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

篇1

1.《思修》课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项目教学法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利用项目教学法,对每堂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项目设计

以《思修》课法律部分的内容为基础,以“项目教学法”为手段,我们在《思修》课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项目――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2.1项目介绍

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项目时,除了使学生清楚了解项目的目标以外,还应该对新知识和项目的具体实施作好解释。要根据项目来设计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要引导学生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2.1.1项目名称――“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以《思修》课第七章、第八章的内容为主,加上第五章、第六章相关法律部分的内容,设计一场“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难点老师讲解为辅。

2.1.2所用时间

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实施整个过程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

2.1.3项目目标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准备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现有的法律体系,掌握常用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在学习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在表达能力方面,通过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在沟通能力方面,要完成法律知识竞赛,需要全体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及完成,使学生体验任何事情的成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2项目准备

根据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的要求,为了准备、实施、完成一场基于《思修》课法律部分的知识竞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项目:

2.2.1题目准备

(1)题型准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2)题目准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学习《思修》课所有关于法律部分的内容,每个班每人至少出一道竞赛题目并附答案。按照每个班学生人数的多少确定出题数量和题型。

(3)题目整理。让各班学习委员和班长负责整理本班学生的题目,避免有重复题目。

(4)确定比赛题目。根据法律知识竞赛的流程,教师从学生所出的题目中挑选出相应的比赛用题。其中包括个人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必答题、风险题、加赛题、观众互动题等项目。再根据参与比赛的小组数和人数确定题目数量。

2.2.2比赛准备

(1)参赛学生选拔。教师和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整理的题目,选拔法律知识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的,记忆力较好的同学,让他们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系别,班级,姓名)。

(2)比赛用品准备。ppt制作(教师制作题目卡片及答案),记分用纸,答题用纸,签字笔,奖品,记分牌(代表队前A4纸显示得分),积分榜,抢答器,抽签纸等。

(3)工作人员准备(以学生为主)。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为记分员(学生,3人)、主持人(学生,一男一女,2人),主持词自己准备。计时员(学生,2人)。幻灯片操作员(2人),负责制作比赛用幻灯片及比赛现场幻灯片操作。 机动人员(学生,2人)负责比赛场地布置等事宜。保管员(学生,2人)办公用品、奖品及证书的管理与发放。评委老师(5人),负责主观题的点评及打分。

2.2.3比赛流程准备(学生设计,教师指导)

代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整个比赛流程。

(1)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比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效果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3.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的效果,是别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项目任务的筛选难度适宜,内容要有意义而且跟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项目内容过于复杂,学生不容易完成,也会对项目失去研究的兴趣;但如果项目过于简单,也会降低学生的吸引力。

(2)与此同时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主要职能已经由“教”转变为“导”,教师要扮演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任务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总结,学生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这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教学过程完成后,我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功效,教学效果良好。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既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概念等具体化,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参与、协同作战的学习气氛,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首先,精心设计方案,确保竞赛活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汲取2007、2008年成功举办《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知识竞赛活动的基础上,主办方对此次活动的竞赛题型、评分规则、奖项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使讨论修改后的竞赛实施方案更为细致缜密。竞赛内容以《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为主,兼涉《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题目务求准确、实用,与房地产登记操作规程密切相关。竞赛题型和评分规则借鉴全国房屋登记官考试,试题采用单选、多选、判断、综合分析四种形式,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灵活性和实践性。在奖项设置方面,提高了个人奖项的奖金,并第一次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产权产籍和测量委员会发文表彰获奖单位和个人,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层次,激发各行各业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多角度宣传发动,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主办方通过网络和杂志等平台宣传本次竞赛活动。“中国房地产产权网”和“无锡房地产市场网”在最醒目的地方竞赛实施方案、竞赛试题和竞赛须知;《中国房地产》也于5月、6月连续两期在封面、封底等重要位置竞赛相关信息。在全国性《规程》培训班动员讲话上,沈建忠司长也对竞赛活动作了动员,有关教员对竞赛活动作了简要介绍,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竞赛活动从2012年5月1日起至7月1日持续两个月。此外,主办方还邀请了10位司法界、登记界、学界的专家成立专家评委组,为竞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持,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2.集中力量,做好答卷统计工作

今年5月,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后,在两个月时间内,参赛者可以通过网上或书面两种方式参与答题。承办单位共收到有效网上答题和书面答题总计3538份,覆盖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9个县、市。在参赛单位中,除了有338家房产管理部门参与外,还有来自高校、研究所、房地产经纪公司等非房产管理部门60家单位。和2007、2008年“无锡产监杯”《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知识竞赛相比,此次竞赛涉及的省份最多,参与的行业部门也更为广泛。

据统计,在全部的竞赛答卷中,登记机构参赛人员有3421人,占参赛总数的96.7%。其中,江苏省共有42家单位参赛,在所有参与省份中最多,13个地级市全部参与,其次为安徽省。除承办单位外,杭州市房产交易产权登记管理中心共有154人参赛,成为参赛人数最多的单位。江阴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产权监理处的参赛平均分达108.8分,在各参赛单位中位列第一,72分以上(达及格分数线)的占总参与人数的93.7%。从得分情况看,参赛选手答题都较为认真,不少参与者对《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有较好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法律认知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但部分题目也反映出登记人员在实践操作和法律知识上还存在误区和盲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实际应用。

二、竞赛活动特点

1.部司及相关领导高度重视,确保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沈建忠司长在全国《规程》骨干培训班上给予本次知识竞赛活动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对竞赛作了积极动员;相关领导对竞赛方案进行认真修改,并提炼出贴切而响亮的主题。专家组的其他成员也对如何出好试题作了重要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2.参赛者热情高涨,竞赛受到广泛支持

竞赛方案、竞赛试题刊登不久,各参赛单位就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积极发动单位职工参与竞赛。由于《规程》是我国首部房地产行业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因此,房屋登记部门及各行各业对此次竞赛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竞赛过程中,主办方经常接到参赛者的来电,询问答题事宜,商讨某些细节问题,相互沟通交流。在答题时间截止后,还有不少单位、个人致电咨询试题答案的公布时间等相关问题。

3.竞赛试题难度适中,高分段人数居多

篇3

在教学法律知识的时候,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对案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探究时,既能使法律条文更加的生动、具体,而且这些真实存在的案件又可能对法律的条文提出一定的挑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案例教学也有助于“活化”政治教材,而且还能够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实例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为构建高效率的政治课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在组织学生探究“依法办事,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邻里关系,特别是居民楼中上下楼层之间的相处关系。学生也举了很多这方面的真实案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分析等,让学生知道了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依法办事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让学生掌握一些与自身实际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逐渐地促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能够依法办事,自觉地去履行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理念。

