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生物学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生物学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生物学笔记

篇1

1 引言

课堂笔记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科学、简洁的课堂笔记能够在课堂中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复习所学内容,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知识点琐碎,记忆内容繁多的特点对生物课堂笔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正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地优化生物笔记,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2 思维导图简介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文字、数字、分析、排序、语言和逻辑,而右大脑负责韵律、颜色、形状、方位、想象和幻想。思维导图是由东尼・伯赞创造的可同时利用人的左右大脑用可视图表示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的方式将信息量庞大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化。使用者还能通过思维导图的图案、文字、色彩的多层次刺激记忆起各级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构建出原有知识体系之后继续发散延伸。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一步加深,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有效提升。而传统笔记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仅仅利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传统笔记使用者的记忆效率和理解效果自然不及思维导图。因此,近几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

3 使用思维导图制作生物笔记的步骤方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记忆学习方法,要把它运用到优化生物笔记上,就要明确具体的使用方法步骤。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介绍思维导图的具体绘制步骤。

(1) 取A3或A4尺寸的白纸横放,横向格式要比纵向的格式给使用者更多的自由和使用空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在白纸的中央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央绘制了一个细胞的图形,并确定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主题关键词。

(2) 以图形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以粗线条绘制相连的主分支,在分支的末端放置关键词,分成了“水”、“无机盐”两个主分支。

(3) 创建2、3级分支,绘制的线条逐级变细,各级分支上的关键词要基于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层次扩散。不同的二级分支采用不同的色彩绘制以便区分,主分支“无机盐”的4个二级分支分别采用蓝、橙、绿、红四个颜色区别,但“水”和“无机盐”相同的二级分支,如“存在形式”又采用相同的颜色绘制。这样,学生在复习思维导图时又能够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进行比较记忆,达到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4) 提炼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在于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最符合个人思维逻辑特点的关键词。但是,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一定要简洁,短语或词组会混淆记忆,降低记忆效果。

(5) 尽量使用图案、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既能提高记笔记的速度,又能使思维导图更有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图案加深了对大脑的刺激,使得记忆效果更加提升。

4 “细胞中的无机物”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比较

下面同样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对思维导图和传统笔记的特点进行直观、具体的比较分析。传统笔记见图1,思维导图见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笔记中,文字内容十分详尽,但记录笔记耗时较多。学生在课堂记录笔记时,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被动地记录笔记上,而不是放在对知识内容的思考分析上。有的学生甚至疲于记录而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在课后复习笔记时,反而不能理解所记录的知识内容。传统笔记也没有对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记录,学生只被动地接收,而不是主动建构知识。传统笔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结构松散,重点知识不突出。在复习笔记时,学生也很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记忆起来也更加困难。

从图2可以看出,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生物笔记文字少,层次结构分明。思维导图笔记高效省时,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且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能根据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继续在原有思维导图上进行补充发散,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能够多层次地刺激学生的左右大脑,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高中生物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其记忆理解的能力和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例如,高中生物课堂中需要准确描述记录的生物实验操作就不适合制成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也应当注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

总之,与传统生物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更有效地优化生物课堂笔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学生正确利用思维导图来优化生物笔记,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教师自身也要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师生共同协作,才能利用思维导图打造高效的生物学习课堂。

篇2

3. 反光部分,暗部加白色较多。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物体(尤其是深色的物体)的反光要比明暗交界线浅一些,尤其是浅色衬布对物体暗部的反光影响更强。因此,在色彩写生时,学生喜欢用固有色调入白粉去表现,结果暗部的明度高于亮部的明度,导致画面很碎,反光像刀刃、月蚀一样,造成画面一团粉气,物体没有重量感。

4. 画面“生”、“花”、“乱”。学生没有注意到水粉颜料的特点,缺乏对色彩画的认识,绘画时往往只注重素描表现,然后在画面的暗部反光等处点上环境色,所点颜色没经研究调和,与画面不统一,在画面上形成了一块一块的“补丁”,画面变得颜色生、画面花、笔触乱。

5. 用“小鸡啄米”似的笔法去画色彩。由于对色彩认识不足,不了解水粉颜料的特点,有的学生画水粉静物时用4、5、6号笔,挑颜色一点一点的,像“小鸡啄米”似的画到画面上,结果画了很长时间,色彩了无生气,没有激情,衔接不自然。缺乏对物体第一印象的把握,往往画到一半即无心情再画了。

二、对策

针对第一种只画固有色的弊病,我在教学中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正确的科学观察,我们才能从对象提供的诸多因素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强调立体空间的意识、指导学生认清色彩关系,即在光源与环境色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彩关系。

针对第二种画暗部用黑色、画亮部忘加白色的弊病,我向学生讲解黑色的特性:黑色是复色,色彩的冷暖倾向不明显,在运用黑色画物体调入其它颜色时,易出现脏、灰的画面而影响效果,画面里深色部分一般用普兰加深红调合倾向黑色的颜色来画,此种调合成的黑色比较生动且易找冷暖,且在此基础上加入其它原色、间色时,色彩鲜明、不灰不脏,易于把握。讲解调色规律,对于局部的色彩关系的表现主要看光源对其的影响与作用,在不同的光源与不同的环境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也是不同的。物体亮面的色彩主要是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之间的混合,即光源色加物体的固有色,而自然光的光源色为白色,所以画亮部时是物体固有色加白色。提高学生对光知识的认识,并通过示范讲解,学生的多次实践理解,克服了此弊病。

