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

篇1

[4] 全国药品交易会. 中国零售药店的渠道在变革[EB/OL].(2016-02-06)[2016-06-14]. .

[6]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3-11)[2016-06-14]. http:// /zhengce/content/2016-03/11/content_5052267. htm.

[7] 尹子民, 刘文昌. 因子分析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4, 23(3): 29-32.

[8] Niu D, Tian J, Ji L. Research on Chinese citie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in SPSS[C]//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Service Science (ICSESS), 2011 IEE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1: 868-871.

[9] 吕冰, 姚凤, 王璐, 等. 我国与部分国家及地区零售药店监管与药学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J]. 中国药房, 2016, 27(4): 569-572.

篇2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

(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

(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

(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篇3

据业内人士分析,药企涉足化妆品领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从主观方面来看,企业的发展观念有了改变,一些企业树立起了"大医药"观念,把与药品相关度较大的化妆品、健康用品等都纳入了发展范畴,并使之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砝码"。从客观方面来看,近年来国内制药行业接连受到GMP认证、原料和能源涨价、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因素的影响,平均利润不断下滑,企业危机感加深,迫使他们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企业的亏损面已达3 1%。企业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会瞄准利润较丰厚、投资风险小、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于是,化妆品进入了一些医药企业的视线。广州敬修堂药业一位领导对记者说,现在"做药"的门槛越来越高,新产品研发投入巨大,周期很长,令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化妆品投资和失败的风险则低得多。以他们创办的专门生产中药化妆品的"广州敬修堂 1790有限公司"为例,没有花多少时间和资金就上马了,且做到了旗开得胜。化妆品虽然在广告投入上要大些,但利润回报也高。他认为,这就是化妆品对药企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美丽行业亦有喜有忧

篇4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谓“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回收显然会影响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等机构卖给消费者,而在很多医疗机构中药品的销售往往不能现收现付,赊销占用了医药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大量短期或者较长期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大量的应收款项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需要控制应收款项的“质量”,具体措施是为赊销药品的客户建立征信体系,该体系要包含客户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要据此设定每一客户的赊销额度。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鼓励客户提前还款。

4.4控制创新研发风险

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非常庞大的,为了减少未来运营风险,企业要研制一款新的医药产品前,要充分了解新的产品市场前景和类似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要在药品面向市场前做好经济估算,明确未来的销售规模和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在每一个阶段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测算数据,做好应对机制,增加产品研发及销售成功的可能性。此外,要在做好一项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多产品多技术维度的研究,这样可减少因为仅仅依赖一种产品而产生的巨大运营风险,以多产品同时跟进分散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马雪青.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5(6):37-38.

篇5

两天13家的速度已显示出创业板审核的紧锣密鼓。据报道,证监会发审委将根据企业反馈意见的回复情况和初审会讨论情况,有可能在近期持续安排发审会审核创业板企业的发行申请。

之所以集中召开发审会,证监会表示,一是行政许可的要求。很多企业都是集中报送,集中反馈意见,初审会也比较集中,导致发审会也比较集中。二是创业板板块形成的需要。首批挂牌时需要多一点的企业支撑这一板块,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同时有利于抑制暴炒局面。

按照程序,在发审会召开之后。过会企业在落实了发审委委员提出的意见后,就可以进入发行程序,到时有可能形成发行比较集中的局面。

这意味着首批过会企业最快可能在国庆节前拿到批文并开始招股,国庆节后立即挂牌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进程,将比证监会副主席姚刚7月14日宣布的时间表大为提前。当时姚刚匡算首批创业板企业挂牌时间为10月底、11月初。

资金承接没问题

尽管是集中发行,但由于每家企业的融资额都不大,不会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太大的影响。

根据预披露资料,首批7家预计拟融资总额约为22,48亿元。“这7家公司的募集资金只有中国中冶融资额的十分之一左右,每家的融资额和近期发行的中小板公司都差不多。”业内人士并不担心首批创业板发行对市场的冲击。

发行数量最多的是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4100万股,融资5.1亿元。发行数量最少的是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260万股,融资1.2亿元。

第二批6家“上会”公司的发行规模则更小于首批公司。发行规模最大的仅2200万股,最小的为1362.4万股;拟募集资金量最多的是2.2亿元,最少的只有1.4亿元。6家公司合计拟募集资金11.29亿元,只有首批7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的一半。

资料显示,首批7家公司中,两家属于IT企业,两家为医疗企业,3家属于传统行业。这7家企业的业绩都不错,其中,最好的神州泰岳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达到了1.33元。

选择优质企业首批上市,显然是为创业板平稳启动开个好头。然而,这又与创业板的开设宗旨多少有些距离。因为创业板是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而且前期业绩也不突出。

分析人士认为,首批上会的企业有的可能已经满足上中小板的条件,也完全可以在中小板上市。这些企业与创新型初创企业的要求有些距离。因此,如何将创业板与中小板分开对待,使创业板具有其鲜明特性,应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

民营企业占八成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自7月26日开始正式接收企业发行申请文件以来,共有155家企业报送创业板发行申请,已正式受理149家,预计共募集资金336.05亿元,其中募集资金量最大为8.25亿元,最小为0.85亿元,其余147家企业平均募集资金量为2.27亿元,是目前中小板企业首发平均募集资金量的6%。149家已受理企业拟发行股份总额为36,29亿股,发行量最大为1亿股,最小为0.085亿股,其余147家平均拟发行股份约0.24亿股,为目前中小板企业平均首发股份数的70%。

已经受理申请在创业板发行的149家企业中,八成是民营控股企业。数据显示,149家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13家,占9%;外商投资企业12家,占8%;其余都是民营控股企业。

149家企业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行业,占比约为68%,制造业占比约为15%,还包括部分新能源、文化教育传媒、现代农业等新兴行业企业。149家分布在24个省、区、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约占66%。

开户热情还不高

与申请公司和券商相比,投资者对创业板的热情还不高。深交所统计显示,截至8月30日,开户数量只有228万户,开户数仅占深交所账户总数的3.68%。不少券商已向各证券营业部下达了创业板开户的指标,即在10月初,创业板开户数需达到全部开户数的30%。

尽管创业板的交易系统也是使用深交所系统,按一般理解,只要是深交所的交易客户应该是可以参与交易的,但由于创业板比主板具有更大的投资风险,为了警示风险,所以对有意愿参与创业板交易的个人投资者提出必须重新开设交易账户。

按照深交所规定,具有两年以上(含两年)股票交易经验的自然人投资者可以申请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投资者向所属证券公司营业部提出开通申请后,认真阅读并现场签署《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上述文件签署两个交易日后,经证券公司完成相关核查程序,即可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

