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生儿科护理心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生儿科护理心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生儿科护理心得

篇1

目标教学法是以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1]。新生儿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儿具有易感染、病情变化快、不能言语表达、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护理实习生对新生儿疾病知识及护理掌握难度大。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实习生(以下简称护生)对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自2008年起,本科改变以往带教的随意性,应用目标带教法,让护生入科实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观察组为2008年7月~2011年6月我科实习的护生100名,其中女性94名,男性6名,年龄18~22岁,将10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50名与观察组50名,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和入科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带教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目标教学法带教管理,将教学任务分为制定目标和计划、实施目标和计划、考核评价三个部分来完成。

1.2.1制定目标和计划。制定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目标

①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医学知识,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原则。熟悉新生儿常见病病儿的护理评估、护理目标、护理评价及新生儿常见危重症病儿的抢救原则。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出院健康指导。②急救及专科技能培训:掌握危重新生儿的抢救预案和抢救药物的使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内用药、心肺复苏、洗胃等,呼吸机治疗病儿的基础护理,危重新生儿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管理及护理,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的应用,具有实施新生儿常用护理操作技术的能力。

1.2.2实施目标和计划。在学生入科前召开儿科带教老师会议,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新生儿临床护理教学培训表,公布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目标,按照计划目标进行带教;由新生儿科总带教脱产教学,以“一带多”形式或安排给主管护士带教,本阶段教学工作完成后,由总带教老师对本阶段带教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共分两个阶段进行。①新生儿科基本知识教学:由带教老师带领护生熟悉新生儿病区的环境,要求护生熟悉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础护理技术,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要点、病情观察等,熟悉了解新生儿科的常用药物、常用仪器及急救仪器的操作方法等等。②强化和提高阶段:在带教老师或主管护师的指导下,每位护生分管2-3个新生儿患者,按照新生儿护理流程对新生患儿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患儿的护理操作。安排教学查房,由总带教老师主持查房及安排老师小讲座,对临床实习中所遇到问题与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

1.2.3考核评价。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新生儿科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的考核,护理操作评分标准自行制定,以百分制计算。同时设计新生儿科护理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见表l。

2.2 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带教老师向护生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0%、74.0%(χ2=9.49,P< 0.01)。

3 讨论

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要求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学,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而教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在确立教学目标后,围绕目标实施教学,并根据目标评价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目标教学法在培养护理人才方面是成功有效的。

目标教学法让护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具有主动性,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惰性,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各方面评估,使带教老师对学生的需求和不足都更好地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注重护生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使护生从传统的被压抑、被忽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带教模式,是在“以导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老师带教目标不明确,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差。

目标教学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有利于完成教学大纲应用,改变了盲目带教的现象[4],使护生入科后能很快把握该专业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指定的目标查阅书籍资料,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教学使护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培养他们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5],使护生在较短的实习周期,很快的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为以后的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和护生共同参加护理查房和医疗教学查房,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培养了护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6],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医学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很关键,目标教学法能更好的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0-21.

[2] 俞群亚,王蓓.目标教学法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lO,25(8):717-718.

[3] 金吉平.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8):37-38.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8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154例家属选择参与智护训练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3~5 d,平均年龄(3.9±0.3)d;其余129例未参与智护训练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其中男74例,女55例,年龄3~5 d,平均年龄(3.8±0.2)d。妊娠及分娩期间无疾病发生,新生儿父母神经系统均无异常,不存在精神病史。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新生儿接受传统的封闭式护理。

1.2.2观察组 新生儿接受智护训练,并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具体内容如下。先由科室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系统的学习智护训练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内容,再由其对科室内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授课讲解,并在现场做模拟演示。此外,由护理人员向家长介绍婴幼儿时期的智护训练对新生儿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一同参与。智护训练开始前准备红色海绵球及新生儿沙锤作为辅助工具。智护训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智力训练与体格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1.2.2.1智力训练[2] ①视觉训练:当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时,护理人员将其抱起,并将红色的海棉球吸放置于距新生儿眼睛20 cm处,用来吸引其注意力,同时观察新生儿反应,若其有打喷嚏、打哈欠现象,或是出现其他疲劳症状时需及时停止训练。②听觉训练:为新生儿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使用新生儿沙锤分别在其两侧耳旁20 cm的位置轻轻晃动,两耳交替进行,通过发出的声音吸引新生儿转头,摇动声音不可过大,且将每侧耳旁摇动时间控制在30 s内,防止其形成习惯,对声音不再给出反应,训练时长1~2 min/次。③视听结合训练:护理人员站立于距离新生儿20 cm处,用温柔亲切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呼唤新生儿,同时自中线起缓慢向左右两侧移动头部,以吸引其追视。训练时间为1~2 min/次,并密切关注新生儿状态,如其表现出疲劳现象要立即停止。

1.2.2.2体格训练 包括全身按摩;肢体被动运动;俯卧抬头训练等。

新生儿出院后的第7 d和第20 d,科室指派1名护士对产妇予以电话回访,了解其对新生儿智护训练的操作情况,并耐心解答其疑问。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所有组间数据应用χ2检验,相关数据以(x±s)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8.70%,明显较对照组(92.25%)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智护训练有助于新生儿在智力与体格方面的发展,可作为早期教育活动促进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具有极高的可塑性,新生儿在这一时期接受适当的注意力和肢体活动训练,可对其大脑中枢神经产生一定的刺激,激发其潜在能力,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对外界的认知能力[3]。

