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农业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篇1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篇2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1.1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就非常的重视,自2004年起,农机购置补贴就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逐年递增,使得我国的受益农户字在不断的扩大。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了34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了将近30%。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7%,达到了1.31万台。总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增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不错的推广,动力机械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1.2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随着我国农机机械化的不断推广,使得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普及量不断增多,这促进了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就使得各地区的农机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该市农机化作业组织超过了1.6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将近发展到110个,而且服务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遍及70个乡镇,其服务能力超过13.3万hm2。由此可见,当地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在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例如,当地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比例不够均衡,种植业机械较多,而且其他各业机械较少,存着比例不均的现象。2)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够均衡。以某市为例,除了某些农作物的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例如小麦生产,至于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发展却比较滞后,例如水稻机械化育秧。此外,果蔬的机械化以及养殖业的机械化严重不足,这就难以适应当前该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该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3)农业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市农业机械科研能力较弱,从而难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也正是因为新型农机的研制、开发较为落后,所以不能够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4)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经费不足,这使得这些部门的装备较为简陋,致使其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一些农机部门,甚至只能够保障员工的基本工资,这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

政策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形势来制定农机发展政策。首先,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能,重视对农机业的领导,并成立相关的农机机构,以负责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事宜。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完善财政资金补贴机制。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山区的信息接收较为落后,再加上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重视对广大农户的宣传与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农业机械化对自己经济收益的重大作用,其次,再对他们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会使用农机,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最后,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较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农机管理队伍,以实现对广大农户的优质服务。我国一些地区之所以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就是因为后期的服务没有做到位,许多农户购买了农机之后,缺乏后期的跟进指导,再加上农机服务点的设置较少,一旦农机出现故障,则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维修,这影响了一部分农户的购机欲望。因此,需要多建立一些农机服务站,并安排农机管理人员及时为农户提供售后服务。

2.2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

作为农机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①资金短缺;②规模较小;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当地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着无序竞争、不够规范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选择一些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合作社,然后对他们进行大力的支持,将其作为示范点,来为其他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模范作用。

2.3对农机科技推广体制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农机推广人员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能深入农村,要对各地区的农机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如此一来,就能够了解各地区农业生产对农机的实际需求,然后再根据各地区的需求来提供新型农机具。其次,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对农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机推广人员较少,这严重影响了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开展。

2.4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篇3

1.1 营销网点逐步增多,营销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区域经济异军突起,保险公司瞅准区域市场,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各个县域,营销规模辐射大部分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1.2 险种增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瞅准市场动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了多个险种,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1.3 县域人身保险快速普及,财产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1.4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参保意愿强烈。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提出,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进行特色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一项关于保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都有参与社会保险的意向,在养老问题上,62.65%的调研对象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财政有补贴,愿意参加农保的占被调查人员的87.84%。

2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二是农业对自然的过分依赖,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潜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无力独立承担农业风险;三是保险费率偏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四是农业保险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传不到位;六是各保险公司“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对保险有五盼,一盼雹灾保险,二盼种植业灾害保险,三盼牲畜保险,四盼养老保险,五盼医疗保险。

3 制约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设了服务农村生产的农业保险科,入保范围涵盖了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以及麦收等项目,但随着商业保险时代的到来,单设的农业保险科以及相应的保险服务被取消,只开设了农作物火灾、冰雹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公司所有的险种服务中,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项目还不及所有财险种类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农险种类少,份额有限。农业保险之所以无法在农村地区普及,主要是因为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现后事故鉴定困难,赔付率高,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与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因此保险公司很少参与农村险种的开发和经营。

3.2 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与农民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将经营规模定位在城镇地区,但是在推出新险种之前,大多数都未针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致使保险产品趋同性较强,有的与农村生产特点不符。

4 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笔者建议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林、牧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当前,为积极响应我党关于三农建设的号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业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可增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对致力于农村保险事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入保环节和出险后理赔环节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环节,根据农户入保比例给予相应的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根据保险公司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4.2 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针的提出,增强了保险业业务向农村地区辐射的可能性,并为其业务规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业保险公司应瞅准市场先机,乘势而上,首先,加速农村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加速新险种的开发,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特点,尽量减少保费比例,扩大保险辐射范围,从而惠及更多农民;其次,加速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优化农村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尽量将营业网点延伸至偏远地区,扩大业务规模,活跃农村保险市场;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保险营销人员是公司的“门面”,营销人员的行为和气质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公司应定期针对营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此外,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员工考评机制,不仅要重视保费收入增量,还应该维护好保户资源。

开发农村商业保险,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天灾人祸往往会加剧其贫困程度,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的保险发展问题不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全国所有农民的事业,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4

2)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十三•五”期间,已确定观音井镇万寿村、青木镇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乡贾村、玉山镇火花村、舞凤乡鸡山村6个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积极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3)精心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确定创建下八庙镇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积极与镇政府对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邀请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4)合理优化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确定创建观音庵村和凤凰包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资源特点以后,邀请专家制定创建计划,确定所在村镇为创建主体,全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资料准备。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正在认证阶段。

5)筹措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确定依托观音庵村、万寿村、花包村等8个特色村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邀请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制定创建计划,根据创建要求和进度,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达标户。确定以万寿村张家院子为中心重点发展周边40户为民宿旅游达标户,制定创建计划,多次与当地政府对接,明确创建主体。已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2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拥有珍贵资源的乡村,由于基础配套不到位,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2)扶贫政策,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横向比较来看,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建设、人才培训方面,没有专门培训资金和项目。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恩阳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区级财政困难,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偏少,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难以实现。

3合理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恩阳区是传统农业区,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才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恩阳区全域与重庆、南充、达州等地接壤,具有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各地进行规划,要听取专家意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点和产品。

篇5

1.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1)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年灌溉用水量3500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

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世界上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和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主要应用在经济作物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需求,喷灌已在大田作物灌溉上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试验应用在大田粮食作物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结合我国国情提高我国现有喷、滴灌设备的生产的质量和降低造价,并开展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国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为加快渠道防渗的进程,已开发研究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形式,提高输水效率和降低造价,研制和开发高效低耗的防渗衬砌机械,提高施工效率。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发展迅猛,为提高管材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正在开展新型管材研制,并增加各级管件的种类和标准化,提高配套性能,完善田间配水设备。与此同时,也在研制适合渠灌区应用的大口径输水管材及管件,为今后有条件的灌区实现以管代渠提供技术储备。田间地面灌溉工程最常用的有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短沟或细流沟灌,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是当今面积最大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提高工效省劳力,已开展研究的开发节能、高效、价廉的平地、开沟或打畦的施工机械,并对我国特有的膜上灌水技术、坐水种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扩大应用范围。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渗灌和地下滴灌,目前仍处于试验性阶段,重点攻克提高设备性能和质量、降低造价的难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节水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它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及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在我国北方已进入实用的有灌关键水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小麦优化灌溉技术;在南方地区已得到较大面积应用的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都是一些投入很低,群众极易掌握、效果十分显著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目前正在组织大面积推广应用。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和灌溉预报以及优化配水是节水高效灌溉管理的手段,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加大了研究的力度,为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技术水平提供技术储备。

