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级会计实务讲解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级会计实务讲解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级会计实务讲解

篇1

一、夯实会计实务的学习

要想学好《财务管理》,必须学好会计实务。以高职二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应该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循环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好又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夯实《会计基础》与《会计实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会计基础》的学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新接触会计的人来说,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际操作的练习,规范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使用。充分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二)关于《会计实务》的学习。现在的《会计实务》包括《会计实务1》和《会计实务2》两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课时很多,因此建议安排至少二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教学。

(1)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实务1》。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它的内容比《会计基础》更全面、具体。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达到实际应用和考试的需要,必须安排更多的课时。因此,建议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前半部分,第二学期学习后半部分。

(2)在第二学期,继续开设《会计实务1》本学期继续完成余下的相关内容,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在学期末再次安排综合练习,复习《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1》的全部内容,提高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能力。

(3)在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实务2》。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和上市公司财务核算关系密切的特殊业务核算,也是近年来根据市场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实务中可以较多遇到,但大多数内容实务中使用并不是很多。在中级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是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只安排一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期末配合综合实务练习,继续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二、慎重选择教材和教辅书籍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形成规模,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教材都有很多的版本出现。相关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配套的练习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很多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都被删除了,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建议使用财政部中级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考试辅导习题册。尽管内容多,学时紧,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财务管理》内容的全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未讲授的部分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讲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见仁见智,本文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如下方法: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其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更是把课程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学习时每章之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章节之间是存在上述逻辑关系的。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

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并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财务管理的观念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讲授时就需要多结合实际来介绍。在这个观念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即终值和现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比如存钱和取钱,存钱时存入的本金即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的本利合计即为终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适当进行案例教学。

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里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简单的计算题包含的信息要多,而且案例大多以实际为依据编制,更接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可以选择典型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资料,根据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联系该公司的市场表现来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试解题能力。

四、该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以考为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该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记住基本公式,熟记教材中的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

篇2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兼顾证书考试,将证书课程与理论课程融合,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体系中既涵盖了理论教学,又容纳了技能实践、岗位实训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关联,让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以递进式模式进行,让学生吸收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考证能力,以此来培养专业型实践人才。

1.理论教学。完善理论教学是《初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基础,其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可充分理解财会基本理论知识及核算方法,并且可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关联,使学生具备岗位能力。教学强调了工作过程,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教学任务、岗位培养及课程内容关联起来,以此对课程理论体系进行充实与完善。对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并构建出不同任务,与企业工作岗位(出纳、记账、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对应。同时以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构建虚拟化课堂,让教学直接与业务技能培训关联起来,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让学生获取“工作经验”。与此同时,考虑到《初级会计实务》是会计证书考试内容,学校应当积极调动相关教学资源,督促学生参与社会考试,日常教学中可开展专题考试课程为学生排疑解难,让学生以更优的姿态面对证书考试,从而实现双证融通。

2.实践教学。从大环境来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取向。为了让会计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必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可充分借助网络模拟实训来促进学生相关技能水平提升,并将其与手工实训关联起来。通常情况下网络实训在独立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手工实训则涵盖了单项技能实训及整体技能实训。通过单项技能实训让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得以提升,保证训练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从而获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整体实训是将单项技能实训进行整合,让学生相关技能得到集中性强化。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校加强会计仿真环境建设,通过反复实训让学生综合技能不断完善。

(2)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专业课程之前,需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场馆,对会计机构实际设置进行实地讲解,让学生切身体会会计工作实际流程,促使学生感性认知增强,同时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于第5学期将置学生于实体岗位进行操练,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认知能力,并培养学生动手操控能力。实岗培训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吃苦耐劳”的精神。第6学期可让学生进行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篇3

