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教师培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教师培训

篇1

一、中小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是造成教师培训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因素。我国目前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也不一样,直接导致不同地区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对中小学教育中各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的把握、新式教学仪器的应用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但是这种差距在“新课改”的师资培训中没有得到体现,很多的培训内容发达地区的教师早已掌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了解的则不多,这种缺乏差异性的培训直接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整体效果较差。

2.传统的培训模式导致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一直延续自上到下的传统模式。这一培训模式导致培训的目标过于抽象、空洞,缺乏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参训教师不能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培训内容出现“空、虚、玄”现象,随意性强、主观臆想的成分比较多,过多的强调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灌输,脱离了教学实际,缺少可操作性的内容;对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与有效地帮助。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3.培训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地评价激励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因为培训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到位,对参训教师没有形成约束力,导致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所以,一些学校的教师不仅没有自己的培训目标,还常常把培训当作一种负担来对待。学校和教师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教师对培训工作也不积极参与,培训的实效性自然就会降低。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1.建立差异化的培训体系。区别对待、差异化培训,殊途同归的多样化教师培训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最有效的途径。重点应从学校实力的强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学校特有的价值理念、教师本身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师一定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此基础上为教师们铺设一个宏观的学习思路,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取多种培训模式,调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低效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搭建教师“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参训对象的受训期望组建有特色的学习团队,以此确保培训活动的系统性、时效性和高效性。

3.提倡教学资源多样化,改革教师培训的方法。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要根据成人实践经验丰富,理解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把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自学、研讨、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能够让教师在培训中对自己的课程和教学经验做出反思,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拓宽研修视野。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监督机制,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激情。教育部门要建立起教师培训检查评估体系,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教育部门要对教师个人参加培训的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培训时间的充足。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培训的效果作为评价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后,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把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的成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评优选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要以“国培计划”为标志,认真探索和研究教师培训的规律,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教育,支持教育。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人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片、电视、录象、投影以及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然而,这些教学设备在中小学校里处于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状态。究其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大的因素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对使用这些教学设备没有信心,甚至需要电教人员充当教学助手。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1.缺乏正确的意识与态度

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并推崇传统的教育模式,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授课。大部分教师具有在上公开课时候才使用教育技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他们主要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体现“信息化”和“现代化”,教师们往往是为了体现使用设备而去使用设备。没有正确的应用意识和态度,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其在教学方面的优越性。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无益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甚至反过来限制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授课内容,同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部分教师还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授课是一种“花哨”、“爱出风头”的表现。

2.知识与技能欠缺

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知识层面上,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它们的相辅相成统一关系的认知;在技能层面上,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辅助设备,在制作课件方面也遇到很大的技术困难,很多人只会做最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没有注意到课件的颜色、声音、转换、互动等重要因素的搭配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更深层次,则是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美术学、声乐学等基本认知以及它们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目前多数中小学教师成员都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部分教师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比较高,但这些教师之前很少系统地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接受新教育媒体能力比较差。这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操作薄弱的主要人员。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两方面特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广泛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挑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目前,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别、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个学校领导者重视程度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发展不均衡。很多教师,包括有些学校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等,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是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有的教师虽然观念上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意义,但又缺乏必须的设备使用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总提心吊胆或力不从心,更无从谈起课件制作。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

1.培训目标失衡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在对中小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仅仅限于计算机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等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指导传授,而完全忽视了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包括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学、音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殊不知,这些理论知识才是教育技术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和内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完全成为了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使得教育技术培训成为了没有基础、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教师会使用计算机,并不意味着就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技术必定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甚至反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当前部分教师不制作课件、不使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有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由培训单位确定的,而培训单位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薄弱环节,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的最迫切的需要,理论脱离了实践。培训的结果,往往专家在台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台下认真听的教师并没有多少。因为这些培训内容根本就不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的。培训机构不能根据教师的层次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有些培训内容对于受训者而言太过于高深,用处不大。而有些培训内容跟受训者读大学时候的专业课程严重重复,没有达到培训的效果。

3.培训单位单一,受训对象范围小

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一般都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并在某个单位统一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活动规模比较小,培训的时间也比较短,培训的内容也比较少。因此,由于学校经费以及教学工作等问题,能够前往接受培训的教师人数有限,往往都是学校里的一些电教人员参加培训。同时,由于培训时间过短,基本上不可能传授太多的知识和技术。这样的培训方式影响力很小,同时也不适应中小学教师的需要。更需要培训的,恰恰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中小学教育技术使用和推广的主力,是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人。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措施构想

从以上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办的现状以及培训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而培训方式方法却又存在很多不足。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式应该走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道路

组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让教师真正从自己需要的角度进行学习。培训部门在举办培训之前制定好培训计划,让教师在参与理论培训或技术培训上做选择,让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在教师培训道路上相得益彰,并且将这种培训形式常态化,让教师们既可以把培训当作一种工作交流.也可以当作职后学习提高的一种形式。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后续的学习主要依据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对接受培训教师进行培训。网络学习可以让受训教师们灵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较好地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两者不能兼顾的矛盾。当前的培训存在许多弊端,某一个理论或技术的培训只进行半天或一天的集中培训,培训效果当然没有得到保证。只有走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的道路,培训效果才真正得到保证。

2.加强监督,制定考核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部门制定好培训计划后,除了严格按照计划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外,还需要对培训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向受训教师明确本次考核机制。目前我们参加的培训,培训部门只要求受训教师签到,但实际受训教师是否参与了培训过程却没有任何监督,缺乏培训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制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比如理论培训的考核可以考虑让受训教师除了参加集体培训外,还需在网络上完成一定的网络作业(比如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受训教师阅读文章数)并通过培训部门的考核才给以合格证明。

篇3

主办单位: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主办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1058