(2)对现有灌区实行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我国现有灌区大多数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和70年代这三个时期建造的,由于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加之经过几十年运行和低水平的维护,灌溉工程普遍老化失修,致使灌溉水资源和利用效益很低。当前影响我国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灌溉保证率低,由于多数灌区设施完好率低,水源有限和用水损失大,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低,现有灌区内中低产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于缺水干旱而造成的。目前全国灌区年缺水量达300亿m3,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由于保证率低,灌区用水得不到保证。二是工程配套差,特别是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由国家投资建设得较好,但支渠以下的工程要靠群众自筹,由于经费不落实等原因,或配套不全或质量低劣,加上老化失修,人为破坏严重,灌溉水跑水、漏水的现象严重,灌溉输水,用水的效率很低。三是灌水方法落后,目前绝大多数灌区采用的是传统地面灌溉技术,加上沟、畦过长,田面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低。四是灌水定额大,绝大多数灌区目前仍采用充分灌溉,不但灌水次数多,而且每次灌水量大,致使农田水分生产率很低。五是灌溉管理水平低,由于绝大多数灌区经费短缺,主要靠多种经营来维持,灌溉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手段落后。针对灌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对老灌区开展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根据各个灌区自身的特点,对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直到作物用水的整个过程及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主要矛盾以及搞清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与建设。在总体上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灌溉保证率,对水源工程作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完善水源工程并对灌溉水源进行优化调配;二是结合种植结构的调整,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三是提高管理水平,搞好渠系配套,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对不同的灌区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渠灌区重点放在完善渠系和建筑物的配套,提高渠道防渗率;井灌区改造的重点是挖潜和配套,提高机井装置效率,降低能耗,通过渠道防渗或管道输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在井渠结合灌区除采用上述措施外,重点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进行优化调度,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使地面水与地下水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在提水灌区,重点放在更新陈旧的机电设备,提高机泵效率,对于高扬程灌区采用先进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以达到节水、节能、提高效益的目的。在对老灌区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充分论证,优化设计,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为目标,优选必须改造的工程项目,切莫盲目上马。特别在选择何种节水高效灌溉形式作为改造手段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投入能力、技术管理水平、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长远要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避免将来重复投入。

(3)开发新水源,增加农业供水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除了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外,必须积极开发新水源,做到节流和开源并举。新的水源建设首先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虽已修建了大量水库,但还有少量河流可修建水库,有些河流还有相当大的弃水,可增建水源工程。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仍有相当的开发潜力。由于我国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为根本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目前一些小流域的调水工程已经修建发挥效益,还有一些正在实施,更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已开展前期的论证工作。

雨水利用是一种古老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随着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人们已重新注意雨水这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的贫水区,至今尚有6.2亿亩耕地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灌溉,占该地区农业耕地面积的60%。特别是西北黄土地区,面积62.62万km2,区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757亿m3,为当前区内年用水量的9.2倍。但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期常与作物生理需水期错位,降水利用率很低,约为降水量的30%~40%,降水生产效率仅为每亩每毫米0.2~0.4kg,尚有60%~70%的降水以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的方式而损失。试验表明,采用有限补充灌溉,合理栽培管理,降水利用率可显著提高,粮食亩产由不灌溉的80~100kg提高1~2倍是可能的。我国目前已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发展雨水汇集和利用技术,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雨水汇集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蓄水工程、防渗处理技术和集雨区表面处理技术。常用的蓄水工程有窑窖、涝池、蓄水池及塘坝或塘库。蓄水工程的防渗技术有夯实底土、或用黏土、红土垫底,以胶泥涂沫池壁或岩石孔隙,较好的办法是用混凝土薄壳和混凝土砖石密封底部或侧壁。如土壤特性不宜于压实或化学处理,则可用膜状物、塑料薄膜或硬面衬料,也可用沥青、塑料、合成橡胶和水泥铺底。集水区表面处理技术可用拍光夯实改变土壤结构、采有化学处理封闭地面土壤孔隙、用沥青或混凝土建立不透水的集水区、用不透水薄膜覆盖集水区地面等。

劣质水包括生活与工业污水以及微咸水,也是一种可开发的农业水资源。我国1993年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排放量高达636亿m3,但污水的处理率及其利用率很低,目前污水回用约为27亿m3。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进一步发展,污水排放量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到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将高达900亿m3。如果将这部分污水资源化并加以回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咸水和微咸水资源,仅华北平原浅层地下咸水面积就约占平原总面积的60%,其中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面积约为3.6万km2,占咸水区面积的40%。据计算,华北平原浅层地下咸水天然资源量为75亿m3/年,其中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资源量为36亿m3/年,大于3g/L的咸水资源量为39亿m3/年。因此,将劣质水回收利用发展节水农业,对于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农业缺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劣质水的资源化措施主要是采用工程和化学技术处理劣质水,使其达到灌溉水质的标准。

(4)采用综合农业措施,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我国“雨养农业”区旱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50%左右,粮食平均亩产不足200kg,粮食总产仅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0%,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平均亩产不足60kg,仅为全国小麦平均亩产的1/4。旱地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土面蒸发强烈、作物对土壤储水利用不足、土壤瘠薄、品种落后、栽培管理不当等,致使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仅为0.2~0.4kg/(mm·亩)。通过推广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的旱农综合增产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m·亩)是完全可能的,即按本地区平均降水量水平,每亩可增加粮食50~100kg、皮棉15~20kg、油料20~30kg。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0%左右的灌溉农田,既缺水而又灌溉水浪费严重,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很低,粮食作物的灌水利用效率不足1.0kg/(mm亩),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仅0.50~0.70kg/(mm·亩)。其主要原因是作物的非必需灌水量多,无效耗水量大;传统栽培造成作物以消耗灌溉水为主,未能发挥“土壤水库”的储水供水和对水分的调控功能,常因季节性干旱或供水不及时、质量差而发生旱害,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在工程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采取综合农业节水措施,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和持续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核心。

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关键是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即灌溉农业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高产;在旱地农业中如何增加土壤蓄水供水或补充少量供水,达到显著增产的目的。其有效途径:一是减少水的蒸发、渗漏和流失,增加土壤入渗量和储水量;二是增强作物对土壤储水特别是深层储水的利用;三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量/蒸腾量/耗水量(ET)/供水量(降水、灌溉水)的比率。

当前,采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根据旱农地区的降水和干旱发生特点及农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调整作物布局,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选择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和品种,可根据抗旱性指标、耗水系数、蒸腾效率和水分胁迫指数等综合指标,从目前大量而丰富的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具有御旱性、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进行推广。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及采用各种保水保土措施,蓄保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覆盖栽培保墒、增温、节水防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促使作物早熟和增产。应用化学物质和调控技术提高抗旱播种的出苗率,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转贴于 2.节水农业的管理与政策

(1)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水农业发展。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节水农业工程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强节水农业的管理: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性,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健全有关节水的配套政策法规,调动广大基层干部、亿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四要总结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教训,认真掌握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为此需要建立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即建立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建立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采用高效的节水农业管理技术,包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管理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标准、集成化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措施、动态交互式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技术等;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制定支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长远发展规划。

篇6

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从水源引水、包括降水利用,到作物耗水形成产量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过程。节水农业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根本目的是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节水农业的内涵一般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4个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科学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节水包括输水建筑物改造配套,防止跑、冒、滴、漏;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膜上灌、膜下灌以及传统的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坐水点种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栽培技术,采取深耕蓄水,塑膜或秸秆覆盖、聚肥保墒等旱作农业措施和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保墒措施。用水管理节水包括制定不同作物科学的灌溉制度,健全节水政策法规。

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

(1)水资源优化分配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益的优化分配方案,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多水源联合运用技术。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计算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实现节水增产并保持灌区水资源的良性平衡。

(3)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在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选择有一定产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顶,或经过夯实防渗处理的地方,作为雨水汇集区,将雨水引入位置较低的水窖或水窑内储存,经过净化处理,供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

