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海绵城市都会存在一定的质疑,因此增加了资金筹备的难度,从而大大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和质量,造成工程项目的难以开展。
3.2、海绵体缺失,技术能力不足
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设施而言,我国的基本建设设施主要是以混凝土和水泥等为主,该些设施不存在吸收水分的能力,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仅仅靠绿色植物是很难进行维持吸水能力的,从而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工程建设都是受建设材料的影响的,外加我国的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对海绵体进行成功的研制。以上影响因素都是严重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部分。
3.3、人们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多数人员而言,如果城市的洪涝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排水操作,可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远远不足,同时,很多人对水资源的使用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海绵城市的资金不足的状况,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4.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理念,从而提升建设的成功率。在推动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应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对其体质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发展理念进行贯穿,同时加强城市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能力;需要将城市的地面工程进行科学的协调和配置,保证城市建设的海绵弹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和日常管理之间的协调;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朝着方向进行高效的建设,将硬性和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
4.2、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体系,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和规划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的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设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其设计人员务必不断的进行学习,要严格的遵循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大对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海绵城市的设计困难,从而不断的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4.3、增加现有的海绵体的数量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如果海绵体的数量不是很多,势必影响城市的海绵吸水效果,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其海绵体的建设数量,一般是通过对草坪进行一定的改进,保证其排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安装工作,降低存在的积水现象,促进其渗透的速度,增加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其绿色植物的吸水效果,实现加强对城市空气的更新度和美观性。总之,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海绵城市的环保功能,提升其城市的存储水的能力,保证其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性,以便最终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1):36-38.
篇2
一、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新旧观念的对抗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传统城市建设大都采用“以求应供”的模式,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堆滞浪费。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却如它的名字一般,有弹性地“以供应求”。从根本上与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区别开来,也就使得大部分企业难以适应,从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阻碍。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设设施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地面下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正是最好的体现。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雨水直接变成了废水。事实上,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的逐步稀缺,雨水——资源回收率及其低的天然水资源,是具有超能的创造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生态上带来的益处简直是国人的福音。所以,深入贯彻落实“海绵思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海绵思想,即有弹性的思想,以海绵城市为出发点,不拘泥与时代,不拘泥于生活。以此逐步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
2规模化系统的建立难题
此规模化系统大抵可以定义为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完善的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中小型城市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及管理意识,加之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来试水,前期投入资金的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的不足,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都为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构成了一种隐形障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从政府出发,企业为辅。借鉴于以往的“先富带动后富”,依旧可以采用“公带私,大带小”的管理经营策略。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跟从,在发展中创新才是根本。
3各领域间的配合问题
生态建设的促进与利益的分工化及其合理化。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显得越发不可忽视,而海绵城市这种概念直观地体现了“循环”的意义。这是一场传统与新治的较量,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海绵城市由于落实的反差性,在城乡规划具体实施中不占优势,使它成为了一种单一的概念。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技术捐赠、开设海绵城市专题讨研会、项目外包、组织交流沟通等均可以尝试一番。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1科技研发的滞后性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现有的雨洪管理经验和技术利用率不高,从“零”开始研发,需要大量的实验积累与经验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分析杨振雷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陕西西安710075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专业研发人才却很少,以致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受阻。培养人才是关键,可以先从教育界入手,新增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之类的专业,加强对环境维护、给排水等专业的重视,注重实践。
2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规划定位的目标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从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条件中筛选,开发出系统海绵体。既是要点,更是难点。因地制宜,分析各个城市的区域位置、气候特点、降雨规律、水文特点等,作出不同的规划定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遵循资源节约、经济适用、环境保护的原则,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例如,针对降水较多的南方城市,侧重点应该在雨水的储蓄与排放,而较之降水较少的北方城市,侧重点则是雨水的净化与利用。
