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而与人口老龄化得速度和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相比,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用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老年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研制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且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医疗健康产品带来良机,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监测与良好的预警机制完全可能实现,并且适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产品开始更加注重满足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以达到符合老年用户的特殊需要,由此,基于人性化医疗产品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
1.2 老年人群基本现状及分类
根据我在关于空巢老人医疗健康产品调查问卷的294份问卷分析中,平均年龄为70.8 岁, 其中60~64 岁的老年人占27%,65~69 岁的老年人占19.4%,70~74 岁的老年人占22.3%,75~79 岁和80+的老年人分别占17.9%和13.5%。文化程度状况中以受过初中教育为主,人数为88 人,占29.5%;其次为受过小学教育的为74人,占24.8%;大专以上为46人,占全体调查老年人的比例为16.1%;中专/高中教育为44 人,占15.4%;不识字和私塾教育的人数为42,所占比例为14.3%。居住地在城镇的老年人数比例为77.7%,农村的比例为22.3%。本次调查 旨在通过了解老年人口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消费、心理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警和及时了解健康信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将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低龄老年人。年龄在55岁~65岁,根据问卷分析,从身体健康状况看,37%的老年人一年没有看过一次医生,35%一年看过5次以下,18%看过5次以上,仅有10%的老年人一年看过十次以上的医生,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基本健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多数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仍具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识别能力。
(2)中龄老年人。年龄在65~75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从患病状况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仅有7%的老年人未患任何慢性和重大疾病,75%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下的慢性和重大疾病,1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上的慢性和重大疾病,这些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对医疗、护理、药品、保健品以及相应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有适当的自理能力。
(3)高龄老年人。年龄在75岁以上,从问卷分析中,这些老年人中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头脑不清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行走不方便、吃饭困难等生理问题,53%的这个阶段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要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
2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2.1生理特征需求
由于身体、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逐渐的衰退, 并且大多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 经常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 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老年人迫切需求一款智能化医疗产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 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2.2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空巢或经常独居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 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 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 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 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医疗产品的需求, 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 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老年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
3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
3.1国内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加剧,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现如今,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日益弱化, 医疗护理器械尤其是自助医疗护理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 远远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 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中国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2002年的短短5年内,从8%跃升至22%,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迅猛,有力地说明了其高速发展的潜力。
3.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医疗产品正在从最初的幻想慢慢变成现实,各式各样运用各种技术的医疗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其不仅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并且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信息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在推动车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相应,医疗产品将发生重心转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对人体健康实行有效的监测,家人和医生与不处于接近病人的情况下,可以收集到的医疗读数电子指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医生做出健康的判断。
第二,人性化。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医疗产品,它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医疗或保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必须建立在可用性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中心,让产品去关怀老年人、亲近老年人、体贴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切、易学、易用、有效的交互智能化医疗产品。
4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初探
4.1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原则
(1)简单操作。老年人在记忆数字、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为了避免其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设计中虑操作程序的简化,尽量简洁明了,让老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减少在操作过程中的重复动作和体力消耗。
(2)可识别性。人进入老年后,视力逐渐衰退,对物体的辨别能力开始减弱;听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声音敏锐度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将现有的产品转化成老年人熟知的样式及功能模式,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习惯。
(3)安全性。由于老年人在身体各项机能方面的逐渐弱化,使其对人身安全的防护也会降低,因而在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设计的整体性,产品外形的圆滑性。此外,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产品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结构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结合。
(4)满足老年人特殊情感需求。老年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有怀旧心理,经常会感觉空虚和孤单,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尊重和关注。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与操作的便利,还要使老年人在自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其怀旧心理入手,着重考虑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元素,以迎合老年人怀旧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消沉的情绪,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4.2 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了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开发技术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显示,让智能化医疗产品从设计走向现实。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4.3 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实现路径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有机会对老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拥有新的视野。我们通过对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的开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再加以终端APP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行列,实现家庭-户外-医院医疗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由移动互联网发到家人和医生的移动终端中,家人和医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的相应的APP应用接受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随时监测和预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解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发生时的及时救助,进而给予老年人健康有力的保障。
5结语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标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据调查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 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只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因此, 加大对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的关注, 智能化医疗产品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智能化医疗系统对于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救治突发疾病患者,进而给予有力老年人保障、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课题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家庭-户外-医院一体化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改善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了救治机会,从而创造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就医机制,并且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 百年[J],新华网,2006 年10 月11 日.
