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影像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影像现状

篇1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篇2

1 我国当前医学影像设备维修方面的问题

对于医学影像维修中出现的问题,有三个责任方可以追究其在维修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供应方、使用方、方。

所谓供应方,及时供应医学影像设备的商家,现代医院中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无论是外部装置还是内部结构都及其复杂,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导致无法继续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具体病症,只是在故障现场进行更换零件是不能使其恢复正常的,必须要通过返厂来进行维修,有时需要有原厂的模块来代替,但是即使是普通的医学影像仪器也有着昂贵的价格,其进行调试的软件也极其特殊,必须通过原厂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影像设备的维修工作,然而一些影像设备的厂家将售后的维修市场垄断起来,一些厂家甚至不重视售后服务,只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销售影像设备中,还有一些商家虽然负起维修的责任的,但是并没有落实下来,在医院需要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展开维修工作。

使用方就是购买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医院在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问题上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三级医院以主要依靠厂商的维修服务,辅助自行修理,二级医院没有三级医院的资金条件,因为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险也是极其昂贵的,因此有些供应商就故意抬高价格,设置不合理的价格,然而由于设备价格信息不对称,导致二级医院只能任由厂商开价,使得维修情况恶化,另外一般的医院只重视医疗团队的建设,而忽视了医疗工程队伍的建设,医生不是专业维修人员,尽管医术精湛,面对专业之外的影响设备的故障也只能束手无策;医院对于维修人员的忽视还可从其薪酬低福利差看出来,使得这个专业的人员被一些待遇更加优厚的国外影像设备商家吸引,使得国内这方面的人才更加欠缺。

方主要指的就是独立的第三方维修力量以及一些商,如今我国的第三方维修团队还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规模,更像是一般的电器维修店,医院在选择第三方维修时,不能给予足够的信任,一旦遇到专业能力比较差的维修方,不仅不能修好故障,反而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诊治方面的工作,虽然我国的影像设备发展比较快,但是其维修方面的问题显然已经阻碍其发展了。一些比较落后的维修团队还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检修手段以及不先进的维修仪器以及工具。

2 改善维修问题的对策

在对医学影像设备在维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可以针对这三个角度的问题提出一些能够帮助医院改善进行影像设备维修状况的方法。

从目前影像设备维修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才能保证所有在用设备可靠、有效、安全而经济地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从医院医工科的角度来讲,做好医学设备的维修工作应加强医院的设备维护管理,重视预防性维护,与厂商积极合作,尝试多元化合作维修模式,培养设备维修工程人员。本文总结对策如下。

2.1 加强对影像设备的管理力度

使用为保证影像设备的可靠性运作,必须改变以往的定期维修、通知维修、事后维修等常规观念,而向预知维修的趋势转变。医疗设备的维修不同于一般的电器修补,需要维修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全面的维修技能以及广泛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应根据医疗设备的属性、物理风险、安全性能、使用频率、工作年限等方面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时间周期,设定优先等级,在故障发生前就对医疗仪器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医疗仪器高效运行,同时将各种现代化的新型维修技术应用进去,使心脑电图机、放射线设备等大型设备以及电子类设备可以达到85%的自维修率;分析天平、色谱分析仪等实验室内使用的精密仪器,在维护和校准下达到 95% 以上的自维修率; 而制冷设备、常见的口腔设备等常规医疗器械需要达到100%的自维修率。

2.2 新型维修模式

与厂商积极合作,利用医院能在设备购置中卖方市场地位争取利益;与多家社会维修力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售后技术支持信誉度公示制。作为厂商维修和自身维修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第三方维修服务有利于医院对设备维修进行合理安排,考虑到医疗设备较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复杂的结构,安排从事维修的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

2.3 医院自行组建维修团队

医院维修力量具有自身优势,如接受过基本培训,具有反应速度快,维修成本低,适应全院各产品等特点。然而,医院内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加上员工专业培训、待遇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等原因导致一些技术骨干流失,难以独立开展S修。因此,医院要培训适合医院工作的维修工程师,明确他们在医院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医院自身设备维修的能力,改变大部分设备都由供应商维修的局面,尝试多元化合作维修模式,培养训练维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高保养维修技术,并及时将高新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维修保障工作中去。

结束语

医院的正常运行是离不开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转的,现代人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精神压力过大等,一些以前没有出现国的病症都产生了,这也对医学影像设备提出了新的选择与挑战,只有技术更加先进的影响设备才能辅助医疗过程,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其关于影响设备的维修问题,培养优秀的维修人才,学习其他国家维修方面的先进技术,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篇3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影像学和比较影像学知识,熟悉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实现对各种检查技术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可以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一定的影像医学诊断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条件[1]。基于此,大多院校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革新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

现状和问题

内容多而课时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医学影像学》涉及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等各种影像技术,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讲,该课程非主流课程,安排的课时仅有64个学时,具体到每种影像技术,课时量非常少。比如,有关MRI的内容,仅有4个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内容设置不合理:随着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课程早已由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集X线、CT、MRI、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体系,然而,受制于各影像技术岗位分科设置和临床影像学专业分科管理的现状,目前课堂上主要推行的仍然是以检查技术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各部分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不同科室的不同医生或教师承担,常常导致教学内容一方面时有重复,另一方面互相割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某种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施较落后: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平均每班的学生数量多达百余名,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实验课程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充分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必然的趋势,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但由于经费问题,大部分院校没有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多数院校的主流教学形式仍然是借助PPT课件讲授理论,选择性地开展影像学读片、实验阅片等教学实践活动。

实习教学效果差:《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实践性特色非常突出,但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将来不做影像科医生,因而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考研而干脆不下科实习;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带教工作。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只是走过场,学到的知识很有限。