(4)地下水利用技术。在利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在维持地下水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开采强度,合理利用地下水。对机井进行测试改造,提高机井的出水效率和装置效率,降低能耗。在井渠结合的灌区,非灌溉季节时,可利用渠道引客水或利用排水沟集蓄雨季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5)劣质水利用技术。劣质水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微咸水和灌溉回归水。城市或工矿企业排放的污废水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有害的无机物或有机化合物、病原生物等,必须经过严格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才能用于灌溉非直接食用的农作物。利用微咸水灌溉时,可根据土壤积盐状况,农作物不同生育期耐盐能力,直接利用微咸水或咸淡水掺混后使用。但应特别注意掌握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次数,同时与农业耕作栽培措施密切配合,防止土壤盐碱化。对于灌区渠系和田间渗漏水、退水、跑水产生的回归水,可收集起来重复利用或作为下游灌区的灌溉水源,但使用回归水之前,要化验确认其水质已符合灌溉水质标准。

2.输配水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大,约占到水量的50%~60%,一些土质较差的渠道渗漏损失高达70%以上,据有关资料分析,全国渠系每年渗漏损失水量约为1700多亿m3,是灌溉水损失的最主要方面。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高效用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渠道防渗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渠水渗漏,而且可以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渠道防渗还具有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减少渠道淤积,防止杂草丛生,节约维修费用,降低灌溉成本的附加效益。据测定,浆砌石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70%~80%。

渠道防渗的方法很多,根据所使用的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防渗、三合土料护

面防渗、石料衬砌防渗、混凝土衬砌防渗、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混凝土衬砌防渗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渠道防渗措施,可分为现场浇筑和预制装配两种,防渗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特别是使用混凝土“U”形渠槽防渗还可提高渠道流速和输沙能力。塑料薄膜防渗具有重量轻、造价低、运输方便、施工简单及抗腐蚀能力较强的优点。沥青护面防渗是用沥青与其他材料如塑料薄膜、砂石料、玻璃纤维等联合使用起到防渗作用。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这项高效用水灌溉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平原井灌区发展非常快。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许多优点:一是省水,由于以管代渠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可使亩毛灌水定额减少30%左右。二是节能,与土渠输水相比,由于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使从井中抽取的水量大大减少,因此可减少能耗25%以上。三是可以减少土渠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在井灌区可减少占地2%左右,在扬水灌区可减少占地3%左右。四是管理方便,省工省时,由于低压输水管道埋于地下,便于机耕和养护,耕作破坏和人为破坏大大减少,另外由于管道输水流速比土渠大,灌溉速度大为提高,可显著提高灌水效率。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及动力机、连接保护装置、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及其他附属设备(如量水设备、排水阀、逆止阀和田间灌水设施)等部分组成。一般可分为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3种。移动式是除水源外,机泵和输配水管道都是可移动的,特别适合与小水源、小机组和小管径的塑料软管配套使用。其优点是一次性成本低、适应性强、使用比较方便。缺点是软管使用寿命短、易被草根、秸秆等划破,在作物生长后期,尤其是高秆作物灌溉比较困难。固定式是包括机泵、输配水管道、给配水装置等建筑物都是固定的,水从管道系统直接进入沟畦进行灌溉。半固定的机泵、干(支)管和给水装置都地埋固定,而地面灌溉管是可移动的。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固定管道将水输送到计划灌溉的地块,然后通过给水栓供水给地面移动管进行灌溉。由于具有移动式和固定式两者的优点,是国内外低压管道灌溉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转贴于 (3)喷灌技术。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要实现喷灌首先要建立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灌溉季节中(甚至长年)都是固定不动的,或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头和装有许多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均固定不动,支管与干管常用给水栓快速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工程(塘、井、渠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移动。固定式喷灌系统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占地少,易于实现自控和遥控作业,但建设投资较高,适合蔬菜和经济作物地区采用;移动式喷灌系统结构简单,投资较低,使用灵活,设备利用率高,但移动时劳动强度较大,路渠占地较多,运行费用相对较高,比较适用于抗旱灌溉的地区,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多的喷灌形式;半固定式喷灌系统的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我国今后应提倡发展的主要喷灌形式。

喷灌和地面灌溉相比,具有节约用水、节省劳力、少占耕地、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能保持水土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灌溉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园林草地等。喷灌可以根据作物需水的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水,一般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喷灌后地面湿润比较均匀,均匀度可达0.8~0.9,由于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以上,比明渠输水的地面灌溉省水30%~50%,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土地,如沙质土,省水可达70%以上。由于喷灌可以采用较小的灌水定额进行浅浇勤灌,因此能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保持肥力,保护土壤表层的团粒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在浅层发育,以充分利用土壤表层肥分。喷灌还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加近地表层空气湿度,在天热季节起到凉爽作物,而且能冲掉作物茎叶上的尘土,有利于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故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多年大面积应用证明,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喷灌粮食作物增产10%~20%,喷灌经济作物增产20%~30%,喷灌果树增产15%~20%,喷灌蔬菜增产1~2倍。但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风影响大,风大时不易喷洒均匀,以及投资比一般地面灌水技术要高。

喷灌几乎适用于灌溉所有的旱作物,如谷物、蔬菜、果树、食用菌、药材等,既适用于平原也适用于山区,既适用于透水性强的土壤也适用于透水性弱的土壤。不仅可以灌溉农作物,也可以灌溉园林草地、花卉,还可以用来喷洒肥料、农药,防霜冻、防暑降温和防尘等。但为了更充分发挥喷灌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优先应用于:当地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且经济效益高、连片、集中管理的作物;地形起伏大或坡度较陡、土壤透水性较强,采用地面灌溉比较困难的地方;灌溉水资源不足或高扬程灌区;需要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物,包括防干热风或防霜冻;劳力紧张或从事非农业劳动人数较多的地区;水源有足够的落差,适宜修建自压喷灌的地方;不属于多风地区或灌溉季节风大的地区。

(4)微灌技术。微灌是一种新型的最省水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它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相对于地面灌和喷灌,微灌一般属于局部灌溉。微灌一般包括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首部枢纽由水泵及动力机、控制阀门、水质净化装置、施肥装置、计量和保护设备组成。输配水管网包括管道和管件,常用塑料管道。灌水器是微灌的专用设备,也是微灌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滴头、微喷头、涌水器和滴灌带等形式。

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种植类型,微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两类。固定式全部管网固定在地表或埋入地下,灌溉时不再移动,常用于宽行作物,如果树、葡萄等;半固定式的干、支管固定,田间毛管可在数行作物中移动,灌完一行后,移至另一行再灌,常用于密植的大田作物和宽行瓜类等作物。根据管网安装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地表式和地埋式两种。地表式一般支管和毛管铺设在地面上,安装方便、易于检修,但有碍耕作且易老化损坏;地埋式可避免地表式的缺点,但不便检修。

微灌有着显著的优点:因全部由管道输水,基本没有沿程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水时一般实行局部灌溉,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水的利用率较其它灌水方法高,可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又因省水显著,对提水灌溉来说节能也显著;能有效控制压力,使每个灌水器的出水量基本相等,均匀度可达80%~90%;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较地面灌一般可增产15%~30%,并提高产品的品质。

