理念早已渗透到各个医学学科领域,并衍生出多个分支学科。临床生物信息学是其中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座搭建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之间的桥梁,更是解决临床肿瘤相关诊治因素的新手段。因此,在精准医学时代,很有必要引入肿瘤生物信息学特异性研究方法或全新高级的研究工具,来回答与肿瘤相关的关键问题[17],对于肿瘤学的研究生教育亦是如此。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讲授单一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引入生物信息学理念,不仅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产生冲击,还能培养研究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形成创新性思维,更能培养研究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
2.2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反思自觉性
在教学医院,临床医师不但要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还要承担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他们的日常临床工作繁重枯燥,科研方法往往单调乏味,教学理念陈旧乏新。医学教师作为医学教育的实践者,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受益,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9]。因此,医学教师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主动投入到各类前沿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重视有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段开发和应用。临床医师学习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理念,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和教学实践中,有助于他们对实践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同时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为提高自身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提供了新途径。
2.3拓宽研究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篇2
2 策划
我们在2012年年底的时候开始策划业务学习讲座,需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讲者、听众、主题、时间、频率等等,最担心的是能否持之以恒,这也是开始后被质疑最多的地方。
先来说说讲者,在准备开始讲座之前先征求部分业务骨干意见,在得到支持及认可后在医生组开动员会,希望所有医生都能参与进来,但对45岁以上的医生本着自愿的原则,45岁以下几乎都动员起来了,可喜的是我们部分45岁以上的医生也积极参与到讲者行列,其中有一位已接近退休。
关于讲座的主题,主要是针对临床常见的疾病、近期被关注较多的疾病、新指南、新专家共识、急救、中心开展新项目的临床应用等等,例如关于疾病和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等等;关于我中心开展的新项目:《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一气呵成》(关于碳13呼气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意义》等等。其实选题也是一件很难的的事情,为了让业务学习持续不间断并有计划地开展,在宣布开始讲座之前我们已经准备了30多个题目,足够用到当年9月份。
关于时间的安排,也经过斟酌,放在上班时间担心影响工作,同时也担心因为工作忙参与者太少,尤其是听众,那就只有放在休息时间。怎样将对大家休息影响到最小,经过商量放在中午12:15,讲座约30min,基本在13:00之前结束,这样又有学习时间、又有休息时间,两者兼顾。那么放在哪一天呢?考虑到我中心每周一开院周会,在院周会上传达这样的信息比较好,于是我们选择了周二中午,便于院周会上传达同时大家也不会忘记。那么多长时间一次?1次/w、1次/2w还是1次/月?如果1次/w我们每位讲者每年讲的次数大概为3次,比较合适,同时1次/w也便于形成规律,让业务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在领导的支持下于是我们就定为1次/w。经过长时间的每周二中午业务学习,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到周二中午都会到会议室参加学习。考虑到讲者备课需花大量精力,我们在寒暑假(中小学生的)停课,在临近节假日(长假)前1d、后2d之内的周二也会听课一次,这样我们的讲者在假日期间也不会因为要备课而压力太大。
除了我们自己的同事讲座之外,我们还定期(约1次/月)请上级医院的专家给我们做讲座,内容根据我们的需要,例如:《24h动态血压监测》、《慢性肾脏病》、《后循环缺血的诊治》等等,上级医院的专家讲座也是备受同事欢迎。上级医院的专家偶尔会因为工作繁忙需要讲座改期,这时我们也有备用方案,每次有专家讲座,我们自己的讲者也会同时准备,留做备用,如果专家来不了我们仍然可以照常进行,这一招虽不常用,但关键的时候很有用。
3 执行
除平常的积累之外,讲课之前备课是最主要的任务,为保证每位讲者有充足的备课时间,我们基本都是提前1个月左右通知讲者进行准备,从选题、定题、查资料到做幻灯片,刚开始部分年轻医生还需要上级医生帮忙提供资料、指导做幻灯片,试讲并请上级医生修改,经过多次演讲后我们的年轻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演讲了,并且积累了经验,演讲技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们目前的讲者人数十多人,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讲座,一轮结束后再循环进入下一轮,从2013年开始业务学习至今已进行至第五轮。有特殊情况也会做一些顺序的调整。
社区医院也有人才流动,有医生退休,也有医学院校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对刚参加工作的医生我们也是重点培养,鼓励他们先是参与听课,工作一定时间后动员他们也加入到讲者的行列,并且安排上级医生一对一的指导,现在我们的带教医生已经完全有能力对刚工作的医生进行授课指导了。
每年年底的最后一个星期二的中午我们讲座结束后会进行年终总结,包括一年的讲座内容、次数、成效以及其中的不易,参与者也是每人积极发言,讲自己的感想及来年的计划。参与者每人都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尽显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及很强的凝聚力,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中心文化”吧。
1次/w业务学习重在坚持,其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在刚开始,有两位同事提出1次/w太频繁了,是否改为1次/2w,他们认为肯定坚持不了。当时我们也动摇过,想过是否改为每2w 1次。其实我们已经精心准备,题目都准备到了当年的9月份,在领导的鼓励下,我们仍按1次/w进行,事实证明,我们能做到。
刚开始,也有部分同事因为没有讲过课,有点胆怯,希望自己的讲座推迟,或者这轮不讲。部分年轻医生不知如何去准备,如何去做幻灯片,在同事的帮助下,也学会了查资料、做幻灯片。也有部分同事因为没有讲过课,甚至有点怕,不敢站着讲课,经过几次锻炼,现在已经能很自信的站在讲台上。
4 成效
我们的业务学习已经两年多了,2013年我们共进行了38场,2014年我们进行了42场,2年共有80场。对于一个社区医院这样的讲座数量着实不易,更重要的是我们业务学习的质量。
我们的业务学习虽然是有组织的进行,但没有行政干预,没有行政补助,完全是自愿的。学习时间是休息时间,参与听课我们中心不会给予调休或补休,听众里没有人计较休息时间。大家不但不计较休息时间,而且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有一位老同事说:“讲者辛苦备课、内容精彩,大家学习了,很感谢!”。讲座至今已经有两年余,我们的听众不但没有减少,而且稳重有升,这足以说明我们业务学习的质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锻炼,我们的医生讲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给老百姓做健康教育也是得心应手,部分业务骨干在同行中也是小有名气。更重要的是经过学习我们对很多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病的诊治水平提高了,急救能力提高了。有些慢性病患者以前都是在大医院看,因为我们服务能力的提升,现在也转到了我们社区诊治,并取得满意效果,社区居民对我们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我们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服务于社区百姓,这是我们最大的成效。
篇3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含义。随着劳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我国对劳动人口就业关注度也在日渐加强,在20世纪初就业服务理念在我国兴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的就业并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组织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为了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集我国政府、企业与高校的资源而形成的就业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四部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研究等,其包含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发达的就业市场、高效的就业调查网络,热情的就业指导人员和服务机构五部分。
(二)构成要素。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政府、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四个要素,政府是为人们提供服务,主要实施宏观调控,进行政策指导,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进行资源上的投入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是大学生的依托,其不仅能够对高校中的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服务,还能根据社会上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来调整学校的专业和所招收的学生人数,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另外高校还能和外面的企业直接进行沟通,让企业定期来学校进行招聘,甚至有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这能够保证大学生又快又好就业。所以高校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社会中的企业在为大学生提供岗位的同时还可以向高校说明其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的专业性。就业服务信息体系的建立就是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准备的,但大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等待被服务,大学生首先要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在专业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与就业指导不到位。