篇2
篇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显著的。
1、“空巢”带来的孤独损害老年人的健康。
孤独感在老年人中常见。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三分之一左右,80岁以上者占六成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的长达十四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几率是爱交往者的两倍。
当子女离家,父母究竟有多么孤独?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是日益凸显。
今年6月26日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已将“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可见,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失独家庭失能之后怕老怕病不怕死。
失独父母,这一曾被忽略的群体,正在进入公众视野。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联合国预测,百年之后中国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3、丁克家庭希望有尊严地养老。
近年来,丁克家庭在城市中的比例有逐渐增长之势。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丁克家庭98%集中在城市,文化层次越高成为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就越高,其中尤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丁克家庭中的夫妇老了之后,因为没有子女,其日常生活起居更是需要别人的照料。进养老院也许是一种选择,但是“知识分子”更希望有尊严地养老。
4、失能老人需要更多地养老资源。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完成不了,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为重度失能。
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大约有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群体必然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要保障其基本生活,必须得有一套兜底能力强的养老模式。基于上述原因,老龄人口中的生活帮扶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此处加两行字
二、我国养老资源严重缺位
1、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国六十余年来医疗卫生条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社会,医疗资源明显不足。
2、社会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虽然也存在社会养老的模式,但许多养老院都存在范围小、条件差、护理不专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远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对于失能老人,一方面是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享受社会养老资源,另一方面是这些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失能老人。当然,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拒绝接受“失能老人”的社会利养老机构。实际上,护理这些“失能老人”,不但难度大、成本高,对许多社会性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可见,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对于全国数千万“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不是依靠一个家庭,一个机构,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家庭以及社会的合力才行。
三、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开启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005年9月,日本三菱重工推出了智能家用机器人“若丸”。它身高虽然只有1米、体重只有30公斤,但是它懂英语、日语等4种语言,能记得1万个单词。它还可以识别10个人的面孔,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作为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代表,“若丸”的诞生,带给人们许多灵感。针对老龄人口中的“空巢”、“失独”、“失能”的人群,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可能成为家庭中的新成员,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1、家庭智能机器人系统辅助独立生活
(1)机器人能照顾老人生活。
第十二届高交会上,中科院拿出了73项最新研制的机器人新品。其中,老人助行机器人集成了创新的红外跟踪技术、无线智能家电控制及传感网络、一键拨通电话等重要功能,能为老人行走助力,提供休息条件,为老人搬运物品,可用于开门、开电灯、电视等,还可提供智能便捷的家电、电话控制。老人服务机器人可以在老人突然摔倒时,把信息发送给其家人。还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家居中的家用电器设备。相当多的智能机器人生活辅助功能产品已经商品化,直接用于机构或家庭中。我们相信10至20年内,智能服务机器人将会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可以改善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智能家庭机器人基本具备7岁孩子的智商。当您希望娱乐时,智能家庭机器人能与病患老人进行语言交流、唱歌、跳舞、咨询、视频播放和进行简单的护理服务。
制造一流聊天机器人ALICE(ArtificialLinguisticInternetComputerEntity人工语言网络电脑实体)的RichardWalace徒手写下包含数以千计的任何可能的聊天话题的数据库。输入一段话给ALICE,它就会找出相关短语或者关键词的反应码。另一边,是另一个顶级网络机器人是由RoloCarpenter设计制造的Jabberwacky,它会记录下人们对它说的所有事物,然后试着在再次遇到同样话题的时候利用上。两个聊天机器人都没有长时记忆体,所以他们只对前一句话做出反应。然而,恰恰与这些聊天机器人简单的聊天可能会引导出令人惊讶的富有智慧的谈话。
(3)通过RT中间件对不同失能人员的生活环境进行定制。
如图所示,该系统是以一种联合方式允许失能人士通过整合不同的失能辅助,并使用它们定制自己的生活。比如通过按动按钮、语言识别界面、基于立体视觉的手势界面等不同控制方法的输入,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即RT,完成对门窗等房屋设施、空调等家用电器、主动轮等基本器械的操作。
(4)通过有效整合不同区域机器人装置来实现无缝对接连续服务。
机器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的物理存在。如图所示,语音交互的家居监控机器人在使用者可能出现危险时,会通过语音系统发出提醒指令,移动机器人也会按照系统的指令走到使用者身边提醒并阻止使用者接触危险环境,以实现无缝对接连续服务。该技术不仅可为老年人在其当前位置提供援助,并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转接中心服务平台。
(5)家庭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辅助生活。
如图所示,网络机器人通过链接家庭、医院和商业设施等多个位置,通过合作网络机器人实现空间扩展与生命支持服务。在这方面,不仅是机器人的物理存在,而且智能手机用户与智能手机屏幕上的机器人图像进行交流也认为是网络机器人。掌握用户周围信息的传感器网络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网络机器人。
(6)、通过云服务观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安全。
输入和输出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网络按照信息中心的指令协调地工作。如图所示,安装在家里的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可以支持老年人或失能人士的独立生活。
2、智能家庭机器人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外智能家庭机器人已包括智能饮食、大小便智能护理、智能护理床、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和日常生活护理机器人等功能。如协助老人打开窗帘,测量血压、脉搏和体温,并根据测量结果和医嘱指导和辅助服药,随后,洗手间的智能马桶会测量老人当日的脂肪含量、尿液和大便的情况并制定当日餐谱;厨房机器人会按照指定的菜单将通过网购送到的菜食加工成当天的餐食。饭后智能轮椅会带您户外享受阳光……
“护理机器人”类似于病房里的病床,护栏可以随意调节高度,可按照习惯设定相应的程序进行变换,臀部下方的椭圆形挡板会自动消失,便盆紧随其后补上。只要患者有一只手可以活动,就可以自己完成操作,按下按钮就能独立完成基本生活需求。上述智能家庭机器人是老年人补偿或改善功能,对于老年人提高或改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
四、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六章中的第四节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以下描述: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各国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智能家居环境和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为了对老年人居家独立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的海尔集团和科沃斯公司在上述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度活跃,已分别搭建了智能家居平台和智能家庭机器人移动平台,并将其用于日常生活。
篇4
一、城市正遭遇老龄化时代的养老困境
中国城市养老基础比农村相对较好,未来创新空间或将首先体现在城市养老体系之中。当前城市老龄化日趋严峻,而且城市老龄人口相比较于农村老年人口,其活动空间的限制性反而更多。特别是大城市宽大的马路、汹涌的车流、繁忙的交通、公共空间的拥堵,导致城市对于老年人口的出行及生活带来了越来越非便利性。有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户外活动比例在逐渐下降:一是因为高楼型住宅不方便老年人口下楼;二是因为大马路、交通拥堵带来了显著的不安全感让城市老人不敢外出;三是因为户外基础设施的“老年友好型缺失”,让老人无意出门。再加上很多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城市老年人基本不在户外。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基本难以发现身边有老年人存在。老年人在城市中面临的“物理性限制”,让固守在家成为一种典型的老年生活状态。这种被动式的“居家养老”,导致很多老人生活质量下降。
居家养老形态导致一系列生活困境。由于失能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独老人的日渐增多,居家养老面临的照料、护理、日常生活困难越来越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介绍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里养老。但是,由于当前家庭普遍小型化,很难具备养老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是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不足10万人。这种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供给不足,为养老事业带来了重大压力。另外,对于更多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口而言,他们大多数人虽然不太需要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但是在特殊时期或困难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援助,从而带来养老隐患。媒体屡屡报道出来的“老人去世多日未被发现”现象,便暴露出一些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被忽略”的不幸遭遇。
大量慢性病患老年人口面临着日常病情护理照顾等严重困难。由于生理原因,身体老化带来的各种慢性病在老年人口身上集中爆发,让很多人不堪疾病的困扰。然而由于医疗体系的不发达和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很多慢性病老年人口大多选择在家疗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因慢性病引发各种痴呆症、健忘症和狂躁症,从而偏离正常老人的生活习惯”。[1]因此,很多在家疗养的病患老人往往会造成自我护理不到位、护理错误等方面的后果,这不仅给这些病患老人带来巨大的生命危险,更让忙碌工作的子嗣带来担忧和焦虑。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病患者比例高达83%,大多数老人不得不在家疗养,因此这些老人的日常病情护理、保健护理、生活照顾等都存在巨大的资源缺口和社会压力。
二、老人生活与老年照护的独特需求