微灌的灌水孔径很小,最怕堵塞。故对微灌的用水一般都应进行净化处理,先经过沉淀除去大颗粒泥沙,再进行过滤,除去细小颗粒的杂质等,特殊情况还需进行化学处理。由于微灌只湿润作物根区部分土壤,会引起作物根系因趋水性而集中向湿润区生长,造成根系发育不良,甚至发生根毛堵塞出水孔,故在干旱地区微灌果树时,应将灌水器在平面上布置均匀,并最好采用埋深式。为防止鼠类咬坏塑料输水管,应将管道埋入鼠类活动层以下,约距地面80cm。

微灌适应所有的地形和土壤,特别适用于干旱缺水的地区,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是微灌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南方丘陵区的经济作物因常受季节性干旱也很适宜微灌。北方的苹果宜采用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北方和西北的葡萄、瓜果采用滴灌最理想;南方的柑橘、茶叶、胡椒等经济作物及苗木、花卉、食用菌等宜采用微喷灌;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宜采用半固定式滴灌。

(5)膜上灌技术。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以往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侧渗水对作物进行灌溉。通过调整膜畦首尾的渗水孔数及孔的大小,来调整沟畦首尾的灌水量,可获得较常规地面灌水方法相对高的灌水均匀度。膜上灌投资少,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灌水量,加快输水速度,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可显著提高水的利用率。膜上灌适用于所有实行地膜种植的中耕作物,与常规沟灌玉米、棉花相比,可省水40%~60%,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6)地下灌溉技术。是把灌溉水输入地面以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供给作物所需水分的灌溉工程技术。地下灌溉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地下浸润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和地下排灌两用系统。地下水浸润灌溉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及土壤含盐量较低,土壤透水性较好,又有一定排水条件的地区。地下管道灌溉适用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位较深,灌溉水质较好,计划湿润土层以下有弱透水土层的地区。地下灌排两用系统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无盐碱化的低洼易涝渍又有干旱威胁的地区。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发损失,灌溉水的利用率较高,与常规沟畦灌相比,一般可增产10%~30%。

(7)坐水种技术。是利用坐水种单体播种机,使开沟、浇水、播种、施肥和覆土一次完成,特别适用于我国有小水源的旱地农业区。与常规沟灌玉米相比,可节水90%,增产15%~20%。

(8)沟畦改造技术。沟畦灌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田间灌水方式,为了节水增产,可在精细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以使沟畦规格合理化。一般可比常规沟畦灌减少灌水定额50%,增产10%~15%。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间歇灌或利用激光平地实现水平畦田灌,以大幅度提高田间灌水的利用率。

3.农业节水增产技术

(1)耕作保墒技术。采用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墒,中耕除草,改善土壤结构等耕作方法,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雨径流流失,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既可提高蓄集降水的能力,又可减少土壤的蒸发,使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据测定,采用深松耕作法,疏松深度在20cm以上,耕层有效水分可增加4%~5.6%,渗透率提高13%~14%,粮豆增产10%。在伏雨前深松,可使40~100cm土体蓄水量增加73%,小麦增产6%~30%。

(2)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可以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因此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3)水肥耦合技术。通过对土壤肥力的测定,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以节约水肥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在不增加施肥量和水量情况下,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5%,产量增加20%~30%。

(4)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根据当地的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水分特性,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扩大雨热同步和秋熟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型高效种植制度,一般可使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2.25kg/(mm.hm2),增产15%~30%。在优化种植制度下,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一般可较原主栽品种增产10%~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2.55kg/(mm.hm2)。

(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合理施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及多功能抑蒸抗旱剂和“ABT生根粉”等,可在作物生长发育中抑制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以及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起到显著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和提水分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用保水剂拌种后,出苗率比不拌的提高20%~30%,增产15%~25%。喷黄腐酸可使作物叶片蒸腾速率降低19%~27%,田间耗水量减少7%~9%,增产9%~1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35%。用“ABT和根粉”拌种或浸种,可提高土壤储水利用率20%以上。

4.节水管理技术

(1)节水灌溉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的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可采用非充分灌溉、抗旱灌溉和低定额灌溉等,限制对作物的水分供应,巧灌关键水,增加有效降雨的利用,加大土壤调蓄能力,同时对作物进行抗旱锻炼,采用“蹲苗”、“促控”等技术,降低田间腾发量,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一般采用低定额灌溉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

(2)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对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进行预报,可以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达到节水又增产。

(3)灌区配水技术。根据灌区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和灌溉农田及作物分布情况,按照水源可供水量和作物某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较小,而增产值较大为目标,应用系统工程手段,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合理调配灌溉水量,做到增产又节水。

(4)灌区量水技术。采用量水设备对灌区用水量进行量测是搞好灌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行按量收费、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常用的量水设备有量水堰、量水槽、灌区特种量水器和复合断面量水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半自动式或自动式量水装置已开始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灌区的量水效率和量水精度。

篇7

1.2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1.3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对策分析

2.1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2.2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2.3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2.4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5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县乡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要结合本县乡自然资源条件下,坚持先调查规划、再评估论证、后建设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县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监督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改革。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和价值链开发领域。

篇8

马龙县旧县镇的农村农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三农”、服务于“三农”,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活镇”的要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科技为先导,以扶持大户为纽带,以城镇建设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带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使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总产值实现了14 624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了3 090元,为小康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马龙县旧县镇农业农村工作现状

旧县镇地处马龙县西部,东连大庄乡和通泉镇,南接马鸣乡,西邻嵩明县、寻甸县,北与马过河镇接镶,属高原丘陵地带,海拔1 919~2 287 m,冬干夏湿,干湿季分明,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昆曲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跨镇域北部,过境26.4 km,集镇距昆明93 km,距县城20 km,距曲靖42 km,宜马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全镇总面积266.419 km2,辖旧县、白塔、袜度、小房子、红桥、照和、梁家田、龙海、高堡9个村委会100个村民小组。其中,民族村6个(回族村2个,彝族村1个,苗族村3个)。全镇有8 076户、30 713人,其中农业人口29 061人,占94.6%,非农业人口1 652人,总耕地面积2 294.33 hm2,人均占有耕地766.67 m2,土地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种植为主,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 413.33 hm2,粮食总产量11 707 t,人均有粮381 kg,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林果、蔬菜、养殖为辅,全镇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 413.33 hm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 564万元,比2009年增加12.5%,农业总产值14 624万元,比2009年增12%,农村经济总收入11 695万元,比2009年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3 090元,比2009年增25%。全镇农村通电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摩托车入户率达60%以上,小轿车入户率9%,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 采取的措施

近几年,旧县镇的工作主要围绕“优粮、强烟、突基础、调结构、引资金、增订单、兴教育、状运输、促发展”的要求,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集镇发展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教兴镇为突破口,以发展生产为主题,努力壮大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提升订单农业、商品农业比重,大力扶持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确保了社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2.1 围绕中心,把握重点,加强传统农业改造

一是小春生产上转变观念扩大经济型、效益型啤酒大麦、早春洋芋、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提高了商品率,增强了经济效益;二是大春生产围绕增收调结构、科技增效益的指导思想,转变“温饱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抓死节令,加大优质、高产水稻,合作“88”洋芋,水果、甜脆玉米、饲料专用型包谷,水稻生物多样性及抛摆秧等良种良法推广,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烤烟生产围绕“双控”政策和区域化连片种植,按照5个100%的要求,严把轮作、壮苗培育、移栽、病虫害防治、合理留叶、封顶打杈、成熟采摘、科学烘烤、聚约式密码收购等环节,实现了全镇无样板,提高了烟叶质量,兼顾了烟农、企业、政府三者的利益;巩固了烤烟的支柱地位;四是畜牧业生产上在稳步发展生猪生产、强化良种良法推广技术、把死检疫关、提高免疫率、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以福达公司鸵鸟、马驴,红桥土杂鸡养殖,白塔荒山养鸡等特色养殖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小房子200 hm2皇竹草的开发利用,发展成为“草食型”、节粮型畜牧养殖带,使畜牧业结构调优,产业调大;五是林业生产上把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与沼气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减少了森林的破坏,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3]。

