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必修二涵盖人文地理的五大构成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这些内容彼此联系较大,对地理现象主观判断、评价的要求更高,在对“泉州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一年第四学段新课程模块水平测试”这份试卷进行质量分析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图表中的显性信息及对隐性信息综合转化为显性信息的能力不高。
例如:29.读图15,“我国东南沿海某侨乡平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5
第(1)题:图中河流沿岸农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最可能的是(?摇 ?摇)
A.水稻 B.甘蔗 C.蔬菜 D.小麦
分析:结合图例,图中包含的显性信息有自然要素的河流、植被,人文要素的交通、耕地、工业等。多数学生根据“东南沿海”和“农田”信息就不假思索直接判断农作物应该是水稻,其实,这题意在考查学生挖掘、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河流及海岸线分布(显性信息)可以判断出河流流向和生活生产水源充足(隐性信息);利用等高线分布(显性信息)和河流可以判断该地地形特征(隐性信息);该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显性信息),结合我国气候分布可知该地盛行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隐性信息);图中工厂、学校、医院等组合成的共同体反映出该地城市化水平较高(隐性信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肉蛋奶、花卉、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隐性信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该地地形、水源、气候等条件(隐性信息),河流沿岸农田(处城市的近郊)应该发展市场园艺业(显性信息),故答案选C项。
(二)易凭着惯性思维掉入误区。
例如:图7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
第18题:目前,③类企业最适宜布局在我国(?摇 ?摇)
图7
A.环渤海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B.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分析:该图反映了影响工业生产成本的五个主导因素及五种产业类型中各要素占工业生产成本的比例,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可以判断影响③产业的主导因素为大量廉价劳动力,据此判断该产业类型应该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对于以上分析,学生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在18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凭着惯性思维掉入误区。从学生该题的答题情况统计来看:选A占8%,选B占18%,选C占68%,选D占6%。因为先前老师在讲到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的布局时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以大部分学生错选C项。解答该题时,关键在于审题上,并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题意,该题中“目前”,着眼的是21世纪的当下,东部沿海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伴随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工资水平上涨,土地紧张,地租上升等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陆续出现,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受迫于工资上涨和地租提升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为了选择最优的区位(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必须往我国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布局,故答案选D项。
(三)综合题答题不规范。
例如: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4)题:简述“人口红利期”对广东省社会经济的影响。
分析:关于简述“影响”或“条件”等题目,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全面分析有利和不利。根据材料三信息,多数学生能答出“人口红利期”提供给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影响),而没有分析不利影响。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工业化加快,推进了当地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除了带来廉价劳动力外,同时也促使城市人口猛增,城市不合理发展,最终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不利影响)。
二、今后人文地理教学对策
针对学生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在今后的人文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表)能力。
1. 培养学生掌握读图步骤。简单来讲读图步骤包括四个环节: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看图应该注意图表的整体性、有序性,应该变换角度;析图时要深刻理解和运用基本规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性;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示意、剖面、统计等简图,把各种地理文字知识浓缩到统一的简图中,易于综合分析;默图就是记图,可以通过默绘、默记、默填等方法加强图像感知,形成心理图像。
2. 加强图文互换:有时候文字的表述会过于累赘,而用图形表示则会清晰很多,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还要进行图图转换。
(二)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来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能力等。拥有知识迁移能力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抓主干知识,注重基本技能。(2)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3)转换问题情境,应用原有知识结构。
(三)注重综合题答题规范的训练。
篇2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一定的文理科交叉性。人文地理也可以具体的包括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社会人文地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社会科学方面的越来越重视,人文地理也越来也受重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政策,还有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无不联系着人文地理,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穿插着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主要反映在人文地理的考题数量在逐年增加,占文综总分的比重也是逐年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高考中人文地理考题分数已经占到地理学科的60%强。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文地理这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培养出地理全局观,在这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运用人文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教学的困惑和难点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行政区划、人口、经济、聚落、文化、种族和民族、宗教、法律、语言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等内容。这就决定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特点:内容多,学科知识体系不明显,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表述,不易建成体系化学习模式,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体系化教学。但是,针对人文地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人文地理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因素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着紧密的相连关系,都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人文地理的基础。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各要素也有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对于高中人文地理的这些特点,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教学误区,例如对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些教师就不好掌握;再有有些教师(以新教师为主)认为人文地理知识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这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些教师对教材就是以照本宣科的手段将教材给学生们复述一遍,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讲解;或者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对教材给的案例内容进行孤立的讲解,不进行全局性掌握和对自然地理知识的链接。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对于知识量庞大的人文地理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这只会让学生更多的陷入一知半解之中。
