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生活的价值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生活的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生活的价值

篇1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它需要批评。中文里说到“批评”,原意是读者以毛笔在作者的文字上“批”写自己的“评”见。所以,今天的读者,因为不能“批”,所谓“批评”,就只是评论一番而已。

戴维・弗里德曼,目前在加州的桑塔克拉拉大学任法律教授,1965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主修化学与物理学,197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戴维是物理学家吗?这是一个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戴维确实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但他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当然啦,经济学被视为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不过,经济学不应当把自己变为物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从父亲那里,戴维继承了某些经济学直觉。他讨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着的许多“公共”现象,站在经济学立场上。熟悉经济学教科书的读者都明白,“公共”现象的经济学讨论,比“私人”现象的经济学讨论来得困难,或许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公共”现象总要涉及私人行为的“外部效果”,从而使得马歇尔和老弗里德曼的“局部均衡”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不得不拓展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的视野里面去,可是,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都需要排除外部效果,以便确保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戴维在《隐藏着的秩序》第一章,开篇就叙述了公共交通问题――数量足够大的私人交通工具,可以造成公共道路的拥挤,从而降低每一私人交通工具的效用。由此,他提出了公共政策的经济学视角。这一视角也被称为"理性选择"视角,因为它假设人的一切行为,甚至婴儿的哭喊,都有理性可循。更进一步,受到动物行为学当代研究的鼓舞,戴维声称,不仅人类,而且一般生物,他们的行为都可以具有理性。

所谓“隐藏着的秩序”,按照康德的注释,应当指我们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万物,试图为他们的行为建立秩序。戴维在这本教科书里为人类行为建立的秩序,我概括地称为“政治经济学”――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例如,他在这本书的第21章,也是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经济学”里提出这样一个合乎经济学逻辑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而不是与自己兴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取长补短的人结婚?”

戴维给出的解释是:(1)一方面,与别人的儿女相比,父母更愿意照料亲生的儿女。另一方面,演化生物学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性生活完满的必要条件。所以,由相爱而结婚的,其儿女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2)爱情可以降低夫妻之间讨价还价的费用,因为爱着对方,所以愿意不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所以,相爱而结婚的概率,比不相爱而结婚的概率高,当然有反例,只是反例的概率较低而已。

篇2

生活质量的概念引入医学领域的时间并不长,它是随着“健康”内涵的扩展而逐渐完善的,这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无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注重生命的存在及躯体功能的改善,较少关注治疗后病人的心理、适应社会的能力。结果可能导致投入大量医疗资源,换来低质量的生命,反而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意味着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延长人的生命,还要关注其生活质量。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以一定文化和价值体系为背景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感知体验,这种感知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物的影响。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们的躯体健康、心理状态、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与所处环境特征的相关性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综合影响。李凌江等[1]认为,生活质量的研究内涵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躯体生理功能:包括精力、睡眠、感官功能、性功能、躯体不适感等;②心理功能:包括情感、认知、自我评价等;③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角色功能与社会交往两个维度;④物质生活条件:包括收入、住房、就业、娱乐、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等。

开展关于生活质量的健康流行病学研究,较之以往仅关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的流行病学研究更能确切描述健康与疾病、生活事件、环境间的相关性。而生活质量对疾病预后有着显著性影响,因此改善病人治疗后生活质量应当成为治疗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2]。

2 生活质量评价工具和角度

根据研究的人体对象,产生了针对某些疾病的专门化量表和一般生活质量量表。前者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方法[3],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影响量表(AIMS)、McMaster Toronto 关节病人残疾参照问卷(MACTAR),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数(FLIC)、生活质量指数(QLI)等[4]、少年儿童健康和疾病量表(ACHIP)等[5]。而后者有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家庭环境量表(FES)等(如Tayloor等[6]通过对美国599位非洲裔超重妇女的试验表明,用GWB来测量她们的心理幸福感受是有效可行的)。前者针对性较强,但适用范围小,后者适用范围大,但研究深度有限。虽然都能判断相应的生活质量,但两者之间缺乏互通性,无法相互比较。

1991年起,WHO通过在14个国家中的15个地区选定样本、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它包括了100条评价项目(WHOQOL-100),分为6个维度(6个维度分别是躯体性、心理性、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及精神信仰)25个方面。问卷采用被评者自我评估的计分办法[7]。该量表的问世,使研究者们对社会人群、临床病人等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有了进一步的工具。WHO在WHOQOL-100的基础上还推出了WHOQOL简化版。维度由6个减为4个(躯体性、心理性、社会关系和环境条件),总项目数亦相应减为26项。简化版虽然在评估个体生活质量的细节方面略显不足,但用于了解个体生活质量的整体情况却十分简便,且效度、信度不亚于WHOQOL-100,尤其适用于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8]。

对此相应的国家和地区都做了一定的验证性调查分析和实际应用。Power等[9]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验证统计分析,证实WHOQOL所在15个不同文化地区的有效性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说明WHOQOL的25个方面内容能够应用于跨文化、跨地区研究中。而Bonqmi[10]选择了当地443例样本(251例慢性病患者、128例健康者、64例分娩者),检验了WHOQOL-100(美国版)的信度、结构效度、敏感度以及结构因素,认为其用于评估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比较合适的。

WHOQOL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侧重于被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可能考虑到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满意感,即便是来源于客观状态,最终都体现为主观对生活的感受。但如果仅仅从主观判断方面着手,不同的认可对相同的客观条件产生不同的评价,从而导致生活质量评估的不可比性。Herrman等[11]让持续性心理障碍病人使用WHOQOL简化版和生活质量评价表(AQol)来评定自身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不同研究人员的评定结果相比较,但在社会关系维度方面,他评结果较自评分值为低,两者相关性随着他评人员的不同而变化。Herrman 等[11]认为自评结果更接近实际,因此在研究中使用WHOQOL简化版等自评方法是确实可行和重要的。Ruggeri等[12]则认为评价生活质量,主观判断和客观评价是用于了解被评价者接受治疗或调整后的效果,而主观判断则有助于完成调查和加强对客观数据的解释。

杨德森等[13]认为,个体对各维度的客观状态评价与主观满意度均是生活质量的研究内涵,不宜分割与偏废,应当研究其中介机制,即同时考虑个体的需要层次与期望重点、评价参照标准、个体特征与生活经历等影响因素。李凌江等[14]认为人类的满足感主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小有关。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主观生活满意度主要是对客观现实状态的反映,但客观生活状态的优劣程度不同对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小并不一致。据此李凌江等[15]从1993年起通过对国内的调查研究分析准备后,编制了生活质量问卷(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QOL-I),该问卷包含了上述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一维度包括了主观生活满意度和客观生活状态两类指标,分开计分与分析结果,共计64项条目(客观指标40条,主观满意度指标24条),并经过了信度、效度和敏感性检验。

Anderson等[16]回顾了有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包括WHOQOL、NHP、MOS、SF-36、SIP、QLQ、EORTC评价工具。认为虽然目前的评估工具在不同语言背景的地区应用还难以保持一致,即同一评估工具可有多种语言的版本,内容也无法保持完全一致。但在对生活质量内涵包括的维度上已没有明显的差别。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

在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中发现[17],首先应当界定评价生活质量的内容、定义,不同内容的评价反映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种族群体在同样状况下生活质量评价存在差异,其中不同种族治疗与未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也存在差异。长期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短期患者。而初次入院患者的主观生活质量评价明显低于长期患者,且9个月后评价变化依然不明显。患者社会功能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明显相关,由此提示在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应当考虑患者的强制性住院及脱离正常生活环境的经历[18]。在症状与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发现,焦虑和抑郁,特别是前者,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9]。此外,还发现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中思维障碍及敌对猜疑因子可以作为估计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这些指标不合适于评价急性变化期病人。其中阴性症状也是估计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住院与院外患者的比较则提示,住院患者明显存在着低健康(躯体症状),而且,阳性症状水平与低健康状态存在着相关性。另外,自知力缺乏是限制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治疗与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发现,改善抑郁、解决问题能力及社会支持与患者的生活满意度相关,然而治疗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并不完全相关,长期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与治疗效果相关,但对于首次住院治疗的患者则不易存在这种关系,这符合患者主、客观评价的差异。在主观感觉和治疗副作用的研究中发现,随着新型抗精神药物如维思通等的使用,病人的副作用减少而主观感觉得到改善。另外,早期干预、心理社会康复及家属教育等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而在社区护理和住院治疗病人的比较中,提示前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后者,其中治疗作用不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4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学者不断进行研究探讨。抑郁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个体的年龄、性别及所遇的生活事件均有密切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除了性别差异外,还可能与女性承担的生活事件较男性多有关。另外,如产前(后)抑郁一般发生在产妇身上,但有学者[20]调查发现,不同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可导致相当数量的丈夫们发生产前(后)抑郁。同样在产前和产后8周这段时间内,再婚家庭中的丈夫们抑郁症状较少。抑郁丈夫们的抑郁程度与他们所受教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同事之间的竞争程度均存在着正相关。

有学者[21]为了研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测量和生活质量测量的关系,分别使用幸福感量表(QWB)、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问卷进行调查评估,其中QWB用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了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得分明显与抑郁状态相关,抑郁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得分越低。魏立莹等[22]使用FES发现抑郁症患者在生活质量中的家庭亲密度、感情表达、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感和组织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而矛盾性明显增高。提出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恢复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质量的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对生活质量进行完整、科学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各种评价工具层出不穷,从单一到全面,从低效度到高效度,WHO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也诞生了适合国情的问卷。虽然各种工具着眼点仍有分歧,但对生活质量内涵的认识,无论国内、国外都已趋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993年国内7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0.52%[23]。而2000年肖凉等[24]在上海市进行的调查发现抑郁症的患病率已达到了0.67%。据世界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5],“抑郁”已在世界致残性疾病中排名第四,到2020年将排名第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加强对精神病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经治疗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程度仅仅从精神病症状的减轻方面来讲是不够的,也不符合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不亚于其精神病症状的治愈。强调对生活质量的研究程度,拓展其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找到防治精神病的新方法。这也是人类不断追求健康和完善自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杨德森,郝伟,等.医学领域生活质量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59-62.

