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专业素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专业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专业素养

篇1

2.专业教学责任感培养与企业责任的不同

在学校中,专业教学允许学生出错,专业技能操作允许学生出错。譬如在数控车床操作中,零件操作评分标准以各加工部位合格尺寸和精度为依据,整体不合格酌情扣分;而企业中零件任一尺寸不合格直接导致零件整体不合格,这就需要在平时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二、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因子之一,职业者具有高的专业技能,生存才有立足之本;专业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学生与社会企业交融的内在因素。

1.以专业职业需求,创建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职业学校不同专业职业需求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要分析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例如我校数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企业课堂”人才培养三步走的教育模式。“企业课堂”就是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并用自有资源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梳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实施“平台+技能”的教学策略,在学校内实现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储备,在企业实现“技能+素质”的职业素养提升。

2.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与职业实际工作场景差距较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职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职业的再认识。企业的引入一是引进企业生产产品,实现真实的工作场景;二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促进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引进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企业管理思维改进学校专业教学管理。企业的管理实现了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实际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具有科学的管理思维,强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易带来学生对于职业管理的对立情绪,建立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3.引入企业文化,创建专业职场特色

企业文化的引入,能使专业形成职业特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供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学生通过企业专家能手的介绍,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体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个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与企业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模拟企业现场,让学生时刻感受职场环境,深刻体会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最终形成敬业、合作、奉献、责任、忠诚的高职业素养劳动者。

篇2

[Key words] Air stewadess Professionalism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0.引言

空中乘务员承担着飞机客舱内的安全和服务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航空公司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运行效益,这些就对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优秀的服务意识、娴熟的职业技能……这些职业素养并非先天拥有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地训练和积累才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本文就空乘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及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1.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它受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1]。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衡量员工能否适应岗位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

2.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民航业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全行业投资规模将在1.5万亿以上,通用航空飞机数量也会有较大增加。这不仅对空乘人员的数量有更多的需求,而且对空乘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培养高素质空乘人员的重要途径。空乘人员所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主要工作任务是与乘客打交道,服务的对象来自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航空、运输、服务礼仪、医疗救护和外语对话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还应当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空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热情、富有朝气、有责任心、善于交际、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与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相符。同时,她们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学识浅薄,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怯懦,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从职业特点来看,上述人格缺陷与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因此,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容

根据空乘职业素质需求,空乘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升四个层次的职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身体素质主要是能够适应恶劣的高空环境;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规范意识、职业审美、亲和力、良好的服务意识、观察力等;职业技能主要是服务能力等。四者均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提高,除了专业课学习外前三者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提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

4.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完善课程设置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适当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4.1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

根据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出台相应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各项制度、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培养计划;研究制定专兼职学生工作者能力、素质达标标准;明确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人员、实施步骤等。把制服穿着、出操、课堂出勤、服从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

4.2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大部分空乘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缺乏家庭教育和挫折教育,借助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空乘专业一般为高职专科,学制三年,那么大学一、二年级是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最佳时期。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第一学期,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可以开展以适应大学为主的心理行为训练;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应该以规范养成为主;第三学期,空乘专业将外出参加航空公司面试,可以进行沟通方面的训练;第四学期,不少同学会因面试失败而受到打击,这个时候可以围绕挫折教育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4.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文体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礼仪活动等,在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思想,使养成教育被学生广泛认知和理解,进而自觉培养优良习惯,提升职业素质。

4.3.1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可以在“五四”、“七一”、“十一”等期间,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形式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如师生接力赛、一二・九长跑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主题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敬老院等地进行体验活动,送去爱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可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比如在奥运会、亚运会、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发生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广大学生在捐助灾区、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团结、友爱、互助,以亲身体验来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4.3.2文艺活动

空乘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才多艺的特点,学校应大力开展较高层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学生们自己策划、排练、演出,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老师适当的给予指导和鼓励。可以开展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新生歌手大赛、新生才艺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增长知识,增强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4.3.3体育活动