三、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与观念

学习政治知识切忌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传授法律意识的时候,教师要寓法制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当中,这样不但能让政治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选举人民代表或者模拟法庭;讨论一些关于“青少年应该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辩论赛;也可以让学生自编一些法制小报展评的知识竞赛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4

法制教育;意义;措施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完善法律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第一,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不自知,是中职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校与家庭对法制教育比较漠视。中职学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忽视了法制教育;德育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这都是造成中职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家庭结构的不和谐、家长的不良言行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发生违法行为。第三,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偏激倾向。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常把虚拟空间的某些观念“类化”到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过激行为”。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中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差、自我控制力较弱,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因此,在学校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有助于减少中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是我国提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违法犯罪活动仍旧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中职德育教师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国家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加强法制教育,是有效杜绝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学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三、职业学校采用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措施

(一)对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法制课程较少。如,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时量少,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授课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实践安排,导致法制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因此,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律课程,让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法律素质

法制教育重在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学中,学校的法制课教学比较落后,即使开设了法制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学校法制教学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法律知识的师资队伍。但是,在法律教学当中,好多教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甚至在讲授法律知识时有错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学校应该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对教师进行法学教育。

(三)创新法律课堂教育方法

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法制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堂上,要在学校和校外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来宣传法律,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中职德育教学当中应该重视法律教育,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切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德育教师来讲,要不断完善自身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化解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内涵

山东工商学院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了以“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三位一体”即“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是指通过对与大学生“公民”与“受教育者”的身份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的宣传,使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2]“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帮助大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与困惑,满足大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进行面向校园和社会进行的各种普法宣传活动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依靠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精心设计普法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普法活动中获得锻炼与成长。“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服务于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以法律关系教育学生”,旨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公民”与“受教育者”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这有助于大学生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角色意识的形成与扮演。“用法律知识服务学生”则是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的困惑与问题,感受法律的力量,从而激发大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与行为。“借普法活动培养学生”既是前两者的实现途径,又是普法宣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运作状况

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山东工商学院本着“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经过几年的摸索与积累,逐步构建起多样化、常规化的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和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一)“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是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协调下,采取“依托型普法宣传模式”开展活动。学校党委宣传部依据国家普法宣传的要求,确定学校普法宣传的指导思想与意见,由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等校内法学教育与研究部门依据普法宣传的目的与任务,设计普法宣传的具体策略与途径。各教学院部根据普法宣传的具体活动设计与安排,通过党团总支、学生会、大学生法律社团或普法志愿者等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根据“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理念,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和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教育类普法宣传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新生入学时要开展入学普法宣传教育,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漫画、小品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深化对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毕业时则倾向于对就业领域的法律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服务类普法宣传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领域中的法律需求,随时解答大学生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人才培养类普法宣传活动则以大学生的培养与成长为目标,坚持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使学生在参与组织普法宣传活动、制作法律宣传材料、设计与组织模拟法庭、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提高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色品牌

在长期的普法宣传实践中,山东工商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普法宣传品牌活动,并有机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很好地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1.校园说法大赛。山东工商学院校园说法大赛始于2006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过五届,比赛内容主要涉及与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产权、婚姻、财产以及其他领域中涉及刑法与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校园说法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取书面知识竞赛的形式,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依据成绩高低取成绩最优秀者组成各院部参赛队伍,三人一队,代表本院部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决赛。校园说法大赛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景分析、案例评说等形式,全面展示参赛选手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情感,以及法律表达的能力。2008年始,邀请烟台大学法学院和鲁东大学法学院派代表队参加校园说法大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五年来,参加校园说法大赛的人数超过1500人。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法律视野,提高了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由和司法部联合主办,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两个大组,有个人和团体两种参赛方式,分月赛和年度总决赛。山东工商学院在2004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举办时申请设立了山东工商学院分赛,至今已举办七届,累计参赛人数超过2300人,先后获得过“全国总分第一名”、“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国优秀普法宣传队”等荣誉,许尚俊、丁东红等百余名同学在专业组、业余组月度和年度总决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至今,在本项赛事的影响和引领下,在广大在校生中已经形成了热情参与的良好氛围与传承。央视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对我们的活动做过多次报道。

3.普法宣传教育月与12.4法制宣传日。为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各项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与实际效果,自2006年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知名律师进校园、校园说法大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漫画展、法制DV展播、法制小品大赛、法制演讲比赛、模拟庭审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在每年的12月4日,学校都要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内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制作法制宣传栏、发放专题法律宣传单与宣传手册等活动。与此同时,通过积极联系烟台市普法办等政府部门,师生一起走进百姓大众,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广场和社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与法律咨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月活动几年来,学校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

4.“普法使者”与“普法志愿者”。为满足更多大学生的法律需求,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大学生群体,我们在全校各教学院部范围内选拔“普法使者”,招募“普法志愿者”。对参与选拔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之后,使之掌握一定的普法知识与技能,择优颁发“普法使者”证书与“普法志愿者”证书。至今已培训四届,“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总数达到百余名。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并依靠“普法使者”和“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这一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普法宣传教育的影响,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法律服务。

5.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活动是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与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则可以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以政法学院为依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系列模拟法庭活动,按照法院庭审的完整程序,定期、公开向全校大学生展示模拟庭审实况。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常规化,另一方面也锻炼提升了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至今,该项活动已持续十年,公开进行模拟庭审活动五十余次。

6.法律咨询。法律咨询属于学生服务类的普法活动。在本项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多种形式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目前,我们已经设置了法律咨询室、法律咨询信箱、法律咨询网站,主要通过现场法律咨询、学生来访来电、法律咨询信箱与邮箱、网上解答等方式开展法律咨询工作。法律咨询的问题解答主要由法律知识协会负责,解答内容不仅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还包括大学生社会生活与其家庭所面对的一些法律问题。对其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法律问题,则由法律知识协会向指导教师与专家顾问团队汇报并寻求帮助。开展法律咨询几年来,我们始终为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解决了大量的法律纠纷与问题。

上述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

三、“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的特点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的目的与任务决定了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普法内容的针对性。“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目的的三个方面规定了普法内容的主要范围。普法宣传教育既要根据大学生角色类型的特点,宣传与其“公民”、“受教育者”角色密切相关的法律关系知识,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不同角色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激发法律意识,又要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还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