[2] 吕嘉春.生活质量的流行病学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4):151.

[3] Grey M, Boland EA, Yu C, et al.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 [J]. Diabetes Care,1998,21(6):909-914.

[4] 胡靠山,王滨燕.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测量与应用[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5,2(1):49-53.

[5] 蒙衡.儿童生活质量评价的方法学问题[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17(1):1-4.

[6] Tayloor JE, Poston WS 2nd, Haddock CK, et al. Psychornetri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cwB) with African-american women [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3,12(1):31-39.

[7] WHO GROUP. Th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J].Social Science Medicine,1998,46(12):1569-1585.

[8] The WHOQOL Group. Development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F-bri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8,28(3):551-558.

[9] Power M, Harper A, Bullinger 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100 [J]. Health Psychology,1999,18(5):495-505.

[10] Bonpmi AE, Patrick DL, Bushnell DM,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uniter state's ver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WHOQOL) instrument [J].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00,53(1):1-12.

[11] Herrman H, Hawthorne G, Thomans R.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living psychosis [J]. Social Psychiatry &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2,37(11):510-518.

[12] Ruggeri M, Bisoffi G, Fontecedro L, et al.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life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a factor andlytical approach: The South Verona Outcome Project 4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78:268-275.

[13] 杨德森,李凌江,张亚林,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Ⅰ理论构思[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36-139.

[14] 李凌江,杨德森,郝伟,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Ⅳ生活质量住、客观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6):274-279.

[15] 李凌江,郝伟,杨德森,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Ⅲ生活质量问卷(QOLI)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5):227-231.

[16] Anderson RT, Aaronson NK, Bullinger M, et al.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towards develop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instruments for international clinical studies and outcomes research [J]. Pharmacoeconomics,1996,10(4):336-355.

[17] 杨丽,彭和平.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质量[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4):244.

[18] 洛宏.精神分裂症与生活质量[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3):156.

[19] 刘顺发,秦霞,石广念.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594-6595.

[20] Skevington SM, Wright A.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receiving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in primary care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7(8):261-267.

[21] Angermeyer MC, Holzinger A, Matschinger H, et al.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02,48(3):189-199.

[22] 魏立莹,赵介城.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个性、孤独感及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08-210.

[23] 王金荣,王德平.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75-76.

篇3

当然,这里我们先要问什么是以「主客对立的格局来思考问题。首先,我们要问我们的意识对事物能够有什么样的把握?一般而言,意识是经由一种投向外,而执持着一个对象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一般所谓的「关怀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角度所引起的关怀。这样的关怀,其实便含有个人的性好(interest)在里面。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关怀乃是在「横面的意义下的关怀,它仍然停留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客对立的层次,像这样的关怀就不是「终极的。那么「终极的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呢?终极( ultimate )这个字眼,就中文讲,什么叫「终?什么叫「极?「终关连着「始,孟子讲「始条理、「终条理,讲「金声而玉振之,「终有完成的意思,而

「极代表顶点、完成,代表圆满,而顶点指的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注3)那么这么说,「终极关怀其实就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不是暂时性的、有所缺的,而是恒久的、圆满的,这样的一种关怀。

再者,当我们说到所谓的「绝对跟「圆满的时候,到底是在「彼岸呢?还是在「此岸呢?所谓的「绝对圆满,是作为一个「超绝的存有(Transcendent Being ),还是相对地来讲,作为一个「内在的存有(Immannent Being)。如果是作为一个「超绝的存有,那么那样的宗教是怎么样的一个宗教,如果作为「内在的存有,那么那样的宗教是怎么样的一个宗教。所谓「超绝的存有与「内在的存有应该怎么样理解,要进一步慢慢分析它,不然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恰当的掌握到什么叫宗教。

我们是从终极关怀这个概念来理解什么是宗教,那么我们说所谓的「关怀,一般说的层次是什么?一般说的是平铺的,是横面的,主客对立下的关怀。这个关怀是先有认知、有一个对象的关怀,而这样的关怀都兼含着利益(interest)在里面,它有一个趋向,而这个趋向是有定点的。那么所谓「终极关怀,因为它涉及到所谓「绝对跟「圆满,所以它就不是平铺的、横面的。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绝对和「圆满这两个概念,你是怎么样去理解它,你是把它放在一个「超绝的领域,还是你把它「内在的来看,或者根本无所谓分成「超绝和「内在,再来进一步谈这个问题。

我们且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然它离不开此经验的世界( empirical world ),而这经验的世界若跟那超绝的世界断裂开来,而分出个神圣与凡俗。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所成就的宗教是一个类型,这样的类型便与将这两者关连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神圣与凡俗并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这样的类型不相同。「断裂与「连续这两者是不相同的,要区分开来。大体来说,我以为诸如基督宗教与回教这样的一神论传统,都属于前面所谓的「断裂的这样的类型,而相对于此一神论的其它类型,则是「连续的这样的类型,儒教可以说是此连续的类型之代表。

在这种「连续的情形之下,儒教的「宗教性与其「人文精神是合在一块儿的。也就是说,强调一个绝对的、圆满的,跟强调一个当下的、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存在,就儒教来说,这并不是可以分离开来的,它们是不二的。那个超越的、绝对的、圆满的概念,在中国的儒学系统里面,它并不是隔离开人的世界而摆在彼岸,而是落在一个活生生的人身,来谈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的真实感,或者道德的实存感,这就是孔老夫子所发明的「仁。我们从这里了解到儒家的宗教和人文精神是合在一起的,而这个「合体现(具现)在这个生活世界每一个人的道德真实感──仁(注4)。这一点在整个中国来讲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一个想法,这样的一个方式,跟基督宗教与回教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对于「人的概念,在西方人的思维结构里面,「人做为一个有限的、不圆满的存在;而相对的来讲,人格神衪是无限的、圆满的、绝对的。然而以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教来说,一方面强调那个超越的、绝对的根源,而另方面则又说人虽有限而可以无限。或者说,依中国文化所了解的「有限与「无限,和原来我们所说的基督宗教的文化传统所了解的「有限与「无限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从原来那样的思考方式的「有限和「无限是两个相背反的概念,而现在说人有限而可以是无限的时候,这里头所说的「有限与「无限的概念不能用原来我们刚刚所说的那个方式来规定它。或者我们可以发现到,你把有限跟无限拉开来作一个相对的思考方式的,是一种单线式的思考(

linear thinking );而当你把人是有限的而可以是无限的,把有限、无限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基本上是一种圆环式的思考(circular thinking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在理论上来说,这与中西文化的存有观之为「连续与「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上面所做的厘清可以说是一文化类型学的理解。这可以说是一背景的、基底的理解,做为一学问的研究来说,它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还是扣紧前面所谓的「终极关怀来谈,究极来说,这样的一种关怀必须从我人的「存在谈起。吾人之做为一种「存在,便以一活生生实存而有的方式进入到这个世界,去理解这个世界,去诠释这个世界。「连续与「断裂是两个不同的理解方式,是两个不同的诠释方式。关于世界的理解方式,论其究极,必论及宇宙生化的问题。

一论及宇宙生化的问题,我们便记起《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注5)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注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7 ),还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的句子。(注8)这些句子,如果不通过前面所谓的文化类型学的对比,不把它们放在「连续的这样的类型下来思考问题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很多不相干的问题。首先,你一定会说,这些句子将「实然与「应然的层次搅和在一起,你会怀疑它们是不是犯了如摩尔( G.E.Moore )所说的自然主义的谬误( naturalistic fallacy )。(注9 )

其实不然,因为究极来说,这牵涉到你怎么去理解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样去诠释这个世界,不同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便整个的不一样。因为,就中国当初在讲整个宇宙生化的时候,便不离人而别说一套,中国人并不是把宇宙视为一个在人之外的对象来理解,然后去想这个对象是怎么样,最后指出一个冥冥中的绝对者是如何的超离于人之上,而它又是怎么样的造这个世界。

就中国人来说「人是不离天的,中国长久以来就认为「天人不二,即使只就文字的构造来讲的话,「人跟「天本来就是一脉相传的,有它的血缘关系,天人不二,这一点在整个中国文化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注10)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到,当中国人去说整个宇宙造化是怎么样的时候,是不离人的。要去说那个开端,它不是那么清晰可以讲出来的。虽然「天人不二,它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说笼笼统统的有个宇宙是怎么样的怎么样的,然后紧跟着说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它笼笼统统说这个宇宙造化时,不是那么精纯的说,而是就人的实存感上来说,是从道德的实存感上谈,因此,我们说当他在谈到宇宙生化的论题时,他已经将整个伦理的意象摆进去了。

「天人不二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这里头牵涉到整个中国原来的宗教,我们可以说那是一个巫祝的传统,或者说是萨满教(shamanism)的传统,我个人以为这个巫祝的传统并不是后起的。(注11)中国文化中巫祝的传统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强调人与物、人与天、人与神基本上是同质的,不是异类的,所以它可以转化,它可以变形。(注 12 )当然,中国并不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它从「同质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换)转成「同德的,本来是「同质而异形,后来转成「异形而同德。同质的意思是,我们这个身子(body)可以转,即使水火和人基本上也是可以融合的,人本来跟天地是可以融合为一的,道家有所谓的「物化、气化即指此。所不同的是,在儒家的传统里面,承认彼此是不同「类的存在,但是它有它相同的「德所在,而尤其当它在谈「天与「人的时候,强调「人与「天是平等的,所以「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都是取其「德意,这是「天人同德说。讲「天人合一,是从「天人同德或「天人合德说,是就这个角度去讲。

