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学的仪式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学的仪式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学的仪式感

篇1

[Abstract]Themedicalinspectionstaffaresusceptibletosufferfrommentalfatigueduetolong-termhigh-pressure,high-riskandhigh-intensework,thusreducingthequalityoftestresultsandinfluencingthediagnosisresultsofphysicians,therefore,thementalpressureofmedicalinspectionpersonnelarousetheattentionsofvariousfieldsinsociety,andthepaperanalyzesthementalpressureofinspectionpersonnelandpointedlyputsforwardstheinterventionstrategies.

[Keywords]Mentalpressure;Medicalinspectionpersonnel;Interventionmeasures

心理压力即为人们心理在刺激性事件影响下所承受的不同负荷,从而产生各种不良身心反应。而有研究[1]认为,压力即个体和超出其能力范围,危及到他们身心健康的交互关系。相关学者研究报道可知[2],医学检验人员在工作压力下,其强迫、躯体化、焦虑、饮食和睡眠等各因子分都超过全国常模很多。医学检验存在工作环境单一、职业暴露及重复性强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极易产生隐患。因此,探究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压力具有医学价值。

1检验人员存在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从心理压力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社会方面

1.1.1检验人员的待遇及地位偏低从社会现状来看,对医生普遍比较尊重与承认,但是检验科属于辅助科室,检验人员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回报。在传统因素影响下,检验科只是落实医嘱,抽血化验检验结果,患者及家属大多认可医生的刀和药,而未重视检验在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而且检验人员超负荷劳动,但是却无法得到相应报酬,经济收入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让检验人员存在失衡感,必然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1.1.2晋升比较缓慢在晋升及提拔等各种问题上,检验人员占比低于临床,即便是各项要求均达到标准,还需要等待好几年才能够晋升,必然影响检验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前途渺茫,于是许多人员选择跳槽、转岗及转型等,随着人事制度不断改革,检验人员还必须要接受许多考核,压力源逐年呈上升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学历低、年龄大的检验人员存在心理失衡。

1.1.3医患矛盾逐年增加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不断提高;从现实来看,各种医疗纠纷逐年上升。而且由一些性格暴躁的病患者或家属,稍有不如意就对检验人员大声辱骂或投诉,无形中增加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1.2职业方面

1.2.1工作环境医院的环境比较复杂,充满着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检验人员每一天都要面对大量标本,每份标本中都可能带着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只要出现暴露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危害。如今,分析标本基本上都是仪器完成,每一个房间均堆满各种电脑和仪器,而仪器运转必然会产生噪声与辐射,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气溶胶,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还有一些检验室通风不良、缺少阳光及化学试验用品较多,必定增加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1.2.2工作压力大、风险高检验人员每一天都要核发许多报告单,每份报告均记录着患者病情信息,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及转归具有重要作用。对检验人员而言,错发或者迟发报告单都可能出现误诊,而且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检验结果必然不断变化。有一些医生凭借个人的经验判断,轻易作出结果不准的结论,不仅是医生失职,也会伤害检验人员。长此下去,必定会损伤检验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加重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1.2.3职业要求高随着医学模式不断改变,人们对检验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檢验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和操作技能娴熟,还必须要对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维修医疗器械方面的知识。超负荷的工作已让检验人员疲惫不堪,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1.3个人因素

1.3.1家庭因素子女、经济及赡养老人等各种问题均会给检验人员产生一些心理压力。检验人员大多是女性,在工作中要承担男性相同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还会兼顾家庭重担,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加之女性本身感情脆弱、高焦虑倾向及感情细腻,感受事物较为深刻,面对工作与生活压力时极易产生情绪波动。而男性常因收入低,缺乏成就感等各种原因,都会产生心理压力。

1.3.2适合支持系统差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减弱或者缓冲心理压力;检验人员常常埋头奉献、默默无闻,社会不能充分认可其劳动成果,加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让检验人员情绪低落,身心疲惫。

2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压力的干预措施

从心理压力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因此还需要结合医学检验实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2.1检验人员方面

