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篇1

根据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加大对通信设备的研发力度,经过30年的演变,我国通信制造业发展迅速,在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逐渐占据国内市场。随着科技发展,通信系统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升级迅速较快,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发展至2007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通信科研力度加大,取得了良好成绩。但由于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很多行业开始步入低谷期,外部经济萧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绝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研发资金周转困难。

1 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移动通信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投入资金高、劳动密集、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对于人才要求较高,但我国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资金方面或人才供应方面,都不具备优势,这无疑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科研投入资金较少

虽然我国加大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但国家在该行业中的投入资金十分有限,仅靠国家投入及企业自筹资金,很难满足通信技术研发资金需求。且由于国际趋势分析不足,难以掌握发展方向,未加大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的投资,使产业链整合出现缺陷,制约了通信设备制造发展。

1.3 产业两极分化严重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世界移动通信产业投入金额巨大,导致通信产业两极分化,重构现象严重,部分通信设备制造商甚至开始剥离利润较低业务,对市场进行重新选择,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将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发展战略方面[1]。更多的企业由于遭受黑洞影响,发展资金紧张,技术人才欠缺,发展前景不乐观。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整体发展角度来看,产业两极分化情况较严重。

1.4 工业制造水平较低

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在通信设备制造方面,面临众多挑战,难以实现产品自开发、标准自定义、协议自研、元器件自产等发展目标。我国通信设备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较低,只能满足通信设备元器件组装及外形设计,难以满足元器件及核心芯片生产需求,这将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力先决条件

2.1 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基本覆盖全国人口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设备消费市场。而存在设备消费市场的前提就是人口聚居地内已经基本覆盖宽带网络基础设施。2011年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以及电信公司的3G网络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大半疆域,除了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还网络基础设施还没有得以建设之外,其他地区基本都已经覆盖了3G网络,全国将近92%的人口已经实现3G网络覆盖。且我国的三大运营商计划每年增加宽带接入的用户为7000万户。相信在这种背景下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将拥有更多消费人群,推动其更好发展[2]。

2.2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给予网络和信息安全更大的重视,制定更多推动其更好发展的政策

2.3 国家已经加强对无线电的管理力度

气象以及通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资源要求也能够较快速的满足,使我国的无线电空中电波能够很好的按照秩序进行,提高了我国无线点的运行安全,为移动通信设备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2.4 国家已经有专门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更好发展的各种合法的组织和协会

这些协会每年都会开会讨论和制定集成电路产业在竞争激烈社会可以更好发展的可行方案。且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难以跨越的资金短缺问题国家也已经不断的加大投入,为其更好发展扫清一切障碍。

2.5 国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比如在一定期限内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不收取任何税费的、且国家相关科技技术部门还为了鼓励通信设备制造业能够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通信设备,专门设立了有极大吸引力的科技奖项,为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开通一条宽广的技术专利绿色大道。另外,最重要的是国家还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和制定各种补助政策拉动内需的形式给予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极大的政策支持。在拥有这样天时地利的客观环境下,相信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长足发展。

3 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信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的一员,在当今各种各样有不同功能电子产品铺满市场的时代,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若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快速发展,那么其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应该以创新为准。只有创新,移动通信设备才能够在电子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从而不断增加消费人群,提升需求量,推动行业发展[3]。比如以当今最受欢迎的苹果通信设备为例,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够在电子市场中脱离而出,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根本原因就在于苹果产品具有的创新性。相比与其他电子产品而言,苹果产品的内部优秀且独家软件更多,外形更加独特,使用更加顺手,用一个流行词来阐述就是“潮”。所以,在竞争如此劲烈的市场,拥有绝对创新特点的苹果产品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市场畅销品,受到更多的欢迎。因此,为了使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能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应该坚持以创新为工作出发点的原则。

总而言之,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作用下,相信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该能够得以更好发展,为提供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杰.目标:移动通信市场从Google现状简析其战略发展意图[J].通信企业管理,2010(09):748-749.