3突袭式建设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概念,我们可以亲切地把海绵城市叫做一个时代的衍生物,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与利益的分工化及其合理化一直是一项有意义的挑战。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旧模式的没落,反之,旧模式的正常运行,就是新模式最大的阻碍。政府及时制定出有关海绵城市的政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鼓励海绵城市的推进,出面筹集资金等都行之有效。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一抹清泉般骤然冲击到社会这股浪潮中,是时代的战利品,也是时代的附属品。在国土、排水、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是,一旦成功覆盖实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衬映下,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必然会使绿色生态家园在这个时代火树银花般精彩绽放。
作者:杨振雷 单位: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建设海绵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场重大绿色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城市提高生态治理和生态智慧水平,确保城市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都突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意蕴。建设中将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形式与研究对象,设计城市降雨过程控制与管理方案。
2、海d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我国的传统雨水处理观念是“快速集中,末端处理”视资源为灾害,这必然会引发“遇水必涝,逢旱必干”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立足长远,不再以征服者的态度对待自然,而是尊重自然,向大自然学习采用“源头处理,分散集中”的方法,将雨水“渗”在原地涵养水源,“蓄”在原地方便调用。从2014年至今,我国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部指示文件,为各地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提供了理论指导,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海绵化”进程,这也是我国继园林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城市建设理念后出现的全新概念。我们要将雨水资源化,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将其排走,要考虑把有限的水资源截留下来,利用自然的力量去净化雨水,从而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无论如何“灰色”刚性的给排水系统已经暴露出了其严重的自身局限性,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水危机新一轮的关注和对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的反思。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及水环境的整治问题,在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指导以及学术领域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努力推动下,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3、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3.1新旧观念的对抗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传统城市建设大都采用“以求应供”的模式,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堆滞浪费。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却如它的名字一般,有弹性地“以供应求”。从根本上与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区别开来,也就使得大部分企业难以适应,从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阻碍。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设设施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地面下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正是最好的体现。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雨水直接变成了废水。事实上,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的逐步稀缺,雨水――资源回收率及其低的天然水资源,是具有超能的创造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生态上带来的益处简直是国人的福音。所以,深入贯彻落实“海绵思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海绵思想,即有弹性的思想,以海绵城市为出发点,不拘泥与时代,不拘泥于生活。以此逐步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
3.2建设规划碎片化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城市建设规划的碎片化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的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南琪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应该是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治理,采取碎片化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应该以自然为先导,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治水”“堵水”,而要与水为友,以水养人。
4、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4.1转变城市建设理念
变原有城市建设中只注重开发的强度而不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为以生态环境约束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转变原有城市生态环境单靠“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统筹设计”的建设模式。从源头减少雨水的径流量,提高地表的渗透率;径流过程中设置滞留带延缓径流洪峰,从而降低降水的排量;对集蓄的雨水进行净化、治理,提高雨水的再生利用率;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绿地、城市水面进行统筹设计,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4.2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科学的体制机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规范化、制度化和定型化的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不能简单地从工程技术层面去理解,而应该将其看作是涉及体制改革的重大系统工程,要着力破除旧体制,创设新体制,将生态技术与行政管理体制设计、管理部门的优化重组、管理文化创新等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在生态理性、生态智慧、生态制度、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等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合力中予以协同推进。第一,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整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界对城市的影响关系以及城市的生存空间规划、建设方式以及组织管理等诸多复杂性、交织性和系统性关系,需要破除条块分割各管一摊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注重加强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消除要素不协调而阻碍城市有机体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化。规划是为了使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按预期目标有效实现而制定的计划。海绵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规划应制度化,杜绝主观性、随意性和短期性。要通过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城市居民参与、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评估论证,从环境战略评价的高度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连续性,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3加强海绵城市的规划、管理、控制及落实