2.2 优化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固定资产建设深入扎实

一是基础设施坚实。全镇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36座,可蓄水1 320万t,目前,已完成了花园山、小几沃2件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工作,龙海小(一)型水库除险已得到列项。全镇完成旱地水浇工程1 173.33 hm2以上,解决了60个村组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200.00 hm2以上;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的支持,大兴科技兴镇战略,先后改造危房3 100 m2,使高堡、龙海、小房子、照和4所完小告别了外面大下、屋内小下的危房历史,创造了美好的育人环境,使全镇的教育硬件建设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三是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1万元,新建了小房子村委会、梁田村委会卫生所,解决了5 675人看病就医困难;四是进一步改进了水、电、路。顺利完成了6 274户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使电价由原先的0.6~1.1元/kW·h降到0.402元/kW·h,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五是集镇发展迅速。自1997年搬迁后6年中,已形成占地面积1.5 km2、拥有2 246人口、有3 200万固定资产的中心集镇。

2.3 集镇载体功能明显,个体营业与交通运输齐头并进

按照“三产活镇”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转变观念,盘活土地资源,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了个体营业户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个体营业户由1997年283户发展到476户,交通运输业由大车4辆、出租车6辆、三轮车3辆发展为大车15辆、出租车38辆、三轮车87辆。

2.4 产业调整迅速,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努力增加订单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的比重,把鸵鸟、马驴、土杂鸡、白酒等特色产业及万寿菊、香菇、皇竹草、象牙萝卜等订单农业推到台前,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预计可为人民群众直接增收500多万元。

3 发展对策

旧县镇把“三化”建设作为推进民心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围绕目标,转变作风,把握中心,寻找市场,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人民群众增收、创收多做贡献。

3.1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按照“稳粮、强烟、改果、扩畜、壮特”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坚持走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路子。一是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首先,实现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以早安排、早计划、早落实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良种,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传统农业成为经济阔步发展的铺路石。其次,做精做强烤烟生产。按照“强质量、增效益”的思路,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按照QTP管理模式,抓死每个环节,提高科技含量,抓好烤烟在经济上的主打地位,为农民增收多做贡献。二是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万寿菊、皇竹草、食用菌、象牙萝卜4项订单农业的发展速度,力争3年内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多足鼎立的产业群,做到村村有亮点,处处见效益;三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的调整路子,加强引导,主动寻找市场,充分发挥花龙潭科技示范园、福达公司特种养殖基地、红桥土杂鸡养殖基地、旧县白酒生产的特色示范带头作用,逐渐壮大规模,树立旧县镇特色品牌,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做到发展一家成功一家,做大做强一家。

3.2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充分发挥集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载体功能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镇招商,以商促农”的发展思路,采用上面争一点,政府挤一点,外面引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方法,大力筹措资金,逐渐完善集镇功能,壮大集镇规模,拉动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食品加工业、农村富业的发展,并利用集镇的牵引辐射,带动城郊型和“菜篮子”工程的发展,使集镇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摇篮”。

3.3 立足镇情,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全镇工业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农产品商业化道路;二是合理布局采石,采砂、采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以东旭有限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成化工企业带,促进全镇工业进程;四是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到集镇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高山,范兴奎,肖扬书,等.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 2007,26(1):84-86.

篇9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篇10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农业大区县之一,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概况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湘鄂黔边区结合部,位于重庆市东南角;介于东经108°28′04″—108°56′56″,北纬29°04′29″—29°52′10″;海拨320—1938.5米,相差1600米以上;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黔江区属于山区县,境内多山,土多田少,农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2011年度全区共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3个镇、215个村民委员会,1334个组。全区总人口5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2万人;乡村户数13.54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1.98万户;农村劳动力28.29万个,其中:男15.04万个,女13.26万个;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4.97万亩,其中:田18.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5%,土26.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5%,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年农作物总面积140.55万亩,复种指数为312.5%;粮食作物面积96.03万亩,亩产258kg,人均生产粮食569kg,人均口粮467kg,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

2 政府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

(1)在无公害生猪发展基地,达500头以上的修建大中型沼气池1个。

(2)黔江区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为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农户建设沼气池,让修建农户享受财政补助。

3 黔江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情况

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畜禽养殖产生粪便约 300万吨左右,除了在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以外,其余无害化处理不足10%。

近年来,沼气项目受到了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黔江区发展较快,沼气建设工程已被列入区“惠民工程”。黔江区主要采取生态家园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利用模式。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建沼气池45000口。沼气作为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实用模式,受到广大农户的肯定和欢迎。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农民走畜禽粪便-沼气-沼肥综合利用这一循环利用模式,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2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黔江区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都在130万亩以上,作物秸秆种类多,数量大,资源丰富。据统计,秸秆总量大约32万吨,其中:玉米9.2万吨、水稻8.3万吨、小麦3.1万吨、油菜2.5万吨、豆类1.4万吨、薯类5.5万吨(干产)、其他2万吨。其中被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的约占70%,秸秆还田的数量极少在5%以下,用于燃料的只占5%,用于饲料的只占10%。这些秸秆在野外焚烧或抛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3 生态种植、养殖情况

黔江区是农业大区,是重庆市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近几年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生产畜产品产量53068吨。实践证明,黔江区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大规模的玉米、红苕、洋芋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4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情况(无公害生产情况、清洁生产技术措施)

全区共推广无公害红薯产地面积10万亩,推广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500亩,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15万亩。

3.5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黔江区的农村庭院经济主要是农家乐模式,而这些农家乐又主要集中在城东办、城西办、城南办、舟白办、正阳办。据统计现在营业的有30家。这些农家乐的修建和经营,既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又为他们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了收。提供了生活保障。

4 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首先要领导重视,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4.2 加快技术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4.3 完善政策措施

实行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财税、价格、收费、投资和技术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种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篇11

2014年以来,重庆市已开展农业保险险种28个,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26个,财政补贴保费约2.3亿,参保保额约110亿元,参保农户约115万户(次),已决赔款1.25亿元,商业性农业保险险种2个(肉牛及林木火灾);政策性险种中,中央财政支持有能繁母猪、奶牛、生猪、水稻、玉米、马铃薯等9个险种,市级财政支持险种有柑橘、蚕桑和渔业养殖保险3个险种,各区县自主开发了牛、羊、禽类、魔芋、辣椒、烟叶、花生等15个政策性保险险种,蔬菜价格、生猪价格保险展开试点。目前,重庆市获准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有阳光、安诚、人保、中华四家。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水平有待加强。重庆市多山地、丘陵,农户分布较为分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单个生产规模较小,给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承保带来一定困难。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2年,重庆市农业保险平均赔付率为63.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17%,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水平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程度较低。2004年至2012年,重庆市农业保险保险深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总体呈递增趋势,2012年农业保险保险深度增至0.001358,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2690,重庆市农业保险发展程度较其他省市仍然偏低。农业保险普及程度不高。2004年至2012年,重庆市农业保险保险密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总体呈递增趋势,2012年农业保险保险密度为32.12,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35,农业保险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待提高。