养老生活的需求主要体现为老年照顾。老年照顾是指对生活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进行照顾,主要是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照顾。[2]老年照顾主要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病弱护理等。就需求而言,家庭照顾仍是老年照顾的基本形式,这也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接受的最主要形态。老人日常生活主要指老人身边的事情,它具有连续性、习惯性、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的原则包括了安全、健康、便利、适当、整洁和尊重。[3]对老年人的日常照顾,不仅应该具备设施层面的高标性,同时也涵括了精神层面的人格尊重因素。这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为老护理人员总量不高、缺口太大的主要原因。因为从业门槛和执业要求比较高,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生活方式是关于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命活动的模式与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制约。[4]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由于老年生活内容和角色的转变,使得其他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场所、交往对象、生活节奏等,都与过去不同了。青壮年时期,人们生活的空间比较广阔,除劳动、居家过日子外,他们还有非常广泛的其他社会活动。可是一旦退休并步入老年之后,其生活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老年人口从青壮年时期的“业缘交往”逐渐转换为“地缘交往”为主。家庭、邻里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过去的许多社会联系逐渐失去,与过去交往对象的来往逐渐减少。这时,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家庭成员、邻里、亲朋,以及故旧知己。同时,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到老年,神经、肌肉组织都不断衰老,神经中枢的灵敏性和肌肉收缩力都不如从前,运动和各种动作的速度自然也就迟缓了,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逐渐变慢。从这点看,慢不仅是老年生活的一个特征,而且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状况。随着年龄的逐渐衰老和进入老年阶段,人们的生活内容便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从奉养的义务逐渐变成拥有被奉养的权利。劳动或工作不再是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代之而起的是如何休养身心,延年益寿。因此,“颐养天年”成了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生活方式的主旋律。[5]
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因其生活方式而呈现新的特征。老年人口的居家形态、生活空间、交往需求和生命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因而他们的生活需求必然会变化。他们需要从居住空间、家居形态、饮食、交往、身体维护到精神慰藉等层面确立属于他们的新生活方式标准。而在居家养老现有格局之下,家庭成员照顾面临重大挑战。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一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控制了总体人口数量,但也催生了新型的家庭模式,即“四二一”模式,即一个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两个人需要同时担负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虽然许多老人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但儿女们由于工作需要还是不能时刻陪在老人身边,使得儿女们在关心老人的领域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的不足与家庭成员的力所难及,只能依托智能化技术及设备来部分替代居家养老的生活需求。
三、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的可行性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龄问题复杂多样,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因此,开展技术替代型老年照顾,可以成为市场创新改变现状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的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体系主要集中在智能化设施、服务提升和改善老年日常照护系统效能的模式。
智能化养老是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
首先是通过智能设备与技术使开展远程全天候居家照看老人成为可能。现代物联网技术,一般可以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借助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施连接,让老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居家生活,能通过网络让子女远程了解和查看。智能居家养老设备,为“远程照顾”提供了极大便利,减缓了老年人口子嗣居家照看的压力。这对促进家庭和谐、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同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智能居家养老照看模式,让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子女减少了后顾之忧。
其次是日常病情监测护理的智能监测体系。病患老年人口的居家疗养,需要时刻监测和跟踪病情变化情况,以提醒用药或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呼叫医疗救助。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健康服务中心、电话和一系列智能居家养老设备来联合组成。智能居家养老通过心电监测器、血压监测仪、老顽童智能手表、健康千里眼等设备,让老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融入系统的医疗检查,所测数据直接传送到所属医疗服务中心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启动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进行医疗服务。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内部都设置了GMS系统,可将检测到的身体数据发送到智能居家养老医务中心,由中心医护人员对数据即时或定期分析,提供治疗保养方案。仪器可检测心跳、血压、血氧、体温等数据,还有基本对话功能,这些都弥补了我国因机构设施不足带来的养老压力过大的不足。
第三,老年人口出行监测与远程照看的便利。老年人通过佩戴智能养老设备,可以通过GPS、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让子女获取自己的出行状况的目标,还能让健康服务中心的医师及时监控自己的健康动态。如果老人在家中或外出时发生异常状况,只要按下呼叫键就能获得健康服务中心的及时救援。因此智能居家养老的新服务有助于减缓子女养老压力,儿女上班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的信息服务中心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安全状况,并且该养老模式还能让老人在不用颠簸于家庭和医院的情况下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
第四,智能居家养老设备,还可用大量智能家具、智能厨卫设备等实现远距离协助老人居家吃饭、洗衣等生活问题。结合物联网科技手段,老人的子女可以通过远距离“遥控”或设置定时操控,帮助老年人做饭、洗衣等日常生活。当前全国城市开展的老年家庭“一键呼”系统的安装和应用,已经为老年日常家庭生活的“便老化”服务提供了高效能的信息化支持。另外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老人还可以获得最新新闻资讯、健康资讯、精彩影视、幽默笑话等温馨服务。因此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可以确保老人在他们感到舒适及喜欢的环境里获得最完美的养老生活。
据相关机构跟踪调查,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要,还能缓解80后的养老困局。智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化养老,通过技术替代型的智能化设备开展养老照护,升级和优化了传统居家养老的方式,延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这种智能化支撑设施,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即使相隔千万里,子女也能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动态和出行状况。一些智能居家养老设施和设备,已在不少地区得到试用,大量智能居家设备体型小、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价格也适中,几乎适合所有希望提高养老生活质量的老年人。
四、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政策嵌入机制
技术替代型的智能化养老形态,已经证明是一种技术成熟并且具有市场化前景的新模式。2012年,全国老龄办出台了《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明确了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在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通知规定,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目前,北京、上海已开始对城市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北京老龄部门正在推动在低层旧楼加装电梯。除了这些养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改善,主要侧重破除老年人口户外出行的障碍。但对于居家养老智能化设施的规范,暂未有深入且明确的规定。因此,智能化居家养老照护体系改革,应该成为下一阶段重要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方向。
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需开展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智能化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应纳入老年住宅用地申请和定向招拍挂的要约内容。因为老年地产用地申请有一定的政策优惠空间,但这种优惠必须嵌入相关的智能化基础配套需求,作为附加条款。为了适应这种智能化老年住宅基础设施的配套需求,应该进行城市规划的政策创新。未来政府应该适当规划以服务老年群体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老年住宅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智能化集成服务”的规模优势。[6]政府应该有步骤地逐步规划出适应老年人口居住的区位和空间,并且在土地规划和出让条款中,规定必须要为智能化老年住宅提供诸如专门宽带、传感网接口、智能传输器的网箱预留等基础设施。这种集约化、主题化、智能化老年社区,要推助土地价格层面的政策优惠或财政补贴。
智能化养老设备的应用应该设立专门的政府技术奖励基金。当前我国在国家层面、省市层面都建立了技术创新与服务的专项奖励扶持资金。未来也应该针对智能化养老设备的研发、制造,提供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层面的奖励扶持资金。政府还可以为这种类型的企业提供适当的研发支持、税收优惠等,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这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并为市场化开发和销售智能化养老设备提供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与应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也应该获得政府专项补贴和系统支持。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和面市,家庭购买与应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也将随产品市场化的成熟而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购买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依然面临着不少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应该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和应用智能化居家养老设备提供专项补贴,通过补“人头”的福利型养老支持,实现更多的家庭能够应用得起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另外,对于中低收入者家庭而言,除了政府补贴购买智能设备的费用,还需将智能检测管理系统接入专门的医疗监护机构,比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公共服务模式开展对于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养老支持,因为如果没有后续系统支持,中低收入者无法真正享有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终端服务。
中国的银发潮扑面袭来,居家养老将长期成为主流养老形态。家庭成员照护和人员护理资源的缺失,必将迎来智能化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需求的增长。市场配置型智能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加快老年社会政策框架下的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制度性顶层设计,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奖励基金、针对性补贴,加快普及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或将为我国破解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开拓一条崭新的路径。智能化老年照护技术市场也将推动银发经济的勃兴,并有可能激活一个庞大的智能化养老产业,为我国养老事业进步提供一个重大契机。
参考文献:
[1]Chris Jones,Tony Novak.Poverty, Welfare and Disciplinary State[M].London:Routledge,1999.
