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业企业的会计流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业企业的会计流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企业的会计流程

篇1

工业企业会计做账具体流程如下:

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80-06

收稿日期:2015-0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危机后全球会计治理及其国际协调机制与我国对策研究”(10BJY02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战略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际关系研究”(122400450107)、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治理机制研究”(13A6307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XBRL的供应链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2013-ZD-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华平(1980-),山东东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确立的过程。良好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因此,本文拟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制度问题进行探讨,从制度上厘清供应链会计流程再造后的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交易成本等问题,并设计有效的制度以推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开展与运用,向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提供有利于经营管理决策的会计信息,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会计信息化研究领域,有的学者侧重技术,有的学者侧重社会视角。侧重技术研究的学者将会计信息化看作一个“技术问题”,而侧重社会视角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学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更多是一个经济问题、组织问题或者文化问题。虽然存在上述两种研究视角,但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还是从技术的视角去研究会计信息化问题。国外学者在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上也广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McCarthy(1979,1980a,1980b,1982,1997)就大量运用数据库建模技术对REA会计进行研究,但总体来讲,国外学者主要基于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研究会计信息化问题。Colin Ferguson 等(2010)通过检索383篇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文章发现,仅有17%的文献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会计信息化问题,绝大部分研究还是结合经济学、组织行为理论以及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其中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研究会计信息系统的文献占总文献的比重为28%。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不能从技术的一维角度去看待会计信息化问题,而是从多个维度去研究会计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会计信息化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应当具有多维性。在当前研究文献中,多数企业或学者一提到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跨组织的会计流程再造,涉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涉及非核心企业,企业是否参与到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取决于参与企业彼此间的信任程度、参与企业对会计信息成本收益的衡量以及会计信息产权等问题,这些都是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制度经济学为解释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拟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问题进行研究。

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制度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在于整合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流,提升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在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会计信息资源共享行为很少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的预测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商品,这种不共享会计信息资源的行为导致了“牛鞭效应”产生,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使得需求逐级放大,资金被积压于存货之上,有的企业甚至因此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牛鞭效应”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共享供应链会计信息有利于减少不真实信息所产生的逐级放大效应,从而减少积压于存货之上的资金。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实现整个供应链会计信息的共享,减少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二)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最终客户

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设计有效的会计信息共享制度,可以实现会计信息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通过这种会计信息流动,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可以将最终客户的需求反馈给生产企业,而生产企业又将这些会计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反馈给原材料供应企业,带动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企业改善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最终客户。

(三)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会计信息是供应链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不仅可以整合供应链内部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供应链参与企业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高供应链上每个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供应链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形成其他供应链或单个企业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困境解析

会计信息历来被视为企业信息的机密,在没有合理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不能运用于实务。

(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信息产权困境

英国学者阿贝尔将产权划分为所有、使用、管理和分享剩余收益四种权利,会计信息产权同样也包括会计信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分享剩余收益权。将供应链会计信息的产权完全归属于生产者所有,可能会阻碍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的确立或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若将会计信息使用权归属于生产者所有,则生产者很可能不会将会计信息让渡给其它参与企业使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应企业经营管理层对供应链上其它参与企业的会计信息需求而产生的,若将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简单设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分享剩余收益权为例,单个企业共享会计信息不仅希望通过共享提升经营管理决策能力,也希望其它参与企业共享本企业会计信息后,企业能参与其它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同时也希望其它参与企业承担会计信息保密义务。通常情况下,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参与企业在会计信息共享方面面临着两种策略选择,即共享会计信息和不共享会计信息或共享虚假的会计信息,若参与企业不共享会计信息或只共享少量会计信息,则意味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失败的。为简化博弈模型,我们仅以两个博弈企业为例,即企业A和企业B,出于机会主义和“免费搭车”的考虑,多提供会计信息并不一定能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直接利益,相反可能会因为会计信息的提供带来核心会计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A和B都希望提供少量的企业自身会计信息,多获取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的同时,不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A和B的收益分别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不进行会计信息共享,企业A和B都不能因为会计信息共享获得超额收益,只能获得正常收益,即Ma和Mb;(2)进行会计信息共享,企业A和企业B会因为会计信息共享获得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包括经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收益和市场份额提升的收益两个部分,即Mwi和Mpi,则企业A和B的收益分别为Ma+Mw1+Mp1和Mb+Mw2+Mp2;(3)一方提供会计信息,而另一方不提供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时假定每个企业采取不共享会计信息策略所获取的收益远远大于采取共享会计信息策略所获取的收益,因此存在假设M’w1>Mw1,M’w2>Mw2,M’p1>Mp1,M’p2>Mp2,其中MR2,MR2>0表示提供方由于提供会计信息所遭受的损失,则若企业A选择不提供,企业B选择提供,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分别为和,若企业B选择不提供,企业A选择提供,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分别为。结合上述对会计信息共享博弈支付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博弈支付矩阵。

由博弈支付矩阵可知,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需要设计有效的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否则将会使企业A和企业B的会计信息共享行为陷入“囚徒困境”,即对于企业A和企业B而言,尽管双方都知道共享会计信息会大幅度提升双方收益,但双方企业的不信任将不会导致合作博弈的出现。由此可见,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共享行为,最终决定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行为的成败,合理的产权制度设计可以推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实务的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使得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行为破产。

(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交易成本困境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质量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因此,企业都希望能够更多地获取供应商会计信息、竞争者会计信息和客户会计信息等,但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花费一定的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等。若不建立合理、有效的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获取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而这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企业也很可能出现花费大量成本而不能获取有效会计信息的现象。通过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建立并实现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减少单个企业获取供应链上其它企业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行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会带来成本的上升。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会计信息共享制度,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交易成本:

(1)参与企业认识能力与接收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成本。受到认识能力、客观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者与接收者无法预测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状况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情况,也无法预测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所带来的益处,这种状况的存在会导致参与企业协调、谈判、获取以及解读会计信息成本的上升。

(2)机会主义或“免费搭车”现象带来的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成本。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供应链并不能确信各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参与者始终存在着“免费搭车”或机会主义的问题。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夸大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其它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在提供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其它竞争者,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受损。这会导致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面临较高的谈判、监督成本。如果这类交易成本过高,超过会计信息共享所带来的成本减少额度和收益增加额度,参与企业会退出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无法开展。

