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教育临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篇2
一、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契合度不高
目前,“三段式”课程设置是我国培养医学生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教学阶段。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生在经过三年左右的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学习后,才会在第四年或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即从前两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这种分段式的培养体系会带来一定弊端,比如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不紧密,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不足,使得医学生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学科思维模式,很少发生交叉思考,更无法从整体观点出发解决临床实际应用。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向来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方式,单方面建立知识体系,而忽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尤其是利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病员与医学生总人数不成比例
为了满足人民对知识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我国自21世纪以来对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医学院作为特殊专业的一员也实行同意的政策,因此需要参与临床实践的医学生人数也不断上涨,相应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并没有增加,医学生人数与所需医院数量逐渐不成比例。而且由于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疾病由原来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变成目前的少发病。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临床实践等医疗教育资源不断扩张,但过快的医学生扩招是其无法赶上的,可供R床实践教学的病症、病员相对不足。并且由于临床实践教学的时间性规定,医学生只可能在固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观察学习,但相应的病症、病员不一定可以与实践同期发生,因此无法保证每个医学生都了解到每种病例。无法了解病症、病员的临床症状,也就无法实现教学培养的目标。
三、临床实践期间能力训练不足
面对每一个病症、病员的新症状,由于临床教学实践时间、资源有限,每个实习的医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其检查手法不系统有效,询问病症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以及最终病例书写不规范,都是其临床实践能力训练不足造成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病症,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思路,观察归纳分析。然而目前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人数不成比例,导致资源时间分配不足,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局限性,和其基础、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足,基本诊疗步骤不熟练,询问病情时思路不清,都是当前医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训练的表现。
四、临床实习安排时间不合理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同样如此。此时供他们选择的道路主要有继续深造、工作和待业。对于医学生来说,继续深造考研的学生,通常在大学进入临床实习期初期就会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复习备考上,从而将本专业临床实习置于次要地位;对于即将工作的医学生,在实习期通常都会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继续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有些则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不同的考试、面试,很有可能将实习放在一边;对于少部分对前途迷茫的医学生,对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没有兴趣,得过且过,对临床实习可能也置之不理。无论哪种学生,对于临床实习不认真,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就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上去。
五、导师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医师众多,可能会存在一部分人不够重视,认为教学任务与绩效无关,将其当作负担。而开展临床实践教学的医院,通常都是附属医院或相关教学医院,在次过程中承担着治疗和教学双重职责,既要诊治患者病症,又要指导未来的医生教学实践,因此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压力较大,风险也较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引导越来越多的医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这也使得部分医师对教学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够热情。并且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质疑声和不信任度越来越高,导致某些患者对医师产生了质疑,也有可能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不顺利。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医疗科学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深化改革,对于医师的需求量也会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重要一环,必须从传统单向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种手段结合,建立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新临床教学体系,以培养出更多的医师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10]。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
[6] 杨诏旭,何伟,路程伊,等.器官系统融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伟.趣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晓荣.多媒体教学法在五官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2]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篇4
第二,医生不分年资和地位,一起从沉痛的教训中学习提高医疗艺术。不久前,我所在的杜克大学医学院附院大内科每周一次的大查房,探讨的题目是:针对本科收治的一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其家属就临终管理发生的冲突,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参加讨论的约200人中有行医40多年的老教授、专科主任、住院医师,还有上临床课的医学生们。大家平等相待、畅所欲言。这种医疗艺术的临床继续教育,约占医学院科级讲座的35%。
篇5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教师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师,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师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和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学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
二、临床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院已多次开设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得到了提高。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
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教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须是一名好医生。新晨
篇6
1.2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理论评分
≥90分41例(82%),60-89分9例(18%),平均分为(96.32±3.01)分,参考组患者理论评分≥90分26例(52%),60-89分19例(38%),<60分5例(10%),平均分为(80.19±2.5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实践评分
≥90分38例(76%),60-89分11例(22%),<60分1例(2%),平均分为(92.88±5.19)分,参考组患者实践分≥90分22例(44%),60-89分20例(40%),<60分8例(16%),平均分为(69.65±6.78)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晨