[2]黄海峰.烽火通信:端到端网络方案支撑“宽带中国”战略实施[J].通信世界,2012(07):84-85.

篇2

一、产值规模指标分析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为5769.07亿元。其中,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占73.93%,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交换设备制造业、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6.95%、4.14%。

1998~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八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1.64%,远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1.01%的水平,同时也高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8.16%的水平。对其中三个主要行业而言,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平均37.51%,传输设备制造业与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为23.07%、23.22%。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占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37%,比1998年上升了3.73%,该产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27%上升到了2.29%,尤其是2002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高达2.60%、25.51%。总体上看,我国在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扩展较快,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增加值率指标分析

从1998~2005年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看,通信设备制造业为28.97%,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20.90%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25.83%,发展规模较快。其中,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呈高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9.27%;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亦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速度,为32.66%;交换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为23.92%,远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整体水平。

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增加值率(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是衡量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指标。由历年数据来看,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从1998~2005年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小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略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0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竟然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的水平。这与发达国家情况截然不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尚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区。并且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1999年为43.0%,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德国和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接近40%,比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率高出4到6个百分点。仅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可以看出,我国该产业的增加值率2005年为21.2%,而美国1999年为32.8%,日本1997年为24.5%,德国1999年为30.3%

比较而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虽然较大,但尚不具备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对全部工业的贡献和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限。

三、经济效益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比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13万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26.1万元/人,增长了2倍多。2005年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0.5万元/人、13万元/人,都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

从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来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为11.70%,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分别为18.85%和12.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绝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却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998~2001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0.7%。

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2005年,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居首位,达到32.3万元/人;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9.6万元/人,也明显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为8.36万元/人,大大低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从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来看,在1998~2005年,就全部工业企业而言,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产值利税率由1998年的8.15%上升为2004年的10.79%,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6.17%上升为2004年的12.57%。但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税却未能保持同步增长,产值利税率从1998年的11.51%上升到1999年的13.15%之后,一路降至2005年的6.33%,同样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13.47%升至2000年的20.65%,之后,连续降至2005年的10.41%。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衰退、市场竞争激烈和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增幅逐渐趋于平缓。

四、贸易状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迅速拓展国际市场,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迅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6~2005年以来,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两大类产品(8517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包括有线载波通信设备及8525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等)的出口额从最初的18.8亿美元激增到403.4亿美元,增长了20.46倍,年均增长42.54%,尤其是2000年增幅达到了91.58%;加入WTO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增长了3.66倍,年均增速高达25.24%。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实现贸易顺差330.2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平均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17.88%),其出口额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29%,而1996年以来,世界通信设备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1%左右,中国的这一指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该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其表达式为:gi=(Gi-Go)×100,式中: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Go为出口总额增长率。如果gi>0,则表示比较优势提升;反之,则表示比较优势下降。除1997、2003年外,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均高于世界水平,2000年高达63.63,比较优势的提升较为显著。总体上看,我国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通信设备制(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4页)造业产品出口增长加速,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五、本文结论

本文运用单项指标评价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1996~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体竞争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特点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优势,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国内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借鉴、研发投入增加、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规模的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相对于国外企业,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失去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优势;同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国内集成电路、软件业等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撑,产品空白和技术空白仍然较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已有的产品在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面临的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2.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管理,2007(3)

3.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6(9)

4.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研究,1998(2)

5.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3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 Pick to 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 JMI(Jointed Managing 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 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篇4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篇5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超级秘书网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篇6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

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篇7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篇8

(一)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不变价格,下同)38.61亿元,比上年同期28.60亿元增加10.01亿元,增长35.0%。从发展特点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两大支柱。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共完成总产值30.8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医药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

(二)产品销售收入攀升,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6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3.77亿元增长32.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24%。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比上年的0.55亿元增长3.6倍,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扭亏为赢,利润总额由上年的亏损0.39亿元转变为当年赢利1.35亿元。

(三)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从统计结果看,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出货值1.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新产品出口0.17亿元,占出口产品比重达11.3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出货值增长较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0%和56.6%。

