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劳动力市场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劳动力市场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劳动力市场趋势

篇1

第三条劳动力市场的活动应当遵循自主用人、自由择业、平等竞争、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

第五条市劳动行政部门是特区劳动力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各区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工商、*、物价、财政、税务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择业求职

第六条凡年满十六周岁、有劳动能力和求职要求的劳动者,均可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求职。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不因民族、性别、不同而受歧视。

第七条劳动者从事国家和省劳动行政部门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八条符合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需要求职的失业人员,应当持本人身份证和有关证明到户口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指定的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第九条劳动者求职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二)参加招工洽谈会;(三)查询招工信息;(四)求职信息;(五)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第十条劳动者求职应当如实介绍本人的有关情况,提供身份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明等有关证件和材料。

第三章招用人员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工自,可以自主决定招用劳动者的时间、数量、方式和条件。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一)委托职业介绍机构;(二)参加招工洽谈会;(三)公布招工信息;(四)查询招工信息;(五)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用劳动者,双方应当签定书面合同。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用劳动者,应当招工简章。招工简章应当真实载明本单位基本情况、招聘岗位类别、用人条件和数量、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内容,并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招用国家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特种作业工种的人员,应当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劳动者应当进行上岗前培训。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者报名登记之日后十日内决定是否录用。决定录用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招用劳务服务、家政服务人员,当事人之间应当书面或者口头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月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自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提供虚假招用信息;(二)向劳动者收取费用;(三)扣押劳动者证件或以抵押名义扣押其财物;(四)使用童工;(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职业介绍机构

第十九条职业介绍机构包括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和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劳动行政部门设立的职业介绍机构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就业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非劳动行政部门设立的职业介绍机构是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向社会提供就业服务的经营性机构。

第二十条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规定的名称和组织章程;(二)有与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设施;(三)有不少于十万元的注册资本;(四)有相应的财务核算制度;(五)有三名以上取得《广东省职业介绍从业人员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申请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文件:(一)申请报告;(二)组织章程;(三)资金信用证明;(四)服务场所证明;(五)机构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证明;(六)从业人员的《广东省职业介绍从业人员资格证》;(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二条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实行许可证制度。市属单位和省内外驻汕单位申请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向市劳动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其他单位申请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向所在区劳动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区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市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或者初审意见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职业介绍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三条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凭《职业介绍许可证》到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凭《职业介绍许可证》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并到税务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营业。

第二十四条职业介绍机构可以从事下列业务:(一)为求职和招工进行登记;(二)提供求职、招工信息;(三)提供劳动政策咨询和公布国家规定的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职业)范围;(四)用人推荐;(五)组织劳动力供需双方洽谈。

第二十五条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还可以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下列服务:(一)职业指导;(二)档案保管、代办社会保险、办理用工备案登记手续、劳动合同鉴证等劳动事务业务;(三)组织地区间劳动力交流活动。

第二十六条职业介绍机构从事涉外职业介绍业务,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职业介绍机构应当优先为残疾人、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驻汕部队随军家属介绍职业。

第二十八条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介绍职业,对国家规定实行持证上岗的工种(职业),应当查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初次求职属流动人员的,应当查验《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属特区城镇人员的,应当查验失业证明;对曾经就业的人员,应当查验有关就业证明。

第二十九条职业介绍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一)为不符合求职条件的劳动者介绍职业;(二)超出业务范围开展业务;(三)提供虚假信息,作虚假承诺;(四)采取欺诈、诱惑、胁迫等方式进行职业介绍活动;(五)伪造、涂改、出租、转让、买卖职业介绍许可证;(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收取费用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按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悬挂《职业介绍许可证》等有关证照和服务项目、收费项目及标准。

第三十二条职业介绍机构变更、歇业或终止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原发证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管理监督

第三十三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空缺岗位信息采集和劳动力市场供需预测,定期向社会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和劳动力指导价格,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三十四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统筹规划,并对特区职业介绍机构的布局和数量进行宏观调控。

第三十五条特区实行空缺岗位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出现空缺岗位需招用劳动者的,应当编制用人需求计划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并进行职业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招用、中介服务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不按时支付工资或所支付工资低于特区最低工资标准的,责令补足所欠部分,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二)向劳动者收取费用、扣押劳动者证件或以抵押名义扣押劳动者财物的,责令退还财物,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职业介绍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未取得《职业介绍许可证》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万元罚款;(二)为不符合求职条件的劳动者介绍职业的,责令改正,按每介绍一人处以五百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三)违反第二十九条第(二)、(四)、(五)项规定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四)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的,由物价等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五)不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有关证照和服务项目、收费项目及标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职业介绍机构向劳动者提供虚假招工信息,违反广告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篇2

Keywords:labor market;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flexible employment;old-age insurance

一、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1.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是反映在一定的人口结构下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两个指标,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则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其中经济活动人口指的是有劳动能力、并且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而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64岁的人口。截至目前为止国家统计部门还没有公布过关于劳动参与率的专门数据,因此这一数据需要进行推算。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对1998~2006年中国劳动参与率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1998年的劳动参与率为84.65%,1999年略有下降,为84.57%,在2000年降至83.23%,尽管2001年劳动参与率升到83.73%,但随后在2002~2004年劳动参与率继续下降,2004年劳动参与率为81.

93%,2005年劳动参与率上升至83.44%,2006年则降到82.29%。

从总体上看,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造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导致年轻人的劳动参与率下降;二是提前退休现象导致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下降;三是再就业困难,导致一部分失业者失去寻找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成为“沮丧工人”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参与率下降。

2.灵活就业日益普遍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发生着变化,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的正规就业人员比重处于下降过程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灵活就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多,灵活就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形式。所谓灵活就业,就是在正规单位或非正规单位中区别于正规就业的就业形式。这类就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等方面更加具有灵活性,在保险福利、劳动关系上又常常是不具备确定的法律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来源不仅有国企下岗人员、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还包括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其中下岗人员多受雇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或正规单位的非正规岗位、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多从事于建筑施工、餐饮服务、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工作;而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多为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范围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一项研究,2003年灵活就业总量约为4700万,占城市就业总量的18%。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类似研究,2003年灵活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在17.5%左右。

3.人口老龄化将使未来劳动力供给减少联合国在1956年提出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标准,其中对老年型国家的划分是: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按此标准中国在2000年成为老龄型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持续加快,预计21世纪中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迅速增加,21世纪中叶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放慢。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人口总量方面,随着生育率和出生率长期持续地下降,人口增长惯性大为减弱,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之后人口总量将逐步减少;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预计从21世纪30年代开始,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开始下降。有学者预计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比例将从未来20年间的60%以上,逐步下降到本世纪末略高于50%的水平。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缩减,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不利影响。

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将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主要体现在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养老保险负担,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难两个方面:1.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养老保险负担劳动参与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领取养老保险金的退休职工相对于向养老基金缴费的在职职工的比率是较高的,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我国现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向社会统筹缴费的部分用于基础养老金的计发,体现社会再分配;向个人账户缴费的部分用于职工本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体现效率性。社会统筹部分财务收支的平衡条件是:缴费率=工资替代率×赡养率,其中缴费率为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缴费额与工资总额之比,工资替代率为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与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之比,赡养率为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人数之比。这个等式表明,如果要维持工资替代率不变,赡养率越高,则缴费率就越高。然而企业和职工个人对缴费率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缴费率达到这一上限比率时,赡养率的进一步提高就意味着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需向下调整。然而养老金有向下的刚性,易涨不易降,其结果是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财务危机。

