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

篇1

一、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

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随着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已经成为支撑众多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物联网初期投入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集中在公共安全系统,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市政管理等工程,每一个点无不可以搜索到物联网技术的影子。尤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技术上,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平台或中心,从而实现物物、物人的信息传递,从而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进行溯源、追踪、定位、管理。

二、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从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表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继而物联网也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并会在短期内可能超过万亿规模,是一个航母级产业。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战略的竞争。物联网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人才还比较匮乏,仅在交通物流等领域,人才需求量就超过20万,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做为基础型的产业对人才的海量需求,这也为职业院校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有一定基础、能力、条件的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与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工作。

1.职业类院校学生的特点。职业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安装、调试、维护、生产、营销和推广等工作。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众多本科类院校也在开设物联网技术相关专业,但主要面对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研究方面的研发工作,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职业类院校学生胜任起来有些困难。纵观物联网的从业岗位,对于技术人员,尤其是建设调试、维修保养、技术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不需要非常深的理论知识,只需要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与标准,具备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岗位必备的技能技巧即可以,正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强、适合奔波式工作的职业特色,所以对于当前人才需求量大的物联网技术相关行业,职业类院校开设上此专业正具备最基础的条件。

2.各行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公共安全、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我国当前处理物联网技术人才处理缺乏状态,笔者随意浏览了一个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上与物联网相关的招聘信息有500余条,前程无忧网站上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招聘信息达到1000余条,智能招聘网站上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招聘岗位达到400余条,另经常有公司通过微信、QQ、网站平台、私人联系等方式在招聘技高能优的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的几大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可能均会超过20万以上,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慧生活等。

3.对物联网应用技术关键领域展开教学与研究。RFID技术等短距离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关键技术,众多理工类职业院校有着丰厚的基础,承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职业类院校可以对这些核心的技术展开教学与研究,使得培养的人才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领域得到发挥。

4. 职业院校具备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步伐一直没有停息过,从项目教学法、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微课教学、Mooc教学、混合式教学、顶岗实习等,究竟花落哪种模式,没终极结论。实践场地不断翻新,合作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涌入,已经让当前的众多高职院校具备了充分的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在当前的基础上,开发物联网技术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方法上看,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了成熟适用的经验,从硬件基础上看,已经具备了搭建物联网相关实训室的基础条件,从师资力量上看,已经拥有了开设此专业的技能与技术。院校与物联网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熟练掌握物联网知识与技术的信息服务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开放性、深入性、针对性。

总之,在当前本科类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同时,各职业类院校也必须要迎头赶上,以呼应本科类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中高等职业类院校作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开办此专业显得尤其重要与必要,有处于当前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大好形势 ,扭转物联网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从而培养大批的具备物联网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全国的职业类院校都以当前物联网发展的大好背景为依托,积极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质培养人才战略。

由于我国物联网专业教育于2010年才起步,对于很多院校开设此专业还处理犹豫与探索阶段,如如何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从何而来?实验室不完善如何办?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等等诸多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所以研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及输送人才的通道更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2]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

篇2

通过访问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及数量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销售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这应该是一种趋势。

我国目前已逐步实现以下目标:逐步建立完成行业或区域物联网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溯源、防伪、跟踪等物联网公共服务;建立国家代码解析服务系统(Code Solution Service, CRS);逐步建立完成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

目前,中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物联网业务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自动控制多个领域,正是因为如此跨行业所以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从发展预测上看会带动成千上万亿各行业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空间,势必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由于物联网起步伊始,目前,我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匮乏。为了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争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抢占物联网人才资源。

2.企业需求量最大的物联网专业职业岗位

通过调查显示企业需求量最大的物联网专业职业岗位是物联网硬件开发人员,物联网硬件开发人员占65.1%;物联网软件开发45.3%;物联网应用与维护39.6%;物联网嵌入式应用38.3%;物联网技术支持37.3%;数据库处理24.6%;物联网应用开发30%。

3.课程设置力求面向职业岗位

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高职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内容和教育水平的定位的正确理解,不能走学科型的发展道路。必须改革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提供保持与产业同步更新的教学内容,按不同的分级标准进行理论课程的整合。

4.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物联网课程中

物联网专业的职业证书主要是家认定的职业证书,据不同证书的特点,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大多针对特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设计,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证率高。缺点是短期速成,缺少系统性,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通过测试为主要目的,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淡化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建议在原有培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入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课程计划中。