三、人文地理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建立人文地理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代化的教育把学生发展看作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理念。这种教育目标,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大多表现为对知识理解不灵活,不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和中国学生创新性较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人文地理的教学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授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操控”课堂。
(二)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知识的全局观
对于人文地理的教学,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学习每个章节,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学习,而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宏观性,从而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进而形成全局的人文地理学习思维。地理教育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祈向和价值取向,使学生理顺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给自然多一份人文关怀。所以,对人文地理的全局观点培养就尤为重要。人文地理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运用策略就区域性问题可以给出不破坏全局性的针对解决措施。这就对全局观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对此给出的区域解决措施不可以破坏全局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篇3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高中地理作为承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教育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从以上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地理课程对地理实验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都明确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通过地理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地理实践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指明了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加强地理的野外课堂应用,必然会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课程中,课内教学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标的试行和实施,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我们走出课堂,靠近自然,接触社会。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三部分重要内容的必修1、2、3,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野外课堂的应用。
(1)高中自然地理部分以野外观察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人教版地理1的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更多地指导或者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以学习到的课堂知识为基础,在大自然中得到更深的理解。地理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意义中,关于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当地一段时间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做出观察予以记录,得出关于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总结;第四章的地表形态中山地的形成,各种山地形态尤其是褶皱与断层结构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当地找到这样的结构,让学生认真观察,加深理解。
(2)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以野外感受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要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且灵活多变,又跟某些学科有交叉。注重引入案例式的教学,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的案例,都可以研究,使学生获得人文地理素养。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时容易出现混乱,如对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由于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理解不深刻,造成学生对某些因素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三个概念的对比,列表比较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对于相近的人文地理概念,多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深刻掌握。 比如在讲到“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时,应该以当地城市为案例,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当地的气候、水文、资源、自然灾害、聚落类型、通信条件、环境污染状况等等,这样既对后面学习“工业的生产活动”、 “工业地域的形成”等内容十分有利,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市民责任感。
(3)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以野外综合实践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地理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地理1”和“地理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地理3中的区域地理都最具有典型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区域地理最有特色的小区域进行一个野外的实习,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板块为主题,让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最后汇总学生所得到的观察结果,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以完善对整个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野外课堂的开展应该以具体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为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和要求,地理1中以野外观察为主开展野外课堂,地理2以野外感受为主进行野外课堂实施,地理3应该开展综合野外实习,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依托,应用到具体区域当中,以达到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福强,陈诗越.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开展——青岛马山野外考察实践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2] 彭志坚.浅析中学教师如何组织野外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下),2011(2).
