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篇1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

一、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常意义下,拓展阅读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合理引入课外资源,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堂外学习的相互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教育,可以检验小学语文的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更具有活力,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小学生的接受和欢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可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见识,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开展拓展阅读训练,不仅可以为小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拓展性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及热情,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发现,在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拓展性教学方面,仍存在普遍性问题。

(一)阅读面过窄

在课改之前,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将阅读的内容限定在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不能给小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内容,这种情况导致小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阅读能力得不到增强,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同时,也会导致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降低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阅读兴趣不高

我国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小学生一般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进行阅读,很少主动、自觉地开展阅读,这种被迫式的阅读不可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小学生的娱乐方式增多,也降低了他们进行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单一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模式都比较单一,教师对阅读的重视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落实阅读能力训练。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是采用机械的分 析方法对课本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很少学生进行互动,有的教师仅仅将阅读定性为分段和概括段义两个方面,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小学生思维的扩散发展。

(四)教师的评价缺乏感情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采用标准答案作为阅读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忽视了小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不能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评价标准也影响了小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策略

(一)拓宽阅读内容

在进行拓展阅读教育时,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将阅读范围限制在课本和课堂上的方式,要将阅读合理延伸到课堂之外,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之中。例如,可以合理将一些吸引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纳入阅读内容。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并认真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小学生之间进行阅读心得体会的交流和学习,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二)提高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阅读时,给小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小学生通过仔细的阅读去寻找答案。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当中,引导小学生主动阅读一些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吸引性比较强的课外读物。

(三)改进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的单一,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时,小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增强拓展阅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公共和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增强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仅仅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机械的分析和讲解。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课外教学,组织读书活动和比赛,将拓展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完善阅读评价

篇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4

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一段感人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景,奠定忧伤的课堂基调;在《一只小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鸟的幸福生活,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多媒体造境(如鸟声、音乐、画面、实物)等,拉开一幅五彩的立体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描述的美丽画面,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 引导丰富视像,强化感受,加深体验

感受体验的灵魂是什么?是丰富视像,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这里的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绝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创设,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期待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文字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感受体验必须靠视像说话,忽视视像的感受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悲哀。

叶圣陶在论述文学鉴赏时曾说,文学作品中的词语“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词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教师意识到词典的解释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词典的解释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解释,尝试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丰富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使得词语教学也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有这么几个新词: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教师先指名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对这些新词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时充分采用丰富学生视像的感性手法:一个“惊涛骇浪”竟能丰富、联想成“波浪滔滔、浊浪排空、汹涌激流、黄河滚滚、风浪险恶、风浪险恶……且伴随着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真正的感悟化教学。

从一个词语到几个词语再到几个句子,巧妙组合,一气呵成。里面包含很多感性技术的内涵,最明显的手法是丰富学生的视像。这样的词语教学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这些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这些词语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元素。

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淀,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从而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增加人生阅历。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体验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通过诵读体味把一个个纸上的文字鲜活起来,活化为学生脑海中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3 激发感悟:生命意义的瞬间获得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的解读体验,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就会顿然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主体情感的传导活动,给学生带来生命价值信念的苏醒,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观照世界,这就是感悟。这也是新课标致力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当教师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获得丰富的视像,对隐含在经典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情感等产生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顺着这股情感的脉流,让学生或畅谈或书写,写出自己的一得一悟,以达到唤醒灵魂、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境界。

如在《我的战友》的教学临近结束时,设计一个写话片段。教师创设表达氛围:“战斗结束之后,战友们用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杠杆,在陡峭的391高地上刻写了一道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伟大的战士。同学们,你现在亲眼目睹了他壮烈牺牲的一幕,亲眼目睹了他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作为他的战友,会写一句或是几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他呢?”有人神色凝重地说:“同志万古长青、永垂不朽!”有人铿锵有力地说:“天之骄子,烈火金刚,永生的巨人——!”有人充满崇敬地说:“永恒的,你永远会给我们带来光明,你是我永远的偶像!”有人深情地说:“灵魂在烈火中铸就,形象与日月同辉。”……