2.普法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普法宣传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明确法律关系类的普法宣传教育,适合采取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对于问题解答类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则适合采取现场咨询、法律热线或法律信箱的形式。

3.普法主体的多元性。普法主体是指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在“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中,普法主体不仅仅包括宣传部门的教师,更包括法学院(系)、学生组织等相关部门的教师与学生。宣传部门作为主办部门,负责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整体任务的设置等,所依托的法学院等部门根据普法宣传教育任务的需要,设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法学专业为主体的大学生、法律社团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专家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普法宣传教育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普法活动的可持续性。大学生是年复一年流动的,而普法宣传教育则要面向每届大学生系统开展,因此,普法宣传教育应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其可持续性。这样的体制机制要求组织实施者在不断发现并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贯彻普法理念与思路,也要通过设计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在近几年的普法实践中,我们健全了普法团队建设制度、普法档案与资料管理制度,保证了普法参与主体的可持续性和普法宣传教育材料的传承。通过联系全国普法办、烟台市司法与普法办等部门,创新了校园说法大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分赛等活动,并保持了模拟庭审、法律进社区、法律咨询与“12.4法律宣传日”等传统活动。

5.集中普法与日常法律服务相结合。根据全国普法办的总体指导和学校普法工作的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计划,除了坚持在“3.15”、“12.4”等重要法律日和新生入学初集中开展专项普法活动外,每年在12月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普法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日常法律服务则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主要表现为通过法律信箱与邮箱、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

6.面向校园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高校不仅要面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解决法律困惑,还应将视野置于社会系统之中,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市民百姓服务,为地方普法宣传、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们积极参与烟台市普法办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坚持走进社区开展专项普法工作,长期保持与检察院、法院、妇联、街道办等单位在法律服务上的合作。

四、“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展望

“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有效地将普法宣传工作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了普法宣传教育的教育、服务和培养功能。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很好地落实了国家普法宣传政策,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三位一体”普法宣传教育实践体系对于高等学校普法宣传工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同时,在推广实施中也应该注意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贯彻好普法宣传的方针,坚持好党委的领导,做好常态化、规范化的建设,以及“依托式普法宣传模式”具体化等。

参考文献:

篇6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绝大多数人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在应试教育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忽略素质教育,缺乏法律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校,却有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1 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作用

健全的法律意识必须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的主渠道,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法律知识,因此发挥好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1 了解宪法内容,树立宪法的权威性

使学生明确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权力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明文规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和范围内行使,公民义务也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设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围之外的义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确立宪法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一切重要领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1.2 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由老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并通过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在争鸣中,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更加深入。

1.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但要联系社会实际,而且要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比如在模拟法庭中,法官、律师、当事人、法警、书记员、观众等角色都由学生来扮演,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察到法庭的威严、对法官的尊重、诉讼的程序等等实践知识;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案件的分析,并从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从而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更加深入、实用,实现大学生在实践中学法、在情景中体验法、在现实中懂法和用法的积极效应[1]。

2 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

2.1 为学生创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环境

高校应坚持从“依法治校”开始,一切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选拔等问题上,校方一定要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2]。

2.2 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高校应积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定期邀请专家和学者来校为学生做法律知识的宣传,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点、强化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另外,形式灵活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的同时提高对法律的认识;组织学生收看法制节目,通过观看典型案例的分析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3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

面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第一,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新生的心理测试,建立和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第二,培养健康人格,让学生们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通过正当方式来减轻心理负担,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悲剧的发生;第三,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纠正,并时常关注,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4 加强大学生劳动权益自我保护的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二来可以获取一些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然而,社会上一些非法中介和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做兼职工作心情急切、社会经验少、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特点,骗取大学生钱财,甚至导致大学生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高校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与他们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找工作前先认真学习《劳动法》、《民法》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面对纷繁复杂的求职市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多开展“大学生求职就业维权”讲座,通过讲座,使大学生知法懂法,了解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劳动权益,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将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准备[4]。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内容,因此,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始终。

参考文献

[1] 黄蔡芹.浅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 2007,27(11).

篇7

(二)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就直接走向了工作岗位,参与了社会生产活动,但因为缺乏经验,因求职而产生的劳动纠纷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观念和知识,就很难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学生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为个人职业生涯以及社会实践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学校要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法制教育建设,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法律知识,懂得合理地运用法律进行维权。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随着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目前已有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或法律选修课,并把这类课程作为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这门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又安排得相对较少。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大多运用的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法律课程本身的枯燥性,虽然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很多,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而且较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也提不起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的单调性

从高职院校选用的的法律教材来看,大多都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一本教材,课程内容较为单调,加之很多学生对思修、法律课这类公共课不够重视,容易产生草率应付的心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多补充一些合适的教材,开发设计出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课程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并创造出有效的条件让学生去感受法律,运用法律。

(三)高职学生知行不一

高职学生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特点,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没有上升为法律素质,这就造成了他们很多行为的失范。比如,高职学生特别推崇依法治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却没能真正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维权,而是寄托于某些其他权利的作用。再者,高职学生倡导平等、公平、正义,但是在面对入党、就业、评优评先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况时,也有不少学生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四)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学科式教育,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法律原理以及法律条文,但是,对于与专业实践或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却较少涉及,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枯燥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就要加大力度组织法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与职业相关法律的有效指导。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德育的影响

中国特别重视德育教育,即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很多高校,也包括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法制教育归到了德育教育之中,这使得法制教育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如果单单靠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这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师来源较为单一,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治课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法律基础和法律实务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与互动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法律知识的内化。

(三)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够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做后盾。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高职院校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资金来承担教育教学的需要,这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连实训实践所需要的设备和资金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那对于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更是无暇顾及了,因此,这就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法制教育结合高职院校特色

高职院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转变”。一是与学科相结合,根据专业特色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保险理赔专业的学生,结合保险相关政策法规和案例进行重点讲解。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更加有助于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二是与实践相结合,在法制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法律理论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法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一是可以运用“活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运用一些案例,让学生模拟角色,分别担任律师、被告、原告以及检察官等角色,并进行辩论,创设出法律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法的兴趣。二是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法律知识竞赛,利用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进学生的法律知识。三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法院的威严,而且还使学生能够亲临现场,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四是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教育,运用网络技术,可以较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而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及时性、开放性以及互动性,它还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是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篇8

例如: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仓前中学组织了普法知识竞赛,3个年级根据初赛成绩分别选出10名同学参加决赛,这些选手的决赛成绩(满分100分)如表1所示。

提问:(1)请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出发,对3个年级的决赛成绩进行分析。(2)如果在每个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实力更强一些,并说明理由。

在统计学中,每个统计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分析事物时,只有比较多个统计量,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要比较多个统计量,就要较好地理解概念,而概念的理解离不开阅读数学教材。

二、阅读错题,提高思维批判能力

阅读数学错题,旨在让学生改正错误,提升辨别能力,提高阅读的精确性和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如图1所示,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

证明:在AEB和AEC中,

EB=EC,∠ABE=∠ACE,AE=AE。

AEB≌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提问:这一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的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中没有边边角定理。通过阅读数学错题,让学生改正错误,既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又令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批判能力。

三、阅读趣题,提升语言转化能力

“数学趣题”,即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编出有趣的数学问题。阅读“数学趣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在《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几何?