国内刊号:22-1214/G4

邮发代号:12-1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篇4

2.专家与一线教师结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班采取与各类院校合作的形式,两年中邀请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省内的许多院校的专家教授,特别是有几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著名博导,如华东师大戚业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云南师大教授、EEPO创始人孟照彬教授等作学术专题报告,邀请了上海、江浙一带和本省一些有造诣、有特色、有风格的优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进行学科指导、谈为师的认识和经验,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谈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专家与一线教师渊博的知识素养,昂扬饱满的激情,丰富的实践经验等都能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为他们教学生涯指明了新的方向,让他们“走近名师”,开阔思路,成为激励他们不断求索的力量源泉。

3.举行研讨式、论坛式和对话式的互动活动。传统的模式是把教师集中起来,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要求他们成为“学生”来接受培训,缺乏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缺失了互相间的智慧与智慧的交流、知识与知识的互融。对此,我们采用“示范课”、“研讨课”、“说课”对教师进行培训。老师们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弱点、疑点等处展开共同研讨,对本课的设计理念、特色、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安排等处,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等形式,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们举行的学科高峰论坛活动中,要求参训教师用个人提供的教学案例上示范课,进行集体点评,大家踊跃发言,总结出上课的优点、长处,同时分析不足,并请来自上海市和江浙的特级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师进行初步诊断,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拓展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的思路,提高了参训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参训教师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对话,与专家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在省级骨干教师中,为使参训教师得到专家和指导老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邀请到全省各学科一线的特级教师与院校经验丰富的教授共同协作,担任各学科的指导专家,采用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方式,与学员平等对话,相互讨论,进行互动反思。先由学员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再由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指导,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在骨干班主任培训中,邀请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作主题报告,现身说法,与参训教师一道分享自己班主任工作体会和心得,受到了参训教师的热烈共鸣和欢迎。

4.参加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参训教师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系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就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校本教研的途径措施为参训教师作了专题报告。另外,通过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确立教研课题,建立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达到了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

篇5

(二)“敝帚自珍效应”:民办中小学对骨干教师的保护之策我们知道,敝帚自珍就是认为自家的破扫帚也比别人家的新扫帚更有价值,在经济学上引申为“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是指同样一件商品,一旦人们拥有它,相对于还没有拥有这件商品的人而言,将会对此商品估计一个更高的价格。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民办中小学往往出于自己学校的考虑,一方面,担心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些教学工作就完不成或者需要其他教师来完成,这样就会出现学校教学计划的混乱,也会出现学校财政开支的增加,于是民办学校领导往往不会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领导出于担心其学校教师参与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提高其素质,会导致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出现“离岗”或者“跳槽”,从而损害学校的利益,于是就反对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教师培训。

(三)“破罐子破摔”: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往往形容那些已经弄坏了的事情就干脆不顾了,于是任其发展下去和不求上进。在民办中小学教师看来,参与这些教师培训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至于有些教师认为“培训不过是走走过场,到头来还是需要回到学校”,而且“培训的内容并不适合民办学校”,有些教师认为“是学校派我来参与培训的,不是我自己要来的”,还有些教师认为“民办学校的教师没有必要参与什么培训”等等,在如此前提下,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来自民办学校,自以为“低人一等”,自以为“底气不足”等等,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面前,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有些教师甚至放弃去培训的资格和名额,于是就出现培训热情不高以及培训中的负面情绪。

(四)“不值得定律”:民办中小学教师认为参与培训不值当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值得定律主要是指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去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就是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去做的工作,常常会保持冷嘲热讽和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一来,不仅成功概率较小,而且即便成功,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就是这样,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持有一种心态,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其教学价值不高,对其工资增长意义不大,对其提升也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其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荣耀”,不如说是一种“负担”。于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显得积极性不高,甚至采取抵制的态度。

二、解决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民办教师培训的价值观第一,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指出,“国培计划”的国家公共价值性在于公共性与权威性,其社会价值在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在于促进教师行为和能力等方面的教师专业化发展。[1]那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特别是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进行周全的考虑,需要重视和关注民办学校的教师参与培训。第二,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民办学校参与培训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培训不仅是某一个学校的利害关系所在,更是整个民办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步骤,因此,需要看到民办教师参与培训的整体价值,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形成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民办中小学教师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没有进一步厘清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认识,因而他们没有热情去参与其中,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民办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价值观进行界定和认知。

(二)政策层面:政策上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倾斜和关照第一,从法律上给予民办学校教师公平的培训待遇,以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尽管我国已有法律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和权益进行了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中,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为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政策上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支持和倾斜。在“国培计划”中,我们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政策上给予优先考虑和特殊关照,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获得更大的政策上的支持。

(三)学校层面:民办中小学给予教师以支持第一,民办学校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应采取支持态度。根据研究表明,“我国民办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做得越好,教师个人成就动机越高,教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2]因此,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支持,通过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参与到培训中去,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第二,民办学校为教师的培训创造条件。民办学校对自己学校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给予物力、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为其创造条件,解决参与培训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其更加安心于中小学教师培训。

(四)专家层面:培训专家更多关注民办中小学教师第一,重视和关注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方面,培训专家需要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研究,以便寻找到更好的培训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和关注,寻找到应对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策略。第二,提供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3]那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专家需要进一步思考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培训目标,去做到“直面问题”和“求真务实的准确定位”,特别是针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要研制适合其特点和差异的培训方案。第三,提供更加适合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的不合适,培训缺乏针对性已经备受质疑,以六省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内容调查为例:8.6%的教师认为“全部是我需要的”,52.4%的认为“大部分是我需要的”,21.4%的认为“绝大部分课程都学过需要深入”,17.6%的“认为绝大部分课程对自己没有什么用”。[4]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培训课程与参与培训教师的期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特别是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做到“按需施训”,而不是罔顾受训教师的需求而盲目地进行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设计,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师获得真正所需要的教师培训,而不是“被培训”,以提高民办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篇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外语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外语师资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提出各级部门要努力“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然而,通过前期对河南省部分高师院校及中小学外语老师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外语教师教育还存在重职前培养,轻职后培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分离;培养培训模式与手段落后;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培养培训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上述问题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重复,不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众所周知,美国高校所实施的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外语教师,对美国经验的学习将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改善,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中美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比较