简言之,就原来中国巫祝这个传统,原强调的是「异形而同质后逐渐转化成「一气之所化,这是一个传统;而后来又转化成「异形而同德,转化成「道德之创化,这又是另一个传统。我们说「一气之所化这个传统,后来成为道家之学,而说「道德之创化成为儒家之学,但是它们基本上不离原先巫祝的视域(Horizon),这是很值得我们去留意的。正因如此,中国人谈到整个宇宙造化的的时候,必定会谈「道德之创化、「一气之所化,或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有的偏重在前者,而有的偏在后者。显然地,这样的一个传统,并不是一「言说的传统,而是一「气化的传统,或者说是个「道德的创化传统。如此一来,当你谈到中国人整个宇宙创化的想法的时候,不管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同注5)或者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注13 ),或者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14)这都不是通过「言说,而是通过「气化流行,或者通过「道德创造。气化流行与道德创造又是合为一体的。

但是当你翻开基督教圣经(Bible)《旧约全书》<创世纪>第一章写着「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有什么,就有什么,这「言说的活动与「气化流行及「道德创化的活动不同,与所谓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与所谓的「默运造化这样的传统不一样!「默是「超乎言说,此与「言说不相同。

「言说是什么,「言说是你通过一个「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而去说这个世界,形成一个主客对立,形成一个「超绝的和「经验的这样的两层世界。在这整个文化传统的基本形态下,它的宗教自然会强调在一个超绝的世界(transcendent world)的绝对而圆满的上帝,相对于这一个超绝的世界则有一个经验的世界( empirical world),有一个人的世界( human world)。然而就中国文化传统的世界观与文化观就不是这样的。「默运造化、「天何言哉这指的是由「气的感通开展而成的,而不是由「言说的论定而决定。不只如此,如《中庸》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注 15)这是从道德创化去说,说整个存有的根源是「诚,而人进到这个世界,以这样的存有的根源性的动力,去参赞天地之化育。人与世界是一体的,虽异形而同德,就此同德而可以说它们有其「内在的同一性。经由以上的疏理与阐释,我们要是说儒家不是「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恰当的,其实,儒家是一道道地地的「教,只是这个「教不同于基督宗教的「教罢了。

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现在很多哲学家、神学家,包括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保罗.狄利希( Paul Tillich

)、马塞尔( Gabriel Marcel)它们基本上所理解的宗教,已经慢慢的柔化了前面所谓的这个「断裂( discontinuity),而再度强调「连续( continuity),再强调一「我与你(I and Thou )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重新缝合了这个超绝的世界和经验的世界。(注16)这特别是存在主义神学非常伟大的贡献。所以若你对儒学传统很了解,去读保罗.狄利希(Paul Tillich)的东西,你会觉得它与儒家的宗教非常相近。不过,究极来说,由于文化传统彼此的异同,因此在根本上还是不同的。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中国文化传统所谓的「宗教性离不开「人文精神。人文跟宗教对中国人来讲,其实是一体的;而彼之为一体,它具现之所在,就是那整个「活生生的实存而有进入到这个世界的动源点,就是孔老夫子所开启的「仁。(注 17 )孔子之为孔子,我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因为他点燃了我们自家生命这盏明灯,这是很了不起的。就此而言,中国的孔子,正如同印度的释迦,正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正如基督宗教的耶稣。我以为这些圣哲的教言尽管是平易的,但却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个「仁,绝对不是世俗一般所以为的「对人好一点,或者「人就是要做好人,这样的意思而已。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是一个根源性的意义,它指的人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实存而有进到整个生活世界而唤醒的动源。这里笔者要做这样的一个提醒。

转贴于 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所说的西洋宗教文化传统来说,那是一个「言说的传统,是通过一个「主体的对象化(subjective objectification)活动而去「说那个东西是什么这样的一个传统。所以当他说「上帝说有了光,就有了光,「说什么,就有了什么的时候,他们所想的任何一个东西,它有它的实体( substance ),可以通过一个「概念(concept)充分的去把握它,它是有本质(

essence

)的,是可以经由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去符应的;或者说是可以为主体所把握的。

我们这么说又把基督教的传统跟希腊哲学的传统勾联在一块儿理解。「希腊的哲学跟「基督教传统看起来差很远,其实骨子里有其可通之处。就整个西方文化的来源来说,大致可以说有三个︰希伯莱宗教(后来发展为基督宗教),罗马法,以及希腊哲学。这三者有其共同的地方,它们都强调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是断裂的( discontinuous)。大体来说,希伯莱宗教它安排了「天、人的问题,罗马法则安排了「人、己的问题,而希腊哲学则安排了「物、我的问题。这三者刚好互为补充。这样说来,你说希腊哲学是不是就不谈到人与人的问题,不是的,我的意思是,它有它的重点。

因为其为「断裂,故其所强调在这个主体对外在客体(物)的把握,而不是主客相融为一。那个超绝的存有,跟这个经验世界的存有,是断裂的,因而这便强调的是那个超绝的存有如何「创造这个世界,并且如何地「拯救这个世界,其实这个「拯救也是另外一种「把握。如果你对基督宗教有点了解,从韦伯(Max Weber)所写的《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你可以了解到卡尔文教派「预选说( predestination )更清楚的把这个精神彰显出来。(注18)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而且非常非常深的问题。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中国比较低,其实这里头只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而已,各有各的限制,各有各的精彩。那么在中国的宗教里面,那超绝的存有与经验世界的存有是和合为一的,是相即不二的。具体的落实便从「仁上说,顺此便可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注19 )如此一来,当整个学问发展到阳明学的时候,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注20 ),或说「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注21),其实就是把这个系统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显然地,诸如「解脱、「救赎这些观念便不适合用于儒家这样的宗教。没有「彼岸与「此岸的对决,便没有所谓的「解脱,没有「原罪与「圣洁的对决,便没有所谓的「救赎。相对于佛教的「解脱、基督宗教的「救赎,儒教当可以说是「成德。「成德并不只是个人之成就其自己而已,它指的是将全副的生命回向整个生活世界,而去成就此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个我。这也就是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儒教的终极关怀并没有将世界悬隔为一超绝的与经验的两橛,而是就此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如何的润化、成就而去说其终极关怀。在这样的理解与诠释之下,连带的我们可以发现儒教所注重的是那源泉滚滚、沛然莫之能御的内在本源,而不是超离于此世界之上的人格神。这样的内在本源一方面是整个宇宙造化之源,而另方面则又是人内在的本心,是人之所以成就为一个人的根源。

或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经由「道成肉身与「肉身成道这个对比来彰显中西方宗教哲学的异同。大体说来,西方的宗教传统,是与其「言说的传统为一致的,它强调的是「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强调「超绝的与「经验的这两层世界是断裂的,而不是连续的;因此须要有个「道成肉身把它们连结起来。至于中国的宗教传统,则与其「气的感通传统为一致,它强调的是一「对象的主体化活动,强调那「超绝的与「经验的这两层世界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因此它们本来是通贯为一个整体的,人虽为一有限的存在,但此即有限而可以无限,人虽为一肉身之躯的存在,然而即此肉身之躯即可以成道,此即所谓「肉身成道。

孔子自述其为学成道的历程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注22),这样的一个历程,其实就是一「肉身成道的历程。他是在历程中的,是在整个生活世界中的。大体说来,这是说:人的生命到了十五岁始能渐进乎学,因为所谓的「学并不只是技能之学,盖学所以学为道也,学是通极于道的,是故「志于学,指的就是「志于道。经由这样的启动点,而到达了三十岁,便能有所卓然自立。一般所谓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立于礼,这是说人的生命已能进入到一方向的轨则之中。再经十年的锻炼,则能不竞逐于物,而知其所止。所谓「四十而不惑指的是人的生命已能知其所止,这是说这样便能有一生命的确定性。再经过十年,才能识得大体,入于道,去体会整个造化之流行。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能够参与那根源性的整体之根源动力而开启其造化的生机。这样子再经过了十年,这个根源性整体之根源的动力逐渐入于人心之中,使得人能默识心通,涵受万有。所谓「六十而耳顺指的是能默会于心,入于无分别相,而体会到本体。这是说生命之确定性已逐渐融化而成为一圆融境界。最后,再经十年,能由此抽象之圆融境界,再落实而为一具体的实践,这就是所谓「惟圣人为能践其形之谓也(注23)。所谓「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指的是说本心即是天理,顺此本心就是合于天理,这也就是「率性之谓道;这是由那生命之根源的整体如其所如的由自家的生命本体而发,而这自家生命的本体就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必然的要求落实于生活世界而自我完成 。

如上所言,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极为注重生命历程的,而这里所谓的历程当下又通极于道,又回到一根源性的整体之中,由这个根源性之动力而开启的。换句话来说,历程之为历程并不是在一奔赴中而已,更重要的是历程的当下就是全副道体的显现,这也可以做成这样的理解即所谓的「体用一如、「体用不二,「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若用现代的哲学语辞来说,我们可以说「存有是在此历程中开显的存有,历程乃是此存有开显而成之历程。存有与历程之于人的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来说,原来是不二的。这样看来,所谓的「肉身成道分明指的是在一具有根源动力所浇灌而成的一个生活世界的涵化下,进而迈向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的完成。

或者,我们可以再以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24)继续诠释这个论题。「诗所以兴发志气,开启生命与整个世界之动源;「礼则使得生命有确定性,能够稳立于天壤之间,「乐则是一调节性原理,使那有确定性的生命调适而上遂于道,圆融周浃于生活天地之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实指的便是如何的让自家的生命调适而上遂于道的发展历程,而这样的历程并不是将自己隔离开来能得发展的,而是将自己置于整个生活世界与历史社会总体中而发展完成的。换言之,这样的一个「肉身成道,它是即当下即其历程,即历程即其终极目的,即此岸即其彼岸,即现实即其理想。它是即身躯即生命,即生命即心灵,即心灵即整个天地的。它不分物我、不分人己、不分内圣外王,当下显现,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注25)亦指的是如此。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注26 ),所指的也是如此。当然,孔老夫子亦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而已(注 27 ),这句话就表层看来,似乎与前面二句话相违背,但若合着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正指的是当下的显现,并不意味着就不须要长远的努力,相反的,当下的显现才真能弘毅其志,才能以鞠躬尽瘁之心意,走那长远的路程,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矣,不亦远乎(注28),所指亦可与此合参。