4.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来医学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指快速有效地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同时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医学院校,以此完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过程[1]。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以创新将转化医学教育应用于实习医生的培养当中。其核心是打破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屏障,使校园理论成果能及时为临床应用,而临床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基础教育者,最终使患者受益[2]。转化医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外科临床的进程,在普外科领域,诸如无菌操作、简单的病例分析及医学影像技术等的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普外科临床教学的发展。在转化医学教育时代,如何更好地对实习医生进行培养,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的医学模式,需要对校园教育和教学医院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如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教育对临床实习医生培养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
1转化医学的认识
早在1996年《Lancet》杂志就有论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3],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是指从校园文化教育到临床和从临床到校园的双向研究体系,将理论学习的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实践反馈与理论。而在随后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美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模式[4-6]。我们根据这个转化医学模式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我院与徐州医科大学联合教学,建立实习医生教学基地。加快了人才培养,努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的临床医生,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2转化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转化医学教育从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实施,只是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教育为转化医学教育,把这种行为单纯的叫做实习带教,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太多的成果可言。临床实习医生很多情况下存在不知所以然,举个简单的例子,急性阑尾炎是很常见的普外科急诊病种,带教老师可能会根据课本知识,提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如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等。但在我们的转化医学教育中,不仅要问这些常规问题,更重要的是参加术前的病史采集,参加手术,参与术后管理。然后回顾整个病例的发病、治疗、预后以及随访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然后将思维发散,把病理学、诊断学、影像学都参与进来,融会贯通。这样的临床教学具有深刻的印象,转化医学教育促进了临床实践的提高,同时临床实践践行了医学教育的成果。
3转化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转化医学教育是向临床实践过度的唯一路径,是达到临床、体现临床的唯一运作方式。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发展的曲折性,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转化教育的必然性,可能要走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因为转化医学教育的实施,任务繁重,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没有转化医学教育的兴起,很难有临床实践快速的发展。为了这个过程的加速发展,实行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3.1实习医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育的主体能够快速成长,也就是我们的实习医生能够快速融入临床实践。实习医生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所有教育成果的载体。他们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评价为教育失败与否,因为他们将是保障全体国民生命安全的守护神。如果培养不好,直接影响全体国民身心健康,到那时在回过头来数落教育的失败,势必亡羊补牢,已经晚也。这个历史进程是单向发展的,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对他们负责就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他们不单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整个转化医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3.2整合医疗平台,建立可持续性教育资源所有的医疗教育都有一个教育的平台,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多方的协商合作。医院-临床医生-实习医生-医学院校,是多方互动的。现在的电子信息化系统比较健全[7],投入适当的教育费用,将这个电子系统循环利用,在转化教育中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可以随时调阅每个实习医生的学习进展,并将全部信息录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四方是可以相互两两沟通(见图1),实行的是动态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目前还是一个初级阶段,需要以后进一步完善电子系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3.3提高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其实提高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仅是医疗设备,以及可触及的医疗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的,包括现有的临床医生、病患的基本资料以及实习医生本身。在临床教学中要发挥每一处教学点的资源放大作用,一个病患的基本病情,可联系到很多的临床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实习医生的临床积极性,将他们的理论转化到临床实践当中,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大型医院教学中,往往流于教学形式,走过场,只重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认为他们才是进入临床中培训的第一步,其实是错误的,在一个医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培养的第一步。
4具体实施过程
“有法可依”,才能运行顺畅。我们所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流程。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临床医生在流程中起到引导和授课的任务,实现转化医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临床思维方法,要指导实习医生融入到临床管理中。首先带教医生应及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新技术、新理论,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力[8]。再次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能讲课、会讲课[9]。我们这么多的医生中不是每一个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带教医生的培训,也很重要,你的知识上限,往往决定了你所教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上限[10]。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面对的不单是患者,还有一批批带着浓厚校园气息的实习医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很重要。带教医生是教育中的中坚力量,而上层领导更要有把握运行方向的能力,上下共同调节,才能建设好一支教育强军。4.2双向互动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11],如何能更好的教,以及又能充分的学,是我们的目标。第一,将书本中生硬的理论简化成临床常见的个案病例。例如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有很多点,有时候实习医生根本记不住,或者记不全。带教医生可以现场教学查房,病房中阑尾炎的患者随时可见,让实习生亲自上台手术。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有其目的性:结扎血管,是防止出血;残端0.5厘米结扎,防止残株炎;做荷包包埋,防止肠瘘;纱布沾尽渗液,防止残余脓肿;网膜覆盖,防止肠粘连。最后切口冲洗,防止切口感染。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教的工作展现的淋漓尽致。下面就是学的问题了,带着术中的图像,在看课本,术后一直观察这个患者,直至出院,完成该患者的出院记录。这样就能完整的了解该患者的发病、治疗、出院等情况,然后我们在进行简短的认识总结,这样的教学结果,会更加记忆深刻。
5结语
转化医学教育是医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关注点、研究点,作为一种新理念,转化医学教育在校园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2]。在新形式发展下对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这些未来的医学人才在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并积极践行转化医学教育,从而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WehlingM.Translationalmedicine:scienceorwishfulthinking?[J].JTranslMed,2008,6:31.