思路和措施

做好课程规划: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提高《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质量,院校必须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软件建设方面,要选配医学理论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一线教学任务,适当增加理论课时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影像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努力开设系列专题讲座课,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和内容。硬件建设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新型影像综合教学实验室,开辟网络教学新途径,与相关院校探索合作开展远程教学的新思路。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大影像学”的概念,与国际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接轨,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知识整合为一体,进而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遵循知识传授规律的基础上,可突出课程内容重点,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压缩疾病相关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解剖表现等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练、系统。具体来说,可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块。一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X线、CT、MRI、超声、介入等各种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优势。二是分论部分,可划分中枢神经系统、头颈、胸、腹、盆腔及骨关节共6个模块,以具体疾病为线索,融多种检查技术为一体,整合各种影像手段,重点讲授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加强比较影像学知识的教学,在病例教学中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而罕见病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非常用检查技术(如支气管碘油造影)的影像表现可简单讲授或由学生自学。讲授具体疾病时,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学生提供并描述典型图片,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从病理出发解释影像学所见,最后结合临床情况简要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三是拓展部分,简要介绍当前医学影像学的热点或前沿知识,如64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MRI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上的应用等,使课程教学能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步伐,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建立病例库:授课教师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广泛搜集有明确诊断的典型病例,整理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图像、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及随诊复查等各项资料,将影像图像与临床资料按照6大模块进行汇总存档,建立信息完备的病例库。同时,要重视搜集常见病典型影像学征象和易混淆征象资料,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病例库的内容。此外,要紧跟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时更新充实病例库。建立病例库,可以为课堂教学及实习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如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开展案例式随访教学,学用相长,提升影像医学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

重视实习教育:影像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必须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影像思维能力和实践诊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到影像科室工作场所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最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带教老师要狠抓实习环节,注重师生沟通,强化管理,达到帮助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目的。首先,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的临床诊断习惯[3],利用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了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的各种表象,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教会学生基本的读片方法和分析思路。其次,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临床读片讨论、病例追踪回顾等实践活动,教学相长,分析影像诊断正确与错误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树立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学会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对影像医学知识的广泛了解、熟练掌握及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广泛存在的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较落后、实习教学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各个院校、各个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完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做好课程规划、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病例库、重视实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一定能结出硕果,在培养全面过硬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1胰腺炎的影像学诊断

1.1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依据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其中后者易并发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达25%~40%[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CT上表现为弥漫或局限性肿大,坏死范围表现为低密度灶,胰腺周围脂肪消失,肾周包膜增厚,CT不仅可以了解胰腺的坏死程度,还可以观察胰外侵犯的范围,以及有无合并症。CT不但能在手术前明确胰腺炎的诊断类型,而且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作出预后的判断。CT增强扫描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分辨急性胰腺炎因炎症水肿引起胰实质密度降低还是胰组织坏死引起低密度变化,这对于我们诊断急性胰腺炎时明确类型,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性作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由于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CT增强扫描时胰腺显示强化,表现为增强扫描区低密度[2]。

1.2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最常见的是对血、尿淀粉酶的测定[3]。影像学检查以往一直认为CT是检查胰腺炎比较理想的方法,近年来,随着MRI快速成像序列的发展以及脂肪抑制技术的出现,使得MRI检查大量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MRI对胰腺周围液体渗出、胰腺出血、胰腺组织坏死显示尤佳。邱德正等[4]报道:磁共振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分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提供病变的范围、程度及并发症信息。研究组全部病例进行MRI检查时均以横断面检查为主,因为横断面有利于显示胰腺全貌,T1WI采用2DFLASH脂肪抑制扫描,脂肪抑制T1WI能比较清楚地显示胰腺轮廓、大小及形态,对于胰腺肿大的诊断十分重要,后者可以显示胰周脂肪垫的情况。该组共4例,显示胰周脂肪信号不均匀减低,两者对胰腺坏死和出血的诊断没有差别,出血均显示为高信号,坏死显示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采用TSE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胰周液体、渗出情况。有组37例研究显示胰周有程度不等的液体渗出,其中29例是在TSE T2WI加脂肪抑制序列上得到显示,另有9例因屏气不好,SE T2WI图像不清而改做HASTE加脂肪抑制序列,也能清楚显示胰周渗出。增强扫描采用2DFldsh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注射造影剂后,首先进行横断位动态扫描,动脉早期强化不甚均匀,实质期有18例显示胰腺组织坏死,表现不强化区,这些不强化区域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通过本组病例研究发现,对于急性胰腺炎的MRI的增强扫描、动态扫描没有明确的意义,但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推荐动态增强扫描。MRI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它不但可以了解胰腺的形态、大小及轮廓的改变,对胰周液体渗出十分敏感,可以通过胰内的信号变化及增强扫描了解胰内有无出血、坏死及其程度,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使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对病因学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3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CT表现

岳辉等[5]报道5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表现:胰腺弥漫肿大,胰头宽径3~6 cm,平均4.3 cm,胰体宽3~5 cm,平均3.5 cm,胰尾宽2.5~3.5 cm,平均3 cm。胰腺密度减低,测试CT值为15.9~38.9 Hu,平均33.5 Hu。增强后胰腺不均匀增强,CT值为38.6~57.1 Hu,平均50.8 Hu,突出胰腺表面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低密度的假性囊肿,呈单腔或分隔成多腔,囊壁厚薄较均匀,最小囊肿为1.5 cm×1.5 cm×1.5 cm,最大囊肿随胰腺表面。CT对于急性重症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病理分型较准确,可作为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2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2.1 胰腺癌的表现

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癌症致死的第4位病因。为提高早期小胰腺癌的检出率,彭勇等[6]对21位胰腺癌患者进行高压注射造影剂后动脉期和实质期快速螺旋CT增强扫描。胰腺平扫:21例胰腺肿瘤大小范围为1.1 cm×1.2 cm~2.0 cm×2.0 cm,其中5例位于钩突部,胰腺轮廓完整,血管及周围脏器无受累,伴有不同程度胆管、胰管扩张。有6例侵及肠系膜上静脉,1例累及12指肠。王西昌等[7]研究总结认为胰腺有如下几点可以作为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①胰腺出现局限性肿块或全部肿大,主要为癌肿的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②胰腺癌可直接侵犯或包埋邻近血管,CT表现血管的改变、血管增粗,有边界不清或包埋后血管腔受压、变窄,一般多以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受累为甚;③“双管征”,主要胰头堵塞或压迫胆总管,造成胆管下段扩张,癌肿的增大使正常胰腺缩小,造成胰腺分泌障碍,使胰管出现囊珠样扩张,亦可引起黄疸等症状;④胰周脂肪间隙消失,表示胰腺癌已侵及胰腺附近,但亦可表示侵及胰周血管。总之,对于胰腺癌体积较大者CT诊断不难,对于癌肿较小,胰腺体积及血管、胰管改变不明显时,多采用CT扫描即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可以帮助对血管位置的判断。