(3)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提供成本。所谓提供成本是指会计信息共享的参与者提供会计信息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耗费,这也会影响参与者的决策。

综上对交易成本的论述,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问题在于,“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收益”与“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成本”两者之间的衡量,若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收益超过其成本,则企业会乐于接受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反之则不会参与。这也就形成了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得另一制度困境,即交易成本困境。

四、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设计探讨

要在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会计流程再造,实现会计信息共享,首要任务应当是打破上述制度困境,设计有效的制度让会计流程再造参与者相信获取的收益能超过其共享成本。

(一)会计信息产权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会计信息产权归属的界定伴随着会计信息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会计信息产权分为会计信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分享剩余收益权。会计信息共享的参与者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最为关心的就是会计信息产权中分享剩余收益的权利,会计信息管理权往往会带来交易成本的上升,因为其要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以供其它参与者使用,而在会计信息使用权方面,若使用企业不泄露提供企业的秘密,对提供企业本身而言不存在太多的影响,其影响在于会计信息使用权给其它企业带来收益后,提供企业能否从中获取收益,若能从中获取收益,则提供企业倾向于提供。由此可知,在设计会计信息产权制度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结合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特点,笔者认为,信任关系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信任关系直接影响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设计,因此应当分别设计信任建立阶段和高度信任阶段的会计信息产权模式,逐步实现从信任建立阶段到高度信任阶段的转移。

(二)信任建立阶段的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制度分析

在信任建立阶段,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应当至少包括会计信息产权制度设计、交易成本制度设计和会计业务流程设计等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产权的制度设计

在信任建立阶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不会很高,会计信息共享的参与企业并不会完全共享其会计信息,因此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或部门应当考虑仍然让会计信息生产者拥有所有权与分享剩余收益权,同时,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保证提供企业分享剩余收益权的获得,这对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但会计信息使用权应当界定给整个供应链的会计信息参与者,而会计信息的管理权由供应链上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由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第三方机构对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效率,还有利于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分配提供会计信息给其它参与者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此外,为防止“免费搭车”现象的出现,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要求参与会计信息共享的供应链企业必须开放其相关会计信息,至于开放的范围,供应链企业可以共同协商。这种供应链会计信息产权关系的界定,既保证了供应链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又让会计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得以流动和共享。

2.减少会计信息共享交易成本的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产权的合理界定可以厘清会计信息的所有、使用和管理等关系,能明确会计信息提供者所获得的收益,但这并不能代替如何减少会计信息共享交易成本的制度设计。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多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交易成本超过收益,则企业不会参与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因此,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有效运行,也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帮助其实现。为减少信任建立初级阶段的会计信息共享交易成本,至少需要建立如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制度。交叉持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存在被其它企业控制的风险,企业可将其50%以下的股份提供给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由其它企业强制持有。这种制度设计不仅可以保证提供企业分享其它企业享有本企业会计信息使用权所获得的剩余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机会主义所引起的交易成本。若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参与者向整个供应链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会导致其它企业决策的失误,由于交叉持股,提供企业也会因为持有受损公司的股份而受损。当然,参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向供应链提供可靠的相关会计信息,如此一来,多方参与者则会共同受益。

(2)建立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参与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共享自身会计信息,通常希望得到其它参与企业的认可,这就需要供应链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衡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绩效,绩效考核结果可成为供应链其它企业向其订购产品的一项依据,让参与者从会计信息提供中获取收益,鼓励参与企业向供应链提供高度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3)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参与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由第三方机构管理供应链会计信息,第三方机构可以对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初步筛选与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第三方机构可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供应链会计信息提供者进行绩效考核,定期公布。此外,第三方机构可以对共享的会计信息提供解释和帮助,以减少参与者由于接收能力和认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4)完善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组织,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共享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就不同,处于企业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希望了解明细的会计信息,而处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计信息。因此,为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供应链应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会计信息共享组织,协商不同层次会计信息共享的范围,实现多样化的会计信息共享。

3.会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设计

在会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由供应链的第三方机构建立统一的会计业务数据仓库,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经过筛选和识别后写入业务数据仓库,供应链上会计信息使用者若需要会计信息,可以向第三方机构发送请求,第三方机构经过验证后读取会计业务数据仓库中的信息,整理后交给供应链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图1所示)。

(三)高度信任阶段的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制度分析

在高度信任阶段,供应链应在信任建立阶段所制定制度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产权和会计信息共享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1.会计信息产权制度设计

在高度信任阶段,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分享剩余收益权、管理权由第三方机构所有,使用权仍然由参与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企业所有,第三方机构分享剩余收益权的获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第一种方式是企业采用向第三方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共享会计信息,第二种方式是第三方机构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各会计信息共享参与企业的净收益,第三方机构分享的剩余收益为其建立更好的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网络提供了资金保证。

在高度信任阶段,单个企业被看作供应链上的“零部件”,会计信息产权设计保证了参与企业对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也有利于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2.会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设计

在高度信任阶段,供应链会计信息的提供可以实现专门化,会计信息将作为一种商品在供应链内部流动或者出售,由第三方机构对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输出,会计信息不再由单个企业自行处理,而是由第三方机构统一处理,实现供应链会计信息处理的专门化,参与企业若想获取会计信息都必须向第三方机构提出申请(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CHERYL L.DUNN,WILLIAM E.MCCARTHY.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Intellectual Heritage and Prospects for Porgres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7,11(3):31-51.

[2] COLIN FERGUSON,POH-SUN SEOW.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over the past decade:past and future trend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0,(11):1-63.

[3] MCCARTHY.W.E.A relational model for events-based accounting system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Z].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78.

[4] MCCARTHY.W.E.An entity-relationship view of accounting model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9,(10):667-686.

[5] MCCARTHY.W.E.Construction and use of integrated accounling systems with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ing.In 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Z]P. Chen, 1980.625~637. Amsterdam: North-Holland.