[2]周沛,葛忠明,马良.社会工作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与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6年10—12月,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街道、社区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SPSS19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关系,即以智能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智能化养老支出、智能化设备使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以及社区与家庭参与度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影响程度。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方面,65~69岁占31.5%,为最高,70~74岁占30.2%,次之,其他年龄段在15.0%上下;从被调查老年人居住状况看,独自与配偶居住比例最高,为36.57%;独自居住、与子女居住较为接近,分别为28.12%和28.89%,其他居住方式为6.42%。
2.2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的障碍
2.2.1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不高的障碍。在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22.29%的老年人能够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是现代技术的智能集合在养老全过程的应用,超过2/3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概念不清楚,见图2。这一问题不只集中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中。
2.2.2经济方面的障碍。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收费敏感。在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收费的问题上,只有12.5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设备安装费用,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付费。对按月适当收取智能化养老服务费用,调查对象承受区间额度为100元。上限为500元的调查中发现,82.21%的老年人可接受付费在100元以内,9.08%在100~200元,其他区间均低于5.00%。
2.2.3设备使用的障碍。在对老年人期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方式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仍然习惯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进行评估,其次是在POS机上即时评估和网上评估,说明老年人倾向于简单、熟悉的智能终端。调查中发现,78.49%的老年人能够使用简单的智能化设备,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智能手机(65.32%)、数字化电视(17.50%)和联网电脑(11.30%),大部分老年人只具有使用简易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的能力。
2.2.4服务内容单一的障碍。调查发现,38.74%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活服务方面的帮助,13.35%的老年人认为提供了健康服务,但提供的安全管理、精神慰藉项目较少,分别为5.47%和2.86%。同时,有39.58%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完全没有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
2.2.5老年人所在社区与家庭的力量未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能力的障碍。调查中发现,80.0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能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帮助,说明目前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或接受度较高,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不能或者仅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较少的帮助。通过引入老年人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不同。
3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成因
3.1政府投入不足
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服务内容上涉及到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和娱乐文化等方面,在运作上需要卫生、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配合,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促使智能化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是一个微利行业,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化养老环境还不完善,市场参与度不够,源动力不足,智能化养老服务开展缓慢,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1]。目前,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市场参与的企业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以保障,对养老服务的运营商、智能化终端设备等没有相关机构予以评估。政府应尽快出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与运行机制,以保障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企业缺少参与动力社区里的商业行业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市场补偿机制的缺失。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商业性养老服务行业难以发挥作用,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外部补偿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二是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2]。养老服务产业前期需要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且投资收益的周期长,给养老服务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困难[3]。三是企业与老年人缺少信任,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企业与老年人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加之政府缺乏引导与监督,相互之间信任感不强。同时,老年人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标价的商业性养老服务项目,造成社会化养老的源动力不足。
3.3社会组织缺乏参与渠道,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识不高
社会化养老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难以解决养老服务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填补养老服务供应的缺口,需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单一,多以政府指定为主,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致使养老服务易形成垄断,市场活跃性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社会化养老的整体推进。同时,大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保守,自费购买养老服务意识不高。智能化养老服务环境的构建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对智能化社区养老不了解以及经济原因,参与消费养老服务的意识不足,使社会化养老市场发展的需求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智能化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习惯,树立购买养老服务、愿意为养老支出大部分收入的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支付方式,如以房养老等,引入银行、保险公司,为老年人、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搭建一条互信、互托和可行的社会化养老之路。
4完善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对策
4.1加速政府部门改革,构建智能化养老制度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工程,它的发展既需要民政、规划部门统筹,也需要财政、卫生、劳动和文化等部门的配合。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运营制度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划,制定智能化养老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健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在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4]。同时,应建立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出台服务评估办法,制定服务评估标准和细则,进行专业、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为智能化养老构建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规划与协调,加强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合作,将老年人健康信息和老年人基本信息整合,实现老年人信息统一管理并及时更新,为其他部门提供形式统一、内容权威的老年人信息服务,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信息基础。
4.2完善智能化养老软、硬件,构建智能化养老运行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建立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应对静态数据(老年人基本信息)、动态数据(老年人健康数据)做好更新与分析,提供突况预警,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系统内容应包括安全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系统等。以服务中心平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和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5]。同时,应充分发挥通讯运营商的功能,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构建智能化养老的网络环境。此外,智能化养老系统应转向数据分析预测、实时监测功能等技术深度开发上来。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智能化养老服务技术的开发。
4.3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养老消
费首先,在社区宣传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功能和优势,让老年人了解智能化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其次,考虑到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比较陌生,应从最容易获得的智能手机入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步推进其他智能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同时,扩大智能化养老宣传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子女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子女帮助老年人选择服务并提供设备使用支持,鼓励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消费。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应利用好地域和情感上的优势,通过组织老年人活动、培训和提供场所等方式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充分发挥老年人与智能化养老的桥梁作用。
4.4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在老年人的私人定制服务、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内容不足。面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需求,智能化养老服务需要制定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明细内容,主要包括家政类服务、护理类服务、出行类服务和娱乐类服务等内容。在具体服务项目种类、内容确定上,应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养老服务平台应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大技能与素养培训,从而达到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社会化养老已是中国养老的必由之路,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化养老环境的方式,稳步推进智能化社区养老,将会有效地缓解中国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曾新勇.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化,2013(6):32-34.
[2]高盼.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智慧养老工程[J].中国信息界,2014(5):51-52.