高校所设置的不同专业会为社会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而社会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若高校不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的话很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大的变化,而且对学生的招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能让学生未雨绸缪,指导自己未来要面临什么,也能提高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而高校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学校有义务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和择业准备。而由于我国的就业指导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开展相对较晚,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很多就业指导处的老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不能够很好起到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企业对员工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企业应该对大学毕业生一视同仁,在同等水平的学生不应该因学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而现在在一些招聘简章上我们能看到对招聘条件的限制,比如一些单位说只招男生,这对女生就业就很不利,比如有些学校只招收“985、211”学校毕业的学生,这对非“985、211”学校的学生十分不公平,而且非“985、211”学校占很大比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的招聘条件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着漏洞,这些漏洞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限制了就业。一是有些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三年甚至四年很多学生都有过逃课的情况,不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的大学期间甚至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对大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比如大学期间不挂科或必须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而这些在大学期间挂过科或没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学生则很难从事此工作,这不是社会和学校给出的就业难题,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就业。而且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好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只想找大企业或只想找事业单位,而其他小企业即使提供给他工作机会他也不选择去工作,“眼高手低”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就业观念只能使自己丧失更多的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要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作出努力。政府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更加合理,并不断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政府还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对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控制大学生的流向和就业市场,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政府还要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政策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分布情况。很多学生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这就影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投入,并提高这些地区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高校还是要不断地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上的管理,让他们首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在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加锻炼,比如说为学生安排到单位去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高校也要顺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分布,对市场中不景气的专业少招生,对发展的比较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还要不断增加市场上所需的专业,为社会多输送高质量人才。另外,学校还要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指导处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素质。还要使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始终,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专业特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要让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用人单位要转变思路。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尽量缩小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性,学校的好与坏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名牌大学学生也有工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一般性学校也有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扩大自己的招聘范围,规范自己的面试标准即能招到优秀的员工而不能只把学校作为硬性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主动地走进高校,甚至还可以与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委托学校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样能节省单位的招聘成本,还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留在单位为自己储备人才。
作者:周颖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春.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5
篇4
一、学科服务的内涵
1.学科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学科服务是一种面向一线的专业化服务模式与机制。它以用户为中心,依托学科馆员服务,背靠国家文献平台,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面向院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院所、馆所协同、面向一线学科服务模式与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学科服务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1)全新的服务模式,直接融入一线用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服务;(2)全新的服务机制,为每个院系配备专职的学科馆员,责任到院系,服务到院系,创新到院系,考核到院系;(3)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从到馆服务、到一线服务,从普遍服务、到个性化服务;从文献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从场所服务、到泛在服务;(4)以提升为用户的信息能力为目的,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2.学科服务兴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为了更好支持学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近年来已越来越多的被认可和实施,促进其产生和兴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多样化选择信息环境;(2)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对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期望提高;(3)图书馆提升自身信息服务水平的需要;(4)信息服务的创新与转型的需要。
国外学科服务的起源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60、70年代达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在美国研究性大学图书馆,初期的方式是提供分领域服务,后来逐渐发展到了分学科、分专业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到了20世纪中期,学科馆员制度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得到普遍确立,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各研究大学的图书馆普遍扩建了以一个或多个相关学科为主的学科图书馆,这个发展对于有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硕士学位的图书馆馆员在某一专门学科方面的训练或经验就有了新的要求。
在我国,专门介绍学科服务的论文最早出现1987年;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引入学科馆员制度,标志着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得到国内的认可和接受。
二、学科服务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稳定的高素质学科用户群,也就拥有了开展学科信息服务的前提条件,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具备创新的学科服务理念、高素质的服务团队、优良的学科信息资源、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以及先进可靠的系统服务平台。
1.创新的学科服务理念
相较于传统服务,学科服务是一种基于用户需求、主动融入到用户之中、服务到人的个性化知识单元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因此要实现学科服务,就要求图书馆员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基于用户需求并激发用户新的需求,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大力支持,包括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的设计、人员培养和资源建设等;图书馆各部门也须积极配合。
2.高素质的服务团队
学科服务是由人来提供的,因此拥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必不可少,这也就是学科馆员。
(1)学科馆员的职责
学科馆员是指那些以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服务于专业文献的选择,并对用户提供某一具体学科领域或学科的书目教育和咨询服务的图书馆员。在大学图书馆,学科专家通常还拥有某一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高校学科馆员的职责(1)作为图书馆和各院系、所之间的联络人;(2)学科信息资源服务;(3)学科信息素养教育;(4)馆藏资源建设;(5)参考咨询服务。
(2)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