本文主要阐述三点。1.我们教谁——即学情分析上述学情分析,用图形来形象表达(如图2所示)。2.我们教什么——展开广义的课程标准(如图3所示)(1)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需要培养四个能力,即经济管理能力、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相对重要。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就是重点培养其中的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如图4所示)。(2)课程定位再看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在培养会计实务核算能力的六门主要课程中的定位。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与管理这三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初级会计核算实训、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两门课程自带的“分岗仿真模拟软件”和“成本会计实训”,则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这两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互相作用盘旋上升的。最后,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完美收官,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们拿到珍贵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走向工作岗位(如图5所示)。(3)课程作用与衔接第一学期,学生学习初级会计核算课程。第二、三学期就学习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含模拟分岗实训),共144课时。后面是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可以直观看出,初级会计核算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又是学习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综合模拟训练、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这些课程的前提。本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中间位置,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意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各财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胜任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如图6所示的鱼骨图,清晰地表现了相关重点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4)整体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圆”的循环。循环起点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这些企业也是我们重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及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请专家们为我们的教学发展诊断把脉、献计献策。接着根据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日历,解决“分解理论知识、实践专业技能”的问题。接着就是“教学、实训”和“考证、实习”,解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的问题。最后是“学生访谈企业走访”,解决“搜集‘售后信息’教学”的问题。这些信息反馈到专家指导委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如图7所示)。(5)狭义的课程标准2011年,课程教学组三位教师一起完成了针对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产出了三项成果,其中一项就是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该项目获得2012年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根据课程标准,依照八个岗位安排教学学时。这八个岗位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这里列举的是部分重点,考核也是重点考核(如图8所示)。3.我们怎么教说课中,分为“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后辅导”、“评价方式”四个部分阐述(框架如图9所示),本文则重点阐释“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1)选用教材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优选教材,前些年曾经使用过的三部教材,都是依据从资产、负债到所有者权益的传统知识体系编写,不适合目前强调岗位、重视项目的改革思想。现在使用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实务》,就是推荐的项目化教材。但该教材部分知识点的讲解(比如票据贴现、企业所得税等知识点)略显欠缺,体系的安排略显粗糙,也有需要改进之处。(2)教学方法及手段关于理论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其手段,可以通过一次单元内容的设计来有血有肉地体现:引入项目六“资金岗位核算”任务四“所有者权益”的第一次课作为单元设计内容,展示45分钟的课时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下述三个概念: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留存收益(具体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述两图展示了课堂上教师设置“情景”,并设计“问题引导”来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互动学习的过程。随着这个“综合案例”的进展,引导学生实现书本理论回归到市井生活的想象、感性认知到抽象理论的转变,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实现启发教学。课堂最后五分钟用来总结或者讨论引申话题。该单元内容的设计,运用了“问题引导型互动教学法”、“岗位导向型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导演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实践操作的方法及其手段,主要是以岗位为载体,通过仿真软件与仿真课堂,达到理论与实践适时对应,体现工学交替,实现理论实践的“零对接”。(3)评价方式说课介绍到一个期末考试试卷时,谈到了我们的做法是“考核重点,考前不划范围”。在平时,我们也是这样操作的。我们始终认为,只有老师真正看重这门课,尊重这门课,学生才有可能认可并投入这门课。

篇4

1课程制的弊端

从中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都沿用了传统课程体系的课程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同时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导致学习目标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当堂完成比较困难,导致知识衔接存在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理解。

2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在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贪大求全,让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认为这样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学生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知识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在会计实务教学中,教师会给每位学生一套实习的资料,这些相当于中型企业的月业务量。也就是说,学生一个人充当了各种角色,既是销售人员又是仓库管理人员,既是出纳又是会计,内容繁多,种类复杂,学生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比较困难。

3实务内容不合理,对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产生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资料只是照抄企业某个阶段的会计资料,而没有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而有些资料是由教师编造的,与实际的情况相差较大,实务课程成为理论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换汤不换药,缺乏真实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由于实务内容不合理,对会计实训的可操作性产生不利影响,也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

4只注重手工操作的训练,而忽视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完成了会计电算化改革,学校财经专业也都开设了相应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和条件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会计实务教学大都仍为手工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长时间来适应,学习与工作的衔接难度较大。

二、中职会计实务项目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针对中职会计实务教学中的问题,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所谓项目教学法,即通过项目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实践技能。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的方法,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力求使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符,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特定的方式和结构,在各专业教学中应用时,应结合专业特点来制定教学流程。在中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结合教学现状,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效。在选取项目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书本知识作为项目的载体,还应该留有余地,让学生既能够学到知识,还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因此,在项目设计时,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制作学习进程和项目书。

会计实务课程即与会计实务相关的一些课程,如基础会计、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统计学、税法、财务会计等。根据会计实务课程,可将其分为七个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项目一:出纳岗位;项目二:财产物资和核算岗位;项目三:职工薪酬和核算岗位;项目四:成本核算岗位;项目五:收入费用和利润核算岗位;项目六:资金核算岗位;项目七:总账岗位。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项目