 

中美两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相似性有以下两点:第一,两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都主要包括职前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及职后的专业培训。第二,两国均针对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两国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在美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最重,通识类课程被视为基础,学科专业类课程被视为核心,在我国,通识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占比例较少。第二,两国在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及手段上存在差异。美国更重视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则更强调教师基础理论的学习。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借鉴美国高校在教育类课程设置及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模式上的先进经验,构建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

 

三、案例研究

 

1.斯坦福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是美国著名的全日制一年硕士层次教师教育项目,该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课程与教学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语言和文化、教学法策略、实习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模块课程是培养各科准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专门学科理论课程,美国小学实行全科教育,教育更加关注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模块课程有“为公平和民主而教”,“教学伦理”及“青少年发展与学习”。语言和文化课程模块有“学术语言介绍”、“教学中的文学中心”及“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法策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小学课堂领导与管理”与“学生的特殊需求”。

 

与模块化课程相对应的是实习与教学实践,在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中,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交错进行,彼此衔接。斯坦福大学与当地中小学合作,要求准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其他所有教学环节,参与学校的教改项目,准教师在此过程中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大学导师及中小学合作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完成一年的教学实践。大学导师每个季度完成三次对准教师的正式观察,同时,为准教师建立毕业档案袋,涵盖准教师的简历和求职信样本,教学活动,单元或学习构成计划,反思总结,研究论文,实地考察计划,学生生活照片等。

 

2.洛杉矶专业发展学校

 

在洛杉矶专业实践学校,实习师范生与在职老师之间开展课堂活动俱乐部,每位老师每周有一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老师们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单元进行规划,互相交流,这种俱乐部活动能使在职老师与师范生分享快乐,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同时,该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性的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研究中。师范生通过观察老师的主题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3.韦尔斯专业学习共同体

 

韦尔斯专业共同体是由学区或州教育管理机构指派的督导,南缅因州立大学师范生,大学导师与韦尔斯中学教师合作组成,在共同体内,韦尔斯中学教师参加每月一次的研讨会,研讨自身教学问题及实习生问题,研讨内容将出版在学校的新闻报刊中,在职教师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更新资格证,也可以通过提交书面的教学反思获得晋级学分。在专业共同体内,大学教师观察中小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记录,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读书讨论会,与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共同实施课例研究及作业批改。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到大学去进修或者担任大学的一些教学法课程,督导则和中小学教师与大学导师保持平等和友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改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和学。

 

四、教学改革实验

 

1.教学改革实验过程

 

在对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我们以许昌学院及许昌第二高级中学为改革试点,对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以下几点:

 

(l)借鉴斯坦福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实践性、应用性为指导原则,对原有外语教师教育专业分散型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初级、中级、高级多元整合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涵盖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突出师范性。模块化课程包括“课堂中的创造艺术”,该课程整合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模块化课程也包括“教学伦理”及“青少年发展与学习”课程,该类课程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类似“语言与文化”,“文学与人生”,“英语语法、作文与对话”,“文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青少年健康发展”等课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以提高学生的通识类知识及专业知识。改变原有考试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毕业档案袋,涵盖其参与模块化课程的所有表现。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模块化课程授课中采用“案例呈现—学生观察—制定计划—小组探讨—形成规则—学生呈现—反思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借鉴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中的实践项目,形成由高校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与当地教育局委派的教学督导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展阶段性递进式实习模式,将实践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多维一体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为准教师建立毕业档案袋,涵盖准教师的简历和求职信样本,教学活动,单元或学习构成计划,反思总结,研究论文,实地考察计划,学生生活照片等。

 

(4)借鉴美国洛杉矶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培训的先进模式,在许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采用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性的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研究中,创设教师论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培训方法,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教学科研案例为载体,优化培训内容及评价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5)借鉴韦尔斯专业共同体模式,创立许昌二高与许昌学院学习共同体,开展在职外语教师与外语师范生之间的课堂观摩与课例研修,成立读书俱乐部,合作批改作业,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社会团体及中学三维一体的多元互动校本培养培训模式。

 

2.教学改革反馈

 

我们对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及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在针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97%的学生及95%的老师对课程设置感到满意,在对新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类似“课堂中的创造艺术”的实用课程比之前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更有趣且更实用。同时,因模块化课程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高校老师普遍反映应该增加自身进修机会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对学生毕业档案袋认可度进行调查时,98%的学生认为该评价模式比单纯的期末考试更能全面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对“案例呈现—学生观察—制定计划—小组探讨—形成规则—学生呈现—反思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时,96%的老师反映,新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95%的同学反映较之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他们更喜欢能够展示个人才华的新模式。在对参与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的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老师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培训时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以前,在与老师们的后续访谈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反思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清晰地认识,职业倦怠感有所降低。在对许昌二高与许昌学院学习共同体进行持续跟踪中,我们发现学习共同体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型文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心境得到改善,专业精神得到激发。所有上述调查显示,新型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五、新型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构

 

基于上述教学改革实验,我们认为新型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观念更新+政策引领+系统模块化课程+任务反思型课堂教学+多维一体递进式实习+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多元互动专业学习共同体。

 

篇7

作者简介:白玲(1961-),女,哈尔滨人,副研究员,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更成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工作任务。而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不断激活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则成为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参与式培训概述

参与式培训是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并能够采取行动,改善现有的学习过程。

参与式培训突出了情境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调在“做中学”。通过创设一定的培训情境,能够让教师个体参与到培训的群体活动中来,以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与专家对话、与同伴合作等学习方式,激发参训者的情感,引发其思考,使其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起到推动实践和改变现状的作用。

