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篇1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特点

欠发达地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要想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应根据当地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掌握财会专业知识,熟练操作财会电算化技能,能胜任中小企业会计、出纳、银行柜员、业务员、收银员、保管员、文员等岗位的职业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二、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会计教学存在实训实操场室不足、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僵化陈旧等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会计专业场室开展实训、实操。欠发达地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财会工作流程模拟实操室等极为欠缺,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师往往无法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带领学生到专业实训场室开展实训、实操。

2、开展实训、实操的会计专业设备器材不足。如实训教学中模拟财会部门各岗位工作流程,需要各种模拟账簿、各种模拟印鉴、验钞机、练功钞、传票翻打机等专业用品,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损耗后往往得不到补充,实训、实操往往难以为继。

3、会计师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欠发达地区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低,难以吸引会计专业师资,相当一部分会计教师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而来,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会计知识培训,部分会计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理论不过硬、专业技能不精,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讲解流于表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合理。由于缺乏会计专业实操、实训场室,教务部门在排课时,会有意识地多安排理论课课时,尽量缩减会计技能实操课程。据反映,有的中职学校真正用于实操、实训的教学课时只占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都不到。

5、会计教学方法僵化陈旧。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机械教学。由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缺乏专业实操场室、实操课时不足,教师教学时只能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照本宣科,而学生由于很少实操、实训的机会,所以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理论知识,都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

(2)应试教学。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教务部门因为受实训场地的制约,在排课时缩减了会计技能实操课程,对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考试要求也只能是偏重考理论知识,会计教师只能实行“应试教育”,考什么老师上课就讲什么。学生在考试中虽然可以拿到高分,却不能培养出熟练的职业技能。

三、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由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有限,会计专业实训、实操场室的建设和专业会计师资的引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改观,但我们不能“等、靠、要”,应根据本校现有的条件和本地的实际,对会计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1、利用普通课室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科学安排理论课时与技能实操课时的比重外,会计教师应以实操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设计一套对应课程的实际操作练习,做到精讲多练,开展一些在普通课室就可以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

2、编写有本地特色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应该针对本地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比如本地区提供一些怎样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或者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编写会计专业校本教材。

3、校企结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应解放思想,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人才,由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聘请退休的老会计或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二是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定期下基层锻炼。

5、教师的教学现状必须由传统的权威型转变为引导型。只有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会计学本身是一项枯燥的学习,采用一些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来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篇3

(一)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财会从业人员,而理工科高校为建设成综合性大学,需要完善学科体系,于是在双重因素影响下,理工科高校纷纷增设财会专业,为社会输入大量财会人才。目前,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与之相反的是,国内财会从业人员需求经历着“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格局,初级财会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是高级财会人员很少。究其原因,初级财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社会培训机构大量增加,批量培训初级财会人员,造成初级财会人员过剩。这就加剧各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高校间财会学生就业形成一种“零和博弈”,显而易见,理工科高校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劣势,这与理工科高校内部定位及财经类高校优势息息相关。第一,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弱势学科。受理工科高校自身定位的影响,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于非主流专业,定位决定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化,与特色学科相比,财会专业在经费支持、师资配套、科研环境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财会专业更多的是“自力更生”,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速度,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第二,财会专业在财经类高校品牌优势明显。财会专业自身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财经类高校的优势明显。理工科高校合作单位往往是制造型单位,提供的实践岗位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为主,对财会人员需求量不大,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而财经类高校一般已形成良好的财经界人脉,可以提供丰富的财会岗位实习,增加了财经类高校财会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图1所示。

政府、职业中介、家庭、企业、高校、个人、行业等七个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维度对内部培养结构、外部就业环境、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风险应对等四个层面产生影响,从而构成高校学生就业系统的运行机制。宏观维度: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通过立法控制与信息支持等隐形的手段,对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固有缺陷进行掌控调整,以降低高校就业系统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保障制度缺陷等风险。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就业风险应对层面。中观维度:行业就业资源变动影响行业整体就业环境的变动与就业观念的形成。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外部就业环境层面。微观维度:在政府调控宏观与行业就业资源变动的影响下,高校、企业、职介、家庭等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此即为人才需求预测层面及内部培养结构层面。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即为就业系统结构缺失或运转不流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才需求预测失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路径模糊。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受限于教育资源,往往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在大一合并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初期,财会专业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上相同,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特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财经类院校普遍有三年及以上的专业学习实践时间,而大类招生的财会学生的技能培养时间通常不到两年,这无疑拉大了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差距。再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教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激增,更是导致教学差距扩大,最终使毕业生职业技能薄弱,无法形成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2)内部培养结构失衡。一是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脱节。高校没有顺应企业对高级财务人员的需求,财会专业教育重点还集中在理论学习方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据相关数据显示,拥有高级会计资格的会计从业者只占8%,而硕士以上学历不足3%,高级会计缺口超过60%。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二是就业指导缺乏持续性及针对性。我国大学的就业指导普遍成为一种毕业前夕的临时性、短期性工作,往往停留在毕业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这种就业指导忽视了对职业能力持续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塑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大学生普遍处在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社会经历有限,三观并未定型,因此必须在踏入社会之前,接受一定的指导、训练。而如果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就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外部就业环境负影响。一是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区域和单位比较在意,选择竞聘单位上,可重点选择东南沿海城市;对单位的选择,则倾向于稳定、收入高的机关事业单位或收入高的三资企业,这就出现了有人没工作岗位、有工作岗位没人去的矛盾。同时毕业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及人才市场的了解,就业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脱离实际,从而引起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循环。二是一次性就业率与薪酬水平不高。财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整体能够维持在90%以上,其中就业率最高的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23%,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率92.76%,比财经类高校低近6个百分点。在薪酬方面,不同类型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也有区别,财经类财会毕业生薪酬平均为2675元,综合性毕业生平均为2426元,理工科财会毕业生为2342元,平均为2500元左右。与其它专业比:财会专业就业起薪明显低于理工类专业。大部分理工类专业起薪在3000元左右,最高的材料类专业能够达到3500元,而财会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在2500元左右,相差达1000元,与理工类其它专业毕业生比,起薪平均差距比较明显。三是就业单位企业多,机关事业单位少。财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高达总人数的55%,符合中国经济市场化趋势。在主观择业方面,许多财会毕业生倾向于稳定轻松的工作,选择进入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相关岗位,但由于编制限制与激烈竞争,最终造成大量竞聘者无法成功进入这些单位,上岗者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近三年只占总人数9%,尚不及十分之一。在创业方面,敢于创业的毕业生非常少,仅占总人数的2%,主要是创业风险高,需要资金、经验、机遇等,因此更多毕业生更青睐自主择业上岗。