2.1.1正确认识检验工作检验人员要对检验工作准确定位,寻找自我平衡的支点,心情不畅时要寻找平衡支点,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出现紧张、焦虑及忧虑等各种心态时,要及时分析根源,承认存在负性情绪。同时还要理智、冷静地进行自我分析,寻找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消除对策。

2.1.2增强自信心自信心能够提高检验人员的抗压能力,要正确面对压力,积极选择合理的应对措施,不能过分苛求个人与他人,要常常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学习和努力工作减压。

2.1.3提高自身的素质建设检验人员要多学习,多参加各种新项目、新技术等培训,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人际交往、社会学及计算机网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2.1.4选择合适方法缓解压力当检验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如果一味采用克制是无法达到缓解效果,因此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缓解方法。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倾诉,因此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开展交流沟通,倾听检验人员的倾诉,同时检验人员也可适当对他人倾诉,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调节紧张情绪,逐渐恢复自信[3]。也可以选择放松训练等各种心理训练缓解压力。

2.1.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方式能够确保身体健康,能够增强抗压能力。而且爱好、运动及兴趣,以及良好睡眠不但可以确保身体健康,还能降低焦虑与忧郁,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2.2医院方面

医院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要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检验人员深造与晋升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日常管理中以“以人文本”为理念,关爱检验人员,尊重检验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2.2.1增强检验人员心理素质医院应该通过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增强检验人员心理素质,给予积极引导,在检验部门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并要给相关人员提供宣泄的时机与环境,理解与关心检验人员的日常状况。

2.2.2形成科学用人机制要形成唯才任用的用人机制,合理规划检验部门的编制,改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确保检验人员具有充足的睡眠;并要多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劳逸结合缓解检验人员的心理疲劳。

2.2.3加强检验部门内部沟通管理医院要定期或不定期在检验部门召开探讨会,和检验人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检验人员的真实想法以及心中的困惑,从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采取化解措施,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2.2.4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规划医院应该把检验人员个人发展归并到医院的发展总目标中,形成双赢局面。这样不但能够缓解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还能够提升检验绩效。同时还要组织各类相关的沟通培训,培训新理念、新技能及压力管理等,引导检验人员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充分认识压力引发的危害性,掌握其应对措施,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4]。

3结论

随着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医学检验引入各种新技术及新设备,临床诊断中更加依赖检验数据。因此,医学检验就必须要不断提高检验质量及工作效率,才能够满足临床所需。在这种形势下,检验人员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自然就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检验质量。就需要深挖心理压力根源,有针对性采取干预对策,调整检验人员的心理状态,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檢验质量。

作者:杨超

    [参考文献] 

[1] 冯磊.医学检验人员职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1,30(4):95. 

篇2

(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而新课程中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图像的理解之上的,这样的改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感体验,接受起来更容易并且记忆深刻。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教师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要做好这种角色转换,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丽是合理地使用课程资源。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篇3

1.新的学习方式所引起的要求与旧的教学观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但在我们周围,却有两种走向值得重视:一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二是对课改精神嗤之以鼻、故步自封,靠老本吃饭。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必然使学校工作陷入“磨道式”循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打转。长此以往,也就使相关工作束之高阁,严重挫伤了教师求变谋新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学校工作出现倒退。

2.旧的评价机制仍然占主导地位,新的机制尚未建立

评价机制是重要的,是指挥棒。2004年,南京教育界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阵痛:因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淡化分数评价,取消节假日补课、加班加点,结果当年高考遭遇滑铁卢,引发了家长、社会的不满。后来,学校不得不恢复补课,分数评价重新回归课堂。因此,在旧的评价体制下,教师无法摆脱层层束缚,也就无法发挥更大的“教育力”。

3.新的信息时代,网络等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比如,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社会转型,使得一些毕业生工作难找,工资较低,教育的“性价比”也就随之降低,“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直至教育质量下降、“书本知识”太过昂贵,上学这种“投资”风险大等问题。

4.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虽然不能涵盖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教学管理更多地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上,不少学校虽然有一个教学管理模式,也往往满足于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安排、教师出勤考核、学生学籍管理以及成绩考试考查,而很少把课堂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学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如何妥善协调各种关系解决问题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妥善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作为教学工作管理者,不可回避。