[3] 陈龙珠.略论地理野外考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
篇4
一、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区域能力较差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区域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把读图技能的训练与区域地图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把综合概括区域地理特征与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作为区域地理能力的核心;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区域地理能力发展的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练习绘制区域简图,建立区域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分区图,理解区域特征;抓住主要分界线,掌握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及国家对比,深化区域特征与差异;结合热点问题,强化区域问题解决。
二、加强对考生答题能力及技巧的训练
对考生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比如把答题的步骤、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和考试讲评试卷,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平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一些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弱点是:不会读图,不会从题干中获取信息,他们认为答案一定是自己平时背到的知识,其实很多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故平时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和空间思维能力,充分运用地图进行思维建模
在日常训练中,让地图成为复习的载体,如在空白地图上标出重要的经纬线及涉及的重要国家,标出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空白地图上抽象概括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等。教学中要提倡使用动态、思辩、反思的原则。高三复习进行到末期阶段,对复习内容要深入思考――即体验,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讨论、一题多解、交互答疑和述评等是训练的良好方法。要舍得拿出时间思考、表述甚至争论,激发思维火花和创新欲望,会使复习档次大幅度提高。教师应该提出,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思考。
四、加强地理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
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思维方法:高考中的题目绝对是新颖的、未见过的,但考察的知识又是不超纲的,复习过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多方面比较、多角度分析问题和组织答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做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同时要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加强学科综合:结合热点问题,教师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和了解热点问题的起因、背景、过程和结果,并积极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
五、反思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方法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二是虽加大了学习的力度,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得不够细实,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三是地理教学中有特色的、有创意的东西不够多,还要努力找出一些地理教学的特色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一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现在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注重联系实际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尽量借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所以为了缩小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的素材。
二是所用的素材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素材的引用要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能长时间用同一个案例说明某一个人文地理现象,因为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在变化。
三是不要教条地只利用当地素材。如果当地是个小区域,那么所能提供的素材也是有限的,若局限于当地素材,无异于“井底之蛙”,因此可以利用当今发达多样的媒体,引用学生都关注的问题作为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是适时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习人文地理的主要实践方式,也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过程,所以,精心挑选当地的一些人文地理现象,让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调查还是很有必要的。
篇5
概念图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引言
“地理概念”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地理概念,如果学生记忆不清或混淆就很难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将地理学科中概念的含义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相互的联系形象的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更好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的优势
1.符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各个章节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分支又非常复杂,只有对所有的知识很好的组织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人文地理的知识与人类社会又有着紧密的关联。高中地理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而借助概念图就能将地理知识系统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掌握。
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不能提高他们进行地理学习的热情,导致整体效果效率低下。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关联起来,让教师的教学预设更加清晰,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知识分散的缺点,使整个地理教学更加系统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3.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课堂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对地理知识及概念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并重复机械的训练,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课堂参与度偏低,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知识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效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还能以此为基础组织他们开展合作学习,提升他们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概念图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地理教师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运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清晰简洁的目的,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快速的呈现教学内容中的主要概念以及框架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的“火候”,避免在一些“非重难点”环节的教学上花费过多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能将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设计的更加详细,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井然有序,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师在进行《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设计时,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将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因内力、外力以及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用概念图形象的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对地表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一目了然,进而轻松的理解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以及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紧密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概念图理清各个概念的重要程度,从而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环节紧凑,提高整体教学的效率。
2.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新知学习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非常少。而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进行提示,让学生可以自己开动脑筋学习,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掌控人。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课时,我运用了概念图将全球划分为五带,旁边提示是利用“温度”这一尺度进行划分的,再根据空间尺度划分为海陆分异,然后构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沙漠气候”等概念图运用到教学中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
3.概念图在地理教学反思中的运用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一种教学方式一直用到底,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技巧,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师对自身定位的一个过程,而概念图的制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反思概念图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中得到提升,所以,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概念图对教学反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检查教师的课前预设是否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完美,教师方式是否适用等方面。利用概念图进行课后反思可以让教师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对于遗漏的知识点也能够及时补漏,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6