业内人士相信,随着创业板开市时间的日益临近,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设交易账户,“一旦出现财富效应,那可能出现蜂拥开户的场面”。

概念股机会犹存

目前主板市场的创投概念股不断活跃,创投概念股再次受到资金追捧。

9月11日A股市场共有包括力合股份、大众公用、复旦复华、同济科技、龙头股份、紫江企业、紫光股份、鲁信高新、电广传媒、重庆港九、青海明胶等13只创投概念股涨停。自9月份以来,电广传媒涨幅高达37%。而力合股份7个交易日涨幅更是高达34%,纷纷创出反弹以来的新高。

分析师指出,创投概念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有创司股份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众多,如大众公用持有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20%的股份,投资额达到3.1亿元;钱江水利持有浙江天堂硅谷创业集团有限公司27.9%的股份,持有浙江天堂阳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38%的股份。另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投资了许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很可能在创业板上市。

可以预见,直接或间接参股这些企业的上市公司将分享创业板盛宴。不过,目前创投概念股的整体估值都相对较高,不少企业2008年的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2009年受益于创业板上市业绩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其成长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因此,由于消息刺激,市场存在一些短线交易性机会。分析师建议介入时仍需保持谨慎,轻仓者逢低可考虑介入。至于创业板企

业上市后,如何投资还要看个股的估值及市场的状况。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优质的参股创投品种和承销直投业务领先、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南派券商股,推荐的组合为钱江水利、浙江东方、北京城建、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等。

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健以首批上市公司为线索,提出3个方面的投资机会:一是参股第一批创业板上市企业、预期比较明确的创司,以及持有拟IPO公司股权的其他上市公司;二是在首批创业板上市项目中参与过较多承销保荐工作、并且以自有资金投资于拟上市企业的券商将成为另一大受益群体;三是在创业板询价过程中,以行业、区域为线索,A股市场相关板块跟风上涨而带来的交易机会。

孙健看好符合以下标准的创投股:1.直投项目储备充足;2.IPO退出比率较高;3.非国有背景并且在中小板上已经有过较多成功案例;4.对单个投资项目持股比例相对较高;5.在所有投资资产中自有资金投资占比相对较高。

通过计算发现,天堂硅谷(钱江水利、浙江东方参股)、达晨创投(电广传媒参股)明显优于同业,尤其是天堂硅谷,其项目投资增资能力远远高于同业。但投资者在投资时还需更加全面地审视各家公司的主业价值。

另外,创业板项目储备较多、过会率较高、投行业务收入占比高、直司净资本占比高且有项目储备的券商将在更大程度上获益。

据统计,在首批创业板上报名单中,平安证券(好百年、朗科科技、云南沃森、中科电气)、国信证券(茁壮网络、金龙机电、钢研高纳、紫光华宇、广东佳隆、网宿科技、江通动画、安得物流、三川水表、阳普医疗)、招商证券(35互联、中航健身)、民生证券(天元网络、三英焊业)、海通证券(回天胶业、银江电子、中元华电)等机构承销项目数量较多。

当前大部分券商的直投子公司尚无法有效贡献利润,因此可选择直司净资本,券商净资本指标较高的公司。目前国信、海通、平安、中金、中信等公司已经有成熟的储备项目,部分项目还有望于创业板前期上市,这将成为潜在催化剂之一。

综合判断,平安、国信、广发、招商等南派券商受益于创业板程度较大。海通证券因净资本实力雄厚、拥有多个直投业务平台也将受到关注。

资料链接

13家“上会”公司露真容

第一批7家公司

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2650万股,以管理型外包服务为核心,提供办公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公司在中国办公信息系统服务行业中排名第一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47元、0.24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服务及营销网络建设和研发中心项目,合计投入2.76亿元。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3160万股。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IT运维管理领域的发展。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1.40元和1.33元。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包括飞信平台大规模改造升级在内的6个项目,合计投入约5亿元。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4100万股。公司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晶形成强有力竞争的为数较少的企业之一。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55元和0.41元。公司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包括心血管药物支架及输送系统生产线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在内的4个项目,合计投入约5.1亿元。

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2400万股。公司系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从事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制造与销售的企业。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44元和0.21元。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核电暖通空调(HVAC)系统核级/非核级设备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等4个项目,共需投入2.87亿元。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3500万股。公司主营业务为220kV及以下变配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64元和0.41元。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户外箱式电力设备技改项目在内的4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合计投入募集资金约4亿元。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260万股。公司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为主营业务,是目前国内3家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企业之一。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1元和0.57元。公司的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船舶工程设计中心和海洋工程设计中心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1.4亿元,计划使用募集资金1.2亿元。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数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公司以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药为主,产品主要涵盖抗感染类和特色专科用药两大系列等。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0.48元和0.26元。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抗感染及特色专科用药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为1.4亿元。

第二批6家公司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2100万股,主营重组人干扰素和重组人生长激素等生物药品。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88.55万元,每股收益0.33元。计划募资1.66亿元,用于药品生产、研发、营销网络建设等5个项目。

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362.4万股,主营轨道交通领域电源系统。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190.15万元,每股收益0.5707元。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1700万股,主营户外服装、户外功能鞋和户外装备。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84.72万元,每股收益0.38元。募集资金将投向营销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

篇6

一、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融资现状

1.研发阶段的融资方式

当医药产品还处在研发阶段,企业对该药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准确的预定,投资者没有办法准确的判定医药企业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较高。专业投资机构在这个时候因为风险太高,前景无法预测而不愿意投资,所以短期债务较多,长期融资方式很难实现。

2.产品推广阶段的融资方式

医药产品研发成功后,就需要进入试验阶段,需要通过在市场上投放少量产品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但是因为研发阶段融资渠道受阻,医药企业在此时因为盈利能力较弱,偿还债务能力有限,短期借款过融资造成债务压力过大。这就要求医药企业增加长期资本比例,医药企业因此可能会向风险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3.成长阶段的融资方式

医药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后,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扩大市场渠道建设,并扩大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企业一般通过内部融资和股权融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积累和获得。当外部条件允许,企业高效益的前景就能从外部环境中吸引和募集到更多资金,包括新的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后续投资以及上市发行股票的融资。

4.成熟阶段的融资

医药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各方面的实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和巩固,新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融资风险已经变小,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外部投资机构愿意涌入。在这个时候,医药企业关心的是组织结构的完善和调整,通过创新手段完善公司制度,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在这个阶段,医药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的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期降低融资成本。