2.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难

灵活就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强,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正规就业的特点设计和运作的,它以就业的稳定性和缴费的连续性为基础。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设置上是以用工单位为中心,主要面向用工单位实行参保人员的登记、申报及费用的征缴,缺乏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难以掌握这类用人单位的经营现状、职工人数、职工收入等基本情况。

显然,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与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相符。尽管近年来为方便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的省、市社会保险机构设立了个人缴费窗口,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灵活就业人员办理日常性参保事务,但由于这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以个人自我管理为主,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对这类就业人员参保的管理上受职能限制,强制力有限,使得参保不稳定。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新问题,政府需要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入手,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针对灵活就业改进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劳动参与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带来的冲击,以及灵活就业参保难的问题。

1.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面对劳动参与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带来的挑战,我们应立足当前,尽可能使适龄劳动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分为城镇和农村两个板块,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为城市中的就业人口,覆盖率从总体上看并不高,用人单位逃缴养老保险费、故意瞒报或漏报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设远滞后于城市,基本上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土地成为农村人口养

老的主要经济保障。

对于城镇养老保险的扩面问题,首先,需要对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中形成的历史欠账明确责任,合理地测算缴费费率,以提高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其次,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加大养老保险推行的强制力,对恶意逃避参保的单位应加大惩罚力度,以尽快提高养老保险在个体、私营企业以及非正规部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劳动者能够参加到养老保险制度中来。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加快制度构建的步伐,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按东中西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性的缴费和给付标准,将农村人口纳入到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中来。

2.针对灵活就业改进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应考虑制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弹性化标准。正规就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单位与劳动者个人共同缴费,这种模式应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进行创新,特别是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以及缴费方式上进行创新:在缴费基数上,可以考虑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设定为不低于当地职工的最低工资,以减少灵活就业人员的负担;在缴费比例上,面向正规就业的养老保险费率高待遇高,成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障碍,应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以较低的费率参加养老保险;在缴费方式上,可考虑为灵活就业人员设定年度缴费额度并按年结算,只要在一年内的任何时间缴费达到额度,就视为该年正常缴费,以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缴费方式。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价格信号的引导,劳动力一般会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事实也正是如此,所以对于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研究以及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研究是相当丰富的,而西部劳动力市场少有研究者关注,西部地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及状况目研究前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国家卫计委2013年全国外来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人口工资、社会保障、教育程度等维度进行研究,深刻剖析西部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流动的驱动力,以达到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目的。

二、西部地区农民工劳动市场概况

(一)样本数据描述

根据国家卫计委2013年全国外来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西部12省共有64824个个案。表1为各省的样本数量,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样本量,基本达到1:1。

就各省的流动人口来源来看,我们发现西部的绝大多数省份(除新疆、和青海外)都有一半以上的省内流动率,其次就近跨省流动也是比较多的,像贵州,省内流动占到65.2%,其余流入贵州省前三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湖南、重庆。(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也适用)。这显然很容易理解,由于城市的收入高于农村,这吸引了农民工流入城市,但考虑到迁移的成本,所以有不少人了选择省内流动或就近跨省流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和青海这三个省,省内流动将近30%,而跨省流动的比例远大于其余几个西部省份,研究发现这三个省份的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四川、河南、甘肃这三个省份。四川与河南都是人口大省,成为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主要人口输出地。即使是这样也遵循就近跨省流动的原则。

(二)受访农民工的个人特征(见表2)

分析一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被访者占55.3%,女性比例占44.7%,男性略高于女性,我们可以看出男性的流动意愿略高于女性。从年龄结构上看,20-50岁是的农民工占到近90%,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农民工是极少数的,将近10%。从农民工的年龄分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意愿往往是比较强的。从婚姻状况层面上,76.3%的农民工处于已婚状态,其他婚姻状态的只占到近25%。在民族构成上看,汉族仍然是大多数,占到将近86%,少数民族仅占14%,同时研究发现,像新疆、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外流动的人口是非常少的,反而是人口流入的大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其他的地方生活难以适应,其二是国家政策支持西部的发展,给他们许多优惠的政策,建设美好家园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他们的跨省流动的意愿很低。从教育程度方面看,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总数的71.1%,高中及专科学历的占26%,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2.9%,总的来说,男性的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女性,但从这个数据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农民工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还是偏低的。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收入和人力资本的高低有着极强的联系,而在人力资本因素中,又将教育、培训视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很多新生代的农民工意识到教育对于收入的贡献率,因此在城市务工期间努力拿到函授、夜大的文凭,以提升自己的收入,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如:北上广)超大城市尤其明显。而在西部地区农民工总体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受教育水平对于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工资状况见表3)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三)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现状

以下主要是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农民工就业身份,就业行业以及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来评估西部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情况。

首先,根据表3西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西部地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讲,西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略高于西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西南地区除外,其余五省均未达到西部地区整w的平均水平,而西北地区的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四省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因此,总体来看,西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高于西南各省的农民工工资水平。更出乎意料的是,的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达到了3846.73元,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这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地处青藏高原上,环境恶劣,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比非高原难度要大很多,再加上本就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根据供求理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重庆、四川和广西,人口密集,劳动力供大于求,因此价格下跌。

表4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性别的农民工收入的差异,西部地区男性农民工收入为3441.59元/月,女性农民工收入为2683.4元/月,男性收入是女性收入的约1.28倍。这个情况与其他地区的情况非常吻合,这表明不同性别的收入差异跟所处的地区关系不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农民工更多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由于男女体能上的差异,男性农民工相比女性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次,依据西部地区总体的就业性质,从事个体工商业和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分别占到47.7%和24%,无单位的农民工也占到12.4%,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的共达到10.6%。从农民工的就业身份来看,雇员占到50.6%,雇员的平均工资在2755.66元,大部分雇员的工资为3000元(即众数);雇主占10.3%,月收入均值为4473.76元,大部分雇主收入为3000元;自营劳动者占36.2%,这部分人的月收入的均值为3426.94元,众数为3000元;家庭帮工占2.9%。从以上描述中,显而易见的得出农民工主要还是以雇员和自雇为主,稍微有点积蓄的农民工做私营的买卖,赚的钱会多一些,但这部分人仍占少数。

农民工所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时长普遍高于初级劳动力市场,分析西部农民工每周工作天数,我们发现每周工作6天和7天的农民工分别占到26.8%和57%,而只在工作日工作的比例都不到20%。进一步分析,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长,8小时及以内的占到41.9%,9至12小时的占到54%,13到18小时的占到4.1%。农民工周工作时长明显比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长,而工资却相差不少。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工作时间越长,收入越高。