篇3

物理量,就是人们用以作为量度物质的属性和描述其运动状态时所用的各种量值[1]。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量的理解层次,直接影响着其对物理规律的建构和认识。所以,深化学生对物理量的理解,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量来源于生活量。在生活中,我们描述生活现象时用到各式各样的生活量,而其中有科学价值和物理意义的量,被科学家抽象出来,定义为物理量,方便于之后的科学研究。如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会学习长度、时间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一直在接触和应用这些量,且物理量抽象程度不高,生活量和物理量内涵趋近于同一,并无太大区别,学生易于接受。这也是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把长度的教学放在了学生刚学物理这门课程的时期的原因。所以,生活中越是经常提及的量(如:长度、时间、速度、温度等),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障碍越小,此时,生活经验对教学起到正迁移作用。对于生活中不经常甚至从未提及的量(如:压强、电压、功、能、比热容、电场、磁感应强度等),在教学中物理量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就困难。此时,生活经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就减弱了很多。另外,生活量描述的随意性,更给物理量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起到了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把重力等同于质量,认为压力大小都等于重力大小,摩擦力属于阻力等错误认识。

在抽象程度高的物理量的教学中,教师有时利用类比法,将学生不容易认识理解的抽象概念逻辑类比为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形象的概念逻辑,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例如:在电流和电压的教学时会类比水流水压等。比热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物理量之一。教师对学生概念的建构和相应知识的应用都颇费功夫。很多学生在学完知识后,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认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多少就可以比较吸热能力。把“能力”混淆为“多少”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生活中根本不提及比热容这个量。而生活中的逻辑却经常用“多少”来描述“能力”。例如:吃饭的能力被描述为吃的多少,“饭量”这个生活量就是这么来的。由于生活中这种“思维的惯性”,负迁移作用增强,教学中就遇到了困难,很多学生学完比热容的概念,却又回到了生活逻辑中。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教学也必须遵从生活的规律,找到生活中合适的逻辑关系与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类比,便可破解学生“思维的惯性”,使生活经验对物理学习产生正迁移的作用。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际上就采用了生活逻辑类比科学逻辑,找到合适的生活中的事例促进学生的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正迁移效果。如把吸热能力类比为生活中的消费水平[2],或者比为挖掘的工作效率[3]等。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将生活中人喝酒的生活逻辑类比物质吸热的科学逻辑,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加深了对比热容这个物理量的理解。小组实验原理图和数据如图1和表1。

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科学逻辑的思维过程,纠正学生片面地、不控制前提条件地认为“吸热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的错误认识。此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是,通过和多数学生的课下交流,他们虽然理解但内心总感觉有些“别扭”。而这里所谓的“别扭”,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概念的认知是教师通过建立科学实验的情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不能将生活经验迁移到科学实验的理解中,自然觉得“别扭”。于是,笔者在完成比热容的教学之后,又做如下的三部分思维引导:

1.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比较人喝酒的能力,人喝了酒体温升高脸会红,若把刚才小组实验的过程认为是“水”和“煤油”两个等质量的人喝酒的话,时间物理量就相当于喝的“碗数”,温度物理量就相当于“脸红程度”,如何分析哪个人喝酒能力强呢?学生对“水”和“煤油”二人喝酒过程讨论的生活逻辑如表3展现。此时,将生活中人喝酒的生活逻辑类比物质吸热的科学逻辑,学生自然就不会感到“别扭”了。

2.学习了比热容的知识后,我们知道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即“比比谁容的热多”,那生活中我们经常认为“喝酒多”的人“喝酒能力强”就不“科学”了,“比比谁容的酒多”应该有个“科学”的物理量才行。此时,学生会对这种牵强地硬把科学和生活拉近的解释报以理解的微笑,“比酒容”这个“科学”化的生活量也跃然脑中。这样就通过幽默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比热容物理概念的理解。

3. 在吸热的科学实验中,我们不方便直接测量吸收热量的多少,保证两个加热器规格完全相同,就可以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吸热多少了。在喝酒的生活实例中,我们不方便直接测量两个人喝酒的多少,保证两个人喝酒的碗倒满相同的酒,就可以通过比较碗数多少来比较喝酒多少了。如此这般逻辑类比,深化了学生对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理解。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量来源于生活量,科学逻辑来源于生活逻辑。实际上,科学的创新和进展也往往受到生活的启发,科学上的已知和未知的真理也早已隐含于生活真理之中,利用生活逻辑类比科学逻辑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物理量的理解,对学生在今后的探究中建构科学知识和创新科学理论的能力素养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在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制药、冶金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到对其他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同时物理化学也是诸多大学研究生入学的专业考试课程。但是,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课程起点高、知识点密集、知识点抽象、难度大的特点。这也使得物理化学“教”与“学”的难度都较高。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一直是物理化学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具体教学中,通过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把已经熟悉的知识模型、知识规律与所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并用类似的方法处理称为类比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曾经帮助人类获得大量的知识,很多物理学家如开普勒、牛顿、麦斯伟尔都运用类比思维解决了很多物理学难题,可见,类比思维能力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质之一。