若关联着前面所提及的「终极关怀来说,我们可以再引孟子所说: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所谓集大成也。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注29)

这是说孔子这样的道德人格就在当下的时空中显现,正如同那存有之道就在时间中开显其自己,而这样的生命乃是一集大成的生命,是一首完美而和谐的乐章,就好像「金声而玉振之一样,这是由始至终这样的终始条理的历程。这亦指的是由于整个文化历代累积而成的智慧,人们禀持着做为整个生命开启的起点,但重要的不只在这样的开启的起点,更重要的在于经由全副生命的努力,而善终其始,求其完成。这样的「终极关怀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孕育、在天地造化的护养、在生活世界的陶冶、在社会总体的依持下逐渐生发长养而成的。

像以上所讲这样的「成圣观,充极而尽,则如孟子所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注30),这是从生命的生长的特质长养起,在自我的理解与肯定下,而去开启自家的生命,即此生命的本分充而实之,这就是所谓的「美,而进而让自家的生命能如阳光般的显现其自己,此之谓「大。进一步,这样的「大化于伦常日用之间,无所罣碍,此之谓「圣。再者,生命只是如其道理的实现其自己,只是圆融一片,无所分别,此即所谓的「神。显然地,这样的历程是由当下的求其放失之心,归返怵惕恻隐的良知本体,再加以保任、扩充、发展而完成的。肉身虽为有限,但人的生命前瞻与发展的愿欲,却要求着无限,这无限的愿欲为道的总体的根源所本来具有,并求其迈向于道的根源性总体之中。贤、愚,智、不肖,人的禀性或有不同,但所具的成圣之可能是一样的,因为成圣之所以为成圣乃是以自家的生命资具去成就其自己而已,这样的成就其自己,能充极于整个大化流行的天地之间,能长养于整个生活世界中,便是所谓的「圣人,如阳明所谓人之成为「圣人譬若真金,虽成色分两有所异,但以圣人之为圣人则无不同。(注31)或许,我们可以说阳明的圣人观将原先儒家的圣人以更为落实的方式将它推展出来,平铺的放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中,这也无怪阳明弟子有「满街是圣人的体会了。(注32 )

顺着以上的脉络说来,我们要继续去阐明儒教之做为一道德实践的圆圣之教。什么是圆圣之教?我们先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暂且用一对比的方式来讲这个观念。如果简单的讲,「断裂就是「离,而这样所成就的宗教姑可以名之为「离教。但是你通过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离就解除了咒术(disenchantment)。如玛克斯.韦伯所说,我们可以藉这个词来说,其实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一直很努力在克服这个咒术的传统,而真正走出来。或者,早从「伊甸园神话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到所谓「解除咒术的原型。人受了诱惑,吃了智慧之果而堕落,所以上帝把人逐出了伊甸园。因为人被逐出了伊甸园,所以人开启了人的世界,这是很重要的。

在中世纪以前,大概人很努力地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伊甸园,通过仪 式,通过修行,通过各种方式。但是你可以发现到了启蒙时代(Enlinghtment)之后,点燃了人理性的亮光,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开始改变。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的世界( natural world ),它有自然的法则(natural

law )。而这个自然的法则是上帝所造,人的理智可以认识这个自然的法则。而人做为一个上帝所造的存有,是应该要符合于这个自然的法则去行事的。从某一个角度看起来这个有一点像中国人的思想,没有错,那时候正是中国思想刚好传到欧洲的时候,像孟子的思想便是著名的例子。当然,我们不适合一厢情愿的以为孟子影响到了欧洲的思想,而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不过,至少我们可以说,刚好有某些地方若合符节,不然孟子的思想就传不进去。

关于这个问题,吾人若做进一步的追索,你可以发现到西方人是要扬弃以前的想法。我们借着刚刚讲的伊甸园神话继续来诠释,它可能就变成是另外的,并不是人被上帝逐出来了,而是人把上帝封锁在伊甸园里。这个是不是有一点像尼采所说的上帝已经死了。类似这样的方式,我们倒过来想这个问题,不是上帝造了人,而是人造了上帝,人造了一个无所不能而且能够造人而且造了这个世界的存有,叫做上帝。这就是人把自己异化,在一个超绝的世界摆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做为一个永远的追求。像唯物论者,便有思想家做这样的主张,在这主张的影响下它有了一个新的转变。转过来说,人做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强调人的人性( humanity ),而这个具有人性而活生生的人进到这个世界,西方在这里做了很大很大的翻转。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就没有其它的思想,其它的思想受了它的冲击也就开始转,存在主义的神学跟这个当然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它还是强调上帝就在你心中,上帝就是爱,而爱就在你心中,所以那个超绝的人格神已经开始内在化,成为一个动能,其实那个动能就非常像孔子所说的「仁的观念,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所以当你去看存在主义哲学的东西,以及诠释学的东西,你会觉得跟中国很接近嘛,这是西方哲学绕一个大圈以后走出来的,但是它们理论的背后还是不大一样,这便牵涉到更复杂的问题,于此暂略不论。

如上所说,可见就「圆教和「离教这两个观念来讲的话,西方现在正在转变之中。依中国哲学的传统看来,所谓的「圆教要如何理解呢?圆与不圆,如何圆,这问题很麻烦。就理论上来说,天人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 是通统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是一种圆环式的思考(circular thinking )下所构成的,是即历程,即当下,即超越,即内在,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圆教的特质。(注33)大体说来,若通过整个历史世界具体的实践,而使其为圆满,这样的圆才是真正的圆,这是「道德实践的圆,而不是「境界形态的圆;这是「道德实践的圆,而不是「心灵修养的圆。我觉得宋明理学家尽管他们很强调道德实践,但整个说来却倾向于境界形态下的道德实践,这是值得注意的。

如果我们把「道德实践跟「心灵修养作一个对比。道德实践的圆强调的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强不息,像这样子在一个永恒的努力里头,而说其为圆,它并不是「当下即是的圆。宋明理学家很多很了不起的,但是这个地方难免是一的未中的。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异化的存在情境之下。什么是异化?异化也者,西文所谓的「alienation,根据我的理解简单的讲就是「 not at home ,用中国以前的那个老话来说,就叫「亡其宅,没有了自己的家,成了一个流浪者,你回不到自己的家。(注 34 )宋明理学家是在一个帝皇专制的高压底下,人做为一个人,其实不能够那么直接的做为一个「活生生的实存而有进入到这个历史社会里面,谈所谓的「道德实践。由于有一些地方没有办法谈,所以那个时候的「道德实践,它往往是比较往内收回去的,比较是境界型态的,比较是属于心灵修养的。那种异化状态所产生的实践,就不是一个所谓朝向圆满的实践,它会把它作成一个境界型态的方式,而境界型态的就变成一种形而上的保存,它不能够具体的、真实的落实在人间世里面,它很多事情不能处理,而且它忘了要处理。譬如说人做为一个人为什么要隶属于别人,主奴的关系早应该去掉了,君臣的关系早该变成是平行的、对列的,不是上下的、隶属的关系。但是宋明理学家这个观念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呢?长久的帝王专制的传统,你何以能冀望他们清楚,你苛求他们清楚的话,是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用这种境界型态的方式而完成一种「形而上的保存,而这个道德实践的动力亦因之有了一个不同的转向。(注35)

如上所说,关联着「断裂而成就的是一「离教,关联着「连续而成就的则是一「圆教,圆教之为圆,有「道德实践的圆,有「心性修养的圆,有「境界型态的圆,这原本是通而为一的,但后来却有了异化与分隔。截至目前为止,儒教之为儒教,如何去克服此异化与分隔,真正唤醒儒学的实践意识,落实于一不休止的实践历程中,仍然是一刻不容缓的事情。儒教所强调的成圣,亦在此情况下,才能达到一充极而尽的圆满,如此之圣,才能称之为「圆圣。

转贴于 注释: (注1):关于从「连续与「断裂这样的对比来谈论中西宗教的异同,此是受人类学家张光直、哲学家杜维明等的启发,请参见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pp.1-24.,稻乡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杜维明 ,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 年第一期,pp.19-20.又笔者据此再申论中西宗教之根本异同,请参见林安梧

,见《鹅湖学志》,第四期, PP.1-14. ,一九九年六月,台北。

(注2):「终极关怀(the Ultimate Concern)一语乃保罗.狄利希(Paul Tillich)在 " Love, Power and Justice "一书中所提出者,见王秀谷译《爱情、力量与正义》,第七章,pp111-126 ,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二年十月,台北。笔者此处所使用虽有所取于此,但只是以此做为更进一步分疏的可能。又陈郁夫以为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与笔者之主张有别,请参见陈郁夫《人类的终极关怀》,pp7-8,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一九九四年八月,台北。

(注3):孟子谓:「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见《孟子》 下,第一章),笔者藉此以明「终始之理,并因之更进一步以明「终极关怀之理。

(注4):关于「仁,孔子发之于前,而孟子继之于后,象山所谓「夫子以仁发明斯道,浑无罅隙,孟子十字架开,更无隐遁(见《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页396,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八年四月,台一版,台北),笔者以为明代的王阳明所强调的「一体之仁最能继续开发《孟子》书中「怵惕恻隐的精蕴所在。阳明之论,请参见林安梧,收入《阳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pp.105-124.,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中心,民国七十八年三月,台北。

(注5):见《易经系辞传》上,第五章。

(注6):见《易经》。

(注7):见《易经》。

(注8):见《易经》。

(注9):依摩尔(G.E.Moore)所谓自然主义的谬误(naturalistic fallacy )原指的有两个类型,一是自然论的类型,一是形而上学的类型,此处笔者所说较近于如摩尔所说的形而上学类型,此请参见 G. E. Moore "Principia Ethica"一书,第四章, pp.113-115.,虹桥书店印行,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台北。