[3]谢家瑾.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J].中国物业管理,2013(8):15-17.
篇6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病患信息管理、远程医疗、医疗物品管理等医疗信息化诸多领域, 可以促进医疗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方向发展。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同时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对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1.1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引领了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互联网技术革命、移动通信网技术革命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互联网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控制、监控和管理等过程。目前,信息传感设备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器、射频识别器等,借助于各类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各领域各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全面实现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大浪潮下,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显著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中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将医疗过程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病患信息、远程医疗信息,并加以存储,以供快速的调阅识别;其二,使医疗过程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实现网络对医疗相关物质的自动定位、监控、识别和管理等工作,使医疗过程更加智能化;其三,使医疗过程精确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设定的程序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减少因人为不可测因素带来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过程的精确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中,使医疗工作更加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将RFID技术应用于病人信息识别过程中,医院可以将病人的个人医疗信息储存于RFID设备中,在医疗过程中,通过扫描RFID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获取病人的医疗信息,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救助措施;其二,将RFID技术应用于移动护理过程中,通过RFID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实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控,实现远程动态控制,有利于医患人员及时发现患者身体的异常情况并立即进行救助;其三,将RFID技术应用于医疗检验工作中,在医疗检验过程中,可以给患者配发相应的RFID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避免错拿错放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检验工作的效率。
2.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压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可以有效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高针对老龄化人群的医疗工作的效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化人群的日常监护、慢性疾病监护等需要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导致医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的稳定和谐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录入互联网系统,互联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自动分析、整合,及时监测到老龄化人群的不适并提醒医疗人员积极救助。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一方面可以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
2.3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品管理
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管理难度极大,是医疗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联网对医疗物质的自动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等过程,提高医疗物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物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防伪过程中,在医疗物资的包装上粘贴智能的附加标签,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医疗物质信息的自动识别、医疗物质流通环节的自动监控,有效防止假冒伪劣的医疗物质进入医疗系统;其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协调管理工作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医疗物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医疗物质的协调管理。
3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中的物联网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化物联网标准体系,没有对医疗信息化中的物联网技术结构和内容进行规范管理;其二,远程监控和移动护理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上,但目前我国电子病历系统水平参差不齐,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带来困难;其三,没有建立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网络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隐私问题。患者的医疗隐私保护体系与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中的有机结合,尚待完成。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中,可以显著提升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全面提升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应用前景,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将新的物联网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解决物联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一、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即“智慧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住宅中将智能芯片植入居家设备中,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生活安全的远程监控。其核心理念在于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如传感网、云计算、3G 移动通讯、WEB 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相关的 IT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医疗社区和社区密切合作,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医疗保健、出行安全监控、娱乐等各项服务。在中国如北京和扬州等一些城市,智能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上的应用
(一)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内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公共部分环境:智能化设计体现在安装访客对讲装置,保证楼内的安全居住环境;配置自动感应门,刷身份证或卡片,实现无钥匙开门;公共走廊的地面与套内地面的高差不宜超过20mm;在水平走廊的墙壁上安装便于老年人借力使用的双层扶手、抓杆,距地高度分别为650mm、900mm;增加个性化的交谈空间。其次,套内部分环境:智能化会对室内空间形式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大多数的房间都是靠固定不变的墙壁来划分的,且功能单一。而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出现了可以移动变化的墙壁,空间也可以自由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是可活动的夹层玻璃,或者是高科技的液晶,乃至无形的“虚拟墙面”来代替单一的水泥墙面来分割空间,这将使室内空间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外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我们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户外空间活动,增加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锻炼方式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道路设计,使老年人散步不行多样化,提供坡度、难度和长度不同的道路以供老年人选择。如把步行道路设计成红色铺装,并禁止车辆的通行,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行走与安全。其次,老年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其户外景观空间也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应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的。其主要表现在无障碍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和易交往性。针对超高层住宅社区内的景观适老化设计而言,除了以上的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规划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良好公共生活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弱化超高层社区所带来的压抑感,充分利用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做精做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景观环境。
三、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社区医疗服务是智能养老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智能社区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医疗手段、医疗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了社区医疗的管理水平,还能及时获得上级相关医院的技术支持。智能社区医疗服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方便对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患者的护理;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与减轻医护的工作强度;通过使用RFID感知技术、远程病情的监测、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信息技术来提高就医的效率,避免重复检查与患者看病所花费的时间。不久的将来,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在全国社区医疗服务中,是社区医疗服务和我国医改的必经途径。
(二)智能家居是智能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居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自动化、多功能性、适用性、交互性、高效率。起居的智能化促使研发出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新技术。智能家居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构成:生理监测、功能监测、安全监测和辅助、紧急状况与反馈、社会互助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据研究表明,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最主要的技术,它在监测老人摔跤、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家庭温湿度控制、电饭锅等家电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智能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服务需求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潜力。智能居家养老必然是未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综上,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今后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养老下的住宅设计除了具有一般住宅的特性和功能外,更对舒适度和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适老化的需求下,设计以“适老为老、因地制宜、低碳环保、智能高效”为原则,对室内、外观、景观等硬件条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更多其他方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和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篇8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截止2014年底,我国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表示,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帮扶困难老人已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此外,由于疾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残疾人数量也与日俱曾。截止2015年9月,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通过人工及现有的助残设备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老龄化、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保证其生存质量的康复和服务产品质量也应有相应提高,因此,康复机器人及设备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以视觉、听觉为代表的传感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反战,给生物医药工程领域的医用康复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极大的契机。用于科学诊断、手术辅助、脑中风、帕金森综合征后遗症辅助康复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将人工智能、视觉、听觉、图像处理等技术融入康复机器人技术成为未来康复机器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1.3 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泉州2025计划的提出,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我国未来工业产业升级的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当前,我国机器人,尤其是以助残、手术辅助为代表的康复机器人核心技术还未能突破,核心部件、主控系统还需进口,成本较高。国产康复机器人在整个市场占有率偏低。康复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成为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2 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医疗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机器人应用市场的主流。随着老龄化、残疾人口的不断的增多,康复机器人的收到各国的极大关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上肢、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价值、智能轮椅、外骨骼辅助机器人、航天员运动能力恢复机器人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用于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外科手术机器人是在外科一生的操控下,协助医生共同完成手术过程,一般情况下,外科医生利用一个远程手术场景,操纵一个主输入装置,根据手术的要求,向放置于手术室内的手术机器人下达手术指令。手术机器人根据该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与传统的微创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具有比医生更高的操作灵巧性、超越人类手术动作距离的局限,易于实现更微笑的手术动作,手术精准性也更高。
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制造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手术机器人领域应用做最广的手术机器人之一。该手术机器人融合了三维高清晰度视觉系统,在视觉辅助系统的帮助下,控制能完成精细运动的机械手,该机械手的弯曲及旋转运动自由度均不是人类手腕可比拟。该手术机器人可提供灵巧操作、精准定位、术前规划,手术创面大幅减小,患者恢复迅速。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累计销售3000多台,为超过250万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手术。由于昂贵,我国拥有数量还不足三十台。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手术机器人以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和医疗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开展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针对腹部手术的手术机器人、利用视觉、互联网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神经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均已实现国产化,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2.2 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目前,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上肢、下肢的功能恢复、运动辅助、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上。国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研、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单位掌握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的技术核心。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展开了“神经的运动控制与控制信息源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提取神经信息,利用神经信息来控制电子假手.具备7个自由度的运动模拟假手以研制完成,具备很高的应用前景。
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肉电信号的拾取、肌肉电信号特征分析、脑电波的信号的拾取、脑电波信号的特征分析上。
3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3.1 机械本体技术:康复器械的机械本体技术应向着智能化、集成化、轻型化、微型化、舒适化及美观化的方向发展。以碳纤维、石墨烯、记忆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相继问世,且价格逐步降低,将对康复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制造、研究产生极大的促进。此外,传统的针对上、下肢的康复机器人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以单关节为控制和新的额关节康复机器人、用于脊柱矫正的脊柱矫正机器人逐步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康复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3.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极大的促进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融入以视觉跟踪技术、听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核心的感知系统,融入VR虚拟技术、融入智能穿戴设备,以嵌入式控制系统为核心,将极大的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实现康复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集成化。
康复机理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临床经验,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康复机器人相关肌肉、病理研究,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康复机器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还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智能化、集成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开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Gert K, Boudevijn K, Hermano IK. Effects of robot-assisted therapy on upper limb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2008,22:111-121.
