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经济的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低碳经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工业革命使得小农经济被取代,经济发展从手工劳动转化为依托技术和能源的大工厂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换,资源匮乏等。直到21世纪,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理念“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理念不再一味关注经济的发展,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产物,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产生于21世纪,由于产生时间较晚,理论尚不完善,目前理论界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是根据其来源和发展方式来看,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依托于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言。低碳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变革,更是整个社会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都纳入到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持现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追求未来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2.1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即使如此,它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某种更加科学的手段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依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研究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这些目标的共同实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完善。
2.2相关学科的继承和融合
低碳经济要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传统经济学与资源学、气候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相融合,研究这些学科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与经济学相融合产生生态经济学。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发展不能违背自然系统,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一理念与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资源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上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和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需求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因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资源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方式,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报酬。一方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充足,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经济也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经济学的理念有着高度一致性,因此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之一。气候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气候经济学。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石油、煤炭等对大气有着极大危害的能源为主要动力,这些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突出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气候环境学着重研究气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优化的策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低碳经济也强调通过新科技提高污染性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开发清洁能源。所以低碳经济和气候经济学必然相互借鉴,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既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更要适应自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低碳经济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诉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之一。
3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3.1低碳经济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低碳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发展到当今时代的一个全新的产物。将资源和环境结合,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式,将传统经济学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各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学的外延得以不断伸展,增强了经济学的时代性。
3.2低碳经济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传统的经济合作中,经济发达的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以资金和技术换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这一国际合作方式极其不平等,并且具有可选择性。而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发达国家无法通过转移的方式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必然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任何国家都是平等的。因此,低碳经济要求的国际经济合作是普遍性的、平等的,有利于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协调国际关系。
3.3低碳经济对消费观的引导
从目前来看,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消费为动力。这种发展方式固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增加不必要的物质消费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及碳排放的增加,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作为生产者要改变这一生产方式,作为消费者也要改变这一消费观和消费方式,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消费方式从物质层面的需求转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3.4低碳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这些产业的发展以煤炭、石油等为主要能源,就会造成碳排放过量,环境污染加剧。以资源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低碳经济的提出使得环保产业、新能源成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
4结语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必然产物。传统以资源换发展、以环境换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是在将传统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融合了多门类、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使得传统经济学内涵更加丰富。对低碳经济的诉求也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要求世界各国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要求生产者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整个社会有着长远的影响。但是当前因为理论和经济科技条件都不够成熟,低碳经济的实际推广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但这一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进一步完善条件,这一理念必然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带动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篇2
在世界范围内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是GDP。因此, 众多经济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GDP 上, 从而使对经济学的研究导向问题出现严重的偏差。在实际情况中, 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对世界经济的研究中便体现出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众多经济学者对低碳经济展开研究, 其中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学是以再付人类为目的的学科, 对于人们的个人福利均来源于社会以及全人类的福利。这种经济学的研究过程, 逐渐成为低碳经济的思想源头。
( 二) 相关学科的继承
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科包括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在生态经济的研究中, 认为生态经济主要研究的是生态系统联合经济系统所展现出的结构以及规律。在对绿色经济的研究中, 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的经济, 其主要以维护人们的基本生存环境以及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 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健康相平衡。在循环经济的研究中, 认为生态经循环经济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中各种物质的循环规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的内部循环规律, 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经济形式。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中, 其所表现的均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及低排放。
( 三) 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步构想
低碳经济属于经济学, 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运用与经济学有关的知识以及原理平衡经济的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数量。进一步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 低碳经济还属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切人, 充分利用市场以及政策两方面环节经济的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对于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方法, 例如弹性分析、总量分析、结构分析等, 还要对不同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进行分析。然后, 要融人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例如, 碳金融、碳贸易等。最后, 要加人制度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
( 一) 进一步调节估计合作矛盾, 促进经济体系的形成
在经济是发展中, 对于国际上的经济合作的理论主要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以及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于这些理论的建立的本质目的是, 通过国际间的有效合作, 增强本国经济的发展, 在合作过程中, 贸易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从经济学出发, 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有利于合作双方的经济的增长。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 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便会激发合作的负面影响, 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内部, 由于其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大 。因此,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较大, 由于二氧化碳本身具有的特性,导致影响国际诸多国家的自然环境, 从而加剧了国际间合作的困难性。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这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 低碳经济以及碳成本这些理论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从而增加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 由于低碳经济是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此, 低碳经济还属于国际范畴, 因此, 促进国际间经济的合作, 要进一步融合低碳经济的理论。
( 二) 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由于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自然可以通过自身调节, 使全球的温室气体得到平衡,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然对二氧化碳的调节能力大大降低, 从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言, 其本质目的是促进国家财富的增加。其中重农学派认为, 增加物质的整体数量, 提高国家的G D P 总量, 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 这种理论带来了众多不良影响。因此, 相关学者提出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
( 三) 转变消费方式
篇3
二、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方面
通过对早期经济学思想进行深人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低碳经济思想。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国家(}DP,其实不然,经济学还兼顾世界经济、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经济学中,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思想。
(二)其他学科方面
低碳经济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生态、循环、绿色及低碳经济,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由多个学科构成,例如: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学、经济学,针对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低碳经济的四个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井全面、系统的为现代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基于此,相关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为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气候、资源环境经济学。