篇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尤其是一些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之下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要机会适当,这些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一些最终甚至可以成长为大型企业。但是对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来说,先与其规模以及经营理念,资金状况往往比较紧张,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会计信息化程度一般都不是很高,这就为企业的风险控制埋下了隐患,所以对于中小工业企业来说,应该对会计信息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制定。中小工业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上的落后也有其客观原因,比如说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制定。限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尚未制定一个标准的会计信息化制度体系,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是一些财务上的通用软件。由于缺乏标准,中小工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以及实施方法不知道其所以然,所以作为国家部门应该及时制定一个标准的会计信息化规范,这对以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非常必要的。

(2)转变观念,把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所以中小工业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发展战略来实施。信息化道路的选择既要方向明确,有不可操之过急,尽可能的选择真正适合企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另外也不要盲目的实施,毕竟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辅助工作进行配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成的。会计信息化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文化的重塑等内容,内容庞大而复杂,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中小工业企业应该认真的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确保会计信息化的稳步推进。

(3)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构建方案。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时,中小工业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项目的实施,一些不必要的则该放弃时就要放弃,盲目的照搬全收也不可取。在中小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过于简单化,认为买一套财务软件就是实施会计信息化了,很明显这是存在认识错误,一种是不自量力,大企业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有些甚至照搬世界品牌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方案进行实施,结果不但没有实施成功,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有的还因此而走向衰亡,得不偿失。

(4)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信息管理人才,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现代企业,软件与人才缺一不可,软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人才则最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既要靠软件供应商的实施,同时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也相当重要。相关负责人首先要充分了解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流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针对各项问题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发现问题的实质,然后组织相关人员就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并据以制定流程。所以,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信息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否则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小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风险控制

(1) 严格授权。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风险控制时,应该尽可能的采取多层多渠道的方式避开风险,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对站点进入控制、系统进入控制及文档进入控制要求,实行严格授权制度,通过实施权限设置和口令管理的方式,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陌生人无法登陆系统,金边市公司的内部员工,也不能越权访问系统。这样的话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避免盗用的情况发生。

(2) 培养或引进有较高水平的系统管理员。站点的管理,系统的维护以及数据的更新大多是通过系统管理员来实施的,所以这个职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岗位设置,其他包括系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拟订、系统运行管理和系统数据管理等也基本有系统管理员来完善,所以,在这个岗位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尽可能的选拔一些既技术过硬又品行端正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这是保证信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和平稳运行的关键之一。

(3) 建立责任考核机制。有些情况下,工作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或者说由于失职而犯错的情况也都很常见,但是由此所引发的风险却不一定会小,甚至会让公司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所以应该想办法极可能的规避这些情况的发生。A公司也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建立起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所有的工作指标进行了细化,加强了公司管理,一旦问题出现,立即对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有效地避免了以上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运行效率,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4) 建立一套简明易懂的系统操作手册。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因为不懂而引起的错误操作,A公司专门制定了一套简明易懂的系统操作手册,并组织了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不但提高了这些工作人员的水平,也大大降低了错误操作所带来的风险。

三、结束语

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为我国的工业水平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怎样提升中小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不仅是政府的问题,也是人民的问题,更是企业自己的问题。积极的推进会计信息化即是提升中小工业企业自身风险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会计信息化,企业可以对其现有的的基础会计工作有个客观的认识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其财务运行状况,同时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也为中小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玉清,刘伯莹,.ERP与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

1.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整个会计程序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并直接影响着工业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水平,从而对工业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营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外部信息使用者在对企业进行决策分析时,首先会对其会计政策进行密切的关注。主要原因是,不同工业企业的财务报告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即使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而言,不同的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结果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之前,会对该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当该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时,外部信息使用者会对变更的原因以及累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密切的关注。在对工业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有助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内容的实质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将企业会计政策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剔除,以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

3.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体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业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借此来确立不同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思想。例如,当工业企业所采取的政策相对比较保守时,常常会通过会计政策的谨慎选择来使企业得以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以有效避免经济风险的发生。同时,工业企业会通过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来显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对经营业绩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的体现。

二、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对于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通常是在既定的可选范围内,根据提前制定好的主题经营目标,对会计政策从原则、方法以及程序进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对会计政策进行确定的过程。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记录、报告等环节的整个过程。工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应提前对该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与分析。同时,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效益与投资决策行为,进而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施加一定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密切的关注,以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特点分析

与其他企业的会计管理相比,工业企业会计管理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账目设置、账簿建立等多个会计管理环节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详细来讲,会计管理的多样化,工业产品形态、功能以及一些侧重点都会发生转变。因此在资金管理方面,内容会更加的复杂与广泛。同时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周期跨度较长,因此在涉及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内容会更为广泛多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场所的指定性,其企业会计管理具有生产支出周期长、会计核算复杂的特点。

四、加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1.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各种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计量与确认,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反应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来让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工作的开展,以确保核算任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制度应对财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避免随意调节营业收入或不按时间规定转接成本等问题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并健全会计责任制度以及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工业企业各个生产项目高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根据业务流程和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对机构部门进行精简,并促进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从根本上做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实施

该制度是指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统一派遣会计人员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它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会计人员体系改革的新趋势。为使这一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在确保工业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信息管理质量等进行合理的协调管理,并组建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组织机构对以上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增强工业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制度

在实际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执行制度在坚持特定管理原则的同时,还应确保其具有促进企业发展的特性。在增加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对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及时的合理化解决。为此,首先应打造一支态度客观公正、职业操守较强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并加强该队伍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工业企业的定期会计报表应有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完成,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相关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财政监管的重视,以财政、审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性监督检查。最后,相关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顺应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能力与监管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使会计信息管理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篇5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同的特点,至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原料或者是原商品,经过加工或处理后,进行对外销售,所需的经营成本都是需要会计来计算的,这点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商品所需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核算的流程、还有最终会计账务上的处理方法等重要会计方法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一)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存在区别

无论是工业产品成本构成,还是商业商品成本构成,都是由于其行业性质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成本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其从对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上的不同能够凸显出来。工业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具有独立生产性,这是与商业企业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业企业存在独立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因此,其所要计算的成本也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薪酬福利、机械定期维护保养费用以及一些相关资源的浪费的费用等等,故此,工业会计在核算时要将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作为主体严格计算。而商业企业没有生产这一环节,在计算商品成本时也较为简单,其成本构成就是仓库储存和整理,外加交通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在核算期采购成本时,只要算清售出商品和剩余库存的价值就可得出(要抛除计算商品交通运输费用和工人薪酬福利等)。