[2]Grdienke P, Michile J A, Catherina G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of the effect of robot-aided therapy on recovery of the hemipareticarm after stroke.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 43:171-184.
篇9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高级战略后,国家发展服务性制造和生产性制造,同时尽可能的通过服务业的再造和完善,改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挥技术、人才、产业的对接联动效应。人、机器、智能机器将共生共存,成为养老服务工具的新常态。未来的养老服务人才不是笨干、累干、苦干,而是实干+巧干,实现脑力劳动的智能机械化,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的倦怠感,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速度。智能化,体现在养老服务人才应具备传播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客观了解人工智能,有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机器的有效配对组合应用,充分发挥智能机器的保健医生、保姆、玩伴、老伴、子女多重功能,倡议自养老。
三、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模式――音像媒体
配备养生、人工智能国内一流专家,发挥国家音像媒体的作用,将人工智能家居应用的途径、方式、手段通过网络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普及。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和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站四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的作用,建立社会养老大学,使老年人自己会应用人工智能,减低对子女的时间依赖。
(二)公众号社会宣传普及模式――微媒体
国家、企业、社区应建立专题公众号进行微媒体培训。从国家层面,要建立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应用技术发展历程方面的公众号;从企业层面,要建立人工智能机器人养老服务应用说明类的公众号;从社区层面,要基于一些鳏寡孤独建立社群委托服务型人工智能服务策略的公众号。
(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模式――专题高端培训
目前,人工智能服务还不能完全普及,故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备人才首先要建立自我提升的潜意识,此外,职业技术学院自身要引进国内外的人工智能专家,进行家庭陪护、游戏娱乐、医疗、做饭、洗衣、洗漱、保健、锻炼等多重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端培训。
(四)民政部门、老龄委联合推广模式――社会传媒
作为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民政部门和老龄委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前景、作用、功能、效益、方式进行宣传。民政部门要侧重于养老服务的社区组织协调,老龄委要侧重于制度、规定、采购人工智能机器方面的政策优惠的制定。
(五)社会民间家政服务组织培养模式――养老院、福利院自组织模式
民间社会力量建立有养老院、福利院,这就对相关服务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其一,人的社会角色多,时间、精力、体力有限;其二,人工智能是趋势,必须适应并学会使用;其三,要加强前瞻性人才培养,解决劳动倦怠问题,即民间组织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减少雇员,降低劳动力雇佣成本。
四、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一)广播电视大学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依托远程教育系统,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将人工智能的技能培训与社区教育、社会养老大学的建设并举;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人工智能机器生产企业搭建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推进产培用一体化建设,形成网络平台特色模块;推出广播电视大学养老服务精品课教程,以优质教育品牌打开培训窗口。
(二)人工智能机器制造企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居家养老的社会需求利益取向,把脉居家老人和其子女的时间要求,积极开发、完善人工智能机器的特殊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特别加强对情感交互、图像识别、语音功能的完善;重点做好人工智能机器使用说明,要具有便捷实用性的操作指南,方便人们学习。
(三)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专职教育机构,首先,要提前与职业高中接轨,进行专职意向高中生的录取,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获取意向生。其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购置高端智能机器,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技能,并且能够进行社会的二次培训,对购置的智能机器进行租赁和应用培训。
(四)民政部门、老龄委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民政部门和老龄委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养老服务人才智库,积极推进国家、企业、社会的养老服务人才人工智能化联动培养;加大对家庭贫困并且有意向致力于养老服务的青年才俊的培养支持力度;对人工智能养老服务高端研发海归人才给予政策优待;建立城市养老服务专家群组,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议,增进智慧交流。
(五)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社区要加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人才的典型宣传,利用宣传画的形式传播人工智能应用的优势;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特色服务团队,开展社区公益性专题培训,并募集资金购置人工智能机器为特殊群体献爱心;努力构建人工智能养老社区,采用人工智能的形式鼓励老年人进行文体娱乐,增强体质。
篇10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分忧解难。研究养老院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推进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有利于养老院加强管理,意义深远。
准确预测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应对措施是解决我国信息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方法。研究物联网技术与养老院管理措施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方法,以及与数据库系统管理相结合的智能养老监护方式。从社会人口年龄趋势分析,从计算机信息技术业务管理、医疗看护管理角度推进养老院信息管理和医疗安全系统智能化及普及建设。
1 人口老龄化背景和物联网技术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由图1不难看出,中国自21世纪初期就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07年,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重达11.6%,预计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7%。截止目前,老年人口不断攀升,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政府曾提出建立医疗社区养老建设,逐步实施健康老龄化人口传统的医疗生活保障方案。鉴于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障方面的突出成就,如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第三医院总院,采用国外先进的Ensemble[6]软件作为开发平台,结合HIT标准协议,参照IHE[7]集成规范设计开发出了医疗数字化集成开发平台。考虑到医学图形和图像研究,远程医疗,电子档案,计算机化病案系统的开发,基于计算机的血糖控制系统相关研究与医学监护,治疗与保障方面的创新突破,养老院管理系统和计算机智能化养老医护管理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为解决社会健康养老建设,医护信息化发展和物联网学科定位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 养老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深刻分析当前养老院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养老院管理系统E-R图。
2.1 老人管理
老人管理包括老人基本信息,家庭状况,个人健康信息,入住管理,床位记录,请假管理,护理管理,事故管理,老人家属,政府医护补贴记录。十个菜单逐一统计老人的信息,做到见名知义,记录信息将统一收入安全数据库内。
2.2 财务管理
记录统计养老院的各项支出,包括物品购买记录,收款记录,预存老人入住缴费记录推注结算,消费登记,缴费登记等多个项目菜单,做到有理有据,规范管理。
2.3 医护服务
根据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等级为老人分配相应的医护人员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从护理项目,护理级别,饮食管理,用药记录,健康体检登记到医护监理,使保障更人性化,贴心化,以提高养老院的服务水平。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由字典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系统日志组成。从系统研发设计到软件的实现,从数据基础安全到系统保护,均可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难以损坏养老院管理系统。操作日志,数据记录,账户安全,修改设置等整体上整合信息的标准化是养老院管理系统高效、健康、积极运行的主要因素。
2.5 人事管理
员工管理主要涉及员工信息,员工请假和员工奖惩及工资等模块。人性化的功能设置能更好地激励员工。运用数据库CRUD[8]的基本功能可实现对员工的全面管理,这一模块有利于维护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扩展性。人事管理主要涉及具体的养老院医护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分配,对养老院系统的筹划意义重大,包括员工信息,工作岗位安排,工作日志目录,个人监护对象,岗位职能,简述。准确记录人员调动和工作安排,交接情r等,并及时更新管理。
2.6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主要由欠费分析,收费分析,渠道分析,资金分析,事故分析等组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确统计和分析已变成事实。统计分析模块的实现依托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对未来的决策起到启示作用,也可以由大数据预测意外发生的概率并给出应对策略。由此看来,此模块在整个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2.7 接待管理
接待管理主要由咨询接待,床位接待等组成。这一模块为客户提供了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在线咨询相关事宜,在线预约床位,运用数字化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客户体验。养老院管理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3 硬件技术支持
篇11
在智能硬件大热的今天,能让智能化的产品走进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相比与普通人,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他们更需要通过辅助器具方便自己的生活。
作为涉及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和护理设备的世界级的博览会,2016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火爆空前,很多残障人士及老人自发结伴或由家人陪同前往。现场陈列着种类繁多辅具器材,平衡驱动电动轮椅、3D打印前臂肌电义肢、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
据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介绍,目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和超过2亿老年人。“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台现场,可以看到供人体验的头控仪、单目眼控仪和双目眼控仪,体验者在现场即可使用头、眼睛操作电脑完成打字、游戏、上网等功能,更有现场观众在使用设备的同时还不忘感叹技术的神奇。
通过肌肉电极信号的分析和智能驱动,安装了机械手的残疾人就能使用仿生手实现握手、倒水、提重物等日常活动。现场一款平衡驱动电动轮椅也吸引了很多残疾人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电动轮椅采用分体结构,而且还装有陀螺仪路面识别系统,可以实现上坡自动增加动力和提高下坡安全性。