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尤其是男生的体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体能锻炼,多参加体育运动,全面提升体能,提高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符合航空公司的选拔标准。学校可以以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举办各类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得到锻炼,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4.3.4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围绕空乘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规划,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制服明星评选、健康空姐比赛、民航知识竞赛及空乘技能大赛等,让学生自主酝酿、规划、组织、举行并评比,在比赛中设置各种奖项,让学生体验成功,固化养成教育成果。

4.3.5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们也纷纷走出校园涉足社会。部分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已纳入教学计划,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于一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3]。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酒店、饭店、快餐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服务行业实习,加强学生的服务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感受服务的真正内涵,体验“客我交往”的过程,增强应急处理应变能力,积累服务经验。

4.3.6礼仪活动

空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都有礼仪课,学生们都受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形象好、气质佳,非常适合在院校的各项活动中承担礼仪工作,也可以把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以致用。如负责会场引领、接待,会议接待,开幕式,颁奖典礼,签约仪式,剪彩等各种场合的礼仪工作。通过参加礼仪活动,学生可以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面试经验,增强亲和力,提升职业素质。

5.结束语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我们将继续对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才能实现该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利中,连福鑫.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梳理[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56-60.

[2] 孙兰英,郝晓锋,吕慧.某高校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53-1154.

篇3

中国旅游酒店业持续高速增长有力的推动了旅游酒店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是在旅游行业中却存在人才培养供需错位、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等不稳定现象。一方面,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却十分突出,据某些第三方调查机构近三年来的数据分析表明,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这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除了行业特点之外,主要原因之一是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不足,学生们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从而造成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低。如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旅游教育的能动作用,其中关键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旅游类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构成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其本人的职业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同时一个行业要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从业者的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道德,具体地说是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等品德;第二层次是通用的职业能力,具体是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战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现代的职业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第三层次是专门的职业能力,是各自的职业或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往往只注意通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素质中职业道德和专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往往较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即第三层次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口径过窄,专业群打造不足,造成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强,但毕业后的转岗发展与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系统化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体现。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并形成互补。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强调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以职业道德提升促进职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职业素养提高了,行业必然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继而旅游院校教育与旅游活动会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及专业群相关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旅游酒店及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具体目标是: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融进整个职业教育之中,将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实习实训和社团活动等充分融进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做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相互依存,扩大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专业设置的口径,加强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与转岗发展和可持续就业的能力;改变酒店(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和行业认同感逐渐走弱的特点;改变酒店和旅游企业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的不稳定现象的特点。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制定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计划

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大胆改革现有教学计划,制定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计划。专业在制定一份学校统一要求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本专业特色和要求,制定一份专门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实施“双教学计划”,即:一份针对专业能力培养,另一份针对道德修养培养,并使二者有机结合:第一学年职业素养能力培养突出“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通过 “职业生涯教育”、“校友讲座”、“参观企业”、“企业人员讲座”、“主题演讲”、“专业历史展”、“礼仪与形体训练”,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第二学年职业素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公共关系与实务”、“酒店(旅游)法规”、“中国饮食文化”、“酒店(旅游)服务心理”、“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心得交流”、“户外拓展训练”、“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等课程与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第三学年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门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岗位特殊要求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持续就业能力。见下图1。

(二)设置旅游酒店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在酒店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门的酒店旅游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同时在各门专业课程中相应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知识,开展系统全面的职业素养理论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全程解决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如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酒店经营管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相关科目的教学中进行爱护旅游酒店资源、提供“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与素质、强调服务质量等教育;在专业群的《旅游酒店法规》和《酒店员工管理实务》中进行旅游酒店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等,让职业素养知识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同时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在实践中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文明有礼、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旅游酒店职业道德。课程结构见表1。

表1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

序号 类 别 课 程

1 基础素质类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军事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育