(四)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基础得到夯实。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3%。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1298万元比上年的7628万元增长1.79倍,高技术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到36.75亿元,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达到1.53亿元。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全市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五)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20*年,全市84家高技术产业企业共计筹集科技经费2.24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全年开展科技活动项目115项,其中新产品项目111项,创造新产品产值7.69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08亿元。20*年申请的专利有46件,拥有发明专利为12件。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8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8.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2%,高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从经济类型看,三资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从规模上看,大型高技术产业企业仅有1家,比重明显偏低。

(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我市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20*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企业44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7家,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2.4%、20.2%;年平均从业人员分别为9593人、3031人,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0.1%、15.8%;实现产值分别为15.06亿元、15.7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企业的39.01%、40.79%。信息化学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大行业企业所占比重不高。核燃料加工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为空白行业。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使高开区和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集群模式是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一种高技术产业化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市应充分利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提高两个开发区向周边的辐射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马太效应”。

篇9

该指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外资控制企业的程度。它可以用外资控制企业市场份额与国内产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其中外资控制企业包括外资股权控制企业、外资技术控制企业、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企业。外资市场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

我国电信运营业主要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中国卫星通讯集团公司和中国铁通集团公司六大运营商组成。这六大集团公司都属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外商只占很小一部分股权。因此,由于外资没有控制我国电信运营企业,也就是说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是零,我国在电信运营业的外资市场控制率指标上是安全的。

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智力资源丰富,适合进行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许多外国公司通过独资、合资,或者通过各种合作方式把我国变成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贴牌生产)基地。到1999年底,在信息产业部范围内统计的电子制造业“三资” 企业共有738家,占电子制造业企业总数到26%,累计吸收外资总额近43亿美元。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资本金为1021.2亿元,其中外商资本金为306.5亿元,占大约30%,在全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中,“三资” 企业分别占47.3%、47.7%和45.2%。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分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中外商投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市场控制率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较高,其市场份额在总市场份额中超过50%。这说明在市场控制率指标上我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处于危机状态,产业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市场控制率方面的产业安全面临考验。

外资技术控制力

该指标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情况。由于电信产业的技术都是由处于上游行业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因此,电信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问题实际上转变成为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外资技术控制问题。

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因而,可以首先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然后将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计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提高国产化程度即外资的后向关联效应,其前提是外资项目产业关联系数的高低。一般说来,外资项目产业关联系数越高(尤其是后向关联效果越明显),同国内企业建立供应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产业带动效应也就越明显。从国产化率的角度看,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比较低,产业安全度比较高。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分工不强,重复引进、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数量非常少,因此很多企业都成为外资企业的配套厂商和一般环节的生产加工企业,或者完全成为外资企业的贴牌厂商。从有关的数据来看,外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工业中的优势地位十分明显。1998年,外商投资的电子信息企业6580家,占全国总数的23%,但其销售收入却占到了46%。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还控制着中国电子工业产品市场的核心技术。《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显示,美国IT产业控制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的75%,美国VIET视讯公司占领中国会议电视市场的70%,西门子公司控制中国电话程控交换机技术的20%、传播技术的30%、光纤电缆的35%和数字通信设备的20%。虽然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98年的5%上升到2002年的39.4%,但绝大多数国产手机企业仍停留在散件组装和整机组装阶段,没有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特别是没有掌握手机应用层软件和射频模块设计等核心技术。移动通信设备元器件与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比较低、核心芯片(包括基带芯片和RF芯片)、LCD、RF器件主要依靠进口。由于光电子、微电子、材料技术等基础技术薄弱,光器件产业难以适应光通信产业发展的要求。尽管我国的光器件研发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但在光器件产业化方面仍处于较落后的局面,表现在产值低、品种少、高档产品不多。在已形成的产业化产品中缺乏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芯片技术,绝大多数产品仍以劳动密集的组装方式进行生产。其次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我国能够完全自主生产的主要通信设备,包括程控交换机、电话机等的生产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剩。技术水平越低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越严重,价格竞争越激烈,企业赢利率越低,制约了技术投入和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重复建设以及恶性竞争是制约我国电子通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