(二)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费用时,所运用的会计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一,在核算成本时,工业会计更注重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要控制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用的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产品个别计价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物流环节,用零售价法对商品的入库、出库及末期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存在的利润进行核算。第二,在核算费用(采购费和制造费)时,工业会计要将采购材料时所需的所有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其分为两种计入成本方法,一是采购一种材料所用的费用就计入该材料的成本中,二是采购两种材料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其花费的采购费用由所有材料均分,但需要依据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来进行详细划分,分别计入此几种材料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同采购费用核算方法类同。商业会计在核算费用时,直接将现有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而已售商品则需要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是商品业务的成本,未售出的商品也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当做库存。

(三)核算的流程程序不同

在会计核算产品流转的过程中是比较麻烦的,尤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因为工业企业有独立的生产过程,因此,其核算流程最为复杂,除了生产阶段还有前期的原料采购阶段和最终的产品销售过程。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购进并投入生产,然后产品制造完后核算其各项成本再进入销售阶段,最终转换为销售成本,这期间包括工人的薪酬福利费用、原料费、制造费用、机械维护保养费用等,经过一道道的工序,都是形成成本的过程。当每个月末时,把所有费用加入生产中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未完成的产品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投入,然后再将此工序的费用转入下一道工序里,循序渐进,往下推算,最后的费用加上前面每道工序所用的费用就是当月生产所花的费用,然后再利用在产品和产成品,在其之间按照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产成品所分配到的成本就是库存里商品的成本。显然,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的会计流程复杂很多,商业会计不需要像工业企业的会计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计算采购商品、商品储存和销售这三大块,相比来说较为简单一些。

(四)会计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对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结转这四大模块中。在采购阶段,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工业企业主要用的是在途的物资去贷款,商业企业的用的是库存商品去贷款;在生产阶段,工业会计将直接把购进的原材料的费用、工人薪酬福利、机械维护保养等费用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进行制造费用的核算,管理等费用进行管理费用的核算,而商业由于没有生产过程的发生,因此商业会计无需进行此核算过程;在产品或商品销售阶段,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体现在借贷方还贷时工业是依靠经营业务的收入,而商业是依靠商品的售出所赚的利润;在最终的成本结转阶段,工业是核算产成品,商业是核算库存商品,这是二者在此方面的区别。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次要的区别,如资金流转过程不同,工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较多,包括货币资金、生产储备资金、成品资金等等均是其表现形式,而商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只有采购和销售,表现形式较少;账户类别不同,工业会计在对项目进行核算时,主要核算的内容为资产、负债、损益、权益和成本类的账户,而商业会计无需计算成本类账户;存货核算的方法也不相同,工业会计的所要计算的存货主要是指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等,而商业会计所要计算的存货以代销商品为主。

篇6

1.组织配合不协调

工业企业会计在应用集中核算后,很多的企业管理者以为如果公司没有财务人员存在,那么也就可以不用做一些相应的会计工作了,逐渐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还有绝大部分的管理者认为在实施集中核算之后,阻止他们对资金的使用权,觉得干涉了其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抵触情绪,在工作中也就没有相应的配合。当管理者产生错误的思想时,就会造成工业企业会计在集中核算中没有办法顺利的开展工作,导致管理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没有组织管理,对资金支出没有相应的计划。

2.监督责任划分不明确

工业企业的审批和报账会计在审查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会计核算在工业企业对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在实施会计核算时会出现会计核算与会计主体相互分开的现象,如此一来,会计核算也就单单能检查凭证的合理性,对于凭证的真实与否也就非常难判断。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会让一些不良人群抓住机会,通过合法的凭证来套取现金,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很多经济损失。

3.核算缺乏及时性

工业企业在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后,以工业企业所报账目就能观看出较明显的改变,在以前所发生的情况中,通常都是同样一笔费用,并进行单一的处置,而现如今是批量上报并进行解决,之前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而现在通常是好几天才会处理完成。同时由于核算人员有限,相对工作量较大,多数业务不能及时处理完,因此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工业企业人员不能及时的完成报账,导致了会计信息时效性明显减少,使管理者不能及时的作出最终决策。

三、优化途径

1.转变观念

工业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需要转变原有的传统观念,主要是将会计核算职能向会计监督管理智能方向转变。工业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在管理时应该建立一个账务自主模式,并且依照财政统一的管理模式,建设财务会计支付监督管理中心,以此来对各种会计信息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依照财政支付集中的措施使每一个单位的资金能够被有效的监督管理,实施会计监督管理,能够提升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2.提升监控力度

在会计核算中,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会计核算以及对资金的支配使用,但不能仅仅只把会计中心当作一个专门记账目的执行机构,还要考虑对预算执行信息的监控和及时反馈。需要严格把控工业企业每个部门的预算目标和用款的进程,做好对预算资金的支付以及对行事之前和行事时的监督管理,严谨用款超出。将会计核算中心在支付方面的监督管理加以规范,从根本上防止浪费腐败的现象。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有服务意识的理念,把握好服务与监督间的相互联系,在服务中达到监督的目标,严于律己,在提升自身工作质量的同时还能提升监管水平。

3.构建远程报账系统

当前,很多工业企业都通过信息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会计集中核算远程报账系统,以此来实现会计集中核算。远程报账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会计在管理财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率的目标。远程报账系统是在互联网的财务报账流程中所形成的,其存在数据资源的共享以及能够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会计集中核算远程报账系统的实际应用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的报账模式,实现了账目的网络化特性,从本质上解决了会计在报账时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从而提升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篇7

(一)各种制度对生产成本核算方法规定不具体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及成本计算方法”。《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及成本计算方法”。《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这些规定使企业在生产成本核算方法上有较大的自,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工作人员如果对本企业的生产工艺不了解,缺少经验和常识,又对生产成本核算的内涵、精髓未理解透彻,似懂非懂,致使各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混用,随意性大,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成本会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同的现象,影响企业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多产品生产企业成本转移现象较为普遍