从气候经济学角度而言,《气候经济学》中,已经明确阐述了气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且温室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明确提出人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促使世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且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且资源环境经济学针对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三、低碳经济经济学价值具体表现。
(一)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健全国际经济学体系
近年来,经济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让释,而最终都将国际经济合作作为基础,井以国际经贸为主要方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谋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当下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CO2等温室气体自身具有流动性,给全球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低碳经济中,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经济不仅立足于国际经济,还放眼于全球经济,基于此,将低碳经济融人到国际经济学领域当中,十分必要,更能够体现其价值。
(二)发展自身全面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工业时代前,经济发展缓慢,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小,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然而,工业革命后大量机器等生产设备参与经济发展,导致温室效应,生态系统无法承受重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井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活动发展需求,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活动指明方向,井为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还体现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变,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三)妥协或是你经济学内容,促进消费模式转变
篇4
本文作者:张跃超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平顶山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高消耗产业比重太大平顶山市是我国第三大产煤基地和焦煤生产基地。通过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目前平顶山市煤炭工业已形成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主体、国有地方煤矿为骨干的开发格局,集煤炭、电力、化工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在平顶山市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和服务业的规模较小,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居高不下,主要产业部门都属于煤炭、煤化工、煤电等,资源依赖性极强,这些产业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综合效益低的问题突出,这些产业长期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庞大沉淀资本,使平顶山市产业转型的退出成本非常大。平顶山对煤炭生产和消费依赖程度大,而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一些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偏低,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四个高能耗行业。(二)技术水平落后,科研能力不足这些行业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据统计,目前平顶山市限额以上煤炭及煤化工工业企业已安装使用的设备中,技术状况达到国际水平的只占16.8%,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8%左右,其余的55%以上仅为国内一般水平和国内落后水平。由于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这显然不利于进行低碳技术开发和利用。2011年,平顶山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低于全省平均1个多百分点。除个别大企业(集团)外,绝大多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三)投资比例不协调首先从三次产业投资总体结构看,表现出“二三一”投资结构,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分别占4.2%、59.3%、36.5%,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导向没能显现,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三产投资严重不足,投资结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导向没能显现;其次是受矿产资源优势影响,平顶山市投资项目的主体大多集中在能源原材料行业,由于缺乏比较优势,其他行业吸引投资相对困难,这就造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愈来愈得到强化,火电、煤炭、建材、黑色、有色、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逐年升高,显然不利于低碳产业和行业的开发。(四)煤炭资源规划不合理平顶山市经过几年的大力整顿,关掉了一批小煤窑,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煤炭价格的走俏,小煤窑有死扶复燃的情况出现。小煤窑对于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十分之大,例如因煤窑缺乏相应的较高水平的开采技术,使得小煤矿的回采率大部分在35%以下,对平顶山市的优质无烟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而且小煤窑装备简陋,管理落后,其百万吨的安全事故是正规国有煤矿的4至5倍。目前经过改造的矿山,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平顶山乡镇煤矿724座,国有煤矿14座,矿办小井18座,由此可见小型煤矿比重之大,而且这些煤矿到处分布,郊区每平方公里之内甚至就有几座矿井存在,使得煤炭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遭到严重破坏。(五)煤炭为主业的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平顶山市含煤面积共1374平方公里,总储量86亿吨,其中国家统配煤矿中平能化集团开发区域的储量共72.6亿吨,占全市总储量的86.53%,煤炭资源分布于平项山的五区六县,资源品种齐全,并且多数矿区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层位稳定、煤田规模大,开采条件好。平顶山临近南方缺煤省份,区位优势明显,煤炭长期销往武钢,宝钢,湘铁等大型钢铁公司和一些大型发电企业。多年来,平项山市原煤产量一直在河南省保持第一位。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为主业的格局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同时,煤炭、煤化工、煤电等行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平顶山市的主要发展领域,因为作为资源型城市,长期在“以煤养市”状态下形成的经济社会结构难以迅速改变,也不可断然脱离煤炭,在培育出新兴增长点、比较优势产业之前,断然脱离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未来一段时期必然继续定位煤炭产业为主要发展领域,从而也使得这一领域成为煤炭工业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领域。
平顶山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一)近期规划在平顶山,煤化工、机电两大产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影响力深远,因此应该确定为后续主导产业;同时,煤炭、电力、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盐业等影响力也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属于高污染、高消耗产业,也不能断然脱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持续投入和发展。1.重点发展化工、机电装备业产品平顶山市要重点发展化工、机电装备业产品,使其成为继能源产业之后的战略主导产业。依托现有化学工业基础的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以煤化、盐化、生物化工、尼龙66盐、化学纤维、工程塑料等产品为主体的化学工业结构。煤的气化、液化,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要作为平顶山煤资源转化的战略取向,扎扎实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平顶山市不乏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企业的潜力,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平高电器为平顶山市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扩大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等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开发,这些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但这些主导产品系列不够完善,产业链条还不够长,要加快做强做大的步伐,把平顶山打造成中原电器城;强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易成新材料公司作为先驱,该企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光伏硅刃料生产企业,利用公司的品牌技术和优势,加快光电转换率的技术攻关,提高光电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圣光集团为主体,加快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山区中草药的利用潜力,通过全省18地市的全方位布局,打造省级医药流通产业园;继续增加对海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对焦炭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煤焦油进行深加工投资,其技术可生产出工业萘、轻油、粗酚等市场紧缺的30余种煤化工产品,是国家鼓励和提倡的“三高三低”(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高、附加值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项目,具有重大低碳发展潜力。3.巩固提高优势产业,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升级换代产品煤炭、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电力,是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产品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选择预期、提升产业技术档次的要求,做好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创名优产品、培育大型企业三项工作。加快化学化工、旅游、商业、金融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机电一体化设备、生物制品等产品,逐步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纳米材料应作为平顶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产业之一努力推进。(二)中长期规划在原有支柱产业领域开拓低碳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摆脱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依靠自身积累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低碳替代产业。1.抓住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作为中原经济区九大城市之一的平顶山面临着进入国家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式发展,在产业互动中发展、壮大,进而成长为优势产业。一方面要依托工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生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美容美发、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社会化养老等服务行业,利用尧山、汝瓷等地域特色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改造提升民生业,不断培育促其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2.产业升级调整平顶山市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适当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管好那些存在严重污染浪费的小煤窑、小洗煤、小选煤、小焦化等的整治,杜绝安全隐患,彻底控制污染源;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推动新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安排电力、动力、热力企业的布局4。可以通过将各县各区的煤炭企业进行全面整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以原煤和共伴生矿物为基础的产业链,通过与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联营,利用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建材等方式,充分利用煤矸石中的热能;同时取消小锅炉,利用余热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要逐渐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低碳产业体系平顶山市已经进入煤炭生产成熟期,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机遇,而低碳发展也将为城市转型提供必要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要坚持高位谋划,明确发展目标,在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衔接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将从根本上促进我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5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中,低碳经济缘起于排放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严重后果。IPCC在1990年阐述气温升高的危险后,以此为强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紧密关联,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 年《京都议定书》分别强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全球变暖业已无法逆转,排放温室气体减排是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严重阻碍。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开始于城镇化建设,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成为工人,导致城市数量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加速和工业使得城镇化建设加快了进程。传统城市向着工业现代化城市转变,也给城乡设施如何布局带来难题,这些难题对城市进行现代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提出许多理论,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现代化学科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共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作用,互为依托。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际性质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开始朝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演化。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耗位于世界前列,根据IEA报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同时,低碳减排任务巨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越来越产生关联,发达国家外移高能耗企业,对包括我国履行减排温室气体和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很大阻碍。我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水平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城市尝试进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率。我国低碳经济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建设,减排、节能促进新能源、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低碳经济重点应在于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要积极利用已存在的产业,结合新能源的产出和利用,实现低碳产业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要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为关键,建立生态、绿色、环保的低碳城市,强调以人为主,建立复合的低碳城市生态系统,侧重于系统、层次和环境。