这道题涉及生活实例,要解答这道题,就必须将生活实例数学化、符号化和图形化,使其转化为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另一条直角边的几何问题。另外,这道例题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阅读分析中的原则——边读边画图,边读边思考。

四、阅读图表,获取正确信息

通过阅读图表,从中获取正确信息,这是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必备的能力。

例如:某班13位同学参加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按学校的卫生要求须完成总面积为80m2的三个项目的任务,三个项目的面积比例和每人每分钟完成各项的工作量如图2所示。

提问:(1)从上述统计图中可知:每人每分钟能擦课桌椅_m2;能擦玻璃_m2。擦课桌椅、扫地和拖地的面积分别是_m2、_m2和_m2。(2)如果x人每分钟擦玻璃的面积是ym2,那么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是_。(3)13位同学一起完成扫地和拖地的任务后,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擦玻璃,一组擦课桌椅。如果你是卫生委员,那么如何分配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呢?

解析:这道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图中获取正确的数据信息。针对(1)、(2)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从图象中直接获取数据信息。针对(3)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最快”二字。根据生活经验,擦玻璃和擦课桌椅所用的时间相同时,可以满足最快完成任务的要求,因此,可根据时间相等列出方程式。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悉正确信息的能力,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五、阅读难题,探索发现规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阅读分析的要义在于:抓住问题本质,利用知识整合,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发散思维,又要有创新能力。

例如:在数1,2,3,…,2014前添加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

解析:面对这道难度较大的数学题,学生难以入手。仔细读题,我们发现:若干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当加数为奇数个时,和是奇数;当加数为偶数个时,和是偶数。由于从1到2014共有1007个奇数,所以它们的和为奇数,故最小非负数不小于1。再细细研究,我们发现:在连续的4个自然数n,n+1,n+2,n+3之间添加符号“+”和“-”,即有n-(n+1)-(n+2)+(n+3)=0,这就启发我们将4个数看作一组,然后按上述规律添加符号,即(1-2-3+4)+(5-6-7+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1。所以,所求最小非负数是1。

阅读分析难度较大的数学题,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用规律解决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其关键在于:从已知条件中探寻问题的本质,进行大胆的猜想、推测,然后验证,得出一般性规律,最后进行解答。这类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涉及知识面较广,开放度较高且灵活性较强,因此,需要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既要读出它的内在联系,又要进行知识间的整合,还需数学方法的活用(例如:联想、类比等)。

六、阅读新知,巧用知识迁移

“阅读新知”,即通过阅读分析,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既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梯形ABCD中,BC∥AD,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我们称EF为梯形的中位线,请猜测EF与上底AD和下底BC的关系并进行证明。

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沉着冷静地仔细研读试题,找准突破口,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学习数学离不开阅读新知识。只有阅读新知识,才能体会旧知识的价值,体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通过知识的迁移、转化,巧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才能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篇9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篇10

*年,我市各级妇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强青岛、文明青岛、和谐青岛,充分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围绕建设富强青岛,发挥组织妇女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妇女发展

以“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为重点,组织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市妇联制定了“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召开了动员大会和现场推进会,编印了《青岛市创建“巾帼示范村”妇女组织规范化工作手册》和“巾帼示范村”创建标准宣传画,举办了2期试点村庄妇代会主任培训班。各级妇联层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3万余人次妇女提供了技术信息服务;刻录发放5400张光盘,组织9万余人次妇女参加巾帼致富远程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联合农联社为2906名农村妇女提供优惠贷款7924.6万元,新增致富项目866个;建立32个以妇女为主体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一村一品”创建模式的发展。全市共创建100个市级“巾帼示范村”和295个区(市)级“巾帼示范村”,80%以上的“巾帼示范村”妇女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以“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为重点,发动女职工建功成才。为提高女职工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深化“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市妇联制定了全国首个《巾帼文明岗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了岗位服务达标测评和“优质服务月”活动。举办了“喜迎奥运——青岛市巾帼才艺大赛”和优秀作品展览,向参加*青岛国际帆船赛的外国运动员赠送了160多件手工艺作品。举行了喜迎奥运·共创和谐大型文艺展演和“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经验交流会。各级层层举办“五学一讲”培训班2300余场次,对10万余名女职工进行了学服务标准、学岗位技能、学文明礼仪、学常用外语、学奥运知识、讲普通话的培训,培养了一批练就“一口清”“一手准”等岗位绝活的女职工和争先创优多贡献的岗位。在奥运会倒计时400天之际,全国妇联、第29届奥组委在我市举行了“优质服务迎接奥运、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主题活动现场会。市妇联与旅游、卫生、教育等十大行业联合表彰了95个行业系统青岛市巾帼文明岗,全市有40个岗位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二)围绕建设文明青岛,发挥引导妇女作用,有效提升了妇女儿童的文明素质

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妇女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党的*精神学习宣传活动,举行了各界妇女座谈会、专题报告会和辅导讲座等,用*精神凝聚妇女、鼓舞妇女,激发了妇女的创造活力。开设妇女大讲堂,层层举办专题讲座100余场次,对广大妇女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奥运礼仪知识等宣讲培训。发挥巾帼文明队作用,推广建立巾帼联户制度,进家入户开展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全市建立1862个家事评议会,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妇女,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大力宣传妇女先进典型,推出了全国十大女杰于淑珉、全国绿色家庭李少恩家庭等全国、省先进,评选表彰了115名青岛市“三八红旗手”、30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女状元、10名“妇女姐妹贴心人”和十佳和谐家庭、十佳新市民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激发了广大妇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热情。

