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疗服务产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疗服务产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疗服务产业发展

篇1

一、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落后,“三个缺乏”客观存在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17家。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就医人数2010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大型医疗设备更新较快,2011年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三倍。朝阳市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有所改善,其中人均期望寿命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然而随着就医人数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朝阳市医疗卫生的“三个缺乏”。

人均医疗资源缺乏。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医疗机构、人均医疗资源增长缓慢,与全省人均医疗资源水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省全人口卫生人员为6.55人,朝阳仅为3.93人;千人口医师全省为2.14,朝阳仅为1.73;千人口床位书。

特色高端医疗资源缺乏。缺少一些特色、专科、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高层次的医学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医疗设备。

发展资金缺乏。全市政府用于公立医院的投资在1993年就全部撤销,医疗机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关注利益指标,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事业性质相矛盾。

(二)医药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严重滞后

截至2012年7月,朝阳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总体上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朝阳目前仅有的几家药品生产企业年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发展举步维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阳医药生产在全省还处于前列,但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无论是在品种、品牌还是市场占有上朝阳市都已经落后了;研发能力弱,没有自主品牌,药品生产企业受规模和效益牵制,更无力研发新药品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效益差;面临发展困境,2014年与国际接轨标准最高的新版GMP标准将实施,朝阳的医药生产企业面临着资金匮乏,环境不佳,硬件条件不达标的风险。

(三)保健品产业无序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全市共有保健食品经营企业733家,这些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虽然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但是我市保健品产业只有经营企业,没有生产企业,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生产投资不足、高效保健品研发不足、对保健品经营市场的规范监管不足。

(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尚属空白,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目前,朝阳市专业、正规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基本上没有,没有针对大规模亚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服务咨询管理机构,目前没有正规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机构,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残疾、手术后恢复等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

(五)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朝阳的健康产业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从总体上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产业弱点十分明显,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均未形成。

1、产业链短缺

目前全市仅有医药和医疗服务两个环节,并且还十分不发达,保健品仅有经营没有生产能力,医疗服务水平还尚待提高,而在生命健康的核心环节健康管理领域则尚无相关企业。

2、企业规模数量严重不足

从产业集群来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企业数量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来说,朝阳的健康产业还不能称之为产业。

3、品牌建设缺失

目前朝阳无论是在医药产业领域还是保健品产业领域都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现在产品以仿制、与市场上同类产品雷同为主,品牌的缺失将使健康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无法积聚人气。

4、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全市各产业的企业间缺乏相互协作和支撑,企业各自为战,尤其体现在保健品经营销售领域,小公司数量多,经营类型和品种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混乱,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和规范,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朝阳市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医疗服务产业化就是要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公立医疗机构致力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鼓励朝阳民间资本独资或合资建立特色、专科、高端医院,解决朝阳高端医疗资源缺乏问题,实现增值和高端医疗服务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医药产业规模化就是在现有医药企业基础上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依托中国传统中医术和朝阳种植中草药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支撑本地制药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健品产业规范化就是要对现有保健品经营市场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护合法安全品牌,取缔非法品种,通过适当的渠道对居民消费给与引导和示范,给消费者提供筛选的参考和依据,避免非法品牌危害消费者健康,占用市场资源,造成浪费;健康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先进理念引入和培育朝阳市健康管理机构,侧重于老年健康管理和亚健康管理等领域,建设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托老中心等,打造朝阳市品牌和龙头企业。

2、发展目标

立足将朝阳打造成为“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

建设辽冀蒙交界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依托朝阳市现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现代化、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引导域内外患者资源向朝阳市集聚,建设成为辽冀蒙交界地区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

建设辽宁省特色休闲中心。依托朝阳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温泉疗养、健身娱乐等特色休闲健身产业,打造辽宁省的特色休闲中心。以热水汤、大黑山地热资源富集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温泉疗养为主的休闲产业,积极拓展康复、健身、文化娱乐、商务等服务功能;依托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绿色保健食品产业。

建设辽西现代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引入和培育健康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服务机构和企业,逐步建成健康管理产业园,积极发展保健咨询、营养咨询、心理咨询、医疗咨询等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使之成为辽西首家重要的特色健康休闲服务中心之一。

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依托现有种植中草药的自然优势和规模,不断提高 中药材种植、研发、流通、检测的水平,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深加工的能力,由政府给企业提供通过GMP认证的帮助,对中药材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朝阳特色和品牌,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

(二)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建议

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能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拉动朝阳经济的跨越发展,它不仅是朝阳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选择,必将成为朝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依托朝阳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发展保健食品深加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开发和研制具有营养保健功能、针对特殊人群的功能型保健食品,如利用有机无公害小杂粮生产针对糖尿病等有需要的人群进行保健食品深加工,利用大枣、沙棘等农产品生产和研发相关健康产品和食品。

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产。当前保健业逐渐走入家庭,居民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发展医疗器械生产不仅能顺应制造业发展需求,满足居民需要,同时能带动销售领域和周边的医疗服务领域发展。

利用中草药种植基础优势,发展中药业和相关医药产业。围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更高需求,不断吸引中药研发与生产企业入驻,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思想,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中药研发中心、高端生产基地等,提升区域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依托大型医院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以康复、保健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业。结合朝阳市几家大型医院的发展规划、基础和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机构,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休闲旅游、健身疗养、营养保健等各类健康相关业态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综合体。

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产业,通过向下游的产业延伸,提供高端、增值医疗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做好健康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融资、中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产业生态圈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引申而来,在市场作用下,企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选择适合的发展空间,企业和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延伸融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层次结构模型

 

从图1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由外至里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生态链三个层次。内圈的产业生态链是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和特点,决定了产业竞争实力;中间圈层的产业生态结构是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健康养老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外圈的产业生态环境是生态链和生态结构相互作用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健康养老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水平。外圈层对产业生态圈的影响是间接和长期的,内圈层的影响是短期和直接的。

 

从图2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层次中,消费者即为具有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人群,围绕消费需求形成了核心产业链。生产者则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企业,包括康复疗养、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旅游休闲健身等,从不同层面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健康养老产业培育的重点。分解者的作用是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运行,消除产业发展不良影响,主要是各类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上的行业和企业,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健康养老产业核心链条。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结构层次中,包括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服务的其他相关行业,如职业教育、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配套行业是产业服务功能完善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效益。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环境层次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生态环境是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础条件,其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决定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程度和潜力,可细化为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政策环境、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是产业生态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产业生态圈维度分析

 