在培训过程中,由培训者和受训者共同组成了学习合作体。在应用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培训模式中一言堂、讲授式等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安全、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沟通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参训者自然暴露问题,引导和启发参训者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参训者所拥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和体会等新的培训资源,实现教学相长。而参训者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平等参与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活动的组织、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活动的监测等,以积极的心态分享他人的观点,通过交流、体验、反思和碰撞,不断实现思想的飞跃,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智慧。

二、“参与式培训”的应用

基于对参与式培训的丰富内涵的认识以及对中小学教师这一受训群体特点的了解,教师培训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参训者能够参与到每一个培训环节中来,使参训者直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参与培训课程设计

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在组织培训时,首先要按照上级培训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依据不同培训项目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并应提前2~3个月对拟开设的培训课程进行先期的初步设计,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询问、走访座谈等形式,征求参训教师的意见,以便对设计进行修正。为了确保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培训机构可以采取咨询的方式,了解参训教师的现实困惑与需求,广泛征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鼓励参训教师对培训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能够选择他们喜欢的培训方式。培训机构要依据调研结果调整课程内容,让培训课程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受教师的欢迎。通过调研可以让参训教师在培训前期就能提前感知课程,做好培训心理准备,增加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2参与培训活动组织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培训活动的组织,都需要培训者做出科学的谋划和周密的安排,并付出大量的精力与体力。在这个过程中,培训者会有很多的体会和收获,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培训资源。而这一收获的过程,对参训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因而在培训中可以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作用,让他们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小组活动、学习形式选择、学习成果整理、确定研讨问题、实施综合评价等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参训者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培训,减轻培训者的管理压力,提高培训活动的管理质量,还有利于提高参训者日后的教学管理能力。为此,培训者要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并确立不同的培训主题,让参训者能够在参与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培训目标,认同课程理念,掌握教学方法,把培训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

3参与培训课程讲授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沃土,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更是开展参与式培训的主战场。传统的教师培训在形式上大多以专家讲座或名师个人“表演”为主,参训者只能被动地听讲,鲜有机会进行自我展示。而作为参训者的中小学教师都有着各自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经验,都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因此,培训机构完全可以将参训者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培训资源拿来为培训所用,让不同层面的教师走上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教育理念,并交流教育教学的方法。

(1)请一线名师授课

让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促使参训者在分享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并在榜样的引领下,借鉴名师成长的经验,以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2)请骨干教师授课

篇8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研究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与考察,1.关注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内部影响因素,2.关注培训的政策、制度、经费等外部保障因素,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研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与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效性的内在因素

1教师培训目标缺乏对受训者的定位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向,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就是使农村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农村教师的培训目标应确立“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的培训思路,强调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地域分布不合理,教师结构不均衡,还有一些民办转公立的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另外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等都不均衡。针对这些情况,培训部门就要设立一定的培训目标。培训中,教育培训部门应考虑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状况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素质水平的教师的培训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256份有效问卷中,对“您是否清楚每次培训的目标”中回答“不太清楚”和“完全不清楚”的人数有166人,居然占到全部人数的64.8%;在“您认为以往培训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您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人数更多,有174人,占到全部人数的68%,对于培训目标老师们心里也不清楚。

2.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的内容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培训要顾及培训对象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另外培训也应考虑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情况的不同,分别对待。农村教师培训确实应该关照农村教育文化的多样性,培训只关照教学计划而不关心农村教师教育生活实际,很难达到好的培训效果。事实上由于排斥了教育质量中的生活因素与乡土因素、更多的注重了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而完全忽视了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降低了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远离了他们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一种善意的摧残。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内容多数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强化了农村教师专业和技能的培训,却缺少对农村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训,师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淡化对农村教师专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的要求,农村教师研究方法和技能严重缺失,培训者没有能够填补农村教师实然状况中的这一空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认为以下专业能力中,哪些是难以自修的(可多选)”,回答“科研能力”的有156人,回答“课程资源开发”的有200人,分别占60.9%和78.1%。可见农村教师急需教育科研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的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3.教师培训方式缺乏互动和交流

在“在以往的培训中,您认为针对农村教师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是(可多选)”选择“案例教学”的有130人,占总人数的50.8%,回答“优秀教师送课指导”占133人,占总人数的52%,回答“参与式培训”的有89人,占总人数的34.8%,而选择“专题讲座”的只有26人,占总人数的10.2%,且多数为任教不足三年的新手教师。我们知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素质水平的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并不相同,农村教师培训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这样的培训忽视了农村教师原有的经验基础,忽视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影响了教师多方面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培训势必是低效的,难以发挥其作用。培训中受训者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培训者缺乏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灌输依然是主要的受训模式,忽视了受训教师的特点,忽视了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忽视了受训者现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这一很好的教育资源,这种培训层次低、渠道少、形式单一,培训效果难以提高。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效性的外在因素

1.培训过程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评价、监督和保障机制,缺乏适合农村教师的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评估和监测体系,对培训者的从业资格、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培训的形式与内容、被培训者的实际收效等方面缺乏全程全员监督和评估,没有将监督机制落实到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身上。农村教师培训结束后没有由基层学校的领导、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受训教师进行真实而有效的考核,导致农村教师培训流于应付和走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监督机制的作用,真正把教师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2.参训农村教师无力负担高额参训经费