在项目设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教学内容,而应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若干小组,以5~7人为一组为宜。在分组时,教师应将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中去,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带差,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分组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在分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学习项目。

3根据所选项目,制订项目计划

在选择项目之后,小组成员应对项目进行分析,思考怎样才能完成项目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计划。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问题和建议。这些问题可能是已经学习的内容,也可能是新的知识点。如在材料会计岗位中,审核购入材料的原始凭证、填写材料收料单及领料单、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登记材料总账和明细账、月末盘点材料等,教师只讲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在项目教学中,如果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完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根据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任务

篇5

一、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会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初级会计实务的考查层面,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资料查阅相关的投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者数学图表,去帮助学生理解。

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所称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单看准则所指的概念和教材所给的解释,是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对比分析法,并结合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关系,从数字层面上来分析,学生易于把握,见表1。

学生弄明白长期股权投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区分后续计量的两种核算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即什么是成本法、什么是权益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成本法核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这是学生在学习具体账务处理之前必须搞清楚的知识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对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理解,教师可以举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假如持有期间,A公司对B公司实现盈利或出现亏损均视而不见,只有当B公司向A公司分红时,A公司才认为自己赚钱了,才确认投资收益,那么A采用的是成本法核算――见钱眼开;假如A公司认为B公司的盈利或亏损与自己息息相关(不管B公司有无分红),B盈利或亏损即A自己也盈利或亏损,都要进行账务处理,反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则A对B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采用权益法――同甘共苦。以上是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成本法与权益法,但在实务操作中,什么时候该使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呢?2014年新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教师还可以结合数轴图示来表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两种核算方法的核算范围,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当持有比例为大于20%小于50%时,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大于50%小于100%时,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比较分析

学生搞清楚“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核算范围之后,就要开始学习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了,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地方。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没有理清思路,经常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账务处理做得一塌糊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分四方面对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1.两种核算方法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会计核算正确与否,首先要会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要设置的科目可列表对比分析如下。

2.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主要关注初始投资成本与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是投资时点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最终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不同核算方法下,入账价值的确定不同,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1)成本法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未派发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教材内容陈述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初始投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即“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1,并进一步总结出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 15 000

应收股利(价款中包含的部分)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根据会计分录,学生可讨论得出,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价值=(15900-1000)+100=15000(万元)。

【案例1】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的30%的股份进行长期投资,假如采用成本法(实际上应采用权益法的)进行核算,购入时支付价款15 900万元,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 000万元,同时支付相关税费100万元,购入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 000万元。请问该项长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多少?入账价值是多少?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2)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算与成本法相同,但权益法核算还涉及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问题。什么时候该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根据教材陈述,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探析: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购买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接受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下面还是用案例1来分析权益法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核算:

①初始投资成本=(15900-1000)+100=15000(万元)

②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60 000×30%=18000(万元)

由于①

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5 000

应收股利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 000

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15000+3000=18000(万元)。

假设初始投资成本为20000万元,而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8000万元时,则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经过调整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仅仅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的改变。以上结论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3.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

在初级会计实务中,“长投”持有期间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三大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和其他综合收益(2014年新准则增加);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存在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采用成本法时,重成本,轻权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下,重权益轻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是投资单位进行账务处理的信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利用同一个案例,分别假设在两种核算方法下的会计处理。见案例2。

【案例2】续案例1,乙公司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2014年5月1日宣告派发现金股利2000万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请分别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账务处理。

甲公司应针对上述经济事项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2)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确认从乙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3000×30%=900(万元),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为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增加了):(如果亏损,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900

贷:投资收益 900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当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时,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要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即被投资单位乙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增加相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400×30%=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2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20

教师回顾案例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的区别,利用表格来对比分析更加直观。

4.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核算

“长投”处置的思路较简单,即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权益法下,还应结转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的金额至投资收益账户,这一点是学生在做题目时最容易遗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利润方面跟学生分析:当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账户而不是直接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主要是为了防止投资企业操纵利润;当投资企业在处置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时,其所持有股权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也应转出,而这项收益又是因为投资产生的,所以应计入投资收益中。结合案例3进行分析。

【案例3】续案例1、2,2015年1月9日,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收到款项19000万元(假设不存在减值准备)。

