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和治疗后均选择进行院内转运。将6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80岁,平均(41.70±4.80)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意外伤害11例,其它2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42.11±5.13)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意外伤害12例,其它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实施传统的平车护送,加强输液处理,对呼吸困难者进行相应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组32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 参照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对其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估,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或生命体征不允许等,均需暂缓转运[1]。经专科医生讨论,确定可以进行转运的患者,必须于转运前实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若为呼吸困难者,则必须加强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2]。转运前,必须加强相关设备的检查,确保各个设备能够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时必须提前联系好转运目的科室,让其做好接收的准备,以便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3]。
1.2.2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及时掌握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转运途中可取头高位,要尽可能避免震荡,同时必须确保中途的顺畅,以备突发状况出现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5]。若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呼吸障碍,则需于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1.2.3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 在将危重患者顺利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必须及时安置好患者,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进行引流或吸氧处理,则必须于第一时间装置引流,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检查未存在异常现象后,可进行签字确认,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工作完毕。
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2 结果
2.1院内转运用时情况 研究组转运时间30min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家属满意度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率 研究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6.4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2,P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严重,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在救治过程中,院内转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可为院内转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是危重患者安全、顺利转运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的状态中,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另对32例患者给予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见图1),其中后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前者,其转运时间
图1 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图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推行安全护理干预,将"安全转运流程"贯穿于院内转运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邰金萍.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89-2690.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82+84.
篇2
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急诊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等技术操作,圆满完成实习计划。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复苏、除颤等急诊专业技术和**********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在急诊科得到老师的肯定,今后会更加努力.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男128例,女122例,年龄5~74岁,平均年龄(38.6±12.6)岁;研究组男134例,女116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9.2±1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等[1]。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上加以优化的优质护理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为:①对就诊流程进行优化,以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方式替换先挂号再治疗的传统就诊流程,这一改变将极大的缩短患者入院就诊的时间,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地救治;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诉求,并对患者家属加以安抚;对护理人员的常规工作要进行严格规范,避免因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②护理观念改变:医院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一切以患者为工作重心,时刻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专业且有效的服务;要重视患者的基础护理,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③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数在夜间,这就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夜间值班护士进行必要的责任意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确保其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帮助;在安排夜间值班护士时,排班人员要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虑,并进行合理搭配,改善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2]。④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因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准确地评估,所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要对其专业技能配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
1.3观察项目
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结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科室,具有疾病种类较多、繁重的抢救和日常管理工作任务、护理纠纷的高发生率等特点,要求科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使科室的护理质量得到保障。作为新型临床护理方式,优质护理模式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护理上加以创新和优化,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以有效提高。经过临床研究证明,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使得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大大降低[3]。此次研究通过对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并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质量和基础护理水平分别为98、97分,高于对照组的9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使得护理纠纷发生率大大降低,应该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唐玲.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248.
篇4
1.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范
1.1强化制度意识;有章可循,制度管人,保证制度的落实,是护理工作的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环节中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的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1.2严格执行签字制度;对新入院的患者重点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教,如;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有风险的操作如气管插管、胃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意识障碍患者防止坠床等;在治疗过程中,未经业务人员同意不能擅自离开医院,执意拒绝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无效时及时向医生回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同。
1.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各项诊疗活动中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液、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病床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腕带使用制度,护送安全制度,疾病护送标准流程,确保急救转运中的安全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