三、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
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是为了维持城市发展的公共生活秩序而进行的未来空间的设置和安排的具体表达。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是建立在城市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等基础上,安排合理空间达到节能、环保和减排的规划目标,主要表现为:
1、低碳城市规模适度
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碳排放量有正向联系,既城市规模越大,则居民碳排放量越多,更深层的表达就是人口越增加,碳排放水平越高。从这一理论看,只有适合的城市规模才能保证城市碳排放的相对合理。
2、低碳城市紧凑形态
我国城市发展要持续发展,则城市形态必须相对紧凑,要充分成复合土地利用效应,因为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密度、城市交通和碳排放间有紧密关联,紧凑土地予以复合利用,多功能结合,有助于降低居民的日常出行成本,对提高城市密度,推进城市交通利用效率有积极作用,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3、低碳城市高效交通
交通作为我国城市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指排放汽车尾气,不停增加的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阻力。所以我国应建立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以降低城市碳排放增长。
4、低碳城市低碳政策
在一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之初,就要考虑低碳发展为主,留下足够的用于低碳建设的政策实施空间。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发展的操作空间,制定低碳政策,并规划、实施低碳措施,促进低碳观念普及和低碳技术应用。
四、低碳经济前提下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对策
我国现在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有着重要的任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和管理等措施,要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展开。
1、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
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体系。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要相应地改变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目标,调整、研究我国的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渠道,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和体系。
城市发展规划以低碳为出发点,要遵循城市本身固有的复杂结构,认清碳排放不断增加的影响因素,要找到适应低碳经济下的、可以覆盖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城市发展结合低碳目标,为发挥城市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的调控作用,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消费全过程,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
2、探寻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探寻我国不同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内容。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要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两种方法,城市发展规划要与这两种方法结合,研究碳源和固碳地,探寻城市发展规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模式,创新城市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减少碳排放主要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和发展规模、促进城市紧凑性突破和多方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达成;增加碳汇指经由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加绿化、限制城市任意扩充规模和建设、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等实现。
3、调整低碳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
改变传统的建设城市以人口数理决定城市规模的方法,改由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空间和规划规模的决定因素。生态承载力可以客观、准确地说明城市和自然间的切合度,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自然的负面程度。以城市生态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更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化发展。
4、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我国必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对城市发展的安排和管理作用,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低碳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的新兴观念,我国低碳理念推广和宏观计划还远远不够,城市规划必须依靠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才能确实实施。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低碳特点,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低碳措施。
参考文献:
[1] 毛小苓、田坤、李静萍、李天宏、刘永伟. 城市生态需水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2)
篇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气体超标、雾霾等恶劣问题日益成为人们的困扰。因此,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现状,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管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目标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世界各国都做出了减排承诺。
欧盟国家首先做出了减排承诺。欧盟的低碳经济的相关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哥本哈根会议前一直主导着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工作。2009年11月12日,欧盟委员会的年度温室气体减排评估报告称,欧盟当初签订《京都议定书》的15个国家将能够按时完成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8%的减排目标。并承诺至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并表示意愿与其他发达国家一道将减排目标提高到30%。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基础四国”也不示弱。以中国为例,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费15%;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到2050年开始减少碳排放量”的减排承诺。
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世界各国开始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必然是顺应发展潮流的产物。
2低碳经济与绿色管理之间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绿色管理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之后的产物,两者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低碳经济催生出绿色管理。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环境普遍污染、气候变暖的状况之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率先实施了以高能效和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运用技术创新以发展低碳技术,并且率先推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实际措施。其后,各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大低碳经济的开发,由此而带来了企业的绿色管理。应当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企业的绿色管理,运用绿色管理能够实现低碳经济之目的。二是绿色管理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迫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又极大地推动了低碳经济之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依据绿色管理之要求,将环保以及低能耗等要求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全过程之中,从而真正推动低碳经济的极大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当中,随着企业绿色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又能推动低碳经济实现新的发展,进而提升了低碳管理水平。
3实施绿色管理的措施
3.1企业实施绿色生产
企业要真正实现绿色管理,其核心是实现绿色产品的的生产,这样才能建立起绿色企业的形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支持。绿色生产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处处体现绿色管理的概念。首先企业要实现绿色采购,即在给产品选择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时候,需要考虑使用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同时也需要考虑选择那种生产完后产生的废物污染少的原材料。然后企业要实现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使得产品再使用完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即把可以变废为宝,增强产品资源的可利用性。在产品生产工艺上,要实现绿色工艺,即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减少废气,废水排放,实现环境污染最小的工艺生产,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加工。
3.2实现企业绿色理财
绿色管理概念也需要贯彻融入到企业的利润计算,成本核算等相关的财务计算活动中,将企业的效益和成本的绿色化概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实现企业的绿色核算,绿色审计以及相应的绿色会计。这里所说的实现企业绿色会计,不仅仅包括企业在会计计算时考虑到企业资源,产品,材料等核算上实现绿色经济,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其他资源如废弃物等也要加入的会计计算中,实现企业循环经济,做到不浪费,不污染,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的绿色循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环境相关的设备,组织等进行客观的审查和评估。特别是在企业审计方面,需要实施绿色审计,通过政策借鉴手段判断企业是否遵守了环境保护的规范,实现了保护环境的客观目标等。
3.3推广企业绿色营销
营销活动是指企业为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或提升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等而开展的一系列宣传企业文化,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市场研究,市场调查和市场促销以及广告传播等,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和品牌等。而绿色营销,则是指在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如企业在进行产品促销时,其宣传用的工具,促销的商品等都需要采用绿色可以再生材料,使用绿色包装如环保袋等。并且营销活动需要的成本核算等也需要进行绿色计算,将环保的成本加入到整个营销活动成本计算中,制度促销产品的绿色价格。
3.4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要让企业内部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到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绿色文化。建立了绿色的企业文化,其管理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制度上,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绿色管理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执行绿色管理的职能,包括设立绿色认证部门,负责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的认证工作,并且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塑造者,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树立绿色员工形象。企业管理人员应先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与员工充分沟通,将清洁生产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文化,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就是品质"的观念,以绿色的文化氛围来塑造企业。
3.5积极申请绿色认证,建立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
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还需要积极的申请相关的绿色认证例如ISO系统认证,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或者标准的绿色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保障企业绿色管理的长久有效的实施。一方面,ISO系统认证是一种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这种认证可以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能量消耗从而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因而得到了ISO认证,就说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的符合环境质量检测的,而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该产品是否有ISO认证标志。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系统,也是实现企业绿色管理的必要措施。通过建立该系统,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具有相应的参考标准和规范,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个绿色管理可以有效的实施和完善。