广泛开展和谐文明家庭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市妇联与市文明办联合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和谐文明家庭建设三年规划》。以奥运知识进家庭、奥运礼仪进家庭、绿色环保进家庭为内容,开展了“百万家庭牵手奥运”主题活动,牵头举行了全市“走进奥帆基地、感受帆都魅力”启动仪式。各级妇联组织2万多名巾帼文明队员开展了“喜迎奥运,扮靓岛城”集中行动,发动2万多名妇女和家庭成员举行迎奥健身操、环保时装秀、游戏大赛和绘画、剪纸等多种才艺展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评选优秀家庭角色等活动,倡扬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新风。

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进一步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阵地建设,命名了第四批150个社区(村庄)“父母学堂”。开展了家庭教育宣传月活动,举办了“e网平安—爱童净网”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层层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报告会、讲座1900多场次,向近20万家长普及了家庭教育知识。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开办了广播“父母学堂”,围绕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邀请专家每周制作播出一次节目,扩大了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覆盖面。编写出版了《优秀母亲教子锦囊》一书,召开了教子有方优秀母亲经验交流会。创新开展小公民议事厅活动。开展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机制等专题调研。全市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三)围绕建设和谐青岛,发挥服务妇女作用,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各级以“男女平等参与、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开展了妇女儿童纲要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重点难点指标的落实,全市女干部配备和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进村“两委”比例由41.86%提高到50.6%;婚前医学检查率回升到47.9%,部分区市达到80%以上。不断加强示范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示范单位管理办法和评估细则,对示范单位实行达标评估、动态管理。加强监测统计工作,对“两纲”监测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完成了年度监测统计。加强妇儿工委办建设,建立了联络员制度,进一步推动了“两纲”的实施。

切实加强妇女普法宣传工作,提高了妇女的法律维权意识。市妇联制定了妇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五五”规划,成立了巾帼新市民法律帮助志愿团,编写了《青岛市进城务工女性维权手册》,举办了“学法律,迎奥运”青岛市进城务工女性法律知识竞赛。各级妇联以“深化妇女普法教育、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开展了妇女维权宣传月和法律知识进社区、进村庄、进公寓、进家庭“四进”宣传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8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43100余份,提供咨询750余人次。全市妇女法律知识普及率达到80%。

不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市妇联牵头成立了维护妇女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了24处“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点和100个家庭纠纷调解站示范点,编印了6700余册《青岛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手册》,召开了“平安家庭”优秀工作方案推介会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层层签订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协调成立了全省首个妇女调解指导工作委员会,在妇联系统全面开展婚姻家庭案件委托调解工作,各级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开展了妇女预防艾滋病和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举行集中宣传活动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4600余份。发挥“莲姐热线”和窗口作用,受理来信来访和接听热线1735件次,处结率达99.6%,有效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

积极关注民生,为妇女儿童办好事、解难事。开展了“关注贫困母亲健康与幸福”公益活动,向3000余名贫困母亲捐赠了价值近50万元的生活急需品和2000余份免费查体卡。开展了“关爱女性健康——青岛市万人免费宫颈疾病普查”活动。积极推动妇女就业创业,安置3345名失业妇女就业,帮助5929名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扶持356名妇女实现创业。开展了“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命名了12个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站,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服务站赠送儿童图书、微机,为266名留守儿童招募了“爱心妈妈”。进一步做好“春蕾计划”工作,将资助范围扩大到高中贫困女生,举行了十佳“春蕾女童”评选表彰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捐款177.6万元,资助“春蕾女童”5008人。

(四)围绕增强服务能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妇联组织自身建设

不断加强妇联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积极推进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局,推进实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五年规划。开展了村居(社区)妇代会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基层妇女组织进一步巩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妇女组织不断发展,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团体会员工作的意见》,密切了与各界妇女的联系。继续发挥妇联常执委、妇女代表的作用,进一步畅通了妇联组织与妇女群众联系的渠道。加强了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港澳等国内外妇女的交流,扩大了妇联组织的影响力。

不断加强妇联干部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妇联干部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在市委党校举办了第六期女干部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妇联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妇联干部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实践贴心娘家服务品牌、争做妇女姐妹贴心人”活动,召开了“妇女姐妹贴心人”表彰暨事迹报告会,增强了妇联干部的服务意识。加强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广大妇联干部重视理论学习,注重理性思考,加强实践锻炼,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各级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妇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新跨越;市直(驻青)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校妇委会,以提高女性素质、塑造女性良好形象为重点,努力为妇女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争先创优等岗位建功活动,推行签订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维护了女职工权益;妇女人才促进会、女企业经营管理者协会、妇女问题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团体会员,积极开展联谊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为所联系的妇女群体排忧解难,动员组织她们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各派和工商联妇委会,注重联系妇女,热心公益,积极支持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各位执委和同志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为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同志们和全市广大妇女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市妇联荣获全国“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妇联组织等13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次在全国、省有关会议上做经验介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多次刊发我市妇女儿童工作经验。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妇女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对妇女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妇联组织的工作机制和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年主要工作任务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北京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的举办年,做好今年的妇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妇女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妇女,认真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精神统领妇女工作

党的*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要把深入学习贯彻*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组织妇联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利用妇女大讲堂,通过举办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面向妇女广泛宣传党的*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大妇女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妇女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巾帼文明队”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为实现*提出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要坚持以*精神统领妇女工作,把*精神贯穿到妇女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妇女工作的各方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自觉地把妇女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妇女,更加自觉地把竭诚为妇女群众服务,作为妇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广大妇女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推进创新实践,在创新中实现妇女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

(二)统筹城乡妇女发展工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统筹协调,继续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功立业。

推动农村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新发展。以“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为重点,继续深化“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广泛发动农村妇女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积极开展“三扶持、两带动”活动:加强“巾帼致富上网室”建设,利用巾帼远程教育网络,为农村妇女提供技术信息扶持;开展巾帼致富手拉手项目征集活动,组织女经纪人外出进行商贸洽谈,为农村妇女提供致富项目扶持;加大实施信贷助推妇女创业行动的力度,为农村妇女提供小额信贷扶持;积极培育发展“妇代会+协会+妇女”“女能人+协会+妇女”等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妇女共同致富;培养选树100名致富女能人,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将再发展100个青岛市“巾帼示范村”,争取每个镇(街)至少有1个市级“巾帼示范村”。组织召开青岛市“双学双比”竞赛活动20周年成果展示暨表彰大会和“巾帼示范村”创建现场推进会,切实提高创建活动水平。