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物理化学教学而言,通过相似关系举出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类比思维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启发。另外,类比思维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类比有助于迅速地把握处理问题的关键,变通物理化学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与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进行类比

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焓、熵函数、活度、相律等。这些概念不易理解,但是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去类比,可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的含义。这种类比思维方法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要类比的目标问题对象,然后确定类比源对象;之后对目标问题对象与类比源对象进行比较,进而找出他们之间的类似关系;根据目标问题对象的已知信息,对其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

例如,学生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内容中利用熵判据ΔS≥0来判断隔离系统的方向与限度时,普遍感到不好掌握,我们就类比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释。即让同学试想自己生活的房间,如果平时不注意清洁和整理,用过的东西随意丢弃摆放,用不了多长时间房间就会变得很混乱。这样,同学们在理解熵增加的本质即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随机过程打破了原有的状态限制,使得系统内部元素的状态更多,就会感到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所以,利用类比法,使抽象、陌生的概念变为具体、熟悉的知识,降低接受抽象概念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这种思维方式通过选取合适的类比源对象和目标问题对象以直观的、形象的图景映入学生脑海中,使其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

二、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类比

学习类比思维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很多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类比思维的培养,既依赖于形象思维,因为只有通过想象作必要的类比示意图,才能将原来不同的两种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又借助于抽象思维,因为只有抽象思维才揭示出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除了与形象化的事物进行对比,物理化学的知识点还可以与很多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类比,以此来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新的物理化学问题。特别是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比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乃至高中物理和化学之间都有部分相似的教学内容,那么就可以采用类比教学法,利用学生较为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去启迪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中新的知识。

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同时也是物理化学中的内容;那么,在讲授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两节内容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指出与大学物理所学内容的相同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存在的差异,如此循序渐进同学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出,不管是大学物理还是物理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的都是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问题,包括功、热和热力学内能或称内能等。但不同的是,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中,仅针对理想气体这一简单的系统,计算过程也相对简单;而物理化学的相关内容里,系统不仅包括理想气体还包括液态、固态物质,而且系统经历状态复杂,不仅有恒温、恒压还有相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等复杂的过程,同时相应的引入了新的概念,如摩尔相变焓Δ■■■H■、摩尔反应焓Δ■H■■等,所以计算过程相对复杂。这样,通过类比就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

三、对课程内部知识之间进行类比

物理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非常相似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集中以大量类似的化学方程式来呈现。面对大量的物理化学化学方程式,学生往往感觉记忆困难。巧妙运用类比法,会让方程式记忆变得轻松并且深刻。

例如,范德霍夫渗透压公式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界的经典理论之一,被写在世界各国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范德霍夫的渗透压方程式表述为ΠV=n■RT,但是其概念不容易掌握。我们可对比学生们所熟知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发现二者具有相似的组成,比例常数与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也基本一致,所以可对比这两个公式的特点来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掌握与记忆。

再比如,物理化学中有些方程式的导出过程也可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导。比如真实气体的范德华方程式(P+■)(V■-b)=RT,就是通过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RT)进行对比,添加了压力修正项(■)和体积修正项(b)而得出的。类似地,在多相多组分热力学章节中,提出了“偏摩尔量”这一重要概念,解决了体系中多相、多组分的组成变化对体系状态影响的问题。采用类比思维,只要将纯物质的任一广度量替换成偏摩尔量,则可根据纯物质的热力学函数关系,写出多组分系统中任一组分的热力学函数关系。

物理化学课程方程式繁多、复杂,看似难以理解和记忆,然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就会发现不同章节的方程式只不过是同一个方程式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形式而已。因此,在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式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类比或比较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通过类比来找出各个方程式之间的共同点和关联性,既加深对物理化学本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类比推理的过程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类比思维是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总称。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类比思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规范。

首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类比思维在科学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类比思维的重要性。比如爱因斯坦从引力场几何化的成功作类比推理,致力于电磁场的几何化,进而建立“统一场论”的思想,这样的类比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从而激励并增强学生运用类比思维解决新问题的勇气。

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类比源”。虽然类比思维既可以近亲类比,还可以边缘类比。但是教师与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特征都呈现出较大的不同。部分教师在追求专业知识精深的同时却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少有了解,这可能造成教师在进行类比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类比原型。另外,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可能导致他们在理解类比源时产生一定的困难。这都需要教师要主动地积累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广泛地涉猎目前时展的特征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类比源的选择范围越广泛,类比的形式越灵活,也越能发挥类比的作用。

最后,类比法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辨证的关系,如相似与相同、同一和差异、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现象相似与本质相似等等,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地提醒学生,类比思维作为一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它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它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因此,采用类比思维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须事先提醒学生注意到各种差异对类比结果的影响。教师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要注意类比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准确地应用类比思维接受新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类比。