(4)就业风险应对缺失。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劳动力市场用工歧视也屡见不鲜,这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就业风险。政府尚未出台针对上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具体法律法规,缺乏在法律上的控制力度。而理工类高校在财会方面的就业资源明显劣于财经类院校,其财会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风险更高。

三、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的缓解

针对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依托理工科高校行业背景,在与财经类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竞争时,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以期减缓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具有稀缺性、难以复制、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特征。理工类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淀和优势明显,产学结合更紧密,其开办的财会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数理基础好的优势,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按理论够用、突出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特别专业方向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要突出行业特色,做到相互融合,以培养富有财会行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将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在“经济管理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上,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在构建培养模式时,应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财会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两方面开展。以航海专业背景高校为例,其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航海行业,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可设置航海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航海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同时设置航海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税务筹划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既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又有利于培养符合航海行业所需的专家型财务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应确定一个目标明确的培养方案,并将之贯穿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培养,将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渗透至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以期取得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全程就业指导培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创新就业指导机制,从新生入学起即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高校通过系统指导、全程服务、搭建平台等措施,提升就业水平。

(1)强化就业指导,培养服务意识。就业指导工作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从大一开始,就业指导中心就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行全程就业指导。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第二,进行就业培训,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养成求职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硬的就业心理素质。第三,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对接,就业指导中心要主动搜集就业求职信息,了解岗位需求,同时努力求得用人单位的反馈。

(2)优化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工科类毕业生企业需求量大,每年进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多,供不应求,相比之下,财会专业因逐渐趋向饱和而逊色得多。用人单位并非对财会毕业生毫无需求,关键是如何让用人单位将对财会专业学生的有限需求放在本校招聘。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实行就业“捆绑推荐”措施,与有联系的部分重点单位达成共识,在优先向其提供急需专业的优秀工科类毕业生的同时,促使该单位在需要财会专业人才时也优先录用本校财会专业毕业生。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供需平衡。依托理工科高校自身的行业背景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教师,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企业教师以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社会和企业真正所需要的财会专业人才发展,并通过引入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素质提供了绿色通道。通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应用能力培养,促使“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高位对接,实现高校与企业间的供需平衡。

四、结论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并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先天劣势与财经类高校的品牌优势,还有社会因素乃至于观念原因,如个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原因。为缓解理工科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笔者提出理工科高校应依托本校行业背景优势,采取系统性措施,将财会类专业与本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复合型交叉学科,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工科背景的高校,有着自身办学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因而可嫁接工科知识到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是财经类高校所不具备的天然条件。故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应用性财会专业人才探索有效实施路径,方可成为培养复合型、行业型财会专家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刘术永:《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机制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年第16期。

[3]杨艳东: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篇4

1、教材不统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教材五花八门,各种教材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新近研发的用友企业财务及管理软件为蓝本,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以金蝶会计软件或安易会计软件为基础组织教学。这些教材的统一特点是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也有部分学校采用了大专的教材,注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教材的不统一,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变得模糊,有的甚至脱离了中职的实际。

2、师资力量不足,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基本上分为两类。其中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由于没有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自然无法熟练运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另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其本身没有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教师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瓶颈。

3、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实训课时不足。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这一中心来设置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很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资金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没有完善的会计多媒体教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4、实习受限,与实践相脱节。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只局限在校园和教室内,教学范围和教学信息量小,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套软件,纸上谈兵,实操性不强。同时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也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一般很难深入到企业中实习,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解决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大胆整合教材,按需取舍。教师可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层次,对不同的教材进行分析,按照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地开发中职教材,既摒弃不同软件培训教材的片面性,也抛开高职高专教材的高度,从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入手,编纂适用教材。 转贴于

2、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是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计划中增加一门《微机应用基础》课和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该课程中学到的仅仅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如果仅靠课上所学,在参加工作后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觉得无从下手。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增设《计算机网络使用基础》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至少能熟练操作两种不同的会计软件。

3、增加电算化实践教学课时。以我校为例:原来只是开设了一门《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每周6个课时,课堂教学与上机的比例为2∶1。从实效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不能兼顾会计软件的实训,上机时间远远不够。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革:一是增加了电算化相关课程的设置;二是增加了实训的强度,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分为两个学期上,增加上机的时间,比例调整为1∶1,同时增设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通过课时的调整,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

4、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实现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模拟实习。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篇5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来对全国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同时许多中职学校也将技能大赛教育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而技能大赛本身又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不仅多方面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教学改革态势;更反过来以赛促教,掀起了一阵阵的教学改革旋风。

这是对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尺和真实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各岗位操作能力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各个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积极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来进一步促进课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中职会计教学的目标。

2011年起,在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笔者有幸参与了2011年度市赛的培训工作,从广州财贸学校参加教师培训,到与各大兄弟学校交流切磋中,还有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学习到很多新的理念,产生了一些在教学上进行改进的想法,在这里粗浅地谈一下。

1 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一来缺乏专职的技能训练型教师师资队伍,很多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会计技能竞赛相关的培训和教学;二来很多教学设备老旧落后,会计实训室很多桌椅是烂的,电教设备老旧,2011年申购了9台爱丁数码翻打传票器材,但仅仅只能供给竞赛学生使用,离真正的竞赛人才选拔的需求还远远不足,另外机房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三来学生中缺乏科学的选拔制度,对于竞赛人才储备资源不足,导致近年来财会专业竞赛人才青黄不接,没有形成好的帮带传教的势态。

1.2 课程设置的矛盾和困境

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仍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育为主,而财政局的考核太侧重于理论考核,会计技能竞赛虽说只是少部分学生参加的项目,却对基础知识、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实现会计考证和会计技能竞赛的有效结合和互相促进,利用好目前的师资和资源,实现考证与竞赛教学的双赢,是个严峻的问题。

1.3 校企合作的深度

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还处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大多数都是学校为求生存发展和市场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学校一头热,企业兴趣不大。企业认为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会计岗位又是重要的核心部门,不愿意让学生走进企业。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会计技能大赛的指挥棒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会计的认知,反过来又能促进专业与更多企业合作的机会,扩大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

2 他山之石,可攻玉否

记得在广州财贸学校参观学习的时候,许多广州的财经类的职校都已经有了多年的竞赛经验,相对设备和选拔制度都比较完善。例如2010年国赛引入爱丁数码的翻打传票的器材,当时每个学校都与爱丁购买了100台以上,用于给学生训练、学习用;2012年5月去清远职校进行参观考察的时候,发现该校的会计科组也一次性订购了60台用于学生竞赛学习用的器材。