(1)成本法下。

三、小结

以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轴图表演示法等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成本法与权益法。教无定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才是关键。会计学习,关键在于掌握会计处理的思维,思路通了,则可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日常生活和企业实际案例,尽量将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那么看起来枯燥抽象的会计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6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二、“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篇7

几十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且比较完整的行业会计教学体系。担任各行业会计教学任务的专业会计教师比较容易了解本行业企业财务活动的特点,掌握本行业企业财务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本行业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研究也能够达到深入、系统、灵活的程度。而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以及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并重新制定了新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这就需要我们专业会计教师要重新认真学习,融汇贯通,而且要跨行业研究整个国家宏观经济中各企业的情况。那么,本文认为应做到:

一、转变观念、拓宽专业知识面

面对改革的现实,作为专业会计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要点外,还要改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这一改革之中。应该看到,尽管新旧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差异和各行业的企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论是哪一类企业,从事何种生产和经营活动,它们都有其特定的共性。即会计核算的理论相同,都涉及资金流动,都包括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基本条件;都需要进行各种货币资金的核算;都有会计信息的输出。以上各项,虽然形态各式各样,但归纳起来,不外是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变化;所有企业都追求投入少、产出多,争取最大的产出投入比,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诚然,在新会计科目里增加了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不少有关金融方面的科目;还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的有关科目;还有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等等。再如,目前的教材,在股利发放核算的内容方面,只介绍了现金股利的核算形式,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也是股利发放核算常见形式,所以,在讲述时也应把这些内容补充进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全面。因此,我们除了再学习,还要找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会计教学与其它行业会计教学以及非会计行业教学的共性、联系和不同之处,弥补自己对金融、房地产、生物资产等以及其它行业的企业财务活动了解的不足。就是说,作为专业会计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会计知识、原来的某一个行业、原来的某一门、两门课程,要重新进行会计准则、各行业等一系列新知识的再学习,从头做起。要注意知识的不断创新,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实务操作,使自己广学博识,在企业财务会计学科有较深造诣,以适应当前《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教学的需要。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搞好“互动式”教学

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如何在有限的大学教育时间里让学生提高自身技能以解决经济生活中千变万化的会计问题,这无疑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传统的会计教育教学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改变为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互动式”教学,启发带动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

互动式教学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达到教学目的一种不同于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法。与基本讲解式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相比,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相互竞争,主动举手解答问题。能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学习知识。“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独立思考、学会竞争,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多采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互动

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以启发“互动式”教学取代“注入式”教学,应在讲授过程中多提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启发的“互动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有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例如“备用金”这个概念,学员既不生疏,又不真正明白。可问:备用金就是现金吗?它的会计科目也是“库存现金”吗?这时教师要抓住备用金内涵、范围以及它与库存现金的区别重点讲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这个名词用确切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个基本概念及其会计科目。又如,在讲解“现金管理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问“什么是坐支?”让学生思考回答,使之清楚坐支是指企业事业和机关团体从本单位所收入中直接用于现金支出。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开户单位支付现金,可以从本单位的现金库存中支付或者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出(即坐支)。这主要是因为坐支使银行无法准确掌握各单位的现金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干扰开户银行对各单位现金收付的管理,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因此坐支现金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会受到财经纪律的处罚。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发问“坐支现金既然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是不是一律都禁止?”通过循循诱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辩论、互动,最后指出坐支也不是一律都禁止的。按照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因特殊需要确实需要坐支现金的,应事先向开户银行提出专门申请。这样,教师通过介绍“坐支”这一概念,进而介绍现金管理制度以及一些特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原本枯燥的理论制度介绍。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使学生的思想能活跃起来,课堂也会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互动生动局面,教师再加以引导,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融汇贯通,再加以互动,最终获得知识。

四、采用模拟实验实训

讲课只能逐章逐节地讲,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启发学生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可以在教学中组织模拟实验,尽可能模拟现代企业多变、复杂、竞争的经济环境。

首先,建立会计挡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工作操作台等,以供实验使用;其次,设计模拟现场范例,可以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也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认识和掌握,如,让学生以一个会计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去处理核算业务,并做出财务报告。在模拟实验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凭证日期必须大于上次登账的日期,但不得跨月份制证,不允许凭证跳号等。此外,模拟实验可以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辨别。再次,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实训。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推广,财务软件的运用已经非常普及,在高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中也开始运用财务软件,从原始资料的输入、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内部有牵制原则,必须按规定程序和手续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时教师可把上机操作与学生所学的已有的会计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录入了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后才能启用账套,否则下面的操作就无意义。

