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卫生医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卫生医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卫生医药

篇1

主办单位:重庆厂矿卫生管理协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5519

国内刊号:50-1129/R

邮发代号:78-4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2

作为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已经成为各学科知识,包括各类文献全球化传播的载体,在我国外语能力已经几乎成为所有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单纯的阅读中文书籍文献,已经无法满足知识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医学院校要培养用得上的现代卫生人才,也毫不例外的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现代化的当今,医学生要获取足够的有价值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仅靠读中文医学书籍或是中译文本显然是不够的[1],阅读并翻译英文医学文献是必由之路,也是发表英文论著或论文摘要翻译的基本功。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英语翻译教学、提升其医学英语翻译能力是培养现代卫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贯穿翻译教学的必要性一般认为,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为其传授专门的翻译知识和技巧。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工具[2],但外语教学界教学翻译常常不受重视,对翻译的教学一般专门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少有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教学翻译,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带过,特别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医学院校更不受重视,外语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医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目前外语界一些学者已开始逐渐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而不仅限于在英语专业内开展翻译教学。有学者指出 “翻译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涵盖社会的各方面,在特定领域内,一名有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翻译,可能比英语专业学生更显优势[3]”。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也紧跟世界医学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医学领域必须培养具备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卫生人才。因此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翻译教学,以提升医学生的医学英语翻译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面向专业英语学生的翻译教学研究中,提高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翻译教学研究应建立在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2]。在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也是翻译教学的目标之一,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目标,也不可能像英语专业翻译那样,把教学作为最终目标。但翻译能力是语言基本功的重要反映,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教学目标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翻译基本功、技巧和策略非常有利于目标语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这一学科的英语翻译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外语论文的写作和专业文献的翻译更具优势,具备这样专业翻译能力的医学人才,无疑是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翻译能力的构成有很多方面,有翻译研究者把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4]。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医学生在英汉语言能力和转换能力方面缺失严重,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因此翻译能力不足,甚至没有医学翻译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制约了学生知识的扩展和信息的获得,从而制约了现代卫生人才的培养。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能力不足的表现1.英汉语言能力差

(1)英语基础薄弱:近几年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都处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然而学生多是带着应试的倾向去强化英语复习,真正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扎实,许多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连简单的英文药品说明书,或者医学常识介绍都难以读懂,译的时候更是错漏百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笔者曾经给临床专业二年级学生布置了以下这段简单医学报道类文本,作为英译汉翻译考

作者简介:梁宇(1987-),女,广西北流市人,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核,原文如下:

“Most of the world’s victims of AIDS liveand,at an alarming rate,diein Africa.Th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with AIDS in Africa was estimated at 26.6 million in late 2003.New figures to be pu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Joint Program on AIDS(UNAIDS),the special UN agency set up to deal with the pandemic,will probably confirm its continued spread in Africa,but they will also show whether the rate of spread is constant, increasing or falling.”[5]

篇3

卫生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卫生健康服务遇到的问题,并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卫生服务中的经济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卫生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和中医药相结合形成的学科,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中医药服务,中医药资源分配、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强调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阐释中医药行业中经济发展规律。国内关于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不过卫生经济学毕竟是从国外引进的理论,主要还是适用于现代医药学,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中医药领域,中医药行业的卫生经济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专业的、适合中医药的卫生经济理论的支撑。

二、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没有充分挖掘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研究方法与其他行业的卫生经济研究相同,这会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研究思路也是借鉴西方现代医学的思路,未能注重中医药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利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知,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一)突出强调中医药特色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有其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卫生经济学,要充分挖掘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的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利用中医药经济学理论知识,重点关注中医药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适合中医药发展的卫生经济学。

(二)符合中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有助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能够在中医药服务、管理、评价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产生新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医药发展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问题。

(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体系尚不完善,帮助建设科学完善的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体系,弥补以往探究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产生更多关于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方面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提高中医药领域的管理

深入研究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为中医药卫生服务领域提供对策,完善中医药卫生管理。整合中医药行业的卫生经济方面的数据,建立健全覆盖全国众多中医医院的大型经济数据库,有助于对中医药经济数据的掌握,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对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分配,掌握中医药行业的服务状况,从而提高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对中医药领域的管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学科定位

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其融合了中医药、经济学及管理学。中医药理论应紧扣中医药的特殊优势,顺应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经济学理论要注重与中医药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管理学理论重视医院经济管理方式,再结合中医医疗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二)学科建设

任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也是如此,建设中医药卫生经济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研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三)建设数据库