二、我国医药行业融资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1.优化医药企业的融资结构

医药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和医药企业融资比例分配有着直接关系。过度的提高医药企业负债比例,往往容易增加医药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增加医药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融资风险增加。一般情况下,医药企业偏好股权融资,通过股权融资可以带来低成本、高权益的优势,但是如果发行股票的价格、数量决策不合理,可能造成股东利益受损,增加医药企业融资经营风险。在成长阶段应该合理的增加债券的发行,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将企业资本结构保持在理想水平,保持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从而在控制企业融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建立医药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医药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附注和其它财务说明中所列数据和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帮助医药企业准确及时的掌握各方面情况,对医药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预知,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将医药企业的各种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医药企业可以在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财务指标中选择适合自身融资环境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好提前预警。

3.提高医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医药企业做出融资决策的之前,高层管理者应该对整体的环境、市场的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的资产结构等等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确保做出的决策能够保证医药企业在适当的时机和市场环境下顺利融资。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者能力,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站在战略眼光的角度,以企业整的发展利益为重,对企业全局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洞悉市场发展规律和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融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完善企业的风险监管机制

当期,我国医药行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机制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正因为如此,医药企业就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在企业内部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对于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企业融资风险增加的因素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在融资风险发生之前就做好事前预防控制,实现事前、事后都能有一整套完善的监管流程。在风险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完善企业组织治理结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等来做好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

总而言之,医药企业融资关系企业的良好发展,融资风险控制对加强医药企业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医药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也就成了医药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只有科学合理的做好医药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才能让医药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立林.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横向并购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05

篇7

公司于2010年登陆深圳中小板,上市之初公司主要业务以皮肤药为主,近年来在经过系列外延式资产并购整合和内生业务快速发展后,目前公司中成药产品已形成不孕不育类、心脑血管类、皮肤类三大拳头产品系列。

此外,太安堂通过自主研发创新、产业整合等形式不断扩充产品线,在妇科用药、呼吸科用药、儿科用药、名贵特色药材等领域形成公司中药特色药物品种。公司目前共拥有371个产品批准文号,25个独家产品,其中3个产品是国家重要保护品种,97个药品被列入国家基药目录,175个药品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在专注中成药发展的同时,公司积极开拓上下游,已布局上游人参种植、中药饮片等生产经营,并向下游延伸,自建和收购连锁药店、电商物流等。

至此,公司全产业链布局雏形初现。而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数据显示,2007-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2.61%,尤其是2010 年公司上市之后,公司经营获得快速发展(图1)。在2011年医药行业整体增速下滑大背景下,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仍然保持了39%的增长,未来通过外延并购和内生增长有望保持40%以上快速增长。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公司主营产品方面几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不孕不育产品麒麟丸处于高速成长期,2014年有望保持40-50%的增长,是公司目标5年做成8亿元销售额的大品种;二是上游人参业务今年收入有望翻番,加上中药饮片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公司心脑血管产品主攻基层市场,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未来基药放量可期。

定增意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平台

按照公司披露的方案,此次定增,公司拟以不低于7.99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0075.09万股股份,募资约16亿元,分别用于电子商务及连锁业务建设项目、亳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长白山人参产业园建设项目、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建设项目、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外车间建设等项目,致力于开拓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全面提升“太安堂”品牌影响力,反哺工业销售,加速推进优质品种上量增长,同时加大向上游贵细药材、大宗药材拓展力度,全面布局产业链。

篇8

据悉,上海医药的H股上市申请已于4月14日在港交所聆讯,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审批手续。若一切顺利,上药预计在5月底之前将登陆港交所,成为内地首家“A+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而据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辉瑞公司很快将成为上海医药的长期股东。

上海医药与其“绯闻对象”辉瑞公司颇有渊源,双方合作已有多年。创立于1849年的辉瑞,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制造企业,而上药是辉瑞目前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分销商。此前,辉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曾表示,辉瑞通过上药在2010年度实现的药品销售量总值达30亿元,今年的目标则为90亿元。

双方最近摆在台面上的动作是签订了一纸谅解备忘录。4月22日,上海医药(601607)公告称,上药将就辉瑞公司生产的一种创新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注册、商业化和分销进行合作,在未来谋求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辉瑞在中国有7家厂,但仍然愿意将部分新药生产权给我们。”上海医药某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在新上药成立之前,就和辉瑞在分销领域有合作,而新上药打通全产业链之后,未来和辉瑞公司可以合作的点就更多了。”

然而,记者最新从接近上海医药的某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了一则重磅消息。“我们与辉瑞签订了战略合作,这是跨国企业在对我们进行为期六个月全面考察后作出的决定。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很快成为我们的长期股东。”

根据备忘录所述,“双方还计划寻求未来的合作机会,包括进一步的分销、商业化、研发等举措,以及生产制造和股权投资的机会”。其中提到的“股权投资的机会”似乎也印证了“辉瑞有意成为上药H股股东”这一猜想。

作为全球医药龙头,辉瑞在全球制药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毋庸置疑。但究竟是什么促使辉瑞在战略伙伴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入股上海医药,与其共同进退呢?

搭建分销新平台增加筹码

根据辉瑞公司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看中的主要是上海医药的综合能力及中国市场的覆盖能力。事实上,自2009年吸收合并以来,上海医药从未停止过扩张壮大的步伐,其内部整合、外延并购的路径逐渐清晰。

2009年10月,新上药通过“三合一”的重组方案,完成上药集团在A股的整体上市,成为上海市国资委医药资产的唯一上市平台。上海医药在2010年3月实施了吸收合并式的整体重组,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随后新上药又相继并购拿下了地处苏、鲁、粤、闽、京等地区的多家区域分销的药企,形成了以华东、华北和华南三大区域为核心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医药分销平台。2010年,上海医药实现销售收入374.11亿元,跻身药企前三。

近期上海医药并购步伐开始加快,以40亿元全购北京第三大医药分销公司――中信医药的母公司CHS(China Health System Ltd.);并以14.87亿元收购母公司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和资产。

与辉瑞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同一天,上海医药高调宣布与中邮集团下属中邮物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全国性的新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共同建设跨行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表示,该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弥补其物流短板。上海医药在核心城市将自建物流中心,而其他地区则与中邮合作,实现全国覆盖。

“我们与中邮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这是对我们经营极其利好的消息,无论是分销网络的延续,资金回笼,对高端药品直送,物流中心建设都将是飞跃式发展。”上述上药高层人士表示。

对上海医药青睐有加的跨国药企不止是辉瑞。本月12日,上海医药刚与包括赛诺菲-安万科、默克、诺和诺德等在内69家跨国药企在高端药品、高质耗材及疫苗三大业务领域展开深化战略合作。上药方面预计,2011年公司向以上供应商采购的协议总量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占目前上药全国分销业务的60%。上药方面还表示,希望与跨国药企供应商的业务合作,能达到对方在华业务的20%-30%。