成本转移是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原因,使某些产品成本被低估,另一些产品成本被高估。例如:煤制天然气企业,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是从净煤气中提取出来的,生产过程中还会产出氢气、一氧化碳和其它气体,成本核算中,这三种气体就要分摊净煤气生产所耗用的煤、水、电、材料等成本,如果将净煤气成本按三种气体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则会低估甲烷成本,高估其它气体的成本。假设焦炉煤气净煤气单位成本为1.5元/立方米,按气量比例进行分配,每种气体的单位成本仍为1.5元/立方米,三种产品作为中间产品,很难估计其合理售价,但从市场价格来看,天然气(主要成份甲烷)的售价明显要高于氢气和一氧化碳,很明显,哪种气体的热值越高,售价就会越高,可见按气量比例平均分配净煤气的成本,显失合理,同时也会给管理层提供错误信息,使管理者认为生产天然气的利润空间较大。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规范措施

(一)提高成本核算会计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无论是从产品成本的归集、还是从生产成本核算方法的确定,成本核算会计的业务能力都尤为重要。所以,成本会计核算人员不能仅仅熟悉纯粹的会计知识,还应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准确核算产品成本。企业应加强对成本核算会计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对相关会计制度能够融会贯通,使多产品生产模式下的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基本趋于科学合理。

(二)加强成本测算合理确定各产品单位成本

工业企业的总成本金额一般较大,产品成本分配比率的轻微变化,就会使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造成管理当局认为生产某种产品暴利,而生产另一种产品亏损的现象,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生产模式,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确定成本分配方法之前应进行两种及以上方法的产品成本测算,得出结果应和每种产品的市场售价进行对比,使产品的单位成本科学合理。就本文1.2例子中,成本转移比较严重,而各气体的热值对售价又有较大影响。依据《燃气燃烧与应用》中一氧化碳、甲烷及氢气的高热值标准,热值分别为12644KJ/NM3、39842KJ/NM3、12753KJ/NM3,各气体热值比为1:3.15:1.01,如果按照“谁受益多,谁多承担成本”的原则对产品成本进行分配,显然甲烷的热值最高,不论是从天然气的售价角度,还是从产品受益对象的角度来说,将各气体热值和量结合,作为依据分配一氧化碳、甲烷及氢气应承担的净煤气成本,分配出的各气体单位成本则更为合理。这样就会避免高估某一产品成本,低估另一产品成本的现象。

(三)加强成本计算信息化健设搭建数据处理平台

一般工业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成本计算表,而相对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量又非常大,其范围涉及直接人工的统计与分摊、直接材料出库分配、中间产品及副产品成本核算、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的分摊与归集等等。因此,工业企业要加快自身成本计算表电算化的建设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制定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费用统一的分配表格,各产品单位成本、产品总成本等消耗物料的明细表格。每个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直接成本分配表、产品成本分配表及各单位成本计算表等等,若非专业会计人员和对本厂的生产工艺不了解的人员,短时间内很难弄懂成本计算表内容。很多企业内部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都会采用轮岗制度,若在成本会计新旧人员交替时,新接任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还要对整个成本计算表和全厂工艺流程进行熟悉和了解,不可避免会影响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所以,建议每个工业企业编制自己的成本计算表使用说明书,内容应包含: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图及概述,主要从工艺流程的角度介绍每个生产车间自身耗用的物料及自身产出的产品,便于分配每个车间应承担的成本费用;本企业组织结构情况说明,应分清辅助生产车间和基本生产车间,便于制造费用的分配;规定决策成本核算方法的级次,即那种会计核算方法应通过管理层、治理层,还是董事会等决策层的决定,会计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并简要说明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材料的计价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等等;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应对成本计算表中每张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批注,注明其数据来源;如果企业工艺流程有较大变化时,现行成本计算表不能满足核算需要的,应有编制变更依据及说明,并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定时开展成本分析,对成本计算表中不合理、不适用部分定时改进。这样不仅使会计人员还是非会计人员,不仅是老成本会计还是新成本会计都会对本企业的成本计算表有初步的了解,减少重复工作,不会出现见到成本计算表就束手无策的局面,也为本企业建立一个良好、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处理平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及时、准确、全面的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成本信息。

(四)加强监督机制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可靠

工业企业应制定《成本核算监督制度》,对营业收入的实现、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和各产品生产成本的形成、各项期间费用的发生和归集过程、企业利润的实现等过程进行会计监督。在实际的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每个工业企业基本都没有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法,使得管理当局,为追求某一特定期间的利益最大化,搪塞、推诿会计核算人员,影响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各工业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现状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可盲从,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核算制度和体系,使成本会计核算体制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从而不断的促进和推动工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目前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实训教学偏重核算而忽视监督

目前会计实训教学基本上是以一个工业企业某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为蓝本,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到报表编制的一整套会计核算方法,而实训教学中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往往是教材或资料中早已印制好的,学生无需审核就直接编制记账凭证,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由于缺少“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填制原始凭证感觉很茫然,根本不知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正确填写,是否符合单位的财务制度。这一问题并非由学生造成,而是在教师备课准备资料时就没有这一环节。

(二)实训教学中缺少多行业的实训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会计实训内容多以工业企业经济活动来进行,这样使学生仅能掌握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于其他行业的经济活动,学生还是无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求能独立操作,及时上岗,熟练处理有关会计业务。这就要求会计专业学生不仅熟悉工业企业会计,还要熟悉其他行业会计。近年来,一些会计专业学生遇到非工业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缺乏应聘意识,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很少甚至没有接触到其他行业的会计处理业务,担心到单位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从而失去了一个就业的机会。

(三)实训教学中缺少会计业务处理的具体手续和相关流程

在会计实际工作中, 会计凭证从填制起,经过审核、整理、记账到装订保管为止的整套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流程关系。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一个过程的疏漏,都会影响到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而在校内会计实训教学中,一整套业务自始至终由一名学生单独完成,认为先处理什么业务后处理什么业务无关紧要,同时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处理每一笔业务需要哪些具体手续,应该与哪些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发生传递关系。这种业务处理的具体手续和相关流程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很多学生到工作单位后,遇到一些具体会计业务不知如何操作,感到无从下手,很茫然。