从区域产业培育和集聚发展的角度,袁政将产业生态圈深入细化为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包括生产维、空间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相关基础设施、公共维(或政府维)等内容。生产维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体现了产业生态链的延伸与合作,以及产业生态结构间的竞争协调。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指为产业生态圈提供科研创新、信息和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通讯设施等。公共维或政府维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供的金融、信贷、规划等支持政策。多维网络体系将产业生态圈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产业培育的重点任务要求。

 

二、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圈现状分析

 

(一)生态基础条件较好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中心城区115公里,西距北京市中心城88公里,交通便利,便于对接北京和天津消费者市场。蓟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生态条件优越,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区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壤肥沃,山清水秀,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蓟县文化底蕴深厚,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

 

(二)生产维不完善

 

健康养老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主导行业不明确,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健康服务产品质量不高,医疗服务和养老养生核心产业链条不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如职业教育、健康咨询、信息服务等产业小而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合力。

 

(三)公共维不断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蓟县健康养老服务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吸引北京和天津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外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蓟县医疗疗养服务水平。蓟县正在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区试点。三大改革试点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发展空间方面的支持,开拓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服务维能力较弱

 

蓟县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区,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较少,级别层次较低,针对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要求。蓟县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医师占比不足30%,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家政服务、医疗咨询等人才缺乏。

 

三、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链培育及路径设计

 

蓟县适合发展三大行业类型:一是老年健康产业,吸引北京和天津有休闲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发展保健品、营养品、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和老年康复中心等产业;二是营养保健品,借助蓟县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已有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基础,发展营养保健品和绿色食品产业;三是健身娱乐产业,结合蓟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健身和娱乐等产业。

 

针对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设计培育健康养老“特色先行—产业集聚—产业融合”路径,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形成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一)特色培育期(2016—2018年)

 

为健康养老产业的起步阶段,重点任务是基于蓟县现有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入康复疗养、营养保健品和健身娱乐方面的重点产业项目,迅速形成有市场知名度的特色产品。与知名健康养老机构合作,吸引疗养康复为主的产业项目;引进农产品龙头企业,结合蓟县特色农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具有蓟县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保健品等;结合蓟县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滑雪、骑行等健身休闲项目。

 

(二)产业集聚期(2018—2020年)

 

在前期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延伸产业链条,集聚相关的健康咨询管理、健康家居、康复调理等行业发展,丰富健康养老产业类型和内涵;加大金融、物流、职业教育等配套支撑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蓟县全域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发挥中心城区、特色乡村和景区的空间功能,形成内涵丰富、模式多样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三)产业融合发展期(2020—2023年)

 

在“互联网+”和智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安全、智慧和便捷的健康养老消费体系,加速有机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京津冀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四、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维度建设

 

在明确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结合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蓟县还应加强以下几个维度的建设。

 

(一)空间维

 

空间维涉及土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建设、消费市场定位等因素,任务是对产业发展空间做出部署和安排。健康养老主导行业如健康疗养、休闲健身等产业必须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西北部盘山景区周边和于桥水库周边发展中高端档次的健康养老产业,中心城区做好健康管理和咨询行业。结合蓟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可在北部山区乡村发展特色化的休闲养老产业。

 

(二)科技维

 

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功能是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竞争力,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蓟县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吸引北京和天津医疗服务功能向蓟县转移,加强与京津医疗服务机构的对接和合作,在医疗管理、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医疗平台,提高医疗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健康养老产业提供支撑。

 

(三)服务维

 

积极引入健康咨询、科技信息,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打造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特色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推广搭建好流通平台。

 

(四)劳动维

 

解决健康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蓟县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对接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中医药学会等健康产业相关行业协会或学会,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中高端健康服务培训机构合作,支持蓟县发展健康服务业职业教育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康服务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护士、养老护理员、高级药剂师、高级营养师、高级按摩师、康复训练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培训。

 

(五)政府维

 

制定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举办健康养老产业方面的商务论坛和招商推介活动,扩大蓟县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产业和重点企业服务政策,特别是金融支持和用地支持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职业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基于“多规合一”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发展策略,保障健康养老产业用地需求,加快行政审批效率。推动建立健康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便捷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政企关系。

 

(六)相关基础设施维

 

篇3

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健康产业

虽然健康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目前关于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应用。国内虽有许多地区已经摸索出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些经验,但内蒙古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区域特征,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推进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对这一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同时加大对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的比较借鉴研究,再结合内蒙古地区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内蒙古健康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指引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明晰产业构成,坚持分类推进原则

健康产业具有公共品和商品功能混合在一起的特有属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辨析清楚健康产业与卫生计生事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而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清楚其服务内容,如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基本健康服务、非基本健康服务中,哪些属于事业范畴,哪些属于产业范畴,哪些主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哪些主要由市场主导提供。在此基础上,树立不同部分采取不同发展政策的发展理念,建立不同部分实施不同推进政策的发展原则,即以分类推进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坚持市场驱动,统筹推进健康产业

1.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业平衡特色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医改以来,内蒙古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民营医院看似遍地开花,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其实力难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面对内蒙古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必须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方向性上做更多的引导和探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空缺。允许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我区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我区设置医疗机构,特别是较为短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内蒙古办医,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蒙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专科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蒙医医院和优秀蒙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服务条件。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支持蒙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建设。

2.培育和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链

积极探索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贫困化“五化”叠加的特点,这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未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蒙医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将是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共享、医养结合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机构、疗养医院等养老服务综合机构,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等,努力构建以提供中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蒙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扩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此外,还应结合我区区情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和牧区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牧区老年人养老难题。

3.提升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蒙医药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支持其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蒙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蒙药传统剂型改造升级。加大对蒙药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蒙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大对蒙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自己的蒙名牌,重点打造蒙药的新形象。

全面发展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蒙医医疗在预防保健特色中的优势,推动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蒙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普及蒙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蒙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推广科学有效的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蒙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4.积极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的发展

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全过程健康服务。丰富完善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独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中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健康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服务,实现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认证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搭建现代健康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就医诊疗、健康服务的信息共享,大力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填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因此,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势在必行。需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同时使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得到更V泛的普及。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新形式,建立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

5.壮大关联产业,拉伸健康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点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推进面向蒙古国等相关国家的健康保健及医疗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技术资源,吸引蒙古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内蒙古进行蒙医中医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各盟市独特的生态、地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矿泉泥美容、天然氧吧、温泉保健、蒙药中药药浴、沙疗等养生保健和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依托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宁城县、苏尼特右旗、凉城县、鄂托克旗、东胜区、乌拉特前旗等地区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6.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加大对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区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更多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出台有关高端健康服务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结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加快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重点行业、瓶颈行业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岗位培训、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估等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篇4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篇5