不少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表示大开眼界,十分高兴有这么多可用的器材,甚至在展会结束后还流连忘返。而博览会上设置的体验专区,更让普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残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来自瑞士峰力听力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在福祉器材这方面欠发达,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国际领先的福祉器材是他们参会的一大目的。
养老服务业供需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数据显示,占GDP比重达52.8%的服务业同比去年实现增长7.6%,其中,在前8个月的服务业企业调查中,养老服务业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7.7%,一时间,社会各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上来。
一份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7月的我国首个《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就对外揭示了我国养老机构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紧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面临着难以对接需求的尴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48%。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近日透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
据测算,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2050年的2.62亿。
“这一发展态势,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而言,既是倒逼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李志宏说。
进军养老服务产业,日本有想法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中日老龄产业交流会上并了《日本老龄产业企业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63家已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或期待进入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日本企业,涵盖了养老看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福祉用品、养老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事务所所长田端祥久介绍说:“2015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4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5%;而日本早在1985年时,老龄化的比率就已突破10%,比中国提前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谈到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时,田端祥久表示:“30多年来,日本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自2000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介护保险法》以来,养老业由日本全社会共同来承担,涉足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主体。”
2016年6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在中国一些城市试点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独有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养老保险相关体系的完善升级,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民营企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田端祥久说。
田端祥久进一步谈到:“由于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模式、看护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福祉用品开发方面,有调查显示,日本目前已经有4万余种福祉用品,而中国目前仅有2000余种。因此,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产品,未来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非常多,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相关企业期待进入中国市场。”
篇12
1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养老需求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养老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目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及虚拟平台在国内多个城市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由于养老地点不同,相应的养老服务内容也不同,可获取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下文就对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探讨。
1.1居家养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居家养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手段提供智能化、便捷性、高效化的养老服务,不仅可以满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还能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为家庭老人提供安全服务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及各类传感器,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远程监控,使老人处于远程监控的状态,一旦老人在家中摔倒或是其他事故发生,地面传感器则会立即通知亲属及其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以便于对老人进行及时救治。如老人在家中做饭,如这一过程中长期无人问津则由传感器发出警报,以便于对健忘老人进行提醒;或是老人在做饭途中外出,煤气仍处于开启状态,这时传感器在警报发出一段时间仍无人响应的情况下,煤气则自动关闭,确保居家老人安全。此外,江苏某地区社区居家银行老服务中心采用紧急救援系统和一键式呼叫服务,来为居家老人的安全提供保障,在家庭中也采用了红外线扫描仪,通过该机器对家中进行波段扫描,如发现老人在家的状态但连续十几个小时无干扰或无走动的现象,则说明老人可能患病或是有突发意外状况。此外,还有多个省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的养老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独居老人提供电话关爱、紧急救援呼叫等科技服务,还针对失智老人提供防走失定位服务,避免老人走失。浙江某社区居家社区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远程健康监护,通过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对居家老人提供血压跟踪测量、远程心理治疗、远程心跳监控、远程倒地报警等多种服务,保障居家老人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健康管理。
1.2机构养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多个养老机构中均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新的尝试,如为老年公寓建设云端管理和实体服务的信息化系统,通过智能感应系统避免老人走失现象,还可以通过可视系统让老人与家人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打造人性化的养老机构。如北京某老年服务中心通过研发智能化的老年公寓系统,让住户体验到智能化的服务,如通过平板电脑,老年人可以在房间里预约服务或订餐,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将老人的病程医嘱、病例信息及病情观察信息集中展示在老人房间,实现移动式医护保健。如在合肥某养老物联网示范单位中,向老人免费发放具有一键呼叫功能的手机,并提供24h服务,对智能养老示范工程与呼叫中心进行整合,并向养老机构的所有老人提供卧床检测、自助体验、行为智能分析及跌倒自动检测、运动计量评估等多种服务。
2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瓶颈
2.1资源分布不均
根据相关社会调查显示,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中部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较为完善,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相对发展较为落后,除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良好。由此可见,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种类及数量上的差异。
2.2覆盖面狭窄
对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受益覆盖面比较来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设备配备水平及信息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南京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安装呼叫中心联网作业,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生活帮扶、紧急救助等24h服务,而青岛市智慧养老项目仍在社会福利院及其相关试点小区中展开,仅有几百位老人受益。又如上海某老年公寓中将移动计算、云计算、面部自动识别等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老年公寓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建设,使住户可以体验到智能样养老服务,但这作为商业化产品只能在类似养老机构中得以推广,且受益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中智慧养老服务的建设仍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及专业化发展水平产生限制。
2.3缺乏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标准
随着智慧养老等新型理念的提出,在智慧养老系统中也发明出了多种新型产品,但由于我国养老服务智能化及信息化建设相对不足,市场中缺乏对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的统一标准,导致养老智能化产品缺乏稳定性,而对于智能化养老产品的使用效果及等级划分标准都缺乏明确的规范。如浙江省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中,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中为老人提倡远程居家养老、情感关怀、医疗保健、远程教育、远程文娱、网上商城及虚拟社团等服务,而在对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法律维护、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由此可见,在同省中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显然不同的,所提供的智能服务也不同,主要是导致智能养老产品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从而导致智能养老产品的质量不同,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对养老服务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
3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在民生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在养老服务行业中应用现代科技产品,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还体现出信息时代和养老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技术的创新可以确保养老机构、社区及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确保老人安全,从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3.1加大对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实践经验,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试点工作,并扩大试点范围,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老人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并对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使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虽然部分省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但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影响,在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时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并没有充分利用,难以满足老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因此针对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或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地方养老失业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到中央或地方的财政预算中,为智慧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人或单位参与到智慧养老中去,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或是信贷优惠等政策给予照顾,充分整合社会有效资源。
