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创新课程理念。进行项目课程总体设计。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健康评估课程以解剖、生理等课程为基础。又为后期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提供工具性知识、技能,是重要的桥梁课程。为了更好地使课程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在课程建设前先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业调研,并召开了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了解我省及周边地区护士的主要岗位群――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精神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境外护理服务等,紧扣护理岗位需求,参与制定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健康评估》课程标准。在课程中设计了“问诊、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社会评估、辅助检查、护理诊断思维训练”6大工作任务和15个项目。以现代整体护理理论引领,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养:①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学生与护士角色同一的情境化护理职业教育模式,以示教一练习一仿真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模拟仿真训练一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护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动作技能培养与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③关爱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编写实用创新性教材。《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其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组在对全省调研的基础上。主编了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健康评估》,贯彻“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对操作性内容详细介绍,将操作考核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编入教材,供初学者借鉴。内容简明扼要、新颖实用,并将课程组应用护理标准化病人考核的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其中,教材出版后为省内外多所院校教学使用,多次再版,深受好评。
3.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前者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像技能及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技能也可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前者是具有重复性质,在各种情境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后者则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由于护理对象是患有各种不同疾病、具有不同外貌体型和心理特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或健康人;因此在健康评估核心技能中,应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如与不同的病人沟通时用语就不能千遍一律,而是要灵活机动。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多种教学新方法,在达成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强化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
(1)学生护理标准化病人(SNSP)和客观结构化多站考核。培训学生标准化病人(NsP),应用于健康评估技能训练和客观结构l化多站考核,既提高了学生的健康评估操作技能水平,又强化了关爱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人文素质。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与目标多元化、_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技能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
(2)研究性教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护理工作组”为形式的研究性教学,课前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制作思维导图、做课件、演讲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境案例教学与反思性教学。在教学中设置各种临床情境、案例,引导学生讨论,锻炼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书写反思日记,强化护士角色,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开展健康评估理论知识与技能大赛,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健康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浓厚兴趣,起到了对课常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作用。
4.建设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确保本课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院健康评估实训室购置了问诊训练模型、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模拟人、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等先进的仿真训练设备,提供医院仿真环境,实训室课后对学生全面开放,实现“教学一工作场景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5.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除了购置大量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源,课程组近几年摄制了大量教学录像,制作课件。建设具有丰富资源的精品课程网站,几年内每年都有大幅度更新改版,建立在天空教室课件制作平台上的师生互动平台十分便于师生交流,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师生互动频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
6.开展课程说课比赛。为了使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课程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包括整门课程说课及单元说课。通过说课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课程理念,更深入地了解了本课程的内容,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总结,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成效
职业课程评价应遵循双重标准,即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主要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院近四届高职护士健康评估实践能力考核中一次考核合格率85%以上,总合格率100%。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受到后期课程教师好评。2009-2010年毕业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一次考试通过率均为99,6%。医院反映近几年我院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普遍增强,在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当年对口就业率平均为98%以上。
通过课程建设和经验分享,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目前本课程组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优秀。所在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获得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省卫生职教优秀骨干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护理专业被评为省高校品牌专业;课程被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及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获得多项学院及苏州市教学成果奖,发表教研论文,5Q多篇。
篇2
教学设计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历经30多年的本土化进程,但目前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引进、借鉴等消化吸收的层面,缺少超越理论反思直接指向具体实际问题的实务研究。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其显著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等,检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参照,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尝试提出改革的建议,提升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现实困境
教学设计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立足点和落脚点是教学实践。然而,实然的教学设计现状与应然的教学设计定位相差甚远。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较低。理论上完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屡屡碰壁。
现代教学设计是适应工业时代大批量生成需要的产物,以科学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论,以要素还原论为思维方式,认为复杂的学习或教学系统可以还原成若干微小的组成部分,对于微小部分的良好控制可以达到整体的系统效果。跨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对教学设计而言,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等要求教学设计的宗旨、框架、实施等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具体而言,现行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师和教科书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学习者是等待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步骤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和控制。教学设计为了追求一般性和普适性,设定理性化的教学状态,构建线性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的准确性和使用的优先性,忽视教学情境的独特性和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二、教学设计问题的原因诊断
传统的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工业时代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思维模式,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从“标准化生产”向“量身定制”转变。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狭窄的学校和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整个社会作为背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开辟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扩大教学设计的视野。传统的教学设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过分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把人类的学习简化为可以完全操控的行为。教学设计在上述令人堪忧的表象背后潜藏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教学设计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传递知识的方法也有客观的、普适性的程式。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通用于任何教学情境,具有超越具体教学情境的普适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保持价值中立。教学设计期待能够满足所有教学情境的需要,忽视了教学情境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教学情境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很难匹配单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具有丰富性、差异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其间充满了未知的变量。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在活动之初很难想象教学设计能够预知所有的教学因素,从而在预先构想的逻辑严谨的教学蓝图中按照既定的轨迹开展教学活动。正如教学设计研究专家Rose所认为:“教学设计特别强调理性主义的过程,希冀对教学问题提供一种‘工程学’般的解决方案,认为纯粹的技术考虑和普遍的程式可以客观地应用到任何情境和任何内容领域中。”
另外,教学设计在宣传价值中立或超越教学情境的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上的优越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凸显出对教学实践的控制欲,渴望动态的教学实践尽在静止的教学设计的掌控中。教学设计的初衷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其真正意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予以完全控制。
三、以新课程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
任何一项教学设计都包含下列五个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③以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后者提供新的理论参照,解析教学设计的要素,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1.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的是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以往局限于教材,一味只是为了教教材。很久以来,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一味的吃透教材成了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唯一所指。诚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但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教学内容即教材不成立,教材之外分布广泛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外延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开放的、多样的、生动的,不是封闭在单一的教科书中。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在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时时发生,处处存在。面对如此多层次、多样式的教学资源,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加工赋予它们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其教育潜能,使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教学目标