5.加强学生英语技能培养,锻炼学生写作和沟通的能力

就企业而言,经常会遇到项目方案和投标文件的编写以及和各方谈判的工作,所以写作和沟通的能力是考察人员能力的重点之一,也是工作中所必须的能力。

6.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企业和毕业生都希望院校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希望学生从院校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工作,而不希望企业对学员进行二次培训。建议学校加强在校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企业普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再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技能、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和文档检索与信息搜寻的能力(即借助字典阅读的一般的专业英文技术资料及技术说明的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等。所以,学校在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另外,由于有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所以必须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7.结语

未来十年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成为热门人才需求,发展物联网不仅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断定,国家对物联网行业的推动及其本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滋生对该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篇3

从2005年开始,一种全新的“网络”―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开始悄然出现并影响日益巨大,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在互联网时代,任何物品都是虚拟的,很难感知世界。物联网的含义有两层:(1)互联网仍然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包含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结构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2 相对互联网的IP技术、电信网的交换技术、无线网的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是应用技术还是创新性技术呢?什么是物联网的专有技术呢?

物联网技术分为物联网核心技术和构建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其中核心技术包括RFID等标识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应用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技术。

2.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典型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军民两用战略高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是由许许多多功能相同或不同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传统的传感器正逐步实现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经历着一个从传统传感器(Dumb Sensor)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传感器(Embedded Web Sensor)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

2.2 射频技术(RF)是Radio Frequency的缩写。较常见的应用有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其原理为由扫描器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线电波能量给接收器,用以驱动接收器电路将内部的代码送出,此时扫描器便接收此代码。接收器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

2.3 网络通讯技术(NCT: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图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技术。

3 物联网“罩门”用户需求=行业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技术的出现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它的标准。而在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座谈会上,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标准”问题。而这个话题彻底打开了物联网企业老大们的话匣子。首先以智能建筑领域来说,该领域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其中标准不统一成为重中之重,其余还包括整合技术资源、物联网平台服务来源。

同样,在消费市场领域,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也面临着标准缺乏问题。智能家居新概念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而基于“新标准”物联网智能家居又是否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显然这陷入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 物联网解决复杂的大数据烦恼

只有在明确市场需求、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前提下,才能够进一步推广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问题1:数据如何统一;问题2:有线、无线接口问题;问题3:为标准而树立标准是否太过强制。

理清物联网在生活或工业中发挥的作用,让市场带动行业发展,让技术完善产品应用,或许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也许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感受,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最终目的还是希望物联网能在国内智能化设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给我们带来更多高科技体验。

5 物联网的应用

5.1 城市管理。在物联网技术下面发展的智能交通,可以自动检测到公路、桥梁、公交、停车场等并报告公交、桥梁等的实时状况,能避免超载的车辆经过桥梁,也能实时的在公交车站看到目前公交车还有多久到公交站台等。

5.2 数字家庭。在物联网技术下,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的在任何地点操纵家里电器的操作运行,只要我们在回家的途中,通过手机对家里的家电进行操作,只要不同的几个指令,家里的饭菜已经煮熟,洗澡的热水已经烧好,个性化电视节目将会准点播放。这会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5.3 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通过标签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食品质量进行联动跟踪,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很大程度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5.4 数字医疗。以RFID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医院实现对病人不问断地监控、会诊和共享医疗记录,以及对医疗器械的追踪等。而物联网将这种服务扩展至全世界范围。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6 结束语

毫无疑问,物联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5―10年里,物联网在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各领域的基础之上,将进一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智能化的成都也会逐渐提高,进而实现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全智能化。尤其是在我国,随着国家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与对物联网领域企业的大力扶植,我国的物联网建设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刚.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9).

[2]林水生.物联网:连接一切物体的网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篇4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出现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书中,在该书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了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明确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能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9年11月,总理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我国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从而物联网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设备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即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RFID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和共享。

二、物联网的特征

(1)网络化:网络化是物联网的基础。不论是有线、无线还是专网来传输信息,都必须依靠网络,而且必须与互联网相连,这样才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物联网。(2)互联化:物联网是一个包含多种网络、接入、应用技术的大集成,也是一个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备更强的开放性,应能够随时接纳新设备、提供新的服务与应用,即物联网具备自组织、自适应能力。(3)物联化: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成互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而物联网是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通过在物体上安装传感器或微型感应芯片,借助计算机网络,让人和物体进行“对话”和“交流”。(4)感知化:物联网离不开传感设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正如视觉、听觉和嗅觉器官对于人的重要性一样,它们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5)自动化:物联网通过传感器设备自动采集数据;根据事先设定的处理规则,利用软件自动处理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地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对物体实行自动监控和自动管理。一般无需人为的干预。(6)智能化: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微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从它的“自动化”、“感知化”等特点,已能说明它能代表人、代替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智能化是其综合能力的表现。