此外在点钞方面,广州财校由于常年带竞赛,有专职的点钞教师从事点钞训练工作,从基层开始培养抓起,而清远职校是很早以前就成立了学生内部的点钞社团,学生人才储备较为充分。

理论知识方面,广州财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专业化教育,第一学期从会计基础教起,以练促学;清远职校因为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的传统,给学生学习半年,实习半年,以实习带动学习,都有较好的成果。

考察学习的这两个学校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会计教学设备完备,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师资队伍专业而稳定,会计技能培训有长期而有效选拔的人才储备、以赛促学或是以工促学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从兄弟学校取经回来的感受,感觉到目前会计专业很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应该虚心向先进的学校学习,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

3 以会计技能大赛促进会计教学逐步改革

综合以上问题和参考经验,笔者有一些构想,可以结合实际,在2012年后逐步实现各种教学改革。

一是与学校领导沟通,加大会计技能竞赛投入,尽早配备好相关器材,实现硬件配套。

(1)将会计实训室的桌椅和教辅器材更新,在利用好旧有设备的情况下,修理损坏的设备,备置新器材,将实训室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要完善各项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包括管理人员规范,器材申购、使用、归还制度,以及设备器材后勤保养联系售后维修等各方面工作,做到专人专管,有条不紊。

二是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将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传票翻打和点钞收银等理论和技能尽早给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利用早读和晚修管理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传票翻打和点钞的练习,从大量的基层学生中选拔技能人才;完善选拔制度,在校内举办技能竞赛,以赛选人,以赛促赛。

三是开发校本教材,整合课程内容。在选用优秀中职教材的同时,学校一定要结合本地发展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入手,注重自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编写教材时,要把会计技能大赛融入其中,使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形式能够尽可能地体现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将分散的具体会计准则融入各要素核算活动之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会计职教特色。

4 结 论

会计技能大赛能够推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培养的操作能力。可以按照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会计技能大赛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会计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了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扩大就业面和提高职业素养,进一步展示会计专业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人才的能力,又更能进一步促进更多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韩志群.浅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篇6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为针对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教学中忽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电算化的学习与操作实践中缺少基础概念与理论支持,更无法将会计实务实践迁移到电算化的应用上,只能照本操作,离开课本、离开课堂,真正上岗时即无从下手,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二) 教材选用单一

为响应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教育有大赛”,适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需求,各中职学校普遍热衷选用唯一比赛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教学内容则以技能大赛的大纲为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努力跻身在各级大赛的前沿。虽在比赛中能取得优秀成绩,但在现实工作中并无有重大用途。

(三) 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各校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没有专业机房。学生实训只能挤在公共机房里,导致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训课时少,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虽有一些学校设有专业机房,但由于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而且投资很大,一旦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差异很大,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另有一些学校虽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在使用效率上却不很理想。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课。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其结果是,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书。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却适应不了本专业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1.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2.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3.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引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基于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学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二)充分发挥自编教材、自编《上机指导训练》的作用

为使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有效接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弥补了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既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使学生较具体地体验仿真ERP上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又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三个步骤:1.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2.案例在课堂上先由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中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校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也有利于学校开辟多种办学途径。学校可与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合作。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学校还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通过调研及时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教学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样的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五)建立专用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根据会计专业学生人数,设计成标准的网络教室。保证每人一台电脑,采用星型结构把实验室内的电脑连成局域网。然后与校园网及互联网联结,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在实验室内增加一些电教设备,以便遇到确实无法模拟的会计环境或问题时。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在配备硬件系统时。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大型管理软件公司合作。让对方给出专业的设计意见。同时可与其合作开展培训业务。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对学校创收也有所帮助。该实验室建成以后。应杜绝其他专业教学使用,多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此进行业务训练,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六)组织学生参加考证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算化教学受教学时限的影响,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电算化的知识一一教授。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和带队考证的经验,认为初级考证和中级考证各有特色,在教学中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初级辅导、中级辅导、考证准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拿到会计上岗证,将来毕业后才能顺利从事财务工作。目前几乎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开设会计专业的课程时都有珠算、会计基础、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经过初级、中级电算化教学以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针对考证要求强化训练并记忆相关要点。

结语

通过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力求学以致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现代会计事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一、中职会计教学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一)中职生的就业流向所需

就业是民生之本。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培养会计专业初级人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目的之一。笔者以东莞地区为代表来分析中职生的就业流向和社会需求。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东莞市全市中小企业共13.27万户,同比增长14.4%,占各类企业数的99.9%,其中工业中小企业约5.12万户、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约7.51万户。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能提供的会计、出纳岗位数就达26万之多,是吸纳中职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企业)。这为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东莞地区的小企业也迫切需要大量熟练小企业会计规范的会计人才。对此,将《小企业会计准则》定位为中职会计教学的基本是很有必要的。

(二)会计从业资格所需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 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人员,以及外籍人员在中国大陆境内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培养会计专业的初级人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中职生都选择在校期间或毕业之际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同时财政部印发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10】65号)中,各方建议将《小企业会计准则》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中。这意味着中职会计教学有必要将《小企业会计准则》纳入课程内容中。

(三)教学难度认知的需要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基本都是使用以《企业会计准则》依据而编写的教材,此类教材大都以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业务为主,让中职生普遍觉得经济业务处理太难,学习兴趣不断下降。2013年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难度低于《企业会计准则》(2006),无疑为中职会计开展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契机。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简便易行,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简化,还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减少了与税收的差异,又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协调。例如:在会计计量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简化的计量方式让学生容易掌握,消除了计量方法的选择问题。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共设置66个会计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下,共设置156个会计科目。简化的会计科目让学生容易记忆,减少了不少的业务核算内容。在财务报表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以上基础上,仍需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简化的信息披露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操作。在具体的业务处理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损失时,采用直接转销法,其坏账损失在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也不得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能力要求,这无疑对会计专业的初学者的来说是切合实际的。由以上对比分析,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难度低于《小企业会计准则》,不仅适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更适合中职生就业岗位的需求。

(四)中职会计技能竞赛的需求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竞赛。目前,无论是全国中职组会计技能大赛,还是广东省中职会计技能大赛、东莞市中职会计技能比赛,“会计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两个分赛项的比赛都在逐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竞赛的目的是检验和展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引领和促进中职学校财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提升中职学校财经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从以赛促教的角度来看,预示着中职会计教学主导方向应由《企业会计准则》向《小企业会计准则》转变。