海绵城市在建设之前,首先要明确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与控制目标,制定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规划重点实施区域,并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落实至各项相关规划中。其次,海绵城市建设、修护的实施要通过相关规划予以落实。其要着重实施的规划包括:地块的规划、交通道路的规划、城市绿地的规划、城市水系统的规划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沉淀与发展,如今已到了理论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准确、高效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吸取经验进一步升华完善理论,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衬映下,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必然会使绿色生态家园在这个时代火树银花般精彩绽放。
参考文献
[1]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篇4
1引言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为突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设用水安全等问题,而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排放、净化模式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对雨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
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储存、净化和缓解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如同“海绵”一样,对于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弹性”。“海绵城市”一词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和解决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脆弱的城市水体矛盾而提出的,“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国外提出较早,主要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它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农村以及城市的面状污染源\[3、4\],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响开发理论为核心,即基于生态文明和景观建设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软工程技术,通过植被自身的特点实现就地处理降水,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5]。也就是说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城市下凹绿地等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缓释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削减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6]。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试点阶段[7]。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新型城市价值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经过截留、渗透、调蓄形成地表雨水径流,最后流入汇渠。其中,渗透过程和地表雨水径流管理是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城市规划考虑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对于雨水主要考虑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路面建设等,则是人为地割裂了雨水与地下的天然联系。在城市开发过程当中不透水的硬质路面会导致径流系数增加\[8、9\],通常情况下,林地的径流系数约为0.1~0.2,农田地的径流系数为0.5~0.6,城市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1.0。因此,降水到达地表后难以下渗,形成了地表径流,造成了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将雨水利用的几个基本功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10]。不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雨水的截留和调蓄设施是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11]。
3.2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宏观建设角度出发,南北方城市开发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12]。
3.3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合理规划论证工作
对当地生态环境、城建分区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的准备,也会让海绵城市建设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海绵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区混乱,绿色海绵设施之间无法协调,丧失了海绵的“弹性”功能。如果对当地自然地理概况缺乏全面研究的话,更会使绿色海绵设施无法充分解决城市水体问题,严重的会使海绵城市建设徒劳一场。
4建议和对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基本原则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力的复原 \[8,11\]。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坚固耐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忽视了城市水体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建设中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例如,硬质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渗,不合理的沟渠开发,城市河道缩减,对湖泊等水体围填侵占等。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增加绿化面积,从环境保护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15]。地表绿化是对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纳,这是发挥城市“海绵”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环境问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开发战略、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思路,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作永久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去发展\[15、16\],总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并使其得以有效保护,例如江苏省城区用地规划就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4.2重视地理环境要素,将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为重点针对南北方差异问题:在北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将蓄水、降水再利用作为开发的重点。例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合理地解决了雨水的收集、调蓄、排泄,不仅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水污染问题。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缓解低洼地积水问题,实现高地与低地相结合,高地种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设鱼塘并种植喜湿植被,建设新颖的农业景观\[17,18\],缓解雨洪压力。此外,公园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经过自然汇集、过滤后在低洼地汇聚供给鱼类饲养,将多余降水转移到调蓄地区,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异地转移过程中实现过滤和汇集来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8,19\],建立发达的地下管渠,实现蓄水地区与城市之间水体的自由调动。
对于南方城市建设而言,由于降水较多,应采用降水就地吸纳的方式,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减缓城市排水速度来实现“海绵性”,传统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为主,而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束缚,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内,通过恢复水城河两岸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种植各种植物,促使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吸收,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同时,建立梯田式湿地\[20,21\],有效的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调节季节性降雨和城区空气质量\[22,23\]。