1.1.1互联网产业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对于互联网依然没有权威的界定。原因有两点:第一,互联网产业普及范围比较广,在诸多领域中不能对其进行清晰的辨别;第二,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互联网产业模式转变速度快,新兴产业不断衍生,因此在互联网产业处于动态的状态下对其发展的趋势难以下固定定义。互联网产业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产业,在生活中常见的有互联网基础服务、内容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服务等。互联网产业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1]。

1.1.2互联网产业类别

(1)基础服务

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是指互联网参与主体、互联网与其他高级应用服务相互结合,并提供基础服务与支持的基础。按照各个服务层次的不同,主要划分为三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以及接入服务商。

(2)内容服务

网络上的内容服务商为用户提供诸多不同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在形式上较为复杂。按照性质的不同,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信息获取、安全服务、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以及通信等。其中,通信交流类中主要包括QQ、邮箱、微博、微信等。而安全服务主要包括杀毒软件、网络防火墙等等服务[2]。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服务指的是为个人与相关企业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其中,包括平台服务、工具软件服务、数据服务以及营销服务等。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如果没有平台,那么电子商务服务将不能发展。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是指平台服务。典型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有B-B交易、B-C交易、O-O交易以及拍卖中介服务等。

1.2推动传统产业发展

1.2.1传统产业发展的契机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基础资源的大力支持,基础资源又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例如,互联网在人群中的覆盖,不断加大互联网光纤、电缆等设备的需求;第二,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平台,让传统产业容易发现发展的机会。不仅方便了经济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增加信息获取的便捷度[3]。

1.2.2转变传统经济方式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将人们的带到了网络经济时代中,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中资源相比,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各类知识与信息的总和。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产业合作尤为重要。此外,互联网具有较高的外部特征,决定着互联网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在不同传统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竞争的氛围,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将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高层次迈进。

2.“互联网+”与经济增长

2.1“互联网+”内涵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是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相互融合,谋求新的行业发展生态形势。“互联网+”的出现相当于为传统行业发展加上羽翼,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获得新的发展平台。例如,互联网金融中,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诞生很多理财产品,如金额宝、理财通以及P2P线上投资产品等。

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议案,明确表达了对经济创新的看法。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惠及社会民生。“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相结合,诞生新的经济发展形势[4]。

2.2“互联网+医疗”经济发展实例

“互联网+”在医疗上的应用就是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有效缓解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具体来说,互联网将传统医疗模式进行优化,为患者提供健康的医疗管理服务。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患者可以对自己健康数据进行检测,在诊疗服务中,全面实现了网上挂号、购买药品、支付以及与医生进行病情沟通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相继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形成了产业布局网络,他们通过互联网的先进性不断在实现医疗行业发展的梦想。

2.2.1百度“健康云”

百度推出“健康云”,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对用户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此外,百度利用搜索优势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并与健康网合作领域广阔。

2.2.2阿里“未来医院”

阿里巴巴在移动医疗中主要是“未来医院”+“医药O2O”,前者以诊疗服务为核心,后者以药品销售为主。阿里健康云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实施,在大数据技术领域中,医疗服务日新月异。

篇6

医疗旅游融合医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将二者融为一体,产生大于医疗效益与旅游效益之和的经济效益,即1+1>2。通过技术、品牌、文化等无形资产,互补、共享双方在医疗旅游产业中的资源,在互惠共生的模式下,医疗和旅游产生有正作用力的影响,双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直接消费动力

旅游的动力效应主要来源于“搬运市场”,搬运市场主要指住宿、餐饮、购物、游乐、运动、养生、会议、展览等多样化、综合性的终端消费带来的消费经济,带动目的地形成产业集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统计公报数据可知,我国国内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一直较高,高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比重。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旅游消费占比达12%,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据相关机构的预测,至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及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比GDP的值将达5%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支柱产业;达到8%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通过搬运能力,将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匹配,从而使得一些资源丰富但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地区,充分体现其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从而在平衡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我国直接依靠乡村旅游获得收益的地区或村落的数量在2万个以上,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农民百姓数量超过了2400万,使得将近1/10的农民摆脱了贫困。

(二)带动产业发展

医疗旅游以医疗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突破传统旅游产业的边界,把传统旅游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创新整合,拓展原有产业及广泛交叉着许多行业。在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会带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例如医疗旅游中介服务机构、保险公司、医药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医院组织、通信及网络服务机构、交通服务机构、宾馆酒店、会议展览服务、法律咨询组织、旅游公司、纪念品制造企业、旅游景点运营单位、翻译组织、科技、教育、环境、建筑等领域,形成了多层次旅游产业链的网络体系。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收入一元,即可带动其他产业收入增加4元,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性更强。依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测定数据显示,旅游业可拉动的产业数量达110个,对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率可达90%以上,对民航、客运的贡献率达75%以上,对文娱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医疗旅游产业对各个产业的贡献度可依据此数据再增加。同时医疗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平均一天消费360美元,是普通游客每天花销140美元的两倍以上,表明医疗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的收入效应。

(三)带动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产业转型、房地产等相关利益方,共同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开发的新浪潮,与城镇化、区域发展全面结合,突破传统旅游的思维限制,走出一条区域综合的开发模式。通过医疗旅游的投资规模及方向反映出此现象,之前在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几个亿、十个亿的投资项目已经可以称为非常大的项目。但近两年的投资洽谈会中可发现,投资额不断增长,几百亿、上千亿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也逐渐显露。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系统数据可知,2014年全国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

三、社会效应

医疗旅游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讲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民族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能有效展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品牌想象,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加深各国政府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推动互访互通,带动地区的医疗卫生及旅游事业及文化的综合发展及有效传播。

(一)积极影响效应

1.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

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城市因为开展医疗旅游产业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我国的五大连池地区,在其发展中开展新的旅游项目,例如温泉度假村等项目,非常重视温泉的医疗保健作用,将医疗旅游与城市的发展完美结合。该地区可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同时可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将医疗与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优质的医疗效果也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品牌知名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2.有利于拓展旅游产业

我国的传统旅游城市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的旅游规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而并没有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医疗旅游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对传统的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典型代表国家是韩国和新加坡。每年到韩国整容的患者,韩国闻名世界的美容产业间接地促进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的患者每年到韩国做美容整形项目。新加坡在原来旅游业的基础上,推行体检业,此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旅游业和医疗业的发展。