由于新生儿尚不能接受过于强烈的外界刺激,所以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新生儿在智护训练中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5]:①在对新生儿开展视觉训练时,若其出现哭闹、打喷嚏或打哈欠现象时需停止训练;②在对新生儿进行听觉训练时,注意不要在其单侧耳旁摇晃沙锤时间过长,声音不宜过大,避免新生儿形成习惯后对训练不再做出反应;③在对新生儿进行视听结合训练时,要注意面部表情丰富,以吸引其注意,但要控制好训练时间,以免使其失去新鲜感而不做出反应;④在对新生儿按摩时,要在其身下垫好毛毯,提高攵的舒适度,并将活动室的温、湿度调节到适宜范围,护理人员在按摩前要将双手涂上润肤油,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婴儿皮肤造成伤害,此外,若婴儿吃奶不可马上按摩,至少要间隔1 h。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8.70%,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2.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传统的健康教育通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而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智护训练,有助于新生儿家属增长育儿知识,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此外,也有助于儿科护士丰富其专业知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党晓丽.智护训练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6(05):104.

[2]林爱兰,傅彩凤,骆冬梅.智护训练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5,28(01):148-149.

篇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应用方便。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手术患儿,需较长时间静脉补液,或需肠外营养的患儿,尤为适用。现对我科2011年4月-2012年6月进行置管的94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6月共使用PICC置管患儿共94例,男52例,女42例,年龄30分钟-13天,置管时间生后1天-20天,留置时间2-65天。出生体重0.8-4.3kg,胎龄26-40周。诊断有:早产儿 极早产儿 超极早产儿 颅内出血。

1.2材料 选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1.9Fr型号的PICC穿刺包

1.3方法经医生同意并下达医嘱,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选用1.9Fr型号。置管部位在患儿上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由接受过培训,技术熟练的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执行操作。

1.4操作方法

置管流程为:穿刺点测量(患儿手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度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酒精清洁皮肤,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裁剪导管。静脉穿刺,退出针芯,置入导管在预定长度,撕裂导入鞘,固定导管(穿刺部位小纱块加压固定)。X线摄片定位,记录。记录包括:穿刺静脉名称,置入长度,导管外露长度,导管总长度。胸片结果,穿刺日期及操作者[1]。

2讨论

2.1加强医患沟通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避免患儿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和穿刺困难,减轻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本组患儿均有长期输液的需求。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应始终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提高置管依从性。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点、适应症、价格和治疗中的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取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穿刺同意书。

2.2护理

2.2.1 更换敷料 为预防感染,穿刺置管后24小时内需第1次更换敷料。以后每周一次。在敷料松动、潮湿时应随时更换。方法:先消毒整个上肢,铺无菌孔巾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由四周向中心揭开贴膜后再由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严格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直径大于贴膜范围,等消毒剂完全干后,才可以黏贴透明贴膜,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全部体外导管,胶布固定圆盘。每次换药都要观察导管在体外部分的长度,以及回血是否良好,并测量2上臂周径。严禁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每天严密观察穿刺处及周围有无红肿热痛。液体渗出硬结等。做好记录。

2.2.2更换肝素帽 穿刺置管后24小时内更换一次,以后每周一次,随脏随换。更换时,严格消毒导管接头才连接新的肝素帽。

2.2.3导管的冲洗及封管 冲管液通常为生理盐水,必须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以防压强过大而致导管断裂。用脉冲式冲管(冲一下停一下),输注脂肪乳剂时应4小时冲管一次,以防导管堵塞。封管的方法:用5u/ml的肝素盐水,先脉冲式冲管,在正压封管(边冲边拔针芯,冲管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停止输液时8小时封管一次。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2.3.1静脉炎 表现为穿刺侧手臂红肿、温度升高、触痛,条索状静脉。分析原因考虑:(1)穿刺时反复操作。(2)PICC管对血管壁的刺激。(3)肢体活动过多,输液速度过快,增加血管壁侧压力,(4)病人的特殊体质。本组患儿中发生静脉炎9例,通过抬高肢体,外涂喜疗妥软膏,暂停输液等处理,5例3日内缓解,继续留置,4例无效拔管。

2.3.2导管堵塞 主要原因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持续输液中断致血液反流,输注脂肪乳剂沉淀引起管腔阻塞。体外导管扭曲等。本组发生堵管8例,发生在置管后6-20天。发生率为8.5%。其中4例经肝素冲管及溶栓后继续使用,4例无效拔管。预防此并发症:正确的冲管封管非常重要, 每6~8 h冲管一次,采用脉冲式,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保持输液的连续性,应用输液泵匀速输注,速度控制在3~20 ml/h,同时在应用输液泵期间,要加强巡视,防止液体输完、输液泵停机等易产生血液倒流的因素。每次更换针筒时常有负压,应按压快进键数秒,确定液体已匀速进入。输注脂肪乳剂应4小时冲管一次。

2.3.3感染穿刺点局部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原因与无菌技术不严和不及时换药、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预防及处理: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换药,随脏随换。做好日常维护。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怀疑有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2]。本组有一例患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

2.3.4导管脱出 主要是没有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S”形固定,圆盘用一条胶布固定,接头部分较重,再用丝绸胶布加以固定。本组患儿发生1例脱管。发生率为1.0%。由于患儿较躁动,出汗多,敷贴松动而脱管。还应注意保持患儿安静,敷贴有松动及时更换。