发动女职工在迎奥运中建功立业。以青岛市承办奥帆赛为契机,以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继续深化“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一是服务奥运,开展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日(月)活动。将2至7月每月的8日定为优质服务日,将8月份定为优质服务月,每个月突出一个主题,组织巾帼文明岗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二是建功奥运,开展巾帼文明岗苦练绝活、岗位建功活动。在巾帼文明岗中层层开展岗位技能绝活竞赛、展示活动,发动女职工立足岗位为奥运做贡献。三是情系奥运,开展巾帼手工艺作品征集、赠送活动。向全市妇女征集富有中国特色和青岛特色的优秀手工艺作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的展示,向参加奥帆赛的外国运动员赠送手工艺作品,表达青岛妇女的深情厚谊和良好祝愿。四是决战奥运,举行全市妇女迎奥运誓师动员暨巾帼风采展示大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参与优质服务迎奥运的热情和积极性。五是共享奥运,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开展“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主题活动的工作成果,推动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长效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就业创业。认真落实*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咨询指导、岗位推介、项目开发、资金扶持服务体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送政策、送项目、送岗位进社区”活动,举办“庆三八”妇女就业专场洽谈会,探索妇女手工编织项目,帮助妇女就业创业。积极发挥妇女创办小企业辅导中心、爱心大姐服务社、女子就业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妇女就业创业工作水平。

(三)深化和谐文明家庭创建与家庭教育工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高妇女儿童文明素质为目标,继续深化和谐文明家庭创建与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深入开展和谐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把推动家庭和谐文明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以提高妇女和家庭成员文明素质为目标,全面落实《青岛市和谐文明家庭建设三年规划》。举办“和谐家庭大讲堂”,成立宣讲团,广泛宣讲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家庭文明礼仪、法律健康知识,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文明新风、生态文明、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努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组织开展“百万家庭牵手奥运促和谐”知识竞赛和健身展示比赛,举办迎奥运促和谐家庭情景剧展演,全面展示全市家庭迎奥运、促和谐、做贡献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加强巾帼文明队建设,继续推广巾帼文明队联户制度,团结凝聚妇女积极参与和谐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把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社区(村庄)和广播“父母学堂”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工作,重点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发挥流动人口子女指导服务站的作用,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在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家庭教育工作试点,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领域。加强“父母学堂”规范化建设,选树12个示范社区(村庄)“父母学堂”,开展合格父母证书试点工作。开展《青岛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期监测评估工作,表彰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开展第三届“教子有方——十大优秀母亲”评选表彰活动,举办“我的教子故事”征文和优秀母亲事迹报告会,宣传优秀母亲的成功教子经验,引导家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科学教子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四)加大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维权工作力度,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要发挥妇联组织作用,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继续加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动实施力度。积极开展“两纲”宣传月活动,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新闻等形式,宣传和倡导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良好风尚,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全面落实《青岛市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单位管理办法》,建设一批能够体现青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两纲”示范点和示范单位。以关注妇女儿童的民生问题为重点,推动落实为妇女儿童办的10件实事。积极做好“两纲”阶段监测评估工作,加大对重点难点指标的监测、督导与推进工作力度。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我市实施“两纲”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重点,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加强源头维权,推动将《青岛市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制定纳入*年立法调研项目;积极关注和参与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工作。加强普法宣传,全面实施妇女“五五”普法规划,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妇女的法律宣传教育。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发挥“家庭纠纷调解站”和妇联特邀陪审员作用,召开家庭纠纷调解站工作观摩会,选树十大妇联调解员。继续深化反家庭暴力工作和预防艾滋病、禁毒知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和完善妇联工作,打造“莲姐热线”维权服务品牌。推进社会化维权工作,开展第三届十佳女法官、女检察官、女警官、女律师等评选活动,召开青岛市妇女维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积极关注困难妇女儿童群体,开展为贫困妇女送温暖活动,深入实施“春蕾计划”,把流动人口子女纳入救助范围,扎扎实实地为妇女儿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五)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妇女工作水平

要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引领妇女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篇11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限于工作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观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德育课的教学还是切实有效的,而且总体情况相对良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如对德育课程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匮乏、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德育课教学存在僵化呆板、实用模块少;理论教学普遍偏重、实践教学普遍较轻;理实分离,德育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适应我省中职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合中职学生的新特点,迫切需要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改任务,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才能,因材施教。

 

(一)加强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

 

1.重新整合德育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2+1”教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进行。为进一步提升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校尝试重新整合德育教材,编写校本教材,总体框架以教育部大纲为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分模块,实现分学期、分模块的教学。将目前德育课程重新打散、重新组合,重构一个德育课程实施结构,四个学期四层推进,每个学期都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政治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使得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校本教材编写具有结构灵活、内容丰富、重视学生操作、案例接地气等特色,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变化积极探讨,整合教材,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分小队教学并尝试推行四层推进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小队,每小队4~8个学生,分小队时兼顾到学习层次和男女学生的比例,每个小队自定队名和队服,并作一个队形展示,大大增强了小队的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队设问、分队讨论、分队做答、分队表演等形式,对小队和个人实行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队活动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不良习惯,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分小队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尝试进行知识引入—知识探究—实操项目—拓展实践的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哲学与人生四层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进程设定为四个依次推进的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解决人生问题—应用人生哲理,从而改变人生行动。这种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又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探索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加大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实践的程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以项目教学法为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主要以行为引导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施中应由明确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落实项目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和应用等要素组成。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为例,首先确定本课项目主题就是自己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道路;然后确定项目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即要实现自己人生正确的选择,必须有哪些条件作为支撑,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出实现人生选择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即客观实际。完成项目等环节的分析,对比传统的教学法,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取得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

 

4.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办法,将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考核与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课程考核评价重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我校对学生德育课的评价从过程性考核(60%)和终结性考核(40%)进行综合评定,过程性考核(60%)可分为五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10%)、上课出勤率(10%)、作业完成(15%)、实训活动(10%)、形成性考核(10%);总结性考核(40%)可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自主评(10%)、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10%)、教师的导向性评价(20%),最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这种考核评价模式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德育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

 

德育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也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主题活动与德育课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

 

1.开展对应德育课程的技能比赛活动

 