三、物联网的组成

物联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有些物联网可能只包括了这些子系统中的一部分。

(1)电信网络:物联网的信息传送与日常使用的文字、语音、图片、图像传输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大多是小数据量和特大数据量的传输。小到每月只发送几bit,如电力抄表;大到持续发送大幅图像,如交通监控,而中等数据量的信息传送却不多见。这就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推出新的通信标准和新的接入技术,以适应物联网各种通信的需要,实现物联网的高效通信。现有的通信网络主要有电缆、光纤、无线电、微波、卫星、蓝牙、红外、WiFi、移动通信等。(2)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变为电信号的变化,收集信息,做出响应。例如麦克风和喇叭就是一对语音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是声、光、电、重量、密度、硬度、湿度、温度、压力、震动、速度、图像、语音等。(3)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用来标识物联网中的各物体。现有的电子标签主要有RFID、条形码、二维码、IC卡、磁卡等。(4)数据处理:物联网通过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必须经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才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实现各种目的。这些数据处理往往包括汇总求和、统计分析、阀值判断、数据挖掘和各种专业计算等。(5)报警系统: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可能需要直接报警或者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报警,报警形式主要有声、光、电(电话、短信)等。(6)显示系统: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可能需要直接显示或是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显示出来,常见的显示形式有文字、数字、图形、表格等。

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感知与标识技术

感知和标识技术,负责采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是物联网的基础,如传感器、无线定位、射频识别(高频、超高频)、二维码等。

(2)网络与通信技术

网络是物联网数据传递和服务支撑的最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人物互联、物物互联,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速度、高安全地传送。物联网的实现涉及到近通信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近距离通信技术主要涉及RFID,蓝牙等,远程通信技术主要涉及互联网的组网、网关等技术。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zigbee、蓝牙、WiFi等), 低功耗无线网络技术,远程网络、多网络融合等。

(3)计算与服务技术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最重要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需要攻克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挖掘、、数据融合、高效存储、并行处理、知识发现等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智能化、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其核心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处理和共享,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在“物联网”中,服务的内涵得到了革命性的扩展,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应用将导致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应用开发受到巨大挑战,面临着许多机遇,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技术路线势必制约物联网应用的创新。为了适应未来应用环境的变化和服务模式的变化,必须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标准化、开放式的应用支撑环境和服务体系结构以及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等。

(4)管理与支撑技术

随着物联网应用以及网络规模的扩大、支撑业务的多化化复杂化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影响物联网正常稳定高效运行因素的越来越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安全高效可控”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必须研究新的高效的物联网管理模型与关键技术,用来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导论(第二版),刘云浩主编,2013年8月,科学出版社

篇5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11月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基于此立项,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分析市场需求,规划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同、项目带动实践等方式落实方案,力争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1 物联网工程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等知识结构外,要求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市场需求的RFID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Java工程师(物联网web方向)、无线传感网开发应工程师等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为学生适应社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实施战略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前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大量的调研,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项目引入教学设计,进行“边做边学”和“项目学习”的改革尝试,通过组建一支致力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学团队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来完善。同时根据课程的相关性,划分出不同的专业课群组,并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通过创新学分的设置,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2.2 将就业信息作为反馈完善教学设计的PDCA循环

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从入学到毕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开环的教育系统,而应该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有效信息反馈到教学设计当中。PDCA循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也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PLAN指教学计划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DO指教学执行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实施;C指教学检查评估,A则指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信息总结改进,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实施体系。

就业反馈的信息包括:就业岗位,就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PDCA也体现在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反馈到又一轮的学习中。

2.3 深化校企合作

在合作原则上,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提升合作实效。在合作的理念上,学校的专业发展结合企业的产业,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企业进行项目的合作等等方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服务社会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对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把企业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引进教学,做到产教融合。

2.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实施订单培养

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服务专业面向产业,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学生互选的前提下,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在确保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企业需求,安排企业急需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在确保毕业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毕业实践与企业试用期打通,使学生尽快地融入企业生产。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

3 战略新兴人才培养面临转型挑战的对策

3.1 调理管理、更新观点

观念根深蒂固,管理和利益需调整,高校的专业沿袭以往的方式,培养人才与地方人才脱节,存在重学历、重书本理论知识,轻能力,轻实践等问题。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学发展及利益受到阻碍。地方高校转型为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观念和师资队伍不适应,转型要排除观念上的障碍,更新观点。