篇4

    对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环节患者满意度频数分布,我们主要观察的是患者满意度较低的一些方面,以便找出影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短板。调查显示,患者满意度较低的环节分别是治疗效果、医保报销、诊疗设备和服务项目,满意率分别为50.7%、49.3%、47.2%和46.5%,详见表2。提示上述几个因素就是影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主要不足,亟待寻求解决的对策。

    3从业人员看法

    通过对40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走访,我们也收集了他们对当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结果显示:经费不足,补偿不到位被提及35人次,相关诊疗设备缺乏被提及29人次,医保政策问题被提及24人次,居民缺乏中医保健意识被提及20人次,领导不够重视被提及6人次,详见表3。

    4讨论

    4.1中医药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篇5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强调整体观,不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病灶,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体,其治疗手段更趋向于自然。现代医学思想逐渐转变到以人为本,这恰好与中医的思维和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整体思维理念与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中医药在基层服务中基础较好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对居民的影响深远,居民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较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村医和乡医来自于中医师承人员,偏远地区的居民也更能接受中医和民族医的服务。

(三)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符合新医改价廉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环境中,医疗行为陷入高配置、高消费的怪圈,医疗费用大幅上涨。基层卫生服务要求重视预防,推行简便技术。中医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中,有一些是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掌握的技术,很容易在社区推广,有助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四)中医药符合“预防为主”的要求

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正与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为主的思想相吻合。中医的“治未病”既可以降低患病几率,又可以减轻已病和病情转变,节约社会的卫生经济负担。

二、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劣势

(一)中医药服务价格偏低

中医服务的收费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对基层中医药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首先,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服务缺乏经济动力。其次,定价偏低导致中医医生的收入偏低,影响了从事中医医务工作者的从业积极性。

(二)基层中医人才匮乏

中医生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在基层工作年轻医生经验不足,缺乏向老中医学习中医特色医疗的机会,在临床上已经过分依赖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中医诊疗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对中医生的期待。

三、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机会

(一)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要求加强中医药参与基层卫生服务

新医改方案强调“中西医并重”,在工作安排中要求加强中医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服务能力的建设。国务院于2008年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两个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在我国卫生发展新时期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给予新时期中医药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居民对中医养身保健需求强烈

近年来,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开始追捧各项中医养生保健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群众会更多的关注中医药,对中医药服务的接受程度更高,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多引入中医药服务,对于居民健康保健、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将是“三方共赢”的结果。

(三)慢性病对居民健康危害严重

中国老年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及其风险因素的控制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必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和中医在康复保健方面的优势正好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预防上的要求。慢性病是世界性难题,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新的时期,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借助我国的传统医学摸索出慢性病防治的有效途径。

四、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威胁

(一)中医医疗思维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

西方医学建立在精密的微观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现代社会环境下,在两种医疗体系并存的情况下,人们觉得西医效果快速,中医疗效慢;西医治疗手段直接、容易理解,中医玄妙、艰涩;西医标准化程度高、医生数量多。这些差别使得现代社会的更容易接受西医、更方便利用西医。

(二)追逐经济收益的社会环境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制造障碍

传统中医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独立出诊。中医生前期积累的时间长,学习投入成本高,获得职业回报相对较晚。要求中医学生沉下心来学习,耐得住长时间的清贫和寂寞。而西医容易标准化、产业化,西医服务项目的经济利益更为丰厚,年轻人会不太愿意从事这种成本大收益相对低的职业。

(三)配套政策对基层中医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我国很多经济社会政策的中医相关配套政策都希望促进中医发展,但实际对基层中医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效果。一是物价政策,存在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对中医药的定价上不能体现中医药人员的服务价值等问题。二是医疗保险政策,有些地方纳入医保报销的中医药项目非常少,或者是中医药费用补偿方面没有倾斜。三是财政政策,中医面临着财政拨款的歧视性政策,表现为中医经费拨款不到位。

五、基层中医SWOT分析的结论

根据之前的分析,在新医改的政策思路下,医改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与基层中医药服务目标一致,在现有形势下,应该更多考虑增长型战略和扭转型战略。

对基层中医药来说,其增长型战略(SO)应该是:利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通过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模式和运行机制,彻底切断机构收益和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之间的联系,在全社会重视慢性病防治、预防保健服务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探索中医“治未病”在基层的有效利用途径。其扭转型战略(WO)应该是:合理确定基本中医药服务的价格,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年轻中医生进行师带徒培养,注重传承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切断医生个人收入与医院业务收入的联系,减少中西医之间的收入差距。基层机构针对社区慢性病防治设计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案。

项目编号:论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Q125)。

作者简介:陈曼莉,女,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5]。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7,8]。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3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9]。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eb/ol]:ki.net,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 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篇7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第五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中医工作的主管部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工作。

各级计划、财政、人事、医药、科技、教育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发展中医药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各区、县行政区域内政府设置的独立的中医医院或者中医门诊部不得少于一所。