实践证明,采用类比思维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还有利于对复杂物理化学概念、过程的具体化、形象化,能帮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寻求思维的线索,获取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升物理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磁极化血液平衡治疗是近几年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该治疗方法需建立畅通的血管通路。本文对输血器静脉穿刺与留置针静脉穿刺血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观察比较,了解何者为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7年9月~2008年10月,我院因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硬化、脑萎缩、脑梗死、脑供血不足等原因需进行磁极化血液平衡治疗的患者5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38~82岁,患者随机分为输血器静脉穿刺组25例;留置针静脉穿刺组28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输血器静脉穿刺组选用16 G输血器(U型);留置针静脉穿刺组选用瑞典BD公司20 GA留置针。

1.2.2常用穿刺部位两组均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由血疗室专业护士建立静脉通道。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穿刺方法局部血肿情况比较

留置针静脉穿刺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输血器静脉穿刺组,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两种穿刺方法局部血肿情况比较[n(%)]

χ2=5.05,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比较,P

2.2 两种穿刺方法术中再穿情况比较

留置针静脉穿刺组术中再穿明显低于输血器静脉穿刺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磁极化血液平衡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等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明显地提高了血液的携氧、解聚、抗凝及机体抗感染能力[1-2]。该治疗过程中输血器静脉穿刺及留置针静脉穿刺两种不同血液通路均可引起局部血肿,在解决术中再穿方面两种方法均有其特点,但从本组研究发现留置针静脉穿刺明显优于静脉穿刺。

3.1 穿刺部位血肿

局部血肿是输血器静脉穿刺常见并发症,由于静脉穿刺部位在肘关节出,活动度大,16 G针头较粗等原因,出现局部血肿较留置针静脉穿刺多,但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在一处反复穿刺,拔针后一般不会伴有感染和血肿,关键是止血,要注意压住2点,皮肤进针点和血管穿刺入点。按压时间15 min,嘱患者卧床15~20 min方可起床,起床时尽量避免身体重力落于穿刺侧手臂上。同时,嘱患者在24 h内不要清洗穿刺处,以免引起感染,要特别注意保护血管,以便为下次治疗做好准备。

3.2 术中再穿

术中再穿为出现血管阻塞、穿刺血管破裂、针头滑出血管等原因需重新建立血管通路者。输血器静脉穿刺术中再穿例数较高的可能原因是:①患者在治疗期间,因多次在肘正中静脉穿刺对血管壁损伤大。②输血器静脉穿刺16 G针较粗,穿刺过程中因是盲穿,有出现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或针尖刺破部分血管壁的可能,而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后,可将软管顺血管稍往前方推进保证软针完全进入血管。且针头近心端圆钝光滑,不会因患者改变而刺破血管造成渗液,可减少静脉炎和液体外渗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静脉。而且静脉留置针使用透明贴膜固定易观察穿刺发现异常可及时处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3]。③输血器静脉穿刺16 G是钢针,穿刺部位在大关节处,患者治疗中咳嗽,大小便均有可能使针头刺破血管壁,引起血管破裂,而留置针静脉穿刺避免了这一缺点[4-5]。

综上所述,留置针穿刺在磁极化生物平衡治疗血管通路建立时穿刺局部血肿及治疗中再穿率均明显低于输血器静脉穿刺,是磁极化生物平衡治疗血管通路建立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史有松,陈保健.谈谈磁极化冷凝离子吸附血液平衡疗法[J].华夏医药,2003,7(2):69.

[2]史有松.量子透射疗法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南京部队医药,2001,3(6):18.

[3]史有松.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肺心病的体会[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7, 5(2):92.

篇6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篇7

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必须要对这门学科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浅尝辄止;其次还需要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生物的学习不同于数学,他不需要题海战术,只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少量的练习就可以有所提高;最后,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贵在坚持,这一点对于所有学科都适用。

学习态度方面,很多学生对生物都不是很重视,认为它简单,高考里面分值少,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语数外及物理化学上,高考考理综的时候甚至选择放弃生物后面的大题,而去做物理化学,这种做法是非常消极的,所以在讲学习方法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事实,生物其实不难,每一个学科都不能轻易放弃,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放弃一门学科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放弃了就等于起步点比别人低了一个台阶,就算别的学科发挥再好,也于事无补。所以,端正学习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着重讲一下学习方法。

第一,明确生物学习的侧重点。高中生物学习的精髓在于“记忆”和“理解”,有人会问,这两点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呀,有什么区别么?当然有区别了,这两点孰先孰后是很有讲究的,对于数理化这一类的理解能力偏强的学科,我们要先理解,后记忆,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公式,定理,结构分析等等,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自然是要先理解透他们的原理,由来以及发展规律等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然而生物学科研究的是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遗传因子,生物个体等等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很陌生的东西,以及他们之间独特的转化关系,所以这就需要同学们先花功夫去把这些名词术语,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转换关系都记住,然后再通过老师讲解,例题分析的过程加以理解,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第二,要重视研究过程。大家应该都有发现,近年来高考生物最后总会有一个大题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来发现问题并解决它,由此可见研究过程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研究过程包括,观察和实验。我们打开第一册生物课本,上面就着重讲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而观察则是最基本的技能,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各种生命现象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这对生物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只有观察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一定的实验来探究和验证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和特征,这些往往需要引起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学校可以多开一些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和实验相结合,可以迅速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有更好地发挥。