①学科馆员的数量和结构。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学科馆员的数量、专职与兼职、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活动。
②学科馆员要循序渐进,从基础做起。从基础服务的沟通联络、宣传推广、用户培训、参考咨询、定题服务、检索查新等,到深层服务的信息环境支撑、课题情报跟踪、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等。
③学科馆员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加强协作。独立式指学科馆员不同于普通的图书馆员,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层次也不同;协作是指学科馆员之间、图书馆各分馆之间、各部门之间、某学科领域之间等,都需要加强协作,促进服务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
④大力加强学科馆员的能力建设。学科馆员的教育背景、个人兴趣、以及专业经验应当反映其所服务的读者的需求学科馆员应具有某一特定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有二到三年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经验,且符合某特定岗位的其他要求,例如掌握较多的计算机技能,熟悉一种或多种外国语言, 能熟练运用定量和定性软件来分析各种数据, 等等.也有人认为有无某一学科的专业背景或学位并不重要,一个好的学科馆员应首先具有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能力。
⑤保持学科馆员的工作激情与活力。把学科服务作为一种事业,积极地面对挫折、问题和困难;图书馆应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并发展出本馆的一种服务精神。
3.优良学科信息资源
学科服务离不开文献资源。作为学科馆员,应能利用资源为用户找到正确的信息、向用户推荐正确的资源;参与馆藏发展,主动规划学科资源;整合资源,建立学科资源组,评估和选择正确的资源。
(1)学科资源规划、建设与发展
制定合理的学科馆藏发展政策,包括(部分)资源订购决策、学科资源及其利用评价、学科连续出版物增减决策、学科馆藏布局的规划与调整、学科用户资源荐购渠道拓展等。
(2)中文数字资源的发展现状
规模化数据库不足,产值低;重复建设,缺乏协调和规划;标准规范不断发展成熟;知识产权解决方案不足;商业资源、政府资源与开放获取资源共同发展;产业形势逐渐明朗,逐步划分格局。
4.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学科服务的生命就是主动服务,引导用户的信息需求。如中科院图书馆,采用了用户到馆、学科馆员嵌入一线、电话、网络等方式提供服务。
(1)嵌入一线(办公室、实验室、到现场)的信息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可能会激发用户的需求;能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并能彰显图书馆员的作用。
(2)普遍服务与深度服务之间的平衡。普遍服务是根基,是学科化服务的根本。在做好普遍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服务的创新,寻求服务的深化,提升服务的层次,探索知识服务。
(3)以用户满意度为中心的效果考核。服务到院系、服务到个人。为多少用户提供了服务?为什么样的用户提供了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为用户服务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用户的满意度才是评价学科服务水平和效果的标准。
5.先进可靠的系统服务平台。建立互动的、融合多个系统功能的服务环境或平台,集合学科馆员工作系统和平台、学科门户网站、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学科资源导航功能、知识共享系统、院系联络与咨询功能、学科资源发现与获取及科研支持等。
三、加强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馆员的重要职责之一。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水平,帮助个体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1)能够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利用信息并创造新信息;(2)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3)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图书馆一直以来作为连接信息源与用户的纽带,对用户的信息需求有较深入了解。时展,工作内容改变,但服务宗旨始终未变,因此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素质教育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包括: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进修生等进行入学教育、学分课、培训讲座、网络教程、参考咨询、设立虚拟信息素养学习中心等。
四、结语
学科服务的开展为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很多图书馆服务的亮点。但是目前国内的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和学科服务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如何重新认识图书馆的职能与定位,突破“馆”的概念与范式,推动图书馆的转型;(2)学科服务如何更好的融入一线;(3)学科服务如何实现普遍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结合;(4)学科服务如何引导和激发用户的需求;(5)如何加强学科馆员的协同工作、全馆的支持和配合及所图书馆和用户的参与;(6)如何围绕学科服务——这一图书馆的主导业务模式,来进行岗位设置、业务流程及业务结构的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1]江云,彭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探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1).
篇5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生物课教师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树立教育现代化的观念,努力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 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就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启发想象;重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果,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再配以适当的音乐来呈现新知识,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调动起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 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课内容多、时间紧,这样既要求教师按时把课程上完,又要保证学生学得彻底、学得深刻。信息技术的使用,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和抽象的理论说教,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的特点,可化抽象为具体,使问题化难为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3 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每节内容都有重点或难点,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在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并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的方法
2.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例如,通过多媒体动态画面,展示人体血液循环及循环中动脉血、静脉血间的转化,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两条循环路线是同时进行,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以及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二氧花碳等废物。这种多媒体的演示,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形象、清楚地说明复杂的问题。
2.2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生物学科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的有效渠道,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极好时机。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多种方式及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实验内容进行加工,不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愉快,尝试成功的喜悦,而且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的现象和本质。
例如,在新授光合作用时,向学生阐述绿叶是“工厂”,含叶绿体的细胞是“车间”,叶绿体是“机器”,二氧化碳和水是“原料”,氧和有机物是“产品”,光则是使机器运转起来的动力,并说明有机物生产的动态过程。这种比喻式的实验过程,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结果重点变得深刻,难点变得易懂,教学效果比教师的讲解大有改善。
2.3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质疑,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无疑处生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课后从网上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鼓励引导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如在学习生殖系统一节时,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中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解答自身性发育中的疑惑问题,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学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又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2.4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是人一生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最重要时期。因此,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大胆设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物课堂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进行环境保护教学时,播放有关录像,让学生目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继续下去,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讨论后,又加以引导: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创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存空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到那时,我们的环境又是怎样呢?