有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理论学习中的一些概念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也给他们学习会计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带来一定影响。通过会计实验,学生亲自完成了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各项程序,不仅弥补了在理论课上尚未理解的内容,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明白了做一名会计所要具备的仔细、认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案例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是以会计案例为核心,使学生全面运用财务会计知识去解剖案例,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案例教学形象、生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案例教学,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阅读案例。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粗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关图表里给出的信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在掌握案例的各种细节与数据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这些数据加以组织整理,这样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即分析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实现角色换位,即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以便联系各个细节,也有利于深入分析。通常应考虑以下问题:案例的主人公是谁?谁必须来解决问题作出财务决策?他的优势何在?面临怎样的压力?财务决策成功或失败会带来什么经济后果?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为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答案不能是唯一的。通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决策的必要性和各种决策的后果,学习各种决策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同时,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如,在讲固定资产这章之前,可先讲一个短小的案例:蔡先生的工厂陷入了财务困境,面临破产。蔡先生十分着急,他向厂里的会计小李提出,能否先将厂里的一些财产卖掉,以便暂时度过困境。小李表示厂里已经没有容易变卖的财产了,即使真的要卖也卖不出好价钱。蔡先生非常生气地说:“车间里明明还有好些设备,难道设备不值钱吗?”小李无奈地解释道:“设备是不容易变卖的,它不同于存货等易变的资产。机器、厂房、运输工具等都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生产经营使用,而不是为了出售。它们是企业最不易变现的一类资产,而且固定资产还有价值发生减值的问题。”你认为小李的解释对吗?并进一步提出:汽车制造厂的汽车和运输公司的汽车都称为固定资产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听课、去思考,进行自我解答。这样通过案例带动教学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或活泼,具有启发性、互动性,而且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增强记忆性,增进教学相长。

六、演示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会计实验室,计算机、图像扫描与处理、投影、音响等设备为手段,开展实物投影、幻灯投影教学,播放各种讲话、专家报告会和研讨会的实况,这种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辅助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均可采用;会计教学的操作性很强,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只是口头表述,学生不易理解,如基础会计中结账方法等,比较抽象。而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或利用实验软件,在讲授时配合使用,学生在听课的同时,直观地从大屏幕上看到账页、凭证等,十分生动,使枯燥抽象的知识便于掌握和理解。

七、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师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点难点应讲深讲透,有些内容也可留给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练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印发补充材料,提供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本领与科研能力,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探索、创新的过程。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实践性互动式教学,使《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把掌握的大量现代会计科学知识变成科学的会计实践,成为能够从事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高级综合型会计人才。正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赵作斌校长所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之一:实践至上,知识为本。

参考文献

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482,课题主持人:史新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24-02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1.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大一新生在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等方面存在认知模糊、过分依赖、择业偏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入口教育教学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有的学校对专业认知教育主要是以集中组织一次专题讲座或者一次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完成。有的学校的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要么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要么开设时间滞后。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致使学生头脑里缺乏对企业和会计工作的整体认知,无从感知专业学习与日后工作的紧密联系。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2.校内实践能力训练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国家示范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课时比例不到30%,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课时为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环节的课时。校内实践课时安排不足,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校内实践训练多采取先理论课程学习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在联系。其明显弊端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对业务处理掌握不扎实,面对实训业务单据时茫然无措;负责任的教师会分析讲解经济业务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账务处理,不负责任的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由学生根据答案完成账务处理。

3.专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岗位的敏感性,使得企业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普遍持谨慎或拒绝态度,学生成批量顶岗实习更不现实。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找到实习单位并得以在会计岗位实习。有的企业利用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时机选聘学生实习,以便将来留用,但企业数量和岗位数量极其有限。笔者所在学校2012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会计人员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8.36%,招聘学生数量占比就更低了。如何落实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成为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

4.毕业论文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论文形式,即让学生撰写纯理论性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单一,内容类同,抄袭严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极不适应的。高职院校应敢于打破常规,从不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训练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

“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三、“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

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

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

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四、实践教学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中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与等级评价,并记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档案。

1.建立实践能力评价档案。为每名学生建立会计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载三年期间每一实践模块中每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