2 专业基础类课程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组织行为;酒店服务心理;酒店法规;现代饭店财务管理;中国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卫生;公共关系与实务;英语口语与听力;酒店英语;旅游概论;会展管理概论;贸易经济基础;应用文写作;礼仪与形体训练;第二外语

3 专业核心类课程 前台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与策划

4 专业拓展类课程 系内任选课:西方文化;中国民俗;旅游客源国概况;会展旅游

全院公选课:3学分的公选课

5 专业综合训练类课程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三)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安排表,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 具体设置为:在第一、二学期考查学生职业素养第一层次的职业道德,即敬业爱岗、刻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等品德,考查应纳入专业的课程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第三、四学期考查学生职业素养第二层次的通用职业能力,即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战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体系及内容;第五、六学期考查学生职业素养的第三层次职业精神,主要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过程化考核。同时,职业素养的过程化考核评价还应包括学生考勤、礼仪仪表、校园文化活动、宿舍文明建设等内容。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参加两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专业情况,让学生在实践期间能到酒店或相关旅游企业参加大型活动服务、带旅游团等,通过这些相关活动给予学生形成旅游酒店职业素养的实践机会。

(四)师生全程参与旅游酒店文化氛围建设,潜移默化的进行职业素养培养

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实施者。在实施专业能力培养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全体教师道德的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激发全体教师的高度责任心,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融合。并且,要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教书育人”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人际交往”、“学习态度”、“服务理念培养”、“建立个人诚信”、“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职业态度”、“情绪管理”、“心态调整”等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时刻环绕在师生周围,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全程贯穿、校企高度交融的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体

以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改革为主体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例如经过学校批准可在学习期间到酒店或旅游及会展企业参加大型活动服务、帮工等短期实习、带旅游团、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提供见习或实习机会以及顶岗实习等均是学生形成旅游酒店职业素养的实践机会。

(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

高职院校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广泛建立本专业及所在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在职业素养能力分析上广泛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同时,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让学生全面进入基地开展实训,提高职业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为示范

以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为示范建设模板,将微笑服务、礼貌服务、服务理念培养、工作责任心、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渗透到核心课程教育中,在核心课程的建设成果上再进一步把职业素养教育参透到各个相关的专业课程,逐步形成各专业的职业素养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还可充分发挥各专业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核心课程、平台课程等的带动作用。

(四)校级“素质教育”平台为拓展

(1)在学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真刀真枪”训练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学生的创业项目也通过基地的平台得以实现,使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在学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练中心”,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理论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结语

在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办学,根据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职业素质全程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智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4):41-43.

[2]许艳.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2008(9):89,97.

[3]许亚琼. 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48-51.

[4]贺丽霞. 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190-192.

篇4

一、以素质教育带动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

我国的会计教育理念中包含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效从业的基本保证,而善于自学则是提高会计人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持续动力,因此应切实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决定了其从业水平,关系到法律的遵守与维护,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会计人员首先要恪守的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钱、权利益面前不动摇立场,捍卫企业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要求,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财务工作。

(二)注重知识的多样化

在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会计人员需要熟悉甚至精通相关行业的知识技术;在跨国企业中,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会使财务软件;此外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之一,应更多地参与决策,这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新技术、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会计人员面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的调整变化,这样才能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调整课程设置及体系,完善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理论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基础课程中,第一要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知识,第二应设置法学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第三应设置外语和计算机课程,这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课程,还要设置口语表达、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理解能力,第四应设置数学和哲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经济事务的处理。对于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一)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如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等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三)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三、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是势在必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二)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三)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作为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会计专业人才,同时又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篇5

一、为什么要重构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基于教师的特殊职业身份,教育和教学都必须受到社会的制约。教师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教育和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参加未来社会各种活动的人。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超越自己的学科专业,才能承担起教师工作或教师的社会任务,这是对一个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界定。我国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角色概括为六种: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等。纵观中外学者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教师的要求,除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要求外,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活动、教育领域、教育时空和教育系统等做出的教师角色定位。