此外,笔者等人还选择性地听取实习生课程、与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在中学实习1个月的经历也是本文的资料来源之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习效果的总体状况
问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题,每道题得分3为参照值,因此总分60为中等水平。本次调查中28名实习生的平均分为65.25,略高于60分,说明实习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实习能够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但是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另外,有8名实习生总分低于60,占总人数的28.57%,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比例。这说明超过1/4的实习生还与一个合格实习生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钻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3、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得分3.23、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得分3.36、备课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显著低于其它5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82.14%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完全或者基本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只有17.86%的实习生认为有些内容大学课程中没有学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71.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67.86%的实习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另有28.57%的实习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大学学到的学科思路与中学教学完全不一样。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素材(指中学课本之外)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71.43%的实习生认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习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21.43%的实习生认为来自大学课程的素材与教习实习中搜集的素材的数量差不多。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53.57%的实习生认为备课时从大学课程学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甚至得心应手。46.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对实习没有多少直接帮助,甚至只是对要讲的内容不感觉陌生罢了。
以上4道题分别是问卷的第21~24题,采取4点量表计分方式,故2.5为参照值,通过计算,这4道题的平均分依次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题得分低于2.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这两道题得分显著低于第21、22题,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中,你认为对教学实习帮助较大的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中学见习、听课(71.43%)、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60.71%)、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见,切实解决实习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教学实习(讲课)中感觉比较(或“最”)困难的地方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初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把握补充知识的多少和深浅(57.14%)、理清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路(57.14%)、找到合适的素材(57.14%)。初中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课程设计原理性的内容较少,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是由于初中课程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就使得教材编排突出区域重点,而显得学科体系不完整,因此实习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组织思路比较混乱,非常有必要补充知识与素材,但是不能把握补充知识的深浅。高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吸引高中学生的兴趣(64.29%)、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57.14%)、组织课堂学习活动(35.71%)。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就使得课程难度加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由上可见,无论是初中实习生还是高中实习生,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是围绕新课程的特点展开的,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地理教育学相关课程不涉及相关内容,如果实习生不在大学期间理解和实践新课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扎实教学技能,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效果如何与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是否扎实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教学技能不仅指实践知识层面,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实践智慧。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是普遍的,在研究者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小学校长抱怨高师毕业生是“半成品”,需要很多时间再培训,这是对高师毕业生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不足的有力佐证。为了不让这样的“半成品”进入中学校园,在教学实习之间,一定要利用多种途径,如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微格教学等途径锤炼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不要寄所有希望于教学实习,这是不切实际的。
实习生毕竟还不是一名真正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才能实现,不能以一名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的标准要求实习生。实习生教学实习前应基本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通过实习提高实习效果,达到一名高师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适度融合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培养能力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有机融合,使高师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起来。具体到地理学科,就要加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需要为实习生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缜密、清晰的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提供充足的学科素材,培养实习生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提供学科素材和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并不是越高越理想。如提供学科素材方面,学科素材涵盖非常广泛,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似乎不太现实。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素材方方面面都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寻找素材应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能力。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的敏锐性,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素材,这样才能满足课堂对素材的需求。另外,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难度要高于中学课程,并不是中学课程的重复学习,因此应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是不能要求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完全一致。
3.从实习生需求出发开设地理教育学课程
中学见习、听课、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代表了实习生的内心需求。实习生最迫切想学习如何“教”,这不是理论的学习,更侧重于指导、训练他们怎样“教”,强调实践操作性。教师职业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着重从“教”入手,但是不能忽视融入“学”法的指导以及必要的理论学习。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理解并实践新课程标准是相对其它维度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从上述初、高中实习生报告的教学实习中最困难的地方可以看出,实习生遇到的困难几乎都与新地理课程的改革有关。当前的实习生都是新课程实施之前中学毕业的,对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现状实际了解少,体验更少。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实习生实施新课程的热情。从新课程的实践出发讲解新课程的理念、与旧课程的区别;从实验区新课程实践出现的问题入手,重点突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差异。
篇7
一、培养地理兴趣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宇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从这句话中感悟到: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是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激素”,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教师与兴趣相比,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兴趣的效应,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用十分明显。
二、传授学习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教是为了学,学习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一位好老师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方法。我在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在接班第一、第二节课,专门讲明学习方法,针对地理学科的时空性、广阔性、遥远性、运动性、循环性等特点,总的方法是:1、预习提出问题,听讲反思问题,笔记整理问题,看书巩固作业检验问题。2、学会读图。教会学生怎样看图、读图,怎样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使学生体会到山川湖海诸多地名都能在图中得到巩固,不需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学生可通过读图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到学地理轻松而没有负担。