设置基于课程涵盖德育内容的技能比赛,结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行相关项目的选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项目,加强德育的实效性。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德育课第二课堂技能比赛项目有: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全国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我是职场之星模拟应聘比赛、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大赛;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模拟公司企业沙盘比赛,创意LOGO设计大赛;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课程举办人生哲理情景剧大赛、智慧人生手抄报大赛。技能大赛的开展,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2.定期开展团日活动,主题德育系列化

 

主题德育活动做到“三贴近”原则,让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结合本校实际,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求围绕主题、体现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育人的科学性。如中职第一学期修身树德、遵纪守法为主线,开展认识自我、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中职第二学期以人际交往和谐相处为主线,加强职业素养、职业伦理教育;中职第三学期职业理想、学业进取、心怀感恩为主线,热爱所学专业主题活动,加强职业特征、职业技能教育;中职第四学期开展社会责任、企业的用人原则主线,加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教育;中职第五、六学期以社会实践、重在体验为主线,开展职业困惑、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突出爱岗、敬业的主题活动,加强敬业意识、公民意识的教育。

 

3.举办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校本化、课程化

 

针对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展示的欲望,引导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课程化,可以提高社团的活力和知识体系的学习,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良好载体,拓展了社团的教育功能。

 

除此以外,加强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还要建设、运用教材资源库,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研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听课评课,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等;还要从上到下,加强领导,方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

 

篇1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日益严峻,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模式逐渐成为引领时展的大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将创业作为其改变生活质量、实现理想抱负的方式之一。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现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学生创业形势不容乐观,还基本呈现出大学生创业率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以及大学生创业层次低的“三低”现状。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创业难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仍有两点不足:其一,研究对象主要还停留在应届毕业生群体,这从促进整个社会大学生创业角度来看还是十分片面的;其二,有关大学生创业难的实证分析匮乏,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天津市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照分析,力求较为全面、客观地研究整个大学生群体创业难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在此基础上摸索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创业难解决之道。

一、大学生创业难的主观影响因素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进行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的处理与检验,试图找出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对天津市高校在校生以及毕业生这两类大学生人群进行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对象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的在校生与毕业生。

2.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本课题针对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特别设计了《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天津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300份,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发放200份,回收调查问卷500份,依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者为适当,60%以上者为好,70%以上者为非常好”。而有效调查问卷451份,回收率与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与90.2%本课题的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90.2%,远远高于70%。由此可见,本课题的问卷调查情况完全可以满足社会学调查、分析与研究的需要。

(三)调查结果

1.大学生创业态度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天津市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同意“大学生创业意义不大”与“大学生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观点,所占问卷调查样本比重分别为63%、62.5%;绝大多数大学生同意“大学生应该考虑创业”与“大学生创业有利于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说法,所占问卷调查样本比重分别为60.8%、69.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业意义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可行的、必要的,其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其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对创业意义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进而对其创业行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2是大学生对自身创业态度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而且产生过创业想法,所占问卷调查样本比重分别为69.1%、48.8%,特别是对“若创业失败会再次尝试”选择“同意”与“十分同意”的分别为47.5%、11.5%,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而且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须面临的艰苦与打击不会成为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作为其职业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对“感觉自己已具备创业条件”的选项,还有32.6%的高校大学生认为其自身还不具备相应的创业条件,此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意识较强,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创业条件、创业素质还比较缺乏,创业自信心不够,这可能也是抑制大学生创业、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因素之一。

表3是大学生创业动机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同意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者为了赶时髦,所占问卷调查样本比重分别为54.3%、58.7%,绝大多数大学生同意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做感兴趣的事,所占问卷调查样本比重分别为58.4%、57.2%。这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还是拥有比较明确与正确的创业动机的。但是我们从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也有37.5%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表示“说不清”,还有28.4%的大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不受约束,这也非常真实地表明了现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金钱与自由的客观现实,这一调查结果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以及价值观现状还是非常吻合的。

2.大学生创业行为调查结果

图1是大学生创业学习行为现状图。

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主动学习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没有积极参加创业的相关实践或比赛,没有积极参加学校的创业讲座或创业培训。由此表明,大学生的创业学习行为相比其积极的创业态度而言还是非常消极的。

图2是大学生创业平台搭建行为现状图。

从图2可以看出,天津市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会有意识的去主动结交想创业的朋友与伙伴并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人际网络关系,但是对于搜集创业政策相关信息、主动搜集创业项目相关资料、做创业项目规划、为创业做全面准备等选项,大学生不符合度回答结果占到了绝大多数。由此表明,大学生创业平台搭建行为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学生创业平台搭建行为同大学生创业学习行为一样还是比较消极的。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校大学生在人际网络建设方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表示“说不清”,这表明大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人际网络建设这方面的内容还非常陌生,而已毕业大学生相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在搜集创业政策相关信息、主动搜集创业项目相关资料、做创业项目规划、为创业做全面准备等选项做出符合度回答结果的较多。

二、大学生创业难的客观影响因素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进行大学生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的处理与检验,试图找出大学生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章节在上文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天津市高校在校生以及毕业生这两类大学生人群细分为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类大学生人群。大学生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对象之所以细分为这三类人群,目的在于对这三类人群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大学生创业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客观影响因素的异同,进而提出符合大学生创业生命周期的解决措施。

2.调查方法

本文首先对“您认为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这一问题进行了开放调查与访谈,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8个创业困境因子与43个创业困境变量,并根据总结出的8个创业困境因子与43个创业困境变量编制了《大学生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组受问卷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经验判断这43个创业困境变量是否对大学生创业构成障碍,并由这三组被问卷调查对象评估这一创业困境变量的对大学生创业难的影响强度(本文在传统5分评定量表的基础上,设计出6分评定量表,即0分表示被调查对象选择“否”的答案,1-6分表示被调查对象选择“是”的答案,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三)调查结果