3.2 引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以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来推进教学改革,师资队伍非常关键。需要高质量、有实践经验、有技术专长、有专业知识的教学团队,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老师自己的科研服务教学,理论的研究带动科研,做到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3 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建设

整合课程,编写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大纲和讲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合并,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在课程建设中,调整好网络通信,物联网应用开发,嵌入式技术应用等系列相关课程的整合,调整好各内容的学时学分的分配,理清各课程关键的知识点和对应实验的理论要求,着重点放在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力争培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4 小结

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通过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人才的需求,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的PDCA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来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好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乔柏,莫祖波.民办高校如何服务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科技企业――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27):84-84.

[2] 吴韶波,文江川.“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3] 张培颖,郑秋梅,宫法明,朱连章.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4(12)(总第 282 期):21-22.

[4] Ke Qiao, Jun Yuan,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Program”,Proceedings of 2013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3) Volume 30.

[5] 秦晓.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课程教育研究,2014.11(31).

[6] 李长友,谭正航.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高等理科教育,2014(2).

[7] Wei Longji.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And Establis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lliance In Travel Agency Industry To Secure Personnel Support――Take Qingdao As An Example[A]. 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C].2014.

篇6

物联网受到各国政府及IBM等跨国大公司的重视,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加快打造物联网软件产业链是我国软件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重要应用领域。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我院自2005年起开设软件技术专业,由于近几年物联网软件产业的兴起,导致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因此,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需做相应的改革。

1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在物联网导入期,首先受益的是RFID 和传感器厂商, 这是因为RFID 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所以设备提供商是目前物联网产业最大的受益者。

系统集成商也是整个产业链中市场空间比较大的一块,因为物联网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在用户端进行项目的实施时需要集成商进行产品和应用方案的整合。与传统IT 集成商不同的是,除了要对硬件产品和技术比较熟悉,对于行业的具体应用也要有很深的了解。

中间件与应用软件是物联网产业链条中的关键因素,是其核心和灵魂。物联网软件可包含:M2M 中间件和(嵌入式)Edgeware( 也可以统称软件网关)、实时数据库、运行环境和集成框架、通用的基础构件库,以及行业化的应用套件等。应用软件可以说是物联网产业链上市场空间最大的一块,而且这一环节和IT 渠道的关系也最为紧密。

网络提供商具有很强的垄断性,目前国内主要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未来物联网将会产生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的要求, 这些需求必将催生物联网平台运营商的需求量,因此,对物联网平台运营商而言,面临的将是从无到有的市场,增长空间非常大。

综上所述,集成商、中间件及应用软件开发商、运营服务商这三个环节是IT行业比较适合切入,而应用软件是物联网产业链上市场空间最大的一块,且和IT行业的关系也最为紧密,适合软件专业学生从事应用软件的开发。

2 培养目标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熟练使用当今某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熟悉面向对象程序开发技术,能承担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测试以及系统的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才。[1]在当前物联网大背景下,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扎实的软件基础知识和物联网应用软件整体规划,应用软件前台设计、后台编程及数据库应用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能熟练使用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从事物联网应用层系统的开发、测试、运行与维护工作,具有物联网领域的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的初步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需具备如下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2]:

1)素质要求

① 热爱软件技术专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敬业精神。

②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③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为科研奉献的精神。

2)能力要求

① 熟练掌握文献资料收集、信息资源检索的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 掌握物联网应用层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具备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能力。参与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调研,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调试等环节。

③ 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主流的开发平台,掌握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3)知识要求

①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物联网技术导论、Java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linux平台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与制作、JSP 程序设计等。

②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xml、Java Web程序设计、Web Services技术、SSH框架、嵌入式linux,物联网应用层设计、Android应用开发、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等。

③ 扩展知识

扩展知识包括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职业素质等有关知识。

4 课程体系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主要涉及web开发、Java程序设计 、Linux 系 统 程 序 设 计 、android应用开发、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3]根据物联网技术的特点,采用“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建设核心课程网站、实践实训项目、教材、课程标准等。通过实训和项目的详细实施过程教学,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与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际岗位。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G移动物联网软件项目开发项目选取的是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物流监控软件设计,软件主要采用Java编程。物联网监控手机软件的开发可以满足物流公司和客户间的业务需求以及物流公司和送货员间的业务需求,同时能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和管理,而且新增客户服务的功能,可以与客户进行实时的在线沟通。Web物联网软件项目开发选取的也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Java语言和数据库技术让学生体验编写代码的过程,以及掌握编码的规范。通过软件工程的主干课程:软件工程概论、软件开发模式及UML建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等课程来强化项目工程化,通过软件系统课程设计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以及相关文档的整理和编制,让学生熟悉项目实施的过程,培养他们职业素质和能力。