综合医院应当开设中医科室,并设置中医病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开设中医急诊。

地段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开展中医医疗执业活动。村卫生室应当运用中医药预防、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七条设置、撤销或者合并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市或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其中,撤销、合并中医医院的,必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本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中医医疗执业活动。

第八条中医医疗机构配备的中医药人员、业务用房和医疗设备应当达到国家和本市的标准。

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执业活动的,应当配备相应的中医医务人员。

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开展门诊、住院诊疗活动的,其中医治疗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九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中医事业经费的投入。中医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项目。

中医事业经费和发展中医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十条本市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各界、境内外人士以各种形式资助发展中医药事业。

第十一条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应当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发掘和推广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对国家和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特色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项目,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医疗场所的设置、医务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添置、约定医疗机构的定点选择等方面采取优先扶持措施。

第十二条本市鼓励西医药人员学习、运用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诊疗技术,鼓励中医药人员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鼓励中、西医药人员共同研究中西医结合理论和诊疗技术,促进医药科学的发展。

第十三条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育,重视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医药学理论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现代医药学知识。其他医药高等院校应当设置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

医药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应当有计划地培养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生。

第十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培养中医药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制定培养规划并组织实施。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和支持在职中医药人员参加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十五条全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名中医药专家。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采取专项措施,做好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师承教育,为师承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师承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人事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举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非学历中医教育,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全社会应当重视和支持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落实经费,支持出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药著作。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加强本市中医药领先学科的建设,支持单位、个人开展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做好中医药新技术的开发工作,促进中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科研院所、医药院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中药单方与复方的开发和中药剂型改革等开展研究工作。

本市依法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中医药学术团体应当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组织中医药咨询服务,宣传中医药知识,组织或者协助组织中医药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十条本市鼓励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及医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中医药合作与交流,吸收和运用高新技术开展中医药研究,推进中医药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二十一条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列为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约定医疗机构。

患者前往中医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结算。

第二十二条下列项目的评审和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评审、鉴定机构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医专家参加:

(一)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二)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评审;

(三)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

(四)中医医疗事故的鉴定;

(五)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开展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有突出成绩的;

(二)捐赠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或者有独特疗效的方药和中医诊疗技术的;

(三)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未按规定设置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中医病床或者未开展中医医疗执业活动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撤销或者合并中医医疗机构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擅自从事中医医疗执业活动的,由市或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篇8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3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对医疗卫生、健康保障更高需求,社会对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亦上升到了新的标准。我们在28年医药卫生类专科教育办学过程中,深感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延习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距太大,本文就医药卫生类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培养目标

医药卫生类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经过系统基础医学理论学习并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故培养目标有别于普教。结合我国医药卫生的现状及医学普教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目前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基本理念的教育,使其具有从事社区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结合社会疾病谱的转变及相关健康的如精神卫生、预防医学、营养保健、肿瘤防治等敏感问题,强化知识更和新完善知识结构;加强 “从知识到技能、技能到能力”转变过程的教育实训。国际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识、学做事、学生存、学发展将是21世纪中国继续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教改大纲。

2 知识结构

医药卫生领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人不但是具有遗传个体差异的生物有机体,而且有社会性,有思维和心理活动。传统医学模式下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将医学界定于自然科学。现代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作为它的概念框架,主张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来研究人体或人(图1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生物-心理-社会问题,涉及到的广泛的学科领域。国内外医学界对的医学教育现状有不少议论,认为现行的医学教育培养计划的薄弱环节,使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而难以应对当前工作。

现在服务与城乡二、三级医疗防治网的全科医生及综合性医院的通科医生,急切需要接受人文科学,社会学,理工科学等与医学相关边缘科学知识的教育培训。故医药卫生类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论是学历还非学历性质,脱产还是非脱产形式,长期还是短期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必然阶段。结合现代医学结构体系的四层次学说,围绕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继续教育知识模块与教学基本框架(图2):

3 教学方法

3.1 以教学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继续教育学员已有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将启发教学贯穿始终。教师重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激励思考,解答疑问,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能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3.2 以学术专题讲座形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临床上常见的病例病案,以及医学方面的新进展,通过聘请各级医院或高校有权威的专家教授以学术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既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员临床思考、综合判断能力。

3.3 社会理论实践能力培养

打破原来的固定科室学习模式,采取学员自由选科方式,并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医学资源。比如一个搞外科的学员他不一定就是到外科实习,他可能选择到外科相关的病理科看看,甚至妇产科等其他别的科室。还有继续教育的学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专业不同的医院,这些人汇集在一起,可以相互了解其他专业的一些最新动态;可以促进各医院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谢美英,浅谈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模式[J].健康必读,2009,(2).

