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

篇1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篇2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更是明确规定要求学校将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德育教育的发展机制,全面实施到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道路上来。器械健身课程教学作为一项在静态环境中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塑造的体育运动。它对于改造人体造型、锻炼人体肌肉和器官具有重要的特殊功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在器械健身教学中,大学生通过科学合理地健身运动,以此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见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觉悟性以及趣味性

一、器械健身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在器械健身训练过程中,学生在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锻炼时,往往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精神鼓励.方能突破自己的极限重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相互鼓励的支持,是出于彼此之间的精神信赖和心理依托,进而使得彼此之间产生信任感和亲和力。因此,在器械健身训练中,学生之间通过有效地锻炼学习,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使得同学与同学之间能够在共同的锻炼中,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自我群体交往意识中,得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表现出积极地认同感和对其他同学的心理相容相合性格。与此同时,在器械健身教学中体育教师还可帮助学生了解健身礼仪。学会社交技巧,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来自自身身体内部的积极响应,身体线条的美化、阳刚气质的回归以及自信心的膨胀。健身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项科学工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有目的、有计划、有完整的教学方案,进而满足高校健康、教育要求吻合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

二、器械健身课堂教学中终身体育的培养途径

(一)积极构建和完善高校器械健身课程体系

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应注意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对课程学习评价等重要要素,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组合体,通过器械健身教学过程产生整体效应。基于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器械健身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以课程目标为教学定位,对器械健身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开发以及教学课程评价等多层次地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器械健身课程体系可以行之有效的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健身方式,它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增强人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健身指导,并为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锻炼方法。至此,高校器械健身课程需满足于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全面实施和开发器械健身运动的健身功能,并将其致力于健身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需求以及生活、学习、工作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将器械健身中的多种规格按照健身原则、健身规律、健身方法进行编制。将健身器械中的各项技术项目的练习目标、练习方向、练习要求、练习难度以及技术结构以大学生整体综合身体素质水平有机的调整。

(二)构建综合性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器械健身教学课程的重中之重。在构建器械健身体育教学评价课程体系时,体育教师往往不再局限于形式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而是更多的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考虑在内,积极发挥评价所具有的激励、引导、鼓舞以及反馈功能。在器械健身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应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应将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做到课内、课外并重,注重健身过程的评价和健身能力的评价。 ・

三、器械健身对大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

器械健身训练的负荷随着学生力量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它能有效促进学生机体释放多余能量,可以让学生充

分宣泄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器械健身训练会使人体某些器官、系统的神经紧张水平降低,降低应激反应。因此,器械健身训练可以消除多数学生紧张等主观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焦虑”心理因子的健康发展。

四、器械健身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器械健身运动的实质是为了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然而由于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重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器械健身运动技能;有的重在提高协商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同时还可表现在根据器械健身体育课程的不同结构,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坚持科学合理地健康教学原则,在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器械健身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利于提高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不损害学生身体健康或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内容。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针对器械健身运动而言,它不同于其他的运动方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形态和身体体能因地制宜的构建教学体系和实施教学方法等因素有机地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健身运动,从而使得这一教学更加完善,真正地使大学生在机械健健身锻炼中实现运动价值,完善身体生理功能增强体魄,改善体型,锻炼大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以及提高大学生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是财经类特色学院,文科生为主,大一新生全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设置为十六周,一共三十二个课时。从2007年9月至今八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差异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期待能主动思考,参与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建构的过程。而对于心理学理论探讨方面缺乏积极性、深度和专注度。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课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获得认可、肯定和欣赏,建立自信。而且他们从前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到现在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名心理专业教师如何以更广的视角、更接纳的观点,关注于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考量是八年来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结合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

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在进行整个教学设计以前及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通过和各系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沟通,同时利用每年新生访谈的机会等,时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哪些方面困惑较多,哪些方面困惑指数较高等以及对于课程有什么期待建议等等。充分听取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部分和整体的意见和建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主题进行排序,即包括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活、自我、人格、爱情、人际交往、情绪、压力、挫折和生命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再细化成不同组分的套餐。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主题套餐包括认识情绪、情绪的功效和情绪的处理。在“爱情”教学主题套餐包括恋爱三步法(过去、现在、未来)、依恋、恋爱中的成长和恋爱故事。鉴于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变化莫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块化制成套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模块切割,简洁明快,效率提高。

二、聚焦于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设计和筛选相对应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围绕深化教学主题服务

(一)采用校园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体验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