4.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之初,要对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质概况等,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绿色设施,如对绿色屋顶、冠层截流、绿色街道、生态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建设做到心中有数。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建设符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维护\[15,24\]。转变城市发展的观念,将城市发展和自然融为一体,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25,26\]。
5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况、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海绵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为自然环境因素,明确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献, 尤庆国, 张瑞美,等. 试论我国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J]. 水利发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篇5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良好的“弹性”,亦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水资源问题严重。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国家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2015年4月嘉兴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对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问题的调查研究不仅立足于推动嘉兴市海绵城市更好更快地建设,更希望可以为浙江省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建设海绵城市积累好的经验,引导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
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一)调查基本情况。对于嘉兴市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实地询问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调查法这四种方法进行调查,首先我们分别对城东再生水厂湿地公园、烟雨小区、嘉兴市体育中心等区域的居民和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其次我们小组着重对范蠡湖公园和南阳新村的居民采取了实地询问法的调查方式。此次我们小组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
受访者主要集中在18~25岁这一年龄段,为49.04%,而这其中有93.59%的人是学生;其次是6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占22.29%;41~65岁占21.66%,其中大多数是上班族,占了52.94%,退休老人占了35.29%。此外,26~40岁占7.01%,并多为一般的上班族。(表1)
(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数据显示,未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受访者达到了77.07%,这其中,有76.86%的人只是希望能够配合工程建设,其余各有35.54%的人希望可以进行雨水利用回收或是向政府建言献策;而有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仅占22.93%,其中有81.08%的人认为他们只需配合工程建设,有51.35%的人有向政府建言献策,而有32.43%的人则表示他们有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表2)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当问及居民是否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时,几乎近80%的居民表示并没有参与工程建设,有很多人表示平时上班或是上学很忙碌,并没有太多时间参与工程建设,又或者是工程有建设要求,他们不能参与其中,也不知道有何参与方式,只能尽可能地配合工程建设。由此可看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居民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很少。
三、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比例小。受访者中对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了解一点的占了近乎一半,为44.59%,这其中又以41~65岁年龄段为主;对此不是很清楚的占了38.22%,主要是18~25岁和65岁以上两个年龄段;而对该建设非常熟悉的仅占17.2%,这其中绝大多数是41~65岁这一年龄段。(表3)
对于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绝大部分人只是了解一点,甚至有不少人只是听说,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在采访过程中,有几位受访者向我们反馈,认为海绵并非天然材料,将海绵长期埋在房子底下,吸水储存水,是否会对环境和他们的房子带来不利影响。这显然是对海绵工程片面的理解,从而体现出我们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宣传不到位、不彻底。
(二)居民对海绵城市的了解渠道少。了解嘉兴市海绵城市的渠道占大多数的是其他,为66.74%,这其中主要以学生和退休老人为主;其次是政府宣传,为38.22%,其中退休老人占了近一半;网络消息为29.94%,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和一般上班族;新闻播报为17.83%,其中以W生和退休老人为主;此外是杂志广告,占7.01%。(表4)
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学生和老人表示是工程开始建设之后才知道的,说明政府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以至于造成了许多人对海绵工程的不明白、不理解。
(三)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负面影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认为最无法忍受的问题是出行堵塞的人占了61.78%,噪音影响占44.59%,工期较长占43.95%,破坏原有环境占37.58%,几乎没有影响占29.3%。(表5)
海绵城市对小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老旧小区,而这些小区的主要居住人群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租住的上班族,因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而对道路的建设则使大多数人感到出行堵塞。而大多数工程都由同一个公司承包,造成了该公司的建设压力较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嘉兴市政府将海绵城市的一个试点放于南阳新村,但是南阳新村本身属于旧的居民楼,据居民介绍,居民楼至少已有80多年的历史,由此来看海绵城市在南阳新村的建设意义不大,反而破坏了以往的环境,甚至对居民楼的根基造成损坏。
四、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居民参与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很多人不了解、不清楚海绵城市建设,对此政府应该反思,并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可以利用的渠道进行宣传告知,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同时一定要宣传到位,不能让他们片面理解,断章取义,而要告诉他们海绵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所在。
(二)减轻负面影响,增加参与途径。走访中听到了不少反对声音,归根究底是海绵城市在建设中给居民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比如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工期太长等等。对此,政府应该选择认真负责的施工团队,尽量减少建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成立督查考察组,监督工程建设进程,成立专家咨询组,对施工建设给出最优方案,减少环境破坏,节约经济成本;同时,政府也应该增加居民参与的途径,使居民参与其中,既能减少居民的不满,又能提高海绵城市的实际效用。
(三)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外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城市城情,借鉴国外经验,比如瑞士政府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节能型房屋,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这样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居民的热情参与和积极配合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
[2]林传统.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21.
[3]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
[4]刘治彦.“海绵城市”建设的几个要点[J].人民论坛,2016.S1.
[5]张鼎肃.美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6.7.