在“您参加培训,是否有困难”一题中,有228人回答“有”,占总人数的89%。在“如果有,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可多选)”,有192人选择“需要自己交费”,占总人数的75%。可见目前农村教师培训仍需教师自己交费。我国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分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我们知道,县财政收入对于农村教师培训经费难以承担,甚至根本发放不到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自己创收的部分并不多,所以多数时候,谁去参加培训,培训经费由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因此由于培训费用问题,许多农村教师想参加培训提高自己,但无力承担高额的培训费用而作罢。培训费用影响了农村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青年教师往往长于理论知识和先进信息的把握,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合作,可以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促进教学相长。同样,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通过集体备课更能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加强集体备课,规范教学流程,探索备课形式,创新备课模式是提高青年教师备课实效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是: “一思”,即每位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构思。“二议”,即先由中心发言人阐述本单元的备课重点、难点、疑点等,再通过集体讨论,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由青年教师执笔形成教学预案。“三创”,即要求青年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学预案。“四记”,即在教后及时进行剖析反思,记录课堂教学得失,提出教学整改措施。集体备课真正提升了青年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还开展了“一个课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个课题”即每学期初由各备课组确立一个公开教学的课题;“二次上课”即第一次是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指定一名青年教师两次执教,由分管教研组长组织该备课组教师参加观摩,看其不同之处。“三次研讨”即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三次研讨,形成三次教学预案,打造最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样,通过对一个课题的多次打磨,让相同课题上出不同亮点,不同的个性又体现相同的理念,青年教师在反思中去粗取精,在比较中不得不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二、分层施训,聚焦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才是教育改革的真谛。我们注重帮助教师把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措施,帮助教师关注和转变自己的教学细节,逐步将新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针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训”、对三年教龄的教师实行“升格培训”。确立了以“高效课堂”为抓手的校本培训策略。在研讨活动中,我们采取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成长性反思,注重教学反思五记:“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课后心得”。让青年教师在成长性反思中调整教学心态,改进教学方法,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对“名师课堂实录”的观摩重在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让教师放眼外面的世界,克服“我已是如此,别人也不过如此”的禁锢,改变过去“听听激动,想想欲动,做起来一动不动”的被动局面。

青年教师血气方刚,如果仅仅按照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步骤的步调施训,势必使培训变成耗时低效的“赔训”,产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炒剩饭”与“吃生饭”等的负面影响。我们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差异性,从年龄大小、知识结构、学科差异等方面进行考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因“师”施训、因“材”施训。制定我校的校本培训“岗位练兵”活动,我们强调了全员性,青年教师全员参训;我们突出了多样性,内容涵盖师德培训、课堂教学、教材分析、课件制作、案例分析、电子白板的操作等。形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竞赛与观摩相结合、课前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师徒帮教相结合等;我们重视了前瞻性,结合学校的中长期规划,研训内容由基本到全面、由外显到深层、由教研到科研。实践证明,分层施训能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校本培训从笼统走向具体,从粗放走向精细。全力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青年教师队伍。

三、岗位练兵,搭建成长平台

青年教师在培训阶段要分别达到: 上好“汇报课”,课堂教学符合教学规范,体现出学科教学特色;上好“合格课”,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规范要求,课堂教学效益明显;争创“优质课”,课堂教学突出教学规范,表现出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效益高,学年教学成绩超过平均水平。在这项“岗位练兵”活动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家进行互动点评,给广大中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组织他们承担各类教研课题,承担各级竞赛课、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

篇10

二、让培训的老师当学生

讲座过程中,出示问题以后,对培训老师进行临时分组,建立学习小组。每组6人,力求老师男女搭配,中小学老师搭配。分组后要求各组选出小组长,组员分工,取好组名,调动大家的情绪,让大家快速进入状态。

分组后的自主学习,先要求老师们把自己的主要观点写出来,然后抽签确定各小组重点合作研究的一两个问题。小组长要让每位组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归纳。小组讨论以后,各组派出代表把他们合作探讨的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关键词板书,并阐述本组观点。发言结束后,给予一定的自由发言机会,让持不同观点者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培训活动出现激烈辩论。

最后进行点拨小结,把培训需要传播的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技巧事先印好,每人发一张,并安排一位老师读一遍。内容包括10个方面,如,1.树立三个理念:我们都是启梦人,激活学生,让学生想学;只有学生学会了,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力求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展示。2.备课(预设)时突出注意五点: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设计一个合作探究题,留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展示。

三、培训的效果

以往,我们给教师作研训讲座,总是以讲解为主,而试行这种形式的培训,让老师们参与、思考、体验,许多问题不用培训者讲,明摆着的事实就已经说清了。整个过程,培训者讲的时间不到整个时间的三分之一。培训是开放的,许多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每次培训2个多小时,没有老师打瞌睡、接手机和提前离开,中途不用讲纪律,大家积极思考并主动做笔记。

老师们还自觉地把我要求的10个方面贴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一位老师说,我们现在上课不再一讲到底,按培训教给我们的方式上课,教学效果真的不错!

四、培训模式的价值反思

这种培训模式让老师们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展示,人人快乐,人人有收获,真正促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发展。培训在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三大难题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有效转变了老师的观念。一些老师听了讲座后,就自觉行动起来,使理论通过实践变成了老师的经验。这种教研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普适性。当我发现这种模式作讲座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时,我在40天时间内作了11个讲座,从小学到高中,从城区到乡村,从年轻老师到临近退休的老师,每次讲座的效果都很好。

篇11

二、培训原则

坚持以校为本原则,因校制宜原则,校长责任原则及教师需求原则。

三、培训目标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学习型学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在培训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即清晰、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实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有效发展的能力。

2、自学能力。即在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生动的教育情景中吸收营养并总结升华的能力以及学会读书的能力,特别是通过网络捕捉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重组、分析、综合的能力。

3、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即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掌握新课程教学规律和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能力。

四、主要内容

1、师德修养的内容。

2、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最新的基础理论和教改信息及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等。

3、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确定的内容。

五、培训模式及方法

1、课题研究式。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实施培训,要求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自修反思式。教师立足岗位,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反思。可以是自我诊断,也可以是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反思,促进发展。