2.2 胰头癌的MRCP特异征象

MRCP检查是一种简便无痛苦的有效诊断手段,其对胰头癌诊断有特异征象,包括了分子影像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内容。鹏等[8]报道:35例胰头癌在MRCP上全部侵袭了胰头内的胆总管和主胰管,可见胰头癌这一病理改变的普遍性,这是我们的新发现,既往中外文献未见报道。胰头癌瘤体MRI上多数表现为等T1和等T2并略带混杂信号,少数低分化癌呈等T1长T2之表现。在中外文献的胰头癌MRCP的特异征象,在MRI上不能直观看到胆总管树和主胰管,因此单凭MRI影像胰头癌往往难以确诊。而MRCP可以清楚地显示胆管树和主胰管,因此它可以准确诊断各种胆、胰管的疾病,尤其是胰头癌。MRCP胰头癌的特异征象为:胆总管胰头段及主胰管胰头段或整个主胰管被癌瘤组织破坏中断,二者之残留近段多数有扩张并有信号增高,二者在正常情况下应与壶腹部相交,而胰头癌则不能相交,我们称这种特异征象为胆总管与主胰管胰头段破坏,胆总管残留段明显扩张,主胰管残留段多数扩张信号增高不相交征,简称为“不相交征”。只要MRCP上出现“不相交征”,就可以确诊为胰头癌。

2.3影像学对胰腺癌可切除评价

迄今为止,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方法。目前SCT对胰腺癌的可切除评价的准确性可达95%~100%,而评价可切除性的阳性预测值仅67%~80%,在不可切除的原因中,血管受侵包埋是最重要的指标,有些病例血管的受侵包埋甚至较胰腺内发现更早、更显著[9],因而血管受侵犯的范围及程度决定能否手术切除。严志汉等[10]研究:螺旋CT采用双期增强扫描,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多排螺旋CT(multi-sliee spiral CT,MSCT)在一次屏气内能获得较大范围内的薄层高分辨图像,大大提高了Z轴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利于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在观察胰腺动脉解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胰腺供血动脉CT表现评价采用上述扫描方法,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总体上高于以往的研究。胰腺的供血动脉由多个相互连接、吻合的动脉网构成,熟悉动脉解剖,对于胰腺及肾周外科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另外胰腺癌易侵犯周围的动脉,对侵犯程度的判断有利于胰腺手术前分期和可切除评价[11]。龙建新[12]报道,目前一般认为胰腺肿瘤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征象即无法切除:①肿瘤直径≥5 cm,但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胰周侵犯;②胰腺主要血管狭窄、包埋和瘤栓形成;③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血管,如肝门和胃部浸润,但单纯十二指肠受损除外;④出现远处或腹膜癌变征象,如肝转移或腹水形成;⑤区域性或远处淋巴转移。排除上述征象时方可认为肿瘤具有可切除的可能性。

3 胰腺肿瘤与胰源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3.1 胰腺实性――假状瘤

胰腺实性――假状瘤(sptpshi,SPTP)是近几年临床、放射科、病理科所关注的新的肿瘤实体,因组织发生尚无定论,病例非常罕见,其CT表现还未被人们正确认识,SPTP是胰腺一种少见的但多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据统计,截止2001年10月全世界共报道304例,SPTP好发于青年女性,偶发于老年女性和男性,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SPTP有如下几点CT表现可作为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①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CT平扫结构呈低等密度;造影后动脉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后扫描呈低密度;②囊性结构为主或囊实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CT表现为实质部分呈附壁结节或实囊部分相间分布;③实性结构为主的肿瘤,囊性部分在包膜下;④肿瘤绝大部分来源于胰腺,呈圆形、椭圆形可有分叶;⑤肿瘤多有完整包膜,厚约2~4 mm,均匀包膜内壁光滑,增强后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边缘完整;⑥不论肿瘤发生在胰腺什么部位,都不伴有胆总管或胰管扩张[13]。崔华等[14]报道:2例均为囊实性肿块,以实性为主,呈状,强化明显,囊性部分呈裂隙状位于中央或呈类圆形位于病灶周围,且有少许分离,囊性部分不强化,分隔有轻度强化。包膜完整,内壁光整,厚度均匀,强化明显。有1例出现了胰腺受压萎缩及胰管轻度扩张,门静脉受侵后,出现腹腔静脉迂曲扩张及脾脏增大,与缪飞等观点不同。对于发生于青年女性,位于胰头部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包膜完整,应考虑本病,在CT或B超引导下穿刺,获得术前病理诊断,对临床手术计划制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3.2胰腺囊实性状上皮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胰腺囊实性状上皮性肿瘤(solid-cystic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SCPEN)较为少见,生长缓慢,术后较好,手术切除往往可以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国内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国外文献报道亦多局限于CT和超声。不少学者认为该肿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胰腺囊实性肿块,境界清楚,肿块一般很大,但较少引起胆胰管扩张,其内密度不均,中央可见出血、坏死和囊变区密度高于水;CT增强囊壁和实性部分明显增强,而出血坏死区不强化。但亦有学者认为即使本病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亦不足以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而依赖于穿刺活检。本组 3 例CT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表现为胰头部巨大囊实性肿块,其直径约在10 cm左右,边界清楚,有纤维包膜;其中1例肿块内可见斑点状钙化,肿块囊壁及实性成份明显强化;3例均无肝内外胆管扩张,仅有1例伴有胰管扩张,但扩张程度较轻。3例患者术前结合临床特点均作出准确性的定性诊断。此外,本组1例MR检查的病例胰头部肿块在CT上类似肌肉组织密度,未明确显示肿块内出血及囊变区,但在T1WI、T2WI上却明显提示肿块内出血及囊变区[15]。

3.3 腹腔内胰源性假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胰源性假性囊肿多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4~6周内形成,由于胰腺组织出血、坏死和胰管破裂、胰液外渗,使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和炎症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形成液体未能及时吸收,积聚并被纤维组织黏连包囊而成,脾门及脾内胰源性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沿脾门直接延伸到脾脏,侵蚀脾脏。胃脾韧带区胰源性假性囊肿:①胰腺假性囊肿沿脾门直接延伸到脾韧带;脾肾韧带与脾韧带是直接连续的,胰腺假性囊肿可以从脾门延续到胃脾韧带。②胰酶对腹膜的消化作用,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是胰腺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溶解酶造成的网膜囊区胰源性假性囊肿;网膜囊为一潜在腔隙,与胰腺仅隔一薄层结缔组织和壁层腹膜,急性胰腺炎时该处最常受累。腹腔内胰源性假性囊肿常多发,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病变早期密度高,边界欠清晰,密度低,与水接近,CT值在12Hu左右,密度均匀。CT检查可以明确显示胰腺病变的发展趋势,观察腹腔内假性囊肿的变化,使用CT动态随访病人,可及时发现上述情况,为临床医生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介入手术治疗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6]。

[参考文献]

[1]钟守先.胰腺外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4-307.