1.牢固树立人本认识,加强人才工程,全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首先年龄结构必须合理,做到老、中、青结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对于已经比较稳定的学校而言,要着眼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提供多种平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探索现代教学规律,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使有潜质的教师勇于和敢于业务突出。

2.与当前形势相结合,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管理知识,要敢于创新,改变学习的方式,构建和谐发展之路

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深入人心,为何难以取得实效?问题在于,专家们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教师甚至教学工作管理者对当前形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以消化,囫囵吞枣。这样,教学改革也就热闹有余,实效不足。因此,必须从新课改与现实形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或者说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实际情况,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1)在学习的内容上,应该注意三个方面:①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情感、态度倾向,教师的责任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常说的“寓育于教”。反过来,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②密切注意教材动向,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提供的教材花花绿绿,也给了师生一个共同构建开发教材的平台。在这种形势下,死搬课本,依照课本讲课的教师必然难以胜任。应该通过学习和体验实施,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敢于根据学生实际科学裁剪教材,优化教材结构,直至开发属于师生自己的教材。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更多地表现为思维指向的自主,而非形式的自主。有些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还有些教师自主就是要探索,每一节课都要探索,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都要探索。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的时候,必须指出以上种种认识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学习,必须明确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只是“加强”的理念变化了。以前考虑过多的是如何教,现在则要研究学生是如何学的,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④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形式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效果也就是学生的有效发展,确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应当学习如何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者的身份到学生中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2)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采取统一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共性学习和个性发现相结合,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学习效果,使新课程改革学习被认可。

3.多方面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反过来又会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因此,在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同时,要认真构建与之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既适合于本校和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体系,又要展望未来,和谐富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1)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绩效优质优酬机制。按照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教师主动参与合作,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根据教师教学绩效,一定程度上拉开教学浮动津贴。

(2)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学生的学习起点参照,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全面综合评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3)构建教学状态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上,建立班级和学科成长档案,采取描述性呈现和建议性呈现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参照,采取数据的相对值来衡量工作绩效。

我们要灵活根据现状,既不可故步自封,僵化守旧,亦不可全面否定传统的东西,要脚踏实地,站在现在的高度,寻求突破,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打开工作局面。

4.加强荣辱观教育,促进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师生的精神免疫力

思想建设如决堤之水,不宜堵而宜疏。在方式上,应该加强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应该在实践中的磨炼巩固,应该向优秀师生学习,应该加强内省和慎独;在内容上,必须让师生具备自我筛选信息的能力,远离不良信息。必须通过班会课、学校大讲堂等平台对现实现象比如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加以剖析,加强学生分辨能力,加强对现实洞察力,使他们具备把握未来的能力,不要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尤其突出的是,学生看不起那些守旧的、单调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探索一种新的体验式的德育就显得迫在眉睫。

5.构建以班级为起点的完善的管理系统,处理好各种因素,使班级教学活动实现教、研、管的统一,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要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终极目标,着手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在管理的内容上,要管容量、管方向、管难度、管程序、管时间、管方法、管气氛、管纪律。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使班级管理成为教学管理的纽带。

参考文献:

篇4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对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既非传统的“知识主义”,也非曾经流行的“能力主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①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

一、情感教学设计的含义

情感(feeling)是小概念的,属大概念“情感”(affection)中的一种。它和情操一样,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教学。②过去的历史教学大多只重视基本史实的学习,好像学历史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知识的铺垫还是对知识的认知方法的指引运用,都以对学生的情感触动为最终指向,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是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全课的中心。