对教师个体来讲,学科专业知识是保证从业的基本要求,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顺利实施教师职业所具备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社会价值体系所不可缺的人生要件,我们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就目前情况来看,已经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下,教育专业方面仅仅依靠教师自身固有的先有经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时代赋予了教育对教师教育专业知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育专业成长也就成了当前教育发展对教师个体职业素质提升的迫切要求,也只有具备较高教育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担当起社会发展对教师的社会要求和责任。

二 教师的知识 能力 素质间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获得知识亦称为掌握知识,人们获得知识,主要是获得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是间接经验,因为它不可能是象知识积累过程时那样,事事直接经验。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进行的,比起人类的知识的历史形成与技能的习得要简便、迅速、容易得多。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够得以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例如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邃的思考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素质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与后天经验,包括环境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并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方面。以及整个人的客观现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状态。就个体而言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素质,生理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二是思想,心理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认识过程中本身的感觉、知觉和人的意志。情感和个性等;三是业务素质,即个人从是的专业工作(学习)的业务能力。

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讨论素质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首先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其次,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但知识和能力并不是线性关系,学的知识多并不等于掌握的知识多,也不等于能力强,再次,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人的素质的一个根本特性是它的内在性,或者说素质是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动态的递进的,随着知识、阅历的积累和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而变化的,总之,素质不等于能力,但素质与知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需要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

三、怎样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进行重构

教师教育专业素养重构是基于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的培训,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能力和水平得到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但是,据了解,在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活动中,则更多的是局限在教研活动、备课研究、解题能力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开发教师智力,增广教师知识方面的培训活动上。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如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创新精神、组织能力的研讨等,在现实中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因此造成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进行重构:

(一)树立教师的专业理想

理想对于人生来讲具有丰富的内涵。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追求不可缺少的目标,是教师所从事专业的推动未来实现的想象。缺乏教师职业专业理想,也就谈不上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书育人”的完整教育结构,应当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专业理想,在实施教育教学中,贯彻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并使之成为教师教育职业的专业情操。大凡优秀的教师,他们都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这也正是教师应该追求的具有的专业素养独特情感。

(二)培养教师的专业品质

教师的专业品质应当包括教师的信念、情感的投入、交往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的职业态度。如果说专业学科知识是对教师所从事职业的“硬件”,那么,教师的专业品质就是教师必备的“软件”。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品质越来越得到重视,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教师的日常行为中,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教师自身的专业品质,并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品质,做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篇6

(三)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需求社区教育教师培训需求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重点。图1和图2反映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培训内容方面的要求。在回答多选题“在教学与管理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的问题时(见图1),有710位教师认为是对“社区教育特点把握”的不足,600位教师认为是“学科知识不足”,501位教师认为他们在“教材处理”上遇到了困难;在回答“专业发展过程中,您认为自己需要提升的是”问题时(见图2),有716位教师选择了“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其次是“有关学科知识”(64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与“社区教育理论”(55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同时,对于排序题“培训内容的选择”,他们依次选择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社区教育理论”、“成人教育教学理论”等项目,认为在以往的培训中这些内容对他们最有帮助。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社区教育教师群体在理论水平上参差不齐,同时社区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们希望培训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很好的操作性,侧重于对社区教育相关知识和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和要求方面,表4数据统计可见,48.6%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相关培训,39.5%的教师偶尔参加社区教育培训,仅有10.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大部分社区教育教师对参加社区教育教师培训的意愿“非常强烈”或“强烈”,占到了总数的64.7%,但参加培训意愿“一般”和“不想提高”的教师也占到了总数的35.3%;对参加培训的时间方面,大部分教师(58.3%)选择了工作日,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因此,选择工作日作为培训时间有其合理性;对于培训结果认定,选择“作为业绩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的达到78.9%,说明他们对培训及其结果十分重视。在回答多选题“参加过那种级别的培训”中(见图3),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是学校和区级举办的培训,但参加市级乃至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并不太多;对于培训“希望的授课教师”(见图4),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优秀的社区教育一线工作者”,以及“社区教育研究者”;同时,在回答排序题“现有培训存在的问题”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陈旧”、“培训者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对于“参与培训的方式”,“培训单位集中培训”被选为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其次是“网络自主培训”和“远程集中培训”。这些,间接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于针对性强、实践意义突出、能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训诉求。