[2]洪琪.转化医学:新世纪医学发展新动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03(8).
[3]GeraghtyJ.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ndtranslational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E.Medicine.TheNIH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WadmanM.Harvardturnstomatchmakingtospeedtranslationalresearch[J].NatMed,2008,14(7):697.
[6]AblinRJ,MarincolaFM,NataliPG.The“ExcellenceinTranslationalMedicine”and“Bedside-to-Bench”Awards2007-08[J].JTranslMed,2009,7:57.
[7]孟立锋.基于翻转课堂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教育,2017,01(36).
[8]祁祯楠.全科医学研究生轮转儿科期间胜任力导向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刊,2017,01(52).
[9]McParlandM,NobleLM,LivingstonG.Theeffectivenessofproblem-basedlearningcomparedtotraditionalteachinginundergraduatepsychiatry[J].MedEduc,2004,38(8):859-867.
[10]裴静.PBL与传统教学结合在留学生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2.
篇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此同r,新的医学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中,医疗风险、行文风险、环境风险等几大问题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1]。为了积极应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对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医学教育的尽快转型。另外,医学教育课程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交叉,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实现临床课程的整合。
一、医学教育转型的途径
1、医学教育目标的方向性转型
传统的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的治疗型医生。然而,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学技术异化、道德良知被忽略。在这种情况下,使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呈现出脱离的发展趋势。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教育与临床有效结合,建立医患主动参与的服务模式,以此来尽快改变单纯、落后的医学培养目标。同时,在医学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从患者的健康出发,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医学教育观的系统性转型
医学教育观的转型核心在于系统性转型。由于医学教育的视野非常广阔,不仅包含生物医学知识,而且涉及到大量的临床课程。因此,在系统性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科学、人文、医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感知能力,主要采用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方式来授课。这样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传授中,不利于发现医学中的新问题,最终扼杀了他们在学科中的创造力。鉴于此,临床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知识本位思想,积极向德性本位转变。
3、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性转型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作用,导致教育方式缺乏理论支持,没有说服力。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单纯采用还原与实验的方法,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当前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难题。针对以上现象,必须转变医学教育的方法与手段。第一,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方式,积极向批判性思维方式转变。第二,转变获取文凭的单一目标,提升其岗位胜任能力,凸显团队合作精神。第三,创造性运用有效资源,提高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推进临床课程整合的要点
1、以岗位胜任能力来设置课程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往往从个人经验出发,没有考虑到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忽略了与本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在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应该不断淡化各学科界限,在此基础上增强各学科的联系。同时,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医学人文向临床实践转换。以岗位胜任能力来设置课程,有助于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强化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然而,很多医学课程过分重视某种突出的生命体征,从而淡化了对患者的人为关怀,不利于学生在生命观方面的培养。从这点上来讲,应该引起重视。
2、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整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在医学教育中,特别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大部分毕业生到岗位之后,不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没有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往往感到束手无策[2]。当前,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并且容易陷入“二分法”的瓶颈当中。这种方法看似利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比较科学。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弊端。所以,在医学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而且要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整合,以此来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
3、嵌入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教育包括两大要素,分别是技术要素、人文要素。一个优秀的医生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外,还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当前,在临床实践教育中,必须突出医学的人性化教育。其主要内容为:要求学生关心患者,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禁止侵犯患者利益。另外,尽量争取患者的配合,不得滥用高新技术等。总而言之,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体现出医学的人文精神。