学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方法各不相同。如学习气候时,首先了解组成气候的要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知道了气候中的气温、降水、湿度、风等要素,再看影响这些要素的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洋流。而各大洲的纬度高低,海陆轮廓及位置,大气环流,地貌地势,地形组合,寒流、暖流等都不一样,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学生理解了基本原理后,很容易知道某地气候类型及特点。赤道穿过非洲东部因海拔较高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气候,而是萨瓦纳气候。同是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的上海和开罗,因海陆位置不同,东岸的上海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 带季风气候,而地中海沿岸的开罗则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由于地形的不同组合,气候差异很大。
欧洲纬度较高,地形以平原为主,受冰川作用很大,使东欧平原波状起伏,且湖泊星罗棋面,挪威西部海岸线曲曲折折,是世界上典型的冰川侵蚀而成的峡湾海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北美北纬40度以北的西岸和南美南纬40度以南的西海岸,它们的形成原因可以自悟其理。
学习人文地理是要注意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影响。因为人文地理事象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演变下来的,又加入了人为主观改造作用。如农业生产布局受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制约,人们在布局生产时,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一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学生在学习时,先要搞清地域内的自然条件,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生产,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和良性循环。再如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之后,就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分析上海市的人口问题属于哪一种,学生很容易归结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之列,也就是人口严重老龄化问题。
学习中国和世界区域地理知识,一要重视读图,二要重视对比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知识要抓住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2、地形组合和地势特点。3、自然资源配置条件。4、农业特色。5、工业与交通分布。6、主要城市及分布。如上所述,不同的地理内容,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只要教材和教法、学法珠联璧合,融为一体,才有利于知识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
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校团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的终期成果。(项目编号:JG2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5-02
一、理论维度:团队研究性学习概观
团队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是“教育创新历史上最成功的故事之一”。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来源于组织学,组织学认为当人们在现有书本中无法解决某类问题时,可以通过组织内成员合作探究和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育学领域通常将团队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团队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并且根据这些基本要素来组建相应的学习团队。团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社会现象,通过团队资源共享、共同探究以及合作调查等方式商议和达成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最后的课题结论。团队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纯粹的学生团队自学过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只不过教师由原来的教学“主导者”退隐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来制定相应的研究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团队组合与合作分工,对团队制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案、数据筛选等环节进行及时的指导、审核,对团队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团队研究性学习将原来个体化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团队化的学习模式,将原来单一性的知识获取目标转变为课程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以及科学精神等多重性的学习目标;同时将个体化的考核方式向团队化的互评与自评模式转变,既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过程评价。因此,有教育学家认为,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权威的神话,而且将学生本身以及学生集体作为知识来源的重要补充,是教育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蕴涵的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但重新定位了教学双方的地位,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还使大学的教学在教与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因此,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将研究性教学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创新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新时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与途径。
二、团队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解读:以人文地理学为例
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化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智慧地把握其原则、策略以及其限度,也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性与个性化特征才很难让教师准确把握其各种要素。个案或者示例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个教学模式提供诸多的参考。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关注人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它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有知识点杂乱零散、知识点的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方式,该课程显得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考试能得高分却无法高效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我们尝试以人文地理学为依托,开展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范式变革。
篇9
一、小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小学、初中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但到了高中阶段积极性大大下降,要么闭口不说,要么只说一两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认知和情感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保护性能、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许多学生认为,当着许多人的面发言,如果出错,会令人难堪。他们会本能地通过沉默来保护自己,拒绝多说。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未必理想。
二、小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模式,能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增强合作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思想情感因素,易于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积极参与;并且小组活动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气氛,可以降低学习者使用语言的紧张感,这些优点为学生乐于主动交流问题、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活动模式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也是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表演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地理教学更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由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地理教学情境,通过扮演人物角色或地理事物角色,可以生动形象地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如讲“自然资源”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鸟”、“森林”、“污染的河水”等,通过人物与事物,事物与事物的对话,剖析当前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通过轻松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学生的体验。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课改后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而我在讲到中国的河流以外流区为主时,课堂上以“保护洞庭环境生态”为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正方:围湖造田利大于弊;反方:围湖造田弊大于利,让学生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辩论中,不仅培养了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小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成功关键因素
小组活动要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教师要把握好几个环节:
1、监督措施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既要照顾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同学让他们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学习好的同学让他们完善本组地图体现协作精神。
2、评价策略
传统上对学生评价往往只重视学习结果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评价策略要多元化。
(1)合作激励性评价策略
合作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积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在地理学教学中,可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将个人表现与小组成就相联系。
(2)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质疑性评价
(3)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如评价学生自主绘制的天气系统图(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时候,开展“我来评评自己”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说出作品最好的地方,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是有所改进创新的:
如:我来评评
1、科学性: 很好()、一般()、不太科学,有待改进()