二、如何进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历史教育的情感培养必须有机地渗透到内容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③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说:“我们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④新课程背景下要构建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目标,不断探索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保证。下面笔者仅围绕自己做的一份教学设计来谈谈历史课堂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课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专题二?摇东西方的先哲》模块,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情感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认为情感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以此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在情绪上的投入,可以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仅就孔子一课,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应着重讲解孔子的仁、礼、中庸思想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主线是孔子的一生。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子目:筚路蓝缕——追求礼乐的一生;承前启后——开创儒家思想;万世师表——古代大教育家;泽被后世——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整个设计是按照孔子的生平经历来设计,首先导入部分是采取视频导入法,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视频,起到课前渲染的作用,紧接着通过教师概括性的一段话:“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又是大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影响深远。他的人生轨迹如何?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并产生了怎样影响?”由此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情绪的调动,新课的讲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名句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给孔子的一生奠定下基调,使整节课的方向一开始就很明确,和之后的环节是相互配合的,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紧接着第一目介绍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我采取的是让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孔子去求职,我为他们提供一份孔子的简历,面试的考题有两道,其一: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孔子答曰:恢复周礼;其二: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呢?孔子答曰:礼、仁、中庸。学生们依据教师之前介绍的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自己去探索:孔子面试的结果会如何呢?结论是:孔子的这一套礼、仁、中庸的思想只适合在和平年代运用,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试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治国方略自然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面试失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为孔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工作建议,那就是办学。学校的名称都替孔子想好了,就叫“孔子学院”如何?接着请学生为孔子学院写一份招生简章,包括校训、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等。第一目主要是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经历孔子那个时代他所经历的,由此引出孔子的儒家思想——礼、仁、中庸,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启情点。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既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的前提,还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

本目作为本节课的启情点,我将采用材料分析题为学生设置一个与春秋时代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情景。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孔子思想是如何在现代得到运用,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意义所在,以此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这只是教学目标中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讲完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自己处理身边的哪些事情用到了孔子思想,在这个讨论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移情思考,要善于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看待,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来纵观当今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前后是否都要告知父母;逢年过节要给长辈拜年行礼;社会上经常举行一些慈善捐款;同学们到敬老院去陪伴孤寡老人;警察帮助儿童、老人过马路……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孔子的“礼”、“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将学生的情感推向。

最后一目要讲到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情点。本环节我将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的形式来彰显世界各国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视。依次展示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等图片以彰显孔子对全世界范围留下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大教育家孔子一生贡献的理解。最后结语:孔子时代距离我们已有二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会发现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原来均出自孔子之口!请试着收集时下与孔子有关的人生格言。结语预示着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并不会因为本节课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追寻孔子的足迹,不断挖掘孔子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三、结语

历史是一门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学科。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多也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还应当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和情感陶冶。只有将认知与情感完美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正面地分析情感教育,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有机地融入情感教育,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通过教师制定一个情感教学目标就能达成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够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反应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循序渐近、厚积薄发的过程。为了实现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地去“求索”。

注释:

①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历史教学》2004年11期,第45页。

②卢家楣著《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页。

③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等著《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④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资料汇编(2001-200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

[4]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M].教育教学论坛,2011,(2).

篇5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工具。工具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应该选择由相关方面专家编制或修订的量表,那些效度和信度较低的量表是不能用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全面系统地确定好档案的内容,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要保持前后一致,以便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主导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惠诚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其中“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相对来说信度和效度较高,值得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如纸质载体)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科学的。

其次是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学生的背景材料,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是学生在校的表现,包括身体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三是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档案中记录的学生情况会随着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要定期施测并进行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和辅导建议。对学生本人来说,借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自我,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的归因,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行为。对学校管理部门而言,借助于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以便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原来记录的学生心理状况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教育,进而根据心理健康档案中的记录分析教育效果,合理地修订教育方案。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使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如果心理健康档案残缺不全,那么使它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管理状态,从而确保该系统的活力,为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学年应当至少开展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所使用的工具,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连续性和科学性。要将每次测评的数据与上次测评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绘制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走势图,分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只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完善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实施心理问题排查,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找出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发展的因素,帮助他们实现优化发展。

其次,在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隐私,因而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为此,高校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在心理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放的权限,实施分级管理,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学生只能查询本人的档案,辅导员只能查询所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工作需要查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凡是查看心理健康档案的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保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资料室,学生、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查询时要事先提出申请,并做好查询登记。

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档案多是纸质的,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而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由心理教育工作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对于数据分析和管理既便捷又高效,还能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一方面,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业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及时更新心理档案。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交互性强且保密性高等特点,将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健康档案应用的主体及对象。通过相关系统和网站,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还方便了学生。同时,也方便了家长通过网站对孩子进行了解,并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作出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辅导员或专业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