篇6
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突飞猛进,甚至超越了常规的速度,必然带来一些无所适从的问题,城市内涝已成为我国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问题。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特别是2012年北京“7.21”暴雨事件,造成7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16.4亿元。城市管理体制的弊端,城市建设的无序,造成“逢雨必涝、逢涝必瘫”的现实。“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问题拷问着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一、国外城市排水系统发展趋势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著名大都市之所以拥有先进而完善的排水系统,也是在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中逐步获得的认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灾难教训后应运而生的。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曾经遭受过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引发的灾难。200多年前,法国巴黎是世界闻名的“臭都”,这座城市大部分的用水来自塞纳河,大量废水未经收集净化就流入河中,造成河水污染。日本东京的地下管网建设也是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19世纪末,人口日益增多的东京因为没有排水设施引发霍乱,导致人员严重伤亡。
1.法国巴黎:下水道博物馆
1851年,工程师欧仁尼・贝尔格兰为巴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他发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和沉沙的机械,利用流水的冲刷效应将垃圾集中到定点以便清除。在小断面排水管道上游,他还设计了蓄水池,以增强冲刷力,避免堵塞。到1878年,巴黎已经在距地面以下50 m,拥有长600km的排水管道网。
1935年~1947年,巴黎又修建4条直径为4m、总长为34km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中水管道循环使用,洗刷城市街面。1999年巴黎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的完全处理。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km,约2.6万个井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门。
巴黎人甚至在塞纳河阿尔玛桥畔建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2.德国柏林:做足地下功夫
柏林近百年没有发生过内涝,尽管柏林在地理和气象上不属于强降雨覆盖地区,但是设计者还是预想了柏林可能面临的极端情况。目前柏林雨污合流制管道占25%,雨污分流制管道占75%,既可以防止内涝又可以合理利用雨水。柏林全市还有160多个紧急出水口和暴雨溢流口,以及1000多个水库和蓄水池。除了在地下设施上下功夫,柏林还利用地上景观减轻排水压力,将部分公园做成起伏的地形和人工湿地,并鼓励社区建立利用雨水的景观和人工湖。此外,柏林地下管道十分宽阔,施工人员可以直接将工程作业车开进管道中进行修缮和维护。有些进不去的管道就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进行监控,即使是150mm的排水管道也能轻松地检查。
3.日本东京:巨型分洪工程
19世纪末的霍乱推动了东京第一条近代意义的排水设施神田下水道的建成。从1908年东京公布排水管道的基本计划到1994年,东京地下排水普及率几乎达到100%。目前,东京都23个区下水道总长1.58万km,相当于往返东京与悉尼的距离。排水管径从0.25m~8.5m,有效减少了内涝的几率。
为了彻底消除水患,从1992年起,日本耗时14年,建设了巨型分洪工程――东京排水系统。该工程堪称世界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不仅全程使用计算机控制,而且规模极其宏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目前东京排水系统每年运行5次~7次。尽管耗资巨大(约人民币192亿元),但有效地减少了内涝。
4.荷兰鹿特丹:地上“水广场”
荷兰鹿特丹的海拔低于海平面,却没有发生过内涝灾害。鹿特丹开创了其独有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体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屋顶绿化计划”更是让屋顶发挥“吸水海绵”的作用,减缓雨水进人地表的速度。
5.美国芝加哥:就地滞洪蓄水
以芝加哥为代表,美国鼓励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其他很多城市还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美国早已有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并制定了详尽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手段。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
二、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倾向。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帐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
1.排水管网标准偏低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城市排水管网采用的建设标准明显偏低。来自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至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虽然近几年北京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北京排水系统标准一般地区采用一年一遇,重要地区采用三年一遇,基本都是按国家规定标准的低限来建设的。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张,房屋建设越来越多,排水管网屡屡超负荷服役。城市管网建设标准滞后是导致城市排水受困的根本原因。
2.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城市排水工程系统通常由排水管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厂)和出水口组成。由于污水厂建设难度相对较小,而厂外收集系统建设难度较大,尤其是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难度更大,所以建设单位往往先建设污水厂,然后根据道路改造或资金情况逐步建设收集系统。这就造成了污水厂建设规模和进水水质难以合理确定,投入运行后实际值与设计值往往相差太大,导致进水量没有达到设计规模,水质浓度偏低,污水厂没有获得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