《大学生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分为8个创业困境因子与43个创业困境变量,8个创业困境因子分别是缺资源、缺环境、财务与管理困境、缺经验与技能、市场竞争激励、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经营困难、缺乏创业目标与胆识,其中缺资源可以细分为6个创业困境变量,即缺乏启动资金、运营资本不足、缺乏合适项目、缺乏信息渠道、缺乏社会关系、缺乏良好创业团队,缺环境可以细分为家人反对、社会关注与支持程度不够、政策无法有效落实、法律制度保障薄弱、税费负担大限制多、缺乏创业指导与培训,财务与管理困境可以细分为5个创业困境变量,即现金周转困难、融资困难、财务管理困难、创业合伙人意见分歧、行政事务太多,缺经验与技能可以细分为5个创业困境变量,即时间协调困难、缺乏营销技能、缺乏管理知识、缺乏专业知识、缺乏管理经验,市场竞争激励可以细分为5个创业困境变量,即称职职员难招、优秀人才难留、市场竞争激励、客户资源不足、销售业绩不好,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可以细分为7个创业困境变量,即消费者喜好难调、产品服务创新难、构建有效企业文化难、选择企业主营业务难、规范企业运作流程与管理制度难、消除结构臃肿难、做大做强企业品牌难,经营困难可以细分为4个创业困境变量,即风险比预期大、市场不确定因素多、难以识别并捕捉有价值的机会、难以获取资源扩大发展,缺乏创业目标与胆识可以细分为4个创业困境变量,即需要平衡家庭、担心创业失败、缺少创业机会、缺乏自信心等其他心理因素。

为了更加直观的对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类大学生人群的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笔者首先计算出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组被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创业困境变量的平均分,然后再获取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组被调查对象在8个创业困境因子上的平均得分,作为该被问卷调查对象群组在该创业困境因子上的平均分,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类大学生人群在对创业难客观营销因素的认知上是存在差异的,客观影响因素对各被调查对象群组的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列如下。

想创业大学生组:缺资源>缺环境>缺经验与技能>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市场竞争激励>财务与管理困境>经营困难>缺乏创业目标与胆识。

大学生创业新手组:缺资源>市场竞争激励>缺环境>缺经验与技能>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经营困难>财务与管理困境>缺乏创业目标与胆识。

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组:缺资源>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缺环境>财务与管理困境>缺经验与技能>市场竞争激励>经营困难>缺乏创业目标与胆识。

由图3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类大学生人群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的共同点是缺资源与缺环境,这2个创业困境因子对大学生创业难的影响强度都非常高,影响因子强度都在3.5以上,甚至高达4.33,这表明“缺资源”、“缺环境”这2个创业困境因子是高校大学生创业难的两个主要客观影响因素。另外,大学生成功创业者组对“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这一创业困境因子做出了特别强调(影响因子为3.51),大学生创业新手组对“市场竞争激烈”这一创业困境因子则感触较多(影响因子为3.60),而且大学生创业新手组也认为“缺乏经验与技能”这一创业因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业难客观影响因素(影响因子为3.54),而想创业大学生组则更多的面临来自缺资源、缺环境等方面的困境与问题。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新手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这三类大学生人群都对“缺乏创业目标与胆识”这一创业困境因子评估偏低(影响因子分别为2.64、2.66与2.71,影响强度都小于3),这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状态良好,这与我国传统认识中的创业者形象比较相符。

三、结论及建议

(一)调查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难主观影响因素以及客观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主观影响因素方面,多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对创业意义的认识较为准确,创业动机也是出于兴趣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创业行为则较为消极,即“想”与“做”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创业意愿之所以止步不前,主要是创业信心不足。在客观影响因素方面,想创业大学生、大学生创新新手与大学生创业成功者这三类大学生创业人群对大学生创业困境因子的敏感强度虽然有些差别,但影响他们创业及决定创业成败的显著困境因子则是相同的:即“缺资源”、“缺环境”以及“组织架构及产品创新瓶颈”。

(二)大学生创业难解决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破解大学生创业难不是举一方之力可以实现的,必须方方面面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攻克”这个难题。

1.政府要“发力”

首先,加大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我国中央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储备基金,重点资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与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在本地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对本地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资助。另外,我们更应该支持大学生创业型企业通过成熟的金融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发展多种融资渠道,为具有活力与希望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政府提供研发资助与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服务创新可以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或者产生产品。”[1]24因此,政府应该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研发上给予大量的研发资助,加大研发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与鼓励措施,并加强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利益。比如浙江省杭州市政府为了鼓励、吸引大学生来杭创业,就先后颁发了《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团队)在杭创业创新项目资助实施办法》与《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特别是对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创业类项目,其最高资助额度可高达20万,这非常值得借鉴与参考的。

2.社会要“助力”

在本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创业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不仅大学生很难将创业意愿付诸实践,而且其很难获得来自家庭的肯定与社会的帮助。这就需要社会构建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创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它营造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对于推动全民创业具有重要意义。”[2]74因此在全社会要积极营造创业文化,借助传媒和社会舆论制造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让人民认识到创造就业机会是一种荣誉。同时,社会还要努力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更为有力的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创业文化取代“官本位”文化。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要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给予大学生创业者应有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创业支持以及创业保障。

3.高校要“给力”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曾指出:创业教育是未来社会的人应该具备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的‘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即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能力。”[3]305近些年来,陆续有更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是力度还有待加强。

首先,要提供更全面的创业知识教育。一方面,要着重于应用性知识和法律政策等常识教育,比如最为实际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营销知识等等,高校可以开设这方面的通识课(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一方面加大校企合作,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进行创业知识讲座或培训,对于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初期)进行跟踪,给予专业和技术上的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有关创业的知识竞赛的形式,提升学生创业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满怀着激情与希望投身于创业之中,但却铩羽而归。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说,与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有关。例如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失败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合作与竞争精神等。这些创业精神一直被我们忽视,实际上,创业精神中包含了复杂而详细的关于一个全新的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全部的“养料”,这正是我们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高校应该借助于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再次,开展创业技能培训。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不仅要在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精神培养上着力,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种创业技能培训和讲座,提供到大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这其中尤其要注重领导力的培养。领导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既包含专业技能,同时也包括道德引领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运筹帷幄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4.家庭要“借力”

家庭是学生创业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每个家庭的条件都不尽相同,但从之前的调查来看,要想成功创业,家庭的支持必不可少。有了家长的鼓励,大学生更能面对创业途中的风险,积极乐观的对待创业机会。反之,家长对于大学生创业有所质疑和阻拦,就会打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成为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绊脚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家长的干涉与阻挠,使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创业梦想。大学生没有资金的来源,这就需要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资金和广泛的人脉支持,并在大学生创业受挫和困难时适时给予安慰和帮助,做大学生创业最为坚实的后盾与避风港。

5.个人要“努力”

大学生走出创业难的窘境,除了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长的努力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敢于突破已有的“毕业就找工作”的传统就业观念,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密切关注实际情况,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寻找创业方向,拟定创业目标,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竞技性的比赛、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在储备相关创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摄取与创业相关的经验,另外,也要开始注重建设创业所需要的人际网络,并从创业政策搜集、创业项目资料搜集、创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创业储备,增强创业自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