[2]戚乐,丁建平.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 健康研究,2009,(4).

篇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弘扬民族医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各个民族的文化领域,既有互相交融、渗透、共通的普遍性,也有因基原、个性和特色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性。我们弘扬民族医药是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当前,国际国内对传统药物的民族特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如哈佛大学著名中枢神经天然产物研究家舒尔茨在1968年提出,综合人类学、考古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诸方面的知识来寻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的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的科学称为民族药物学。此后,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相继成立了民族药研究所或研究中心[1]。1979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第三世界应更大限度地利用先辈用草药治病遗留下的丰富遗产。1982年他又组织摄制组赴墨西哥、印度、埃及、中国、肯尼亚等国拍摄科教电影《绿色药物》。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对药物认识的日益深化。

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其它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民族药就是中国医药事业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源泉之一。

2 民族药的独特魅力

医学的本质,是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能力和保护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且也是历史经验积累的成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质文化丰富的同时,病痛却如影随行,不少疑难病成了人们的头号杀手。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从少数民族中的一些长寿者身上,从一些民族医和民间医生治愈了不少的实例中,首先发现了不少科研的题材和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可能。

如藏药中“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丹”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仁青常觉”、“五味石榴丸”可治疗胃肠道疾病;“乙肝健”、“九味朱黄丸”可主治肝病等。傣药的“雅暖”(睡药)、“雅烘”(熏蒸药)、“雅喃”(药浴)对治疗风湿骨痛、偏瘫、痿软、中风后遗症、顽湿癣疹、皮炎等有显著疗效。蒙药“扎木萨-4汤”古方中筛选出了具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分组成新方,命名格根饮片剂;通过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制,制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的新药“嘎格日―塔布”注射液等,这些古方中开发的新方,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都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苗药“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医药不分家,就地取材,药物应用方法及剂型较多,简易灵活速效,如口含剂、香囊剂、熏洗剂等,一病一方,以单验方为主,以伤科称著,临床疗效卓著[2,3]。

除此之外,民族药有着丰富的药用资源,没有受到环境的污染,许多还是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如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药物资源,是当今世界颇有特色的药物种质基因库,藏药1 660余种,其中植物药1 461种,隶属于200种,870属,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致使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具有高含量、高活性、无污染等品质。民族医药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理论基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丰富的药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中医学上的困难和不足,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面向世界,迎接挑战,促进民族医药学的发展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南、西北、边疆和贫困地区,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当地的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得到宽容宁静的藏身之地。目前,各地方政府把民族医药的开发列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虽说这并没什么不好,但由于存在药品生产标准的制定滞后于药品生产,对野生资源不加保护的盲目的掠夺式的开采,以及对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认识不深刻,导致对药用植物的利用率不高的现实,致使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甚至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应当实事求是,加强研究,合理利用,这对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的开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民族医药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成为我国医药文化繁荣发达的标志,也将为发展世界传统医药提供新鲜经验,为各国替代医学提供广泛的选择。

4 结束语

人类为全面适应现代社会与文明发展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获得空前提高,民族医药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弘扬民族医药要在把握自身主体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伴随现代科学和技术进步,使整个民族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科学体系。深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世纪的民族医药学将显示以下特征即:国际共享性,为世界大多数人所认识与应用;不可替代性,在当今的卫生保健及在预防、医疗、康复等方面显示出更大贡献;显示科学性,逐渐脱思辩与推论,在理论、实践与方法等方面均显现其现代科学特征,使其得到科学阐明与广泛应用;呈现开放性,使中医学成为主体发展与开放兼容系统;显示发展性,不断涌现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民族医药在今日中国的存在,既是历史文化的余荫,又是返朴归真的新声。它的继承与发展实际上是由它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我国民族医药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还需共同努力。为使我国的民族医药得以发扬光大,我们还需几代人的继续探寻,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胡世林.国外的民族药.1982年全国民族学术会议论论文集[M],1982,12(内部印刷).