4、推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课程整合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就指出,人为割裂的学科及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是不可取的。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为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对医学科学的需求,开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1952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并对此开始了新的探索,我国各医学院校也正以不同形式及深度地开展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并对此项教学改革分为“三步走”的战略思想。
第一步,增设“专题型整合课程”,即在原课程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却除不适用 的内容,在临床课程教学学,开设专题型整合课程,将横向学习的基础课按各进行纵向讲解。
第二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部分整合,即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求,整合基础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的多种综合,对学科课程的重组及综合,使基础与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步,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淡化学科界限,以整体知识构成为基础,整合为“课程群”,以课程群为单位进行教学。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医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造精神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医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快医学教育转型,实现临床课程的整合。一方面,在医学教育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生物等多学科的融合,加强临床医学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临床课程,为医疗行业培养出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篇10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篇11
2如何强化教学意识
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作为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临床教学医院,不仅仅是获得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充分体现。作为临床教学医院的管理者,不应该只着眼于经济利益与现实利益,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临床教学医院应该多方面强化教师的教学思维,创造条件促进临床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改革教学管理形式,帮助临床教师更加合理地安排医疗、教学、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可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使得临床医学教育水平与临床医疗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需要经常举行临床教学研讨会,给予临床教师更多的机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尽快发掘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同时也可以在教学研讨会上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推荐给各位临床教师,鼓励教师对临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同时,临床教学医院应该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多方面,使临床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加先进的教学知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临床教师技能培训,可以发现更多的教学人才,储备后备力量。定期进行教师选拔比赛,给有潜力的临床教师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比赛也给临床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发掘优秀教学人才的平台,为优秀教学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来发挥其优势,推动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12
1、医学临床实习现状分析
1.1 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模式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一是医院对学生临床实习教育重视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医学院校的教学基地建设,根据三级建设规范,设立有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虽然各级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实习医生的教育,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力度大大超过了教育,加之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大,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实习医生。二是临床教学考评缺乏硬性标准削弱了教师的责任心。临床教学考评过程缺乏硬性标准,以致于带教老师对带教工作松懈,不管学生的实习情况,都以“优秀”成绩结束实习,以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取心。三是科室轮转制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各级医院临床实习科室轮转制是根据医院的实际和实习学生数制定相关实习计划的管理制度,这对学生全面了解各科室工作是有益的,但是加大了各临床科室对学生管理上的难度。
1.2 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我院2000年以前,在校生人数800~1000人,临床医学占总学生数80%左右。2000年扩招后,目前临床医学的在校生4500~5000人,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5000~6000人。每年进入各级教学基地医院达2500人左右。这与相对有限的医疗教育资源,临床师资力量和临床实习病床等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学生双向就业选择和考研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统招统分的格局。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与医院的需要之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我们的抽样调查,47.6%的临床实习生将就业作为第一要务,33.4%的临床实习生对前途感到渺茫。根据临床本科培养方案,第五学年的临床实习,实习学生通常会出现“自觉遵守期,矛盾冲突期,两级分化期”三个阶段。我院临床实多数专业都从每年6月份开始,前5月,学生热情高、主动性强,积极参与各项临床工作。从每年的11月~次年3月份,出现临床实习与就业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学生的主要精力在复习应考和找工作上,实习纪律涣散,不少同学旷班。最后3个月产生两级分化,已签订工作单位和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为了毕业后能很快的独立胜任工作,主动的参与临床实习。另一部分实习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能安心实习。