第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高中生物的学习仅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生物是一门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它研究的就是生命活动,生命就是活生生的研究体。因此,我们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学着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生命现象,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理解生物学习的精髓。

第四,学会思考和总结。学习生物不仅仅要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点,还要善于分析和对比理解,例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和总结,在比较两个类似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的让思维发散开来,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还要牢记概念,避免弄混淆。

篇8

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准备,需要教师对教学思路进行整理、归纳,概念图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清晰易懂。概念图还可以很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直接观察和理解概念的同时,既可以了解老师的思维过程,又可以领略老师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概念图也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常存在一些缺陷,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概念图的理解和掌握,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讲解“生物的无性生殖”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概念图来讲解,通过概念图说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概念图优化学习

概念图不但可以很好地简化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优化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概念性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如教师总是强调对知识要理解才能长久记忆,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而这种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很快学生就会对学习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不但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更是困扰学生的问题。所以,概念图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现象,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了解,而不再是死记硬背。

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去做笔记,不再像以前笔记本中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以概念图的形式做笔记易于记忆,结构简单,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概念图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自己是否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概念联系起来,创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来进行自主创新。例如,学生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可以列写植物有性生殖的方式、每种方式的关系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可以亲自种植一些植物,进行观察或者创新。

三、通过概念图促进交流

篇9

 

然而,从中国西部高校—塔里木大学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分子生物学成绩,以及每年报考研究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看,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并不好。该校生物类专业学生每年分子生物学平均成绩均在70分左右,在他们报考研究生时,无论是否选择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常常避开分子生物学考试科目。这对学生今后无论是在生物领域进一步深造,或在工作岗位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为了解导致塔里木大学本科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效果差的原因,也为今后教师更好地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塔里木大学是一所偏重农业的综合性大学,分子生物学是该校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教学周期为16周,每周上4节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的先导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对象为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简称生技)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简称生科)2014届本科生,共4个班级97人。其中生技2个班,共51人,男生占64.7%,女生占35.3%,新疆生源占60%,疆外生源占40%;生科2个班,共46人,男生占52.2%,女生占47.8%,新疆生源占70%,疆外生源占30%。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通过学习兴趣和态度等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2]。调查发现,在对分子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分别有97.1%和95.6%生技和生科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本专业重要或非常重要,分别只有2.9%和4.4%认为不重要。可以看出,这两个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分子生物学的先导课程后,对开设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说明他们具备学好分子生物学的潜质和基础,这为他们提供潜在的学习动力,只是由于其他因素这种动力尚未被激发出来。此外,个别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学习动力的缺乏。因此,需要教师在开始讲授分子生物学绪论时,通过课程介绍以及列举实例等形式,详细讲述这门学科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奥秘的揭示、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由此看来,绝大多数生技和生科专业的学生虽然肯定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但总体成绩仍然较差,或不愿选择其作为自己喜好学科,说明对分子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倾向,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3]。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钻研它,也会提高学习效果。调查显示,生技和生科对分子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44.1%和42.3%,而超过一半的学生则没兴趣或不喜欢。进一步探究其不感兴趣的原因,两个专业分别有21.7%和22.1%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28.3%和25.2%认为记忆内容多,21.7%和23.3%不知道如何学习,还有28.3%和29.4%觉得自己基础差,学不会。由此看出,没有兴趣是塔里木大学生技和生科专业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而该课程本身的内容枯燥、理论抽象、庞杂、不易记忆等特点是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因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生走向成才之路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分子生物学除上述特点外,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其新理论和新技术还在层出不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难以接受和掌握微观和抽象知识。另外,这门课程不但自身逻辑性很强,而且与其先导课程的连贯性也很强。若其先导课程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如果对生物化学中DNA和蛋白质结构没有理解的话,学生就很难掌握分子生物学中生物体如何通过DNA-蛋白质互作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最终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兴趣,甚至达到放任自流的程度。因此,想要学生学好分子生物学,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其自信心是关键,这也是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在讲好绪论、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注重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习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4]。本次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包括学习习惯和作业处理两个方面。在学习习惯调查中,生技有22.8%的学生能主动自学(其中17.1%为看书学习,5.7%为上网学习),40%是自学结合教师授课,37.1%只听教师授课;生科有19.9%能主动自学(其中15.7%为看书学习,4.2%为上网学习),37.3%为自学结合教师授课,42.8%只听教师授课。

 