(四)会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多由理论教师担任,而这些理论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高学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会计工作实践经验,无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会计实训课程。如会计教材中的经济业务多以文字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则以各种单据、票证出现,很多教师由于不清楚各种单据的传递程序,所以在指导中只侧重于业务的账务处理,忽略实际环节的具体操作手续及流程的指导,在实训指导与解释中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五)校外会计实训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采用的校外实训形式多以顶岗实习为主,目的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的结合,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指导教师不能亲自到学生实习单位了解情况和指导实习,只能通过电话或上网与学生联系,对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不十分清楚。因而无法有效的对学生实习进行管理,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有些学生实习不认真,混日子,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利用实习期做其他事情,没有参加顶岗实习。这样使顶岗实打折扣。另一方面,很多单位虽然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但实际上并没有允许学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毕竟财务工作涉及到企业或多或少的商业机密,同时又担心学生不熟悉业务的处理而出现差错,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影响工作,所以只是允许学生旁观或做一些辅的工作。因此校外实训往往流于形式。

二、提高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实训教材

1.要设有违规违法的原始凭证或资料。目前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着重核算、轻监督的问题,因此在开发实训教材中,要有意编入一些违规违法的原始凭证或手续不齐全的资料,如假发票、纳税申报不实的凭证、手续不齐全的单据等。通过这些有问题的资料,加强实训教学中的审核和监督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对这些问题资料的设计应谨慎,避免引起学生误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问题业务的处理, 必要时予以提示或提醒。

篇9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一系列相应的研究和探索,从而达到传授课程新知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它实际上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任务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全过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要过程,学生按照工业企业会计的工作流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业企业会计各种任务的操作方法,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实习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二、《工业企业会计》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要点

1.准备阶段。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工业企业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以某企业12月份常见会计业务为任务,从知识体系提炼了三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凭证填制分为三个子项,主要有原始凭证填制 、记账凭证填制、会计凭证装订;第二个大任务是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分为四个子项,分别是银行存款日记账 、现金日记账、原材料数量金额明细账、应付账款明细账;第三个任务是会计报表编制,分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等。

2.实施阶段。根据某企业提供会计资料,提出问题后导入基础理论知识,如对记账凭证的定义、作用、意义和填制方法进行讲解 ;对收款凭证、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及通用记账凭证定义 、填制依据及填制方法进行理论导入等。理论联系实际,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提高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银行结算方式时,笔者就用图示的方法讲解工作流程,并准备好相关的素材让学生直观了解。

3、讨论阶段。通过讨论、小组交流可以对工业企业会计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由于受到学生人数的影响,在短短的45分钟内,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那么将会降低教学进度和效率。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小组讨论,然后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小组进行分析与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而教师通过验收小组的分析报告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可以对学生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基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将学生学习基础设计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选择依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4.总结阶段。在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学生提交分析报告以后,教师应利用课堂最后一点时间进行总结,即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重难点和以理论知识支撑的部分进行简单的梳理。在学生针对工业企业会计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以后,教师也可以对此次报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创设问题情境,且设计的情境一定要简单而蕴含许多道理。只要学生思路清晰,进行讨论的途径正确,解决问题的决策合理,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鼓励。

三、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会计理论知识的能力。技工学校的教学现在更加注重以能力和实际操作为特色,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一味的沉浸于书本,应注重将会计专业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为今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合格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福英,侯新,信莹.“双向思维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2]袁良荣l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会计之友。201l(3)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包装工业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在经济市场中的参与度也不断提升,各项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规模在高速扩张的同时,往往容易出现管理滞后,导致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不规范,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逐步提升,我国包装工业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必须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内部管理布局,并且也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内部控制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很多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产生影响,并关系着企业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鉴于此,我国包装工业企业需要严格按照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充分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不断致力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二、包装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一)有助于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很多包装工业企业,尤其是小型包装工业企业很容易出现财产物质不明原因的损毁,或者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各类原材料、水电气不合理使用而造成较大浪费,甚至还会滋生出贪污、盗窃等恶性事件。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市由于包装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的,甚至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包装工业企业中根本都还没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财务的收支情况都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财物的保管也更加规范、及时,能够有效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二)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报告等内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包装工业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客观地对过去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下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经营数据,以便形成更有现实意义的经营决策。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针对会计计量、分析、报告等流程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会计人员的职责和分工。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控制环境,降低会计信息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严防会计舞弊情况的发生。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很多企业经营管理十分重要的指标,而内部会计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全面性。

 

(三)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国家政策的适应能力,提升经营效率

 

一方面,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提高包装工业企业使用国家宏观政策的能力。国家的财政法规,很多都需要依托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才能顺利实施,而对于包装工业企业来说,也只有建立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部门及人员的约束,使得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能够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还能够提高包装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以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依托,合理划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通过明确的目标来指导部门及员工的具体工作,不仅能够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三、提高包装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首先,包装工业企业日常运行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因此,包装工业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完善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各个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机制。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可行性,同时也要兼顾内部会计工作的需要。例如,在针对财务负责人职责权限的设计时,要将其执行职务和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相互分离;物资供应负责人的执行职务需要同采购业务的职责权限严格分离;财务部门同一个人,不能同时管理账、钱、物;人力资源部不能既负责工资的审核,又同时负责工资的发放。其次,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对会计及相关财务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程序、责任等要素作出清晰的规定,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者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规范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企业内部各级员工都能够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且各个环节之间还能产生相互监督的效用。最后,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会计系统控制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管理职能。

 

(二)建立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

 

会计体系内部监控机制,是包装工业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起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能够为监督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其他控制制度的执行提供保障。监督机制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体系中设计出各个岗位之间的监督与制衡,比如可以再岗位的横向、纵向结构上进行相互牵制。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确保各类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三是必须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对人的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内部控制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执行者包括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因此需要在单位内部普及内部控制会计监督的相关知识,并且还需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进单位经济活动。建立健全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涉及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培养,还涉及到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问题解决。

 

(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所谓风险评估,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积累下的职业经验和能力,及时准确判断出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风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降低风险的对策的过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企业更加安全、平稳地运作,更好地提高抗风险能力。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包装工业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出现较为剧烈的市场波动就容易产生经营危机,因此,更加需要在充分研究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首先,包装工业企业可以从建立风险指标评估体系入手,通过指标来分析、预测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呈送领导,以便企业讨论风险应对策略。其次,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尽快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让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持较为稳定、安全的发展态势,不至于一旦外部环境有波动就出现经营上的混乱。最后,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评估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包装工业企业还可以在文化建设中加入风险管理的内容,帮助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

 

四、结束语

 

篇11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定义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经济资源的价值、经济资源的牺牲、经济资源的消耗等通过运用会计原理知识,以及应用计算工具与计算方法,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损耗进行分配与归集,主要判断其是否已经发生,以及是否应当发生。对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作用