3、课堂观摩式。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实况,让教师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交流、借鉴,以开阔教师的境界,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4、专题讲座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直接传授培训。

5、案例分析式。引导教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景进行研讨,以解决特别问题为目的的一种参与式培训。

6、校际(联片)合作式。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互访互助的教师培训活动。

7、师徒结对式。教师间一帮一的培训模式。

8、网络交流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传导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天网、地网、人网)相融通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以虚拟学校、虚拟教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一种现代培训方式。

9、沙龙研讨式。由培训者与教师或教师之间围绕某一问题而汇聚在一起自由讨论,以解决其难点和疑点,形成共识的一种参与式的培训。

各校确定培训模式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

1、教育专家、县内外优秀教师来校讲学,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工作、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2、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切磋教育教学技艺,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发挥本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通过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和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5、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教学信息会为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技艺提供平台。

六、组织与管理

1、建立教师校本培训基地。县直学校、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校为单位,小学以乡镇中心小学为单位分别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各基地校长为基地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非基地学校校长为本校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2、县教育局是校本培训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县直学校、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为校本培训的责任人,对学校校本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负领导与管理责任。

3、县教师进修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全县教师校本培训

规划,为校本培训基地推荐培训者,提供业务指导及学分的审验等工作。七、实施步骤

校本培训工作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

1、规划准备。成立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各学校应根据本实施意见和学校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实际,及时制定教师校本培训总体规划。并分年度制定具体的年度校本培训计划,计划应翔实、周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包括培训的目标、时间、内容、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者、主要措施等,其年度培训计划于年初开学第二周报县教师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备案。

2、组织实施。根据学期培训计划,采用灵活、务实、高效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实施培训。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做好有关记载,教师应注重积累原始资料,如培训课、示范课(公开课)教案、(论文获奖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自学笔记等,以备学分登记时审验。

3、考核评价。校本培训以学校自评为主,主管部门评价为辅。一是对本培训学校的工作情况进行自评,二是根据教师个人参与培训和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具体确定每个教师的校本培训(非集中培训)学时学分,连同学校年度师资培训工作总结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然后由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对各校的培训工作和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复评复审,在全面检查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核查教师学习过程资料的基础上,核定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学分。

各校在认定教师的学时学分时,应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态度和培训后的物化成果,并纵向比较教师参与培训后的进步情况,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定结果,并将评定的等次记入《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成绩栏中。

八、学时学分的认定

根据《安远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意见》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时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完成校本培训高中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初中每学期不少于24学时,小学每学期不少于30学时。各学校在认定教师校本培训的学时学分时,应统一标准,严格考核,凡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了学校计划规定的培训任务且学校考核在合格以上等次者,按省发标准填写登记学时学分。

九、具体要求

1、各校要加强校内的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完善培训设施,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

2、各培训学校应结合本校(学区)实际,周密部署、科学安排每学期的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学期应安排1—2项全员性培训,同时因人制宜地开展分层施训,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均有提高,体现校本培训的“校本”本质。

篇12

(1)学员结构。学员年龄、教龄、职称结构复杂,教学经验、人生经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调查表明,学员年龄跨度从21岁到45岁,教龄从1个月到20年不等。从教龄看,3年以下新教师占22.83%,而10年以上有经验的教师占31.52%,新老比例基本相当。年龄和教龄的较大差距导致认识水平相距甚远。一般而言,年轻教师教学理念较为先进,但在把握教学重难点、教材设计、学生管理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而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较强,但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调查还表明,培训学员第一学历偏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其中,45.65%的学员第一学历非英语教育专业。虽然他们大都获得英语专科或英语本科文凭,但基本是通过函授方式(占79.69%)。与此同时,尽管55.35%的学员接受过正规英语师范教育,但英语本科毕业生仅占3.26%。因此,他们亟待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水平。

(2)课程设置及培训收获。问卷调查表明:学员最喜欢学科专业模块课程,同时也认为在这方面收获最大。这一统计结果与学员第一学历较低、英语水平较低相关。其次,学员对教学实践课程颇感兴趣,也觉得收获不小。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对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的课程不感兴趣,认为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难以与教学实际联系。但也有少数学员觉得这些课程有利于从“经验型”转变成“研究型”教师。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出于下面几个原因:一是教学经历的差异。培训学员中,新教师占很大比例,他们的目的是上好合格课,不少人研究意识淡漠,习惯凭经验教学。二是认知水平的差异。年龄、教龄、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员对事业追求的差异。三是学习态度的差异。不少学员把培训学习定位在操作层面上,并非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

(3)授课方式。通过问卷了解到学员最喜欢“参与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开放题反馈意见还显示:学员希望有更多机会走入实际教学课堂。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不同于在校大学生,学员已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他们往往带着问题而来,并希望在真实或模拟教学情境中,再现教学难题,一起探讨。专题讲座也是学员喜欢的授课方式,因为通过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形式,可以更深更广地了解热点问题。

(4)学习态度。问卷学习态度部分调查表明:65.62%的学员认为他们的出勤率很高,31.25%的学员认为较高。68.75%的学员选择了课堂发言积极或者比较积极,25%的学员选择了不太积极。有75%的学员认为自己能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方面,92.6%的学员选择了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62.50%的学员认为自己在课余时间经常进图书馆或者做和学习相关的事情。问卷调查结果与培训授课教师反映的情况基本吻合。总之,多数学员认为在培训中学习态度端正,但有些学员对自己在培训期间未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表示遗憾。

(5)培训管理。调查结果表明:对培训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为90.32%,对院系领导工作的满意度为93.54%,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为100%,对班委工作的满意度为90.32%,但是,对食宿安排的满意度仅为55.05%,有42.87%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员对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总体上表示满意,但食宿和培训时间安排需要改进。对学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影响您在这里安心学习”的回答统计表明,24.44%的学员认为是学校工作,20%的学员认为是家庭,37.78%的学员认为是顶岗学生,剩余为其他原因。的确有的培训教师担心顶岗学生在缺少指导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开展工作,可能影响教学,使其不能安心学习,从中也反映出培训学员的工作责任感比较强。