对于老城区来讲,虽然污水截流干管已经敷设,但由于规划接入的排水系统未进行改造或改造不彻底,故污水未全部进入干管,形成不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对于新建区来讲,虽然按照规划埋设了污水管道,但污水干管未事先埋设,这使得已经埋设的污水管道的污水没有出路,形成不了完整的排水系统。
3.调蓄能力日益缩减
武汉水务局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50年来,约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湖泊被填占,调蓄能力大大降低,一旦出现较大降雨,渍水没有出口,自然便会淤积陆地。
在传统的建设模式下,城市硬地面积快速增加的同时,绿地、池塘、河道、洼地、湿地等面积大量萎缩,致使城市用地性质和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河道缩窄,行洪断面减小,雨水径流量急剧增加,城市排水压力骤增,内涝风险加大。
4.管理维护投入不足
由于污水中包含大量纤维、塑料、废纸等各种各样的沉积物与悬浮物,容易导致管道拥堵损坏,大大增加了污水管道清理和维护作业的工作量和难度。城市雨水口的大量垃圾污物不仅造成雨水通道堵塞、市区水涝外,对城市环境和水体也构成严重污染。然而,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养护维修资金90%依靠地方财政投入,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维护。
三、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发展思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长远规划和科学设计,加强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本文从加强和完善城市排水建设方面给出几点建议和应对措施。
1.提高排水管网规划设计标准
过去采用的设计标准低是因为经济因素的制约,而现在是因为理念的落后和对灾害重视程度的不足。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与其他市政建设密切相关,影响面大,如果在建设时不具备超前性和前瞻性,在随后的变更中就要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历史雨量、未来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和极限雨季的可能峰值。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是必然趋势。
2.合理选择城市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体制有三种:雨污分流制、雨污合流制、分流与合流并存的混合制。
在我国,合流制管道大多是早期在旧城区修建的,标准较低。即使在新建排水管网时采用截留式合流制系统,截流干管采用的截留倍数也较低,一般都在1~2左右,这样就造成雨季大量的雨污混合水直接溢流进入环境。现阶段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比较低,污废水都难以100%处理,更不用说早期雨水了。因此,发展雨污分流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雨、污水的分流有利于对不同性质的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和控制,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避免洪涝灾害,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城市面源污染。采用雨污分流制是我国城市排水系统通常选择的发展趋势。
当然,在降雨量较小和对水体水质要求较高的地区,也可采用全处理式合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全部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这种方式对环境水质的影响最小,但截流管管径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大、投资大。
3.改善城市地表拦蓄能力
城市内涝形成的重要原因不是排水出路不畅,而是调蓄能力不足。单纯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还是不够的,需要改善整个城市地表的拦蓄能力。主要的办法就是加强绿化,减少硬化面积,即使硬化也尽可能采用可以下渗的材质。结合公园绿地水系的建设设置人工湿地,在洪水时可以起到缓洪、滞洪、错峰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减轻污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在地下,要加大管网的密度,使地表径流尽快进入排水管网,在低洼和地势平缓的地段,有条件时应在其上游建地下调节水池,在暴雨时调节削减洪水,而在旱季可以冲洗下游管道,减少淤积。
对于新开发建设区,应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采用透水铺装、低绿地、建调蓄水池等方式,尽可能使得开发建设后该用地的径流量不增加(径流系数维持在开发建设之前的水平),做到在源头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雨水系统的负担。
雨洪控制与利用既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水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还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雨洪资源,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危机,可谓一举多得。
4.加强管理和清淤维护力度
首先要明确各管理部门的权责,加强排水设施及工作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法规,使排水管理部门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理有据;其次,加强市政排水管道的维护清淤,完善排水系统的功能;第三,政府应加大管理及维护资金的投入,对排水管网进行彻底的专项整治;另外,城市建设部门应制定城市防汛排涝预案,市政管理部门应具体安排防汛措施并制定防汛制度。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城市排水设施现状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市民爱护城市排水设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晋峰.城市排水系统初探[J].山西建筑,2012.10 Vol.38 No.29:152-154
[2] 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篇7