篇10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医疗资源,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所)预期达到3397所,2010年为3232所。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规划对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

同时,规划还强调,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

为了更好满足城乡基层群众对中医医疗的需求,规划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中心,每个地(市)至少建设好一所地(市)中医医院。

规划规定,在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方面,到2015年,再建一批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力争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专病)。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每个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到2015年,力争有3个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规划明确强调,要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基础平台,遴选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以提高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

规划指出,要选择中医药具有疗效优势的30种常见病,对其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形成规范并加以推广。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以重点专科(专病)为基础,一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协作中心将全面建设起来,还将系统地梳理临床验证中医优势病种,优化形成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面对中医传承问题,规划指出,要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和利用民间医药知识与技术。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中医原创思维、中药方剂基础、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在中医药现代传承方面,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总结研究,建立一批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中心。

规划还提出,要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熟化研究,开发研制一批符合中医医理和临床规律的诊疗仪器设备,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筛选、评价一批民间医药验方及诊疗技术。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规划规定,到2015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药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

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落实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遴选700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配备1400名继承人;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遴选100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进行培养;造就一批国家中医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15年,建成100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100个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工作室)。

在规划中,除了对上述重点领域的任务明确要求外,还对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发展、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法制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等重点工作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2015年中药产值将超5500亿

《规划》明确,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未来将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完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支持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选择的中药新产品走向市场,支持紧缺、用量大、且有较好种养基础的野生药材品种人工种植养殖,以及中药生产关键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一批聚集效应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并打造一批中药龙头企业。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统计,2010年我国中药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172亿元,而根据《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5590亿元。

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规划》表示,接下来将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并通过加强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和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重要、资源有限的野生中药原材料的宏观调控,鼓励具有优势科技资源和特色技术领域的企业建设重点研究室。

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并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和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力抓一批中药可持续发展专项,包括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试点项目、中药生产关键技术继承创新研究、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医传统名方系统研究,以及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与优势建设。

除了中药工业外,《规划》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医医疗服务发展,并提出未来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

《规划》对此强调,要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特别是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据悉,未来在医疗保障政策中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将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医药科技“重心下移”

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规划》可提炼出的三个核心词汇是“创新”“预防”和“基层”。

《规划》指出,我国是医学研究的“资源”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大国,解决疾病和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科技的创新突破。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还以仿制药为主,大中型、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标准等诸多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关人士表示:“《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新思路在于首次提出了‘重心下移’的观点,把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市场当作重点来抓,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这实际上也是新医改三年重点规划中对‘医药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呼应。看点主要在加强病前‘防’‘诊’‘疗’研究更加重视。”

“重心下移”是《规划》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医学科技研究的不仅要发展适于大城市、大医院需要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要关注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规划》还指出,要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发展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测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加快推进健康测量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使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与发生率。

“一些注重病前预防的疫苗产品、诊断试剂将受益,比如华兰生物等。”

篇11

现代通讯手段发展后,乡邮员的邮袋快空了,但是邮政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作为政府买单的机关部门,他们的编制和职能仍然保留着。如何利用邮政的物流网络给第三终端客户配送药品,自然也就成为医药公司考虑的配送渠道之一。

早在80年末期,制药行业的知名企业厦门桂龙医药集团老板王秉岐先生,就尝试过与福建省邮电局洽谈合作让“桂龙咳喘宁”上山下乡,那是一个制药企业老板10几年前对第三终端的冲动和尝试,可惜当时由于政策限制,没能借助这一网络实现产品覆盖农村。

利用邮政物流实现药品配送,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药政部门认可,二是邮政物流愿意,三是双方都有利益。所幸这几个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

2005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其中的一条中谈到:“要支持药品经营企业与邮政、电力、供销、商服等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农村药品供应。”

早在2002年8月8日,云南邮政物流服务有限公司邀请当地15家医药企业的代表在昆明邮电宾馆召开座谈会,洽谈医药企业和邮政物流的合作。与会代表认为在医药行业的第三方物流目前在我国尚未真正形成,邮政物流具有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和配送网络,具有与医药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昆明福林堂药业公司、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前段时间与邮政部门有过合作,在此次座谈会上,他们与邮政物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拓宽了合作范围。

湖北邮政局根据国家邮政局中邮物流有限公司的规划,制定了详细的配送方案,并就配送的组织、实施、协调和信息反馈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为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在湖北的药品物流配送服务。陕西、山东、浙江等地的一些邮政物流公司纷纷与当地药企牵手,开展药品邮购、同城配送等服务项目。

此外中国邮政在物流方面的计划已包括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立邮政物流的航空货代业务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西安、成都等7个城市构筑全国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建起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快速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快速网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快速网,并通过开办物流专线,逐步建立起以7个一级邮区中心局所在城市为结点的物流骨干运输平台。同时,中邮物流把医药、化妆品等列为其同城配送的重点业务项目。

我们来看看东北各地的先行者:牡丹江市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牡丹江市邮政局合作。牡丹江市124万农村人口每年用于购药的消费款近3000万元,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无疑蕴藏着巨大商机。

