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篇1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篇2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 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

篇3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篇4

一、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物科教材,做到初中生物科教材与高中生物科教材的衔接。

高中生物科教材是以初中生物教材为基础的,如今许多的中学初中与高中分离,如果没有充分认知初中生物教材,就会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而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等。另外初中个别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大部分初中学校实验设备配备不齐,部分教师由于非生物专业出身而难以把握生物学的准确性等现象。

我们已经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是有其内在必然的联系,学生的认知、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所以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的变化。要通览教材、大纲,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生物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而且教生物学的教师又大多是非生物专业毕业,对生物学知识知之有限,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常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初中教师应注重在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构建生物知识网,形成一个清晰、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步入高中学习时,对初中生物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和全面的了解,使之适应高中乃至今后的学习。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结构,因此高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初中实际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初、高中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中生物教师找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后,在授课前应通过问卷或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情况,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物对学生要求较低,有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而高中阶段面对的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仍然用旧的方式学习生物,显然是无法适应的。初中很多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死记硬背”,他们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进入高中阶段,一些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模式,部分学生或缺乏兴趣,或学习方法欠佳,往往出现不会学习、不想学习现象。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如教会学生学会阅读自学、学会知识归纳、学会科学的记忆和正确的理解方法、学会常识积累法、教会学生做生物实验、学会五段学习法(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

面对初高中生物的衔接问题,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认真研究衔接和过渡的特点,找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对策,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的指导于课堂教学中,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使高中生物教学走向更加科学的轨道,为学生高中生物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是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生物比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即使把教材的内容看会了,一到练习时就不会应用,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生物教学难度很大。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对学好高中生物很重要,同时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成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做好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初中的相关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每个模块教学前对初高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哪些知识在初中学过,哪些知识虽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有待于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我认为搞好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将衔接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后,教师要根据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提供挂图或插图、列表比较等直观手段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促进已忘知识的再现和巩固,而不能认为初中已经学过,学生就一定掌握。例如,在进行受精作用教学时,教师出示初中教材的植物受精过程的示意图、生男生女图解,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将初高中知识联系起来,教学就比较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而对于高中阶段要求较高的重难点知识,则要重点学习,通过一定的练习以及习题课讲解进行巩固。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并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通过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体验假说演绎法,引起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能力,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要求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另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讲述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讲述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时需要用到数学的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需要以化学的物质结构作基础,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要物理的力学方面知识,等等。

三、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突破“死记硬背”的简单模式,初中结业考试对学生要求较低,有时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而高中阶段主要是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的观念没有及时的转变,仍然以旧的方式来学习生物,显然是无法适应的。初中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仍有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死记硬背”,他们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刚进高中时,一些学生不重视生物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模式,有部分学生或缺乏兴趣、或学习方法欠佳,往往出现不会、不想学习现象,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学生开始有兴趣,开始找到方法时又为时已晚。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

篇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1]。国内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2]、家庭教育中的矛盾[3]以及学习问题[1,4]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内在心理特点如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不足。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较初中生严重[5]。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小学生、高中生更为严重[6]。这是因为初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期,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心理成长过程中会体验到种种危机,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更需要与父母沟通,更需要父母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因而此阶段的亲子教育缺失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对四百多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教育缺失是否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抽取河南省淮阳县两所农村中学的初二年级,共8个班5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66份,有效问卷93.2%。其中男生208名,占44.6%;女生258名,占55.4%。平均年龄16岁。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学生52名,占11.2%;单亲出外打工的学生196名,占42.1%;父母双方均在家者218名,占46.8%。

1.2 工具

1.2.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7]有两个子量表,共30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1-5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两个维度上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67和072。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8]含有十个因子90个项目,分别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方面进行测量,该量表采用(0-4分)五级计分。

1.3 统计方法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结果

2.1父母外出情况不同初中生SCL-90评分比较

表1显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双方均在家初中生人际关系敏感(F(2,463)=3.24,P=0.04)、焦虑(F(2,463)=350,P=003)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两两比较显示,父母均外出的学生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高于单亲外出和父母均在家的学生(P=0.009,P=0.008),但单亲外出与父母双方均在家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98);父母均外出的学生其焦虑因子得分也高于单亲外出和父母均在家的学生(P=0.007,P=0.02),单亲外出与父母均在家学生的得分同样差异不显著(P=0.53)。