从R&D经费投入情况看。电子通讯产业本应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技术更新速度快的产业,没有较高的科技投入,无法创造和拥有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更无法实现产业快速的技术更新与升级。中国企业R&D经费投入比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投入强度不足其五分之一,甚至还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投入水平。此外,目前我国的投入结构有很大问题。中国有相当多的B&D费用投向科研院所,与企业联系不密切,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不同于国外R&D、大量用于企业做应用研究。90年代中期,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化率为25%,产业化率仅为7%。说明相当多的R&D费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90年代末,中国对376家中央部委所属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加大了R&D费用投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几年,我国电子通讯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我国电子工业生产设备自主生产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引进,甚至重复引进。设备技术水平低,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表明我国的电子工业设备在外资技术控制指标上的产业安全度比较低。

从人员投入看,由于教育的发展,我国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中国电子工业人员的R&D人员比重太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其中高级研发人员比重更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培养的优秀人才很多出国或流失到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中优秀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对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的技术升级是不利的。

外资股权控制率

该指标从股权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一般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权份额超过20%即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它可以用外资股权控制企业产值与国内产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

由于战略原因,很多国家现在依然对原有公众电信运营者(PTO)保持100%的国家所有权,或者至少由本地100%所有。而另外一些国家现在正热衷于从国外招徕战略股东合伙人,但要求外国投资者必须与当地电信部门共享所有权,还有一些国家则愿意对外完全开放市场。设置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安全”状态的警界范围为0~10%,“基本安全”状态的警界范围为10%~20%,“不安全”状态的警界范围为20%~50%,“危机”状态的警界范围为50%以上。

目前外资只在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子公司占有一定的股份(且为公众股股份),只对子公司具有一定影响力,我国国有资本对中国所有电信运营商拥有绝对的控制,因此在“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指标上,目前我国处于“安全”状态。但是,根据中国电信业入世具体承诺可知,入世后3年(2004年)之内电信业的外资股权比例允许不超过50%或49%,所以2005年外资有可能大举进入我国电信业,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产业安全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在2007年将可能有新的大批外资进入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服务,股权控制方面的产业安全将再次受到考验。

相对电信运营商而言,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将受到外资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进口成为迅速改革电信基础设备与技术落后局面的唯一途径。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电信设备生产经营公司。激烈的竞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购买大型电信设备价格最低廉的国家之一,也使中国的电信设备市场被西门子、爱立信、AT&T、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几家主要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国内的设备制造商难以与这些巨头展开竞争。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为了国内企业能更好地发展,提出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鼓励企业与国外厂商合资或合作经营,成立了众多的合资企业,大大促进了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但到90年代初期,国内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先进电信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或通过国内合资企业生产的,民族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依然十分幼稚。中国市场中从事通信设备制造的企业共有2000多家,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近半数的企业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20余家,其中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家。生产厂家的重复建设和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以及走私产品的冲击使国内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其中电话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0%,传真机和微波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50%,用户交换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0%。90年代至今,国外企业完全垄断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局面逐渐得到改观。从80年代末期开始,国家先后将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数字微波、综合业务数字网等技术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1年我国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DS-30研制成功,打开了中国通信设备的自主发展之门。目前,我国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整套设备进口已经趋向于零,以深圳华为、深圳中兴、中国巨龙、西安大唐等为代表的一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同国外企业竞争的开始。

自1997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外资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但在股权控制率指标上我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仍处于不太安全的状态,这点需要引起注意。

外资品牌控制率

篇10

1.1成本管理目的发生了变化

战略成本观念的目的一方面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是为了建立企业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定要积极探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的成本管控方法,如果成本降低方法的应用削弱了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那么应当弃之不用;另一方面,若成本增加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益,则该成本的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