篇13

教师;培训;低效;社会

近些年来,教师培训已经成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基本实践途径,是学校组织永葆活力的必要选择,对教育乃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中的教师培训特指将教师从所在学校抽调出来,进行高强度的、一定时段的集中学习。确保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首要问题。在现实培训中,却不乏低效情况的存在。教师培训低效并非是简单的结果呈现,要探寻低效原因,要从培训的各个阶段入手。如何提高培训实效,实现培训目标同样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培训低效的归因分析

(一)情绪低效———受社会人属性的影响

情绪指的不仅是行为主体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社会表达。情绪使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评估,从而引发生理性的身体反应及主观感情控制下的情感外露,最终形成行动的倾向,即情绪会产生动机。情绪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动机作用,即为情绪低效。情绪低落导致教师效能感降低,从而引发培训效果的不理想。结合教师的年龄及发展现状,可知绝大多数教师处于成人社会化阶段,属于发展社会化过程,“其社会化内容强调外在行为的成就,而非内在的价值及动机。”〔1〕此时,教师们已经具备遵照社会价值理念表现其行为从而实现社会预期的动机及能力,而外在成就的实现不仅是教师的结果取向,更是必要的刺激因素。同时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受教学目标及教学进度约束,加之课业紧张、教学任务安排紧凑,因此教师培训多集中在学校停课期间进行,无疑是占用了教师的休闲时间。而处于发展社会化阶段的人们尤为关注休闲的重要性,教师不等同于普通的学生,不得不承担家庭、工作、社会等多重压力,社会角色日趋明显,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重视教师的休闲。但培训可以看作是教师职业教育的延续,属于成人教育的发展重点。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不足,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以及对教师的规范却是极为迫切,基于此,教师培训必不可少。在没有外在激励的条件下,没有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所得,没有相对可靠的物质保障,倘若教师自身内在成长动力不足,并没有对培训产生相应认可,那么此时安排教师参与培训,其实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过程。在学校、教研处等由上及下的权力压制下,教师只能选择消极对抗,情绪低落,甚至出现部分教师主动放弃培训名额的现象。

(二)内容低效———从教育分层的角度出发

内容低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培训内容自身的无用性;二是由于培训方式不得当,造成内容的吸收低效。教师未能从培训内容中获得启发从而促进自身成长及教学发展,此时即便培训内容如何科学化、高深化、理论化,都是低效的。“梅塞尔认为社会存在着两大阶层:精英和非精英或大众。”〔2〕针对培训,教育分层集中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专家作为精英代表,与大众型的普通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智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分层态势;二是专家与教师的差距是教育的分层作用所导致,而阶层的改变同样可以通过教育实现。这种分层带来的差距作为培训教学的合理性存在,却潜伏着不可避免的发展危机。当专家并非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专家”时,凭借精英姿态则会加大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差距性,社会分层特征愈加明显。而培训教师作为同质文化群体一员,逐渐养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意识和排斥意识,即文化屏障。这并非意味教师拒绝学习,而是专家如果不能够切实有效地寻找到当地教育实情的突破口,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也就是常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当教师意识到专家培训并不符合教育现状,不能理解专家的知识经验及教学技能,或者是无法适用于当地实践,那么,教师对专家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无意识地划清界限并产生心理对抗,无形中降低了专家的价值量,内容低效不可避免。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教育分层的影响,培训不符合教师的发展需求,二是受经济、政策、体制等制约,培训资源较为匮乏,无法实现对口培训。这不仅要求培训支持力度应有所加大,更促进了专家的教育转型,其培训能力是在教育经历中获得的,来于实践、用于实践。

(三)过程低效———基于课堂控制功能的减弱

过程低效主要体现在培训过程管理的低效。教师培训以专家讲座形式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其简单便利、易于操作、成本较低。专业化的培训讲座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看作是具有稳定空间结构和固定时间安排的课堂教学。教师主体角色发生转变,从教师转而成为受教育者,而培训专家则担当了导师一职。“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的主要社会属性就是‘控制与服从’。”〔3〕“布劳认为,权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力:一种力是交换中甲方对乙方提供服务的依赖程度;另一种力是在何种程度上甲方认定乙方服务的价值比乙方认定甲方所能提供的任何东西的价值更多一些。”〔4〕专家作为文化资本的高位占有者,势必在权力场域获得相应的权威。唯有专家具备控制能力时,对培训人员的行为乃至自身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与规整,才能够更好地达成培训目标。换言之,课堂控制是课堂培训教学产生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培训的教师不仅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且自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更习惯性地扮演着控制者。尤其是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或者是培训经验的教师,内在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他们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但同时也更易产生认知层面的对峙。当专家所教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乃至教学理念与受训教师的固有思维产生不一致时,就会在潜在层面导致冲突现象的发生,更会形成力量抗衡的“争场”冲突。此时,加强课堂控制,保证培训活动能顺利有序进行,才有可能使得僵化局面出现转机。