2.2父母外出情况不同初中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评分差异比较

表2显示父母均外出、单亲外出和父母均在家学生的家庭亲密度量表评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双亲均外出学生家庭亲密度量表得分低于单亲组和父母均在家情况不同学生,而后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24);在适应性方面,存在同样的情况(F =6.15,P=0.002),父母均外出学生得分低于后两组的学生(P=0.001,P=0.001),但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76)。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均外出打工者其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在家者。而后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人际关系要好于单亲及双亲都外出打工儿童[9]的结果类似。可能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出不自在,易于产生自卑、消极的期待等负面心理体验有关。

良好家庭环境的形成最基本的要求是家庭的完整性[10]。与有关研究[9]不同的是,本调查发现单亲外出打工的学生与父母均在家的学生其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因子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外出初中生的家中虽然只有父亲或母亲一人,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是为了自己好好读书,更懂得要珍惜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更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其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常的。

篇7

初中升高中后学习内容增多,难度、深度、广度随之加大,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要求与初中均有所不同,许多学生因不适应高中生活的这些变化,进而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升高中心理准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初中阶段学生现状的分析

1.初中生依赖的心理特点

(1)思想依赖。小学升初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小学"保姆式"的模式中。七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里,只要没有老师在很难一下子安静下来。随着班主任耐心引导及严格管理,八、九年级的部分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升入高中后,老师把管理权下放给学生,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失去了严格的管理,于是对自己放松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时代里,有些学生上课拿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周末通宵上网,把学习抛到脑后。

(2)学习依赖。初中生学习方法较简单,他们习惯于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各类作业和练习,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对于难题,希望老师直接抛答案并附有详细的解题过程,所学知识不善于归纳梳理,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上了高中,这种没有主动探究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将随着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高中学习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便会失去学习兴趣,使成绩日益下降。

2.初、高中教师教法的差异(以数学科为例)

(1)初中教学中,大多采用模式教学,偏重于结论。由于初中的教材较单一、直观,难度不大,习题类型较少,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模式教学,即教师把各种题型归类,讲授各类题型的解法,为学生作示范,供学生模仿。比如解直角三角形,只要记住三个三角函数即: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初中人教版已经删除余切函数内容),就可以完成简单的习题。再者,初中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之间有对学习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有涉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问题的解决过程、结论的形成过程、解题方法的探究,只注重结论教学。升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靠简单机械记忆和便于操作的定势思维方式是无法适应高中学习的。

(2)初中教师教学节奏慢,反复强调。初中课程知识容量小,加上课时相对宽松,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疑难问题反复强调,个别答疑,教学节奏可以放慢。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考试卷对与高中教学密切的知识点的考查较少,分值偏低。因此初中教学便重点针对高分值的题型进行反复、强化模拟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便无暇顾及。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而课时相对紧,教学节奏必须加快,教师无法讲全各类题型,更无法对各类题型进行具体分类,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只有通过较少的典型例子的讲解去融会贯通一类题型。这对习惯于慢节奏和模仿学习的高一学生,就难以适应,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二 心理准备问题的对策

1.思想不能松懈

有些学生虽然初一、二年级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到了初三年级狠下心来学习,中考很轻松就能取较好成绩。于是错误地认为到高中“抱佛脚”还管用,到高三再努力也不迟,殊不知高一是整个高中三年学习中最关键的一年,其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太多,一旦“开窍”晚了很容易会导致整个高中学习跟不上。因此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制定好学习计划,端正态度,树立信心,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初、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衔接工作

形成适应衔接“过渡期”的教育管理模式。初中班主任(尤其是初三年级班主任)必须注重“管中有放”,多让学生在教育中“唱主角”,而高中班主任要注意“放中有管”,特别是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要采取思想教育与纪律的约束、信任放手与关心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适应高中的要求。确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初、高中班主任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树立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的观念,初中班主任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长不大的孩子”,而要从发展的角度,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理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中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尚未“成长”,他们正处在发展变化的阶段,缺少“单飞”的能力,因而要多进行一些指导,帮助他们了解高点,熟悉和适应高中生活。

3.初、高中的教师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篇8

二、初高中教师教学要求的差异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差异

初中毕业中考对学生要求较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一般要等到中考前才在学校的组织、要求下,集中优势时间攻克中考大关,而且一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行。而高中阶段,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仍然以初中读、背的方式学习生物,显然是行不通的。

四、对于初高中衔接的几点建议

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都有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部分、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不同,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凡是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如:“原核生物”,学生只要看到“菌”和“藻”就把它归为原核生物,甚至有些学生把病毒也归为原核生物、还有“三大有机物的代谢”中的食物的消化后的产物和代谢后的产物、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神经调节”中的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体液调节”中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内环境的稳态中的内环境的成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如果高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没学什么,应该学好而没有学好什么,那么,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是一句空话。例如高中相较于初中多了很多实验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初中,学生做生物实验方法主要是跟着老师重复、简单模仿,而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并能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通过这样长期逐渐的熏陶,使学生慢慢地掌握做实验的基本程序。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篇9