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为了保证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定发展,保证经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开展成本核算十分必要。有助于工业企业发现在经营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合理配置。第一,成本核算有助于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有助于了解产品的实际消耗成本,能够实现工业企业是否盈利的判断。有助于在工业企业实行资源节约,构建现代文明社会,减少资源消耗。同时,提升对资源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工业企业管理提供资料,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第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准确地反映了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损耗,由此可以进行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分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根据成本核算表及成本额度,可以对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掌握,从而合理调整。根据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可以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查明原因,并加以优化。成本核算有助于增强工业企业对成本的感知,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高产低耗。第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对企业资金的结构变化起到监督作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企业资金的结构变化,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成本控制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业企业资金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有,提高资金流动性,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提升。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落后

受到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相关管理和制度尚不完善、不成熟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大多数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比较简单、传统,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所采用的核算环节十分烦琐,且效率低下,会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会为工业企业增加工作量。长期使用这种成本核算体系将大大制约工业企业的发展,导致其逐渐被社会经济市场落下,甚至在市场竞争中遭受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投入到了市场,用来指导工业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因而工业企业的生产水平也得以提升。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受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不先进、不灵活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的成本常常被工业企业忽略,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原因就在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够高,且成本核算体系的方式落后,成本核算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成本核算缺少理论体系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的发展,许多理论知识在长期的发展中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工业企业管理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有力支持,许多科学理论走了企业管理。科学理论能够为工业企业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从而实现生产质量的提升。通过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质量及服务水平,能够加强工业企业的运营管理,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实际上,通过财务记录和管理进行工业企业的销售业绩调整与掌控是不科学的,是因为没有充分照顾市场信息,没有捕捉到市场上原材料价格变化等市场信息。在进行管理策略制定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工业企业对于生产成本的管理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三)成本核算管理不足

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重点放在费用的计算上,而不是对工业企业成本的流动资金进行掌控,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进行成本计算的标准和核算结果不同,与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费用的支出不相符,会计人员的核算结果与财务记录产生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核算内容不够全面,对于一些特殊性财产的计量工作不到位,经销成本核算需要将知识类资源列入管理费用支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也是重要的成本。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疏忽,导致许多资产信息被遗漏,不能将工业企业的资产信息准确反应出来。

(四)成本核算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

现有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没有产生深刻的认识,不能掌握成本核算的本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采用分步法与品种法,很少有工业企业运用分批法、定额核算法。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对于资源消耗和费用核算没有很好的精确度,大大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实际上时一个庞大的工程,具有很大的工作量,且如果企业的生产流程较为复杂,为成本核算更是增加了难度。而且企业成本会计一般由财务部门比较有经验,对生产流程较熟悉的会计人员承担,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及较容易发现成本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成本核算一直在延用一种模式,很难有创新性,即使成本核算的方法在日益完善、精细化、科学化,但对于企业本身要想突破多年来的固有模式,很难完成。企业在财务人员配备上,更注重学历,而非工作经验,特别是成本核算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处在比较小的城市中,招聘到有与本企业类型较类似的工作经验的成本会计人员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借鉴性也较差。因此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及模式,基本上是“老带新”的模式,很难从内部自发地进行创新。但是这种啃老式的成本核算不利于成本核算和管理。

三、完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选择时,应与企业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制定因企制宜的核算体系与方法,根据不同的成本,建立不同的成本核算模式。如果企业发生的间接费用较多,又或产品品种繁杂,不同批次的生产准备费用高,可根据企业的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财会及车间统计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相应的选择作业成本法,或者传统的品种法、分步法、批次法等进行成本核算。

(二)强化成本核算理论知识学习与运用

成本核算的理论知识应当是工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需要建立新的核算目标,培育新的核算理念。积极学习优秀工业企业的核算理论知识,将科学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工业企业管理之中,对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于工业企业中的各种资产进行合理运算与有效监管,提高员工进成本核算时对核算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力,以期掌握成本核算理论知识。

(三)加强对成本核算管理的力度

我国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力度不足,较国外先进工业企业十分薄弱。对整个市场的把握深刻影响到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市场格局,需要把握市场的趋势,制定有效的、科学的发展路线。完善管理信息,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做好资金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的管理。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对于工业企业十分关键,由于一些工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和专利权的管理,造成人才的流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造成工业企业管理的障碍。为了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加强人力管理,提高对人力管理的重视,从而避免人才流失。通过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与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能为工业企业带来较高的工作效率,还能促进员工的自我提升。

(四)加强会计人员培养

工业企业在进行会计人员招聘时,应当综合考虑专业素质与个人素质能力,严格考核。考核不局限于新员工,对于老员工也要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对会计人员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严格约束,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改正会计人员工作中的不良习惯,让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还需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会计人员掌握核算方法,对核算工作的核心有正确的认知,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严峻的市场竞争面前,工业企业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在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中体现出更高的专业水平。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准度,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核算基本方法,利用专业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积极健康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本文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而避免被淘汰,工业企业需要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水平。这依赖于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案,正确选择成本核算方法,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与团队建设,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收支管理能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赵公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4):125-126.

[2]付瑞琦.探讨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商务周刊,2018(12):94.

[3]寻昭.探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8(31):190.

篇12

一、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原则

工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生产技术,而且应该加大财务管理力度,通过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加以管理,从而对实现企业的经济平稳增长。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指的是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对财务会计工作制定更高的预期目标,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得工业企业按照目标去执行,进而完善财务会计工作,并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但是,工业企业必须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进行管理,通过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继而提高企业财务质量。当然,工业企业在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加以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稳定性原则。工业企业所制定的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应该具有稳定性,并伴有可行性,一旦制定完成不得随意更改。第二,系统性。为了确保工业企业能够认真落实管理内容,在制定目标时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财务会计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因此,工业企业遵循以上原则,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一)交叉模式

工业企业在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并不唯一,而是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而制定更加完善、切合实际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进行管理,而且具备一定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必须协调企业的全面发展。交叉管理模式是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之一,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具有交叉性,但这种模式具有其弊端,容易造成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混乱,影响工作效率。