二、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下中职会计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学习培训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施行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成并有效实施之后企业会计标准建设的又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作为从教会计专业的中职教师,有必要及时学习最新的会计专业知识。只有让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充分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适用范围,掌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相关规定,才能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奠定基础。广东省财政厅为重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培训工作,于2012年3月底在广州举办全省《小企业会计准则》师资培训班,由省级专家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内容的进行讲解。同时各地级市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培训。中职教师可通过多参加类似培训班的方式快速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异同,积极做好中职会计教学的知识衔接。

(二)合理调整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虽然主要集中在小企业,但是学生在校所学习的会计教材基本都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而编写的,不仅会计理论难度偏高,且达不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开设《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并安排在依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编写的《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之前讲授。另外,再开设《小企业模拟实训》的实操课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专业课的难度,体现教学难度的递进原则,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小企业的实训课程,尽快与就业岗位深度对接。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建议采用用友畅捷通T3教育专版10.8软件,该软件致力于为小企业提供专业、标准、灵活、易用的信息化产品及专业的服务,是中国最大的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全面支持最新2013年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教学时间上可安排在《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之后,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与实务操作融会贯通,可以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尽快对接。

(三)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面向小企业就业,二是选择参加高职考试继续深造。将《小企业会计准则》纳入中职会计教学课程内容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对接小企业的就业岗位,还有利于中高职的教学衔接。利用中职在校期间考取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中职生的最佳规划,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工作岗位或高职阶段继续深化学习《企业会计准则》,为参加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最好充分准备。这种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就是有“一技之长”!因此,中职会计教学要以适合中职生的专业技能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中职会计人才到小企业,让中职教育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理论课教学和实训课教学搭配比例不合理

从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现状来看,理论课教学和实训课教学搭配比例不合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教学理念认识上的偏差、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把实训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直接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训时间的安排没有体现中职会计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操作水平熟练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念。以我校为例,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均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随课实训,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才正式安排一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如此的教学模式,必然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环节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二是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单靠卷面分数测定知识掌握程度的模式尚未改变,学生学习制约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三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就可将原本重实践的知识抽象化,学生学习起来格外费力。四是课外作业的布置仍是以习题册为主,实践操作只能变成“纸上谈兵”。如此种种问题的出现,加上中职生的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三)校外实训基地稀缺

中职会计校外实训基地稀缺,一直以来是制约本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的问题所在,实训基地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是涉及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会计部门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的核心部门,会计以其特有的价值形式对企业收入、成本、折旧等等进行记录,这涉及的很多信息是除法律规定之外不愿向外透露的,这就导致学校要求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很多企业表现的不积极;二是部分学校经费有限,鉴于资金投入问题,很多学校仅限于口号,国家政策扶持有限,导致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流产”状态。

(四)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双师型”教师

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本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历,教学压力大,没有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等等原因,导致真正“双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在实训教学中,有些教师填制凭证不够规范,甚至有些教师看不懂会计报表,这样就无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导致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双师型”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结合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借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模块化教学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中职会计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设想

(一)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以就业为核心

中职办学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由此,中专课程设置也应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绝对不能偏离“就业”这一主题。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岗位极少,无法实现学以致用。为了扩大学生就业范围,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财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核心,实行“学历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收银员从业资格证”三证制教育,“三证”考试涉及到的《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收银员》4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4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获得最起码的从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之路奠定基础。

(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

1.什么是模块化教学

所谓的“模块化教学”,是在汲取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2.以基础理论课――《基础会计》为例分析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素有“基石”之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设置《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时,既要认识到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差、厌学情绪严重的现状,又要意识到中职生有着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将本课程的实践课时部分与理论课时部分参照64的比例进行设置,既符合了中职教育重实际操作的办学要求,又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消化。

根据本课课程特点以及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可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理论课部分(课时占40%,考核比例40%)――会计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模块。

第二,实践课部分(课时占60%,考核比例60%)――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30%);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及错账更正实训模块(25%);会计报表的编制模块(25%);会计处理程序模块(20%)。

采用这种模块划分模式,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分解为逐一的单项技能。通过单项技能的实际训练和整合,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将此模块有机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技能教学流程图。如果坚定不移地按照此流程进行下去,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期末考核成绩要根据每模块的权数来确定。

该课程总成绩=基础会计理论成绩×40%+操作实践课×60%。

操作实践课成绩=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成绩×25%+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及错账更正实训模块成绩×25%+会计报表的编制模块成绩×25%+会计处理程序模块成绩×25%。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总成绩是各模块知识实际成绩与权数的乘积之和,而每一模块成绩的确定不能以一次成绩的考核来判定,应该通过划分几次重要考试的考核成绩与相应权数的乘积来确定。比如说,在模块一的学习中,可划分4次模拟考试,每个学生每次成绩×25%的乘积之和即为本模块成绩。

(三)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保证此模块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大胆改革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寻求切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将模拟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法有效整合在一起。以企业到银行提取现金的经济业务为例,采用模拟式教学及角色扮演教学法融合在一起,分别创设三个工作岗位:出纳岗、会计岗及银行前台受理岗。首先,由出纳员填写现金支票(涉及原始凭证填制的知识运用);其次,由出纳员将支票传递给会计员审核并签章(涉及原始凭证审核的知识运用);最后,由出纳员拿支票到银行交给银行前台工作人员受理并提取现金,现金取回后,由出纳员将支票存根联交给会计员作账务处理(涉及账簿登记及填制记帐凭证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具,把单据、账页和报表等直观展示出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模块教学中,每个模块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前面的模块未完成,后面的模块就无法接上,这样就导致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慢慢地就放弃了学习。为此,教师在确定模块技能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制些既能达到初级财会人员技能标准水平又能让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校本教材。此外,还要按学生梯度设计模块岗位任务,让程度差的学生也能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只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3.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采用模块化教学,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培养能够胜任此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研讨,邀请学科专家作有关学科发展新动态及新学术成果的专题讲座,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次,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师作师资培训并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再次,是在不影响本职工作前提下,鼓励教师积极考取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以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4.加快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将模块化教学落到实处,突出此教学模式重技能的优势所在。学校必须建设好教学实训基地或场所,如增加仿真财会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等配置。此外,争取本地政府部门和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为学校与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既能使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又能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结论

本文立足于中职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就行了分析,并结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特点,探究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模块化教学。作为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要想以此为契机改变中职会计教学现状,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篇9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岗位能力培养不到位――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忽视系统岗位训练

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系统安排。如在综合能力方面,教师主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岗位综合素质的锻炼。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实训,如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但对稽核岗位、税务岗位等岗位的业务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岗位到底有什么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是什么,学生一无所知,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很少在本专业就业。