2.加强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2.1掌握急救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医护人员在实践中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尤其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需增强对各种疾病的认识能力,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和技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急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理出头绪抓住要点,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我科每周安排专题理论讲座,教学查房及定期的疑难病例讨论,定期或不定期常规化进行模拟实际抢救患者的程序演练,如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强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有效的提高了急诊护士临床应急处理能力。
2.2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培训;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护理方面的程序和处理要点,提高相应的急救、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术。我院对急诊科各级护士制定了“三基”训练方案,护理部和科室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急诊护理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内容的讲座,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教学查房;定期或不定期常规化进行模拟实际抢救护理程序的演练;定期进行护理危重病例讨论;积极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医院每年定期进行的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
2.3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组织急诊科护士认真反复学习护理记录要求,做到观察准确、及时、完整是急诊科护士临床护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护理文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医疗文件,是检查和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文字资料,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病人接受护理的惟一法律证据。
3.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护患沟通
注重护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均为急危重症,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致命,此时患者及家属常有情绪激动,稍有疏忽,极易引发矛盾,故要求急诊科护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掌握沟通技巧规避医护风险,消除纠纷隐患,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
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的好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做好护患沟通工作,对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发生有重要意义。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的急诊科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5.2)岁;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6.1)岁。排除两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老年痴呆以及意识障碍等,使得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及指标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护理即可。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培训急诊科护士的护理理念,通过会议方式对全体急诊科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方案的学习,学习期间可以分组讨论护理方案和护理方法,加强护士的理解。同时加强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其急救和应急能力。第二是分配岗位责任制,所有护士应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安全制度,细化护理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第三是排班制度,排班要人性化,医院会最大程度保障急诊科的护士数量,根据岗位、工作量及专业技术进行合理化排班。第四是优化诊疗过程,由专门人员负责将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保证严重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采取一卡式电子服务,方便于患者挂号交费及拿药输液,保障用药安全。第五是确保患者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人员先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所需,保证患者身体舒适的同时平衡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本院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让患者对两种护理服务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大多数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所有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第一重要渠道,集中了病种最复杂、抢救管理任务最繁重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尤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常规护理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新型服务理念。同时不断深化护理人员的内涵和专业技能,满足患者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消除患者由于突发重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具有亲和力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旨在更好的配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通过分组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为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好,护士的仪表让患者感觉舒服,护理水平更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总的来说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38-239
篇6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Critical patients;Rescue
急诊科承当着急、危、重患者的诊治工作,患者就诊时情况比较危急,在诊治过程中如出现疏忽则可造成严重后果,引起医患纠纷[1]。急诊科患者在疾病、心理等多方面承受着较重的负担,研究指出,不良心理可破坏患者的生理平衡,加重疾病进展;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治疗期望过高,易引起医患矛盾[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医学的要求,为此许多同仁探讨出不同的新型护理模式,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3]。全方位护理根据就诊患者的疾病、心理特点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护理,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更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4]。急诊科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实施全方位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本研究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8岁,平均(49.4±8.3)岁;心血管系统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严重创伤12例,脑血管疾病1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9~79岁,平均(49.7±8.1)岁;心血管系统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严重创伤11例,脑血管疾病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急诊救治流程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疾病初步诊断和分诊、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包括院前急救护理、分诊和接诊护理、急救护理及全程陪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院前急救护理:急诊科院前急救团队随时准备待命,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快速出诊,接诊患者后快速处置紧急情况,对患者危及生命病情进行抢救,抢救同时对患者病情做出详细了解,及时将患者护送回医院,在途中报道患者基本病情,以指导医院做好接诊工作。②分诊和接诊护理:患者送回医院后,安排经验丰富护士行分诊和接诊工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通知经验丰富医师进行救治,安排好抢救床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所需药品和仪器,同时向患者或家属采集病情,安抚家属和患者,对病情做出初步解释,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有效处置。③急救护理:护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严格按照相关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协调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做好准备,遵照医嘱快速正确给药,保持静脉通道、呼吸通道通畅,密切检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由专人辅助抢救药品、器械供给及抢救记录。④全程陪同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各项检查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陪同完成,携带必须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转运氧气筒、急救箱、呼吸囊等,在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随时果断、正确地进行抢救工作。整个过程中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和处置的相应步骤及预后情况,在交接患者时和相应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成功标准:患者基本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相关疾病得到控制[5]。②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操作技能、服务态度、护患沟通、转运等8项护理内容,总分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成功抢救58例,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成功抢救52例,抢救成功率为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7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3~75岁,平均(50.8±2.4)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衰1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78岁,平均(50.5±2.7)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衰12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在前述性别与年龄及疾病类型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本人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愿意配合研究,精神障碍或意识异常,无法独立完成问卷调查。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接诊患者后采取快速吸氧处理,并监测心电图情况,完善分诊前的准备。