达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尺。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唯一主体,教师的教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核心,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获得上。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追求,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累积上,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更是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衡量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指标。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不能只是用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细节问题的解决,是教学设计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活动的需要,小班研讨、导师制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在教学策略中大面积推广。人类已经步入了终身学习的社会,个体未来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不能只是依赖学龄阶段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学习应该弥散在各个角落,贯穿一生。基于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善是评价教学策略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需要着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由规划变为实践的核心环节,所有教学设计活动的新理念均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施状况是衡量教学设计的关键标尺,也是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的现实根基。新课程观念在为教学设计提供变革动力的同时,必然预示着教学过程的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是对以往教学过程的简单修补,而是基于新课程价值理念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改革,包括教学过程从指导思想到实施细节的全面革新。以新课程为理论指引,教学过程的展开更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情感投入。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在开放的教学生态中开展的主体间的交流互动。
5.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包括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系统过程和最终结果作出的评鉴,旨在帮助教学设计诊断原因,改善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教学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将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教学评价不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成长的方向,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学评价不再是制约教师的刚性考核,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重要的元认知活动,不仅有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①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②高文.教学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③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3]盛群力等.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4]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5]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6]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4,(9).
[7]钟柏昌,付小连.论面向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8]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篇3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篇4
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以系统理论和发展意识指导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以整体和动态的观点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认识。我们通过对系统本质的深层分析可以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各要素关系,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的目标。要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首先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属性。本文以系统的目标性、有序性、相关性、整体性等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步骤,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在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首先明确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表述为:“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这一系统建设的深层目标,并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和设施。通过不同级别的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在理念、师资、内容、制度、考核、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系统的层次和结构会依照它所实现的功能而动态演变,这种变化应按照发展规律有序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实施的工程,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资源建设、评审、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五个环节(见图1)。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遵循系统运作的思想。
1.首先,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遴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有突破及独创性的特色课程,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通过对网络课程整体结构的规划来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成果、课程特色等,合理设计和布局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为学习者使用精品课程提供方便。
2.在资源的建设上,要选取教学内容新颖,内容系统完整,信息量大且资源组织合理,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系列化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多模式学习的需要。在优化精品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咨询、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及应用型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外延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评审指标》中的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提出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各个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和整体规划。
4.在课程建好后要注重应用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都能了解并乐于使用精品课程;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使用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扩大院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广大师生能在精品课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5.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经常进行教学诊断,反馈教学行为,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相互联系
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国家、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协作的结果。每一门精品课程建设和完善都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和制度支持等系统要素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系统过程。其中,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又是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主要力量。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支队伍中不但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人员,而且要配备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合理的辅导教师,更少不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育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的规划设计、应用实施和开发维护工作。
2.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践教学要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内外相结合才能达到明显的教书育人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能够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本专业特色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常用的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师生网上互动、在线答疑、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直观演示和相关知识扩展等更适合于开放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网络精品课程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信息化素养,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筑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5.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是精品课程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不但要在精品课程申报时期建立科学的课程评审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而且要在课程建设后期推行一套可行的维护运营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站和平台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齐全,并保持常用常新,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质量评价机制客观有效
设立客观的统计方法,定期组织课内外专家、教师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测评,实时收集精品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以统计数据和对使用者的调查结果作为评估精品课程的重要指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保持长期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不断改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精品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品课程建设须加强整体观念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的性质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性能。但系统并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整合后的系统拥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目标,要改变系统要素和结构,将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充分协调和连接,才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使系统达到更加优化的性能。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它不仅规模巨大,参与面广泛,参与学校众多,覆盖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集资源的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为一体。作为系统实施的精品课程项目涉及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等课程要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要树立整体建设、全面实施的观念,积极主导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和过程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和校级课程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案、版权保护、应用评估等实施环节。要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技术与手段、教学评价、课外实践、政策与管理等环节融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加强这些要素的建设能够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各要素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所以应该将系统的各要素划分成合理的层次,作为一个整体,逐级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合理整合系统要素,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使精品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佳,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效果,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打破了信息封闭的壁垒,推动了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探索更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运用系统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获得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实践探索,2008.1.