联手辉瑞、与中邮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69家跨国药企签订200亿元采购协议,近期上海医药的一系列动作令业界应接不暇,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药选择在H股上市前夕这个关键时间点接连利好,向市场示好的姿态可见一斑,其实是有着增加筹码的打算。

增长亮点:并购

“2011年是上海医药的‘全国战略年’,公司最近与中国邮政的合作,以及与辉瑞制药的牵手等背后都有一系列实质性操作安排,待时机成熟会逐一公示。而公司一旦完成H股发行后,将择机落实医药工业业务项目的并购,具体将围绕着优化现有的产品与产品线这一思路展开。”从掌门人吕明方的一席话中,不难窥出上药的野心和布局。

据悉,上海医药此次发行不超过7.64亿H股,融资额应不会低于国药控股(01099.HK)当年的87.3亿港元,其中的一半将被用于并购事宜。吕明方表示,在完成分销领域的全国布局后,未来更关注工业项目的并购,重视产品线组合和布局。

“随着中信医药4月起纳入上海医药后,公司真正实现全国化分销战略,地域覆盖范围有了大的突破。”上海医药副总裁葛剑秋表示,“在今年中发行H股募集资金后,将有部分资金用于并购,包括国内分销网络及海外工业的并购。”他表示,海外并购的目标是创新型工业企业,以增强公司创新药品的研发及生产能力,确保公司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而海外分销及零售企业短期内可能不会考虑列入公司的并购目标。

一季报显示,上海医药今年前3个月实现净利润8.49亿元,同比增长107.35%。据了解,上海医药于4月2日完成了100%收购中信医药的程序,其经营情况将合并第二季度报表;此外,整合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最后流程也还在进行之中,预计第二季度内可完成。市场人士认为,已着手整合与收购的两大医药资产所形成的业绩将体现于上海医药未来季度中,加上H股一旦成功发行后带来的有利因素,上药的发展后劲会在年内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二级市场上,大股东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上市公司的看好。上海医药第三大股东上海上实集团于3月31日、4月1日通过上证所系统对其进行了大笔增持。合计超过300万股,平均价格约为19.58元。由于上海上实与公司控股股东上药集团同属于公司实际控制人上实集团,构成一致行动人。通过此次增持,二者持有公司股权增至48.55%。

篇9

公司与关联方的非正常资金往来4倍于营业收入,大量往来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和去向。公司还存在违反《票据法》,虚开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

人员流失风险大

翰宇药业由曾氏兄弟通过关联公司出资设立,公司上市前股权结构中,董事长曾少贵持股34.32%,副董事长曾少强持股26.64%,监事曾少彬持股5.3%,兄弟三人合计直接持股66.26%。

在运筹上市过程中,翰宇药业还获得两轮PE入股。2008年3月赛富三期毛里求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创新投联合入股,对公司增资5565.29万元,赛富基金获得20.91%股权,深圳创新投获得4.09%股权。

这也是赛富基金首次进入生物医药行业。2009年1月赛富旗下另一只基金TQM再次对公司增资2214.77万元,经历此轮入股后,赛富三期持股19.97%,TQM持股4.51%,深圳创新投持股3.91%,PE合计持股28.38%。

公司另外5.36%股份由丰成投资持有,丰成投资是公司为锁定核心骨干而设立的管理层持股平台。但是我们发现其核心人员在这一持股平台上的占股也很小。生产、研发、营销、财务等核心部门负责人仅分别持股1.24%。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研究员对《投资者报》表示,公司处在一个严重依赖技术研发的行业,对于这类技术型创业企业,管理层和核心研发人员持股比例过低,容易造成人员和技术流失。

令人不解的是公司管理和核心技术人员不但持股比例偏低,而且薪酬水平也不高。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公司支付给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分别为29万元、79万元、214万元、133万元。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胡家磊博士告诉《投资者报》:技术型制药企业总监级别的管理人员一般年薪都超过50万元,如果薪酬过低,可能存在其他隐性补助,或者企业技术含量不足。

利益输送明显

翰宇药业设立之初,仅用于申请药品生产批号,实际上是一家空壳公司,研发和生产资产均在翰宇生物。翰宇药业获得生产批号后,通过向母公司免费租赁厂房、设备的方式,进行生产。公司还免费使用母公司的专利和研发技术,不承担研发支出。

根据会计配比原则,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计算净损益。公司将收入留给自己,而让研发费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让母公司承担,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实际控制人通过翰宇生物向公司输送利益。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深圳特区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2007年免征所得税,2008年及2009年,公司执行的所得税率分别为9%、7.5%。同一控制下不同所得税税率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转移,可以达到避税效果,上述违规操作还有偷税漏税之嫌。

为避免研发和生产不独立,公司2008年分两次向母公司收购资产,并对人员进行整合。此前在母公司工作的核心研发团队进入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和比例都在增加。2007年至2009年,公司员工人数分别为127人、265人、285人,同期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993万元、1364万元、1868万元。

2007年公司主要员工为生产人员,总裁袁建成等技术人员在母公司领薪,员工平均年薪为7.8万元,2008年大量公司高管、技术人员进入后,员工平均年薪却下降至5.1万元,2009年也只上升至6.6万元。高薪酬人员进入后,平均工资不升反降,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实际控制人通过关联方承担员工薪酬,再次向公司输送利益。

一位武汉地区制剂类药品人员告诉《投资者报》:制剂类产品的出厂定价空间很大,销售毛利也很大,从厂家拿到的10元、15元的制剂经过各级渠道后,价格可能超过100元。

我们发现公司披露的药品价格数据只有变化比率,而没有实际价格,而且与经过多级渠道之后的医院销售价格进行对比,数据没有可比性。公司涉嫌隐匿实际价格,披露数据存在对投资者的误导嫌疑。

我们对公司主打产品胸腺五肽(包括1mg、10mg两种)的市场价格进行了调查。目前市面上胸腺五肽1mg供价在8元以内,一般5元左右,10mg20元左右。胸腺五肽2006年之前供价高,随后大量厂商涌入,价格不断走低,而公司的平均销售价格却在走高,2010年上半年超过20元。

资金拆借去向成谜

公司2007年、200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620万元、7736万元。2007年公司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为2.14亿元、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为2.63亿元,系和关联方发生的往来款,往来款4倍于营业收入。2008年公司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为1.76亿元,支付与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1.61亿元,系和关联方发生的往来款,亦超过营业收入的2倍。

篇10

当然,如何突破资金困境以及规避并购所面临着政策风险、价值评估、并购后的整合等风险,一直是本土生物医药公司以及相伴生的资本力量关注的焦点。《首席则务官》杂志之所以将当前的这一阶段理解为本土生物医药行业进人“并购时间”,而非“并购时代”,恰恰因为由于生物医药领域内的产业力量和产业资本均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尚未形成全球医药领域少数巨头控制与整合下的成熟期并购态势。本文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发生多起并购的先行者――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制药”)为个案进行详尽剖析,以期对刚刚进入“并购时间”的相关领域CFO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鲜活案例。