二、重庆市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不健全,基层工作人员能力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目前,重庆市的农业保险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不健全,在乡镇、村社无保险服务站(点),从事农业保险服务的人力不足,难以承担大范围、集中性的繁重查勘理赔工作,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各区(县)负责农业保险工作的机构,多是由各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导致农业保险工作力量分散,机构和人员变动频繁,履职困难。

(二)农业保险经营难度大、成本高,保险公司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风险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季节性等特点,且受重庆多山地、丘陵的地理环境以及农户分布分散等客观条件影响,重庆市开展农业保险在标的信息记录、核实、查勘定损、理赔受理等方面操作难度大、所需时间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成本远高于其他财险险种,农业保险业务盈利空间有限。

(三)政府定位不明确,道德风险、逆选择问题严峻

在现行农业保险实际操作中,政府干预过多,导致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非引导地位,商业保险公司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互相监督作用,道德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

(四)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不利于农业保险推广

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重复性,使得巨灾出现时保险公司无法支付全额赔款。以往出现巨灾时,突发性巨额赔付给保险公司的收支平衡带来极大冲击,严重威胁其经营的稳定,同时,保险公司无法全额赔付保户的损失,导致部分地区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抵触情绪,不利于下一年度农业保险宣传和推广。

三、对重庆市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体系,激励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一是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加深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与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等基层部门的合作,探索农业保险机制。二是加大对区县、乡镇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三是保障基层工作人员必要经费需求。

(二)探索试点财政全额补贴、经营公开招标的运作模式

选择部分较为贫困的区县和覆盖面广的品种,尝试探索由财政全额承担保费的运营模式,即免除农户应缴部分保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承担,实现全乡全镇统保。运作机制方面,结合市场竞争机制,政府制定投保标的规模,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向获准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进行公开招标。

(三)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再保险机制

从市级层面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有利于稳定保险公司经营。当发生重大灾害,赔付超过保险公司理赔限额时,超过的部分由巨灾风险基金承担,防止巨额赔付对其经营造成严重冲击,同时更好地保障农户的利益,帮助其尽快实现灾后恢复再生产。

(四)突出市场作用,设置承保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引入承办机构适度竞争机制,择优选择保险机构,在现有承保机构准入机制的基础上,设置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业务水平低、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差、农户满意度不高的保险机构。

篇12

随着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农业机械化实施水平的提高,对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在目前农村现阶段里,农业机械化实际实施的水平与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的迫切需要和希望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农业生产从从前的单方面作业向多功能作业结构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的实施,都带来相应的影响。

我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北黄土高原的南缘,全县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耕地总面积85.6万亩。目前礼泉农业机械总动力27.6万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0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68台,联合收割机39台,农用三轮车23418台,配套农机具1241台,果园微耕机11560台。农机服务作业总量23820亩,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85%以上。本文根据我县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过程,对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做一点探讨。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机械化是增强农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生产力构成的主要部分。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农村机械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恢复、转移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特色农业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有着明显的效果,在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构架上的最有利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农村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利途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只可以改善劳动的条件,减轻劳动的强度,还可以促进农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所以说农业机械化是要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的必经之路。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的主要装备,如果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农业机械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力。(二)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科学的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农业科学的内涵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农业的生产条件加以改善,实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体发展,城市和农村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逐渐缩小,实现集体发展,共同富裕。而这一切的所要实现的基础一定要是农村的生产力加速发展,还有农业的生产率快速的提高。(三)节约型农业的基础就是农业机械化,想要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就在于农业机械化。在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大幅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样就会大幅的减少畜力和人力的使用,大量农业机械的使用,就可以实现农业上的节能、节地和节水,也会减少化肥、种子、农药的用量,将提高利用率,达到促进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目的。

二、目前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现代农业主要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是由从传统形式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阶段性时期,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与现代农业的进程息息相关。要发展现代农业的话,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物质基础,要想发展呈现代农业,一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但目前仍旧存在问题。

1. 农民纯收入的缓慢增长

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相对于机械设备的价格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不能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农业相关的机械设备。从长远上来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必然会提高农业生产上的效益,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农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情况之下,农业机械化的最根本问题就无法解决,无法在先期投入,是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 耕地面积较小

现在虽然是,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开来,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人口平均的分配方法,也让农民的耕地过于零散,使得现代化使用机械进行耕作的方式很难得到推广,所以使很多地区还存在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使农民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难以得到提高,也无法让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限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劳动力稀缺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农村所剩余的劳动力必须要将其转移到其他产业,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但是现在我国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依然在大量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

4. 农机的社会服务和农民的教育程度较低

农机的维修、供应和技术服务还有其他的服务,是农业机械化不能缺少的条件。而现在,我国一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制度和体系,农机的社会服务水平不够,使得农机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无法正常对接,以至于机械的成本增加,还阻碍了农机的使用及推广。另外还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受到的教育程度过低,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1. 加强推广农机技术和教育的工作

强化农机的推广可以加速农业机械科技的成果转化,可以加强农业机械和其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农业机械技术也能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度。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通过示范试验,让农民和农业的生产组织了解到科技的作用,使其转变老旧的传统心态和观念,自觉增强使用科技的意识,自发改变其生产行动,在有通过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增加农民和农机使用者关于农机的专业知识、法规知识和安全知识,还能增强其使用技能的能力,能在实践生产中,逐渐了解及使用多种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成果还有熟练的应用各种农机技术和设备。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断加强,机械不断的改良和增加,农业现代化的普及推进使得现代化技术型农业会越来越依靠先进的农机和农机技术,所以加强农村的农机技术和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要全面发展农机的社会服务

要组建以农机作业的服务为核心的合作社,完善其运行机制,以探索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要促进农业机械的服务合作的组织发展,使农业生产者共同使用农机,要提高农机的使用率。要创新农机的新服务方法,积极的发展承包、接受订单这些服务方式。加强农机的销售管理,发展农机的经营,加强完善农机的销售网络。加强信息建设,要建立全国的农机信息网络,建设农机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结语

就以上几点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了多方面领域,要农民、企业和政府着三个方面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终目的。

篇13

1.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

当前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客观规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是按主观愿望办事,在那些适合某种节水农业措施或已有某种节水农业措施的地方,不作周密分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又去发展另一种节水农业措施;在那些水源极为贫乏,开采难度很大而适合发展雨养农业的地方,却不顾一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或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民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盲目投入或重复投入等不良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各种节水农业措施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而定。因此,极有必要从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研究节水农业发展的规模、类型、标准、潜力、效益和政策等问题,为决策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和战略措施实现节水农业,对节水农业发展关系极大,必须对与节水农业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体规划,以指导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如在土地条件中,坡度大的山区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大的地区都适宜发展喷灌,而平原地区、特别是井灌区宜发展管道灌溉和渠道防渗。在气候条件中,多风地区不适宜发展喷灌,气候特别干燥蒸发很大的地区,必须认真考虑喷灌蒸发损失的问题。水资源条件主要考虑缺水程度,在严重缺水又需要发展灌溉的地区,应选择节水率高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技术因素包括采用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当前可供选择的有对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造,如在井灌区实现管道输水,渠灌区衬砌渠道,大畦改小畦,采用节水灌溉制度等;运用新的灌水技术如喷灌、微灌、膜上灌及波涌灌等;采用综合节水技术,即在灌溉中同时采用工程、生物、管理等措施使之更加节水,如在实行灌溉的同时,选用耐旱品种、培肥改土、田面覆盖、加强用水管理等可较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社会因素主要应考虑灌溉发展的历史背景、作物布局、国力与经济水平以及科学管理能力。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宏观决策很重视,结合本国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灌溉规模很大,以引地表水灌溉为主,但国力有限,走的是改造更新传统的灌溉系统,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为主的道路。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灌溉规模较小,水源短缺,但经济实力很强,则以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作为其实现节水灌溉的技术路线。美国、前苏联等国,地面灌溉规模宏大,且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雄厚,既注意改造原有的地面灌溉系统,又大规模发展喷、滴灌等先进技术,既注意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又注意结合灌溉采用农业措施和用水管理措施,走的是综合节水农业的新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节水农业到底应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同样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极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制定节水农业规划,以便针对我国的特点,对不同类型区实行分类指导,提出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规划,避免在发展上产生盲目性。