2.确定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根据学生出勤、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训作品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确定考核成绩,其中,专业入口教育模块:出勤成绩(10%)+专业认知体会(20%)+企业认知体会(30%)+职业认知体会(20%)+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20%);“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出勤成绩(10%)+实训性任务评定成绩(40%)+学习性任务考试成绩(50%);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和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出勤成绩(10%)+学生相互自评(30%)+指导教师评定(60%);顶岗实习模块:出勤成绩(10%)+真实性会计作品(60%)+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30%);毕业论文模块:专业相关性(20%)+有的放矢、言之有物(40%)+所思所想、所感所悟(40%)。依据考核成绩确定评价等级,考核成绩(90—100)为优秀,(70—90)为良好,(60—70)为合格,(0—60)为不合格。

篇9

一、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一般情况下,《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蓝本,按会计要素逐一展开阐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分别出现在两章。为便于学生理解,讲授的顺序应与教材保持一致,先讲固定资产,再讲无形资产。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再将两者进行对照,强调二者核算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对这两部分的会计准则进行掌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确认。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均位于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部分。二者最明显的一个区分标准为是否有实物形态。对于土地使用权,是按固定资产核算,还是按无形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应时具体情况而定:过去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应作为固定资产;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以及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要注意强调有关二者的诸多知识点的依据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让学生懂得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南针。(2)初始计量。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均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诸多的获取方式中,外购是最常见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此种情况下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均应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在信用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由于此种核算方法是建立在学生以后才会学到的《财务管理》课程中时间价值理论上的,所以讲授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建议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会计知识基础等因材施教:对于整体悟性高、接收速度快的学生,可将时间价值理论做通俗讲解,重点放在实际利率法上,可以画出时间轴或列表帮助学生理解。(3)后续计量。固定资产与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均涉及跨期摊提。这与成本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也是这三者区别于其他非流动资产的重要标志。由于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传统资产,且毕竟有实物形态,所以会计准则对其核算方面的规定比无形资产要丰富、精确得多。首先,从摊提方法上看,固定资产提折旧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比准则中提到的寿命有限无形资产常见摊销方法直线法、生产总量法更加多样化。其次,固定资产提折旧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表现出了一定的“惰性”,这与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自可供使用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停止摊销”截然不同。二者摊提的金额一般应按用途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摊提方法进行复核,与原先估计有差异的,应重新进行调整。这一改变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教师应注重强调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政策变更的区别。(4)资产减值。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不仅有各自的具体准则,并且均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二者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一般不得转回。要让学生明白,这与存货是完全不同的。(5)处置。处置包含的类型应逐一讲解,并进行举例。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内容比无形资产要多,需用到“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该计价对比账户的结构有些复杂,应重点讲解。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教学中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初级职称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职称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覆盖了本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应着重向学生说明这一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均涉及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但划分标准不同。在这一问题上,初学者容易将三者混淆。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百姓买房如果是为了自住,应作为固定资产;如果是为了炒房,应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并由此及彼推至企业。

篇10

从调查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对会计专业很感兴趣的程度高于男生,男生对会计专业不感兴趣的程度高达21.9%。这种结果应该与学校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学生个体特征及男女思维方式差别有关。根据研究显示男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在会计领域应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是对专业兴趣的丧失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潜在人才。

二、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调查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会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调查,调查结果为: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一)会计人员具备会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等能力,以适应工作中的分析、语言、思维等能力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财经应用文写作有一定要求,要求能进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审计报告等。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会计职业等有关知识,较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会计人员时,需要会计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会进行纳税筹划。

(二)会计人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人单位一般希望会计人员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上手工作,能解决单位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机文字录入速度、小键盘数字录入速度,成为会计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必备的岗位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及金税工程的实施,会计软件、ERP软件、电子报税的具体操作也成为会计人员上岗的必备技能。

(三)会计人员具有的一定社会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之一,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一种群体工作岗位,协调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的工作关系,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建设高职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径

(一)调整课程体系,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我们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在保持专业主体框架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做到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目前高职课程体系与本科、中职课程体系差异不大,所用课时、涉及内容与中职相当,比本科略多。高专与中职课程在内容设置相似率很高,课时分配略差异,与本科相比,除实训课程较为突出外,没有更多特色,这显然不符合高职层次工作岗位群,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错位发展要求。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课体系应简化,有针对性面向岗位,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扎实专业基础