3小结

PICC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护理方便,并发症少,又能长期保留等特点, 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和极低体重儿以及超低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供给,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相关缺氧、体温不恒定、感染等问题,为这些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且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开展,不断总结教训,加强日常护理及对导管进行精心维护,并发症将会明显减少,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篇4

1.1健康教育

1.1.1开设早教课堂针对当代父母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照顾新生儿知识缺乏的现象,我科特开设免费新生儿早教课堂,每周一次由经验丰富的新生儿科护士向家长讲授如何照顾观察新生儿,并现场操作演示,家长也可以自己动手练习,如有不当,可当场请教指导,授课内容包括:新生儿洗澡、抚触、喂奶、换尿片及早产儿出院后的护理等。开设早教课堂以来,授课护士积极准备授课内容,完善授课方法,与家长预约时间、地点,以此架起了家长与护士间的沟通桥梁,提高了家长积极性,引导着新生代家长们学习科学实用的新生儿护理知识。

1.2环境设施

1.2.1使用智能电子显示屏新生儿入住我们科后是和父母是分开的。为了满足父母了解患儿住院治疗护理的愿望,我们科规定每周一、三、五下午2:30-3:30为探视时间,家长可携带探视卡凭卡探视患儿,通过探视走廊,走到患儿床边,隔着玻璃查看了解患儿的住院情况。为了更加直观,家长可通过我科引进的智能电子显示屏了解患儿的病房、床位、体重等信息,减少等待的焦虑。

1.2.2使用恒温控水系统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而降低,我科引进了恒温控水系统,为新生儿沐浴控制水温,水温可设定在38.5℃-39.5℃之间,打开电源1分钟之内水温就达到设定水温,不用担心患儿会冷到或烫伤,并且多个患儿同时洗澡也不会引起水温变化,操作者不用反复调节、测量水温,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宜的水温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安全得到保障。

1.3基础护理

1.3.1早产儿鸟巢护理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功能不成熟,从母体里出来后相当一段时间要在温箱里度过,而环境的改变,增加了患儿的焦虑不安。为了安抚早产儿的情绪,增加安全感,我科自行设计了早产儿“鸟巢”,立体模拟母体子宫内的环境,增加患儿舒适安全感,降低早产儿室的光线,在每个温箱上覆盖一块浅色遮挡光线的大毛巾,随着日龄增加提供日夜交替的时间变化,所有操作尽量集中,减少反复打开温箱次数,减少对早产儿的不良刺激,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1.3.2颜色标识区分新生儿由于其病情特殊性,经常需要留置胃管、氧管、尿管、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道,太多的管道经常会比较混乱,我科自行设计了颜色区分的方法。不同的颜色标识非常醒目地提醒操作者,查看标签上各种管道的具体留置时间和长度等基本信息,方便操作,起到了醒目、警示、提醒作用,大大减少了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使患儿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并且,我科的颜色标签已在全院得到推广,收到良好效果。

1.4强化护理信息化管理,简化护理文书

1.4.1信息化管理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2]。我院采用了金蝶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共享患儿全部信息,可直接录入、输出患儿体温单、一般资料、病程记录、全部医嘱,方便随时查阅;相比手绘体温单操作简单快捷,并节约护士手绘体温单的时间;医生开医嘱发送给护士,护士在电脑上直接查看核对打印,执行完医嘱核对并签名,免去了手写转抄医嘱费时费力、容易出错的可能性,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给护士观察患儿,把护士还给患儿。

1.4.2简化护理文书取消之前的传统护理记录模板,一班一次记录,采用表格式床边动态护理记录模板,护理记录本放在患儿床边,即时记录患儿病情变化、医嘱变化、各种护理操作等,实现了病情与操作同步记录,因此,看到的护理记录反映了患儿的呼吸、吃奶、腹胀、呕吐、皮肤黏膜黄染等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整体动态变化,既减少了护士工作量,又完整、准确地记录了患儿的病情变化。该护理记录模板自使用以来,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肯定,可以直观地了解护士观察的病情,每班护士都可以连续观察记录患儿的各项指标。2结论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开展,家属可以提早进入角色,学习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为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打好基础;家属每周3次探视,增加亲子感情,了解住院治疗过程,医患之间达到有效沟通,提高了患儿住院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我科自开展全程优质护理以来,提高了护士工作热情、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精神,达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护理服务流程的规范化,使患儿家属感受到了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以此,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形成了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3]。

参考文献

篇5

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相关知识。为了强化新生儿科的护理服务,科室首先从服务抓起,换位从家长、患儿等角度出发,提出如何更好地实施护理服务,做好基础护理,当好新生儿的"母亲"。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2.1强化法律意识,保障护理安全,在护理活动中,一起遵循护理规范操作。

2.2护士分配上,我们采取双向选择,经考核、试岗合格、科室认可方可上岗。

2.3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

2.4创造机会使在职人员继续深造,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3优化人员素质,开展特色服务

3.1塑造良好的护士形形象,许多小宝宝呱呱坠地就被送到了新生儿科,全身还没有来得及清洁。到了我们科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阿姨们就会主动的为他们洗头、洗澡。

3.2提高护士实际操作水平,练就高超的专科技术,每周五早晨交班后由护士轮流进行小讲课,内容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系统培训,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为了使新生儿科每一个宝宝都得到最优质的静疗服务,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随时进行教学,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穿刺及各类导管的维护,从而减轻宝宝的痛苦。