2.5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反馈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馈教学。可以利用电脑的交互功能,实行人机对话,电脑当场判断正误,打出分数,给予形象点评。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辨析,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努力达到目标。还可以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使分层教学落到实处。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不要单纯依赖和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多媒体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虽然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但只有在适合的教学背景下,经过教师科学的设计、精心的组织,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因此,不要单纯地依赖和使用计算机,使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
3.2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要一味追求高级
篇6
1 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和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初中教学来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声、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学包容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小到动物、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界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远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它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并且有些生物现象实在不是一些简单的标本或挂图所能展示的,也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描绘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有目的地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或难点。为了突出重点,信息技术可以将观察对象有目的的进行选择、组接,使之更加集中、明确。例如: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等一些自然现象、情景过程,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有选择地化虚为实,从而使学生比较顺利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教学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等特点,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操作为可操作,使死的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 信息技术教学能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识密度
在教学内容上任课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必竟“生物学”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就像我们今天面临的人口、环境、粮食、资源等世界性问题,无不与生物学有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也应该教给学生更多书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识密度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形象生动,利用文字闪烁、图形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而且速度快,效果更好。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不同的生态因素形成了如同画面上战线的各种生存环境,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统一体。其实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生活着形态万千的动植物。那么,这些动植物是如何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呢?――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还通过CAI课件,把学生带入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低草低现牛羊”的诗境;展现高原上气憾冰雪的奇松异木,沙漠里高大的纺锤树,挺拔的仙人鞭等。生动的形式,丰富的画面,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这无疑为学生积累信息开拓了广阔的视野空间。
4 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即其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教学将现代的声、光、色引进课堂,以其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情感丰富、言简意赅的讲解,进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驱使学生积极思维,自始自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能够对出现的画面进行详尽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进行双边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避免了教师的“单口相声”,又避免教师“形同虚设”。
5 信息技术教学能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证明,一堂生物课的教学,常常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例如:讲“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时,既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基本概念,又有生殖细胞形成的具体过程,如果只使用录像显示的直观教学法而没有讲授法相配合,就极可能形成学生仅凭个人的新奇感去观察,观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盲目性很大,更谈不上有意识的积极思维,很难深入现象的本质;若只进行抽象的讲解,而不与直观显示相结合,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情况变化,随时修改教案,改进教学;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学习。由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强,对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可以由教师指导学习,也可以用于课后复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由以往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转变为形式多样、灵活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初处。所以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解决就可以真正理解和认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和巨大的潜力,使其为深化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二、利用FLASH动画等手段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十分抽象、难懂,而教材相关内容的阐述又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抽象深奥的知识浅而易懂地传授给学生呢?
例如《细胞增殖》一节课,教材中用图片展示了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然后总结了各个时期的细胞变化特点。传统的生物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枯燥无味,教师费劲口舌,学生却昏昏欲睡。本人运用多媒体FLASH动画形象展示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激活大脑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讨论并总结出各个时期细胞内的主要变化。不仅如此,我还把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对比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并总结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用一个课时完成了传统教学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图表制作等对知识梳理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篇8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备好课
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教材,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调整,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只有备好课才能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查找,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同行在网络中进行交流,获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指导、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花费的时间较少,而且备课的效果还会很好。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上好课
1.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生物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乐学、会学、学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示教学信息,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开花和结果的连续过程制成Flas来播放,不仅给学生增添了强烈的视觉感受,还培养了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知识、在发现中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变被动地思考转化为主动地探究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疑难问题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利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述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生命现象表面化,例如,在学习《自然选择》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课件演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画面中感受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比教师单纯地语言传授要强得多。又如,血液在生物体内是如何流动的、物质的交换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细胞是如何分裂和生长的等。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当把这些知识用信息技术来展示以后,非常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印象深刻,从而获取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单元复习
生物学的特点是概念多、图表多、实验多,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要掌握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以把本单元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使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更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篇9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人员流动快、整体能力不强
高校里热衷于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大多数为低年级学生,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骨干一到三、四年级,因为考研和就业的原因,不断退出,使工作出现断层。因此,志愿组织人员不断更新,流动性大,影响了组织的长期规模化发展。而且,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精神缺乏理解,有些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新鲜过后便逐渐远离,还有些志愿者动机不纯,功利性强,再加上志愿服务不重视培养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对工作职责、技能提高、经验积累不重视,导致服务效果欠佳。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缺少人际沟通的能力,从服务工作中总结、提高的效果并不理想。
2、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有限,重形式轻内容