牡丹江市灵泰药业所属的药品零售企业是国家首批通过GSP认证的企业。开出14家农村连锁药店,配送由牡丹江市邮政局配送。灵泰药业充分发挥邮政物流配送体系的特点,对农村药品市场实行三种配送方式:一是连锁门店药品的配送,由乡镇连锁药店提出调货明细单,由公司调拨室调拨,传到公司仓储部门配货。二是农民订单式药品的配送,由农民到村屯邮政点填写《用药订单》放置在邮政点,乡邮员每天取送一次,将订单送到乡镇连锁药店,药店药品及收据装入包装袋后,由乡邮员送到农民手中,同时将货款取回。三是绿色通道药品的配送,即对农民急需而乡镇药店暂时无货的药品,由农民填写订单,交乡邮员通过邮路直接传送到药品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负责组织货源,再通过乡邮员直接将药品送到农民手中。前不久,东宁县一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家中药品用完,病人情况十治遍东宁县药店、医院没有买到该药品。灵泰东宁分店得知情况后,当即与配送中心联系,配送中心迅速配货,只用了3小时就将药品送到患者家中,使患者脱离危险。

牡丹江市邮政局拥有邮政网点209处,邮车92辆,乡邮邮路223条,总里程6873公里。牡丹江市邮政局局长方殿君认为,利用营业网、运输网、投递网三网合一和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是邮政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邮政企业的这些优势正是灵泰药业实行低成本扩张所急需的。灵泰药业还借助现代电子商务和视频网络系统,每个连锁药店销货款日清日结,当日货款通过邮政储蓄进行结算。药店药品调货计划单通过所在地邮政支局的传真直接传到灵泰药业药品配送中心调拨室,由调拨室统一调拨,做到了当日需求当日配送。

据刘祥成介绍,灵泰药业准备投资1.2亿元,着手实施与黑龙江省邮政局组建全省现代物流药品配送中心的计划,在哈尔滨建设省级高位仓储库,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分别建设市县级周转库,并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加强零距离药品服务系统的建设。

笔者获悉,吉林玉顺堂药业也已经与当地邮政部门合作,开始了对农村乡村卫生室进行药品配送。

二、利用县级医院作为物流中心实现物流配送

目前我国的还有不少地方的乡村药品供应,在配送系统尚未建立前,各地药监与卫生部门,都在充分利用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现有的计生网点,鼓励以资源优势配合药品集中采购,向其配送药品;同时,支持有实力的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积极引导药品连锁经营向农村发展。一些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探索“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的说就是很多地方把乡村卫生室,乡村卫生站,个体诊所纳入县镇乡的卫生院管理系统,通过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院配给其药品,这就形成了另外一条药品供给线,医药公司只要把药品供给县镇乡医院,这些医院作为乡村卫生室的代购单位,代为配送药品到乡村卫生室等。

医药在城市是在分业经营,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囿于药师的缺乏等,却暂时根本无法做到分业经营。因此开拓农村市场,短期内不能忽视这条医疗体系形成的配送物流链条。

三、利用两网定点商业单位形成物流配送模式

2003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关于开展加强农村药品监督促进药材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北京、江西、陕西、四川成都试点以来,几年来各地药监部门积极推行,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药品监管、供应“两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84%的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药品监督网,81%的村实现了药品连锁配送。

浙江省龙游县的两网配送新模式具有典型代表意义。龙游县按区域划分为6个镇15个乡,原药品配送体系为:镇中心卫生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2005年前,该县一直执行由县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农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若干规定,即村卫生室必须从所属区域的乡卫生院采购药品,乡卫生院必须从镇中心卫生院采购药品,镇中心卫生院参加全县药品统一招标采购。

如今建立起以经营企业为主体的连锁配送模式的供应网络体系,县药监部门确定与评选出浙江滋福堂医药有限公司为农村药品的配送主体。该公司由原来的三级医药站改制而来,是当地规模最大的药品批发企业,旗下还有多家零售药店和平价卖场。体现了在服务和价格上的优势

在两网配送的新模式下,各镇中心卫生院药库与医院脱离,经营场所以及人员、设施委托浙江滋福堂医药有限公司管理,成立浙江滋福堂医药有限公司农村药品供应网络批发网点。所属区域的农村医疗机构则和该医药公司签订购销合同。

制药企业要开拓农村第三终端市场,就一定要和两网定点的医药公司合作,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其营销系统。尤其实现产品向第三终端的物流移动,从而占领第三终端。

四、医药公司自己配送模式

面包车、摩托车队配送模式:一些机制灵活的医药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早已开始从行商变成坐商。纷纷组建自己的摩托车配送队伍,有些公司还有面包车队伍,几十部至几百部不等,人手一车,集配送和拉订单一起,灵活机动,生意越做越活。医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借用这些配送设施,就可以实现覆盖农村的第三终端。

还有一些民营的医药公司,纷纷上山下乡开订货会,或者进行定期的大篷车活动,或者不定期开车下乡进行车销。就是说制药企业利用当地医药公司的配送车辆实现产品物流。这些医药公司往往事先企划一系列会议计划,参与的方式有三种:

独家赞助参与方式:由制药单独赞助相关费用,联合一家商业公司,通知第三终端的客户来参与,会上只销售自己企业的产品,费用高,但是如果准备充分,产品适销对路,就可以实现较高的销售额。

联合开会:几家制药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在一起进行商业单位的订货会议,以降低费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费用少,企业可承受,缺点是由于参与企业多,大家的订货量都要受影响,多家订货,政策和服务水平都有个比较,就要看谁的工作细节更到位了!