二、结论与建议

如前所述,上海社区教育发展居于全国前列,上海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全国的缩影。通过对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特对加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其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已建成以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全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伴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其性别、年龄、学历等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在职称、专业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是转岗而来,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在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以更好地履行社区教育的职责。

2.加强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研究,研究制定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蓝图及参照标准。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其从事社区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整体素质要求,是决定其教育能力、服务效果及自我发展水平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综合。社区教育教师拥有特殊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内容,这决定了他们的专业素养结构也应当具有特殊性,但相关研究远远滞后。201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颁发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使之成为我国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借鉴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经验,尽快研制并颁发《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为社区教育教师指明专业发展方向,为社区教育机构聘用、考核和培训教师提供统一标准,对于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篇7

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并尊敬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有崇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是一种优良的职业道德。现代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会计职业本身也是一个诚信的职业。会计工作不仅是为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还担负着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任务。如果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失去诚信,在企业和政府经济财务信息中弄虚作假,必然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甚至构成经济犯罪。因此,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告诫学生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教育教导学生珍惜会计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会计工作。

2、培养学生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公私分明,不图私利。廉洁自律和客观公正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都应具备的职业品质。会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才能提供出真实的财务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挪用公款,做假账等违法乱纪案件层出不穷。因此,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廉洁自律和客观公正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

3、培养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的职业素养

职业能力是工作者工作时的能力和手段。新时期要求会计专业人员不仅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专业人才时,不仅仅看重学历和证书,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等。会计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财政、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税务、法律、市场营销和外语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时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4、培养学生加强法律意识、强化服务的职业素养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权益、调节经济行为是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会计面对逐步健全的法制,一定要不断加强法律意识,以免在工作中触犯法律,酿成苦果。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避免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误入歧途。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职业判断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工作创新能力也是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会计人员在企业内部要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对外要涉及谈判、联络和交际等,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这是会计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避免不了会遇到困难、挫折和疑惑。所以,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敏锐的职业判断力是新时期会计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会计准则同国际逐步趋同的大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并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的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就业竞争和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优势。

二、科学有效展开会计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中国无可厚非的也要融入到世界的潮流中。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现在教育教学的重点。会计是经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职业,也是掌握“财政大权”的职业,自然也就面对着形形的诱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推动了社会道德文化修养的进步。

1、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设置不同门类的专业课程来体现,所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安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整合课程资源,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教学体系。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将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职业理论课程偏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以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点,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为,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到每门课程中,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凝练并升华。

2、创造会计文化氛围,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将是未来会计行业的主力军,在校期间既要打好专业基础,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在校期间,会计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会计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启蒙的作用,创造会计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会会计职业的真谛,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会计专业技能,又具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3、建立高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用教师的专业人格感染教育学生

会计文化底蕴是形成学生职业人格的内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逐步积累起来的。教师的形象和人格对学生专业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用自己的专业人格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积淀会计文化。作为会计专业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建设,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出好榜样,用自己的专业人格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是培养学生娴熟技能和良好职业应变能力的重要条件。

4、在实践实习环节渗透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会计专业的实践实习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良好职业素养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会计教育教学实践要改变传统作业式的模仿模式,要设计市场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情景,这样更具有仿真性。同时,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在把控整体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政策和制度,在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关系时,培养学生自主处理问题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学生学会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处理问题,体会和领悟会计人的特点,对今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人对效率和效益的认识,对数字的敏感、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对事物的实事求是等特点,都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践实习与职业发展的实际工作接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篇8