3.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增加,生物化学与制药技术的提高。以迪拜为例,其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贸易总额达10亿美元,其中牙科设备、医疗与外科设备、器械及等占比达11%,药品占30%,抗生素、医疗化验设备占3%,其余为医疗设备、辅助设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等。可见,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时同时进行口腔医疗治疗,这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公共医疗卫生的重视。此外还有许多国外游客对我国的中医保健、中医按摩、中医治疗、针灸等传统医学治疗充满兴趣,在旅途过程中会光顾世界闻名的中医老店,例如同仁堂等,进行他们感兴趣的保健项目。并在返回本国时,会购置大量的珍贵保健品、中药材等。

(二)消极影响效应

1.影响目的地的医疗秩序

在医疗旅游模式兴起之前,客源地居民多在本地就医,但随着大量居民外地求医,会造成本地居民对本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本地区医疗秩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医疗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呈现无序状态。随着外来居民来本地求医,占用目的地的相关社会资源,本地居民与外来医疗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会激化当地居民及医疗旅游者的矛盾,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及消费者对目的地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印度为例,印度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中欧美患者很少,原因在于印度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及贫穷的贫困的国家综合实力等形象,影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病人前往印度求医的信心。同时,医疗旅游产业对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当而有可能使得当地居民的利益受损。

2.目的地居民医疗成本增加

医疗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求接待目的地具备基础的医疗与旅游设施,因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有必要改善机场、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等,并且会要求政府提供减免税收及金融优惠等政策。为更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政府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包括公共交通、网络、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减少对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不同地区的医疗旅游者到当地进行商品及服务的消费,当旅游人员到达一定数量时,产品及服务的物价会随之上涨,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在工资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的基础上)。在此情况下,会造成当地较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导致大量外来居民进驻,剥夺当地居民的生活权利。

3.盲目推崇医疗旅游产业

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渐深入,医疗保健旅游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力途径。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地区依据自身丰富的医疗及旅游资源而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但针对深圳等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其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改革开放的特殊身份具有重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因而一些具有创意的医疗旅游服务在其他城市则会遭遇失败而在深圳则能获得成功。经济多样性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一个地区不能完全依赖某一个产业带来的效应,否则会对当地该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许多地区的相关资源匮乏而将旅游业作为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使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一些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环境较差的地区,盲目开发医疗旅游业,不以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势必会为该地区带来财政紧张,旅游业也较难很好地发展。

四、环境效应

医疗旅游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为保障,具有特殊的环境效益,体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基础设施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模式,从而确保医疗旅游资源的扩展性和持续性。

(一)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医疗旅游业不仅强调旅游者对自身身体素质健康的追求,而且也重视要营造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让生态与医疗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最终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医疗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或破旧的医疗换将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导致无法开展医疗旅游项目。政府资料明确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旅游的生态效应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能减轻经济发展对对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二)有利于提升幸福价值效应

在追求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医疗旅游产业纳入到幸福导向型的产业中。其不仅为目的地居民带来收入,还能让消费者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生活质量。广东的《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中指出医疗旅游产业成为符合幸福导向的产业之一,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医疗旅游业在让游客进行消费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能带来体验性附加价值的提升。如医疗旅游消费者参加生态型医疗旅游项目,不仅能体验到生态的乐趣,了解医药材等的生长环境,呼吸新鲜空气等,这都是普通购物感受不到的。因而这种与生态相结合的形式,效益远大于单纯的农业效益。

五、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战略,扶持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瓶颈在于配套的产业政策的不足。由于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完整的国家指导方案来作为行业发展指导。我国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就曾与哈佛大学有过合作,旨在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完善国家层面上的医疗旅游产业政策。规划六个方面的内容:组建政府的直管机构、构建医保结算体系、甄别医疗服务机构、推介目的地项目、培养医疗专业人员、制定法律法规等。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中,服务质量控制、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机构评定、法律法规制定等内容均需要国家及地区层面参与制定。整个战略的核心体系在于,由国家成立了跨行业的直接管理机构,由此机构来统一负责全国整体的医疗旅游发展情况。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31-02

一、引言

(一)健康产业定义

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广义的健康产业是一个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以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为目标的保健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业和药品药械行业;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促进为目标的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业等;以促进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目标的健康保险业;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健康信息业、健康文化业、健康理财业等。

(二)我国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先决条件。健康投资不仅是一种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消费性投入,更是一种全面保护和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生产性投资,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而我国目前大体为35%,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今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

二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有效需求,能够卓有成效地拉动社会总需求的扩容。目前,我国因为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不足被抑制的医疗服务需求和保健需求总规模达6400多亿元,其中医疗服务需求4400多亿元,保健需求2000多亿元。相关研究测算表明,每1元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能够拉动8元以上的社会消费总额。

三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健康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健康护理、基层卫生、公共卫生领域具有提供上千万就业岗位的潜在能力。同时健康产业具有稳定物价的重要作用。物价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如大力发展我国自主医药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国产药品和器械的市场占有率和临床应用的比重,必将大幅度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范化水平不高

一是质量良莠不齐。健康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急速扩张产业。在急速膨胀的过程中,健康产业的各个行业之间、行业内部许多环节发展较为粗放,养生保健、健康管理、高端体检等行业发展状态分化严重。现有产业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保健食品药品、医疗服务,产品种类较少,品质不佳。此外,我国的健康产业市场主体以小企业为主。大多数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设计简单,服务流程和标准不尽完善,生产工艺设备、服务设施等相对简陋。加上员工受教育水平不高,质量观念较为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一些企业以次充好、违规经营。有机食品、保健品、药品、健康器械、养老服务等产品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度锐减,消费者对保健品的功效、安全不持乐观。以保健食品药品为例,部分保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履责能力薄弱,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在管理上存在侥幸心理,对食品安全的法定义务认识不足。一部分中小型健康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甚至有抵触情绪,导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关不严,市场上产品优劣不一,消费者面临选择的困惑,对产品的信任度逐步下滑。