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在学校各级团委的领导下开展服务的,在校内,主要组织校志愿者服务队,参加校内的重大仪式和活动,如校庆服务、校园环境清理、会议服务、迎新、文明督查等。在搞好校内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扶残助困、法律咨询、义务家教、家电维修、经济调查等,但总体来说,服务领域有限。而且由于志愿者组织活动大多停留在表面,场面大,时间短,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有人说:“如今社会上,“学雷锋”日这一天,街上到处是雷锋,3月6号雷锋就悄悄地走了,不留下一片云彩。” 由于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参加志愿服务是来走过场,或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服务后需要盖章鉴定。这种走形式的志愿服务,让被服务单位忙于接待,服务内容大打折扣,活动效果不理想。
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缺乏保障机制
由于国家在政策保障方面的缺失,使志愿者在服务时,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志愿者被当成提升形象的“招牌”,有的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有的人身安全被侵犯,严重地影响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会受到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积极支持。由于国内民间团体规模和实力有限,支持乏力,而企业因为没有相关政策也不愿意支持志愿服务,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政策、资金、场地、安全等方面困难重重。再者,志愿活动与就业不挂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没有要求,不像四、六级证书等已成为就业中很重要的条件,学校在考核学生干部和选拔优秀学生中也没有把志愿服务经历做为重要参考,影响了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同感。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长期化、基地化、品牌化的管理格局。在志愿者招募培训中,应结合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制定招募标准和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招募,对已招募人员开展集中系统培训。在志愿服务/p>作者:贾哲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 2013年10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2、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者的需求层次已经脱离了完全的物质层面,对他们的激励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构建全方位的激励体系。日常可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荣誉奖励,以学年为周期,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为主要参考。此外,还可将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与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相挂钩等,可将志愿服务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中,把它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推免研究生的重要指标;把参加志愿服务作为入党培养的重要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量化指标。在公务员、村官录取时,用人单位应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一定要求,同等条件下,对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优先录用。此外,还可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为志愿者们提供各种关爱服务。比如,达到一定服务时间后,可以获得一些免费参观、免费体检服务、更低折扣的机票等等。
3、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相关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权益保障法规,也没有一个系统的保障体系,大学生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也会面临安全、资金等方面的担忧,成为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首先,高校应该在日常工作应把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必须课。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体系,为志愿者服务提供法律保障。资金来源有限、数量有限也是影响志愿者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增加投入,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活动经费,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财物和其他条件,加快建立稳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志愿者组织应积极与合法民间慈善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推动和发展民间机构的进行募捐,获得民间组织的人力、财力支持,吸引和争取更多企业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推动和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科研成果剽窃成为各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一大难题,而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虚假文凭等诚信问题更是把大学生诚信度推向社会道德规范的审判台。要建立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及宣传,另一方面必须采用有效技术措施来保证学生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用性。高校学生诚信资源服务是实现可信学生数据管理及应用的基础,其面向教育管理和全社会共享学生信息,并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成长过程,确保所记录的信息不被篡改、伪造、窃取和抵赖。其能为社会提供权威、可靠、安全的学生数据认证服务,实现教育数据资源共享,奠定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学生诚信资源服务系统构建
高校学生诚信资源服务系统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包括学生数据生成系统、通信及处理系统、数据认证服务系统以及数据服务中心。
(一)可信学生数据生成系统
在校期间的学生信息主要来源于所在学校,因此,高校学生诚信资源生成系统是一套建立在学校内部,按照可信学生数据规范和安全管理机制,生成与管理在校学生数据资源的数据处理系统。学校对其内容进行审核认证,并通过数字签名对其真实性进行担保。
学生信息按照生成阶段分成两类:在校学习阶段与就业阶段。在校学习阶段的数据由学校的可信学生数据生成系统负责生成,产生学校内的数据库。该系统不仅产生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还与外部相关部门结合,补充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化信息,如四、六级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银行助学贷款等。各个学校的可信学生信息数据库内容,通过安全传输机制,由数据管理系统汇总到教育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中心。各学校的数据汇总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实施。
就业阶段的数据来自各相关部门与学生本人,由就业跟踪信息生成系统负责提供面向各部门、人员提供应用处理接口与数据接口,实现相关信息,如社会保障、就业、贷款信息的采集,形成与学生基本信息关联的数据集合。
各部门使用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必须按照就业跟踪信息生成系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并由数据管理系统存入数据处理中心。例如,学生从学校毕业,可通过数据中心提供的可信学生信息,与就业服务网络连接,为企业招聘、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并把学生就业分配信息及时反馈到数据中心。如数据中心为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学生就业分配信息,劳动保障部门可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通过就业跟踪信息采集系统把学生参加工作情况反馈到数据中心。人事部门由数据中心提供的人员工作、学历等信息,进行职称考试、评审等工作,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数据中心。银行可根据数据中心提供的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工作、社会保障、职称、助学贷款)等信息,确定个人贷款信用,并把贷款、还贷等信息反馈到数据中心。通过这种服务一反馈的信息机制,不断完善和丰富服务中心数据内容。
(二)数据通信及处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学校与数据中心以及数据中心与外部查询认证系统之间的数据安全传输与处理。
(1)数据采集及上传子系统。该系统是可信学生数据生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管理运行。其中数据生成系统负责收集学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其他技术手段提供的学生信息,形成可靠记录。而数据数据采集及上传子系统负责采集更新后的全部数据信息,并与学生数据中心的数据接收及处理系统通信,安全可靠地上传所有更新后的数据至数据中心。
(2)数据接收及处理系统。学生数据中心通信系统负责与数据采集及上传子系统通信,服务器安装在数据中心,负责收集各采集器上送的数据记录,并将数据写入数据库系统。
(三)数据认证服务系统
学生数据认证服务系统是一套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面向社会机构、学校、企业、个人提供数据认证、数据交换以及数据查询服务的系统。根据数据来源、数据服务对象、数据服务模式不同,数据认证服务系统提供不同的数据规范与应用处理接口,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归档、数据认证与数据查询服务。数据中心可根据各部门、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与认证查询处理。数据管理系统负责从集中的信息库中提取各部门所需要的数据,并由数据认证查询服务系统按照确定的接口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由于数据中心保存了学生学习、就业跟踪等各阶段的信息,因此,其信息内容将不断丰富,可提供的数据服务不断增强,面向社会服务的对象类型也不断增多。
(四)数据认证与查询服务模式
在数据库中,每个学生的信息记录都有唯一的索引号,学校为每个学生发放其加密的个人数据信息时,同时发放该序列号。通过唯一的序列号,就可在数据中心查询与认证其真实信息。数据中心为社会提供多种方式的可信学生信息的查询认证服务。
(1)B/S模式的认证查询服务。B/S模式的认证查询服务是授权用户通过浏览器读取学生提供的索引文件,获取学生的个人信息序列号,将该序列号发送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该序列号检索出对应的个人记录,通过加密的安全通道返回,并将解签后的个人信息显示给查询用户。这种认证查询方式主要用来满足网络上对单个学生信息的处理要求。
(2)C/S模式的认证查询服务。查询认证服务器系统对客户端进行验证,让合法的客户端登录,响应客户端系统所发出的查询请求,并通过安全通道返回学生的记录。它能够处理大量的并行查询请求。
(3)移动认证查询服务。数据中心可与移动运营商及服务商合作,建立移动信息查询认证服务平台。一方面,用户可把需要查询的学生序列号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发送到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查询其基本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显示在其移动设备上。另一方面,可通过无线网络对非注册的查询用户进行授权。
三、高校学生诚信资源服务系统社会功能及应用
全国各个高校通过学生诚信资源服务系统,将最新生成的所有可信信息上传到数据服务中心,通过数据接收及处理系统负责接收并将学生数据入库。入库后的数据是防止人工篡改的。所有信息入库都不需要人工干预,由数据接收及处理系统自动完成。以确保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可靠。资源服务中心具有以下功能:
(1)数据汇总与存储。资源服务中心通过安全加密设备和安全传输通道,接收下级各学校和单位经过数字签名的可信学生数据文件,在验证正确无误后,将教育可信学生数据文件存储到服务中心的数据库中。
(2)用户注册服务。当社会部门如用人单位需要获取教育可信学生数据时,可以向资源服务中心申请注册,成为服务中心的合法用户,以便获得数据服务。注册采取双向认证的方式,即资源服务中心和需要申请注册的社会部门之间应该相互认证,确定对方的合法身份。