难“研”之隐,-“井”了之?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而另据业内数据显示,2010年10大研发国际领先药企共计投入研发资金602.4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未来五年重大新药创削资金的近10倍。其中日本武田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最高,达29.5%,计46.4亿美元;美国默克制药研发投入占比最低,为12.3%,达55.8亿美元。

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江苏泰州医药产业园――中国医药城,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园内集聚1100多家中小企业。美时医疗、亿藤、中卫康等一批企业蓬勃兴起。随着海外企业的加快进驻,医药园区16亿元企业债券正式发行,园区金融环境的日趋优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科研资本相融共生,产业园已渐渐成为“医药科学家的沙龙、医疗企业家的俱乐部,融资的乐园”。

三生制药CFO谭擘和整个并购团队对泰州医药产业园企业的研发力量,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甄调研,终于发现上海亚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scentage Pharma以下简称“上海亚盛”)的潜力所在。

曾经在创业早期饱受资金短缺折磨的三生制药管理团队对双方的发展态势很清楚,而且对上海亚盛20多人的团队研发力量非常看好,其领军的核心骨干都是拥有海外履历的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药品研发。谭擘难掩兴奋之情地表示,“上海亚盛这个研发团队,多年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国外治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都是领先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分为单克隆抗体,小分子药物(替尼类)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由于靶向机制,副作用较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药物领域之一。三生制药需要的是研发技术和市场,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实现互补共赢,新药有可能要到2016年才能真正上市。风险与投资并存,但是为了抢先占领未来的市场,我们必须迅速作出投资决定。”

2010年2月份三生制药以300万美元购买上海亚盛40%股权,联合进行靶向小分子药物的研发。8月11日,上海亚盛研发的两种新型小分子“细胞凋亡”靶点抗肿瘤新药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两种原创“细胞凋亡”靶点抗肿瘤新药的代号分是AT-101和AT-406。AT-101是以“细胞凋亡’关键调控蛋白BCL-2为靶点的抗肺癌药,是首个由国内实验室直接提交数据一次性通过FDA认可的原创靶点抗肿瘤化学新药。上海亚盛董事长杨大俊博士介绍,这两种新药都是公司原创的国家一类新药项目,技术水平为国际领先,率先攻克“细胞凋亡”靶点难关,填补丁国内空白。

曾在创司负责生物技术及医药健康的上海亚盛总裁杨大俊对于研发投资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医药投资市场,如果说10多年前是IT产业的黄金期,那么现在正是做生物医药的黄金期。只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就可以抵御金融危机。因为制药是长线投资,做创投首先要看的肯定是公司是否是行业龙头,技术是不是行业领先,这点是很重要的。医药行业往往是一个长期投资,而普通投资者一般不会参与前期投资,因此医药创投必须善于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公司。

作为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技术企业,三生制药占据了中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市场大约44%的份额,比其他六家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的总和还要多。三生制药还在继续拓展市场,今年第二季度又从国内外企业手中获得了另外2.2%的市场份额。可是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在全面开放的中国市场上,往往多头竞争导致了市场出现乱战的局面:以三生制药上市的EPO产品益比奥为例,在益比奥上市后,国内许多厂家都开始介入EPO市场,成都地、北京四环生物、华北制药等16家企业先后获得SFDA颁发的药品注册证,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对于竞争局势,谭擘冷静分析。

究竟怎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疆拓土,对于三生制药而言,无论走到哪里,依托的都是前沿的生物医药。”三生制药虽然在美国上市,但很多投资者都在欧洲,因此谭擘的路演行程足迹遍及哥本哈根、伦敦、爱丁堡、法兰克福等欧洲资本市场要地。一位资深的欧洲投资者对此感叹,“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出问题之后,很难看到一家中国公司连续多年还在长期坚持做几年前IPO路演时设计的战略――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难得。”

目前,三生拥有七个正在研发的产品。其比澳是国家一类新药,是全球第一家将其上市的企业,抢在了两家在相同领域有类似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前面。I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特比澳的新适应症也已经获得了认证。

资本推手密集进入

已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更大信心来源于极度活跃的社

会资本,生物制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产品的开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利润。生物制药企业在创业阶段以创业投资资本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普通权益性资本开始增加,达到生产销售的规模经济以后,开始吸收债务性资金。如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医药上市企业在一级市场大都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其中海普瑞、科伦药业、康芝药业、力生制药、誉衡药业、乐普医疗等均募集了超过10亿元的资金。作为为数不多的兼备消费和新技术两大特征的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都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而如何使得资本与产业的成功联姻、促进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健康稳健持续发展,也成为众多PE股权基金需要考虑的问题。

维梧生技创业投资(VIVO Ventures,以下简称“维梧”)从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美国和大中华地区为核心,专注于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和医疗产业,目前管理的基金超过10亿美金。维梧在全球医疗投资领域中具有10多年扎实并广泛的产业投资经验和非常稳定的资深专业的投资团队,维梧管理合伙人赵晋表示,维梧在今后中国战略发展的重点就是积极地寻找和挖掘在美国和中国市场相互协同或互补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维梧在中国获得了“帮助被投资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投资者”的声誉。已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康辉医疗就是一个受益于维梧帮助的中国公司。康辉医疗作为一家生产骨科器械的公司,基于其业务快速增长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维梧在2009年投资了该公司,2010年帮助康辉做出了在美国上市的战略决策,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2011年医药板块最佳IPO,赵晋表示,目前中国在医药行业研发费用总体投入仍不高,医药开发领域还以原材料出,为主,而为了提高了附加值,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于研发高端药上。

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医疗基金合伙徐天宏表示,VC除了提供资金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医疗行业的VC需要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管理团队,”谈及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徐天宏称,要通过不断的并购,最后缩小到几百家大的医药企业,“除了国内之间的医疗企业的并购,现在还有很大的机会是在国际上,我们最近发现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或者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的并购机会,尤其在美国。”

安永亚太地区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张翌轩表示,过去两年对于生命科学的关注住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有很多资金、很多投资人的兴趣逐渐转移在这方面,但是当资金在投入支持研发的时候,他们追求的还是合理的利润。中国的医药行业火部分还足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还处在发展的阶段。现在外资企业对十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非常诱入,14亿入口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在过去两二年,不管是在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尤其是在医疗器械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生物技术的行业本身有它天生的吸引性,我们刚刚访问过韩国几个最大的公司,他们本身都不是做生物医药行业的,但是他们都准备在生物医药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妍发和推广。制药和生物科技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但是回报也比较高。”