例如,讲述“沟通与人际交往”主题中设计了几个角色扮演的环节,可设计一名女生和另一名同学矛盾冲突的现场,找五位学生扮演角色上台现场沟通解决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引发深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沟通,哪些是无效的。

又如,第一次见面如何介绍自己,找几位男女学生上台现场角色扮演,没有上台的学生也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自己能从中发现和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和体验,如何把学到的这些方法和体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学设计的这些环节,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回应和反响热烈,对于教学主题的实践和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课堂教学,结合冥想和音乐放松训练,现场体验

在讲述“情绪管理与减压”的章节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比如现场教授学生减压和能量扫描体操,实施演练,让学生聚焦自己的身体,体会当下身体放松的真实感受。同时觉察自己的身体直觉,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对全身身体能量状态进行扫描。有的时候结合现场给予冥想训练也是通过人的右脑结合腹式呼吸训练聚焦在当下的意念,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如冥想――爱的宣言(学生版),让学生先体会学习如何关注当下的呼吸,放松身体,之后在身体中营造出积极情绪环境,接纳此时此刻的身体感受,最后不断觉察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让一切改变成为可能。让学生们牢记这一点:我们只有和我们的身体连接时,真我才能被发现。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进入放松和体验的状态,少数同学即使进入不了,选择安静就座,课下如有需要选择单独辅导。

(三)在很多种教学物品的选择中不断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物品引发学生自我认识的效果,确定最佳选择

在讲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环节中,以前的教学物品用过核桃、瓜子和黑豆,最后选定“葡萄干”,之后设计“挑葡萄干”的体验活动,准备一袋葡萄干,首先每一组同学中的每个人分别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葡萄干,之后想象这粒葡萄干代表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它,自己和它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认真观察自己的葡萄干,利用一切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先用眼睛观察,然后闭着眼睛感受它的一切特征,最后将全班学生的葡萄干混合并增加干扰项,然后每位学生找一找,能否找到自己的那一颗?引发学生们思考分享:“你能否找到你的葡萄干,你有哪些独特之处?”

通过此活动大多数学生会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由于每位学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不同,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一些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模式在早期的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随着自我的成长,一些模式也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羁绊,引发一些心理冲突,通过这些教学物品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觉察,一方面增加他们的安全和信任感,通过非语言形式的呈现。一方面更加丰富地呈现了内心世界的动力和资源,同时也提供正向积极的能量的转化。

(四)把典型案例编入教学主题套餐,以事喻理,引发思考

根据近几年的实际访谈和咨询工作情况,把学生访谈中的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家庭冲突等真实案例进行整合和改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讲“爱情”的主题内容中,媛媛是个漂亮、聪明的大一女生,在班上是班长,各方面都很自信,经过近半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定一位男生做男朋友,这个男生父母都是老板,媛媛和男友关系越来越近,并在一次亲密关系中放弃了少女身份。就在媛媛满怀希望恋爱的时候,却得知男友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自己儿子和媛媛交往,并为儿子物色了另一女孩,媛媛的男友一方面慑于母亲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被那位女孩吸引,终于放弃了媛媛,结束了这场持续半年的恋爱。媛媛发现自己的爱情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痛苦不已,但她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不能在以前的追求者面前表现出痛苦和失败。她再也无心学习,也没有了参加活动的兴趣,生活状态的低落更加剧了她失败的感觉,她的自信开始丧失,聪明与才思枯竭。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媛媛的故事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得失?”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想法,同时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进行聚焦、汇总,深入挖掘,多角度、多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好坏利弊得失都是相对的,主要核心在于学生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爱情的得失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使学生在爱情方面有一些领悟和成长。

三、小组学习为主,结合分数考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第一次课根据规则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大概8-10人,大家协商取一特色名字,以后每次心理课上课由组长负责各小组课堂组织。每个组根据本学期心理课教学主题内容做八分钟心理情景剧,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抽签表演,要求每个组员都参加,表演完毕给每个组员打分,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几年的小组情景剧的实践,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参加,为小组争光的集体合作精神大大增强,同时教学目标也在互动中很好地得到夯实,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此环节自己变得更加主动、热情、自信、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教学经验、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跟学生一同成长。

四、我院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作为教学延伸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学生积极参与,反馈热烈

近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题套餐之外又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女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亲密关系的心理分析》等,心理选修课的教师有几位也是心理必修课的教师,学生比较熟悉,同时感觉必修课课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教师进一步深入交流和学习,所以积极选修,而教师也会借此机会把一些必修课的教学主题更加深入仔细地讲解,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延伸学习,满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要求,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一举多得。

五、几点思考关于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化研究

八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建设和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尝试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的同时,更加关注总结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摸索尝试,取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何将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网上自行选择学习?如何创造更适合的教学环境,让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教研室教师团队和队伍建设,能够不断总结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找更多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提升高职大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王小平.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健康学杂志,2007(1):71-72.