2.实践教学内容不到位――课堂教学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中职会计专业统一的教材基本针对高职考生的学习需要,而能够满足实习班学习使用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教材未能及时更新,尤其是营改增以后教材的滞后性更为明显,基本上是学归学、用归用。实训内容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情况,学生一旦接触企业会计实务,大多会感觉无所适从,根本不能独当一面,还要经过企业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从事部分财务工作。

3.教师实务能力不到位――大多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胜任实务操作

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积累。从目前各校会计专业教师来看,教师虽然基本上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不会做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对实际业务流程和经济核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让其开展实践教学往往力不从心,甚至是“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学校为了管理及排课方便,对专业教师学科分工过细,大部分专业教师常年只教一两门课程,造成教师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系统性,实践能力更是捉襟见肘,教学大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设计出高水平的课程,如何能指导学生提高会计实践能力。

4.校内实训设施不到位――实训环境失真,教与学两张皮

中职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模拟工作室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实践有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两部分,主要是填填票据、写写记账凭证。校内模拟工作室实践教学往往只是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没有税务汇算以及纳税申报,财务软件、财务环境设计等会计设施设备建设欠缺。总体而言,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财务工作环境不匹配,仿真度较低,达不到在做中学的实训效果。

5.校外岗位实习不到位――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岗体验

会计业务较特殊,很难做到企业实岗实习。原因是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企业投资、成本、费用等经济信息,企业为了保密一般不会让外人接触,即使接受学生实习,无非就是做一些辅的工作;还有大部分企业会计岗位有限,一般就是一两个人,M足不了学生的实岗实习需要;同时学校合作企业也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安排的校外实部分是在非会计岗位上进行的,最高也就是出纳岗、收银员,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账务。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五优五化”策略

实践证明,“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教师讲千篇往往不如自己一次真切的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耳濡目染,是养成职业品质和掌握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也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获得了怎样做的知识。可见,教师选择适当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学生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中职会计教育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短板问题,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中职会计教育目标,采取“五优五化”的工作策略,即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组织岗位化,以实务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实践化,以专业技能为根本优化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能力职业化,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实训环境、实现实训环境现场化,以实岗实训为要求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习真实化,切实提升中职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1.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组织岗位化

推行“实践教育计划”,落实现代学徒制理念,强化校企合作,将教学活动设置于现实的岗位背景之中,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紧密对接,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发现和探索,而且能更深刻地体验和反思,在实实在在的岗位体验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在实训中,按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流程进行会计不同岗位的轮换实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各个岗位的技能要领、工作职责,明晰岗位内部分工与控制,了解会计工作流程。通过这种岗位紧密对接的实训教学,促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学习方法与企业的工作方法对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会计实务工作。

2.以实务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实践化

开发“从课堂到职业生涯”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总目标,分阶段逐级制定层次目标,进阶推进实践教学。根据技能学习的特点,分三个阶段递进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新手的单项技能学习阶段,在分项训练中,夯实基础技能,熟练技能;熟手的组合技能学习阶段,在完成仿真型实训的过程中,熟悉工作流程,学会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工作思维;能手的技能综合运用阶段,通过参与真实的实训体验岗位工作,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工作思维。

为有效优化课程设置,可由校企共同开发《会计仿真实训》《工业企业会计真账实操》《商业企业会计真账实操》等实训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会计仿真实训》,以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为例,从解读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到报表编制各章节使用同一份业务资料,环环相扣,进行账务的全流程处理,将分离的模块教学有机串联起来,呈现高仿真的业务场景。《会计真账实操》让学生参与公司注册、建账、全套账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整个会计真账流程,做到与企业财务零距离对接。

3.以实践技能为根本优化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能力职业化

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能教会学生?中职会计专业必须十分注重提高专任教师的会计职业化素养,尤其是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使专任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具有一定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企业实务会计。其中一点是将专业教师全脱产企业顶岗培训落实到位。中职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又要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就会计专业教师而言,要具备会计实务操作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做账的能力。会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没有真正做过账就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门道。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要真正进企业,参加会计岗位独立工作一段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201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非师范类专业新老师入职培训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非师范类专业中职新教师,要下企业完成为期一年的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其中企业跟班实战、连续进行6个月全脱产企业顶岗,各地已经执行,这是新进教师的职业化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在职教师,政策要求每两年参加两个月的企业顶岗培训,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为了减轻负担,大多数没有将通知要求落实到位,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自己找企业去完成培训任务,效果不佳。因此各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制订工作细则,建立与评先、职称晋升相挂钩的教师下企培训机制,真正落实通知精神。二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财务经理或主办会计担任会计实践课程的兼任教师,以补齐实践课教学短板,这也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多赢局面。

4.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实训环境,实现实训教学现场化

校内实训室是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理、实、虚一体化”的实训环境的建设和有效使用,达到 “教、学、做”合一的目的。实训环境建设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设备建设。设备承载任务,任务承载技术技能。教学设备要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相一致,在整体课程设计框架下选择教学设备。会计专业采用的与一体化课程相符合的设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单一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基础教学提供服务;另一类为组合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综合任务教学和创新教学提供支持。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室建设与理工机械类设施设备建设不尽相同,设施设备投入成本不是很高,主要设备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档案柜、点钞机、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等。二是训耗材,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转账单、账簿、仿真支票、仿真增值税专用发票、仿真增值税普通发票等原始凭证类,收账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及通用记账凭证等各类记账凭证以及各类账簿报表,银行、法人等各类模拟用章。三是教学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四是畅捷通教学版,如为小微企业打造的管理云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特点的网络教学,有发票管理、非常便捷的记账功能,与报税系统打通,直接在系统中生成,内置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四是教学环境设计。校内模拟实验室关键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将企业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实训场所,设置账务处理流程、任务、角色、流程、岗位标志、一体化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以及一体化教学角色职责等一系列制度,无缝对接企业环境、流程和管理,营造贴合企业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场景,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及责任意识。总之,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互换,能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5.以实岗实训为要求优化企业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习真实化

情景化的校内技能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无论仿真程度如何,毕竟是在校园内的纯技能训练,与企业真正实务操作的复杂性是无法相比的。所以,中职学校要以校企结对、职教集团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水平。对会计专业来说,除了职教集团企业外,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单位。就目前来看,要争取与财务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多、业务量较大的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尽量为学生创造实岗实训机会。

参考文献:

[1]明哲.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篇10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新型的职业人才,构建全新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我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小组,组织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问卷有:《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问卷》、《会计专业学生满意度及就业前景调查问卷》和《高职会计毕业实习生追踪问卷》等。调查方式:一是上门走访、实地调查及纸质问卷填答;二是通过网络《问卷星》中的问卷和电子邮件调查。通过对几十家企业和上千学生的问卷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就业的是广东的中小微企业。就职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会计助理(24.24%)、出纳(18.79%)、收银员(12.12%),审计助理(3.64%)合计比例约60%。其他非财会的相关工作占41.21%,就职的都是最普通的工作人员,占全部被访人数超过80%,少数做管理或高管。未从事财会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卷显示:没有从业资格证为27.88% ;对会计不感兴趣为14.55%;工资低不愿干的为10.91%;没人引荐,找不到财会工作8.48%;其他原因为38.18%。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专业方向好高骛远,偏离实际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设置能否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问卷题,学生选择“基本满足”和“不能满足”的人各占36.1%和49.4%,选择“差距很大”的占9.7%,少数人选择“满足”。问到:“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49.7%的学生认为“一般”。喜欢和很喜欢的不到一半。66.9%的学生认为难度大。“实习单位与考证情况?”调研显示,实习学生仍有52.7%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专业方向及专科课程基本是本科的克隆或翻版,很多方面不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如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设置。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和审计专业的尖端岗位,很多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和会计专业的研究生都没法取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高职不少学生毕业时都无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考注册会计师证,这对一般高职大专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谈。可见高职高专设置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迎合学生虚荣心的偏离实际的噱头。至于少量出类拔萃的学生可通过自学考试或其它方式培养

2、实训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

“学校实训课程可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吗?”问卷显示:选择“可以的”占41.2%,“勉强可以”的占34.5%。“工作中需要哪些财会技能?”调研显示: 60.2%的认为最重要的是会计核算能力,其次是软件应用能力和EXCEL财务应用能力,还有签发票据和税务处理的能力。这与企业的调研结果也相吻合。“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是否合理?” 调研显示:27.7%的学生认为有不必要的专业课。25.8%的学生认为缺少必要的专业课。只有38.4%的学生认为合理。关于实训兴趣的调研,50.8%的学生认为“不浓厚”,其余选“一般”。

通过调研可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在实习初期最感欠缺的就是动手能力。主要原因是实训课程体系不合理,实习即离校,很难适应。希望学校能够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体制。

3、电算化教学资源不足,深度不够

问卷显示,37.2%的企事业单位使用金碟软件,24.39%使用ERP用友软件,38.41%是其他或手工记账。“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认为:一是校内实训软件资源有限。有些学校只有一种软件;二是模拟实训软件,内容离企业真实业务相差较远;三是电算化处于基本的核算阶段,跟不上会计实务的发展。

会计专业学生要想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操作财务软件的能力不可或缺。目前实训课程通常实行手工、电算两套账务并行。一般都是手工实训账证表完成后,利用财务软件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基本上只进行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的基本训练,很少涉及其他会计信息系统模块。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难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的要求。

4、校外实习管理松散,流于形式

“学校何时开始安排实习?”51.8%选择“最后一年”,43.6%选择“最后半年”。“据您了解,学校安排实习最主要的是哪些问题?”,32.3% 的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少,并应早安排;46.8%认为实习与专业相关性不足;27.7%认为实习安排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24.1%认为缺少教师的指导;16.8%认为缺乏用人单位支持,只做些基础工作。“您认为实习对您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帮助?”55.4%的学生选择“一般”,其余为“很大”、“很小”各半。

调研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是统一 的“顶岗实习制”,即到了最后一学年或半年在单位里上班,形式大于内容。某一个企业会计业务相对单一,顶岗实习一年,实质是当一年工作人员。这一年学校收了学生的学费且很少管理。学生的好处是领到了薪水,学业上提高有限,对实操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教学改革讲了三十年,实践教学的模式仍是几十年一贯制。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实训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这时学生的心思主要放在找工作上,有些学校又对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采取免修实训课程的办法,致使许多同学的实训流于形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实践教学目的,以下建议抛砖引玉。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创建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毕业生大多是在中小企业工作,所以高职会计培养目标是 “助理会计师”,要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并以此指导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教学要突出高职特色。高职会计培养的重点是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普通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会计行业的高尖端的精英。毕业前要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最起码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高职教育的失败。

为了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纳税处理等工作的会计人才,我们要创建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和课程应该时代化、国际化、社区化、区域化、民族化、特色化,以满足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强调具体理论的教授、专门技术的指导和技能实践的操作以及实训试岗的培训。

2、完善实训教学管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出一套新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实训具体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标准。如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成本核算、会计处理、财务软件操作、税费计算与申报等技能。实训课程应包括成本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电子报税实操等。综合模拟实训应按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如出纳、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岗位轮换进行,使每位学生熟悉所有会计岗位的业务。

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单项-综合三部分内容,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相统一,循序渐进的完整实训教学过程。努力完善实训教学制度,健全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形成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和调控系统。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共建多方融合的实训平台

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已经普及到小微企业。学生大都能玩高档次的游戏软件却不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这种怪象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与课程设置严重滞后的表现。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关注行业企业信息发展动态,随时把新的知识搬进实训课堂(如今年11月用友公司开始布局移动业务)。开发虚拟实验系统,如用友点播系统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将实训资料挂于互联网上。各院校也可共同出资构建实训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职教育应像美、德一样注重多样化教学,不应拘泥于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依赖教育部和各省办的网站和杂志,更可利用人人网、校友网、百度BBS、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交友网站和软件进行高职教育理念的宣传、知识的传播。建议建立互动平台,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增强趣味性,通过模拟实训平台。把实习现场搬到学校, 把实训课堂当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师生共同参与,全真角色模拟,分课程、分阶段运用数字实训平成实训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轮岗实习制度

过去实习走过场,有的单位不愿提供财会岗位、学生最后只能做虚假实习报告;有的直接顶岗上班,业务单一,不能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体制入手。政府要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形式建立“实习制度”。建议借鉴西方作法,如美国社区大学的教学:实验:实习课时安排为1:2:3;加拿大CBE的“带薪实习”;德国“双元制”的校企真正合作,80%的课时是动手的实践教学。使毕业的学生动手工作能力强,进入企业适应环境快。同时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澳大利亚提供对实习生有益的课程指导;法国实习生建设的“学习平台”等。

轮岗实习制度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认知实践、社会调查和轮岗实习。认知实践的开展,应安排在第一学期。通过入学初期外出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通过专业介绍、互动交流等形式,引发专业兴趣。社会调查可安排在每学期或寒暑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专业-就业”等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等,激发学习热情。轮岗实习应象医学院一样建立自己的“附属实习企业”(不一定象附属医院那样,可以是虚拟企业),学生可在附属企业实习;并且学习医学院“轮科室”实习模式,将顶岗实习变为轮岗实习。这样才能培养“全科会计” ,实现毕业生由学生到合格会计人员的转变。

综上所述,建立数字模拟实训平台,将传统会计实训模式更新为高科技的实训形式,即变学生顶岗实习为以数字模拟为主的轮岗实习;将我国“放羊式”的形同虚设的顶岗实习制变为“主动与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学业挑战”“支持学习者”等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

创新观点:颠覆我国多年的顶岗实习制度,改传统实地实习为数字模拟实训,改顶岗实习为轮岗实习。数字化信息模拟实训类似工业界的 4.0,将颠覆我国多年的顶岗实习制度,开启我国高校实习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D理论、实践和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蒲 萍.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J].《调查与思考》2013,12.