[2]刘跃华,陈广玲,唐爱国.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
篇5
一、课程建设质量的含义
课程建设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广义的概念,其质量特性强调课
程建设所包括的诸多内容中不同专业的教育资料要能满足学生的认知结构、身心特点、资源优化的需要,也包括文本课程的质量和课程实施过程质量、服务质量。课程建设质量同样要体现它的功能性、经济性、时间性、稳定性、实践性等。课程建设质量作为服务产品也只能通过课程建设的背景、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建设要达到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特色等“技术参数”来间接衡量并形成相应的课程建设的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和校级标准。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课程建设作为实施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具体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六项内容和具体的质量要求。这一文件为我们分析和研究课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从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点出发,独立学院要推进这
个系统工程建设,不仅要更新课程意识,解放思想,扬长避短,树立质量本位的理念,还要借鉴他山之石,听取包括学生在内的多方意见,这样才能克服急功近利等浮躁心理,科学、理性地推进课程
建设。
二、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因素是历史性的,有些因素是独立学院与生俱来的,有些因素是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缺憾所造成的,有些因素是独立学院主观认
识层面上的问题。具体来看,影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标准等应该与一般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相区别,具有鲜明的特色。迄今,独立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范本很少,一些具有独立学院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更是凤
毛麟角,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课程建设的视野。对课程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不足,以为课程建设就是统筹安排一下前续课程和后续课
程,选一选教材等,忽视了课程建设特色的探究和创新。
(二)教师队伍结构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以改善,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教师结构不稳定、不合理的问题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人力、智力的配置和整合,导致课程建设投入的力量畸轻畸重。
(三)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的科研活动起步晚,科技队伍建设处于整合阶段,加之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科研活动属于小打小闹,并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因此,课程建设的质量很难得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
(四)缺乏“厚积”的经验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本科教学尚未实现一个周期。学校无论在专业设置、本科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还相当稚嫩,难以使课程建设有“厚积”的历史经验作支撑。
(五)基层教学单位建设薄弱
独立学院教研室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其权、责、利含糊不清,职能作用大打折扣。一方面教研室承担着课程建设的责任,另一方面却无法履行这种责任。这种尴尬的机制,使课程建设的基础力量很难得到发挥。
(六)资源储备有限
独立学院无论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资源储备还是有限的。特别是有些直接支持课程建设关键资源的缺项,使课程建设平添了
许多困难,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的指数。
(七)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独立学院的评价机制基本上是单向地由上对下的评价,或者说是评价主体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的两种角色。在肯定这种传统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时,是否可以考虑请课程建设质
量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尽管学生的评价有局限性,但毕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不能
小觑。
(八)教改、教研活动不深入
教改教研深度不足的表现是,缺乏教改教研的战略计划和带
有方向性的课题。常常拘泥于一般例行问题的讨论。因此,难有建设性的成果注入课程建设中来。同时由于知识共享平台小,教师习惯于闭门造车,制约了信息交流,加大了课程建设的成本。
三、提升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途径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形而上学:一是企图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二是追求规模效应,全面出击。这两种模糊认识的危害在于易滋生诸多浮躁心理,不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确立课程建设质量本位的理念。独立学院如何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应从主观认识和技术操作两个层面
着手。
(一)从主观认识层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1.课程建设是对传统课程建设体系的“再造”过程
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的灵魂,而不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模仿、复制、剪裁和简单的整合。母体院校、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同质化这个痼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原属于独立学院引以为豪的特色,也可能被混淆,甚至被同化。实质上课程建设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再造”。这个“再造”不仅指课程建设的观念要创新,还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评价标准、教材选择、教材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机制等方面出现的一场变革性的创新。
2.鼓励“有特色的人”打造课程建设的特色
我们在承认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承认课程建设的主体
是众多教育单位团队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有特色的人”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开拓者的作用。这些“有特色的人”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至少应在统率课程建设的全局、把握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建设的有机整合、识别凝练课程建设特色、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自主编撰个性化教材等方面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只要独立学院有较好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创新进取,他们就有可能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以支撑富有特色的生命线。
3.弘扬独立学院的天然优势,理性地面对挑战
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着天然的特色优势。其突出表现是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感同身
受,教育教学人才吸纳更具多元化等。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创建新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条件,并从技术和制度上予以
保障。这样一来,改革刚性的教学管理,落实和完善弹性的教学管理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独立学院有胆识、有勇气、有智慧,面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的挑战,做出明确的承诺,那么无论怎样评价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都不为过。
(二)从技术层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含金量如何,事关大局,含糊不得,应精雕细刻,把握好每一个过程和细节。
1.在课程建设整个动态过程中,始终要把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铭记在心,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例如,有的教材部分内容,已被学生列为不受欢迎的教育资
料,就应实施细致的剥离手术,忍痛割爱,进行新的整合,为之注入新的活力,这其中系统地审视、评估、选择教材是技术性较强的
工作。
2.各种专业课最能凝结课程特色,应鼓励“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
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编教材并在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经受检验,使之逐步成为独立学院的“拳头”产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这类既符合上级有关课程建设的规定,又蕴涵着教师首创精神的特色教学“产品”极具差异化,是专业特色建设不可或缺的“猛料”,应给予细心的呵护。
3.课程建设要“见物”,又要“见人”
首先,要有团队意识,摒弃“手工匠人”的狭隘思维。因为一个人的教学智慧和技术能量是有限的,勉强为之,只会使课程建设有“近亲繁殖”的弊端。其次,“见人”是在重视文本课程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凝练教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智慧和综合应用多种教法的能力,因为这些智慧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学特色;鼓励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吸纳新成果,提高综合素质,善于把教改教研的成果转化到课程建设中来。
4.要注意教学执行计划的弹性
教学执行计划愈有弹性,就愈能给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使他们进一步放开手脚,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为课程建设增添活力和特色。
5.评价标准应吸纳广大学生、社会、同业和专家等市场元素,并适当提高其在评价标准中的权重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成熟的教法及为学生青睐的教学理念、有一定学术思想和观点也应给予关注和鼓励。
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投入、产出的系统过程,也是构成课程建设的各种要素有机整合的过程,这个系统过程以推出能够彰显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突出专业特色的教育“产品”,服务于广大学生并接受他们的检验。从利益驱动原则出发,上述各种利益的聚合必然内化成理性的强大动力,激励课程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同心同德、脚踏实地地搞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5)1号附件.