4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做到绿色管理。从管理观念上开始创新,将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企业只有积极及时的实现绿色管理,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的绿色管理,我国企业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7
现阶段,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利用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节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速度,对于缓解当前以及以后的能源供需紧张的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能源利用效率在评价低碳经济成为重要指标。
因此,文章针对以工业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测度指标
现阶段,关于低碳经济概念,国内外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三大类,即“革命论”,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以及能源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鲍建强);“相对论”,低碳经济属于脱碳经济,可以划分成绝对低碳经济与相对低碳经济(诸大建);“模式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清洁能源、能源效率问题,核心在于能源利用制度以及利用技术的创新(庄贵阳)。
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同时,评价低碳经济的指标相对较多,并不能够简单的从经济、技术方面进行评价,还需要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评价,由于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能源利用效率在评价低碳经济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实证研究
1.研究区概况。文章以某市为例,该地区科教实力强、工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但是,该市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例如产业生态层次偏低、生态环境欠账较多以及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等,该市距离低碳经济有多远,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针对该市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对策。
2.研究方法。普通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opper与Charnes提出的,用于进行具有多个输出、多个输入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该种模型能够使用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3.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本文对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城市不同年份工业能源利用率之间的纵向比较,在进行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目的明确、数据之间不能存在过强的相关性、数据稳定、统计口径一致,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工业柴油用量、工业汽油用量、工业焦炭用量、工业原煤用量以及工业电力用量,采用的产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
(2)工业生态效率纵向比较。主要是针对该市分别在2001年-2012年的工业柴油用量、工业汽油用量、工业焦炭用量、工业原煤用量以及工业电力用量,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效率是一个相对效率,选取2009年的工业能源利用率为基准值,并用其他年份和该基准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高基准值,则表明超过了最优 效率,如果低于该基准值,则表明没有达到最优效率,通过对该市不同年份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该市的能源利用率在逐渐缓慢的上升,表明该市虽然提升速度缓慢,但是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依然稳步提升。
4.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对策。为了尽快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对策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美化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森林绿化工作,特别是进行荒山绿化,不断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能够有效的提高碳汇能力,加快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属于高碳企业,农业属于低碳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重点发展低碳产业,提高低碳产业的附加值,并采用高新技术对高碳产业进行改进和优化。
(3)制定科学的煤炭定价机制,并开发和应用再生能源。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部分高能耗企业并不重视如何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损耗。针对该种状况,应该制定煤炭资源利用定额,能源效果越多,价格越高。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此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
四、结束语
篇8
我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较高,这样的产品出口结构使得我国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转变绿色低碳经济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其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10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会议的主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出口贸易非低碳化的现状
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较大比例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的碳,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端化,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体系的现状并不符合低碳化发展的要求。
1.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也加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工业制造,占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对外贸易仍然是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生产中低端制成品的部门都是以煤炭等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碳资源,其产品含碳量也较高。我国的出口产业规模和外贸总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碳能源消耗也将会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下降。并且“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得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较高,我国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
2.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2)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1.4%,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投入于低碳技术研发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3)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低碳技术创新起点低,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3.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碳转移的阵地
在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优势明显的制造成本,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并且随着欧美国家产业的升级,它们将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制造的低端环节转移到了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使得我国要为发达国家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买单,成为世界碳转移的最大阵地。中国每年因产业转移造成的碳转移占中国目前碳排放量的约20%,尤其是在出口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碳转移。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关税概念,这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
1.贸易壁垒增加,对出口贸易造成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借发展低碳经济大做文章,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贸易壁垒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设置碳关税贸易壁垒。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美国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旦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将会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2)设置“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现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已定,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欧美国家制定标准的能力,他们会设置市场准入的标准认证,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届时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
2.比较优势弱化,不利于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商品低碳化的发展,使得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碳要素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位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过程中各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而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发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会对国际分工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传动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弱化,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
3.高额引进非核心低碳技术,阻碍出口贸易
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突破碳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出口标准,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先进设备。而我国在在能源方面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出口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使用的也是高耗能的低端设备。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一旦实施,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符合碳标准,就必须高额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这将会耗费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会转移到出口产品中,使得出口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价格优势。而发达国家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给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企业高额引进的只是技术的载体而已,即低碳减排设备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巧,而不是核心技术。
4.低碳经济也会给我出口贸易带来机遇
虽然低碳经济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行低碳工业的发展,这也将会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要求,将会促使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对外贸易低碳化的趋势已定,我国出口贸易为适应这一趋势,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在低碳化的大浪潮中不被淘汰。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会耗费大量的原料,排放大量的碳,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符合低碳化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参与国际合作,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浪潮中,要想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只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承担减排任务的同时,应该借鉴国外低碳技术的先进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出口企业走低碳生产道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
3.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根本之路在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在这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研发工作,鼓励出口企业着眼于长期利益,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我国在世界对外贸易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
要使我国的低碳化出口健康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政策。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大力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建立完整的低碳产业链,实现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任烈.“碳关税”与我国外贸经济发展[J].中国财政,2010(8).