(注10):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宗教上为「天人不二、社会上为「人己不二 ,在哲学上则为「心物不二,此不二论是关连着中国哲学之连续观而成的。

(注11):张光直即说「中国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shamanistic)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见张光直,前揭书, p.4. 。

(注12):关于此请参看杨儒宾,汉学研究,第七卷第一期, PP.223-253.,一九八九年六月,台北。

(注13):见《易经》上,第十一章。

(注14):见《论语》,第十七章。

(注15):见《中庸》第二十章。

(注16):关于「我与你之理论,请参见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 I and Thou "一书,又此与中国哲学之「一体之仁有何可会通处,请参看林安梧《迈向儒家型意义治疗学之建立──以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篇为核心的展开》一文,收入《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II),pp.125-140. 。

(注17):关于「活生生的实存而有一语,笔者这里特别用来指的是「人这样的「存在(existence),其意请参看林安梧《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一书,第二章,pp.20-29. 国立台湾大学博士论文,第一号,一九九一年五月,台北。

(注18):关于此,请参看林安梧,鹅湖106期,pp.24-30.一九八四年四月,台北。

(注19):见《中庸》第一章。

(注20):见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页227,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六年四月,台一版,台北。

(注21):见王阳明《咏良知诗》,收入《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页384,河洛图书出版,民国六十七年五月,台北。

(注22):见《论语》第二,第四章。

(注23):语见《孟子》上,第三十八章。

(注24):见《论语》第八,第八章。

(注25):见《论语》第十二,第一章。

(注26):见《论语》第七,第三十章。

(注27):见《论语》第七,第三十四章。

(注28):见《论语》第八,第七章。

(注29):见《孟子》下,第一章。

(注30):见《孟子》下,第二十五章。

(注31):关于阳明的「成色分两的看法,请参见杨祖汉《王阳明的圣人观》,收入《儒家的心学传统》,第六章,pp.269-286.,文津出版社印行,台北,一九九二年六月。

(注32):按「满街是圣人一语出自王阳明《传习录》,卷下,原文是「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商务版,页255 ,民国六十三年八月台四版)就原文脉络,满街是圣人之说,原亦可嘉可喜,但阳明后学秉此话头,而有所张狂也。又刘蕺山云「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见《刘子全书及遗编》,卷六 ,页十四,总页113,中文出版社印行, 1981年六月,日本京都)。作者此处所援用者为其胜义下的「满街是圣人。

(注33):关于「圆教的问题,其详请参看牟宗三《圆善论》,第六章「圆教与圆善 pp.243-305.,学生书局印行,一九八五年七月,台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1月来在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单活胎、胎儿颈部有脐带绕颈1~2周,孕周23~32周(剔除双胎及多胎),共120名,年龄20~39岁。其中脐带绕颈1周112例,占93.3%,脐带绕颈2周8例,占6.7%。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首先统一进行心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抑郁焦虑及激烈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仅定期产检,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和生活方式转变干预。所有参与对象分娩前进行彩超复查。

1.3 判断标准 脐带绕颈改善成功标准:脐带绕颈1周者分娩之前彩超显示无脐带绕颈现象,脐带绕颈2周者分娩前彩超显示脐带绕颈1周或者无脐带绕颈。

1.4 干预方法 首先对于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给予疏导,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其压力,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母儿的影响,每2周进行1次。同时还要求改变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瞩所有参与对象她们动作缓慢轻柔,改变时都花比平时多1倍的时间来完成,特别是睡觉翻身时一定要缓慢翻身,平时进行适量户外活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项目,如散步、游泳、准妈妈体操等,也应避免过于喧闹的运动环境。适当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避免过于劳累。在进行胎教时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过大,时间不能过长,次数适当。心理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至分娩以前。

3 讨论

脐带的一端连接在胎盘上,位置固定,另一端连接胎儿并可随胎儿游动, 发生脐带绕颈的原因很多,除了脐带过长的因素外[2], 还有胎动的因素,妇女从妊娠到分娩要经历一系列巨大的生理变化, 并带来心理状态的改变, 使其失衡, 产生情绪波动,当母亲情绪不安或者发生抑郁焦虑情绪时,胎动次数较平常多几倍,而胎动过频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3]。

现代女性承担着社会及家庭双重责任,丈夫如果不能够倾诉和依靠,情绪难免受到影响,心理容易失衡,会影响到胎儿和胎动,与丈夫经常争执的孕妇脐带绕颈的几率增加。

年龄偏低的孕妇发生脐带绕颈的较多,是由于意外怀孕的比较多,对于孩子的突然出现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心理上、经济上的准备。生活角色的突然转变导致情绪的改变比较大。

而收入高的孕妇可能是因为收入高的孕妇工作和社会压力也比较大,情绪波动大,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易导致胎儿胎动频繁,以至脐带绕颈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所以对于计划怀孕或者孕早中期的孕妇重视妊娠期孕妇情绪改变导致的不良影响,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孕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建议丈夫多陪伴妻子,给妻子安全感,以最轻松的心境迎接宝宝的诞生。

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脐带绕颈孕妇中,快节奏生活者占大多数,现代很多能干的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非常麻利,做事情动作很快,有可能是因为动作过快造成脐带在宫内缠绕而导致脐带绕颈,要想宫内松解缠绕的脐带,唯一依靠的就是胎动。学会“慢生活”正是改变这类女性的生活方式,缓慢翻身动作能促使胎儿翻身,同时慢生活也有效避免对胎儿的过度刺激,导致脐带绕颈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也能够使孕妇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得到改善,两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脐带绕颈具有多变性[4],它可以自行解脱,也会重复缠绕,尚需要大样本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脐带绕颈的现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务人员不仅重视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检查,对孕产妇心理健康情况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也纳入孕期保健的主要部分,本研究提出的干预方法简单、有效、对孕妇没有侵入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一定程度降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提高优生率和围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桂英, 程亚颖, 战晓凤,等. 儿童智力低下与地域、胎次、生产方式等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30): 4284-4285.

[2] 朱玲娇,王爱珍. 脐带绕颈的原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1): 68-69.

篇5

第二,以作业考试化训练为保障,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分散训练,将一般答题规律用于实际的题目解决中,关注试题正答率情况,围绕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在高三备考中,真正的问题往往是在考试的环节中暴露的。我以作业考试化为抓手进行训练,因为图像题新鲜、思维量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此类试题的训练如果运用大量图像题扎堆出现,那么这样的一次大容量训练的效果并不好,所以我采取“化大为小、少量多次”的训练模式。实际上图像题在2013年和2014年如果出现在试卷中可能涉及一个,所以少量多次的要求更符合高考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吸收。还能通过多次的跟进训练保持对题目的熟练度,不仅提高正答率,而且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解题信心。

为让图像题不再成为学生的“痛”,我在跟进的每周作业考试化中,至少以一题巩固复习效果。我特别关注学生此类试题的正答率情况,并把正答率做纵向的时间整理,为让学生真正思考、懂得,而不是仅仅记住印象中的答案。我对此类的高频错题或变试题的重考的周期拉长,采用隔一周至两周的方式出现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考后满分,倡导学生对已做错题进行“比对”举一反三。经过月考及模考的训练,学生从图像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心不断提升。

第三,对学生的相关图像笔记本和纠错本的检查,常抓不懈,特别是二轮复习围绕薄弱点加强变试题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试题这一训练抓手之外,还有另外一把利剑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是常用的笔记法。学生将基本的图像关系记录在笔记本里的同时,要将出错的此类错题收编在这个部分的笔记后面,记笔记时注意留出空间实现同类知识整合和补充。我定期采取“晒笔记”的方式在班里用投影仪展示大家的笔记,并且将优秀笔记张贴在班里,提倡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图像题的讲解中调动学生的力量解决,让学生自主讲解,自主梳理,这样的效果更好。在笔记本和纠错本检查中,教师要做到常态化,防止学生因为老师的关注度不够、检查、督促不到位而出现懈怠的现象。

学生纠错本的使用既是学生查漏补缺的指路灯,又是教师教学关注的方向,中等生较齐全的错题集对教师是个大宝库。这些错误可能既有知识层面的,又有非知识层面如粗心等问题导致的,有的题目本身图像关系较复杂需要厘清关系,还有些依然需要提高解题熟练程度。选取中等生的错题集有利于确保错题覆盖的全面度。在二轮复习时适时增加小规模专项图像训练时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梯训练。另外,教师必须勤于积累,建立易错题记录本,通过和学生的错题本在对比中取舍或补充,对失分点训练有更准确的把握。

第四,分工协作,围绕易错题加强价格图像专题的题库建立,形成试题的积淀,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热点信息对试题进行改编,融入时代气息。

想让学生通过高三备考训练获得政治学科的高素养,需要围绕考点加强训练,提高实效,精选好题作为复习载体这一工作特别重要。经典的高考题、优质的模拟题及各省最新模拟题都应该成为试题库建立的主要试题来源。

篇6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WANG Cuiling*, WU Jiangnan, ZHAO Wenheng, et al. * Depart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841 pupils in Guangzhou, by using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 (PedsQL 4.0).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the total scale were 89.0±12.3,80.1±13.1 and 82.3±11.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most patient group and patient group, mean score of less patient group of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 reduced 4.8±1.6-12.2±2.0(P<0.05). Similar association of parentschildren communication or par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or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dimensions was found. Conclusion Sound family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schoolaged children.