语言与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语言就越畅达、越适切。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精神灵动的生命。在情深意切的诉说中,在多元的体验感悟中,触动学生心底里的生命琴弦,浓郁的忧伤之情在课堂上弥漫与流淌。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认识到生命对于人们来说有着不可承载之重,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所有生命主体最神圣的使命。

综上所述,构建如图1所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要想开展文学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开展研究本课题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就会对文本产生美感,在课堂上便能充分调动文本的文学因素,创设出一定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世界。

教师在文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和精神素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一、挖掘教材,分析感恩教育的内容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长江之歌》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大自然的文字》讲述大自然中的无字书,教给我们无穷的鲜活的知识。

2.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指导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做灯笼》一文中去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快乐;从《生命的骨髓》一文中去体会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浓真情。从《我的老师》等文章中感受师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3.祖国之恩。“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亲人之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更何况于人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一把油纸伞》中天天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二、确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对父母,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远离形形的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古人都知“舍生取义”之理,乌鸦尚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

3.感恩——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有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1.以朗读体验领悟自己的感恩情感。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品味。同时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读读,把对课文的体验得到提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以想象体验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篇6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84

生本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是在师本教育基础上完善发展,与师本教育相区别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现阶段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排斥的,相反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一、生本教育内涵分析

相较于之前的学生,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其知识储备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内容已有自己的看法,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模式的兴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在知识大爆炸和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在此背景下,生本教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生本教育可以说是弱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体系下,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只负责将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如果说师本教育是“授之以鱼”,那么生本教育则是“授之以渔”。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和提高,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之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模式构建

生本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生本教育模式从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一方面,生本教育模式强调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生本教育模式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直接受益者。

举例而言,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地备课,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初步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环境恶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程度。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在讲授课程前,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找出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写出阅读本篇文章最深刻的体会。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展示,请其他同学对此进行完善和补充。教师在整理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授课结束后,请学生继续留意有关环境污染和地球保护的知识,探索如何行动起来,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拯救地球。

三、有效措施初探

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人文关怀,教学目标十分刻板和单薄。而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它的大致流程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讲述《小枣树和小柳树》这篇文章,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成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将课程学习的任务予以介绍,并将任务化整为零,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为其安排学习任务,为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安排小柳树的角色,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安排小枣树的角色;最后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和发表学习感言,以此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述古诗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就学习《春晓》一诗而言,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展开描述、绘画或者再创作。在此基础之上,将教师对此篇诗歌的理解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学生分析和批评。

四、结语

生本教育模式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师本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必要补充和改造。与师本教育相比,它尝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生本教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大变革,它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小组学习的模式来转变教育方式,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生本教育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维.试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11):21-22.

[2]秦洪英.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5):60-60.

篇7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情趣,促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可以平等对话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彩,课文有喜有悲,有爱有恨。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情唤情,能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要求。使他们的阅读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能激发其创造力。

(二)分层次,育个性

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作业和练习设计都要体现层次性,要尽量适合与每个学生的口味,使其在不同层面上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适时适度地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

(三)质疑问,展过程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教学生有疑问,自然达到自觉思考和读书的目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因而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展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投入学习,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课堂上一是做到“五允许”,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由学习;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允许学生自由地与老师同学沟通;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出错。二是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激励,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运用语言、情境、游戏、质疑、激趣等方式,使学生情绪始终能在愉悦的心态下自主学习。

2.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以往一言堂、满堂问、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做到“三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给他们研究探讨的时间;给动手操作的时间。在探索空间上不给标准答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去思考,去想象。

(二)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改变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学,课堂切实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

1.课文让学生自己先读

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做到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自己读,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改变课堂被琐碎问题束缚的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是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良好基础。

2.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应该变“设疑”为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问题提问后可小组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在全班交流。

(三)注重呵护学生创新的火花

篇8

二、 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体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对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哈尔威船长,成就伟大的宇宙之王霍金……都铭刻心中。我在教《钱学森》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钱学森的“言”与“行”中,以及文章的线索:留学美国――倾诉情怀――袒露心迹――回国受阻――总理关怀――踏上归途――作出贡献等角度来不断让学生感悟钱老的爱国情怀。这样钱老爱国情怀的伟大形象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爱国、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在贯彻课改新理念,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方面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重视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尝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在主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倡导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但在课堂运用中却流于形式。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是一样。现在的课堂越来越热闹了,一节课上,一会儿读,一会儿演,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对话,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公开课上更是如此,公开课几乎成了课件的展示课。然而,很多教学方法只限于形式上的堆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帮助。特别是有些课件的运用并不恰当,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冲淡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