1.2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拓展

战略成本观念,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理念。由于企业成本结构中产前与产后成本比重不断增加,成本管理不能够只是停留在产品生产耗费管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产前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产后产品营销等方面。战略成本观念深入到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以及供应和售后服务部门,可以细致、全面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成本。战略成本观念所涉及到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是超越了企业边界的跨组织成本管理,相互协调地成本管理。

1.3成本管控重点发生了转移

在传统模式下,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节省成本,即在生产实践中不浪费无谓的成本,同时还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具体表现为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两种形式。对于战略成本观念而言,其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成本避免,以预防为主。在企业策划过程中,对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以及市场定位等源流特质性成本动因综合考虑,从源头上对成本的发生进行管控。

1.4成本管理方式方法更新

受战略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影响,战略成本观念较之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达到战略成本观念所要求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目的,可从如下层面创新、优选方法。第一,战略成本规划。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进行事先成本规划与管控,从根本上对其长期盈利能力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其可采用的方法有源自于战略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法、制定成本目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目标成本规划法等。第二,经营改进。在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过程中,积极落实成本规划、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有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成本动因分析法以及标竿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该种区分不可能像刀切一样清楚,在企业成本优势获取过程中,可以优化整合各种方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2、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中的战略成本观念体现

从实践来看,上文1.4中所提到的几种战略成本观念和方法,在目前国内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多。例如,就国内企业界倍受关注的邯钢“成本否决”而言,虽然有其取之于市场的成本控制标准并分解到全员这些难能可贵之处,但是实质上只是基于标准改进的成本制度,并非战略成本观念意义层面的目标成本规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进行事前、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工序和产品设计。同时,企业集团的购销比价管控,主要对制造过程外的企业购置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控制,与战略成本观念也没有密切的关联性。当然,就国内电气、通信行业而言,其中很多企业因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已经呈现出战略成本观念,该种思想逐渐萌芽。比如,一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就非常关注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将顾客应用成本、环境成本作为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制造出了很多符合环保要求、节能标准且用户满意度高的新产品。然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战略成本观念并未在实务界得到普及,而且具体方法的应用系统化程度不高。实践中,为了使国内成本管理实践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积极应对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市场激烈竞争态势,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当积极推行战略成本观念引进方法,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过程中的战略成本观念应用,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使战略成本观念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2.1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

企业应当通过咨询、教育、培训以及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战略成本观念的重要性,并且要结合实际强化成本观念和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战略成本观念的作用。尤其在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优选方法,对企业高级管理以及会计人员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成本观念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不仅要靠基层部门的节能降耗,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瞻远瞩,树立成本意识,并且积极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针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现状分析发现,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非常匮乏,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设备制造过程、需求,优化设置管理会计岗,并且挑选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会计人员。通过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不仅可以有效提供信息数据、评价方案以及考核业绩,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

2.2利用“VE”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决定了产品未来生命周期中的三分之二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品价值链的管控只有基于正确产品的设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利用战略成本观念来指导企业研发成本动因分析,即将研发与成本设计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预防,避免产生无效成本。基于此,笔者建议利用VE (Value Engineering),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所谓“VE”,即价值工程,其所体现的是成本避免思想,注重功能分析的有组织活动。就开发“VE”而言,其在把握功能上与制造“VE”有所不同,主要以成本目标作为实现产品观念的奋斗过程,通过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达成实施等程序,形成一个循环,而且每次循环中都会对成本进行一次挤压。在企业研发阶段,研发“VE”的实施实际上就是采用了反逼机制,对目标产品市场调查,在满足潜在顾客对产品功能需求的研发方案方可立项。

2.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组织架构

在战略成本观念指导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战略成本管控方法运用得更有效、更充分。比如,因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使各种分析法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人员、地域以及信息方面的限制,并且得以充分的运用和挖掘;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海量信息实时分析与处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做好沟通、合作,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学习型组织设计的指导;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动态的制造项目团队,从而使各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战略成本观念得以落实到实处。