调查结果说明这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均较差,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仍然依赖中学阶段教师授课为主的学习习惯,其中生科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更差。在对待不会做的作业时,生技有27.8%的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解决,52.8%是向其他同学请教和讨论,13.9%则是抄袭他人的作业,5.6%是请教老师;生科专业学生的上述比例依次为25.2%、48.1%、23.4%和3.3%。显然,当遇到不会的作业时,两个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与同学讨论甚至抄袭作业方式解决,只有少数是通过自己看书或请教老师方式解决,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待作业抱着消极和应付的态度,没有很好地利用作业对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日积月累,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丧失信心、兴趣和学好的勇气,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当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应付所学知识,一旦遇到困难则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习惯,这是学好分子生物学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可靠保障。

 

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策略和途径的总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5]。本次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课堂笔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在课堂笔记调查中,生技和生科分别有73.5%和70.2%的学生能主动记下教师授课要点,11.8%和12.7%是记下教师授课的部分内容,14.7%和17.1%是教师让记就记或从不记笔记。说明两个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均能做好笔记,其中生技学生记笔记的主动性高于生科专业学生。在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调查中,生技和生科分别有7.4%和6.1%的学生能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60.3%和57.2%偶尔会进行预习和复习,26.5和31.8%%则从不预习和复习,5.9%和4.9%在教师要求时会进行预习和复习。表明两个专业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绝大多数学生则缺乏这种学习方式。

 

然而进一步调查显示,两个专业都又有超过53%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课堂听教师讲解,逐渐使问题得到解决,再通过课后复习来巩固学习成果。但这与学生实际在分子生物学学习中的做法自相矛盾,原因可能由于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或不主动以这种方式学习。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或许是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的根本途径。

 

五、教学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理论教学外,实验课程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调查中,生技和生科都有超过68%的学生认为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应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塔里木大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被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能及时通过实验课的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和巩固,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尽可能安排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进行,或使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锻炼,这样不仅使其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在实验中的新发现和创新大大提高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获得一定技能后也能增强其将来走上社会的自信心,这种措施不失为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最简单途径。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与其先导课程重复性较大,如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这些重复内容占用了分子生物学很多教学课时,导致其最精华和最核心的内容(如基因表达调控等)课时较少。因此,在教学大纲修订时,还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6],强调重复内容在分子生物学和其先导课程各自的教学重点,这样既可有效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又可使课程体系间建立有机衔接,从而有效地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

 

六、教学方式

 

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在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7]。调查发现,生技和生科分别有67.6%和72.5%的学生希望每章讲完后教师能帮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表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很强,对所学知识梳理和总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必要时应教会他们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如思维导图法[8],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和巩固,另一方面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走上社会的一项潜在本领。另外,生技和生科分别有47%和41.6%的学生希望教师上课时引入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9]。对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采用恰当的讨论方式,如“三明治”教学模式[10],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讨论中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发挥个人魅力,而且学会尊重别人意见,接受别人批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调查还发现,生技和生科分别有50.1%和69.3%的学生希望能结合生产生活,多举实例。说明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特别是生科专业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于新疆本地,更希望通过联系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便将来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为本地发展服务。

 

总之,上述调查问卷说明,处于我国西部边陲的塔里木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积和极性较低、学习方式不当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分子生物学本身知识枯燥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生源有关,生技和生科两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新疆本地,中学阶段的整体教育水平低于疆外地区,造成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这对需要具备雄厚知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来说更为困难。如何教好分子生物学,如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摆在所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11]。

 

篇10

1、调查对象

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生物学是在初中阶段,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课程,虽然对生物学这门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尚未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物理化学还未有开设任何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八年级的学生与七年级的学生不同地方在于以下几点:1、经过一年的生物学习,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出现了分化,有的同学依旧很感兴趣,有的同学的兴趣已经被消磨殆尽了。2、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已经有了熟知,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3、八年级已经开设了物理这门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众人思维中物理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生物(近五年,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卷子中,物理所占比重高于生物),家长的敦促,还是学校在课程安排上的变化,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对生物的态度必然会有所改变。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对象为水电学校八年级全体学生。

2、调查形式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和聊天式。在八年级发放问卷共33份,回收33份。此次问卷共设有11个问题,由选择题和问答题组成,其中第1、5、6属于关于学习生物兴趣调查,第2、3、4、8属于关于学习生物的态度的调查,第4、7、9、10、11属于学习方法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

69.7%的学生对生物依旧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有的学生是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下,继续学习生物,其实对生物一点兴趣都没有。

在日常生活中,有63.6%的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深入研究,同时会参加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兴趣小组。

影响生物兴趣的因素:

(1)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丰富多彩的植物,千姿百态的动物,神秘的生命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通过和学生们的聊天,很多学生对动物行为,动物生理感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和家长的称赞,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物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凉拌西红柿会出现很多西红柿汁?通过“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学习,同学们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向家长解释了了一些生活现象,同时获得了家长的称赞,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3)老师的讲课方式方法影响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聊天式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更喜欢老师采用边实验边讲解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其一,通过实验,学生能观察到一些神奇的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其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

2、学习态度方面

虽然现在物理课已经开设,但是有54.5%的学生依旧能每天在课下利用30到60分钟学习生物,仅有12.7%的学生分配给生物的学习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