在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对收集的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教育的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界定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评估心理问题的等级,预测心理问题的发展走势,并根据心理问题的等级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对于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形式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危机干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心理问题程度处于中度以上的学生,要给予积极关注。一是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主动邀请他们参与由专家提供的专业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不愿意参加个别辅导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骨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供解决策略,提高他们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最后由心理专家在团体辅导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听取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使他们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如回避、转视、补偿、升华、宣泄、转移等心理调节方法。三是要做好预防和转介工作。任何极端心理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会在学生宿舍中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宿舍学生心理护航员的作用,使其随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后成效仍不明显的学生,应当通知其家长并将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整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要详细登记在心理健康档案中,以便为后续的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篇6

【Abstract】Models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combined with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were applied in teaching medical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Psychology Programin for clinical medical five-year system stud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s could not only arouse medic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t also develop their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Keywords】TBL;LBL;Medic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aching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波涛,潘丽萍,梁红,等.TBL结合LBL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126-127.

[2] 莫明树,陈代娣,李熠,等.英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1-1072.

篇7

二、高三学生阶段性考试挫折感的心理辅导建议

1 理解学生的心情,给予其逐步调整学习状态的时间,切忌急躁焦虑;鼓励学生并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是否会给学生带来焦虑、消极的负面影响;每当学生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予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多与学生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高学生挫折商,需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振作起来的能力,也叫逆境商。在智商和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的心理学家甚至断言,成功=20%智商+80%(情商+挫折商)。高AQ可以帮助产生一流的成绩、生产力、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提高高三学生的挫折商能使孩子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这次“挫折”。即在挫折或失败面前,不气馁,鼓起勇气,继续拼搏。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3 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首先,对具体学科学习成绩结构进行分析。是总体成绩下滑还是具体的某一门单科成绩下降?比如:政治成绩最近怎样?即使是政治成绩下降,也还要分析出:是知识记忆部分还是知识理解部分?是审题部分还是解题能力部分?等等,问题越具体,越容易找到突破口,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其次,家庭和孩子有没有突发事件发生?

比如:这一阶段家庭氛围是否过于紧张、严肃从而影响孩子的情绪,由情绪波动而引起学业成绩起伏,或者因为孩子陷入人际困扰、情感困扰而导致分心?最后,孩子的身心状况分析。是否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孩子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期望值很高等等,随着高考脚步的日益临近,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容易过度紧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孩子是否性格比较内向,容易受外界负面暗示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在考前和考中的表现,可以重新对自己进行评价。正确评价本身就能减轻失败受挫的心理,如果以前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正确地评价了自己,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了。

4 确立合适的目标,及时修正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引导学生要考虑自己的优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5 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通过这样一种自我意念的挑战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应试的自信心,缓解或克服焦虑情绪。暗示具有惊人的作用,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

如:通过自我对话等手段对自己施加心理影响,促使个人的观念、心境、情绪、意志等向好的、积极的方面转变,提高活动效率。学生可以选用一些自我激励式的语言,如“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次我一定能考好”、“我正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只要自己是“太阳”,“早晨”就一定会到来!”等等。每天抽点时间,或自言自语,或写在纸上贴在床前、桌前,让这些积极的语言所体现的精神渐渐潜入到自我意识中,鼓舞斗志、稳定情绪。

篇8

由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复杂,情况极不乐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并还伴有很多的不良反应,另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适应障碍。为此,要求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长期开展更多的体育及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健康,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其中,自主合作学习指的是就某一特定具体的课程所提出的学习模式,并在具体课程中实施具体的思想理念,当然,一定的教学实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们将要研究的就是在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异常干预方法的前提下,细致的研究对学生心理健康、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1 心理测评法

所谓心理测试法指的是在运用心理测评系统的前提下,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心理测评。其中心理测评指的是一种电脑化的测评工具,这种测评方法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不仅包括不同的临床评估,还包括企业的招聘、求职,以及人才的选择和培养。该项实验的研究主体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研究内容包括:在制定症状自评表、自我效能调查表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