表5为西部地区各行业共计55254个案(除去系统缺失的9570个案例)行业占比和社保覆盖状况,通过表4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吸纳农民工比较多的行业,前五名的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与全国的农民工就业的情况是相吻合的。总体来讲,男性多从事批发零售、建筑业、采掘业等行业,而女性更多的从事服务行业,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装店、超市等,农民工多从事个体经营或在私营单位打工,能够进入正规单位的农民工少之又少,这一点与其他地区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基本一致,即农民工在务工地更多的是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难以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如此现状跟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零售餐饮业、建筑制造业等对学历和技术的门槛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必然也就成为了农民工的集聚的行业。然而,我们发现在农民工集聚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是非常糟糕的,在这三个行业一项社会保险都没有的农民工均达到了80%以上,这意味着一旦农民工在工作期间生病或出现意外,医药费都是自己负担,没有医疗保险的保障,因此很多农民工表示“在外务工期间,最恐惧的就是生病”。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情况之所以如此不乐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政策文件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其二,很多用人单位为一己私利,不按时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这种不当的行为,并未受到应有的处罚,而且被默认为是次级劳动力市场应有的现象;其三,农民工自身在求职的时候,对社会保险方面不重视,缺乏自我维权的意识,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这三个行业的农民工也相对较多,社保覆盖情况要比批发餐饮服务业好些,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这三个行业1-3项社保占比较多,更多的是缴纳了工伤保险。而其他行业发生工伤的机会比较小,索性就一项也不缴了。总之,西部地区次级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保障这个方面亟待完善。

图1为西部12省0项社会保险的占比情况,很清晰地发现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一项社会保险的比例高达95.1%,而重庆、四川、新疆是12省中,社保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但仍高达50%以上。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各省在农民工参与社保的情况,均难以达到目前的整体水平。总之,农民工所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本就非常的不正规,不完善,而西部的情况却更严峻。

图2为最近一次看病报销的占比情况,在样本总体中,近期看病的个案共有4550个,这部分群体中没有享受任何报销的占到近78%,而看完病后由单位报销的只有2%。可见,医疗保险的缴纳情况极其糟糕,而对于体力劳动繁重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是他们紧急而又迫切的需要,因此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情况亟待完善。

虽说农民工在城市的很多权益都得不到保障,但他们仍甘愿进城务工,一是由于农村不能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二是因为他们在城里务工,总会比在农村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受高收入的驱动,该群体对于社保方面的缺失也就直接忽略了。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民工来源地、人口学特征、工资水平、工作时长以及社会保险水平的分析,西部地区次级劳动力市场极其的不完善,具体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周工作时间太长,总体工资水平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②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太低,用人单位基本上不给雇员缴纳社会保险;③农民工主要聚集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建筑以及社会服务行业,住宿餐饮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较低,批发零售业的收入差距较大,建筑采掘业的工资水平比较高。

因此,规范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需在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宏观政策层面,政府部门急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群体的权益,在社会保险方面,强制雇主给农民工缴纳三险一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未按规定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雇主或单位一律严肃罚款。或者政府、单位(或雇主)和雇员实行“三三制”的社保缴纳方式,为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其次,在中观层面,企业应积极联合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以及其他福利服务,协助其提高工作技能,以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雇员的流失率。最后,在微观层面,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以及收入低,除了客观环境的原因,跟农民工自身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必要地社会保障意识,也缺乏专业技能,更多的从事体力劳动,他们需要在选择好行业的前提下,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和工作技能,逐步在工作中获得“一技之长”,以提升自身收入;另一方面,该群体流动性太大,有些企业想给他们缴纳社会保险,但出于流动性大的原因,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农民工群体在选择就业时,尽量保持工作的持续性,不要流动太频繁。

总而言之,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是城乡户籍制度的苦果,单靠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个主体的努力改进,难以起到显著效果。只有全社会都为构建平等和谐的劳动力市场出谋划策,才能促使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参考文献:

[1] 邓永辉.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3):103- 105.

[2] 沈洁.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证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青年学报,2015(01):43- 48.

[3] 金晓彤,杨潇.差异化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31省(市)4268个样本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5(03):20- 29,94- 95.

[4] 夏季,陈婉娟,徐礼清.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06):1456- 1459.

[5] 刘健.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05): 129- 133.

[6] 叶青华.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7] 陈利锋.二元劳动力市场、异质性雇佣成本与失业波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67- 77.

[8] 任丽新.二元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权益问题[J].理论学刊,2003(04):111- 114.

篇4

党的十六大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务之急。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就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要农民增收,必须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诸多途径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农村从开放的1978年到2000年,已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占63.91%,而1999年世界平均比例为54%,高收入国家为24%,中等收入国家为34%。另外,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1999年达50%,远低于第一次现代化的30%的标准,而高收入国家为5%.中等收入国家为32%。所以,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从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包括向非农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向乡镇企业转移,向小城镇及城市转移等几种转移去向。

一、长三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其独特的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消息,2007年上半年,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分别排全国第一、四、五位。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22.2%,就业形势好于去年。而江苏省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上半年该省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9.81万人,新增劳务输出30.89万人,分别较年初增长2.69%和4.42%。在浙江,2004年农村非农劳动力的比例上升到63.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二十个百分点。有关专家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推动因素。

(一)上海转移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情况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1995―2006年外地人口向上海的迁入情况

对以上的数据在EXCEL上进行回归,可以得到如下的趋势图:

从线性趋势图可以看出,1995年以后,上海的迁入人口远远大于迁出人口,并且其机械增长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上海的人口迁入量以及迁入率在2003年和2004年的时候达到了高峰,此后随着上海一系列限制外地人口入沪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外来人口的迁入有所减少,但总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同样,用EXCEL表格在图上显示出来为

从左边的曲线可以看出:相比较于城镇人口一直在以较高的增长率迁入上海,农村人口的迁移量在1980―2000年之间都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上。但是从2000年以后突然有一个质的飞跃,迁移数量越来越多,并有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的趋势。这是因为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此以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门槛降低,为缓解本国能源环境的压力,也由于中国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本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这直接导致对一线操作工人的需求量大增,所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制造业发达的上海。

所以上海的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就业以上海新增的制造业为主,这种趋势在上海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下图是最近几年中上海吸纳新增非农劳动力最多的行业: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了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上海农村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在各行业中的就业分布较前两年有所不同,原来排位靠后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跃居第二三位。按行业分,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5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6%)。对于后两者,政府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而且随着新兴行业的兴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吸纳新增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还会持续。

(二)浙江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浙江省一直以来人地矛盾特别突出,根据浙江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6年末,浙江省的常住人口为4 976万人,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4 980万人,与2005年末常住人口4 898万人相比,增加了82万人,增长1.67%。年末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 81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 166.3万人,占总人口的43.5%。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8个百分点。独特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浙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1.浙江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民营经济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1979―2003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1 125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就业人员1 058万人,占94.1%。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进入本地的乡镇企业就业。2002年浙江农村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个体户总就业人数1 393万人,占乡村就业总人数的64%,对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农业中转出的劳动力不是全部进入城市,有相当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实现了在农村的内部转移,农村第三产业正成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农村第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开始发挥,2002年从农业新转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向第三产业的占到60%,转向第二产业的占40%。同时,在第二三产业中,部分农村劳动力也从第二产业转向从事第三产业,使农村第三产业就业水平上升较快。