一、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刻不容缓

初中生物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开设,在初三有一年断层期。进入高一,就算初中的生物学知识掌握得再好,也会由于学习压力和一年的学习断层期,忘得一干二净,高中生物学习不得不从头开始。而且高中生物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取消中考,高中生物学习雪上加霜。曾经在中考的舞台上看不见生物学科的身影。直至2003年,陕西省要求中考以地生综合100分计入中考成绩,生物才又重新进入老师和学生的视野。然而好景不长,自2012年开始,我省将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副科取消了参加初中终端考核,因此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难用科学的指标来评价。

(2)初、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通过比较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是初中自然科学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以及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是要求学生“知其然”。而高中生物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还相当一部分不仅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3)高中生物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对于初升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生物比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即使把教材内容看会了,一到练习时就不知道怎么应用,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实践中,也能感受到学生掌握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生物学习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有一定差距,学习起来相当困难。

由此可见,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关系,在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好桥梁,对学好高中生物很重要。

二、如何做好新课标下的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新课标下的教育理论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育上的实践问题。为切实解决初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吃透初高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建议学校给生物学科配一整套初中教材,让高中教师知道我的学生过去学过些什么?教师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将衔接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后,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根据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不同处理。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使学生能够顺利将旧的知识同化为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关于“细胞”的讲述中,初中主要以细胞的结构为主,而高中生物在此基础上更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包括细胞的增殖、代谢,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阐述。

(2)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以及网络教学的便利条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恰到好处的应用好(苏教版)三册必修课本中的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问题,并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探讨,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认识生物高科技的成熟心态,觉得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网络。读图可以将生物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艰辛但更有快乐,有知识条文但更有思维想象的自主学习过程。

(3)了解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衔接。长期以来,生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学科。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自主学习实践活动栏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

(4)重视做好实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学科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高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初中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初中实验基础,做好衔接。而且实验过程对一个人的科学态度、思维品质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总之,衔接好初高中生物教学,将反思教学和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过程,要寓学习方法的指导于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态度,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生物学教学 2003 第9期《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生物学通报 2006第7期《关于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文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了分析,以促进教学效率。

1.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1.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乏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学生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课内学习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课外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树立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教材是范例,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观点实质是 "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通过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我们发现:其中最关键、最彻底、也最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2.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2.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下,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具体来讲,就是重组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它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工具,又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还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材料。教师要对教材教法的进行精心组织和优化处理,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有序有法有度地科学支配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在耗时耗力恰当适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科学地加工材料,努力使教材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信息。

2.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最为崇敬,最为敬佩、信任和亲近,因此,他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最爱好的是体育运动,当他们上了几堂理论课后,一旦走进操场,走入体育课堂,就生龙活虎、无比兴奋、跃跃欲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还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的密度,掌握分寸,指导他们进行练习,同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如:游戏、篮球对抗等,在练习中正确指导他们,从而可以缩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多接触,多了解,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2.3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传接球时,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2.4学生主动锻炼能力的培养。学生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一定是随着练习的次数而加大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呈波浪式递进过程,如果盲目地认为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其实是增加学生的练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让苦练和巧练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锻炼。如我在教200米跑时,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跑完一组又跑一组,学生很快就会反感,于是我就把每次跑的人分成二到三组,每组相隔一定的间距做追逐跑的游戏,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你追我赶,效果明显可见。

总之,运用科学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课质量关健。学校体育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把培养人,教育人的任务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国内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普遍偏低,而对于身处渝东南地区的中学生又有着自身的地域原因。在笔者看来,被视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无疑为研究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通过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尝试对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对扭转当地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的现状,而培育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学生有所裨益。

一、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核心思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习俗水平,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而且开始认识到法律、规则的人为和相对的性质普遍的原则。”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来看,国内大多对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很少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而国外的研究更倾向于从区域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其更能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基于此,本课题以调查价值多元化时代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为基础,以分析造成该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的原因为出发点,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养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调查问卷进行研究。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地处渝东南地区的黔江中学、酉阳实验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203,有效率为81.2%。为了与渝东南地区中学生做对比,还抽取调查了重庆三中的学生,发放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60%。