3.2大力推广优质智慧养老项目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发出老龄服务产品也是时展的必然,但目前针对已开发的优质智慧养老项目缺乏充分有效的利用,而对于这些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如何进行充分利用则是当务之急。首先,对于这些由政府所主导的优质养老项目应对其试点单位所取得的效果及时总结,并对其应用的关键条件进行评判,并将其树立为典范,通过新闻媒体对其成功的应用经验大力宣传。其次针对企业自主研发的老龄服务产品,在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本地区养老服务行业中加以应用,提高该地区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及科技水平,企业还可以借助政府进行口碑影响,从而激活更大的优质指挥养老项目的社会效益及市场价值。
3.3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受到党政部门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和法规,但从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当前的标准规范并不十分完善,因此还需要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制定。首先在养老服务领域中对只能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短期行为及重复建设行为,并将多方力量进行整合,从而打破行业壁垒,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其次,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如美国的长期护理机构所展开的照护业务改革项目,针对特定人群开发的综合健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评估指标对不同保健机构医护人员个性化综合照护支持能力及业务连贯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这项评估体系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操作对于我国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我国养老服务信息标准建设中可以借鉴其设计理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养老服务标准。
4结语
在信息化时展背景环境下,为了满足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及时展需求,在养老服务行业中就需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等多种优势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对养老服务行业进行科技创新,使养老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实现智慧养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新循,袁维勤.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准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06):136-140.
[2]梁春艳,袁翠红,汪蔓,何伯红.养老服务行业慢性病护理人员培养方案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5):130-131.
[3]俞爱平.养老服务行业B2B+B2C双层众筹融资模式可行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7(11):95-96.
[4]吴慧,竺杏月,狄昌娅.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6(10):16-17.
[5]黄佳豪,孟昉.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治理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1):49-52+88.
[6]张岩松,阎永胜,赵焕成,康茂长.加强大连市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4(29):51-52.
[7]张乃仁.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10):74-78.
篇13
“居家养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中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群的“社区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逐渐出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保健等方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具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基本特征。第一,居家养老具有全方位的养老功能性,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养老资源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可以包括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等方面,而参与照料包括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第三,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养老资源,例如一些社会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等;第四,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社区性,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照料和管理;第五,居家养老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特色的服务模式。
这种越来越受到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服务,而且最重要的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身体健康,着重于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幸福和依靠。
三、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伴随着“银潮”的出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也在逐渐兴起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型的养老服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更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对于新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渴望会变得越来强烈,也就催生了更多的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信息智能化服务。
通过对成都市两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社区做得相对较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并且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监测项目,极大的丰富了社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现实实践中的社区养老服务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例如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并没有完全将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服务群体,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只是基本的健康检测项目和与老年人聊天等,并没有很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服务人员的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很低。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社区的发展程度,增加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一些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生活;第二,完善服务项目,增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诸如医疗护理、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护理等项目;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老年群体服务的风险性,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第四,应该优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智能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多层次服务方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服务模式应该逐渐趋近与老年人低龄化,而不是仅仅只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逐渐为全体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养老需求,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二)完善社区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
在养老服务中,专业的医护人员是服务模式良好进行的保障,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也应该相应地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并对上岗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的培训学习,增加上岗人员的专业审核度,从源头控制医护人员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
(三)建立手机健康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老人的血糖、血压、心率等各种健康数据,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保健方案和照护。此外,通过建立服务交互体系,实现24小时的在线交流,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方式,必要时可为老人佩戴GPS定位设备,实现老人与家人、社区、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良好的全方位服务。
(四)提倡“互联网+”形式下的智能养老模式
智能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去制定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检测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年纪比较大,平时出门不方便,很多老年人经常出现独自在家的情况,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智能感知设备等手段,实现老人的活动量、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连接,让家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生活服务、关心关怀、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等帮助。
六、结论
本文基于智能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养老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创新更好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力量作为社会养老资源,在减小国家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养老压力。人生渐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老年人建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4(12):42-44.
[2]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36(5):104-112.
[3]张亭,薛伟莲.基于云计算的居家养老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