[2]原军良.把握课程建设规律 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07(10).
篇6
一 我国《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学习科学与技术》是学习科学领域和教育技术学领域结合的一门课程,现在是很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门在认知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学与教的交叉学科,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通过在心智、脑和教育(Mind,Brain and Education)之间建立桥梁,将脑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基因到行为)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1]学习科学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产生最有效的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去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使人们更深入、更有效地进行学习(R.K.Sawyer,2006)。[2]著名的教育技术学家David Merrill认为,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为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值得教育技术借鉴,学习科学的发展则有助于教育技术的进步[3]。
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是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他带领全国8所院校(我校是其中一员)校际协作开设了《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03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后,更名为《学习科学与技术》。该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学生的跨专业公共选修课,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乃至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课程深入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紧密联系我国大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科学探究和学习技术修炼,使这门课成为推动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舞台,成为让师生了解和体验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成为培养终身学习者的一块重要基石。目前,参与这门课程的校际协作学校已经达到16所,桑教授带领各院校师生应用南京大学校际协作社区、天空教室、巴巴变校际协作思维导图交流区等平台进行校际协作交流,共享学习科学领域的理念、知识和技术。[4]
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福荫教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研制思路”报告中,制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不设专业方向,只设方向课程。在报告中,徐教授推荐了目前教育技术专业的8门主干课程是:《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等8门;并着重推荐了包括《教育传播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等11门课程供各校各方向课程组选择其中5门;其中《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确定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方向、课程组和数字教育媒体方向课程组的主干课程之一。由此说明了我们国家教育技术专业的设置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也说明了《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只有一门桑教授主持的《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年),随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剧增,学生生源的扩招,地方院校发展的特殊定位,课程内容随学习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 《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构和实例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2003)。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南和《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特色,文章构建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如下图。
模式包含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机制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和实验建设六个要素,前三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要素,后三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备要素,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要素下面还包含一些子要素,模式印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性。文章结合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详细分析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并希望此模式可以为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1 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稳坐框架的中央位置,和其他五要素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也遵循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人这一重要规律。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支以教授负责为主并按具体课程模块配备不同专业的辅导和实验教师的教师团队,满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团队,一定要让团队成员具有归属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所以,我们教学队伍建设的方法是通过培养、激励和约束三种办法来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方面,吸引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技术领域、认知科学、艺术设计等高尖端人才,同时培养原有的教师团队进修学习或者参加学术会议提升素质,最后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及好的管理策略(如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五项修炼)留住人才,让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归宿感,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在约束方面,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安排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制定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培养团队成员的危机感,居安思危才能发展长远。在激励方面,进行《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方案交流和评比活动,定期进行讲课大赛,并鼓励教学队伍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程校际协作大赛和教育技术领域的其他大赛,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激励团队成员的责任感。
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优质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处在框架图右下角),它与教师、教材、教法紧密相关。建设目标是基础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研究性学习知识相结合,并能及时反映学习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能推进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建设将围绕六组核心关键词展开(学习观念―团队建设―效率评价―技术支撑―自主学习―成果汇报)并形成六个建设单元,同时每个单元与教学、实践、科研、双语教学紧密相关。这六个建设单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体如下:第一单元,了解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掌握学习科学先进理念和五项学习技术;第二单元,了解学习型组织新技术,掌握如何创建团队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三单元,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和学习评价的新工具;第三单元,掌握网站创建和脑图制作的技术和艺术;第四单元,了解学习者差异,掌握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的技能;第五单元,了解学习是什么、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第六单元,了解课程评价技术,掌握学习成果汇报的能力(包括汇报策略、演示工具的选择、表达技能);这一系列的设计与安排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等能力,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素养,为以后的媒体学习打下基础,而学习成果将融入并补充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
3 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坚持学生导向、学生为本,教学中采用启发为主的导学制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建立团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们将建立长期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和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能力进行导师双选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目前,我们教学中采用的是桑新民教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学习科学与技术》,并带领学生参与桑教授引导的跨校协作活动,共享丰富的校际网络课程资源。我们课程建设目标是在优秀国家级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多年积累的教学科研经验和成果和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科学领域最新成果,编纂丰富、前沿性的立体化教材,包括课堂教材、实验教材及以国外学习科学领域前沿性学术成果为基础选编的双语教材。
5 实验建设