对一些课程内容有些宜深入挖掘,例如:企业经营管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可以将该课程分解为多个项目课程,例如:会计专业知识技术、会计处理技术、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术、会计记账技术、会计报表编制技术、财产物资管理与清查技术、会计档案整理与归档技术,按项目设置内容,按项目学习、考核,把这些技术的着眼点适当前移到经济业务领域,以经济业务发生、原始凭证的填制与传递为学习基础,这种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会计技术,另一方面学生的这种知识体系能使工作岗位群扩展出纳、仓库管理、企业内勤、文档管理等岗位。又如财务会计课程,可以重组为:出纳岗位实务、存货核算与管理实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实务、涉税会计岗位实务、主管会计岗位实务等,课程讲解以小型企业常用业务为主,对小型企业不常用经济业务可以删除,把常用业务牢固掌握。总体原则是实用、简洁,不宜贪全、贪大,那样反而造成在有限的学时中学了全部知识,但是又全部学得不深。

(三)弹性学分制度,让兴趣引导学习

在高职从第二年开始,开设以选修课为主的选课制度,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向不同方向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选课的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核算方向:会计从业资格证类课程(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特殊会计事项课程(学习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

(2)涉税实务方向:纳税申报实务课程、税收筹划实务。

(3)会计电算化方向:计算机会计类课程(取得用友会计电算化资格认证)、ERP项目实施。

(4)办公自动化方向: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EXCEL在财务上的应用、WORD在财务岗位上的应用等。

(四)研发配套校(院)本教材,突出层次特色

目前的会计专业教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高职教材也进行了更新,在虚心汲取他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校的高职教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教师团队应着力开发与现有院本教材配套的教材,突出高职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贴近实践,贴近岗位的特征,避免教材内容重叠或遗漏,力争教材内容覆盖高职岗位群。同时与教材配套的教辅书籍也应一并研发,因为高职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教辅书籍的编写应力求与教材内容同步,有先难后易的梯度,不宜综合性过高,便于课堂授课和课后自测。

篇11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 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 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 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 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篇12

高职教育;会计教学;实践教学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之间的实践教学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盲目跟风模仿知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脱节,非但没有起到好的学习效果,相反使学生对会计实践实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让会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当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较为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了在会计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失衡。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开始逐步重视实践教学,倾向于通过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仍然比较难以满足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会计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缺乏良好的实践模拟环境,实践模式单一。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采用较多的教学方式为模拟教学,包括登记手工账簿和完成电算化会计操作。此类的教学模式,较为缺乏真实感,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印象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也不够。此外,由于授课的教学环境多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很难使学生有代入感。再者教师本身对模拟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因此,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大受影响。

(四)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使得用人单位可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人才,会计又是技术型很强的工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宁可招聘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也不愿低成本使用实习生,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尤其是会计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基地难度加大,尤其是非知名院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一部分高职学员承诺实习生不计薪酬,但是,企业仍然对接受实习生缺乏兴趣。此外,高职院校自身尚未探索出让企业乐于接受的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从而使得高职学员的会计实践教学滞后。

二、影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因素

(一)实践教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偏高的师生比,导致教师工作量非常大,教师进修深造的时间机会少。二是“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低。目前很多学校标榜自己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众多,一些老师也以为考了某些证书就可以跻身“双师”行列。这些教师通过业余时间充电考取了会计师等资格,但因没有实践经验,其“双师型”是要大打折扣的,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其为“双师型教师”。由于企业财务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单位的财务信息需要严格保密,即使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调研,也通常缺少接触企业财务信息的机会,教师实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是缺乏行业兼职教师。在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或企业的会计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有很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在学生的会计实践活动中进行指导,而且参与到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兼职教师能力的评估和管理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这种简单的聘请人来作为兼职教师的做法只是简单弥补了教师不足的缺陷,未能解决缺乏行业兼职教师的弊端。