(四)评价低效———基于功能取向分析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看作具有某种“功能”,或是对某个基本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培训的功能发挥程度如何、培训是否满足教师需求成为评价培训实效的重要标准。但是,培训后是否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却成为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评价方式的不合理、评价标准的不严格,甚至于培训后没有采取相应的评价手段,培训结束教师“拍拍屁股走人”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不单单是教师的惰性使然,更是培训组织者与管理者思想不重视的体现。追根究底,是目标意识的缺乏,即功能意识的丧失。“功能”有正负之分,但通常指的是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是应有目标发挥的现实影响,那么功能的遗缺,无疑是低效的表现。举例来说,学生完成一阶段的课业学习之后,学校或者班级都会组织相应的测试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评价课堂实效。而该类行为的最重要目的,在于对学生成长的观照。正是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才会审查课业成绩,检测教学成果。同理,培训也应当建立起一套对应的评价体系。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向教师施加压力,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并且根据教师的表现得出培训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为未来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建议。在现实中,虽有评价的后续操作,但仍造成了低效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评价过程中没有把握住“严”的标准。“严”不只是力度的把握,更是与教师利益息息相关的整体控制。严格评价,并且严格按照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由于培训不同于一般性质的事件,如果加入惩罚因素会阻碍后续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与动力,因此并不建议采用惩罚打压的措施。奖励的失去,往往意味着潜在的惩罚。只要评价奖励与教师所关心的事物如奖金报酬、职称、公开课机会等密切相关时,就足以落实评价的后续工作。

二、培训低效的对策解决

(一)构建以需求定供给的培训体系

所谓需求定供给,“指的是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培训评价等方面依据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培训条件、措施及方式,使培训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5〕。教师的个体独立性导致了需求的个性化,但培训作为整体活动,需求定位必须立足于群体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指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6〕倘若教师培训需求呈现出不同区间时,可以适当采用分层分级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多元培训体系。多元是解决分层的最佳手段,能够有效缓解分层所带来的冲突。总之,培训最重要的是出于教育目的的需求,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由社会人属性可知,必要的功利性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往往是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项,行为主体会更加青睐。所以培训活动的开展在满足教育性的前提下,还应当顾及教师的利益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定供给并非是供给的简单迎合,并不意味着培训必须一味满足教师的主观意愿,教师需求是否得以满足同时也是基于教师主体能动性发挥而决定的。在此过程中,尤其应当发挥对需求的引导作用,引领教师关注教学本身,关注自身成长,关注学校乃至教育发展。

(二)增加“土专家”的培训比重

所谓“土专家”,指的是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或是长期深入学校的各级教研员,或是长期研究课堂教学的科研工作者。“土专家”的共同特性就是长期扎根课堂,对教育实情有很深的体会与感受,并具备高素质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对教学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教育发展。因此,“土专家”带来的培训,是立足于基层教学实践的产物,实用性强,能够与教师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更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提供发展路径,教师对其的理解程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培训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升。但随着培训活动的增多,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名师专家为标签换取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专家,借助专家头衔谋利,靠名师标签跳槽。也有一部分名师正是因为经常被培训组织者邀请担任培训导师,在长期的被推崇中,逐渐丧失本心,为名利放弃了一线教学工作。培训初始如果没有充分考察专家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没有了解其理论内核,而仅仅是通过外在名气判断能够担任培训讲师,是有失偏颇的。除此之外,由于自身的优越性,部分名师被选拔充当了行政性的管理者,工作重心从教学转移到了管理工作上,此时,就不符合“土专家”的相关要求。例如,“杭州主城区义务教育段一共有85位特级教师,当校长、副校长有44位。”〔7〕将近过半的特级教师离开讲台,热衷理论研究造诣,疏于教学实践,尽管顶着荣誉头衔并有着独特的身份象征,但并不适合做教学一线教师的培训导师。因此,增加“土专家”比重,应当严格按照“土专家”的选拔标准,独具慧眼,挑选真真正正的名师。

(三)加强培训模式的专业化

培训模式的专业化是培训高效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必须建立并完善具有规范意义的培训制度,保障培训活动系统性与完整性,协调培训活动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确保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基本目标、价值理念和活动方式的把握。加强培训模式的专业化,可以将培训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专家传授系统理论知识,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理念等相关内容进行高度归纳,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教学规范与教学规律。第二阶段,进行必要的名师示范,深入课堂,让培训学员更进一步的感受名师的教学智慧、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第三阶段,开展学员汇报课,目的是为了让培训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所学理念。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去学习不同的观点、信仰和行为准则,这是学习的强化、模仿和示范的结果。教师在汇报、交流、反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培训知识进行掌握,促进自身发展。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由教研人员、名师、教学能手等多方主体构成,对参训教师开展的课堂进行剖析反思。其中,前两个阶段在某种情境下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二者的联系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可以借助当前多媒体设备,即在专家讲座的过程中穿插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采用“听、看、思、辨”结合的方式,将理论与课堂紧密结合,使得培训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大大增强培训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由此可知,四段式培训可以简化为三段式培训,具体操作形式可灵活转变,但内容却是必不可少。只有保证培训活动的整体性流程,才能体现出其专业化水准。唯有专业化的培训,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评价制度可以看作是保障培训活动高效的起点与终点,既可以促使教师行为符合规范,保障培训顺利开展,同时作为培训反思的参考依据,又利于结果深化。管理评价制度的建立需要保障以下四点特性:一是派生性。基于培训主体的特殊性,教师的社会属性明显,因此,相应建立的制度体系应该是考虑社会性的前提下产生的,是从社会制度及教育制度的本原派生出来的。要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对教师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套用教学中现成的奖惩制度和考核体系。二是公平性。公平是评价制度建立的前提。培训教师主体身份多元,教龄、职称、职位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评价者对教师的主观认知。基于此,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等对待。能够切实保证培训管理评价的一视同仁,建立合乎大众的规范条例,严格按照章程办事,才能够更为有效的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对培训活动的认可度与理解性。三是多样性。管理评价制度的多样性取决于培训活动形式的丰富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所适用的评价制度同样有所不同,不可陷入僵化危机。四是动态发展性。管理评价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僵化的固有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制度的稳定性,而是指要随着培训开展进行不断适应调整,以期更好地附和培训活动的需求。当制度建立满足这四种基本特性时,自然也走向了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邓和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21.

〔2〕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4.

〔3〕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8.

〔4〕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7-178.

〔5〕张志越.农村教师培训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