(二)、缺乏教师引领指导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多了。可往往是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就不做任何指导。于是课堂上有的小组成员趁机开小差,聊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有的小组成员往往为推选代表你推我让,浪费了大部分时间,待到讨论完毕,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时,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效的合作,很难起到互帮互学的效果,也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实施是关键,下面本文就着重通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这几个要素来探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阶段性指导必不可少

课前预习从教材本身出发,可划分为每课时预习,每课预习,每单元预习,每册书预习。从学生年级段出发,可划分为低年级预习,中年级预习,高年级预习。针对不同年级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前预习重在“读”的实践,不需布置书面预习作业。如看看图文并茂的课文,读读课文,认认生字等课前阅读学习,渗透学生课前看书、读书的意识。中年级,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反复操练。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将前一阶段的课前预习感悟内化,形成学习技能和习惯,用其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二)“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1.“以读为本”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的主要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通过读来完成;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需要通过读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感情的体验、情感的熏陶要通过读来体会,读是根本,读是主线。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将读贯穿始终,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能读书实践,自能思考实践,自能领悟实践,自主认知、积累、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养成作为增强实践性阅读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在读中促进学生形成独特体验,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读为本”要讲究层次递进性

(1)感知性初读实践

“感知性初读”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一般可以采用开篇范读或自由读的形式。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读。如我在教学《鲸》一课中,首先明确这篇课文同学们只要自己通过读就可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鲸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自由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为止。然后选取文本中最具代表性段落请学生读,对初读情况进行反馈、评价、指导。也就是说此时学生基本上已达到了读准的层次。

(2)感悟性细读实践

“感悟性细读”是指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文本的“秘妙”(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启发学生反复细读,进而深化对课文“秘妙”的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次读中应重视默读。

(3)欣赏性精读实践

“欣赏性精读”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地读整段话,品出文本之味。这是读中深悟的实践过程,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要达到这样美好的境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特别要加强指导。

(三)以读为本要因文而异、灵活实施

在落实“以读为本”的增强实践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过于追求书声琅琅,过于追求读的形式、读的情境创设,过于追求解读的多元等误区。因此,要使“以读为本”更加富于实效性,就必须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实施。

小学语文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日积月累、积土成山、积淀文学文化的过程。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思路之美和文化之美。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学生就能从心灵深处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在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以相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从学生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2)从学校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减轻教学压力、促进教育创新,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功能[2]。(3)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长远意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正式义务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可以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场所。而小学语文阅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样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课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着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平等待人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在每一节课开始前与学生微笑着打招呼,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后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以亲切的口吻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轻松的聊天式对话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和心理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学生的帮助,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的任务;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同学们要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哦”、“下节课见”等温馨提示,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打造和谐教室。通过儿童文学板报布置、学生优秀作文张贴等方式来营造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室内氛围,使同学们在环境和教师榜样的影响下不断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渐爱上语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运用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素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上百篇各种题材的课文。有表达感恩情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达乡情的《回乡偶书》,有表达助人为乐精神的《“红领巾”真好》,有表达实践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达相互尊重礼节的《陶罐与铁罐》,有表达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这些课文大多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着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语句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中积极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3适当的布置阅读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扩展空间:

阅读作业布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还有利于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对每一次的阅读作业进行适度的范围约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阅读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关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够正确的读出来,在下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跟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业检查方式也更加灵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上教学、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灵活的进行阅读评价,为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往往要通过一些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成果评价时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美和表扬,另一方面,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整理,进行阶段性的“荣誉榜”评比,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激励的同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1)通过阅读交流,以小学生的视角,深刻理解母亲,真正读懂母爱,培养感恩之情,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语段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学情分析