3.3每周下午的健康教育时间除了关于疾病的宣教,还对患儿父母的手卫生健康进行宣教,全员参与,关爱健康,使新生儿病区内所有人员掌握了六步洗手法,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3.4科室护理人员为患儿和家属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温馨提示卡、健康教育小画册,促使患儿和家属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4护理人员需管着患儿的心理状态

我们科室的护理人员关注的不仅关心小宝宝们的身体变化,而且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用抚触--这一相互之间的特别语言,与宝宝进行特殊的沟通,总是尽可能为患儿创造一些良刺激。

5改变病房管理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全面履行护理职责

病房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每位责任护士分管8~10张床,实行24 h负责制。

6落实基础护理,体现人文关怀

工作中,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仔细地观察患儿病情,精心的喂养、耐心的换尿布及清洗臀部,以保证新生儿不发生呛咳和感染,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7强化专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2次/d给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及时做好预防接种注射,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护理。给予患儿全身温柔的接触,能减少热量散失,维持早产儿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让患儿安静舒适,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缩短了住院时间。

8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教育

8.1沟通的方法 利用每周二、周五工休座谈会、新生儿探视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她们讲解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传递温暖,微笑是我们的"武器",每次面对宝宝的家长,护士总以微笑示人、热情、耐心地接待,灵活的技巧,委婉的语气,礼貌的用语,详细的讲解,使家长心中得到安慰,从而得到她们的理解与信任。新生儿室走廊装扮一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教育形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广泛受到患方的好评。

8.2健康宣教的内容 ①第1 d: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按需哺乳的意义,母亲正确的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母婴分离的情况下如何挤奶,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新生儿安全教育知识。②第2 d:纠正母亲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的方法、讲解新生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况的观察。③第3 d: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及内容、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菌接种。

9做好新生儿的出院指导

9.1在危重症新生儿出院前几天,特别邀请宝宝的家长来到科室,进行"手把手"的宣教,让宝宝家长掌握出院和宝宝的喂养、沐浴、抚触及日常的护理,让宝宝回家后依然得到很好的照顾。

9.2需要复诊的宝宝,在出院时和家长预约复诊时间。

9.3出院时责任护士向家属交代清楚下次预防接种。

10建立患儿出院随访卡

每1例患儿出院我们护士都将留有科里电话的随访卡送到患者手里,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护理服务,与患方建立了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

通过我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我们护理人员注重了服务细节,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增强了。在服务过程中,把患儿及家属视为亲朋好友,主动关心和帮助,护患关系更加融洽了[3]。我们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赞扬,使她们对我们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护患沟通中,护士与患儿家属建立信任关系,是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护士顺利开展护理工作的先决条件[1]。新生儿科是一个相对独立、无人陪护的治疗环境。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及对护理工作需求的不断增强,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大,风险不断增高。临床工作中,除高超的专业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慎独的工作作风和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外,还可以通过创造更多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渠道、提高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技巧,创造家属与患儿更多接触的机会等措施,更加有效的提高患儿家属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1 创造更多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渠道

1.1患儿入院时,首先运用礼貌用语,向家属自我介绍、与家属一起核对患儿信息、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同时,为患儿家属做好入科宣教及各项护理操作的风险评估及告知,使其对以上宣教表示理解及认同。

1.2制定门卫护士礼貌规范用语。当家属为患儿送母乳或不在规定家属接待时间急于了解患儿病情时,门卫护士应热情接待家属,依照接奶流程正确接收母乳或耐心婉拒家属非接待时间的要求,但对于执意急需了解病情的,也可与主管医生协商满足家长需求。

1.3制定严格的探视制度及探视时的礼貌规范用语。每日安排30分钟至1小时的家长探视时间,探视时,家长通过探视通道探视患儿。由三位迎护士引领,一位负责核对家长身份;一位负责为家长告知患儿床位位置;另一位负责向患儿家长讲述患儿每日的奶量、体重、大小便情况及当日的治疗护理情况,此工作应由负责主管全局的责任组长担当,以利于更加全面,有效的与家属沟通,增加家属的信任度,减少矛盾和误会的发生。

1.4探视时,病区内的护理人员应以面带微笑的面部表情与家长示意,并在家长需要帮助时积极提供,如为距离较远、不能直接看到的家属抱近患儿等。

1.5 病区内可准备一些画面温馨、语言温暖的举牌,如用粉红色底色搭配卡通图案,上面书写一些如:“今天我长磅啦,爸爸妈妈放心吧!”“今天我已经可以吃奶啦,妈妈的母乳真好吃!”“今天我的咳嗽好多啦,妈妈别为我担心啦!”“妈妈,我去照兰光啦,今天见不到我啦!”等等话语,在家长探视时举牌示意以进一步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并增加温馨感人的气氛,从而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6患儿出院时,再次与家属核对信息,详细宣教回家后的观察、护理、喂养注意事项及复诊随访的情况,并恳请患儿家属留下利于工作改进的意见及建议。

1.7出院后一周内,电话回访,再次加强沟通交流,特殊患儿,可回访数次。

2 提高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技巧。

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2]。对于新生儿来讲,护理人员无异于母亲,语言就更加需要温柔、亲切、诚恳、充满慈爱和同情。护理人员应时刻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了解家属的焦急心情,用微笑的表情、真诚的语言给家长以安慰、信任、鼓励,帮助家属缓解因担心孩子病情、不能见到孩子的急躁焦虑的心情,从而调动家长对护理人员的理解,减少医患矛盾发生,提高满意率。