实验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原因在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获得学习信息素养技能、脑图制作技能、网站搭建技能、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科学新技能等等,所以,加强实验建设重点定位在实验教学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在实验教学方面,主要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组合实验教学团队(教育技术、计算机、美术、心理学等专业),制定实验教学的激励政策和监督条例,并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重视实验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完善设备的更新,开放实验室并配专业实验人员,给学生便利的实验条件,并组织主题实验大赛,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兴趣,最终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机制建设
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所以机制建设或者管理建设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高层次的环节,包括用人机制和核查机制,是从较高的层面对整个《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体系进行把握,从而保证其余五个环节能高效地实施。用人机制包括组建教学队伍团队,团队由学科领衔教授负责,将对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技术、资源建设(如专门有人负责网络畅通,负责资源更新,负责模块答疑)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和定期指导,还要定期开会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问题。核查机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监督、激励和评价,需要制订详细的核查条例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三 我校开展《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也即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法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韦里克认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可以划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其中S(Strengths优势)和W(Weaknesses劣势)属于内部环境,O(Opportunities机会)和T(Threats威胁)则属于外部环境,通过SWOT分析,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掌握企业现状,从而便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和制定可行性战略。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当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可见,高等学校和企业在新时代一样都存在危机和挑战,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教育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课程的改革,所以我们把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用于《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客观衡量上,有助于学院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有机结合,或变内部劣势为优势,变外部威胁为机遇,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
1 优势(Strength)
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从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02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从学科建设方面来看,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我校的重点学科,从省里到学校都给以很大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我校为了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引进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优质网络平台――天空教室,为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从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来看,《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在我们学校已讲授了近10年,一直是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从开课起就是以教师团队和导学团队的形式开展,有来自教育技术、计算机、美术、心理学等教授和讲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导学团队有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和部分前一届优秀本科生担任。从教学方面来看,我校一直参与桑新民教授引导的校际协作活动,在教学中开展了学生导向的研究性学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培养人才。从资源配备方面来看,优质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心理学、虚拟现实实验室资源为同学们的实践和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经过多年教学,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劣势(Weakness)
教学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双语教学需要探索实施;教材方面急需总结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并吸取先进科学水平,编著校本教材和实践教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还需要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影响力。
策略分析:需要学校和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引进高尖端的学习科学领域人才或聘请专家讲学,通过教学研讨、教案交流、作品展示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随时关注学习科学最新成果,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扩展资源;双语教学方面,从扩展性资源阅读到课堂教学讲授要循序渐进实施;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往届学生学习成果,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特色重新编著立体化教材;进行实验教学设备的完善与更新;进行调研分析找出与国家级精品课程之间的差距,制定详细有效的建设计划和考核指标以对计划的实施,从精品课程建设的五大内容逐步赶上,并进行宣传,达到精品资源的最大共享。
3 机会(Opportunity)
2002年至今,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我们学校,都重视和支持教育改革的实施,尤其是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设立了教学改革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因此,精品课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大力发展。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只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根据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生源、师资力量等,迫切需要推出一门新的精品课程,展示和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学校和学院都给我们专业大力支持。所以,《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很好的机会。
4 威胁(Threat)
目前,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桑新民教授在2003年就已经建设了《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理论和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李芒教授在09年建设了《学与教的理论》国家级精品课程,因此国家级《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的份额会有所减少。另外,由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发展,有很多重点院校已经或将要开设此课程,因而在《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潜在对手。同时,学习科学是新兴的学科,学习技术变化很快,所以课程知识更新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对课程建设存在极大的挑战。
策略分析: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我校属于西部地区省属院校,发展方向要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方面也要以西部高校学生发展的前景为基点。所以,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时候,将按照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和研究方案,例如激励、培养学习科学领域的教师团队;课程定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并和《教育技术学导论》在同一学期开设,引导学生用学习技术进行促进学习的研究,为以后的媒体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科学与技术》发展过快是威胁也是激励,因为我们认为教学是生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具体需求、根据学生本身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我们会紧追学习科学前沿,不定期地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争取把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应用到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 小结
学习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也起着重要指向性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随着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日新月异,我校《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有机遇也有威胁,但我们团队一定利用优势扭转劣势,抓住机遇迎面威胁,真正以学生为本把精品课程建设做好做实。文章构建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以我校为例进行探索分析,并应用管理学领域的SWOT方法(态势分析法)对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进行客观衡量,为我们申报精品课程项目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扩展了教育技术学跨学科研究的视野,希望能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他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DB/OL].