张翌轩同时强调,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创造性的适应当前的环境,提高对可用资金的利用,并且在药品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早的向投资者、购买者和监管机构展示其产品的潜在价值。然而在可用资木减少的情况下,生物医药公司寻找和开发药品的时间更加冗长、成本更高并且风险更大,药品的审批降至接近历史低位。气此同时,在药业公司已经实施了临床实验之后,监管者要求公司提供额外数据的现象更加普遍,这又增加了药品开发的时间、成本以及风险。“公司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筹集、配置资本,开展更加有效的研发。”张翌轩解释道,在资本层面,企业需要在筹集、优化、保管和投资稀缺资木方面具备创造性――寻找新的方法将现有的知识产权货币化,以至追求“虚拟”公司模式来减少固定基础设施;在研发层面,生产面向小众的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将会更为有效,这类产品需要进行的实验量较少,竞争压力较低,安全性问题也更少。

抢占海外资本通道

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结构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风险投资占2%,其他融资占43%。

在这样的态势下,尽快打通富集青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力量的海外资本通道,不失为本土生物制药公司得以快速壮大的上策。为此曾被2001年国内创业板的“引而不发”耽误了数年时间的三生制药的管理层果断地把眼光转向了海外资本市场。

2007年2月7日,三生制药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生物科技和制药企业,首次融资达1.23亿美元。上市后三生制药每年的销售额都以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并把更多的资金持续投入到研发和扩大再生产中。2007年11月,三生制药为增加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投资3000万美元的新厂竣工后,研发和生产能力提高了3~5倍。

谈及三生制药在美国上市五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谭擘表示,“足够的耐心非常重要。生物医药的研发更需要长久的坚持,COPY人的专利技术容易,但不会有大的未来。而要想占领前沿市场,就要有自己的核心拳头产品,除了立足国内自己研发、拓展国内市场,我们还不放过美国、加拿大的市场,在欧美资本市场角逐,必须有敏锐的嗅觉和速度,才会发现和捕捉住有利于三生制药发展的并购时机,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市场总是奖励耐心的长跑者。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更为惨烈,那些有着研发潜力的美国木土医药研发企业,苦于资金的束缚,迫切需要外来资金解套。而三生制药看中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领先的专利技术与销售市场,经过研发部门、专家团队、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的实地筛选考察、临床试验,2008年二生制药与美国AMAG签订了其铁剂Ferumoxytol的中国独家销售权。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打通海外资木市场通道后,三生制药得以在全球视角下寻找适合的并购项目。比如三生制药与加拿大Isotechnica公司的并购项目,是在与欧美、亚太地区和国内三家企业等自不同国家的数家企业激烈角逐之后,签订免疫抑制剂Voclosporin的协议。“当时Isotechnica的账血已经亏损,财务、市计对其账面进行了全盘核算,让风险降到最低。妍发团队在实地临床试验之后,和当地医生进行了充分交

流,发现已经开发到二期的Voclosporin免疫抑制剂的优点在于,引起糖尿病副作用的发生率非常低,而疗效与同类药物相同。预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元~20亿人民币。”全程操作这一并购项目的谭孽非常看好新项目的前景。

不过由下诸多现实的挑战,生物医药产业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的条件并不成熟。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陶景洲律师表示,中国医药企业能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并不多,木来赴海外并购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做后盾,但目前中国去海外并购的医药企业却是中小型企业居多。同时生物医药行业的海外并购属于知识密集型并购,由于投入大、周期长、有些项目要五六年甚至十年,时间长跨度大,潜在的风险难以预测,并购团队宅要做充分的准备,防患于未然。“并购之前,既要全盘考虑,又要注意细节。由于研发新药,前期投入成本高,后续用于临床的追加资本更多。因此购买研发阶段的新药不能盲目上马,不能因为和对方谈判很久,就不舍得放弃。比如新药的上市必须经过美国FDA批准,所以一定要验证并购的药品是否经过批准,否则无法上市。此外如果对方研发队伍不稳定,一旦在并购后和中国公司发生劳工纠纷,不仅继续研发成了泡影,而更危险的是高投入换来的只是一个空壳。”

当心“冲动是魔鬼”

针对生物制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开发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并购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经过兼并收购,收购者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如现成的行销网络,及其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多年以来建立的信用,使企业能马上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范围内,前100家全球医药企业供应着全世界80%的药品,并且全世界近90%的药物生产是来自发达国家:美国占30%、日本24%、德国13%、法国9%、英国6.4%、瑞典4%。全球前10强的制药企业已经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的5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10强只占有国市场的25%,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束缚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集结中国医药的优势兵力,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并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合力量。

对此天士力集团CFO裴富才分析道,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文化的渊源,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医药在西方国家规模化发展的难以兼容。中国医药企业大部分生产原料药,剩下的大批做仿制药,好多医药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生产的药品是西方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我国医药行业专利产品的短板以及专利权保护的不完善,极大制约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的发展。

像同仁堂、天士力这些中药企业生产的中药在国内有着稳定的客户群,而在美国作为特殊的商品销售则非常困难。目前很难走出国门。而国内中国医药、上海复兴、华润等公司的并购非常活跃。但是由于中国医药企业大部分是小型企业,上百亿元的药厂都没有,这就为海外并购的少之又少埋下了伏笔,以至于大的案例比较少。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业投入的加大,中国医药板块的海外并购会有所发展,但这和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医保的覆盖率密不可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医保水平比较发达,医保覆盖率广,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保覆盖率低,很多患者有病没钱洽就放弃治疗,这不仅制约了国内医疗水平的发展,也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有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再加上了解全球并购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中国医药海外并购的成功。

篇11

由于多肽类药物研发的技术难度不小,目前国内相应的企业并不多,主要有成都地奥制药、北京世桥生物、海南中和药业、双成药业、扬子江药业、常州四药,以及丽珠集团等,外资药企如诺华、阿斯利康、默克雪兰诺等也在国内设有工厂生产。正因为如此,各公司的销售毛利率较高,这从上市公司翰宇药业与双成药业的定期报告可见一斑。

但是,《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发现,若将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横向对比,则可发现其中多有疑点,令人费解。定期报告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Q2,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74.88%、74.76%、71.35%与65.89%,呈逐步下行态势;同期,行业内竞争对手翰宇药业的销售毛利率为75.83%、76.71%、79.32%、81.08%,这说明了公司与翰宇药业在走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公司向低端发展,而翰宇药业向高端发展,这从公司招股说明书里所披露的医院平均采购价格对比可以印证(参见表1)。

但令人费解的是,公司各年度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竟然远高于翰宇药业(参见表2)。