效能建设是机关作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这是因为,现在我市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干部的思想会发生变化,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还会层出不穷,这就使机关效能建设存在很多变数、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效法治廉洁机关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氛围浓、参与范围广、效果比较好,可以说是初战告捷。这次机关效能建设的主题是突出“两项治理和三个服务”,两项治理指的是治理“中梗阻”和“三乱”,这对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确实是非常致命的;“三个服务”指的是“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之所以确立这样的主题,是因为在这些方面市级机关特别是政府部门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到徐州工作以来,听到对各位局长、分管局长的议论不多,但听到对中层干部的议论却比较多。市委、市政府的一些指令传达到下面后,会碰到一堵无形的“海绵墙”,被软绵绵的挡了回来;还有些很明确、很简单的工作布置下去后,到了部门中间层往往就是推行不畅,最终又绕回市一级的层面上来。这种现象在县(市)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必须引起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开展高效法治廉洁机关创建活动,我市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治理,有些问题也有所缓解和改善,但要取得机关效率效能的根本转变,还不能仅仅依靠面上的治理和推动,关键还是要从理念、方法和制度三个方面上下功夫。机关在效率、效能上出问题,可能出在干部理念上,也可能出在方式方法上,还可能出在制度不够完善上。比如,我刚来徐州时发现办文速度比较慢,就从理念、方法和制度三个层面去分析。应该说,政府办的干部在服务理念和意识上是很好的,更多的是需要对方法进行改进,对制度予以完善。比如在办文流程上,以往主要强调公事公办,但遇到一些重大问题、特殊问题、难点问题,公事公办、层层上报的办文流程就难以适应了。为此,我们采取考核办结时间,推行重大事项直报制、强化责任督办等有效举措,大大提升了政府办公室的办文速度和效率。下一步,还要采取下发办文备忘告知单等方法进一步加快办文速度。同样,国税、地税等条线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健全,也是因为从上到下都有一些专人在围绕发展的需要,对行业内的工作理念、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适时调整、完善和创新。所以,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必须坚持从理念、方法、制度上三管齐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关效能建设要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要从思想上求转变。良好的投资与居住环境对招商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苏南不少干部常说的那样“招商的功夫在招商之外”,也就是说招商引资离不开环境建设,包括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产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在这五大环境中政务环境又是第一位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务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国际上在对发展环境的评价,始终把政务环境放在首位,而政务环境中“司法公正和治安良好”又是重中之重的关键环节,这些都是外商最为关注的问题。当然,受历史传统、文化情结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求转变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徐州受汉文化浸染较深,注重人情是汉文化中一种突出的文化情结,有不少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习俗,比如熟人现象,办很多事情都找熟人,好象熟人关系好就能办得快一些,生人就办得慢些甚至摆在一边,但“熟人”现象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再比如,办事情很大程度上靠“找”,该办的事情得“找”过才能办,不该办的事情“找”了也可能办。还有就是重义气,为朋友敢做敢为、胆子特别大,原则、纪律在义气面前往往失灵,这些对树立法制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廉政意识都是有阻碍的。我们提倡办公事要胆大、办私事要胆小,而恰恰有些干部办公事畏首畏脚、瞻前顾后,不愿也不敢承担任何风险,工作中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乌纱帽会不会受冲击;而面对朋友、哥们的事却敢于大包大揽。所以面对这样的社会传统,要真正在思想上求转变,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就必须从文化根基入手,在思想深处找症结、抓转变,更需要大力提倡零关系、零利益的机关办事作风,引导并推动广大机关干部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新的制高点,在法制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廉政意识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其次,要从大局中找定位。特别是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自觉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自觉摒弃部门利益、单位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的思想,公仇不可无、私仇不可有,主动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
第三,要从队伍建设上强素质。干部素质是提高机关效能的关键。能不能把机关效能建设这场硬仗打好、打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更重要的取决于我们的制度建设。现代管理理论并不完全强调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可以变化的,在好的制度环境下好人不能干坏事,在坏的制度环境下好人也不一定干好事。所以,建立一支“廉政、勤政、优政”的干部队伍,必须从制度建设上着手,真正建立起“奖勤罚懒、淘劣留良、奖善惩恶”的体制机制,否则机关作风建设就很难落到实处的。下一步,我们要更多地着眼于加强制度建设和人的素质提升。一些地方目前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末位淘汰制。这是一个震撼作用比较大的制度,主要是市纪委、监察部门在抓好治理部门乱作为的同时,大力淘汰行政不作为的干部。监察和人事部门可以直接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中层干部的调整方案,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干部要坚决调整,特别对那些在中层岗位任职时间长的干部,不能有“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迁就心理。因为这些岗位作用非常大,有时甚至会超过部门副职的权力,如果碍于情面不予调整,会影响整个机关的作风建设。二是定期轮岗制。除专业技术岗位外,轮岗的幅度要拓展,在时限上不要局限于五年,三年也可以,特别对于行政审批岗位要加大轮岗力度。三是行政不作为的投票议决制。监察部门根据投诉情况,筛选出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由市四套班子、行风监督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集体议决,坚决予以查处。这个制度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边查边改,在抓落实中强化效能建设