5 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4]。实施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双证教育”,走“工学结合”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型人才。

1)在课程体系上探索和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技能认证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将实境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理论和实践课程 “工学交替”教学法等,使理论与实训、实习同步进行,培养方案由专职教师与企业、行业导师共同实施完成。

3)理论课程“够用就好”,以此为尺度,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6 课程资源库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是一种新的专业方向,建设其教学资源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符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快物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开放的教学资源平台服务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物联网技术教学资源库是致力于建设和物联网相关的资源体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编辑、整合和存储,最后形成覆盖所有物联网应用技术方面知识的多媒体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系统化、管理规范化和资源共享。其建设理念是以物联网应用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特点,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养体系结构,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课件、题库等一切资源。

参考文献:

[1] 吴晓艳,刘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5):65-67.DOI:10.3969/j.issn.1009-7600.2011.05.029.

篇7

自2009年8月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2013 年2 月,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201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27所高等院校设立物联网工程的申请;2013年4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在学科发展方面,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该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就业口径广,需求量十分大。但是,在众多高校积极申报的专业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领域,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兄弟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1]

二、物联网专业涉及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多种不同的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后,通过网络完成对数据的传输,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因此,常规意义上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CDMA)、 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 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网络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平台构成,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分析、计算、存储、挖掘等处理操作,供决策者使用和决策。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挖掘、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网络工程、自动化、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个学科。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面宽,应用广泛,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课程涉及基础课模块、感知类课程模块、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模块与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模块。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等;电路类课程,如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程序算法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感知类课程为: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

网络与通信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3]

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信息安全、海量数据存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物流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和我校其他相关优势专业的特点,以达到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确立了以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两个应用方向,在后期应用类课程突出物联网技术在这两个方向的工程应用,且物联网专业建设要紧密联系社会、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统筹兼顾其“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关于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和专业的目标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本专业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统筹结合,与物联网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应,将专业课程按照以上不同类型进行了梳理,制定出了初步的课程体系,具体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来看待专业建设。根据本文提出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高度凝炼专业特色,认真把握本专业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等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以推进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07):35~37

[2]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0):1~4.

篇8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篇9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物与物之间连接的网络。从国外广泛使用的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来看,物联网是互联网(Internet)的拓展和延伸。简单来说,互联网是计算机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和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而物联网则是通过把其他事物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交流。

目前国际上对于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因为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还未达成共识。早期在研究射频识别(RFID)技术时,专家们曾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到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中,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根据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二、物联网技术简介

根据国际电联报告,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其中RFID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也是当前物联网应用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探讨。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在应用中常称为非接触卡、感应卡、电子标签等。系统主要由读取器(Reader)与感应标签(Transponder)两部份组成,其动作原理是读取器将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射至感应标签,用以驱动感应标签的内部电路,将标签内存储的信息以无线电波形式送出,读取器便可接收此感应标签的信息。

感应标签的特点是:免电源、免接触、不怕脏污、寿命长,标签内的密码为世界唯一且无法复制,故安全性高。RFID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具有传统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内数据存储量大、存储信息可以加密可以更改等优点。

高校图书馆藏书量大多在百万册以上,每本书都需要一个感应标签,其成本是必须考虑的,而且图书馆对图书(感应标签)的处理操作比较单纯,图书放置的位置也相对固定,低频标签的性能可以满足图书馆的需求。

三、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后,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已经从纯手工模式,改进为采用条形码识别、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信息、计算机终端联网操作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图书馆工作还有些问题是条形码技术难以解决的,如图书的快速查找、自助借还、图书快速上架、乱架图书的整理、书库资产的盘点等。使用RFID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1.图书管理方面

(1)使用RFID技术能够精确地追踪每一本图书的信息,包括馆藏地点、分类、上架位置等,可以实现图书的自动分类、分拣,提高上架速度。工作人员使用便携扫描仪(Reader),可以随时随地巡架、整架,轻而易举地查找并纠正错架、乱架图书。这些都有效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在书库工作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容纳管理更多的图书,而出错率则会大幅降低,错架率将不再是图书馆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2)使用RFID技术能够进行书库图书的快速盘点。在传统的纸质标签管理模式下,图书的盘点工作量大,耗时、耗力,而准确率还往往不能让人满意。使用RFID技术,只需用便携扫描仪在书架上扫描一遍,立刻就能完成书架上图书的清点工作,而且准确率远高于人工盘点。