目前,小学生阅读时间少,很多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尚未形成,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急需提高。通过近几年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阅读积累,但阅读积累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意识相对较差。通过阅读指导课的阅读交流和指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和创新思维,掌握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教给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阅读素养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Flash课件、网页链接、录音、影像资料、专题图片、电子图书资料)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对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上合作探究与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母爱,掌握查阅整理资料的方法,运用阅读和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3.1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播放著名歌唱家的视频歌曲《白发亲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白发亲娘》这首歌感动了无数人,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和思念。同学们,此刻,你思念母亲吗?”学生回应思念。“那么,我们就带着对母亲的思念走进《母爱》。我们说,母亲,是我们最亲的人;母爱,是我们最熟悉的词。可是,事实上,能够深刻理解母亲和母爱的,有几人呢?”从而引入课题。

3.2 利用多媒体设置问题情境,进行交流感悟

对于母爱的作品很多,在进行《我与地坛》的课外阅读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作者的一句话——“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进行引导:“其中蕴涵着无尽的歉疚和终生的遗憾,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母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接触过有关母爱的作品,但那时候的理解都是较浅层次的;这节课,我们就以小学生的视角和思维,进行交流,一起来深刻地理解母亲,真正地读懂母爱。”笔者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感动于心,激发交流兴趣。

活动过程简要说明:教师课前给各小组布置阅读任务,各小组按要求先在本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拿出小组的阅读交流成果进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适时进行阅读方法和交流技巧的点拨。

1)课外阅读《我与地坛》。第一小组搜集的阅读材料《我与地坛》,对此进行拓展阅读。第一小组学生发言交流母亲的形象、母爱的特点、写作手法。其他小组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播放Flash视频朗读片段,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品味语言,学习朗读技巧,通过视频启发和引导,探讨人物描写的方法。

2)诗歌两首。第二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古诗《游子吟》《晒旧衣》(摘抄笔记),略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典型而熟悉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在此让学生交流积累资料的方法——笔记法。

3)老舍的《我的母亲》、钱学森的母亲。第三小组搜集的阅读材料是老舍的《我的母亲》,个别学生通过选读片段来展示母亲的形象特点;在这个小组交流的时候,还说出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如图书借阅需要注意的问题——用书签,防止破损,保护书籍,以及积累资料的方法——复印、剪贴等。第三小组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要学有所成,要报效祖国。

4)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第四小组学生通过网页展示当代数学奇才安金鹏和他母亲的事迹,快速默读。查阅整理资料的方法——上网复制法。学生交流了本组的阅读感悟: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很差,母亲教育孩子要有吃苦的精神。自然引起学生将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与安金鹏的条件进行对比,适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5)《母爱与你一生》。第五小组学生朗读了散文《母爱与你一生》,用多媒体播放母亲的视频,与同学们交流了普通人的母爱,表现了母亲的爱伴你走一生,而很多人给母亲的回报很少。引发普通人对普通母亲的感恩之情,学生深受感染,掀起。随后教师播放电影片段《漂亮妈妈》的片段,让学生交流影片简介,从而体验母亲对残疾的孩子特殊的爱,体验母爱的坚强、宽容、伟大。

6)展播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资料。教师播放相关地震的视频,尤其是看到妈妈在危难来临时,对孩子的那份特殊的爱的表现——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掉下的楼板,妈妈在临死前的那条短信: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记得妈妈爱你……学生十分感动,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3.3 在阅读交流中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组成员在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时,视频新闻引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震撼,以及由作品引发的联想,适时让学生说出来,自然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教师适时增加教学任务,还要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展播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资料时,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还要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我们看了这条新闻都深受感动,试想那个孩子和你现在的年纪相仿,那个孩子可能对母亲说什么?你替那个孩子写一条短信吧,不超过50个字。由此有效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 师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题总结