三、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科尔伯格两难故事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现状。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是前习俗水平的反映。“如果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以及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科尔伯格将这种个体划入习俗水平。“如果个体不再把规则、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认识到规则是人为的、灵活的,甚至个体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的普遍价值标准判断道德行为”,将这种个体划入后习俗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地处渝东南地区的中学生,男生处于前习俗水平占9.9%,而女人占4.9%。从习俗水平来看,男生占19.2%,女生占19.7%。从后习俗水平上看,男生占20.2%,女生占26.1%。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初中生占6.9%,而高中生占7.9%,在习俗水平阶段,初中生为14.8%,高中生为24.1%,后习俗水平阶段,高中生占19.7%明显低于初中生的26.6%。从总的来看,渝东南地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水平低于初中生。通过对渝东南地区与主城区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呈现不同的特点,道德判断能力高的和低的都比较偏多,他们在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7%、30%、48.3%。而渝东南地区中学生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1.7%、50%、38.3%,渝东南的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集中处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

四、结果与分析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处于道德判断能力高端的人数比主城少,出现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渝东南地区处于山区,经济、教育比较落后,素质教育推行不力,大力推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十分重视分数,分数被视为学生的“命根”。“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德育让位’的现象,形成了重成绩、轻能力的现状。甚至有些学校,德育课程只在非毕业班中开设,多数把德育目标定位于重点生,对大量的普通生缺少必要的教育。”其二,渝东南地区的学校在采取的德育方式上,采取一种强制性的价值“灌输”。在价值多样化背景下,这种做法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当学生面对新的道德情景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其三,德育内容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固定、僵化,脱离学生生活,致使道德教育工作未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渝东南地区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德育,从广义上说德育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做为德育的全部,是对其的错误解读,学生对其感到乏味,不仅对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不显著,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对这些观念、思想的盲目顺从,会加剧道德判断能力的降低。

从渝东南地区中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高中生所占的比例为19.7%,明显低于初中生的26.6%,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低于初中生,这与科尔伯格的理论关于学生16岁后趋向于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观点相违。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成人没能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做好德育的引导工作,没能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教材,以合符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开展德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五、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措施

笔者在对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的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当地的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一)道德校规化

道德教育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但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将道德制度化,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对于地处渝东南地区的中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将道德校规化,当前中学学校的规章的制订通常只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视其可行性,因此校规不仅需要反映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体现主流文化,还要让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务必遵守,对违反相关校规的学生进行一定惩罚,这不仅对学生明白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很有裨益,而且对那些内心不想遵守的学生起到威慑的作用。

(二)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应然追求。德育这门课程相对于自然科学课程来说,比较特殊,它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拥有众多的流派,因此整理这门课程比较困难。我们在整合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不要将那些没有多大价值意义的老故事编入课程中,可以结合渝东南当地的风土民情,将其有益的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中,使其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进行德育。

(三)进行自我反思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从个体的自我出发,才能回归道德的本体,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个体,如在每周例会的时候,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上周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开展自我批评,写出反思报告,同时制定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计划,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

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事业,必须注重实践,回归生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渝东南地区中学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道德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家杜威曾告诉我们“做中学,学中做”。因此,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必定要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加强知行统一。除了上课之外,组织学生观看道德教育类的电影,比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参加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带领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风光,亲近自然,都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陶冶情感。对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很有必要。

篇12

2 书写能力的培养:国际学生的汉字识别和书写能力都很有限,一般教师的板书稍微连笔一点很多学生就不能识别,如果板书汉字不标准,教师需要经常给学生解释或改写,这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根据板书记笔记,也不能学到标准的汉字。根据我的经验,解决方法是课前准备Powerpoint课件。使用课件的第一个好处是电脑中显示的汉字均为标准楷书写法,学生通过按课件中的字体记录,可以学习标准汉字写法,不至于受到教师不规范汉字板书的不良影响。第二个好处是,大大节省了教师用粉笔写板书的时间,而且不存在重写学生看不懂的某个字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纠正学生汉语发音:正如提高英语整体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先提高其英语口语水平。提高学生汉语朗读能力也可以有效提高其汉语水平从而有利于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经常让不同的学生朗读不同的教材段落,这既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避免其走神,也可以强化其大脑皮层汉语运动性语言中枢,教师需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发音。

二、知识背景。国外小学学生生物方面的知识和中国小学所学相差不多,知识背景的问题在初中学生不是很明显,但在高中学生比较明显。国际学生一般理科基础不太好,考大学一般报考文科专业。选文理科的学生都要上高二生物课。但有的学生初中在韩国或其他国家就读,所学生物知识和我国初中生物教材所讲知识有所区别。另外有的学生初中虽在中国就读,但由于那时汉语基础较差,没有真正记住什么知识。而中国高中生物新教材不重复中国初中课程知识,所以有的学生并不能马上跟上高中生物课程要求。因此,在开始给学生讲高中生物知识前,我会先问一下学生以前学过哪些相关知识,在需要时先简要把中国初中生物所讲知识重现一遍。这样既唤起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忆,也可以为学新知识打好基础。