3.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由于兼业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农民收入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三)江苏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在2006年底时为2 656.8万人,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耕地仅为2.7亩,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如此紧缺的土地资源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1.在江苏经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在2002年的时候农村中的非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几乎持平。2003年非农业生产劳动力人数(1 418.79万人,53.56%)首次超过农业生产劳动力人数(1 230.29万人,46.44%)。在随后的几年中这种差距被逐步拉大。到2006年的时候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力的人数首次降到1 000万人以下,江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是相当明显的。

2.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等行业中。根据农村住户的调查资料反映,在全省1 675.43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工业吸纳的转移劳动力最多,达688.60万人,占41.1%;其次是建筑业256.34万人,占15.3%;再次社会服务业149.11万人,占8.9%;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共吸纳了167.54万人,占10%。这几个行业吸纳了75.3%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其他行业的吸纳数分别为交通运输业占5.4%,文教卫生占3.2%,其他占16.1%。

二、结论

篇5

1、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转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因此,需要从劳动参与、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总之造成目前人口结构的原因要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说起,下面简单谈谈:

中国从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由于时间的滞后性,目前还只是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计划生育恶果还没有显露出来。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表现为到2012年的总劳动力开始减少。

中国目前经济还朝气蓬勃,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劳动力还在增加。中国目前与日本1980年代后期有些类似,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以奥运会为标志)。但是2012年中国总劳动力达到顶峰之后将快速下降,意味着中国即将走日本1990年代的老路。2012年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标志年份。

在总劳动力减少之前,19-22岁劳动力在2009年达到1亿的顶峰之后已经开始快速减少,到2018年只剩下5000多万,也就是说最有活力的劳动力在9年之内下降一半,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这个年龄劳动力的减少导致高考生源快速减少(意味着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这也直接导致2010年的全国范围的用工荒,这样的情况今后几年还将持续。

2、农民工就业的流向

2008年及前后几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流向分布:

目前,在2008年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大量投资中西部,鼓励中西部开发,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回流,造成东部用工荒的出现。

国家现在的开发主要是基础建设方面,这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经过了解,中西部的条件相对艰苦,工人就业的要求较低,待遇比东部要高,使得上部的农民工流向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东部沿海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特别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调控的支持,使大量的房产公司起死回生,并囤积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2010年房市井喷,大量的楼盘陆续开发。预计未来几年楼市热度不减今年,到2015年达到调控高峰,以后将逐步得到市场的正常调控,与西方国家接轨,房产利润将大打折扣,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有一定比例的提升。

4、东部地区未来建筑工程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的建筑市场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有的经营模式将要发生改变,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以原始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将受到严重挑战,所以建筑市场应未雨绸缪,及早采取相应对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个人的构想和见解如下:

4.1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材料、工艺、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比如长沙某酒店共30层,可在15天建成,并可抗9级地震。这种新技术如能得到推广应用,将建筑产品有现址施工变成工厂预制现场安装模式,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并可使产品产业化,工人技术化,减少对人员过大流动带来的管理难度,而且受气候影响可减少到最低程度。

4.2建筑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及出路

目前国家通过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来对实现对建筑市场的控制。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业主、监理、承包商、材料商四大市场主体。并逐步建立了以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和建设监理制为标志的现代建筑管理体制。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控制,与国外的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同样都是买方市场,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我国建筑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预计在2020年到2030年之际,中国的建筑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业主委托监理管理模式将改变为咨询公司管理模式。

在实行该模式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步入稳定发展时期,开发商的暴利时代基本结束,利润一般在5%~10%的水平,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实现。

4.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改变

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控制,与国外的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同样都是买方市场,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我国建筑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市场不规范、竞争环境恶化突现出的施工企业头上的“四把刀”,使建筑施工企业苦不堪言,也把工程质量放在了钢丝绳上,不想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仍然以低廉的人工作为主要作业方式,更不愿意花钱去培训工人,更不愿在新工艺和新技术上花大价钱,使得目前的建筑市场用工日益混乱,人员素质难以提高,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体制上入手,对我国的建筑管理模式进行变革。(2)项目管理组织的不合理,效率不高,虽然有人提出了项目管理承包,但项目管理承包只是现有模式的一点改进,而要完全实现项目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管理则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改变。(3)在国际上,工程管理咨询是为项目法人提供高层次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实施业主方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策划和投资决策阶段的咨询服务和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项目目标控制。微观的工程施工监理只是其业务范围内很小的一部分。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业已经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似乎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独立出来,而单纯的施工监理占了很大一部分。前期的决策虽然也有但是不多。要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管理咨询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才行。(4)我国直线式两层分离劳务管理模式在我国建筑企业经过多年改革,现已基本实现管理层与劳务层的两层分离。但分离后带来的劳务层如何面对市场竞争的问题依然严峻,有学者提出了内部模拟劳务市场作为过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毕竟还要走向市场,所以他们仍然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劳务承包商是一种必然。专业劳务承包商的职工(专业工人)一般能得到很好的培训,并享有与工人同等的社会保障,且工资福利水平必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低资质承包企业以及私营建筑企业,他们一般很难独立承揽大型的施工项目(除大型的私营建筑企业),但为了生存,挂靠成为他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国家鼓励低资质的承包企业转向专业、劳务承包企业,私营建筑企业在最初可能也要走向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壮大后依然要面对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与其如此的颇费周章,不如改变管理模式而一劳永逸。

5、结语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人才领域,入世将会促进中外人才市场的融通,扩大市场资源,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和服务手段、技术的提升。

篇6

一、区域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徐州市目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4所,在校生12万余人,共开设16大类87个专业,其中五年制高职校共有6所,开设8大类66个专业,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灰领”技能人才。据调研,开设最多的专业前三位是加工制造、信息技术、文化艺术。

依据徐州市“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围绕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都需要为人才优化升级与支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规律已经表明,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内涵建设。据课题组调研,徐州产业结构已经由1990年的“二、一、三”调整为2011年的“二、三、一”结构,对应的就业结构由1990年的“一、二、三”调整为2011年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高,失衡现象严重,第二产业劳动力吸纳呈现不饱和状态,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是目前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职业教育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规划专业布局,还要在区域内注意错位发展,用足优势,着力打造多方共赢局面。

二、区域劳动力需求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五年间用工单位通过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各类人员数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15.9%,进入市场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数平均增速为16.95%,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大。五年间求人倍率呈波动态势,2010年就业市场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二)分行业劳动力需求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是我市需求最活跃的两大产业。第二产业需求量由2006年的53.8%上升至2010年的61.1%,上升了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需求量由2006年的42.97%下降到2010年的35.6%,下降了7.37个百分点。

(三)用人单位需求

目前仍旧是企业为用工主体,由2006年的92%上升至2010年的99%。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由8%下降到1%。其中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仍稳居前三位,分别占企业需求总量的36.08%、19%、12.61%。这与徐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把更多的名牌企业吸引到徐州来,发挥名牌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关。

(四)职业供求情况分析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是供需主体。近五年间,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经济业务人员、保险业务员、国际商务人员、推销展销人员;求职人数最多的岗位是文秘、打字员、营业员、话务员。因课题所需,课题组选取专业技术人员与商业服务人员进行比较,计算出2006~2010年两类人员的求人倍率,可看出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呈现上升趋势,商业服务人员求人倍率呈现下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起就业结构连锁反应。