学生搜集的资料很丰富,从古代到今天,从文学家到科学家,从名人、伟人到普通人……这些资料都洋溢着母爱的光辉。母亲以她伟大无私的至爱,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生命之歌!母爱无言,真情无声。母亲不是哲学家,但母亲通晓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于无声处有大爱,母爱是深沉而坚实的人间大爱!正因如此,全世界有母亲节,每年的母亲节,我们要记住献给母亲一束康乃馨,或者给母亲一个电话……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教师在总结时适时播放图片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5 课后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篇12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结合教材,选择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增大阅读量。所选材料首先应该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展。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难易适合。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播放情景朗读导入新课,接着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懂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批注并质疑。然后借助语音视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在精读的基础上,播放田忌和齐威王在赛马大会上两次激烈的赛马场面,运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课文中孙膑说的“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一目了然。师生在人机互动中运用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考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骏马腾飞的动人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之后的思维拓展练习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高举双手,争着为齐威王出谋划策,准备在第三场比赛中打败田忌,接着,请班上的一位学生上机操作,点击课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打败田忌。此时,掌声不断,听课的教师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于是我及时表扬鼓励:“你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孩子,新世纪,你能行!”再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我在课前一周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夹,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取资料,为学生理解这篇比较抽象和难懂的课文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于PPT课件,课刚一开始,我就播放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场面,会场上人们欢呼跳跃,一片沸腾。听到解说员热情激昂的解说,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激昂的音乐中入场的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奥运会场。学生们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个个处于极度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欢呼起来,有的学生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高举双手,呐喊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奥运的课外阅读材料目录,组织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外阅读小组内开展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3

一、合作性阅读教育的优势

1.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特征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可以是全班齐读,也可以是小组齐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此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塑造民主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配以教师精妙的讲解、指导以及点拨。学生也充分发挥出自身个性,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适度参与以及角色转换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得多元化,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例如,在教授《秋浦歌》的过程中,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朗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多次有感情地朗诵李白的其他诗篇,感悟他的作品风格。之后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依据自身所查阅的多种资料来品读此诗,例如,它的大意,意境以及情境,写作背景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活动状态,主动引导以及启发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多多培育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以及合作的意识以及能力,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安排小组间的合作,从而提升合作水平。

3.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合作阅读的兴趣

从合作学习来看,它坚持了“追求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同样,在合作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也要坚持合作阅读教学,而且还要将之当成教学评价的目标以及尺度。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个人竞争,还有小组竞争,形成个人计分以及小组计分。这样一来,不仅需要个体积极主动做好合作学习,而且还需要组内成员通力合作,组间成员竞争。这样就会鼓励大家合作,争取小组达标。在评价过程中,每个小组需要在合作过程中挑选出自己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以及汇报本小组的合作成果,而且教师还要恰当地点拨以及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可以较好地体验合作的愉悦以及成功的喜悦。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阅读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阅读教育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和质量。

1.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在合作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每次合作阅读训练的具体指标,这样学生就能够有了判断标准拿人教版三(下)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来说,此篇课文有着浅显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阅读。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拼音与同学进行合作,破解文字障碍后,大家要正确流利地读出书本内容,(重点在于关注本课所规定会认的9个字);此外还要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在此过程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并依据本组实情来为组员分配任务,这样就让每个组员都可以认真地思辨,而且分工比较明确,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2.课后练习的编排

以小学二年级课本来讲,后面的题目大体上都会涉及到三方面:我会认,我会写,读读背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这些课文来,“读读背背”也因课文不同而有不同的提法,有的可以背诵全文,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有的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向全班背诵。有的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增强学生的合作阅读意识和技能。如果课文适合表演,则可以在小组内“朗读课文,再演一演。”或者此小组“朗读课文”,另一小组“再演一演。”例如,《酸的和甜的》以及《称赞》都属于此类课文。在二上后半册之前,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但是,还要从二上后半册开始做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纸船和风筝》以及《假如》。

3.组间讨论,形成认识

学生要在课前独立思考课文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且认真思考。比如,学生理解了所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在自己理解后重新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开展充分的组内讨论可以成为合作阅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还要使得每个组员都充分地发表自身意见,并且要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处理。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再开展小组内的阅读活动,让小组中的一员挑选自身感兴趣的某段内容阅读,其他组员认真聆听,而且各组员还要在听完后概述相关内容,而且其他成员可以有效地补充。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身理解,而且还可以邀请老师帮助,这样就做到了人人参与组间活动,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学习气氛。

4.全班交流合作,切实做好分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