三、升学要求。国际学生升入中国大学目前无需参加全国统一中、高考,仅参加各大学自主命题的考试,而生物学科并非笔试科目。因此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能都给学生讲完最好讲完,因为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而国际学生高中生物课时比中国班少很多,因此高中生物课程中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一些新的前沿动向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建构起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即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篇13

一、 高中生人际困扰现状分析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1]。现实治疗法创始人格拉瑟认为,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令人不满意的人际关系造成的[2],可见人际困扰对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也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有人类的心理病变,主要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3]。总之,现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困扰是影响其他心理活动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但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的时期,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出现问题。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常会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要求和理解他人;高中生的情绪不稳定,常会因为冲动,在人际交往中造成不良的后果;高中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交际圈相对狭小,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不能很好的人际适应;各界过度关心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强调了学习生活中的竞争意识,而忽视了合作共赢的作用,容易引发嫉妒、猜忌等情绪。从总体情况来看,高中生的人际状况并不理想,高中生人际困扰已成为其他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有限,遇到人际困扰往往不能及时的调整或疏导,至使困扰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长期无法排解,导致心理上的苦闷、焦虑和抑郁,长此以往会引起心理上的异态变化,引发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杀。

二、 高中生人际困扰特点分析

高中生的生活环境和年龄特征决定其人际关系主要是其在校期间与周围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所形成的关系,这其中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及与其他人关系等多个维度,在这些维度上高中生人际困扰都会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具体如下:

1、师生关系紧张,有对立倾向。师生关系是高中生在学校这一成长环境的主导关系,随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待老师的态度从小学的绝对服从,到初中部分学生对老师表面服从内心怨恨,发展到高中时期的公开对立。

2、内向性需求增强,影响与同伴健康的交往。高中生过度强调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过分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个人自由,而无视同伴的态度和观点[4]。过多的重视自身的感受,往往会使自己处于越来越被动和孤立的境地。同时高中生在与同伴交往时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更加剧了同伴关系的困扰。

3、试图摆脱亲子关系的束缚,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家庭的矛盾多是由亲子关系的困扰引起的,是高中生人际困扰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开始反抗父母价值观,对父亲和母亲两种相反的感情仍保持着,父母与子女的对立逐渐公开,高中生开始反抗父母的人生观,并选择取舍与自己相适应的价值观。

4、交友范围扩大,开始关注异往。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从伙伴集团的交际转移到对异性的爱,他们开始关注与异性的交往[5]。过度的将注意的焦点转移到异性身上,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与异往最适宜,不能大方自然的与异往。

三、高中生战胜人际困扰的对策

目前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表现突出,有研究表明,有约12% 的高中生存在严重人际关系困扰,因此学校、家长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引导高中生逐步战胜人际困扰,降低人际困扰对高中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及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针对高中生的人际困扰现状和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高中生的很多人际交往问题都源自认知上的偏差,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宣传栏、校园广播、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纠正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偏差,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应该在知识层面上是学生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调整教师的角色,使学生产生相似感,融洽师生关系,以便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仍处在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对高中生自尊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高中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6]。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3、授予成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单一,人际交往的技巧比较匮乏。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

实践辅导教育,如开展新生人际适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营、人际交往自信心训练等,在活动中逐步培养高中生主动的与他人交往的品质,并在积极强化学生在训练中的积极交往体验,不断的总结实践成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学校还可以针对性地对高中生的交往技巧进行指导,如可以开设社交礼仪讲座,为高中生提供合理的社交礼仪参照,让其通过的自省的方式得到自身的提高。

4、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学校要不断完善校园全方位的建设,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入手为高中生的和谐交往提供条件。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家长和社会都不应将关注的重点只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培养高中生广泛的兴趣,为其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5、及时疏导人际困扰

鼓励高中生积极面对心理问题,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为高中生解决人际困扰,缓解人际压力。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全面了解和把握高中生人际困扰的动态,在学生出现人际困扰使及时给与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除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方式外,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让高中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机会,发挥同伴关系的积极作用,让他们相互影响,不断互动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生的人际困扰会给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带来重要的负面效应,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帮助高中生克服人际困扰,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亚慧,吴锡改.论青少年常见人际困扰[J].基础教育研究,2013(19):56C58.

[2]王军妮.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干预措施[J].吉林教育,2009:30-31.

[3]汪雪莲,许能锋,张艺玲.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多维度联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15): 2809.

[4]杨建艳,姜琨.高中生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