“教书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旅游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还应以“育人”为本位,把铸造学生灵魂、生命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旅游专业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中的第一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气质修养、学识风度、文明素质,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举止粗俗、粗暴冷漠的教师,如何去给学生畅谈礼貌礼仪、热情服务?所以,旅游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授中肩负着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重任,自觉加强“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知识丰厚、技艺精湛的良好人文素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课堂上,都应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良好的服务意识,整洁的仪表,端庄高雅的举止,文明得体的谈吐,丰富渊博的学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教育他人。

二、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旅游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学生入校开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加快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

服务意识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自觉的服务意识,才有自觉的服务行为,同时加上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质的需要。

为了培养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职业身份,尽快进入服务角色。如旅游服务专业可以把教室变为一座微型酒店,按不同区域划分为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等,并请学生轮流值勤担任某部门的管理人员,利用酒店的管理方法管理班级各项事务,特别是卫生清扫方面,要以酒店的标准衡量班级卫生。

三、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以“实用、够用”为度,要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机的综合,避免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提高教学效率。突出学以致用,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把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细化为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内容,如“出勤、纪律、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和回答、学习方法、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团队贡献度、与同学和老师沟通表现、克服困难”等具体的培养指标。

四、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礼仪礼貌教育

旅游专业必须强化礼仪礼貌教育和训练,礼仪礼貌是旅游产品价值的充分和必要的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礼仪是一个人风度与气质的综合体现。旅游业是“窗口”行业,其从业人员的风度与气质很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高稚气质的人,他优秀的内在素质会通过仪态、举止展示出来,他的气质与风度也会别具风采。另外,在现代社会的旅游服务行业,优质服务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在客人的各种需求中,求尊重的需求始终处于第一位,而礼仪的“退让以敬人”,恰恰满足了客人的这种需求。

礼仪礼貌教育是旅游培训教育的“基本功”,要从最寻常,但又是最重要的谈吐、礼貌、举止、服饰和卫生习惯做起,养成职业行为习惯,使旅游行业真正成为文明礼仪的窗口和楷模。

篇9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篇10

 

一、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肇始于英国,它是顺应大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目前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已被广泛接受,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路,被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正规的课程体系。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正在起步,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政府的支持。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大众传媒的理解,培养人们具有一定的媒介批判能力,因而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在广告学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传者责任感。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大量知识和信息进行筛选、辨别真伪、独立决策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旨所在。要帮助学生了解媒介、识别媒介信息、深刻理解媒介性质,使之能批判性地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最终养成批判性地思考各种媒介本质的素养。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认识大众媒介以及它所具有的倌息传播、教育宣传、舆论监督等功能之外,还要认识它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对大众媒介的权力本质保持足够的警惕,应认识到媒体权力与资本权力存在着复杂关系,它们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很可能对公众利益构成烕胁和伤害。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广告的逐利本质,对此保持警醒和反思。

 

(二)培养传者的责任感

 

媒介素养教育原本是为受众而设的公民教育,但它在进入我国之后的本土化过程中,增加了重视传者媒介素养的内容。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主体,媒介和媒介从业人员担当着重要的职业责任和社会化责任,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向受众传递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毫无疑问,广告传播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广告的传者责任尤其重要:“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主流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一定权烕性。广告信息在经由媒介的过程中,借用了这种权烕性显现出其公众影响力。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普通老百姓,把‘报上说的’、‘电视里说的’作为信任的依据。”①我国媒介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我们的广告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因而要求广告从业人员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一)认识媒介自身属性和媒介生产机制

 