篇9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成为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将碳减排、非化石能源比重纳入约束性指标,这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强调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煤炭企业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让 “高碳”行业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当前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未来煤炭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
1.非石化能源对煤炭资源的冲击加大
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意味着石化类燃料使用比重的降低。目前,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的70%左右,而据统计,2005年我国在煤炭利用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出量的82.4%。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减少碳排放量,煤炭市场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更清洁、更经济的煤炭利用技术出现,煤炭的市场份额减少将很难避免。
2.对煤炭行业技术创新提出新要求
煤炭行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化初期连续数十年的低效益发展,行业的经济基础普遍薄弱,由于资金紧缺、经济状况差,导致整个行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吸收严重落后于其它工业部门,自主创新能力极为薄弱,完全无力进行低碳科技的开发和引进;在创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上,也主要以开采技术创新为主,在煤炭清洁利用以及高效转化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煤炭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最大制约。
3.低碳经济给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煤炭企业由于所在领域的产业特点以及长期以来的粗放管理,成为高耗能行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各煤炭企业已经通过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落后设备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节能减排工作正在沿着规范化、制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与低碳发展的目标相比较,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组织、技术开发、设备更新、结果考核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大多数煤炭企业离低碳化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4.低碳经济给煤炭产业、煤炭产品结构带来新的挑战
整体上看我国煤炭企业产品结构仍不合理,原煤、高硫、高灰煤炭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以原煤为主的产品结构,导致煤炭整体运输成本增加,煤炭中的矸石、灰分、硫分等污染物大量扩散且难以治理,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近年来很多煤炭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投资新建电力、铝冶炼、建材、化工等行业项目,许多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
(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以其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燃烧的可持续性发挥其基础能源的作用。低碳经济势必会促进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大基地、大整合战略,将有效促进煤矿优胜劣汰,实现煤炭产业新型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煤炭企业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此外按照低碳经济要求煤炭企业延伸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潜能十分巨大,目前各地煤炭企业为了改变其产品单一的局面,现已开始着力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投巨资在煤化工、煤电铝等方面进行发展。
二、当前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煤富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的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这就使国有煤矿企业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弊端在低碳经济建设中也越发的显现出来。
(一)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中含有较高的炭含量,因此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造成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诸多后果,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现状决定了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煤炭企业存在着碳排放物的严重超标、能源消耗过大、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等诸多情况,这些种种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是相冲突的。
(三)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是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社会相背道而驰的。
(四)目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严重的落后性,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距,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发展。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并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按照煤炭产业系统要素在生产流程中的关联,煤炭企业可以在煤炭开采、煤炭加工以及煤炭综合利用三个关键环节实现企业的低碳目标。
(一)低碳化开采
低碳开采是煤炭产业低碳化生产的起点,就是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兼顾保护环境,减轻对地表的扰动和水土破坏、减少废弃物排放。在开采过程中推广应用回收率较高的现代化设备,积极探索保水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与生态恢复一体化技术等,努力向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变。
(二)低碳化加工
在原煤开采的基础上,进行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达到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目的。加大洁净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煤炭洗煤、型煤、动力配煤和水煤浆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能力,增加精煤产量;大力发展煤炭液化、煤炭气化、瓦斯站项目,以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严格限制原煤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减少污染排放。
(三)低碳化综合利用
依据循环经济要求,拓展煤炭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应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构建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煤炭企业应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特别是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改造的重点;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攻关人才对煤炭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把煤炭的潜在价值更加充分地挖掘出来。
二是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推进煤炭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以大基地和大集团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效益,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三是要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在搞好煤炭基础产业的同时,把产业链从煤炭生产、转化深加工延伸到“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的回收处理和再生,从而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与此同时,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积极开发生产低碳产品,努力实现洁净生产,确保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格局。
四是要构建低碳发展的企业文化。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将低碳发展理念植入企业文化。增强低碳理念对职工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企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员工的生活方式朝着低碳化转变,推动企业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向简便、节约、低成本的管理方式转变;低碳文化是无形的力量,通过广泛宣传、强力渗透,必将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04).