[3] 马英华,汤国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9.

[4] 吴文青.工学结合视角下会计实训教学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4,2.

[5] 吴韵琴.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财会研究》2011,6.

篇11

(一)所用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操。

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在于:例如产本文由收集整理品成本的结转、税费的计算、期末会计业务的处理等,这些内容手工会计是要进行很多的计算工作才能有结果的,而电算化只要进行相关公式的设置,运用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功能就能很快计算出来,而且只需设置一次,每个月都能自动生成凭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使用《广东省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该教材共六章,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第三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第四章:账务与报表处理系统;第五章:会计软件的其他核算系统;第六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部分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用友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对于实操方面的很多内容都没有提到,按教材的内容,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考证化。

据了解,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让学生考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为目标,围绕考证的内容进行教学。该证书是由财政部门组织的考试,主要面向社会上的普通会计人员,考试的范围、内容、难易程度与校内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距。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属于对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较低要求,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大班化教学,课程教学时数不足。

现阶段该课程一般都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一学期大概就是40学时左右,往往每次课都只能讲授很少的知识,一学期下来,学生也都只停留会简单的操作水平,但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就无法解决,例如,编制报表时,发现报表数字有错,老师告诉他说先查公式,然后查账簿,接着查凭证,但学生就是不知如何操作,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指导。大班化教学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多,出现问题都是教师帮学生解决,其实大部财务软件都有帮助功能,但学生就是不能养成出现问题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的好习惯。从而无形中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实践

(一)加强会计基础教学,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在手工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软件也是程序设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手工会计核算方法开发设计而成的,会计人员只要把会计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借助于会计软件,经过一番处理,便可输出账簿和报表。因此,财会人员没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即使电脑操作的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没有手工做账的实际经验,就弄不明白会计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搞不清其内部的勾稽关系,因而就不能透彻地理解会计软件核算原理。笔者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之后,随即进行手工做账实习,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这样便于学生顺利地操作会计软件,深刻地理解会计软件的工作原理,为他们将来掌握其他或升级的会计软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实训室,为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保障,以我校为例学校建立一个120个工位的会计手工与电算化一体化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和极域电子教室以及财务软件如金蝶和用友软件。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信息实时地传送给全体、部分或单个学生。在广播教学时,学生机完全接收教师机的屏幕,并且自动锁住学生机,此时学生不能自行操作,只有等广播教学活动停止后,方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边学习边实际操作。在开始建立账套时,一般学生对过程都不是太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在操作演示完后停止屏幕广播,让学生立即操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继续进行广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生机演示功能实时地将某个操作很好的学生或出现普遍问题的学生的屏幕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进行演示操作,增加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建好了实训室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开设手工会计模拟课,又开设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课,让学生亲手完成从建帐、编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到编制各种会计报表等一个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同一套模拟数据,在完成手工核算全过程后,再完成电算方式下的全过程。这种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从事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能力。

(三)增加课时进行小班化教学,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课时,由原

来的每周4节课改为6节,同时操作课实行小班化教学,将一个班拆分为两个班同时上课,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能迅速掌握技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信息化社会,不同企业运用的财务软件不一定相同,而我们不可能教学生学习每种软件,由于任何一个会计软件的处理程序都是相同的:即“初始化设置——财务处理——账簿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增加了课时同时实行小班化,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与探讨会计软件的原理,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

(四)开发校本实训教材,顺利实现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校本教材是教师根据企业实践与多年教学相结合的成果,笔者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按照用友(金蝶)财务软件编写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上机数据分模块进行教学;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教师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资料改编成一套适合用友(金蝶)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验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整、系统地操作这套会计资料,从初始化设置、填制凭证、记账到报表的产生,经过这样一个环节训练后,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该种会计软件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为他们将来掌握其他会计软件的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改变考核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技能。

之前为了应付学生考证,考核方式中基本上都是出一份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在内的理论试卷,同时出一份简单的上机操作试卷,两者各占50%,期末总评按照“平时∶期中∶期末=3∶3∶4”的比例进行的,因为中职学校考试一般情况都会有复习资料,这样会引发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操作,到考前加大火候复习同样拿好成绩。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考试成绩的高低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的功夫是否到位非常关键,因此考核标准中我们设置平时成绩占大部分,笔者在教学中,将比例改为5∶2∶3,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更加认真操作。

(六)注重细节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

篇12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目前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来分析,Hillage & 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则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和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则从雇主对员工的需要角度来进行定义,他们认为,就业能力就是顾主找寻的通用技能、态度和行为。国内学者郑晓明等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时,从大学生学习期间所掌握的本领角度分析就业能力,他们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就业能力的构成

Mitchell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能够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1.智力能力,即诊断、分析、创新和学会学习智力(或者学术)能力;2.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决策、团队工作和适应性、积极态度与行为、设想和卸下责任的能力在内的社会和人际能力;3.规划和创业能力,即在工作中冒险精神的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性、辨识和创造机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包括对于生产力和规划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就业的认识;4.多元技术技能,即一系列与岗位相联系的能力。

Law、Wong和Mobley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1.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高职业风险容忍(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高学习动机(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2.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3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身份自我。

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2.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具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4.有效的工作方法(即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

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五个类别即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

张丽华等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汪怿认为就业能力由三部分构成:1.基础技能,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2.个体管理技能,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安全工作等方面;3.团队工作技能,包括和别人一道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小组等方面的能力等。

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不是独立于个体拥有的其他能力以外的一种特殊能力,而是个体现有多种能力的集合。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功能性能力(即与大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相关的能力)、可迁移能力(即一旦掌握这种能力就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跨越不同领域追求个人发展)、自我管理或适应能力。同时,就业能力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就业能力涉及寻找工作岗位、保持工作岗位和在现有岗位上得到晋升与发展等阶段。不同阶段对个体的就业能力提出不同要求,要求个体不断地拓展和提高自身所拥有的就业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