2、创意性:耳目一新()、似曾相识()、照搬课本,需要改进()
3、美观性:美观大方,“收藏价值”高()、一般()、需要改进()
…………
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加深对了各种天气系统形成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同时认识自己的长处,在自我剖析之中完善自我,重塑自我。
篇10
2.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过程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学生全体、全程、全面、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以学科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中“研究”讨论的焦点是“人文地理”,集中体现其科学性、研究性、社会性、生活性、时代性、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预测性的内涵与特色。
开放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资源开放;学科开放;教学系统开放;研究结论开放;学生思维、情感开放。
有效性。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有效、教学内容有效、实践应用有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教育价值。
系统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后作业、考试形式、学位论文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关系到教育、学习、管理、评估等多个层面,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
3.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基于教师的目标。教师在策划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预案”中,要研究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质量;审视人文地理学科前沿,提升人文地理学科水平。
基于学生的目标。学生在落实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实践了人文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基于教学的目标。在整个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创新人文地理学教学模式,变革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方法,构架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有效机制,实现人文地理学教学革命。
4.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注意:体现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研究条件等。
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
5. 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模式
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研究性教学实施需处理的六个关系。人文地理研究性“问题”的选择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主导、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主体、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关系:切入—印证—融合—升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组织与自主,放与收。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分为“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横向体系(图1)和“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纵向体系(图2)。
二、人文地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优化教学情境与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的发展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在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对教学形式是开放的,以课堂、校园、社会为平台,采取自主型、问题型、体验型、交流讨论型、研究型等多种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教学资源的结合。教学视野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把师生引向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全球性、区域性、地方性人文地理问题的关注中,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使其得以在更广的视野空间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
2.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人文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从人文地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吸纳者转变为人文地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人文地理客观世界的探索者。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中对人文地理需要、动机、理想、兴趣、爱好、意志、情感、习惯等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人文地理”情意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地理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口头表达、互助合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综合分析等多方面的人文地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学生人文地理的动机、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人文地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判断辨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协作互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批判创新能力。
3. 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篇11
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重视课堂活力的提升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图形与图像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初中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应当具有基本的地理图表识别与应用能力。立足于地理图形开展教学,可以使得初中地理课堂图文并茂,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
因中考中地理所占分值不高甚至只是考查科目,很多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不够重视,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参与度。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对地理图形和表格充满好奇心,尤其在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图表做载体展示出来,可以在形象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力求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上,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
二、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形式之实践途径与反思
(一)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完美契合点
有时候,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任教师,因教学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图表等内容进行展示,更谈不上在多媒体技术和地理教学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却包罗万象,其有自然景观、基本地理学科知识、地质构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相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对于刚刚学习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中较为困难。针对初中地理知识点零散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将地理知识表达出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的力量与演示文稿的图文并茂特点实施地理教学,能够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图片收集与识别游戏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两大分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所谓学习,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前并不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初中地理知识一般是自然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布规律以及发展影响要素,人文知识涉及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师引导学生以地理学习内容为基本做收集与识别图片的游戏,有利于图文并茂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
篇12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整合,针对新教材中明显增加的学习活动量,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或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多采用撰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限于教师个人的思考或者几个人的交流,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我坊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工作坊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教学实践检验,形成“问题卡片”,在累积成“卡片库”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研究,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们在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模板
传统的卡片用来记录各种资料,方便分类检索。我坊主要通过制作电子版的“问题卡片”模板,设计出“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电子模板,并在工作坊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善“问题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模板
探究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案设计:刘敏红 班级:高二(4)班
1.常规教法: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提高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传统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哈欠、开小差等情况,教学效果一般。