围绕建设责任型政府、提高政府执行力这个中心,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好政务提速。首先要提高行政审批办事效率,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办事速度,分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一般事项的审批,主要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市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考核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审批项目窗口入驻率,二是行政审批项目窗口办结率,入驻率要达到95%、办结率要达到90%以上。
第二个层面是重大项目的审批,主要由市发改委和建设局负责,发改委主抓重大项目,建设局主抓城建重点工程和部分实事工程,在重大项目办公室和重点工程办公室的领导都要有审批权,主要负责人要充分授权。政府职能部门权力是市长权力的延伸,部门副职权力是主要负责人权力的延伸,只有充分授权,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徐州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充分授权,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第三个层面是难办问题的审批,特别是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一些难办问题难就难在并不是按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就能够简单地办成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要敢为发展担责任。比如今年要上马的汉之源项目,就集中了很多的难题,要处理好与部队、铁路等方面关系,还要解决好工程欠款、国企改革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多鼓励、少批评,要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对有些难题有关市领导要抓好协调,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合力加以推进。
二是抓好政务公开。建设法治政府、效率政府、服务型政府都和阳光政府分不开。所谓阳光政府,就是要公开决策、强化监督,除重大、暂不宜公开的事项外,尽量向社会公开。
三是抓好政务考核。要把政务考核作为一项制度建设来抓,提高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度,这项工作搞好了,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反之就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下一步,重点要进行“一面五点”的考核。“一面”,就是履行整体职责的情况,只要各部门、各岗位忠实地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整个大环境就会改善,客观上就能更好地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服务。“五点”,一是经济职能部门引进项目的情况,二是项目报批的情况,三是资金争取的情况,四是对政策和发展资源争取的情况,五是各种荣誉获取和争先进位的情况。市里将统一出台配套奖励政策,有关部门可以参照执行。四是抓好政风廉洁建设。廉政出生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与廉政分不开。要围绕“廉政、勤政、优政”三位一体,大力推进廉政建设,绝不能把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观念用到公权使用中,切实改变办事标准不统一、任意扩大裁量权、语言生硬、态度粗暴等行为,特别对主动索贿、暗示索贿、滥用公权的做法,要坚决予以惩戒。
三、积极创新、勇于突破,在探索进取中提升效率
效能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创新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基本选择,只有用创新的理念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实现徐州又好又快的发展。从今年起,我们将在政府部门设立创新奖,对有创新举措、产生效益的部门给予奖励。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发展路径的创新,我们才能在困难和矛盾中杀出一条“血路”。
一要创新发展理念。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高度决定力度。我们徐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积极推进与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接轨的改革。“艺高人胆大”,我们在积极创新时,要深入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都要放开手脚、积极探索;凡是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都要认真学习、吸收借鉴;凡是上级政策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积极尝试,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凡是上级规定有弹性的,都要善于变通、灵活运用,决不能墨守成规、自筑牢笼。特别是我们的行政执法部门,更要在依法行政的同时,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做到观念更开放、政策更开明、工作更开拓。
二要创新服务方式。要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节奏、规范办文办会办事,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效能。有的时候,我们一些部门的同志在服务上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服务的方式方法问题。要把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先进企业管理制度和有效做法,引入到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中,以人为本、以市场为本、以效率为本。下一阶段,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全面推行AB角工作制、文件急办夹制、备忘录告知制、审批程序和时限告知制、审批难题一次告知制、网上审批办结制等制度规范。请市监察、人事等部门尽快形成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切实把管理职能、执法权限、工作责任和服务要求明确到位、分解到岗、落实到人,使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按规范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