【Key words】 Quality life;Family;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

随着健康观的转变, 患病率、治愈率等疾病频率指标很难全面和准确地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是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它可以综合地评价人群的生活状态。学龄儿童作为一个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国外已有较多关于一般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1]。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站,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旨在评价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探讨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州市郊区某小学一~六年级全体学生,年龄6~13岁。共发放问卷841份,回收823份,回收率97.9%,其中有效问卷778份,有效率为92.5%,男生403名,女生375名。

1.2 方法

1.2.1 学龄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家长调查问卷) 采用“儿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4.0”(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 Version 4.0,PedsQLTM 4.0)[2],从躯体(8个条目)、情感(5个条目)、社交(5个条目)和角色功能(5个条目)4个维度,调查学生过去1个月内的健康状况。所有条目均按5级评分,即0=从来没有,1=几乎没有,2=有时有,3=经常有,4=一直有。所有条目权重相等,均按反向记分,然后转成百分制(0=100分,1=75分,2=50分,3=25分,4=0分)。分别计算量表各维度评分、心理(包括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和总评分,评分越高表示主观生活质量越好。各评分理论上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计算方法均为所含条目评分之和除以所含条目数。

1.2.2 家庭环境调查表(自编) 包括儿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和反映家庭环境的5个因素(父亲的教育态度、母亲的教育态度、父亲与子女的交流、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及父母关系),按4个等级进行评定,即很耐心、较耐心、不大耐心、易打骂。

统一发放问卷,由学生带回家请父母填写,并于规定时间内交回。研究者核查问卷,对不合格问卷请家长重填或修补,仍不合格者按不应答处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问卷由双人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进行整理分析。缺失值>20%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其余的缺失条目评分用所属维度的均值代替。用分半信度法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评价PedsQLTM信度;用各条目与所属维度的相关性考察PedsQLTM的内容效度。用协方差分析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条件下,分别探讨单个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均数间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分析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学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 结果

2.1 PedsQLTM4.0信度和效度评价 本调查PedsQLTM 4.0 躯体、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个维度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的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80,0.85,0.83,0.91和0.93;4个维度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9,0.79,0.81和0.75;4个维度的内容效度系数的分布范围依次为0.53~0.74,0.65~0.78,0.73~0.77和0.56~0.79。以上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学龄儿童躯体、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个维度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12.3)分、(79.8±16.6)分、(84.9±15.6)分、(75.4±16.2)分、(80.1±13.1)分和(82.3±11.9)分。

2.3 家庭环境与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表1所示,父、母对子女教育越耐心,父、母与子女间交流越多,父母关系越好,其子女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好),大部分指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线性趋势。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条件下,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耐心”、“较耐心”组相比,“不大耐心”组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的校正均数(标准误)降低了(4.81±1.57)~(12.22±2.03)分(P<0.05 )。母亲对子女教育态度各等级间的差异更明显。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及父母关系与上述3个维度有类似联系。

3 讨论

该研究评估了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与家庭环境的联系,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的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80.1和82.3分。Varni等[3]评估了健康儿童(平均年龄10.8岁)的生活质量,发现其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8.0,82.3和84.3分,与本研究结果接近。经文化调适的PedsQLTM普适性核心量表,在英国8~18岁儿童青少年中的调查结果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5.0,79.0和81.1分[4],略低于本研究结果,可能与该研究中包括少数患病者(如糖尿病、哮喘等,共占总人数的31.4%)有关;也可能与该研究人群包含青少年,平均年龄较大有关。

在控制性别、年龄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家庭环境越好,学龄儿童在情感、社交和角色3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耐心态度与这些心理健康指标联系最密切。原因可能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料者,与儿童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其态度对儿童心理影响较大。家庭是学龄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良好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家长良好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及父母间关系可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5]。有研究表明,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指标均优于其他家庭类型者[6]。

本调查采用的PedsQLTM普适性核心量表4.0各维度分半相关系数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均大于0.70,内容相关系数均大于0.50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该量表在本研究人群中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Varni等[3]在18所小学、4所中学和3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中开展调查,结果显示PedsQLTM 4.0 普适性核心量表完全适用于学校人群。有研究表明亚洲儿童和西方国家的儿童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理解存在较大程度的共识[7],说明PedsQLTM 4.0同样适用于亚洲儿童。

篇7

2007中国经济年度公益奖颁发给了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投资中国贡献奖为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夺得;最后,CCTV2用特别荣誉大奖向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敬。主持人赵赫、王小丫、欧阳夏丹、陈伟鸿联袂主持了颁奖盛典。

由龙永图领衔的13位主任评委来自企业界、学界和传媒界,他们与经济人物一起出现在直播前的酒会上,圈点年度经济生活,评述年度精彩人物。《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作为主任评委,第三次出席颁奖典礼,并揭晓投资中国贡献奖。《新周刊》在《VC爱中国》、《MONEY今年说普通话》两期专题中,均对投资中国这一领域作出重要报道。

颁奖典礼总导演李彬彬在晚会开始前透露说,袁隆平不能来到现场,他四次登门拜访在京的袁隆平,均被拒之门外,袁老扔下一句话,“给你一天时间,到海南来找我”。于是就出现了后来屏幕上把大奖送到袁隆平实验田的一幕,这也是经济年度人物大奖首出远门。

巧合的是,封新城在现场邂逅22年前的采访对象任建新,当年的记者和创业者,如今跻身传媒界和企业界最有影响力的阶层,一个是主任评委,执掌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一个是经济年度人物,率领中国最大的化工集团。封新城为碰见老朋友而欣喜,为未能向任建新致颁奖词而引憾。

32岁的白云峰是8年来经济年度人物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他时尚、年轻,充满活力,其博奇环保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历史上世界范围内第一家直接在东证一部上市的非日本公司。他是中国经济生动表情的最好诠释者。我们还看到:自信、激情、执著、担当、智慧出现在经济年度人物的表情当中,他们构成了中国经济生活的集体脸谱。

CCTV经济频道把脉中国、论道经济、成就生活。“看CCTV经济频道,看中国经济的生动表情”,一个频道绑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使经济表意,使生活传情。第8届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年终落笔。

第8届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实况

李东生为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金志国读颁奖词

奥运会的五环是他向世界推开百年老店大门的门环,开门的密码是激情成就梦想,他就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志国先生。

刘永好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王建宙宣读颁奖词

他在巴掌大的地方,让一头大象飞跑,因为他相信我能!他就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王建宙先生。

张维迎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陈绍鹏宣读颁奖词

他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上助力了一次精彩的撑竿跳,他提示我们,走的再远也不要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他就是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先生。

郭广昌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奖者陈志列宣读颁奖词

他把行业标准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他对世界说,定价权,中国造。他就是深圳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先生。

潘刚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张房有宣读颁奖词

从排不上号,到中国第三大汽车军团,他成功经验十分简单,走好上坡路,首先要学会一个漂亮的坡道起步。他就是广州汽车工业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先生。

谭旭光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肖亚庆宣读颁奖词

资源并购大王,开疆拓土,点石成金,他的企业贡献十分独特,为中国制造增色补钙。他就是中国铝业公刊总经理肖亚庆先生。

邓中翰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任建新宣读颁奖词

他从清洗茶壶开始起家,中国化工巨头,世界清洗大王,他就是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先生。

龙永图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袁隆平宣读颁奖词

一个人每年为世界解决七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

牛根生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李长江宣读颁奖词

他和数百万名质检人见,用科学和良心打造中国信誉,面对全世界,他庄严承诺,相信中国,相信中国制造。他就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先生。

施正荣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白云峰宣读颁奖词

他从烟囱里净化出第一桶金,这个年轻人的成功作证了一条古老的财富法则,要利已,先利人。他就是中国博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CEO白云峰先生。

高庆林揭晓经济年度人物公益人物奖

一年两次差,一次五个月,研究铁轨和高原动物的生存路径,他就是青藏铁蹄总设计师李金城先生。

封新城揭晓2007投资中国贡献奖

他用资本投票中国创造,在风险和受益之间取得绝妙的平衡,知讯者肚,谋远者新,他就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

获奖感言

金志国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今天,我们要借奥运的大势,在全球的关注力都聚焦在中国,聚焦在北京奥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奥运机遇,实施奥运营销,米打造未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让我们相约北京,青岛,为2008北京奥运干杯!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董事长

移动网络已经无处不在,手机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农民在使用手机,我问他手机对你来说有什么作用?他说手机使我能够很方便地获取信息,手机帮助我摆脱贫困,这就是我们三亿七千万用户当中的一个。

陈绍鹏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只要世界对我们中国制造还不能像他们对你手中的这只火炬这样赞叹,我们就将继续奋勇前行,大步奔跑。各位朋友,举起中国,我们人人都是火炬手。

陈志列

深圳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

我从德国带回了把榔头,十几年来这把榔头让研祥的上上下下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只有做最好的产品才能让中国制造在任何时候都能一锤定音。第二,只有做最新的产品,才能让中国制造,让全世界的人尊敬!

张房有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董事长

我的梦想就是要振兴广州的汽车工业。通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从负资产到一千亿的业绩,今天我又有一个新的梦想,就足广汽要做自己品牌的车,我希望大家跟我一样拥有汽车梦的人能够梦想成真。

肖亚庆

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

把中国的企业带向国际,使我们的企业技术全球化,使我们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发展我们自己。我相信未来中国制造将会带来 更多的中国创造,中国的创造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幸福。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

从化工大国到化工强国,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就是人员太多,我想积极探索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有效的结合,是非常乖重要的。我们按照现代快餐连锁经营模式,15年来在世界各国开办了五百家拉面店。

篇8

作者简介:柳永强(1969―),男,陕西千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图分类号:S6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10602

1引言

陕西省千阳县从2002年开始发展新品种核桃产业,从2010年起核桃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同时该县被省上列为核桃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县,新品种核桃栽植项目开始纳入工程化、项目化管理。从2005年起,该县林业部门从扶风、眉县聘请技术人员,偿试利用方块芽接的方法在嫩枝上进行新品种核桃嫁接,并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嫁接部位较高,出产的Ⅰ、Ⅱ级苗标准的比例较低。2010年起,部分育苗户通过考察调研,又聘请河南省尉氏县技术人员也利用同样的芽接技术开始在距地面10~20cm的部位进行嫁接,由于嫁接的部分不同,其嫁接后的成活率、生长量和出产的合格苗产量及产生经济效益的都有较大的差别。