篇10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与特点
要想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的发展企业,那么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什么是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产业的转型以及开发新能源等各式各样的手段,来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在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下还能够减少高碳能源在消耗中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作用。
当然,既然提到了是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自然低碳经济就会具备耗能低、排放少、低污染这样的特点。而低碳经济的特点就可以使得在低碳背景下既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实现环境、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因素
1.外部因素
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的事例。而之所以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除了企业的管理者只重视眼前利益,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外,也因为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在发展初期接收了许多从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国际上低碳经济的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来制定,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从技术水平来说总体是落后国际标准的,这就导致了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着较大的阻碍。而中小企业无论是从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引进方面都要逊于大型企业,因此,在实现低碳经济模式时会遇到更大的阻碍。
2.自身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其发展模式依然停留在最初级、最原始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缺乏科学性,由于其数量众多,国家对中小企业也很难进行统一管理,一般都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而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大量重复建设的中小企业出现。这样不仅会浪费资源,同时大量相同产品的出现,也会使得市场的供需失去平衡。而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收获利润,必定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更有甚者,为了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就以次充好,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从而导致市场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
三、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建议
1.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所谓的低碳产业也就是指以耗能低、排放少、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其中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被称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就属于低碳产业中的一种。比如说,电子计算机、飞机和宇宙航天、原子能等都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从调查中显示,在部分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占据国家GDP的65%甚至还要更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依然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投入较小,但也是因为这样,其发展空间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可以锁定在服务业以及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不仅更加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2.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所需要投入的资源消耗十分之高,但是相比起高耗能而言,其效益却十分之少。这样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同时企业也无法收获理想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能够投入的资金、技术和资源都极为的有限,因此很难收获理想的经济效益,若是要扩大企业的经济收益,则会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要积极的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积极引用新型能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还能够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新型技术的创新和引进
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那么就必须要引进新型技术,并且在原有技术至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良,这样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解决当前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中小企业参与进来。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积极的改变和调整当前的市鲇销策略以及能源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这将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据统计,近些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涨,在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加剧了中国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提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自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出口贸易总额在2010―2014年间共增长7 648.8亿美元,年均增速9.76%。
(一)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减少,工业产品比重递增,商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降低。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货物中碳排放主要有高排放的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以及高污染类的轻纺类产品。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矿物燃料类产品出口额正在逐年减少,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制品出口增长速度也放缓,使得出口货物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亚洲为主,市场份额达到43%;其次是欧洲,市场份额达21%;再次是北美洲为18%;而东盟与非洲分别为8%和2%。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对世界各国都有所增加,仅美国就有13%,东盟达到11%。我国出口贸易市场不再局限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出口贸易市场不均衡,对发达国家(地区)依赖性强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总体较为依赖发达国家(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正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扩展了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地区,但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市场仍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商务部公布的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显示,欧盟、美国、东盟、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为我国目前五大贸易伙伴,而对发展中国家份额相对发达国家很少。
(二)各国相继建立碳标准,出口贸易摩擦加剧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较其他新兴的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贸易摩擦。近年来,全球提倡低碳经济,欧盟和美国等强大经济体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率先制定出碳排放标准,成为低碳经济贸易中的规制者,从而约束其他国家。这将是我国出口贸易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阻碍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然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缓慢,产品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不高,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底端,使得出口贸易的获利空间非常有限。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水平提高较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但机械制造、运输设备与化学制品等货物在出口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较低,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只能以量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生产原料无法合理配置,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这样高碳量的能源耗费是不可取的,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
1.政府应多管齐下,制定和实施低碳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而言,在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时,都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其核心原则,使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规划全面融入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健康顺利发展。
2.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支持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必须坚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其次,中国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增加中国的碳汇储备,未雨绸缪,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好丰厚的基础。
3.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认真对低碳出口贸易企业与高碳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同时,对于低碳产品出口做出贡献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出口补贴,鼓励新兴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贸易发展。总之,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政策全面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和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和成功转型。
4.加强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应对低碳减排规制贸易壁垒
首先,必须大力普及中国各类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使企业掌握与中国出口产品相关的低碳标准制定与低碳减排规制法案的实施情况。其次,不断强化低碳贸易法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中国出口贸易行业和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与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
(二)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工业结构还是以资源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粗放,污染排放十分严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应坚持走低碳工业化发展之路,通过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加大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模式过于粗放,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泄漏”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体系方向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费,而高碳排放则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中国不仅要在现有能源结构基础上采用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还要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创新,采用更多低碳化、清洁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而有效降低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