二是存在无序竞争。在健康产业急剧扩张、力求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心态驱使下,企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壮大规模、利益最大化上,而不是技术创新、强化服务上,市场上的产品、服务供给同质,造成市场秩序的紊乱,甚至恶性竞争,如此竞争形成了小、散、乱的市场秩序。比如,一些企业在出售保健食品药品时,违法违规宣传、超范围宣传、未经审批声称具备特殊功效,游离于食品、药品的中间状态,误导消费者相信这些保健食品药品有治病、康复疗效。不仅如此,一些不良商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未严格按照处方、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物料平衡存在问题;或以化工原料代替原料药,或以质量低劣药材代替合格药材等等。健康服务业方面也是乱象丛生。近几年,公立医院、私营医院大都在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投入了较大精力,但是在体检管理的事项安排、医疗器械的使用、医师技能的水平上参差不齐,由此产生的服务费用也有较大差距。不少消费者都有着共同的经验,在不同医院体检同一项目经常结果不同、说法不一。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公共政策支持不足。健康产业属于新型产业类型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健康产业公共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产业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先天失利。这里重点在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还未充分进入政府、学界的视野,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当前对健康产业的定义、划分还没有统一。作为新兴产业,自然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还要和时代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对于我国而言,健康产业的概念是新的,技术是新的,产品是新的,需求是新的,在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观察、总结、判断,进而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扶持,并有可能上升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些地方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涉及到健康产业的有生命健康、生物工程等领域,但受惠企业大多数为行业的国企或带有国企背景的企业。但是我国的健康产业集聚的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平等享受政策优惠上常常处于劣势。政策优惠享受的不公也带来了竞争上的不公,影响了健康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对健康文化的宣传投入不足。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引入的西方健康理念,目前亚健康管理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健康文化己经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中来。以沿海开放地区为例,这里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但作为人口流动程度大的城市,许多外来人口的思想观念仍然落后于时展的要求,文明素质没有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提升,许多市民的健康意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健康观念中,自我保健意识差,缺乏健康、文明、环保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知识,认为保健养生、健康管理等消费都是奢侈,难以企及。这说明公共服务部门对健康的消费理念、环境意识、行为方式等宣传投入不足,教育引导不够,需要时热闹一阵子,许多基础设施成了摆设。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我们提到,健康产业涉及临床医学、生物科技、生产制造等多个领域,健康产业以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高端科学等应用,健康产业通过对生产生活方式需求的不断引导,个体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将成为主流。由此可见,健康产业的有力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投入、发展和进步。健康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从整体看,我国健康产业领域普遍科研能力和活动强度不高,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建设受制于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载体较少。因大部分从事健康产业的企业是中小型的私营企业,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科研部门或实验设施,企业对健康理论、健康检测、中医药材研制、现代生物技术等缺乏开发研发。(2)科研经费不足。(3)科研人员紧缺。我国健康产业研发人员比重偏低,大部分企业研发人员紧缺,同时我国健康教育产业发育不良,在科研人员的培养、供给上严重失衡。(4)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较低,直接导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标准、技术水平较为低端,进而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转化质量。一部分科研成果封存在实验室里无法及时转化生产,投入市场,导致投入无法及时获得回报,影响了后续的科研投入;一部分创新成果转化不成功,导致一些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应不佳,难以满足市场日新月异的多元需求,使得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出现了明显断档。

三、加快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健康产业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相比其他产业,公益性比较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协调资源配置。一是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严格的人才准入和考核制度,促进产业标准形成,积极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二是引导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开展产业项目试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管理、市场运作的健康产业模式。三是要广泛调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在医疗保健方而的投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抓住重点,分步分级发展

全球性医学目的和科技发展的调整,将引起健康产业产品需求的结构变化。我国应把握当今历史发展的机遇,结合医药发展和人们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健康产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医疗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大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更加安全、经济、有效的卫生保健相关技术和产品,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二是开发、推广和应用适宜技术,促进医疗卫生和保健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要通过基层创新和应用转化,在社区和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解决大多数人的疾病预防、基本医疗等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三)将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部署

健康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差异较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目前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发展健康产业,不仅能为促进全民健康和有效防控疾病提供保障,而且还能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因此,建议把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规划,通过政府的科学规划与引导,相互协调、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整合,培育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虽然,健康产业不是一个狭义的产业,凡是围绕和服务于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服务管理或生产经营活动均可纳入广义的健康产业的范畴,但如果立足产业发展视角,从狭义上界定健康产业,可以认为,健康产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器械制造、社会医疗保险、营养保健产品以及健康服务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集合。其中,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产业,以药品生产、医疗器械制造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生物制药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直接为人的健康提品和服务;而间接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则是医疗保险业、保健品业和健康管理业。上述六大健康产业行业中,以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最为直接和显著;而在健康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与前景看好的,则是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二、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而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投资于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消费性投入,更是一种保护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战略性投资。可以说,健康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健康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转移,以及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辽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其战略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目前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虽然“辽宁以2.4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位”,但从GDP含金量上看,却在全国处于第21位。GDP含金量是衡量民生改善、民生幸福增长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指标,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政府‘还富于民’力度的强与弱”。如果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民众的经济收入与社会福利,那么则很难保证经济的长期高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尤其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战略性转移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改变,而且对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也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健康产业是高成长性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按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培训。目前我省已经有7期280多人参加培训,有176人通过考试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他们是辽宁第一批健康管理师。另外,从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看,以沈阳市为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简称失能老人)超过10万人,而目前沈阳市养老护理人员却远远不足,目前需求比只能达到5∶1,甚至更少。这说明,辽宁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对辽宁就业市场的拉动作用也会显而易见。

就业虽为民生之本,但发展健康产业,尤其是加强药品药械的研发应用,对于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百姓就医负担,将会起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近年来,辽宁省药品市场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不仅药品市场大量被进口药和合资外资药占领,而且其价格还远高于国药产品,辽宁生物医药市场一度逐渐萎缩。医疗设备方面,高端医疗器械80%以上被外方企业垄断,像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机,全球只有美国GE、飞利浦的三家企业可以生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造成价格昂贵,在我国市场价格高达3500万元一台。在整个沈阳只有2台,每做一次扫描就1万元。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高价,是造成群众沉重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辽宁自主医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专利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产药品器械的市场占有率和临床应用的比重,以质优价廉的国内产品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必将大幅度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对于保障群众生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发展健康产业不仅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医疗保险、药品供应、健康管理、保健品、安全饮用水等各项民生事业,逐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与群众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能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改善国民健康素质,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规划在健康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上,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认识,把健康投资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把健康产业建设成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结合起来。加大财政与政策支持力度,并及时推出一系列符合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和辽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政策。

(二)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产业

通过推行惠民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释放群众合理健康需求和其他消费需求。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办法,完善多元办医体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打通医疗卫生人才供需通道。

(三)以仿制药和中成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依凭辽宁生物制药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国家重大医药科技专项的实施,进而形成创新驱动下的品牌效应,通过打造辽药品牌,进一步拉动辽宁医药产销市场。

(四)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加快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上,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带动辽宁数字化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辽宁医疗器械“高进低出”的进出口结构。