(五)年龄段供求情况分析

从用人单位对各年龄组的用人需求看,16~24岁、25~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需求的主体,每年度基本维持在80%以上。本课题组选取16~24岁的用工需求进行分析,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存在一定的就业空间。

(六)学历供求情况分析

从用工需求对求职人员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占主体的仍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维持在总数的8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比重较低。

(七)职业资格供求情况

从用工单位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除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低于1外,其余均大于1。从需求人员的职业资格构成来看,持有职业资格五级的人数最多,由2006年的45.5%上升到2010年的54.7%,上升了9.2%;职业资格四级的波动幅度较大,职业资格二级(技师)的需求人数较少。从求职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构成来看,持有职业资格五级的人数仍是最多,由2006年的49.87%上升到2010年的53.79%,上升了3.92%,职业资格四级仍是波动较大的群体,求职人员中职业资格二级(技师)人数仍是偏少。

三、对策与方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两个方面的转型尤显突出:一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二是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实现这两方面的转型基点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但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决定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所以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区域产业调整方向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地区经济发展潜能,及早谋划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对策,主动承担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责,才能从根本上尝试性解决两个“不适应”(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多次指出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通过前述分析比较,以点观面,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主体。根据市场劳动力供需调研分析,财务会计类处于饱和,建议将该专业列为控制类。财政金融、经济贸易、市场营销以及工商管理类市场需求仍然很大,某些对应的岗位求人倍率较高,人才供应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持有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者占求职队伍的主体,同时市场需求基本平衡,大专学历且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在就业市场受到欢迎。职业院校若能以此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可以有效补充区域劳动力市场缺口,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区域经济优化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人才市场谋得重要之位。

(一)依托产业优化升级,摸清就业市场空缺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即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化的过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区域三大产业布局处于不断调整状态,已经初步凸显“二、三、一”产业布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会从事第三产业。如前分析,鉴于目前研究的区域是工业区域,二、三产业并驾齐驱,是区域经济活动最活跃的两大产业。人才需求都很旺盛,但就业形势未见缓解,关键在于人才的质量。职业院校担负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要开放性办学,关注职业市场的供求变化,主动探讨职业供求的走向趋势,避免在供求比例、数量匹配、基本素质等方面与市场失衡,影响专业发展。

(二)摸准行业发展态势,调适区域专业设置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要保障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学校的专业设置十分关键。市场是职业院校的出口方,家长、学生是职业院校的进口方,两者关注的焦点就是就业。虽然就业受多种因素干扰,但显性因素却是很明确——市场需求。职业院校要实现六个对接,关键也就在专业设置。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学校间的行业界限和系统界限被打破,各种变化因素要靠市场调节。所以学校要根据市场机制预报,主动进行专业调控,不仅仅是规模、种类的扩展,还必须将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力求平衡未来劳动力供求,最大限度地使用教育资源。徐州紧紧围绕四大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为切入点,针对区域的特色产业特点,进行特色专业设置和特色人才培养,提升整个区域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降低劳动力培养成本,提高区域内劳动者素质,为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同时,稳步提高培养层次,超前对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传统专业的提档升级。可以在保持专业设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地逐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三)构建四方联动平台,加强区域人才储备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新要求。专业设置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决定,才能使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支撑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对接产业发展,不是职业院校单方面的问题,应是区域统筹规划的范畴。行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发展的,而学校人才培养是相对静态和稳定的。从职业教育生存来看,专业开发与人才培养只有与区域经济密切挂钩,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地方政府、企业团体、职业院校、科研单位虽然组织目标不同,利益追求有别,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度高,如何使四方互动、发挥合力,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我们需要的更是一种政策导向,通过四方联动,寻求共赢局面,建立行业需要的人才储备库,产业专业对接、企业学校对接、岗位技能对接,为行业后续发展与优化提升提供劳动力保障。

(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教育对接

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快,专业知识更新快,产业间、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专才教育”已不利于人才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徐州,出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情况,精准化、智能化人才的输送成为新问题,有岗无人顶,人才规格培养由隐形问题转化为显性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切实落实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环境,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就要探索寓产于学、寓学于教、寓教于工、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搭建起桥梁,走出利企、利校、利民的多赢之路,为职业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强,黄唯.地区性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与对接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理论月刊, 2010(8)

[2]徐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基于江苏省海安县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0(24)

篇7

目前医院收治的有吸烟史的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骨折后如采用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的尽早恢复[1]。由于有吸烟史患者肺功能较差、手术操作的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术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2]。笔者所在医院骨科针对吸烟指数≥300的老年骨折患者,不论有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术前2~3 d均应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减少了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吸烟指数≥300(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的老年骨折卧床患者72例,年龄68~91岁,平均(78±9)岁,均为男性,其中髋部骨折67例,腰椎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功能障碍,亦无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等,给予择期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两组患者年龄、骨折分类、病情严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术前准备完善后即行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出现咳嗽、咳痰困难等症状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B组患者入院后,主治医生与责任护士即对其病情、以往身体状况、合并症以及有无潜在的并发症进行全面详细地评估,尤其注重了解有无长期吸烟史并计算吸烟指数。该组患者术前给予雾化吸入2~3 d, 2次/d,每次20 min,术后继续雾化吸入,5~7 d为一疗程。采用北京吉纳高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QW15气动雾化吸入器,有口含式和面罩式两种型号。雾化吸入液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规格2 ml/支,商品名:普米克令舒)加复方异丙托溴铵混悬液(2.5 ml/支,商品名:可比特),用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吸烟病史以及原有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个体化,一般剂量为两种药物各一支。氧气采用笔者所在医院中心供氧设备。雾化前后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操作前护理 (1)环境准备:保持病区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相对湿度50%~60%,室温20 ℃~22 ℃,禁止将易引起过敏的花卉及其他物品放在室内。(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精神紧张,不易合作,尤其是初次治疗者常拒绝合作。对于首次接受雾化吸入的患者应耐心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并演示吸入方法;也可请做过该治疗的同室病友现身说法,争取患者配合。由于老年患者本体弱多病,又遭遇骨折创伤,多数患者易产生悲观、烦躁等情绪,护士指导治疗的同时,时刻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与开导,使其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并坚决戒烟。告知患者或家属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过程中,严格遵守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等注意事项。(3)的选择:一般不取仰卧位,因仰卧位减少了潮气量,影响治疗效果[3];对下肢骨折、体力允许者应取坐位,坐位能使吸入的药液沉积到肺泡及终末细支气管;腰椎骨折应将床调整为头高脚低位;髋部骨折取半卧位,但不可超过90°;对无力咳嗽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可取侧卧位,抬高床头30°,提高呼吸深度;髋部骨折的患者尽量避免侧卧,若取侧卧位时,一定要取健侧卧位,两腿之间和后背要垫枕头,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安置好后,要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4)雾化器的选择:能够配合深呼吸的老年患者易接受口含式,雾化前指导患者掌握呼吸要领:吸入前缓慢呼气,然后双唇含住口含器缓慢深吸气,吸气末停留5 s,呼气时,尽量用鼻缓慢呼气,如此反复使药液达到远端的支气管。因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鼻炎有效,故有慢性鼻炎的患者建议使用面罩,此时患者只需平静呼吸即可,不需患者深吸气或呼气。(5)氧流量的调节:首先检查雾化吸入器有无破损、裂缝,中心供氧管道氧气输出是否通畅,然后把装有药液的雾化器与中心供氧管道连接,再次检查连接是否正确、紧密,有无漏气,再调节氧流量,待雾气喷出后再让患者配戴面罩。调节氧流量时,应从低到高,找出患者无不适感且能接受的氧流量值。针对心理不适应产生憋气的患者,起始氧浓度不宜过大,以3~4 L/min为宜,待患者适应1~2 min后,再逐渐调整氧流量为5~6 L/min,不超过8 L/min。氧流量过小,影响药物的吸入与分散;氧流量过大则会导致患者咽喉部不适,也易导致雾化器与流量表连接处脱管。嘱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调节氧流量。氧气湿化瓶内不加蒸馏水,保持瓶内干燥。