篇4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可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和干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伤害同门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只注重知识整合技能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边缘化、零散性的状态;高校缺少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更多地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

2.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突变的发展时期,缺乏对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缺乏正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也缺乏进行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孤僻,协作精神比较薄弱,偏执抑郁等;同时,在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是采用网络游戏中的残忍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2.2.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大多是作者自己处理的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达70%以上。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人占60.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了解,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缺乏力度。

2.2.4社会的参与、家庭的配合相对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配合,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特别是资深的心理医生应定期对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到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能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完美结合。

3.1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1.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健康成长,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正常地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要完成一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1.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个体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个性,且他的心理、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社会交往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就像一个个的微型社会,大家在这微型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遵守各种规则,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促进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培养社会角色认同感,促进人的社会化。

3.2.2有利于扩大社会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

篇5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身心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具有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即将步入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征的基础上,如何将身心健康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两手同时抓,形成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机制

从学院层面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重点放在高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如压力与挫折、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等,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2成立心理健康社团

在院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学生自愿加入,在专业知识方面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社团定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于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这无论是对于营造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氛围,还是使工作的触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

1.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网上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或提问,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答疑,开展网上论谈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

1.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心里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关注的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时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构筑起个人、班级、系部、家庭、医院五级心理防护网络,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

2身体健康教育模式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课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1身体健康观的灌输与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学是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其坚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最终养成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2.2身体技能的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选项课程,提高运动技能,以达到身体健康、终身体育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区别的情况下,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2.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仅仅靠每周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抓好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将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让广大学生来参与到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2.4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开据运动处方,搭建辅导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有针对性身体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身体健康为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加强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为手段,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身体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学生可采取现场健康咨询、网上咨询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通过身体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身体健康档案,通过运动处方和个别辅导等形式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身体健康不仅可以保持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心理压力,若想实现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则需深入改革高校现有体育教学内容,在此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显得当务之急。2.2广大师生的殷切愿望健康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积极性及广泛性,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自觉性。就体育教师而言,其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表现,重视对学生身体锻炼能力的指导;就学生而言,它更加注重挖掘教材的兴趣,重视愉快的教学气氛,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2.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受传统教育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影响,高校片面强调对大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却普遍忽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的健康功能逐步被弱化,致使高校健康教育质量普遍停滞不前。高校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束缚,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树立“健康第一”教指导思想,促使健康教育渗透至各个学科,实现高校健康教育得到真正发展。

2.4大学阶段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校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大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不利,科学锻炼知识和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薄弱,影响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不利于大学生主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3.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高校需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体育教学则应突出健康教育,促使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体育教育教学中需因材施教,耐心指导,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体育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切实增强体质。作为学校需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体育健身方法及心理、卫生等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同时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运动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2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采取科学客观、重在激励的评价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或者统一的标准考核全体同学,既不公正,也难以达到促进其身体健康的目的,作为教师需采用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修养、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等指标给予综合性评价,该评价可肯定大学生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及上进心,更加主动投入体育学习当中。

3.3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构建符合高校实际,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把现代休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如现代体育项目,如轮滑、网球等项目深受大学生喜爱;而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舞龙等项目的健身实效性很强,同时蕴含民族文化价值,传统项目和休闲项目有机结合,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扩大大学生的选择面,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了解十分有益。

3.4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化”为导向

健康体育强调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除了要重视学校教育目标外,还要关注社会教育目标,并将社会教育长远目标作为导向,体现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健康观、终身体育观等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为体育锻炼终身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5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需由过去的以健身为主转移到开智的功能上来,由“一刀切”转向区别教学,由注入式教学转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掌握体育知识信息。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采用开放型及探索型教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将教学课堂转变为起点不同的学生均可接受并能获到满意的知识和技能。