(五)提倡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

提倡政府以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鼓励国内资质和信誉优良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重点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群众负担依然较重的医疗费用,开发多类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

篇9

自2012年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各试点医院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余庆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政府兜底避免医院盲目趋利

近年来,余庆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11.17%提升至2015年的16.53%,仅次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012年,余庆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从哪里开始?当县卫生计生局(时为卫生局)局长李黔疆在县长办公会上提出全额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工资,允许医院将部分收支结余用于职工收入分配时,几乎遭到政府其他部门的一致反对。按照惯例,县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差额拨款,不足部分由医疗机构通过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既然是改革,就要有突破。”李黔疆说,突破口就是履行政府办医职能,消除公立医院的盲目趋利动机。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余庆县先后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和《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在编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医院药品零加成销售、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所产生的亏损,全部由财政解决;实行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将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等投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由县财政逐年消化公立医院历史债务。

通过结余分配调动积极性

2004年,余庆县人民医院新建外科大楼,因为资金紧张,许多职工只能拿出自家房产证抵押贷款。而在改革之后的2014年,医院规划建设新的外科大楼及配套设施,政府对新建设项目实行全额投入。

李黔疆说,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保障举措,医院再不会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及发展资金而盲目趋利。由于工资实行全额发放,该院每名在编职工一年获得的财政投入平均达4.8万元,基本等同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的年收入。

不过,在稳定的工资收入面前,医院又如何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为此,余庆县政府印发文件明确,将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建立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2015年,医院所有职工的平均收入超过9万元,临床医务人员的收入更高,增加的收入就来自结余分配。

余庆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郭明刚介绍,改革以来,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大,普遍具有主人翁意识,开展新项目、新业务的积极性增加。

根据需求,近几年,余庆县人民医院增添了十几项新业务。2015年门诊量19万人次,住院2.8万人次,其中通过该院转往较高等级医院的患者比例只占2%。

破解“过度医疗”难题

医务人员提升技术能力、加大服务量的积极性有了,而多收病人对医院有利,会不会导致过度医疗服务?

“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于进行结余分配时,要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李黔疆说,在扫除改革的外部难题后,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整必须同步进行。

据介绍,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通过实施以按床日、按人次、按病种付费为主要措施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在次均费用控制、资金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等方面强化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控制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同时,通过建立药占比考核体系,加强各临床科室抗生素和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耗材使用及检查检验制度,控制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等措施,使诊疗行为渐趋合理。

“2015年,我院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提高到65%。”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天培说。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位去抓。”余庆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飞说,要改变公立医院的趋利性,落实政府办医职责绝不能含糊,财政投入是支撑性的保障,“地方政府总有这样那样的财政压力,关键就是将钱花在哪里。”

医疗扶贫:“不让一个人掉队”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原因。

如今,贵州通过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救助资源,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精准扶贫全面覆盖,达到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

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医疗救助

“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的补助报销,我恐怕早都不在人世了。”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村村民袁顺勇说起自己治病的经历时,连连感慨自己是“劫后余生”。

2015年12月,50岁的袁顺勇因脑出血住进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袁顺勇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156780元的医疗费用也被报销了大部分。

袁顺勇在小本子上记了账:城乡居民医保报销金额94794元,大病保险补偿30123元,民政救助15000元。“我自己付了16862元。”袁顺勇说,“要不是国家给报销医疗费用,我家砸锅卖铁也出不起15万啊。”

“我们探索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像袁顺勇这样的患病群众因病致贫、返贫。”赫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副主任武飞说,在同步小康的路上,不能让一位群众掉队。

近年来,赫章县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为基础,整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残疾人医疗救助等多方资源,通过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以及民政等部门合力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对城乡特殊人群和重点困难对象实行医疗保障和补助,有力促进精准扶贫,切实遏制和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赫章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县医院分别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群众报账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左右缩短到现在的即时结算,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

2015年10月,赫章“经验”完成了从最初试点到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施。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通过“三重医疗保障”累计惠及40.44万人次,补偿费用7.92亿元,为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约1.56亿元,合规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3.6%。

补齐短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初秋时节,新落成的罗甸县中医院新院大楼内逐渐繁忙起来。这个总投资1.56亿元的项目,是全省“百院建设”工程之一。

“缓解老百姓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罗甸县卫生计生局局长黄仕龙说,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资源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为了打造健康贵州,贵州省大力实施“百院建设”工程。“百院建设”工程计划在2015年到2017年,重点加强省、市(州)、县三个层次的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正在推进的“百院建设”在建项目有50余个。已明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的项目约50个。下一步还要争取将更多的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业务用房、设施设备、医疗卫生人才、学科建设等都是医疗卫生机构要补强的部分。“百院建设”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补齐医疗资源短板,切实缓解中心城市“看病挤、住院难”和农村地区“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推进健康贵州建设,贵州将“百院建设”与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一并列为“五大工程”,旨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0年“五大工程”建成后,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整合资源促进健康扶贫全覆盖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当前,全省正着力打造健康贵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至关重要。”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贵州正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此外,贵州还将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旨在提升基层卫生人才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能力。

“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确保群众少生病、不生病或看得起病。”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健康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省在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扶贫方面,效果显著。

2015年,贵州省推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受益贫困人口23.55万人次,补偿费用达4.47亿元。2016年,要实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全省全覆盖,使保障对象属性的认定和标识率达100%,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就医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部分特困对象实际报销比例达100%。

此外,2016年度新农合补偿政策在2015年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如提高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调整起付线、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建立贫困人口补偿优惠政策等,全省广大参合群众将更加受益。

智慧医疗:大数据助力大健康

围绕“大健康・大数据”行动计划,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于今年6月了《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汇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和共享。

目前,全省各地医疗卫生行业正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医、养、健、管”相关产业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实效。

“贵医云”引领智慧医疗

“不用挂号排队,在药店就可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视频问诊, 按医生的处方买药,方便又快捷。”

从贵阳市北京路科开大药房走出来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生病,要坐车去医院,排很久的队,各个科室到处跑,现在只要就近到安装了“贵医云”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平台终端设备的药店,拿起话筒,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向在线的执业医生、药师视频咨询用药。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省1000多家药店安装了可视化远程服务终端。”贵州信邦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医云”负责人洪庆刚说,全省各地药店、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都将设立可视化远程医药学服务系统,没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免费的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

针对智能手机用户,“贵医云”还推出了手机APP。用户下载安装注册后,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就可以享受平台免费提供的咨询问诊、疾病导诊、云端医院、周边药店、私人医生、药品助手等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在客户端还推出了一个功能――健康轨迹。”洪庆刚介绍,健康轨迹记录用户的就医档案、测量数据、咨询历史等,平台根据收集的这些数据,为用户制定健康计划和健康档案,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