[2]徐光炎.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附3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3):159-160.

[3]邓少伦.急性胰腺炎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应用概况[J].广西医学,2001,23(4):852-853.

[4]邱德正,雷益,陈志刚,等.急性胰腺炎的MRI诊断[J].使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47-148.

[5]岳辉,陈志安,黄长群.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病理分型及其预后CT预测评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4):271-273.

[6]彭勇,韩迎春,魏梦绮,等.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3(22):278-280.

[7]王西昌,王凯,魏正清,等.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7(21):768-770.

[8]鹏,席永昌,姜德福.胰头癌的MRCP特写征像的临床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7(22):810-813.

[9]朱捷,刘荣波,周翔平,等.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血管的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2,17(5):436-439.

[10]严志汉,周翔平,宋斌,等.螺旋CT胰动脉解剖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54-856.

[11]朱捷,周翔平,刘荣波,等.胰腺动脉螺旋CT解剖的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21(3):260-264.

[12]龙建新.胰腺肿瘤可切除性的螺旋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6-7.

[13]缪飞,展颖,王晓颖.胰腺实性――假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2003,37(5):417-421.

[14]崔华,姚晓群,杨小军,等.胰腺实性――假状瘤CTz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12(22):1477-1479.

[15]章士正,谭华侨,邓丽萍.胰腺囊实性状上皮肿瘤的CT、MRI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2003,109(37):935-938.

篇5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但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并非正相关,因此仅依靠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来诊断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将有约30%的患者被漏诊[1-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包括彩超、CT、MRI等影像检查,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胰腺炎、对胰腺炎程度的判定、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及临床疗效的评估的主要客观依据[3]。

1 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超声具有无创、简便迅速、灵活、可重复检查等特点。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

超声对了解是否胆源性胰腺炎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胆道梗阻情况,探查胆管及胰管内有无结石及异物[4]。对于胰周积液、假性囊肿等情况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性穿刺或引流。

超声可以多切面、大范围的全腹扫查,不仅能观察胰腺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整个腹腔的情况,对病变的程度、病变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范围及腹腔积液的情况了解更全面[5]。超声较CT、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费用低,无辐射,可以重复动态观察胰腺炎的演变过程,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可见评价临床疗效。因此,可以将超声作为检查与复查的首选。但超声对于肥胖或者腹腔胀气的患者,胰腺往往显示欠清,有报告约30%的胰腺炎患者超声显示不满意[6]。

超声造影是应用含微气泡的超声造影剂,经外周静脉注入,超声波使其发生振动爆破,从而产生散射回声信号,使供血区显影。造影剂可以增强胰腺异常区域和正常实质的对比,准确地检查出胰腺坏死灶,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胰腺的超声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感兴趣区的血供及血流灌注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有报道,超声造影与CT相比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方法[7]。

2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随着现代CT分辨率的提高,CT不受肠道内气体或患者肥胖的影响,对胰腺及周围组织有很好的显示及分辨能力。

急性单纯水肿型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肾前筋膜增厚,部分可见胰周积液。增强扫描时,胰腺呈均匀强化(表示无坏死区)。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肾周包膜增厚。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因此可以确定胰腺坏死区域及程度,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

CT扫描可以检测病变的CT值,判断病变的性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分析病变是水肿、蜂窝组织炎、出血还是化脓阶段[8]。CT扫描还可以发现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及其范围;还可以观察胰腺周围血管,是否有门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CT增强扫描在显示胰腺炎早期或小范围坏死、出血方面较CT平扫更敏感和精确。有报道称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是检出胰腺炎时坏死灶的金标准[9]。但增强CT也存在患者对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可能会加重胰腺的缺血坏死等局限性[10-11]。

3 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发展迅速,凭借较高的组织分辨力,以及呼吸门控序列扫描,脂肪抑制技术(F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12],大大改善了磁共振对胰腺病变的显示能力。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①轻型胰腺炎时,胰腺呈局限或弥漫性肿大,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或高信号,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和胰周信号异常改变。重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可见环状低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②胰腺及肾周被膜水肿增厚时T1WI不容易显示,T2WI表现为线样或窄带状高信号。胰周及腹腔积液时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有研究报道,MRI显示胰腺形态轻微改变较CT敏感,对胰周炎性渗出的变化更为敏感。CT增强扫描和MRI均可显示胰腺坏死,但区分坏死部分与坏死周围的积液,MRI较增强CT更敏感[13]。T1WI上坏死部分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周围积液则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磁共振对出血的显示也优于CT,当有出血时,顺磁性物质高铁血红蛋白,使T1时间缩短,在T1WI上出血则表现为高信号。

MRI具有无放射性、无造影剂过敏等优点,孕妇、造影剂过敏者及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可进行MRI检查。然而,MRI检查更贵,时间较长,这使得在病情特别重的患者及常规使用中受限[13]。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是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上与ERCP相一致,还可以清楚显示梗阻胰管远端的病变情况及与胰管不相通的假性囊肿,与MRI联合可全面了解胰腺实质及胰腺周围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是一种安全而敏感的检查方法。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诊治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腹痛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它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压力,改变胰腺病变,为择期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时机[14]。另外,超声内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治疗术等影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5-16]。

综上所述,彩超、CT及MRI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上各有优缺点,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查,相互弥补不足。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检查方法越来越多,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中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据,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杨玉萍.胰腺炎的彩超诊断价值评估(附51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2):257-258.