2.1挑选有爱心、喜欢新生儿科特殊工作性质、最好是已为人母的护理人员到新生儿科上岗。

2.2针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包括日常礼仪、电话礼仪、语言沟通技巧训练等。

2.3开展“微笑训练营”活动,提高护理人员微笑服务的意识及水平。

2.4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即使面对不能语言沟通的新生儿,也应多微笑,多安慰、多抚摸、多关心,在满足他们疾病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给患儿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3],从而得到患儿亲属的信任和支持。

3 创造家属与患儿更多接触的机会

新生儿科特别是NICU区均为无陪护病区,家长没有更多与患儿接触的机会。所以,只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创造时机,让家属与患儿尽可能多的接触。

3.1患儿入科时,请家长入接待室,一面核对检查,一面负责任的、详尽的入科宣教的同时,增加家属与患儿接触的时间。

3.2每日开放探视通道,让家属每天都能见到孩子。

3.3家属探视时,病区内的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的为家长提供帮助,如为距离较远的家长抱近患儿等,让每一位家长每天都能够见到孩子。对于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一定要耐心解答,绝不能用激惹的语言激化矛盾,将护患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4]。

3.4患儿特殊病情变化时,临时增加一至两次家属探视。

应用以上沟通技巧,增强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间的亲和力,取得患儿家属信任,进一步完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达到了与患儿家属的有效交流,提高护理质量。我科现场满意率调查及出院患儿电话回访满意率均为98%以上。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

篇7

1.2 测试方法

1.2.1 测试时间 新生儿出生第三天(48~72h)后筛查,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2﹞。测试时,新生儿多在沐浴、抚触、喂奶后半小时,处于自然睡眠安静状态中。

1.2.2 筛查仪器 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Echo–Screen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具有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安全、对新生儿无任何不良刺激的特点。

1.2.3 测试环境 在独立安静非隔声室内进行,环境噪音不超过40db。

1.2.4 测试位置 新生儿侧卧或抱在怀中,被测试耳朝上,同时轻轻地将耳廓向后下牵拉是耳道变直,将合适的探头轻轻放入。

1.2.5 预防感染 测试前要清洗双手,用消毒棉签清洁新生儿外耳道,探头用75%乙醇擦拭,软耳塞一人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结果

测试标准:新生儿听力筛查只是筛查,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诊断,因此可用“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不宜用正常和异常来表达〔3〕,耳声发射显示信息双耳Pass为通过,双耳Refer为不通过。结果显示:新生儿1300例通过,106例不通过。不通过的新生儿在产后42d复测,复测通过94例,9例未复测(居住外县市),仍不通过3例,直接转至指定的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治。

3 护理

目前认为新生儿中耳积液、耳道羊水、分泌物阻塞等中耳传音障碍及耳道阻塞,可能是造成听力筛查假阳性的主要原因。[4]因此,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新生儿娩出建立呼吸后,取头低脚高位,将双耳侧向左、右,使耳道内羊水流出并擦净耳道口羊水、分泌物;(2)每天上午10:00集中为新生儿沐浴,沐浴时护士用手将其耳廓前折盖住耳道口,避免水进入耳道。沐浴后用干毛巾擦净身体,用消毒棉球清洁外耳道保持干燥;(3)母婴同室中,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技巧和姿势,每次喂奶后宜将婴儿竖立抱在怀中,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减少溢奶,保持耳道口干燥。当新生儿听力筛查不通过时,护理人员应向家长做耐心解释说明,出院前再测试一次,减少对产妇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促进产妇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赵风英,石小湘,蒲风萍等.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中影响因素与干预[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5):94-95.

篇8

1 科学护理新生儿的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体表面积大,很容易散热,新生儿肾脏对水电调节浓缩功能差。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干燥温热的包被包裹起来,室内温度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55%-65%。同时衣被要柔软、轻松、舒适,勿包裹过紧,以免发生包裹捂热综合征。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最好放人保暖箱内,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新生儿维持理想的体温。给孩子保温,维持正常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使用暖箱时应该注意调节速度,不要使箱内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降。

新生儿出生后能吸吮、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哺喂母乳,但应避免引起疲劳。容易疲劳者,可用软橡皮的奶瓶,开孔要适宜,过大容易引起呛咳,过小则费力,哺乳时注意奶量及奶的温度,姿势要正确,一开始要家人协助、指导,哺乳时以抱姿为主,喂后将小儿竖起,轻拍其背,排出咽下的空气以防止溢奶,然后取右侧卧位。新生儿睡眠最长不超过3小时就应唤醒吃奶。母亲哺乳时要耐心,细心和爱心。如哺喂时出现无力、青紫、溢奶或呕吐等,应改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哺乳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面色、呼吸、哭声,注意观察吃奶是否吸吮有力、有节奏,有吞咽动作、时间长短、有无间歇、口唇周围有无气喘、鼻煽等。由于新生儿生长发育较快,因此要根据其吞咽及消化能力逐渐加量。根据出生儿体重的不同喂给量也不同,体重越小每次喂给量就应该越少,间隔时间就越短,但喂奶次数也不能过多,因为喂奶次数过多也会造成溢奶。开始哺乳以母乳为最佳,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品,它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含有很多免疫物质,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2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对策