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下载了“贵医云”客户端,在咨询问诊功能界面显示:各科室医生总数527人,“空闲”8人,药师总数42人,“空闲”3人。同时,还可以看到每个医生、药师的头像、简介、擅长方向、服务次数和“粉丝”数量,用户评分、评论等相关数据也可实时查看。

9月7日,“贵医云”平台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用户数据:APP已下载4764071次,已注册2536238人次,转化率53.2%;当日活跃用户12771人,已注册活跃用户 10462人,所占比例81.9%……同时,药店状态(已签约12376家)、医生状态(共1027人)、药剂师状态(共373人)等统计数据也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贵医云’已完成健康咨询服务5204817次,审核处方244723张,满意率99.13%。”洪庆刚自信地说,“贵医云”不仅是贵州首家“健康云”平台,还是全国第一家视频问诊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免费药学、医学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云端会诊”服务基层医疗

今年4月开始,贵州省全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是试点之一。

在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医生正在对乡镇基层医院上传到后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给对方作出了回执报告。

“除了远程心电会诊中心,我们还建立了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播州区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李正仁说,各乡镇卫生院及周边民营医院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服务平台传到影像中心,依托区人民医院影像科专家医师队伍,可实现门诊病人1小时内、住院病人2小时内、急诊半小时内的影像诊断,并第一时间将诊断结果回传至相应医疗机构。

为实现“云端会诊”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管理,播州区人民医院在全区21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安装了远程高清投影、传真打印一体机、应用分析软件集成平台。

“截至8月30日,我院共出具影像诊断报告26700余人次,日均工作量450余人,同时远程医疗中心视频系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软件已全部安装并调试完成。”李正仁说,接下来,将建设播州区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数据与市级、省级平台连接,形成播州区健康云大数据中心。

“目前,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平台。”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平台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819例,远程影像、心电等专项诊断50000余例。

“智慧基地”助推产业聚集

2015年8月,贵州省政府将贵阳市乌当区等全省10个区(县、市、特区)命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特区)”。

在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贵州康心药业物流中心50多辆运输车络绎不绝,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公司集医药仓储、物流、办公为一体,目前为国内3000多家医药企业、省内6000多家医药客户提供服务。”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洪海说,公司引入了周转箱输送线、电子标签拣选系统、手持扫描终端设备、标准塑料托盘、可移动工作平台等自动化物流管理设备,有效整合医药营销渠道的上下游资源,实现药品配送的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和效益化。依托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呼叫中心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康心药业将打造贵州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效益最好的医药现代化物流基地。

走在乌当区的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乌当多年来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乌当区委书记常文松说,围绕建设“西南健康医药中心、国际健康医药之都”的整体定位,乌当将全力打造成为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区域。

民族医药:绿色产业造福四方

近年来,贵州省重点培育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仅2015年的销售产值达200亿元,超过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9月8日,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院长王政一早就开始忙碌,刚在病房给病人做完治疗,又马上为诊室里的病人治疗,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在接待室候诊。

王政的忙碌,展现了当下以苗族医药理论和方法治疗疾病受追捧的程度。好口碑和好疗效让这间挂牌成立3年多、省内唯一的县级公立苗医医院业务火爆。

2013年底,美国华侨林年康经朋友介绍带着头疼长达8年的18岁儿子来到凯里,找到了王政。“在美国也想尽办法、四处求医,做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头疼的原因。”林年康说,经王政诊断,他儿子患的是血管性头疼,王政用苗药为其治疗20天后,便痊愈了。

林年康一家除了对王政感激之外,也感受到“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神秘苗医妙手回春”。

“贵州是苗药起源地、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共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王政说,2014年,贵州申报的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填补了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

近年来,贵州民族医药涌现出替芬泰、糖宁通络胶囊等154个以苗医药方为基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药,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绿色产业富民强村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中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说,以民族药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是贵州省15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该县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过去,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茶花泉山坡全部都是荒山,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林药套种’核心区,满山遍布的油茶和中药材,绵延8公里。”玉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园区化,把中药材园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使扶贫资金和扶贫效果实现最大化。

除了玉屏油茶,贵州大方、德江和雷山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威宁党参、剑河钩藤、石阡丹参等已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民族药品牌。群众以医药种植产业为依托,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目前,贵州中药材生产重点县达到39个,种植区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万人。”秦水介说,单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的品种达17个,种植区农户药材种植人均收入达4614元。

“绿色+”促进产业发展

8月4日,贵州省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开发以苗药为主的中药民族药品牌。“十二五”期间,以苗药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5年4月,贵州省政府在黔东南州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黔东南州因地制宜,构建起了健康养生、民族医药、健康运动、文化旅游、有机绿色食品、健康管理等大健康全产业链。

麻江县蓝梦谷大健康有机蓝莓园、凯里云谷田园休闲农业园、剑河温泉休闲养生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医药产业园等9大类、32个示范性大、带动性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被授予“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称号。

篇10

大健康是根据时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

2北湖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北湖区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1北湖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

2.1.1改革红利的释放是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便是其中一项。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以上。

2.1.2 环境恶化、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为健康产业提供“刚需”

在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量大.同时人口极度集中、环境污染等造成病毒性疾病频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健康事件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空前的压力,亚健康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有着对健康的强烈需求。特别是“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再一次开启了母婴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

2.1.3 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健康产业前景广阔

过去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较低,人们收入少,能用于医疗的可支配收人更少。对于人们来说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在健康保健上有太多花销。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急剧增加,保健品、用于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医疗器械成了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因此健康产业将逐步成为伴随人们生活的重要消费产业。2015年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为1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世界任何国家的GDP增长速度。

2.2 北湖区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北湖区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发展大健康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2.2.1对大健康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发展缺乏整体布局

由于健康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兴起和扩大是近几年的事情,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部分党政领导还存在把大健康产业理解为医疗服务的片面认识,部分部门不清楚本单位存在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职能职责。

2.2.2大健康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缺乏竞争力

目前北湖区健康产业处于自发成长和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普遍不大。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不大,高品位、优品质、上档次的企业不多,并且健康服务业明显优于健康制造业,虽然在养老服务上面相对健全,但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方面专业化、特色化不明显,在产业布局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体上,这也大大削弱了竞争力。

2.2.3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大,发展缺乏动力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诊所、卫生室、医务室)428个,其中医院26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227个,村卫生室127个。卫生技术人员627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41人,注册护士2911人。但是从事相关保健技能及咨询指导等专业人才寥寥无几。