[2]Kitano M,Kudo M,Maekawa K,et al.Dynamic imaging of pancreatic disea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coded 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J].Gut,2004,53(6):854-859.

[3]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4]马纯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21-22.

[5]武先聪.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超声现象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26-1327.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98-899.

[7]黄春旺,王光霞.超声造影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718-720.

[8]贾,刘丽君,张海斌,等,早期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15-6516.

[9]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5-6.

[10]Stimac D,Miletic D,Radic M,et al.The role of nonenhanccd 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in the early ass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Crastroenteral,2007,102(5):997-1004.

[11]Viremouneix L,Monneuse O,Gautier G,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enhanced MR imaging in acute pancreatitis [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7,26(2):331-338.

[12]张继,田为中,陈锦华.急性胰腺炎的MRI特征与评价[J].海南医学,2010,21(23):101-103.

[13]潘华山,张小明.急性胰腺炎的MRI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34-37.

篇6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研究的意义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手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在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手机依赖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辛苦的讲课,而学生们在下面旁若无人的玩手机的现象,似乎都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种现象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每到上课时候,环顾周围,总会发现一群拿着手机“埋头苦干”的学子们,并不否认大部分同学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认真听讲的,可是为什么,上课玩手机的同学会越来越多呢?对此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决定选择手机依赖症作为我们的研究题目,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研究,为同学们更健康地使用手机,戒除手机依赖症,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手机依赖症的研究现状

(一)手机依赖症的定义。 从字面上直观理解,手机依赖症就是指,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过大,这种依赖性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而百度百科上给手机依赖症下的定义是:它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

我们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手机带给我们的危害,我们应该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手机服务于我们的同时,避免我们正常的生活受到手机的影响。

(二)手机依赖症行为。 几乎每个有手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会时不时的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看时间或者看有没有短信或未接电话;我们一空闲下来不管喜不喜欢,总习惯用手机上网,浏览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信息;我们在公共场合听到手机铃声时,总会下意识的摸一摸自己的手机,以为自己的手机在响;接听电话时时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上课时必带三样东西:房门钥匙、校园卡和手机。如果某一次忘了带手机,坐在教室就会感觉浑身别扭,老是担心有人给自己打电话发短信,课根本听不进去,最后只能逃课回寝拿手机。这就可以说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产生幻觉

(二)忘带手机,焦虑不安

(三)手机成瘾

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产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产生的信息焦虑。大学生患手机依赖症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对信息的依赖,通过手机可以获取各种信息;二是娱乐依赖,如用手机打游戏;三是关系依赖,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用手机来维持。其实这也是人际关系不安全的表现。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精力。不少大学生上课时并不关闭手机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使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学生对使用手机已产生严重的依赖,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

(四)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在身体方面,手机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甚至夜晚睡觉的时候手机也是开机放在枕头边,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解决方法

对于不同的人,克服手机依赖症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并没有多么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切实、果断的采取措施,我们一定能够改变使用手机过程中的的不良习惯。

克服手机依赖症的主要措施有:

1.预防: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专家支招

(1)让家人、朋友监督自己,少发短信或删掉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2)对手机很依赖说明你感觉无聊,没什么可以干的所以才玩手机。学会转移注意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3)如果对手机上网上瘾,可以尝试断网。(4)试着不带充电器,逼着自己减少手机上网的时间,这个办法很有效。(5)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地时间不使用手机,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座机。(6)换一个非智能手机,功能单一、无复杂操作的。

4、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方法:

(一)调整心态,转移注意力

(二)控制使用时间,增强时间意识

篇7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授学生语言分析方法及优化当前的英语教育功能。翻译教学作为一门新的教学课程,与英语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翻译现象,能够有效的反映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状况,还能帮助大学生深化英语认识,在提高学生自身翻译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其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英语学习中。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使其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对翻译的基本要求则为“能借助字典或其它的工具,能将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的语言错误。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常呈现出“会写不会说”的局面,甚至一些学生通过了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但在口语翻译的过程中,却表现出“哑口无言”的状况。而翻译教学的实施,则能有效的改善这一现象,在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即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了,翻译能力自然就会上去。这种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了“高成绩、低能力”的局面。英语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应用知识进行沟通交流,在提高自身英语综合水平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生在具备高质量的应用水平时,却无法正常的对其运用。

2)把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混为一体。穆雷(1999:114)指出,在教学翻译中,翻译是外语教学的附庸、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如果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检测学生的掌握的程度,那就是属于教学翻译的范畴。如果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后,专门开设翻译课,按照翻译教学的要求进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才叫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与应用教学的区别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沟通、文化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等几个方面,翻译作为一门社会迫切需要、实用性极强的科目,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应用教学中,能够将翻译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

3)基于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概念的模糊,所以教学的导向性标准也存在着不同。翻译课堂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局限在书本课后的单句翻译题上,或者是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单词和短语上,目的只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而实际上的翻译教学课堂,要侧重翻译技巧的提高,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理解中英文化的背景的差异等。所以按照前者的教学模式,很难培训出适用社会的高级翻译人才。

4)教师与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作为英语老师,他们也许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实战性,而且也缺乏其它专业的知识,所以他们的翻译教学比较笼统,而且缺乏实用性。尤其是大外的英语教师,工作量很大,基本上面对的都是大班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大,所以他们也很难静下心来从事翻译教学的研究与改革。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我们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的水平差异相差很大,而且学生对翻译的认识也是不够的。他们认为翻译不就是一个词汇的堆积,语法知识掌握的检验而已。他们孰不知翻译牵涉到专业知识的积累,语言能力的掌握等。所以认识的不够导致行动的不积极,所以翻译教学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途径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本科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年段各3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共330名学生。

1.2调查工具

1.2.1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的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当场回收。

1.2.2统计分析

将所有调查资料经专业人员检查、核对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一般性统计描述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330份,回收330份问卷,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97.0%,其中医学本科生大一有114人,大二有89人,大三有117人;男生59人,女生261人。

2.2抑郁和焦虑检出率

在有效320份问卷中,存在抑郁的有37人(11.6%),存在焦虑的有44人(13.8%)。

2.3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家乡对抑郁严重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2.4多因素分析

以抑郁(赋值为:0为无抑郁,1为抑郁)为因变量,以年级、家乡、独生子女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家乡是大学生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