了解媒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认清媒介是由人操持和控制的现实,学会科学合理地评判媒介。大多数大众媒介文本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或某种商业利益而生产和传播的。而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国情导致了媒介管理法规的差异,媒介不同的经营状况和广告收入也必然影响其生态环境,决定其生产机制。要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1、科技。哪些科学技术被用来生产与传播媒介文本?它们使文本产生了哪些不同?2、媒体工业。谁拥有买卖媒体的公司?他们如何获利?3、媒体间的联系,如公司如何跨媒体销售产品?4、管制。谁掌控媒体的生产与传播?5、发行与传播。文本如何传送给受众?受众有多少的选择权和控制权?6、参与。哪些人可以在媒体中发出声音、哪些人被排除?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二)认识媒介文本内涵

 

媒介文本有其独特的文本建构规则,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存在着一套编码与解码机制,学会洞察其中的机理,从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关于编码与解码机制的关键问题是:1、意义和惯例。媒介如何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传达意义并被广泛接受?2、符码。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语言与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字、词,也可能是动态影像。媒介产品的生产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而其编码规则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三)认识受众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

 

由于年龄、性别、种族、阶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存在着巨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最终学会利用媒介发展完善自我。受众研宄的关键问题有:1、锁定。媒介如何确定目标受众、如何吸引受众?2、使用。受众在日常生活是如何使用媒介的?其习惯和模式是如何形成的?3、社会差异。在受众行为上,年龄、性别、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哪些差异?

 

此外,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应该在认识一般媒介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和深化对各种广告现象的认识。诸如广告的编码、广告的欲望修辞、广告的消费主义倾向、广告的文化误读、广告对性别形象的塑造、广告对儿童形象的利用等广告现象都应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框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三、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

 

有学者总结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5种形式“一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二是作为某种正规课程中的一种组成部分。三是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五是作为课外选修课。”②广告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一)开设独立课程

 

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完整地传播媒介素养理念,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帮助学生丰富和发展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参与社会事务、共享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相关的教材也较少,仅有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邵瑞的《中国传媒教育》以及刘勇、汪海霞编著的《当代媒介素养教程》等,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在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中注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作为广告学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结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当丰富。传播学、社会学、广告心理学、广告法规与广告伦理、广告媒体研宄、广告效果研宄等课程都可以贯穿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而在广告见习、广告考察、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等实践环节中,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媒介、认识媒介、有效利用媒介。

 

四、广告学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它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泾渭分明。传统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而现代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不断超越。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伴随着教育方法的改变。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宜采用对话讨论型的教学方法。应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应避免课堂知识的单方面灌输,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赋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中选择可供讨论的话题文本,创设适宜的互动情境。通过以讨论为形式的活动来分析媒介文本。可以要求学生多次阅读印刷文本、观看视听文本,其间伴随着提出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渐进的过程和“阅读”过程的公开化和共享性,学生可在互动讨论中积极地评判和争论,最终形成正确的观念,获得媒介素养的提高。

 

篇11

一、初等教育专业下艺术素养课程的现状

在我国最开始的基本课程是有关于艺术素养的课程,可是到现如今很多小学教育中的艺术素养下的课程普遍没有得到我国教育的关注,因此这对学初等教育专业下学艺术素养课程的学生是一门考验。目前在我们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专门的美术课教师,大多是不分文化类和艺术类的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由于经济的限制,武陵山地区的中小学的美术设备相对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拥有完整的美术器材的人数很少,甚至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全的美术器材。当前很多学生脑中基本没有“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比如在武陵山区的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要么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画画,要么叫学生去模仿别人是如何画画的,或教教简笔画,甚至有的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这些所谓的正课,做这些正课科目的习题。虽然国家的教材中有美术课本,可是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开设这堂课给学生,一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器材设备,二是在我国升学机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艺术类的课程,缺乏“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意识,三是有的学校的确缺乏师资力量开这门课程,因此,美术课大多会被别的课所取代,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也只是会講一些理论课和简单的一些图画内容。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即使聘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仍然无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二、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必须要将他们审美的方面作为切入点,因为一个人若不懂什么叫审美,那么对美的认知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颜色搭配是提高审美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要偏重于颜色搭配,进而提高学生后期的构图能力。