3 北湖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路径选择

3.1发挥医疗旅游的优势,延伸 “健康+”产业链

3.1.1以龙女温泉为依托,推动医疗旅游业发展

龙女温泉是北湖区重点旅游项目,将龙女温泉与医疗旅游相结合逐渐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全球医疗旅游业发展的非常迅速,医疗+旅行”成为世界新型旅游产业。博鳌亚洲论坛的关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报告,其中就称,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潜力的医疗旅游服务市场。如:泰国积极推进医疗旅游,并建成了“亚洲健康中心”。

3.1.2 准确定位,养老地产、养生地产、旅游地产发展

北湖区财政近些年较为紧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大背景下,由于之前过于依赖土地财政,严重影响到了北湖区的财政收入。要寻找新的财源就需要重新定位。这些年人们生活理念逐渐转变,“逆城市化”趋势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去环境优雅的郊区或类郊区生活居住。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居民购买第二套改善房的意愿是环境优雅的郊区或类郊区。房地产市场进入细分时代,北湖区可以在现有已建房产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重点应在养生、养老、旅游地产方面做足文章。

3.1.3打造北湖健康食品药品品牌

北湖区为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很适合中草药的生长,但是北湖区却没有一家中草药精深加工的企业,发展中草药种植和加工,可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附加值。除此之外,充分挖掘北湖丰富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副产品资源,按照“先培育、后认定”的原则,鼓励企业创建“名、优、精、特”品牌。

3.2 做实医疗器械产业,为大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医疗器械是健康产业的基础性产业,涉及健康的检验、检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都需要通过医疗器械来实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好坏.医疗器械产品的先进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医疗器械上面,北湖暂为空白,这是与生物产业最好的结合,做实医疗器械产业既能够成为大健康产业拓展的基础平台和依托,又能够推动北湖发展。

篇11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 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 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 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 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 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 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 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 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 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 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 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 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 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 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 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 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 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 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篇12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1.行业发展建议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卫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2.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百度知道、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篇13

1、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

黔西南州,是中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滇黔桂交界,云贵高原东南隅。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南昆铁路、汕昆高速、惠兴高速、晴兴高速等公路网穿境而过,立体综合交通能力日愈强劲,紧邻的兴义机场已开通涵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的直飞航班,实现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昆明、贵阳到兴义的直航。现阶段,南昆铁路改造、黔江―贵阳―兴义―河口、毕节―水城―兴义、兴义―独山―永州(湖南)等铁路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贵广高铁也已经建成并通车。另外,通过汕头―南宁―兴义―昆明高速公路和贵阳―兴义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穿越云山雾海、高山峡谷,可快速、安全通往全国各地,驾车当天便可到达昆明、广州、重庆、成都、贵阳、长沙等特大城市。

2、舒适的气候环境

黔西南位于东经104°―106°、北纬24°―26°之间,气候分类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80―350天)、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州内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在l5℃―18℃之间,由于河谷深切,相对高差悬殊,热量资源在不同高度上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少典型的立体气候区域。2012年黔西南州被评为国内“最纯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生态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的天堂。

3、独特的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秀美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的馈赠,拥有峰林、峡谷、溶洞、天坑、河湖、湿地、田园、森林等多元交错、规模宏大的景观系统;温泉资源独具潜力;优美的田园风光是世代黔西南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人与万物和谐共生;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到完好的保存,“贵州龙”化石群、“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得到完好的保存;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确定了以“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通用航空、大会议会展”以及其它产业的“8+N”产业平台为主轴,打造产业链完善、特色产业鲜明、资源配置合理的大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依托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聚集区。

二是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重点打造了全国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黄金生产基地和特色轻工基地,基本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优势产业。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较好。目前黔西南州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种植了天麻、杜仲、半夏、石斛、羊藿、砂仁、金银花和红豆杉等优质中药材,进行了深加工,形成了全国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中药材源料基地和国家中药材出口基地。

5、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养老机构

目前全州已建成养老机构166个,床位有5228张,供养“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老人7985人。公办养老机构已经覆盖城乡,具备养老服务对外延伸功能,并辐射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此外,社会资本开始渗入养老服务行业,并推出了一些养老养生服务项目,如黔西南州金谷子养生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产了金谷子生态养生养老乡村公寓,打造生态养生养老基地。

6、积累深厚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民族药业品牌源远流长。黔西南州具有多种天然药物,勤劳的各族人民在长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医疗养生文化,发掘了许多药材资源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天然药物,尤其苗药品牌自古治疗效果传遍大江南北,堪称中华民族医药的一块瑰宝。

二是现代医疗服务发展较快。目前全州基本形成了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县级医院为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中医药服务事业达到一定水平。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了创新能力建设,致力学科建设,加大科研力度,使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医院和中医院还开发了传统的中医药服务事业,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科,开设国医堂,狠抓落实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医养生结合的养老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1、制定养老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结合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要建设三省区结合部医疗中心、养生中心的战略规划,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制定和组织实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相衔接,注重统筹资源,合理布局,重点扶持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2、明确功能定位,办好养老机构

一是由政府投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办好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保障性养老机构,为城乡五保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

二是由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对中、高等收入的老年群体,提供上规模、上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其多样化的服务养老需求。

三是推进公办机构社会化改革,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同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手续,引导其向规模化、规范化、连锁化发展。

3、整合资源,构建多种养老模式

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发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模式。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社区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打造特色品牌。

二是整合医疗资源,推行医疗和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模式。依托现有医疗资源,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配备社区医、养、护一体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为老年人开展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护理、保健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有中医服务能力的医院开设中医养生项目,并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养老机构的设置要引入医疗服务,促进养医结合。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探索建立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通过建立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信息,在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植入信息化技术,借助智能应用手段,运用各类终端和传感器,使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处于远程监护状态,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对接起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快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服务,打造“无围墙”的智慧养老院。

四是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休闲”、“候鸟式”养老模式。依托黔西南州区域自然生态、气候和医药产业等有利条件,整合民族医药、健康食品、医疗保健、养身养老、旅游休闲等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在旅游景区注入养老服务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度假区、老年公寓和养老服务综合体,使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享受有品质的健康旅游养老服务,把黔西南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养老养生度假胜地。

4、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

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服务,加强残障老年人专业化服务;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等需要,积极开发安全有效老年人食品和药品以及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的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集中力量研发符合不同群体养老需要的产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5、完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完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落实各种税费优惠政及养老服务设施土地供应政策,积极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和整合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