3.讨论与分析

3.1医学本科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级、家乡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年级比较,二、三年级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于一年级,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时间是下半学期开学后三个月,一年级大学生已经适应了新环境,而二、三年级课程负担重和临近实习,因而产生了更多的抑郁症状。家乡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由于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导致城市、城镇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可能是由于父母的繁忙,导致平时缺乏内心交流。

3.2医学本科生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篇9

初中阶段,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英语,但是初中阶段英语的学习难度却提升了很多,且教学的重点与小学阶段也完全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在小学阶段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有很高的兴趣,但是在进入初中以后,伴随着学习知识量的增加以及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人逐渐失去了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会出现厌学、弃学、自暴自弃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倘若学生失去了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自然也就降低了,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1.2教师教学方法不佳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大都采用板书教学法进行教学,初中阶段,受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学生大都是比较活跃的一种状态,教师的这种单调而又枯燥的教学方法会大大影响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针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2. 改善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的方法以及措施

常言道:“有问题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针对中学英语教学,也是一样,虽然目前乡镇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相信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教学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可以迎刃而解。接下来,本文将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改善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方法以及措施。

2.1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育而言,若想实现质的改变,提升学习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针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一样。而若想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解决措施:(1)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播放大量的与欧美国家有关的景色的图片或者是一其他的有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国外的世界的精彩和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就会有想要主动去学习的想法以及动力;(2) 组织中外交流活动。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允许的学校来说,可以组织中外交流活动,通过与外国小朋友接触,借助于友情的力量和对于沟通的渴望激发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2.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若想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的提升,除了要从学生角度入手,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外,还要从教师角度入手,实现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借助于信息技术中的PPT课件可以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于信息技g中的集图片、视频、文字于一体的功能实现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学习的自主性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景设置教学法、竞赛法等多种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进而提升初中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教学建议以及教学措施的帮助下,这些教学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以及缓解,进而为乡镇中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琛.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篇10

[

关键词 ] 职业倦怠;医学院校;教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182-02

[作者简介] 冯旭(197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卫生服务,心理健康,f-1979-11@tom.com。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1]。教师被公认为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2-4]。医学院校教师负责培养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医学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工作繁重,而且还面临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改革,以上因素的累加效应使得医学院校教师可能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本研究旨在调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这不仅对于缓解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提高教师职业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还能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和医学院校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并为寻求减轻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在某医学院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教研室的10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括①自制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称、科研情况等;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共22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即情感衰竭(9个条目)、去个人化(5个条目)和低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描述、方差分析、t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状况

本研究调查了102名教师,其中男性24人,女性78人;年龄为40岁及以下48人,41~50岁40人,51岁及以上14人,具体情况见表1。

2.2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102名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为 (47.77±6.22)分、情感耗竭得分为(20.01±3.46)分、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分别为(8.31±1.67)、(19.45±3.54)分。

2.3医学院校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

不同特征的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详见表1。

2.4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教龄和学历是倦怠总分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授课学时数为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龄为去个性化维度的影响因素,教师的职称是低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影响因素。(表2)。

表2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医学院校教师的倦怠总分及各维度每题得分均值均小于3分,说明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这与周喜华[5]以及唐芳贵等人[6]研究结果一致。职业倦怠程度与性别无关,这与张霞[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年龄和教龄较大的教师在倦怠总分、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年龄较小的教师,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小的教师工作经验欠缺,处于工作压力大的状态。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高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主要是因为有科研工作的教师希望通过科研来寻求学术上更大的发展,故去个性化得分低。在倦怠总分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博士研究生得分低于硕士研究生,是由于学历高者倾向于高的期望和要求,更难于获得高个人成就感。教师职称越高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越低,主要是由于职称低其年龄也相对较低,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故其倦怠程度高。兼行政职务的教师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上得分较低,这与周广亚[8]的研究结果相似,是因为兼行政职务的教师与不同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较多,生活内容更丰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给医学院校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医学院校在今后的管理中应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针对职业倦怠高发群体的必要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和组织调整来减轻或预防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J].Annu Rev Psychol, 2001(52):397-422.

[2]刘思浚,徐济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95-1896.

[3]吴小云,刘春华.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J].现代管理科学,2013(8):92-95.

[4]王艳波,李丹琳.甘肃省护理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4)85-88.

[5]张霞,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0-57.

[6]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0-932.

篇11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上述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的官方网站公布的世界大学的排名。其中,《qs顶尖大学》网站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简称qs rankings),是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排名主要包括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及学科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是采用汤森路透数据库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the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以学术同行评价为核心,重点考虑了学校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兼顾了学校国际化建设情况,整个指标体系与大学的重要工作相对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被广泛接受,具有较大影响力。《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独立研究完成,是世界上第一个涵盖全球大学的排名榜,提供了一个全球大学国际性评比基础,因此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贡献。

三大榜单在衡量世界大学时采取从不同维度的指标及权重进行计量,因此将这三个排行榜的2011年至2013年医学院校的排名情况进行收集,连续三年均上同榜并均位于上述三个榜单的前50名的医学院校进行整理、,获得到来自13个国家的64所世界知名医学院校,这些院校可谓是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

2 研究结果

2.1 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国家分布情况

获得的64所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分布在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其各洲拥有数量的构成比分别为57.81%、29.69%、6.25%、6.25%,如表1所示。其中,美洲占37所,均分布在北美的美国(34所)和加拿大(3所);欧洲占19所,分布在西欧(13所)、中欧(4所)、北欧(2所),涉及7个国家;亚洲占4所,分布在东亚(3所)和东南亚(1所),日本2所、中国香港1所、新加坡1所;大洋洲占4所,均分布在澳大利亚。

表1各洲各国拥有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数量分布情况(单位:个)

2.2 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从上榜家数看国家分布情况

因为三个排行榜评级指标和权重各有不同,所以本研究中获得的来自13个国家的64所医学院校可谓具有全球影响力。因此依据上榜家数又能进一步看出各校之间在全球影响力的不同。从表2所示,三家杂志均上榜的医学院校有20所,其中美国占10所,英国占5所,加拿大占3所,澳大利亚和瑞典各占1所;两家杂志上榜的医学院校有26所,其中美国16所,澳大利亚3所,英国和日本各2所,德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各1所;一家杂志上榜的医学院校有18所,其中美国8所,荷兰3所,英国和瑞士各2所,德国、芬兰、比利时各1所。