(3)数据应用服务。已成功注册的用户可向资源服务中心查询并获取教育可信学生数据,如用学校名称作为关键字查询来获得所需要的可信学生数据。服务中心将可信学生数据文件发送给申请用户。用户得到数据文件后先解签,确认数据来源的真实与有效性,从而十分有效的防止文凭、学位、成绩等的造假行为,对保障社会公平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1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知识激增的今天能否及时获取前沿性的医学科技信息已成为影响医学科学研究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在服务上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随时了解学科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1-2]。由于医学信息服务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水平,所以医学信息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好医学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医药卫生科技的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2医学信息服务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 信息保障作用由于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探索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创新各个阶段都与医学信息服务密不可分,医学信息的获取行为贯穿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医学科研人员需要各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期刊、科技动态、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统计资料等众多医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人员首先要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对医学文献的要求,包括所选课题的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文献种类、检索年限等,然后围绕课题的范围,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等各种渠道,不同角度广泛搜集、整理、提供国内外医学研究 域各个学科和各种类型的文献和知识信息。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掌握医学最新科研动态,确立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细致的技术路线,使所选课题新颖、先进、可行,保证医学科技创新能科学、高效、快速地实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3]。
2.2信息推送作用信息服务人员应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在初始阶段,可提供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题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在进行阶段,可根据研究进展,将课题的原始文献进行浓缩、提炼和归纳,提供专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充分利用医学信息资源来指导和调控课题研究按照正确目标进行。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医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作为获取医学信息的动力和目的,精心制定信息服务计划,以便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和传递等环节上实施分阶段、有步骤、高效率、多途径的信息推送服务[4]。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不断会有与课题相关的创新成果和信息报道出现,因此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动向,不断定期主动推送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收集到的密切相关文献,以便医学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并从中得到启发,开展新的医学科技创新研究。
2.3信息传递作用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应用领域,医学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科研创新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医学文献信息的传递,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正是因为医学信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传递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注人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医学信息资源起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作用,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将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品,将巨大容 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整理加工,转变为医学科研人员可方便利用的有序知识信息,以便能够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医学信息。医学信息部门应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快促使医学信息有序化地交流传递,不断扩大信息辐射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医学信息服务,积极发挥医学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信息服务创新
3.1 服务理念创新进入21世纪,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内容的"3大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3大资源中最重要的开发资源[5-6]。以往的医学信息服务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要更新自身根深蒂固的传统服务理念,变以往被动的服务形式为主动的服务形式。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开拓医学信息市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依靠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医学信息市场来推动和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工作既是艰苦的思维劳动,又是开拓性的工作,要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进敬业精神;第三,医学信息人员应把满足信息时代医学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宗旨,努力适应新时代医学科技创新的需求,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服务的新技能,增强信息素养。时刻密切跟踪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创新的医学信息服务理念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服务。
3.2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信息的价值决定其社会效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取决于医学信息人员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医学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其服务模式主要是简单的资料检索、获取和传递等,医学信息机构没能很好地发挥医学信 息服务职能作用,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医学信息的价值。现代信息服务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迅速、准确、高效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7]。为此更新服务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要由分散独立型向一体化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人员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对资料工作、信息研究和科技查新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彼此之间内部信息的交流、互动与整合,争取实现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加工应以"充分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深、快为目标,医学信息的加工不要只局限于表层、浅层和外层,必须由针对信息表征的浅度加工转向针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第三,努力做好反馈性医学信息服务,在医学信息加工中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听取医学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对其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提供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学术优势,加强医院、研究所、院校的横向联合,以保证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服务。
3.3服务项目创新在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之上拓宽思路,根据医学信息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开展特色服务。(1)个性化定题服务。个性化医学信息服务项目强调针对具体用户的需要和过程而提供连续[8]。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调查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学术动态,通过相关的数据库获取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分析相关专业各种理论、学术、技术的趋向,对有关医学信息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加工并从中提炼出对具体用户科研创新最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提供从知识获取、重组、创新到集成的个性化服务。(2)针对性专题服务。根据用户的专题性质、内容以及需求,定期地向医学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提供医学信息服务。捕捉医学科研新动向,及时选定课题进行专题信息调研,开展课题筛选、课题动向跟踪服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 题信息报道、信息反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医学科研人员立项提供快速准确的医学信息服务。(3)培训服务。开展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服务,教会医学科研人员从大量原始信息资源中颤别、筛选、利用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对医学信息的搜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消除利用网络的障碍。医学信息机构应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方法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对于一般用户,主要是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意识的培训;对高层次用户,主要是进行有效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训,以期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4 人才培养创新要想做好医学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拥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员必须是熟悉情报理论和方法,有较好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医学信息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人子。(1)加强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特别要重视信息服务人员的超前意识、求异性、分析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提炼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医学科研人员信息需求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2)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在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以岗位锻炼为主要培训途径的观念,通过岗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及各种科研活动的形式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从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信息服务人才。(3)加强现有医学信息人才继续教育。要区分层次,重点培养,选派事业心强、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去高等院校或兄弟单位进一步深造,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医学信息人才在素质、层次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稳定现有医学信息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保障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医学信息服务创新是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起到支持、促进和指导作用,在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芳.科技信息服务如何助力自主创新[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0一71.
2潘卫.医学信息服务创新与医学科技创新[JJ.医学信,息,2007,20(5):801-802..72.
3郑萍,王秦玲,罗书练.发挥医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39-240.
4刘宏军,王海音.科技查新作用的延伸与扩展[JJ.现代情报,2009,29(7):144-147.