2.2 实验法

教学中的实验法具体指的是,在一定科学假设为前提的基础上,使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来控制教育条件的一种方式方法。在首先确定了实验对象(一个42人的实验班,一个42人的对照班)的前提下,实验步骤还包括:问卷测试(症状自评表、自我效能调查表的填写)、教学干预(实验前进行各项测试,试验时保持各条件环境一致,试验后对心理测试条件进行评价和反馈)。在完成任务上,相对于实验班的共同承担,对照班是只为自己负责即可。在社交技能上,相对于实验班的重视训练社交技能、团体技能,而对照班则是完全忽视社交技能。

2.3 研究结果

通过对以上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的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及完善,并且在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另外,在改善学生焦虑状态、提高自我效能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成效。然而,对照组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调查中却没有很大的区别。

3 有效体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心理作用

就高职中的体育教学而言,不仅仅与学生的体质增强息息相关,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增强。总的来说就是,体育教学有预防、改进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积极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并且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还能够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然而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还不完善。为此,各高职学校急需为学生创造一个全面、完善的体育教学环境。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

体育课程大都具有激烈、辛苦、竞争等特点,这些都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自立自强的勇敢精神,也就是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各种烦恼和消极情绪的禁锢中挣脱出来,变得更为积极和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开朗的心理状态。

3.2 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

高职的体育教学实质上指的也就是学生体验情绪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更为真实的反应出自身的行为和意志。就学生而言,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减缓自身的紧张情绪、还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自身的一些不良情绪。

3.3 体育锻炼能够调控情绪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都是极为忘我的,他们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那些是不能从生活和学习中体会到的快乐。学生在不同的活动锻炼中,会不自觉的减轻自身的压力。其次,通过体育锻炼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合作与相互间的竞争,这些都是需要交流的,而交流的越多,对于彼此双方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这样朋友也多了,还锻炼和增强了自我的沟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还通过对业余生活的丰富来减缓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

篇9

Keyword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 Efficiency; Physical examination; nursing

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1-6]是两个以上的相关学科组成固定的工作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定期定时的临床讨论会,提出临床治疗方案。MDT在建立多科联合诊疗医护团队的基础上,打破内外科分离的旧格局,按系统疾病分配医疗空间,把同一系统疾病的相关内科和外科从空间上布局到一个病区,缩减同一系统疾病内外科的空间距离。MDT医疗服务模式要求护士对疾病有更广泛和多学科认识,要求护士对病人更深入、细致和全面的护理。

目前国内主流医院采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是整体责任包干、小组负责制工作模式。整体责任包干的方式是:根据护理工作量的不同,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5~8名患者;或者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难度进行分组[7-9]。在多学科工作团队医疗服务模式下,这种整体责任包干的方式存在一个缺陷:责任护士通常要面对不同的专科疾病和不同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知识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的沟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MDT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下,采取何种护理工作模式才能与之适应,促进其发展,是临床护理学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院在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病区护理管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消化中心的住院的2032名住院患者和24名护理人员为实验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16名。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98例,女性患者418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48.35±12.56例;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下578例,中学及以上438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604例,女性患者412例,年龄9~83岁,平均年龄43.57±13.42例;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下592例,中学及以上4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及危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24名护理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名护理人员。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2-36岁,平均(28.9±3.2)岁。工作时间在1-8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为(4.1±0.7)年。对照组年龄在23-37岁,平均(29.6±3.4)岁。工作时间在1-9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为(4.2±0.6)年。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学历及职称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一名主管医生配备一名固定的责任护士的“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首先按照护理人员资历的不同进行分层,共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助理护士这三个不同的层次,责任组长主要负责本组总体协调工作。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的护理。助理护士则予以协助,承担非侵入性护理工作内容[10]。多学科融合病区的消化中心,将收治患者由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医生组成的医生团队共同管理,并指定一名主管医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责任护士分管数个病房但不与具体医生搭配的“分体式”整体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观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模式下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观察组患者共收回965份问卷,对照组患者共收回961份问卷。另外对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统计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以此评价医护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模式在我院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病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和处理研究所得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取(X+S)形式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向两组医生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同对照组19.00%比较,明显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6±1.2)d,同对照组(7.3±1.6)d对比,明显较低,有统计学意义(t=5.145,P