1.4 学院与医院管理的相对松懈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国家用就业率评价学校工作质量高低的硬指标,学院或医院对学生脱离临床实习找工作和考研多采取默许或鼓励的态度,使临床实习任务很难高质量完成。
基地医院对于实习生临床实习与就业和考研的矛盾,管理也处于两难的境地。最后往往是医院妥协,对实习生的实习纪律不严格执行。主观上,部分临床医生的带教意识不强,临床带教工作无硬性指标,责任不能落实,从而造成带教实习流于形式。
1.5 临床实习生心理问题的增多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实习学生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心理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学生对临床实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学;贫困生人数增多,自卑心理严重;独生子女增多,心理承受力较差,经受不了失败和挫折。相当多的临床实习生存在紧张、焦虑、失落、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临床实习纪律。
2、针对临床实习现状的应对策略
2.1 深化临床教育体系改革
临床教育体系直接关联临床实习的计划、时段的管理,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临床实习进行相应的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实行1年半的临床实习,避免了就业和考研的冲突。学生每年元月份进入临床实习,临床科室轮转实习6个月,7月份进入专业实习。改革临床实习的计划,精简临床理论课授课时数,将课间见习与毕业实习打通,提前2个月进入临床实习。学校针对临床实习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2.2 加强基地医院的建设
2.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浓厚兴趣和高尚的医德,带教老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带教老师应做好表率,使实习生能够尽快掌握临床工作特点,具有临床工作思维方式,以加大对青年医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医院,无论是附属医院或者是基地教学医院,应当有部分临床教师的人才储备,让他们有从事教学研究、进修,促进自身提高的时间和条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行临床小讲课试讲制、集体备课制、临床导师制等方式,提高临床医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实习带队教师管理,学院带队教师的工作纳入教师年终目标考核。对带教不合格的教师,当年不得晋升、评优。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思想,尽职尽责做好带队、带教工作,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提高实习质量。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对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普遍赞扬的医师以及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奖励,为临床医师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广大医护人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2.2 加强医院教学硬件建设
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文件规定,每名实习生应管理6~8张病床。各级教学基地医院应逐步加强医院临床规模建设,临床科室和临床教研室应一套人马,两块牌;一个机构,两个职能。将临床医疗和临床教学工作并重。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的规定,“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内涵是建设“综合模拟病人”培训室、“示教室”、“图书信息室”等。
2.3 加强实习纪律的应对措施
2.3.1 重视思想教育,提高医德素养
一是重视临床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临床实习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动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就业观、考研观。对于实习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及时采取个别教育和通报批评、警示教育的方式,防患严重后果的蔓延。
二是在学院和各教学基地医院开展“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面推进”医德医风临床实习教育,弘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2.3.2 加强就业指导,改革研招面试方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计划分配改革为双向选择,双选会也向小型化和多样化发展,各单位召开双选会的时间参差不齐,极大地冲击了临床实习纪律。加强就业指导,减少学生盲目外出找工作。将临床教学巡点工作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潜能,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改革研究生面试模式,加强临床三基考核力度,实行临床面试考核一票否决制。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面试临床考核课目,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通过改革研究生的面试,实现考研与大学本科教育的顺利衔接。
2.3.3 强化学生管理,严格实习纪律考核
严格实习纪律考核制度,对于严重违反临床实习纪律的学生,除按校规校纪处理外,取消出科考试资格,其他学生毕业后,补齐实习科室,方能毕业。改革临床实习出科考试成绩管理,理论考试成绩占50%,操作考试占30%,医德医风占20%。医德医风的分数由临床带教老师负责,考查学生的实习纪律,服务态度等。出科考试成绩纳入学生毕业学位课程考核。
加强实习带队教师管理,学院带队教师的工作纳入教师年终目标考核。对带教不合格的教师,当年不得晋升、评优。完善实习检查制度,严格要求带教、带队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思想,尽职尽责做好带队、带教工作,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淑嵘,蒋忠仆,李 勇.医学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5):117-118.
篇13
(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其运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在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门新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以及构想性等特征,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生动的感觉世界,允许使用者通过头部转动、眼球转动、手势及其他动作对虚拟实体进行交互考察,以此模拟或体验真实过程[3]。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更加精确、直观和形象化,并逐渐应用于医学、军事、设计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4-5]。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