(三)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
1.出口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都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从高碳排放型转变为低碳集约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因此在出口贸易规模缩小的情况下,提高单个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出口贸易企业只有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着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才能在未来低碳贸易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低碳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适合中国低碳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专项的技术研发攻关。
2.出口企业开展低碳科技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在短期之内的确会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善于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低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将低碳创新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出口贸易企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低碳科技专家和低碳管理人员,从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贸易的发展。
3.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低碳减排的互利双赢
国际低碳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获取新能源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减排技术与资金,提升减排能力。同时,中国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帮助出口企业学习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并支持中国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能源技术的转让与合作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3] 张所续.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17-23.
[4]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篇12
关键词: 城市交通;居民出行;低碳交通
Key words: urban traffic;resident travel;low-carbon traffic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15-04
1 发展低碳交通、倡导低碳出行是当务之急
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是三个温室气体高排放的领域。和其他领域相比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过去的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也处于高速发展期,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交通工具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会削弱其他领域的减排努力,使整体减排目标难以实现[1]。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增强,非机动化程度降低。2009年年底,我国机动车总量1.8亿辆,民用汽车总量7619万辆,私人小汽车总量4243万辆。近十年,民用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4.2%,私人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22.7%。按照目前的速度,到2015年,小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两亿辆[2]。据测算,每净增100万辆小汽车,需增加282万车公里的路网容量,30平方公里的停车面积。按机动车目前使用强度计算,每增加100万辆小汽车,每年至少增加13.5亿升的燃油消耗。北京市汽车排放的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占排放总量的40%至75%。另外车用替代燃料的消费比例很低,例如从机动车的组成结构来看,2008年天然气汽车、电动车仅占民用车辆的千分之一。这种情形使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小汽车能耗占了城市交通总能耗的约86%。从部分典型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可以得出: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快速增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过低,自行车等低排或零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比例大幅下滑,逐步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增强、非机动化程度降低的趋势十分明显。按照这样的发展情形,则城市交通就可能会被高碳发展模式锁定。如何使居民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倡导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已迫在眉睫。
低碳交通就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交通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
2 江苏部分地区城镇居民交通出行的情况分析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的“基于低碳理念的(江苏部分城镇)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调查”项目团队,对南京、徐州、盐城、连云港等市的城镇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72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低碳理念认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图1显示,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群对低碳理念的认知程度相对比较高,31岁以上的人群对低碳的了解相对较少。结果反映,真正了解低碳理念的居民平均不超过10%。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知道和了解低碳理念我们需要的是全民行动。不能将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只是放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公益广告、文化演出等这些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2.2 低碳和生活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7%的人认为低碳与生活完全没有关系,据此可以看出现在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这样的数据比例中我们看出普通居民对环保节能型社会的渴望。同时我们也要肯定政府在公共交通中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这也在积极的引导人们走节能环保之路。
2.3 时间与步行替代的关系 总体看来,在调查中接近50%的人有过用步行、乘坐公交来代替私家车和出租车的体验而且是经常性的行为,这反映出居民出行时既算经济账,也在节省的同时不忘爱护环境。有近83%的人支持低碳出行,这也就是人们的意愿体现,这也为低碳理念的落实奠定了思想基础。
图2是不同时间段在时间允许下替代的情况,从经常替代的情况来看,时间路程允许的时间长短与他们替代比重分别是58.67%、43.35%、42.59%、56.04%,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居民愿意用步行来替代其他的交通工具。愿意与步行替代交通工具的原因可归纳为:①道路不够顺畅;②追求一种慢生活,来缓解生活压力;③利用上班的过程来锻炼身体。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用步行替代交通工具,有许多优点,应大力宣传。
2.4 购车意愿与私家车选择 如图3所示,各收入段的购车意愿也不同。总体而言,小排量汽车较为受居民的青睐,其次是新能源汽车也比较受欢迎。从排放量来看,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较少,在各个收入段来说二者比例之和都在50%以上,选择购买这些低排放的节能环保车型,值得肯定,他们愿意在满足自己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环境的和谐。
图3显示,多数居民选择小排量轿车,而不选择新能源轿车。个案访谈揭示,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使用技术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居民对出行的需求。同时,亦有购车预算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价格较高。这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2.5 公共交通覆盖状况 分析调查结果,我们看到,认为公共交通覆盖较为全面的占21.61%,认为覆盖情况一般的占47.74%。另有30.6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地的公共交通覆盖状况不够好,存在改进的地方。公共交通覆盖的不全面,是导致人们不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我们试图进一步分析地级市和县城在公共交通满意度方面的异同,但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大中等城市、县城在此方面的满意度几乎没有差别。
2.6 选择交通出行方式的考虑因素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速度和便捷灵活成为人们出行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为舒适度和经济性,最后才是低碳环保。虽然居民们认为低碳对于自己的生活挺重要,但在具体选择交通出行方式时,低碳环保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也就只有当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绿色社会才完成一半,另一半就是我们坚持去做这样一件事。
2.7 长途工具选择 从图5中可以看出选择大巴车的人数最多占37.46%,其次就是火车占33.70%,二者合计占七成以上。而大巴车和火车相对于私家车、出租车而言,人均排放量较低。所以应更好的发展、推广公共交通方式,限制高排放出行方式。
2.8 常用交通工具情况分析 在城市和县城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发现,比例差额最大的是电瓶车。县城居民选择电瓶车出行的占一半以上,这对道路压力还是较大的,这也要求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同时也希望使用电动车的人们能够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另一差异较大的是地铁,江苏地区拥有地铁的有南京等几个大城市,而县城均没有地铁,所以可比性不强。在其他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多少差别。
2.9 调查小结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但不强;居民选择出行方式随着不同的因素而改变;在选择交通工具的具体行为时,较少考虑到低碳因素。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待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有较高收入时就想买私家车的人群等。居民出行时没有把低碳意识放在首位,主要是因为低碳环保意识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也与普通居民更喜欢舒适、便捷的私人出行方式有关。
3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的策略探讨
已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据预测,如果全行业采用节能运输模式,全国公路运输行业营业性车辆汽柴油综合能耗将降低10%,可节约燃油800万吨左右。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污染的来源,如北京市汽车尾气排放已占排放总量的40%至75%。尽可能减少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运输方式[3]。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第十九条中,明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的目标和对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3.1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低碳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①大力宣传低碳交通,从小学生抓起。将低碳交通意识融入教育课本,作为学生的学习的课程,让居民从小就受低碳交通理论的熏陶,感受地球现在面临的危机,从小就养成低碳出行、爱护地球的意识。②将低碳环保要求列入居民生活的法律法规、道德教育的相关条例当中,用法律规范的形式,引导居民依法自觉放弃高排放交通出行方式,引导居民逐步树立“低碳出行是公民应尽义务”意识,从而在制度上引导居民低碳出行。③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现代网络媒体,进行公益宣传,大力宣传公共交通的线路、调整、优化情况,突出其便捷性,让居民对公共交通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并自觉自愿地选择乘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