2.用户服务方面

(1)用户可使用RFID技术快速的查找图书,对文献进行精确定位。通过使用便携式扫描仪扫描书架和图书上的感应标签,用户可以快速确定拟借图书所在的位置(如排号,书架号),进而准确地找到所需图书。

(2)使用RFID技术可实现用户自助借书。用户选中所需图书后,只要将借书证和拟借图书放在借阅系统的感应区上,读取设备(Reader)即可扫描用户的借书证和拟借图书,自动完成借书操作,借阅速度比人工扫描有大幅度提升。

(3)使用RFID技术可实现用户自助还书。用户只须将拟还图书放入还书系统中的书箱中,读取设备即可对图书进行扫描,自动完成还书操作。操作完成后,系统还可以打印还书凭条,自动撷取馆藏信息并通知中心系统更新图书信息及读者信息。

3.安全管理方面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将消防系统、安保系统、环境监测、公共卫生检测等整合到图书馆物联网中,这样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全馆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馆舍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馆舍的消防和安防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工作人员还能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卫生环境问题,保持馆舍的卫生洁净,给用户提供舒适的学习场所。

4.人员管理方面

使用RFID技术的门禁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高人员管理效率,提升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水平。门禁管理系统可以对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出入控制、数据收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统计和数据查询等实现自动化管理,准确的统计馆员和读者每天进出馆的次数、进出馆的具体时间及其流动情况,实现真正的考勤自动化管理。

四、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又一次改进,将会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主动化,为读者创造更方便、更舒适的读书学习环境。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篇10

(5)基于rfid物联网系统的epc识别技术 朱保锋 贵琦

(8)实轴上连续函数的加权逼近 李红伟

(11)第二类切比雪夫型和式方程的研究 凌明灿 吴康

(14)乘积型常系数递推关系的若干研究 张上伟 吴康

(18)直流数字毫伏表作平衡指示仪的电桥灵敏度 山灵芳

(20)基于非平衡电桥的铂电阻温度特性研究 李潇云 颜鹏津 屠华

(23)基于b/s的网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核系统 王泽民 周宇

(26)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数字化教室的设计 宋艳 黄留锁

(29)基于lsb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与应用 蔡正保

(32)isa server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李宁

(35)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网络传输平台研究 牛立新

(39)国内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进展 陶威

(42)情绪场景性图片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付亚楠 许远理

(45)把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 闫天增 王涛

(47)工科院校物理学基础课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 富笑男 刘琨 罗艳伟 符建华 康广生

(50)纳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潘卉 王晓冬

(53)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韩鸿鹏 邢文会 郝青梅 杨雪 王丁 张丽琴

体育经纬

(56)中国竞技网球的发展演进及特征研究 张? 陈治 王崇喜

(61)从北京到伦敦:中国男子篮球队攻防能力对比分析——兼论“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发展对策 孙文平 张振东 黄迎乒

(65)核心竞争力视域下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能力解析 赵广涛

(69)促进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的初步研究 李国立

(73)大学生体育锻炼常见问题及对策 刘钧珂

(76)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李小莉

(79)不同类型街舞对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王亚君

(82)河南省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刘海超

(87)构建终身体育体系障碍条件的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郑先常

篇11

在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与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理念相吻合。因此,西安思源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以产业为依据培养用技术型国贸人才,也应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培养真正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国贸人才。

1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两个对接,即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商贸实践、职业标准对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制定主体为校企双方专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方专家主要关注学生四年学完所有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理论是否够用;企业专家则主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培养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步骤为:校内专业团队前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撰写草案――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论证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校内专业团队修订完善方案、定稿。之后,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定期总结、评估和修正。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贸专业课程内容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结构应以外贸业务为核心。因此,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实务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也可以让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大纲的制定与讲授,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提前有所认知。此外,在学科拓展课中,为了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操类课程也应加强。

3改进教学方法

3.1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

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讲理论和做实操同时进行,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到国贸专业,就是通过依托国贸模拟仿真实验室,利用外贸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外贸业务的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与进出口公司、商检局、海关、货代、保险公司等机构打交道。通过仿真模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教学法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方式,由“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的外贸综合实验室或校企合作基地,一边讲授理论,一边现场实践操作,将原来教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学生学习、工作。