(一)在课程开发上要强调通识性和实践能力的融合

在艺术素养这门课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通识能力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的改革上必须注重艺术素养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且在新课程的开发上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艺术素养课程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学校应该要搭建一个小学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在合作学校中教学生这门课程,并且利用合作中来共同建立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标准[2]。

(二)在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创新能力

学艺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增强他们对颜色的认知。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小学教学中去。为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对之前的课程方式实施改革,真正意义上实施和运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重点安排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黑板报设计和手抄报操作少一些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三、艺术素养课程的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一)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素养课程中,要想打破之前的常规思维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之前枯燥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法就是打破这一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和灵活的掌握知识[3]。

(二)活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存在,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还是课堂中,都是存在着美,因此这要我们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能力。所以要想提高这一能力,我们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做基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也让他们爱上美术这门艺术课程。

四、结束语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的课程,是一门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的课程,它的主要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我们当今时代下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助于初等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现在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在当前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具有普及性以及通识性,这也是有效提升师范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长胜.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研究———以初等教育(美术)方向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6(6):205-205.

篇12

一、做人: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品位、有觉悟、有素养、有爱心、有责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体现人生价值。做人最不能缺失的是“德”。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综合素质体现在多方面,衡量标准也是多视角的;接受教育是多途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每个人都要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人还要读大学、硕士、博士,接受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是必须的,教育决定着国家命运。

社会的发展定位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时代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建设“德”与“行”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修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作力,加强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锻炼与培养,让大学生的人生有色彩、有品位、有价值。

二、做事:体现人生价值

在领悟完美人生的基础上,还要体现人生的价值。钟启泉说:“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在于全方位的渗透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成长,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成为技能型人才,自身素养的提升要放在首位。

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对象是3—6岁的儿童。快乐、天真、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趣味性、游戏性、艺术性是伴随学前教育工作内容的主线。要寓教于乐,要把阳光和鲜花带给孩子,要有任务、有职责、有担当,把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实现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培养与塑造,传承文明与知识,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用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才华和能力的凝聚发展幼教工作,建设国家,那么国家就会更强大。

三、做法: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的教学不仅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美术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学等学科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不同学科体现不同角度,具有不同功能。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去挖掘其艺术美,发挥每个学科的内在源泉与力量;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如柯达伊、蒙台梭利、铃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对毕业实习生跟踪调查,到学校、幼稚园、早教中心等地观摩与走访,通过实地考察做数据分析,写调研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做研究课题等。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早教等专业的办学经验,更新观念,思考与分析,改革与创新,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促进教学。实训与调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避免关门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与信息反馈,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电钢琴教室、蒙台梭利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琴房教室、手工实训室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学习、借鉴、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工作就会更有的放矢。

四、拓展提升素养的潜能力量

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使其知识丰富,就要拓宽其能力发展空间,多学、多听、多看、多做。学习贝多芬、肖邦、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的辉煌作品;听高雅音乐;看经典电影;做能提高自身潜能的实践活动。例如欣赏美妙的歌声、优雅的古琴、浪漫的六弦琴、悦耳的钢琴、柔美的长笛、流水的古筝、典雅的室内乐、激情的交响乐,做形象的折纸,快速勾画简笔画,剪惟妙惟肖的窗花,制作生动的玩具,练习幽静的瑜伽肢体动作,创编少儿舞蹈,感受豪放的民族风,看各民族富有韵味的舞蹈,享受边弹奏边演唱儿歌的惬意等。在设计健美操的动作和队形等形式中发现艺术美;在欣赏如乐曲《高山流水》,电影《红高粱》《泰坦尼克号》,欧洲古典建筑造型艺术,各地风土人情和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能量;在视、闻、赏、阅中发现美的因素,不断发展与提升人格魅力,加强文化意识,展示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表现独特的艺术品位与风采。

篇13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