2.4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支持

篇11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产值规模

1995-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60430.48亿元,是1995年4097.76亿元的14.7倍,15年来平均增长幅度达到91.64%,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29.76%的水平,同时也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30.15%。高技术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最大,占了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统计量的47.9%,属明显优势地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则占了27%,紧跟其后。从各行业产值增长率上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最快,2009年总产值是1995年的46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67.43%,是国民生产总值评价增长速度的5.6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最大。除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外,增长较快的还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1.79%和81.73%。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增长相对较慢,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58.83%和26.87%。

(二)增加值率

相比整个工业产业而言,高技术产业附加值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从1995-200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工业企业增加值率,并且其波动幅度相对工业产业较小,产业发展相对稳定。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出现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17.39%下降到2008年的15.14%,与之相反,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在金融危机期间仍表现上扬的趋势。另外,从高技术产业内部分析,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最高,2007年达到了36%。2007年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是高技术行业总体产值增加值率的1.5倍,表现出较高的附加值水平。工业增加值率最低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从1995-2007年其增加值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其工业增加值率只有15%。虽然从产值规模上分析,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很快,2009年其产值规模占比高技术产业27%,规模仅次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最低。

另一方面,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虽然较大,相较全部工业企业而言具有更好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世界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明显高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美国2007年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为43%,英国2006年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为41.4%,德国2007年为38%,日本2006年为36.8%,而中国仅仅只有24.5%,差不多仅美国的一半水平。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产品附加值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销售收入规模、利税总额和利润水平分析

从1995-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水平均呈现持续规模扩大的趋势。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917亿元、326亿元和178.04亿元;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则分别达到59566.69亿元、4660.301亿元和3278.543亿元,分别是1995年水平的15倍、14倍和18倍,年增长率达到100%左右,增幅较大。这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较好。高技术行业中,销售收入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利税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医药制造业,紧随其后,最低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利润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医药制造业,最低的依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从销售利润率上分析,1995-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小幅波动,5个主要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最大,1995-2009年间呈小幅上升态势,表明其经营管理水平最高,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变强。除医药制造业外,销售利润率最高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紧跟其后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这3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皆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并且都处于上升态势中,经济效益较好。虽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和利润规模在5个行业中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2位,但它们的销售利润率却是最低的,表现为经济效益较差。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与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也超过了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水平。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1992-2009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最初的3996百万美元激增到3769.3亿美元,增长了94倍,其中尤以2003年为甚,增幅达到了62.57%。加入WTO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8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了8倍,平均年增长1倍左右。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2年的4.7激增到31.4,占了商品出口总额的1/3;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则从1992年的5.9增长到2009年的33.1,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持续增强。在进口方面,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以及占商品进口额的比重也在逐渐提升。到2009年,我国进口高技术产品额达到了309850百万元,占商品进口额比重为30.85,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为43.3%。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商品进出口额比重逐渐增加,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越来越大。

从我国高技术行业上分析,各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均稳步增加,其中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总额最高的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行业,2009年达到356050百万元,占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2;其次是电子技术,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9556百万元。进出口贸易总额最低的是生物技术,只有656百万元。各行业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最快的是光电技术,2003-200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1.8%,是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的7倍。剩下的7个行业中,只有电子技术和生命科学材料两个产业的增长率以34.5%和44.8%略高于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33%。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产品为主,从2002-2009年各年间其出口总额均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80%左右;其次是电子技术,占了15%左右;剩余6个行业产品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则均在5%以下。虽然从出口增长率上分析,各行业出口增速,2002-2009年光电技术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95%,材料技术年均增长率为125%,电子技术为83%,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为86%,但从出口额绝对值指标上分析,我国高技术出口产品结构过于集中。另外,产品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2002-2009年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均在70%以上,2004比重更是达到了76%。来料加工贸易量则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5.1%下降到2009年的9.1%。其减少份额主要被一般贸易方式占有,2002-2009年一般贸易增加了6.1%。2009年其他贸易量为4.9%,较之前有较少的增加。

三、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The index of export rise advantage)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差,反映该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即:某一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国内全部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之差。