3 讨论

篇10

现今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快速工作竞争压力逐渐加大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有所影响,这一问题逐渐为社会所关注。现今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时代,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地增长,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因为工作、情感、学业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变化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其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精神障碍、凶杀、自杀等事件发生。医学院校的学生都要进行实习,实习生的心理情况也有独特的特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就业,本文以九江学院医学院三年制医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0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在医院实习的临床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65 份,收回 365 份,有效率 100%。

1.2 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不记名调查,问卷共 90 个问题,评分标准采用 5 级,分别标记为 1、2、3、4、5 分,大于等于3 分为有明显心理问题,得分越高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临床实习生的干预包括:在实习开始的 1 个月内进行问卷调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三下午由心理咨询师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同时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主要从树立正确的带教观念,避免重临床轻教学现象的发生,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修养及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临床实习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笔者还将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反馈给带教老师,让其在带教过程中关注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预防心理疾病。干预持续到实习结束,在他们离开医院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次调查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探讨改善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状态对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入,应用 SPSS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2.结论

2.1基本情况

调查共收回 365 份,最高分为 235 分,最低分为 94 分,平均分为 (131.29±28.01) 分;干预前共调查 201人,最高分 229分,最低分105分,平均 (134.87±28.01) 分;干预后共调查 164人,最高分为 216 分,最低分为 92 分,平均(121.71±27.77) 分。根据我国正常人 SCL-90 统计常模,本次调查将总分大于 160 分或者任意因子均分≥3 作为判断有心理问题的标准,干预前检出阳性 34 例,阳性 15.74%;干预后检出阳性 20 例,阳性 13.42%。

2.2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分析

对医学实习生进行 SCL-90 量表分析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为(125±10.96)分,全国常模 SCL-90 量表总分为(106±8.37)分,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临床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初期就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数据显示部分临床实习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状态较常模人群表现得较为突出,评分明显高于常模人群。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学历问题。与高学历的实习生一起实习的时候,三年制医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学历感到不满,基本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如果一起实习有其他名校的学生,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他们会表现的胆怯,懊恼,甚至会自暴自弃;其次是知识问题。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职业医师的过渡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实习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医学生要在临床中验证基础理论的应用,同时也要运用基础理论为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大多数三年制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均会感到基础知识的匮乏,在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学历压力进一步增加,常常感到精力不足。实习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面对从未有过的临床突况,如临床急救等,实习生显然缺乏相关的经验,在面临突况时常常手忙脚乱,因此在实习临床操作过程中,往往惧怕突况的发生,精神上经常高度紧张,上述因素均容易引发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职业的选择。再次是学习动力问题。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三年制医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求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出路,在他们看来,他们毕业后基本上不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学习动力。

医学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有躯体化的表现,因此教学医院应该关注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建立心理咨询室、由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讲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循序渐进,避免医学实习生产生挫败感及厌烦情绪,影响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在实习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较为系统的干预机制,如进行定期的心理评估 、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方式,引导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临床输送优秀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

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

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

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外围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七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

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

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

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少年宫艺术活动(星期天及节假日的各种美术音乐兴趣班等),区、县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讲《春日抒情》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降低标准,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门的作品,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标准,大大的鼓励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边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末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作为老师,特别是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备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的真棒!“你的画色彩搭配的真漂亮!”“你比老师画的好”……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完这些思考,我并未觉得轻松,反而觉得些许的沉重,中学艺术改革中的美术教师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接受更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师,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1、2期中国美术教育出版杜

篇12

干性肌肤补水最重要在两个环节,第一是清洁,第二是锁水。

清洁对于干性肌肤来说要格外注意,清洁力太强的产品会洗掉皮肤本身的水分和天然保湿因子NMF,令皮肤更觉干燥,所以干性皮肤一定要使用清洁力相对温和的产品,以无泡的乳液状清洁产品为最佳,清洁的时候不要过分用力搓揉肌肤,也不要使用太热的水洗脸,因为热水会带走更多的皮脂。