除了以上正宗的医药物流模式,开拓第三终端,下面是一些笔者与医药生产与经营企业洽谈时的思路,也许能够实施的话,就是一种突破。

五、利用快销品联合配送模式

第三终端的药品配送,是迟于和慢于乡村快速消费品配送发展的,因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配送业务也就有利可图,自然发展也就很快。但快销品的配送业务肯定也不会完全饱和,利用快销品的配送设施和配送网络,药品就可以实现到第三终端的物流转移。

虽然药品配送有其特殊要求,但食品也是入口之物,卫生及保存条件自然也要求不会太差,利用食品类快速消费品的车辆顺便配送药品,就成为一些医药公司解决配送问题自然而然的选择与考虑。只是一些特殊的药品比如需要冷藏,易串味的药品需要特殊处理罢了。

六、利用两网定点“中转模式”实现配送

一些锐意拓展第三终端的医药公司,成为邮件部门允许的定点配送公司。他们与当地药监部门联合考察,在药监部门允许下,在县城、乡镇所在地设立农村药品配送中心,以批发企业在乡镇的加盟企业和加盟店为平台,设立农村药品配送点,负责将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配送到村级的药店、诊所、卫生室(所)等。

比如梧州市百姓医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配送模式。他们把一些乡村药店、卫生室需要的药品,送到这些代送点,然后再由乡村医生和药店自己来取。形成一个二级中转的配送机制。

广西桂临医药有限公司,就拟在公路两旁10公里范围内,广泛设立代送点,实现产品对第三终端的覆盖,有效解决了配送成本问题。笔者认为值得推而广之。

篇12

近年来,辽宁省医药行业迅速发展,药品流通加快,使得医药行业利润上涨,医药物流业务在医药行业内所占比例逐步扩大。医药行业应重视发展医药物流业务,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减少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医药行业利润。

一、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潜力大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延边的省份,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医药制造业基础好,科研优势明显等特点。根据201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辽宁有各类卫生机构36131个。其中,包括医院1190个,卫生院10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39所,村卫生室20006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8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8.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万人,注册护士12万人。据中康CMH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的总规模为399.2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13.1%,其中化学药增幅为12.8%,中成药增幅为14.8%。相比于其它省份,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规模不大,但同比增速较快。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医药工业利润率高达16.6%,医药行业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居全省工业首位。辽宁省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7%,利润增速是30.6%。2017年前两个月辽宁省医药行业以占全省工业2.1%的主营业务收入,支撑了全省工业8%的利润。辽宁省医药行业体量不大,但发展迅速,呈现出行业集中度明显、社会贡献度大、市场潜力大的特点。

(二)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多样化

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分为自营模式、外包物流模式、自营与外包结合的混合模式和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结合的混合模式共四种业务模式。1.自营模式。自营是指医药企业自己建立起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自主完成物流相关流程。该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医药制造企业,特点是保证物流运输的稳定运行状态;便于医药企业对生产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防止核心技术的外泄。2.外包物流模式。外包物流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将物流体系设计、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和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该模式运营主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加强监管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批发企业接受已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委托的药品存储、配送业务,同时也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外包物流模式特点是时效性强;降低医药企业固定资本和物流成本;转嫁医药企业经营风险;鉴于GSP,GMP对医药流通企业要求,准入门槛较高,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3.自营+外包混合模式。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将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由医药企业自己做。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都采取这种物流模式。4.自营+外承接物流业务。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除了满足本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的模式。

二、辽宁省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物流运输成本高,企业效益低目前,辽宁省医药物流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是物流成本两大组成要素。其中运输成本上,医药企业在生产药品后,要经过五到七级经销商才能将药品成功运送给患者,药品流通环节增加,是因为物流公司建立的物流节点过多,当药品达到某一节点后,就要进行物流交换,最终导致药品流通费用过大,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环节的增加大大降低医药物流业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更是占到了销售额的10%。医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效益降低。