4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有多种,如笔试、面试与机试,开卷与闭卷,课堂考试与现场考核,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等。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考评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可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实践性强的课程,如《Simtrade外贸实训》、《外贸单证制作实训》可以采用机考,更加注重过程考评。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的实务类课程正在尝试采用“3-5-2”结构性考核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总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3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而对学生毕业水平的评定主要还是以企业评价为核心,如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并把毕业实习企业导师评定的成绩纳入毕业考核中去,真正做到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对于选择创业的少数学生,创业业绩可以作为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替代部分理论课成绩,从而保障创业实践的进行。此外,还可以将全国外贸单证员、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等考证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使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

5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

5.1与企业建立产教基地

如与苏州国际科技园、西安港务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示范园、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教基地,进行外贸、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针对毕业生组建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商特色班。由企业人士为学生讲授有关跨境电商的实战型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陕西跨境电商、外贸龙头企业。特色班同学通过此项目不仅成功考取“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和“互联网+人才证书”,还被成功推荐到西安、上海、义乌等地对口实习及就业。

5.2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从事外贸岗位的热情,提升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国贸专业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首先,由校外外贸专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组织校级外贸技能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积累创业经验。其次,校内外导师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再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创业资金紧缺及周转问题。最后,校外导师团队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货源。

5.3尝试建立“外贸工作室”

可以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电商产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园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如房租、税收减免等,由校企导师带领学生成立“外贸工作室”,在跨境平台上开设店铺,联系供货企业,从事跨境电商及外贸业务,进行实际的运营。这不仅能让校内教师和学生在“国贸工作室”里学到实战型知识,又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孵化成为一个创业项目。

6产教融合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

目前,国贸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落后且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技能性及国贸领域前沿知识较为滞后,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教材建设迫在眉睫。而要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开发国贸专业应用技术型教材,就不能单靠校内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需由校内理论知识深厚的教师和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士合作组建应用型教材开发团队,在教材建设选题、编写、评估反馈等方面深度融合,使应用型教材与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吴勤.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分析――以宁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3116.

[2]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长沙:中南大学,2008.

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卓越计划’课堂有效教学方法”(KT2011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7-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1]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中国科学院早在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初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总理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 年3 月9 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这其中就包括增设物联网专业,以期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2-4]2010年7月,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30所大学之一;2011年3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并结合我校特色,构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兄弟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

一、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析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1,5-7]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TD-SCDMA)、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和传输。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分析

所谓专业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工程”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够构成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并体现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异构网络互联与协同技术;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基于以上讨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系统、网络、终端、协议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组织和实施物联网应用项目的能力;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精神以及外语运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该专业知识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与通信类、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或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物理等;电路类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等;程序类课程,例如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感知类课程为:射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与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物联网定位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网络与通信类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定位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开发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因此我校培养模式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发挥水利学科的传统优势;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群:按基础类、感知类、网络类、应用类将相关课程分为四大课程群,有效克服每门课程各自为阵造成的“内容重复、衔接不紧”等弊端。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重点建立无线传感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两个方向,明确制定各方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无线传感器网络

该方向侧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的研究,强调物联网传输与网络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具有无线传感网络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感知层的研究与设计。

2.物联网应用开发

该方向侧重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研究,强调物联网应用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研究与设计。并增加水声通信技术、水联网及水环境检测应用作为我校的行业特色。

综上所述,我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专业课模块,形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识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不是以理论为主导,重点是工程应用,教学应该由应用来驱动,时刻做好准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在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2010年教育部号召高校建立物联网专业学科,全国已经有近700所本科院校向教育部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已经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联网工程”或“传感网技术”等专业(评审基本条件为“211”以及拥有博士站的重点大学)。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开启了新的产业革命,数万亿元规模的应用市场需求必然需要百万计的各类多层次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产品维护及应用人才。职业院校应该根据产业需求,积极推进“物联网”相关专业建设。针对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应该深入研究本层次物联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美好生活

场景1:下班了,用手机短信发送一条短信,就能让空调开始预先调整温度,让浴缸放好洗澡水,检测冰箱内的食物份量,如不足则通过互联网,自动下订单要求超市按照当天的菜谱送货。场景2:你在逛超市时,随意的将电池、口香糖等小件商品放入口袋,看到喜欢的运动鞋就换上,拿上了果汁、面包等各类商品后,就直接可能走出超市出口。此时扫描系统已将你随身携带的商品记录下来,并在你的电子账户上扣去了款项。