计算公式如下:Dt= (gi-gt)×100

其中,Dt表示出口增长优势指数,gi表示某国i产品出口增长率,gt表示某国总出口增长率。该指标数值越大,则说明某国i产品的出口增长越快。如果出口增长优势指数Dt>0时,表示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反之,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下降。

通过计算可知,除1994年外,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均大于0, 1996-2003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优势一直处于稳步提升中。2003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产业出口优势虽仍处于提升的态势,但增长幅度放缓,出口增长优势增长缓慢。另外从国别上比较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始终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在2003年以后呈现疲软态势,持续走低,更是在2008年以后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现负值,但是相比其他国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优势仍得到了保持,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the World Marketplace Share)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同种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是用于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变化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扩张迅速。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4.1%,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8位。然而在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的18.1%,超过美国、德国、日本位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个百分点。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也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能力较强,即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且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幅度明显。

(三)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和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通过《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提供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数据,我们折算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而可知,1992-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值,且在绝对值上越来越小,这说明,1992-2003年虽然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偏弱,但总体呈现增强态势,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越来小。从2004年开始,我国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一反先前为负值的现状,转负为正,并且从2004年开始,其绝对值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大的突破,生产水平已达到并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国际竞争能力持续稳定增强。

(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又称出口效绩指数,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测度指标。通过数据折算后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上升态势。1999-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标数值小于1,还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2000年以后,这一指数大于1,并逐年提高,在2005年甚至超过了韩国,高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水平,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

四、结论

根据以上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的高附加性、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特点明显,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发展现状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扩张快速,生产水平与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态势良好;从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增长迅速,但主要出口产品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结构过于集中,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从国际竞争力指标上来看,主要从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等指上标分析可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裴长洪.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

国工业经济,2002(4).

[2]程惠芳.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经验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1702

1江苏省主要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指一国在经济发展的某阶段有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比较大,同时受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影响也较大。一个产业成为特定地区的主导产业是需具备一定条件的,贾晓峰等著的《江苏省产业结构研究》通过对江苏各产业的发展潜力与需求状况、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状况、关联度状况、进出口状况、资金密集状况进行了数据分析,指出江苏现阶段最接近具备主导产业五条特征的产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设备制造业、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等产业,完全具备主导产业五个特征的产业较少。据此,本文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江苏省主要主导产业并对其进行人才需求预测。

2江苏省主要主导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2.1江苏省主要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产品的行业在岗人数、工业总产值、税金总额、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等因素可以看作时间积累上的结果。因此,本文将上述各因素看作是时间上的函数并将根据江苏省主要支柱产业的具体情况及所掌握的数据情况对其中的某些因素进行时间上的回归,进而对江苏省的主要支柱业进行人才需求量的预测。

2.1.1江苏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

2.1.2江苏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

2.1.3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

2.2江苏省主要主导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对工业生产总值X1、利税总额X2、劳动生产率X3因素进行回归,得出方程如下:

X1=1213.553571-304.2617511t+81.83405844t2

X2=44.6664286-8.4980823t+5.86844156t2

X3=4.357218151-0.027057967t+0.27171693t2

其中,X1――工业生产总值;

X2――利税总额;

X3――劳动生产率;

T――时间标志,1999年 令t=1,2000年 令t=2,以此类推,2009年 令t=11。以上各模型的线性关系、判定系数如下表:

Significance F判定系数(square R)

工业生产总值6.45E-080.995988986

利税总额2.64E-060.98617098

劳动生产率7.05E-070.996537804

对上述工业生产总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各因素的SignificanceF均远小于置信水平0.05,既上述各因素与时间因子t的线性关系显著;由上述各因素的判定系数(square R)均在0.98以上,既上述工业生产总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与时间因子t的拟合程度很高。这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高度相关。

Excel输出结果显示工业生产总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这三个因素与江苏省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关性极大,得出该行业的预测模型如下:

Y=23.50104481+0.012794668X1-0.055198182X2-1.80109608X3

上述模型的拟合程度(square R)为0.93514993,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Significance F远小于0.05置信水平,这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高度相关。