2.1 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隔离。家人可尽量少接触新生儿以防止交叉感染。凡进入新生儿室内的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戴口罩、更换清洁鞋,然后用肥皂刷洗双手和前臂过肘关节,流水冲洗后用消毒纸或布擦干,穿上消毒衣入室。加强陪护人员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人数,要求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患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或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及家属,不可接触新生儿。应禁止进入。护理人员应该观察新生儿精神、哭声、食欲、皮肤、面色、大小便及睡眠等情况。注重指导产妇家属注意不要把婴儿内衣置在尿布里面,这样内衣易被尿液浸湿使脐部处于潮湿环境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是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进行晨间护理时仔细检查新生儿皮肤皱褶处、臀部有无感染征象;脐带脱落前不用盆浴,可在每次换尿布后用水揩洗臀部。洗澡时要注意保温动作要快,同时进行周身观察。水温以36―37℃为适宜。可用消毒植物油或滑石粉轻擦皱褶处,以保护皮肤,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新生儿免疫力功能不健全,一旦感染极易扩散,危及生命,因此,小儿衣服,尿布,被褥勤洗勤换,热水烫、经太阳晒后再让小儿使用。新生儿应保持脐部干燥,全身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藏下、腹腔沟等处,每天勤洗、擦干、涂粉保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洗净防止红臀。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其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徐翠兰,产后访视常见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9月.

[2]苗晓华,成朝阳.4000例新生儿护理指导浅谈.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

[3]王穆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当代医学.2009年10月.

[4]高群.浅谈对新生儿护理的方法.吉林医学.2009年10月.

[5]曲萍.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7月.

[6]高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9.Vol.30.

[7]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扬锝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王慕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20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初产妇, 且没有精神病及严重躯体疾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0例。对照组年龄 21~40岁, 住院时间1~20 d, 其中65例顺产, 35例剖宫产。观察组年龄22~42岁, 住院时间1~18 d, 其中60例顺产, 40例剖宫产。两组产妇年龄、住院时间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①集体指导。通过发放书籍、多媒体、面授以及讲解等方式, 在产妇产前为其增加育儿安全防范知识, 提高对分娩和婴儿安全护理的认知度[2]。②个体指导。加强医患沟通, 对于产妇的任何疑虑给予耐心的讲解, 以便增强其依从性;依据产妇的不同情况, 给予及时、针对性的指导, 确保健康教育计划落实到位。③健康教育措施。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哺姿势以及婴儿含接姿势, 保证母乳质量, 告知其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注意自身合理饮食, 保证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及其正常生长发育;避免新生儿窒息、误伤以及溢奶、抓烫伤、捂热、湿疹及红臀、败血症以及脐炎等情况的发生[3]。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意外发生率及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问卷调查表调查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新生儿意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发生意外情况3例(3%), 对照组发生意外情况20例(20%), 观察组新生儿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80例(80%), 满意20例(20%), 不满意0例, 护理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非常满意15例(15%), 满意60例(60%), 不满意25例(25%), 护理总满意度为75%。观察组产妇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11月产一科分娩产妇为对照组, 排除意识障碍和不愿意合作的病人, 共530例, 年龄17~40岁, 平均30岁, 孕周35~42周;其中剖宫产323例, 自然分娩207例。2012年6~11月产二科分娩产妇558例为实验组, 年龄19~43岁, 平均29岁, 孕周36~42周;其中剖宫产342例, 自然分娩216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和妊娠周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 仍由家属抱新生儿到产科病区固定地方进行沐浴、治疗、检查, 家属在门外隔窗相望;出院时进行集中宣教。实验组由每名分管6张病床的责任护士实施新生儿床旁护理, 与家属和产妇一起共同参与, 利用婴儿床旁护理车为新生儿进行沐浴, 抚触、游泳、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眼保健、口腔保健、治疗, 同时对产妇及家属每天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对新生儿护理技巧进行指导, 对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住院期间家属也可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新生儿的护理技巧训练。

1. 3 评价方法 两组产妇在实施不同护理后, 在出院时发放医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10个条目)和产科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表(10个条目), 均采用百分制, 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满意度越高。陪护按住院期间每名产妇留陪一人为基数, 陪护率(由所有留陪人数-留陪基数)除以在院产妇人数计算, 陪护人数越低, 服务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实施新生儿床旁服务以来, 两组进行护理服务质量比较:见表1 。患者满意度、陪伴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新生儿床旁护理的开展密切了护患关系, 有效降低了家属陪伴率,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是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 是评价护理质量及改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2]。母婴床旁护理来源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3], 其实质是指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所享受的一切护理均有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4]。有研究报道[5], 母婴同室病房的护理人员, 在新生儿的护理方面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对不足, 往往需要多名家属与护士协助进行相关的一些基础护理, 易造成家属陪伴多, 病房不易管理。床旁护理使护士主动落实母婴两方面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 并在产妇的直视下进行, 家属和产妇都非常的放心, 大大减轻了家属育儿的精神负担, 减少了家属分工照顾母婴的工作, 降低了家属的陪伴人数(见表1)。新生儿床旁护理开展的过程中使责任护士每天与产妇及新生儿近距离的交流、指导, 能够更直接更客观的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心理变化和需求, 能够及时对护理方式方法及措施进行调整, 体现出对母婴的关怀, 给产妇及家属一种依赖、亲切感和安全感, 满意度有明显的增高(见表1)。 而分娩后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 对各种生活难题心里准备不充分, 均可造成产妇心理压力, 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6], 增加家庭矛盾及负担。而床旁服务使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婴护理的一对一的交流指导, 便于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新生儿喂养、换尿片、新生儿黄疸观察等多方面的新生儿护理技巧及健康教育知识(见表1), 可减少家庭矛盾及产后抑郁症发生, 让产妇及家属更快的适应角色转变, 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3. 2 新生儿床旁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新生儿床旁服务的开展对护士的要求较高, 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护士的综合能力强, 善于沟通, 专科水平扎实, 知识面广, 能够及时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常由品质良好的护士来担当。因此, 该服务模式时时刻刻对护理人员提出挑战, 在工作中需不停的对自己知识进行充实与更新, 来适应工作, 满足产妇及家属需要。通过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服务[7], 责任护士能够发现孕产妇及新生儿一些异常状况, 及时进行处理, 方便病情的观察, 同时避免了家属抱新生儿四处进行“沐浴、新筛、预防接种、行为测定”等项目检查时可能出现的应急事件的发生。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做好基础护理是关键[8],而新生儿床旁服务是以落实基础护理为主, 使患者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实事, 大大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形成了护患之间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奠定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医政【2011】23号:6-7.