5张静海.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JJ.中国科技信息,2∞8,(21):228-229.
篇12
(一)简政放权,流程再造,优化审批服务。为解决长期以来部门业务不协同、系统不关联、信息不共享的突出问题,三区突出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将原来部门之间相互分离的审批事项进行优化整合,推进线上办理、网上审批、一窗办结,打造利民便民的服务大厅。一是政务服务便民化。①整合精简办事窗口。扭转原来群众和企业办事需要面对多个部门的状况,打破过去部门以条条为主设置服务窗口的固有模式,实现任一窗口可办多件事,推动部门自设大厅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专业窗口向综合窗口集中,窗口工作人员由过去的“专科医生”变成了现在的“全科医生”,窗口减少了30%,同时过去窗口忙闲不均、季节性办事拥挤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②办理事项重心下移。推进镇街、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区、镇街、村居三级办事大厅全覆盖,形成“15分钟行政服务圈”,使政府的行政和公共服务更贴近基层、更方便群众。目前,南海区超过70%的审批服务事项延伸到镇街办理,121个事项可在社区办理。禅城区自然人事项按照法定权限在区级实现345个事项一口受理,镇街任一窗口可受理(办理)282个事项,村居任一窗口可受理(办理)77个事项,法人事项任一窗口可以受理606个事项。③自助办事渠道多样。通过区、镇街、村居三级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布设“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市民通过刷身份证,即可预约、申办、查询和办理各项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办事预约、缴费业务、票证打印、政务咨询等5大类服务事项的综合自助办理,实现行政服务24小时不打烊。推行政务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集网上申办、查询预约、进度跟踪、社会治理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群众的掌上办事神器。④办事服务细致温馨。统一采用“七彩阳光”标识形象,设置综合受理区、咨询导办区、休闲等候区、表单填写区、信息公示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咨询收费发证及商务中心等功能区域,免费无线上网,提供自助K端查询、上网及事项办理设备。⑤实现全区通办、跨城通办。依托云数据和统一的一门式操作办事系统,实现业务的全区行政服务网点通办,佛山市南海区与广州市荔湾区在全国首创实施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在实体窗口的“跨城通办”,现已推出2批共85个通办事项。二是审批事项标准化。理清部门职责,对所有事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并将其固化到一门式综合信息系统中,推行无差别审批,减少行政审批过程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实现了办事事项标准化、对外服务标准化、审批裁量标准化。①推进“三单管理”。对政府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整理出“负面清单” “权力清单”和“监管清单”,厘清部门职责。②编发“三个清晰告知”。即按照审批服务项目名称、办理条件、政策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统一程序,对进驻窗口的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形成统一的办事标准,清晰告知部门“哪些事项应该入门”、窗口工作人员“事项应该怎么办”、群众“在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可获得什么服务”。③制定“三个标准”。压缩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空间,通过对行政审批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促使工作人员办事“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实现“一审一核”“即办即审” “无差别审批”的改革目标。南海区将全区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均纳入到标准化建设中,对每个事项都明晰列出名称、依据、主体等356项要素,2016年4月份,广东省明确将佛山市南海区事项标准模板向全省复制推广。三是审批流程信息化。依托一窗式、一门式综合信息平台,以服务体验、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为方向,融合各部门专业系统,实现政务服务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补。禅城区建设了与24个部门对接的“一门式”行政服务审批服务系统,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多项突破性改革。如:使用电子图章,使村居工作人员审核资料盖章后即可上传至镇街工作人员审核,提高急办事项数量;实行电子化材料流转,将办事群众申请材料通过高拍仪实现电子化,通过网络传输至后台审批人员,改变了原物理材料流转费时费力的状况,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数据沉淀,采用高拍仪和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对群众办事过程中提交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等各类基础证明材料)进行拍照、扫描并沉淀到平台大数据库中,然后借助决策支持系统,促进政府智能化决策。运用“表单云”免去办事重复填表,节省群众和企业办事时间,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路上跑”向信息“网上跑”的转变,向群众和企业提供便捷化、智慧化的办事体验服务,真正做到了“把简单带给群众和政府,把复杂留给信息系统”。
(二)发展大数据,及时准确研判市场需求。为解决政府数据一直沉睡在各部门系统,政府有数据却无整合共享,未能发挥综合效能的问题,三区以一门式综合信息平台为依托,按照共享平台的原则,将各类数据实时沉淀和关联,唤醒并发展大数据。一是沉淀鲜活数据。通过日常的审批服务,简化获取与共享信息的流程,持续不断收集到准确、实时的数据,形成经济社会运行的“晴雨表”,全面、量化地掌握辖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禅城区政务服务改革以来,已收集40多万条信息数据,帮助政府推送政策,为制订全区民生实事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激活“沉睡”数据。通过信息平台,以新沉淀的数据为索引,驱动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从“分散”走向“集合”,并确保信息数据可机读连接;建立数据公开和分享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可以按需全方位流动,逐步消灭信息孤岛。例如,审批过程中跨系统抓取信息数据并沉淀,利用历史信息实现材料复用,电子化审批的材料共用等,直接减少材料重复提交的同时,逐步发挥大数据的总体效能。三是挖掘利用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汇集各层面的“根信息”和“源头信息”,一方面为政府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实时监控、比较、分析,帮助政府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贴身公共服务,有效提升产业政策制订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由于信息数据可跟踪和可溯源,政府将逐步树立数据权威,增加了企业的敬畏之心,促进了守法经营的行为自觉。
(三)加强综合监管,规范政府市场社会主体行为。为避免简政放权后的政府监管不到位、“不作为”,市场主体无序竞争等问题,禅城区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对内监察政府效能,对外监管市场主体行为,做好“权力减法”和“责任加法”。一是倒逼政府自身效能提升。建立行政效能实时在线监察系统,构建红黄灯预警和问责机制,对行政审批“不作为、乱作为”及时预警和督办,既把审批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又纠正了“庸政、怠政、懒政”等不正之风。同时,向社会公开行政效能信息,接受群众监督,评定结果持续改进服务,真正使审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行业“黑名单”和市场退出等机制,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一门式综合执法监督已实现环保、公安、安监、消防、市场监管、人社等领域的联动,有效促进了企业自治、行业自律。三是激活和规范中介组织。法人改革在创新引入中介组织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建立健全中介组织长效监管机制,推行中介组织行为终身负责制,打破“项目托、办事托”等利益关联,坚决整治“红顶中介” “二政府”,真正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
(四)建立信用体系,夯实信用社会建设基础。为根治信用缺失顽疾,禅城区以一门式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用公平和诚信的“养分”培育健康的社会“肌体”。一是积累“信用信息池”。以身份证号码为索引,将个人办事的信息归集整合为个人信用信息;以“一照一码”为索引,归集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社保、交通违法、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法人信用信息,逐步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社会信用记录。二是倒逼市场主体“自我修正”。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力度,定期对企业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其他信息进行公示,推动企业经营行为(诚信)可对比、可溯源。三是共享交换信用信息。构建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积分库,探索将企业良好的信用状况作为各类行政许可的必备条件,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社会信用体系,让“人人感到自己是政府事务的参与者”。