同理,根据上述统计方法和江苏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我们得出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预测模型如下:

Y=16.85868903+0.009585357X1-0.070124576X2-0.90360249X3

上述模型的拟合程度(square R)为0.98546211,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Significance F远小于0.05置信水平,这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高度相关。

同理,根据上述统计方法和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我们得出江苏省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预测模型如下:

Y=13.45953124-0.02852247X1+0.031915048X2+0.055570797X3

上述模型的拟合程度(square R)为0.994012619,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Significance F远小于0.05置信水平,这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高度相关。

3未来三年江苏省主要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结果及分析

3.1未来三年江苏省主要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结果

由于通过上述模型预测出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是高度相关的,把2009、2010、2011的时间标志t=11、t=12、t=13带入上述各模型,得出未来三年江苏省主要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结果及分析如下:

3.2未来三年江苏省主要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篇13

1985年,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在深圳市建立,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全省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截止2010年11月底,广东省已经设立了16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深圳、广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东莞、肇庆9个国家级高新区,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1050.2亿元,占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22.52%,规模以上企业数5774个,占广东省工业企业数的10.81%,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主营收入分别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24.53%、24.91%。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总产值、主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88%、28.18%、28.13%,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在说明全国31个地区高新技术生产经营情况的8个主要指标中,广东省都毫无悬念的高居第一位。

资料来源:经《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二、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特点

1. 以引进为主的“人才资源”集聚

人才资源的引进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点,除了依托自身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外,它的人才要素大量来自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广东省自身的人才储备不算丰富,客观上来讲需要“引进”加以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独特先发优势,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对于全国的高新技术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众多的人才流进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同时带来了人才聚集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集聚的作用。

2.以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代表的创新簇群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和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结成网络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簇群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以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代表,这些簇群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益。广东省目前拥有深圳、广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东莞、肇庆9个国家级高新区,这9个国家级高新区都在珠三角区域内,构成了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带来了集聚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区域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存进了珠三角内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互补,也促进了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省外的辐射和国际化运行。

三、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1.集聚的测度——区位熵

为了准确直观的分析产业集聚,需要对集聚的程度进行度量。常用的集聚度测度指标大致分为两种: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又称CR指数,通常用在市场规模或经济指标(主营收入、从业人数、产值等)处于前n位的地区在市场中的份额的总和;相对集中度一般又分两种: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本文采用常用的区位熵对广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状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运用区位熵对产业集聚进行量化研究可以分析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倾向,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其表达式为:

以研究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区位熵为例,其中 表示具体某行业 某一年的区位熵, 表示广东省高新技术行业 某一年的某项经济指标(如从业人数,产值,企业数等,本文以从业人数为例,下同), 表示广东省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数, 全国高新技术行业 某一年的从业人员数, 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如果 ,说明此行业的集聚程度低于全国该行业的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其集聚程度较低,或者说不存在集聚现象;如果 ,说明此行业的集聚程度等于全国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样我们认为其集聚程度较低,或者说不存在集聚现象;只有当 ,说明此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全国改行业平均水平,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而且 越大(大于1的前提下),说明该行业地方专业化程度或者说集聚程度越高。

2.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集聚测度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通常分为五类,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本文以从业人员数为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i行业从业人员数/广东省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数)/(全国高新技术产业i行业从业人员数/全国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数)

资料来源:计算整理而得

3.结论

根据广东省五个高新技术行业近五年的区位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近五年的区位熵都小于1,说明广东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说它们不存在集聚现象;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近五年的区位熵都大于1,说明它们的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

2.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区位熵虽然不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那么高,但是其区位熵近五年全部大于1,说明其存在有一定的集聚程度。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近五年的区位熵略有下降,但是其区位熵都在5.5以上,说明其保持着较高的集聚水平;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围绕6上下波动,整体上同样保持着较高的集聚水平。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代表,广东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省,拥有着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创新性电子信息产业,是世界性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