[2] 朱丽芹.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与实施.护理管理杂志, 2010,16(33):4059-4061.

[3] 俞康民. 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4] 王玉玲.母婴床旁护理务实手册.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0:1.

[5] 马迪, 姜梅, 何仲.产科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工时调查与分析. 中国护理管理, 2012,12(4):54-55.

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30 neonatal care 30 cases at our hospital and summarize the relevant preventive strategies.Method: Time of occurrence,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nurse working time, bed utilization ratio and the cau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dverse events preven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30 cases of adverse events at our hospital.Result: 63.33 % of neonatal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at 10∶00-16∶0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ny other time periods(P

【Key words】 Neonatology; Adverse event; Reasons; Prevention strategi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830001,China

护理中突然出现的所有计划之外、未曾预计到、不为人所希望的事件,均被称作护理不良事件,此类事件的出现既会加剧患者的痛苦,造成组织气管功能障碍,还会使护患关系受到损害[1]。在医院的新生儿科中,由于作为护理对象的患儿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弱,且其各组织气管相对较为脆弱,护理中尤其容易出现不良事件[2]。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做好对于不良事件发生诱因的调查,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特征,采取有效防范策略,对新生儿科中的护理工作加以完善,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安全性,极为必要。笔者所在医院以新生儿科中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对象,回顾分析各项临床资料,总结了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及此类事件的防范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为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在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统计的事件,其中,早产患儿为23例,足月患儿为7例。此次事件共涉及30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实习生分别为9名、6名、11名、4名。

1.2 方法

以回顾分析方法对30例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将事件进行详细的归类,统计每一例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原因、负责护士的工作年限以及患儿床位使用率等资料。归纳各类所得数据,对各项数据实施统计学比较,掌握与护理不良事件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关键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发生时间

30例事件中19例(63.33%)发生于10∶00~16∶00,7例(23.33%)发生于16∶00~24∶00,4例(13.33%)发生于24∶00~第2天10∶00。10∶00~16∶00间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间段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具体分类

30例不良事件经分类统计,皮肤损伤占30.00%,PICC管堵塞和意外拔管均占13.33%,信息记录失误占6.67%,输液外渗占16.67%,设备故障占3.33%,核心制度未落实占16.67%。其中,皮肤损伤事件的发生率(30.00%)显著高于其他各类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士工作年限

30例事件中,18例(60.00%)事件发生于工作年限10年的护士。工作年限

2.4 床位使用率

30例事件中4例(13.33%)床位使用率为82.00%~95.00%,7例(23.33%)为95.00%~100%,19例(63.33%)为100%。床位使用率为100%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 发生原因

30例不良事件的具体发生原因,查对工作落实不足的百分比为43.33%,责任心缺乏的百分比为13.33%,专业能力不足为6.67%,评估缺失占23.33%,违反操作规章占10.00%,其中查对工作落实不足与其他原因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今时代,随着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的落实深度不断增加,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新生儿科优质护理的要求及期望值日益提升,护理人员全方位着力,以提高护理工作的优化程度,成为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3]。而安全问题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关注的重点问题,尤为受到医院中管理人员的重视,因此,护理人员了解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原因与特点,努力做好对于护理中不良事件的防范,做好对新生儿科患儿的安全护理极其必要[4]。

篇12

关键词 Orem 自理模式;产科;新生儿

Orem 自理模式于1971 年由美国学者提出,该理论阐释了人的自理方面缺陷与机体健康、人的护理需求三个方面的关系,并经过不断的演绎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护理理论,并受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运用于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疗效。本研究将Orem 自理模式运用于我院就诊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8 例,其中,年龄21-32 岁,平均年龄(31.4±6.7)岁,文化程度:初中文化产妇20 例,高中文化产妇37 例,大专以上文化产妇41 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且在产前均给予系统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知识培训,均给予剖宫产术,直刀口者71 例,横刀口者27 例,所产新生儿均为健康婴儿,无缺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刀口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护理内容包括母乳喂养技巧、孕妇产后护理卫生、新生儿护理常识等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同时若产妇或家属有困难时,护士应及时积极的提供帮助。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

(1)系统评估 相关责任护士应对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和母乳喂养技能等知识做一系统评估,根据每一产妇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和护理,使其系统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

(2)支持教育系统 在产妇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都应随时掌握和了解产妇不同时间段的心理需求,积极获得家属的配合,及时纠正其护理能力和护理知识的偏差,详细并耐心示范和讲解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洗浴等知识。

(3)完全补偿系统 在产妇术后6h 内,身体较为虚弱,缺乏自理能力,应进行完全补偿护理,责任护士应定时为产妇进行基础、管道、专科、皮肤等护理工作,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产妇紧张心理,树立母乳喂养信心。