大多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打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开展教学,力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2.创新教法尝试。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将教材内容分为“环境污染”“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城市发展”4个板块。课前,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认领相应的学习板块;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电脑设计。我要求各个小组通过摄影、上网、查阅报刊书籍、绘画创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题的图片收集。在收集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得有失”,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展示本组所收集到的图片,介绍在收集图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面性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4.学生自由讨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列举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
(1)产生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2)解决的途径。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建设卫星城市,开发新区;等等。
5.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建探究小组,针对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
参考课题:①探讨市区排污企业布局;②近年来梧州市区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④企业“三废”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情况;⑤城市垃圾处理;⑥城市“乞讨部落”调查;⑦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⑧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要求: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以下七点。①课题的提出;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③调查的思路;④实施调查;⑤撰写论文;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体评价。
6.点评。在本课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再调查、再讨论的方式,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机制,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坊要求每个成员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每天至少提出1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假如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之后,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邀请区课题组的有关专家针对相关问题,以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建立教学问题累积机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累积方式。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问卷调查。传统的问卷调查主要以书面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回答,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统计、研究。我们的问卷调查基本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以工作坊为平台,先在工作坊成员中征集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制作成调查问卷,最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师生,从而收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建立“问题卡片”提供素材。
2.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针对上一回的教学过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使之变得更完善。通过“同课异构”,为形成“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提供了实践素材。比如,教学七年级地理《日本的工业分布》一课,工作坊成员周玉婵、彭榕君分别设计了“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周玉婵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请学生扮演小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投资眼光到日本选址办厂,要求学生在日本地图上标注出厂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这样的导学策略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区位的优势,充分理解日本工业分布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彭榕君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则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电器柜,统计由日本进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或日本汽车品牌等,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原因,将“地理在身边”这一主题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两位老师设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各有侧重,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我们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周玉婵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彭榕君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这对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篇13
一、令人担忧的学生现状
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人们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护着,爸爸妈妈捧着,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个性倾向,行动缺乏独立性、坚持性,意志都不坚强。特别是经历挫折和困难时会退缩,情绪低落,心理承受能力及差。或者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在当今这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阶段,我不时地听到见到一些令人忧心的事件。例如,一个学生因恐惧考试一拿到考卷就头疼,整个人颤抖不止。一尖子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下降觉得无脸见人而自杀……这些事例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为什么这几年“有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什么这些孩子的素质如此之差呢?
二、重视地理教育的客观性
地理教育教学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是关注学生内在和外在发展需要的学科。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塑造品格的主阵地。学生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学习过程总是抱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地理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职责,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自省
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纯洁、善感的,可当他们面对的是高考指挥棒、社会上世俗的眼光、个别人对功利偏激的追求等时,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些稚嫩的心灵。他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实现大学梦的那一天。然而,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中,长时间的个人作战,留下的更多是心灵的疲乏。如何恢复他们的纯真、善良,如何帮助他们养成坚强、勇敢、不畏艰辛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是值得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最难理解的知识属于自然地理,但是近几年高考明显向人文地理转移,弱化专业性过强的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地理,具体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有什么指导,构建学生地理情感,了解当前社会和国际上的地理问题。说通俗点,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同时不能脱离人这个主要因素。
(二)营造氛围
地理教材中许多选文洋溢着人文情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书本知识的呈现需要教师再创造,并通过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来演示书本上面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器材等来展示鲜活的例子。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热力环流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以下问题:“我们打开电饭煲和打开冰箱观察水汽的运动时,能否得出空气受热和受冷是如何运动的呀?”这样,一个巧妙的构思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那些苦涩的知识。教具、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四、关于教师角色的自省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们片面地强调地理应试的一面,而忽视了地理的人文性的一面,导致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过多地从大纲考试中考点来扩展教学,而忽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如何才能将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呢?教师要适时去改变自己,不要被教材所困,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素质,从根本上将地理教育教学的目的发挥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改变,尤其要实现以下观念的转变。
(一)提高人格优势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样的道理,地理需要用心去教育,用灵魂去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感化和教育。现在很多的师生关系是对立的,是矛盾的,课堂上总是弥漫着火药味,教师掌控课堂除了利用教师职业的威严也就没有他法了。问题的根源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教师在用心关怀他们,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缺乏心灵的沟通,压抑之下,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并没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心灵的净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所散发的高贵品质可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这种教育方式太落后了。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教师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技术也呈现多元化,促使教师去适应这些变化。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轻松,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