表2从上榜家数看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国家分布情况(单位:个)

本研究对上榜三家榜单、两家榜单、一家榜单按照比例分别赋予权重10、7、3,各国家依据上榜家数所拥有相应的医学院校的数量乘以其权重相加之和,结果如表3所示。美国赋值总和遥遥领先,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表3从上榜家数的权重看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分布国家的赋值情况

3 结果讨论

3.1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数量分布绝大部

分集中在美洲和欧洲。

从表1,我们看到64所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数量分布美洲居首,其次欧洲,该两大洲拥有这些医学院校数量占到87.5%。分布在美洲的37所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医学院校全部来自北美,只分布美国和加拿大。分布在欧洲的19所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医学院校来自西欧3个国家,中欧2个国家,北欧2个国家。因此从数量分布上看,美洲的医学院校发展实力非常集中,而且基本集中在北美的美国,而欧洲比较分散,但整体水平稍高。

3.2拥有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主导地位。

64所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涉及的13个国家,除中国香港外,其余都属于发达国家。但是,在1997年以前,中国香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良好的高校基础来源于英国殖民地时期,在1997年回归中国以后,在中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国两制的基础上香港的各大学继续发展达到现在的现状。

3.3美国和英国的医学院校对全球医学教育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从表2我们发现,在64所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校中拥有绝对数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和英国。从表3我们又发现,对各国家拥有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按照上榜家数权重赋值计算总和,排在前两位的国家依然为美国和英国。因此,不管从拥有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绝对数量还是从上榜家数看其在全球认可度来看,美国和英国两国拥有的医学院校在全球医学院校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3.4北美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全球医学院校中的影响力居首。

从表2和表3,我们还发现北美的美国不管从拥有全球具有影响力医学院绝对数量还是从上榜家数看这些医学院在全球认可度来看,都是绝对领先,因此,美国的医学院校影响力在全球是居首。

4 研究启示

《qs顶尖大学》、《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三个官方网站对世界各国医学学院进行国家排名,排名虽然只是暂时性的结果,但是它们可以成为推动各国医学院校未来发展的动力。另外,虽然我们深知发达国家美国和英国医学教育在全球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鲜有人用具体数据证实它,而本研究不仅证实该结果,而且看到美国的医学院校综合实力对全球的影响力遥遥领先。本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在国际视野下评价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篇12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特别少见的胰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生物学未定或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该病名称较多,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状瘤,STP在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尤其是影像学表现,具有与其他胰腺肿瘤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回顾2001-2008年我们收集诊治的13例患者资料,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鉴别能力。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3例STP病人中,女性12例(96.3%),男性1例(7.7%),年龄7-71岁,平均年龄29.8岁,13例病人中,查体发现4例(30.8%),无痛性包块3例(23.1%),隐痛并腹部包快5例(38.4%),急性腹痛就诊的1例(7.7%)。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2.检查方法 2.1 超声检查 STP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囊、实性混合回声,常有低回声的包膜,根据病灶囊、实性结构的大小及范围不同,分为实质均匀型、囊实混合型及类囊肿型,本组实质均匀型1例,囊实混合型10例,类囊肿型2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60.5%。

2.2 CT检查 CT平扫,10例为囊实混杂密度类圆形肿块,囊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10-27Hu,实行部分为等或略低密度,在囊性低密度区内可见点状、结节状、云絮状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溶冰状”表现,CT值为25-48Hu,1例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团块,边缘清楚,形态尚规则,CT值38-44Hu,2例为囊性低密度团块,CT值16-20Hu,周围有略高密度的包膜,其中一例在包膜上有一软组织密度结节附着。增强扫描:11例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CT值30-50Hu,1例囊性壁结节也轻度强化;静脉期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CT值在45-88Hu;肿瘤内囊性部分,无论是动脉期还是静脉期均未见强化表现,壁结节明显强化,壁可有环形条状钙化,本组病例尚未见到。无论肿瘤位于胰腺的哪个部位,均未见胆总管及胰管扩张。

讨 论

SP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肿瘤,发病率占胰腺肿瘤的1%~2%[1],由FRANTZ[2]于1959 年首次报道。1996年前SPT有多个临床病理学名称,如胰腺状上皮肿瘤、胰腺状囊性肿瘤、囊实性腺泡细胞瘤、胰腺实性状上皮性肿瘤、胰腺囊实性肿瘤等,这些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特征。WHO于1996年正式将该病命名为“胰腺实性假状瘤”。

本组资料显示,SPT好发于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96.6%),平均发病年龄29.8岁,其中最小者为1例7岁少年女性,也可发生于男性(1例,占7.7%),与刘巍等[1]报道的结果相符。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考虑与其为潜在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有关,因此多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或以腹部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质下降等,但也可表现为肿瘤破裂所致急腹症,与师杰等[6]报道一致。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B超和CT对SPT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实际应用中,SPT的B超影像虽有一定的特征,如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内部回声多为囊实性,未见主胰管和胆管扩张等表现。但由于胰腺属于半腹膜后器官,位置较深,前方有肠管及胃等空腔脏器内气体的影响,诊断受到一定的限制,胰腺尾部易误诊为临近器官肿瘤。

CT不受胃肠腔内气体影响,并具有独特的影像特点,对SPT的诊断较B超更有优势,结合本组病例及有关文献报道,我们总结以下几点:1)SPT根据囊实性比例分为实质型、囊实混合型、和囊性型,但以囊实混合型最多见。2)发病部位以胰腺体尾部多见。3)CT平扫肿瘤内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4)囊性部分内常有点片状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水溶冰”状表现。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呈明显强化为又一特点,囊性部分内的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也随之强化。6)囊性部分在强化前后均为低密度,不强化。7)无论哪型SPT,多有完整的包膜,增强后包膜强化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多较清楚,可有钙化。8)女性多发,临床症状轻微。

SPT应与胰腺假性囊肿、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及胰腺癌鉴别。

胰腺假囊肿有胰腺炎病史,囊壁薄,无壁结节,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胰岛细胞瘤,多为实质型,平扫为等或略低密度实性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与胰腺实质相比明显强化。无女性好发趋势。胰腺癌,腹痛明显,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胰头区肿瘤常有胰管扩张,AKP升高。

参考文献

1. 刘巍,曹荣,李玉军. 胰腺实性假状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1):48 52.