1.3 指标观察

在产妇住院期间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差评为0 例,良9 例,优4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0%,18.4%,81.6%;对照组母乳喂养技巧差评为14 例,良35 例,优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71.4%,0%。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为优者46 例,良3 例,及格0 例,不及格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93.9%,6.1%,0%,0%。对照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为优者9 例,良15 例,及格16 例,不及格9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8.4%,30.6%,32.6%,18.4%。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Orem 自理模式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说明产科新生儿中开展Orem 自理模式,对产妇进行产前及产后的系统宣导及培训,不同阶段的系统护理,使其充分了解了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显著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护理的潜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复和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1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多发于过期产儿、体重过低儿及早产儿,临床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等。由于NRDS具有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应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如治疗NRDS患儿时采用的方法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气压伤及肺出血等,同时还可能延长治疗时间[1]。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案对NRDS患儿进行治疗。本文对比分析了固苏和珂立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5例;胎龄30~35周,平均(32.7±2.4)周。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NRDS,Apger评分4~7分,平均(5.2±1.4)分;出生时的体质量在1332~2816 g,平均(2013.4±345.7)g。患儿的X线分级情况如下:Ⅱ级15例,Ⅲ级37例,Ⅳ级14例。排除肺出血、重症肺炎、胎粪吸入及羊水吸入等可引发呼吸窘迫症状的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固尔苏组与珂立苏组,每组33例。两组患儿的X线分级、体质量体重、胎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疗前先对两组患儿的病情进行观察,并将患儿呼吸道中存在的分泌物吸尽,随后进行机械通气,了解病情及得出血气分析结果后,对机械通气参数进行调节。完成以上操作后,及时实施气管插管,气管插管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后,经气管注入药物,为两组患儿分别注入固尔苏与珂立苏,首剂为250 mg/kg,注入药物后根据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调整给药剂量,将药物剂量控制在100 ~250 mg/kg。

1.3 观察指标

为了有效比较固尔苏组与珂立苏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2 h对以下指标进行了观察:(1)血气指标。对两组患儿的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分压(PaO2)进行记录。(2)机械通气的各项参数。记录氧浓度分数(FiO2)及呼气末正压(PEEP)。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珂立苏组与固尔苏组的各项血气指标,包括血pH值、PaCO2及P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之后,两组PaCO2及PaO2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NRDS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肺表面活性物质(PS)较为缺乏,PS是磷脂蛋白当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肺泡液体表面。PS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能够使肺表面的张力得以降低,并由此扩张肺泡及使肺顺应性得以增加;(2)能够使人体当中的肺泡容积得以稳定,避免肺泡发生萎缩现象;(3)可以加快肺液清除的速度,保证人体呼吸畅通;(4)可以确保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的流体压力处于正常范围内,因此能够有效预防肺水肿的发生。(5)PS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小肺部毛细血管的张力,因此能够增加肺泡氧分压及肺通气量,同时还能够起到扩张肺动脉的作用。此外,PS当中的sp-D蛋白及sp-A蛋白能够起到平衡呼吸道免疫能力的作用。就一般情况而言,当胎龄越小时,NRDS的发病率也就会变得越高,这主要是因为当胎龄为22~24周时,胎儿的肺细胞虽然已经具备了产生PS的功能,但产生的PS量较少,因此肺泡表面难以获取足量的PS。当胎龄增加时,合成PS的功能不断增强,PS量也随之逐渐增加,所以NRDS的发生率与胎龄之间呈反比关系,胎龄越大,则NRDS发病率则随之降低[2]。除了早产因素外,胎盘功能发育不全也可能引起NRDS,这主要是因为当胎盘功能受到影响时,就会造成宫内的胎儿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进而对肺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胎儿肺发育不全时,肺部分泌的PS量就会降低,NRDS也就因此产生。通过上述分析可知,PS缺乏是引起NRDS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采用药物为患儿补充PS。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固尔苏及珂立苏对66例NRDS患儿进行治疗,固尔苏是一种国外生产的PS,主要提取自猪肺肺泡表面。目前固尔苏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且多项研究表明在治疗NRDS时应用固尔苏能够使患儿的胸片及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还可以使肺泡上皮细胞的PS合成、分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如青紫、及呼吸困难等[3]。珂立苏为国内生产的PS,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自牛肺,经气管向肺内滴入珂立苏能够使肺泡表面原有的张力得以降低,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护肺泡细胞等多重作用。相关研究指出,如采用珂立苏对NRDS患儿进行治疗,则能够使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还能够增强肺泡氧合功能及顺应性,因此用药后NRDS患儿所出现的发绀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4-6]。也有研究指出,珂立苏与固尔苏在治疗NRDS时所得到的临床疗效相似,均能够使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得以缩短[7]。在本研究中为33例患儿应用了固尔苏进行治疗,其余的33例则应用珂立苏进行治疗,经12 h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pH值、PaCO2及PaO2值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且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当中的FiO2及PEEP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目前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治疗前两组的血pH值、PaCO2、PaO2、FiO2及PEE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12 h之后,PaCO2、PaO2、FiO2及PEEP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伍剑,黎媛,罗康玲,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40-142.

[2]曾凌空,李文斌,潘睿,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1):37-41.

[3]王小虎,姜红,牛世平.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1):43-45.

[4]张军建.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2013,8(7):72.

[5]曾国华,蔡春梅.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意义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