1.2.2观察组
本组患者开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具体如下:①接诊护理:要求3min内完成接诊响应工作,及时安排救护车出发,在接送途中车内医护人员及时和发现患病者的路人或者家属进行沟通,维持有效联系,电话中详细对患者此时的状态进行询问,包括体征、病情、病程,并了解他们的病史、过敏史等。指导患者平卧,尽量多休息,以良好的体力等待救护车达到。②急诊转运护理:救护车达到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对病情做初步判断,明确所需的急救药品,及时治疗,完善心电图监测与吸氧等处理。若患者疼痛剧烈难以耐受,则按照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方案处理,若依旧无效则予以吗啡镇痛。有心脏骤停者则及时予以心脏复苏处理。在转运患者时,严密对他们的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监测,及时发现Q波与T波异常。此外,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恐惧、担忧、焦虑等。③院内转运护理:入院后以设备全方位评估状态,根据结果明确所需的转运设备、药物,并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对意识清醒患者及时健康宣教,尽量促使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在转运期间,电话告知科室患者信息,初步制定救治措施。转运过程中减少移动与搬运,避免担架摇晃。意识清醒者要实施心理疏导,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急诊室护理:进入急诊病房后,协助患者摆好,尽量以舒适为宜,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清醒者及时询问主观感受,若有严重突况及时抢救。及时告知急诊人员病情信息,以便合理安排后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并评价护理满意度评分,予以统计学分析。
1.4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按照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总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对护理越满意。1.5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2.0处理,采取n(%)表达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采取sx±表达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当检验值P<0.05时,评价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要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比较分析
篇8
1.1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诊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组:常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7例、43例,年龄段18-78岁,平均(46.3±1.3)岁;干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8例、42例,年龄段19-79岁,平均(46.4±1.4)岁。200例患者的年龄段、男女例数等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急诊科的基础护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按时、不按时的培训、考核等,并结合急诊科日常需求安排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讲解急诊科的相关抢救、护理等工作;干预组患者则实施PDCA护理,包括:①制定护理计划。临床PDCA护理模式实施前期,科室领导需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从中挑选表现良好者组建护理团队,由各小组对自身所分配的项目行护理质量、现状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内容。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学习;②实施护理计划。小组组长负责相关护理项目质量的评估,护理过程的监控,护士长则对管辖区域内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促使每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提高护理服务意识[2];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有规可循;③临床检查。护理团队组长需每月于固定时间内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立即纠正;从所发现问题中找寻潜在性漏洞,并制定预防、改进措施,预防不良事件;④总结、反馈。每月于固定时间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研讨会,分析、探究日常护理中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底,以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反馈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1.3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统计其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急诊科所制定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让其填写结束后统计总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满意临床护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程度均属于计数资料,均借助%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抢救成功率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100例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的成功抢救率有区别,P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15368例进行急诊科重危抢救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7784例,女性患者有7584例;年龄2-84岁,平均为(66.39±8.47)岁;患者急诊抢救病症为1901例患呼吸系统疾病,2066例患者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1792例患者脑血管系统发生病变,925例患者出现创伤,其他原因都在急救的患者有12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按照患者出现病症和实际需要,护士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各个护理人员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
研究组实施定位分工救护法,在进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可以按照的当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进行确定,可采取3人、2人或1人定位抢救方法。具体措施为:3人定位抢救法:最理想抢救人员配方法,3名护士分别负责患者的头部、体部和脚部,进行及时的治疗,头部护士需要高级责任护士胜任,主要根据呼吸系统具体体征进行急救护理工作,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及时吸氧、吸痰,正确气插管连接呼吸机,而且要关注整个抢救现场负责全程指挥;体部护士需要初级责任护士治疗护理,主要关注循环系统的治疗护理工作,负责患者的心电能力。通过胸外按压刺激心脏工作,帮助医生完及时成静脉通道的建立,抽血、配血、输血工作,遵照医嘱,及时和医生配合实施穿刺检查工作等。脚部护士可以为初级责任护士或进修护士进行担当,主要进行患者抢救联络工作并详细记录患者具体生命体征,包扎止血并固定,导尿,正确并及时填充输液卡。2人定位抢救治疗法:如允许2名护士相互配合进行抢救工作,可以有1名护士在头位,另1位在患者侧位,主要负责患者的管理呼吸系统和循,脚部护士可以让头位护士查看兼顾。1人定位抢救治法: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突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等症状时,只有1名护士,可以进行1人抢救法,采取单人心肺复活术,并告知值班医生和二值护士进行积极的配合抢救。
效果判定:患者观察确定病情,实施有效疗法,确定较好的治疗效果,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患者的满意度分为4级,好值工作临床表现正确都治愈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采取定位分工治疗前后,患者抢救能够成功几率大于常规护理治疗,实施前后,急危重患者在实施抢救时其成功率存在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种方法的实施,能够通过各病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且大于常规方法。医生和患者对护士满意度都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定位救护使急救工作规范化并程序化,抢救过程变得急而有序,按规而行,此护模式能够保证危重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及时抢救工作。急救的整个过程,护理人员可以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的责任,明确做事的先后顺序。3名护士一起工作进行急救,可以保证抢救工作迅速但是不会发生紊乱,最大化的争取时间进行患者抢救工作。
提高患者的快速应急能力,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增加抢救效果。急救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晚上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急诊护理人员技术的熟练性,应急能力速度化上,培训高素质急诊科治疗能力,保持最健康的心态进行患者的急救工作,使其在抢救患者方面效果。
增加医院治疗疾病的竞争力,急诊通常是作为医院被关注的,能够综合体现本院的综合管理,增加医院形象,扩大器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
总之,医疗体制在不断发展变化,竞争力日益增高,新的病患急救模式和服务理念也在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增加抢救技能,使急诊室的工作达到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孟庆玲.护士定位法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2004,3(3):176-177.