3.6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篇7

大学生;常见疾病;预防;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主要特点

第一,大学生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些大学生偶尔在情绪或者行为上表现有些异常,容易被人们视为大学生个性的一种表现,很难与心理疾病联系到一起,只有在大学生出现特别反常的行为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般很难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或者过度气愤、喜悦等情感,引绪失常,造成心理疾病的爆发。有个别大学生会因为长期的情绪失落而造成心理抑郁甚至走向极端的现象出现。第二,大学生体质疾病表现不明显。大学生发生体质疾病的概率很大,除了运动中的磕碰等损伤之外,大多都没有明显的表征,大学生本人不容易及时发现,一般在参加军训活动、激烈的运动项目时容易发病。此时,大学生的体力和耐力等消耗比较多,容易造成大学生病情恶化或者突发状况导致的疾病加重。第三,大学生常见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长期累积导致的短期快速发病。从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现状来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负面情绪等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长此以往,多种不良因素叠加起来将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异常以及身体健康的威胁,引发身心疾病。心理疾病造成的身体健康受损的情况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自我调节,缓解精神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来自于学业的,二是来自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有一部分大学生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调剂专业提供通道,为学生减少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不善表达,人际关系不好,虚荣心过强,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诱发身心疾病。这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改善性格,减少精神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充分重视情绪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释放内心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减少身心疾病的产生。2.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措施,保证学生作息规律。同时,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尤其是减少在周末和节假日夜晚的活动量,避免狂睡或狂欢的情况,摒弃上网通宵和考试期间通宵学习的不良习惯,按时休息和起床,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3.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安排膳食。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和增强食欲,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压力,辅助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提高抗疲劳能力;还能增强活力和情趣,使自己的内心愉悦。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健康饮食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以来,人们进一步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追求身体健康。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素质、遗传以及病理是现阶段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些大学生习惯于不吃早饭、经常熬夜,存在一些吸烟、酗酒的不良现象,对体育健康锻炼没有明确的计划。一部分人在体态上开始趋向于肥胖,身体的机能、耐力有所下降。一些学生有挑食等不良习惯,导致身体缺乏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了身体的综合健康素质。由于学业繁忙,加上自身惰性等原因,学生的体育锻炼明显不足。因此,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重点关注,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1.提高对大学生健康体育文化的重视。我国的体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人们对健康体育文化不够重视。这需要大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文化,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规律的运动时间实现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的体育内涵。2.培养大学生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健身计划的制定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科目和运动量,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和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将终身受用,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组合形式,遇到生理变化或者疲劳之后应该及时调整运动内容。另外要注重运动项目的组合,有主要项目,也有次要项目,根据身体的变化来调整。第二,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运动应该做到劳逸结合,肌肉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增强必须需要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果。适当的运动后应该感到身心愉悦,食欲和睡眠都会很好,轻度疲劳是比较合适的,切不可过度疲劳。第三,做到持之以恒。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坚持的时间。一般来说,大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应该在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要有三天锻炼。意志薄弱是中途放弃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结伴锻炼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有利于长期的进行体育锻炼。3.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起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处于健康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的感染,自觉以健康的心态和体魄来要求自己。例如,在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体能拓展运动,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可以参加社会上组织的竞走活动、马拉松比赛等,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素质。4.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造成人们体能运动时间的减少,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健康。因此,学校要促进大学生改变熬夜、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结束语

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学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学校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疾病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健康意识、终身健康意识,使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学业良好、身体素质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武晶.大学生门诊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健康教育[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05

[2]郭静,王秀彬.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01

篇8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疾病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步上升。在之前出现过的非典、禽流感以及艾滋病等病例中,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大学生在是处在一个较为迷茫的阶段,很多知识面的了解比较贫乏,特别是关于健康方面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于健康这个概念的认知都有些误差,觉得只要不生病,可以正常生活,身体素质就是健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自如。

1、课余活动

人们在现代的物质生活里享受到经济所带来的福利的时候,也不免会受到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活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体育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有很紧密的联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在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学阶段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很多生活运动习惯就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对于人的一生都非常的重要。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体育健康并不是很重视,在课余时间都宁愿在宿舍或者网吧里娱乐,而没有利用好这个黄金时间来进行锻炼身体。

2、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渐渐跟随者时代的步伐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理智,经历不同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并且经历的比较少,生活阅历也有限,想法比较简单,考虑事情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且承受能力也很小,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遇到一些他们认为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就比较极端,容易因为一些小细节来放大自己的功过,出现一些孤僻或者自负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成长过程就会比较辛苦。

3、性健康教育

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前卫的思想引入我国后在青少年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就有些歪曲,大学生的性成熟年龄都提前了,以至于出现很多大学生发生的事件,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虽然公共卫生教育部门以及一些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一直都在致力于强调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并在找方法解决,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都比较一致,并且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不仅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对于社会风气的建设也很有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思想方面也比较成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很敏感,接受能力比较强,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传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现象比较多,同居的也不在少数。