干性肌肤要选择补水吸水能力很强的化妆水和精华,这样一方面可以即时为肌肤提供大量水分,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产品中如海藻糖、透明质酸等成分,帮助吸附肌肤表面的水分。然后对于干性肌肤来说,最重要的是锁水,因为干性肌肤自身分泌皮脂的能力差,缺少足够的皮脂保护,水分流失的速度快,所以肌肤更加容易干燥,滋润度较高的乳霜是干性肌肤的最佳选择,最好选择植物油基底的保湿产品,而不要选择合成酯为基底的保湿产品,因为植物油的亲肤性更好。

对于干性肌肤来说,保湿霜用量应该加大一点,每周做两至三次补水面膜,这样可以帮助肌肤更好地补水。

中性混合性肌肤,水油平衡最理想

中性混合性肌肤的干燥程度比干性肌肤好一些,但是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保养做多一点会觉得油腻,做得不足又会有点干燥,比较难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状态。

中性肌肤本身水油非常平衡,只不过中性肌肤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一些缺水状态,所以中性肌肤大量补水,合理保湿即可,不需要强化保湿,一些滋润度高的保湿精华和乳霜就不建议中性肌肤使用,以保持自己的水油平衡状态为宜。

混合性肌肤T区偏油,而U区较为缺水,所以分区保养很有必要,T区可以加强补水,如果不觉得干燥甚至不需要保湿,U区需要补水并且使用一定的保湿产品,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性肌肤多见于年轻肌肤,年轻的混合性肌肤容易长痘,选择保湿产品的时候宜以凝露和清爽乳液状产品为主。

中性混合性肌肤也要注意清洁产品的选择。

比起干性肌肤,这两类肌肤出油情况会更大一些,选择凝露状清洁产品或洁肤啫喱最为理想,这类清洁产品能保证清除多余的油脂,而不会过度洗损伤角质层的保湿屏障。

中性混合性肌肤建议选择一瓶高机能化妆水为肌肤补水,然后使用保湿乳液或保湿啫喱帮助锁水,不觉得特别干燥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保湿精华。

无论是中性肌肤还是混合性肌肤,我们都建议每周做两次补水面膜,这样可以帮助肌肤更好地补水。

油性皮肤,大量补水清爽保湿

油性皮肤有一大优点就是自身会分泌大量皮脂帮助锁水,但是当皮肤中的水分不足时,出油会加剧,反而造成皮脂分泌过盛,所以油性皮肤的补水是很重要的一步,而保湿对于油性皮肤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不觉得干燥时不需要保湿产品,觉得干燥时,选择清爽的保湿产品,避免肌肤过度依靠外来的保湿,这有利于油性皮肤的长期健康。

油性皮肤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喜欢使用清洁力很强的产品,特别是皂基产品,强力清洁掉脸上的油脂,把脸洗到紧绷,觉得这样很舒服,可是这样对皮肤并没有好处,相反会更加容易缺水,建议油性皮肤选择洁面摩丝类产品,这类产品同样有很好的发泡性,使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清除多余的油脂,而不会洗得太干涩。

油性皮肤补水应该以化妆水为主。

选择不带有去角质功效的补水型营养型化妆水,而不要选择控油型化妆水,特别在换季的时候,气候本身会减少皮肤出油,如果再控油的话会导致皮肤更加缺水,相反,适当的补水能改善皮肤本身的出油。

油性皮肤不觉得干燥的时候不必使用保湿产品,觉得干燥建议从清爽型保湿产品用起,比如凝露、凝霜或凝乳类,这类产品以亲水性为主,为肌肤提供必要的水润和抗氧化,并不会补充太多油脂。

敏感肌肤,补水更要注意温和

敏感肌肤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更容易过敏,这是因为皮肤的内外抵抗力变差,补水做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敏感,特别是明显的发红和发痒。

敏感肌肤遇到缺水问题的时候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尽量简单保养而不是繁琐保养。

篇13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治疗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治疗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治疗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治疗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 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与多元性(冯俊,1997)。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 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治疗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