学习的时候,仅有36.4%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或者说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本就不了解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直没有摆正学习态度,无论是生物还是其他科目,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3、学习方法方面

除了在选择题部分,会了解学生的一些预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面对不懂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在仅有的一道问答题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总结,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有预习或复习的工作。但是仅有少数学生有课堂记笔记的习惯。

(1)课前预习情况

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是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之一,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以养成课前预习或者课后,但是两者都能主动完成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只是把课本看一遍,而在预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预习结束后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

(2)听课情况、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能以最大的效率记忆和理解知识点。但是学生在前半节课是能高度集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慢慢的下降,此时学生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的讲课方法这种情况约占63.6%,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课上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以外,应该多涉及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在讲授结论性的知识时,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找寻总结结论。

(3)课堂笔记的情况

通过调查,仅有27.3%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而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在笔记中突出重难点,而这些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说明他们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容易抓住重点,节省时间。

基于从学生听课和记笔记的方法的区别,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

(4)复习情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有复习习惯的学生占大多数,但是能坚持至始至终坚持复习的学生并不是特别的多,尤其是到了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前复习比率也较高。72.7%的学生在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除了紧跟老师复习外,就是向成绩优秀的同学借笔记,还有的同学采用题海战术。我个人认为,这种两种方法不可取。首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法。笔记,只不过是一个辅助你理解记忆的工具。借他人笔记用来复习,可能会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第二,复习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去复习,如果全盘复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第三,毕竟才初二,而且生物有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自己的任课教师出的题不会为难学生,真的没有必要进行什么题海战术。就算参加高考生物也没必要实行题海战术。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

(5)作业情况及其方法

所有学生都能及时的按质按量的完成老师留下的左右,有的学生会选择一些练习题做为补充练习。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向老师询问来解决,只有12.1%的学生会先通过上网查询自己解决,如果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再向老师求解答,还有一些学生则就会把不会的题空出来,等到了习题课时再解答,仅有9%的学生会把作业中与不会的题相关的题拿出来做,以此来巩固相关知识点。

三、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生物教学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情感培养、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1]。除了这些要求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不同阶段对知识的接纳程度设置合适的教学梯度。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劳逸结合――适当穿插一些视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事或者联系热点问题,或者通过一些小的实验及时调节学生的状态。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是学生喜欢生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照着课本讲,理论与生活脱节,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某些知识上产生歧义。例如:俗话说:鸟不尿尿,理论上却是“鸟有排泄系统,即排尿有排便。”学生就容易产生歧义:鸟究竟排不排尿?俗语是人们利用语言将多年积累的实际经验保存下来的方法,而理论是通过实验论证得到了,两者都没有错,这时就需要老师充当桥梁建筑师,将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尤其是00后,他们接触的东西都是最新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要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指引学生去用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

3、考试改革,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生物

篇11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篇12

1.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接近的榜样,这种榜样具有经常性和直接性。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思想等时刻都影响着学生。因而教师要以身作则,习以钻研业务,热爱生物学,忠诚于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形成好习惯,学好生物学是一个无声的榜样。

1.1教师要精心备课。教师要吃透教材,上课时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条理层次清晰,语言准确,要教法灵活,注意讲练结合,注意少灌输,多探究,要讲清思路和方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好书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好榜样。

1.2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学之初,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教学计划,其后严格执行;作业要及时批改,试卷要及时批阅,做到小考不过夜,大考不过天;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就要做到自己上课不迟到,等等,就要用这种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去折服他们。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1.3鼓励为主,有时也给点挫折教育。虽然已经是高中生了,学生仍然喜欢被表扬、被肯定。这样学生作业做得好,考试考得好,纪律遵守得好,等等。教师不能漠视这一切,要及时给予表扬,这会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通过正反馈,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并不是只能让学生经历成功的喜悦,有时也让他们承受一定的挫折,让他们学会正视挫折,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失败了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明确努力的方向,从哪地方跌到,便从哪地方爬起,擦干泪,心更坚,路更长,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滴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流过血的心脏更坚强。

1.4要循序渐进地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苗不长。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式的呈现都要全盘行为,统筹考虑,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起初几次试卷的难度要低,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入门,其后再逐渐增加试题的难度;否则,就好像给学生以当头一棒的感觉,本来就没兴趣,这下更提不起兴趣了,更谈不上好的习惯的养成。

1.5要优化作业。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练习的设计要讲究针对性,每一题都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升能力等;要把握好数量和难度,课后练习以基础题为主,综合题要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

1.6介绍优秀学生和生物学家成功的经验。向同龄人学,学生会更有信心;专家的成功经验那是一种号召力,是一盏指路明灯。

2.学生的努力

教师是外因,最后学生习惯的养成,还是要依靠学生本身。学生要养成好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首先要摆正认识,树立正确学习态度。高中生物要比初中生物深、难、广。初中的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在高中已经行不通,要有重新养成好习惯的认识。同时,也要明确,学好生物学是大有前途的,大有作为的。