二、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建议

1、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将文化通过教授的方式传承下去,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过分重视,只是一味的看到了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是把学生当是社会建设工程上的一个环节,而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个性。在不断的实践当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的社会需求性渐渐不再减小,而就只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越来越重要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各个教育部门的核心责任就应该是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将教书和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尊重学生个性,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实施个性教育的基础条件。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帮助学生确立在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在不背离法纪、道德和教学基本秩序的原则下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个人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对处于成长过程的学生,思想相对幼稚,知识和能力相对缺乏是兼顾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第一,在教育上,要以一个正面向上的姿态接受自己。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们努力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不满意自己的一部分,接受并学会接受自己。包括增强脑力开发创造潜能,创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的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等。

第二,训练水平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有效地控制了自我。自我控制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的心理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挫折承受力,情绪和情绪调节。在这个层面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的主题进行培训。

第三,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自我塑造,提高自己,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提高自我意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健康的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愚昧认知扭曲和误解,解决消极的心理态度,行为技能,以摆脱困难,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包括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寻求援助。在这个层面上,一些较为正常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

2、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学院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全民教育,以发展为主的教育。大学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的课外活动,组织网络,调整心态,心理和文化校园建设"方面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第一,积极利用课余活动。人作为社会的人存在,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总是在各种不同性质的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是人们适应生活和发展,缺乏人际交往,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社会和知识社会可以学习,交流思想,利益,通过人际课外活动感受对方,互相帮助,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此,知识的增长,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在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每天在校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大消费,如果不注意营养和食品卫生,就会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它应该是食品卫生,教育,营养方面的问题。

第二,提高大学教育组织网络的心理健康。组织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有一定的社会实体边界的过程和活动和事件系统,有组织的,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系统,科学地展开。应该先建一个立体的,专兼结合,网络系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具体来说,学生从学校领导到管理,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和部分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工作的组织,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的大学生的协作努力工作,以实现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三,是加强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的健康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为大学生。重视青少年性宣传,坚持性教育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来没有过于敏感的话题,以敏感的话题,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讲授如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数据要使用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对人体无害,呈现生动的文字和照片。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让大学生人格在心理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

第五,定期进行体检。现在教育都要求各学校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体质监测工作,建议体质监测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向上级领导提交测试数据上,而要充分利用体质测试这一手段,让广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并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处方,提高身体锻炼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9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人的身体素质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关,因此,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体育运动的协作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体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育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体育课讲究教师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从目的和任务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联系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师不仅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义务,还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准备,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其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多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篇10

一、当代大学生健康现状

据最近调查与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两个极端现象特别引人注目,也就是说肥胖者和瘦弱者较多,大学生超重是每所大学普遍的现象,大学生的体质状态每况愈下。根据医学检测发现,多数大学生肺活量指标难以达到健康水平。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标包括耐力、速度、力量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在逐年下降。不仅如此,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疾病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1.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能力逐渐增强,快餐文化风靡大街小巷,许多大学生钟情于此,一味追求口腹之欲而忽视了街头小吃有很多不干净、不卫生的地方,长期下去身体受到了很大伤害。还有许多大学生为节省时间不吃早餐,或是无节制大量饮食,或是以减肥为目的节食,长此以往身体无法摄取正常的营养,导致营养失衡。还有一部分学生,长期吸烟、喝酒、熬夜,身体健康被大量透支,以至于体质水平逐年下降。

2. 大学生卫生、营养知识教育缺乏

学校及家庭缺乏对大学生卫生、营养知识的教育,造成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饮食知识与卫生习惯。由于大学生缺乏对身体营养的认识,挑食现象严重,膳食长期得不到平衡,身体素质很难得到保障。

3. 学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够关注

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学校及社会的双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压力陡增。然而,许多大学生缺乏应对压力的经验和能力,面对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容易走向极端,高等院校及社会缺乏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4. 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锻炼。大学体育课程开设较少,有的只是社团、兴趣组织,这些团体组织缺乏强制力。当代大学体育教育落后,缺乏健全完整的大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体育项目得不到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理论停滞不前,大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干预的必要性

随着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水平与过去相比呈向上趋势,营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恰恰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状况与身体发育出现明显的脱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是相对营养及合理膳食的调节而言,健康行为的转变对青少年体质的发展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最近几年,关于我国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董艳国提出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出模糊评价模型,建议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的综合发展。乔雪松在对体育期刊有关论文进行梳理时发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自2007年后大大减少,各个年龄段学生体质研究割裂,研究理论匮乏。对学生体质健康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身体进行简单改造,而是要使学生对健康的生存与生活产生强烈的认同,并且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然而就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来说,很大一部分在于教授的方式、方法以及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形成的综合作用。许多学者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目的等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之前的诸多文献普遍关注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薄弱方面的强化,但关于对高校健康行为转变干预的研究不多。