当记者与一位知名私募人士时,该人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卖山寨机的能比卖iphone还赚钱?违背行业的客观规律吧”。

而公司方面给予的答复则较为牵强,表示公司与翰宇药业虽然同为多肽企业,但品种有所不同,并否认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翰宇药业。

存在较明显的粉饰净利润嫌疑

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0.04%、9.62%与-3.42%。换言之,在上市前一年,公司业绩增速即放缓,在上市当年就已经变脸,没有体现出任何成长性。对此,公司表示,“一个公司的成长性不单单由净利润增长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未来发展。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在研品种、研发能力、管理团队,乃至于公司核心价值观等等都能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显然,这个说法难以令投资者满意。

然而,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如若公司没有粉饰财报,“挤”出一些利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可能是另一番光景,甚至达不到当时上市的标准。截止2012年底,公司的开发支出为2623.74万元,相比2011年增加了1597.58万元,增幅为155.69%,而2011年的开发支出又比2010年大幅增加。换言之,在这两年间,公司将大量本该用于当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资本化了。以2012年为例,当年研发支出中,费用化支出仅235.51万元,占全年研发投入的比例仅为12.85%。很难说这么高比例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而公司无形资产在2012年及2013年的变动情况又似乎证明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有失妥当。

公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公司的开发支出为2623.74万元,相比2011年增加了1597.58万元,增幅为155.69%。但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公司通过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0。公司方面对此的解释是“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公司的报批品种仍在审批过程中,所以公司通过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0。”

大客户依赖潜藏经营风险

篇12

道路各异

裴富才的职场轨迹颇为“辗转”,从国企、外企再到民企,游刃于不同体制之间,却始终没有偏离财务的轨道。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国有军工企业工作了近10年;1994年进入AT&T天津公司;1996年10月开始在天津朗讯科技任总会计师;2000年4月天士力进行了股份公司改造,裴富才以筹备上市为主要任务加入天士力,先后任股份公司财务总监和集团财务总监。

而安峰的履历则更为传统,从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其职业生涯。1997年,安峰在永拓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2002年赴新加坡学习并考取ACCA认证;2004年2月加入金象复星担任财务总监。吸引安峰的是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空间和金象复星管理层的集体智慧。“这个行业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很大。上海复星的创始人被誉为复旦之星,这些精英有才华有能力,跟他们一起共事有很多学习的机会。金象复星的总经理徐军先生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品德才学上,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可谓亦师亦友。”

集团财务管控

逐步确立天士力集团财务的控制体系和完成股份公司上市,是裴富才加入天士力以来做的两大关键工作。从最初单纯的中药企业,到现在以大健康产业为发展战略,业态更加综合的集团公司,裴富才这几年经历了天士力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公司数量和区域分布,销售和资产规模都有很大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天士力集团资产总额83.7亿元,参股的分子公司共67家,其中有十几家公司分布在国外。

裴富才认为,中国企业集团成立比较晚,以前大的企业集团都是国有的,真正的民营企业集团是从1992年以后开始建立的。书上虽然有一些集团财务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介绍,但是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真正市场化运营的企业集团,如何实施集团化财务管理,必须在实践中摸索。企业集团具有投资层次多、多元化经营,跨地域经营,规模巨大等特点,集团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必然成为集团财务控制的重中之重。裴富才正是从企业集团对子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角度,来构建天士力集团财务控制框架的。

对于如何在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控制,裴有一番梳理。他认为,控制不单纯是靠资金集权那么简单,首先需要一个立足点。裴富才以著名的戴明循环来阐释这个问题(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他提出的PDCA循环也被称为戴明循环,影响深远。任何管理活动都要经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这样一个循环,改进的过程会在更高的层次,再次经过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的循环,直至完美无缺)。裴富才将戴明循环应用到天士力的集团财务控制中,天士力集团控制的立足点在于计划和检查,执行和改进则是子公司的事情,即集团制定财务政策和标准,通过内部审计、财务稽核等手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责令改进。裴富才强调,确定了集团财务控制的立足点也就明确了各自的职责,避免因定位和职责不清造成的混乱。

药品是特殊商品,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有严格的管控要求,比如在存货管理方面,药品效期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对财务要求比较高。天士力根据不同产品制定预警期,集成库房信息与财务数据,分时采用正常销售、促销、捐赠等手段,避免药品因过有效期而造成损失。此外,制药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药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也大。具有探索性的新品研发,不同阶段的专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突出。“无形资产管理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要有战略架构,比如是自行研发还是外购,以及每个研发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如何配比,都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否则就成了单纯的无形资产会计。”裴富才特别强调研发与战略的协同。

流通行业资金管理

作为医药商业连锁企业,金象复星更注重资金周转、存货管理和信用管理。在采访中,安峰特别谈到,连锁行业与零售单店不同,总体而言要求财务与业务匹配的更紧密,例如:对于商品品类来说,按照大中小类划分,甚至明细到近万个单品,要求及时监测其各项关键指标,如毛利率、动销率、周转率等在不同门店的变化情况,并据以调整商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对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要求都很高。“财务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反映成符号被财务系统记录下来,并按照财务的规律和方法,分析、监控和指导企业的行为,最终实现核算和管控的职能。他形象地比喻道。

相对于很多国外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来说,国内的企业尚处于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区域性明显、并且规模都不大。全国性的零售连锁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成规模的大企业还比较少。

目前金象在全国共有300多家连锁店面,年销售额在6亿元左右。“为了在区域和整个行业当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我们一方面要打造和完善盈利模式,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和ABC成本管理等方法,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完善流程和制度,如设置信用额度和信用周期等方法,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公司的战略发展,根据市场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与业务部门一起制定假设条件,编制经营预测,在每一个投资活动当中指导和参与尽职调查,评估拟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和回收周期,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法律、税务等风险,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金象复星除了零售药店业务,还有一块是以三甲医院为主要客户的批发业务。批发业务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用管理方面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很强的原则性,又要有很强的灵活性,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营运资金管理是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要素管理,财务要做的是辨别这些要素存在的形式是否合理,数量是否适当,通过库存的效率管理和资金的成本管理等手段,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据安峰介绍,金像内部对于质量和业务流程都非常重视,把无形资产和信誉的控制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这个行业本身有GSP质量管理作为前提,现在我正在做的是如何更加完善内控制度,让其更好地落实在各项业务系统当中。”

探索资本运营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最终是需要资本运作的,因为规模产生效益。

回想起当年的上市历程,裴富才第一句话便是“那时非常艰苦,复印机都用坏了好几部。” 2000年3月16日,中国证监会了《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通知》,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体制开始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2001年3月17日,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天士力就是赶上了资本市场改革后的第一批上市公司。