[2] 任友群,胡航.论学习科学的本质及其学科基础(1)[J].中国电化教育,2007,(5),1-5.
篇7
本文笔者就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及挑战入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提炼要素和教育建议等进行研究,不断积累、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教训,优化幼儿园资源生活化、经验化,明确幼儿园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园教育改革深化,加强特色化幼儿园建设。
1. 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及挑战
1.1课程理念与实践相背离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念在相关《指南》中就可以知道,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许多幼儿园仍以集体活动为核心,幼儿教学完全停留在会念一首诗、一个故事这样的认知维度上,儿童知识掌握仅停留在初步阶段。
1.2课程实践及研发相脱节
幼儿园课程建设基本与园内领导掌控研究方向、思路,并由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方案的研制和编写,正因如此,课程研发和实践过程受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课程方案限制,也就难以保证课程实施质量。
1.3n程制度和文化相矛盾
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应与课程文化相配比,推动幼儿园课程发展,不然则会阻碍幼儿园课程建设阻碍。甚至有些追求以儿童师幼和中心课程文化建设,却在管理制度上要求教师教材文本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让教师不能够擅自更改作息活动,这就造成了课程制度与文化的矛盾。
1.4课程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缺失
幼儿教育领域有众多的名目繁多的教师和园长培训,更多的就是针对教师教学组织和园长日常管理等相关培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内涵等课程体验、认识相关内容的培训,严重影响了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
2.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内涵及概念
根据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实践逻辑,本文笔者就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概念重点内容总结如下:
幼儿园课程能力作为一种机构能力,它完全以园长的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等为支撑,幼儿园课程实践体现的是课程建设中的“合力”。幼儿园课程组织、设计、规划与课程制度建设和自我完善、发展等。幼儿园课程能力并非院内个人能力叠加,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对幼儿园资源整合、文化环境和机制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按照幼儿园课程价值追求的不同,并以幼儿园课程理解内容,明确课程能力方向性。幼儿园课程能力概念理解为课程实践主体实现课程建设合理。笔者将幼儿园课程能力核心要素作出如下分解:
幼儿园课程能力主要来源有内、外影响因素、园内个人能力相互作用,就是机构能力。幼儿园课程能力并非简单的个人能力叠加,促进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能效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幼儿园课程能力理念和行动分解,幼儿园课程能力理念重点强调了课程文化自觉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行动层面则强调了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规划、课程管理和支持能力、课程组织和实施能力、课程发展与创新能力。
3.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思路及举措
按照幼儿园课程实践资源优势和建设现状为基础,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基本思路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3.1课程实践能力
幼儿园课程建设关键在于它需要完全贯穿于幼儿园活动的始终,是在课程实践当中的贯彻落实。幼儿园课程能力发展与建构必须以幼儿园课程实践为基础,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建设,课程实践全面结合儿童的思维活动、发展课程实践、幼儿园课程理解,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分析和使用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组织,推动课程能力发展。
3.1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能力
幼儿园课程能力是一种机构性能力,它的构成要素和牵涉人员面广等特点,必须紧抓幼儿园建设要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幼儿园课程能力作用。首先,明确科学课程观,幼儿园课程应具有明确理解和分析,完全按照《指南》课程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践和目标。教师还应加强情景化与个人化课程理念建构和诠释,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课程观、实践性和儿童观。
幼儿园课程教学开展由来已久,有一些开展童话剧教育活动研究,且拥有极为丰富童话剧教育经验。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切口,不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深入分析幼儿园课程现有资源,进行园长和教师研讨,明确课程研究思路。幼儿园童话剧课程核心理念应当始终围绕幼儿园系统和交流,课程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了教师集体智慧,教师应准确掌握对童话剧项目课程特点和理解,深化幼儿园课程建设。
3.2加强幼儿园课程制度
幼儿园课程建设主要以长期发展动态为主,其牵涉人员多、课程能力建设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当不断优化课程资源的组织能力和调配,协调多方力量,促进幼儿园课程能力长期发展机制,进而形成园长、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课程合力。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人员的调配和建设,深入理解《指南》精神所在,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必须要加强较为稳定的课程审议机制、课程研讨机制与资源评估机制等,并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领导作用,不断提升课程能力、课程主体反思性实践和研究。
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应当深入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不断加强幼儿园综合课程,建立以“主题活动”综合课程框架实施方式,增强幼儿园课程能力的影响,深化落实课程教学研究。建设幼儿园“和谐教育文化”入手,不断推动“幼儿园和谐教育文化建构研究”,构建相同景象,推动幼儿园管理制度变革,充分凸显儿童文化课程建设核心位置,挖掘教师综合课程建设,完全体现出了生长教育智慧。
3.3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往往是园长或少数教师骨干的事,专门的课程研究小组将完
成的课程开发文本交给教师执行即可。基于《指南》精神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儿童以及家长都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课程能力发展对于幼儿园课程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选择、开发与实施需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研究共同体,围绕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展开研究与反思性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实践引领作用,引领教师突破优势专业、执教年段等方面的限制,使更多的教师对于幼儿园课程具有更清晰的认知、更有深度的实践反思等,以教师课程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推动幼儿园课程能力的有效提升。
据某幼儿园当前“开放性课程”研究内容而言,我们以当地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现多维良性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为载体,以特级教师吴邵萍为核心引领,转变观念,将家长作为教育的“共同责任人”,着力探索家园共同体构建的路径与策略,使家园共同体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家长不仅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幼儿园课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信息提供者与激励因素,教师也在这一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儿童、理解家长、理解课程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与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是促进幼儿园课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激励因素、重要信息提供者,构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探索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路径,促进幼儿园多番互动的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与之息息相关的课程考核应具有更为全面和科学的内容要素。因此,课程考核内容要素的改革势在必行。
1.1 行业需求呼唤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传统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2 职业特征需要重构课程考试内容
传统的考试内容忽略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脱离了现实工作情境,不能与岗位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1.3 课程建设要求构建课程考核内容要素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合理科学的考核内容要素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2 课程考核评价内容要素构建的依据