关于高校大学生健康行为转变的研究,将从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内部规律入手,运用文献检索、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找出大学生健康行为的转变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提出行之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从学生生理、心理及行为习惯等不同方面对其健康行为进行重塑,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实验依据(图1)。

四、研究内容及结果

1.大学生体质健康内部规律

根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报告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发展态势做出深入研究。根据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之间的内部规律,以某省范围内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研究数据为例,建立适合全国大学生实际的体质健康指标模型(表1)。

2.构建大学生健康行为指标体系及行为转变模型

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当前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发展态势,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为视角的大学生健康行为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AHP以及模糊评价等统计学当中的统计方法,构建大学生健康行为转变模型。

3.高校学生健康行为转变对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测度与评价

把学生健康行为转变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关联研究,运用模型评价法、仪器测量以及抽样调查等方法和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测度与评价大学生健康行为转变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图2)。

4.干预策略选择

第一,对于锻炼存在一定意识,但是意识不明显的学生,应该采取的措施有: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锻炼信息,增加对体育锻炼活动的接触,充分认识和了解运动的作用以及放弃运动产生的危害。在思想深处重新定义运动的价值,多和同学交流运动方法及经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享受轻松愉快的锻炼生活,减轻学习压力以及负面情绪,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与教育,促进大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态度的转变。

第二,对于正在准备运动阶段的学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只要付出努力自己一定会有所进步的认识,制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锻炼计划。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惯,将运动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深入学习运动技巧与知识,使生活状态得到改善。加强大学阶段体育教育,使大学生脱离久坐一族,进入运动的氛围和环境,使处在徘徊犹豫阶段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给身体健康以及生活带来的好处,增强其健康行为转变的信念。

第三,对于正在进行体育锻炼阶段的学生,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尝试不同形式的锻炼内容和领域,充分开发不同运动领域的潜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运动锻炼的水平,增强大学生应对不同训练强度内容的体质,动员身边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运动当中。

第四,优化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转变大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体育教师进行现代体育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认知。完善大学生体育测评系统、心理健康咨询系统、训练康复培训系统等的建设,由重知识灌输向重实际行动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指导其走向健康幸福的人生。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价值观、人生观搭着改革开放的顺风车进入我国社会。当然,大学这块净土也无法避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包括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强化他们对个人生活的管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心理压力,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大学教育一味强调知识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建平,谭欣欣,屈艳香等.生态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健身行为的创新性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内江科技,201(10).

[2]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

[3]陈洪武.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5).

[4]王向东,马宝玲,马宝娟.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课题 “基于健康行为转变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2014111)。

作者简介:张斌(1982- ),女,满族,硕士,副教授,辽宁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篇11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人类机体的成长代谢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等。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精力充沛、活跃好动、代谢旺盛,加上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健康。营养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情绪良好,所以高校要重视并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一) 补充体力,保证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还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大脑活跃,新陈代谢快速,精力充沛,是学习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补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消耗的体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如果饮食缺少营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于提高记忆力有很好效果,这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二)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产生

健康营养的饮食相当于是一种食补,可以弥补身体气血的亏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产生。食补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营养丰富的饮食滋补身体,辅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饮食调理和要是治疗有机融合,让人们通过享受美食的途径获得强健的身体。和药补相比食补更加健康和深入人心,在日常三餐中增加身体营养,提高学生的抵抗力防病去病。

(三)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常因为年轻气盛遇事急躁冲动,加上学习枯燥压力大也容易心生厌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饮食健康营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绪,比如常吃菠菜补充镁元素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鸡蛋里的碱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吃瓜子可以让心情平静,所以通过营养饮食摄取不同的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一) 做好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宣传科普饮食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最好能开设相应的公开课或者选修课,培养学生们的营养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身体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高校的食堂应该聘请专业的营养师与厨师,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健康,从而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来应付学习。另外,最好将饮食保健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切实掌握饮食健康知识[3]。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重视饮食营养和健康,改善大学生饮食健康不但利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世界营养专家都一再强调在一天当中早餐是最重要的,早餐应为全天提供30%的能量,并且早餐营养标准也要达到当天的30%。但是调查显示大约10%的大学生根本不吃早餐,很多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吃的简单应付,不重视早餐的营养和健康,早上起晚了随便买点在去教室的路上吃完,长期这样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非常不好。所以,学校应该宣传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并选择健康营养的早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和专注能力[4]。营养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体特点提供营养早餐配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满足他们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除了早餐还要培养学生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不要吃零食,早餐注重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要清淡少吃。