2试验区基本情况

本试验区位于陕西省千阳县城关镇新兴村六组――千河以北、陇凤公路以南的河滩地,距离千阳县城8km。试验区海拔770m,平均气温为118℃,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45℃,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16℃,年极端最低温度-206℃,极端最高温度405℃,年平均降雨量6274mm。土壤以潮土为主,千河河床和河堤上多为砂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224%。碳酸钙含量在6%~8%,速效氮4~498×10-6,速效磷3~7×10-6,速效钾150~200×10-6,其含盐量小于01%;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俱缺。

3材料和方法

3.1试验材料

选用1年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实生核桃苗做为砧木,选用本地林业技术部门推广的核桃新品种“香玲”做为接穗,要求砧木和接穗的粗度要在08cm以上。

3.2试验方法

2005年起,每年的5月20日~6月10日,利用方块芽接的方法进行新品种核桃嫁接,起初一直采用一年生核桃实生苗做为砧木,在开春后直接平茬,在其新生长出的嫩枝上大约30~40cm的部位,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利用方块形芽接进行新品种核桃嫁接,到2010年,有部分育苗户同样5~6月份时采用在距地面10~20cm的嫩枝上进行嫁接。嫁接后都剪去嫁接部位以上所有部分。嫁接后应及时进行施肥、浇水和松土除草。两种试验方法中嫁接的时间和嫁接的方式方法及嫁接后的管理相同。

3.3试验设计

2010~2013每年对5组苗床中按不同部位所嫁接的新品种核桃同一时间内分别按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进行调查,取得调查数据,计算出合格苗产量,并结合当年的苗木出售情况和价格估算其经济效益。

4结果与分析

4.1嫁接后的成活率

2010~2012年的3年时间,选择在10月下旬核桃生长停止后进行有关调查,以亩为单位,根据其实际嫁接株数进行调查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高部位嫩枝嫁接成活率分别为826%、82%和81%,平均达到819%;低部位嫁接成活率分别为84%、846%和82%。平均成活率为835%,通过调查计算对比,低部位嫁接成活率高于高部位嫩枝嫁接14%。

4.2产苗量调查

由于千阳县对新品种核桃苗木的嫁接和销售实行双重监管,因此对这些被调查的农户的苗木销售情况都全面详细掌握,按照当地核桃嫁接苗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苗高指嫁接部位以上的实际高度),嫁接部位60cm以上为Ⅰ级苗,31~59cm为Ⅱ级苗。

4.3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嫁接和销售情况的监管统计,就可以得到群众通过嫁接新品种核桃苗木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表4以我县2010~2012年新品种核桃Ⅰ、Ⅱ级苗的3年平均价75元/株计算。

(1)高部位嫁接的新品种核桃Ⅰ、Ⅱ级苗每亩收益:(4560+4480+4905+4785+4560+4452+4782+4145+4220+3855+4756+5265+4240+4265+4220)/15×75=33740元。

(2)低部位嫁接的新品种核桃Ⅰ、Ⅱ级苗每亩收益:(4231+5140+4933+5020+4970+5165+4655+4610+4410+4380+4535+4565+4645+5170+4480)/15×75=35455元。

篇9

高一经济生活和初中的政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难度加大,高中的经济生活部分学生不仅仅要学好课本的知识,而且还要做一定的联系来巩固才能有效果。其次,概念十分的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经济生活的时候都会发现,经济生活的概念十分的抽象,理解起来是懂非懂,一头雾水。总结起来就是在学习经济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不是十分的透彻,这里就谈谈经济生活当中有哪些让学生十分不好理解的概念和定义。

一、纸币和货币的关系

商品、货币是高中经济生活中第一个十分难以理解的概念,什么是货币呢?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一般用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货币和纸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不同上看;含义不同:金属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产生不同:金属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属性不同:金属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纸币是货币符号,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职能不同:金属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而纸币一般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主要限定在本国范围内使用);从实际数量上讲,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往往不一致。

纸币和货币有什么相同点呢?纸币的发行量必须要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前提,不能发行太多,也不能发行太少,发行太多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发行太少容易导致通货紧缩。

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是经济生活当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从平时上课、听课到后来的复习和考试发现,这个部分是学生丢分的重点,这个部分的知识的难度比其他经济生活部分的知识大很多,概念非常的抽象,从教材看,这个部分的内容没有什么图片和数据,完全就是枯燥的数据和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十分的吃力。

首先,学生要紧扣概念,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学生在理解这个定义的时候要牢牢的扣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定义。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其实,通过教学可以总结,反过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在不断的进步的,如果个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么耗费的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则会出现越是懒惰的人则拥有更多的财富,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篇10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生活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经济生活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一节内容时,联系本地农贸市场菜价变动,要求学生利用时间用规定的费用走进市场,为家里采购一次菜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而价格又由价值决定。使得许多学生记忆犹新,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经济生活课堂教学,实施“快乐教育”

若教师能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及时适量加点调味剂,即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经济生活知识,就能有效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生活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变“灌输式教学”为“快乐教育”。例如:在讲“消费观”时,提出一个命题:国庆去哪里?让学生积极讨论、分析,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中接受相关知识。

三、发挥乡土案例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经济生活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经济生活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经济生活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获取感知印象,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学理论的理解,缩短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开放式教学的个案分析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如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从家乡的经济生活事项中选取的,不仅使学生感觉得到、摸得着,也会增强案例的实用价值。例如: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联系到江阴市的一些大的企业发展情况加以验证:无论是国有的大型企业澄西船厂,还是著名的华西村集团,加上新桥镇两大企业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的发展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将学生从上课时的“智力紧张状态”下解脱出来,而且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经济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人类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各个具体学科,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经济生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经济生活学习评价的重点。经济生活教材始终围绕人与经济的关系展开,因为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可选择性。全新的而又动态的“选择”出现,使人的生产活动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环境不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人类面临挑战时的多视角、审慎地思考和积极行动关系的再次组合。将选择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与人类活动的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去解答相关经济生活事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讲消费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连续观察与记录家庭两个星期的消费情况,记录消费的变化,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家庭的消费共性,进行消费的分类,计算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明确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得出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篇11

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那么在新的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从哪里发力?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承九年义务教育之上,启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之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年人的重要时期,是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所以这时候高中政治的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将对整个人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至于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高中政治新教改必须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经济生活为例,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呢?

首先,从经济生活的中心要点可以看出这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分别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最贴近生活的。每个人从出生就从事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原生世界(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另一种是衍生世界(人类创造出的新的事物)。认识是有前提的,一是认识事物的存在,二是认识主体存在。衍生世界和认识主体都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以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直接的媒介。

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说,青少年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以前的旧教材没有兴趣,是因为,旧教材的讲授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的,很少能提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新教材不同,它的讲授方法是:有用――认知――合作――理解――难点――讲解,通过这种认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经济生活契合的结点,为学生打开不一样一扇门,认真落实了贴近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用40分钟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

再者,从课程设计来看,首先给学生们讲的就是货币,这是与每个学生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父母的工资,家长给的压岁钱,上学要交的学费,买东西所要花费的都是钱,从而引出货币、纸币,再而引出了信用工具,这些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好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拿钱买的是商品,那么商品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甚至同一件商品不同时候的价格也不一样?这些都吸引着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探讨。有了商品后是如何分配的,如何投资,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有的人工资低,如何消费,为什么得交税,税收最后去哪里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扩大范围后就是对外开放?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企业、个人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生活的认识。

篇12

(一)公平

公平是人们选择的产物,人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民法与经济法的公平观又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哪种需要呢?

民法公平强调在对资源、社会合作利益及负担进行分配的时候,所有主体机会均等,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各取所求,排除市场外因素的干涉。这种公平观在经济实践中总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强调利益与负担分配在特定交易相关者之间的对称性。这种公平观承认市场主体起点的不平等的合理性-只要这种不平等不是市场外因素造成的,在民法“眼”中经济巨人与经济侏儒是平等的、对称的,除有非市场因素影响外,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是公平的。民法对公平价值的评价所选取的参照系总是个别化的,它总是通过对具体分配过程中存在着的对特定交易人的、非合理不利的否定来实现对社会公平的维护,而无法将对泛化的非特定的不公平的评价纳入自己的评价体系。显然,从本质上讲,民法公平是一种个人公平。

经济法则不同,它强调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别化的特定利益承担义务。在经济法“眼”中,某经济行为即令并不造成特定的损害后果,但却对整体社会经济存在一种泛化损害时,该行为就是不公平的。经济法规范将会依靠国家干预这种市场外因素的介入来矫正这种以民法标准进行衡量也许是无可厚非的分配方式。所以,在经济法看来,经济巨人与经济侏儒之间起点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经济法要采用市场外力量来积极限制这种力量对比差异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经济法总是以个别经济活动与社会总体经济的对比效果为参照系来评价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经济法总是以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为其公平价值的核心。

(二)秩序

秩序是一种环境状态,是一种有序而不混乱的状态。民法秩序与经济秩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经济秩序,都表现了人类对经济安全的一种向往,但二者的侧重点却迥然有异。

民法秩序追求的是交易主体对交易的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稳定性,它是对交易安全的强调。在民法当中交易安全是秩序价值的最根本体现。民法对秩序价值的追求无不是通过对个别交易安全的特别关注来实现的。它强调主体对交易过程中财产及人身利益的自我保全和控制。它也许会对个别交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冲突进行协调,但却不会特别关注个别交易对整个社会总体经济的间接影响。民法秩序注重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排斥政府行为在建构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所以,无数个别交易安全的市场相加是民法秩序价值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贡献极限。

而在经济法看来,经济秩序首先表现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连续性和不矛盾性是经济法秩序价值的终极目标。就经济法的角度而言,市场机制规制下建构的秩序仅仅是经济秩序的微观反映,这种微观秩序的市场相加绝不等同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应有形式。它缺乏一种社会总体经济有机构成层面上的宏观因素。为了这种宏观秩序的建构,经济法常常要着眼于减缓或消除个别交易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反弹,并不得不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引导这种秩序的形成,体现出公权力在私权利运作中的指导性作用。所以经济法秩序是一种“权力与权利交融的系统化秩序。”[2]