3.2 优化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①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吸引乘客。一是要优化公交线路,扩大公交覆盖面;二是要提升公交服务质量,使舒适、安全、卫生得到乘客的认可;三是要通过调研,切实改进工作,把关系到民生问题的交通出行问题解决好;四是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使公交服务的人性化服务得到提升。比如,要充分发挥车厢内所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用坐席的功能。虽然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得到了形式上的推广和采用,但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部分地降低了乘客的满意度,影响了这部分群体乘坐公交的意愿。因此,项目组认为,公交公司可以根据客流量的需要,单独设置老弱病残专用公交车辆。这样不仅可以让那些特殊人群都得到人性化的帮助,还会减少城市小汽车的使用。②发挥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推广公交系统的票价优惠。只有实行一定合理的票价政策和优惠方式,才会使公共交通运营机制得以良好运行,才能吸引乘客使用公共交通。大部分城市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包括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打折优惠,像老人可以办理老年卡,学生可以办理学生卡等,也有不少城市为了方便上班族出行,可以实施年票、月票的票价形式(并且是公共交通全线通用的)等措施。我们建议,应当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对于需要公交转乘的乘客,要扩大票价的优惠幅度,比如公交换乘时每次只收0.4元甚至0.3元(换乘优惠说到底还是需要政府的补贴),增强票价优惠对居民乘用的吸引力。③设计并充分发挥公交优先的政策与制度。提高公交通行效率,满足乘客便捷通需求,可以有效降低私家车出行数量和次数。南京、常州、盐城等地的现有实践证明,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尤其对一些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居民来说,吸引力是明显的。它同时还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使得交通更有秩序化,减少交通事故。另外,从现代交通智能化发展的角度上,可以设置红绿灯的公交通行优先,其原理就是在公交专用道经过的红绿灯的地方埋下电磁感应磁片,这样只要公交经过时,磁片就会发生反应,这时的红灯就会迅速变成绿灯,大大增加了公交的准时性。另外,在公交无缝对接方面,可以将地铁、公交、出租车、绿色自行车设置一起,做到无缝对接,方便居民的换乘。比如,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设在江宁区的各站点,绿色环保自行车的配置就解决了居民乘用地铁离家“一公里”的问题,方便了居民乘车,提高了便捷性。
3.3 优化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增强公共交通的减排效果 首先,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短时间出行时经常用步行、乘坐公交来代替私家车和出租车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所以只要工作场所与住处距离不是很远,居民均有可能采用公交、步行或自行车来代替私家车和出租车,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规划部门应充分注意将住宅区建造、地铁或公交站台建设的配套。其次,在大型公交站、地铁站建设立体式停车场(依据情况而定),或者配置公交环保自行车,以便于引导距离公交或地铁站较远的居民实现低碳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加大公共交通车辆、站台的改造力度,提升乘客满意度。客流量较大的地方,往往会出现“挤公交”、“挤地铁”的现象,此时往往会造成乘客上、下车秩序的混乱,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公交的延误,使得部分人群因此而放弃乘坐公交或地铁。因此,对于一些时间要求较强的乘客,建议开发、实施VIP车厢或车辆,但是相对普通乘客的票价可以高一些;在条件允许的路段,采用双层公交车辆,加大运载量;采用最新交通科技手段,提高车辆行驶的速度,减少耗油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加大对公共交通站台的改造,提升候车的舒适度和安全度,也和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3.4 综合利用财税政策,加大发展低碳交通的引导力度 ①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的收集、整理、检查,设定每月私家车出行限制日,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鼓励居民低碳出行。②制定政策,限制小汽车尤其是大排量私家车的购买量。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城市环境的承受能力,设置本市的最大限额的小汽车数量,并根据城市车辆报废的多少,规定每月、每年新购买乘用车辆的限额,以限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③发挥好政府财政、税收等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低碳交通发展对于公共交通企业在发挥其公益属性的问题上,要从宏观着眼,不求一时效益,而是将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着眼点,对于公共交通企业实施的旨在鼓励、吸引居民乘用公交车辆的措施而减少收入之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同时,可以减免相应的地方性税收。
鼓励交通客运企业、居民个人购置低排放环保车型时,给予牌照发放、贷款方面的优先优惠,财力较强的城市可以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财政补贴,补贴金额可以参照不低于或接近环保车型高出同排量汽油车价格的部分,使企业、个人更愿意购置和使用环保型汽车。
3.5 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发挥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功能
一个良好的公共交通,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发展公共交通的智能运输系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交通流、进行交通规划方面,加强GIS系统的应用,减少车辆不必要的迂回、堵塞、绕行等造成的能源消耗。在交通客运服务功能方面,强化ATIS系统对公共交通信息、实时交通信息的应用,通过智能化调度,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达到减排的效果。
有步骤地推广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在出行交通路线规划和导航功能的应用。通行路线规划,减少路径选择失误造成的能源耗消耗、时间损失。根据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开发利用的不断推进,利用该系统可以缓解因修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阻塞问题。根据导航系统可以实施对车辆运行状态、速度、方向、车牌号码、车型等信息的查询,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有利于交通指挥中心监测、监控车辆的运行状况,指挥中心可根据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对被监控车辆进行合理调度,也有利于处理实施事故的处理、救援工作。
为了限制私家车的出行,还可以学习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的经验,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其原理就是在车辆上安装计费系统,如果车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交通比较拥堵的地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就会在车辆通过的瞬间,根据车辆种类从安装于车辆内的收费系统自动进行现金扣除[4]。
另外,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旅游等对交通服务增长的需求。当然,与市区、城际之间的公共交通无缝对接,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近几年不断发展的长途交通工具如城际高铁、动车,因其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势,受到许多旅客的喜爱,此类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也为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条件,为低碳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空间。
参考文献:
[1]侯纲,李冰.城市低碳交通研究[J].生态经济,2011(7):154-158.
篇13
现阶段,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利用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节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速度,对于缓解当前以及以后的能源供需紧张的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能源利用效率在评价低碳经济成为重要指标。因此,文章针对以工业技术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测度指标
现阶段,关于低碳经济概念,国内外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三大类,即“革命论”,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以及能源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鲍建强);“相对论”,低碳经济属于脱碳经济,可以划分成绝对低碳经济与相对低碳经济(诸大建);“模式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清洁能源、能源效率问题,核心在于能源利用制度以及利用技术的创新(庄贵阳)。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同时,评价低碳经济的指标相对较多,并不能够简单的从经济、技术方面进行评价,还需要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评价,由于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能源利用效率在评价低碳经济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实证研究
1.研究区概况。文章以某市为例,该地区科教实力强、工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但是,该市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例如产业生态层次偏低、生态环境欠账较多以及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等,该市距离低碳经济有多远,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针对该市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对策。
2.研究方法。普通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opper与Charnes提出的,用于进行具有多个输出、多个输入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该种模型能够使用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3.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本文对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城市不同年份工业能源利用率之间的纵向比较,在进行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目的明确、数据之间不能存在过强的相关性、数据稳定、统计口径一致,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工业柴油用量、工业汽油用量、工业焦炭用量、工业原煤用量以及工业电力用量,采用的产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
(2)工业生态效率纵向比较。主要是针对该市分别在2001年-2012年的工业柴油用量、工业汽油用量、工业焦炭用量、工业原煤用量以及工业电力用量,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效率是一个相对效率,选取2009年的工业能源利用率为基准值,并用其他年份和该基准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高基准值,则表明超过了最优 效率,如果低于该基准值,则表明没有达到最优效率,通过对该市不同年份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该市的能源利用率在逐渐缓慢的上升,表明该市虽然提升速度缓慢,但是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依然稳步提升。
4.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对策。为了尽快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对策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美化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森林绿化工作,特别是进行荒山绿化,不断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能够有效的提高碳汇能力,加快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属于高碳企业,农业属于低碳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重点发展低碳产业,提高低碳产业的附加值,并采用高新技术对高碳产业进行改进和优化。
(3)制定科学的煤炭定价机制,并开发和应用再生能源。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部分高能耗企业并不重视如何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损耗。针对该种状况,应该制定煤炭资源利用定额,能源效果越多,价格越高。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此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