课程考核内容要素以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为依据,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所区别。如专业课程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即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中心。
3 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内容要素
课程考核内容要素涉及面很广。考核方式是宏观层面的要素。在宏观要素下又包含诸多微观要素。宏、微观要素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课程考核内容要素。
3.1 课程考核方式的构建
课程考核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首先,确定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其次,平时形成性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规范管理以及教师平时的教学指导、日常管理。第三,期末终结性考核要淡化笔试为主的观念,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
3.2 课程考核评价目标的构建
课程标准以模块化的手段解构教学内容: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根据课程的性质,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同,如专业限选课程为3:7。与之相对应的考核目标各要素的比例也因此有相应的变化。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应有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考核必须纳入考核目标中。
因此,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考核目标应包含理论知识目标、实践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如图1。
3.3 课程考核评价要素的构建
课程考核评价目标都有各自的评价要素、依据和方式。如图1所示,理论知识目标的评价要素包含课堂笔记、作业(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测试(课堂测试+阶段测试+模块测试+期末终结性测试)。而实践能力目标把顶岗实践作为评价要素。
3.4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且通过评价目标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在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图1中的理论知识目标和实践能力目标的考核大部分评价要素可采取定量评价方式。课程考核评价中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发挥优势互补的优点,这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篇9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篇10
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一文件的有效引导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标志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进一步说明构建一种具有民王开放性、先进科学性、互动整体性的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将成为今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建设好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已成为目前国内许多知名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校建设体育精品课程的实际,分析与思考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为有志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同仁提供参考。
1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和解决教授上讲台的问题,而《通知》的出台则是在教授上讲台后,解决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国许多高等学校根据《通知》要求,纷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计划,五年时间内体育学科将评出20门精品课程。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2003年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10门体育课程相继成为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它们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体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2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
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万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精品课程是体育课程中最优秀的典范,其建设必须与学校的总体改革目标相一致,力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所创新,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坚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学习惯养成。另外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还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站在国际化的高度运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视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管理等方方面面。
2.1课程理念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体现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体现体育课程的特点,纵观现代典型的欧美大学,无一不是把大学办学理念贯串于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成为当今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理念。
2.2 师资队伍建设
与其说是精品课程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经验、知识、理念、追
求、人格的综合体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尤为重要。根据《通知》精神,体育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持,要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梯队。
2.3教学内容建设
体育精品课程应结构优化、内容精选,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联系实际,将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特别强调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反映科学发展,知识更新规律,体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2.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体育也不例外,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园
网络环境,推进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建设、相关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习题、实践指导、案例、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免费开放,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实施课程教学,在讨论、答疑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帮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提高学生自王学习能力。体现“教”与“学”的结合,“教”与“研”的结合,以及“学”与“用”的结合。
2.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包括对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的选用,自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包括纸质的教材、电子网络版的课件、课程学习网络平台),以及指定教科书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与时俱进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应该选用优秀教材实施教学。
2.6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建立
各高等学校应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参加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良好的体育
精品课程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难点
3.1 体育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课程水平的高低与执行体育课程的师资梯队水平高低极为相关,只有持续高水平的师资梯队,才能保持体育课程高水平的持续性。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可以看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与建设体育精品课程同样重要,二者必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出担任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继师资队伍,保证优质体育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3.2 体育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规划与设计