(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医药物流配送站点分布单一化。大多数配送网络是以多年前的药品进、销线路和物流节点演化形成,没有对配送中心网络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配送网络布局不合理,致使运输时间增长,运输成本扩大。其次,医药企业从事运输的设备不够完善。低温、冷藏储存药品、品和以及疫苗等生物制品由于其自身特性,需要专业车辆运送药品。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应当立即查封、扣押所涉药品,并依法进行处理。”医药企业规模受外部环境的限制,运输能力有限,缺少专业的冷藏运输设备,难以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三)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及时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快速满足客户的需要。在物流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因特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技术,不断完善供应链所需信息,是医药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但医药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处于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医药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医药物流企业只能对内部信息进行数据查询,企业间缺乏信息衔接,不利于及时了解行业情况,导致客户不能及时查询到药品订单信息,无法得知物流运行进程。每种药品都有代表其身份的医药条码,条形码混乱,药品出厂时不能被识别是医药企业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系统来管理医药条码。

(四)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影响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医药物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物流,因为药品管理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品种药品,物流运输方式也不同,需要专业医药物流人员进行物流作业。现阶段辽宁省没有专业培养医药物流人才的机制,人才匮乏是影响医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医药企业,大多医药企业都是从传统仓储岗位调离工作人员进行物流作业,这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缺少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实操技能少,无法达到岗位基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对于高等院校,随着企业物流业务增加,辽宁省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却没有学校专门对医药企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使得医药物流人才断层,高校无法向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对策

(一)优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企业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进行外包。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既没有医药产品,更不能进行药品的交易,所以只能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物流服务。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不包括医药销售方和医药生产方,从根本上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运输成本,满足了客户需求,为医药企业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迎合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还可以适时优化经营策略,同医药销售方和医药接收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三方合作,增加企业效益,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外部环境,改变经营策略,为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构建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首先,按经济区域或城区为中心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经济区域内的医药物流配送密切联系起来,尽可能减少不合理因素。实现物流配送的优化。以城市为中心来考虑其布局问题,对于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系统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医药物流进行配送服务。其次,应配备现代化的高技术性能的设备。根据物流需求及时扩大专业化运输设备的购买,利用相关的应用管理系统,服务医药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应做到以自身配送为基础,逐渐面向医院、商家以及零售药店。根据医药特性,构建提高医药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机制,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医药物流服务。建立一个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够帮助医药企业增加利润,还能够有效缓解药价过高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医药物流配送本身要加强内部的服务质量管理,建立适合自己的服务标准,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的服务,最后做到同时提升医药物流配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逐渐扩大,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辽宁省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具体做法是以信息化作为支撑点,通过运用EDI、RFID、ERP、GPS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实现消息的交互、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库存分析、数据交换等一系列功能,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加强物流部门在市场、客户服务、运营效应、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建立并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使客户能够及时高效的查询物流信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大力培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

在企业方面,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加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兼具物流和医药知识的专业人才。与普通物流相比,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包括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在高等学校方面,医药物流人才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之外,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如职业培训、执业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等。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盟,企业进校园宣传讲座,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结论

本文以辽宁省医药物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医药物流现状的调查,发现医药物流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扩大了医药物流在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医药物流行业日益发展可以增加医药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重视医药物流,将会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6):83-83.

[2]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31):56-57.

[3]刘丽莉.试论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22):19-21.

篇13

建设高标准现代化中医院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该市在行政新区为中医院规划120亩土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300万元。2012年,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中医院投入使用。医院斥资9000多万元,购置了500多套中医诊疗设备及60多台高新设备,全面提升了中医院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中医专科建设。项城市中医院先后成立了心脑病科、内分泌肺病科、肿瘤科、康复科、脾胃肝胆科5个中医专科和8个中医特色门诊。康复科引进了言语吞咽治疗仪、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等康复医疗设备,成为项城唯一、周口领先的康复治疗训练中心。2012年,该院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脾胃肝胆科已被省中医管理局公布为省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广泛采用中医传统疗法,开展“冬病夏治”和“冬病秋防”。成立“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中医疗法干预。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项城市中医院于2011年10月在全省率先实行“先治病,后交钱”的服务模式,《医药卫生报》、河南电视台、周口电视台等媒体都作了报道。

健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

一是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市中医院龙头作用的同时,全面加强市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所有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按国家标准设置了中医科、中医康复理疗室和中药房,每单位均有1~2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新建村卫生室均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配置中医诊疗器具,开展中医药理疗服务。

二是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市中医院建立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开展10项中医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是探索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在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指导下,各乡镇卫生院整合医院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行冬病夏治、中医膏方、亚健康预防保健与干预服务,积极探索和发挥中医药在公卫服务领域的作用。在全市推广“未病当指导,小病当医生,大病当参谋,重病当亲人,康复当助手”的“五当”服务,为基本公卫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