2. 徐钟慧,姜玉新,欧阳云淑,等. 胰腺实性假状瘤的超声表现[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16(3):233235.

3. 胡震,代文杰. 胰腺实性假状肿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27(5):418420.

篇13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and Jiangsu/ZHANG Jing*, QI Yu-long, LI Jun-hua, et al. * Department of Nursing,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3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prevention. Methods Totally 1 783 medical students of three medical colleges were recrui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statu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was investigated with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adolescent life event scale.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in medical students was 11.6%.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was associated with sex, study stress,grade,major,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health adjustment,positive coping and negative coping(P

【Key words】 Internet;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Mental health;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medical

网络成瘾为过度的网络使用、病理性的网络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网络成瘾目前还没被看作是一种疾病,但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和精神失调,从而被共同命名为计算机和网络成瘾[2]。据报道,美国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比例为8%~13%[3]。有研究报道,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病率为1.6%~15.8%[4-5]。为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笔者于2009年3-6月对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和徐州医学院3所医学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探索网络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从3所医学院校所有专业整班抽取一、二、三级学生1 783名作为被试,其中一年级学生623名,二年级学生545名,三年级学生615名;男生1 001名,女生782名;临床医学学生992名,预防医学学生122名,护理学学生508名,其他专业学生161名。共发放问卷1 9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783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级、学校、以及专业4个条目。

1.2.2 网络成瘾量表 国内台湾大学陈淑惠[6]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共26个题项,为4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陈淑惠报道的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2周之后的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则介于0.78至0.90之间。

1.2.3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7] 标准详细界定了网络成瘾的“症状”、“病程”及“严重程度”。症状标准共7条,概括为:①对使用网络的渴求;②减少或停止使用后的戒断;③耐受;④对网络的使用难以控制;⑤不顾危害性后果;⑥放弃其他活动;⑦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确诊须具备①和②的2条核心症状及后5条附加症状中的任意1条。病程标准为平均每天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6 h、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2名评定员间各症状条目一致性为0.893~0.980,Kappa值为0.73~0.87(P<0.01)。不同技术职称评定员间症状诊断一致性为0.962~0.988,Kappa值为0.89~0.95(P值均<0.01)。

1.2.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8]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过去1 a内给医学生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该量表为自评问卷,由27项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基于因子分析该量表可以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过去1 a内发生或未发生,若发生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即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或极重度(5)。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39,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1.2.5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姜乾金等[8]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为自评量表,由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维度组成,各包含10个条目。被试对每一种应对方式作出1~5级选择回答。积极应对维度的α系数为0.754,消极应对维度的α系数为0.716。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统一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网络使用状况 在调查的1 783名学生中,207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检出率为11.6%。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6.8%,高于女生(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生活事件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成瘾组医学生在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是否网络成瘾为应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消极应对均进入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网络成瘾率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网络使用率为100%,表明网络使用在医学生中得到普及。医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60%,与国内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7.1%~15.8%)相近[9]。

3.2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调查显示,男生网络成瘾率是女生的2.08倍,与有关研究的结果[10-12]一致;大多数研究认为网络成瘾以男性居多,也有研究发现成瘾者无性别差异[12]。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研究的方式不同、调查工具不同及样本选择不同所致。本研究出现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医学生对于感情的宣泄和处理方式不一致:男生好奇心强,易追求新事物,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对同伴、家长、教师倾诉,更多寻求陌生人帮助,当男生无法解决这种矛盾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女生更多地向现实中的朋友寻求帮助,其原因及其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2.2 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网络成瘾贡献比较大的是人际关系,与梅松丽等[14]研究结果一致。网络成瘾大学生人际适应差的原因通常是不能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特别是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出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和自我适应不良的情况时,只有上网获得交流与沟通[15]。

3.2.3 学习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研究发现,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考试失败、重修或重考等学习压力成为影响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与梅松丽等[14]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网络成瘾者在学业上普遍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在学习上易遭受挫折,没有自信心,在学业上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出现考试失败或补考,得不到同学教师的尊重。但是其个性中又有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强烈渴望,为了获得成就感,于是就在游戏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成恶性循环。

3.2.4 消极应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不同网络使用的医学生在应对方式的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成瘾医学生多采用消极行为方式应对问题,而未成瘾医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应对问题;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缓解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中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陈川等[16]在对网络成瘾研究中发现,具有遭遇挫折或阻挠,沮丧、悲观特征的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医学生正处在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其提高应对能力的重要心理资源。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心理应对能力。

4 参考文献

[1] SUN DL,CHEN ZJ,MA N,et al.Decision-making and prepotent response inhibition functions in excessive internet S Spectr,2009,14(2):75-81.

[2] ZBORALSKI K,ORZECHOWSKA A,TALAROWSKA M,et al.The prevalenc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pupils.Postepy Hig Med Dosw,2009,63(2):8-12.

[3] WHANG LS,LEE S,CHANG G.Internet over-users’psychological profiles:A behavior sampling analysis on internet addiction.Cyb Psychol Behav,2003,6(2):143-150.

[4] 赵朋,毛富强,刘莉,等.医学生网络成瘾障碍内观认知疗法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29-432.

[5] ZHANG L,AMOS C,McDOWELL WC.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yberpsychol Behav,2008,11(6):727-729.

[6]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7] 陶然,黄秀琴,王吉囡,等.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医学杂志,2008,33(10):1188-1190.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120-122.

[9] CHIEN CHOU,MING-CHUN H.Internet addiction,usage,gratification,and pleasure experience: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p Educ,2000,35(1):65-80.

[10]Ph.D.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n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Cyberpsychology,2008,11(3):363-366.

[11]KEUM SJ.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 School Health,2008,78( 3):165-171.

[12]YANG CK.Sociopsychia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ho use computers to excess.Acta Psychiatr Scand,2001,104(3):217-222.

[13]赵晓蓉,戴文涛,周卫平.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8):657-658.

[14]梅松丽,葛鲁嘉,寇长贵,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件及适应性. 学校心理卫生,2008,22(3):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