1.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当前我国部分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这跟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上大学学什么?学的就是怎样学习,学一种自学的能力。应试教育的填鸭可以让学生顺利从小学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但培养不出这样一种能力。一位著名国企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工作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学业成绩也同样看重,甚至我们还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成绩,未来才具有竞争力。”大型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看重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不是一时的经验,因为会学习的人才不仅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日后还能够大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为提高学习能力,高校应注重引导和培养,鼓励自学,鼓励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则应改变“拖”、“等”、“靠”的被动学习态度,努力习得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学会适应。而我国的大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着为了文凭而上大学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更加不能掌握对所学专业的自我学习也就是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2.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当前,高绩效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期望明显升高,很多企业希望学生一毕业就马上能胜任工作。但是用人单位大多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大学生在掌握知识之后,要让所学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就要通过实践环节。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拥有专业知识却没有专业技能,就是实践能力不足的表现。很多大学生在参与应聘面试时对各种专业术语、专业定义解释的头头是道,但是在参与工作时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这就是由于其实践能力低下,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会说不会做!”这句话说出了许多企业家对高校毕业生的不满意。虽然有些偏颇,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某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毫不留情地指出:“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极其低下。”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客观原因,不能只怨学生。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一贯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操能力的培养;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锻炼,忽视对整体素质的塑造。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完善,校企之间缺少合作,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试问在牛棚里圈养四年而从未下过田的牛,如何懂得耕地?更新高校教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空间,是当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3.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缺乏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不足,是构成就业力低下的另一个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及不合理性则日益凸显。首先,经济发展催生新的职业,社会呼唤新型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智能开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矿产储量评估师等新兴职业层出不穷,新兴职业普遍人才紧缺。2005年中国政府新的新兴职业,像玩具设计师、珠宝设计师、网络游戏策划等均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被招揽一空。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级软件人才缺少50万人,消费品业物流人才缺口则更达600万。专业不适应直接导致了专业能力的不足,让许多毕业生到处碰壁,也让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其次,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变化,原先热门行业逐渐变冷,基础财会、计算机操作、文秘等一些专业均出现人数相对过剩的现象。以财会专业为例,近十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会计专业,造成会计类毕业生过剩。根据教育部教育计划司的资料,1999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总计560多万,而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就有53万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每十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一名学会计专业。目前在国内,财会人才尤其是初级会计类人才,已经是“人满为患”。在南京的求职者中,财会、出纳等职位的供求比例,竟然达到了46∶1。而在广州、西安、重庆3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排行榜前10的职位,都没有出现会计类职位的身影。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不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中企业的需求,改革落后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目前大多专家学者认为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会受到学习情况、个人实践经历、主观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就业能力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对就业的信心,认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强调重视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注重社会实践;加强个人主观努力,培养广泛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篇13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区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会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三年的实践,提出了培养“面向现代经贸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基于这一目标构建了科学的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为全面了解“分向培养”模式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相关内容的系统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欲深入了解区域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分向培养”模式及实施成果与不足,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未来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对“分向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一、调研活动概况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调研课题组开展的此次调研的对象为,参加了分向培养的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意在使调研形成的结果更为客观有效、调研结论更具科学性。调研对象主要以2013级、2014级和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及其就业或实习单位为主。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相结合。调研教师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与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等,并对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情况和职业生涯走向的情况进行搜集,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作为佐证材料。课题组事先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生)分向培养情况反馈表”,通过网路扩展了调研对象并有效回收了调查问卷。向已毕业或即将毕业学生发放问卷总计220份,有效回收195份。

二、“分向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分析

(一)“分向培养”模式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幅度高于其他产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从需求情况看,北京财会类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财会类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求职压力并不大,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容易。针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专业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企业反馈,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成本比较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以中小企业居多,占据就业人数一半以上,是高职会计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看,毕业生(实习生)主要就业(实习)的单位以服务业为主,占比30.77%,行政事业类单位占比12.31%,这两类企业占比一半以上。同时,此次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就业(实习)途径以熟人介绍的方式占近一半,媒体广告占其次,比例为22.56%,而较少学生是通过招聘会或是人才市场的途径实现就业的,这样的就业方式还是有着一定局限的,同时,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提升。

(二)“分向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为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2013年开始,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题组进行了“分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划分了银行会计审计实务和统计实务三个培养方向。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学习方向,42%的学生选择了银行会计方向,33%的学生选择了审计实务方向,其他学生选择了统计实务方向。各方向主要专业课程的讲授分别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保证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听取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适时地改正发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馈“分向培养”模式对优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49%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很好,对于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应用效果不好;而其他学生认为该模式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对提高各项会计核算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分向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是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三)“分向培养”模式仍需要不断完善

“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需要克服、不断改进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与班级管理困难问题。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和系部选择的方式来组织班级和学生管理。按照各方向选择形成的新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会计专业原来的各个班级,客观上形成了原班级与教学班交错不符的问题。对于原班级的班主任来说,面对即将就业或实习的学生,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了。这一变化容易造成班级的凝聚力不强、学生散漫、形成管理盲点等问题。再者,由于会计专业分向教学改革是从2013年才开始实施的,实际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样本还比较有限,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来论证改革的效果。项目研究将随着分向培养模式的不断实施,积累充足数据来客观评价这一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并且根据实施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该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分向培养”模式在未来可以不断改进的一些方面。在方向划分上,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培养方向,如增加注册会计师、税务实务、小企业会计等方向设计,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合市场需要。调查也显示,学生认为在中高级财务核算能力、税收核算等方面的核算技能培养上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生们对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事务处理等实操能力培养方面有较强的需求,应将这些需求进一步融合进教学改革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分向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分向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

(一)制订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标准,推行“多证书”制度

依据“分向培养”模式的要求,发挥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能力分向标准。教学安排分两部分: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二是根据职业能力分向标准设计不同细分方向,安排学生进行专向学习和上岗实操。采用“2+1”的“分向培养”模式。在学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后,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开始职业能力分向培养及对应的顶岗实习。

推行“多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根据所选专业方向,考取初级会计师、统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二)建立“分向培养”模式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

“分向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学校需建立与“分向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双师”素质,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员,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引企入校”的新型实训教学基地

“引企入校”,即与企业合作建立新型实训教学基地,让企业在学校“生根发芽”。既为学生提供了强化实践技能的空间,又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快速通道,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新平台。专业实习依托合作企业,成立校内“虚拟公司”。随着实践基地不断成熟,逐渐对外承接业务,使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 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255-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