(三)完善大学生饮食结构

人类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拥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母乳是唯一可以提供机体所有营养的食物,此外任何食物也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平衡饮食结构,广泛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成长代谢的所需营养成分。所以人是杂食动物,必须食用多种食物,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要摄入丰富营养,平衡饮食结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谷物,根据每个个体活动量的不同所需能量多少也不同[5]。如果大学生身体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身体成长发育。目前大学生饮食结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奶制品、水产品和果蔬的摄入。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吃水产、奶类和果蔬食品,从而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四)家庭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很多商家定准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周围开设了很多网吧、快餐店和其他休闲场所,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常实用快餐、泡面等垃圾食品,导致体质不断下降。家庭和社会应该提高对大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干部们清理整治高校周边不健康的食品店和快餐店,对于周边快餐店进行定期检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好身体首先是吃出来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极大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推动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千万家庭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节约,大学生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14):47-50.

[2]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25):33-36.

篇12

大学生

体育

健康能力

赣州市

大学生是我国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科技兴国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因此,作为学历教育的高层阶段——大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工作在不断加强,而体育工作则是薄弱环节。体育健康能力是指各种与健康相关联的体育运动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以获得健康为目的,并能够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锻炼的能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当前在校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现状,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和在校大学生年龄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运动和锻炼,沿着体育健康教育的形成轨迹,为实施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 、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健康能力的整体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分别对赣州市四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了体育健康能力诸因素的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运用主因素分析法,对构成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各因素,采用9、7、5、3、1共5级分值评判。

从调查结果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现状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中,适应能力和科学锻炼能力处于最低水平,这说明适应能力、科学锻炼能力是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说明赣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不足。

(二) 对体育健康认识能力状况的分析

对315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90.2%的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有初步的认识,认为体育健康对自己很重要,但自觉进行健康锻炼每周两次以上的只占37%,表明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存在着不一致性。同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三)对身体运动能力与健康水平自我评价状况的分析

本文中的大学生身体运动能力指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速度、体力、力量等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身体素质综合测评。调查显示:56.6%的男生和42.8%的女生的运动能力为较强以上。在身体健康水平达到健康以上,只有2.8%的男生和3.5%的女生经常生病,说明赣州市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总体多数呈良好状态。其次女生身体运动能力“不太强”和“有时生病”选项的比例均略高于男生,这与学生实际情况符合。

(四) 科学锻炼能力状况分析

科学锻炼能力是指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它包含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每周锻炼的频度,锻炼效果的评价,解决锻炼所遇到的问题能力几方面。调查显示:赣州市在校大学生对科学锻炼能力不理想。说明:一方面是大学本科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只重视大学生的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锻炼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走访得知,在锻炼的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只要锻炼就可以增体质的观念,轻视体育锻炼的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才能真正起到强身检体的作用。

(五)适应能力状况的分析

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生理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当地气候水土的适应性及季节变化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的抵抗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36%的大学生由于对学校当地所处的气候环境不适应或对季节引起流行性疾病不能抵抗而经常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表明在大学生中有着相当比例的学生的生理适应能力较差。这种较差的胜利适应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医疗手段是治疗疾病的直接手段和方法,但预防疾病增强免疫能力的根本还是应加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因此,高校应家大学校体育氛围的浓度,满足大学生锻炼的需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二、大学生培养自身体育健康能力的意义

现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中的“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也会严重地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今天的体育健康活动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之必要,而且是保证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需的,另外,大学生具有从事科技生产、发展知识经济的极大优势。社会中快节奏引起的心理不足,以及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心理疾病,在知识分子中也是严重存在的。加强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具有迎接战的良好体魄。有助于大学生今后继续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体魄。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康能力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三、学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 转变培养观念,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篇13

2010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近二十年,中国大学生的体适能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已经不单只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问题,更成为了全社会各部门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研究表明,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下降首先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更严重的是可诱发学生心理的“亚健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体适能是评价人们身体健康状态最新的概念,不仅是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针对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接受。[1]

1 体适能的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1 体适能的概述

体适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西方运动生理学界,后经台湾、香港的学者翻译为“体适能”。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所下的定义是: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目前国际上把体适能作为健身的一项主要目标。体适能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二是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2]