1.2.2 操作中护理 雾化过程中经常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SpO2变化,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面色青紫等表现时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迅速予以叩背、吸痰,并给予吸氧,同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待症状完全缓解再进行雾化吸入,直到药液用完。对咳痰者应注意观察痰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不适应、难以坚持吸入的患者,可采用间歇吸入法。雾化过程中应做好眼睛保护措施,避免使眼睛接触到药液或气雾,特别是青光眼倾向的患者。

1.2.3 操作后护理 加强口、鼻、咽的护理,每次雾化完后要清洁面、颈部,嘱患者用温开水反复漱口,或每天用 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三次,以防止口腔二重感染。经雾化后,支气管痉挛解除,痰液被稀释,此时轻叩患者背部,有利于痰液排出。方法为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腕部放松由下而上、由外侧向内侧,后背应避开双肾区及脊柱。为腰椎骨折患者叩背时要用强力腰围固定好骨折处,掌握好叩击力度,以免加重创伤处疼痛。雾化器做到专人专用,用后放入500 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min,然后清洁,晾干备用。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

1.2.4 健康指导 住院期间指导患者每日做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上身能活动者鼓励其做扩胸动作,以增加肺活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 ml,以避免痰液黏稠。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雾化用药后若有解尿困难要及时告知。

1.3 观察指标

于术后3 d观察两组患者日均咳痰量并比较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例数。痰量的划分依据为:昼夜痰量为1~50 ml者为少痰;50~100 ml者为中等量痰;100 ml以上者为咳大量痰。另外,由于有些患者无力将痰咳出,笔者亦根据肺部听诊的湿啰音(偶闻少许湿啰音、两肺散在湿啰音、两肺满布湿啰音)将其区分少量、中量、大量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疗,未发生雾化吸入的不良反应,术后发生4例肺炎并发症,少量痰患者例数及并发症例数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咳痰量比较 例(%)

组别 少量痰 中量痰 大量痰

A组(n=36) 6(16.67) 19(52.78) 11(30.56)

B组(n=36) 23(63.87)* 11(30.56) 2(5.56)

*与A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肺炎 肺不张 并发症总数

A组(n=36) 11(30.56) 3(8.33) 14(38.89)

B组(n=36) 4(11.11)* 2(5.55) 6(16.67)*

*与A组比较,P<0.05

3 讨论

长时间吸烟的老年患者呼吸道常有隐匿性炎症且多并有慢性气管、肺部病变[4],长时间吸烟也可使呼吸道无症状患者的肺通气功能、通气储备功能同时下降,气道阻力增加[5]。该类别患者骨折后又因较长时间的卧床及被动,极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此,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表1结果显示吸烟指数≥300的老年骨折患者术前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可减少患者咳痰量并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布地奈德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抗炎作用强,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性介质释放,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腺体分泌,减轻黏膜水肿[6-7]。复方异丙托溴铵是异丙托溴铵和硫酸沙丁胺醇的复合制剂,具有舒张大、中、小气道,达到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的目的。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疗效更显著,副作用少[8]。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祛痰、消炎、局部用药手段,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利用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具备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9]。在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可持续充足的供给患者氧气,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正常水平,吸入的气体对患者呼吸道刺激性较小,患者无不适感[10-11]。观察B组患者治疗结果同样显示雾化吸入治疗有效安全,无一例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骨折后失去自主能力,加之创伤疼痛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大,都希望尽早手术以使骨折愈合,减轻身心上的痛苦,往往不能认同术前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做好雾化吸入的护理能提高老年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通过雾化吸入的护理,患者也掌握了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的方法,使之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提高手术耐受性、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有重要作用。

总之,氧驱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在有长期吸烟史的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临床优势,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对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篇8

1 文化认同理论内涵及其作用

文化认同是某一区域内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认知、一致的价值观和相互的信任尊敬,该区域内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热爱此区域。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在地区之间具有相近的文化因子。它主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粘合剂,可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以一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来沟通区域内部人们的思想,使所有人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产生对作为区域整体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区域文化认同的环境下,区域成员会产生对于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认同感,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潜能,积极为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可持续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营造出文化认同的氛围。文化认同是用来打破各种壁垒的最佳战略。

文化认同是一把天然的标尺,可以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一方面,政策制度是文化认同的外在载体,它通过明确地告诉区域内成员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来规范员工行为。政策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一经违背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道德规范是文化认同的无形媒介,它通过成员自身感受,例如自我评价等约束其行为,从而产生自律意识,主动遵守政策规定,这样的自我约束强度更大,效果更明显。

文化认同具有导向和协调功能。当成员认同区域的文化理念时,文化认同对区域成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成员个体就一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助于把个体和整体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双赢局面。此外,文化认同会强化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亲近感,减少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整个区域内部各个地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机合作。

2 文化认同缺失形成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站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上,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存在着三种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都城文化、漕运文化与京畿文化。[1]首先,北京自明清以来便是我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都城文化根深蒂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优良的文化素质,但是另一方面都城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官本位思想,这使得北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自视甚高,追求面子,这将北京与其他地方分割开来,无形中为北京造成了阻碍,导致京津冀地区无法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融合联结在一起,反而产生了环北京贫困带。其次,天津自古倚靠漕运兴市,自古就是粮仓的存储地,所以天津文化与漕运文化密不可分,漕运加强了天津与江南的富庶之地的联系,使得天津很容易实现自给自足,加之近代作为通商口岸,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这虽然给天津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但却小富即安,大俗大雅文化的交织成就了天津独特的文化,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天津欺生却又热情,这使得天津虽然拥有开放的意识,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却束手束脚。最后,古代都城周边的地区称为畿,河北因地理区位而承担着保卫都城的重任,呈现出鲜明的京畿文化。作为北京和天津的后花园,河北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享受邻近都城所带来的便利,蕴涵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但是京畿文化中忠君爱国、保守朴实、勇武仁义的思想却限制了河北的发展,这使得河北在改革的浪潮中魄力不足、不懂变通、粗略简单、不计后果、甘于奉献,逐渐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短板。[2]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囿于一地,丰富有余而沟通不足,无法形成京、津、冀三地统一的大区域文化,没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也就无法真正制定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更不用说在京津冀大区域内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了。