1.2 物联网简介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目标就是让万物开口说话。其本质体现为:第一,具有互联网特征,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具有识别与通信特征,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第三具有智能化特征,由原来的人与人通信,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其实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只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

1.3 物联网的典型案例

国外成功典型案例:美国一个偏远小镇种植橘子,普经一度因橘子染病,而大大影响收成。后来果农在每棵橘子树上安装数据采集器,将温度、干燥等数据汇总到PDA上,然后由PDA发送给研究机构,最后由研究机构分析数据,找出了问题所在,随后将问题及解决方案发送回果农手中,果农甚至不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意义,就很快地解决了这一次橘子危机,在此物联网的作用凸现无遗。国内成功典型案例:温州天正集团的带网线端口智能电表,能收集电表的运行状况,通过电表上的网线端口与通讯网络连接,使用户在手机、电脑上就能接收和查看电表信息。

1.4 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电子标签和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物流、销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在规模性、流动性条件的保障下实现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化通信。

2 物联网涉及的重要技术

物联网实现了对物体的智能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他由传感器(SENSOR)/摄像头、无线射频(RFID)、无线传感网(WSN)、全球定位系统(GPS)、互联网(INTERNET)等构成。在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中,支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1 RFID技术

可识别高速运动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也无须人工干预,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例如:身份识别(中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公共交通管理(不停车收费ETC)等。

2.2 传感器技术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有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例如:全自动洗衣机、红外夜视探测、人造卫星的遥感遥测等。

2.3 传感器网络技术

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报告给用户。例如:小区安全监控,灭绝危险或珍贵动物的跟踪监护等。

2.4 网络通信技术

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图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技术。例如: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等。

3 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现状

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浙江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在开放的系统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比如远程抄表计费、远程电路通断控制、线路损耗监测管理、盗电监测、高频数据采集、分布发电监控和管理等。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建设以杭州为核心、嘉兴和温州两翼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应用的不同层面,都需要大批元器件。温州特别是乐清会成为具有核心技术的物联网关键元器件、生产设备提供者。我们应该立足区域经济,及时跟踪社会的热点及时调整专业,挖掘新的可能发展的变业空间。针对区域物联网技术发展,打造物联网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4 物联网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制造、传感器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软件开发、集成商、服务商等若干环节。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联网的发展除了需要具有高端知识的顶级人才以外(所占比例较少),物联网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化推介、项目应用、应用系统集成、二次开发与应用服务等,还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初中级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接。而各级职业院校的学生就可以承担起物联网产业链中生产和应用领域中最为庞大的产业基础型技能型人才集群。

5 物联网专业培养定位

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复杂的专业领域,因此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培养:物联网感知设备方向(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物联网通讯方向(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相关知识,通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物联网开发和集成方向(物联网相关知识,系统工程开发和集成);物联网管理和服务方向(物联网知识、IT技术、管理知识)。

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应定位在物联网的应用、使用维护上,稍高水平的最好能够协助实现二次开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以应用型、维护型,具备二次辅助开发设计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物联网专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具备基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较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物联网产业相关行业的系统集成、技术支持、工程设计与施工调试、嵌入式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从事传感器与RFID生产、应用与测试,嵌入式系统编程,标准配置套件集成,物联网组网及典型行业SOA应用服务外包,物联网网络组建、系统配置、管理和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物联网软硬件产品销售,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

6 物联网专业打造

物联网技术专业在高校的名称是“物联网工程”,那么在高职院校可以称为“物联网工程应用技术”,在中职学校则可以称名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物联网专业主干技能性课程包括:物联网行业知识、物联网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数字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传感技术与应用、RFID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实用组网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物联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工程导论、就业项目实训(物联网综合案例)等,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

职业学校可以尝试在相关专业(网络应用、自动化)中引入部分物联网专业课程,通过引导、积累经验,为物联网专业全面铺开后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走校企业合作一体化之路,由面向学科办专业改为面向物联网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办专业,及时把握物联网应用的实际情况,并通过提供社会科技服务作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创学校和企业互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郎为民.初识物联网.《电信快报》,2011年第1期.

[2]陶冶.对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科技视窗》,2011年第2期(总第366期)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10Z5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3]谭立容,周波,刘豫东.物联网主体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第6期.

[4]张铎.物联网应用之未来超市篇.《物联网事》,2011年4月第2期总第29期.

[5]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1年10月10日,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