体育精品课程资源是上网开放的,体育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显得较为缺乏。规
划、设计好体育精品课程上网内容对体育教师来说显得有难度。体育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规划、设计需要专门的网站技术人员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参与。精于信息技术,不了解体育
课程教学,精于专业知识,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不良现象都不利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理想的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规划和设计体育精品课程网上资源。
3.3 持续性的投入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政策、经费上,对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体育精品课
程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精品”和国内领先地位,没有持续性的投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将面临困境,“精品”地位也将很难保持。
4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
篇11
一、教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1.教学中的“第三者”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是在教科书”。教科书即教材。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而第三者就是教材。此“第三者”而非彼“第三者”,它是褒义的。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决定着教与学的活动形式和内涵,承载着教与学的知识与技能。教材本身是融知识、智慧和精神于一体的文字材料。它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它既是教学的武器,又是学习的工具,是师生思维、交流、互动、融合、评判的纽带。离开这个“第三者”,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师的教是片面和空洞的,学生的学是单薄的。
2.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双代言人”
首先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是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化、具体化的应用和设计。教材担负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教学内容和核心要求,主导着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辐射着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数字化资源、教学条件等教学元素的存在与丰富。
其次教材又是职业标准的“代言人”。尤其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它是就业的教育,它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是与行业企业充分结合的教育。高职教育的教材必须对接职业标准,与职业行业需求和要求虽不能完全做到“零距离”,但至少或必须最大限度地拉近距离。因为教材是融知识、教育目的和学生认知特点于一体的文字材料,因此教材必须在知识和技术等内容要求上,在职业目标设计上,在编排方式和结构安排上都指向职业标准、指向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
二、对精品课建设的促进作用
1.保证着课程“精品”的这一目的性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六要素的精品化过程,也是系统化的过程。教材作为其中一要素,是根据课程建设的促进功能和需要而存在的,是达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资源共享、示范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大批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职业教育目的的。
2.发挥基础和核心作用,实现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精品课建设的六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分别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生活动产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共同构成和达到了课程建设的精品化的整体功能。其中教材建设是基础和核心,既反映着教学内容又促进着教学内容,既改革又完善着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培养又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带动又改善着实验室建设,同时又要求有与之匹配的机制建设来保障精品课程。
3.教材的动态变化适应着精品课程的转型
教材建设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编排方式都会随着教育的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行业企业的发展等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中,以适应教育需要,服务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尤其近几年高职教育中的教材也不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逐渐过渡到注重技术能力的实践化过程,出现了很多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的优质教材。同时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立体化,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实训;整合课程结构,强调人文;拓展教材形式,链接信息技术,更加丰富了教材建设。而教材建设的这一动态变化正是适应了精品课程进入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的转型。
三、对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建设的促进作用
1.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现状
家政服务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家政服务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正是它的“新”,导致其建设面临一些困惑,出现建设的瓶颈,甚至误区。虽说建设可以借鉴一些相对成熟的相似的专业建设经验,如护理类、管理类,或者借鉴如菲律宾等国家家政专业成熟的经验,但基于我国全民对家政服务行业的偏见,以及择业和就业观念的保守,导致该专业就业与学历双目标均不吸引人,使民众选择该专业的主动性差,加之家政服务行业建设不是很规范,因此在建设前出现师生资源匮乏、课程资源缺乏权威性。建设中,课程建设不系统,出现重服务轻理念、理论多实践少,其教材建设更是盲目地给类同专业的课程随便扣个“家政”的帽子,如家庭保健与护理,老年人护理、母婴护理等,直接就是临床护理的“家政”版。有条件的院校也许会下工夫研究专业和课程的适应性,但基于行业的不规范研究出来的总感觉没有底气,很多院校是力有余而心茫然,建设后出现应用性不尽如人意,实效不明显。
2.“职业化”“特色化”教材使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建设更接地气
篇12
2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严格精品课程质量
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中,学校积极鼓励名师、教授申报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进行严格规定,并且要求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精品课程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能与团体智慧相结合的原则。精品课程评选力求程序严格,将立项程序和验收程序相结合,严把质量关,保证课程资源的层次和质量。精品课程确定后,学校集中对各课程的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将地址链接到学校统一的精品课程栏目中,并通过网络技术部门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平稳运行,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将定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精品课程资源的充实与更新。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对已获评的各级精品课程,以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方式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支撑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3 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化资源的共享性、精品性和互动性
学校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调精品课程的共享性,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依据,诸如此类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教师将本学科课程研究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课程和不同专业特色,及时补充相关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丰富课程的跨文化资源,强化了课程资源的精品性。网络课程资源注重发挥网络的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打破了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并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和资源共享性,真正发挥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篇13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