(二)实践教学课程安排缺乏针对性。职业教育应以“实用”为原则,培养的学生应是为具体的工作而“量身定做”的。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需要用的什么知识、技能,教师就应该多讲,多教,学生就要多练。一些单纯的理论性知识,学生只要理解掌握就可以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安排较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相关的实践训练机会少、时间短,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这样肯定会影响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其专业技能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实践教学的环境欠佳。实践教学环境分为校内与校外。校内环境包括手工会计模拟室、电算会计模拟室、点钞室、模拟银行等。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的会计实训场地,但这些场地缺乏仿真性,没有职场的氛围,跟一般的教室没什么差别,教师给定的会计案例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会计的职业判断力无法体现,且很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由教师提前安排好,并未给学生锻炼职业判断力的机会。校外实习是对校内实践的最有力的补充,从整个实践过程来看,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促进学生对会计职业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地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学生多,对口实习单位少,很难把全部学生都安排到相应岗位实习。即使是安排到了这些企业的学生,由于会计工作岗位汇集了企业最多的商业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都需要保密,很多企业为避免重要信息泄露及会计资料出错,通常不会让实习生做具体的会计工作,实习生通常就是打杂,从事打印资料之类的行政工作。从而使实习生难以真正顶岗实习,参与到具体的会计工作岗位中。

三、构建系统完善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一)提高教师的会计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操作或模拟实验教学。即使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如果缺乏实践经验,仍然无法胜任实践教学。为使教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熟悉会计实务操作,高职院校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进企业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落实,可以采用逐批进企业的形式,在时间上以一学期为宜。

(二)不断完善和改进会计教学体系。大学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学习课堂理论知识后,少有接触实务的机会。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学习理论是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教师随堂指导和课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模拟练习时可以采用真实的会计账簿来演练,这样学生就有一种真实的代入感,一旦踏上实习岗位,也会逐步避免对工作的陌生感。实训练习应当循序渐进,从会计职业入门入手,逐渐熟悉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等。在实训练习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纠正,通过此类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实务操作的记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对于学生不熟悉或容易出错的实务可以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应用,目前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是高职院校会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大部分高职高校已经建立自己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但仍需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不断更新财务软件版本,结合改编的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案例,定期对学生进行电算化培训。高职院校应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实际设置会计人员,对学生进行分组、轮岗模拟演练不同的会计岗位。模拟会计岗位不能简单流于形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会计工作,因而在会计模拟演练中要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事业单位的要求,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会计实务模拟。高职院校要建立仿真的会计模拟环境,办公场所应与企事业单位接近,可使用仿真的会计印刷发票。在模拟实训结束后,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建立稳定的会计实践基地。高校必须建立稳定的会计实践基地。课堂的会计实训练习和会计模拟实验室的模拟实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但模拟毕竟不能等同于真实操作。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企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联盟将学生送出校门,踏入真实的实践岗位,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基地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通过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彼此了解,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青,刘畅.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

[2]李明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9,7

[3]张静伟.构建规范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6

篇13

教学目标的定位主要是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是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定位,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今后就业工作中方向性。我校是中职类学校,与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目标不同,高等院校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而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在开展《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时,应以学生的实训为主,理论为辅。

二、教学内容的涉及面和侧重点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就是财务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换而言之,会计电算化不过是运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工作,侧重点应是会计。所以在开展电算化教学工作时,学生应有较为系统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才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计算机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以及汉字输入法,在办公软件方面,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以便在UFO报表中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另,由于账套有进行备份的需求,所以学生最好能掌握Winrar的操作。在财务会计知识方面,学生应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财务会计主要涉及到的是总账模块、UFO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而在现行的商业和工业企业中,应经常会涉及到应收、应付款的管理,采购和销售的管理等等,这些方面在我校现行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是没有提及到的,因此针对这一点,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加以注重并改善。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最基本的两大要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我们应持有这样的一个教学态度:教师引导为辅,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摆正了,教师从旁加以有效指引,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最终是促成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学会判断和选择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开展电算化教学时,我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在计算机房上课,运用该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及语音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全体学生的计算机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现场实操存在问题马上进行点评,而且只要学生机一按电子举手按钮,在教师机屏幕上该学生机就会立即显示一个举手的标志,教师勿需穿越整个机房,也能与学生进行对话,师生间通过麦与耳塞直接交流,进行对学生机的遥控辅导。通过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这对于促进电算化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会计模拟实务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我们是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我校作为一所中职类学校的教学目的的。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作为侧重点,对学生的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时,我们一般是着重通过整套的实务例题带领学生系统学习电算化中的整个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模块、UFO报表。一般来说,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之前,本人都会针对当前课本的电算化实训题,要求学生课下先进行手工做账,独立完成整套账的分录及报表,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在运用计算机做账前对整套账的账务流程有了清晰的思路,有效地联系手工账与电子账之类的学习,也从而对手工账与电算化做账之间的程序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