规划要在区划的指导下进行,计划要根据规划来安排,可通过调查研究,先制定节水灌溉区划,然后在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对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制定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规划的内容包括:

(1)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作物结构、产量水平、需水量、灌溉农业现状及发展预测等因素的分析,分区评价水土资源的平衡状况和节水农业的必要性,以及节水农业应达到的程度和规模。

(2)通过对灌区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现有灌区的特点、形式及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分析灌区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对灌溉的要求。

(3)统一节水农业的衡量指标及其定义,确定指标的定量,研究制定我国现阶段应参照的节水农业标准体系。

(4)通过对水土资源平衡和农业发展要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节水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节水农业模式的已有经验等诸因素的论证评价,提出选择确定节水农业途径的原则及分析程序。

(5)根据节水农业的特点,研究确定分区要素和指标,进行节水农业分区,以指导各个不同类型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6)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定节水农业的规划,提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节水农业需要发展的规模和相应的投入。

(7)提出今后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建议。

2.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节水农业标准和定量指标体系

尽管目前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很多,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前国内大多以工程形式来定,如实行喷、微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或大畦改小畦即为农业高效用水。由于没有一个定量的概念,工程之间的标准相差很远。有的地方将喷灌机拥有量乘上理论控制面积即为喷灌工程面积;有的管灌工程亩均管长只有2~3m地埋管,有的甚至1m也没有,全部为地面软管;渠道防渗到达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也无法衡量。有不少所谓节水工程,由于片面追求降低投资,工程非常简陋,节水效果甚微;有的只采取某种单项技术措施,虽然少用了灌溉水,但效益提高不大。这些都给发展节水农业宏观决策带来一种虚假的印象,即发展节水农业只需很少的投入。如果不能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方法反映节水农业的标准,将会给全国统筹安排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到节水农业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当前我国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的计划正在起动,为指导全国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保证节水农业工程的质量,制定我国节水农业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由于节水农业包含从水源到输配水、灌水、管理及作物耗水等环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又差异较大,节水农业的形式和规模亦不相同,因此节水农业绝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应该是一个体系,包含有一整套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指标内容。又由于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程度不仅与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关,而且更与国力有关,即受国家和农民发展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投入能力制约。因此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应有阶段性,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指标也跟着提高。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中不宜设指标过多、过繁以便于操作;指标不宜定得过高,以便大多数地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可按照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层次建立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

(1)用水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当前我国采用的节约灌溉用水的技术措施有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技术措施两种。对于工程技术措施而言应包括输水技术和田间灌水技术两部分,即水从水源经渠道或管道进入田间入口的输配水技术;又从田间入口进入到作物根系层的灌水技术。灌溉时的水量损失主要有:①渗漏损失,包括各级渠道(管道)渗漏(输水损失)和田间深层渗漏等。影响渗漏损失因素主要是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的透水性能、渠道衬砌或管材的材质及接缝(接头)的密封性,以及渠道或管道的水力要素等;②蒸发损失,渠道中的蒸发损失较小,约占其渗漏损失的1/20~1/50;田间蒸发损失则较大,与土壤特性、气候特性、作物覆盖程度及土壤含水量有关;③田面流失,灌溉水引入田间后,由于水流过大,灌水沟、畦规格与灌溉水流不相适应,水稻田的田埂不坚固,或采用不合理的灌水方法等,都会造成田面流失;④泄水流失,主要由于配水工作与田间灌水工作不协调,控制建筑物不完整以及不良的灌水习惯(如夜间不灌溉、长流水的串流等)所造成;⑤渠堤的决口或管道破裂跑水损失,由于质量不好,或超过安全流量(压力),以及巡护检查不周所造成。最直接反映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灌溉水利用水系数,系数愈大灌溉用水的效率就愈高。非工程技术措施即是针对作物的需水特性,在不降低单产或总产的前提下,在作物的某几个或某个生育期减少或不供给灌溉水或改变供水的方式,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直接反映非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作物的节水灌溉定额。

(2)工程指标。是间接衡量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即在无法或不易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如何用相应的工程指标来代替。当前我国常用的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平整土地划小畦块、膜上灌、坐水点种以及水稻灌溉中取消串灌等措施。通过对这些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措施的典型测定,可以找出达到一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所需的工程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指标,具有操作性强、农民易掌握的优点,是制定节水农业指标体系的重点。可考虑用渠道防渗衬砌率、亩均低压管道长度、田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等指标来表示。

(3)效益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效益的指标,节水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用较少的水投入取得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净产值。农作物的高产除和用水有密切关系外,还依赖于良种、施肥、耕作栽培和管理,因此反映产量的效益指标应能体现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可考虑用水分生产率来表示。农作物的净产值直接取决于投入和产出,与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以及管理水平有关,亦是反映某个地区、某种作物采用某种高效用水技术措施是否合算的主要指标,可用效益费用比来表示。

3.对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我国在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形成综合技术。因此,常造成虽节水但产生效益并不高。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技术,发挥综合优势,达到节水、高产、高效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一个重点。水肥综合管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肥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子,适宜的灌水可以促进肥料转化及吸收利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适宜的施肥也可以调节水分利用过程,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肥水同步监测确定作物灌水与施肥的时期和数量组合已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农田管理中普遍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利用滴灌系统对作物同步供给水分及养分,这种水肥供给方式才真正做到了水肥同步。在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充分发挥水、光、热等自然资源的作用,提高农田生产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国外的许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除了进行大规模田间试验,研究覆盖的保墒、增产效果及效益外,还对覆盖后农田的水、汽、热交换规律及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各种农业节水技术有时可以单独应用,但在更多情况下要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为优越的整体,即多种措施如何综合集成,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以色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以色列建国40年来,在田间灌水全部采用滴灌和喷灌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调整种植结构,水肥同步供给,大量发展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形成了节水、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农田平均灌溉定额从1949年的每亩571m3下降到目前的371.4m3,但同期灌溉作物产量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单方水的产值也提高了3倍,达到2美元,效益十分显著。

我国目前已有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约2亿亩,但这些面积上所采用的节水措施主要是工程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各项非工程节水措施,比如综合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以及全灌区的水源优化调度及灌溉预报技术应用的面积还很小。造成许多节水工程虽然投入很大,也配备了大量的节水灌溉设备,但田间用水效率并没能相应的提高。一些田块灌水时偏大,灌溉不均匀,水浪费现象严重,而另一些田块则在作物受旱较重时也不能得到及时灌溉,所以总的水分利用效率难于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中,非工程节水措施的应用程度还很低,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发挥巨大作用的前景也是十分看好的。非工程节水技术与工程节水技术措施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易实施的优点。有许多技术农民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能够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实施,因而具有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