(三)效益

无论在任何时候,否认效益在经济法制领域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形式的存在都是不明智的。然而作为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民法与经济法对效益价值的理解各不相同又是不争的事实。

一般而言,民法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法规范不应为主体行为设置人为障碍,不得使主体的交易成本无谓增加;二是民法规范应该尽量增加或保护交易的达成,而不是减损主体的交易机会。总的说来,民法效益着眼于增加个别交易的效率,提高其经济效能,强调保护交易主体对市场的充分利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民法效益的基本要求,民法相信,无数个别交易效益的市场累积,就是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进;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就是民法对效益价值的评价标准。

经济法效益则强调对社会总体效益的追求,它要求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总体经济发展合拍。在经济法“眼”中,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已不再重要,倒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了特殊意义。某些资源的市场配置对于资源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而言也许是最为有利的,但如果这种配置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零效益或负效益,则经济法会对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作出否定性评价,并进而使用市场外的力量去强行改变它。经济法强调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来实现对个别利益的一般保护。可以说民法注重保护个人经济理性,而经济法则要实现社会经济理性。

(四)自由

人们往往认为,民法以自由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乃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谈到经济法,大家容易把它看成是对自由的限制之法。其实,“一切法律都是以约束人作为它的开始,又都是以推进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自治作为它的归宿”[3].民法因高扬自由的旗帜著称于世, 而经济法也未见得是人类自由的枷锁,只不过二者对自由的注重程度和侧重点大异其趣罢了。

自由是传统市民社会的基本精神,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代表法乃是以自由为其根基的。民法所追求的自由带有浓烈的市民社会个人主义色彩。民法自由始终以个人权利的弘扬为最终目的,其基本内涵有二:一是行为自主。民法自由就意味着主体行为的某种自我选择性,即主体可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选择做或者不做什么;二是意思自治,即主体行为的意志决定性。它要求任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仅依自己的个人意志决定行为的内容,排除任何形式的意志强制。以民法规范的标准来衡量,任何外在因素-包括政府之力对主体行为的强制都是不合理的-如果这种强制被认可的话,也恰恰为了避免被强制对象造成对其他主体的意志强制。总之,民法自由就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的自由,是典型的个人自由。

经济法对自由价值的追求,也许远不如民法热忱,但经济法也以保障和促进一定的经济自由为指向。只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它总是表现为以牺牲个人自由去争取社会整体的自由,尽管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无障碍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秩序。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以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整合选择度的延拓为目标,而无意一味维护个人行为的选择度。它更强调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应有广阔的空间。

民法与经济法在上述基本法律价值形式上的定位差异,是二者在法律体系内必然分野的根源所在。它决定了民法与经济法各自迥然有异的法律精神与基本观念,从而使二者在根本价值取向或法律理念上大异其趣,由此决定了二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相互关系的内在规定性。

二、民法与经济法价值体系的“二元互补结构”

从以上对经济法和民法基本价值内涵的分析,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民法价值也好,经济法价值也罢,它们都是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作用。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同需要的反映。归结到一点就是民法价值和经济法价值两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人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基本价值体系。正因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决定了经济法价值体系和民法价值体系必然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和谐性和互补性,而不是对立的、冲突的和互耗的。实际上,民法价值体系和经济法价值体系所建构起来的,是一个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需要为共同指向的“二元互补体系”。这个体系蕴含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两个价值体系内部的有限自足

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种种需要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在人类早期,这些需要通常是个别化的,是以自我满足为其基本实现形式,反映在法律价值上,就是民法价值体系的形成。到了晚近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立体化,原来没有的或偶然存在但表现并不明显的社会化的需要形式益显重要,而民法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理念,无法完全包容这种需要的满足,因此新的法律价值体系的产生成为必然,这就是经济法价值体系。于是,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内二元法律价值体系框架最终形成了。

然而,这个二元框架体系的每一“元”都不是绝对固步自封的。它的形成并不说明民法价值体系永远是个别化的,无视经济社会化的存在;也不说明经济法的价值体系总是绝对社会化的,对个别需要的满足漠然视之。相反地,在这两个价值系统内部,始终都存在着一种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所有需要的扩张努力,而尤以渊远流长的民法为甚。

自罗马法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民法总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从法国民法到德国民法,社会经济生活的演进无不在民法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及至现代,法律社会本位勃兴,民法亦兴起了一股社会化浪潮,对整个社会共同经济生活倍加关注。民法规范总是不断通过自身的调整,力图发挥自身的自足功能,来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但是,民法朝社会本位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也只能保证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因此,民法价值体系的这种自我完善是以承认并优先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需要为前提的有限自足。这种自足不可能超越民法规范自身固有的基本原则、原理和基本精神的限制。民法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对固有原则的新的实质性突破来背叛自己的理念。所以,民法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种在自身法律观念许可范围内进行不断完善的有限自足的贡献方式。社会整体经济需要不可能仅靠民法来满足。

同样,经济法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在其偏重反映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时,也始终保持着对个人需要的必要兼顾。经济法虽然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但是,经济法规范对政府意志的贯彻远不如刑法、行政法等那样严厉,而较多的是采取一种“促导”[4]的较为温和的方式, 表现在具体规范上,就是鼓励性、提倡性规范的广泛使用。这实际上体现了经济法对个人意志选择的有限尊重。另外,经济法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样要考虑到相关各当事方的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社会利益就完全不顾个人利益。但是,经济法毕竟是社会本位之法,它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只能是以服从社会基本需要为前提的,经济法所固有的精神也不允许它在满足个人需要这一点上走得过远。

(二)民法与经济法价值体系之间的最终互补

由于民法与经济法在诸法律价值定位上的差异,导致它们构成了各自较为明显的根本价值取向或曰法律理念上的差异。那么由这两个价值体系再度抽象出来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内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民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经济自由”,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经济秩序”。二者之间的存在构成一种互补规律,共同完成人们对经济生活领域的法律需要。

民法的整个规范体系是以自由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它对公平、效益、秩序等价值的追求,从骨子里所渗透出来的每一滴精髓,所蕴含的基本物质都可以归结于一点-经济自由。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任意性规范,其法律要旨在于保证主体在商品经济领域自由地追逐利润。民法总是以扩展主体经济行为的某种自由选择度为终极目标。民法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激励人们为个人权利而奋斗,并为之提供自由宽松的法律环境。民法是解放对人的束缚、放其投奔市场之法,能否在商品经济生活中为主体行为提供充分的自由,往往成为衡量民法规范的正义、秩序和效益价值的标准。罗马法谚:“行使权利的行为,对任何人都不意味着非正义”,这正是对民法自由精神的最好阐释。长期以来,尽管民法对个人自由亦有种种限制,但必须承认,这种限制都不过是以承认自由为前提的修修补补。自由理念一直被人们奉为在商品经济领域抵御公权力入侵的圭皋,成为民法精神的最高体现。民法自由理念,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最大贡献就在于使追求财富最大化行为的合理化由理想变为现实,从而促使人们普遍获得了从事商品交易的可能性,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经济需要。

然而不幸的是,即使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在自由理念的荫庇之下获得了最有效的保护,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就能一帆风顺、毫无阻滞地向前运动。原因就在于任何个人经济行为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同时,都影响着社会总经济,这种影响可能为正、为负或为零。因此,全社会范围内个人财富最大化的市场相加并不等同于社会财富最大化。独立的个人行为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民法规范的存在,可以协调个体行为间的冲突,但却无法保证这些个体行为所形成的合力构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比如企业合并行为,民法可以协调合并当事方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冲突,但对合并的一般社会影响(如垄断)则无可奈何。更不用说民法自由理念的诱导,极易使主体产生趋利的冲动,它对构成社会经济生活需要整体环节的一些无利或少利可图的领域是失灵的。这说明民法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是有缺憾的,这种缺憾的弥补在民法内部无法完成,必须依赖于外部力量的介入。这种介入表现为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安排或调整,其法律形式就是经济法。经济法为完成民法所未完成的使命,就把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为“经济秩序”。经济法对公平、效益、自由的定位,无不围绕着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来进行。它们都是秩序价值的承载者。只有秩序才最能反映经济法具有整体性和宏观性的经济法治理想(注:李金泽、丁作提在其“经济法定位理念的批判与超越”一文中有过专门论述,本文不再赘述。)。经济法秩序理念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的另一种需要,将无数个人经济行为整合起来,使其合力达到正向最大化。经济法秩序价值超脱了对市场力量的依赖,而引入了更为灵敏和更有驾驭力的政府之力,从而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呈现出从来没有达到的井然有序,完成了民法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经济法以秩序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最终弥补了民法以自由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不足,二者呈现出一种“二元互补结构”态势。

民法与经济法价值体系的这种“二元互补结构”的最终形成,使人类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调整最终理想化。这就好比马拉车一样,民法价值观促使所有的马都自由自在地跑起来了,而经济法价值观则使所有的马都套上了笼头使之向同一方向跑。这最终就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之车飞奔起来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民法实现了人类的经济自由理想,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经济法满足了人类的经济秩序理想,是市场经济的主导法[4](p132)。

「参考文献

[1]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5。

[2]李金泽,丁作提。经济法定位理念的批判与超越[j]。法商研究,1996,(5):66—71。

篇13

在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变。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又在不断制约探究学习的开展,我们不少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探究的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识、能力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质量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也不同,对于《经济生活》模块来说,其主要内容为货币、经济、市场、生产、分配、消费等,这些内容源自生活却相对抽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来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教师要了解什么事学生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内容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空谈理论,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讲授。例如,在“消费”这一部分讲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消费经验等来总结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时购物时,会考虑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商品价格、包装、质量等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结合经验,探索经济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提升经济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三、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论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购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可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四、加强体验实践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加强体验实践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课教学完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例如,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刘××,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①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 ②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③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④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总之,要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