二、荣成与考察区市的差距及改革推进面临的难点
一是服务观念有差距。三区“一窗式”“一门式”服务,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惯性,以群众、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重塑审批业务链条,搭建政务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事权下放,形成“15分钟行政服务圈”。我们的便民服务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还要积极学习先进、探索创新,全面掌握群众、企业办事需求,研究服务举措,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服务标准化有差距。行政审批标准化是全面推开“一窗式”“一门式”改革的重要基础,三区都把所有办事事项进行认真梳理,明确办事标准、政策依据、申请材料、办事时限和审批程序等,并录入到系统中,做到“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的随意性。我们在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应用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快推进。三是数据共享有差距。三区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行政服务数据的互通共享。各业务部门审批系统高效对接,搭建起部门间无边界的业务协同平台,一方面,方便群众办事,不需重复填表,智能关联出其他可办事项,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另一方面,发现群众办事需求,为推送更精准的服务以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在联审联批、信息共享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其他领域项目审批工作也要加快联审联批,推进数据共享。
在政务服务改革推进过程中,难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共享难。目前各部门系统数据库主要在省厅或部委一级,基层政府的数据调用权限有限,面对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以及缺乏标准,实现各类业务审批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关联、数据共享存在困难。二是法律授权难。有些业务承办人员法定,有些数据未经法定授权难共享,电子图章、电子化材料等管理于法无据,尚需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改革前亦需取得省级以上部门授权。三是人员保障难。“一窗式”“一门式”工作人员办理越来越多政务服务事项,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的身份授权,另一方面对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提出很大挑战。
篇13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以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转变为以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原来针对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已经不能适应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使这些特殊孩子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去更好地认识教材中的事物,得到全身心的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对教材进行改编、整合和补充,让教材充满活力。这样不仅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乐趣,拓展学习内容,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还能有效地整合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知识面,补偿缺陷,充分调动弱智学生的各种感官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课程充满活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特殊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当今我们培智学校有三套教材供教师选择:幼儿教材,人教版培智教材,上海辅读学校教材。这些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另外当前的课程与教材体现不出培智教育的个别化教育,也没有综合课和活动课的教材。现有的课程与教材缺乏多元化、多样化,影响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习资源无限丰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学习材料不仅有以文字符号表现的课本,还有以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表现的电子教材,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以及教材的选择、改编、整合和补充,从而有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增加《健康课》、《安全课》、《烹饪课》,每周对学生进行健康和安全教育以及培养生活技能的教育。针对班里学生的特点,可从网上搜索有关小学生校园内安全、家庭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知识的图片和视频,分类作成课件,每周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针对班里几个轻度学生喜欢做饭菜的特点,我从网上收集有关烹饪知识、图片及视频作成课件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会做简单的家常菜,再让他们回家动手做一做、比一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动手及爱劳动的能力。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对于培智生来说,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们的生理、心理、卫生等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每周安排一节《健康教育》课,找出有关心理健康及生理卫生的知识常识和图片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卫生保健教育,让学生得到全身心的发展。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增加趣味性的课程,对教材进行选择、改编、整合和补充,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形象,使得培智班课程丰富多彩,生动性增强,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弥补了学科知识的单一性,开阔了课堂学习的视野。
二、运作信息技术,让教材充满活力
1.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并未有材供教师们使用。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己自编教材,另一方面是运用原来轻度教材和上海辅读学校教材将之加以修改,加入新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要以实用为前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如何使教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弥补教材的不足呢?结合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材的单一与不足,有效地拓展智障生的学习内容,能拓宽智障儿童的知识领域,丰富教材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来补偿智障儿童见识狭窄的缺陷。如《语文与生活》第五册第一单元第3课《护肤用品》中,课文只让学生认识香皂、护肤霜,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我从网上搜索常见的有关生活用品的知识和图片作成课件,增加了让学生认识沐浴露、洗衣液、洗发水,洗手液、肥皂等常识,拓展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其特点和用途。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要勤洗澡、洗手、洗头,洗衣服等。再如第二单元第4课《土豆 黄瓜》中课文有土豆、黄瓜、茄子、西红柿的图片,并学会两个句子:“这是土豆,那是黄瓜。”“这是茄子,那是西红柿是。”根据本地常见的蔬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网上收集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苦瓜、四季豆等有关的知识图片,增加学生认识这几种蔬菜,同时让学生以“我喜欢吃……”为题,说一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同时以“ 是 颜色的”为题,对一种蔬菜的颜色进行描述的语言训练。再以读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常见蔬菜的形状和颜色并以动画故事的课件展示道理:一只可爱的小猪经常不吃蔬菜,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扔掉,常浪费食物,妈妈说它它不理,老师教育它它不听,后来小猪营养不良,生病住院了。最后以医生的话告诉教育学生:蔬菜营养丰富,不要挑食,要多吃蔬菜,才能健康成长;蔬菜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不能浪费。这样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也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丰富教材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扩展智障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