(二)分散模式

当前,很多工业企业在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时采用的是分散型模式,企业的财务人员和财务业务都受控于责任企业,所以企业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会按照责任企业的方式进行处理,却忽视了整体的经济效益。比如,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时,会出现乱摊、乱挤成本等问题。同时,在利润核算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虚列成本、少列成本等状况,而且企业对问题处理不及时,导致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散模式并不是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最佳模式。(三)统一模式统一模式与分散和交叉管理模式相比,其具有一定的优势,进而对优化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发挥巨大作用。工业企业采用统一型管理模式进行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为财务监督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其管理模式下,工业企业能够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促进企业资金、制度等方面协调发展,进而保证企业通过对成本进行管理,使得其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三、提高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性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理念

某工业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要求,加大了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力度,该企业通过创新管理理念,使得其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增长。为了确保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得到社会的认可,该工业企业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最佳的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并解决企业财务业务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了完成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应当摒弃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进而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那么,工业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针对企业产出和投入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不能将成本的增减结果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唯一标准。同时,工业企业应该采用目标管理,由于该管理模式具有强制约束性,所以能够实现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有效控制,并通过在健全的激励机制作用下,提升企业对其经营项目和财务进行管理的积极性。总之,创新管理理念,能够对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巨大的作用,最终使得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控制过程

工业企业为了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健全控制过程,并对时间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将企业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企业获取提高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熟知成本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阶段。因此,企业为了节约更多的成本,财务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成本的消耗和增效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通过在不同阶段对加大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使得将财务控制、核算、考核等内容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有利于确保成本管理取得最佳的效果。第一,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控制。工业企业在生产前,财务部门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算。例如,将材料、人工等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容,通过编制合理的预算,确保科学规划成本。第二,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对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控制。例如,对于生产材料、人力、物力等存在剩余的情况,一定要将剩余的部分进行处理,避免造成资金浪费,从而严格控制成本。第三,当经济活动完成,相关人员一定要进行验收,并核算成本,如果存在成本使用不合理状况,一定要采取措施改正。第四,对时间成本进行控制。由于时间也是企业发展的因素,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相关人员需要利用作业成本法对时间进行管理,缩短生产周期,加快企业抢占市场的速度。总之,这些途径都能够为工业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

(三)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

工业企业为了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进行管理,需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首先,企业需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讲述作业成本法和其他成本核算、管理等知识,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其次,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实现企业数据衔接和共享,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财务信息,并从多角度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进行管理。同时,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下,更加有利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企业全体成员通过相互沟通,可以对资金进行集中化管理。因此,工业企业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可以提高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能力,进而实现其取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四、结束语

工业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工业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要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进行管理,进而提升其成本管理能力。工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各环节资源的利用到达最大化。同时,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企业成本和资源有效控制,并健全控制过程,使得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因此,为了实现工业企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对成本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江陵.关于我国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的分析[J].商,2013(14):148

[2]秦红杰.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有关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4(7):95-95,97

[3]张峰.论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225-225

[4]张玉清.浅谈构建工业企业全方位成本管理体系的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65-66

篇13

“成本会计学”是以企业成本核算为主的会计专业课程,该课程紧密与工业企业生产特点相联系。同学们以往学习的“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都是围绕日常经济业务活动展开的,教学主要任务是根据原始凭证来完成分录的编制。而成本会计学是通过计算编制各种成本表格,进而进行成本控制、评价等。在教学中,我发现校园里的学生主要靠年轻人的记忆能力来学习,他们对工业生产的没有完整的概念,理解能力上突显不足。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是重点与难点所在,我在头两年教学中,发现单个例题讲解后,同学们对解题的核算掌握很好,但如果涉及大作业,或者复杂成体系的模拟实训案例,即便是成绩不错的同学也开始抓耳挠腮了。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善于模仿书上例题,可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实际生产中,成本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已有的数据自我筛选来确定已知条件,进而解决问题,而书本上是明确的罗列出已知条件,直接套用例题即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内容进行设计。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在教学中的设计

1.体系性整体介绍。“成本会计学”涉及的分配方法多达几十种,同学们如果只是微观的每个例题去学习,最终会用乱方法去解决问题。整体性把握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脉络很有必要,我会设计这样一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分析图,这张图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先找到该知识点在这张图上的位置,然后教学。连续这样下去,这张图就深入了学生的记忆力,在整体上去把握零散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结合该图讲解要注重一下几个方面:当前计算的费用属于哪个会计期间,这部分支出属于企业总成本的那个部分;伴随着这些成本发生的期间费用属于哪个会计期间,如何处理;我们当前计算的是该企业整个成本核算的哪个部分;接下来需要在什么范围内继续分配等。

2.案例设计多样性。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例题,但是通常例题是安排在某个知识点后,为了具体应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如果教师只注重微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参与实战。我的建议是以教材教学为主,将实训大作业贯穿其间。在课堂教学上,先说理论,然后讲授例题,接着同学们做习题,然后将实训大作业上涉及今天讲授部分的内容进行强化。让学生们自己去找实战和习题的区别。另外,在教材讲授时,注重对各种表格的编制讲解,轻描述性的知识点,每个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们自己得出,不必拘泥于和书上一模一样。体现设计性的地方,还可以是细节,比如给定的已知条件隐藏在表格中,或是给予一些解题用不到的条件来迷惑学生,锻炼他们筛选条件的能力。

3.注重及时总结与练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分配方法之多,是其他会计专业课所没有的。比如: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通常就要介绍五种;又如: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分配的方法通常需要介绍七种。如此多的方法,在新授知识时,可以出一道练习题让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题。但这还远远不够,课堂设计上还需要注重总结和练习。比如:工业企业要素费用汇集和分配学完后,按体系串联,前后对比,再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混合知识点的强化练习。

4.结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在介绍连续式多步骤生产和装配式多步骤生产时,如果简单罗列出流程图,同学们只有个大概的框架。我发现网上有很多工业企业流程设计的FLASH,生动有趣,时间上多半是一分钟左右。我把这个插入到课件中,学生很有兴趣,特别是重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动画,很容易理解,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习热情。

5.用学生已掌握的利润表来进行成本分析。基本上各学校“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开设是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那时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利润表上的成本概念比较突出,学生已经知道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强化课程间的衔接。比如,我们所说的成本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带入利润表,分别应填写在表的哪个项目里,进而得出影响哪种利润,这为日后学习成本分析和考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