篇10
2急诊护士压力源
2.1工作性质
2.1.1应急情况多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以应急为主,急诊护士面对的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要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这些都让急诊护士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
2.1.2抢救仪器多
急诊工作中的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工作也增加了急诊护士的压力。
2.1.3中夜班多
急诊科护理人员轮转在中夜班的时间较多,轮班制打破了正常的人体生物节律,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她们在工作、生活中易出现疲劳、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差等不良现象。
2.2工作环境
2.2.1 工作量大
急诊科每天要接诊大量的急诊抢救病人及家属,使急诊科成为一个变化无常、喧哗吵闹的场所。
2.2.2病人素质不一
急诊病人文化层次多样、社会背景各异,病人易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存在着工作场所暴力的风险。
2.2.3安全隐患多
急诊科存在很多的职业性安全隐患,例如针刺伤、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职业暴力等,以上环境都会使护士产生相当大的压力。
2.3人际关系
急诊科的护士面对的人际关系是相对复杂的,急诊护士不仅要处理好医护、护护间的人际关系,增加人际协作,共同圆满完成抢救工作,还要较好地处理好护患间的人际关系,成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相对于病房简单、稳定的人际关系,急诊科的病人及家属在急的状况下,表现为易怒、难沟通、多变,这些都要急诊科的护士加以识别,针对不同性格、脾气,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2.4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护士的职业压力呈负相关。护士这个职业得到的社会支持一向非常少,支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护士遭遇心理压力时,无法倾诉、无法缓解压力。在工作中,缺少管理者的支持会导致消极的情绪状态。
3急诊护士压力的表现及结果
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急诊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并能产生无助的心理体验。工作疲惫感包括否定自我价值,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长期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压力不仅会影响到护士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其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职业压力常带来消极后果,表现为工作表现差、护理差错、离职、情绪的不稳、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4应对策略
4.1 领导支持
护理管理者在重视提高护理质量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也应给急诊科护士提供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管理者应当关注护士工作压力状况,并及时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员配备、定期座谈交流、弹性排班等,做到人性化管理。
4.2加强管理和培训
急诊科应健全并严格落实急诊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各项种急诊抢救操作常规、急救程序、护理常规等,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娴熟的工作技能可以让急诊护士在应激状态下处事不惊,提高应对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急诊科应经常组织专业学习、培训、交流,不断地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4.3学会沟通技巧
平时要加强急诊护士心理素质的养成,进行心理学讲座的培训,了解急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病人的心情,当与病人发生冲突时,尽量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
4.4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遭遇工作压力时,利用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缓解压力。工作之余应注意适当的休息及放松,应多外出旅游、聊天、参加体育锻炼等,进行有效的放松,缓解日常工作积累下来的压力。
4.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篇1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篇12
急诊科实习小结的经验分享,在急诊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遵守急诊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技能,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细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教诲,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急诊实习期间,通过各位老师的热情指导,耐心言传身教,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到护士工作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急诊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病患的第一线。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在急诊实习的这段时间,使我对护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将牢记急诊严谨求实,认真谨慎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
2.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篇13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均为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均自愿参与,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观察组女性29例,男性1例;年龄21~26岁,平均(23.64±2.12)岁。对照组女性30例;年龄21~27岁,平均(23.66±2.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接诊后立即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协助完成各项检查,通知医生,做好分诊治疗准备。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1)接诊护理。急诊接诊后,3min内做出反应,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及病情状况,了解发病时间及用药情况,记录相关信息。(2)运转护理。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情况进行检查,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等,对具有严重疼痛患者,可给予吗啡止痛;心脏骤停者,立即实施心脏复苏术,观察患者病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再次对患者疾病史、用药史及病情等详细资料做出初步判断。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安抚,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提升配合度[3-4]。(3)院内运转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使用药物及治疗措施,结合病情,做好健康宣讲,提升疾病知识认知度,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较好的配合,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急诊治疗准备工作。(4)转运途中护理。平稳移动患者,避免晃动,神志清醒者,给予心理护理,建立治疗信心及勇气,促使治疗顺利开展。密切注意各留置导管是否顺畅,避免脱落,观察针头是否稳妥,避免药物外渗。
1.3观察指标
根据相关制度,自制护理治疗评价表,内容包含: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患者管理、规避纠纷、护理执行规范、应急能力及消毒隔离,每项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护理质量越好。统计两组护理缺陷及护理满意情况,内容包含: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护理纠纷,其中护理满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缺陷及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缺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非常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减少急诊护理中的缺陷,降低治疗风险。通过制定规范化急诊急救措施,明确岗位职责,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提升护理积极性[5-6]。本次研究中,通过分阶段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提升疾病认知度,从而能够及时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护理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性,从而提高护理满意情况。研究显示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研究发现,在两组护理缺陷对比中,观察组各项护理缺陷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护理缺陷,降低护理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