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两方面的技术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覆盖从水源管理,经输水、配水,到作物吸收利用并转化为最终收获物的整个水分利用过程的节水技术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及利用效率。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能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上推广应用,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5%,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达到每立方米1.5kg,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可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21世纪末增加粮食产量500亿kg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在提高工程节水技术的同时,也已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综合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上。根据不同节水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采取合理施肥、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保墒、化学制剂、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和低耗的目标。但是,由于农、水专业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各专业多侧重于本专业的技术研究,在农、水两方面的适用技术如何紧密地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能充分发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远远满足不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如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运动、吸收、转化利用规律;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技术如何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配水相结合;各种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如何在不同的作物上及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综合应用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保证综合节水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

4.开发各种灌溉水资源力度不大

根据水利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我国目前在建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约450亿m3,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约为330亿m3,再加新建引额济乌、引松济长、引江济淮等一批蓄水、引水工程,也只能新增加供水量1200亿m3左右,加上现有供水能力,使全国总供水量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6200亿~6500亿m3。根据需水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左右,供需缺口近1000m3,将比目前全国缺水量增加一倍以上。估计到2030年缺水额度还将大幅度增加,水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潜在威胁非常令人担忧。

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开发利用率已达100%~120%以上;黄河流域片,不考虑河道冲沙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64%~66%。水资源已处于严重枯竭状态。供水水源非常脆弱,调节潜力逐步减小,很难确保连续干旱年足量供水要求。北方地区随着流域开发程度加深,农、林产品数量成倍增长,流域蒸腾蒸发量(即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利用量提高及潜水位大幅度降低,同等气候条件下,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都将显著减少。即我国水资源数量将趋于明显减少趋势,特别是北方地区。根据华北地区的资料分析表明,全区年径流系数50年代为0.18,60年代减至为0.15,70年代减为0.14,80年代已减至0.098。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可能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54%。其中河北省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所产的河川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45%。径流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水源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对北方地区现有供水工程的供水保证将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根据水利部对1991年全国主要江河近1800多个水质监测断面资料、700条河流、近10万km河长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污染河长已达到4.6万km,占评价河长的47%,即全国约有近一半河流的水质已受到较严重程度污染(为Ⅵ类和Ⅴ类水),其中淮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73%,海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69%,松辽流域占60%,黄河流域占71%,太湖流域占73%。可见,黄、淮、海三大流域片,既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说明水污染既与工业、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及其处理程度有关,也与本地的缺水情况有关。即越缺水污染越严重,水污染严重又加剧了缺水。目前,我国许多灌溉渠道特别是干支渠道已逐步变成了工业、城镇的废污水排泄通道,越来越严重威胁农业用水的安全性。根据预测,我国2010年的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将比目前增加1倍左右,到2030年将增加到4倍左右,因此,21世纪水污染对供水的潜在威胁非常严重,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积极加以治理。

由于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要根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财力等条件,2000年全国需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总供水能力达到5800亿m3左右,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10年全国总供水能力达到6500亿~7000亿m3,华北地区、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农业缺水的严峻局面可望得到缓和。为实现上述目标,扭转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严重的缺水局面和改善重要粮棉生产基地的水利条件,亟待兴建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水利工程,为我国21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不快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设备、材料生产企业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设备、产品为主,相当部分企业属作坊式,批量少、质量差,价格高。大多数企业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难以接受新技术,不但产品陈旧,而且也致使当前我国有上百项节水农业新成果难以转化进入市场。我国已建的许多节水农业工程也因设备质量差、性能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报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且零乱,即使通过培训,农民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亟待发展,而另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又很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我国节水农业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必须改变现有这种小农经济发展节水农业的模式,而代之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即实行规模生产、企业化管理,将发展节水农业的全过程纳入产业化的轨道,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促进我国节水农业设备生产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确保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我国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可通过实施节水农业产业化工程来实现。产业化工程就是解决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技术参数、工艺标准、质量控制、产品标准、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完成由实验室向工厂、由小面积向大面积的跨越,实现科学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环境资源可行性的完整统一。促使生产企业自我投入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工艺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产品的标准化。为了适应市场,将把目前许多复杂的单项技术组装配套,物化为简单的一个产品成一套装备。使软技术硬化,使复杂的技术简单化。通过大规模的示范检验,将对我国目前上百个生产企业进行筛选、淘汰,形成一批名牌产品,不但能满足国内的发展的需求,而且要进入国际市场。届时,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不再采用推广的方式来扩散,而是通过积极的广告宣传,一定规模的示范、上乘的质量保证、优良的售后服务,使农民主动认识、接受和自觉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6.科学研究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获得显著成效,有关部门对推广工作很重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产生了一种偏向,认为节水农业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再强调开展研究,因此投入节水农业研究的经费增加得很少。尽管国家科委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九五”攻关计划,并开始实施,但节水农业研究需要和节水灌溉工程相结合,在工程经费不能很好落实的情况下,科研工作也很难取得进展。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的,和国外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后劲不足的现象已在呈现。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在渠道防渗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衬砌技术成本较高,影响大面积推广,急需研究成本低,防渗性能好而又经济耐用的新材料与新型防渗技术;高寒地区渠道衬砌防冻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要从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特殊土类和湿陷性黄土、盐胀土或膨胀土适应大变形的防渗衬砌材料及技术可靠性差;我国中、小型渠道开挖与衬砌施工机械性能差,型号少,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型渠道的衬砌施工机械设备更少。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件、安全保护装置、出水口及田间地面移动多孔闸管、量水设备不配套,大多没有定型,需要进一步定型配套,逐步达到标准化、系列化、工厂化生产;适用于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优质低价大田径低压管材管件基本是空白,需要进行试制并进行生产考核;引黄灌区管道系统防泥沙淤积技术及高寒地区低压管道系统的抗冻技术还不成熟;低压管道施工埋设技术设备还没有过关,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在喷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喷头转动不均匀,轴套易磨损,弹簧易损坏,摇臂易断,耐久性差;镀锌薄壁钢管技术不过关,易锈蚀,移动管道快速接头密封性差,漏水严重,球形挂钩易损坏;流量、压力调节阀品种少且不过关;喷灌泵站的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及节能喷头等规格型号少、系列化程度低;大型喷灌机转动驱动部分漏水较严重,小型喷灌机效率低,性能不稳定;地埋喷灌用塑料管的接头和管件不规范,配套性差。在微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工艺落后,材质不耐老化,特别是施肥装置没有形成生产力;过滤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堵塞严重,对高含沙水、污水、咸水等水质的过滤处理设备基本是空白;急需研制开发适合大田作物微灌的设备和技术;自动化控制设备和技术不过关,缺乏流量、压力调节设备。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进行波涌灌的间歇阀没有定型投产;急需开发可以降解的用于膜上灌的塑膜;急需研制并大规模投产适合坐水种的简易机械;缺乏效率高造价低的平地机械、开沟打畦机械。在节水灌溉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非充分灌溉的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研究;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面积还较小;不同灌水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不充分,仍沿用传统地面灌溉时的灌溉制度;在不同农业措施综合配套作用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得更少。

我国目前灌溉用水量35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只有40%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作物,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针对上述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任务。

7.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改善不大。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为了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和落实水利基础产业政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束缚水利发展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经营管理,搞活水利经济;依法治水,科教兴水;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2)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调整水利投资结构,水利投资应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以工代账、农业开发资金、外资、自筹和专项基金、社会筹资等方面。另外,要建立各级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制度,争取提高利用优惠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推广水利建设资金有偿使用的比例和范围,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比重,开辟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资金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

(3)统一规划、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整体投资效益。建立适应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调控体系和国有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于社会公益型、有偿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三类不同性质的水利产业,应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经营管理措施。