2.2养成课前预习,上课积极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事先预习,能明确新课的大致情况,也能知道那地方自己不清楚,以求上课时,看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性更强,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有的学生认为生物学很好学,上课不必注意听讲,可以去做其他事。比如,有的学生做练习,更有甚者,做其他科的作业,孰不知,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做法。结果,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无数的实践证明,有这样行为的学生不仅生物科成绩差,其他科也比较差。因为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充分抓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率才是明智之举。上课时,学生可以适当记下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便于复习,便于记忆;同时课堂也要注意思考,不能仅作收录机,要敢于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比不参与强,因为,经历过的事物,和没有经历过事物,效果是不一样的。

课后及时复习是加强记忆,进一步形成长期记忆的好方法。若学习和复习的时间间隔太长,知识点忘记的就快;再加上学生每天学习的科目都很多,若不系统地再复习一下,再理顺一下,那么当天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点确实很容易忘掉。

2.3养成归纳的好习惯。由于学生储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太多太杂,若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会影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所学的知识点重新组织、加工,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活化起来。

篇13

2001年6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帷幕。2003年4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十多年过去了,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们都深刻地意识到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教师们积极寻找方法教育、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们积极实践课本教材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的教、孩子的学如沐春风、沁入心脾[2]。与此同时,教师们也意识到探究性学习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多角度寻找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辅助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得出精确数据:生活中人们接受的环境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他6%则来自味觉、触觉以及嗅觉等感官刺激[3]。因此,视觉潜能如何开发使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方向。

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以灵活的学科思维发展为主线进行有效学习,培养科学素养。心理学研究的人类记忆结构是网格式的,学习素材呈现的非线性结构更接近客观事物的性质本身。因此,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工具也是极适合学者学习的。

2.高中生物的学科特点

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之一。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由图形、符号等视觉感官刺激产生的意象联想成为促进教者和学者双方创造力共同得以提升的源动力。在这种主动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均会有所受益,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升。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图多、结构图间的联系多,概念多、概念间的联系多,知识点琐碎复杂,这些特点都决定了高中生物教学适用思维导图这一科学方法。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尝试把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3.思维导图概念

思维导图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达・芬奇的个人笔记。他们图文结合、层次分明、极具想象力的笔记形式让人对所述知识点一目了然,甚至还激发起人们足够的欲望去进一步探索。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巴赞(Tony Buzan)发现“最伟大的科学家”,尤其是达・芬奇,他的笔记中使用图画、代号和连线。他们‘涂鸦’,因而使他们的笔记变得生动活泼。” 后来巴赞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基础,在对“学习障碍者”进行训练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放射思维和图形表达的研究结论。之后借鉴记忆技能、创造性思维、语言学、心理学、信息论,提出“思维导图”这一概念。他1974年出版的《启动大脑》一书中正式将这个脑力潜能开发的工具介绍给世人。思维导图是一项多功能的思维技能,帮助我们整理脑中的思考过程,以高效的图形形式呈现出来,被誉为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思维工具。而巴赞也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

4.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嗅觉灵敏的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中跟进的相当快,最早是关于课堂笔记的思考,如王功玲(2000)认为思维导图笔记法对快速完成教案非常有效。韩正国(2004)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思维导图在政治复习课中的应用步骤和环节。阳炎(2005)从理论层面阐述思维导图的特点,教师应该利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大脑。王云(2005)简要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齐伟(2005)介绍通过软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绘制的过程体验思维导图的应用,并推介了尽量多地使用图像来突出重点的制作技巧。次月,他又发表了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的实例,为教师教学提供实践参考。刘桂花、王立君(2005)利用Mindmanager制作静电场一节物理教学思维导图。此后与此类似的教学实践在各学科中均有出现,统计显示应用最多的学科为教育技术学科、数学学科和化学学科。蔡艳宁、叶雪梅、杨眉结合实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评价中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型评价方法特别有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吴沛文(2014)探讨了思维导图在板书中的作用,实现多样化教学,增加教学的整体性、贴近性、系统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性、独立性。刘露笛、冯展极(2015)将思维导图引入高校教育专业“教育思维”中,向专业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教育思维、触发教学灵感,促成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发挥教学水平,达成优质教学。

5.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现状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输入主题“思维导图”,并含“生物”,共查到32篇论文,从2007年至2013年,论文数均在5以下,2014年上升到14篇,2015年截止至6月有7篇已经发表。从数据上看,最近两年思维导图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从内容上看,思维导图教学主要应用在提高复习课效率上。吴恩徐(2007)针对高考生物试题越来越需要开放和灵活的特点,提出采用思维导图来提高理性思维(系统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和灵感)能力和高三复习效率。,顾煜文、朱玉芳(2012)先后对概念图、思维导图进行辨析。为生物教师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提供参考。张志鹏(2010)将思维导图引入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2013年以后开始出现思维导图教学教材内容例析,但是至今积累的素材比较有限。

6.结论

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教,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它是针对无效性而言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直观化的手段,它确立一个主题为中心,由中心向周围发散形成很多分支,每个分支节点又可以继续作中为心向周围发散,最终形成一张由词语、图像组成的图示,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有助于教师呈现信息加工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意义学习,提高信息传递的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