首先选择非本地区劳动者会为其带来较高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甚至还需要解决外地劳动者住宿问题而带来的隐性成本;京津地区的雇主认为河北的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普遍不如本地的劳动者,于是在其需要招聘时,必然先从本地寻找,而很少考虑非本地市场的劳动力。[3]同时由于河北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其所在地的劳动力因缺少良好的培训或教育处于劣势,削弱了他们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进入京津就业的可能性,长此以往他们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加制约了河北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本地劳动者作为既得利益者,也必然不愿意让外地劳动者进入分享利益,所以这部分劳动者也会抵制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3 利用文化认同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第一,利用文化认同的凝聚作用。京津冀地区的人们因拥有同根同源的燕赵文化而享有共同的文化因子。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融是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极大优势,应当充分加以利用。首先,可以塑造出一个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共同的文化象征,例如设计一面旗帜或者标志,体现出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共同的行为准则与标准,呈现出三个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与相互融合。其次,可以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将大区域文化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加强沟通,通过刊物、宣传栏、会议使之逐渐深入人心,进而影响雇员行为的改变,并且积极创建推广一个在京津冀地区的公共文化活动日,政府借此机会组织活动并联合打造一个京津冀区域交流的统一共享平台,以增进各地区间雇主的合作,促进劳动力流动,并由此将京津冀地区的大众群体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创造条件。通过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利用文化认同的规范作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融合障碍。北京、天津、河北虽然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官方制定出一系列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但是正如上述分析的各地文化深植于地区群众内部,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因此京津冀的文化认同必须在制度与政策中得到体现,才能有价值。文化的建设要做到政府部门的分层逐步推进,将其融入每一个企业日常管理和每一位居民的日常行为之中。通过制度政策的实施规定劳动力市场中不得出现分割、歧视与过度保护的行为,否则视情节轻重的情况对其进行再教育、罚款乃至降级企业信用的惩处。劳动力市场中的国有企业、跨国企业等主要行为主体带头遵循,起到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领头人的作用,并且号召劳动力市场中所有用人单位抛开偏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够真正塑造区域文化认同。另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促进三者之间的流动。通过文化认同规范行为,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实际助力。

第三,利用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北京、天津、河北是我国人力资源集中的一大基地,京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河北稍显落后,但是三地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却是从河北大量流向京津。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从教育与培训入手,让三个地区的劳动力正确认识京津冀整体的发展,提高河北省劳动力的素质,矫正京津是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错误观点,树立无论在哪里就业都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努力的信念,缓解河北省大量优质劳动力流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人才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所以,教育文化部门应当大力扶植开展三地文化人才联合培养工程,创新文化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支持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国际交流等方式,切实培养素质相当的京津冀劳动力,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人才助力。

参考文献:

篇9

我们判断,在美联储庞大货币刺激政策和美国政府财政刺激措施下,美国金融系统、房市房价和劳动力市场将较快稳定下来,经济自我调节的补库存机制开始启动,制造业和经济整体已走出衰退,到2010年初有望实现全面复苏。

从国际视角来看,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新格局在基本面支持下的长期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投资者到新兴市场寻求增长,投资者意欲跑赢货币,投资者设法躲避美元持续下跌和出现危机的风险。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趋势,就是在这三大基本面动力驱动下运行的,表现为股指上升,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贬值,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涨价。这三大基本面动力将长期推动此市场趋势前行,未来长期投资方向将仍然是资源、能源、大宗商品,新兴市场成长型股权和资源型或成长型国家货币的投资。

以下为我们认为发生概率大于1/2,但市场认为其概率小于1/3的事件:

1.美国GDP增长强劲,2010年某个季度甚至接近5%。美国政策退出晚于预期,房价持续回升,就业市场逐步回暖,消费者信心恢复。

2.世界经济的PRC分工模式(即中国生产,新兴市场国家提供资源,美国消费)在2010年与危机前相比并没有大的改观,所谓的再平衡需要漫长的过程。随着美国补库存需求的释放,2010年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由负转正,并且成为GDP增长的新引擎。

3.美元相对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相对坚挺甚至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10年上半年基本保持稳定。

4.迪拜危机对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没有产生任何持久显著影响。

5.在海外热钱和大陆资金的推动下,香港股市接近或者创出历史新高。

6.钢铁供求状况良好,产能过剩问题远低于预期,钢铁企业利润大幅回升。

7.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形成局部资产泡沫,引发各界担忧。

篇10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的行业构成情况看,目前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许多行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相对较低,显示了持续的去产能化压力,这进一步增强了经济恢复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性,也凸显了经济在中期内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宗商品价格近来的波动引发了市场关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讨论,但从目前的数据和趋势看,在一般生产资料领域,由于产品价格的弹性非常强,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恢复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正在结束通货紧缩过程,并逐步进入比较温和的低通货膨胀领域。

在最终消费品领域,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和相对仍然明显的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不明显。

二季度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于热钱流入的关注。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全球金融体系经历的正常化过程有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的汇率普遍出现了升值趋势,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目前看起来,这一正常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考虑到中国目前充沛的流动性供应,我们认为热钱大规模流人的可持续性似乎不会很强。

更加重要的是,在国内流动性供应充沛的条件下,如果确实出现了大规模的持续资本流入,这可能进一步增强资产市场的重估趋势。一般地看,热钱流动不具有影响国内资产市场趋势的能力。

篇11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同样是发展民营经济,享有同样的国家政策,因为思想狭隘,发展畸形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追溯根源主要有六个方面原因。一是开拓市场意识落后。我县许多的个体私营业主思想守旧,只愿意本地发展,不愿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的市场中艰难的分得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的经销网络几乎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经营者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二是投资领域单一。人们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只注重眼前利益,看重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如餐饮业、娱乐业、食品业等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比较低,是民间投资的热点。一旦某一行业出现高利益倾向,投资者便把资金纷纷投向这一行业。目前,我县娱乐业、服务业的民营经济数量已经饱和,但仍有不少人把投资方向定位在这两个行业,盲目投资再加上有限的消费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造成一些投资经营者经济上的损失以致从这个领域当中被淘汰,造成资本的浪费。三是发展新兴产业认识不足。目前,民间投资者投资的方向大多是正在收益的热门行业,缺乏独创精神和超前意识,对新兴产业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在犹豫中就被别人抢占了先机,等意识到它的可投资性,别人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抢占不到市场,也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四是经营行为不够规范。个别经营户的守法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无证经营、违章违法经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等问题屡屡发生。这不仅给国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危害,而且也严重地损害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声誉,影响了其快速健康发展。五是职工权益缺乏保障。有些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工不仅超时工作,而且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更谈不上福利待遇、工伤保险等,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及合同约束,员工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出现意外往往引发经济纠纷。这样就难于吸引人才,影响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如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发展的好的地区,城市经济能力及城市功能提升的也快,我县要实现撤县建市、建设松嫩流域富裕县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及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共性就是缺少政府的合理规划和引导。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信息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投资能否获得好的收益主要在于投资决策。要选好投资方向,需要信息支持。因此民营经济发展必须重视信息,在决策前需要了解将要投资的行业和产品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状况、供需情况、国内外主要厂家及其市场份额、产品的发展方向和更新换代情况、市场前景、生产厂家的发展计划等。其次,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要对投资的效果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认可行后再决策,可以减少投资损失。政府应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形式,各类商业信息,信息内容要紧紧围绕百姓投资的需求及投资专家对一些行业指导性的分析和评论上,真正发挥政府信息引导功能,增强民营经济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民营经济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间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二加大是政策扶持。民间资本积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如何让百姓把自己手中的钱拿出来创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还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合理引导。目前,许多优惠政策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扶持政策。我们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重点在资金融通,税收减免、土地租金优惠和相关土地开发等方面,制定吸引政策,并保持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通过创造宽松有序环境、保护民间投资者的正当权益,鼓励民间自主创业。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投资局势变化也很快,民营经济要找准发展方向,没有中介组织的服务是不行的。目前,我县有各类经济人人,行业协会个,这些已经满足不了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要培育、壮大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功能,把中介组织建成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建成民营企业可信赖的服务机构。四是依托区域资源。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民营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办基地、拓市场、推广科技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壮大民营经济。五是减少发展成本。民营经济大多规模小,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正适合我县劳动力市场人才的层次。所以应该把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上,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生产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利用低价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六是更新投资观念。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是典型的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形态。因此,要调动百姓求 富思变的创造力,培育不靠政府靠市场,不找政府找项目的创业精神,形成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民营经济发展局面。