当时天士力提出要用最短的时间申报上市,从股份公司2000年4月改制到2002年8月23日上交所挂牌,裴富才颇为感慨。“上市过程中,财务部门最辛苦。我那时压力很大,在中国,公司上市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无论是人员和资金。而且上市的募集资金项目早有规划,如果上市不成功,资金会有很大的空缺,造成项目无法推进。”当时裴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EMBA,全方位的时间压力和精神压力袭来,最终他还是顶住了压力,帮助企业成功上市。谈及上市成功的因素,裴富才总结如下:首先是天士力本身有非常好的产品――复方丹参滴丸,连续六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其次是股权结构清晰;第三内部团队职业且敬业;第四对自己严格要求。

裴富才在天士力的九年中,从财务角度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转变,从原来单纯做产品经营到现在资本和产品经营相结合,持续关注资本市场动态。“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是最严格的,一些新的法规准则都在上市公司先行试点。有了上市公司工作的经历,就会更加关注最新的管理知识,按照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企业。就会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看企业的运营,了解各个分子公司之间财务杠杆和整体筹划。集团的投资并购都是按照大健康产业战略来进行的。”

裴富才已在几年前完成了天士力IPO这一“资本战役”,安峰还在不无兴奋的与资本市场对接中积淀。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资本运作经验不足。从公司战略而言,与资本市场的衔接非常重要,我个人的工作重点也多放在投融资方面。”安峰坦言。

据他介绍,金象目前有上市的计划,或者先做私募融资,然后再进行IPO。“扩大规模很重要,融资也是为了扩大规模。金象将通过并购、新开店等方式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拓展市场,增加门店数量,推行集中式管理,组群式发展的策略。”

而在与VC/PE的交流中,安峰也经历了一些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刚开始时,觉得他们是出资方,双方地位有些不匹配。接触久了以后,从技术到业务再到人,全方位的交流下来,就逐渐体会到其实大家是互相需要、合作共赢的。“我们最愿意与那些有行业经验的投资人打交道。”

管理经验参悟

当下的中国,普遍出现了反思传统、走向自然、文化回归的思潮,国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职业经理人也希望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破解迷思,汲取灵感、反哺修炼、追求超越。财务人员也不例外,裴富才与安峰都从国学中汲取管理与做人之道。

裴富才在读过《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记述孔子言行的典籍后,更加明白孔子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并且很有个性。“中庸之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并非折中主义,而是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中,就是放弃自我,不带偏见地对事对物进行客观判断,不采取非黑即白的绝对方式判断和处理事情,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裴总结说。在这九年里,裴富才最感欣慰的是天士力给了他一个实践中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平台,并把自己信仰的哲学理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而中庸之道对他在天士力实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启发,主要体现在几个财务控制的平衡关系上。

财务控制和信任的平衡――实施财务控制时,对员工的信任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财务控制与企业集团发展阶段的平衡――企业发展初期与成熟期的财务控制手段不同;

财务控制与效率的平衡――任何控制措施都是对相关行为的限制,而限制必然降低效率,追求在控制和效率之间的平衡;

财务控制与成本的平衡――如果控制收益大于成本,就是过犹不及。

有两个人给安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影响深远。第一个是一位教授,他特别爱问问题,而且是连续的提问,颇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功力。还有一个人是被誉为“华人创投第一人”的李宗南博士,现在68岁了,还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做运动,做事极具理性和规律性。安峰在与其接触中,深深被李宗南先生的极度自律以及低调谦和的风格所折服。“这两位前辈给我的启发是,做事一定要深入,才能把握事情的本源,做对的、合理的事情;而做人一定要自律,利用好时间和精力,把事情做好。”

篇13

一、生物医药行业特点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性行业。该行业的技术垄断性强、进入壁垒高、预期利润高决定了其如下特点: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投资的风险和利润大等。具体来说:高技术要求:生物医药行业专业要求高,必须具有高知识的人才才能够从事医药行业,属于典型的知识技术型企业;高资金投入:前文也提到,医药行业的科研周期长,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对其进行保障,从而保证其研究的顺利进行。长回报周期:较长的科研周期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回周期也较长,其只有在科研成果真正变成生产力之后才能看到回报;投资风险大:新药物研发成功率很低的结果。投资收益高:新药物一旦被成功研发,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新生药物在投入市场的两年或者三年之内,其前期的研发投入基本可以收回,有些药物甚至还同时产生数倍的广阔利润。与此同时,充足的资金对于生物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物医药的研发在耗费时间的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当今社会技术更新换代又快速,若因资金的缺乏导致生产设备或者研发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研发能力便不能够提高,高精尖人才便无法进行工作;甚至可能造成高素质人才流失;没有资金,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可能无法进行最后的临床应用实验。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心头大患。

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渐形成

十年之前,产业资本及其投资者,是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但2006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专业的跟踪并投资医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创业板也逐渐走向成熟,不少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尽管当下对于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结构越来越丰富,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仍具有令人咋舌的差距,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种类上。

(二)银行融资难

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首先会找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也一样,但我国的银行却几乎不会对生物医药企业给予支持,能够在银行得到融资的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很少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我国只有不到10%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一方面是因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的长周期以及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使得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另一方面,研发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银行很难把握企业的发展前景,缺少放贷信心。还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资产集中在研发人员的智力资本和设备,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抵押财产来担保。此外,我国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贷款政策来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使得银行对生物药企业的贷款持消极对待的态度,积极性也不高。

(三)股权融资艰难

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一些法定条件,其中有一条为:“开业时间需在三年以上,并最近三年需连续盈利。”这对我国不少新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较为苛刻,很多企业前期基本为不断投入,能够持续盈利的很少,这是由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四)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投资开始踊跃

从2007年开始,各类风险资本逐渐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生物药企业,特别是中小生物药企业,对风险投资都非常渴望;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和私募等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逐渐从传统产业和行业退出,进入医药类等新兴行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开始大量筛查生物医药开发项目,评估其风险和投资收益,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论证。

三、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首先,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要建立多元化投资结构,政府在拨款支持的同时,政府的自筹资金也能够顺利投入支持;国内各种金融贷款存在的情况下,允许国外有资质的投资也能够进入。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府必须在基础性的研究方面要相应的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一些大型技术创新基金来支持,或者也可以出台政策向相应的生物药企业提供无息的贷款、差额担保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减税、增加研发投入、研发设备更新费用的抵扣税款比例等方式来提供支持。

(二)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市场上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不断扩大融资范围;同时要辅之以积极的保障措施,倡导社会上的资金管理公司或者证券公司参与投资,同时努力吸引国际上合法合规的资本风险投资。与此同时,积极开创新的融资模式,使融资市场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希望我国的医药企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融资,从而为企业的研发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张仕林 郑磊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青.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和判断.商业现代化,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