1.2 健康体适能检测方法

⑴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为KG,身高单位为M。)

⑵坐姿体前屈(测试柔软度):评估关节的可动范围以及肌腱与韧带的伸展性。

⑶一分钟屈膝仰卧起坐:评估身体腹肌的肌力与肌耐力。

⑷立定跳远:测试瞬发力。

⑸三分钟台阶测试(适用于35岁以上人群,35岁以下人群采用男1500米,女800米跑步):测定心肺功能或有氧适能。

1.3 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我国人民早已摆脱了物质贫乏的旧生活,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大多数人对于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一味注重营养的补充而不重视全面健康。我国大多数学生的食物营养不仅足够甚至超标,但学龄十几年保持身体锻炼的却少之又少,我国的体育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3]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数量也随之增加,形成的庞大学生人群是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重要载体,其身体素质对我国人口健康素质的改善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相比于国外运用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价体系,我国则长期以“体质”作为评价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核心。体质是指人体自身的质量,是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在九十年代制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里,主要强调的是对各种运动技能的达标,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标准,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985年~1995年的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身高发育基本停滞,男生体重增长显著,女生体重增长不显著,耐力和柔韧素质是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1985~2000年研究调查发现,我国男女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水平有进步,形态发育、男生上肢肌肉耐力、女生腹部肌肉、耐力、爆发力等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肺活量等均不同程度下降;肥胖及超重学生比例增加;学生近视率较高。[4]

“体适能”概念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对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更从身体与学习、工作的配合度,心理健康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体适能”在我国愈来愈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正真开始实施“体适能”健康训练或身体检测的教育体系寥寥无几,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4 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很多且由来已久、牵涉广泛。第一是思想观念的偏差,无论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在中小学时期学生脑力、体力发展最为旺盛时也是应试教育最为突出的时期,给学生造成严重负担,并且形成了轻视体育运动的的观念,伴随着轻视体育的观念成长使大部分学生即便到了大学还是难以消除既定思维。这种观念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虽然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地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坚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人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动机。大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的错误认识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第二是没有明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制定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淡化了体育竞技。大多数人清楚并理解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认为没病就好,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需要参加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或者是认为课业、休闲、人际关系等都比身体健康来的更为实际,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身体健康越走越远。[5]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会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除了一小部分学生会在体质检测前进行短期训练,更多的同学不会主动进行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二年级的学生最多,最少的是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大四学生没有体育课,再加上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等事情使自己难于脱身。

2 健康体适能

体适能不是由任何一种单一的组成因素或单一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健康体适能、运动体适能和生理体适能构成的完整体系,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完整体。

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指人们在拥有维持基本的身体健康前提上,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水平。其包括:肌肉适能、心血管适能和柔韧适能。肌肉适能与人体的爆发力和耐力,心血管适能与心脏病、高血压,体脂肪含量与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营养不良等等都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肌肉适能、心血管适能和柔韧适能的检测可以获得人体的各项机能状况,充分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3 体适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更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健康是人体的一种身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不会有任何疾病,各种生理参数也都处在正常变化之内,对生活和工作持良好心态并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6]

我国对体适能的定义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一种能力。一种满足生活、工作及娱乐需要的能力,并且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与“体质”相比,“体适能”更能全面的反映出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机体健康状态、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全面表现。[7]

体适能是指机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应变能力。健康则强调了机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体适能是身心健康的必要生理基础。身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体适能就好;身体表现为非健康状态,体适能则差。反之,体适能的好坏也是能体现健康“状态”的好坏。[8]

4 大力发展大学生体适能评价体系

健康促进作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理念,是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科学理论,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如何培养人们的体育兴趣,是每个人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技能,主动积极广泛地开展体育锻炼,已成为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校是实践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实施领域。[9]

社会和学校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实现健康的目的。因此,应着力构建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在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提高生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健康评价体系已经充分包含了健康体适能所要求的检测项目,然而如何使体适能评价体系在应用中落实,并且去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健康和体适能检测的认识,从而主动积极的去了解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以为人为本、为核心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崇民.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研制[J]. 体育科学,2004(3):33~361.

[2] 陈菊平,付克翠,孙健,等.1985~2005 年广西壮族和汉族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4~106

[3] 赵洪中.山西省忻州市成年人国民体质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2):135~137.

[4] 魏晓光,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5):15-17

[5] 毕春佑,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实验观察,[J]体育学刊2003(1):50-52

[6] 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