三、发展民营经济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篇12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篇13

从人力走向机器:自动化应对用工难

詹辉光回忆道,10年前,他刚到上海的时候,印后在中国正起步。那个时期,由于印刷行业进入门槛低,赚钱相对容易,而且人工成本低,企业对设备的高效、自动化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当时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自动化设备,当大量的印后活儿主要靠人工完成。

而10年后的今天,整个大环境已今非昔比:印刷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印刷工价越来越低,而原材料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10年前还能看到工厂大门外有大批人来找工作,等着招聘。而现在工厂的老板想尽办法招工,尤其是技术工人。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有着接近14亿人口的国家,到今天,与所有客户聊天的时候,他们最大的困扰居然是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詹辉光告诉记者,“我很惊讶,在两三年间,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居然会这么大:从劳动力充沛的市场,变成用工难、招工难这么一个产业结构。当然这个现象的产生并不是意外,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常态,关键是怎么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开始意识到设备自动化的重要性。而在整个印刷流程中,印后是用工数量最多的环节,也是自动化程度相对较弱的环节,因此也就成为最亟待进行自动化升级的工艺部分。詹辉光举例说:“一些印后工序,如裁切,工作强度很大,而且很危险,往往没有人愿意干,即便好不容易招来了工人,流动性也非常大。但采用海德堡高度自动化裁切系统,在整个裁切环节中,从裁切前装纸、纸堆提升、纸堆传送、裁纸、卸纸、堆纸工序,均可自动化完成,提升切纸的效能,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可顾及操作人员长远的健康。”

自动化代替人力劳动大大减轻了操作工人的工作强度,达到高效、低成本的效果。而且,在自动化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力之后,印后工序从以前高强度体力劳动变成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印后雇员也从单纯的劳动力变成技术工,这样则有效缓解了如今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导致的供给矛盾。

印刷不再仅是印刷:微利时代拼印后

“我常常说,印刷企业卖的不是简单的一张纸,而是一个产品、一本书,或是一个包装盒。从这个方面来说,印前、印刷和印后是不可分的,各个环节都直接影响产品的整体效果,每个环节都必须完美配合。印刷企业从接单开始,就要在印前、印刷、印后整个流程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增加客户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詹辉光解释道,“从前大部分印刷企业都在想怎么通过‘印刷’来赚钱,在印刷装备上慷慨投资来武装自己。然而随着印刷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印刷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规划整个印刷流程,提升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空间与潜力。而从前往往被忽视的印后,如今成了最有提升空间的环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今的客户变得越来越精明,越来越挑剔。印刷品印得好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客户还会看裁切是否整齐,跨页接得好不好,书本是不是方方正正的……这些工序以前很多都靠人工,往往误差很大,精度不高,成品质感也不好。而采用自动化印后设备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而且自动化生产精度高、品质稳定、废品率低,可大大减少原材料损耗。同时,置身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中,客户对印刷品的交货时间要求越来越严格,自动化生产让印企轻松应对客户快速响应要求。此外,一些印后工艺光仅靠人工已经无法解决,印后工序与工艺的创意与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与新价值。

詹辉光介绍道,在这一点上,海德堡的强项是不仅拥有印前、印刷系列解决方案,还发展了各种高效自动化印后解决方案,并有效整合这些方案帮助客户有效提高整个印刷流程的效率,提升印品的附加值,帮助客户跳出价格战的红海,赢得更大市场空间。

“自动化的要求使得印刷业的门槛变高了,但这是一个大趋势。自动化趋势不仅发生在印刷厂,也发生在很多其他行业的工厂里。这是印刷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自动化装备使得印刷企业在微利时代,能获得利润最大化,提升印刷企业的竞争力。印刷企业要生存,只能进行自动化改进。”

零容忍质量时代:自动化突破零缺陷

“印后自动化改造不仅仅局限在印后领域的各种设备,随着各种高科技技术的渗透,这种自动化趋势已经辐射到了印后工艺的各个细节。”在印后领域浸多年的詹辉光对市场变化和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从整个市场趋势来看,近几年,印刷企业要想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就需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对待印刷产品质量。过去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印刷企业往往雇佣工人来检查产品缺陷。但是人工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人工一张一张来检查,耗时耗力不说,而且由于工人自身精力的限制,常常容易发生遗漏、出错等情况;用工成本的增高,也造成了企业的负担。除此之外,产品的浪费、客户丢失的风险让印企逐渐寻求自动化的设备取代“肉眼凡胎”,追求产品“零缺陷”。

如何用自动化的方式去达到产品零缺陷的要求?海德堡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帮助客户进行印刷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查。比如,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和废张标示,可以提早监测印品的缺陷,减少浪费并标记,便于分拣。在开始生产前,联线监测与基于PDF的比对校正系统,进行每张印品的监测;海德堡整合喷墨标示技术的单张纸胶印机,可标记单个有缺陷的包装盒,便于分拣;在印后环节通过识别喷码,将有缺陷的单片包装盒分离,确保每个包装盒都是零缺陷。海德堡设备自动检测和清废功能,相对于人工而言,不但减少了工作时长,更确保了监测的精度。印刷企业不再需要为小小的错误而停机,既减少了生产上的浪费和耗损,又强化了印企的质量管理。詹辉光相信,在印后加工方面,自动化监测将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十年风雨路:不辱使命始心安

回首执掌海德堡中国印后部门这10年,詹辉光感慨中更多欣慰:“这10年,我与海德堡团队共同品尝了开拓的辛酸苦辣,也共同享受了成功的开心愉悦。”从2004年到今天这10年,詹辉光带领其团队在中国销售了2000台波拉刀,接近1500台折页机,100台自动化骑马订;将单刀市场提升为裁切系统;成功引进了几套印后流程全自动化的标签制作系统;还引进了很多以前觉得中国市场不可能接受的自动化印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